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茶文化的认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3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类型、层次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也越来越显示跨文化交流在每个民族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文化差异却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笔者是个人物肖像摄影爱好者,拍过许多人像习作,所以在某些场合遇到很有特点的人物或外宾,经常会忍不住想要举起镜头。中国人面对陌生人举起的照相机镜头,大都是被摄者尽量躲避或者狠狠的瞪上举着相机的人一眼,再有激情拍摄的人也像做贼一样,顿时没了底气!可是大多数外国朋友都是十分配合的微笑着面对我的镜头,我当时也没有偷拍做贼的感觉,甚至还可以用英语简单做一些交流,或者几个表示友好的肢体语言引导他们转身拍摄侧面。
笔者在书城买书时遇见一个澳洲男士,看到他的白色胡子很有特点,我友好的示意我对他的胡子很感兴趣,并且举起相机给他看,他不但不拒绝,还赶紧用手把已经松散的胡子做成圈状,然后配合我的手势正面、侧面各照一张。拍摄完后我将画面调出来给他看,他说“OK!
由于中西方的地理位置不一样,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所以制约着人类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规则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小小的照相机镜头,我们不难看出这背后巨大的文化差异。
笔者尝试从思维方式、教育文化、心理活动的角度分析其中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上述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一、中西方表达礼貌的方式上的差异
(一)恭维与应答。恭维语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英语的恭维语除了表示欣赏外,其主要的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交际者采用积极礼貌的方略。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二)邀请与接受。中国人通常采用螺线型思维模式,话语整体结构包括多次话轮转换,经过谈话双方多次协商之后,才能完成一个交易。这种情况在邀请与接受邀请的礼貌会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邀请人往往三番五次地邀约,以示真心实意,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礼貌的热情准则。而受邀请人推三托四,邀请人一再坚持。一方面,受邀请人要一再试探对方是否真心,是否只是礼节性的邀请,而非真实邀请。过早接受邀请则会有失于礼节;另一方面,只有一再坚持,才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因此邀请方和受邀请方经常要经过屡次协商才达成一致。
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角度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点,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非此即彼,具有直截了当、开门尖山的特点。西方人也常常对中国人这种间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国人也对西方人那种直截了当的方式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种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
三、历史与现行教育文化的不同,从而带来心理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文化,而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中心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人的处世方式亦然。”搞中庸之道,就是重视思想的整合和齐一,提倡待人接物要采取不偏不倚、调和适中的态度,排斥极端的想法和做法。
西方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在社会活动中追求行为、言论、思想上与他人的差异,成了西方国家人的一种精神风尚,受到社会普遍赞赏与颂扬。在西方,如果有人说“You arevery special”(你很特别),听者会因被承认富于个性、与众不同而感到非常高兴。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西方人对多样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样化为特征、多元文化共存的西方文化模式。
一、引言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教育模式、思维方式都不相同,各自母公司的文化对双方都有着不同的影响,而在这一企业中,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员工组成的各种组织,对工作又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追求,而外方在经营目标、市场选择、管理方式、处事作风、作业安排及对作业重要性的认识、变革要求等常常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管理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管理冲突,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招聘、报酬和福利、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退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万希,2005)。李燕萍、鲁军(2002)根据霍夫斯塔德模型对中、法、美三国民族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与法国在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生活数量等三方面比较相似,但与美国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对于分属不同洲际的日本和法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文化差异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二、文化特征与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显示:民族文化能够解释组织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将近50%的差异。通过文化模式和组织观念的角度对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研究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差异,加快合资企业文化认同和融合的过程。本文将中、日、法三国的民族文化特征与管理模式归纳如下:
1.中国的文化中,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致性和合作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主义。在为人处世上,善于周旋,以和为贵;权利比较集中,有较严的等级制度,各层级的权力之间距离大,尊重权力和等级;风险规避意识较强,对待新事物趋于保守,拒绝变化,缺乏创造力;注重人情关系,注重人的态度和本质,做事先看品行和动机。
中国管理模式中,政府注重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视道德准则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制约;在处理企业内外部关系时,规章与合同往往退居其次,上司同下属的关系带有较强的感彩。
2.日本文化的突出特征表现三个方面:a.家长式管理,对等级制度认同,在社会组织中,权威受到绝对尊重;b.强调家族主义,社会成员之间普遍存在类似于父子关系的联系。在企业中,按每一名员工进入企业的时间顺序确定相互依赖的关系;c.重视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强调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对群体的忠诚。
日本管理模式在多方面体现出了上述文化特征。终身雇佣制、禀议决策制、年工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以及“品管圈”(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等鲜明的日本管理制度都表现了一种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关注,也有效地维持了团结、和谐、稳定的员工队伍。
3.法国文化中,在人群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性化发展;社会等级意识仍然存在,比较强调地位对等;在行动指向上,不喜欢变革,习惯于安定的生活,工作流动率较低;对金钱和追求欲不很强,心态平和,重视人际关系。
法国的管理模式,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理性主义管理方式,特别强调严密的组织机构和高绩效的运作机制,以技术管理作为企业的根本基础,并且很重视员工的某些需要的满足;在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上,把专家型人才与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分开,前者作为中、低层管理人员来培养,后者作为高层管理人员来培养;在计划与决策模式上,法国企业也是高度集权的。
三、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实践的影响
本文根据对某一汽车集团中日、中法两家合资企业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文化差异对合资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中人员配置、薪酬福利、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以及晋升制度这五个方面的产生影响。
1.人员配置。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人员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一般采用终生雇佣制。法国企业用工方式很灵活,单位的所有员工分为恒定员工、临时员工和个体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企业的工作人员三类。其中恒定员工,即长期合同人员,为企业的核心力量,主要指干部和技术人员;临时员工包括定期劳动合同(主要对工人)、实习(如半工半读)、局部时间与间歇式工作三个部分。在选拔人才时把能力放在第一位。中国企业则比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强调在上级面前必须谦虚谨慎,与同事之间关系必须和谐融洽,在这种标准下很多时候选出来的干部并不一定具备组织和管理才能。调查结果说明,由于中国在人员配置上的制度与日本企业相类似,而与法国企业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在合资过程中,中日合资企业的员工认为该企业在人员配置上的制度有效性高于中法合资企业的员工对该企业在人员配置制度的评价。
2.薪酬和福利。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薪酬福利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都有较好的薪酬体制。日本企业,在工资奖励方面,大多采取年功序列工资制,主要是根据员工在本企业服务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的。在保险福利方面,除由社会、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付费之外,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福利。法国企业,在薪酬方面,人员待遇与岗位紧密结合,以岗定薪,同时技术职称与岗位和待遇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侧重于综合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与贡献等因素,强调员工薪资变化的平稳,反对大起大落。而中国企业偏重考虑企业员工的资料和学历,即工资对人不对职,但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调查结果说明,在合资过程中,两家企业都摒除了传统的中国人事管理中对员工激励不重视的缺点,注重对人员的薪酬激励制度的完善,因此,两家企业的员工对本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的评价均认为是比较有效的。
