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疗机构市场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6 10:51: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疗机构市场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疗机构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消费资料交易市场 购物旅游 开发 外包

现有文献概述及存在问题

国外对于旅游购物的研究主要是在旅游购物(品)意义及区域影响、旅游购物场所规划与空间布局、旅游购物(品)的真实性、旅游购物行为及其影响、旅游购物的满意度及其评价、旅游购物市场细分、旅游电子购物等方面。而中国的旅游购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商品、旅游购物行为、旅游购物市场和旅游购物产业四个方面。交易市场购物旅游总体文献不多,主要集中在分析义乌小商品市场和海宁皮革城购物旅游的发展问题及经验,也有个别人士探讨交易市场与购物旅游的关联机制。总体而言,交易市场购物旅游是一个新的方向,有些基本问题还没有引起研究者重视。

第一,准入条件问题。不是每个交易市场都适合开发购物旅游,从Salop圆周城市模型来看,市场均衡的厂商数目通常大于社会最优的厂商数目,即市场难免存在过度进入的现象。地方政府在考虑开发交易市场的旅游功能时,必须考虑准入条件问题。

第二,跟随者开发时机问题。从已获得4A级景区的交易市场来看,出现了集聚和同质化竞争现象。过半4A级景区的交易市场位于长三角区域,并集聚在上海两小时车程范围内;市场成交额在20-700亿元,日均客流量在0.5-100万人之间;主营产品为生活耐用品及民族特色品。因此跟随开发者开发购物旅游时应考虑哪些因素以避免恶性竞争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第三,外包条件。中国交易市场的管理模式是管委会负责制,其购物旅游业务由管委会成立专门部门来经营,旅游服务部门作为管委会的接待部门而存在。交易市场的存在前提是市场分工下的产业集群。如果政府包揽旅游服务,是否增加其行政负担,是否有利于旅游业务本身的长期发展?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准入条件研究

本文以薛颂、翁瑾(2010)的研究为基础,在假设交易市场的旅游替代弹性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建立计量模型。

I—地区收入。本研究使用人均GDP来度量一个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衡量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

C—固定成本投入。该因素用来考察旅游基础设施和品牌知名度。单个企业固定成本投入随着区域集聚化程度提高而降低。本研究使用区域内单个店、摊平均面积比例来衡量,园区里分布的店摊数越多,单个店摊占的相对面积则越少,固定成本投入越少。

T—交通成本。公路越发达,游客进出越方便。本研究使用地区人均公路总长度来衡量游客所费的交通成本。

基于上述假定,并由SCP框架的基本逻辑,将X(t)的计量模型设为如下形式:

(1)

其中,α0、α1、α2、α3为常数项,t为时间,μ为随机误差项。X(t)表示外部经济波动对单位面积旅游需求的影响变量,单独对交易市场的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统计意义不大,这里用市场成交额来表示。

本文以江苏常熟服装城为案例,在样本数据选取上,以1992-2010年的官方数据为依据,其中排除自变量或应变量有缺失值的观测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除了人均GDP外,其它变量统计效果都不好。因此做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曲线估计,发现市场成交额与人均GDP成线性关系;而对商业用房单位面积的逻辑或立方模型做统计分析和F检验,得到R2分别为0.994和0.941,sig值分别为0.000和0.003,统计效果均良好;对人均公路长度立方模型做F检验,R2为0.944,sig值为0.000,统计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作如下假定:

其中,α0、α1、α2、α3为常数项,t为时间,μ为随机误差项。用Stepwise回归法分析,Ct3 、Tt3t检验的Sig值分别为0.330和0.377,变量被排除,最终得到R2值为0.982(见表1),ANOVA分析的Sig值为0.000(见表2),t检验的Sig值为0.000(见表3),统计效果较好,It与X(t)之间的线形回归方程式如下:

X(t)=-39.840+0.005It (3)

从(3)式中可以看出市场成交量仅以人均GDP有关,人均GDP必须达到7968元以上的水平才能赢利。单变量成线性关系,而多变量的线性关系却不成立,这是在统计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问题,原因可能在于固定成本、交通都是影响人均GDP的变量,因此内含在人均GDP中。总之,从这一模型可以看出:通常一个城市的人均GDP达到8000元左右时,交易市场才具备开发购物旅游的基础。

(二)开发时机研究

梁兴超、何源(2011)以Grenadier(1996)的模型为基础,研究了物流地产开发时机问题,此模型对本研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假设某区域仅有两个交易市场开发购物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景区需要时间都为τ,τ≠0 。跟随市场会在优先市场做出开发决策后选择可使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的开发规模和时机。

如上所示,假设交易市场1具有比较开发优势,将优先开发,成为领先购物旅游4A景区,市场2是跟随者。当X=X*L时,时刻为t=T*L=1,市场1优先进行投资开发,开发投资支出为I,经过时间τ后完成,领先开发者在2到4时刻之间将取得垄断收入,其为X(t)D(2);在领先市场投资开发后,在t=T*F=3时刻,有X=X*F,跟随市场跟进进行投资开发,开发投资成本支出、开发建设时间分别为c、τ;在t=T*F+τ时刻,跟随市场成功申报4A景区,跟随市场将与领先市场共同分享区域购物旅游市场,其收入为X(t)D(4)。

在考虑优先市场投资开发策略的情况下,跟随市场的投资开发价值为:

其中,r为市场无风险利率,R(t)是t时刻单位市场的购物旅游收入。

得到解:,且β1和β2为的解,σ为X(t)对应的标准差(Grenadier,1996)。

从梁兴超、何源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中,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开发成本越大,跟随开发的交易市场应等待较长时间才跟进开发。旅游业务的开发主要是提供服务,开发成本较小。第二,开发时间越长,跟随开发的交易市场会尽早跟进开发。除了申报等待时间之外,旅游业务的开发没有建造厂房之类的建设周期,开发时间较短。第三,交易市场购物旅游开发价值会随着购物旅游需求市场风险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需求市场不确定性越高,开发价值越大。旅游业的脆弱性比较强,易受宏观PEST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四,需求市场波动越大,跟随开发的交易市场等待开发的时间就越长。旅游开发依赖于交易市场,需求市场随着交易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总之,交易市场旅游业务具有开发成本小、开发时间短、脆弱性强、需求市场相对稳定的特点,跟随开发者需要综合上述因素考虑开发时机。

(三)外包条件研究

周世军、岳朝龙(2011)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工业企业是否分离发展服务业取决于边际成本、购买价格、交易费用、员工岗位转换成本及辞退员工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借助有关经济学理论,本研究假设管委会内部提供旅游服务(以i表示)的边际成本为MCi,市场购买旅游服务的价格为Pi,外购旅游服务的交易费用为TCi;而分离其旅游业务的成本为Si(switchi,firei),switchi为旅游服务员工的岗位转换成本,firei为辞退旅游服务员工的成本。管委会外包旅游业务必须满足:

即管委会选择旅游业务外包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超过其自营成本时,管委会选择外包。

1.短期内假设MCi=ci,ci为单位成本。则(4)式变为:

由上式可知,管委会分离旅游业务一般取决于四个因素:旅游业务单位成本、旅游产品价格、市场交易费用以及分离成本。旅游业务的要素投入为资本和劳动力,其生产函数为qi=f(Li,Ki),旅游业务技术含量较低,其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和 较小,也即ci较大;随着区域市场中4A级旅游购物景区的增多,专业分工逐步深化,市场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旅游服务产品价格可能有所下降;从旅游行业角度来看,旅游景区或旅游酒店大多采取外包或部分外包的方式,这说明市场上旅游服务产品的交易费用比较低,因为旅游服务的准入门槛较低、沉没成本少、旅游企业较容易进入和退出、旅游市场竞争介于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之间,从而导致竞争比较充分;交易市场管委会属国有部门,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短期来看,外包意味着相关员工可能要失业,从而会产生抵触情绪。综合来说,旅游服务单位成本高、旅游服务产品价格趋于下降、市场交易费用小、较容易分离,所以短期来看,交易市场的旅游业务应该采取外包方式,但要重视员工的分流,做好安置、安抚工作。

2.长期来看,生产要素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更充分。由于交易市场的持续收益,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要素不断调整到规模最优化水平,此时员工分离更加容易,成本更低;在从基期规模q1调整到最优规模q2时,由于生产要素的增加,边际成本会突然提高。另外,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价格和交易费用呈下降趋势。所以,长期交易市场的旅游业务应该采取外包方式。

