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4 17:00: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

篇(1)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本身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才是我国第一产业,同时也是基础性产业,但是,各个地区在农业发展的状况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中西部地区现代化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和落实,这势必会对于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相关人士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我国本身人口较多,但是,可供种植的土地相对较为有限,我国以极少耕地养活了十几亿人口,这在全世界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由于我国人均面积相对较少,关键是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增加农作物产量的过程当中农业技术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杂交水稻则是典型的例子。我国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经过长期的研究通过采用杂交方式促使水稻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切实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1]。

1.2调整种植业结构

在当前现代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日益崛起,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人口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因此传统农作物范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不仅仅种植传统农作物,还发展了很多新兴经济作物,特别在一些地区,还大力创造了特色的品牌,扩大农业的发展规模,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包装工作,并且将农产品运输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个地区,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传统,仅仅只是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已经难以切实的满足当前多样化的需求,目前种植行业需要针对已有的结构进行必要的优化和调整,可以适当的种植花卉、棉花以及蔬菜等等,这样才能够保障种植业的多元化,即使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也需要尽可能选择种植优良的品种。比如,反季节蔬菜促使了农村种植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反季节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种植,通过种植反季节蔬菜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对于当前消费者而言,在一年四季可以吃到自己所喜爱的蔬菜。

1.3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当前时代背景之上,更加需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对于传统农业当中不足之处要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够促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另外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机械化是其重要一大基础,相比人工劳动方式来讲,机械生产降低了人工劳动量,同时缓解人工压力,促使农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要转变传统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更加需要采取集约化经营模式,还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提高农业种植业发展水平,促使农业种植业日益实现信息化和产业化,增加农民的收入。不管是实施机械化生产还是实现信息产业化都需要加强电子以及计算机等技术合理运用,与此同时,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目前大多数的种植人员通常都是农民,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强化现代化技术推广和宣传工作,要让广大的农民可以了解现代化技术,提高农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3]。

2农业技术推广推动种植业发展对策

2.1更新推广管理机制和方法

为了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需要对于推广管理机制和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要求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科研教育工作,形成分工协作以及共同参与的推广体系,另外,在推广方法方面要进行改良和完善,进一步的强化相关种植工作人员技术培训工作,要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融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引导农民进行种植,这样才能够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提高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目前农村地区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当中,应当要求相关推广人员始终坚持严谨以及科学的态度,要求充分了解相应的农业新技术,同时熟悉理论知识,理论结合实践。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对于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目前农业推广人员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大部分推广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推广过程当中,工作人员也往往敷衍了事,仅仅只是简单的进行介绍,没有更深层次给农民进行讲解,这样就导致了实际推广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无法保障技术可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所以,在目前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要培养人才的服务意识,同时对人员结构要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质量和效果。

2.3完善保障体系和推广环境

篇(2)

关键词: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132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断有各式各样的新型技术出现并加以使用,促进了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而使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提高了我国经济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

1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

目前,虽然世界各国对环境恶化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善,但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针对环境问题进行一些效果显著的改善,才能使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环境恶化的治理,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和液体的排放,使因环境污染造成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得到有效处理,从而使环境优化农业创新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

1.2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难点

1.2.1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技术的创新缺乏自主性,大多都是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很少有自主创新和研发,且创新目标单一,技术知识储备不足,有些技术的发展国家投入不足,导致无法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进程[2]。

1.2.2技术创新难点分析

要想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就要有足够的人才和知识技能,这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人才的缺乏使我国技术创新的脚步减慢,每年毕业于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只有大约十万人,农业科技人才的不足制约了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创新。除此之外便是资源问题。我国人多地少,且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这也是技术创新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3]。

2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贡献率、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等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而且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在农村务农人员相对减少,造成土地抛荒现象严重,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重要原因;由于城市扩张使得农村土地资源减少,也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16-01

一、简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基本特点

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慢慢的体现出了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由国家主管部门主导;二是发展呈现出向多方面前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产生和发展是离不开国家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的。农业市场和金融市场一样很多时候也会出现失灵的情况,当农业市场失灵的时候也要像金融市场一样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的调控,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国家主管部门可以有效的控制并处理好,因此,国家主管部门主管并监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是解决农村农业技术落后的第一选择。该方法对促进农村进步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过多年的变化慢慢的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其多样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主体多样化和形式多样化,这充分的体现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像多方面前进的步伐。由国家部门主导并推广的有组织的多元化推广模式,该特点表现为:推广的体系是属于国家政府的农业部门所管辖的,在该体系中各个工作的分工是明确的,体系也是健全的,而且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层级是分明的。很多国家都采取该体系,这更加表明了该体系是完善合理的。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发展农业的启示

根据多年的农业发展趋势可以得出,国家主管部门的主导在各种推广的力量中是占主导力量的,在该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国家都成立了不同等级的农村发展委员会,该会主要是为研究并决定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其方向;二是国家主管部门积极分派人员指导处于基层的农民组织,并且要求管家与基层人民保持密切联系,中间不得出现断层的问题。三是国家主管部门推广服务中心为农村信贷机构提供各种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农村信贷的审议。