3.培训和发展。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都有较好的培训体制。在人力资源发展中,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不仅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很多“软知识”和“软技能”。法国企业也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培训方式不拘一格,注重培训效果。调查结果说明,两家企业都很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培训有定岗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再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家企业员工对该公司在培训方面的评价均认为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外方对提高生产效率感兴趣,因此注重对中方员工进行技术和生产培训,而培训管理技能很少。
4.绩效评估。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绩效评估上存在显著差异。日本企业在考核与晋升上,主要有成绩考核,情意考核和潜能考核,将态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忽视对员工的短期评估,并表现出很强的平均主义,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考核,重视公司的或集体的业绩,否定或低估特定个人成绩。法国企业员工的考核往往强调上下级“双向”沟通,喜欢通过交流来共同造出问题所在,并不单纯地定义为考核,员工的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资等方面的联系并不太多,而更多的是用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中国企业在员工考核方面,多采用单向式,被考核者没有机会提出意见,人情成分过重,考核结论有较严重的趋中性,可信度不是太高。调查结果说明,中法合资企业员工认为该企业在的绩效评估制度的有效性高于中日合资企业员工的评价。在对中日合资企业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该企业许多员工对企业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考核,并且人情成分过重感到不满。
5.晋升制度。日本企业职工晋升是年功晋升,一般都是按工龄和学历进行缓慢的逐级晋升提拔。法国企业比较重视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会利用各种管理工具为员工设计发展路线,比较理性,强调按照既定的路线调整职位,但有时显得比较呆板,员工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不是很多。中国企业员工晋升前常用组织考核、集体讨论通过的模式,强调资历与经验,员工晋升的机会不多。对两家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两家企业的员工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员工晋升影响较多,“裙带关系”严重。这也是我国企业在人员晋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总结及展望
尽管文化的冲突会给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但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也开始为跨文化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在某一汽车集团中日、中法两家合资企业内部进行问卷、访谈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两家企业在合资过程中,不仅注重对资金和技术的引进,还注重了国外被证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管理工具,但由于两家企业的外方投资企业来自民族文化以至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相差较大的两个国家,因此在合资过程中,两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也存在着差异。例如在中日合资企业中更多的强调群体意识,在激发工人的参与方面有着独特的实践体系,在中法合资企业中更多注重创新和实效,主张正面激励。中国对人情及关系的重视是中国文化同外国文化差异中最主要的方面,由此引发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现在中国与国外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效性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提高管理质量,这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文化的涵义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因此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文化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关于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约300种的定义。文化定义本身也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尽管如此,但我们深信: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文化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并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二、中外跨文化交际中的整体与个体意识比较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而西方的国家则主张“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人们在生活的各个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中国人做事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顺其自然的思想指导下,人们甘当“孺子牛”或“螺丝钉”,以达到“变己适应”。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和求综合,而且在知觉上重视直觉,这与西方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观是大相径庭的。
西方哲学家从古代起就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是一分为二的,例如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都是相分对立的。人与自然的相分对立,人是处于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或地位时,他内心真正相信的并不是天命或上帝,而是由于自己的懒惰或缺乏斗争精神所造成的。这就是西方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台机器或一个原子的缘故。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决定了西方人一切二分,对待事物喜欢用分析的思想方式和偏重于逻辑的思维模式及求“精确”的言语观。“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对构成东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交际行为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必然导致群体取向,美国的“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取向。群体主义表现在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两个方面。在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主张凡事以国家、社会和家庭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利益。在等级差别的社会里,人们的言行举动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在处理自己与集体或环境的关系时,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奉公”、“循规蹈矩”、“与集体和上级保持一致”等等。在旧中国,个人主义被视为对父母、对君主、对朋友的不忠不孝。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也被认为是对集体、对社会的恶行,因此要严加防范。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延伸,其表现是中国人做事情首先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怎么说。因此人们养成了言行上不愿得罪人的习惯。群体取向导致的结果是人们相互依赖、相互合作,重视“关系”。当然,群体取向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方面是中国人谦虚、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重;成功时,把功劳归于集体、领导、环境和别人的帮助。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惯于忍让。从消极方面看,正如贾玉新所说:群体取向使人缺乏个人奋斗、进取精神,缺乏个人竞争意识,过分看重“关系”,――“关系”已成为办事情或成功的重要手段,很多人已把拉“关系”当作处世哲学和生活的指南。群体取向对交际行为、交际风格及思维方式带来很大影响。例如中国人交往时习惯于讲礼貌、卑己尊人,思考问题侧重笼统、概括,不太拘细节。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极端崇拜个人主义,仅从英语词典的合成词中有100多个是以self 为前缀就可以看出“个人”在美国社会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到了20世纪,个人主义在西方发展到了顶点,例如到1990年,美国每一个个体都被当作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个体,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都与别人不同。个人主义的直接产物是隐私权,它也不能被群体取向的人们所了解。这就是为什么问“Where are you going?”“What’s your monthly pay?”“Have you got married?”等类似的问题会引起美国人反感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西方,个人主义还意味着对个人自由和差异的追求。因此,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在别具一格中出奇制胜。他们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还包括个人意志、自我实现以及自由进取的追求。正因为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高无上,他们才各开其口、各行其志、各展其才。这也可能就是美国人为什么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利的、功利的东西的原因,而且好斗、崇尚竞争的缘故。
