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作者简介]刘文江(1955- ),男,河北献县人,天津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12年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滨海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TJJX12-029,项目主持人:刘文江)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21-03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概括出“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两个明显要素:一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目标,即“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要求,即“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要实现后者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树立基于“工具论”、强化“人本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在强化技术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拓展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提升高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界定及特征分析
1.高职素质教育的指导性特征。高职素质教育是高职办学理念的深化。“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体系”,也是一种“存在体系”。“观念体系”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教育思想,“存在体系”则是指通过素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实际变革。观念是实践的先导与保障。高职素质教育是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深层次认识和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是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实践问题的反思与完善。据调查,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但包括就业对口率、就业离职率和就业满意度等多个指标在内的就业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出现“高就业率”与“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尽管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实施高职素质教育的途径来看,激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化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重要举措。
2.高职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在特征之一可以理解为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框架下,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据时间、空间及其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为依据,可以从实际存在的众多模式中归纳为“学年分段”“阶梯分段”“半工半读”“弹性安排”“订单培养”“教学工厂”“场内基地”“行业主导”和“职教集团”等九种主要模式,如果加上针对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渗透式、养成式、创新式教育,还会衍生更多的模式。这些衍生模式凸显了高职素质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性,具体表现为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实践性。通过对素质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的深层次探索,全面渗透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挖掘专业技术课程中的素质教育要素并予以彰显,以实践性的动力促进形成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深层特质,从而不仅将实践作为素质教育教学中验证理论的标准,而且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辩证认识过程。
3.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特征。高职素质教育是实践理性融入“多元价值观”的契合点。高职的技术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无法割裂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综合。高职素质教育具有在实践理性中融入多元价值观的综合特性,除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服务作用上。在与“两课”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中,高职素质教育起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处理好人文文化的价值多样性与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在与专业素质教育的结合方面,通过人文素质精神渗透专业教育,挖掘专业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并在专业技术教育中予以彰显并强化,进而达到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教学中渗入科学精神的目的。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价值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是一种广义的素质教育观,就结构层面而言,应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大范畴,进而可划分为职业道德素养、职业能力素养、职业理念素养、创新素质和劳动素养等几个范畴。职业理念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基础,职业能力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职业道德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素质是高职素质教育的灵魂,劳动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方向,以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结构。就功能层面而言,一是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在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领域内实施,培养学生有较广阔的文化视野。二是应重视以人文的感性思维补充职业技术教育中科学的理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三是应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将科学的实证与人文的体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辩证方法论素养。通过专业技术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求是、献身、创新、从严的科学精神;通过职业人文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求善务爱、非智力情商等人文精神,以期实现教育对象的职业技术文化素质与职业人文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实现
1.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课程结构。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明确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旨在提升学生应具有的对职业工作、职业发展以及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这种能力标准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就业、自主创业及未来职业的变化、发展需要,并将其落实到专业与课程设置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满足现实岗位的需要,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强化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智力技能的开发和培养,即除体现相应岗位技能训练外,还应涵盖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二是充分开发各类课程的素质教育元素,发挥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除了设计好必修的思政类课程以外,还要避免以思想政治课、法律道德教育等课程完全代替高职素质教育的模糊认识,应尝试通过学习、体验、内化的方法,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并融入实践讨论式、研究式、体验式等不同侧重的授课形式,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使毕业生真正成为“企业家心目中的人才”。三是在进行教学单元的设计时,要注重设计的综合性,构建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功能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现实能力为教学起点,通过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教学单元,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针对性、适应性有机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深化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融通。高职教育既要传授技能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目标是通过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化与养成。首先,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深层次融通,在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突出高职教育工具价值与经济功能的同时,还须强化教育的启蒙功能与陶冶功能。