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及主要问题
1.教学任务重,无暇进行科研。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学资源变得日益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师既要承担本专业的课程,又要兼顾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备课的时间都不充分,更没有时间做科研。教学任务重使得广大青年英语教师没有时间静下来读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作科研。科研上不去,青年英语教师就不能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因此教学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2.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图书资料和文献资源不足。
科研环境的不佳突出体现在许多高校的青年英语教师缺乏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据夏纪梅教授的调查,没有出国进修过或没有参加过国外外语教学研讨会的人数比例达84%,没有参加过国内外语教学研讨会或进修的人数占到35~40%。此外,许多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及地方院校的图书馆,由于资金问题或对外语科研的重视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尤其缺乏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这导致青年英语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前沿研究及最新动态等问题。
3.科研意识薄弱。
大部分青年英语教师做科研的动机比较实际,即为了晋升职称,很少有发自内心地想自我提升的。一直以来,科研是高校英语教师的一个弱项,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院校和地方新建本科院尤其突出。多数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就是认为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搞不搞科研无所谓。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重数量,轻质量,只顾东摘西抄,自己并没有认真投入地做学问。
4.研究方向不明,申报经验不足。
不少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虽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自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因此,在申报科研课题时研究方向不明确,无从下手,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时,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时经验不足,也是影响申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5.科研经费分布不均。
在科研经费分布、科研课题审评、科研条件提供等诸多方面,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都有相当大的差距。首先在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中,大量的科研经费分向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在省部级、国家级等重大的课题上,青年教师几乎没有经费,甚至没有申请资格。其次,高校科研课题审评和经费分配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审评过程受到外部及人为因素干扰较多,青年教师很难独立成功申报一个科研课题,从而挫伤了一部分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经验不足,选题缺少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这和青年教师掌握学术动态,以及理论基础、基本技能的能力有关。当然,客观上也和青年教师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不是很高,因而也没能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应有的重视等有关。
二、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1.丰富学科内涵,支撑教学的需要。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科学研究往往是围绕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实际应用而开展的,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理论,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发展了学科理论知识,解决了许多实践中的难题,还可以用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充实教学。而且,教材的出版与使用往往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可以将其科研中学到的新知识、取得的新成果穿插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显得更生动、更具活力。
2.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未来人才的塑造者,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多功能、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完成这一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高校青年教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引导、造就创新的学生?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科研工作。如果教师不从事科学研究,就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新知识,最终会导致教学水平无法提高,无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青年教师自身发展成才的需要。
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是高校教师应该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指标。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那么,他就不是“称职”或“合格”的高校教师。在目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异常活跃、终身教育备受推崇的信息社会里,鼓励高校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提高其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能力,无疑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大多数青年教师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向讲台的,以前在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并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参加科研工作,可以将以前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取得将理论联系实际甚至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只有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开展研究加以解决,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我发展。
三、培养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就高校的实际而言,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
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师一项基本的科研素质。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试想,一个写不好科研论文的教师如何能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论文呢?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开设科学研究方面的专修课程,学术论文写作也不是必修课程,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科研锻炼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着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许多人不懂得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写作中存在写作用语公文化、参考引文不标注、论文摘要不简洁等问题。走上高校教师这个岗位后,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承担科研任务的机会少,所以,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相对较弱,但面对职称评聘、学科建设和个人发展等,又不得不写科研论文。因此,如何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成为困扰许多青年教师发展的一道难题。写好科研论文至少必须把握三点:一要真实,忌无中生有地编造、拼凑或东挪西借地剽窃、抄袭,只有亲身参与实验,占有第一手的材料和科研数据,才能写起来自然流畅;二要会写,把握写作技巧,符合规范要求;三要多写。
2.科研项目申报能力。
科研项目申报是科研工作的开端,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现在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都要经过专家评审才能立项,能否立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申请书写作的好坏。申报科研项目是一项严谨而艰辛的工作,它要求申请者做长时间的准备,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一份科研项目申请书看似简单,实则要求甚高。好的申请书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兼顾,既要给人以美感,又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科研选项要做到目的明确,有一定的意义;项目设计思路要清晰,方法要科学,经费预算要合理,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申请书的语言表述要紧扣主题,详略得当,表达准确;其中引用的资料和数据要可靠,要标明出处,不能凭印象而为之。
3.科研选题和立项能力。
科研课题是科研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好科研课题是科研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寻找科研课题就是要寻找那些尚未解决但又急需解决的矛盾,或从已知的东西中了解到的应予以研究和解决的未知的东西。要取得立项成功是很有技巧的:一是要吃透某个课题意向的核心范围,抓住其关键;二是要有明确的、科学的科研构思设计,拟定具体设想;三是要掌握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显示本研究的独创性或先进性;四是要有合理的人员搭配,包括人数、职称、专业、经验等因素,尤其是课题负责人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科研经验、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知名度;五是经费估算要准确,要实事求是;六是进度安排和经费使用要合理,应分阶段出成果。
4.搜集科研资料的能力
占有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是搞好科研的基本保证。资料和信息一方面要靠文献搜索,另一方面要靠实地采集。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文献检索要比以前方便得多,如图书馆、资料室中都有许多科技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视听资料、文献检索刊物等,都可以利用。
5.加强外部科研环境建设
各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或大学英语教学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英语教师提供专业进修、访学、参与课题研究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建立一系列对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层次科研项目奖励制度,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结语
为了改善高校的科研状况,必须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培养青年教师科研队伍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高校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2(5):35-41.