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经验证明,利用科学技术来指导农业是农业技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构建科研机构将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几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在预防虫害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在农村都知道,田间有鼠害,虫害等各种破坏农业收入的东西,如果对农作物生物灾害预测预报网络,实行预测预报信息电子化传递。该网络可以通过对草地螟的监测,使各地依照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那样就可以减少很多的损失。这样对以后农村的收入情况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质量监测的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可以正确领导下属对土壤肥料质量的监测,种子质量的监测,还有各种实验室质量的监测。2008年6月到7月在原阳县,领导高度评价了该县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和喷施宝试验安排工作,并指出,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带动下,原阳县土肥站对原化验室进行了更新改造,设施更加完善,仪器设备更加先进,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充分的体现了农业技术推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

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未来的建设方向

1.创造更加纯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必然的,结合前面的要点要以国家主管部门的推广体系为主导,即以政府为核心展开农业技术的推广。向基层广泛推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中心,并且建设一个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推广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基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所带来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对农民提供免费的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同时为了保证公益的有效性,国家主管部门也应对此制定相关的规定。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服务平台,更加高效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行。

2.制定相关的保障推广体系的机制

在我国虽然有颁布实施的相关法律来推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是随着目前的形势发展,以前的法律已经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社会,很多方面存在着制约性不够强的问题。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来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监督或监管,将会给农业带来很多的麻烦。因此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变得更加的完善。国家在这个方面应该更加投入,不仅指资金方面的投入,人力、物力都应该要加强。

四、总结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该推广将会使农村生活的整体水平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过高科技的技术来指导并引导我国种植业的发展,这样也可以更加的跟进国际的脚步,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维生,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必由之路——论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J] 山东社会科学,2008.

篇(4)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主要涉及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多种形式.由于多种产业结构分布不均匀.政府扶持资金不足.使得农业标准化程度低.特别在养殖业方面,养殖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技术创新和发展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分散.无法实现产业化经营.

1.2从农业技术方面分析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就目前来看.在养殖技术方面,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养殖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养殖设施装备发展滞后.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一些专业养殖技术人员缺乏.还有一些个体养殖农户,因缺乏技术水平.整体素质和经营能力.导致其无法推动养殖技术的发展,也与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1.3从市场经营方面来分析

养殖技术水平低.致使养殖业过于分散,大多依靠个体农户,没有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养殖业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差.相对于国际市场,养殖产品规模化出口产量少.农户养殖规模小,养殖业产业化水平低.另外,养殖户对市场经营策略认知能力低,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养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收益不稳定,风险性高,而且养殖专业化组织能力相对薄弱,对养殖户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力弱.经营方式仍以个体为主,导致养殖产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发展缓慢.这些问题不仅仅只局限于养殖产业,只要在农业范畴内的产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相似的问题.

2提高养殖技术的措施及作用

2.1政策方面

建立完善的养殖技术管理组织结构.对养殖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养殖技术建设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应当地养殖业的技术标准.积极鼓励养殖技术人员自主创新技术水平,引进外资.扩大养殖技术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设备.加强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巩固发展现有的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新的技术.促进养殖业产业化发展.进而推动农业发展。

2.2养殖技术方面

研发推广适合我国不同种类养殖的养殖技术,并建立完善的配套设备.提高养殖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措施.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各地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幵展养殖技术培训、养殖知识.职业素质培训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养殖室.棚建设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养殖产品的安全质量监测,确保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符合产品安全质量标准。

2.3经营方面

拥有好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这也顺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在积极引导养殖业规模化.狙织化发展的同时.要将养殖技术传授给一些养殖技术水平低的农户,摆脱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建立完善产业链.提高养殖专业化水平.建立科学有效的养殖产业信息网络,加强养殖产品销售信息的研究和利用,促进产品销售的畅通和衔接,改善养殖户经营方式.从而解决养殖户销售难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

3养殖技术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

(1)养殖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广大养殖户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也推动了市场供需量的发展.同时,养殖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强化了我国农业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需求.增强了我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2)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改进和发展养殖技术,是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依据。

(3)搞好养殖业生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还能促迸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业出口产量.因

此,养殖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现代农业良好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5)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01-03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安徽、江苏、山东、河南4省交界处,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全市总人口642万,其中农业人口539万,占总人口83.95%,现有农村劳动力318万人;总面积9 787km2,平原面积8 89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面积66.52万hm2,占总面积的67.97%。该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肉蛋、蔬菜、水果供应基地和农产品集散中心,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宿州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素有“果海粮仓”之称。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胡桑等。正常年份粮食总产量306万t,棉花总产量8万t,油料产量40.5万t,水果产量86.5万t;境内拥有8万hm2全国最大的连片果树产区,果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拥有5.33万hm2的花生种植基地和2.67万hm2大棚蔬菜种植带。科技兴农历来是宿州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 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现状

2000年前,宿州市建立了108个乡镇农技站,承担全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于管理“三权”下放乡镇,导致原农技站经费缺乏,人员涣散,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有的改行离开农技推广岗位,有的专职从事农资经营,服务网络线断网破。2003年,宿州市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原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并入由农业、林业、畜牧、农机、水利5站合并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在职人员大多是协助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很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乡镇农技推广呈现出管理失控、上下脱节的局面,农技服务网络陷入瘫痪状态。

