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6 10:51: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篇(1)

一、洛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辖7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1个省级新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2012年实现全年生产总值30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808.1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969.2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为7.5:60.2:32.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70.1%和26.5%。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5.3亿元,增长15.1%。其中,税收收入148.5亿元,增长13.2%,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294.0亿元,增长23.2%;农户投资49.7亿元,增长3.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927元,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77元,实际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79元,实际增长10.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在洛阳市经济实力实现不断壮大的同时,各县市区没有实现均衡发展,逐渐扩大的发展差异已经制约到了洛阳市整体发展实力。

二、洛阳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通过对洛阳市9个县市研究发现,各县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其中农业发展过于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开放性不足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过高,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性、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资源环境代价大,企业规模小,规模经营不足,接替产业培育迟缓。

2.各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近几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临汾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 四分之一,而且增长速度也长期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3. 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

洛阳市的偃师市是洛阳唯一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市,虽然洛阳经济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与我国沿海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2年洛阳的gdp为3000亿,是青岛的近一半,是苏州市的四分之一,相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较低。

4. 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农民增收困难

由于对农业的不重视,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举步维艰,同时也缺乏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相应的农产品的质量和产值均存在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而且没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难以吸引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制约了农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增收渠道的拓宽,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县域广大农民增收缓慢,仍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农村市场消费偏冷的问题比较突出,内需不旺,很难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洛阳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为了加快结构化调整,洛阳市需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特别是洛宁县、孟津县、新安县要大力发展绿竹、樱桃、黄河鲤鱼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加强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 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可以加快县域间的城镇化进程。首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其次是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提升城镇功能。再次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相结合,发展工业、文化、餐饮、娱乐等产业,拓展小城镇的发展空间。最后是做好政策引导,即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各项政策,同时也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定居、子女就学、就业指导等优惠政策,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城镇就业和生活问题,解除进城农民后顾之忧,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3.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发展特色经济。洛阳市需要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和政策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发展有特色的项目,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在发展特色产业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以全国百强县市的标准为指导,积极开拓新的产业。同时对一些传统农业大县,要立足实际,积极进取,区分不同情况,在财政转移支付、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帮助这些县市加快发展。

4.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加快对民营经济的促进和扶持。为此,洛阳市可以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同时允许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培养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交税多、投资大的民营企业在经济上要给予奖励。激发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积极创业的热情,放胆、放手、放开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2)

1.邵阳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

邵阳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到平稳快速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1949~1990年)缓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9年,历时30年,城市化水平不超过10%,一直到1982年城镇化水平才达到10.54%,1990年为12.91%,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第二阶段(1990~2009年)平稳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1990~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12.91%上升到22.8%,从2000年-2009年,城镇化水平由22.8%%上升到30.43%,20年间,城镇化水平平稳匀速发展,年均提高0.92%。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城镇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年均提高1.90%,2013达到38.04%。

2.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1)城镇人口发展情况

城镇化率概况城镇化发展较快,但整体落后,且县域城镇化水平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相对较低,且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就业去向个体工商业为主,国有、城镇集体经济等组织为辅。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邵阳接受过大学(含大专)以上教育的有31.78万人,仅占5%,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共484.7万人,占75.7%。可见劳动人口素质较差。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之后,因为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大多只能从事房屋建筑、环卫等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的部门和行业,难以成为城市发展的骨干力量。科研方面科技投入不足。2013年全市R&D人员2243人,R&D内部经费支出38944万元,全市人均48.32元,不足50元,R&D人员人均支出17.36万元。共申请专利1536项,实际授权792项;每万人人均不足1件。科研投入不足,一定程度制约了城市产业的发展。

(2)城镇规模和建设状况

近年来邵阳城镇规模在不断扩大,2013年邵阳市下辖建制镇103个,比上年增加4个。比2000年增加14个,城镇区域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城镇建成区2000年为145平方公里,2011年达314.97平方公里,2013年超过400平方公里,以邵阳市区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正逐渐形成。总体说来,城镇化质量较差。除市区和县城外,大部分小镇基础设施能不全,道路、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滞后,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较为贫乏。2013年,邵阳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仅13.61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33.62个,每万人医生数46.22个。各项指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二)邵阳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2013年,邵阳市国民生产总值为1130.0386亿元,人均GDP15727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1.63亿元、1302元,增长9.88%、9.03%。总的说来,经济呈增长的良好势头,但经济总量还是较低,同期长沙GDP为7153.13亿元,人均GDP更是落后,全省排名14。工业化率为33.02%,处于工业化初期。从全市产业结构看,2013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为22.5∶38.9∶38.6,非农产业比重合计达77.5%,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现代制造业及现代服务、商品流通对GDP的成长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从产业聚集情况来看,邵阳城镇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50.17%,第二产业占17.2%,第三产业占32.13%,但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待提高,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急需解放。同时第二产业支柱产业较为乏力,只有机械加工、打火机制造等少部分产业聚集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其他大部分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难以实现资源、资金、人口等要素的集聚。第三产业待进一步发展,吸收的劳动力待提高。

二、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内在关系分析

城镇化我们选取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代表性指标,经济发展我们选取国民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作为代表,通过相关关系分析来解读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随着城镇化率的上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GDP、财政收入均呈直线上升趋势,通过Excel函数求得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756、0.9880、0.9684,可见城镇化率与GDP、财政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之间均存在很强的正相关系。通过EXCEL确定趋势线,得到直线方程依次为:y=5359.7X-1295.8(Y: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X:城镇化率)Y=6399.4X-1321(Y:GDP,X:城镇化率)Y=624.59X-144.71(Y:财政收入,X:城镇化率)意味城镇化率每提高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GDP、财政收入、将增加53.597亿元、63.994亿元、6.2459亿元,可见城镇化率的提高对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邵阳经济有较大的杠杆作用,可以快速推动城市建设投资额的加大,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邵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循序渐进,推动城镇化进程

邵阳地处湖南中西部,多山区,交通不便,加快城镇化建设,首先要在建设规模,建设步伐、建设方向等进行制度研究论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循序渐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既避免了城镇化建设的“”,也避免了城镇建设的无序性。

(二)政府要应因势利导,扶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1.加大投入,推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及相关产品的深加工

