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德育途径与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6 10:51: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途径与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德育途径与方法

篇(1)

为适应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应当不断索,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效果的提高,既依赖德育观念、内容的更新,使大学生在受到思想启迪的同时,获得适应新时代文化精神需要的综合素质。又依赖德育主体对于方法与途径的探索,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的德育方法与途径。德育方法与途径是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

高职教育不论是培养目标、教学组织方式,还是生源质量、学校基础条件与普通本科院校都存在较大区别。高职学生一般基础较弱,但同学们同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模仿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强,要求被关注、被认可,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积极性高,同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寻求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依靠德育课堂、强化德育意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应发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贯穿始终。

通过系统讲授有关道德的原则、规范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沟通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纪律,促进学生德育基本理论与职业素质完美结合。从社会现实、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出发,综合覆盖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僵化灌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近距离、平等交流,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把知识的传授与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支撑。

二、坚持学科交叉、开展德育教育

高等职业学院是以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目的的。在专业技术培训的同时,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观念的形成更为重要。在高等职业院校,要营造每位教师都在德育意识,让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的都能交叉渗透在每一门课程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开设进行德育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通常采取的一种办法。目前,我国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在专业教育要将德育课程渗透于专业课程之中,虽然不是系统的德育,但是有效结合,会大大提高德育的绩效。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的。在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探索多学科交叉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新模式。

三、创新网络德育、引导德育选择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乃至政治倾向产生着越来越重的影响,因此网络也成为思想观念传播的手段和展示的重要阵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利用这一在线式平台,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和这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为德育工作创造新的机遇,是一个德育工作者开拓新的教学方法的又一新途径。运用这一信息技术优势,将枯燥的德育内容变得更形象生动,提高德育的鲜活度和及时性。通过网络进行正面宣传,变被动防范为主动占领。创造条件,建设特色鲜明、服务性强、知识性高的高校网站。把高职德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走向超时空,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取向,道德价值追求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一切不健康的网络信息,抢占网络德育阵地,为高职德育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增强网络德育的渗透力、互动性和生活性,培养大学生的判断力和品鉴力,充分发挥网络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进行价值选择。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网络资源,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信息,使之成为高职德育新途径。

四、注重校园文化、拓展德育体验

高职德育创新,应注重营造高职德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潜力,增进学生情感交流,锻炼学生能力。营造乐观、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务实向上、积极进取的校风。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并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和技能竞赛活动,可以利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开展,也可以依托相关“文化周”、“活动月”来进行,如演讲比赛、社交礼仪训练等。通过讲座、比赛、社团及科技文化节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关心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努力提高主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五、增加课外实践、促进德育内化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道德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促进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德育教育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高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在一线岗位工作,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更须注意在实践环节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体力行、实际接触,去了解社会、认识国家、培养爱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个人的道德践行结合起来,促进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的提高,做到知行统一。

其次,加强高职学生实习、实训阶段的德育,高职院校在建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时,引导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德育贯穿到实训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劳动观念、敬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感教育,用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把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拓宽德育的途径。

综上,面对社会不断的发展与前进,教育对象特点的不断变化,高校的德育还会不断的遇到新的问题,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灵活运用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方法,是一种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德育观,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在于探索,注重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性是开展德育创新,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重点,强化问题意识,坚持把实践探索与理论提升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以积极的态度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尝试走出一条德育创新之路,努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开创高职院校德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何玉海.我国德育方法概念的理性反思[J].黑龙江教 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3).

[2]谈利雅.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其启示[J].学理论, 2013,(27).

[3]段亚玲,桑晓君.德育方法创新对高职院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的意义[J].职业技术,2013,(1).

[4]王子伶.对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创新[J].成功(教育),2013,(6).

[5]郭月平.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2013.

[6]何玉海.服务德育:德育新思维[J].江苏教育研究, 2013,(31).

[7]王莲华.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J].思想 理论教育,2013,(13).