随着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文件的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展开,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委管理,人员全部为事业编制,工资由县区财政预算管理,各农技站的业务指导由所在县区农业推广中心负责,从而基本完成了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部署[1]。

目前,宿州市、县、镇三级在编农技推广人员共计1 567人,其中市级96人、县级420人、镇级1 051人。据调查,宿州市农技推广人员平均年龄46.2岁,专科学历以上人员89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39人、中级技术职称的601人。全市农技服务机构260个,其中市级14个、县级27个、乡镇级219个,农业、畜牧、林业、农技、蔬菜、果树等科研所55个,以农业技术服务为主的专业协会220个、专业合作社4 130个。健全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2],是宿州市科技兴农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 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宿州市虽然按照省里要求完成体系改革与建设,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有:

2.1 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健全,功能不强 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部门设置多且分散,有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动植物检疫、农业机械、水利等,制约了综合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在行政隶属关系和业务指导关系上又不统一,农技人员往往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和处理行政、计生、民政等非农行业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大多数行政村的农业服务人员由合作社、协会的负责人或村主任兼职,由于他们工作繁忙,农民遇到的生产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线推广力量薄弱 目前,乡镇农技服务工作人员已调整为由业务部门管理,虽保证了人头工资,但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农技服务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装备较差,信息网络、试验仪器等服务设备简陋,影响了农技人员下乡入户提供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质量低,甚至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严重阻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3]。

2.3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 尽管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数都是正规院校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导致知识更新慢,农业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无法开展,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更新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显著下降,务农劳动力多为留守老人、妇女,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接受科技能力较差。因此,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人员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是我市农技推广服务的当务之急。

2.4 农技服务条件差,手段陈旧 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场所面积小,条件差,无服务、咨询场所。推广服务只能靠“一张嘴,两页纸”的简单方式进行。各基层推广站交通工具缺乏、培训设施简陋,缺少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和信息网络,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难度大,效果差,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2.5 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尚未明显体现 目前,很多人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事实上,合作社的运作是自负盈亏的公司制,或是群众自发的组织,政府不拨付经费,它是依靠自身的收入维持正常的运转和发展,其职能是经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队伍稳定、充满活力的国家公益性农技服务队伍作保证,健全县、乡(镇)公益性农技服务网络体系是专业合作社不能替代的。

2.6 农技服务过程缺乏健全的考评体系 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管理、考核不到位,流于形式,规章制度不健全。各区县虽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推广人员年度考核制度,但这些制度只是沿袭传统意义上的考核,农业推广人员的职责不明、绩效考核没有量化指标,农技服务人员的行为缺乏规范,存在着 “乡镇无法管,县市管不住”的现象。

2.7 地方职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服务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建立一套长期、稳定、高效的农技服务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作用,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基层,这是职业院校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调查发现,宿州市各县区都有若干个农业职业学校,但没有一所真正融入到农业技术服务之中。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基地“的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虽组织了上万人次的农民培训,但也只是局限于室内,缺乏实用性的田间现场服务。

2.8 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不到位 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希望大学生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新思路推广给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到农业服务中来。

2008年宿州市开始启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共选拔553名“大学生村官”,其中145名大学生村官实现了有序流动。截至目前,宿州市现有“大学生村官”408名,走访获悉,多数“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熟悉不够,农业知识肤浅,开展农民工作方法单一,“农业推广员”角色缺失。加之待遇低,积极性不高,又难以担当农业创新的传播者,一部分成了乡镇的办事员,一部分游荡于家与工作地,一部分疏于本职工作,转投其它行业。致使推广工作的终端环节出现“断路”,农业推广工作的“最后一环”难以衔接。

3 继续加强宿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定位职能,合理设置机构 农技推广持续发展要依靠政策法规作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主体地位,规定了政府对国家农技推广体系的保障责任,明确了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规定了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得从事有关经营创收活动。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的事业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人、财、物由农委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上级农业推广中心下达的各项试验、示范推广任务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测防等工作。根据其职能定位和服务规模,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服务机构运行高效的目的,以促进农技服务事业健康协调发展[4]。

3.2 多方筹措资金,构建农业科技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广开农业科技融资渠道,培育科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人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设立财政支农科技专项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需的办公、通讯和交通等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对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要不断增加,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重点保障实用、先进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推广的专项资金,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办公经费。同时,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完善立项与评审制度,确保科技成果的质量。

3.3 采取多种形式,强力构建农业科技人员培育机制 2005年以来,宿州市实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三大培训项目。迄今为止,宿州市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6 000多人、科技示范户25 000多人次、新型农民达50 000多人次。对本市优势主导产业的油粮、蔬菜、水果、养殖等,按照生产的实际需要,在产、加、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逐步形成“一村一个特色,一村一个亮点”的专业化生产格局。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实现其顺利安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应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特点,宜立足实用新型技术,开展订单、订向培训,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竞争力。