[2]张庆宗.漫谈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J].中国外语,2010(4):104-108.
[3]骆爱凤.高校在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07(4):51-55.
[4]龚云霞.论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153-156.
[5]吴亚欣.关于提高外语教师科研水平的思考——由《外语界》十年来发表的文章想到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36-39.
[6]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9(4):6-13.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38-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其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实现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质的跨越,大力开展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必要的。而青年教师则是教师队伍中最具发展性和可塑性的群体,他们是年轻、有朝气的新生力量,是科研队伍中积极活跃的后备生力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作为主力军、生力军的青年教师的潜力,提高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
一、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1. 开展科学研究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首先体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上,特别是对作为后备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面临“双师型”要求,即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因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青年教师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补充、更新知识以扩大知识面,培养专业敏感度,提高动手能力最基本的且最为有效的途径。
2. 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关键
科研工作将学科基础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聚焦于具有学科前沿性、实用性的重要课题上,了解自身学科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趋势,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更是用基础理论研究指导和丰富教育教学实践内容,为实际课堂内容提供大量完整系统的素材与信息。通过科研与教学相联系,促进课堂与实际相联系,更好的向学生传递所学课程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正是通过科研与教学这种良性互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促进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3. 开展科学研究是形成科研创新梯队、实现学校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群体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是学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若不重视开发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就会导致学校出现科研人才短缺或者青黄不接的不良现象。加强对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教育和引导,为其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青年教师更安心教学与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是实现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梯队合理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当前为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业界已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通过鼓励扶持科研工作,以加强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科研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发展,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但是,据统计目前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大约只有1/4的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科研课题开展及研究;其次,课题中比例偏少,课题大部分还停留在研究报告阶段,尚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原创成果,进行发表,科研能力还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第三,结题成果中缺乏专利、样机、产品等其他创新型较强或应用性较强的成果,这不符合高职院校应用性的特点和定位。
三、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
1. 缺乏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促进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合理和完善,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青年教师一般职称较低,工作时间较短,在课题申报时,容易受论资排辈的影响,如果没有特别的扶持政策,往往很难申报成功,青年教师独自承担课题的机会较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往往会遇到比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更多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学院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可能就会应付了事或半途而废,造成研究工作的质量不高或失败。
2. 教学任务重,开展科研的精力和时间不足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为1∶18。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扩招和大幅度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是上课的主要力量,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而且高职院校正处于大力开展课程改革的时期,课程教材也经常变化,加上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所以大部分青年教师时间都用在备课、上课。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都成了“上课机器”,严重地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很难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合理调配,达到合适的平衡点。以上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教师用在科研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比较有限。
3. 缺乏合作意识,组织实施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普遍缺乏团结合作意识。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科研的评价制度更多倾向于对教师个人的定量考核,弱化了团队考核,不利于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另外,青年教师由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经验少,在初期项目的整体规划、目标设定、具体分工、组织安排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不足,在缺少团队合作的条件下,这些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使得青年教师已立项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面临重重困难,甚至无法如期完成科研项目。
四、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及措施
1. 完善科研制度,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科研考核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教师的工作行为,更是为了指导和改善其教育科研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发展目标。高校教师科研考核体系的设计应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科研效率及改进科研质量;(2)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热情、谋求发展;(3)为日常科研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4)科研考核设计原则包括公开与开放、反馈与提升、定期化与制度化、可靠性与正确性、可行性与实用性五项原则。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量化教师的科研工作成果,将其科研工作量纳入到年终工作考核中去,作为硬性指标,使其有进行科研的压力;不能够一刀切,应该针对教师专业特点和个人特质区别对待,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大投入,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在科研方面有重大贡献的青年教师要及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扬,以满足其物质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调动其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 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足,备课时间较长,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应给予科研工作的锻炼,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不同阶段,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任务应有不同的匹配。如对于承担一定级别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如不满额定教学工作量,可以用科研工作量适当替代部分教学工作量。
3. 组建科研团队,形成学术梯队
为使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尽快提高其科研能力,学校在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进行个体培养的同时,可以通过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团队。其中老的专家、教授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威望,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三者结合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申请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而研究小组中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则帮助缺少科研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包括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搜集、处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等,并推荐。通过科研团队以提高青年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科研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青年教师人才科研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工作必须当作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为青年教师科研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激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健.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2]余伟,冯军,肖宏年.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措施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4(05).