结论与启示

首先,交易市场开发购物旅游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此情况下,当地政府对于交易市场开发购物旅游时需要首先考虑准入条件,借鉴江苏省常熟市的开发经验,将人均GDP达到8000元左右这一关键指标纳入考虑范围。其次,跟随开发者要考虑开发时机,市场风险越大,开发价值越高;开发时间越长,等待开发时间越短;开发成本越大,等待开发时间越长;市场波动越大,等待开发时间越长。再次,交易市场开发购物旅游需考虑自营还是外包的问题,从经济学成本理论来看,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管委会都应该采取外包的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只针对常熟服装城做计量分析,关于准入条件的结论能否放大到所有交易市场,需要进一步论证;开发时机模型主要是运用前人模型抽象论证,结论有待进一步清晰,需要实践数据支撑;另外,现实中的自营与理论上的外包结论不一致,还需要对现实情况做进一步调研。希望以后的研究可以在这些方面有所进展。

参考文献:

1.薛领,翁瑾.我国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微观机理与动态模拟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8)

2.陈钢华,黄远水.国外旅游购物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7,22(12)

3.Grenadier.S.R. The Strategic Exercise of Options: Development Cascades and Overbuilding in Real Estate Market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6,5(12)

篇(2)

医疗机构既是医疗服务场所,又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许多医院采用了负债融资方式来筹集发展所需资金,由此引发的财务风险也日益加大。一旦医院负债融资失控,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甚至陷入资不抵债乃至破产的情况,将会严重制约医院的发展。因此,医院管理人员要时刻把握医院负债的规模、结构,有效监测和防范风险,加强融资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

一、医疗机构筹资管理与财务风险分析

负债经营有利于扩大医院的经营规模,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负债经营也加大了医院经营的财务风险。因此,医疗机构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应该把握负债的规模和结构,才能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

(一)负债规模应适度

近年来,一些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小型医院医疗设备落后,专科特色不强、优势项目不优、收入增长缓慢,使得其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各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基本建设改造,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更新仪器设备,增加服务项目和服务档次,从而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因大量借款,负债比率过高,经营创新成本负担过重,信用度下降,有的忙于应付债务,后劲不足,甚至濒临倒闭。对于医疗机构筹资规模的控制,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既要防止举债不定,又要防止举债过度。

(二)合理确定筹资结构

医疗机构常用的融资方式有商业信用、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贷款、外国政府贷款、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职工集资等。医疗机构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根据医院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投资项目和用款需要,充分考虑业务收入及其增长、财务杠杆、医疗市场、金融市场情况等,比较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选择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融资组合,做到各种筹资方式互补、长中短期搭配,防止集中偿债,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二、医疗机构投资管理与财务风险分析

科学的投资理财是防范财务风险的保证。医疗机构的经营活动受国家的宏观调控、资金筹措和医疗设备的市场供求状况、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医疗机构投资后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成本不能准确预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过于分散投资,大而全、小而全,不断盲目扩张,科室设置过多,技术力量不强,设备利用率不高,必然会减速资金回流,加大管理成本和改革成本。因此,医疗机构做出投资决策时,必须做好市场分析,确定战略定位,科学合理地安排资金。

(一)审慎选择投资项目

医疗机构在寻找新的增长点时,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而不是轻易扩大经营规模,更新仪器设备增加固定资产。在进行资本性投资决策时,应认真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确定最佳投资组合,使有限的资金真正投资于培植医疗机构医疗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项目,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对投入运行的设备,要从效益、质量、利用率等多个层面进行追踪分析评价,定期进行量本利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二)合理筹划,科学理财

在现有财经法规、财务制度框架下,结合医院资金流量及其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财会人员的专业优势,合理配置现有资产,科学筹划暂时闲置的资金、应收账款等,加速存货等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实现医院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发生前的预防,而非发生后的处理。我国很多医疗机构不重视财务管理,没有资金成本的概念,没有筹资方式、筹资组合方案,资产账目不清,监控不灵,成本不实、虚假结余、资产流失等问题严重,甚至很多管理者不懂财务报表,不注重财务分析,片面注重医院业务收入,收支结余指标,大大增加了医院经营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医院财务报告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账面的收支结余人为的可控因素很多,成本不实,虚假结余现象普遍。为此,医院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建立一套规范、科学、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单位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保证。目前,很多医疗机构财务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收支管理混乱,财务工作未能充分发挥规划、控制、监督等管理职能,以短期资金挪作长期用途,资产流动性差,负债比率过高等普遍存在,因此医疗机构亟待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包括财务组织管理制度、会计基础工作制度、财务预算和决算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工程项目控制制度、对外投资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

(二)建立监测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设立财务风险预测和分析岗位,配备人员负责收集财务经营风险的有关信息资料,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务会计报表,医院工作统计报表和科室成本核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医院现金流量信息,分析医院投资、融资、筹资对其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评价医院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及资金需求量,以便及时调整经营和筹资方式,提高医院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监测财务风险常用的指标体系有:流动性分析指标,反映国有医院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安全性分析指标,包括基金比率、负债权益比率等;盈利性分析指标,主要分析医院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包括净资产增长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收益率等);效率性分析,着重分析医院财务和经营活动的效率(包括流动资金周转速度、门、急诊人次、病床利用率等)。

(三)充分发挥外部机构对医疗机构的监控管理作用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与监督职能,帮助医疗机构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加强医院项目贷款的论证与审批,严格控制医院盲目举债建设行为,真正做到政策引路,项目把关。另外,医疗机构要聘请中介机构帮助检查审核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及时反馈经营投资效益情况,有效防范医院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方仕文.医院财务风险的分析与规避[J]. 中国卫生经济,2000(10).

篇(3)

过去12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近12.3倍。目前,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其中2013年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比上一年度增长21.19%。而医药市场总规模为10372亿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占到医药总市场的20%,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另外,医疗领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生产企业1492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2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1800亿元,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出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中国医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200万元;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

从企业效益来看,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不管在生产还是在销售领域,集中度都比较低。2013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左右。而在医疗器械零售市场上,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在国内销售医疗器械的主要渠道是药店及专业的医疗器械公司。

国家的政策法规

篇(4)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71-03

一、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现状和背景

1.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现状。全国约有200余家各种形式外资医疗机构,投资规模较小,以不设床位的诊所或诊疗中心居多;投资额不高,医疗服务项目容易收回;投资利用最新的诊断治疗设备及最新的诊疗技术,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选择外籍人士集中的商务区、居住地、外交人员区。海外出资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港澳台地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成功运作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一般都有准确的市场分析,为不同的目标客户制定不同的服务产品。然而受制于中国政策、观念、投资环境等条件,主管部门和业界难以认可和扶持相对边缘化的外资身份。公民、机构和企业缺乏法制精神,政府的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和延续性,外资医院的运营和投资环境不容乐观。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它利用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的机遇,积极有效地引入外资。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几年来利用外资的规模逐步扩大,2006年,上海市吸收合同外资145.74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71.07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比增长5.4%,3.8%。2007年,实际吸收外资额继续保持增长,而且增幅较大。

2.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产业背景。上海自贸区为“Free Trade Zone”,是独立划定的一个封闭性区域,该区域中的进口商品可以免征关税,与国际惯例完全接轨。其制度创新力度更大、对外开放程度更高、功能拓展更为完备、贸易投资更加便捷。国务院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开放六大领域包括医疗服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卫生和社会工作――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所〕),开放措施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中央政府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先进的医疗人才、资金、货物、服务、信息等资源聚集,对国内现有医疗服务善意引导从而改革。

3.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必要性。现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但多边贸易体制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时间、空间上发展的竞争加剧,障碍重重,中国的成本要素优势逐渐下降,政府管理效率停滞,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大量资本开始向外转移。如此大环境下,国内医疗纠纷不断,医院成本不透明化、医保制度弊端、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等问题使国内医疗产业竞争力下降,医院、政府、医保办三方与患者的博弈更玄妙,中国必须要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和开放,立足于综合优势,向改革要效益。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发展基础良好,外资投资产业较多,被政府寄予改革的厚望。

二、上海自贸区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竞争力分析

医疗产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高度专业性的特点,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有重大影响的生产要素主要为机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竞争对手。

1.外商独资医疗产业要素条件分析。(1)外商独资医疗产业人力资源分析。外资医院可以提供高薪、优良的福利待遇、健全的医院体制、合理的竞争制度以及良好的发展空间,在短期内会吸引大量医务人员前来竞聘。但是高薪征聘的员工,无法形成人才梯队,难以保障医院的长远发展。而公立医院集中了大量医务人才,提高正常的工资奖金外,还有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以及学术地位。这些都严重限制着外资医院的进一步发展。(2)外商独资医疗产业资本分析。医疗行业的资本资源对于培养其持续经营能力非常重要,资本金与保障服务的能力成正比关系,充裕的资本可以积极提升产业竞争力,体现在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等生产要素上,决定了公众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信心,并对投资利润的形成和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商独资医疗产业国内需求分析。(1)需求数量上升对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增长意味着消费者手中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为潜在的医疗需求向现实的医疗服务消费的转化提供了支付力保障,从而表现出对医疗服务的极大需求。(2)需求结构改变对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影响。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疾病模式转变,城乡居民医疗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程度随之提高,不仅有病就医,定期体检也渐渐流行。与此同时,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健康问题,原有的健康威胁并未消除,外资医疗在医疗服务领域开拓了新的市场。

