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农村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良,启动乏力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建设农村流通市场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全面启动农村市场的渠道保障。近年来,中央通过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状况获得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更新换代的重要时期。从人口数量,以及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情况来看,农村的消费市场很广阔,可挖掘的潜力较大,但当前农村市场启动乏力却是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瓶颈”。为适应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提高的要求,争取早日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通过对流通资源的整体利用和先进流通生产力的运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农村流通的组织化、网络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2.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市场逐步形成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渠道竞争的分散格局。这种流通格局一方面方便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生产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加之农村市场的分散性不能满足先富起来的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部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营行为不够规范,进货渠道混乱,一些在城市、中心镇没有市场的“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农民利益被侵害现象时有发生。反映出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商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重要途径。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没有健全完善的现代化流通,生产也必将受到制约。构建现代化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从生产方面来说,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需求方面来说,可以将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工业、生活物资直接送达农民手中,适应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新要求。
二、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渠道不完善。就当前农村市场消费品和农资产品流通而言,以农贸市场、小型百货商店、便利店为代表的传统流通业态仍占较大比重,连锁店、超市等新兴业态比较少。
2.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滞后。目前农村地区商品流通规划和建设滞后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地区虽有规划但尚未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建设有机衔接,造成这些地区农村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布点、选址上存在随意性,农村市场整体处于无序发展阶段。
3.农村商品市场监管不到位。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主体渠道不明显,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这使得农村消费品和农资市场流通秩序混乱、效率低下。
4.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缺少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商品。当前的一个主要现象就是不少农民有钱无处花,有钱不愿花,难以获得像城镇消费者一样的消费体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业生产类商品市场需进一步完善,农具产品则急需加大补贴力度,如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等适合农业生产的产品,碍于其高昂的价格,这类大宗农具一般引不起农民的购买欲;二是适合农村生活的质优价廉消费品较少。此外,售后服务跟不上也抑制农民的消费欲望。
三、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监督检查。在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要着力营造优良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的监管和调控,规范商品流通秩序。一是用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商品流通的运行,并根据农村商品流通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对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鼓励合法经营,震慑和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四是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鼓励农村消费者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举报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群众监督网,并通过12315联络站使农民的投诉得以及时受理,权利得到及时维护。
2.立足优势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在发展农产品市场中,应高度重视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比较优势,立足地区资源要素,注重差异化,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要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跨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强的特色产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以统筹城乡市场发展为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农产品零售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对于有条件的超市和便利店可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
3.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网络。根据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不同,以及农村消费者居住分散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转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者购物环境,形成城乡互动的新型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把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销往农村市场,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要构建以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主渠道的规模化、层次化、网络化和竞争有序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从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出发,认真抓好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的质量安全,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与此同时,农资销售企业还要完善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农村物质文明相辅相成,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不断提升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真正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从发展新农村经济的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的途径和方法,文章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和转付力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中必须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新通过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更好的带动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原则全力推进。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资金与农村建设的信贷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没有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或许寸步难行,因此,地方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与金好融机构实现合作,努力推行一批重点支持扶持项目,加大对农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结构项目的支持。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实施土地流转,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如何高效利用土地已经成为一道现实课题;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流转机制,积极采用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市场作用,加快实现与土地相关的农田、机械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努力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加强监督和引导,积极帮助农村建立相关的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等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真正得到实效,真正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Abstract: the fut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in how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innovation superiority, walk the road of the characteristic econom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current and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in a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Key words: xinjiang; Economy;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发展新疆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化
1.1以乳业和棉花为代表的白色产业集聚