三、跨文化交际面临的挑战与要求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更准确地说,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不同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而这种不同足以改变交际活动。其形式有跨种族的交际、跨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际、共同文化中多重亚文化之间的交际等等。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中国人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些典型的文化差异是横亘在中西方文化交际中的鸿沟。随着东西方交往的日益频繁,文化间的相互融合,跨文化交际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感知和应对现实和不断变化的交际情景的能力,成功的交际者应该能够运用自身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复杂多变的因素做出独立的判断和灵活的应对。由此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一种综合的行为能力,它不仅要求交际者有完备的知识能力,更要求交际者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因为跨文化、跨语言,首先,交际者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是较好的外语能力,其次是认识文化差异事实的能力。交际者在具备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发展相应的思维能力。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中必不可少,而如果我们考虑到文化偏见这一因素的话,交际者除应该具备上述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个性层面的情感能力,即交际者需要有热情开朗、乐于交往、移情、接受外族文化乃至敢于冒险和容忍不确定情境等个人特质,这些特质都有助于交际者消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偏见,从而使得交际更加顺畅。
四、结语
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都在他们各自文化中的交际行为上充分表现出来,都为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变化,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正在悄悄地开始变化,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处处可见;另一方面新的文化现象也层出不穷。“以人为鉴,可知得失。”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入世界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要健康发展还需要补充什么养分,不仅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CrystalD.EnglishasaGlobalLanguage,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eh Pres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P.85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036-02
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低文化层次住院产妇越来越多,既往的护理宣教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1]。低文化水平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水平如何及其护理需求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低文化水平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水平及其护理需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后2~4 d低文化水平(小学或文盲)3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以初中文化及以上产妇为对照。试验组180例,年龄23~34岁,平均(27.32±3.12)岁;初产妇166例,再产妇14例。对照组180例,年龄22~33岁,平均(27.29±3.10)岁;初产妇164例,再产妇16例。两组在年龄及初产妇/再产妇比值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调查 采用本研究组设计的“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调查表”,内容包括:产妇的一般资料、日常基本护理知识(洗澡、脐部护理、抚触、喂养、大小便次数及观察、皮肤护理)、新生儿生长监护知识(婴儿早期教育、体重增长正常范围)、新生儿预防接种(卡介苗注射后的注意事项、乙肝疫苗复种时间)和新生儿常见疾病(生理性黄疸观察、鹅口疮的预防、腹泻的观察及处理、肺炎的预防、皮疹护理)4个模块。除产妇一般资料模块外,其余模块中的条目选项分为3级,即了解、部分了解和不了解。
1.2.2 父母对新生儿知识需求调查 采用本研究组设计的“父母对新生儿知识需求调查表”,内容同“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调查表”,需求调查包括:个体指导、集中授课、动作示范、书面材料和网络报刊。
1.2.3 问卷发放及填写方法 首先不记名方式发放问卷,专人进行初步讲解问卷内容,由新生儿父母共同讨论完成,完成时间规定为30 min,填写选项不得缺失,当场回收。统计结果采用构成比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文化水平父母对新生儿知识的认知水平
试验组日常基本护理、新生儿生长监护知识及新生儿预防接种知识了解程度显著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新生儿常见疾病的了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低文化水平父母对新生儿知识的需求
新生儿日常基本护理及新生儿生长监护知识方面两组大多数选择动作示范,但试验组对动作示范需求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对新生儿预防接种方面两组大多数选择书面材料,但试验组选择书面材料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对新生儿常见疾病的知识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对新生儿知识认知情况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影响其整个成长过程[2]。因此,评估新生儿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情况,了解其需求,进行针对性护理宣教至关重要[3]。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施行,广大农村低文化层次产妇大多选择医院内生产,给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4]。因此,本研究调查分析低文化层次新生儿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情况及其护理需求,对提高护理质量、帮助新生儿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研究发现,低文化层次父母对日常基本护理、新生儿生长监护知识及新生儿预防接种知识了解程度显著差于文化层次较高父母,提示低文化层次新生儿父母这方面知识更加缺乏,护理宣教应更加全面、细致,根据护理需求调查,对日常基本护理和生长监护方面,应选择动作示范的宣教方法,而对于预防接种方面,可选择书面材料方式。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多选择集中授课配合个体指导[5],从本调查来看,这种做法并不受欢迎,尤其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父母,更应采用动作示范,可能文化层次与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关[6],提示护理工作应强调变通,做到“因材施教”[7]。在新生儿常见疾病知识方面,无论文化层次高低,对这方面的了解均不够,均想通过集中授课来增强这方面知识,可能与这方面知识太具有专业性有关,因此,在常见疾病知识护理方面,护士应做到更详尽和通俗易懂,以确保新生儿父母更好理解。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低文化层次新生儿父母对新生儿知识认知能力较差,在护理宣教方面更倾向于动作示范和书面材料。对于新生儿常见疾病知识,无论文化层次高低,认知水平均不高,多要求集中授课。
[参考文献]
[1] 游彩玲,何惠玲,吴怀真. 传统“坐月子"习俗对产妇健康影响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35-1137.
[2] 叶绿,陈镭. 137例流动人口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与需求情况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87-889.
[3] 李玉红,钱小静,谢伦芳,等. 产褥期新生儿父母养育行为的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15):40-42.
[4] 茅焕美,李海明,施南峰. 慈溪市农民工新生儿破伤风知识调查与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10,23(8):16-17.
[5] 刘小玮. 初产妇配偶新生儿知识认知水平及需求的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67-69.
近年来,商洛茶文化旅游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茶文化旅游在发展当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茶叶生产者对茶文化认识不足、缺乏资金的投入、茶文化旅游方式单一等问题。但问题的提出也能更好的帮助商洛茶文化旅游新型活动的开展。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旅游方式,也面临着许多新兴产业的挑战。因此,商洛茶文化旅游必须开发设计出新鲜的元素来吸引游客的到来与驻足。
1 商洛茶文化旅游的问题分析
1.1 茶叶生产者对茶文化旅游认识不足
虽然商洛种植茶树的历史已达上千年,但是商洛市在发展茶文化的旅游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譬如说,在发展过程中对茶文化旅游认识不足。在发展过程中,商洛市茶文化旅游主要是重“茶”轻“游”。在经营过程中,茶叶生产者只是注重茶产量和茶品种的开发,未注重茶文化旅游的长远发展以及发展机制。文化旅游说到底是一种长远的旅游方式,应该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完善机制,寻找亮点,吸引游客,在其以后的发展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2 缺乏资金投入
茶文化旅游的开展,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撑。商洛市对于产茶、制茶、加工工艺等方面的技术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并且至今商洛市采用的都是最传统的工艺方法,在品种的开发研制力度方面还须大力投入。据2011年数据显示茶叶精加工厂有11家,加工生产能力在每年100吨的只有4家,可见在茶叶生产与技艺方面急需提高。此外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商洛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比较落后。例如:交通、住宿、旅游景区建设、餐饮、服务质量方面有所欠缺。而上述的落后都会进一步导致商洛市茶文化旅游活动与旅游者对于茶文化旅游参与方式与次数的减少,直接会影响到商洛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1.3 茶文化旅游方式单一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旅游活动,已经存在约上千年的历史。商洛市在发展茶文化旅游活动的过程中,采取的还是之前较原始的旅游方式。通过,采茶、炒茶、举办茶文化节等方式开展自己的茶文化旅游活动。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当地的地理环境,而把茶文化旅游单独提出来。而商洛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把二者分开来了,造成了现在的茶文化旅游方式单一。
2 商洛茶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2.1 利用培训班的开展提高茶叶生产者对茶文化旅游认识
