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证券市场的概念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解决资本供求矛盾和流动性而产生的市场。广义上的证券市场指的是所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狭义上,也是最活跃的证券市场指的是资本证券市场、货币证券市场和商品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商品期货、股票期货、期权、利率期货等证券产品发行和交易的场所。
三、证券市场的现状
(一)外部环境背景的不确定性
首先,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化引发全球的经济问题,由美国的经济减缓从而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国自然也不会独善其身,美国次贷危机会通过进出口贸易、资本流动、心理等方式对中国经济运行及证券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然后,中国乃至全球正处于持续通货膨胀的阴影之下,中国的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面临着不确定性。在经济发展的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着从偏快转向过热的迹象,物价有可能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上涨。
(二)上市公司内部存在问题
目前证券市场中虽然已经有一些较优秀的上市公司,但所占比例却不大,而新的上市公司又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上市公司的一些投资者缺乏正确的投资理念,对证券市场投资产生的收益和风险没有正确的理性认识,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存在投机心态。虽然与前些年中小投资者占多数的构成相比已有明显的改善,并且机构投资者也用其投资方式与理念影响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但在机构投资者增多的同时,机构搏奕现象也变的残酷。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从制度本身和从执行上都存在着信息仍不够公开的问题,一些重大的信息披露带有些随意性和主观性,这样会挫伤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和了解程度。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
(四)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引起的。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仍然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还有很多的薄弱环节,市场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由于证券市场本身自身也在迅速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处于也有着不确定性,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所有现有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需要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四、证券市场发展前景及策略
(一)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
证券市场制度的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中国证券市场演进的原动力。制度安排滞后于市场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从证券市场的成熟发展和现实需求来考量,中国证券市场迫切需要推出做空机制,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备兑权证,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的开展,扩大市场的规模,提高市场成交活跃度,为投资多元化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建立和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证券市场首先要解决股权结构不合理这一现象,逐渐消除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尽量减少国有股在股市中所占的比重,优化股权结构。弱化政府行政部门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市场规律的作用。切实在公司内部建立起独立董事制度,同时还要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者之间的权利制衡关系,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使其在证券市场上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优化证券市场结构,提高市场效率
一是要理顺股票、国债与企业债券之间的关系,实现权益类工具和债务类工具的均衡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应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渠道。二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同时还要有效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资源配置能力。三是要积极、稳妥处理好投资主体的深化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广大散户投资者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掌握合理的投资方法.
(四)完善市场法律法规
[8] 新华网:《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运行首日成交逾2万吨配额》,,2014-01-04.
[11] 修菊华、杨建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载《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Developing Situ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Choice of Path of Our Carbon Release Right Exchange Market