邵阳是农业大市,种植业、养殖业有良好的基础,如:新宁的脐橙业、武冈的卤菜业、隆回的“生姜、辣椒、大蒜”三辣产业、邵阳县的油茶业等在社会都有一定的口碑和影响力。但规模都不够大,优势不够突出。政府可加大资金投入,改良、提升产品品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把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以优势特色农业强县兴市。

2.加大投入,打造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邵阳九县三区,市辖三区传统优势产业有冶金、机械、纺织、医药等,邵东优势产业有打火机行业、小五金、皮具业等,其他县市制造业基础较为薄弱。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因势利导,在资金投入、税收、融资、劳动用工等各个方面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支持上述优势产业及相关龙头企业规模上做大,品质上做强。

3.加大投入,打造黄金旅游线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邵阳旅游资源丰富,市政府可以加大投入,完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把以崀山、云山、南山、黄桑、雪峰山为主题的生态观光区,以白水洞、桃花岛、魏源故里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全面推向市场。

(三)加强进城劳动力的培训,避免单纯的房屋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

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要注重进城劳动力的培训,包括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最终将其转化为现代化的工业人和城镇居民。

篇(3)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及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破解发展难题,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 通过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的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 12-0065-04

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近几年, 山东省在/促强扶弱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 通过加快实施/双30工程0, 县域经济呈现出龙腾虎跃、竞相发展的局面。但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 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2009年, 山东省122个县(市、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341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2381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51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923818亿元, 进出口总额108517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8615%、5613%、8416%、8117%、7813%。全省有26个县(市) 进入全国百强, 其中前20强中占了7席。

(二)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山东省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提高经济集中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山东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8年的1012B 5911B 3017调整为2009年的919:5810:321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114%, 比2008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以提高经济集中度为目标, 通过加强园区建设, 促进了县域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的聚集。近几年, 许多县市规划建设了各类经济园区, 目前, 全省县域经济园区已达1100多处, 60%以上的新建项目聚集在园区内, 经济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区域经济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三)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 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55元, 同比增长819%, 农民恩格尔系数达3615;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3476元, 同比增长1317%; 2010年一季度,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14元, 同比增长1318%。

(四) /双30工程0成效明显

通过实施/双30工程0, 经济强县优势更加突出。2009年, 30个经济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收稿日期:2010-08-20

作者简介:马宗国, 男, 山东泰安人,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1290818亿元, 同比增长1212%, 高于全省增幅013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612亿元, 同比增长1412%, 高于全省增幅119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324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917%, 低于全省增幅7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1210亿元, 同比增长1610%, 高于全省111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县发展势头也较强劲。2009年, 30个经济欠发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216亿元, 同比增长1316%,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17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16亿元, 同比增长1818%,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615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26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15%,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01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9117亿元, 同比增长1819%,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二、山东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模式(一) 特色产业主导型

山东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0, 发挥比较优势, 打优势牌、走特色路,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 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几乎每个县市都有特色的典型或品牌, 有的特色项目与县域名称齐名, 甚至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如, 提到/贸工农一体化0就会想到诸城, 提到南北两大/菜园子0就会想到苍山和寿光, 提到/阿胶0就会想到东阿, 提到蔬菜加工和出口就会想到莱阳, 提到羊毛衫加工就会想到海阳, 提到黄金生产就会想到招远。

(二) 创新导向型

山东省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先导地位, 整合创新资源, 聚集创新要素,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县域经济全新发展模式。如, 沂源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实现以/高0补/晚0, 以/高0补/弱0, 强化了科技的支撑作用。禹城市实施/新、特、优0工程, 突出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知名品牌、循环经济四大亮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以上。

(三) 产业集群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导向,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 注重拉长)

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加快发展配套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如, 茌平县以打造东方铝城为重点, 着力发展以信发铝电为龙头的铝产业集群, 与铝相关的企业发展到70多家, 全县65%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税收来自铝产业; 诸城市培育了销售收入过千亿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四个过百亿的食品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区域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

(四) 大企业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壮大骨干企业, 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推动了县域经济规模扩张。如, 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一个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近7成; 海阳核电建设2009年为地方提供税收7560万元; 寿光晨鸣、高唐时风、莱阳龙大、诸城福田汽车、龙口南山集团等一大批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成为建设经济强县的主导力量。

(五) 资源开发型

山东省坚持依托优势资源, 进行综合开发, 促进资源和原材料产品多次转换、加工、增值, 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如, 巨野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煤电化工和优质浮化玻璃, 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多。邹城市着力推进煤电开发, 形成了以煤化工、触煤合金、特种玻璃、新型建材为重点的煤电化产业集群, 全市煤电行业利税占工业利税的7成多, 税收占地方入库税收的一半以上。

(六) 大城市依托型

坚持依托中心城市, 主动对接融入,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配套经济, 走大城市辐射带动发展的路子。如, 胶南市抢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滨海交通公路通车的重大机遇, 沿桥隧、滨海公路辐射, 形成了家电电子、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三大产业群, 其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章丘市积极承接济南的产业转移, 落户开发区的重汽汽车产业园年实现产值

占章丘工业园产值的三分之一。

三、山东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 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是江苏和浙江,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 强县大而强; 浙江县域经济富裕程度高、差别小; 而山东/强县不强0、/居民不富0、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山东省平均每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为江苏的70%、50%左右; 全国百强县前10位中, 江苏占了7席, 而山东省最强的龙口市仅列第11位。

(二) 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 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用地指标紧张, 从宏观看, 是由国家严格土地审批、减少项目用地指标、对开发区进行审查核减等措施造成。受国家宏观土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目前平均每个县市只分配给200~300亩的土地指标, 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 计划指标下达晚, 加上建设用地按项目审批手续繁杂, 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 不利于建设用地的及时供给,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现行金融体制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 县级银行普遍没有信贷权, 只能吸收存款, 不能发放贷款, 而向上级银行申请贷款审批程序又过于繁杂, 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影响了使用效率。虽然为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惜贷慎贷现象,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 且越是需要资金扶持的欠发达县融资难度越大。

(三) 县域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强

山东省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差, 大多数县属/吃饭财政0, 除了保工资、保民生的/刚性0支出外, 所剩财力寥寥无几, 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县域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同时, 县域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 高素质劳动力也相对短缺, 这对县域的自主发展能力造成影响。对欠发达县而言, 财政支出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种补贴来维持,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乏力,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

[1]

有效支撑。正是由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招商引资难, 县域内资金外流现象突出, 导致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四) 县域发展不平衡

