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要想充分开发这款软件的功能,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熟练地使用这款软件,然后将使用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使用。师生通过共同探索,不断提高软件的使用技能。这不单单有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欲望。
1.1 主题文字的添加
打开软件之后,在软件主窗体工作界面中心会出现一个(中心主题)按钮图示,双击该图示就能输入中心主题。插入下一级主题有两种方式:1)右击原主题图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子主题”;2)选中原主题,单击菜单栏中的“插入——子主题”。
或单击工具栏上的“插入主题”按钮,然后输入方法与中心主题一样,双击即进入编辑状态。插入同级主题方法与插入子主题一样,只不过后一项选择的是主题。
1.2 图形图像的添加
制作者在思维导图中添加图形图像,能够使读者将图文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增强对于概念的认识,能够使其对主题概念与图像、符号建立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进行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了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添加图形图像的步骤如下:
1)选中需要添加图像的主题,双击使其处于编辑状态;
2)单击“插入——图片——从本地(或者单击工具栏中的图像按钮)”;
3)浏览选择相应的图像;
4)图像插入后可以通过拖动边框上的控制点调整其大小到合适程度。
1.3 联系的添加
当所有的主题都添加完毕之后,制作者可以在不同主题间添加连线以建立某种联系。同时,制作者可以进一步注明二者间属于何种联系。
添加联系的制作步骤:
1)选中第一个主题,单击菜单栏中的“插入——联系”;
2)拖动联系的箭头到要建立联系的主题上;
3)双击其上的“联系”,修改其名称为相应的关系名称。
也可以通过右击该主题,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联系”。
1.4 样式的修改
当所有主题及联系添加完毕之后,制作者可以修改整个思维导图的样式,使其达到美观的效果。1)线性的修改:选择右侧“特性”选项卡,在高级一项中勾选“彩虹色”及“线条渐细”。2)线条的修改:选择“特性”选项卡,在“线条”内线形可以选择“直线、曲线、箭头线”等样式中任意一款,在“线条宽度”一项中选择合适的线宽。
2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思维导图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自然、简单、基本,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采用发散思维的模式,在人脑中建立起立体思维的框架。它将各种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效组织性的图画。这种方式与人们大脑日常处理事务的方式相同,增强了吸收和接受信息的有效性。
2.1 成倍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有利于学习新知识和整合旧知识
思维导图易学易用,只要制作者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就能够帮助他快速地建立起思维结构图,同时还能够随时进行修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因为有时越是简单的东西越能够将其功能发挥到极致。
在语文教学中通常存在很多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到无从把握,从而对该学科感到迷茫费解。学生在学习时使用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图形工具就能够很快地建立起这些分散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做笔记的时候可以将各项知识点浓缩成概念名称,这样就节省了做笔记的时间,同时也使得所掌握的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挈领,便于其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随时与所学过的知识建立起必要的联系,以便于其对新知识的获取和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将新知识随时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之中,使其更完备、更具体。
2.2 有助于建立语文知识网络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可以随时与所学的旧知识进行联系,将其并入已掌握的语文知识的网络体系之中。学生的每一次知识的链接都会使其对原有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使其知识系统更加牢固、更加丰富。每个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节点上生成的新的节点,从而使知识链接得更加广泛,更具发散性,知识结构也更趋完善。这样生成的知识框架更加与人的头脑中的联系方式相似。学生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方便快捷地与所学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这样通过各种联系建立在一起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不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孤立理解,而是以旧带新,以旧生新,环环相扣,使其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快、更牢固。
2.3 有助于培养师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授课之前首先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将所有要讲授的语言点纳入其中,将所有要详细讲述的部分采取链接的形式与学习资源进行联系。这样教师在讲述某一个知识概念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个链接打开相应的页面进行深入学习,便于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每次备课时都可以加入一些新收集的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的编排。每次修改都是教师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是教师创新性的自我展现。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聆听教师的详细讲解,在自己的头脑中也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个印象加入自己对该课的理解,再重新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思路,绘制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思维导图。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既是自己对所学知识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从上述内容上看,绘制思维导图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是他们进行思维独创的结晶。