(1)棉花。新疆植棉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宜棉区之一,是我国长绒棉的唯一产区。新疆棉区病虫害少、棉花品级和经济产量数高,单产高,效益好,纤维长,色泽好,品质高,种植优势突出。棉花产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棉花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达42.0%,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1%。2010年,新疆棉花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2011年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三。
在棉花的主产业区,目前已经形成了农民种植、中介公司收购、生产企业粗加工的格局。棉花带动了区域纺织业、轧花业、榨油业、运输业、流通业和劳务输出等行业的发展。新疆三大农业院校的棉花专业、各级农技推广站,为棉花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并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咨询服务。近年,自治区又建立了棉花交易厅。新疆的棉花产业集聚正初具形态。
(2)乳业。近年来,新疆乳业发展迅猛。一方面,新疆传统上有养牛饮奶的习惯,人均占有奶量居全国前列;另一方面,拥有天然优良的草场,易于大量饲养奶牛,新疆奶牛存栏头数是我国最多的省区。乳业产业布局为: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全区已形成年产乳制品(含液体奶)15万吨的生产能力。乳制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处于国内中等水平,液态奶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1.2 以葡萄、香梨等园艺产业代表的绿色产业集聚
(1)葡萄。新疆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宜葡萄栽培,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高、颗粒大、形美、含糖高、耐贮,品种多。新疆葡萄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北疆吐鲁番、鄯善,南疆的于田、叶城一带。40%用于鲜食,52%用于制葡萄干,8%用于酿酒。随着葡萄产业向深度方向开发,除鲜食、制作葡萄干以外,酿酒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并引进了易于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品种。一些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葡萄商品基地,已形成知名品牌,冲出了区域市场。葡萄产业区内集聚了一批中外企业,形成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的产供销关系。
新疆葡萄酒业经过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在全国已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葡萄酒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新疆现有葡萄酒厂40多家,其中吐鲁番地区就有22家葡萄酒厂,而年生产能力500吨以下的小葡萄酒厂占有很大的比例。
(2)香梨。库尔勒香梨是新疆传统的优质特色果品,新疆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库尔勒香梨特殊的品质,含水量高达80%以上,含糖量为10%,且富含维生素C,皮薄肉细、酥脆、香甜爽口,被誉为梨中珍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近年来,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现有种植面积70万亩。库尔勒香梨产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库尔勒,塔里木、阿克苏、尉犁、轮台等地区,香梨产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库尔勒香梨为代表的香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批企业围绕做大做强香梨产业,形成了栽培、采收、加工、保鲜、营销各类公司集聚,使名扬天下的香梨,在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得到迅速发展。最近,库尔勒香梨已进入美国市场,每箱(8.5Kg)售价24~25美元。在美国备案的出口企业(加工厂)已有6家,出口注册果园570.8公顷,极具国际化经营优势。
(3)西甜瓜。新疆地处炎热、干旱少雨的大陆腹地暖温带荒漠地区,极适合瓜果生长。哈密瓜在新疆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享誉中外。种植面积大,涵盖早熟、中熟、晚熟等多个品种,主要分布在北疆吐哈盆地、乌―伊公路沿线以及南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西部、北部边缘地区,主推高档礼品瓜和精品瓜,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瓜基地。哈密瓜除鲜食外,还可深加工成瓜脯、瓜干、瓜酱等产品。
新疆西甜瓜商品基地已具一定规模,围绕育种栽培、采收、保鲜、运输、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企业,在竞争中合作,使传统的名优西甜瓜运送到千里之外,扩大了市场营销范围。
1.3 以工业番茄、甜菜、枸杞为代表的红色产业集聚
(1)工业番茄。新疆的工业番茄,番茄红素含量高,国际市场声誉高。种植加工区分布在北疆地区乌―伊公路沿线和南疆库尔勒地区。目前,全疆已建成番茄加工生产线137条,年生产能力突破80万吨,生产企业数量达到51家,生产能力超过万吨的企业有6家。2011年,新疆工业番茄总产量452万吨,加工番茄制品63万吨,占全国番茄制品产量的92%,出口34万吨,创汇额达1.76亿美元,占全国番茄制品出口额的88%,番茄制品约占世界番茄制品总量的21%,已成为全国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规模最大、出口最多的生产基地。
(2)枸杞。枸杞果实甘甜,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经济价值也很高。新疆是全国四大枸杞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枸杞1万吨以上,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疆精河区,以及乌―伊公路沿线地区,吉木萨尔、哈密等地。“枸杞之乡”――精河的枸杞加工推动着新疆枸杞产业的发展,并已在国际国内树立起名牌形象,拥有良好的市场地位。
(3)红辣椒。鄢耆、精河的红辣椒产业已初具规模,一批加工企业推动了其产业化发展。
(4)红枣。新疆红枣尤以哈密大枣和阿克苏红枣最为驰名。近年来,南疆林果业发展迅猛,大力开发建设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已建成了以杏、葡萄、核桃、香梨、石榴、红枣、苹果、巴旦木、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产区。尤其是阿克苏“150万亩中国枣园”计划,将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红枣种植基地。特色林果产业集聚方兴未艾。
2 加大政府对特色农业经济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成立开发新疆特色农业的统一领导组织,加大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建议建立健全新疆统一领导特色农业开发的专门组织机构,同时成立自治区特色农业专家顾问组;对全区的特色农业开发,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进行有序开发利用,区内各地不顾当地实际,一哄而上,一哄而散,造成人、财、物和资源的无序浪费。建议制定并尽快出台开发特色农业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木地实际的特色农业经济开发可以从项日审批、工商登记、征占土地、物资供应、产品购销、交通运输、税收征管等力一而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强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引导力度,创造其健康运营的良好环境,调动各力一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推动新疆特色农业经济的开发。
3 创新利益机制,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促进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除继续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合同契约型关系、利润返还型关系、股份合作制经济实体关系外,要加快建立特色农业专一业合作或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形成与各个市场主体,特别是与龙头企业等对话、谈判的独立主体地位,公正地维护企业的利益,同时保护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失,从而降低其内部交易成木,以良好的利益机制,保证全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稳定健康发展。
4 加快科技创新,塑造品牌农业,提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新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低,资金投人不足,自然资源差异性大且分布不均。决定了实现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采用普遍撒“糊椒面”的平衡增长方式,只能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市场行情,采取有重点发展的不平衡增长方式。不平衡增长战略其核心内容是选择和推进地区主导产业。一般认为主导产业具有两个功能:(1) 是全国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和输出基地,对全国的地区分工起着重要作用;(2) 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起关联带动、决定作用。因而,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一般应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功能,结合新疆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区的具体实际,可以重点选择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幼稚产业或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或具有关联效应的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之形成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带动全面发展。
新疆今后要加强对特色农业科研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和新种植技术的推广;也可以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科技试验示范区,加大对种植农户的科技培训力度,培养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从而加速对特色农产品中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新世纪将是品牌农业的世纪,那些符合独具特色、品质高、科技含量高、市场信誉好、绿色环保等特点的农业品牌,必定具有史强的市场竞争力。新疆特色农业的开发必须迎合这一历史潮流,不断打造自已的品牌农业,提升产品的品质,推体推进新疆特色农业实施品牌战略,从而使新疆的特色农业在国内和国际上史富有竞争力。
5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新举措