1 引言
交叉学科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发生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间理论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独立的知识体系的学科。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产生创新的沃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
河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粮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机械与储运、粮食经济为特色,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农学等7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我校的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新专业进一步完善了专业知识结构,加强电子信息基础、重视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开发与设计能力的全面培养,为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高级工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 交叉融合学习,促进学科发展
2010年4月,河南工业大学首届教师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学习班开班。共设5个系列专业知识讲座,涵盖粮油、土建、信息、经济等多个方向,由我校相关专业领域教学一线的教授主讲。迄今已经开办多场讲座。举办学科交叉研讨与培训班,是我校探索教师培养工作新途径的一次积极尝试,通过研讨和培训,促进相关专业教师了解不同学科的发展态势与需要,把基础理论与自身原有专业知识、学科研究思路相结合,挖掘科研深度,创造高水平教研成果。是我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让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专业的研究状况及发展态势,开阔学术视野,拓展学术思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为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就电子科学与技术而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本专业内涵,使传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如信息学科、材料学科、能源学科、自动化学科和仪器仪表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相互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本校主设专业为例,电子测量技术在粮食检测、食品加工、仓储、化工等方面的应用,电子通讯设备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都很值得研究,加强各学科间的沟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交叉融合学科学习班结束后,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广泛。信息学院与粮油食品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土建学院分别在仪器检测、图像处理、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学院在讲座时,就专业交叉方面、本专业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列出,激起广大教师浓厚的兴趣。一系列科研课题相应设立,在学校特色粮油食品方面,分别就地沟油、矿物油电子检测设备、黄曲霉素检测及图像数据处理、粮食储藏过程虫害检测、霉变检测、粮仓温度控制等方面成立跨学科课题组。
3 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创新。因此,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时应尽可能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引导和指导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开阔他们的视野。教学的过程是各系教师知识综合、汇流并更新的过程。专题讲授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并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而渗透式的方法不讲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它允许跳跃,这是研究前沿学科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结构上侧重于本校的特色专业,打破原以学科专业或系所为独立研究单位的格局,有机地进行学科间的交叉。
在教师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调整各门课程的学时比重,其专业面向不仅要适应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要适应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边缘或交叉行业,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交叉学科方面的创新。所以相对宽厚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知识面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其专业面向不仅要适应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要适应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边缘或交叉行业。所以,加强基础是拓宽专业面向的前提。以交叉研究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又反过来促进交叉研究的运用。
如何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笔者总结几点建议:
(1)成立团队,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利用学校学科齐全、以特色学科为依托的特点,在优化学科结构的同时,成立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团队,建立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时代呼唤团队合作,团队合作精神在科研中是必须的。创新型人才一定有着强烈的团队意识和精神,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创新目标的过程是在多学科交叉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条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跨专业导师组(导师团队)来联合指导一个学生团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经,各个学科专业发挥特长,所需各专业资料相对齐全,容易形成完整的科研项目与方向。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借助信息技术发展交叉学科,改造传统的理论学科,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导师培训要制度化和专业化。导师是人才培养之本,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通过专业性培训不断强化以培养人才为导向、以项目为手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各学科积极交流人才培养技巧。鼓励学科交叉团队建立,建立导师组联合指导机制。学科交叉成绩往往难以立竿见影,团队攻关更需要经费支持。建立专门基金从财力上支持交叉合作研究,改建导师制度,鼓励多导师联合挂名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
(3)培养人才,促进教师教研双收
要成立团队,就要求教师首先刻苦进行创新型学习,全面掌握相关学科动态,主动了解与课题目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线索。各高校为此搭建技术、科研平台,改善研究条件,加快师资队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只有有了坚强的后盾,强健的师资力量,才能更好的丰富学科内容,准确定位研究方向。只有教师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因此,改善研究条件,培养了创新性人才,为学生的就业也创造了条件,同时提高了教师素质,给教师科研创造了基础和方向。
4 结束语
早在河南工业大学交叉学科班开办前,我院电子系教师已经成立了电子制作小组,电子检测仪器研究小组等。小组成员从电子系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中选取,采取自愿兴趣报名或任课老师举荐的方式。目前已经完成包括“基于SOPC的智能隔离式安全栅研究”、“基于专家知识农作物培养人工温室控制系统”、“移动式粮仓测温装置”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锻炼了能力。相应改革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已为学生开出。我们将继续完善前进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努力提高自己,力争多学科结合,突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葛朝阳,夏文莉,杜尧舜.关于学科交叉与创新研究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 2002年第10期,60-61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74-02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XHZ115-093),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编号为0708319B),于2006年4月13日正式开题。课题组从59所申报实验校中确定了48所中小学为实验校,其中中学15所、小学30所、综合中学(含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参与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千余人。
在课题启动后,总课题组为摸清现状,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了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用信函方式联系,进行三次不同内容的问卷,共回收了888份问卷。在剔除无效卷后,统计有效问卷762份,占参与实验教师的70.8%。(2)组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围绕课题拟出提纲下去调研。先后抽取了13所实验校进行访问、座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总: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课题实验人员的自然状况
参与课题实验的专业教师919人,管理人员153人,共1 072人。年龄结构见下表:
(二)参与研究的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在48所实验学校中,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约占1/2以上,其他为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各层次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当前所需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很多学校都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总课题组考虑到学校太多不便于开展研究活动与管理,所以,最后压缩到48所学校。
2.领导重视。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牵头人、以教学校长和科研主任为负责人的课题领导小组,选择和确定了实验人员,健全了研究制度。
3.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48所实验校普遍都承担过研究课题,仅在“十五”期间,就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审批的科研课题204项,平均每校4项,最多一所学校承担大小7项课题,均较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课题审批部门赞扬。平时都能组织尽量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教师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咖啡吧”、“科研巴士站”等活动中,介绍开展研究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组织科研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时推广科研成果,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健全奖优评先等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研讨情况
开展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由此才能明确培养科研能力的系列目标。为此,第一步是在问卷中提出“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都应包括哪些方面?各方面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问题,广泛征询实验教师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梳理;第二步是通过科研书刊和上网,查阅了有关内容;第三步是经专家组集中讨论,最后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课题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题重点研究培养十种科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选择科研课题能力,设计研究方案能力,运用科研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能力,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全局与关注细节相结合、实际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等能力),合作研究与交流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积累和分析研究资料能力,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包括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科研成果应用、宣传推广和吸收能力。