如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诸如文学、伦理学、心理学、道德修养、法律法规等知识要素,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渗透,形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合力。在推进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协同发展的同时,避免单一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局限,合理整合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能力指标,并综合为结构化的教育功能模块,达到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发展目标。其次,创建校企合作的企业嵌入式模式。从某种角度讲,职业素质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内部工作岗位的员工的素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企业的入职标准、企业的技术规范、企业的培训内容、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内容通过合作协议的方式,直接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了解企业的需求、背景和文化,提前融入企业氛围中,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使专业教育的针对性更强,进而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实现高职素质教育的提升。大学精神的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高职教育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化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挖掘和分析大学精神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升的凝聚力、渗透力、驱动力、辐射力以及教化力等功能要素。高职教育应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对素质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营造高职特色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重构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职教育模式,在推进高职素质教育的方法中,融合企业精神中高度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吸纳本土化的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学习主体意识,以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来构架整个高职教育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对素质教育的“文化反哺”功能。此外,大学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对高职教育的渗透与教化,促使企业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将职业道德与行业操守指标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标准,进而有效融合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重塑学生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教育者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开展高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第一,高职教育应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培训,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和办法。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些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能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学生。第二,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支专兼结合、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长期性和渐进性特点。可以从其他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相关部门以“外引”的方式引进具有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同时充分调动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以人文社科团队教师为基础,鼓励开发特色人文素质课程。这样既能弥补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又能拓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空间。第三,为人文素质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自身提升的空间,加强素质教育教师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进修实施力度,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对素质教育给予组织和制度保障,如设立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管理和教学机构,在办学硬件建设、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和教师进修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机制保障
1.构建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动力与生涯发展能力的角度来构建高职素质教育体系。首先,应建立宏观层面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在高职素质教育的“职业”与“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契合点,从而奠定高职素质教育实施的指导方向。其次,建立高职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以制度方法推进高职素质教育的钢芯结构环节,包括以建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专职机构为基础,以契合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为原则,制定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实施制度,如通过对素质教育内涵构成要素的分析,以党校学习制度、两课教学制度等建立思想道德素质制度体系,以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等完善素质发展推进制度,以职业规划与导师制、就业指导跟踪制等促进职业素质能力提升制度的形成等。最后,结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构建开放型素质教育平台。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文化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养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学校通过借鉴行业协会的指导意见,在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和职场素养要求、文化素质教育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建立高职素质教育教学保障运行机制。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载体。建立与完善高职素质教育的内部管理机制,必须密切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这一中心。首先,在教学管理理念中应根植既符合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紧密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设计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互动”的课程选修机制来强化“人本论”的理念,通过建立“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相融”的教学管理机制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功能,通过“技能培训与做人做事兼顾”的运行机制来增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在管理机构方面,建立由党政领导主持、相关职能处室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学管理机构,突出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内嵌于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性,通过其指导功能促使人文素质精神的外延逐步深入到专业素质中,形成学校素质教育教学的导向机制。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相关的素质教育指导意见和素质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通过组织管理形成学校相关部门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联动机制,以项目化、考核化的制度方式协调各部门共同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最后,应以优化素质教育教学要素间的作用效能为目标,建立教师素质能力进修和考核制度、专业选修课管理办法、素质教育阶段性推进实施计划等制度层面的措施,通过推进高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来设计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身体心灵素质等多方面于一体的选修课程内容,使专业的宽口径教学管理能全方位融入素质教育的元素和理念,进而以专业素质教育的特殊定位要求促进专业教师的学习和进修,使其具备“双双师”(双师型+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特质。