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决定了新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我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坚决杜绝以牺牲自然条件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行为。可持续发展既是绿洲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要求,也是绿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目标。绿洲农业的发展受到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制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考虑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升级和衔接,要按照生态经济学和现代系统管理的原理,对不同绿洲的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农业状况进行最大的优化和管理,使农业经济最终能够实现持续、高效、低耗、协调的发展。干旱区环境封闭,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威胁着绿洲安全,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垦殖、滥伐森林和植被,会造成对绿洲严重的人为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建立有利于绿洲生态效益提高的资源开发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就是这一举措的具体途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前首先要对环境的承载力做出科学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其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使用化肥农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这既是绿洲生态保护的要求,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要求。第三,应逐步提高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欣赏农业和旅游农业在绿洲农业中的份额,这一方面可以保护绿洲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新疆各地目前己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开发形式,如吐鲁番每年一度的葡萄节等,但相关资源组合优势还末相继发挥出来,全疆各地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围绕这些旅游资源开发、带动木地特色农业发展。此外,还可以大力开发一些木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它符合当今世界人们追求绿色、环保、自然农产品的需求,同样可以提高特色农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又带动了二、二产业的发展。
5.5总结与展望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一般意义上讲,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和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加工过程、销售过程以及服务过程的任何个体或集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变化迅速,由原来的以家庭承包为主体的经营形式转变为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业生产大户、农业服务公司等,它们共同形成了我国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从新疆农业发展过程来看,农业生产用地面积较大,土地耕作的规模化程度较高,从地方到兵团均具备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能力,但新疆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水资源匮乏,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均对新疆的农业生产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因此,新疆农业生产需要迫切转变经营方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新疆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一、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从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来看,新疆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民合作社为发展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支撑,并以专业大户为主要发展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以及多元的发展态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过程中,新疆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通过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初新疆共有农民合作社1.2万个,入社农户数量约44万户,其间接带动农户数量约80万户,占新疆农户总量的比例接近48%。通过农民合作社进行销售的农产品总额接近55亿元,占新疆种植业总销售金额的10%以上。
专业大户的发展速度稳步提高。相关数据显示,新疆各类种养大户在2014年接近2万户,其中种植大户接近1.2万户,根据进一步的统计信息显示,种植规模在百亩以上的农户接近5万户,总种植面积超过600万亩;养殖大户和其它类型的大户合计约为8000户。种养大户的快速发展为新疆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基本推动力。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相关统计信息,2014年新疆农业龙头企业数量接近600个,销售收入总额达到五十多亿元,直接带动农户数量超过五十多万户,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得到较大转变。
二、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是以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为基础,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主要以农户和政府为主体,建立在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并以单个农户家庭经营为特征,其经营规模小,经营较为分散,无法适应现代“大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疆农业发展的规模较大,多数地区的经营模式较为传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新疆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虽然新疆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并且随着新疆各类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壮大,新疆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步伐正在加快,但是新疆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中仍然和其他农业大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有限
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较小,其带动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的能力较弱,其中:六成左右的农村合作社资本规模在五十万元以下,资金规模小成为新疆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特征,并且新疆农民合作社发展范围基本上局限在本村,缺乏大型的跨区域存在的大型合作社联社,这就导致合作社经营的土地规模非常有限,约三成的合作社经营土地规模不足五百亩。发展规模小,使合作社的经营效益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吸引村民积极入社,新疆2014年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比率不足20%,低于全国33.6%的水平,特别是南疆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滞后,使得龙头企业的水量少,带动能力较弱。
(二)土地流转体系不够完善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机械化基础之上,需要大规模连片的土地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这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的基础。传统的使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单个农户为主,无法使农业生产实现有效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无法适应现有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土地流转制度成为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新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土地流转体系,当前新疆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和限制:第一,农户个体差异较大,多民族聚集导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第二,农户自行流转土地,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想要通过规范化的方法流转土地难度较大;第三,关于土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和实际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农户实际开垦和经营的土地规模与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三、推动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培育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在完善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提高财政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进而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加速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成长。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
在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在推进财政支持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地位,优先对符合条件并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进行项目支持,以实现财政项目支持的精准性。鼓励地方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户发展,增加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规模和支持力度,可以对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推行差别化措施鼓励南疆不发达地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进而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农产品流通效率,加大对农村经营人才的培养,树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新疆农村经济的发展,切实有效的提供农民收入水平。
(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为新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制约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而合适的土地流转机制是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需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需要从新疆自治区层面出发,引导县、乡两级基层政府部门对集体土地、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农户拥有的土地进行确权登记,在土地开发种植的过程中,对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进行协商,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再则,需要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的档案管理,对已经进行流转的土地进行登记造册,并分类管理,以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反映土地流转情况,并为处理土地流转纠纷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为新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新疆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式和现实观[J].改革,2013(02).