2.4 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率更高
思维导图以模拟大脑链接及加工、贮存信息的方式建成,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利用人对图画、色彩、弯曲的线条等这些敏感度来启动人的超强记忆,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关键词展开无限的遐想,使所学的内容生动、深刻、迅速的印入大脑,让枯燥、泛味的课堂更加生动起来。
思维导图目前在教育教学上应用的领域多为数学、物理、化学,而语文教学应用是微乎其微。
一、思维导图与阅读教学
长久以来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通读文本之后,将文章划分段落然后找出“段落大意”、再概括“中心思想”。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时期是有它的价值体现的,但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它将课文分割的支离破碎。而今我们要求的是文章整体美,思维导图呈现出的就是这样一个整体的轮廓,让学生迅速的捕捉作者的意图。
在阅读学习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速度较慢、兴趣乏味,阅读量少。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将思维导图这种方法教授给学生,从而改变这部分学生对阅读的抵触和印象。
如在教授《坚定的锡兵》一课时,笔者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模式授课。首先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及怎样绘制思维导图然后让学生准备白纸,彩笔。开始快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的核心内容,关键词。
学生展开联想开始绘制图画。经调查显示,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班级要比没有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班级流畅性、兴趣性以及恒久记忆性均要高很多,运用思维导图的学生创造性想法明显多于没有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班级。这表明使用思维导图的语文课堂可以高效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思维更加流畅。
二、提高阅读的质量,实现高效阅读
我们在阅读时是否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疲劳、理解难、速度慢、看后忘前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从来就没有研究过。其实这些都与我们的阅读息息相关,我们要看清静止的词语时我们的眼球也将会是静止的,眼球必须在词语上做暂短的停顿后才将移动到下一个词上。通常在阅读时眼球是以停顿和跳跃式移动的,跳跃的速度我们是可以忽略不记得,而凝视需要1.5秒左右。所以每次只读一个词的人和跳跃式阅读的人相比每分钟少度近100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低速阅读的人不仅读不懂所看的文章也阅读不到更多的东西。
与慢速阅读者相比,快速阅读者比慢速阅读者付出的体力和时间要少很多,慢速阅读者需要紧张、聚精会神的凝视每页达到五百多次,而快速阅读每页只需100余次。
快速阅读还有个不容忽视的优点是,读者能够轻松、愉快、流畅的理解文章的内涵。而慢速阅读者要不断的停顿、开始,这样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很快就会对阅读产生烦躁心理,更不会体会文章的美。
调查发现好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随时记着笔记来减少记忆的遗失,虽然效果差强人意,但也有一部分作用。在快速阅读中我们该如何记录笔记呢?这里就需要我们结合思维导图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在快速阅读之后,我们需要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用来加深我们的记忆同时也是检验我们快速阅读的效率的。当我们再度回忆时只需拿出快速阅读之后所做的思维导图,由中央图看起,到每条分支、层级的关系,色彩鲜明的映入眼帘,使我们很快的回忆出所读文章的内容梗概。
而今我国中小学学生的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繁重的课业压力、各种培训班,使我们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的少,思维导图和快速阅读的出现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在许久之后,我们只需拿出思维导图笔记所读内容在大脑中立刻重现。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训练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语言文字的使用,二十一世纪要求的是全能性人才,语文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学科。从写作中我们不仅能看出Z文基础知识扎实程度,更能从写作中看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思维导图利用人的左右脑协同作用的原理,全面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的思维,而且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提升写作的效率节省大量的时间。
蒙太奇原本是在建筑学上的应用,后来被引进电影的镜头组接中。蒙太奇理论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镜头一个个有逻辑地衔接起来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画面,这样可以使人们看到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
作文的写作要求布局谋篇,而蒙太奇理论将所写的文章的材料进行组织分类,依据电影镜头组接在人的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所要表达的情节栩栩如生。电影拍摄文本都是依据剧本,把剧本中的文字转换成一幅幅图画,而我们的写作也同样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思维导图与蒙太奇理论的结合应用在写作上会使作品逻辑思维更加顺畅,在写作上得心应手。