山东省东部和西部、强县和弱县相比, 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且差距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2009年, 山东西部四市县域(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的31个县市) 的人均G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东部四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的24个县市) 的4315%、3719%。不仅强县与弱县之间差距大, 而且30个强县之间也有较大差距, 人均GDP 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分别是最低的318倍和417倍。

四、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一) 破解三大难题, 增强发展活力

11切实解决建设用地缺口大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土地保护越来越严格, 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 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与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0。从山东省县域情况看, 许多县市已十多年没有进行过村庄规划, 由于农民进城、子女上大学等因素, 农村出现了许多空闲宅基地, 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 也影响了村容整洁。目前, 如能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民住房模式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有效化解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 也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21在产业集群内打造/企业联合体0, 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在于担保问题。借鉴山东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 建议由政府搭桥, 推动同一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加强协作, 本着互相帮助、利益共享的原则, 打造以产业协会为重点的/企业联合体0。/联合体0实行会员制, 政府为其提供部分/过桥0贷款周转金以吸引更多的同类型企业加入/联合体0。/联合体0的成员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拆借流动资金, 尤其当某一企业急需银行贷款时, 由/联合体0成员审议同意, 其他企业按其权益在/联合体0中所占比重提供同比例的信用担保, 改变过去一家企业为多家企业集体提供担

保模式, 有效分散风险。在此基础上, 要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联合体0、中小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组成的融资联盟, 形成多方交流合作机制、服务机制和诚信机制。

31加大对欠发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欠发达县由于财力捉襟见肘, 再加之县域内资金外流而导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山东省目前对欠发达县虽有一些扶持政策, 但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 关键要解决扶持资金的来源问题。因此, 应借鉴国家筹集各地区资金集中支持西部地区的做法, 建议实施/强弱统筹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按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基金0, 该基金主要用于提升欠发达县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1推进强县扩权改革。一是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 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 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二是加快/省直管县0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 加大省级扶持力度, 减少运转层次, 提升管理效率。

21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 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 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 每年安排部分资金, 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 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 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 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

31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 也比较零碎, 且政策刚性很强, 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 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三)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11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差异化考核。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为推动措施, 结合各地区位特点, 梳理思路、明确方向,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东部县市区, 要充分利用蓝色经济与高端产业这两个/加速器0, 唱响/蓝色主旋律0, 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 推进制造业由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中部县市区, 要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 主动接受辐射带动,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加快县域经济崛起。西部县市区, 要把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优势与西部的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 培育经济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 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科学分类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考核。

21实施新一轮/双30工程0。建议重新调整30强县和30个弱县名单, 实行动态管理, 加大对调整后的30弱县的扶持力度, 制定实施强县对欠发达县新一轮对口帮扶政策, 使帮扶政策长期化、制度化。

31明确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启动新一轮小城镇规划修编, 明确各个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全省评选100个经济强镇, 对其所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由省市县加大支持力度, 促其快速发展。同时, 在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角度制定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篇(4)

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愈加紧密的联系。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关系现状

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城市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随着金融支持力度的减弱,县域经济步入两难境地。

(一)个人与企业融资信用担保建设不规范

县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以其庞大的数量,业已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创造、税收的征缴、就业岗位的提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的支持力度却难以满足其需要。目前县域有关个人与企业贷款的融资担保机构与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资金的短缺使很多中小企业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从而进一步凸显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于企业贷款所处的弱势地位。

(二)金融系统服务不到位

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与目标就是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向集约化经营方向的转变,大力实施对重点行业、项目与客户服务的政策,在此过程中,诸如农行、建行与农村信用社等的商业银行对县域的农户、个体商户、民营企业的贷款量逐步萎缩,这就大大限制了县域经济的盘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金融政策的针对性较差。一是由于贷款门槛过高,使得许多“急、多、少”的个人与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贷款的程序过于繁琐,很多的商户与民企一般只需要办理存单质押贷款和存量客户限额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但是就金融系统内部而言,繁琐的环节、过长的期限往往会使得贷款失去使用的效能。

二、以金融的改革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金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起着优化县域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实践充分证明,金融业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稳定与持久。

(一)加强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加强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是破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的可行方法,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就会进一步规范县域经济社会资金投向,对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结构与效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此,就政府而言,各级政府就应该明确职责,将融资信用担保纳入到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范畴之内,同时要不断加大扶持与监管力度,一方面通过诸如政府财政预算注入资本金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则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提高担保机构资信,增强抗风险能力;就银行与企业而言,积极推进担保机构与银行的联合与行业协会的组建,使其在风险分担与化解、客户信息共享、行业自律等方面其实发挥作用,以分散和化解风险,进一步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二)进一步提高金融系统的服务水平

金融对于县域经济支持力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水平的高低,基于此,金融机构就应该立足于“面向客户、面向市场”,积极构建服务市场、服务客户体系。

一是深化内部人员激励机制建设。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得责任约束与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得到有效融合,使之在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的同时,不断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提高服务水平;以“服务信贷客户、强化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拓展县支行的贷款自和审批权的范围、完善授权授信管理、优化信贷管理体制、增加流动资金存量推广小额信用贷款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使县域农村资金逐渐向农村流动,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减轻农村信用联社的压力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二是金融机构应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这一现实,采取“一般化与特色化”的信贷模式,对于不同的个人与企业执行灵活性的信贷政策。所谓的“一般化”就是指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继续贷款个人与企业的“急、多、少”的用款特点,通过“减少审批环节、、提升服务效率”的措施,创新服务理念;所谓的“特色化”即是对县域经济中具有完全产权、内部制度健全、经济效益良好、社会信用较好的企业与个人,金融机构就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信贷支持。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服务功能形成不协调的现状,金融支持力度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就应该在加强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金融系统的服务水平两方面着手,提高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并不是很高,因此绥化地区如何理清思路,发展自身地方特色,把握重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这几年来,绥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自然灾害等因素也造成了农业发展的不协调。目前,黑龙江省政府也已经出台一些政策,将会带起新一轮的县域发展热潮。对于绥化地区几个县域而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穷县的落后局面,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壮大自身的县域经济,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当然,在这条路上,我们首先得发现自身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才能越走越远,更大更强。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绥化地区县域经济虽然有着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全省经济发展而言,仍旧有着很大的差距,绥化地区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则是小型企业和传统工业。相对于影响较大的第一企业,第二企业中可以牵动经济发展大局的企业很少。第三企业比重较高,却也有着水平低,难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发展不够平衡