[2]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4(07).
[3]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
[4]宋建华. 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探析――基于昌吉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01).
[5]鲁钊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福利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06).
近年来,农村经济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呈现出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地位的确立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研究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一定的对策。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教育水平落后
相比较城市,政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扶持、投资、及关注度过度缺失,使得农村的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低下,存在着很多问题。
1、教育资金短缺
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比例低下,导致了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简陋、教师平均学历水平较低、农民子女上学花费较大、无法享受各类网络、图书资源等问题的产生。
2、农民对教育的态度的两级分化
一些农民由于思想落后,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不愿或无力为子女投入过多的资金继续深造,而宁愿他们去打工赚钱,使得农民落后的观念延续;一部分农村父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无力承担孩子教育的费用或因孩子上学而倾家供其接受教育,使得家庭生活拮据甚至出现困难。
3、教育教学内容的过度偏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内容过多的理论化,与现实不能很好的融合,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僵硬化,无法灵活的应用于家庭及工作中。
以上原因导致了农村经济无法得到大力发展。教育的不到位,使得科学、技术无法被应用到农村、农业中去。而没有科技含量的农业经济是无法得到长足持续的发展的。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张虎等人(2008)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提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
1、交通不便利
在乡镇,公路覆盖率很低,交通极为不便。交通上的不便利使农产品无法及时的运送出去,而外界高科技的机械等也无法进入山村,不仅造成了农产品在外销时的成本的巨增,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2、水利设施不健全
个别地区仍采用挖水井、蓄水池的方式用水,既对水资源造成了浪费和污染,也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灌溉。个别地区虽然有国家投资修建的集体水利喷灌,但由于投入使用后的维修资金不到位,大多数在投入不久后便无法运转。水利设施的不健全使农作物产量低、种植成本大,压缩了农业的经济利益空间。
(三)农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村网络发展速度缓慢,信息无法在农村得到快速、有效的传播,使得人们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也使得农村的信息无法顺利输出,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传播的最有力渠道——网络并不能有效的为农民所用,农业政策、技术以及外界的需求与农产品的供给信息都不能实时的流通。
信息不对称使农民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取信息,无法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这是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农村金融体系不成熟
冉光和等人(2008)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研究中提到,现代市场经济是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没有现代金融机构提供的各项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农村经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金融体系的不健全,阻碍了农村经济长久有效的发展。
在大多数农村,没有或少有银行,有些偏远地区甚至连信用合作社也没有。此外,农村地区的银行大多只是经营很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很少有发放贷款的政策,这对农民扩大其生产加工规模、引用新科技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缓慢的手段
(一)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和教育改革措施
建议国家加大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和教育改革措施,在软硬件上同时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政策引导优秀师资力量下乡,改善城乡师资力量悬殊的现状。
(二)完善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建议国家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大投资的力度;可以采取多种多种筹资方式,利用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农村信息渠道建设和信息传播
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网络设施建设的力度,增加农民换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合理利用现有的媒介,在电视节目和广播上加大信息的传播力度,加快新科技的传播。
(四)政策指引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需做出引导性投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强农村的机构及相关贷款业务的增加和完善,为农村经济规模化提供基础条件。
总之,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基石。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努力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有效、平稳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一、引言
金融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依附于经济生存,并影响着经济的增长。首先,可以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其次,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如通过发放贷款、贴现票据、购买有价证券等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注入。再次,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以节约成本。同样,经济的增长也能影响金融的发展。首先,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次,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从而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层次。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该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0—2009年,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安徽省GDP、第一产业产值、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业存款、农村储蓄存款。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1. 模型选择
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而且考虑到时间序列的不稳定性,应用回归分析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
2.指标设定
本文主要从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金融效率的角度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从而建立起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联动性关系式如下:FZ=α+γCB+δDB+ρXL+ε(1)
其中,CB为安徽省农村存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DB为安徽省农村贷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XL为农村金融效率(即村贷款与农村存款的比值),FZ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四、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规模对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则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当前的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向提高效率转化,构建一个高效、规模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
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构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第二,加强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第三,继续推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我国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迅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也在逐步进行,在以前的建设关注重点都是城乡的差距,并且也在逐步的改善城乡差距,但是,在现今的社会,随着发展的加深,出现的问题也就更为的基本,农村经济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也就成为了当前阻碍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很明显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国自身的地理条件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多样,在山多路陡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要落后许多,当然这也不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唯一原因,还有很多原因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应个简单的讨论的,本文就结合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促进农村的经济水平发展提供建议和意见。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异的原因
出现差距的首要原因在上文就已经提到过,是由于中国的地势原因,中国地势复杂多样,也就造成了各个地方的耕地面积、土壤质量、自然资源,各方面都出现了差距,这是人为自身很难改变的状况,所以相对来说就也就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重要原因,其二就是经济基础原因,在我国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其发展速度相对来说就更快,发展的相对因素也就更多,也更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就比如东西部的农村发展相比,东部相对来说经济基础要好很多,海陆空的交通发达,区位条件优越,而在西部地区,虽然它的自然资源相对来说要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其经济基础较差,发展速度缓慢,经济相对滞后,这也就是我国大部分较贫困的农村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原因之一,其三就是人口因素,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人口的素质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但是同时在素质教育相对来说的地方,农村发展也就相对来说没有太大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较高的地方,人们通常会逐渐的创新劳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不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不行的,所以人口因素也就成为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其四就是政府的政策不同,政府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的支持也是影响乙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决定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发展沿海地带,这也就是现今东部地区发展如此迅速的重要原因,而如今政府也逐渐的开展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西部的经济也就逐步的开始得到改善,以上的四个因素都是影响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接下来就为改善差距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异较大,所以单靠较差的一方自己进行改善和促进的较为困难的,所以应该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渐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也逐渐的克服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不一致带来的劣势条件,区域之间的合作能够推动的也不只是劣势的一方,带来的更多是双方的互相促进,例如说在适合种植某方面的地区和适合加工出售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一个完美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这样不仅解决原材料和加工的问题,更多的是通过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此看来根据农村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来不断的缩小差距,促进着各地农村经济的增长。
