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当地山区学校物理教学遇到的问题
1.学生兴趣方面。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他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
本人对当地山区五所中学九年级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目、最不感兴趣的课目以及他们认为最有实际意义的课目和最没有意义的课目,问卷形式如下:
请在下表中填写你的答案
选项:A.语文B.数学C.英语D.物理E.化学F.生物G.历史H.政治I.音乐J.美术K.体育
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排名前三位分别为体育、音乐和美术,而物理则在最不感兴趣的科目排名第三。觉得学习物理学习有实际意义的仅占到5%。同时,物理成绩也反映出了以上的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包括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物理成绩在各方面均不如其他学科,及格率优秀率也低于其他学科。
由此可见,初中生对待物理不论是从学习兴趣上,还是在学习成绩上均不能让我们感到满意,而且任由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前景更是令人担忧。再加之山区的农村家庭普遍对教育的重视不足,对于孩子的学习不够关心,只任其自由发展。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所以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缺乏自控能力,不能调整好学习和休息的关系,作业更是常常置之不理等等诸多问题。
2.教学仪器设施方面。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那么实验可以说就是物理学的根基,但是在山区中学,实验器材严重缺乏而且相当陈旧,部分学校的实验仪器仅靠爱心捐献,几乎没有购置过新的实验仪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初中理科仪器配备标准》中要求,初中理科教学仪器的配备分为“基本”和“选配”两种配备要求。“基本”栏目规定了初中学校完成教育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常规仪器设备,所有开设初中理科课程的学校均应达到该栏目的配备要求。其中物理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要求配备基本仪器170项,选配仪器223项。但是山区中学的物理实验仪器配备情况并不容乐观,基本仪器的配备仅能达到60%-70%,还有部分已经老旧无法继续使用,而选配仪器更是寥寥无几。可见山区中学的实验仪器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我所在的学校也并没有专门的学生实验室,所以没有办法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演示实验的器材也是极其匮乏,很多演示实验没有办法进行,仅仅依靠教师在课上用语言进行描述。
皮亚杰认为在科学教育中活动法和冲突法对学生学习有很显著的成效。其中活动法是根据活动建构论思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活动是连结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最直接的源泉。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与课上老师用语言描述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物理学中的奥秘,并通过实验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物理理论有了更新颖、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二、本人的实践探索及反思
针对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以及教学硬件实验仪器匮乏的现状,遂开展各种物理趣味实验,以及通过自制教具开展教学活动。例如:以当地缺水的特点利用自制教具简易净水器,让学生了解活性炭对分子的吸附作用等。通过本次实验活动,逐步使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课堂面貌也大为改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配合正确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自制教具为解决贫困地区实验仪器匮乏提供了很好地帮助,因此应该鼓励教师开动脑筋,利用生活素材制作教具,既解决了物质匮乏的难题,又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反思和发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三、结语
在甘肃支教的一年,我虽然见到了西部教育落后的现状,以及山区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也见证了山区中学一年中的发展,其中包括教师队伍的发展;学生实验室工程的开工建设;希望工程投资的多媒体教室的落成等等。虽然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尤其是山区中学的教育水平依然落后于发达地区很多,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西部地区的未来一定能够更加美好。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同时地理教学课时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解决学生的困惑和疑问,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而地理教学博客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多角度全方面地展示地理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地理授课内容建立各种学习板块和主题探究,针对性地学习和探讨。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相关板块中自由发表相关见解,展示自己的地理知识,通过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共同交流,弥补课堂不足
地理学科在高考中所占分数比重低,被认为是小学科,在平时教学中师生交流讨论时间少,学习效果不显著,所以师生可以借助博客这个平台,摆脱时空限制,师生和生生之间以开放自由个性的身份进行平等交流和探讨,教师还可以利用博客课外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从而改进课堂教学之不足。
同时,教师通过撰写博客日志自己的教学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还可以同时与地理相关的课题进展和新闻,转载与地理相关的网络资源视频和图片文字等,主体不限制,形式多种多样,发挥博客的教育研究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因高中地理知识涵盖面广、知识点散,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博客。例如,设置“世界区域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博客,在相关博客中通过视频、文字、音乐、图片等对区域知识进行汇总集合,理清教学思路,分类学习。同时在传授地理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可各个地理区域的奇人异事、美图展示等兴趣板块,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地理知识和难点。
教师还可设置不同的板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进行选择性学习。通过博客的超链接,教师可以链接一些经典的地理教育网站和旅游网站,使学生获取更多教育理念、课件、试题等教育资源,拓展其知识面,了解地理学科最新动态,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例如,我通过设置“摄影美图”一栏,展示学生在平时生活或者旅游过程中的摄影美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学生通过博客平台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选择学习内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博客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统一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乡土”是多数中学生自幼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是最熟悉的地理环境。通过乡土地理学习,将自身的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认识,亲身感受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这些生动的实例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的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音像材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乡土地理素材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这些地理素材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同时,乡土地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便于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核心,也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把书本的理性认识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分析家乡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形成正确的“人口一资源一环境观”,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4、促进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乡土地理以一种新的思路整合课程,以乡土地理为主轴,融乡土历史、乡土语文、乡土音乐、乡土生物等内容,立足本地区的特色,展示本地区的精彩,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为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因此,乡土地理教学对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
