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村建设的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着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因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从而逐渐形成信息农业,可概括为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3]。信息农业包括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产业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3 个方面内容 ,即农业环境信息化 (气候预报 、病虫害测报)、农业技术信息化(精准农业信息等)、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产品交易信息等 )。农业信息产业化是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过程的综合反映。
由于各个区域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向不同,因而各个国家和地区信息农业的发展程度也不同。20世纪80 年代以前,美国的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而后其逐渐加大在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建设方面的投资。目前,美国的信息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基本实现电脑化管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个地区也积极投入发展信息农业[4]。目前,全国除省、市级建立农业信息中心外,大多数县(区)也都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在农业、资源、环境和防灾等方面广泛应用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2006 年 ,沈阳市苏家屯区开始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正在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 根据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和历史资料的采集、编辑、存储、输出,建立规范的耕地资源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完成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这一技术,达到优化施肥,平衡施肥,经济施肥,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农业整体效益得到提高。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将较大程度地预防、控制和减轻农业灾害,农民在农田的用工量可减少50%,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 30%~50%,提高作物产量 10%~20%。
2 农业信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农业信息﹑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建设上,沈阳市苏家屯区以助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为目标进行信息化服务[5]。区政府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 “农信通 ”业务 ,农民通过短信、语音、互联网等方式,可快捷地接收到农作物技术、林果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畜牧养殖技术,以及政策法规﹑饲料、市场供求﹑价格行情等信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保障农务畅通,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重信息在实际生产中的效应 ,其自发组成的各类专业技术合作社、技术协会等组织以及农村“经纪人 ”等 ,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民利用“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 110”及通过网上交易 、网上服务,享受到相关的利益。例如:苏家屯区一网络优秀经纪人,其原为当地的一名普通农民,自 2002 年参加计算机和农村经纪人培训后走进网络,通过网络信息,采取网上交易,吸引了国内各地区以及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客商,交易的产品有农副产品、畜禽产品、果品、中药材和其他生产资料。2006 年,该经纪人又创建中国第一个由农民自主经营的中国农村经纪人网,将最初简单的信息收集、农产品交易最终形成一个信息产业,有专人为其收集、信息和洽谈业务,月均成功交易近 20 次,带动区内数十人从事网上农产品经纪业务,帮助农民引进先进适用项目,为种、养殖大户聘请专家提供技术服务等。该经纪人利用网络信息交易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有玉米、大豆、中药材(灵芝及孢子粉)、调味品(生姜、洋葱、大蒜、辣椒面等)、蔬菜水果 (食用菌 、西红柿 、葡萄 、苹果等 )、花卉 、苗木以及畜禽类、农机 、农膜等近百个品种 ,仅为区内农民网上交易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价值就超过400 万元 ,涉及全区10 个乡镇 300 多户农户。目前,已有国内外 5 000 多名会员和信息员通过国内国际信息交往,为中国农村经纪人、农户、企业提供解析市场行情,分析市场热点,推广诚信企业,联系国际商机服务。截至目前,网络交易次数达 500多次,成交额已突破 6 000 万元。此外,这名优秀的经纪人还介绍70 多人到韩国独资企业就业,出国留学。由此可见,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业生产、农民个体发展、市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显著的效益推动了农业信息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等等,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等等有利于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政策,河南省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将会发挥的作用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乡村图书馆建设对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河南省常住人口为0.94亿人,其中乡村人口0.54亿人,占总人口的57%,全省城镇化率低于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率达5个百分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农民,而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还不能满足农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乡村图书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农民更好地参与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中。
(一)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内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富裕以后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乡村图书馆是提高全民素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重要渠道,其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信息服务的功能,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努力,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缺少先进的文化,农民除了在农忙之外业余生活较为单调,娱乐生活限于看电视、打牌等,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令人担忧。除此之外河南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一直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河南省妇联调查,全省留守儿童400多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300万人。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安全感;生活习惯不良等等。孩子没有书看,而且在农村,书籍、杂志等较少,书店也少,买书极为不便,加之农民购买力较低,买不起正版的好书,只好买盗版的非法书刊,农村市场上充斥着盗版的非法出版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读书的兴趣。乡村图书馆可以使农民能够很方便的阅读到好书,获取先进的文化科技,同时对农村孩子包括留守儿童培养爱读书兴趣,陶冶情操有一定的帮助。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和知识的更新
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再教育的能力难以为继,众多已毕业的初、高中生,其所学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淘汰。乡村图书馆可以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或者以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工程为依托,汇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他们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