3.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相关及支持产业分析。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机构多是国有医疗机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被批准为社会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可能性极低。“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基本原则。这种政策的定位决定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水平只是低层次的、有限责任的、最普遍性的医疗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根据宪法规定,为保护和增进职工身体健康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地方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福利事业具有非营利性质。商业医疗保险是人寿保险公司运用经济补偿手段经营的一种险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是由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按照自愿原则签订合同来实现的,人寿保险公司可以从中赢利。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相关产业只有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紧密联系,才能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

4.外资医疗产业竞争对手分析。卫生部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1.8万家医院,国有医院占94%,垄断了绝大部分政府的资金、医疗技术和人才。管办不分的体制在市场准入、政策环境和行业监管等方面让公立医院显得强大。公立医院的垄断独行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外商独资医疗产业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1)医疗机构的商誉好坏成为了群众就医时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2003年卫生部对城乡居民经常就诊单位的原因调查中,医疗机构的质量好坏在所有因素中排名第二。公立医疗机构由于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一方面起步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经营者只为追求利润而不进行诚信经营,使得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较差。良好商誉的缺失导致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发挥作用。(2)规模、资金、技术差距。医院达到一定的规模,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其成本反而下降,此即规模效应。当医院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医院的效益增长幅度低于规模扩增幅度,即扩增“边际效应”将呈递减趋势。据国外研究显示,从投入产出效益看,综合性医院的规模以具有800~1200张病床最适宜。规模效应能阻止进入者对产业的侵入,它使外商直接投资医院处于两难境地。如果进入规模较大,则需要大量的资金,将承担与大规模投资相对应的高风险;如果规模较小,它又会处于缺乏成本优势的地位。医疗技术是一所医院的核心品质,除技术品牌最为关键外,还包括服务品牌、文化品牌和形象品牌。国有公立医院技术品牌优势十分明显,因此拥有大量忠实的就医人群,并主导着人们的就医习惯。作为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必须树立自己的信誉和消除患者对现有产品的不认可,然后建立自己的客户群。在这段缓慢的、代价高昂的时期,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不得不承受缓慢的收入增长、较高的成本和较低效益甚至是亏损。

5.政府对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影响力分析。我国医疗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医疗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环境的改善,医药新品种的上市速度加快,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上升。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将迎来外商投资的新机遇。国有公立医院在政府的支持下,积聚了大批高、精、尖的医学人才和医疗设备,形成了相对垄断的技术优势。而外商独资医疗产业与政府的关系则体现在进入管制、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1)进入管制。国内医疗单位实施药品零差率。虽然外资医院可以自主定价,但市场引导下价格不能定高,只能持平或低于本土医疗单位。另外目前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使得公立医院能够获得政府相应的补助,而外资医院被排挤在外。在社会医疗保险定点、银行资金借贷、人才引进及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审、医院等级评定、建设用地审批以及政策信息等方面,外商投资医院都无法与公立医院抗衡的情况下,外资医疗产业只能寄希望于卫生系统的公正化。而目前卫生系统管办不分的趋势尤为明显,对于外资医疗将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医疗行业有很多的法律法规。建设要符合国家规划、设备采购需要审批、技术需要准入、诊疗要许可、医师执业要注册、收费要按国家标准、技术操作有规范等等系列问题都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进入医疗行业远比其他行业复杂得多,我们将在下文专门介绍。(2)制度环境。卫生部规定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不能成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机构,而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又被归为营利性医疗机构,而大多数的商业医疗保险又被国有保险公司垄断,国有保险公司对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歧视又严重限制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需求来源。在财政上,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不仅不享受任何的财政补贴或优惠,税务部门还对经营三年以上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将征收5.5%的营业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使得外商投资医院产业并没有发挥其对公立医疗机构病源的分流作用,难以打破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从而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良性竞争。(3)政策支持。2000年卫生部和外经贸部联合制定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截至到2001年11月,经卫生部批准设置的中外合资合作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有38所,门诊部各类139所,进入市场方式以合作经营方式为主。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将进一步开放市场,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多选择,对国营医疗机构产生一定影响。

三、结论

从我国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还不具备强烈竞争力,但在需求要素和相关产业等方面尚有一定优势,而在企业竞争和生产要素等方面则存在较大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在生产要素方面,外商投资医疗产业能以高薪引进人才,通过健全的培养机制和较好的待遇来吸引人才,但是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在资本运营上,医院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的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国的外商投资医疗产业产权结构明晰,融资渠道多样且难度较低,虽然前期资金投资大但一旦适应市场发展速度会迅速上升。而相比较国有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资本雄厚但是产权不分明,在资本运营上处于劣势。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医疗需求量也获得急速扩张,外商投资医疗产业能够给予人们高技术的医疗服务。同时需求结构的多样化要求医院提供多样的医疗服务产品,而这正是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所在。在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随着中国医疗保险业刚起步,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相关产业只有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紧密联系,才能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产业竞争力方面,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在服务和管理上都具有优势:服务流程合理、灵活,管理科学,而竞争对手国营医疗机构拥有本地优势,垄断了绝大部分政府的资金、医疗技术和人才,公立医院管办不分的体制在市场准入、政策环境和行业监管等方面很强大。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自身有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更为广阔,但是树立品牌和建立社会信誉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完善,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波特钻石模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要素是政府,医疗卫生政策的不确定性、医疗保险制度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歧视性以及税收负担的问题,都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是在政府主导的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医院设立的系列政策,使得发展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具有必要性。

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医疗产业对我国医疗产业的影响:

开放卫生服务领域意味着我国“以药养医”政策面临国际优质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上海自贸区这一开放领域将使外商投资医院继续与尚未成熟的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博弈。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外溢效应”是指FDI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Chen(1996)从跨国投资外溢效应的作用方面入手描述了外国直接投资将带来的影响。

应用于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医疗产业,经外商投资医疗企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和管理者将逐渐流入国内本土医疗企业,有助于本国医疗企业效率的提高,从而间接提高整个国家医疗服务产业的人力资本积累。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医疗企业拥有比本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的进入打破了国内原本的竞争市场,落后的生(下转第74页)(上接第72页)产企业被部分挤出市场,降低了国内本土医疗企业的市场份额;外国直接投资医疗企业实行高工资制度,本国优秀的人力资本被吸引,造成本国企业人力资本的减少;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利用雄厚的资本和广泛的信息来源,抢占了原本由本国企业利用的稀缺资源,使得国内医疗企业采用更有效率的生产和管理手段。就中国前期对外商投资医疗服务的制度环境和进入管制来说,外资企业不能完全占有市场即垄断卫生服务,从而导致本国企业因其进入使效率提高,带来利益增加。就自贸区未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前期基础看,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建立了深层次合作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系纽带,从而形成一张覆盖广、效率高、可控制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网络。外商投资医疗机构自身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受卫生部政策限制,在无法提高收费标准的前提下,只能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取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也层出不穷,高昂的经营成本和退出成本,导致许多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在恶劣的环境中要求得生存,不得不通过夸张的医疗广告、昂贵的药价甚至误导消费者等非法手段来提高收入,从而使外商投资医疗机构整体信用缺失。FDI的外溢效应和经济发展门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当地人口数量之间存在的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则强调了一个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素质的提高在吸引FDI、有效地发挥他们在经济中的正面促进作用中的重要意义。需要警惕的是,当地开放程度和FDI外溢效应存在反向相关关系,一味地追捧外资,扩大外资的占有率不利于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引入应该合理分析FDI的外溢效应,适度调整政策法规,既不过分压制,也不恶意追捧,才能使上海自贸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医疗产业形成正面影响,从而以上海为基础,辐射带动全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海柱.外资医疗在我国能否成气候[J].医药世界,2002(7)

[2] 徐明霞.浅析上海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及特点[J].华商,2008(18)

[3] 吕彦儒.上海自贸区―为中国改革再探路[J].环球人物,2013(9)

[4] 郭芳.上海自贸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J].中国经济周刊,2013(9)

[5] 刘晔蕾.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外商投资医院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4)

[6] 全晓明.运用5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医疗产业结构[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

[7] 邢亚伟.医药产业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3)

[8] 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

[9] 胡盛杰.外资医院与国有医院服务观念和管理之比较[J].中国卫生经济,2001(20)

[10] 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

[11] 刘萍.中国利用外资办医的政策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3(6)

篇(5)

项目优势

1. 政策支持。国务院自2008年开始在全国启动“治未病”工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0年提出推进中医药服务“三进工程”(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推出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中医刮痧师和养生保健师;国务院(2010)5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要求: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有一技之长人员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执业医生和职业技能人员相结合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