通过培训班的培训提高对茶文化旅游的认识。茶叶生产者通过培训班老师系统的学习、培训,加强茶叶生产者对其的认识。重点侧重在茶叶生产者对旅游方面的认识。培训班只是一种手段来辅助茶叶生茶者更好的了解对茶文化旅游的认识,主要还是要靠茶叶生产者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认识,茶叶生产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书籍翻阅的方式,增强茶文化相关知识和有关的旅游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与认识。
2.2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企业的发展运营,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商洛市本身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好,仅靠商洛自身的来支撑茶文化旅游是一件极具难度的事情。因此,商洛本市需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商洛市也要扩大招商引资的渠道。可以整体招商,也可以通过分项目招商,可以独资,也可以以合资的形式;可以通过租赁,也可以通过承包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只要是有利于商洛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形式,都可以采纳。
2.3 多种参与方式并存、激发游客兴趣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方式的多样化对于旅游者有极大的吸引力,也可激发出游客的兴趣。旅游方式的参与必须依据当地的资源分布情况和游客需求状况相关,结合当地的风俗民俗,发掘出特色的一些旅游方式。可根据周围的地理风景状况分布,举办与周围风景有关的主题型的旅游活动、茶文化节,发挥出其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3.1采茶
采茶本来是南方汉族茶农的一种生产活动,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冲击,采茶逐渐形成了一种汉族的民间歌舞。采茶是进行饮茶、泡茶的前提。这是一项要求采茶者格外小心、谨慎的生产活动,需要手巧的人来完成。为了提高旅游者在旅途中的兴趣,采茶这一步骤现在可通过旅游者亲自来完成,让旅游者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感受劳动者的不易,并且在采茶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以前采茶人为中国创造的宝贵财富,重现昔日情景。
2.3.2茶品茗
据研究表明,茶叶当中所含有的咖啡因、儿茶素等成分,具有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三酰甘油的效果,可明显降低血脂,清除已分解进入血管壁内的脂肪,还有预防心肌梗塞、脑血管梗阻的作用。所以,商洛市也积极开办了茶文化节邀请四面八方的游客品茶,这种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茶对人体的益处。
2.3.3茶饮食
根据史料记载,吃茶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而现如今将茶掺杂在其他食物中则是对古代吃茶法的延伸,现在称为茶食。旅游是食、住、行、游、购、娱的过程,吃排在第一位,则说明饮食的重要性,以茶作为食材,能够很好的避免浪费茶叶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达到食补和医疗的双重效果。例如,商洛市推出的抹茶麻薯、五香茶蛋、清蒸茶鲫鱼等都是不错的茶制饮食。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茶饮食的形式与种类也应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进行一些创新。例如,可以加大对茶饮食新菜品的开发,商洛版的“满汉全席”―全茶宴、商洛版的“佛跳墙”―茶膳,以达到食补与医疗的双重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养生的重视甚于从前。茶火锅、西餐茶宴等形式。
2.3.4茶表演
茶表演的方式多不胜数。其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方式就属茶艺表演。茶艺表演是在茶艺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是对茶叶冲泡形象的深刻展示。茶艺表演的开展可以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深刻认识,而且旅游者可亲自进行茶艺表演。茶艺表演只是吸引游客的一种方式,也可通过举办茶情景剧表演、茶歌茶舞、茶字画书画展、茶俗等方式来吸引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辛锦锋,王丽娟,宋立忠.谈企业如何实施品牌战略[J]1009-2243(2007):03-0200-01
径山所属余杭的赵大川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披肝沥胆,挚着于径山及其茶文化的研究,《图考》一书,便是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贡献。
那么,作为中华茶文化一脉的径山茶文化,究竟有它怎样的独特之处呢?《图考》这部专著,较好地给出了人们所关心或应该把握的答案。它以时间的上溯盛唐、下迄当代的大跨度,以史料的丰富、繁驳,全面系统地论证径山茶与其文化的发端、蕃衍、流播的相依相存、兴衰互见,使人们通过此一支脉的认知,感受出中华茶文化主流的浩大厚重。
有关径山茶文化的特色,我以为专著至少在如下三点上作了标示:
其一,以径山之实例,印证了中华茶文化演进其间“茶禅一体”的紧密关系。我们知道,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与传播,首推禅宗。径山也不例外。径山虽非名山,径山寺却因历代高僧辈出位列名刹。《图考》告诉我们,此地与茶结缘,自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始起;径山茶还是其亲手栽种传承至今的。《图考》辑录的大量史载图文,无一不在对古代径山寺兴废考辨的同时,又揭示出其对径山茶兴衰存在的莫大关联,反映出“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相生互融、紧密依存的历史真实。由此,加深了人们对茶禅关系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地位与作用的理解、认同。
不论是原产地还是发祥地,都有最初出现、最早诞生之地的涵义。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发祥地都是与时间相关的地域概念,分别是茶树和茶文化得以产生、存在的物质环境与空间基础。野生茶树的出现,是人类发现茶、认识茶、利用茶的自然物质前提,换句话说,茶树原产地比茶文化发祥地所隐含的时间要早。茶树原产地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最有机会较早地了解茶、利用茶,茶文化也因此得以孕育和积淀,因此,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在地域上具有着一致性的可能。从一个宽广的地域来看,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二者都诞生于中华大地,具有空间地域上的一致性;同时,由于中国本土农耕文化的影响,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茶文化所蕴含的自然、恬淡、淳朴等特点有着天然的契合。中华大地拥有茶文化诞生的特殊环境和土壤,茶文化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渗透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茶文化积淀特别厚重。因此,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摇篮也可能存在地域上的相异。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但中国国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并非在每个地区都有原始茶树生长,或适宜于茶树人工栽培。
2.二者的认定标准不同
茶树原产地的认定标准比较简单一致,也就是只需要证实茶叶最早从何地而来,或者说能够找到地球上最早的茶树即可(如古茶树化石、最久远的野生古茶树、最早的茶树文献记载等方式),主要通过科学实证的手段进行。但迄今为止,尚未有茶树种群化石被发现;寻找茶树原产地,主要通过调查大茶树的有无、多寡,以及从生物进化角度进行推论。如根据对云南茶树资源的考察结果和物种起源说,从云南茶种(Species)的数量、新种的发现、茶种的水平和垂直带分布规律、茶种形态结构的特点等论证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文化发祥地的认定标准则呈现多样统一,它可以借助多种文化表现形式来进行界定,主要通过人文研究的方式得以实现。中国是茶的故乡,自神农发现和利用茶以来,已达数千年之久。茶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华民族众多,生产生活方式大相径庭,即便是对茶的称呼,各地区也不尽相同。茶文化发祥地可从如下方面进行研究: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产生、形成、发展、演变、形式和特点,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等。
二、辨析二者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茶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原点
茶树原产地的标准简洁明了,只需要找出茶树最早出现的地方即可,但这看似简单却很难证明。因为茶树的生长历史远远早于人类的诞生历史,并且随着自然考古和现存古茶树的新发现,新的证据也不断更新着人们对茶树原产地的认识,茶树最早出现的地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目前,茶学界对茶树原产地诸说各执一端,观点多样纷呈,难以达成一致。但对于茶文化而言,它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是人类认识茶、改造茶的活动过程及其成果,通过对各种历史文化现象的辨析,可以得出茶文化发祥地的较准确的地理区位。尽管自然科学视域中的茶树原产地难以取得一致认同,但人文社会视域中的茶文化起点却可以得到有效证实。因此,厘清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发祥地二者的关系,可以使为茶文化研究摆脱对茶树原产地的依赖,解开各执己见给茶文化研究带来的困惑,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与空间,有利于茶文化研究向人文社会领域进行纵深探求。搁置茶树原产地的争议,直接探索茶文化初创地,开展茶文化发祥地研究,可以为茶文化学的形成提供思想前提和基础原点,对整个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2.有利于厘清中华茶文化发展的脉络
中国不仅是茶树的原产地,更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茶叶本是长江流域的物产,自从神农传说开始,中华民族就不断加深对茶的认识,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渐演绎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饮茶的习俗最早产生于长江流域,并逐渐向黄河流域及其它地区传播;最早的茶事传说、咏茶诗句诞生于长江流域,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也以此地茶树和茶品进行拓展构建。茶文化发祥地是茶文化研究的源头,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来梳理茶文化,能够比较清晰地揭示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远古时期,茶叶的发现及应用的传说孕育了茶文化的诞生;商末周初,周武王伐纣时,巴蜀所产之茶为“纳贡”珍品;两汉、三国时期,茶文化通过社会交往与民族交流,向南北扩散推广;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浸润艺术人生;唐代,茶事活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茶经》标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形成。以茶文化发祥地为起点,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创造和积淀,茶文化终于惠及在中华大地,在唐代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茶文化体系。
3.有利于服务地方茶文化产业建设