3.建立高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二载体。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具有多元性特征。高职教学活动侧重素质培养的职业针对性,校园文化活动是教学主载体的补充与延展,两者互相融合共同构成高职人才素质培养的总体框架,体现素质教育的整体。一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上体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与指导功能,使活动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紧紧围绕高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设计进行申报项目的安排、经费分配及考评等,建立常规化的校园活动运行机制。二是遵循高职素质教育教学规律,以大学第三职能理论为指导,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专业技能型实践、社会调研型实践、社会服务型实践、勤工助学型实践、就业创业型实践等多个实践板块,实行学校政策支持、学院专业引领、教师专项指导的实践运行保障机制。三是遵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导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请进来”即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进校,以讲座、企业风采展、技术交流与技能切磋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与行业、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走出去”即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观摩、实习,真正走进企业,感受企业的真实氛围,在企业中接受职业素质、职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教育。
4.建立高职素质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建立能够及时反映高职素质教育系统内部各运行机制的运行情况和系统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机制,并以信息回路的形式将运行机制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状态和环境变化对机制的影响,传达给学校素质教育管理决策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完善高职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可建立社会、企业、家庭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定期沟通,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反馈建议,协调并完善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实施模式、实施途径、实施载体和反馈评价等结构要素,进而使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契合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学生“素质成长”的跟踪评价机制,这是以学校为中心主动寻求社会环境评价反馈的素质教育质量监控机制。高职院校应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大框架下,尽量实行素质教育管理权力的迁移,从小屋管理考核转变为与企业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并将评价权限下移到任课一线教师和企业,使教师成为评价信息的收集者、校企双方成为学生素质养成的评价者。
[参考文献]
[1]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2]鞠秀莎.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3(6).
[3]刘红月,李志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现状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7).
[4]汪家军.论ISO标准下的高职生素质教育体系[J].职教通讯,2003(5).
[5]魏威.高职生素质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摭谈[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二、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关键与核心,是创新的灵魂。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进行课程改革,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经营集约化和生产技术现代化、自动化的提高,企业对技术工人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单一工种、单一技能的技工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需要。劳动者自始至终只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转换岗位重新就业的机会将不断增多,劳动力流通也不断加快。因此,技工学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对学生实施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到一专多能、一人多岗、成为“多面手”,逐步实施“多证制”,以增加技工学校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应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技校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逐步建立与时代需求共振,与国际标准接轨,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体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即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相对稳定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即专业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
我们可以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的课程模式,要实现课程结构上的宽厚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并且确立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它是一种建立在综合性的、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结构。
四、实行产教结合,加强校企联合
产教结合、校企联合是高职院校追求的办学特色,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学校和企业要确立“依托企业、借助外力、相互促进、产学相长”的指导思想,合作办学企业与学院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安排学生实习、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努力向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方向发展。校企联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学院与企业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校企关系,双方互利共赢的效果进一步显现:学院依托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依托企业充实师资队伍,弥补“双师型”师资的不足:依托企业开展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依托企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依托企业加强市场调研,使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企业也充分利用学院的教育资源开展员工的再教育、再培训:学院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节省了上岗前的培训环节,缩短了招聘周期。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技工院校教育的不足,在加强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教育基础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为重点。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以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从思想和行动上树立起创新性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建立主动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等。思想观念的更新,为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和重点的落实提供有效的保证。
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技工院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基地,技术工人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技工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能顶岗生产,这也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最大的
特点。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
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培养为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奉献精神,养成遵守纪律、谦让助人的良好品格,以保证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人才与守法公民。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2.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素质的培养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在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中,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基本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岗位、新的环境。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学校要注意从理论向实践的倾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的是企业生产的一线单位,光会说不会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理论课的讲授要以“够用”为度,同时要适当拓宽专业技能的适应范围,让学生有更大的职业选择空间和余地。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大纲和专业课的特点灵活安排,把课本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模块,构成相对独立的小单元。教师在每个单元模块的讲授中,将专业理论的讲解与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