(四)促进中原经济区的整体发展和储备人才
人是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各种建设的质量高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河南省占多数的农民,如果农民素质不提高,就会制约经济区的发展;如果农民在整体上素质提高,会使中原经济区实力大大的增强。乡村图书馆会对当地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为当地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乡村图书馆的现状
乡村图书馆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乡村建设,也跟不上城市图书馆的建设进程。有些乡村甚至连书店都没有更别提图书馆。就全国范围而言,县、乡镇、村级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文化脱贫”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经费入不敷出,空壳乡村图书馆现象严重
“空壳乡村图书馆”是指其建成时作为一个图书馆的基本设施都齐全,能基本实施图书馆的职能,后来由于种种在外的因素,使图书馆的功能渐渐萎缩,成为有名无实的虚体。以河南省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例,总的一般预算支出为4246.4亿元,而文化事业费为57.29亿元,所占比例为1.35%,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更少。由于我国现有的官员体制所致,相当多的基层领导认为经济建设第一位,乡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经费不足,导致目前乡村图书馆办办停停,停停办办且近几年来乡村图书馆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和空壳图书馆出现的严重现象。
(二)馆员队伍素质低,读者群的图书馆意识薄弱
乡村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低下,且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乡村里管理人员后继无人,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馆员素质低下,直接影响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长此以往,读者数量势必逐渐下降,也导致农村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丧失。同时,乡村图书馆面临的读者主要是农民,但大多数农民只能望书兴叹,他们可能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欠佳,加之农村的劳动强度大,没有多少闲暇利用图书馆。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又在对个人未来发展展望中受到制约,往往安于现状,去图书馆读书的意识很低。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过程让人们生疑
2011年4月23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财政投入4000万元打造的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全部开馆,平桥区是我国第一个出资建设乡镇图书馆的地方政府。外界对此褒贬不一,有媒体报道为“图书馆,就在农民身边”,“乡村处处溢书香”等称赞的,但也有质疑的,有媒体报道称“4000万建18个乡镇图书馆值不值?”,“耗资4000万信阳18个乡镇图书馆被指过度‘烧钱’”等质疑的声音。笔者觉得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很有必要,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投资,觉得短期内没有回报,应该从长期来看,乡村图书馆不仅对个人,对家庭,乃至对整个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现今,党和国家一直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性发展做出了指导,为加快河南省乡村图书馆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本理念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为加快乡村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推进乡村图书馆普及与发展有如下对策:
(一)增大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图书馆的好处
建设乡村图书馆的理念在于:让图书馆成为农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他们除了农耕及为日常生活忙碌外的闲暇时间内通过读书增加知识、更新知识。乡村图书馆首先应先做好宣传,使农民认识到书的好处,同时乡村图书馆应努力把农村孩子吸引住,培养他们爱读书的兴趣,对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鼓励动员个人办图书馆
我国在七、八十年代时曾经兴起的家庭图书室就是现今乡村图书馆的前身。建设乡村图书馆是属于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而乡村图书馆却又是必须要建设的,这时政府可鼓励个人办图书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2007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放弃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湖北农村老家创立了“立人图书馆”,距今4年多他已经在湖北、河南等省份创建了18个乡村图书馆,这对乡村居民来说是件大好事。
(三)放眼全球进行募捐办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2013年全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现场会要求,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从今年起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是贯彻落实十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目标和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目标是,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形势和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注重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和以县为主统筹使用的制度优势,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撬动作用,通过局部试点,探索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和有效模式,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积累经验,完善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守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尊重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二是坚持规划引导,突出地域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三是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在局部地区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四是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五是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发挥县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机制。深化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机制等改革,创新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继续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
(二)加强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推动有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落归并整合,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节约集约土地。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长效管护机制。
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有关要求
(一)抓紧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各地要尽快明确试点范围、支持重点、扶持政策、资金项目管理要求、绩效评价等内容,制定试点方案。以省为单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省份要抓紧研究制定全省试点方案,并报工作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局部试点省份可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2―3个县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试点范围,选择自然条件较好、领导重视、工作基础扎实、有资金整合意愿和能力的县市进行试点。试点方案于7月底前报送工作小组办公室同意备案后抓紧组织实施。
