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个性化语文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具备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三、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四、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55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完全依赖“教师教学用书”,用一种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头脑和手脚。课上很少见到标新立异的学生,多见的是墨守成规的“小羔羊”,学生的个性在不知不觉中被泯灭了。这样的学习气氛是缺乏生气和创造性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可见缺乏个性的传统教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但振奋人心的是“个性化的教学”的提出,向我们发出了挑战。这不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喜事吗?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1]新课改条件下, 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起“个性化教学”,我们就会想到孔子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曾希、冉有等一起探讨人生理想时,孔子在学生面前不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地和他们交谈。他劝学生不必紧张,要大胆直言。他的学生真的敞开了胸怀,和老师畅谈起自己的理想抱负。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他的叹服。可见孔子的新颖智慧的教学思想对于我们新课程改革是有重要意义的。他对学生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该值得教师多多对照反思自己。今天,我想借此机会把对个性化教学的认识粗略地谈一下。
1 什么是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使因材施教得到真正的落实。每个学生是有不同个性的人,他们间都有差异性。新课改要求教师尽力摆脱掉可怕的“千人一面”的局面,想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体验,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情感教育。提倡学生的个性张扬。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如再对学生条条框框地限制,谈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从他们的个性出发,以发展为目的,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引导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新课改下的教师和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考、情感与体验。教师宜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酣畅淋漓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只有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体现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有个性”。也就是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等等,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打铁还需自身硬”,为适应新课改,教师应加强学习,加宽加深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来面对学生;还务必转变理念,变换角色,“蹲下身子”和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来学习,教师当好“领路人”及时地穿针引线。各层次的学生都活动了浅议个性化语文教学
王娟
摘要:个性化语文教学是为适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所提出的,教师一定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及时引导他们拓展思维、展示个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关键词:个性化语文教学 个性化朗读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55来,领悟学到了自己能掌握的内容。这样的课堂被注入了活力,赋予了新意。当然要做到这些,光凭教师原先的学识底子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有超前的眼光,跳出教参,就教学方法等方面个性化设计,进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不论怎样设计,一定要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各抒己见,说出个性的见解,在课堂这一大舞台上各显其能,大放异彩。个性化的教学思路,既展示了教师教学思路设计的个性,又让学生自由地展示了自我的个性。
3 个性化的才能展示
语文课堂主要以阅读教学为主,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个性化朗读的意义,只是有声音的朗读。[2]《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显然,教师要做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先确定学生的主观地位,尊重其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笔者试着在课堂上进行了教学尝试,确实收到了一些较好的效果。现在谈谈和学生学习《范进中举》一课时,怎样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人物性格的。笔者先告诉同学们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积淀不同,会读出对文字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读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瞬间,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绽放了:学生自由搭配起来,有自己揣摩着读的,有两个人研究读法的,有几个人凑在一起互相听读的。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该用这样的语气读,那个学生用那样的语气读,互相比试高低。笔者面对这些答案,有的加以赞赏,有的加以点拨。 点评的学生更加踊跃,这个学生一读完,另一个学生立马站起来就指出“他读‘胡屠户’的语气太平,语速过快。”“应读出胡屠户在女婿中举前的飞扬跋扈,在女婿中举后的巴结逢迎”。笔者笑着说“那你认为怎样读更好?试一下。”他读得真是惟妙惟肖,特别是他用怪怪的声音读到:“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时,同学们哈哈大笑,报以热烈的掌声。笔者表扬鼓励该生以后准是当主持人的好苗子。一个个满怀自信的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有了真正的收获。笔者认为这节课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的――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这就充分说明了笔者在课上做到了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又能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这也很好地证明了只有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给他们展示个性的平台,我们的语文课堂定能焕发出靓丽的色彩