3.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技服务的智能化 建立“宿州农业信息网”、“宿州果蔬信息网”等农业网站,以及“农业110”科技服务热线,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充分发挥技术及信息优势,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全天候服务。全市范围普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络,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定期组织种养大户及农业生产者收听收看相关的科技信息。农业技术专家在关键季节,对种养技术通过专题栏目的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服务面。各级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均配备微机及网络传输设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为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服务提供便利,形成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5]。

3.5 落实基本待遇,完善人事管理考评制度 根据国家现行的财政体制,按照“上下连动、分级负责,中央主投、地方配套,中央养事、地方养人”的原则,建立农技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技推广的4项经费,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条件和手段建设经费、队伍素质建设经费和重大农技推广项目专项经费[6]。努力探索建立经营服务新机制,市级财政预算应将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服务人员的人头经费全额列入,并建立专项资金扶持在改革中分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创办集农资经营、科技示范于一体的公司,给予其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农技服务人员进村入户的工作量和服务实绩及服务对象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考核指标;规范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办法,在农技人员职称评定上,积极推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7]。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体制更顺、机制更活,从而有效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6 革新服务理念,改进推广方法 面对宿州市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农技部门可利用原有的服务设施,大力兴办服务实体,既“开方”又“卖药”,将以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推广方式转变为以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产业技术等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可弥补农业推广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农技服务有个可靠的平台和载体。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农技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按照产业的要求、市场的需求、农民的需要,围绕重点产业,做好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工作[8]

3.7 强化地方职业院校参与农技服务的深广度 现代农业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农技推广队伍[9]。作为地方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农业院校以及开设涉农专业的学校,应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出“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无技术、无岗位”的农民工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专业技能,既利于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扩大地方院校的社会影响,提升办学层次。同时,地方职业院校通过参与农技服务,利于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师生的教科研水平,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学院人才、科技、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在农业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产业升级的联结点上,谋求专业和产业的全面对接,为宿州市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解决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8 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打造百姓身边的宣传队 近些年,农技推广体系“网破、人散”的问题较为突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将完善该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畅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而站在末端岗位上的,除了基层研究人员、农技工作者外,还有另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工作队伍――大学生村官。

选拔符合当地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及服务意识强、乐于奉献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到农技服务体系中,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发挥大学生高素质的职能,使之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宣传员,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村官们刚跨出校门,尚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难以让长期耕作并且经验丰富的农民信服。因此,对于担当农技推广服务宣传员角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应加强集中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农村、熟悉农业、关爱农民”。与农业院校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培训,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他们农业创业、创新的传播和推广能力,将他们打造成农技服务的宣传队,动员和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让大学生村官早日成为农村科技致富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太和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4):363,365.

[2]郑琼,董金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2-33.

[3]褚冰倩,乔文峰.兖州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改革设想[J].现代农业科技,2011(3):387-388,390.

[4]萧茂普.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科学构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9):4-6.

[5]张德福.试论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发展中的紧缺人才需求[J].天津农林科技,2010(1):20-21.

[6]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9(1):4-13,14.

篇(6)

1 巧家县种植业特征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

 

1.1 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

 

巧家县人多地少,对食物的需求量较大,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作为种植业的基础,直接决定了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以农业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虽然社会形态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但是巧家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在农业经济中以种植业为主,在河谷地区、低二半山区,玉米、水稻667m2产量可达700~800kg;高二半山以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耕作粗放,有“种一遍坡,收一箩箩”的说法,当地农民还未得以解脱贫困,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而江边河谷地区经济作物以甘蔗、烤烟、桑蚕、花椒、核桃为主,近几年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鼓励大力发展栽桑养蚕;烤烟产业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目前巧家县烤烟种植面0.2万余hm2,年收购烤烟7万多担。但是巧家县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基本县情却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当前以粮为主始终是巧家县种植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1.2 区域布局情况在不断变化

 

巧家县的农业高稻产区及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等都在两江河谷热区,故江边河谷地区是巧家县十分宝贵的资源库。江边河谷地区除传统的粮食和蔗粮生产外,近些年来,沿江各乡镇还在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新领域,在烤烟、反季蔬菜、花椒、蚕桑等经济作物,以及石榴、芒果、香蕉等优质水果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同时也丰富了天然大温室的库存内容,但一直以来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拉大种植业空间布局差距的直接原因。随着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布局情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巧家县进一步加快了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从以前单一的品种逐步向名优特新品种发展。

 

2 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1 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巧家县江边河谷地区冬季的热量比较充足,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反季蔬菜远销昆明、重庆、昭通、攀枝花等地。在今后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在政策和市场方面进行引导,提升冬春季节作物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农业部门应该充分重视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建立起完善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级部门应该将种植业技术推广作为重要任务进行完成,引起人们对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这样才能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各级农业部门应该积极配合上级的要求,安排技术人员到基层对种植业技术进行进一步推广,同时应对外招聘知识面广、专业技术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为推广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加大对种植业技术的投入,达到推广目的;在推广种植业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确定种植业技术可以得到有效推广。此外,在日常种植推广中,农技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种植业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快速培训种植户,从而促进其种植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2.2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培训,引导农民对更多先进种植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应该充分加大在种子、农药及农资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其附加值。巧家县的热量比较充足,土壤肥力较好,在水旱轮作模式的影响下病虫害也比较轻,因此和其他地区农民相比,该地区农民的负担要少很多。但是新的种植技术得到研发和应用以后,农民应进行积极的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2.2.1 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切实将农民种植技术培训提到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培训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展开;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应意识到拓宽渠道的重要作用,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引导社会中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巧家县农民的种植技术培训中来,更好地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础。