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自1988年上海市最先提出素质教育起,至今已有二十余载,然而在与根基深固的传统教育长期交锋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仍然困难颇多。那么在这困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阻力呢?笔者尝试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人手,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一、“素质教育”的众说纷纭
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素质,然而目前国内教育界对素质的概念界定不下十余种,诸如先天遗传说、三层涵义说、身心倾向说、稳固性质说、基本品质说、基础学力说、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合金说、主体品性说、综合表现说、心理教养说、历史积淀说、内化说和本质属性说等。这些学说对人的素质作了多维层面的界定与剖析,虽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素质”概念的众说纷纭,造成了实践层面的不知所措。在倡导素质教育方针下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比较极端的做法,就笔者所见所闻,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音乐、美术辅导班。
其二: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抓德育。认为只要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了校园风气,学生素质就会迅速提高。
其三: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试。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学校主张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难度。
可见,概念的模糊不清使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那么,“素质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是否与考试水火不容呢?笔者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德国的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原创性、体系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具有相当大的兼容力和吸纳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塞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理论,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以及帕森斯和皮亚杰等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正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认为,“与交往的、断言性的、自我表达的及规范调节等四种言语行为相适应,社会行为也可以分为四种。”它们有不同的取向,关联于不同领域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有效性要求。
第一,目的行为。它以成功为目标,以合理谋划为特征,津津乐道于对自然的统治,而缺乏主体间向度,主要关联于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
第二,规范调节行为。它是社会群体成员以遵循共同的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为。“规范表达了在一种社会集团中所存在的相互意见一致的状况”,要求人人遵守。它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正当性。
第三,戏剧行为。戏剧行为涉及互动的各个参与者,他们相互构成观众,并使自身呈现在诸观众面前,以便在公众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印象。它主要关联于主观世界,要求真诚性。
第四,交往行为。它指的是“至少是两个或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交往行为不仅是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行为,而且还是在行为主体共识基础之上,通过规范调节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行为。在交往行为中,行为主体“……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视野,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因此,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同时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而其它各种行为都应处于交往活动的支配之下。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互来往,而是关涉到意义的双向理解与生成,关涉到人的本质性存在状态,关涉到主体间性的造就。交往是人们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交往实质上等同于广义的教育。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以意义为取向的交往活动。
教育中的交往在很久以前就被教育家们所论述。孔子十分重视学生间交往的作用,他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主张以“对话法”发现真理,看重的正是师生间的交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曾对教育中的交往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素质教育本身是教育,必然具有教育的交往活动本质,只是它更强调人的素质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因此,对待素质教育,不能纠缠于对“素质”本身的界定,而应依据它在生活世界定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考察它要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还应按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交往要求,思考它的有效推行方式。
四、素质教育的内涵
哈贝马斯受著名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启发,把世界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世界,同时也把交往关系划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世界与三个层面密切相关。这三个世界分别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体世界。而三个交往层面是:(1)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交往层面,(2)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层面,(3)成熟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与他者的主体性关系层面。素质教育是一种为达到双向理解的交往活动。在素质教育中,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主体世界打交道,并服从三种对应的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求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于能力教育。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交往层面的真实性要求,确立了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这种交往活动中,主体和自然世界处于一种主一客关系。这符合自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观,即把单独的个人看作是认识的主体,强调个人对其以外的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涉及这个层面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自然规律,还要具备动手能力。所以,传统教学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素质教育并非轻视知识,也不是要取消考试。人类走向文明时代以来,在任何时候都是依靠知识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而考试既能够查漏补缺又可以选拔人才,其地位也是无以取代的。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在强调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实践。因此,作为素质教育基础的能力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水平、创新能力等。
2.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道德教育。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层面的正当性要求,决定了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素质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进行,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实践主体,应该遵守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专业还是余事。”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学校的德育工作逐渐淡化了生活层面的内容,演化成知识教育,强调对认知、记忆等的训练与培养,缺失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者一直已经在其中运动的视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因此,学校德育应该以生活为根基,通过生活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