从黑龙江省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发展十强县中,绥化地区只有肇东县,而在经济发展十弱县中,绥化地区却有兰西、青冈、明水、望奎4个县。肇东县已经实现GDP经济发展接近90亿,而明水则不足7亿。财政上面,绥化地区有8个县靠财政转移勉强过日子,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上面。

(三)绥化经济总量不足

绥化在全省GDP总值排行榜第四,但是人均GDP却只有6222元,已经是全省最低水准。

(四)县域特色产业少

绥化地区县域特色大型企业利税超过千万的只有12家。地工产品以及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不够多。

(五)城乡分割严重

在绥化地区,县域经济难以融入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未能找到自身潜在的优势,变单一的产业结构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将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产业的发展格局也同样不够开放。县域经济同样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割据所产生的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尽管这些已经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规律,同样也阻碍了市场的经济发展。但是某些县域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人为阻碍城乡企业之间的联盟发展,这样促使县域经济发展迟缓,造成了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二、创新绥化地区县域发展思路

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应从实际出发,坚持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共同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建筑主导产业,兼顾附属产业,扩大经济开放,搞好城市建设,调整经济发展格局,科学思想,解放经济,筑起绥化市特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农业布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好县域经济,必须优先发展好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市场矛盾,更有利于企业和农民之间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关系,相互依存,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走之路。

县域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推出绿色安全的生产规模,将绿色食品带入寻常百姓家。增强畜牧业的经济地位,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林业经济。除此以外,应重点抓住龙头企业,抓好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产业建设,将它们综合起来,全面推动农业产品的发展。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响农业产品的品牌,是一个县域经济能力的代表旗帜。现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大一步能推动整个市场竞争力。如2006年肇东市农业总产值实现5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1元,农业结构也应该按照品种调优的思路,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

(二)壮大民营经济

抓好县域经济,需要抓住民营经济。集中大众的力量,壮大民营经济。现在的民营经济机制灵活,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如2008年嘉荫县就是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其他普通企业的模式,在进出口等方面,信贷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民营经济增长了23%。因此绥化地区的县域经济可以做大做强,需要从本土小企业开始,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发挥自身优势,鼓励民营企业以资产重组的方式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

(三)稳固工业发展

工业水平发展低是绥化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症结,稳固工业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模式是以小企业大聚集为焦点进行管理,实现工业强县。除此以外,还应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科学院等机构合作,推动县域工业上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工业化领衔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工业发展已经占据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地位。如2006年青岗县全力开展项目开发,在9月末,工业产值达到7.19亿,比起2005年,增长了14.3%。

(四)联盟城镇建设

绥化地区要想发展好县域建设必须以及各县域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当然县域建设也必须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由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化产业的过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建设的途径。绥化市市辖区北林区;3个县级市安达市、海伦市、肇东市;6个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绥棱县、明水县、望奎县都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充分应用市场,采用股份制,深化社会障保,由政府和投资方共同出资,搞好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动几个县向城镇发展,解除城镇化建设的约束,重视统筹城乡,抓好城内发展,看好中央商业区,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推动作用,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将农村化设施转变为城市化设施。合理利用城市的教育卫生等资源,加大扶贫力度,通过小额信贷,缩短农村贫富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五)优化经济环境

县域经济要想在稳定中坚定发展,就必须依靠经济发展环境。按照市场要求,规范法律环境,优质服务环境,落实政策环境,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只有按照市场调控来,拓宽发展空间,扩大服务领域,创造平等交流,宽松的竞争环境,才能发展高效的经济环境。积极优化软硬环境,对外开放,赢得更大更多的投资商机,给全县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如在2008年,青岗县通过扩大服务领域优化了金融发展环境,并且加强了银企诚信体系建设,它的总投放贷款高达41225万元。

(六)优秀人才运输

当今社会,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成为企业成长的趋势。这种趋势相对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县域有着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县域应该加强科技兴县的战略,培养人才,加强人才使用力度。在近三年来,肇东市引进了200余人才,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岗县也实行了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使得人才需求信息库得到了高效的保障,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合作,积极引进短缺人才,彻底实现了绥化地区的人才强、经济强的目标。

三、创建核心策略方针

发展县域经济要有三个重要点。首先应把发展放在第一位,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质量,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稳中求胜。其次要把改革放在第二位,发展以改革为动力,贯彻上级的规定,为全县改革而做出佳绩。最后要求稳定,社会政治稳定,是全县共同发展的前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繁荣。

四、总结

绥化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发展过程,敢于破除旧的经济体制,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形成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效率,贯彻落实绥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指令,让绥化县域经济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3).

[2] 李永亮. 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对策思考[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3).

篇(6)

(一)处于省会中心经济圈的县域经济特点

省会中心经济圈为我省中部偏西地区,这个“1+6”经济圈以济南为中心,另外还包括泰安、莱芜、滨州、淄博、聊城、德州6个城市及下辖的34个县区,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但由于该区域主要以内向型经济为主,导致整个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该区域的经济特点主要有:意识第一产业占比较高,有明显的农业经济特点,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点;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以产业结构雷同的、附加值低的工业制造业为主,大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三是经济发展较为保守,缺乏开放性。主要与该区域远离沿海,深处内地有关;四是规模化和工业化发展不足。

(二)处于黄河三角洲经济圈的县域经济特点

作为国家近年重点规划的高效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经济圈主要涵盖了东营、滨州、烟台、淄博、潍坊、德州的全部及部分共19个县区,该区域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处于中等偏高发展水平,2009年以后,该区域凭藉国家政策所带来的经济优势,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迅速,成效较高,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对区域内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生态产业;二是各县区注重特色农业品牌的建设工作,县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托当地资源各有侧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经济;三世由于该区域位于黄河入海口,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位置优越,石油、天然气、海洋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对资源的依托性比较强;四是由于该区域生态较为脆弱,所以重点发展节水农业、绿色种植业、现代农业、生态渔业、水产养殖业、休闲渔业,并对于也资源进行深加工,发展具有渔港特点的特色经济。

(三)处于“半岛蓝色”经济圈的县域经济特点

作为我国首个一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发展区,“半岛蓝色”经济圈主要包括我省整体海域和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6市及下辖31个县区。该区域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外向度高,是我省资金、人力、物流、信息最为密集的区域,城镇化进程发展较快,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主要特点是:一是信誉经济发展速度始终高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且快于全省平均发展速度;二是由于该区域包括我省所有海域,海洋资源极其丰富,产业发展以现在语言为主导,积极发展标准化海产品养殖基地,建设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区,综合效益比较高,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大;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比较高,优势明显;四是凭藉发达的海洋交通运输优势,以及靠近日本、韩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区位优势,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且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良好。