 

2.2.2 加强培训方式的创新

 

在农民种植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注意不能沿袭传统方式进行培训,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按照新的种植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展开培训。由于种植技术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所以必须通过实地培训来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兼顾到实践方面,结合农民的基本特点,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展开教学培训,尽量缩短农民接受知识的时间,减少农民在这上面投入的费用,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最新鲜的科学知识,引导农民有效掌握各项先进的种植技术。

 

2.2.3 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在培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吸纳,在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技术员本身的能力及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不仅要对农民的种植业技术进行培训,还应注重自身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从而达到提升广大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水平的目的。

 

3 种植业在巧家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前景

 

种植业技术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巧家县是立体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十里不同天,农业技术推广仍是农业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更新对提升农业水平至关重要,今后巧家县着力发挥“地理、气候、物种、生态、开放”五大独特优势,省委、省政府要求把云南省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园子、肉铺子、鱼池子、药盒子”,努力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昭通路子。巧家县今后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主要利用巧家县高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生物资源、热区资源优势,结合退耕还林和中低产田地林改造,大力发展以畜牧、反季蔬菜、花卉、核桃、花椒、蚕桑、热带亚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业和冬季农业开发;大力发展山地牧业。充分利用巧家县草地面积广阔优势,实施现代畜牧业工程,推进生猪、肉牛、肉羊、奶牛、肉鸡、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将巧家打造成为云南重要的淡水渔业养殖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林业物种种类多、低成本消耗、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发展木本油料和以野生食用菌、林药、木本香料、松脂松香及紫胶、特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重点的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及速生丰产林、生物质能源、高原特色观赏苗木等林产业;大力发展开放农业。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 相结合,建设外向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性农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走出去”与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和向西南开放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农业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4 结语

 

篇(7)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认定的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狭义上是指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和设施农业、农业机械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实体或企业集团,进行专业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扩散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使知识形态、技术形态方式存在的间接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

显然,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高质量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2)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3)高素质的人才结构和员工队伍;(4)多元化的产业主体;(5)崭新的运行机制;(6)健全的市场体系;(7)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

二、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从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北京地区发展迅速,据北京市农委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其中区级401个,市级30个,总投资50多个亿,占地规模22.7万亩。这些农业科技园大都投资主体明确,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嫁接传统农业。在3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中,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的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初具规模,已成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志性和导向性工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启动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工程、生物技术和生化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温室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新型肥料工程、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和项目,获得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二) 农业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科技产业得到启动

2000年北京农业重点推广10项高新技术,启动6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农业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共同推进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 农业企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企业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北京市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扶植下,京郊已发展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农业企业5100多家。出现了锦绣大地、大北农饲料、北京顺鑫

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型科技企业。工业企业也纷纷介入农业成为京郊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新亮点。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在昌平投资40亿建立农业高科技园区,主攻种苗和牧草种业。

(四) 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1996年,北京地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该工程项目以示范区建设的形式展开,在北京郊区10个主要农业区县,从试验区、示范区、辐射推广区三个层次进行实施。以顺义区三高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建立试验区;在顺义区、通州区、朝阳区、大兴县建立示范区20万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0万亩的辐射推广区和200多块示范样板田。示范区经过4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在生产中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近6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取得进展

近年来,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北京朝阳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模式、昌平的农业高效示范区模式、顺义的“三高农业试验区”模式、怀柔的农业高新技术嫁接传统农业模式、平谷的畜牧业养殖机械化模式等,这些模式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尚处在起步、发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宏观上的统一指导和管理

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未列入北京市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和扶持。缺少有关推动和保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规和优惠政策等。这就使得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朗,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雷同化,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发挥。

(二) 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少且分散,使得北京地区连续多年没有出现重大的突破性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启动资金匮乏、建设资金到位不理想等,无法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利开展。此外,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三) 北京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北京的农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条件,即使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农业局所属研究所、推广站办的大部分企业,也不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农业科技企业。这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既缺乏科技投资、开发的能力,更缺乏把整个科研机构都接纳进去的能力,使得农业科技单位整体或部分进入农业企业不易实现。

(四) 农业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滞后和人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北京市既缺乏一些能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也缺乏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使得北京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缺乏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

(五) 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人才不足

目前,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中,一方面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甚至还存在人才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领域效益比较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进入等原因,使北京农业科研机构中大量人才流向非农领域和国外高新技术企业,造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不能适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六) 农业科研体制滞后,农业创新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北京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型、行政指令性等旧体制特征仍然较为明显,农业科技创新与开发的横向联合、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尽管北京有众多的中央、市属农业科研机构,但都是一个个分散独立的研究单位,并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有实力的科研体系。北京农业科研力量难以做到合理纵深布局,人才、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七) 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众所周知,北京农业科技市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和始终如一的连续。科技推广中介组织也过分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此外,技术经纪人制度、无形资产评估、生物技术产权保护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完善和健全。