篇(2)

学校德育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办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身边小事入手开展近距离教化。

1. 分年龄进行目标认知及行为强化,不尚空谈。小学、中学等不同年龄,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不同,例如爱祖国的教育,小学与初中初期应着力感受亲情、感受美景的情感渗透,培养安全感,重视行为训练与强化更切实可行。初中中后期与高中学是理想引导,个人奋斗目标抱负与祖国发展前景结合,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改善祖国的使命而学习。

2. 目标细化,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人皆向善,想获得认同与赞誉。通过表扬、同伴影响、提高认知水平,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从小处入手,要惜时守信,从按时到校入手;要成为现代公民从爱护公物入手;其他如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刻苦学习、要独立完成作业,着装要大方朴素等,从一点一滴的身边的小事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使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境中接触到每个社会人都能成为德育教育者,天天检查,人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良好的潜移默化德育实效。

二、培养价值观,辨别是非、美丑

德育不但需要潜移默化,更离不开有形灌输,特别是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r值判断,学校德育进行正面教育,讲的都是社会人间的真、善、美。而社会是丰富多彩、复杂缤纷的,存在“假、恶、丑”现象。就像大自然的香花与臭草并生,社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因此,应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辨别是非、美丑。引导学生对“假、恶、丑”现象分析、批判。就像人们对肌体打“预防针”用的疫苗,可使健康的肌体增加抗病毒能力那样,使学生增加抗体,自觉起来抵御不良,达到预防为主,超前控制。教学生学会拒绝那些“假、恶、丑”现象,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重视内化,“慎独”

让学生把良好综合素质标准自我内化。在学校德育中,提倡良好的伦理道德、公共道德、社会责任。让学生学会热爱。从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开始,学会爱家庭、爱环境、爱劳动、爱学习、爱社会,最终达到爱祖国、爱人民的境界。要使德育内容分层合理,便于内化。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抓好系列班会课课程的教育,要注意科学性,加强针对性,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并且要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使德育贴近生活,便于行动。

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文明校园”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用好同伴教育和同伴影响。

3.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寓德育教育于学校的各种活动之中。学校应从加强常规管理入手,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向学生讲清道理,教育大家自觉遵守,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和各项活动中的思想言行都能有所遵循。有效地利用文化活动,如组织观看有意义的电影戏剧,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广场舞、微视频、歌咏比赛等。创建平台,让学生得到展示、锻炼,并且做到每次活动及时点评,巩固收益。

4. 阶段性的定一些小目标,成系列。如第一周、第一月应做到什么,下周再要求什么,循序渐进,使德育步子小一些,实一些。突出德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德育层次观,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不同要求。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构建师生健全人格。

四、树立大德育观

篇(3)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36-01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我们农村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全新的教育思想,树立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的现代教育观,总结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规律,探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途径,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使德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1 建立适应农村环境的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

我校是一个偏远农村小学,这里教室简陋,设备陈旧,但是却有一群天真聪明可佳的孩子。为了学生,为了适应新环境新时期的需要、保证德育工作内容的落实,我校重新组建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建设,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以校长为核心的督导指挥系统,以德育校长为核心的具体实施落实系统。以全校教师为核心的评议反馈系统。从而构建了严密科学的管理系统。

2 探索适应农村环境的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1 树立老师良好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

单独的德育工作不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不只是说服教育,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老师尤其是每一位班主任的仪表形象,更应是德育工作者,古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古代教育名言,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我们应用这种完美的偶像力量启开学生的那向往美好的心灵。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种习惯,以自己的良好的师德风范,循序渐进地影响学生,反过来再让孩子去影响家长,这样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进行,更有利于改变同代素质。

2.2 抓住班级这块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以班级的德育工作推进全校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是学校某个人的工作,而是每一位教职工的工作,从校长到教师每一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是一个好的德育工作人员。在学校里班主任和学生走得最近,学生的每一个缺点,最先知晓者那就是班主任,每一位教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品德的差生。那么就看班主任的工作,只要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做好每一位同学的工作,善于把握他们向好的方向上引路,才能以班级的德育工作推动全校的德育工作。