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课堂教学面向班级全体学生,集中讲授乡土地理知识体系,传授乡土地理研究方法,布置野外调查考查访问的要求及步骤方法,因此,乡土地理课堂集中教学是必要的。同时,乡土地理课外教学形式不可缺少。通过课外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直接感知大量丰富的地理知识;二是锻炼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三是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和加强对家乡的情感。课堂内外的乡土地理教学是一个整体,课堂教学主要考虑一定课时内让学生对乡土地理有较完整和系统了解,而课外教学侧重某项重点内容进行。当然课堂内外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应统筹安排,相互之间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为课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为开展课外活动作好准备,也可把课外教学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深化和系统化。
2、集中授课与分散授课。集中授课时间里,可以比较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乡土地理环境的特点,认识人地关系在家乡的特殊表现形式。分散授课是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性地把乡土地理知识与其相关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讲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地理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运用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乡土经济特点。就教学形式而言,课堂教学能较好地把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有机结合,而课外教学应根据活动要求以分散授课为主;就教学年级而言,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和知识体系,高中年级能较好地把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有机结合,而初中年级应以集中授课为主,分散授课为辅。
3集体与个别相结合。乡土地理教学除了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各种教学活动外,还应注意对一部分有地理兴趣的学生加以培养,开展比较深入的乡土地理研究活动,引导这一部分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有关乡土地理的研究技能和一些易学的生产劳动知识,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在开展个别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同时,活动范围要立足于本区域开展。
三、中学乡土地理教学选材原则
1、切忌牵强附会。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内容都与乡土地理教学相对应。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将乡土地理教材牵强附会加以应用。一是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乡土地理教材不选用;二是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说明问题的乡土地理教材尽量不选用;三是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可典型说明问题的乡土地理教材,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不熟悉的乡土地理教材一般不选用。
2、避免喧宾夺主。中学地理教材各章节知识点,一般自身已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如何处理课本实例与乡土教材实例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应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注意避免喧宾夺主,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59
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初中地理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具体有:教学理念转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转为探究以及合作的模式。就课本的知识内容来划分,初中地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以及区域地理,其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和高中阶段高一的地理课程有很大的关联性,而区域地理部分则在高考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初中地理在整个地理的学习中至关重要。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业的地理教师。
因为过往的教学原因,地理曾经被列为边缘学科,不仅是中学阶段的地理教学时间短,另外高考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考察地理,所以导致了地理教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专业的地理教师数量也非常有限。当前,由于地理教学的进步要求,不少专业的地理教师都调到高中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造成了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并非专业的情况,进而致使初中地理教师无法进行深层的教学活动,只能进行基本地理现象以及常识的讲解,不具备专业的地理理论根基以及素养。这样不仅严重限制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抑制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2.教学手段陈旧。
不少学校的地理教具十分匮乏,挂图等辅助教学设备相当破旧,更有甚者整个学校都没有一张最新的世界地图。尽管不少教师都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可是真正可以灵活应用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能够制作出精良教学课件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基本上就是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非常初级的图片或者文档,这些都表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手段非常陈旧,先进的教学技术并没有得以良好的利用。
3.教学方法守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发学习与探究,这里我们所说的探究与被动接收知识是完全相反的,提倡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就要改变过往的那种接收学习、硬性记忆、反复做题的教学,转为让学生自发参与、勤于探究、勤于思考的教学,这无疑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过遗憾的是,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可是初中的地理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着过去的接收式模式,探究学习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推广。
4.缺少教研活动。
尽管很多初中地理教师有做科研的积极想法,可是实际的科研能力仍然非常薄弱。很多教师并未亲身参与过任何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的相关论文也很少,不少地理教师几乎从未认真阅读过专业的地理期刊以及杂志。因此,初中地理需要进行更多的教研活动,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升地理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地理教学不足对高中的制约
1. 拖慢高中地理的教学。