(二)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根据本地区域差异特征,综合考虑地理、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周边农村延伸,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要求,区分不同村庄类型,因地制宜探索相应的建设标准和模式。
(三)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要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社会各方面资金共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要适应公共资源加速向农村倾斜、延伸的新形势,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平台作用,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推进进村建设性资金的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合力。
(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和资金监管,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在试点村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村庄规模、受益人口、自然经济条件等因素,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合理确定,严禁大拆大建和搞锦上添花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样板工程;在立项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健全自下而上民主决策机制,严禁加重农民负担或违背农民意愿搞行政命令和“运动式”创建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综改、财政等部门牵头组织作用,注意发挥交通、水利、住建、文化等专业技术部门的协调配合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强化约束机制,试点地区实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专户管理和报账制,切实防止借整合之名改变资金性质及用途,或截留挪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严格问责制度,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五)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指导。要充分估计美丽乡村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督导,及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重点,完善支持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探索总结规律性经验和成熟模式,为扩大试点奠定基础。
1图书管理工作的性质
乡村文化建设期间,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十分重要,阅读书籍是有效途径之一。图书管理工作任务艰巨,既要保障书籍的安全性,同时也要在地方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书管理人员与群众接触频繁,最能够发现文化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图书管理工作即是权利同时也是责任,工作人员要正视自身的责任使命所在,不断的探索服务形式,提升群众满意度。读一本好书能使人终身受益,一本坏书可以使人走向堕落,所以学生可以在图书室内获得大量的新的知识,在课堂中不可能答的一个问题,在图书室中获得启迪,学到了技巧、技能,为今后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总之农村学生多进图书室,多阅读图书受益非浅。同时图书室也是乡村教师继续受教育的乡村,可以依赖图书室来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农村乡村办得更成功。其特性就是图书室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不是消遣闲聊的场所。
2如何加强图书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重点解决图书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管理形式也要做出进步。借助计算机设备建立自动化管理平台,读者通过计算机搜索能够轻松判断需要书籍的所在位置,解决传统管理理念中图书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开展管理任务期间,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自觉的保护图书,并善于通过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图书的种类也十分重要,通过图书管理来促进乡村文化落实,必然要引进具有现实意义的工具类图书,避免出现不良书刊影响工作完成质量。针对不同社会群众对图书的类型进行划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要科学地整理书刊,做好验收、登记、入藏,对缺页、漏页,有误码率的予以剔除、注销。还要积极收集书刊、资料,查阅有关新书目录,根据不同读者对象,来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书。当前,乡村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无书可读”和“有书不读”的两种现象“,无书可读”说明缺乏图书“,有书不读”说明已有的图书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图书室的“建、配、管、用”之间的关系“,建、配”是基础,管理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图书室要真正做到以用为主,以藏为辅。这样,才能将图书资料这一人类文化知识的宝贵财富真正服务于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
3充分发挥图书室效益,突出教育功能,增强服务意识
图书管理要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已经工作目标,面向乡村群众定期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培养群众的阅读习惯,具有书籍鉴赏能力。图书管理计划中还要具有风险防控内容,规范基层工作开展形式,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在群众的支持下工作任务能够高效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期间,可以将各图书馆的书籍进行交换,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来完成建设任务。也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就是说把我们图书室的工作搞得活跃,克服被动坐冷板凳的局面,积极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要为师生找书、看书提供方便,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半开架、全开架借书,要保证开室时间,利用图书室工作人员的优势,向学生介绍图书室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利用图书室的良好习惯。
4信息化对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
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提升图书管理工作效率,网络运行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风险隐患,需要工作人员掌握基础的维护技能,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基于网络平台对信息共享系统进行建立,这样能够节省图书资料搜索所用时间,读者通过检索功能可以了解到图书所在位置。信息化要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能得以充分利用。在传统的图书管理中,资料的储存、检索、借阅手续繁杂,不利于快捷、便利、准确利用图书资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图书资料的存贮、检索、复制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完成后,对工作人员技能水平要求也会有所提升,可以面向社会进行招聘,岗位注入新的人才后,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也因此得到进步。信息化要求图书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包括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由于互联网的采用,图书馆每天面对极其巨大的信息资源,如何筛选、甄别各种信息为我所有,成为乡村图书馆人员一大难题。乡村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在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次,信息化要求对农村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转变,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长期以来,农村图书管理一直延续着分散的文献体制模式。这种体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乡村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信息化的浪潮下,图书馆正在走向数字化和虚拟化,这就要求文献信息机构实现由旧的文献收藏体制模式转向以信息传递为主的开发的网络体制模式。最后,图书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资源的共享。传统的图书管理“重藏轻用”思想比较突出,各个图书馆的封闭性较强,资源的浪费与闲置普遍存在,不利于资源的共享。信息化使信息资源共享既成为一种必要也成为一种可能。