以上是笔者在语文个性教学中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望专家您批评指正。笔者现在越来越感受到:语文教师只要多思考,多学习,只要持之以恒,以全新的姿态,坚持走个性化教学之路。我们一定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良好个性的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时代提倡个性化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教学内容一般是指教材内容,我们的教材都是由教委组织专门班子在多年试用的基础上反复修订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教师应该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补充,拓展,延伸,超越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师个性又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有力凭借。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包括:(1)还原和活化。还原教材就是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实际事物,通过还原,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使知识从书本上“走”出来,变成活灵活现的东西,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2)补充和改编。教材因为受书面形式的限制,总是简练的,概括的,它存在“空隙”和“短路”,“言虽尽,意未犹”,给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推理思维的空间,这是进行个性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推测,想象,填补,描叙。对教材进行改编或改组,旨在改变教材存在的方式,它包括:“变换体裁”,“课文重组”,“变换角度”,“改变角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通过改编或改组,改变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3)质疑和超越。质疑包括对教材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既是培养个性的要求,也是教材本身不断完善的要求。超越是使用教材的最终归宿,它意味着学生借助教材这块跳板,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二.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明显地表现出独特的创造性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做到:(1)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篇目,不同体裁,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符合学生接受的可能性,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3)符合教师自身的特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来实施,教师是主要的“执法人”。有的方法,甲教师运用得当,左右逢源,效果显著,可乙教师运用起来却别别扭扭,进退维谷,难以奏效。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必须符合教师的特点,也必须符合教师的年龄,性别,学识,风格,兴趣,爱好,阅历等等。所谓“我以我法上讲台”的真正含义也就在此,也是教学个性的最好体现。
三.对学生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与众不同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处理好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一个有个性的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让我们的教育即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又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是在学生社会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平衡和和谐的教育,有个性的教师应该帮助每一个学生追求社会化,一个不适应社会的人将会被社会所抛弃;有个性的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勇于突破传统,勤于创新;有个性的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要淡化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主,独立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
一位名师这样说过:“我们希望严谨的教师创造出严谨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智慧的教师创造出智慧的课堂,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幽默的教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新课堂!”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大,确实,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独特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非常必要。
1、个性化教学能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潜能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更张扬,这就要求教师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其次,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激发其潜能,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2、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融合
个性化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这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施行开放性教学,教与学民主、平等,师与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
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并及时和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3、个性化教学是语文老师提升生命价值的方式
个性化教学是建立在教师深厚的知识积累、文化修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和技巧比作冰山一角,那么教师的知识积累、文化修养则是沉没于海面之下的庞大冰山。冰山越大,它的承载力也就越强。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越深厚,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也就越突出,个性也就越鲜明。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师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是他在日益积累教育理念与教学经验,并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渐成的,是教师的文化内涵、专业素养、思维能力、性格气质等综合的体现。
我们每每聆听完一些名优教师的公开课,总被他们极具个性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所折服,把他们当作崇拜的对象和效仿的榜样,甚至立志形成教学个性把自己也打造成一位名师。可以说是个性化教学,激励着年轻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从而一步步登上新的教学台阶。
作为一名中专语文教师,我也希望能把自己的所学向学生倾囊而授,但我发现现在的中专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目标和态度非常不明确,对学习没有兴趣,视学习为负担,尤其是对语文这种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科目更是不重视。有的学生则认为上了专科学校学习专业的知识就够了,语文课根本没必要上。因此,在语文课上学生态度散漫,听课也不专心,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和兴趣,就必须利用个性化语文教学。
1、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专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什么都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回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在上课时,并没有一上来就按照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先问同学们吃的荔枝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比喻来说明),分成几部分,荔枝的产地是哪里,家里是如何保存荔枝的,等等。这些基本问题学生回答踊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然后,老师在投影仪上放一些和荔枝有关的诗词和历史文献,帮助学生发现诗词和文献中的问题,自由讨论发言,再根据课文找到相关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