比如在初中地理中学习的气候这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判断各地区的气候种类,等到了高中阶段再研究为何各地区会存在不同的气候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如果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没能掌握良好的气候类型判断能力,那么在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时,高中地理教师还需要对该知识进行重新的详细讲解,并安排相关的练习,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样必然会拖慢高中地理的教学进度。
2.加重高考的复习负担。
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没能良好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比如区域地理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所处的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等,这就一定会使用到地图分析技能。区域地理部分的内容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在这部分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地图的分析技能不足。因此,在进行总复习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区域地理技能的补充教学。
三、改善初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1.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初中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专业的地理知识,还需要注意拓展和地理有关的其它知识;不仅拥有普通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拥有将先进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学新要求相融合的能力,安排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少初中地理教师都期望可以提升教学水
,基于这种情况,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构建出让专业和非专业教师能够进行自由交流的教学大环境,提前定好需要解决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让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学,进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安排权威的专家、优秀地理教师组织讲座,到教学成功的学校听课学习等。,让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得到最好的推广。
2.正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教师队伍不够专业、缺少教学辅助设备、不具备职称评比优势,是地理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的重要原因,其它的还有:过去的课程设计十分不人性化、未能充分体现出地理知识的价值、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等。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正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改变初中地理教学不理想的现状;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由我做起,转变当前初中地理不受重视的现状。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不断钻研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科学教学,从而改变人们轻视地理学科的现状。
一、初中地理学科的处境和特点
初中地理学科在初中基础教育阶段受重视程度低。不作为中考科目,学校、家长重视程度低,学生上课积极性低,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地理教学举步维艰。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科处在边缘化的境地。具体的处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小学科,边缘化。(2)知识的衔接:薄弱的区域地理,高要求的系统地理难以衔接。(3)教研难成气候。学校为完成中考升学任务而压缩课程,教研活动较少。尽管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处在不被重视的境地,但是换个角度想问题,我们会发现地理学科是“小学科,大自在。”例如:远离学校工作重心,时间相对充裕,教学科研更有学科和时间优势;非工具学科,贴近生活,
二、新时期初中地理教师的成长之路
在同样一个教育发展水平的大环境中,教师自身的成长关键是要抓紧机遇,自主成长。
1.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全新地理教学的教育理念
只有把教书育人当做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从追求教学技能到追求教学模式、追求教学境界;才会由匠师成长为能师,最终成为人师。
而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要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强烈的学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实际问题,释疑解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2.完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特征。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新世纪时代特征的中学地理教师,必须结合学科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我在实际教学中常使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如利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等,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人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3.终身学习,更新、拓宽知识
在这信息社会,教师不可能一定比学生懂得很多,要求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成长。但是教师仍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懂得多的教师一定是更受学生欢迎的。中学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博览群书。阅读有关杂志、书籍与报纸,如,订阅《地理教学》等。(2)网上猎取。例如“北京科普之窗”的“高科技前沿”非常有益于中学地理教学。(3)进修培训。可以通过参加地理学科教育的进修等扩大知识面,提高水平。(4)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实际生活的例子,课堂上巧妙地让地理走进生活,服务生活。
4.加强与同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1区域地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区域地理,是地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以研究和介绍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环境差异、区际联系,以及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从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看,既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知识,又包括人口、商贸、交通、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知识。每一部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分,又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理问题的研究往往以区域为载体、区域研究为基础,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研究,各种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和地理规律的发现、分析和解释,都离不开区域二字,所以,区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区域地理、世界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国土整治内容,都是是以区域地理为主。
除教学内容外,区域地理也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考地理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论述题,总也少不了区域地理的考察。尤其是对区域分析,往往成为高考综合题来压轴。这就充分显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2问卷调查目的及统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是反映区域地理难度大,学习时间长但效果并不太好,为了解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果,针对性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了本校高三文科生100名进行调查统计。本问卷调查围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教法及教材的使用方式等方面来进行设计。