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估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具体运用和发挥的水平;(3)所取得的实际科研效果。
(四)实验学校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我们在交给实验学校领导的问卷中,请他们根据上述教师十种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估标准,按“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首先组织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估(共有762人参加),然后由领导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人评出一个相应等级,以此作为实验的“前测”。结果如下:
在十种科研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尤为薄弱。
二、课题调研组下基层,开展面对面调研活动的情况
在总课题开题后,为更好完成本课题,总课题组组织部分专家指导组和课题组成员,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对基层14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主要内容是:
1.学校汇报:(1)学校承担“十一五”课题的情况;(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需要;(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打算(重点是如何结合课改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4)对总课题组的希望与要求。
2.教师座谈:(1)在结合课改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2)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什么困难;(3)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科研能力有何需要与建议。
3.与学校共同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
从学校汇报和教师座谈中看出:
1.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
2.对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一些打算,但在措施上还不够具体,认识上还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如“工作研究算不算科研?”“经验总结算不算科研?”等;
3.迫切要求总课题组派人下去做一些具体指导。
调研组成员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1)求实:以在课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课题研究要和课改、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做总结;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不等不靠,摸索出一些体现本校特色的好的做法来。(4)协作:各实验学校之间、各实验教师之间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近年来实验教师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但总的来看,读书较少,而且需要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
建议实验学校要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根据本课题需要,指定读书书目(今年主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每月要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采取网上论坛、课题研讨、课题讲座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增强教师自修提高意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一些学校在课题选择上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超过学校实际条件的倾向。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实验学校首先在选题上要“小课题,深研究”,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急需解决且便于实施、可行的课题,尤其要突出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案和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课题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3.建立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搞好课题研究
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课题只是单个人在操作,没有形成拳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队伍较松散。
建议各实验校努力找到已申报审批的“十一五”课题与本课题的结合点(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与优势,确定1-2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不分散学校有限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互补双赢。以校际、教师间交流观摩的方式,研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注意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利用
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掌握相关资料较少,平时积累研究资料也不够。
建议各实验校有效地利用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大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个案分析、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记等资料,并分类管理,以便查阅。鼓励课题实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研讨记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会议记录、专家讲座笔记等,把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及闪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灵感和感悟都随时记录下来。只有重视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分析和加工升华,才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
5.努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17-03
师资队伍是教学和管理的主体力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1]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的关键。职业教育课程对职业教育人才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改造老课程,开发新课程,才能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资格水平与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职业体系的需求匹配”。[2]因此,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作为2011―2015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首要“目标任务”。在2011年12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领导对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可见,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另外,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实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的重要举措。此外,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进行研究,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有利于丰富课程理论和教师教育理论。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研究的现状述评
课程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各项课程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3]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研究者主要从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发展阶段、现存问题、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等方面对教师课程能力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一般意义的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较多,而对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教师课程能力具体如何生成和发展进行研究的很少;相关研究视角和方法单一,内容和结果大同小异,重复研究现象比较严重。[4]
课程开发能力是课程能力的一种。所谓课程开发能力,是指基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职业责任感和求变求新的心理特质,以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的感知,重新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评价与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一种能力。[5]以“课程开发能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所有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共有论文15篇,其中期刊论文10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
5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只有2篇研究职业教育。应雅泳《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一文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思想基础以及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该学者认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平台”;培养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保障体系应包括“建立教师再教育与学习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平等且长效的合作机制,营造民主、学习、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提供资源服务(信息、时间、人力、物质)”。[6]宋志娇《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构建研究》一文对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结构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培养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策略。该学者认为,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应包括教师一般能力,课程开发意识,课程开发理论知识,收集信息的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能力,合作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策略有提升课程意识、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建设教师教学团队和提供资源支持等。[7]
10篇期刊论文中,仅3篇是关于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花明《基于课改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一文认为,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师以课程实施为主的一般能力和以课程设计为主的特殊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渐进性和推动性等特征;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环境、机制、规划与教师个人努力几方面分步实施。[8]袁丽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一文的观点是,采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只能形成教师课程开发的先备知识与理论,而不能形成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形成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必须遵循知行思交融原理,这一原理包含了“知行合一”“行思并进”和“学思并重”三层含义。[9]