2、鼓励创新,保护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现在的中专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想法也很多,他们的意识带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对一些课文的理解和教参、老师的见解不同。老师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在语文课堂上,只要言知有理,我们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
比如,在学习《项链》这一课中,我要求学生给课文续写一个结尾,是一次想象力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在最开始时都是沿着课文的思路给女人公一个悲剧的结局,不是疯了就是死了。另外那部分学生写女主人公幡然醒悟。可以说这是最普通的两种结局,没有什么新意。在这种情况下,我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要求他们把自己当作女主人公,想象自己会怎样,加入现代意识和价值观念,这样,学生的想法变得多种多样,有的想象女主人公得回项链捐给了贫困的孩子,有的想象女主人公利用项链的钱自己创业,成为真正的贵妇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三、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四、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二、初中个性语文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第一个,上课质量考核制度的落后,使得教师不能发挥其个性特长,将其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个性的展示,包括学生个性的展示和教师个性的展示,但如果,个性展示都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这就使得教师在个性的展示上受到压制,只能是死板吊桥的教学,而创新是不可能达到的。第二个,学生自身的原因,作为学生应该把学习作为自己当前的第一任务,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完全忽略学习对自己个性发展的作用,这样就阻碍了自身的发展。第三个,语文教育缺少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三、个性化语文教学方法
要进行个性化语文教学,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不应该在教学中实行统一型的教学方式,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差异上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教导他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我们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对他们的学习加以引导,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开展教学,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只有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型人才。语文教师要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完全展示出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保持充足的兴趣。传统语文教学观念需要改变,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精神,只有自己本身具备了创新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不断的用知识充实自己,让自己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达到教育的需求。作为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着一颗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心,教育不是冰冷的,而恰恰相反教育是必须要有温暖与爱的。在现实中,学生总会对自己的老师有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那么学生就能与教师有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个性教育有着极大的作用。语文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一位有生活情趣的老师是必不可少的。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会给学生一个幽默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会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而且不会忘记。教师必须是真材实料,只有自己见识广阔了,对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就有能力,有底蕴把它做到最好,只要教师文字功底足够扎实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那么就会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信息传递是相互的,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断交流中形成良性循环,那么此时学生的独特个性就得到了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个性化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能使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审美教育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进美德的形成。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4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率先承担起发展学生个性的重任,努力实现教学个性化。
笔者认为,从教学个性化的实现途径来看,教师、学生、教学三个要素的个性化是缺一不可的,而且还应再加上一个要素:师生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应以语文教师的个性化为前提,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学为目标,以教师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为重点,以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保障,实现语文教学个性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实现语文教师的个性化
教学个性化的前提是教师的个性化。就语文教师来说,主要体现在教师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表达、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对语文教学的独特设计和执行,影响因素主要是道德修养、审美能力、情感意志、创造精神等人格因素;语言文字、文学、写作、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哲学、史学、美学等知识文化因素;教师的语文基本功、教学基本功等。
依据教师个性的主要内涵,语文教师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实现自身的个性化:一是丰富知识,做思想活跃的语文教师;二是涵养人格,做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师;三是培养技能,做特长明显的语文教师;四是突破常规,做勇于创新的语文教师。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尊重个体、允许差异、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
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宽松。教师必须注重在人格平等、知识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师生对话,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各自的想法,自由地争论,得出各具特色的结论。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语文学习,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 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以开放包容的氛围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三、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个性化