2. 真实可靠的技能培训。目前,社会上有很多的养生馆、足疗店、按摩店等,虽然也打着中医养生的牌子,但真正通过正规中医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而本项目方——中医院是国家三甲医院,培训内容严格按照《养生保健师》教学大纲内容培训,有专业的培训场地和设备,技术和信誉绝对优于普通的培训机构。培训后的学员,医院实行终身远程技术指导,包括医疗技术,客户服务,产品营销等免费服务,确保学员能100%开店成功。

3. 投资少,收益快,零风险。国家正规医院培训,无技术转让费,无加盟费。开店初期,有1-2名员工参加《养生保健师》考证班学习,拿到证书即可开业,设备投资就是几张理疗床,刮痧板,拔罐器,再购置一台全自动医用针灸治疗仪,设备投资加员工培训总投入6万元。开业当月就可盈利,年收入至少十万以上。

市场分析

中医养生已成为市场热点。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达10%,糖尿病人7000多万,血脂异常人达2亿,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达2.8%,各种慢性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慢性病单靠药物是不能根治的,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往往一个病治成了多个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其简单,方便,灵验,廉价的优势,能防治几十种常见病和慢性病,必将迅速走红市场。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养生市场份额将近10000亿元,进入养生行业,永远不会淘汰,没有投资风险。

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用5-7年的时间,将抗生素的使用量从现在的87%降低到5%,今后大部分医生将转攻中医预防保健。这让中医养生产业在未来十年内都是医疗领域中的热门领域。

投资分析

开养生馆投资可大可小,以最小投资为例,开一家50平米的中医理疗养生馆,共计投资约6万元,其中房租1.5万元/年;装修1.5万;购买理疗床、针灸治疗仪、刮痧、拔罐、艾灸用具等0.8万元;2名员工技能培训费约1.2万元;进货1万元。

效益分析

养生馆的服务对象时亚健康人群,需要按疗程长期调理,销售模式以会员卡为主,单次消费68元;会员月卡800元;季卡2000元;年卡6000元。若在1年内累计有100个会员,年主收入60万元。其中消耗材料费用、员工工资、水电房租占收入的65%,年纯利约20万元左右。

篇(6)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47-01

1 我国药品市场上的管理制度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管理制的法律与法规国家、国务院发改委、医药卫生部、各药品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药品管理制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

1.1 综合规范药品管理制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

1.2 分环节具体规范药品管制的法律法规,如《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1.3 分散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药品管制的法律法规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

2 管理机构及职责

中央药品管理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发改委、国务院、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医药食品监督管理局承担并对药品的生产、研究、流通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的职能。国家、国务院承担着制度有关药品的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卫生部的职责是主要研究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制定技术规范和卫生标准并监督。药品的管理在药品生产开发和流通的过程中包括市场准入管理制,质量管理制,价格管理制,流通秩序管理制。

2.1 市场准入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

2.2 质量管理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加强对药品的质量管理。

2.3 价格管制,观我国药品市场竞争性对药品的价格不能全以市场进行调整,必须对药品价格实行国家政府管理制,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4 流通秩序管制,我国的药品一般都由厂家、商再到医院最后到消费者。

3 我国药品市场混乱剖析

制造伪劣假冒不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打击查处多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反应了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在深入的打击制列品的专项斗争,但还存在着一些不法分子制造假劣药品和无证经营等厂家,未按国家要求生产,导致事故反复发生。

4 完善我国药品市场政策

4.1 完善的药品市场信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依法行政公平公正执法建立晚上的信用法律法规,制订了信用信息公开保护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形式杜绝欺诈惩罚不良动机的投机商。

4.2 药品流通完善在确保药品流通安全性的情况下,必须提高药品市场透明度,推进药品标准规范化,大力发展医药连锁营销方式保证安全用药,保证药品的质量,减轻消费者负担,维护正常的药品流通。

5 我国医疗市场现象成因分析

信息不对称是医疗市场的重要特征。由于医疗技术独有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使得医疗服务的供给方代表——医生具有独特的优势地位。与患者相比,医生对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医疗服务的适度性等更为了解,实际成为需求方人角色。而患者则具有“无知性”的特点,且其信息搜索成本高,不可能通过市场的力量评价和监督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这势必导致医生为了个人利益而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激励,从而引发道德风险。而在当前按服务付费的制度下,医生往往利用其信息优势,对患者进行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等,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这些行为显然都是基于医生的利己动机做出而又与患者利益不符的,所以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是医疗市场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垄断性是医疗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我国医疗系统90%以上都是国有医院,国家行政事业的单位的基本医疗定点也都在国有医院,所以国有医院具有天然垄断条件。而且由于医疗产品缺乏价格弹性,医院提高医疗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并不会失去消费人群,这进一步加重了供给方医院的垄断性。不仅如此,我国医疗市场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垄断问题,各级政府掌握着医疗市场的各种主要资源,如用地的审批、医疗设备的引进,医疗资金的分配等。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指引下,他们用这些资源来设租,人为地设置障碍和门槛,扶持本地的体制内医院,排斥外地医院,最终导致病人不能合理分流,医疗服务区域间的竞争不足和医疗资源配置失调。我国医疗市场的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的双垄断性,为医疗市场提供了外在条件。

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后,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逐步被推向市场,成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与此同时,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比量逐年下降。目前,政府预算拨款和专项补助两项合计占综合性医院收入的比量不到10%,政府为了补偿对医院财政补贴的减少,开始允许医疗机构通过药品经营的差价以及高科技诊疗项目收费来获得经济补偿,即所谓的“以药养医”。这种医疗机构价格补偿机制使得医院收入更多来自于药品的差价收入和检查费用,而医生的个人收入由于医院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在目前我国主要实行后付费的付费制度下,必然导致医生“开大处方”、“用高价药”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个人收入的诱导需求行为。

6 结语

在某些医疗发达的省份,医疗卫生机构密度过高,远远超出当地人们的实际需求。且其中大部分省份为经济发达省份,在竞争压力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收入需要,只能选择利用自己在医疗信息上的优势,诱导病人的医疗需求,创造消费。因此,早日打破这种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状态,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静.药品市场的政府监管与有效市场的建立〔J〕集团经济研究2006(15)

[2] 杨立人.邱仲琴,药品市场价格研究〔J〕价格与市场2004(6)

篇(7)

医院市场分析

如何做好医院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药营销的成败,同时也是医药营销的主要内容。我在实践中摸索到推销药品的窍门,那就是必须打点好一些 关键人物 。

第一是医生,他们手里有处方权,用哪种药,用多少,全由他们说了算;第二是医院的库房,从医药公司进药全由他们负责:第三是药房,他们有一个 小账本 ,每个医生用了多少药,该得多少提成,全是由他们提供给我的;第四是医药公司,医院从他们那里进药,我凭药款拿提成医药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打点 这些人的方法也简单,不过是根据各人的 重要性 给予不同档次的提成。有些人难打发,那么就给他多送点礼,多请他吃几次饭。推销同一种药品的医药代表是竞争对手,常常互相 刺探军情 ,如果哪家公司给医生的提成高,另一家公司的医药代表就会向上汇报,要求提高给医生的提成。

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分析

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的开发,已经成为了现代医药营销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社区治疗的疾病,购买感冒药的比例在所有购买的药品类别中居首位,其次为咳嗽、咽喉疼痛、发烧及心血管病等疾病随着OTC市场和社区医疗市场的逐渐壮大,使得广告、店员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药的主要因素,店员的作用仅次于电视广告。

医药代表工作的总体思路

由于医药代表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代表的专业知识水平及个人素质都比普通推销员要求更高。善于运用推销之术,对医药代表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自我推介,赢得客户真诚、友好的合作。良好的自我推介,是让对方接纳你和你的产品的首要条件。

要保持充沛的精神与活力,以整洁得体的仪容,彬彬有礼而不卑恭的形象面对自己的客户,并不断塑造自身良好的气质与稳健的风度;其次,培养真诚、友善、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磨炼自己的意志;再次,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努力涉足包括医药专业在内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含量与专业化水准。

实事求是展示企业形象,增加客户的信任度

医药代表的工作不是独立的,而是企业整合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与品牌在医生心目中形象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产品的使用程度。医药代表在充分推介产品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从另一个角度推介企业。

必须全方位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原则与价值取向;其次,认真分析、提炼、归纳企业的优势,同时不回避劣势,正确对待企业的不足;再次,认清自己的工作目标,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充分利用企业所能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最后,对企业充满信心,时刻觉得自己的企业是最棒的。只有对自己的企业充满信心,才能通过你的言行由衷地感染对方。