在用思维导图写作时,首先要选取你所要写的论题的核心内容并用多色的彩笔把核心内容绘制成图片至于纸中央。然后开始选取关键词并按层级的一级一级的绘制在各支干上,在组织各级关系时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发挥联想及想象,把所有可能得情况全部写出来,可能会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等全部关联罗列出来后,可以让学生再拿出一张纸重新绘制主次分明的思维图进行最后的定稿。思维导图绘制出来后我们要应用蒙太奇理论,我们知道蒙太奇理论在电影中是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画面,那么我们将利用思维导图的图片及关键字在大脑中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画境界。在写作教学中由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技术和蒙太奇理论进行布局谋篇,会使文章生动形象,使论述的论点和论据很好的用镜头衔接起来。在运用思维导图技术和蒙太奇理论进行行文构思时一定要无限地激发思维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展开形象思维,使所表达出来的作品更加附有意蕴、内涵。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思维导图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它通常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的结构来呈现一个思维过程,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使思维过程可视化和可操作化,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小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要使他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文章的脉络和线索,就必须借助形象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正是用文字、符号、图像来形象地组织和表征知识。笔者经观察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通常以一个主题向四周发散,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或多个关键词,即上文提到的关键性语言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各感觉器官及已有经验,积极思考,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可视的图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互动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在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左右脑,帮助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此外,当学生在课堂中将自己的阅读过程用导图表达时,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理解文本的思路,从而指导学生高效地阅读,并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变传统的讲解和分析文章为师生共同分享、研究、讨论的课堂模式,使学生逐步从自学到合作探究,最终充分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领略文章的思想境界,情感深度,学会品味文学的品质。而此时教师仅从教的角度出发分析讲解点即可,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释放出更多的时空,精心关注学生真实地获得学习经验的过程。
2利用思维导图预习,有利于感知课文
“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组与构建”是当前小学中高年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把握整组课文的能力。利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整组课文的内容,提升预习能力。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专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学生们通过绘制单元思维导图,对一组课文的主题、训练要点及课文的安排与主要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学生的预习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如果再增加一些比如自己学习本组课文的目标等,就为后续的学习做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比如预习《草船借箭》,可用下列问题式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预习,效果就比较好。
3有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阅读理解,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及时对授课作出调整。其次是利用思维导图讲授课文。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在相关的词语间用弯曲的线条进行连接,边讲边做,最后形成一张思维导图,不仅使课文层次更加清晰,也可借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拓展思维、提高兴致。再次是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将庞杂的学习内容按类别有条理地安置在思维导图各要点分支之下,形成知识体系的全景图,可以加强对所教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使学生既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又能注意到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上复习课,要求每个学生先凭记忆画出大致内容结构,再找出原文仔细检查进行查缺补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点,集中精力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起到巩固并扩充书本知识的作用。而且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使大脑中的无序知识可视化并能迅速提取,不仅可以加深记忆,也能激发更多的创造性。
4有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授课之前首先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将所有要讲授的语言点纳入其中,将所有要详细讲述的部分采取链接的形式与学习资源进行联系。这样教师在讲述某一个知识概念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个链接打开相应的页面进行深入学习,便于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每次备课时都可以加入一些新收集的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的编排。每次修改都是教师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是教师创新性的自我展现。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聆听教师的详细讲解,在自己的头脑中也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个印象加入自己对该课的理解,再重新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思路,绘制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思维导图。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既是自己对所学知识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从上述内容看,绘制思维导图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是他们进行思维独创的结晶。
(一)集中学习精力