1. 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思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思路,不拘泥于教参, 不受传统模式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创造。一是善于设计巧妙的教学角度,寻找讲解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快速入境,有效理解课文。二是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不拘一格,灵活处理,重在结合教师的兴奋点、学生的兴趣点,不一定与教材内容和常规教学模式相一致。如《羚羊木雕》的教学,教师抓住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这一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核心问题,组织讨论,找出两代人各自的对错,分析原因,提出解决之道,使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提高了兴趣、加深了理解。三是善于把教学内容融入生活。调动起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如在学习《端午的鸭蛋》时,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整理本地在端午、中秋、春节几大传统节日的民俗习惯和自己得到的乐趣,配合图片在课堂上讲解,引发了学生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
2. 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教师一是要善于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状况,在新课导入、课堂提问设计、课堂氛围和节奏的调控、课堂应变、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和教学板书等方面,灵活选择手段方法,体现个性化的教学艺术。二是努力设计独特新颖的问题。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兴趣点,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三是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个性化。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状态下的学生及教师的实际,在讲授法、讨论法、自学点拨法、分组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中灵活选择,并时常组织研究性学习、诵读比赛、演讲辩论、观看影片、学生执教等教学活动,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
3. 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的和谐统一,有风格的教学必然有其个性特色。如有的教师热爱文学、情感细腻,能够敏锐感受生活中的情趣,就通过情境教学突出教学的意境美,课堂呈现出诗意盎然、润物无声的特点;有的教师知识渊博、学养深厚,擅长旁征博引、传授知识,就充分发挥讲授优势,课堂呈现出知识性、趣味性强的特点;有的教师思维缜密、长于逻辑,就重点在设疑、启疑、激疑中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辨疑,课堂呈现出思辨色彩浓厚、智慧火花闪烁的特点;有的教师富于激情、长于演说,就经常以声情并茂的朗诵和讲解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语感,课堂呈现出气氛热烈、韵味浓厚的特点。如此等等,都做到了扬长避短、凸显风格,正是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努力方向。
四、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学
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初中语文如何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一、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环境
教师要善做一个“构建”者,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思考、交流、表达,使课堂教学成为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教师还要善做一个“引导”者,善于觉察他们独特新颖的视觉,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再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轻松、平等的课堂环境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在教学中,师生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老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语文课本成为学生阅读作品后尽情挥洒感受的园地。让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在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具有阅读自,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或有疑而问,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在宽松的课堂中促进个性化阅读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与探究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实质性变化的基础。因而,能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语文教学改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生动活泼、省时高效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谓“授之以渔”。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
引导学生感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形成独特感觉。读过的作品,即使有个人的独特见解,生怕说出来会贻笑大方,总要求得个十拿九稳,于是就不敢交流,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痼疾,越怕说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怕说,个体的、独到的甚至哲理性的顿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遮遮掩掩中消弭殆尽了。阅读教学必须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原初寻绎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还有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让他们明白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谁也代替不了也是无法替代的。面对文本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同时伴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质疑,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经典的解读永无止境。如《锦瑟》的阅读中,可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初步感悟诗情,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分别用《锦瑟》中的一联诠释一种感情或诠释一段故事。创设的情境给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自主创造空间,所以,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其实,这样的设计正是化难为易,化生涩为易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跟《锦瑟》中朦胧的感情相似的内容。只要他们能够理解诗句的大意,个性解诗就不成问题。