WEI Zhi-min
互联网信息的安全包括互联网设备安全、计算机软件安全以及网络信息安全三个层面的含义。在信息时代要充分保障上述安全,就需要对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进行及时更新与优化,以对抗恶意软件的攻击,同时对硬件设施加强防护,充分保障信息安全。让更过的人们正常地应用互联网服务。
如今,互联网已经应用到每一个家庭,为人们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视频通话、电子支付以及网络交易等多种便捷的功能,互联网在应用中所展示出的便捷优化了生活的质量和效率,使人们的需求得到全面满足,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在我国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安全在成长中逐渐健全,以传统防护功能的防火墙为基础,构建了更加完善的安全系统,将检测、报警、查杀、防护、存档以及恢复和自动优化有效的结为一体,形成安全性与实效性并存的网络完全模型,计算机用户的安全与隐私获得充分保障。当然,黑客技术与新型的网络病毒也在持续更新,在目前的计算机网络中,我国的安全技术依然与其保持者长期“交锋”状态,一方面针对黑客技术与新型的网络病毒能够推动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优化与完善,另一方面依然要对网络安全时时保持高度警惕。
计算机的存储作用代替了传统的纸质版原始数据,具有便捷、高效、存储量大等多重优势,因此个人、组织、企业以及我国各级政府会将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存储,这就要求相应的计算机安全性尤其是网络完全性相对完善。然而,由于部分计算机的安全技术长期未更新,所以存在的漏洞会导致其安全性能大幅下降,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者团伙将会通过网络安全攻击,对计算机内的数据信息进行窃取或者篡改,造成机密泄露或者数据失真,而失去既有的意义和作用。
软件是计算机应用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参与互联网的过程中,计算机需要下载并安装一系列的相关软件,正是通过这些软件才能使计算机与互联网进行深层次的链接,但这些软件能够直接接触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关键文件,如果安装了存在漏洞的软件,那么计算机的网络完全必然会形成隐患。因此,为了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需要对软件进行安装前的漏洞检查,对存在漏洞的软件务必谨慎安装。
在信息时代,一些不法的黑客会通过恶意攻击并盗取重要的网络信息彰显自身的实力,或者换取经济利益,尤其是隐秘性较高的新科技或者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信息。黑客的存在具有一定专业性,他们热爱信息技术且能力较强,但是却喜欢通过编写程序入侵网络中尚未弥补的漏洞。诚然,互联网在发展中会对已查知的漏洞进行整改,但是黑客的技术也一直在成长,他们会不断发现新的漏洞和攻击方法。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问题,所以无论是个人计算机还是单位的网站,普遍都会设置安全措施,例如防火墙等实时防护工具,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需要搭建网络访问权限,所以不法分子便得到了可乘之机,对目标展开攻击并窃取其中的资料信息。
现阶段,云端、云平台和云盘等被广泛应用,信息的存储安全性获得提升,但是在存储、浏览或者下载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过多的网络接口,其中潜在的漏洞会对相关数据信息的网络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局域网和广域网是构成计算机网络的两个核心部分,我们常用的为广域网,局域网在是在组织内部建立的网络,虽然不与外部网络相连,但是数据信息能够在内部进行共享和流通。因为局域网没有与外部网络相连接,所以组织一般不会对局域网的网络安全进行重点设置,导致其有漏洞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则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窃取数据资料,破坏组织的重要信息。
防火墙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也是计算机的基本防御,因此不法分子入侵计算机首先要突破的第一道防线就是防火墙。当前的防火墙技术发展以相对成熟,包括针对应用环境的包过滤防火墙技術和具有较强信息处理速度防火墙技术两种类别,应用的灵活性较强,用户可根据具体环境和实际需要进行适时调整。
我国反病毒技术经过不断优化,一方面从被动防御发展为主动查杀,对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测,另一方面病毒库的更新与共享大幅缩短了新病毒生存与感染的空间,一些疑似病毒能够即使被发现和处理。我国的反病毒技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历了“小球”、“熊猫烧香”、“蠕虫病毒”、“勒索病毒”等多个危险而严峻的阶段,在当前已能够有效保障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在国际反病毒技术领域中发挥着带头作用,引领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发展方向。
所谓数据加密技术,是指依照双方共同商定的法则,将双方的通信信息进行复杂变换的一种保密手段。数据加密技术包含有加密和解密两个过程。在网络安全技术中,加密技术被称之为基石,可见加密技术在网络安全技术中的重要程度。我国积极参与到数据加密技术的研究中,由中国大陆学生提出的魔方流加密算法曾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并获得奖项。借鉴电报中的摩斯密码发挥出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加密技术获得广泛推广。双方对加密法则进行协商,然后在信息传递和存储时应用转换后的形式,该手段能够促使数据信息更加安全有效,即便被窃取后由于缺少破译手段也无法造成信息泄露。
防火墙技术作为网络安全防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成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未来研究的重点技术,ASIC架构表现出了明显的发展趋势,其在性能、带宽容量、稳定性等方面表现出极高的优越性,然而其计算能力、灵活性、扩展性等性能的发挥则需要借助于强大的硬件平台,因此需要在硬件方面进行完善以保障防火墙技术的充分发挥,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4] 王铁林,高天峰.神木:山旱地谷子和黑豆创全国高产纪录[EB/OL].(2009-10-14)[2014-07-20]..
[5] 张瑜,王慧.清涧创百亩旱地黑豆全国高产纪录[N].榆林日报,2012-11-13(1).