四、加快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为了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北京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换代。根据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 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篇(8)

一、农村美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美术教师专业化的进程相对滞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从学校内部机制和美术师资力量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就学校内部机制而言,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美术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也被否定而轻视甚至忽视。美术学科长期以来被作为“副科”、“小三门”的地位没有根本改观,课时被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学校没有针对美术专业特点的科学评价机制,使得美术教师在考核、评职中往往靠后,成了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三是学校对美术教学的设施和材料投入远远不足,美术教学的基本物质资源严重匮乏。有人戏称农村学校的美术为“三无”教育(学校无教师、课堂无设施、学生无学具),可见美术教学在农村学校中的尴尬处境。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美术作品的存在必须依托于具体的物质材料。美术教学离不开造型实践,缺乏必要教学资源的美术教学势必是畸形的教学,而畸形的教学则无法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足够的养分,最终造就了“发育不良”的美术教师。这些情况都严重地影响了美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相当多的农村美术教师在这种氛围中根本就不懂自己的职业,没有足够的激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随之失去了自主发展的动力。

2.就美术师资力量来看,农村美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职前学历层次偏低。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第一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专业本科、专业专科的教师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另外还有部分非专业的兼课教师存在。教师学历偏低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其专业素质偏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严重缺失的现象。在新形势下,这一状况妨碍了他们对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接受和应用,从而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农村美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在美术教学的理念、价值取向、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依然较普遍地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很多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不够理解,还不能真正用它来指导教学;教学中主要依赖于自身的经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可见,现有农村美术教师的素质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

(2)职后培训缺乏实效性。目前,我国农村美术教师有近半分别参加过不同级别的培训,但在职培训并没有真正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回顾以往的美术师资培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①在培训内容上,多依照本科课程结构体系,以素描、色彩、国油版专业技能课程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模式,教师极为欠缺的相关知识得不到有效补充;②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也多沿袭大学院校的方式,缺乏针对性,对中学教学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③考核标准缺乏规范性,在管理上也存在松散无序的现象。这使得部分受训教师花费了时间、精力却没有收获实效,从而影响了其职后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加速农村美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对策

1.创建有利于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校内环境。首先,要从思想上、制度上、物质设施的投入上重视美术教学,还美术课应有的地位。首先,各校应该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配备基本的美术教学设备与材料,开通图书、网络等获取美术信息与资源的渠道,为教师创造有利的自学环境和必备的物质条件,以解决美术教学基础设施缺乏这一老大难问题;其次,要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美术教师能够享受公平的待遇,为农村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健康发展创建健康的环境。

2.拓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型美术师资力量的匮乏已经成为最严峻的问题,教师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文化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自然就成了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结合农村地区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自主发展和接受培训是促进其专业化成长的两条有效途径。

(1)在教学实践中寻求自主发展。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因其具有个体性、针对性强、投入低的特点,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自觉接纳的形式。鉴于农村美术教师专业化相对滞后的现状,美术教师更应自觉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对日常的教学工作要始终保持敏感性和探索愿望,并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信息和更新知识,在提高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赖于课堂教学实践和同行间的相互交流。

第一,边教边学,自我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应立足于学校和课堂,课堂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基地,是教师发展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场所。因此,教师要努力在课堂教学创设民主、协商的课堂管理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要与他们多倾听、多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积极接纳其意见和建议;要对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反思,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专业素养。

第二,同行交流、相互促进。实践表明,同行教师间经常性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评课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人数少、分布散,同行之间的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往往被忽视。针对这种状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定期组织所属各学校的美术教师开展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使不同年龄、不同教龄的教师互相观摩和交流,从不同的案例中获得最直接有效的经验,并成为自己有用的教学参考。

(2)增强职后培训的实效性。阻碍农村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有基础建设方面的,有教育教学制度方面的,还有教师教育方面的,等等。对教师个体,首先应分析眼下阻碍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否属于职后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有目的地选择培训内容。

第一,实施补缺型培育课程。中学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当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的继续教育。针对现职美术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薄弱的现状,培训课程就要具有针对性,实施查漏补缺型教学培训,以达到在短期内提高教师知识结构与技能素养的目的。

第二,开辟多样化的培育途径。鉴于以往的培育形式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致使教师缺乏学习积极性,新的培育方式应该根据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实际需要,改变以往以讲座为主的方式,开辟多样化的途径,如采取示范观摩、师生讨论、学员交流等方式展开课程教学。学习方式上可以导入研究性学习,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由几名教师组成一个小组,模拟教学情景,展开专题研究。授课教师可以由大学教师、中学一线优秀教师、知名教育专家、地方知名美术工作者等联合组成师资培训队伍。

篇(9)