(二)合理解决人口问题
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中,最重要的一是控制总量,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三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的控制总量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农村传统的封建思想,有很大范围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没有生出儿子就一直生,这样的思想为控制人口数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二是提高人口素质,在这方方面更多要提的是素质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对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并且逐渐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自身的价值,其三就是合理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方面我想即使是不用过分强调大家也知道如何解决,其解决办法就两个方向,一是留在农村,逐渐的深化农村的发展,二就是流向城市,在城市中消化一部分的剩余劳动力,这三个方面都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办法。
(三)发挥国家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政策扶植是促进一方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调控,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对各地农村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宏观调控来逐渐的减小农村经济发展逐渐的减小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当然国家还可以适量的引入高新科技,利用创新的技术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农村经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经济发展速度,逐渐的缩小由于其他原因带来的差距。结语: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距的现象在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依然存在的,这并不是我们通过这些办法就能一下扭转局面的,毕竟在发展的过程中,条件好的地方发展的速度自然更加快速,我们也只能依靠着这些政策和手段,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的缩小差距,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正确对待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保证经济效率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逐渐改善差距情况。
参考文献:
二、关于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
1.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效分析
近年来,永善县委、县政府紧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机遇,以溪洛渡电站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程。在对电站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共振结果”和“互动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协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永善县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能源、农业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同时,结合精准脱贫工作,进一步扩大教育覆盖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安居工程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圆满完成,城镇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投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贫困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县上下干部群众齐心合力,努力拼搏,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可以说这些都是永善县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2.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虽然永善县的农村经济通过诸多努力,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与困境,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的话,势必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首先,源于基础设施的影响。对于永善县来说,虽然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总的来说,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可以说也是最为根本的因素之一。
其次,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从对永善县调查和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贫困现状的影响,当地的农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随着当地经济的有序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总的来说,文化程度总体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行合理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这就对农村人口文化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实现永善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笔者建议,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创新机制。针对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对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措施,尽快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任务纳入乡(镇)和帮建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统一考核、统一奖惩,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其次,注重规划,搞好设计。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因此经济的发展应该是稳步推进和展开的。立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大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进而扎实稳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彻底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营造示范点优美、整洁、健康、文明的人居环境。
第三,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合力的作用。加快推进资源的整合进程尤为关键,为此笔者建议坚决秉承“多方筹资、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的基本原则,不断拓宽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对涉农的资金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将其集中用于新农村示范点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和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第四,重视对产业的培植,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的培植应该是围绕当地实际条件进行的,大力发展花椒、水果、反季节蔬菜和小规模的养殖业、魔芋、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以及马铃薯和畜牧业等,通过对上述这些优势农业产业的扶持,发挥其示范作用,不断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五,培育典型,试点示范。具体来说就是要严格秉承“试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以城镇周边、沿江沿线、经济实力较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植、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采取重点打造与分层推进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基础好、潜力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寨,优先打造、重点扶持;对条件差、底子薄、群众积极性差的村寨,宣传引导、逐步推开,达到“以点连线、连线成片”的建设目标。
2021年11月8—11日,随着党的六中全会召开,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农业管理方面,会议明确了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认识“三农”在“两个大局”中的历史使命与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既往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随着政策要求动态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机制。
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与工作方针
1.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包括3类,分别为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个体经营方式,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必然催生出涉农企业,具备指引当地农业市场农产品销路的效果。若能由政府指引,充分发挥大规模企业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规模企业与农村生产大户之间建立双向联系,如组成“农产品”协会组织,该组织能促进当地农业资源的流动,发挥涉农信息共生共享的效果[1]。第二,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农业合作社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了农业合作社的管理范畴,包括农畜、树木、土地等资源。农民通过参与股份合作,可享受到资源集中管理带来的福利,利于发挥参与个体、整体利益最大化。第三,个体经营方式。所生产的农产品归生产个人所有,以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从组织形式上看,生产经营渠道灵活,且未受到其他管理者的约束,可充分发挥生产优势[2]。
1.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方针
第一,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作为问题切入点,构建适配度高的农村经济管理方案。采取民主型管理模式,加大培养优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以寻求农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平衡点。第二,建立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以当地农村发展特色为切入点,鼓励当地企业及文旅集团参与其中,创造出农业产业化与旅游产业化的管理模式。此外,为农民开展农业相关知识与旅游相关知识培训讲座,提升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第三,合理利用土地承包制度。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管理核心,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条件下,制定兼顾农民与国家利益的土地承包制度,发挥土地的创收价值。第四,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以减轻农民上缴的农业税收额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税收体制,建立“专事专办”的奖励制度与农业支补制度,旨在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3]。