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东集团联合编写,通过多名智库专家,经过近7个月的全国调研,分析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产业园区以及中小企业在政策引导下的发展方向,并对“联东U谷”的成功从拿地、定位、开发、招商及运营服务等整个环节进行了梳理呈现,代表了产业/工业地产行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版丛书的最高水平。
报告集中国顶级园区经济发展研究专家智库的理论研究与十余年中国最成功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实战案例于一体,力求打造高端行业智库。旨在帮助园区投资、开发及运营商提高经济利润,提升入园企业生产效率,同时提出积极的政策导向思路,为构筑稳健的市场经济夯实基础。
为园区开发商的发展布局提出策略依据
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产业园区或迎来未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产业园区急剧升温的同时,对园区开发企业而言却普遍存在“五大难”问题――拿地难、定位难、融资难、招商难、服务难。
报告从产业园开发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主要对中国产业园区建设行业的发展现状、开发及经营模式、传统房地产商在产业园建设领域及园区投资运营企业间的竞争形势等进行阐述;重新定义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梳理各细分领域竞争现状,针对全国重点经济区域环境特点分析产业园区域形态;在对整个行业把控的前提下,对我国典型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企业及园区本身经营情况、竞争力进行重点分析;从园区投资、开发及运营商关注焦点――招商引资进行全面的剖析。
为中小企业的选址提供战略方向
中小企业一直是组成经济“机体”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活力的细胞组织。而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却常常因为被忽视,而面临各种各样的发展瓶颈。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实施,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都市工业园区以及楼宇经济投资、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投资者和中小企业应如何应对、如何有效开展合作,这是产业园区与中小企业面临的大命题。
报告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行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列举国内外中小企业选址策略,为中小企业的选址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强调促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是未来中小企业发展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瞠目的成就,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深化落实,党和政府开始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于是先后提出系列政策与法律法规,推动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推动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集中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经济概念解读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普及的背景下,人们对绿色经济的理解也在不断的发展,纵观绿色经济的发展历程,对于绿色经济的理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1989年-2006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但是对于绿色经济的理解比较单一,只是强调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去采取的相关经济措施;第二,从2007年-2009年,人们对于绿色经济的认知开始深化,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升级,进而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和平共处的目标;从2010年之后,人们对于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性开始有了新的认知,于是绿色经济具备了较为全面的定义,也就是可以为人类带来幸福观的经济发展模式,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实现和谐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一种,是以县级行政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以市场为导向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位经济。但不同县的经济发展程度往往不同,既有富裕县,也有贫困县。下文中,笔者将具体的分析欠发达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1.体制滞后。同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往往表现出体制滞后的特点,计划经济残留严重。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欠发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体制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除相应的体制之外,还有就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没有对经济发展作出具体的规定。面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当转变职能,担当起引导经济发展的重任,带领人民走向富裕。
2.数量繁多。相关统计表明,我国现在有680个欠发达县,大约占全国的35%。也就是说每三个县中就有一个县是欠发达县。欠发达县的数量多,也就决定了我国当前面临着极大的发展压力。除数量繁多之外,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困境也各有不同。有些地区欠发达是因为区位原因,交通比较闭塞。还有一些欠发达地区是因为政策原因,缺乏良好的政策支持,导致了其发达程度不高。
3.教育落后。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落后,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人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往往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地区欠发达对教育方面的投资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地区欠发达,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欠发达地区只能越来越穷。
4.人口外流。欠发达地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都是一些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儿童。这就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没有劳动力自然就难以建立起发达的经济。还有就是人口外流导致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狭小,也就是欠发达地区缺乏市场资源。这样的话就难以生成完整的生产消费链,也就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如何转变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欠发达县域经济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经济体制滞后,难以跟得上时展的潮流,其次就是数量繁多,所面临的问题各有各的不同,还有就是教育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流失严重等等,为改变这一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
1.更新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时展的潮流。欠发达地区要找到新的出路,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就必须要更新观念,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要借鉴其他发达地区优秀的发展经验,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区域的发展现状,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2.改变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平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改变欠发达地区落后的发展现状就必须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在改变产业结构时,既要考虑到当地的资源分布状况,还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3.发展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只有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发展教育事业,首先应当吸引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为教育事业准备一些高素质的老师,其次应当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注意完善相关的教学设备,这样才能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保证之后人才输出的质量。还应当注意成人教育,给那些无业游民一些培训机会,增强他们的技能,为他们之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就业率,发展新的产业。
4.政策支持。除上述措施之外,政府方面也应当加大对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创业,并为创业提供一些帮助等。另外还要注意引进外资,借助外来力量实现自身的发展。