0引言

面对全球性水资源匮乏下的国家水资源匮乏,我国一直在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然而,就今天中国的各项产业来说,还是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在农业用水方面,农业用水的浪费情况仍然得不到缓解,依然普遍存在,而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主要集中于灌溉环节。传统的农业生产灌溉技术多为大面积灌溉,虽然使得农作物得到了充分的水资源供给,但是这种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明明可以节约的水资源。除此之外,农业用水资源浪费还体现在农业灌溉用水使用率低下,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得不到普及,愿意将节水灌溉技术系统导入农业种植中的从事者少之又少。对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来说,技术本身的存在意义不是尽量减少水资源的使用,而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内容在于水资源的多方利用,在农业灌溉用水方面,可以使用的不仅仅是降水资源和现有供给的淡水资源,还可以是经过处理后的二次用水。除此之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还在于各项灌溉技术的创新,比如对于田间灌溉活动来说,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到节水灌溉。

1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状况简介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很早就被国际社会所提出,受到历史发展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有着极大的不同,应用状况也有极大的不同。

1.1国际节水灌溉技术简述

从以前到现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社会所共同关注的世界性难题。截至目前,国外使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土地面积已经超过了60%,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已经研发出了较为成熟的灌溉控制系统,澳大利亚目前正在尝试推广微灌。微灌技术应用了补偿式滴头及微喷头,在微喷头上安装有均流器,在灌溉过程中能够做到全程保持均匀出水,并且喷洒模式多变,满足了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灌溉时期的喷洒需要。同期的法国的节水灌溉技术水平已然领先于国际,DOSATRON肥料、农药混合器的应用,为实现精准调配农药浓度和精准追肥提供了技术参考;对于位于我国附近的的日本,地下管道灌溉技术、农业节水灌溉网络的设备完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对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来说,其节水灌溉技术为世界顶尖级地位,美国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有一系列的先进产品,并且仍然在致力于微灌技术研究。

1.2国内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现状

在以往,中国的农业灌溉主要采用喷灌技术。中国的农业喷灌技术发展起步较早,于1970年左右,喷灌技术应用下的农业面积大约为5500万km2,占当时总耕地面积的40%。在二十世纪末期之后,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农业政策随之发生了转变,农业部门开始提倡将节水理念融入于农业生产中。对于农业灌溉技术来说,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后来被深入到了农业灌溉环节中,其中微灌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的农业节水模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微灌技术下的农业灌溉面积超过了18.2万km2,微灌面积在农业节水灌溉总面积中占地超过了1%。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我国的农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致力于农业生产研究的科技队伍呈扩大化的发展趋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不断创新、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2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介绍

2.1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概念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农业灌溉环节进行节水灌溉,从而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和节水率。其技术理念是运用尽量少的水灌溉尽量多的农作物,尽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得到更多的农作物产量。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可以运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生成灌溉水资源环节到实际化的农业灌溉环节再到农作物生长环节统统可以利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2.2农业灌溉与高效用水

农业灌溉的总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将水资源通过灌溉管道运输到灌溉目的田间;第二个环节是通过铺设相关设备将灌溉水从管道水引入地表水,再从地表水引入到土壤层水;第三个环节就是植物的吸收层,通过为植物提供有效吸收层,促进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高效用水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将农业灌溉总过程的三个环节无缝隙衔接并且在衔接后的实际用水环节努力做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有效灌溉率和水资源转化率,真正做到节水、高产。将农业灌溉与高效用水结合起来就成了农业节水灌溉系统,通过第一环节实现管道无缝隙铺设,可以减少水资源在灌溉输送过程中的蒸况和漏水情况;在第二环节上可以通过微灌设备铺设,精准对农作物将进行灌溉,能够做到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第三个环节上通过铺设相关膜层减少水资源蒸发,就可以提高水资源被农作物吸收的概率,从而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

3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在我国,目前拥有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膜层灌溉技术,水稻业节水灌溉技术和蓄流分离灌溉技术等。

3.1膜层灌溉技术

膜层灌溉技术是通过将农用水的水溶性肥料在进行充分溶解后,形成比例恰当的肥水溶液,再通过铺设地膜下方的管道,通过细小滴管进行肥水溶液滴灌到农作物的根系,使其被农作物高效吸收。使用膜层灌溉技术,一方面可以使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变水为肥省去中间浪费环节,还可以通过肥水溶液的使用进行土壤改造,将贫瘠土壤变得肥沃,从而从根源上提高土地品质,提高农产品产量。

3.2水稻业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业节水灌溉技术是通过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采用的不同灌溉方式实现节水灌溉。“浅一湿一晒”的灌溉方法适用于水稻业节水灌溉技术。所谓“浅”指的是将水稻田间的水层深度全程进行深浅度控制,基本将其控制在浅水状态,深度一般控制在5~20mm;而“湿”则主要针对土壤环境,对于水稻业的土壤环境来说,90%的土壤饱和含水量是水稻业土壤环境的重要标准,常年必须控制在湿润水平;“晒”是通过土壤中的含水情况进行针对处理。适用于水稻种植业,在整个灌溉过程中所有的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动态化呈现的,插秧则浅,健苗则晒,成熟则断。

3.3蓄流分离灌溉技术

篇(10)