一些重要著作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进行了论述,但未见对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高见。石伟平和徐国庆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由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决策、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环境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方法选择、课堂层面职业教育课程改造等十个依次递进的环节组成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十步法”。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一书中,他们以“十步法”为基本依据,详细探讨了每一步的技术与方法,并提供了范例。[10]此外,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著作还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赵志群,2009)、《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严中华,2009)、《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王利明,2011)和《高职课程开发理论、方法与案例》(刘萍,2010)等。其他一些著作也有谈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内容的,如在英文影印版经典教材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and Issues(5th Edition)中,作者介绍了“技术―科学取向”和“非技术―非科学取向”两种基本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取向,阐述了课程开发的几个阶段,并分析了课程开发中的各种参与者;[11]《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一书作者对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分析和课程设计阶段的具体开发要求、步骤和做法进行了阐述;[12]《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作者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和两种基本方法作了阐释。[13]遗憾的是,这些重要著作无一例外地都未论及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研究展望:一个后续研究的框架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这种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具有怎样特点,其培养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如何,我们应该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认识,以便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个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的后续研究框架。
(一)研究目标
后续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包含培养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要素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内容
后续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外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研究。(2)国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调查研究。(3)公办和民办、国内和国外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一是弄清公办和民办、国内和国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异同、原因和可资借鉴之处。(4)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构建。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跨越“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的“定界”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进行研究,构建包括前述要素的比较完整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
(三)研究思路
根据研究内容,后续研究思路大体如下:梳理文献――编制问卷和访谈提纲――问卷调查和访谈――比较研究――深入研究――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征询意见,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术蕊.规划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部署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1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文平.教师课程能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7(2).
[4]王会亭.近十年来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研究评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5][8]花明.基于课改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J].职教论坛,2011(20).
[6]应雅泳.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7]宋志娇.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9]袁丽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10]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207
随着高校扩招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每年都有大批研究生进入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全国高校每年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分别为9.23、6.92、5.77、4.79、4.96万人,年均增加6.334万人。据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目前关于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很多,但对于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不多。如何把青年教师这支队伍建设好,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课题,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
1 专业基础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重使用轻培养
办学规模扩大,教师队伍得到快速充实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青年教师队伍从数量上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新增专业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为17.42:1,而专业基础课教师一次课往往需要面对的是4个及以上自然班的学生。所以,有些专业基础课不得不降低对教师的要求,一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未经进修、培训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就走上讲台,甚至有的一报到就被安排一学期主讲几门课。有些教师连写讲稿和基本的教学法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提高教学质量。部分学科教学工作量大,青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修提高,而进修、培训工作未能跟上形势发展需要。
1.2 为教学而教学
重教学过程而轻教学目的、重教学工作量轻教学质量的现象使部分青年教师已经或即将成为教学机器[1]。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扩招后专业基础课教师严重不足;二是教学班人数不断增长,变相增加了工作量;三是有些高职称的教师不上或很少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使得青年教师任务更加繁重;四是待遇与教学工作量挂钩,迫使青年教师多上课成为自愿行为。
1.3 片面追求科研
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是做课题重要,还是给学生上课重要这一问题上,对全国5138名高校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会选择前者,67.8%坦言教学质量不会影响晋升。一名受访者慨叹:“当职称评定和各类考核都直接跟科研成果的发表、出版及项目课题数挂钩时,做科研、发论文成了主业。教学的成效又不易评估,一定程度上成了副业。”受访者普遍感到科研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没时间备课。高校中常见如何发表科研论文、如何申请基金项目的各类培训和讲座,但是针对教研能力培养的少之又少。
1.4 对教学法不重视
很多青年教师很少写教研论文,一是因为对教研重视不够,二是晋升职称不需要。但是目前情况不同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并没有学习的愿望,而是在父母、同学和社会影响下被动地进入大学,上大学只是混文凭。另一些学生虽有优良的高考成绩,但应试教育已磨灭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各个高校附近住着的陪读家长就是明证。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讲究教学方法,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吸收率太低,教学效果就是零。而专业基础课是基石,直接影响以后专业课的学习质量。
2 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
2.1 岗前培训是培养的重要形式
我省岗前培训内容是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通论》四门课程。但课时有限,只能讲授一般理论知识,缺乏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兼顾不到不同教师的需要。为了弥补省级培训的不足,各个高校结合学校特点,开展校内岗前培训,以体现学校要求。我校有以下内容:
2.1.1 校史校情教育
通过校领导介绍学校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功能定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等,让青年教师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培养青年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主人翁责任感[2]。
2.1.2 师德教育
由本校获得国家、省、校级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的教师做报告,进行师德教育。
2.1.3 多媒体教学培训
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平台等。
2.2 构建多样化的院本培训模式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不能仅靠短期的岗前培训,应着眼长远,构建多样化院本培养模式。南通大学成立之初就开始实行了校、院二级管理的形式,在实际的运行模式中,采用的是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学院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
2.2.1 实施青蓝工程
聘任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本教研室青年教师曾获市、校级青蓝工程优秀师徒称号。
2.2.2 介绍规范化教学
包括向青年教师介绍学科专业布局、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政策规定,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教学工作规范化要求两个方面内容。
2.2.3 制定听课制度
包括公开课、督导和讲课竞赛三个部分。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公开课,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学习。聘任督导对青年教师进行随机听课,跟踪其整个教学过程,提出建议意见。定期举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送优胜者走出院门。本教研室青年教师多次获得校级讲课竞赛一、二等奖,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省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讲课能力显著提升。
2.2.4 参与教研活动
帮助青年教师融入教学团队,参与老教师教研课题,有一定积累后,鼓励尝试主持。本教研室青年教师已完成两门课程课件制作,并获校二等奖、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二、三等奖。完成两项课程建设,参编教材四部,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
2.2.5 指导学生竞赛