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情况下,文化将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我国向文化强国发展的方向,更是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同时也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让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发展。河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方针,需要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部门根据国内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进一步指导河北省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从而让河北文化旅游能与国家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一、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旅游资源是一项新型的可持续的资源,目前旅游产业在国际大背景下不断的提高消费水平,同时还让旅游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一)提高了我国旅游大国的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2005年之前,我国入境旅游人次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入境的旅游人次从之前的180万增加到1000万以上,整体增加了将近60倍,旅游外汇收入也逐年增加。据统计,在2005年,我国国内的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的总收入接近7000亿元,在国民收入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随着旅游人次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旅游资源被全面的开发,也让旅游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也使得我国从旅游大国逐渐转变为旅游强国,并使得我国旅游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最好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和气候条件比较好的西南地区,而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不在前列。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就容易出现国民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也使得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均衡,无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我国的旅游业也向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方向发展
目前,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全国旅游业主要向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发展为主,使得我国的旅游资源能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根据旅游的人群来提供相对应的辅助旅游,让旅游资源能够全面利用。目前,我国国内的旅游活动主要有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和探亲访友等形式,而特色旅游资源则是作为辅助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主体结构中的比较特殊的内容。
二、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
(一)资源存量现状分析
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河北省均在全国其他省的前列,据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拥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在全国排名第三,并且有3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占全国文化遗产的1/9。因此,河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能够与世界旅游资源接轨。目前,河北省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全国旅游资源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具有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共670处,而具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88处,因此,河北省也是最大的著名文物省。此外,河北省还具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的十大风景名胜共有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地质公@3处,从整体而言,河北省的品牌旅游资源在全国排名第七,河北省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全国各省中占有非常大的优势。
(二)河北省的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在“十五”时期,河北省的旅游接待入境游客达到200万次,获得的旅游创汇将近8亿美元,无论是接待人次还是旅游创汇,都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时,河北省的旅游资源还与京津地区相互联系,其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渤海,而且消费人群比较集中,市场潜力比较大,因而有利于发展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在两种旅游模式相结合,河北省的旅游市场将会有很大的突破,还能利用周边省市资源,其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此外,在“十五”时期,河北省接待国内的游客达到31000万次,在国内旅游的收入达到1400亿,无论是游客接待次数还是旅游收入,都比“九五”时期有很大的增幅,其中游客接待次数增长10.7%,而旅游收入增长15.1%,特别是石家庄、保定和秦皇岛三个城市的旅游接待超过千万人次。因此,无论是国内的旅游市场还是入境游客的人次数量,河北省整体的旅游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需要河北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旅游资源发展做好长远的规划,进而促使河北省能在旅游产业中有很大的发展。
(三)河北省旅游产业产品机构现状分析
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旅游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也出现了旅游产业一体化服务。目前,就河北省的旅游产业机构而言,其数量非常丰富,既有世界文化遗产,又有文物宝藏和宗教朝圣文化。此外,河北省旅游业结构中的种类也比较多,如:娱乐与健身融为一体的塞外滑雪,有修身养性的民间工艺,以及神秘与历史文化结合的名城古迹,还有观光旅游、舞蹈艺术、雕刻杂技等领域,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自“十五”规划以来,河北省对全省的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让各种旅游资源进行结构式的组合,最终让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十大旅游产品系列结构,主要有自然生态旅游结构、历史文化旅游结构、红色旅游结构、工农业旅游结构等。这些结构系列的旅游资源为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河北省旅游资源的竞争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在我国推行旅游文化资源建设,并且,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气候条件比较好的西南地区,在品牌旅游资源的排名中,河北省在十大旅游品牌资源省之列,并且根据上述的陈述,河北省在品牌旅游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非常强。
此外,河北省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的优越,其毗邻山东,经济发展在全国经济排名中又位居前列,旅游资源更是丰富,交通便利。但河北省同时与北京、天津相连,北京、天津两城市的政治优势和商业优势给河北省的旅游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河北省的旅游业资源向资本转化方面任务比较艰巨,再加上河北省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开发,经济方面的竞争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在国家提倡发展旅游产业资源的情况下,许多省市将旅游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因此,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发展与周边省市地区的竞争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加剧,如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没有长远的规划,就容易在竞争压力下让旅游资源发展走向弯路。因此,河北省相关部门要在提高旅游业发展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始终坚持党提出的发展方针,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三、结语
目前,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在国际大背景下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旅游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河北省作为我国其中的一个省地区,其资源数量丰富,旅游资源的种类多种多样,旅游模式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河北省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其综合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国家的相关部门要对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全面了解,对其旅游资源发展做合理的部署,进而促进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⒖嘉南祝
[1]王鹏,张有山,王会娟.论河北文化旅游的市场开发与运作[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贾绍宁,刘奇,王华彪.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J].品牌,2014(06).