2.1学生学习行为调查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图是地理的语言,但从表1数据来看,仅一半学生能克服地图关,其他学生学习地理缺乏方法指导。
从表2和表3来看,说明多数学生学习地理时应试心理严重,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明显是重知识轻能力,从而忽略了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2.2课堂上学习过程调查
在表4中,“边讲边做课堂练习”这种师生互动方式最不受学生喜爱,但从学习效果看,“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我们听”和“边讲边做课堂练习”对自己却又有较好的学习效果,这种矛盾反映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地理问题难度较大,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在表5中,讲授法是教师最常使用的教法,同时也是学生觉得对自己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导学案辅助法使用频率高,但对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不明显,归纳法在日常教学中不常使用,但学习效果较好。说明教师需要反思和改进导学案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并增加归纳法等其他方法的使用。
2.3案例教学实际效果调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处理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材中应用最多。
在上述统计中,案例教学对多数学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地理学科的问题主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提出“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教师结合学情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地理还是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地理的自信,主动学习精神不足。教师要注重地理课堂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共同开发,真正把生活中的地理展示给学生,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新课标要求的地理能力。
备课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通过分解问题逐步深化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并在得出课本案例结论的基础上,把信息提取、问题分析的方法和原理性结论运用于其他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最终形成同类问题的程序性知识。这样,不仅时时创造了学生可参与可解决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还养成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情境设计或问题导入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进行活动设计,要结合理论指导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
3.2渗透地理学法指导,落实日常教学检查,重视学生习惯养成
在区域地理的日常教学中,教师注重学法指导,把自然原理、人文原理与区域地理结合分析。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时时强调地理学习的图文结合,并且在基本原理规律学习完之后,提醒学生及时利用习题运用巩固和能力训练,强化学生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3.3及时进行效果反馈,强化改进教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可充分利用讲授法、习题训练法和案例教学法、归纳法、动画演示法这几种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并在学生反馈的问题上进行改进。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好的教法和好的理论指导进行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授给学生。
中学一线地理教师教学研究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线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学会勤思考,巧实践,会提炼,促教学,其最好的形式就是课题研究。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撰写教研论文,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提升自己,做出成绩。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写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研论文写作的热情与功夫
1.热情与求真精神
地理教学的工作中,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若无热情,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追求学问的最崇高目标,不外乎真跟美。追求的目标无误,热情才不会削减。不少教师在工作了三、五年后,产生了职业倦怠,失去了热情。地理教学研究是一辈子的路,很长很远,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如果没有热情的话,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就永远不要想在教学中快乐,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大凡有所成就者,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境遇如何不佳,始终不熄的是求真的热情。
2.教研基本功
教育教学基本功夫不好,教学研究很吃力,中途就不得不放弃。作为中学一线地理教师要做许多地理习题,这是必要的。在做地理练习题中才能知道地理知识的精髓在哪里。比如,教师在做高中区域地理综合题时,往往不是单独应用到自然地理知识点,还应用到了人文地理知识。不能似是而非,以为已经懂了、可以解决了就去看答案。自然地理的练习也并非就是那么容易,需要推导,努力思考,与教材的知识、原理结合与应用。掌握好区域地理、区位条件等知识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基本功夫。不要因为自己只教地理学,就不去学习其他知识,最好掌握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甚至是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心理、数据处理等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研讨、培训,多听、多问,多请教别人。一个人的思维有限、能力有限,不愿意去听、去看,就解决不了问题。
二、教研论文写作流程与技巧简析
1.中学地理学科教研与课题来源
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素材和原料,教研论文与课题可源于以下几方面:(1)课程与教材领域。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演变研究、中外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中外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中外中学地理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比较、中学地理新旧大纲的解读与比较、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点与结构联系分析、教材活动设计等。(2)教学领域。如,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研究、地理教学策略、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学地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实施调控与反思、对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因素、中学地理教学方式实践、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方式与方法的实践、关于中学地理教学优秀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案例分析、教材内容中概念辨析、活动探究设计等内容。(3)学习领域。可选择的课题有中学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促进地理学习困难学生地理能力发展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动机和自信等情感因素培养的研究。(4)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研究,提高新教师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促进青年地理教师成长的研究,优秀地理教师基本特征的研究。(5)地理中考、高考研究。高效备考复习策略、地理中考和高考试题解析与亮点评析,核心考点透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研究,中考、高考热点、创新特点与新动向研究等。(6)中学地理竞赛方面。如,中学地理竞赛解题能力研究,中学地理竞赛知识讲座、中学地理竞赛案例分析和有效学习方法归纳等的研究。当然,还可以开展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2.地理学科教学研究选题方法与技巧