3.素质教育的保障在于师生关系。第三个交往层面的真诚性要求,强调了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问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nnotations and El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ZHANG Lin
(Shenyang Ope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3)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effectiveness connotation, based on the daily essential attrib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knowledge elements from the body, object elements, environmental elements, content elements and the way elements of everyday element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1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所谓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与实际取得结果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实践活动的结果对于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任何实践活动实效性最直接、最根本的评判依据就是这一实践结果的有效性。结合本论文的主体,将实效性定义为与计划达到目标相一致的效果的程度。
1.1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念的提出
《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报告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此表述首次明确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两大块,同时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构成总体中缺一不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作为高校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需要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就目前高职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层理论涵义:从教育对象层面来讲,高职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细微方面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积极地运用相应的手段方法,进行引导、释疑、排解等,达到帮助学生消融矛盾、调节情绪的教育目的;从教育内容层面来讲,高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来培养人、塑造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要手段,集中解决信念、理想及“三观”的“做人”教育,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阵地,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报效祖国、刻苦学习、遵纪守法、知荣明耻、文明礼貌等的“成才”教育。其不追求构建完善的逻辑体系,而立足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日常细节,通过普通生活熏染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德、健康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行为举止;从教育方式层面来讲,高职日常性活动通常在课堂以外的时空里进行,以达到学生张扬个性的目的,这就决定了日常活动多载体、多形式的特征。日常的主题教育、政治学习、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咨询等活动,可采用说服与情感教育、个别指导、心理调适、环境熏陶等方法进行。特别是对于互联网时代信息使用便捷、覆盖面宽等新特点,可以采取网上互动、网下联动来打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符合高职心理认知特点的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
2 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要素
2.1 主体要素
高职院校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通常分为专职和兼职,包括学院(系)的党总支书记、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兼职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指导学生工作、学生活动的如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管理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平时与学生的接触较多,情况比较熟悉。所以,他们的素质、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与学生的关系等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应在对这项工作有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要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能针对高职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提高了其教育的效果。
2.2 客体要素
客体是日常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主体的作用对象,即为高职的学生。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多变性、差异性和可塑性。由于客体的活动常常在不确定时间和空间发生,受主体的引导、影响,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有一个过程,从而使得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时候需要主体的耐心、尊重、关爱、体谅,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节入手,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逐渐进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影响的轨道,带来思想行为所希冀的变化。
在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客体的高职学生,比一般意义的客体更带有日常生活的特殊性、个性。他们青春期身上固有的思想认知、心理变化等因素,决定着在接受教育时候,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有着强烈的个体选择倾向。特别是当主体实施的教育贴近自己感触时,他们接纳、配合教育的主动性会随之改变。所以,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的多种途径来缩短与高职学生的认知距离,调动高职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辩证把握客体的相对性,注意条件变化引起主客体相互转化,是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性环节。
2.3 环境要素
高职作为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载体,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产生消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通过对“三观”的影响及道德水平的制约来影响学生的成长。
网络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辅导、答疑,学生随时可以上网浏览教育资源,有利于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获取。学生通过网络寻求更大范围的思想交流伙伴,匿名、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另外,学生网络可以突破地域和实践限制,将传统媒体与现代手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比以往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并积累社会知识,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校园是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实践表明,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是非常有益的,该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的文化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调适人心情和陶冶人性情的功能,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努力奋斗,追求理想。
2.4 内容要素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其特殊培养目标而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传授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世界观、价值观等文化总体,以课程的形式显现,是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中,内容包括课程的门类及其结构,其课程应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按照所需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组织课程内容。
2.5 方式要素