利用新产品的全新概念感染客户。医药代表推销的药品一般是新药,另有部分是新剂型或老药新用,围绕这些具有学术理论及新概念的产品,完整准确地推介是让医生接纳产品的关键。

介绍新品种的功效理论、研发背景以及该药与相关药品的临床发展历史;其次,恰当介绍新药品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只有熟练掌握新药品的功效和临床知识,才能从各方面回答医生可能的提问。医药代表必须将扎实的医药基础知识充分应用于药品的推广活动之中。

结束语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在完成了药品招标工作后,关键是对医院和医药公司进行业务公关,尤其是对医院的重点公关,力争在最大程度上赢得药品订购合同,以最终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与他们打交道的时候,必须树立从药品订单的收集、药品运输的执行、公共关系的维护以及货款回笼的监控的全程服务的意识,兢兢业业地做好公司的药品销售工作。

现代医药销售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切实地把医院的临床用药需求和疾病治疗的发展趋势掌握好,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医药代表的实际工作。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医药代表的努力,使医生完成从尝试用药、保守用药、二线用药一直到首选用药这样一个认知和用药过程。总之,每一个医药代表在具体的医药销售中,不仅要做好药品的销售,而且还要加强学习医药知识,并且用后者来指导自己的药品销售,努力改变过去那种光卖不管的被动文工作报告。

医药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二

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上普遍认可与采用的管理模式。世界上第一个创建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国家是美国,这是由于当时发生了几起严重的药害事件,使其必须加强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管理,通过立法,严格划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至50年代建立起分类管理制度。50年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了这一制度。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包括我国,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都建立了这一制度,东欧国家也在近几年逐步推行这一制度。

我国在20**年启动药品分类管理工作,之后全面展开。为促进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国家局于20**-20**年连续了《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20**年工作计划》和《关于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的通知》,同时,于近期先后召开了两次药品分类工作会议,国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决心可见一斑。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处方药的严格使用,可以减少滥用带来的许多不良反应和机体耐受性及耐受性带来的治疗困难,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促进我国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有利于国际间合理用药的学术交流,提高用药水平。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市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现状和问题

**市局一直把药品分类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通过几年来的规范管理,全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逐渐完成阶段性目标,实现了三个转变。

1、药品陈列转变

100%的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陈列由原来的混放转变为如今的把药品与非药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内服与外用、功效或剂型相同进行分开摆放的方式,各摆放区都配有相应的标识。

2、药品的销售转变

现在的药品经营者把药品的销售分为两大部分:非处方药销售和处方药销售。处方药的销售经历了直售式、询售式、凭售式三个阶段的转变,同时非处方药销售也随着由利润驱动到信誉驱动的观念变化向疗效合理性转变。

二、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问题分析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分别从处方来源、人员素质、顾客心态、监管措施等几个方面做以调查和分析。

(一)处方来源缺乏

从处方方式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医院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患者挂号时先买卡,医生在计算机上开处方,患者拿着卡去交款、取药,根本看不到处方。有的医院没有条件上电脑,居然给药品编号,医生开处方不写药名写编号。小规模的诊所普遍采取先扎针、后开方的做法,有的甚至扎完针也不开方。

医院大多是公立性的,药品收入是医院的主营收入,所以医院不愿意让处方流向社会药店。据卫生部不完全统计,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收入达4000多亿元,其中42%是药品收入,利润至少达500亿元,而商业流通领域利润率只有0.5%~0.7%。虽然药品收入所中比例已出现逐年递减的状况,但医疗机构和药店之间药品价格差距还很大,因此,医疗机构控制处方外流的原因不言自明。

(二)消费人群意识淡薄

广大消费者对凭处方销售处方药不理解、不习惯。在调查时遇到一位正在药店购药的老者,他说,注射一个疗程的精制刺五加,在药店买,到社区诊所注射,300元钱就够了;如果到医院注射一个疗程,800元也下不来,药价低而且质量也不差。但当药店向他索要医生处方时,他不但不给,还拄着棍子大发脾气。消费者对药品分类管理的意义不懂,产生抵触情绪,客观上也促使药店顺水推舟违法销售处方药。

尽管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很快,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本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就医和用药需求。在不少医院尤其是医疗水平很高的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服务不到位、病人折腾半天依然看不上病,买不上药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很多病人只要不是大病,一般不愿去医院就医,而却愿意选择就近的药店购药。

消费者已经习惯到药店买药不凭处方的方式,如果凭借处方意味着还得走医院程序。此外,广大消费人群对处方药滥用的危害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头痛脑热,就吃抗菌素、打点滴的情况已成自然,殊不知药品的不良反应、习惯性的耐药可能危及生命。

(三)某些医疗机构责任差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抗菌药物的消费85%发生在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菌药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就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联合应用抗菌药不当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二是有不少医生给患者看病不做药敏试验,光凭经验就使用抗菌药;三是少数医生受利益驱动,不顾病情需要,大量使用价贵、先进的抗菌药;四是有的医生缺乏专业知识,不管需不需要使用抗菌药。在医生开出的抗生素中,不合理的处方就占四至五成左右。滥用抗菌药物,不仅给病人增添了额外的经济负担,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严重的是加快了人体内耐药菌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医生习惯性应用则会因势利导,患者则把应用抗菌素当成必要。

(四 )规范措施不尽完善

现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摆放原则是偏重把非处方要单独存放,即OTC标识的药品标志清晰、分柜摆放。这样摆放给消费者的印象好象是非处方药作为一种需要特别管理的药品,而不是处方药,相反,无标识的处方药和暂无标识的非处方较难分开。

因此,可以想到我们规范管理过程的许多亟待完善各项工作。例如:如何鉴别处方的真伪的管理方法等。

三、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解决措施

1、积极开展药品分类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用药习惯和正确使用药品

首先,要通过科学的宣传教育,逐步增加公众合理用药知识,改变公众传统的用药习惯。要通过对加快推进药品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让公众了解有关药品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性规定以及药品分类管理阶段性目标的主要内容,从思想上意识到药物滥用的危害。同时,还要加大对一些常见病的基本判断常识和推荐用药范围、常用非处方药的适应证等知识的宣传,采用媒体宣传与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方式,着力解决公众在使用非处方药进行自我诊疗时所面临的合理用药知识缺陷,增加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养成合理用药的习惯。

其次,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引导药品零售企业积极开展药学服务。零售药店及其从业人员是执行药品分类管理的最终端环节,只有把握住终端出口,药品分类管理的阶段性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而药品监管部门要通过广泛宣传,让药品零售企业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通过高质量的药学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认真执行分类管理的相关要求与规定。

第三,在宣传手段上应注重贴近性和多样性。通过手机短信向社会广作宣传;与媒体联动,将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公之于众,都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要不拘形式,避免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公众合理用药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分类管理的宣传也不能停留在一阵风的阶段,而应探索长效的、持久的、深度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并充分发挥相关协会、学会在推进药品分类管理方面的宣传、培训和正面推动作用。

2、大力加强药品分类管理的监管和规范工作,积极稳妥促进药品分类

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促进合理用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药监、卫生、工商等部门的共同监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推进合理用药的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制止滥用抗菌药的关键是从源头抓,用制度来规范。相关部门应制定一个明确的制度,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首先,抓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其次,医院药剂师可以参与临床医生查房,指导临床用药;三是建立健全规范用药、合理用药制度;四是真正发挥药品招标采购的作用,纠正从使用药品中获取利益的行为。

四、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初步设想

1、推进自我药疗计划,有步骤的引导群众习惯性使用非处方药品

顾名思义,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是在没有医生或其他医务工作者指导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非处方药物,用以缓解轻度的、短期的症状及不适,或者用以治疗轻微的疾病。由此可见,自我药疗是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我保健和自我药疗古已有之,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经济、文化、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年提出到2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结合国情,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与此同时,WHO还提出人们有权利也有责任以个体和集体的方式参与他们的卫生保健的计划和实施。我国政府也提出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应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由上可知,现代卫生保健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由过去单纯依赖国家转变为是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自我保健和自我药疗成为社会和个人共同关注的事业。

篇(8)

1.前言

1993年,我国开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8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国各地以“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筹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西安市于1999年初着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在广泛调研测算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1999年10月1日正式出台了《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和《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经过几年多的发展,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一是建立了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先后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大额补助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离退休医疗保障;同时针对困难群体出台了困难企业医疗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初步建立了西安市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成立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二是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参保单位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扩展到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困难企业,参保群体由在职职工,退休职工扩大到离休人员、下岗职工和社会流动人员。三是基金征收稳步推进,截至2004年,参保单位达到4300余户,参保职工总数达124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77.5%。可以说是总体情况较好。

2.支出影响因素

2.1参保率低

愿意参保而且有支付能力者主要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职员和效益较好的国营、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而私营、三资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参保率很低。原享受公费的在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享受部分劳保医疗保障待遇的职工直系亲属均未纳入现行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再者,对困难期企业职工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设置较高障碍,使得较大一部分应参保的人员流落在体制之外,使保险基金的积累性减弱,支出受到威胁。