关键词:
音乐教育;茶文化;传播与传承;茶艺表演
1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
1.1二者同属于文化体系
自夏朝开始,中国便开始出现“礼乐”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制礼作乐”以及“礼乐之邦”等说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礼乐体系对古人的重要意义。据我国近现代历史学者来看,我国音乐发源于炎黄时期,并得到后世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事实上,我国有着璀璨而丰富的音乐文化,比如先秦时期的石磬音乐和编钟音乐、秦汉时期的乐府音乐和歌舞百戏、唐宋时期的曲子词音乐等。相较之下,“炎帝尝百草”之后,茶开始与华夏儿女结下了不解之缘,但这并没有意味着我国茶文化得以形成。事实上,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一直到唐代茶圣陆羽编写《茶经》这本茶学典籍之后,才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初步形成。我国音乐(文化)与茶文化同属于传统文化的分支,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2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
我国音乐文化与茶文化虽然同属于传统文化体系,但是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在内容、形式、发展历史、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就音乐文化来看,音乐主要包括器乐和声乐,不同地域的音乐有着诸多差异(比如我国的汉乐和西方的爵士乐、摇滚乐等)。就茶文化来看,茶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物质器物层面(茶叶种植、茶品、茶具等)和精神文化层面(茶文化习俗、茶文学作品、茶典籍等)。音乐文化主要是一种听觉艺术,其主要作用于人类的听觉感官;相比之下,茶文化则主要作用于人类的嗅觉和味觉。除此之外,音乐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而茶文化是兼具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一种文化形式,二者均可以给人的精神感受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音乐可以使人闻歌起舞、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茶则可以使人感受到舒适惬意、自然放松,同时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1.3二者呈现出融合趋势
由于音乐和茶文化均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因而二者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并逐渐呈现出一种文化融合的趋势。比如说,茶艺音乐、茶道音乐、禅茶音乐等就是这种文化融合趋势下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茶文化音乐就是将“茶”和“音乐”这两个元素进行简单相加。二者是文化的交叠和融合,并非内容或形式上的加减乘除。当茶人步入茶室或者茶楼之前,首先就会听到缓和雅致的轻音乐,音符的节奏律动和茶室的摆设布置在无形中营造了一种天然的饮茶意境,从而使茶人真正放松身心,舒缓疲劳的身躯。由此可见,茶文化音乐是基于茶文化理念和音乐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给茶人的心灵带去一阵暖风。
2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由此看来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同时还要重视诸如美育在内的其他教育内容。音乐教育属于其中的美育(即“美感教育”)的范畴,因而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幼儿园到大学,音乐教育基本上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为学生培养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茶文化是我国引以为傲的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沉迷于物质世界中无法自拔,茶文化也因此淡出人们的视线。茶文化与音乐文化同属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呈现出融合趋势,因而借助于音乐教育传输茶文化理念将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前,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音乐教育可以为茶文化传播提供更坚实的土壤
从现阶段茶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很多社会人士对茶文化、茶思想都不太重视,当问及与茶有关的典故时,有人竟十分茫然。很显然,这一现象透露出茶文化的循序渐进,要想更好地传播我国茶文化,还需要从现阶段的教育做起。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思想和言行对祖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帮助给他们自觉树立文化保护意识。从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中不难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曾尝试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美感和鉴赏能力的学科,我们同样可以将茶文化导入到其中,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性,并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自觉肩负起传播和传承我国优秀茶文化的重担。
2.2音乐教育可以发掘潜在的茶艺表演者,推动茶文化传承
茶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并且茶文化艺术形式也曾为我国历史舞台上散发着特殊的光芒。但是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导致人们出现“短视”的问题,他们开始忽视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我国很多传统文化艺术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比如茶艺表演。通常意义上的茶艺表演主要由乐器演奏者和歌舞表演组成,茶艺表演可以深化茶人对茶文化的认识。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茶道音乐和采茶歌等音乐形式培养学生对茶艺表演的兴趣,并从中发掘颇具天赋的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然,在此过程中,教育单位不妨与民间茶艺表演机构合作,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场所,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推动茶文化的传承。
3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传播传承过程中的应用
在具体开设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学工作者应该对茶文化加以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其对茶文化的兴趣。要想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音乐教育:
3.1创新教材内容,加大文化比重
在中小学,音乐通常作为一门“副科”存在,音乐教材更是多年也未进行调整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内容也出现了很多变化,要是一直按照原来的教材进行教学,就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承,教材编撰人员可以结合我国茶文化进行编写,将与茶文化相关的音乐内容编入教材。比如说,可以在教材中加大茶文化的比重,介绍我国各个地方的采茶歌(唱腔、歌词等)、并可以适当地融入现阶段的茶艺背景音乐和茶文化轻音乐,培养学生对于我国茶文化的认识。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学校经常在临近考试时会将音乐课砍掉,将其挪让给“语数外”等科目。很显然,这种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会导致学生不重视音乐课,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
3.2利用多媒体,调动课堂氛围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多媒体也逐渐进入到很多学校,多媒体成为了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助于推动教学内容的展开。近年来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很多音乐教师通常采取一种“唱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大都由其他科目老师担任,因而这些老师在示范歌唱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专业的问题,比如气息不稳、“走音”层出不穷等。这种不专业的教学方式很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误导学生,使学生也出现此类错误。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不妨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播放茶文化音乐的精选有声读物、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对茶文化音乐形成全面认识。
3.3开设趣味茶吧,培养学生兴趣
很多情况下,一周一次的课堂教学并未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对茶文化音乐的兴趣。而且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来看,人们在学习之后的两到三天内进行巩固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因而,趣味茶吧的开设将有助于学生在课下进行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在布置茶吧时,应该注意结合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摆设布置,从最大程度上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茶意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音乐,一边饮茶一边感受茶乐的律动,身心也会放松下来,这对于结束了一天繁重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讲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学生在茶吧内可以欣赏到各类茶艺音乐,并接触到一些课堂上未曾接触的音乐内容,进而感受到茶音乐的魅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和茶文化均属于文化范畴,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合,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茶文化音乐。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教育与茶文化之间的关联,并积极主动地将茶文化内容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使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茶文化保护意识。为了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于茶文化音乐的兴趣。
作者:周明尧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肖艳芳.浅析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2):233-233.