(四)处于鲁南经济圈的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鲁南经济圈是我省重点发展区域,该区域主要包括枣庄、济宁、菏泽、临沂、日照5市集下辖43个县区,该区域人口众多,但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经济规模较小。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是:一是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比^丰富,由于人口基数大,剩余劳动力较多,因此人力成本较低,县域经济发展的依托程度较高;二是做为我省粮食主产区,该区域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农业性较强,但是却多为基础农业,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特色农业的发展;三是该区域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总体规模较小,GDP以及人均GDP军地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多以传统工业为主,集群化发展不足,没有形成规模也缺乏竞争优势。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我省四大经济圈的县域经济由于在交通运输、经济基础、所占资源、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上各具特色,形成了全省县域经济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整体发展态势。

二、优化我省县域发展格局,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几条对策

篇(7)

一、广西县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地区发展差异拉大

广西处于西部地区,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相较于自治区的重点开发地区,部分地区尤其是桂西贫困地区尚未具备全面加快开发条件,或因生态环境制约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地区发展不平衡难题依然存在。如在自治区绝对贫困人口当中,桂西地区集聚了80%的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状况依然存在,极大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2、产业调整未能深度发展, 增长方式式粗放

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为25.64%,各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大多局限在农业种植和养殖层面,经济结构以加大投资规模,增加工业总量为主,实施产业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和能力还未形成。目前县域工业主体仍然以小型企业居多,企业优势不明显,部分县区存在经济结构相似,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县域的工业园区建设比较滞后,增长方式也比较粗放,对经济加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3、特色产业经济不明显

县域经济是以资源为依托的特色经济。县域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各个县域的土地、气候、水等资源状况不同,人口数量及素质、开发历史长短、原有生产基础、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也不一样,必然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的特色。但广西大多数县域潜在的比较优势没有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在对特色资源的发掘、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和县域内外的合作等方面都有待于加强。由于特色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县(市)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或处于闲置状态,或处于低效率利用中,或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形式销售。

二、当前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1、中国一东盟合作机制的建立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南宁,以及其合作机制的建立,为广西各地提供了一个实行区域内大合作、大联合、联手共建区域大市场的大平台,同时,也对扩一大广西经济对外开放的辐射、促进招商引资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开展区域协作,联手开发优势资源、推进产业对接、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吸引外向型企业落户各县市。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国家于2008年年初正式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功能定位明确为我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规划将北部湾经济区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以形成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建成我国沿海发展的新一极。规划要求,北部湾经济区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积极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强化主体功能,坚持集约开发,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对促进北部湾地区及广西各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带动和推进作用。

3、东部地区产业西移的契机

当前,我国产业正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逐渐丧失,大批原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西移,这为既属于西部地区又毗邻东部地区的广西各县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腾飞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促进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影响到全区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继续加大对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使之与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2、进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企业

首先,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托本地森林、矿产、水、农副产品、旅游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某些县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则可以突出旅游产业特色;有的县域矿产资源丰富,则可以突出以矿业开采、加工为主的矿业经济特色;第二,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着力点,以副产品资源优势为依托,通过多种形式,创新农业生产和经营机制,逐步使农业产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加快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小产品构建大产业,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抓好农业保障工程建设。坚持以解决抗旱水源为重点,建设水源工程;二是抓好农业控制工程建设。要搞好农业基础工程建设,以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水平,要退耕还牧,扩大绿色植被。三是抓好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一方面要搞好工业“三废”处理,防止“三废”污染农田,另一方面要科学施肥,防止来自农业本身的环境污染。

4、开放和区域协作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借助外力,走对外开放之路,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当前,要创新招商同时,要推进区域协作,通过内引外联,不断加强与县外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的集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要平台推动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巩固参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建设,加强与粤港澳的全面经济合作,巩固发展与大西南的经济协作,拓展与长三角等区域的经贸合作。

5、拓宽县域地区的投融资渠道

首先,在巩固现有支柱财源的前提下,推进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尽快解决工业基础薄弱和财源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其次采取优惠政策,扩大投资。在国家扶持、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制订优惠政策,以优质服务吸引国内资金开发县域地区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重视民间投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以具有资源优势、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项目,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和聚集,促进民营经济走规模化、集约化路子。民间的各种经营主体,从本县经济中土生土长出来,有其天然的合理性和适应性。民间经营主体,往往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更能适应激烈竞争中的县域经济。各县级政府要把非国有投资纳入全县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把鼓励非国有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要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宏观管理,尤其要做好政策上的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唐贵伍,赵明铭,蔡翔.广西县域经济:表现特征、机遇分析及应对措施[J].特区经济,2009(4).

[2]陈泽军.广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4(2).

篇(8)

近年来,Z市县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和全省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2012年县域经济评价体系来对比:Z市人均GDP分别为全国和全省的46.9%和57.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4.4和13.3个百分点。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全国和全省的7%和30%,如果剔除市直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Z市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18亿元,人均指标差距更大。人均粮食产量虽高于全国,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却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总体来看,目前Z市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不发达,财政保障能力差,县域经济的发展仍未改变“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现状。

一、制约Z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较弱

2012年,Z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7.8:42.3:29.9。近几年虽然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了畜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等高效农业,但各县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少,难以形成带动和辐射,农产品深加工及链条经济效益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二产优势不突出。现代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重点企业规模小,能力弱,全市县域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三产比重虽上升较快,但因起步晚,规模小,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综上可知,Z市产业层次偏低,二、三产业薄弱的局面仍未打破,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较弱。

(二)工业化水平不高,中小企业融资较难

在工业化水平方面,Z市县域工业经济与地方优势资源不相称,优势支柱产业未形成规模。总体来看,Z市县域工业化基本上处于起步和初创阶段,发展任务非常艰巨。县域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布局分散,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整体呈现“小、散、差”特征。产品结构中以原材料及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产品增加值比重低。在企业融资环境方面,县域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金融资源分布失衡,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高、银行信贷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不完善、针对小型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缺失、金融机构服务成本偏高等因素不同程度制约着中小企业顺利融资。