2.3 发挥课堂教学这块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小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投入在教学活动中的,所以无论哪个学科都应理所当然地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渠道,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语文课《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而《小音乐家杨科》、《凡卡》则能培养学生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人和同情心。思想品德课: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国。

3 摸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规律

3.1 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渗透不同的德育教育

近几年来,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进行各项活动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小学一年级进行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一系列活动,向小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教育。二、三年级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观察乡村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五年级为毕业班,进行“我为学校添光彩。”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校园的思想感情,这样在不同的层次上受到不同的教育。

3.2 根据不同的月份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系列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如三月份“我为妈妈唱首歌”的孝心献给父母的教育;四月份“消防知多少”的防炎安全教育;五月份“勤劳小帮手”的热爱劳动教育;六月份“做一名合格的少年队员”的组织观念教育;七月份“党的光辉传万化”的爱党教育;八月份“写给叔叔的一封信”的热爱叔叔的教育;九月份“献上一份祝福”的尊师教育;十月份“祖国好儿女”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月都以演讲、征文、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以有声的说服教育转化成一种轻松活的无声教育,这种教育更容易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更容易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不断的争取进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3.3 德育工作要善于观察,根据学校的情况而改变德育教育的内容

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关门造车,那样只能把脚下的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脚踏实地的去细心观察,观察学校学生的问题,多年来,我很少坐在办公室里,我要么和教师聊天、谈心。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想法,要么在走廊、楼梯、班级间行走,去发现德育教育的问题,记得在上学期,我在走廊行走时,有几次听到学生说脏话,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我连续一年在班级“文明在我心中”系列主题队会活动。一年后,学生讲脏话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学校的德育活动不是想搞什么就搞什么,为检查而设计,而是要细心的观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做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观察。

4 德育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如果把德育教育和别的教育相割断,德育教育就不可能尽善尽美,例如:有的家庭因父母离婚,孩子无人管教,或家庭成员的唆使,熏染孩子犯错误,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有偷偷摸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这些问题都不是谈一两次话能解决的,这些病因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那么就需要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要经过长期教育、反复培养和逐步提高的过程才能形成。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规律、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 郭顺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J].才智,2010(16).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62-02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1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2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3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3.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4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篇(5)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一、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⑴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⑵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⑶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⑷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⑸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⑹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二、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篇(6)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加强小学德育队伍的建设,强化德育队伍的战斗力,让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首先,要提高德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小学德育管理者是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在制定德育工作实施计划、德育管理体系上具有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小学德育管理者要认真学习德育相关理论,学习德育工作的方法,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德育工作体系,进而更好地指导小学德育工作。其次,要提高德育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不仅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要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更要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这可以通过开展好德育工作评比、表彰活动等方式来激励,推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更新德育思想和加大工作力度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抓紧薄弱环节,有效探索德育工作的方法,完善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首先,要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构建起素质教育机制,在重视技能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摆脱传统教育的困扰,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前进。也就是说,要淡化考试竞争,按分数排位思想,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其次,要加大德育工作力度,抓好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工作。详细说来,要精心设计小学德育总目标,并结合不同年龄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性目标,针对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反复训练、加强引导、定期检查等方式有效整改。

篇(7)

一、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

生物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基础知识,还应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开展德育工作,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要求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对生物课程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教学因素

生物教材中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努力探索教材与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使这些德育因素能够在课堂上再现。例如,酸雨对小麦种子的影响,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酸雨的危害;学习关于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绿化环保意识以及爱护周围环境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挖掘和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德育水平。

2.转变教学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运用情境教学法,在学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展示出来,让学生有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开展小组学习和主题讨论活动,围绕某个话题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将学习成果作为行动规范,指导小组成员的日常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问题探究,增加学生的自身体验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展开探究,增强自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学习“水污染”的时候,针对含磷洗衣粉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老师在讲解相关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查找资料,通过亲自调查研究认识其危害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4.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学效果

篇(8)