[2]谢向颖.分析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J].北方音乐,2013(9):141-141.
关键词:
电视剧;传播角度;中国茶文化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电视剧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人们通过收看电视就能够得知古今中外的各种信息,从而增加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必须传承下去。然而,就现阶段而言,国内文化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漠视我国传统文化,很显然这不利于国内文化事业的发展。由于电视剧制作单位属于媒体范畴,有着加速信息推广和传播的作用。茶文化通过电视剧的传播,可以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茶文化,从而有利于我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
1茶文化电视剧概述
近年来,茶文化成为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素材。当然,茶文化电视剧的形成和传播受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电视剧属于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很多茶区对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十分重视,并以此为平台宣传本茶区的茶文化和茶叶特点,从而提升本地茶叶品牌的知名度。茶文化电视剧有利于茶区文化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促进茶区茶业经济的发展。四川是我国的重要茶区,然而国内却并未出现以四川茶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剧,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相比之下,北京不是产茶地区,但其茶文化十分浓郁,很多电视剧中都借鉴了北京的茶文化场景。据调查统计显示,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产量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些大型茶区对于茶文化电视剧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茶文化电视剧的筹划和拍摄工作。从电视剧题材加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茶文化电视题材囊括古今中外的茶文化内容。当然,茶文化电视剧的取材也受到当今电视剧潮流的影响。比如最近,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收看都市题材的电视剧,因此,以都市题材为主题的茶文化电视剧在所有题材电视剧中是数量最多的。虽然茶文化电视剧的题材涉及范围较广,但是诸如传记题材和军旅题材等题材的电视剧均没有出现茶文化因素。事实上,我国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与社会各个方面都结合紧密,而电视剧筹划人员并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导致国内茶文化电视剧仍旧存在遗憾之处。就电视剧的内容来看,茶文化电视剧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比如爱情、成长、生活、家族以及友谊等。当然,对国内茶文化电视剧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茶人茶事主要是此类电视剧的切入点。也就是说,电视剧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人们阐释什么叫做茶文化,而是借助茶人的事迹和茶事活动进行串联,从而向观众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茶文化内涵。我国近年来拍摄了很多有关茶文化的电视剧,这些茶文化电视剧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了茶文化的地域特征和内在魅力。例如,《张三茶庄》借助茶庄的茶事活动向人们展现了国内茶人的精神面貌;国产电视剧《茶花女》讲述了“千两茶”传人的故事,使观众从中体会到革命时期茶人的艰辛;《老铁茶坊》从简单的生活场景出发,向观众勾勒出茶文化的脉络。不同的茶文化电视剧的切入点都有所区别,使观众在收看电视的过程中感受我国茶文化之魅力。
2中国茶文化电视剧传播的现状
虽然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数量较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茶文化宣传的热情低。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支持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一些电视剧制作方则选择以茶文化为主题制作电视剧,这些事实都是对茶文化推广热情的一种反映。虽然国内电视剧制作方有着很高的拍摄热情,但是就播出情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茶文化电视剧只在一些地方电视台播出,而无法在卫视台播出,因此其受众面可想而知。就众多国产茶文化电视剧来看,其主要受到茶区政府和制片单位的委托,因此电视剧中出现了很多茶文化地域特色,但是这种设计并不能为其赢得国内的广泛观众。茶文化电视剧对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茶叶品牌的开发。错误的市场定位和盲目的拍摄制作,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使茶文化电视剧受到观众的认可,制片方和地方政府应该从这一问题出发逐步推动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电视剧制作方应该与文艺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并在电视剧中将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就有利于提升茶文化电视剧的口碑,从而使此类电视剧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3基于电视剧传播角度的茶文化特征分析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传播,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是情理之中的事。茶文化电视剧不仅受到茶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还会反过来影响到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为了使茶文化电视剧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品味,电视剧制作单位在拍摄电视剧之前就需要进行市场调查,从而了解观众的真实想法。在某种意义上,电视剧影响着观众对于事物的看法,并间接影响着观众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换句话说,电视剧不仅直接向观众传递着各类信息,同时也达到了心理暗示的目的。收看电视剧之后,观众会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电视剧所要传达的内容。就国产茶文化电视剧而言,茶文化是其重要创作题材,观众收看电视节目后会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茶文化特征。
3.1我国茶文化丰富多彩
从国内诸多茶文化电视剧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国内茶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茶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茶艺表演、茶事活动、饮茶历史和茶人精神等,这些因素成为国产茶文化电视剧的重要内容。我国茶叶品种较多,包括红茶和绿茶,还包括黑茶和白茶等。当然,茶人在饮茶活动中会与茶艺活动以及茶事活动相接触,从中领略茶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饮茶在古代被看作一种高雅的象征,文人雅士的饮茶活动对市民阶级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我国茶文化历史名人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其历史事迹也被作为素材应用到茶文化电视剧中。以电视剧《茶颂》为例,其主要讲述的是近代西南地区的茶马互市历史。在清朝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茶叶经济受到英美帝国的打压,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却带领众人在茶业领域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观众在收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不仅会对清朝末年的茶政制度有所了解,同时还能够对西南茶区的茶文化习俗有所认识。除此之外,《绿茶情缘》这部电视剧则以20世纪50年代的国内“南茶北引”的事实为背景,山东茶农突破重重困难最终使绿茶在当地成功栽种,从中观众可以体会到我国“南茶北引”的困难和艰辛之处,从而对国内茶叶商品倍加珍惜。
3.2我国茶文化有着浓郁的时代感
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朝代的茶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区别。现阶段,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茶文化事业在国内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茶文化电视剧反映了茶文化的深层次精神内涵。就我国目前的茶文化电视剧而言,观众从中可以发现我国茶文化有着浓郁的年代感。比如说,国产电视剧《老铁茶坊》借助简短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当代茶人的精神面貌,这种真实而简单的信息传达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当然,茶文化电视剧《十八香》的主角是一群“90后”的小伙伴,制作人通过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向观众传递着当前青少年对于茶文化的传承问题。再比如说,《远方来的茶客》这部电视剧涉及到国外饮茶元素,观众通过收看电视不仅可以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异同,同时还会就目前人们对于茶文化价值的认同问题产生深思。当然除此之外,《功夫茶王》这部动漫主题的电视作品也深得青少年的喜爱。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功夫茶王》既满足了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同时还从侧面向他们普及了茶文化知识。虽然茶文化电视剧有虚构成份,但是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茶文化电视剧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我国茶文化电视剧都具备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使观众感受到茶文化本身的时代感。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内众多茶文化电视剧中,茶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观众通过收看茶文化电视剧可以对我国茶文化特征进行认识和了解。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电视剧制作方应该与文艺工作人员相互合作,提升茶文化电视剧的口碑。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塑和构建,同时还有利于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我国茶文化的伟大魅力。
作者:张帆 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会林,受众: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3(5):42-45.