[3]李美,杨芝华,庞瑞芳,祝晓明,周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下河北生态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
[4]王闻道,吴倩.河北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02).
在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中,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占有优势地位,是我国加工出口贸易的重要支柱。要知道,加工贸易出口以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有关于国际加工装配贸易,有其形式,作用与局限性。
一、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由于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加工贸易产品逐步调整,机器设备、电气电子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密集型或技术结构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却不平衡,比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而中西部地区从发展规模和发展程度上则存在着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及原材料供应质量等方面都在不断提高。
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有着双面性,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存在中小企业加工经营过程中。因为加工贸易造成我国中小企业外贸依存度过高,贸易摩擦不断的处境。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量多而价格低廉,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从而引起了众多国家尤其像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的高度抵制,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并采取众多措施尤其是关税壁垒来限制我国商品进口。
二、某一江浙企业发展现状
浙江新杰克缝纫机,是中国缝制机械的骨干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专业从事各类工业缝纫机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杰克机床有限公司是杰克控股集团旗下第二大产业,现有浙江、江西、湖南等3家机床制造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飞机等机械制造领域,市场遍布全国内各地,并出口至中东、东南亚及南美等地。作为加工贸易的典型企业,其发展现状可以反映中国江浙中小型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问题。
该企业经常接受台湾胜家的厂商的委托进行加工贸易,胜家厂商提供零部件包装物料及必要的技术设备,杰克按照胜家对品质、规格、式样、技术标准等方面要求进行缝纫机加工生产,成品按照规定的时间交给胜家销售。有时,杰克还会进行来件装配和来样加工。双方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着重分析受托方的利益。首先,受托方可以有效利用外资,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实际上是利用外资的一种形式,杰克可以通过外商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以此扩大现有规模,发展本厂的对外经济合作。然后,有利于充分发挥杰克本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现有厂房,设备进行加工装配,扩大就业,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最后,有利于引进胜家先进的技术设备,因为,在加工装配中,胜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愿意在设备,技术等方面帮助杰克,从而有助于杰克在自身技术基础上,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需要注意的是,其引进的不一定是十分先进的技术,设备,毕竟加工装配贸易属于一种初级的合作形式,其产品是杰克原生产经营的同类产品,双方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竞争关系。所以,胜家为了避免影响利益,不会把真正关键的设备和技术无保留的提供给杰克,因此,杰克厂商为避免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必须加快自主研发和产品加工转移。
三、江浙中小型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
当前,江浙地区经济有着持续性增长的态势,中小企业自主发展能力日益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工制造改善不断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江浙地区变化明显,改变了计划经济在全国的经济主导地位。近年来,加工贸易在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在未来仍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江浙中小型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多年来,在国内外优势互补的过程中,江浙地区加工贸易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发展,成为江浙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江浙加工贸易出口产品所占份额最大的是机电产品与纺织品,这些均属于低技术,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现有加工贸易企业研究开发核心技术能力不足,产品档次较低,难以打入国际市场,其深加工产品也存在着加工过程短的问题。
江浙地区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结构不合理是其另一发展现状。江浙地区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比重低。并且,现有加工贸易企业核心技术不足,主要从事简单加工装配。此外,江浙中小型企业开展对外加工贸易起步晚,经验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缺乏专业外贸人员,加工贸易操作流程生疏,使得其加工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二)江浙中小型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策略
1.人才培养战略
江浙中小型企业加工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人才需求日趋强烈。主要表现在:第一,增加对企业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第二,增加对企业研发人员的需求。第三,增加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为适应全球化发展,企业采用人才培养战略以适应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需要。
2.完善加工贸易管理体制
中小型企业是江浙地区重要的市场小主体,针对于过去重数量、轻质量的引资行为,政府应该降低门槛,扶持中小型企业,给予其政策方面的支持,吸引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加工贸易,从而促使江浙地区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3.建立一个长期发展战略
江浙中小型企业要坚持引进核心技术,发展加工贸易,加快联合研发,创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先进技术的良性机制,逐步实现委托设计加工生产向自主品牌营销而转变。