四、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及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对于悟性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质疑思辨,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要积极的引导、培养他们独立阅读、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而对于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则重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有耐心去阅读,去思考。不要苛求学生,要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松、愉悦的去读书,去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分层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个性层次差异的问题,力求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阅读中都能够有所收获。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储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强调的是阅读文本要披文入情,要潜心吟味,这样文本的意义因读者的感悟体验,而彰显价值,感悟体验不但根植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
教育要促进个性发展,满足个体的兴趣爱好,承认个性的感悟,如此创造能力才会提高,学生才更有激情走进语文课堂中去。因此,我们要呼唤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
一、尊重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独特阅读体验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体验,关注其内心世界,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表达独特理解和感受。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要能促使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能促进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获得个性理解。这种个性理解,才是学生的语文生长,教师要积极培育。
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教师指导学生们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个伟大的人?初步得出结论: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他孜孜于科学研究以致没有时间料理自己的生活。但有一位女同学不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在科学上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但在生活中他的确是个邋遢的人。不能因为他的伟大就把他的缺点也看成是优点。即使再忙,把衣服穿好的时间也是有的。很多也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并没有变成他这个样子。这显然是她深思的结果,有她的价值观念参与的个性的深思。这是具有价值的阅读。而且敢大胆说出与老师、同学不同的观点,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肯定。
二、尊重差异,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帮助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无不有自己的阅读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为他们创设氛围,让更多学生能在阅读中获得个性感悟。学生不同,理解、感悟能力也不同,教师要尊重个性差异,转变教学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
尊重差异,还在于创造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阅读的氛围。教师民主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才敢于彰显个性,乐于表达。比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大部分学生能感悟到斯捷潘老人放弃打猎的原因是他觉得“这是多么可爱的鸟儿啊”,不应该去伤害它们。但有学生的感悟更进一层:他是被天鹅同心协力战胜困难的场面所感染,被老天鹅奋不顾身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后者的理解显然要高出很多。这就是个体能力的差异。教师尊重差异,更要弥合差异间的距离,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天鹅“可爱”在哪里,学生经过研读、感悟,就能普遍增强阅读感受力,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原来止于字面的理解得以升华。
三、要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谋求情感的升华
每则文本,都有表层的和内在的两层意义。我们对文本的阅读感悟,正是要透过表层感悟内在的意义。这种内在意义往往隐含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中。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言语形式入手,学习文本表达的方式,理解表达目的,并获得情感的体验与升华。
从这个角度看,教学不能是课文内容的教学,而是教师指导学生带有个性特点的对文本的解读,帮助他们延展阅读的深度。个性化的阅读与文本意义的解读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圆明园的毁灭》,文本在于揭示圆明园毁灭的意义,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引发思考。文章的第三段主要通过写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来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圆明园的辉煌感悟有多深,对毁灭的惨痛的理解就有多深。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从圆明园的几个“有”去体会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再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体会描写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刻体验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最后播放有关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引导想象和谈感受。欣赏图片和引发想象,对拥有相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对缺乏的同学更是非常有效的帮助和补充。
四、从读中来,到读中去,让朗读多一点个性化的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的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人格精神融乎其间。当学生的个性与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耀出智慧火花。因此阅读也不是无情事,要有情感的参与、思想的交流入乎其中。个体不仅通过阅读获得深层感受,还要用朗读把感受表现出来。可见朗读是和学生的理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朗读情态各不相同,就是因为他们在阅读体验中得到了个体独特的感受。所以,朗读指导,首先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然后再读。这样,既引导学生深刻感悟语言文字的奥妙与趣味,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同学引起观点的碰撞交流,读出个性来。我想,这才是个性化阅读的主旨所在。
“个性化”在词典中的解释为:非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基础上增加独特和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目前,国内学者倾向于划分六个要素: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习性情、学习方法、考试能力。我认为,优化了上述要素,就能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就教学的操作面而言,要优化上述要素,找到教学的契合点,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学习兴趣
对这一话题的论述有成千上万,做法也各有不同。我从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低是因为他们缺乏个性化的表现空间。北京大学法学院苏力教授在《走不出的风景》中写道:“我们会在这里长久守候,即使夜深了,也会给你留着灯,留着门。”
“长久”一词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学生怎么了?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学习方式造成的影响都需要教师花时间观察和思考。