[2]王钟陵.20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及几个理论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3-59.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茶道
从茶席设计,到茶艺表演的具体实践,利用自然、优美的动作传承天人合一、物我相荣的理念,赋予茶具、音乐、整体环境以和谐的韵味,实现茶道艺术和音乐的有效融合,向参观者传递茶道的文化观念,当然也传达着中华茶文化的精神。这,即是茶道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音乐学习,抽象的审美能够伴随着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展开,丰富视觉体验的同时,升华听觉感受,进而加深对于茶色、茶汤、茶味的感受以及茶道表演本身所传达意境的感受,超越表演本身看到茶艺表演的本质,泡茶技能自然也随之上升,进而促进个人修养的有效提高。
1茶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民饮茶的习惯,源于神农时期,周、汉时被世人所认可,唐宋时期更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技能,加之元、明、清的发展以致形成当前时代的茶道,可谓经历了饮茶、煮茶、茶艺表演、茶道、茶文化沉淀等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中,茶道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相互融合,在综合三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同时,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潮流,形成了清净淡雅、自然随顺的茶艺风格,并将其赋予茶艺表演过程中,实现以动传静的目的。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有着新的发展,比如各地采茶歌、采茶戏的表演,以幽默的风格传达着采茶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各地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茶馆中,茶艺表演中与各类传统乐器的结合,也丰富了个人饮茶的体验。当然,采茶戏和茶馆茶艺都是在茶道与音乐相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创造意境,茶艺渲染意境,两者都在传递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当然,音乐教育功能在茶文化中也愈加凸显。
2茶文化中音乐教育功能分析
音乐教育能够加深个人的五官感受,改变人们对于基本物质的情感体验,对于帮助个人发现美、理解美、深化美并再次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更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认知体验,增强个人想象力,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在茶文化传承中,音乐教育的展开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2.1提高个人协作能力
在以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传承中,煮茶、洗茶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不同表演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尤其加入音乐演奏的茶艺表演,需要茶艺师和乐师之间相互理解,把握每一个音乐节奏或者是茶艺表演的具体过程,以促进两者的和谐。在具体的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个人理解音乐对于茶艺表演的促进作用,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美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提高他们在茶艺表演中与其他表演者相互配合的能力,实现其具体表演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提升其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其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
2.2传递茶文化和历史
在茶文化中,采茶戏、采茶歌等可以说是接受度比较广泛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当然,采茶戏并非简单的滑稽表演,其借助于采茶时候的步调、采茶的技艺与音乐之间的相互融合,展现我国采茶文化的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采茶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着采茶者面对艰苦的生活依然乐观的态度。而在茶艺表演中,托壶、旋转、倒茶等的一系列富有音乐韵味的肢体动作,一方面展示着茶文化本身的包容性,表明茶文化可以与音乐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利用人民丰富的智慧创造出新型文化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更突显茶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茶道、音乐等中华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创造,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状态,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茶艺表演中的音乐,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的内涵,融于茶道表演当中,让人们能够在音乐欣赏和茶艺表演中了解音乐,更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承效果。
2.3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饮茶,讲究慢条斯理,以心境理解茶境,以茶境感染心性,在淡然的氛围中,体味茶色、茶香和茶汤。同时,在舒缓的音乐中,放缓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心情,在品茶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文化本身带给人的滋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很难平静下来。包括茶艺表演在内的很多艺术都变得相对浮躁,人们都希望找一个不忙的时候放松心情。茶文化,则给了人们这个机会。茶艺中音乐的加入本身是为了给人营造平和的环境,而茶艺表演,则利用茶香与音乐情境的融合,茶艺表演与音乐节奏的融合,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它的的平静,加深对于生活的体验,更在品茶的过程中寻得片刻休息的机会。可以说,音乐教育让人们对于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给茶文化这一中华文化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以此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并在传递茶道文化精神的同时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个人提高应对世俗凡务的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更促进个人品格的塑造。
2.4培养个人审美能力
经常在品茶的同时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周遭事物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增强其审美体验也有帮助。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节奏、音调、音色的介绍,让学生明确基本的音乐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但是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缺乏具体的情感经历,其很难把握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因此在弹奏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因无法专注音乐本身而影响最终音乐效果。但是茶文化则给音乐提供了具体的表演情境,茶艺表演中融合的茶道精神,与音乐本身相互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表现技法熟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茶道文化的体味、茶艺表演的观察等,丰富其个人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就好比,一个经常去茶馆听曲的人,因为原有的茶文化滋养,对茶艺表演已经相当熟悉,而音乐人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与茶艺表演节奏不和谐、音乐表演人情绪过于紧张的状态,其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
2.5促进个人身心健康
当一个人出现状态问题时,喝一杯茶,感受一下《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大好河山,能够再次拓宽其视野,让人不再沉浸于原有的情感天地中,而是放眼于更大的局面去感知生活本身的美好;当一个人经过长久的漂泊,于一处安闲的地方喝一杯温暖的茶,听一曲家乡的采茶戏,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带给个人的亲近感,还能够在茶香中获得愈加沉静的感受,进而从这种感受中汲取再次奋斗的力量。而当个人十分失意,充满沮丧感时,以茶代酒,在慢慢品味茶汤的过程中,感知《高山流水》中知音之音,感受渔舟唱晚的闲散舒适,感受《沧海一声笑》的壮阔豪情,发泄心中的沉闷,同时也提升思想境界,重新变得斗志昂扬。在茶文化中,优秀音乐曲目的展现,不仅能够平复个人的心情,让人能够深入到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帮助个人和缓心情,同时也能够通过思想境界的升华,保证个人身心健康。
3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实践
结合茶文化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节奏、音乐表现形式的同时,加深对于茶文化的解读;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采茶戏、采茶歌等具体的茶与音乐的结合形式,了解茶与音乐之间的动静结合之美,明确茶文化不仅是静止的历史和文化,其在不同的地域、历史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当然也接受历史、人类智慧的滋养,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表现形式,以多样的状态向人们传递着生活的美好,加深人们生活的体验,更促进个人生活态度的转化。当然,茶文化的音乐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在赏析音乐的同时,提升其对于音乐本身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审美体验,实现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与音乐精神的相互融合,让抽象的理解变得更加真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想象境界。同时,在整体的音乐感受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对于音乐的认识,尤其加深对于不同音乐小节中所表达情感的认识,进而将一个个音乐片段联系起来,以新的音乐展现形式传递音乐带给自身的感动,更向周围的人再次传达音乐理念,深化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音乐实践本身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过程,进行音乐的具体演奏实践,有助于个人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得原有的以静态方式的曲谱灵活展现于手指尖,让音乐的表演更加鲜活可感。而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学生自身情感的加入,也可以让身心全都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进而在感知音乐情感的同时实现个人精神的升华,帮助塑造音乐品质。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让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与茶相关的音乐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形成,为茶文化的深层次构建、茶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式理解创造条件,更为茶文化的深度发展和时代传承做出贡献。
结语
从茶文化的传承当中,了解茶文化的具体韵味;从茶文化与音乐结合当中,明晰音乐的功能,明确音乐教育的加入对于茶文化教育的具体作用,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具体形式以及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具体展开形式;在以茶文化为背景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丰富个人形象感知能力,提高个人对于音乐和茶文化的认识,更有助于茶文化本身的时代解读和发展。
作者:杨珊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贞文.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174-176.