(三)财力事权不对称,财政保障水平较低

一是收入上划,税源匮乏。目前,全市县乡财力少,县本级财力仅能保证发放工资,乡镇保证发放工资都困难,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分税制改革以来,收入增量的大部分被上级集中。如增值税中央拿走75%,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拿走60%,加之近些年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及部分税率的下调等政策性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地方税源匮乏。二是支出下移,事权增多。上划收入增加,而地方事权支出规模却不断扩大。县乡要提供义务教育、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等诸多事权,还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随着调整工资、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刚性支出的增长,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地方财力和事权不对称,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四)财政供养人员多,县乡负担较重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财政供给人员职数的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也在急剧膨胀。尽管通过“撤乡并镇”等措施使现有“吃财政饭”的人员增长速度得以控制,但不少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依然是“人满为患”,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使大量的“办事钱”变成了“吃饭钱”。“吃饭财政”的现状严重影响到各级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五)农村劳动力缺乏培训,技术人员较少

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农村子女在初中阶段便辍学,而能考上大学并学成回到县乡创业的人极少;加之土地耕作投入成本高、回报率低,凡是能外出打工的都进了城市成为农民工。而且农村劳动力缺乏正规、系统的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掌握及利用程度有限,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促进Z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是Z市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一是要围绕资源优势,培育骨干企业。一定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投资建设一批超亿元的工业项目,着力培植一批聚焦效应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拉动基础产业,形成支柱产业,提高县域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二是要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集聚式发展。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县域工业的主要途径,按照土地集约经营、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组合、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科学规划,完善功能,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汇集,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

(二)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可给予财政贴息或补助。对新办的中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如果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应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以支持。

(三)尽快搭建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

积极构建以财政为依托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县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为县域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种子”基金。广泛吸引社会和民间投资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发挥创业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孵化器”和“启动器”作用。也可试行对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提供必要的再担保,推动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组织体系,消除投融资障碍。另外,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域政府还应创造条件,组建创业投资基金,以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四)重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与财力

在事权方面,对事关国家整体利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教育等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对纯属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辖区内的行政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经济建设支出等由县乡政府承担;对属于国家和地方共同事权的.如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人畜饮水等涉及基本国策、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的支出,可由中央、省、市、县、乡政府共同负担。

篇(9)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54-05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地区在不断推进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发展过程和路径。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对于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条件各不一样,因而发展模式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根据县域自身的发展阶段、区域环境、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等条件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根据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不同维度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当前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从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组织方式、县域发展的特色内容等维度展开。

一、以主导产业划分的发展模式

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依据,可将县域经济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和第三产业(服务业)驱动型。

(一)农业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农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其主要特点在于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农业主导型模式强调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规模经营、专业经营”的策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挥农业较强的前向产业关联效应,以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县的资源优势,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系列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建立起充分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的平台,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牛若峰,2006)。农业产业化生产具备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特征。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各不一样,比较典型的有北京郊县的都市现代农业模式、江苏的政府引导扶持模式、安徽的发展农民自主经营的模式、山东以龙头企业带动的模式、河南优质专用特色农产品的农业发展模式、甘肃支持支柱产业带动模式等农业发展模式(赵伟,2007)。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县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镇,因此,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应该得到巩固和加强。同时,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工业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是指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比重都占主导地位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第二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从2005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52%,涌现出了许多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有些县域的工业产值已经在经济总产值中占据绝对优势,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赵伟(2007)将工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分为大城市依托型工业化、内生型工业化和开放型工业化三种类型。其中,大城市依托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发挥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实现工业聚集;内生型工业化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其中苏南模式通过大力发展乡村集体工业而使县域经济全面发展,而温州模式是自下而上,依靠区域内个体、私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开放型工业化以珠三角、闽南地区的沿海开放县为代表,主要特点是依托三资企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黄群慧,2012)。但是,我国县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还较低,发展的空间很大,未来工业化的趋势将是向东部沿海区域中的较不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快速推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工业,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县域经济的落后地位。当前,许多县提出“工业立县”和“工业强县”等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强调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第三产业驱动型的发展模式

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是指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三大产业全面进步的模式。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突出服务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强调以服务业为先导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工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经济奇迹,如专业批发市场型、旅游兴县、商贸强县、仓储物流等服务驱动型的模式都被实践证明为可行的发展道路。批发市场带动模式是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典型代表有浙江义乌、河北辛集和山东寿光等。对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县域,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可以开发旅游资源模式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针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占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较高的现象,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过于滞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金碚(2012)认为,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发展中是循序渐进的。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业技术快速提升,科技成果和制造业的结合将推动产业分工深化,产业链的分解和产业间融合将拓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

(一)集体经济主导型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渐降低,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集体经济在一些地方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集体经济主导型的县域经济注重发挥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村等是集体经济的代表,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一模式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许兴亚等(2008)认为,河南省的巩义市竹林镇、新乡县刘庄村和临颍县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成功典范。上述地区成功的事实表明,在我国现阶段,集体经济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民营经济主导型

民营经济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民营经济占重要地位,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助推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阎中洋,2004)。

民营经济主导型的代表有“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是在推进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企业专注于各自核心能力的培养,大量的企业聚集群加上合理的分工协作,产生了诸多协同优势,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温州模式”的精髓是温州人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务实品格、变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其实质是一条通过自发的市场取向改革,改变自身贫穷落后命运,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陆立军,2004)。“苏南模式”也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包括江苏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等。另外,浙江的宁波、义乌等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都比较有代表性。

(三)政企合作产业园区带动型

产业园区是很多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充分发挥产业园区所在县域的生产加工能力、产业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集聚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借助中介组织、大学、科研机构等力量,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政企合作型的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由企业通过现代公司化运作来进行园区开发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发展模式。河北固安工业园区是政企合作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2002年,为了打破打造高端产业平台需要的大量资金匮乏的瓶颈,河北省固安县引入园区投资运营企业华夏幸福基业公司,采用“管委会公司”的政企合作模式运营建设固安工业园区,解决了制约开发区建设发展资金的问题,实现了固安经济社会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发展。固安工业区是河北省首个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园区,固安工业区成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体制创新激发出加快发展的强大活力。目前固安工业区已经形成了集群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招商体系,以大项目为招商重点,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目标,以产业龙头为核心,实施产业链招商,以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集聚,进而形成配套相对完备的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集群引领模式