2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析
深入开展新阶段农村改革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谋划工作,通过细化分析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尚存的问题,能够重点改革经济管理环节,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工作的外部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三资”管理制度尚待健全并严格执行第三,财务管理理念过于传统。第四,尚未建立畅通的财务资源配置渠道。第五,尚未建立完善且符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
3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预期发展趋势研究
3.1以数字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质效
未来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向着财务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动态化、分析预警即时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农村集体数字化管理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与规范,将有更多的村级管理部门引入农村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人员信息百分百录入、银行信息百分百开通、农业支补发放百分百到位、账本初始化百分百完成的效果。
3.2更加重视精神效益与团队合作的价值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团队发展的力量,在此期间,团队的个体之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谋发展。
3.3生产导向逐步发生变化
当前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经济形势更加倾向于数字经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中以技术为生产导向,如今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生产导向。通过了解生产导向具体转换的特点,可影响农村经济的市场分析与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发展相关产业,这也是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走向。
4新时期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4.1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
提升认知是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第一步。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到位了,管理工作者的行动才会自觉。第一,客观分析当前农村工作管理现状,针对性指导并开展管理工作。通过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合理规划不同领域的投资管理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经济学知识、农业学知识及市场学知识,对资金、物力及人力进行投资,使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客观需要[4]。第二,加大农村经济管理的推广力度。通过提升当地农民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知,从群众角度获取经济管理工作的支持,为农民利益与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大力引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若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引进人才。第一,制订吸引人才回乡的相应政策。结合城镇对创业者的补助计划,制订更能吸引乡贤回乡创业的计划;鼓励外出务工者能回乡就业,为当地创造GDP,针对回乡就业单位难以落实的,由政府为其联系好工作单位。第二,开展专职农民建设工作。由政府主导,定期开展经济、农业、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培训,旨在培养出擅长经营生产、了解专业技术与热爱农村的新时代职业化农民。通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方式,达到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3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正随着时展而发生变化,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学者认识到,过于固化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限制了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在管理内容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陷入瓶颈。通过从管理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农村管理体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把控经济管理整体发展方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共性与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而城镇经济发展模式以制造业、工业等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行业为主。现如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应与城镇经济管理模式相结合,例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与“三农”创业创新措施并举,发挥城镇优质经济管理资源的辐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推动力。第二,构建科学发展目标。相较于城镇,我国农村农业基础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零散化现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科学管理的关键性问题。若想进一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可通过组建产业发展联盟,促进集体资源共享。在横向产业上,更要发挥出“全产业链”的特点,由一个行业带动多个行业发展。根据每年国家对农业政策的不同,修正并制订使其能科学发展的目标纲要,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经济管理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5]。
4.4创造数字化的农村经济管理方式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达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能力的效果。例如打造农村信息交互平台,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放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及官方网站中,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5加大力度发展当地特色文旅资源
以因地制宜的理念,加大特色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助于为农民提供全新的创收渠道。以民间工艺(剪纸、年画、刺绣)、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名人事迹)、民俗节庆(客家艺术节)、地方饮食(梅州菜、地方菜)、地方曲艺(地方剧、山歌)、地方建筑(寺庙、城池、桥梁)等不同角度对当地特色文旅资源进行开发,并对文旅资源不断创新,保持产品持久的吸引力。
4.6加强集体资金管理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关乎农村社会稳定性的关键问题。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当前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财务关系与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6]。对此,如何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水平。针对集体经济中所涉及的投资监督与筹资管理工作内容,应对此方面内容展开细化管理。以减少税收风险、强化成本意识的形式,进一步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财务预测工作做细、做深,并将工作的开展水平纳入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的范畴中。第二,构建新型经济管理理念。可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财务公开及民主理财为主、以数字化处理为主的财务管理理念,提升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性特点。第三,管理模式规范化。将各村级收入每月汇总1次,并保证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合理制订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例如属于集体的专项资金必须保存在专门的存款账户中。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转归,应在会计分录中明确体现;严格控制各村的非生产性支出情况,根据各村庄的经济规模不同,对每个村庄非生产性支出的上限进行界定,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减少办公室支出费用、招待费、差旅费等投入资金量。
4.7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
农村产业链的形成需多方协作,方可形成管理闭环,发挥管理效能。通过建立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升双方的经济效益,最终可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议从如下几个角度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第一,创新农产品的营销方式。借助抖音、快手、淘宝等网络直播平台,对农产品进行营销。相关企业可通过打广告的形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二,建立农产品营销平台。以增加农产品销路为出发点,使农产品处于自由流通状态。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建立商品配送平台,促进当地合作社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农产品自产、自营、自销的效果,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预估未来农业农村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挑战,分项目、分类别、分行业细化发展,可以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指标。
4.8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以转变、拓展、提升为战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水平,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第二,要把农业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的功能与市场相结合,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稳定性水平。第三,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例如合理分配农村劳动力资源,让更多富余的劳动力资源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济效益。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以政策的形式让更多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家乡。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将其转化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在党的六中全会背景之下,国家农业农村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农村经济管理者应以此为契机,认识到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别从加大对集体资金的管理力度、重视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提升农民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等多角度出发,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升为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更科学地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农业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文章虽提出了现阶段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与针对性解决策略,但仍需认识到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变,在落实任何一项策略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及时修正、及时整改的工作方式下,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蕾.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1,9(6):92-94.