一个好的、有价值的地理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题目在选题时要突出一个“新”。所谓“新”,就是指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之所不足,领先他人一步,表现了新观念、新角度、新感受和新方法等,有“新”,论文或课题才充满活力,具有灵气、生气。观念新,就是指把注意力放在探讨教育教学实践的矛盾和问题上,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以亲身实践去补充前人的观点,纠正习以为常的传统经验。如,地理教学观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实施课改标准,在一线实践中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总结提升经验成果,要创造性地提出和开展新课题研究。角度新是指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立题有新意,新视觉、新方向,标新立异。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挖掘各章节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案例中设计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教学亮点;学习、阅读大量他人的成果后,选择新的角度,提供新的材料,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法,撰写出有新意的体会论文等。此外,选题可选“深”,有针对性地选题,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剖析;选题也可“热”,选择热门论点,时效性强,如,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会的相关议题,影响深的观摩展示课以及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的热点、亮点或新动向等;选题还可选“误”,即报纸、杂志中出现的某些科学性错误,教师可对其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4-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应试教育弊端的显现,反思教育问题之声不断涌现,新课改也应运而生,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反对“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模式,倡导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倡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其进行全面教育[1-2]。特别在新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和“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学体系[3]。本文对当前地理教学中生成和预设性教学进行研究,以期为地理教学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理论依据及研究基础
地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后现代教学理论,生命观理论,其中建构主义跟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本主义理论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等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认知能力和获取情感体验的目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该符合学生自身的特质和特殊性,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问题,开发者和创造者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的课程参与者,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初中地理课堂,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地理教师、学生与地理教材等资源的多重交流,从而生成了新的信息,生成了新的课堂教学形态[4]。
研究基础主要包括: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这一阶段学生认识能力进入一个新阶段,情感比较丰富,精力充沛,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初中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进入到关键期。从课程上看,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容上以区域地理为主,教材编写新颖,富有开放性[5]。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及其特点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关于预设和生成的两个极端―预设的保守化和生成的形式化都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希望学生在自己预设好的“套路”中学习,往往却是无用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预设与生成关系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1)预设与生成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对立的。因此要求教师正视教学二重性及其关系,在教学中通过情境性教学来改变。(2)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并存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二重性也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等方面。(3)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生成与预设是对应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课堂教学中生成是对预设的补充和发展。
地理学科的教学中生成与预设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需要预设来保障,地理学科的教学探究性过程更注重生成,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的结果。实践更能突显初中地理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关系,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形成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实施策略
在理解了初中地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概况之后,就要对教学策略进行反思,要处理好预设与生产的关系,就要从影响其因素出发,注重各个环节,为教学的生产开辟新道路。
1.初中地理教师要努力提高实施弹性的预设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教师提高实施弹性的预设的能力主要从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教学内容的弹性预设,教学过程的弹性预设,教学评价的弹性预设,教学环境的有效营造等措施达到这一目的[6]。
2.初中地理教师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信赖,第一就是教师的学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努力提升地理专业知识。初中地理区域性比较强,很多学生不懂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怎么学,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专业热情,不厌其烦的进行讲解。同时教师应该做到使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不拘于“一格”努力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具有不断反思的态度。
3.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
初中地理教师教师要注意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习的自主学习动机,主要从指导学生对学习水平的自我判定,帮助学生确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调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
四、结语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只要是教学就离不开预设和生成,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只要我们始终抓住“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走太多弯路。
参考文献:
[1]叶澜.我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J].教育基础课程,2009,(21):86-90.