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特定区域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产业集群形成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从城市经济引入到县域经济中。在县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产业集群已经成长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的学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张辉,2003)。产业集群引领模式有三个主要特点:即单个企业规模较小、企业集群形成规模、集群内有着明确的分工合作。产业集群内的小企业间为了开拓共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企业间有序的竞争,而且激活了创新的动力,专业化分工也使各企业专精于某项技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有福建晋江鞋业产业集群、浙江玉环水暖阀门产业集群、江苏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湖南长沙高端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浙江省慈溪小家电、义乌小商品、桐乡毛衫等也是产业集群中较为成功的典范。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内容

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内容,可以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资源禀赋型、劳务经济型、外向经济主导型和承接产业转移等发展模式。

(一)资源禀赋型发展模式

资源禀赋驱动型模式是指通过开发本地优势资源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包括生物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科学发展县域经济要求依托资源优势集约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出有特色、有优势的地方工业体系。

典型的资源禀赋驱动型县域经济是自然资源导向型县域,其特点是资源蕴藏量极其丰富,以矿产资源开发为龙头的晋城模式可谓典型代表,河北的灵寿县、广西的南丹县等也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王平等,2006)。山西、内蒙等省区作为我国主要的煤炭能源产地,其多数县(市)都可归入资源型县域发展模式的行列。

(二)劳务经济型发展模式

劳务经济驱动型模式是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劳务服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我国内地县域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存在着大量待业人员,积极开展涉外劳务输出,在增加劳动者收入、加快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发展涉外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使涉外劳务人员自身获得收入,又可使涉外人员增长见识、更新观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人力资源充足而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也是发展本地经济的一种选择。

重庆市垫江县是发展劳务经济的代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垫江县的劳务外包通过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企业外包业务,开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的全新劳务经济发展模式(廖元和,2011)。

劳务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时,劳动力因素的作用就越重要。一般来说,当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结构不断优化时,产业升级就越容易实现。我国县域地区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占全国比重偏低,而低学历人口占全国的偏高。如表所示,2010年,我国乡村与镇拥有的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合计占全国本科学历人口的比重仅为22.77%(见上表)。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县域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不利于发展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劳务经济和实现宏观产业升级。

(三)外向经济主导型发展模式

外向带动模式主要是依托“三资”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与合作,发挥本县经济的比较优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外向型的县域工业经济较多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工业产值中外销产值比重较大,外资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都比较高。这一模式的代表有江苏的昆山模式、广东的顺德模式和福建的晋江模式。

江苏昆山的经济发展属于外向带动型模式,注重发挥外资的带动作用和外贸的溢出效应,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和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外促内、以内引外、内外并举,外资民资融合发展的局面(储东涛,2010)。吕立才(2010)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利用外资在资本形成、对外贸易、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正经历深刻调整。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一些产业竞争优势的逐渐消失。相比之下,广大中西部的县域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优势逐渐凸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对接的整体水平,完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对接环境。目前,国家已经批准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等地区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些地区都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我国县域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要考虑宏观经济背景、本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力资本等诸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我国县域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在未来发展中,要顺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后发赶超,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努力。

(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实现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有了快速的发展,我国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和城镇化基本实现阶段。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最显著的空间发展趋势将是向东部沿海区域中的较不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农村等县域经济腹地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我国县域地区必将成为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看,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互为依存、共同促进的,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县域地区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避免走传统工业化的弯路,顺应当前我国工业向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趋势(金碚,2012),高起点规划,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县域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挥与经济全面均衡发展

我国各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县域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要充分结合本地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突出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选择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资源和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避免低端重复,形成核心竞争力。依据自身的区位、自然和资源条件,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县域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均衡全面发展,形成合理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过度依赖某种资源,可能造成县域经济的单一化,进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并在区域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陷入“资源诅咒”,如山西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而不如一些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三)合理发挥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47-01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扩充经济总量,狠抓财源建设,积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壮大。2013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387.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3.6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59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694.99亿元,增长9.0%。人均生产总值23348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6%。2013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9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65亿元,增长19.0%。

一、南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南阳市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其他市区相比,我市还存在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转方式、调结构方面面临问题较多,难度较大。

1.经济发展不平衡。GDP最高的邓州市218.2亿元,相当于最低的社旗县2.7倍;人均GDP最高的西峡县30585元,最低的方城县10223元,高低相差两千多元。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西峡县1273元,最低的社旗县229元,高低相差1044元;工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是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3年邓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43亿元,是社旗县的3.8倍。

2.素质性问题比较突出。科研投入偏低,2013年全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将近两万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不到全省的2%,难以形成有效的科技支撑。从科研机构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少,目前南阳只有一家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没有一家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品牌效应看,目前南阳中国名牌仅4个,国家级名牌仅8个。由于种种原因,引进高技术人员困难较多。

3.经济产业结构比较落后。2013年,三次产业结为17.9:52.7:29.3,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3.2个、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4.3个、6个百分点,有7个县市产业结构还停留在“二一三”的较低层次。

4.资源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低,经济增长受到资源攻击的制约,经济发展能耗水平高,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2013年伴随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也增长很快。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407.8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0%。其中工业电力增长25.28%,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此外,经济社会就业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水平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人均经济水平较低等矛盾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得到尽快改善。加之其他一些不可预料因素都为南阳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促进南阳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正确看待全市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及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加快南阳经济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特别要认真剖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传统农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落后、科技含量低、农民增收缓慢、工业化水平低、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城镇化水平低、外向度不高等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切实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

2.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是实体经济中的基础性结构,它对应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提高效能,增加初次分配中的各种收入。否则,会减少初次分配中的各种收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努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要选择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选择那些有广阔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系数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拓展。

3.推进节能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低碳环保、区域经济平衡等方面的关系,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施。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转变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生态效益型发展之路,把南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生态宜居城市。

篇(11)

一、城镇化对衡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化的主要表现为随着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农村的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的过程,也正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发展越来越快,城镇的规模也越来越扩大,而靠近城镇的县域,其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衡南县城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不仅处于衡阳区域中心,也是衡阳经济重点发展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既能有效结合,又得以借力大城市经济的辐射。衡南县交通非常发达,水路四级通航,陆路便利,交通网络有着立体而现代化的优势。同时衡南县环境优美,地势平坦,湘江东岸群山环绕,地质条件过硬,非常适合现代化城市建设,无论是工业建设、还是居家生活,旅游休闲,衡南县都具备理想的条件。