[2]梁筱聃.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4):174-175.
[3]张建萍.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新农业,2021,5(3):66.
[4]李叶.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21,7(3):131-132.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早在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就凭借着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先进性,大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利用信息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带来了变革,并且通过信息化的普及让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在效率及效益上有了质的飞跃。农村经济发展是立国之基,我国人口众多,如何解决吃饱吃好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此,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对农村经济发展做了全面部署,以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化同步”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的中心工作[1]。
一、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的内涵
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的涵义一般认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指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狭义的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指以信息网络为平台,以农村经济发展信息服务为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报纸等把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发挥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受众面广的特点,及时、高效地传播给农村、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实际提供技术性指导和支持,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朝着健康有序的道路前进。
二、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前发展农业产业的目标,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着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1.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产业扩展空间有限的问题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相对其他产业来说,发展的空间相对不大。农产品的需求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小,波动范围也较小,农产品市场需求量相对较稳定,在需求总量很难再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要受天气、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人类自身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有限,风险较大,资本投入相对其它行业类比生产率低,回收周期较长,大部分农产品都在销售运输过程中需要保质保鲜,而农产品本身受价值低,贮存难、收获与销售在时间的拖延等影响,缺乏应有的流通能力[2]。
2.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推动了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广大农业劳动者整体科学技术掌握能力不足,对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利用困难(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是由老、弱、病、妇女而组成),受知识、技能和体力等影响,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不高,从而限制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状况,所以农业生产要在依赖工具性生产资料的传统基础上,更大程度上依靠遥控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大幅提升生产力,着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农业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方法
决策的失误就是最大的浪费,决策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抉择的过程,要经过信息收集、信息反馈等过程,从而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用科学的方法武装大脑,以科学的决策指导现代化农业生产,制定出合理、实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决策,从而为农业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正确合理的方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三、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广泛宣传,加强重视
增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重要性的充分认识。特别是我省可以依托“万名干部到万村进万户”活动,由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深入基层,到农村去,到农民家中去进行宣传,教育和动员。并且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能以拉家常、宣讲实例等方式来引导农民群众主动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学习信息化技能的热情[3]。
2.通过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宣传的力度
加快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对象对信息传播载体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利用程度,组织宣讲团送知识、送科技,开展讲座、图片展、科技电影下乡等措施,进行宣传,起到带动示范作用,把“要求农民参加”变成“农民要求参加”,把旧有思想变为新时代思潮,将信息化观念的种子植根于农村,发展壮大在农民心中,营造浓厚的“学知识、用科技、享信息”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对信息化、科技化的学习和利用热情。
3.加大投入、政府主导
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以信息化为核心,包括高科技、多媒体、网络化等技术及传播手段等运用于农业生产中而产生的新型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农业信息一体化中的带头引领作用,要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制订科学先进的整体规划,保证建设资金投入,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从而又好又快的促进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传播。
4.统一标准、共享资源
(1)统一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实现信息跨区域、跨平台、跨系统共享。今后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方向主要有:一是制定要制订统一规范的信息资源收集标准,分类整合各类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逐步规范完善相应制度标准。科学选定有代表性的信息采集点,并在采集前注重嵌入性和兼容性,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整合及使用。二是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硬件、软件开发上有合理机制,避免各地资金重复利用、人力、物力的流失和浪费。
(2)不断充实更新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在已有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数据库进行扩容和更新,不断提高数据库资源的质量。要对各类农业信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力,全方面挖掘农业信息资源,并把视野扩展到农业以外的其它领域。积极与国际接轨,把握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为农业生产各个方面提供必要信息。
参考文献:
本文运用农村金融等理论,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采取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鉴、汲取国内外农业和农村信贷体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贷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的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信贷供求、信贷风险、信贷市场的问题和成因,提出了构建完善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体系的见解,并相应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章,导论。包括提出问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农村金融基础理论及其借鉴作用。主要是为研究我国信贷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找到理论上的依据。重点梳理了有关农村金融方面的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农村金融理论及其发展历程,对农村金融基础理论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些可以运用到我国农村信贷发展和改革中的个人判断,如实行“金融约束”政策、供给主导模式和需求追随模式相结合、借鉴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政策建议、政府适当介入等等,企望借鉴这些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和适用部分,以起到指引我国农村信贷体系建设的作用。