5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乡村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乡村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对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由政府给乡文化站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学习型体系社会构建中图书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广大农村的现实条件下,要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这一世纪工程,籍此,乡村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将成为国家为实现“全民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实际行动,它必定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伟大的目标,国家要求加大对农村建设的力度,农村围绕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休闲农业逐渐被人们接受和看中,这种新型的农业形式对新农村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加快新农村的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休闲农业逐步发展的今天,城市的文明发展和农村文明的发展相互结合,使农村居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休闲农业对于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农村内部结构的发展起到了调整的作用,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初步发展起来。台湾发展较早,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也给我国大陆发展休闲农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我国大陆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中国公民的法定假日越来越多,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放松心态,因此休闲农业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支持;对于农民来讲,休闲农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不用再去城市务工,必然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目前休闲农业也被叫做旅游农业,因为休闲农业把农业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使农业和旅游业都得到了发展。
2 城郊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2.1 城郊休闲农业改善了经济状况
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农业形式,可以供人们旅游、度假、娱乐、聚会、体验、放松等等。由于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种形式的农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接受和认可,使得农业除了本身的农作物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额外的提供场所和服务的经济效益。那么为提供这种休闲农业的农村就带来了经济效益,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2 城市和农村相互融合
原本村民一直生活在传统的农村环境中,城市居民也奔波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休闲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城市里没有的环境、空气、放松的心情,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来到农村体验这种愉快的休闲方式,也使农民和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加以了解和沟通,促进了彼此的人际关系,更加大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文化相互传播,让农村与城市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2.3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
现在每年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就业的压力大,让农民为了家庭的生活而四处奔波,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很大的原因是农村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过剩的劳动力使农村发展的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利用劳动力,浪费了人力资源,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给农村增加了产业,使农民有了更多的经济来源,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缓解了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2.4 改善城郊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的城市用地比较紧张,使得大量的工业产业移居到城郊和农村。工业产业的污染相对较大,近年来城郊和农村的环境越来越差,面对这样的问题,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起到了改善的作用,休闲农业的特性就是具有良好的环境,需要保留原有的农作物、农产品和山水等等,因此就必须改善城郊农村的生态环境,也使人们大大提高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自然生态得到平衡发展。
2.5 充分利用资源
休闲农业是一项多功能的农业,农村的环境以及农业作物在农民的眼中并不是特别的东西,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其实这都是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宝贝,因为在城市居民的眼中这些都是难以买到的绿色无污染产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放松,休闲农业就能够使农作物和农产品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既满足了城市居民放松娱乐的需要,也满足了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
2.6 乡村设施的改善
为了发展城郊休闲农业,对城郊乡村的生活设施必须加以改善,这不仅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这样会减少城乡之间的差别,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铺垫的作用。
3城郊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城郊农业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发展城郊休闲农业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不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就会给农村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城郊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城郊休闲农业发展不能因地制宜
休闲农业的发展兴起于大中型城市,虽然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来源,并且能够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但是有些乡村并不适合发展休闲农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的乡村还要保持自己原本的特色,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要和城市生活过分融合,太接近于城市化建设,如果大肆发展休闲农业就会造成相应的负担,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2市场竞争恶性循环
对于政府而言,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严格的控制,就会导致盲目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的数量增多,超过了城市居民的需求,出现休闲农业旅游景点过剩,景点大致相同,没有新鲜感和创新性等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就会互相攀比,采用降价的模式进行经营,造成市场竞争的恶性循环。还有在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政府如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就会出现急于投入使用经营,而忽视质量和环境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3.3 过度建设,浪费资源