我接手四年级的一个班,多数学生对记生字感到困难,我试着从造字法、汉字的美、汉字的生命等多个角度切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但真正转化过来的人仅占一半,这让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一天上课,我“故伎重演”,十几个学生在座位上无动于衷,后来经过了解,我发现有的学生不喜欢把写生字当成任务,有的学生需要互相抽查,以查代练,有的则很容易忘记。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我安排了预习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还抛给他们一两个小专题供他们讨论和学习。经过一学年的教学,现仍有三个学生进步不大,他们究竟为什么对语文学习如此淡漠,我只有再探究,再思考。
二、学习习惯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用。学生的差异决定了习惯的差异。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最为常见的问题: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这个问题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他们分别在自己的文章中开出良方,意在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们也试图从这些论述和研究中获得启示,但收效不大。其实,韩愈早就指出“顺木之天,以至其性”,强调的是学生个性的自然发展。我就课外阅读做了一些尝试,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问题主要指向四个方面:(1)家长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只要读好课本就行。(2)缺乏应有的阅读环境,我们所处的地区的图书馆存书量不多,学生选择的空间小。(3)评价导向的工具尺单一。(4)受当地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多家庭忙于生计,急功近利的思想成了主要的价值观,在这样的环境下开辟一块学生课外阅读的绿洲简直难于上青天。通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我发现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在指导时不谈课外阅读,只谈“收集故事—讲故事—读故事—表演故事”,并且将这种形式融入课堂,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使以讲促读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习惯。当然,一张处方不能包治百病,问题产生的背景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会更多,站在教育的门槛上,或许要做的只是守候,尽管夜深了,还要留着灯,留着门。
三、学习性情
历来性情被文人墨客描绘得五彩斑斓,而学生的学习性情则犹如碧云蓝天,明净澄澈的潺潺溪流。这最为纯洁的学习动力,使人觉得如怀抱圣物,要用最为谨慎、虔诚的态度来呵护。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忽视每一双眼睛、每一丝情绪的变化,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教师的大脑要像奥运会记者团的摄像机,捕捉每一个触动人心的变化,随时回放这些变化并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1.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取向的提出。体现个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作为具体的“教学建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首先,个性化的取向契合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参与、“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其次,个性化的取向要求语文教学关注个性,摒弃灌输,改变师生间的“授受”关系,为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再次,个性化的取向是对学生独立意识的呼唤,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空间,有了更多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个性化”倾向,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遵循了语文教育的规律,应该大力提倡。
2.个性化取向的一些误区。在积极肯定个性化取向的同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看到了一些不良现象,值得深思。
2.1选择的假象化。一些课上,学生课文还没读几遍,也不管文本是否便于选择,一律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去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结果学生总在猜测“老师希望我就哪个地方发表意见”,“老师还想让我说哪儿”。
2.2讨论的形式化。公开课上似乎都离不开讨论。认为只有讨论才是最好的自主与合作,才最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于是不管生字词是否认熟,句子是否读通,对课文是否初步理解,也不管有无必要,教师都急于“闪亮登场”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新理解、新发现。
2.3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极端化。公开课上,面对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常说:“你很会动脑筋”,“见解独特”,“这是你的理解,非常有道理”,“虽然不够恰当,但你敢说,值得表扬”等等,而极少说“不”。因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小学生的种种回答真的都是深刻、准确或真切的吗!
未必。课后调查“上了这节课后,你觉得怎样理解更好”,很多学生都坚持自己的想法,其理由是“我只注意了自己的理解,因为我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鼓励”。
评课标准的局限。教研活动中,有的课仅仅因为是采取了“自主探究”就认定是以学生为主,重视对个性的培养,因而是先进的;而有的课则因为采取了以教师讲授为主从而就是落后的。
2.4教学中的偏袒化。阅卷中,由于照顾到“独特见解”,优秀答案、次优秀答案与一般答案享受同样得分。有些答案好像对又好像不对,结果都算对。造成对“尖子”学生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一些性格内向的、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也由于“个性”的问题,而在学习活动中得不到应有的指导,丧失了应有的学习机会。
3.寻求平衡,协调发展。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因为,无论就语文教育或是一般教育而言,事实上都具有双重目标,即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与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由于过去只是强调教育的社会目标而忽视个体目标,在这样的意义上,现今突出学生的个体发展是合理的;但是,显然又不应当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各自的情感、态度,而且也应清楚地指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不断改变自我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比如《掩耳盗铃》教学中,一学生说:“我会对他说‘你这个人是西瓜还是傻瓜啊,你一碰铃别人就听到了,你还能偷到铃吗?’”老师表扬“你真聪明。想象得很好。”其他同学一听,顿时来劲了:“你这个自以为是的‘二百五’、‘笨蛋’、‘’……”骂人的话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课堂上。还有“我喜欢《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这样的独特见解,教师应理直气壮地予以纠正,以实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1实现个性化与规范化的平衡。在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应看到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一定的普遍规律和应有的规范性。这种规律与规范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保证。有经验的教师之所以善教,原因之一就是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他们“内化语言”积淀语感的基本特性的丰富认识。我们为一些课上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乱起来的现象而欣喜,但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又有多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始终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