教育方式是为实现特定培养目标而完成的程序和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总和,涉及实现目标主客体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由于高职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要素的相对应性,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其培养方式强调做中学,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是其最主要的培养方式之一。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教育引导大学生理国研究”( L12BZZ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德育为先,对育人者来讲是首要的政治责任,对受教育者来讲是成长发展的灵魂。德育为先的主要内涵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素质教育从1985年提出,到1996年确立,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形势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样必须依靠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民族素质”这一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新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已经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就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兴职业的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每一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发展自己。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然成为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
最后,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正在实施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因此,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素质教育。
二、德育为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德育为先”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还应从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等方面。其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面素质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身体素质不合格就是残品,如果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这个比喻说明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性。
第二,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学习才会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顺利前进。就一所学校而言,只有搞好了德育工作,端正办学思想,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教学工作和其他各方面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第三、德育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有些学校,德育工作并没有真正到位,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外部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冲击着德育工作。因此,德育工作能否到位,能否落实是衡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面对新世纪,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为适应素质教育体制的建立,德育教学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集体授课,信息单一输出的形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用授课与分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开设辩论课、讨论课,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育,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70-01
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校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校长的思想观念、学识水平、工作责任心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校长的思想观念,即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和作用。
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上的、高层次的方法。校长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并且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观念主要影响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学生。由于校长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校长的教育思想统帅着整个学校,是学校的灵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决定着学校办学的特色。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人的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校长思想观念的更新,即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这是一个办学的理念和方向的问题。校长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改革才会有力度,才能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素质教育带入21世纪。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校长要努力学习,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把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育行为,正确认识自己在指导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
校长的教育观念反映了校长对培养人的理性认识,其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校长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即要把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付诸实施。同志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校长的办学思想,工作思维,价值取向,只有被教师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成为办学的灵魂和统帅,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校长的学识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决定素质教育的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抉择。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其学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高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决定了素质教育质量的高低。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为此,作为学校的一校之长,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时刻加强给自己“充电”,电足了才会有更强劲的动力,时时刻刻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指导好学校的素质教育。
校长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其自身的学识水平极为重要。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也说出了校长的学识水平、管理技能等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基于此,校长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校长,要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对素质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要高瞻远瞩占领教育理论的制高点,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摆正自身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广阅博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么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成为一个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正所谓: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素质教育,校长有责。校长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学识,永远保持理论上的高水准与新姿态,素质教育才会有新突破和高质量。
目前在家长中间,带孩子上特长班的热度越来越高,许多家长把学习特长和素质教育混为一谈;很多人为特长学习冠以“提高素质”的名头,将其和素质教育等同起来。其实,一个孩子接受还是不接受特长教育,应遵循是否学有余力、是否有兴趣两条原则。实际中,大多数参加特长班学习的孩子学习与兴趣是脱离的,更有许多孩子在业余时间奔波于各种特长班时感到的只是疲劳。家长期待孩子成才的苦心可以理解,但特长班只是一些才能和技艺的学习,提高了孩子某个方面的素养,而素质教育却是如何通过教育手段让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力量,这个过程并不是孩子学一门乐器或学画画、学下棋就可以完成的。因此,特长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特长班的实质是应试教育。