首先,我认为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这个发展的时代显然已不适用。处于青春时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待人。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方面,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要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光靠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而培养健全人格、个人能力是关键,,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光是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中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团)会、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耳闻目染,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洗一件衣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使德育教育“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课堂教学,主攻战场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会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作习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中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特别是初中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交流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中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五、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中学生天真的性格使得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最害怕的就是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单纯的心灵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这样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得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教师应当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说服教育。

篇(9)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 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2.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2.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篇(10)

传统德育工作普遍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条主义倾向较强,若能向C合实践活动课程借鉴,采纳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活动性、体验性等区别于一般学科的实施方法,有助于让德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要实现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首先要解放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让从事德育的主体通过对大量研究数据的阅读,从头脑深处放弃对传统灌输式说教做法的坚持,并且对体验式新型德育工作理念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大胆尝试的勇气。德育工作者可以多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正面管教等。正面管教理念的传播本身,运用的也是体验式讲学方法。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及时更新德育理念,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之一。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中提炼情感技能的契合点

当下,德育工作的着眼点,已经从以往的管理纪律、抓好常规,发展为以人为本,着重发展学生社会情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是众多学科当中为数不多的,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它与德育之间,可以有密切的连接和紧密的衔接。我们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服务志向。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家校合作、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途径,提升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家族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开展爱心跳蚤市场、模拟法庭等,培养同学间的交往能力,与父母亲人间的交往能力,与社会公众的交往能力;通过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观摩社会志愿者的工作、聆听志愿心得分享等活动等,树立面向学校内的服务志向,面向周围社区的服务志向,面向广大社会的服务志向。德育工作有了新的发力点,依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德育目标中的部分内容扎实推进,德育的整体效能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助力之下稳步提升。梳理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目标,在其指导下开展系列活动,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又一途径。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开发校本教材导向德育工作更深处

篇(11)

一、以灌输宪法权威为引领,教育学生树立崇尚法治、 有法必依的意识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懂规矩才知怎么做,守规矩才能得幸福。法律就是人们的行为准则,而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权威,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必须通过对宪法的学习,树立宪法至高无上,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一基本的观念。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我们更应让青少年懂得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安邦治国的总章程,这比较好理解,但这一结论主要是就国家管理的角度而言,与宪法的核心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统一。事实上,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一位伟人曾说过: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与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通过教学,使学生们理解并树立这样的意识:宪法不仅是系统全面地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而且其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帮助学生形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敢于同违法宪法、法律和破坏我国法制建设的现象作斗争的思想意识。

二、以学习常用法律为契机,教育学生树立依法律己、公平正义的意识

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通过学习《民法》,使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必须遵守”的平等、守约思想,促进平等和契约观念(诚实信用)的形成。通过学习《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诉讼法律,教育青少年把为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诉讼视作一种权利,明确捍卫这种权利是一种正当行为,鼓励青少年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在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实际生活中大胆地运用法律的武器,及时充分地利用诉讼权利,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平台,教育学生树立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意识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掌握一些诉讼法程序,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个别学生起到触动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开展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类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相关法律内容,提高学法兴趣。

3. 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通过去校外旁听法庭审理,开拓视野,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旁听审判,比在课堂上听老师泛泛讲解更有吸引力、说服力,也更深刻。庭审过程中严谨的法庭调查、激烈的案情辩论、法庭对事实的认定及对法律的适用,都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法的神圣与威严。

4.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进行法律普及,还可以引导学生收看诸如《今日说法》等法律电视节目,阅读法律刊物和书籍,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5. 利用互联网补充教学。网络的发展为法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上网,快速接受网络观念的优势,推动法制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模式转变。

6. 在课堂上也可以采取“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按顺序依次提供一个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典型案例或自己身边真实的法律案例供大家讨论、分析,案例不要涉及太晦涩、艰深的法律术语和富有争议性的案件,只要是能初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即可。此活动每半个月或三周开展一次。有很多案例非常符合学生实际,富有教育和警戒意义。如两高中学生在教学楼三楼走廊打闹,一人失手将另一名同学推出窗外,造成重伤,根据《刑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在没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是不具备这种法律意识的,以为赔点钱就没事了。

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探究法律世界奥秘的兴趣,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更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