发展休闲农业必定要对基础设施加以改造,但是如果改造过度,太过于城市化,缺少了乡村的本来具有的特色,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使资源过度浪费,就会改变休闲农业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对此需要经营者和当地政府部门对于休闲农业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能够真正理解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不仅要发展,还要可持续发展,达到一个长远发展的目标。
4 总结
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长远而伟大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建设新农村就要改善农村环境与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城市和农村的文化交流,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城郊休闲农业的兴起有效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使农业成为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还使农业产生了更大的经济价值,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也要注意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因地制宜,建立管理和开发部门,科学地开展休闲农业,不要盲目开发,过度浪费,造成市场竞争和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城郊休闲农业得到快速、稳定、持久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加志.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中国农学
通报,2007(1)
2牛明明,岳耀智.休闲农业对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基于共生
理论的分析[J].大众商务,2009(24)
3潘国亮.休闲农业在福建省沿海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和产业,
2009(12)
1 前言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党和国家为了更好的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而设立的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对建设新农村至关重要,它能传达党的政策方针,普及科技常识,给农村输入最新的文化思想,弘扬先进文化,是联系上下左右的重要纽带,使党和人民的思想一致,使各个地方的百姓都正确的认识国家的发展策略,并对广大农民进行文化熏陶,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协调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2 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阜康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应用的作用,它包括传播知识、传递信息、推广技术等等,并能相应的解决一些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1 提高农民精神文化追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民衣食无忧之后,肯定会产生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就发挥了其作用,给农民送去丰富的业余生活。广播电视机 的普及,是人们唯一的精神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业余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现在的文化站则会组织文化队伍下村进行巡回演出,编排贴近百姓生活的小戏、小品等,让其开怀一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文化熏陶,各地的文化站都有挖掘民间文化,在农村建立小曲子剧团,组织农民乐队,让百姓参与编排民间舞蹈等,体现农民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对农民技艺的培养不仅能让其体验到文化的乐趣,还能创造出新的致富道路,农闲时节,人们的兴致都比较高,取得的效果也很明显,让农民真正体会到文化的内涵。
文化活动的创新,提高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思想素质,人们不再满足于平淡的农家生活,而是有了更高的追求。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其提供的节目以及组织的培训,能满足各年龄段农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2 宣传文化和思想
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宗旨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进步,所以才深入各种活动中进行公益宣传,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宣传也能带给人们正确的认知方式,准确的传达党的思想方针。在今天的农村,要想把大家都聚齐是很困难的,就算是选举之类的事情都有人完全不在乎,更不要说开会或者商量事情什么的了,很多人都习惯了冷眼旁观,抱着明哲保身的思想,但是如果说是看演出,搞活动,参加的人就会比较多了,在农村,人们并没有什么别的娱乐活动,所以表演节目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在开会之前,一些小节目不仅能吸引来观众,还能让他们投入其中,气氛活跃之后,人们的心情也会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会议的内容就能更好的转达,取得更好的会议效果。另外,通过演出,也可以传达很多用言语无法完整表达的内容,节目的表演让人们印象更深刻,理解也更到位,一些理论性很强的东西,人们难以理解,文化站就负责将其通俗化,确保百姓都能吸收,当所有人都有了统一的认识,有了一致的目标,发展也就更容易。
2.3 协调经济发展
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并不是因为它没有文化内涵,农村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广大农民群众中藏龙卧虎,土生土长的乡土艺术家更能和农民相通,他们的艺术才能和灵感都是来自农村,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发挥其培训和组织功能,通过发掘农村自身的文化和人才,培养出农民自己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通过他们来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并长期活跃于人民之中,保持人们的文化热情,形式多样并融合于农民生活中的演出,逐渐的发展能形成产业,发展至一定的规模,通过提高人们的情绪,带动经济的发展。我市各文化站还通过自身所在地的文化背景,探索出潜在的经济机会,如阜康市滋泥泉子镇,农村妇女通过文化站举办的农村妇女刺绣工艺培训班学到了技艺,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举办科技知识培训班,传播正确科学的经营或耕作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
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宣传文化知识,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传达政策思想和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用科学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达到致富的目的。清除迷信赌博之风,提供健康的娱乐节目,重视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发掘农村自身文化魅力。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纽带作用下,农村的乡土文化也能走上大舞台,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新农村精神文明和经济文明的建设都将得到促进。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在各个历史阶段一直在发展着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巨大付出,无私的支持,中国乡镇企业的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论文参考网。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乡镇企业应该而且必须抓住当前重大的机遇,既能为本身的长远发展,又能为回报农业、农民和农村社会、而充分考虑并切实履行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责任。这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义务,也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和要求的行动,应该履行的社会职责和应做出的贡献。改革发展以来,农业,农民和农村更成为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农业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的参与。乡镇企业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乡镇企业本身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能够多方面、多形式的参与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通过充分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按照“以工辅农”的要求,妥善处理好义利关系,积极的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既可以直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可以推进农村的社会事业进步,既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又可以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与提高,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先导、反哺和带动作用。