特长班热还存在以下原因:盲从因素,社会流行什么就学什么;学校的片面取材,致使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家长的指挥棒;家长在心态上对课程改革不适应,许多家长片面认为教学要求降低了,于是在课外给孩子加码,实质上往往禁锢了儿童的发展。社会风气浮躁,急功近利心理,都对家长追逐特长班有影响,许多特长班打着素质教育招牌光想着赚钱、大张旗鼓地进行应试教育的道儿。
二、谨防素质教育过了头
推行素质教育是好事,可是素质教育过了分却令人费解,素质教育也得有个度。学校进行启发式素质教育不能过分,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将题出得奇而又奇,连家长都做不出来,对孩子岂不是拔苗助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有关部门在出题时应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范围,多出一些能让孩子自己动脑子解决的题目,这样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素质教育也就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就目前的一些教育家及学者的观点来看,大体上分为(1)“社会适应说”,这一学说强调的是培养人的社会适应性;(2)“潜能说”,提出的是对人的身心潜能的全面开发;(3)“六要素说”,强调的是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健康、审美情趣、劳动技能、心理人格教育六个要素;(4)“个性说”强调的是人的特长和创造力开发教育。
以上各说各有切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和开发全体学生基本素质和潜能为目的,以个性特长的培养为补充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功能和目标。素质教育的功能有三点:一是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三是适应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主动性与能动性特点。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并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实现人自我开发突破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素质教育目前面临的困难及成因
(一)没有从历史的纵深去比较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仍然把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考试作为检验教育成果的方法,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困难。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不妨分析一下应试教育与科举制的关系。科举制度自隋唐时起至清末结束存续1300多年。考试内容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者即进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于进士科外增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科制。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考生来源一是由中央和地方学校经考试合格的生徒,一是由地方选送的在校学习而自学有成就的分贡。明经进士等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法、明算等科,还要考试各科所学专业。考试的方式、方法,唐至宋初,有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宋以后主要试经义。贴经是唐代试士的一种主要项目,各科均须贴经。方法是主试者将经书上的字任取一行,上用纸贴盖三字,令考生将被遮盖的字读或写出来,墨义是主试者从经书中提出若干问题,令考生就书中原文笔答,不加解说,策问是主试者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试者发表意见,作为书面回答;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项目。经宋废除了帖经和墨义,代之以经义。经义就是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到了元代明文规定经义考试者首先四书,答案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中叶以后,又要求阐发经义的文章采用,八股文形成,于是,经义考试从问题到形式都有严格的要求。宋神宗熙宁时仿周朝三年一考,考试的结果分为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纵观科举,不难明白这些考试其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范围,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这不但不能选拔真才实学之士,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历史演变到现在其核心由选拔官吏到了现在选拔人才,考试内容扩大数倍,但其考试方法主要仍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一功利主义的问题上。从古代的科举到现在的应试都是唯考而学唯考而教,这正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可以说现在的应试教育其发源地就是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教育,认识到这点才能分请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因资源上的欠缺导致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途中的困难。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力的开发,社会的适应性问题,目前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以过去那一种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远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非智力因素受到同样重视,凡如教师培训,学生参加各类兴趣组及文体课外活动,实验室创设等诸多方面都必须有经费保证。我国拥有2亿多学生和1000万以上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占世界的2%,而学生及教师的人口数量却占世界的23%。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第二是当前教师队伍中缺乏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开展素质教育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艺术水平和自身的素质都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直接作用,而当前我们恰恰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三是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理论指导,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因而其操作性就不易掌握。也正因为如此,实施素质教育使许多人感到茫然。教育理论落后于教育实践,导致素质教育实施“百花齐放”各执一端,往往具有片面性、盲目性,由于资源上的困难导致我国在发展素质教育上速度缓慢。
三、摆脱素质教育的尴尬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从理论层面上抛弃一些错误的观点。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和开发全体学生基本素质和潜能为目的,以个人特长的培养为补充的教育。这里所指的社会需要,是指人类文明社会的需要,人类的文明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分,物质文明指的是社会财富物质积累度,精神文明指的道德文明,法制文明,政治文明,社会和谐度。学生的基本素质指的是学生的德、能、勤、绩的综合体,潜能是指人的潜在能力,个性化的能力特长。简而言之就是充分发展自我,张扬个性,开发自我的创造力。在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抛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唯学生成绩论,唯道德论、功利论,唯知识论等一些不正确的观念。
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效应。所以说搞素质教育,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高素质。
怎样才算高素质的教师呢?专家认为是教书、育人、科研、管理集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才是高素质的教师。在我们乡镇学校我认为目前起码要有以下的素质:
1、具备素质教育观。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有资料指出: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负担之重,超过所有国家学生。“应试教育”使肩负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祖国未来”束缚在考试的枷锁下,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因素。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刻不容缓,要真正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学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去创造性地工作。
2、具备高尚的师德。
“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育中会渗透于全部的教育过程,它起的作用是难于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对人生尚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所以高尚的师德,还得从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教师的举止要文明、稳重、端庄,给学生树立一个美好的教师形象。
3、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
“德高为范”固然重要,但学高才能为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的学问、业务技能要求高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也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要转变教育观念,屏弃传统陈旧的教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法、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将其有效的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