[2]方健华,李建军.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38-4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69—02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的核心理论,而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己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必然选择。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并以其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加强高中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手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为三门必修课、七门选修课,加重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比重,缩小自然地理比重,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未来的社会里,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矛盾日趋尖锐化,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了未来地理教育的需要,所以一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人文地理教育又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人文地理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育人,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树立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新地理观念,要让学生掌握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要通过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迅速发展,不存在西方国家在工业初期所具备的资源丰富、市场宽松的优越环境,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阻碍和谐发展的问题,所以实行新的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中国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能力目标上,要使学生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能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提出方案、措施和办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针对高中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人文地理教学,使学生端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态度,积极地推进人文地理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要求,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现行的教学内容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述地理事实,把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联系起来,并正确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有害性生产问题、贫困问题,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内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业、交通与通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的开发教育,等等。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能自觉地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整治的教育,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的教育,防治酸雨的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恶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优先考虑的关键,从而能自觉执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人文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
1 问题式教学的方式
人文地理教学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求知欲强,有探究精神,而且具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教学中,当讲授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人文要素,设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比如,在人口与环境第一章,可围绕“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力资源如何开发”、“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等命题进行设计、讨论,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画龙点睛的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训练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
2 社会实践的方式
社会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制订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自愿者活动、社会实习等活动,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可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与发展的信息活动,利用课堂和壁报消息,多渠道积累社会环境与发展的消息,开阔学生的眼界。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因此,代表新的人地关系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主线,并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
3 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教学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高中学生是一个具有青春和活力的群体,有着积极的创新的意识。高中教师的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多结合身边的案例,或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通过充分的备课和案例选择、精彩的课堂设计来促进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进行。
4 视频教学的方式
由于人文地理学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视频教学的手段,制作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在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空间或区域,有由阳光、大气、水分、地势地貌、河湖、动植物、土壤、矿物资源等组成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人口数量、语言文字、艺术、饮食文化、民情民俗和宗教和建筑风格;有着工业和农业等生产活动、存在着地域联系、乡村和城市、环境问题等。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将语言文字和艺术等扩散到其他区域和空间,也用不同的方式接受着其他区域和空间传播来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定要始于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更要回归到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多学习,深入实际多考察,能够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以区别于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
5 专题教学的方式
如对于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在今天就设法优化工业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人们看到可供食用的生物数量显得不足时,人类发明了驯化动植物技术,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的原料和能源大都来源于矿产。另外,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都是技术变革的结果。