1引导农村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生产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农村经济发展,就没有农民的收入增加,其他方面的建设也不从谈起,更谈不上新农村的建设。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要求,重点是要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尽可能让利与农,主动发挥自身在资源、产业、科技,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切实服务于周边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资金、人才、项目、技术,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企业通过将先进的经营理念、资金、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要素带入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带动农村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增强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物流向农村延伸。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增强产业化经营中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有效链接,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实现工农的有效对接;通过为生产大户垫付生产资金,吸收农民资金等社会资金入股,实行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能够为农村资金的循环提供动力;通过在原料基地的建设,注重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逐渐成为农业投资主体,能够实现对农业的反哺,实现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传递和效能的放大;通过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的成本,能够增强农业的国内外竞争能力,使农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得到长久发展。
2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新农村的第二个要求就是生活宽裕,而要生活宽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把坚持“统筹”和“多予”作为第一政策选择,把开展全民创业作为第一动力,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带动农民群众致富方面的同时,也要发挥重要而积极作用。企业通过建立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利益分配,尽可能地让利于民,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效益,并且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够积极带动更多农民加入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链条,而且能够改变农民长期以来独立生产、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模式,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扩大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延伸产业化的链条,能够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同时,相关联的新兴产业将应运而生,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门路,从而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通过将大批农民富余劳动力吸引到企业就业,引导农民参与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
3建设农村事业
建立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不单纯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如果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不仅农村经济难以持续发展,农村的生活质量也不能得到全面提高。目前在我过绝大多数农村既存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存在社会事业严重不足的问题。论文参考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优化政策环境,取消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企业通过把自身较为完善的公益基础设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而低收费地向农村社会开放,既着眼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善,更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一步放大企业的带动效应,对周围村庄的道路硬化、公共设备改造及供电设施、灌溉管网等进行投资,还可以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进行公益性捐赠,从而可以有效地发挥对财政投入的重要补充作用,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社会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促进农村面貌的改变,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
4改善农村生态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大目标,在农村实现生态文明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以前在扩展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大量的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牺牲农村环境和浪费农村资源为代价,明显的工业外部不经济效应极大破坏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因此,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社会责任,也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基本完成,就能有效的恢复和优化农村的自然环境与生态。
5提高农民认识
前言:在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在不间断地推进着,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城乡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增加,存在着越来越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将城乡之间的差距进行缩减,平衡城乡之间的整体差距,成了首要问题。但是增减挂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整体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样就有很多难以避免的问题。
一、增减挂钩在我国的发展以及现有模式
1.1增减挂钩的发展
作为城乡建设的针对性政策,增减挂钩已经被提出很长时间[1]。并且有国务院下发的具体文件作为保证。增减挂钩政策首次推出时,主要是针对农村建设用地的问题,为了能够将存量进行盘活,这样一来能够有效遏制建设用地扩张的节奏,从而缓解农村用地的整体压力。在随后出台的一系列针对增减挂钩政策的文件中,逐渐将区域性试点范围进行扩大,截止到2008年,试点范围已经增加到了19个省份。针对增减挂钩政策的相关细节性条款,也正在不断细化和完善,终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政策性支持,能够促进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农民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或者生活。这一政策不仅能够对农民耕地进行保护,同时还能够使得耕地质量得到强化,使得土地结构更加科学。
1.2增减挂钩政策的现有模式
增减挂钩政策是我国在针对建设用地,进行具体的土地管理过程中独创出来的管理机制[2]。不仅符合我国国情,也体现了我国的社会特色,没有经验可循,更没有教训可以总结。在这种情况下,在增减政策体系中,并不存在标准的、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以当地现实情况作为基础,在政策推进过程中进行摸索式前进。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得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应有价值。总体来讲,能够将应用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①城郊并居型:这种类型主要针对一线城市而言,在这一地区针对城市以及农村的用地情况进行具体整理和统筹规划,在增减挂钩政策的作用下,农民居住点将会得到整理,从而使得城市建设能够得到充足的用地,并能够保障农民的相关社会权益。