本教研室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和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三位青年教师获得校级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五位获得省力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辅导的同时教学能力也在提升。
2.2.6 注重后续培养
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修、参加教学研讨会议。
2.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但奖励制度还是可以对教师的管理起到激励作用的,青年教师尤其需要激励。创造平等竞争环境,激发青年教师参与竞争的意识,鼓励在教学上多作贡献,多出成果,充分施展个人聪明才智,增强荣誉感和自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结语
通过实践,本教研室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专家好评和学生认可,不少人已成为本专业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落实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能力培养,更要不断探索提高培养质量的途径。只有不断加强这项工作,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增加教学后劲,优化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胡光华.制约高校青年教师成才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37-02
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后备力量。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摇篮,地方高师院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历史使命。因此,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关乎到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更关系到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了从课程目标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改革。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传统的教学基本技能,还要具备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其他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可见,教师的能力结构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制约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瓶颈
当前制约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瓶颈,既有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各种外因。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以陕西地区为例,由于高师院校的生源以西北地区为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与东部沿海学生相比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听说、阅读、写作及翻译等方面,其中听、说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有些学生很难克服方言发音习惯对英语语音语调的影响。发音不规范既妨碍了学生听力的提高,也严重挫伤了学生们进行口头交流的兴趣和信心。
2.跨文化意识薄弱。为了获得各类英语证书,学生们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忽略了文化因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使用英语时,往往严重脱离文化语境。忽视目的语文化,将母语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的语言上去,这使得英语教学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功能成了空谈。
3.科研能力欠缺。由于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忽略了直接经验对学生发展的现实意义,故学生们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没有质疑能力和探究精神,不愿意主动去探寻和创新。这使得学生们发现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强,不重视对信息的检索和搜集,对科研活动没有兴趣。
4.教育实习流于形式。教育实习是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意识形成、角色转换和职业定位的重要过程。但现实情况是:学生的教学实习被安排在第7学期,时长为2―3个月,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有些学生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参加招聘会,没有把心思放在教学实习上;部分指导教师责任意识不强,只布置实习任务,很少抽空对实习生进行指导。这使得教育实习指导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地方高师院校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运行的地方高师院校培养模式一成不变,教育观念比较滞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已经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既阻碍了地方高师院校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推行。
2.教学方法死板。地方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并未彻底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许多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接受各种培训,还要完成科研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新的教育思想,不能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课程设置落后。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都是按照《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来制定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高级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教育类课程设置仍以“老三门”为主,没有结合新课改和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行教育类课程的设置。这会造成学生视野短浅,知识面狭窄,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求相脱节。
4.复合型教师缺乏。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英语专业毕业,但并非毕业于师范类院校。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的流派和各个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不十分清楚,对新课程的理念和基础教育情况不了解,不接地气。因而,他们在给学生上课时单纯按照个人的经历和习惯组织课堂教学,没有起到教学示范的作用。
5.师范生技能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形式比较单一,即只要学生修够学分,经过了毕业见习和实习,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体检合格,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这根本不能对培养效果做出科学有效地评估和反馈。
三、新课改背景下地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要打破地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瓶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念。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教育观念。作为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师院校,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打破过去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避免封闭式办学。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实了解地方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师范院校和地方基础教育三方合作、共同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有效机制。
2.改革教学方法。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模拟课堂、案例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可以邀请当地中小学的英语教研组组长或者优秀教师走进大学,介绍成功的教学经验,辅导学生讲课。还可以安排学生观摩中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反思自身教学,丰富学习经验。
3.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要打破封闭的课程结构,把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专业基础课,还应在原有“老三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教师教育课程(新课程标准与英语教材分析、英语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技术、英语测试与评价、现代教育基础、英语微格教学等),加强潜性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实践环节。地方高师院校要改革教育实习制度,把短期集中教学实习改为长期连续教学实习,拓展实习内容和实习形式,把教学见习和实习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具体来说,在大一时可以安排少量的教育见习,大二时以模拟课堂为主,大三以教育实习为主,时间可以定为4个月,大四时以实结和反思为主,辅以少量教育实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实习对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的重要作用。
5.改革考评体系。评价体系应当多元化,不仅要考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加强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制定科学、具体的量化考核细则,除了对书写、歌唱、备课、课堂组织、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课外活动组织等传统技能的考核,还应结合新课改的需求,增加对教学设计与创新、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教学反思、教学评价能力的考评。
为了培B出满足新课改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优秀英语师资,促进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行,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育实践,构建科学的英语专业师范生技能评价体系,以提升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让学生毕业后更快、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高校教师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由于目前高校缺少相应的创新体制,导致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教育体系日益发展,教学需求逐渐提高的今天,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1.2高校教师对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足受到高校教学体制的限制,许多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活动中,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程度不足,同时也没有对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高校教师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缺乏。所以,现阶段高校教师应对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1.3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从高校教学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体系建设质量和整体教学质量。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满足未来教学发展需求。因此,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2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的是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为的是推动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十二五”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么看来我们的党是十分重视国民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那么学校就应该把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为主要的任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首先是教师能够保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一些科技研究。