再如,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必修二教材第四章有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专题谈到了从人地关系思想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转变,存在的环境问题到解决问题措施。通过这一专题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6 专题讲座的方式
在2013年的4月份,我校组织“聚焦课堂”活动,我们地理组的赵桂敏老师、李雯燕老师、王建勇老师与来自上海延安中学的杨骏老师进行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上海专家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他的课教学理念新,不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很重视教学过程的分析与教学方法的引导,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获得知识。问题情景的设计很贴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选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宁南山区的生态移民作背景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我深受启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进行了又一次深刻的思考。我认为,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应朝以下几方面努力并力争做好。
一、应教会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上海老师的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发生在何地―有何环境问题―为什么发生―怎么解决。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不但使学生了解掌握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其他区域问题的思路。反思我以前在解决区域环境问题时,只是针对每一个区域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每一区域都进行学习、掌握,很零散。学生觉得记得东西太多,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学习的内容也容易忘掉。因此,学习区域地理时,不但要重视地图教学,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地理技能,同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如何解决区域问题的学习方法。这样,不论是哪一个区域,学生都能照猫画虎地进行分析掌握,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学有效,学生喜欢
我校王建勇老师的课,以家乡之旅为背景,定格宁夏南部山区的水土流失,分析解决家乡问题,为家乡献计献策,最终以点带面,拓展到整个黄土高原。不禁使人眼前一亮,课本知识与理论完美结合,又注重了情感的培养。使我深受启发,因为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南部山区,对黄土高原的环境了如指掌,而且也非常清楚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这样开篇,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当然学习起来更容易。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真正得到改变,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方式。
三、重视过程与方法,体现教学过程的体验性
四位作课老师全部渗透了乡土地理,而且教学中时刻不忘教学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我过去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所以,在今后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应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目标要多元化。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学生需要的地理”“科学的地理”是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基本出发点。
四、地理教学倡导“探究式”学习
我校李雯燕老师的课注重了实验的引入,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说明。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还很少用到实验,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利于实验进行探究,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判断、质疑、比较、分析、综合等要有多元化的思维过程;所设问题有层次,能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步步深入地去思考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提升能力。
五、教学要有特色,有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王建勇老师的引课,艺术性极强,能够放飞激情,张扬个性,充分展示教师的魅力和智慧,引起学生的共鸣,简直就是一堂地理欣赏课。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用高尚的品格修养、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去充分感染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共赏的课堂。
六、转变观念,以生为本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把教学内容仅仅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
采取方便抽样的原则,本文选取了首都师范大学2005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32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编制了《地理教学实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占总数的87.5%。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钻研教材、理解新课程标准、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成绩评价(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备课6个维度命题,总共20道。每道题采取5点量表记分的方法,让实习生依据亲身体验选择非常熟练、比较熟练、基本熟练、不太熟练、极不熟练,数据统计时赋予分值分别为5、4、3、2、1分。第二部分以研究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地理教育学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互动、融合与整合状况为目的,共6道题。前4道题研究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的状况,基本属于等级量表的范畴,每个选项以一句话描述了各等级的状况,分别赋予分值4、3、2、1分。后2道题研究地理教育学课程的状况,属于类别量表的范畴,只统计各选项的百分比。
此外,笔者等人还选择性地听取实习生课程、与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非正式访谈,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笔者在中学实习1个月的经历也是本文的资料来源之一。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习效果的总体状况
问卷的第一部分共20道题,每道题得分3为参照值,因此总分60为中等水平。本次调查中28名实习生的平均分为65.25,略高于60分,说明实习生已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通过实习能够基本胜任课堂教学。但是实习效果差强人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很大的潜力可供开发。另外,有8名实习生总分低于60,占总人数的28.57%,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比例。这说明超过1/4的实习生还与一个合格实习生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分看,钻研教材得分3.31、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3、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分3.25、基本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得分3.23、成绩评价(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得分3.36、备课得分3.37,所有得分均大于或等于3分。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理解新课程标准得分显著低于其它5个维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