2.2老龄化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经济的负担,带来了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隐忧,老龄人群随着身体抵抗力的不断下降,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属于慢性病和危重病高发率人群。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年人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率为71.4%,有42%的老年人患有2种以上疾病。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消耗也将大幅度增长。

西安市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筹资方式是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前者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7%,职工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离退休人员不再负担医疗保险费,仅缴大额统筹8元的2%即1.6元(企业缴纳8%即6.4元),由于老龄化的进程的加快,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负担系数)上升。西安市截至2004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为52.2万人,退休职工为29.3万人(本处涉及数据仅限西安市内,不包括区县)。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例已达1.8∶1,小于全国水平2.4∶1,西安市2004年新参保单位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降低为1.5∶1,对退休职工医疗负担更重一些,使得统筹基金结余逐年下降,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统筹基金会将会出险。(当然,统筹基金支出的逐年增长,也与其他各类住院病人的增加,医院、参保人的败德行为有很大关系,文章会另外有所讨论。)

这表明,西安市一方面提供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基金的积累与沉淀,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有规定,退休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没有外来基金注入,仅靠当期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来平衡。对于在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所需的医疗保险基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性债务”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医疗保险筹资的有限性与使用的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压力。

2.3利益驱动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它的管理难度就在于统筹管理基金使用的弹性较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统筹基金的流失与浪费,年人均住院人数的医疗费过快上涨,正是统筹基金流失迅速加快的一大症状,这一症状来源于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两个因素,即利益驱动因素和道德行为下降因素。

与其他市场相比较,医疗保险市场的供求关系比较复杂,在医疗保险市场上交易主体有三个(图1):医疗保险的供给方(即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的被保险方(即医疗保险的消费者,也是接受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或患者),所以,医疗保险市场上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市场,即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图2)。被保险人无论在保险市场或是医疗服务市场都是属于需求方,而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不同的市场上其主体的属性是不同的,在保险市场上,保险机构是供给方,医疗服务机构和患者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其属性偏向需求方;而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医疗服务机构是供给方,保险机构则是需求方的付款人,所以其属性偏向需求方。加之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和消费者三方之间信息严重的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很高,医疗保险市场存在着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西安市的医疗保险市场也不例外,同样具有以上的特点与属性。

图1医疗保险市场交易主体

图2医疗保险市场基本结构

从保险市场分析,由于医疗保险机构难以对疾病事件进行完全的了解和控制,所以,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医疗机构医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与未得到医疗保险的个人相比,被保险人更倾向于获取医疗服务,从而增加医疗消费的概率;(2)一旦发生医疗服务交易,医患双方普遍存在“多多益善”的消费动机,从造成过度消费。因为医疗交易的费用是由保险人支付,被保险人无须为医疗消费付款,或付出的费用远低于获得服务的全部成本,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就会大于他们的实际需要,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下降,需求上升。而对医方来说,其医疗服务的供给并未受到其购买者支付能力的约束,因此为了增加自身的收益,随意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为患者提供非必要的、过度的服务就成为必然。医患双方过度消费的偏好,很容易产生由道德风险引致的扩张性需求,必然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从而增加保险机构的医疗费用赔偿支出。从医疗市场上分析,由于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使得供给方(医疗服务机构)在交易中占有绝对优势,居于支配地位。因为医疗服务是一种投入,产出是患者治疗后的健康状况,投入可以用医疗费用支出计算,但产出的“健康”标准却很难界定和度量,所以对“健康”的边际收益很难估算。况且一种疾病有着多种治疗方案,不同的医生在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上会有不同的意见,加之患者极度缺乏医疗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所以很难对医疗服务的必要性与价格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只能被动的按照医生的要求和建议进行购买和消费。这种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地位的不平等,加剧了医疗市场价格的扭曲,并且很容易产生由过度供给引致的扩张性需求。

就西安市来说,目前采取的是定额结算办法,即根据西安市的医疗消费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标准,参保者就诊时,无论实际花费的高低,均按平均费用与定点医院结算,这会刺激医疗服务提供人提高服务效率,减少费用支出,也可保证医疗质量。按照“大数法则”,只要标准制定合理,总的实际平均费用水平应该与平均费率接近。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医院事先知道平均费用水平,在提供服务时会尽量将每次费用标准控制在标准以内,以获得超过实际医疗费用的补偿,从而会出现分解诊次,分次住院的现象,表现为三级医院为了减轻压力,分解定额,重病人反复办理出入院手续或院内转科,增加住院人次,二级以下医院降低入院标准,诱导病人住院,尤其是一些长期患慢性病的可以门诊治疗而收治住院。而参保人员考虑到自己的健康问题,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对医疗机构的做法也乐于接受。老龄化加上这种定额结算方式(易产生道德风险),使得统筹基金支出过快增长,住院病人迅速增加,2003年医保病人为40821人,住院率为5.5%,2004年住院病人为60573人,比上年增加19752人,住院率上涨到7.4%,增长了1.9%,住院率已经接近政策设计的警戒线8%。

2.4监管力度不够

西安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具有一整套管理体系,但是,医保经办中心受到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医疗保险监管设备配备不齐,又缺乏专门的监管队伍,对基金的监管、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对参保病人的监管,都显得很无力。

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西安市医疗保险制度推行正在逐步深入,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由于基金缺乏,自2000年建设以来迟迟不能完工交付使用,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人力不足、矛盾突出,医疗保险管理措施落后难以到位,个别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严格执行医疗保险政策,降低了参保职工医疗服务质量。

3.促进健康支出的宏观性措施

3.1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

在医疗保险的扩面上,关键是观念要转变,思路要放宽,政策要灵活。在观念上,要改变过去传统上“机关、国有和集体”的思想。城镇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属于扩面对象;在思路上,要从国有单位转向多种所有制单位,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从效益好的单位转向有部分交费能力的困难企业,这一思路西安市早已具备,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是不够灵活,今后在政策上应提供多种缴费与保障模式,使企业按能力选择。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制出有一个雄厚的基础。

3.2强化管理,堵塞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漏洞

制度的好坏,关键在于加强管理,管理不好,制度再好也没有用。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基础工作资料,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和支出管理来防止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

3.2.1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核算的管理。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要执行社会保险财务、会计制度,并要加强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尤其要建立健全与财务部门的对账制度,通过对账,及时发生问题及时纠正,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双向”监督机制,防止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现象。

3.2.2严格基金支出管理,规范基金支出行为。一是严格按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的规定支付医疗保险基金;二是完善和健全医疗监督管理机制,即不仅要对现行医疗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尽可能堵塞产生医疗违规行为的漏洞,而且要加大医疗监督检查的力度,规范医疗监督检查的行为。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定期不定期对基金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2.3健全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的管理。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是“基石”,管理的好坏对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影响很大,也是分析工作的“原料”。因此,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机构和单位的双向基础资料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的强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医疗保险网络,提高医疗保险费征缴、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

3.3重保健抓预防,增强参保职工身体健康,减少疾病风险

据测算,一种疾病的治疗费至少是预防费用的64倍。社会医疗保险的宗旨和目标与大卫生观是一致的,投保人在患病后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外,在为患病是要加强预防保健。整个人群健康素质提高了,发病率就会降下来,医疗费用自然会节约。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改变过去“重治轻防”的传统模式和观念,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措施,重视广大职工的日常预防保健工作,把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为主的工作做在先,做在前,用较少的成本保证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平均.西安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操作全书.西安市劳动局,2002.6.

[2]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指南,2002.7.

[3]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西安市医疗保险工作情况,2003.4.30.

[4]仇雨临、孙树涵.医疗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57-180.

[5]王正斌,刘慧侠.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2),25-30.

[6]仇雨林.基本医疗保险应正视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保障,2005,(1),27-28.

[7]叶艳,顾成瑶.医保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中国社会保障,2004,(6),40-41.

[8]王军贤.医保卡“卡”在哪里.西安晚报,2005.5.31,17版.