本文受到中国计量学院2011年校开放实验项目资助:杭州大学生茶文化调研与宣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0日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在“茶”饮品日益受到其他饮品冲击的今天,茶文化为经济带来的影响还有以前那么深刻甚至不可少吗?作为年轻一代消费者群体代表,大学生又是对茶文化的了解如何以及持怎样态度?本文通过对在杭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共获得500问卷,试图寻求答案。
一、大学生茶文化知识现状
1、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表1)从表1看出,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4对茶文化的知识了解有限,能认识到饮茶对于身体有益的比例仅为33%。可见,茶文化在大学生中并不普及,真正了解茶文化的人还很少。大部分人对茶的了解仅限于日常所见广告,只有极少数人能主动领略中国的茶文化。但是调查表明,大部分人愿意去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因此,如何创造条件和好的环境帮助学生了解茶文化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对喝茶好处的看法。(表2)茶饮品对于人体有诸多益处,然而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群体对于喝茶益处了解不够全面。大多数同学只知道喝茶有利于提神醒脑,但是对它的其他作用并不了解。全面宣传喝茶的益处,让茶逐渐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习惯仍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杭州很多知名茶馆,均在茶文化方面下足了功夫。然而,在调查大家对茶馆的消费认可度时却发现如下问题:44%的同学直接认为自己不会去茶馆消费,仅有13%的同学有消费意向。通过访谈及事后调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大多数同学潜意识中认为茶馆就是老辈人的消费去处,茶馆活动就是曲艺、弦歌、博弈,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有很大误区,改变消费认知势在必行。
调查还发现,男生中有17%的选择去茶馆消费,有40%认为不会去消费的,43%的同学是不明确是否会去消费。在女生中,选择茶馆消费的不到10%,不去消费的占48%。前后对比可见,虽然女生喝茶比例多于男生,但是去茶馆消费的意愿不强。部分女生喜欢自己泡茶,而不喜欢茶馆的氛围。如何改善茶馆一贯的宁静养生而相对缺乏活力的氛围进而增强吸引力,是当下茶馆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
3、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茶文化。(图1)为了研究在校大学生对茶叶的兴趣所在,在问卷中设计了“最有兴趣了解的茶叶知识”。通过调查得知,3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对茶道茶艺最有兴趣,其次是茶叶的冲泡方法,占27%;再次为名茶分类,占17%,接下来分别为茶具茶器和茶史渊源,分别为13%和10%。我们认为与受调查者在日常生活当中积累的对茶叶的认识有关。认为熟悉茶道茶艺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和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方法,大学生们普遍对其感到很有兴趣;对茶叶本身感到有兴趣的同学则对茶叶的冲泡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愿意了解名茶分类的同学,则希望通过辨别名茶及其分类,能彰显其较高的品味;而对茶具茶器的了解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应用,有益于泡出更好的茶叶;了解茶史渊源则能对茶叶本身能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是否知道茶叶分类的问题,51%的同学表示完全不知道,45%的同学认为知道一点点,剩下4%的同学则都知道。可见,茶叶的分类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还依然是一个盲点,茶知识的普及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茶叶不外乎茉莉茶、茶等花茶,还有铁观音等绿茶以及普洱茶等红茶。因此,鲜有大学生愿意进一步深入了解茶叶的分类等更为详细的茶叶知识。茶叶知识内容丰富,并且富有内涵,深谙其道更能体现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因此,大学生们都可利用课余时间对茶叶进行较深入的探索,领略其精髓,提升自身修养。
从图2、图3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饮茶者中有89%的对泡茶工具有要求,对器具的选择:龙井、碧螺春一般用玻璃杯较好,瓷器器具最好用来泡绿茶,陶土器具的用来泡台湾乌龙茶。选择绿茶的有140人,与使用瓷器的数量差不多,这说明大多数人还是知道茶具的正确选用。此外,用金属器具泡茶会损坏茶里的微量元素,不利身体健康,而有21人没有这种观念,说明部分大学生完全不懂茶具,对茶具没有要求的也有48人,他们都是不常喝茶的人。总的来看,大学生对茶具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对于如何使茶的微量元素发挥到最高尚且没有概念。所以,从茶叶消费的角度上,可以在销售茶叶的同时进行茶具科普,为他们讲解茶具的重要性,增进与同学们的亲近感,同时实现双重营销的效果。(图2、图3)
4、大学生认为普及茶文化的必要性。(图4)当问到普及中国茶文化是否有必要时,29%的人认为很有必要,56%的人认为有一定必要,只有约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推广茶文化。大多数大学生在谈及中国茶文化时,都认为茶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茶文化集儒、释、道三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茶文化中的淡然、超脱,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普及中国茶文化对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建议
针对目前杭州发展结合茶文化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茶话活动。茶话活动由来已久,在古代就曾作为各种达官贵人家中结交朋友,显示自身修养的主要方式。现在开展这样类似的活动,花样可以更多,既符合茶文化的传统,也满足了人们推陈出新的需求。
第二,每年新茶出产的时候举办各种采茶、制茶、品茶活动。杭州产茶基地众多,已有不少农家乐在每年新茶出来的时候举办各种采茶活动,让人们在采茶的乐趣中了解了茶文化。政府可以利用这些契机,开展类似活动,让人们在消费的同时吸取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合理选择宣传主体,达到宣传效果。杭州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浙江省内,对于茶的了解相对较多,对于各种茶文化活动也更有认同感。选择他们作为茶文化活动宣传的主体,进行针对性营销,能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