一、建立完善的防疫的基础设施

1、合理规划和建设猪场

要特别注意猪场选址及猪场内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做好净污分离,雨污分离,选用优质专用并适于消毒的猪场设备,配套建设消毒池、消毒间、隔离舍、防疫围墙、尸体池等防疫设施。

2、完善消毒设施

应从外到内完善猪场消毒设施,制定并严格执行消毒规程。一是在猪场大门设置消毒池和消毒走廊等消毒设施,供进出车辆、人员消毒用。二是在对外工作区和生活区通往生产区、隔离区、无害化处理区之间及装卸台处设置消毒池等消毒设施。三是在生产区内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交接处设消毒池并配备喷雾消毒器械等消毒设施。

3、全面有效消毒

猪场应该制定严格的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猪场的消毒包括人员与车辆消毒、用具消毒、环境消毒、猪体消毒等。为确保消毒安全有效,猪场消毒应注意:一是猪场内各功能区的环境卫生应保持清洁;二是日常消毒、定期消毒和突击消毒的时间、次数、用药方法等制度化;三是科学选用消毒药,选择两种以上合适的消毒药并定期更换;四是定期扑杀传播疾病的媒介动物(如老鼠、蚊、蝇等)。

3.1人员与车辆消毒

场内员工进出生产区应更换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再通过消毒池进场。工作服在下班后置更衣间,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周进行一次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42mL、高锰酸钾21g)。洗手消毒用0.1%新洁尔灭、0.2%的过氧乙酸等。工作人员外出回场后,在进入生产区净道或猪舍前要经过洗澡、更衣和紫外线消毒。车辆进场需在大门处严格消毒,通过消毒池按指定路线行进。

3.2用具消毒 饲料车、料勺、接生箱、仔猪保温箱及补料糟等定期清洗、消毒。

3.3环境消毒

猪舍内过道、舍外通道、运粪走道、管理房走廊、解剖台、售猪台、主要道路及路旁植被等一般情况下应每周消毒一次,通常与带猪消毒同时进行。售猪台及赶猪通道在每次售猪后都要进行消毒。

3.4猪体消毒

一般情况下应每周进行一次带猪消毒。消毒时要考虑天气、温度及猪群健康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消毒时应认真小心,喷头压力不能过大,喷雾消毒时,小猪要做到让猪体的每个部位都充分接触到消毒液。冬季天冷,应适当加强空气喷雾消毒。

4、切实安全免疫

4.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预防免疫接种是防止猪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规模化猪场,一些主要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等,必须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对种猪场,一些繁殖障碍性疫病,如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必须进行预防免疫接种。对有些疫病,如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应根据本地区疫病的流行情况和本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免疫接种。关键之处是要建立猪群免疫抗体定期检测制度,根据猪场猪群的实际抗体效价,结合本场流行病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4.2确保免疫安全有效

猪群免疫,要确保安全有效。①免疫接种前猪的体质应健康。②接种后应定期检测免疫抗体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③保证疫苗质量,并且疫苗的储藏、运输直至启用应始终在冷链下进行。④合理选择疫苗溶剂及其佐剂。⑤在疫苗接种前3d和后4d,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⑥免疫接种时应做好注射部位皮肤的消毒工作,并按免疫技术规范进行接种。⑦营造良好的小环境保证猪群舒适生活,减少免疫应激。

5、坚持全进全出制度

全进全出制度是指同一批猪群同时转入或同时转出猪舍,它可切断不同日龄和不同猪舍的猪只的相互传染,是当前规模猪场控制疫病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

6、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及其产品

猪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是消灭疫病传播源头,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同时事关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对染疫病死猪、一时不能确诊的病死猪及其粪污与垃圾等传染源及污染物,应严格按照国标《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在无害化处理区进行消毒、焚烧和深埋,确保有效扑灭病原微生物。

三、生猪养殖业发展的措施。

1、重视污染的治理,建立生态园区。要具有创新思维,大力发展种养业一体的循环经济。创新养殖新模式,发展龙头企业,争取政策支持,使养殖形成规模、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资源整合与生态养殖。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

篇(11)

2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措施

2.1加大资金投入。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相应资金的缺失,从而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缓慢,针对于此类问题,当地农业发展合作社应该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给予农户相应的无息贷款,使得农户及时引进专业的技术及设备,避免因为资金问题导致的农业技术发展缓慢的状况出现,实现农业经济稳步高效发展。2.2注重培训力度,使得农民掌握相应的农业技术。农户由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农业技术普及过程中难以接受,针对于此类问题,首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普及渠道,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技术员可以在耕地时期进行实地教学,使农户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其次,农业技术人员可以录制整套的农业实地操作教学视频,这样农户则可以直观的获取到相应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以便于更好的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2.3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从而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偏低,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首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小组必须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于乡镇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其次,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实现责任制,将区域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责任明确到个人,实现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4引进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是确保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现在的部分区域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技术人才缺失的状况,针对于此类状况,首先,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应该及时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高效稳步推进;其次,当地应该加大对基础办公设施建设,确保技术人员在办公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工作环境,逐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

3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分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农户文化素质偏低等,其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不断总结、探索,实现农业经济稳步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