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已经成了潮流,我们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去积极响应,那么科技创新就是一个利器。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既能明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理论是同样重要的,并且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让两者能够稳定良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加强对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鼓励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保证科技创新队伍的壮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的科技水平足够高,足够发达,那么就会间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目前高校教学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学校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实际需求,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很有必要。2.2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提升整个高校的教学实效性。为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2.3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从目前高校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师水平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3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的一些建议
3.1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有合理的结构、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比较强,这些都是高校教师乃至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造就出来高层次高水平能够在世界排名一流的科研学者。但是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积极做好,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出现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等等高水平的人才。从现有的教学体制来看,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培养策略,才能保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持续提高。为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树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观,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保证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3.2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教师们接受新知识,新的思想,能够有效的把握对科技变化的认识。教师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用来补充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不足,能够跟得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才能够将最新最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自己的教育方案,在其中的方案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对科技的创新项目和相关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爱好。为此,高校在培养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以及高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并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满足高校发展需要,提升高校发展的整体质量。
3.3国家和地方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
国家和地方应该尽可能的投入资金去打造良好的平台,让有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可以自主创新教育方式,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政策:可行的奖励政策是鼓励教师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制度,能够促进地方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实力强的科研队伍,关注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让一些实力强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并且适当给予一些科研的经费,保证教师的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给教师和同学创造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和才能的平台。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之下,加以适当的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就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劲头,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们的最终目的。
云时代下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是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要求
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信息技术的又一次飞跃,虽然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被获取,但是获取信息不等于占有信息。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具备现代化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知识,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运用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才能适应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二)是保障高校间科研合作的需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科研和实验环境,打造高校科研云已成为趋势。在这种趋势下,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教师快速、准确搜集有意义、有价值的资料,并将其共享到“云”中,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当今高校科研是一种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信息素养一方面是对社会个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际互动的保证;另一方面,也蕴含在这种人际互动的过程当中。因此,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有利于增强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是高校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关键
云时代下,传统教学中依靠灌输获得知识的方式,已经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尽管大多数高校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讲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仍是知识信息的“垄断者”。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是向民主、个性与多元的转变。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是掌握对计算机的操作与课件的制作,而是包含了更深层的文化与制度含义,它是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的协作、交流和信息共享的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条件,更是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关键。
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根据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与信息环境三方面探寻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信息观念
作为云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具备敏锐的信息判断和捕捉能力,摒弃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中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需要的部分,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强化信息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通过举办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知识讲座、课件制作大赛、多媒体技术培训与交流等,使教师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学带来的变化;二是要注重信息意识的培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日常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培养信息能力
对于云时代的高校教师,信息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培养高校教师信息收集能力:介绍各种常用检索工具的特点、编排、使用方法和检索工具的选择,掌握手工检索、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等基本操作方法;第二,培养高校教师信息处理的能力:对于广大中青年教师要求除了掌握基础的Office、Powerpoint之外,还应该具备Dreamweaver、Photoshop和Flash等网页制作技能,将抽象知识与原理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优化教学内容。更高层次者可以利用NET、Java等开发网络课件。第三,提高课程整合的能力: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技术的理论培训,强化教学设计思想,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或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使其进行个性化探究式学习。
(三)优化信息环境
一 现阶段教师在高校改革存在的问题
1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改革出现一些偏向: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等。教师难以将精力放在教学上,反而出现轻教学,重科研的趋向。高校教学管理中缺乏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考评,职称评定和奖金的发放实际上看重的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导致了轻教学的现象。这种错误的教学观遏制了高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2教学模式较单一。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是服从者,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感受,导致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淡漠,甚至产生对立情绪。教师讲课变成了知识的灌输,考试成为测试学生知识水平的手段,不能对教学质量做出科学的评估。
3教师教学观念滞后。高校教学中长期忽视创新教育和实践观念,使学生的知识面变狭窄,科学与人文相分离,动手实践能力降低,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忽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当然也要跟上改革大潮的变化。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怎样转变教学观念、怎样创新教学方法及内容也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问题。
二 教师创新地推进高校改革的策略