②场镇向聚型: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位于小场镇附近的村落而言,在城镇规划的基础上使农民居住点能够以向场镇为中心进行聚集。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用地进行充分利用,使得二三产业能够得到开发。
③村落搬迁型: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并且频发灾害性事故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全部搬迁处理,在此基础上对遗留的用地进行利用和开发,从而能够使得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④拆旧建新型:这种模式针对地广人稀的农村而言,存在着大量的限制用地空间,用地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在增减挂钩政策的作用下,对相关用地进行重新开垦,或者进行城镇建设。
⑤合村定居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居民的整体分布相对散乱,并且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将不同村落进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及具体的公共建设。这样一来,农村的基础性条件将能够得到初步改善,在此基础上,促进城镇建设。
二、增减挂钩政策的内涵
2.1政策定义
增减挂钩政策具体是针对用地规划而言,针对农村用地进行具体的管理,能够在保证农村发展的基础上,为城镇建设流出充足的空间,使得在农村和城镇之间能够成立共同的项目区,从而实现对相关用地更加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一来,既能够使得用地发挥出高质量的耕地效果,还能够推进城镇建设,强化城乡用地的合理性。
2.2政策的本质
在我国进行具体的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有限的用地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3]。这样一来使用过程中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效益,这样一来使得农村以及城镇都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得农业和工业能够得到同时发展。增减挂钩政策的本质是能够使得农村和城镇能够在权利上保持均等,利益上分配更加平衡,同时能够共同履行相关义务,使得城乡发展能够更加协调,更加平衡。
2.3政策的意义
在城镇建设强力推进过程中,严重威胁到了农村的用地情况,为了能够将这一矛盾进行有效化解,增减挂钩政策应运而生。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得城镇建设得到更加快速地推进,并使得土地能够得到更加科学的运用,使得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效益,同时还平衡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发展关系。
三、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将农村的整体面貌进行了改善,农民开始在更好的环境中进行居住。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整体来讲面貌较为落后,缺乏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村庄的整体分布毫无章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为了能够使得农村整体面貌有所改善,借助城镇化建设,来对农村相关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的整体局面进行统筹规划,使得农村能够得到科学布局,并能够集中力量来对农村进行开发和建设。
另外,在增减挂钩政策的带动下,农村农业得到空前发展,同时还将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以及质量全面提升。伴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开始呈现出了差异化的开发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率,影响了土地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土地得到集中管理和开发,使得土地开发利用成效更加显著。
结语:在进行具体的城乡建设过程中,推行增减挂钩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进行缓解,同时增加农村土地利用率。这样一来城县之间存在的差距,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缩小,并且能够平衡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权利和义务都能够均等,从而全面建设起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在这一伟大工程中,县以上各级政府会在政策、项目建设、资金上予以帮扶,也可发挥协调指导的积极作用。而乡镇政府本级财力拮据,无力支持农村,政策上又没有决定权,从而导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为此,乡镇政府至少可从四个方面力求创新。
一、努力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政策信息的宣传渠道主要是电视传播、书报传播、会议传播。农民因其自身条件的局限,通过书报主动学习政策、寻求致富信息的人较少,电视传播又缺少系统性,从其它先进媒体中获取信息的可能性也很少。而乡镇政府组成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高,又有一定的时间系统研读政策文件,向上获取的信息量也大,加之乡镇政府面对的就是农民,完全能在向农民宣传政策信息、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方面做出成绩,从而赢得农民的认可。版权所有
二、组织指导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编制建设规划可以防止建设杂乱无章,机械模仿,浪费人力物力。乡镇政府直接领导农村,对地域历史、现状和特点十分清楚,对上面政策也十分熟悉,乡镇政府应按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整体推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指导各村及早编制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努力发挥桥梁作用。乡镇政府向上联系的是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部门,向下面对的是群众。为此,乡镇政府可以从以下做起:一是将各级政府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向及时整体向下传输,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向上申报、储备一批能切实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并努力协助村组做好争跑工作;二是深入村组、农户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分析掌握农村建设中的经验,政策运行、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农民的意见建议并迅速向上级反映,以便调整决策,破除障碍,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四、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物质建设又有精神建设。在物质建设方面,乡镇政府因财力不足等原因版权所有,难以发挥主导作用,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完全有可能掌握主动权,乡镇政府完全可以在“乡风文明”上做出成绩。新农村建设不光是发展经济,还要提高农民素质。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许多传统陋习以新的形式出现,传统美德日渐丧失。统筹城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乡镇政府可以通过采取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对农民的教育,逐步树立起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良好集体观念,克服各自为政、集体观念淡化的不足,树立起文明向上的美德;克服狭隘落后、斤斤计较、弃老欺弱的陋习,树立起团结互助、尊老扶弱的意识,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在这一伟大工程中,县以上各级政府会在政策、项目建设、资金上予以帮扶,也可发挥协调指导的积极作用。而乡镇政府本级财力拮据,无力支持农村,政策上又没有决定权,从而导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为此,乡镇政府至少可从四个方面力求创新。
一、努力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政策信息的宣传渠道主要是电视传播、书报传播、会议传播。农民因其自身条件的局限,通过书报主动学习政策、寻求致富信息的人较少,电视传播又缺少系统性,从其它先进媒体中获取信息的可能性也很少。而乡镇政府组成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高,又有一定的时间系统研读政策文件,向上获取的信息量也大,加之乡镇政府面对的就是农民,完全能在向农民宣传政策信息、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方面做出成绩,从而赢得农民的认可。版权所有