第三章,国外农村信贷的经验与启示。对国外农业和农村信贷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多数国家都相继形成各具特色、与本国实际相联系的农村金融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有较为完善的农村或农业信贷组织体系,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对国外农业和农村金融机构运作的经验,我们不应该完全照搬,也不能全部否定。本章通过对国外农村信贷的比较,得到了要加强并完善农业和农村金融立法、农村金融改革不能单纯追求商业化、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要合理引导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等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中国农村信贷的绩效与问题。回顾了我国农村信贷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支农绩效,分析了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国从建国以来,农村信贷体系一直处于发展和改革中,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农村信贷体系在自身曲折发展过程中,促进和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本章的实证分析表明,加快农村信贷体系改革,改善农村信贷机构发展状况,增加农业和农村信贷,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本章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供求缺口大,农村信贷存在垄断行为,资金外流严重,贷款风险大等等。导致农村信贷市场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农村信贷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缺乏贷款风险分散机制,缺乏风险转移机制等。因此,对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指责信贷机构本身,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对症下药。
第五章,中国农村信贷供求分析。重点考察不同需求主体的信贷需求,分析供求缺口,为构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体系奠定基础。我国信贷需求的多样性与供给的单一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既有结构上的矛盾,也有数量上的缺口。本章着重分析需求主体各自的信贷需求,由于我国当前传统和现代生产方式同时存在,信贷需求的多样性显得尤为明显。在我国农村中,既有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的信贷需求,又有大型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既有商业性信贷需求,又有政策性信贷需求;既有生产性信贷需求,又有非生产性信贷需求;既有短期信贷需求,又有中长期信贷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对信贷的需求有相当部分是无效的,这与农村信贷需求的特点密切相关。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和合作信贷为主体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本章在对信贷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信贷供求的缺口,并指出农村信贷市场上存在“劣户驱逐良户”的现象,分析认为引入担保和引入利率补贴等措施可以减小或消除供求缺口。
第六章,中国农村信贷风险分析。本章将农村信贷风险分析的基础建立在深入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风险上,即建立在对农业和农村客户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不论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他们都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经营的是特殊商品——信贷资金,而贷款的本质是要求还本付息的,因此,信贷机构具有“嫌贫爱富”的特性,一般又是风险厌恶者。农村信贷机构的信贷供给对象主要是“三农”客户,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风险状况直接决定着农村信贷风险的大小。农业具有弱质性,农村企业发展起点低,竞争力弱,风险大,与农业密切相关,处于竞争的劣势。这就决定着农村信贷风险既有一般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也有自己的特殊风险。农村信贷机构面临较高的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第七章,构建完善的中国农村信贷体系。根据前六章的分析和结论,提出了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农村信贷体系的构想,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提出了构建农村信贷体系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和框架,指出构建我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贷体系,要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行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鼓励发展农村商业信贷业务,规范合作信贷业务,建立风险分散和转移制度,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规范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对当前的农村信贷体系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建立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合作信贷和正常民间借贷相结合的农村信贷体系。不断强化政策性信贷职能,鼓励商业信贷,规范合作信贷,引导农村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使农村信贷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与“三农”的需求相适应。必须对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合作信贷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建立财政政策补偿信贷,信贷扶植农村经济的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从而,使农村信贷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得到强化,真正担当起为“三农”提供信贷支持的重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三农”贷款难的压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八章,相关问题研究。构建一个完善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贷体系,需要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首先,社会其他组织,特别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努力创造和改善信用社及其它涉农信贷组织的经营环境,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信贷组织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其次,要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务,为信贷支持“三农”发展提供保障,减轻信贷机构的风险压力,培育好的经营环境,形成保险、信贷、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以增强农业和农村对抗风险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从而为信贷支农提供合适的、强壮的载体,增加农村信贷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的动力。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提出“两个循环”的见解。一是农业资金使用成本高,而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经营风险高,容易形成“高风险-高收益-高利率-高成本-高风险”的恶性循环。二是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农业保险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使农村信贷组织增加信贷投入,减小信贷供求缺口,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农业资金融通成本,从而形成农业保险作保障、信贷支持作动力的格局,形成“保险转移风险-信贷加大投入-农业不断发展-风险承受能力增强-保险增加收入”的良性循环,不断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提出“劣户驱逐良户”的见解。农村信贷客户大多数分散、规模小,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信贷机构很难辨别“良户”和“劣户”,有可能出现“劣户”充斥农村信贷市场,“良户”因贷款利率高而不容易得到贷款的现象。
3.农村信贷资金数据统计更全面。在分析农村信贷资金时,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的一切贷款都统计在内,克服了以往只考察农业贷款或乡镇企业贷款数据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4.提出多样化需求需要多样化信贷服务的观点。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有差异性,在空间上也呈现较强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南北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农户间差异很大,不同企业间差异很大,对信贷资金也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不同需求,需要多样化的信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