1 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高校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应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应用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教师还应转变局限于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着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 要自觉地贯彻启发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新东西的理解更深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上,教师要以研究的态度进行教学,注意学科渗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走向成功。学校可以开展转变教学思想讨论,引导高校教师统一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将现代教育和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改革过程和教学环节中。
2 教师应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社会提供大量具备创新和开拓能力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任务。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追踪学科研究的前沿,钻研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高校教师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重科研而轻教学的错误思想。高校教师应把科研中获得的知识和最新科技创新成就及时反映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将课堂教学与学术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高校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
3 教师要创新教学思维,改革授课模式。高校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有高校教学模式环境下,创新备课模式是创新授课模式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研究讲授的方法,更要研究本次授课的对象及授课的具体以内容,改变以往的“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课相似”的教学模式。备课务必充分而又贴近学生的现实,做到知识先进,理论要详实,并能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能掌握最前沿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高校教师要把教学当作艺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进步和升华。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4 尝试名师授课制,培养创新人才。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要革新观念,大胆尝试。在教师队伍的管理方面来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管理方式,建立竞争、引入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充分调动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在教师培养方面来讲,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重点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教师队伍结构方面来讲,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教师结构,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完善、成员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鼓励名师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创新人才。各高校应该创新教育方式改革,大力推进名师授课制、支持名师教学和科研项目,为名教授编写教材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
三 总结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社会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时期的新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高校教学改革。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教师,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目前我国高校改革还存在很多问题,高校教学改革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学术格局,营造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是指“高校用来衡量和评鉴教师某一时段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质量,协助教师成长的一个工程”,即对教师角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活动[1]。在高校,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的意义不仅仅是针对教师群体的评价,更是大学发展的风向标,评价标准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即评价标准中权重最高的内容也是学校的工作重心及发展方向。
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是高等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追求,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教师个体发展以及大学素质的培养具有导向意义。因此明确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目的,研究评价的内容和评价主体,考量评价的效果是高校教师绩效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目的
高校办学的首要工作重心是教学和科研,这两大工作是高校为社会发展贡献价值的核心,想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发展科学研究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而针对教师进行的绩效评价是保障教师投入教学、科研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措施。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是把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行为化、指标化、具体化、制定出尽可能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者根据指标体系系统收集资料,对影响教师工作质量的各种行为因素进行价值判断和有效的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的绩效评价从评价内容到评价方式是都应仔细考量,既能顺应学校发展方向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又能服务学生使学生最大化的得到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2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
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由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部分组成,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也离不开这三方面内容。只是高校教师的劳动有其特殊性,其主要劳动方式以个体脑力劳动为主,其劳动方式、过程、成果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区别于其他劳动绩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有系统性、客观性、和实效性(实时的符合社会的需求)。
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简单理解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内容组成的。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绩效考评应从教师教学的数量、教学的质量、教学的成果以及德育教育几个方面来评价。教学数量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数,用来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多少;教学质量,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的提升、学历的提高几个方面进行,另外在高等教育中我们培养大学生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不只是应付各种的考试,因此在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方面的评价还应该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成果,学校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主要来自于教师对自己课程的建设、编著图书、学生各级各类竞赛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所谓“教书育人”中的“育人”就是指德育教育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学生的“成人”过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教师不只要给学生传授专业方面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格、品德等各方面的人性教育,要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品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学绩效应该是全方位、多维的,在评价过程中有些因素是很难量化的,评价有着模糊性属性。
科研工作,从事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另一项重要工作,科学研究是服务教学也是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由于高校面临各种评估、各种排名的影响,高校的科研任务也较重,同时因为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高校更愿意在评价机制上更多的倾向科研成果, 这就导致了一些高校教师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工作态度,违背了科研促进教学的初衷。因此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应平衡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权重,让科学研究真正的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
3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主体
3.1 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直接信息接收者,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学生学习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教师的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直接参与教师教学个各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学有更直接、深刻的认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是由于学生本身能力的局限性,他们不一定具有鉴别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前沿性和思想深度的能力,因此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还应有其他评价主体。
3.2 同行专家的评价
同行专家主要由学校聘任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学校老领导等组成。同行专家通常对教师教学活动特点、专业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较为客观具体的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实用性的建议,帮助教师改进他们的教学工作[2]。由于同行专家并非教学的主体,他们只是针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几次课对教师进行评价,有较大的偶然性,另外不同专家对教学的侧重点均有不同观点,因此评价也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专家的评价可以作为学生评价的有益补充,各占权重。
3.3 教师自评
教师自评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做以总结反思。教师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全方位的进行自我认知、反思,并扬长避短从而提升教师素养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自我评价还有利于培养教师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
4 结语
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是一项立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也需要有灵活柔性的管理制度配合。总而言之,做好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个体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加速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