县域经济要把县城作为经济建设中心点,乡镇作为纽带,将广大农村作为根据地,将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相结合,使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相交汇,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是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部门功能决定了县域经济的特殊地位。

发展县域经济应当从自身鲜明的特色着手,但是特色经济并不是县域经济的本质,而是要以紧密结合乡镇的资源禀赋,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抓住机会和地理优势,以优先满足当地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为目标,促进当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基础上,追求不断富裕的一种以民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要实现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城镇化是一条有效路径。第一,规模经济是现代化农业产业的主要特点,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历史证明,大部分地区都是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从而使农村的土地加快集约化、规模化。大规模地应用农业机械等先进生产技术,降本增效,是农业有了质和量上的发展。第二,城镇化的发展能使城镇人口增多,会增长城镇对各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这将大大刺激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三、城镇化能够促使工业化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反过来能够对农业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近些年来,风险投资对现代农业的青睐就是证明,这会使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分别阐述如下:

县域工业化必然要经历城镇化这一阶段,现代化也不能没有工业化,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想要发展,也必须要要靠发展工业化来实现,同时城镇化也在空间上为工业化提供了支持。城镇化的发展,技术、资金、人才、社会服务流入城镇,使得城镇工业企业不断应用新技术、新知识、新设备,向更高级的产业发展,提高其集聚度,同时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城镇化也能够加速转变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首先,城镇化带动消费持续增长,农村人口的五分之一转变为城镇人口,就会增加相应的城镇居民人口,使县域经济总消费提高二成左右。第二、城镇化也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绿化、亮化、美化,为城镇居民营造优美人居环境的同时,大大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城镇建设的投资实质上是促进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促使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最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体系更加完善,开拓了人们认识新事物的眼界,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进步,观念上去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转变,也能更好地促进人们致富之路的早日实现。

城镇化也能加速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理论界一致认为农民致富,必须降低农民的数量。实践证明,既要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流失,又要发展本地经济做贡献,使农民心系家乡,将才干和能力奉献给家乡,实现自身的发家致富,当地就必须为他们开创事业,奋斗拼搏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其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而这个平台和环境的搭建,只有通过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来实现。包括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经济快速发展,辐射和拉动效应不断提高,工业发展被提速,繁荣了服务业,为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随着就业渠道的拓宽,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

二、加快衡南城镇化进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一)优化产业结构

衡南县有着迅速发展的工业,其中建筑建材、冶炼化工、轻纺机电、农副产品加工这四大特色支柱产业有着较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际市场上也有20余种产品畅销,是湖南省出口创汇大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相关产业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能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衡南县自然资源丰富,用以农促工、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来优化产业结构,能带动县区域的经济快速的发展。利用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建材、化工、电力、生态旅游业等等,将各大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各地域的优势,促进衡南县区域经济发展。

(二)优化地域结构

衡南县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同时也是全国百个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其中的特色产品有美国落地王鸽、湘黄鸡、奈李等出口到了东南亚和其他地区;花生、油菘、棉、茶叶等知名产品畅销全国。如果能够将工农业、城乡服务业统筹起来,那就能使衡南县的产品得到良性循环发展,进而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衡南县的城镇化建设应当立足于自身特点,面向市场,大力扶持特色经济,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加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

(三)优化资本结构

经济的发展,资本对于推动经济系统升级与进步的意义越来越大,并且衡南县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大部分工业也依赖自然和农业。为此,不管是衡南县政府还是各镇、乡都应积极引进包括银行借贷、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的资本进入衡南县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来,对该县的金融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农业发展银行的各项功能,放宽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对衡南县的资本市场进行开发和发展,积极立法并执行进而保护生产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以做到防范风险,增产保产,增值保值的作用,更好地为衡南县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优化教育结构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促使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因素,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又需要大力提高对教育的投入和优化。不管是农业、工业还是旅游业的发展,都需要技术与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衡南县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为了消除城市和乡村两级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差距,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形态来提高衡南县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对劳动力技能培训进行加强,为衡南县矿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另外除了重视正规初高中教育之外,政府还应重视有较强专业技能培训的职中和专科,鼓励此类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为衡南县矿农业和旅游业的更进一步健康发展培养人才

三、根据自身情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衡南县盛产花生、油菘、棉 、茶叶名优等产品驰名全国,发展现代农业以及食品加工业的潜力巨大。对于市场订单来单加工的发展,可以采取积极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在国内外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发展节约资源、提高环保的农业,提高农业经济的获利水平,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立足于衡南县的自身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是提升该县自身竞争力,事项资源优化配置,转型升级到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

衡南县境内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0余种,以量大纯度高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政府应多加重视,投入加大。重视工业的发展,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还提供许多有力便捷的基本设施,扶持重点企业、重点品牌、重点项目的发展。重点打造煤电、建材、农产品加工和文化旅游“四大产业”, 形成以矿力为优势产业,以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发展格局。全力促进传统产业现代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集群化,走出产业强县的新路子,科学规划,统一发展力争把衡南县建设成新型工业强县。

其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湘江自西南向北流通全境,并有两大支流蒸水和耒水流经县域大部分乡镇。舂陵河上之欧阳海水库。灌溉县域东境数十万亩粮田,数百条河港小溪及龙溪桥、双板桥、斗山桥三大湖泊,小二型水库及数不清的山平塘,构织成江南水乡。

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涉及面广有需要专业的知识作为支撑,要发展好当地旅游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及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但衡南县景区目前大部分人员素质偏低,加上旅游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难以留住人才,所以应多加强人员的素质管理,建立秩序良好的管理体制,加强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提升旅游业的发展。衡南县旅游资源丰富,是秀美古城,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做好规划管理,积极引进投资,做好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秀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排除对发展当地旅游业的阻碍因素。同时积极提倡生态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将农村的田园景观、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等等与当地名胜古迹和秀丽自然风光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多项需求的旅游服务,该特色旅游业不仅能提高衡南县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同时拉动整个衡南县的服务产业发展。

优化县域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以便县城对周边广大地区起到经济拉动和辐射其他地区的效应;突出当地的特色,强化发展当地的比较优势;重点培育和扶持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强的龙头企业,并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衡南县的区域经济,提高其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整合价值链甚至产业集群的聚集,将衡南县由农业经济主导转变为工业经济主导,要使县域经济以城镇化为中心,城镇化是提升县域经济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宋亚平.“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J].江汉论坛,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