篇(9)

1.前言

1993年,我国开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8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国各地以“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筹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西安市于1999年初着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在广泛调研测算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1999年10月1日正式出台了《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和《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经过几年多的发展,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一是建立了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先后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大额补助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离退休医疗保障;同时针对困难群体出台了困难企业医疗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初步建立了西安市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成立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二是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参保单位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扩展到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困难企业,参保群体由在职职工,退休职工扩大到离休人员、下岗职工和社会流动人员。三是基金征收稳步推进,截至2004年,参保单位达到4300余户,参保职工总数达124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77.5%。可以说是总体情况较好。

2.支出影响因素

2.1参保率低

愿意参保而且有支付能力者主要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职员和效益较好的国营、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而私营、三资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参保率很低。原享受公费的在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享受部分劳保医疗保障待遇的职工直系亲属均未纳入现行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再者,对困难期企业职工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设置较高障碍,使得较大一部分应参保的人员流落在体制之外,使保险基金的积累性减弱,支出受到威胁。

2.2老龄化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经济的负担,带来了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隐忧,老龄人群随着身体抵抗力的不断下降,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属于慢性病和危重病高发率人群。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年人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率为71.4%,有42%的老年人患有2种以上疾病。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消耗也将大幅度增长。

西安市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筹资方式是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前者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7%,职工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离退休人员不再负担医疗保险费,仅缴大额统筹8元的2%即1.6元(企业缴纳8%即6.4元),由于老龄化的进程的加快,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负担系数)上升。西安市截至2004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为52.2万人,退休职工为29.3万人(本处涉及数据仅限西安市内,不包括区县)。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例已达1.8∶1,小于全国水平2.4∶1,西安市2004年新参保单位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降低为1.5∶1,对退休职工医疗负担更重一些,使得统筹基金结余逐年下降,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统筹基金会将会出险。(当然,统筹基金支出的逐年增长,也与其他各类住院病人的增加,医院、参保人的败德行为有很大关系,文章会另外有所讨论。)

这表明,西安市一方面提供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基金的积累与沉淀,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有规定,退休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没有外来基金注入,仅靠当期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来平衡。对于在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所需的医疗保险基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性债务”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医疗保险筹资的有限性与使用的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压力。

2.3利益驱动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它的管理难度就在于统筹管理基金使用的弹性较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统筹基金的流失与浪费,年人均住院人数的医疗费过快上涨,正是统筹基金流失迅速加快的一大症状,这一症状来源于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两个因素,即利益驱动因素和道德行为下降因素。

与其他市场相比较,医疗保险市场的供求关系比较复杂,在医疗保险市场上交易主体有三个(图1):医疗保险的供给方(即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的被保险方(即医疗保险的消费者,也是接受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或患者),所以,医疗保险市场上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市场,即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图2)。被保险人无论在保险市场或是医疗服务市场都是属于需求方,而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不同的市场上其主体的属性是不同的,在保险市场上,保险机构是供给方,医疗服务机构和患者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其属性偏向需求方;而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医疗服务机构是供给方,保险机构则是需求方的付款人,所以其属性偏向需求方。加之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和消费者三方之间信息严重的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很高,医疗保险市场存在着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西安市的医疗保险市场也不例外,同样具有以上的特点与属性。

图1医疗保险市场交易主体

图2医疗保险市场基本结构

从保险市场分析,由于医疗保险机构难以对疾病事件进行完全的了解和控制,所以,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医疗机构医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与未得到医疗保险的个人相比,被保险人更倾向于获取医疗服务,从而增加医疗消费的概率;(2)一旦发生医疗服务交易,医患双方普遍存在“多多益善”的消费动机,从造成过度消费。因为医疗交易的费用是由保险人支付,被保险人无须为医疗消费付款,或付出的费用远低于获得服务的全部成本,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就会大于他们的实际需要,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下降,需求上升。而对医方来说,其医疗服务的供给并未受到其购买者支付能力的约束,因此为了增加自身的收益,随意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为患者提供非必要的、过度的服务就成为必然。医患双方过度消费的偏好,很容易产生由道德风险引致的扩张性需求,必然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从而增加保险机构的医疗费用赔偿支出。从医疗市场上分析,由于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使得供给方(医疗服务机构)在交易中占有绝对优势,居于支配地位。因为医疗服务是一种投入,产出是患者治疗后的健康状况,投入可以用医疗费用支出计算,但产出的“健康”标准却很难界定和度量,所以对“健康”的边际收益很难估算。况且一种疾病有着多种治疗方案,不同的医生在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上会有不同的意见,加之患者极度缺乏医疗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所以很难对医疗服务的必要性与价格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只能被动的按照医生的要求和建议进行购买和消费。这种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地位的不平等,加剧了医疗市场价格的扭曲,并且很容易产生由过度供给引致的扩张性需求。

就西安市来说,目前采取的是定额结算办法,即根据西安市的医疗消费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标准,参保者就诊时,无论实际花费的高低,均按平均费用与定点医院结算,这会刺激医疗服务提供人提高服务效率,减少费用支出,也可保证医疗质量。按照“大数法则”,只要标准制定合理,总的实际平均费用水平应该与平均费率接近。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医院事先知道平均费用水平,在提供服务时会尽量将每次费用标准控制在标准以内,以获得超过实际医疗费用的补偿,从而会出现分解诊次,分次住院的现象,表现为三级医院为了减轻压力,分解定额,重病人反复办理出入院手续或院内转科,增加住院人次,二级以下医院降低入院标准,诱导病人住院,尤其是一些长期患慢性病的可以门诊治疗而收治住院。而参保人员考虑到自己的健康问题,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对医疗机构的做法也乐于接受。老龄化加上这种定额结算方式(易产生道德风险),使得统筹基金支出过快增长,住院病人迅速增加,2003年医保病人为40821人,住院率为5.5%,2004年住院病人为60573人,比上年增加19752人,住院率上涨到7.4%,增长了1.9%,住院率已经接近政策设计的警戒线8%。

2.4监管力度不够

西安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具有一整套管理体系,但是,医保经办中心受到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医疗保险监管设备配备不齐,又缺乏专门的监管队伍,对基金的监管、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对参保病人的监管,都显得很无力。

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西安市医疗保险制度推行正在逐步深入,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由于基金缺乏,自2000年建设以来迟迟不能完工交付使用,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人力不足、矛盾突出,医疗保险管理措施落后难以到位,个别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严格执行医疗保险政策,降低了参保职工医疗服务质量。

3.促进健康支出的宏观性措施

3.1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

在医疗保险的扩面上,关键是观念要转变,思路要放宽,政策要灵活。在观念上,要改变过去传统上“机关、国有和集体”的思想。城镇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属于扩面对象;在思路上,要从国有单位转向多种所有制单位,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从效益好的单位转向有部分交费能力的困难企业,这一思路西安市早已具备,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是不够灵活,今后在政策上应提供多种缴费与保障模式,使企业按能力选择。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制出有一个雄厚的基础。

3.2强化管理,堵塞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漏洞

制度的好坏,关键在于加强管理,管理不好,制度再好也没有用。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基础工作资料,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和支出管理来防止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

3.2.1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核算的管理。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要执行社会保险财务、会计制度,并要加强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尤其要建立健全与财务部门的对账制度,通过对账,及时发生问题及时纠正,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双向”监督机制,防止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现象。

3.2.2严格基金支出管理,规范基金支出行为。一是严格按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的规定支付医疗保险基金;二是完善和健全医疗监督管理机制,即不仅要对现行医疗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尽可能堵塞产生医疗违规行为的漏洞,而且要加大医疗监督检查的力度,规范医疗监督检查的行为。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定期不定期对基金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2.3健全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的管理。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是“基石”,管理的好坏对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影响很大,也是分析工作的“原料”。因此,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机构和单位的双向基础资料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的强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医疗保险网络,提高医疗保险费征缴、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

3.3重保健抓预防,增强参保职工身体健康,减少疾病风险

据测算,一种疾病的治疗费至少是预防费用的64倍。社会医疗保险的宗旨和目标与大卫生观是一致的,投保人在患病后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外,在为患病是要加强预防保健。整个人群健康素质提高了,发病率就会降下来,医疗费用自然会节约。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改变过去“重治轻防”的传统模式和观念,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措施,重视广大职工的日常预防保健工作,把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为主的工作做在先,做在前,用较少的成本保证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平均.西安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操作全书.西安市劳动局,2002.6.

[2]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指南,2002.7.

[3]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西安市医疗保险工作情况,2003.4.30.

[4]仇雨临、孙树涵.医疗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57-180.

[5]王正斌,刘慧侠.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2),25-30.

[6]仇雨林.基本医疗保险应正视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保障,2005,(1),27-28.

[7]叶艳,顾成瑶.医保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中国社会保障,2004,(6),40-41.

[8]王军贤.医保卡“卡”在哪里.西安晚报,2005.5.31,17版.

篇(10)

市场部是否能够正常运转?能开展有效的市场开发工作?决定于医院制定的市场思路、市场开发人员基本的素质高低和市场部管理水平等。如果说策划工作要求的是有创意,求新,侧重于文字表达能力、平面设计能力等方面,是点对面的宣传工作;那么市场工作则基本上是根据市场开发工作的需要,侧重于公关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是进行点对点的宣传工作;工作本身更多的要求市场人员较高的个人素质,以及较好的工作主动性、自觉性等方面。如果市场人员总是等着别人来安排其工作,同时其又不能很好的与人沟通,那么这样的市场人员原本就不合格。

一般单位用人,是因为“岗位”而选择“人”、用“人”;而我们现在的市场部工作是因“人”而设置“岗位”。如此,市场部工作怎么开展?市场部的业绩考核如何进行?