由于林业是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产业,分析林业发展现状对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林业处于近代林业初步实现阶段,林业产业的发展受林业产出水平、人力投入和生态建设等因素影响。因此,分析这些因素的现状及变化,可以加强对林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有利于为新时期林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将全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根据2004~2014年统计数据,分析林业发展现状,为转变林业发展策略,促进林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一、区域划分与指标选取
(一)区域划分
中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差异巨大,常采用区域划分的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区域划分类型也多种多样。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高速发展,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经济存在显著差异。依据这一现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域,分别为东北、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林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因此,选择按经济区域划分的方式,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区域。
(二)指标选取
林业产出水平主要对林产品产值进行考察,林产品产值是农林牧渔、建筑业和生态旅游等活动的总产量,可以反映一定时期林业产业的总成绩,综合代表性较强。劳动力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林业劳动力投入是指林业从业人员。我国林业从业人员承担了从林木种植经营、采伐加工,到生产销售、管理维护环节等多方面的任务,贯穿了林业产业运行的整个过程,对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从业人员的数量与素质两个方面分析林业产业的劳动力现状。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林业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必要和首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都是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分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情况和生态工程造林面积情况,可以加深对林业生态建设的了解,同时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决策提供相应建议。
二、区域林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林产品产值分析
东部地区2014年三次产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均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且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占本地区林业总产值的比重依次为25.58%、64.02%和10.4%,表明东部地区林业发展方式已经逐渐脱离原始方式,主要依靠以林产品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林业经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东部地区林业发展影响较小。东北地区2014年总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最低。该地区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占本地区林业总产值的比重依次为40.73%、45.26%和14.01%,表明东北地区林业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由于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可适当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林业第二产业发展。西部地区2014年第一产业占本地区林业总产值的比重最大,为52.0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依次是34.24%和15.34%。林业第一产业是支撑西部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产业,说明西部地区林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应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方式向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为辅的发展方式转变。中部地区的林业发展方式介于西部和东部之间,因为中部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占本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7.02%、43.74%和19.24%.林业经济发展受第二产业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对该地区林业发展影响最小。由此可知,中部地区林业发展方式正处于从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过程中。
(二)劳动力投入情况分析
2014年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和科研水平整体较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跃,经营林业的机会成本也很高,因此。该地区林业从业人员相对较低,仅占全国的12.21%。但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高。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的人占该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57.79%,表明该地区人才方面优势较大。东北地区2014年林业从业人员数为41.22万人,占全国比重高达33.58%,虽然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依旧是四个地区中林业从业人数最多的地区。该地区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整体结构与东部地区相近,其中东北地区中专人数所占比重略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2014年林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下降速度都排在第二位,低于东北地区,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04~2014年西部地区只有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且占全国大专以上人数比重最大,高达41.04%;中专、高中和初中以下人数皆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比较一致,这是由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造成的。中部地区2014年林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为21.07万人,下降的速度最慢。由于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不到一半,整体受教育水平集中在中专和高中,因此,该地区从业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最低;但该地区大专以上人数以62.72%的速度逐年增长,且中专、高中和初中以下的人数逐年降低,所以中部地区林业从业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呈上升趋势。
(三)生态建设情况分析
【摘要】本文立足于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及“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北省高职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湖北地区经济发展轨迹与高职发展互动关系中的合理选择,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携手共进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基础性研究。