2.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相关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82.14%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能够完全或者基本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只有17.86%的实习生认为有些内容大学课程中没有学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71.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学习的内容与中学教学的内容似乎不完全一致。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思路或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67.86%的实习生认为非常有帮助或者比较有帮助,但是绝大多数实习生根据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整。另有28.57%的实习生认为没有什么帮助,认为大学学到的学科思路与中学教学完全不一样。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素材(指中学课本之外)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71.43%的实习生认为用到的素材大部分都是在教学实习中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21.43%的实习生认为来自大学课程的素材与教习实习中搜集的素材的数量差不多。
从“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为实习生提供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方面”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53.57%的实习生认为备课时从大学课程学到的方法中得到很多启发,甚至得心应手。46.43%的实习生认为大学课程中的学习方法对实习没有多少直接帮助,甚至只是对要讲的内容不感觉陌生罢了。
以上4道题分别是问卷的第21~24题,采取4点量表计分方式,故2.5为参照值,通过计算,这4道题的平均分依次为2.93、2.68、2.25、2.39。其中第23、24题得分低于2.5,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这两道题得分显著低于第21、22题,具有统计学意义(p
3.地理教育学课程与中学教学实习的融合
从“大学地理教育学类课程中,你认为对教学实习帮助较大的是:(可多选)”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中学见习、听课(71.43%)、地理教学方法的了解(60.71%)、中学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53.57%)。由此可见,切实解决实习生如何“教”的困惑是最突出的问题。
从“教学实习(讲课)中感觉比较(或“最”)困难的地方是:(可多选)”这道题答题情况来看,初中实习生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把握补充知识的多少和深浅(57.14%)、理清课堂教学组织的思路(57.14%)、找到合适的素材(57.14%)。初中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课程设计原理性的内容较少,理解起来不是很难,但是由于初中课程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这就使得教材编排突出区域重点,而显得学科体系不完整,因此实习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组织思路比较混乱,非常有必要补充知识与素材,但是不能把握补充知识的深浅。高中实习生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吸引高中学生的兴趣(64.29%)、能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57.14%)、组织课堂学习活动(35.71%)。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这就使得课程难度加大,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由上可见,无论是初中实习生还是高中实习生,他们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都是围绕新课程的特点展开的,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地理教育学相关课程不涉及相关内容,如果实习生不在大学期间理解和实践新课程,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扎实教学技能,提高实习效果
实习效果如何与实习生的教学技能是否扎实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教学技能不仅指实践知识层面,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实践智慧。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是普遍的,在研究者对175名中小学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调查中发现,不少中小学校长抱怨高师毕业生是“半成品”,需要很多时间再培训,这是对高师毕业生实践能力、实践智慧不足的有力佐证。为了不让这样的“半成品”进入中学校园,在教学实习之间,一定要利用多种途径,如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类课程、微格教学等途径锤炼实习生的实践能力。实习生实践能力的获得不要寄所有希望于教学实习,这是不切实际的。
实习生毕竟还不是一名真正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才能实现,不能以一名优秀中学地理教师的标准要求实习生。实习生教学实习前应基本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通过实习提高实习效果,达到一名高师合格毕业生的要求。 2.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适度融合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为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必须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培养能力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有机融合,使高师课程“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起来。具体到地理学科,就要加强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需要为实习生提供充足、科学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供缜密、清晰的学科思路或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提供充足的学科素材,培养实习生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提供学科素材和提供学科内容的组织、分析等能力方面。
笔者认为,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与中学教学的融合度并不是越高越理想。如提供学科素材方面,学科素材涵盖非常广泛,要求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提供充足的教学素材似乎不太现实。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素材方方面面都可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而寻找素材应是地理教师的一种能力。地理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俱进的敏锐性,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素材,这样才能满足课堂对素材的需求。另外,大学相关地理学科课程的难度要高于中学课程,并不是中学课程的重复学习,因此应提供充足、科学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是不能要求大学学习的内容与中学教学的内容完全一致。
3.从实习生需求出发开设地理教育学课程
中学见习、听课、地理教学方法的了解、中学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代表了实习生的内心需求。实习生最迫切想学习如何“教”,这不是理论的学习,更侧重于指导、训练他们怎样“教”,强调实践操作性。教师职业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地理教育学课程的开设要着重从“教”入手,但是不能忽视融入“学”法的指导以及必要的理论学习。
由问卷的第一部分可以看出,理解并实践新课程标准是相对其它维度最迫切需要提升的问题。从上述初、高中实习生报告的教学实习中最困难的地方可以看出,实习生遇到的困难几乎都与新地理课程的改革有关。当前的实习生都是新课程实施之前中学毕业的,对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现状实际了解少,体验更少。因此,地理教育学课程的开设要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实习生实施新课程的热情。从新课程的实践出发讲解新课程的理念、与旧课程的区别;从实验区新课程实践出现的问题入手,重点突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