二、本院市场部的工作职能描述

1、调查市场、分析市场、总结市场规律,制定市场开发工作方向。

①、通过适当方式深入市场调查,分析、总结市场规律;②、及时收集本医院病人信息,进行客观统计分析,找准市场方向。

上述工作,一是为了更好的明确市场工作方向,二是检验市场工作的业绩。当然,对医院策划部来说,也有必要进行市场分析工作。

2、适当的时候,进行医院全员营销培训,逐步提高医院整体营销水平。

医疗服务营销,不同于有形产品的营销。产品营销,可能是与生产者关系不大的工作;而医疗服务过程是病人来医院后的具体医疗行为,涉及到医疗服务的各环节,联系到提供医疗服务的所有医务人员。如何让病人来医院接受比较满意的医疗服务,自然就涉及到相关医务人员的营销观念,以及具体的营销行为。

提高我医院医务人员的营销意思、营销水平,进行医院内部的营销培训工作、营销工作,有时候更重要。

3、客服工作。

规范医疗服务,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客服工作,提高医院现有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促进医院的良好口碑,从而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客户服务工作也是销售工作配套的惯例。

三、明确工作职能,有计划的有效率的进行市场开发工作

1、通过举办系列活动进行市场开发①、策划、组织、举办各种活动:如大学生青春期健康讲座活动(女大学生人流总是比较多),针对农村市场的大型免费体检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公益活动等;策划、组织、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对市场人员要求的素质更多。工作本身涉及到市场人员对相关政府职能部的公关能力,以及有效举行活动的执行能力,活动效果的分析、统计能力。

年后计划在湛江各高校,以及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有计划、有目的开展青春期健康讲座活动。为此,市场部还需要配备一名健康讲座人员。活动能成功进行,既是医院形象、医院品牌的进一步推广,也可以直接促进医院经济效益。

年后计划针对湛江农村市场,做进一步的市场开发活动。主要以乡镇、甚至有代表性的村为单位,组织一定规模的免费体检活动,或者专题讲座活动,进而发现病人,从而直接带来医院的经济效益。

适时组织、安排周边社区相关工作。

②、活动类人员要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医学类、市场营销类相关专业毕业,25岁以上,性别不限,沟通能力强,工作态度端正,团队意思强,从事市场开发工作一年以上,有医药、医疗器械,医疗市场开发工作经验优先。

待遇:底薪1000+提成工作计划:市场部安排2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实施。

工作考核:按照计划开展活动的次数,以及开展活动的效果。

2、转诊类业务工作①、工作性质一方面是针对大的医疗机构的转诊业务,主要是大的医疗机构的收费高而病人相对承受不起的病人。这一块操作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我医院的收费也不低。

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小的诊所,门诊机构,大小药店等进行转诊业务工作。我院以前的转诊活动不大成功,我们更多的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什么样的人合适做转诊市场的开发?转诊患者的接待程序以及个性化的服务要求等等?以及我们对转诊医务人员的劳务报酬及时合理支付等问题。如果把转诊开发行为仅仅当成是下个通知给对方,以为通知到了就行了,其效果就自然不理想。至少,开展转诊业务工作要强调两点:市场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对转诊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为了取得客户的信任,有些客户还要有计划的多次拜访。

篇(11)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c)-100-02

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通常投资大、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产品推出的间隔时间短,因此,购置设备前进行充分、科学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分析是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风险分析等瑚资管理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大型医疗设备的投资分析。但是,在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投资评价分析时,一些对评价指标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又常常会被忽视,因而影响决策者的正确判断。现对大型医疗设备投资的市场分析不能忽视的几个重点问题分析如下:

1 市场需求量的分析

1.1市场需求总量分析

所谓市场需求量,就是指该医疗设备所针对的病种在医疗的市场范围内的发病率情况调查。医院根据对市场的调查和相关信息数据的采集以后,能够得到这类患者的发病率等数据,据以计算市场需求的总量。以血液透析为例:通过调查,一般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在大连地区占全部人口的0.2‰,我院地处大连市,全市人口220万,按此计算。全区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人数为440人。通常情况,每位患者2天1次,也就是说,每天仅有220人次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1.2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就是医院面对的市场所覆盖地区的居民结构,进行市场结构分析就是为了判断在总需求环境下,有多少需求是真实的需求。因为有许多需求可能是有病不能就医,或者选择其他替代方式诊断或治疗。一般来说,市场细分可按以下几个分类进行细分,如:按年龄段细分(10岁以下,10-20岁,20-40岁等),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发病率,因此,年龄段细分有利于判断发病率的准确性;按城乡细分(城镇、农村)。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知识结构差异,决定他们对同种病可能做出不同的治疗选择;按家庭收入水平细分(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内,年收入2-10万元,年收入10-50万元,年收入50万元以上),由于收入水平的不同,决定消费水平的不同,消费水平的差异也会做出不同的治疗选择:按知识结构细分(初中及以下、高中和中专、大学、研究生及以上),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对医疗知识的了解不同,这种差异也会做出不同的治疗选择。市场结构分析一般国家统计局或地方统计局会每年或定期,进行市场细分,才能够得到真实的需求量。

1.3医院的市场占有率分析

医院的市场占有率就是医院面对的市场所覆盖地区的同种患者来院就医的份额。市场占有率数据的分析指标很多,通常我们可能对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宏观数据有:医院的医疗收入占本地区医疗收入的份额、医院占本地区的医疗保险份额。微观数据有:医院在本地区在本病种的诊断水平;医院在本地区在本病种中的专家数量、医生数量、床位数量、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率;医院在地区在本病种的影响力等。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就能够准确得出医院市场占有率,以及本地区同种医疗设备的数量及其占有率。

1.4市场实际需求量分析

通过对市场需求总量分析、市场结构分析和医院的市场占有率分析,就能够得到医院在本病种中可能的医疗市场,以血液透析为例:大连地区总需求量为每天220人,其中,有25%在农村,远离医院,没有就医条件,有15%的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内,没有就医能力。能够有条件和能力就医的患者只有60%。医院在血液透析方面专家仅2人,在本地区没有绝对影响力,市场份额为20%,从而可以得出,医院可能在血液透析方面的病源数量为每天220x60%×20%=26人次。

2 设备的利用率分析

我们进行市场需求量的分析是为了提供设备的利用率分析,设备的利用率分析是医疗设备是否投资的关键问题。只有设备的利用率比较高,设备的购置才有意义,才能够为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作用。笔者以CT为例:根据CT的不同型号,CT的利用率是不同的,一般而言,16层CT的总工作量为50000次,折合每天平均工作量为23人次,一天最高使用人次为40次,平均每做一次CT耗时约15分钟,满负荷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为6小时。我院进行CT检查的患者每天15人次,通常每周一做CT检查的人略多一些,约20人左右,最高能够达到28人次。如果购置16层CT机,平均每天进行CT检查的利用率为15/23=65%。极限利用率为28 /40=70%。如果使用8层CT,CT机的利用率为120%;如果使用32层CT机,CT机的利用率为30%。通常情况下,必需的医疗设备利用率应高于20%,基本的医疗设备利用率应高于30%;提高医疗竞争力的医疗设备利用率应高于40%,提高医疗诊疗水平的医疗设备利用率应高于50%,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医疗设备利用率应高于60%,只有医疗设备利用率高于上述指标,说明医疗设备的投资才是应当的。

3 进行医疗设备投资的市场调查分析还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3.1医疗设备投资的盈亏分析

投资医疗设备对医疗机构的收入、收支盈亏影响很大。有效、合理的决策可以为医疗机构带来可观的效益,而不合理的、不科学的决策只能削弱医院的盈利能力,甚至使医疗机构不能维持正常的业务收入。因此,投资医疗设备时,必须慎重、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保证资金收益高于成本。

3.2医疗设备投资未来现金流量分析

我们进行医疗设备投资的目的是了为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和设备利用率的分析,都将为医疗设备投资的未来现金流量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笔者仍以CT机为例:购置一台16层CT机需要投资300万元,投资当月即可投入使用,每天以15例患者为基准,收费标准为120元,即全年CT检查收入为65.70万元。每一例CT的耗材为15元,全年耗材消耗8.21万元。需要2名医生,工资5万元,水电暖每年2万元,房屋折旧1万元,其他支出1万元,支出总额为17.21万元,全年现金流入48.49万元,CT机的一般使用年限为10年,现金流入总量为484.90万元,现金净流量为484.90-300=184.90万元。说明医院投资购买16层CT机是可行的。

3.3医疗设备购置对医疗技术和诊治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