关键词 高职教育;地方经济;发展轨迹;互动关系;合理选择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 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教集团框架下区域经济与高职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2013B254)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颖森,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区域经济;陈力,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区域经济。
一、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湖北业已步入经济高速发展轨道,其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跃入全国前十之列,牢牢占据第一梯队,年均上涨速度达到两位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增长幅度依旧稳定在相对高的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左右(见表1)。而且湖北省的发展优势还在不断强化,“一主两副”(武汉带动襄阳、宜昌) 发展明显加快,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5.1个百分点。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设计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即重点扶植和促进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成长壮大,助力现代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创造条件提高第三产业的现代化速度,将科技因素注入现代农业等,三次产业格局的合理化演进将被视作湖北省产业结构重新布局的核心目标。
二、“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高职发展现状2014年,湖北省有一般高职(高专) 院校总计55 所。2014 年高职(高专) 院校招生16.7 万人,同比增长0.5万人。2014 年上半年在校生大约45万人。基于利好政策的倾斜,高职教育已然成为人才输出的中坚力量,社会地位日益上升。在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专业布局方面也取得实质性突破。以2012~2013学年度为例,湖北省55所高职高专院校共开办专业343 种,大致能够对接省内各行业基层岗位群,符合人力资源的总体需求。在政策扶持与院校自我发展双重驱动之下,高职教育的教学设施硬件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专兼互补的教学团队。
在此基础上,湖北省立足于长远目标,基本完成了与《职业教育法》等相适应的省市级职教法规,有力地推动了价值取向趋同、培养目标趋同的校企合作,实现了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实销对路。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精进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示范作用突出的领军高职。
三、湖北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合理选择湖北经济对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专业内涵、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等方面大体有如下要求。
1.以省内产业重新布局为指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经济发展输出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湖北经济格局尤其是产业布局处于重构的阶段,经济构成以及产业布局的破旧立新必定是颠覆性的。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和配套的教学资源一定要和这种革新保持同步协调。
2. 对接重大工程项目人才需求,为湖北发展提供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在湖北省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全省钢铁、汽车、光电、造船等产业已超过千亿元,重大工程项目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高技能人才培养却未能跟上发展需求。根据《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缓解人才紧缺状况,湖北省计划未来5年培养开发紧缺技能人才50 万人,其中紧缺高技能人才10万人。重点包括新兴行业工种在内的44个紧缺技能工种,既有车工、钳工、电工等传统行业工种,又有数控车工、汽车装调工、光伏电气安装师、电控部件工等新兴行业工种。
3.图谋地方经济以及产业布局的发展, 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湖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未来湖北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能源、有色金属、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13个领域为重点发展目标。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高新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无疑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带来了新的影响。
4.高职教育的类型组成要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多元化培养人才。职业教育的类型组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全方位、多维度的培训教育能有效解决群众需求与学历教育供给的矛盾,并提高学历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与此同时,要根据地方经济成长与产业格局的变动,将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与培训的技能性有机融合,延伸高职院校服务领域,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充分发挥其推进分流员工二次上岗、企业职工不断学习以及农村居民迁徙培训的关键作用。
5.湖北省内不同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鲜明的层次性特点。“1+8”城市圈所包括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在武汉的辐射和带动下,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部分城市的产业升级甚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承接武汉市产业链的配套与转移过程中,技术应用型的高职人才存在巨大缺口,而武汉市作为辐射极城市不仅需要大专水平的高职人力资源,更需本科水平的高职人力资源,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必须晋级到本科层次才能与之相适应。
6.顺应社会的教育发展,引导大学生择业的正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非常关键的最终环节是学生完成三年学业后的工作方向。在着力培养技术过硬、脚踏实地的实用型人力资本的同时,应帮助其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当下,武汉、宜昌、襄阳、黄石等省内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依然是大学毕业生工作的主流区位选择,要引导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生产前线,走进广大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孔康伟, 陶济东. 加快湖北高职教育改革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宋小杰, 曹晔. 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