二、组织指导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编制建设规划可以防止建设杂乱无章,机械模仿,浪费人力物力。乡镇政府直接领导农村,对地域历史、现状和特点十分清楚,对上面政策也十分熟悉,乡镇政府应按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整体推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指导各村及早编制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努力发挥桥梁作用。乡镇政府向上联系的是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部门,向下面对的是群众。为此,乡镇政府可以从以下做起:一是将各级政府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向及时整体向下传输,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向上申报、储备一批能切实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并努力协助村组做好争跑工作;二是深入村组、农户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分析掌握农村建设中的经验,政策运行、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农民的意见建议并迅速向上级反映,以便调整决策,破除障碍,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四、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物质建设又有精神建设。在物质建设方面,乡镇政府因财力不足等原因版权所有,难以发挥主导作用,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完全有可能掌握主动权,乡镇政府完全可以在“乡风文明”上做出成绩。新农村建设不光是发展经济,还要提高农民素质。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许多传统陋习以新的形式出现,传统美德日渐丧失。统筹城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乡镇政府可以通过采取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对农民的教育,逐步树立起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良好集体观念,克服各自为政、集体观念淡化的不足,树立起文明向上的美德;克服狭隘落后、斤斤计较、弃老欺弱的陋习,树立起团结互助、尊老扶弱的意识,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41-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成为农村工作的重头戏。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新目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正进入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农村群众活动也在各地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让广大群众能够享受文化盛宴是我国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在新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
1.参与群众人数越来越多
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不再是一部分文艺爱好者的事情,而是成了大部分村民的共同需求。广大农民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过程的具体要求,形成了新的文化娱乐时间。特别是晚饭后,很多村民不再满足在家看电视,而是喜欢到户外锻炼,渴望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夜生活。群众文化活动就成了广大村民喜爱的项目。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如广场排舞从城市延伸到农村,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2.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化
刚开始的时候,广大群众只是满足于一般的锻炼和娱乐要求。散散步、跳跳舞、聊聊天就满足。时间长了之后,就产生了新的审美要求。通过其他地方的经验介绍和学习,逐渐改变和提高自身的要求。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这几年非常流行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常见的项目有排舞、腰鼓、秧歌、戏剧乐队等等,慢慢地从城市流行到广大农村,成了群众茶余饭后的主要文化娱乐方式。
3.群众活动经常化、正规化和规模化
在广大农村,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很多地方的乡镇村干部转变了观念,加上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各地的活动场地,活动设施等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也逐渐产生变化,对文化活动的认可度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新人加入到队伍中来,慢慢地出现一些积极分子,承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这样,群众活动就呈现正规化和规模化的特点。有些地方几乎天天有小活动,月月有大动作。
基层文化站要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工作:
1.针对群众的需求,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
据调查显示,前几年,乡镇文化站的主要工作,还是应付上级的需求,在当地党政部门和上级文化部门的安排下,配合经济和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或者是文化部门的评比活动,花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在几场演出活动和精品创作上,文化发展的空间比较狭窄。而近几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提高,原来的做法已经远远不够。很多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逐渐从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开始的文化享受到后来的积极参与。作为农村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各乡镇的文化员有义务把更多的时间瞄准基层广大社区和农村,把群众文化工作渗透到农村的每个角落,以乡镇文化站为根据地,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牢牢把握“大众创造、全民参与、人人享受”的宗旨,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真正做到有听、有看、有写、有画、有学、有歌、有舞、有演、有说等“十有”文化娱乐活动,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受益。
2.为“种文化”考虑,培养文艺活动的队伍
近几年,各地开展红红火火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各种“送文化”的形式不断涌现,农村文化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是不少地方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往往“送文化”的队伍一走,文化生活又恢复原来的老样子。基层文化站的人员有限,多则三五人,少则一两人,并且不少还兼着乡镇政府的其他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长期坚持在农村文化工作上。因此,乡镇文化站的广大干部有必要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制定完整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到广大农村挖掘文艺人才,建立更多的文艺活动队伍。现在的广大农村,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非转农”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回归到农村搞建设,其中不乏文艺方面的人才。乡镇文化站可以以这批人为核心进行文艺扶持,定期或不定期开设辅导培训班,或者举办艺术交流研讨会,派专业人员和业务骨干为他们进行综合艺术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文艺表演水平和文化活动能力。然后由他们对农村的其他文艺爱好者及广大村民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这样,文艺队伍不但数量增多,而且大多能够扎根在农村,以往的“送文化”变成了“种文化”。农村的广大群众不再是文化的享受者,而且成了文化的参与者,这样的文化生命力才能持久。而且,这些文化队伍建成之后,一旦需要,能够立即投入到各项文化活动中去,并且由于他们有亲身参与和体验的经历,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高。
3.为文化建设的持续性考虑,打造文化服务的品牌
开展文化活动,不但需要拓展文化服务的空间和培养人才队伍,还需要品牌建设来支撑。文化建设和其他行业发展有共同之处,要昙花一现很容易,要站稳脚跟打持久战则有不小的难度。
因为没有品牌,发展的后续力就不足。文化建设要打持久战,也必须重视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其中,通过文化团队建设,打造一批精品团队和精品项目是重要的方向。因为群众文化团队是文化活动开展的源泉和动力。成功的团队会为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丰富的文艺节目,充足的文艺表演人才和高质量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