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对各项知识点提升专注度,保持在学习中的精神集中程度,在更具主题目标的状态下完成导图的制作,在思维层面会紧紧围绕着导图中的各类关键词展开头脑风暴[2]。由于小学生心智发育限制,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思维导图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改善此类情况。
(二)提升记忆能力
之前提到,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对脑海中的各类语文素材与知识点有效分类并划出关系图。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小学生的关键词可展开更多分支,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强迫自己思考思维导图中的各个重点,无形中记忆了更多内容。无论是思维导图的绘制还是实际应用,均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以及记忆能力[3]。语文学习效率不高是小学生们的通病,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在教学中通过对关键词的记录让知识点明确分类,例如关键词为修辞手法,则联想出比喻、拟人、排比等,可明显增强学习效率。
(三)培养发散性思维
由于思维导图的呈现状态为网状结构,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就是将思维放射性具体化的过程,大脑根据关键词发出数个分支,各个分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性,让脑海中的知识点更容易被管理及储存。小学生的创造力较强,若可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可明显提升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帮助提升语文学习有效性。
二、思维导图应用的不足之处
(一)主次不明确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小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在面对思维导图时可能将这一辅助手段当作是主要学习模式去完成。由于思维导图相对于常规学习而言更具图文并茂性,在制作时可能在反复斟酌及修改下忽视了学习本身,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二)适应性限制
思维导图的应用并非适用于每位小学生。以写议论文为例,思维导图更适应于语文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在提升其作文态度与作文素质方面效果明显更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维导图制定的层次性划分,切不可以统一标准规定全班学生达标,以免造成语文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在一段时间后才可看出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的提升语文成绩,因此在应用期间难免受到干扰变量的影响。由于目前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教师在学生自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仅处于引导位置,因此导图最终制成品并不统一。教师在评价模式的制定方面可采用阶段性检查方式,重视学生导图制作的过程,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在最终检查前草草了事情况,在评价方面也不应固定化。
三、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本文以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对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展开讨论。
(一)课前绘制
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方式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清写作脉络。根据文章列出提纲,分析老舍先生在养花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乐趣,为什么要养花,找出文章的核心出发点,在脑海中构建初步的思维导图。
(二)课中绘制
由于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偏向散文题材,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接触并不多,因此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可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一边绘制一边学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图形的帮助下更直观的把握文章脉络及结构。首先以“养花”一词为关键词,从每一个自然段落中选取一至两个小标题,思考在养花的过程中乐趣是如何叙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哪些句段和词汇中体现。让学生在对文章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自行绘制导图,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导图向全班学生展现并让学生自主介绍其绘制的过程。最后在导图的基础上升华文章主题思想,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奇花异草,为什么老舍先生只选择能自己奋斗的花草来栽种。对文章的中心段落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思考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知识,老舍先生的乐趣在哪里。最后总结全文,对已绘制的思维导图完善细节,总结养花的乐趣并以关键词表达。
(三)课后绘制
这一阶段是思维导图的最终完善阶段,具有消化文章重难点、巩固课文的效果。可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花草类型以及特点,并选取其中一种说明原因,同?右运嘉?导图的形式展现。
(四)结果分析
前言
思维导图相对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而言显得较为抽象,这些图像接近于人类的大脑神经。网状神经元按照一定规律从中心向外发散,部分分支思想可以通过画面等进行联想,有助于巩固学生记忆。词汇量不足是初中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加之写作能力欠缺使得整体作文写作水平偏低。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对英语写作知识进行总结并加强记忆,提高其英语写作创作水平,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是教师完善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2. 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可以将文字、符号、数字等信息组织在一起,利用发散性思维绘制与教学相关的关系图,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增强学习互动性以及提高学生思维创造力。抽象化的思维表达形式,运用图文、图表结合的思维表现手段,依靠关键词和图像信息等在大脑中建立记忆模型,培养大脑发散思维能力[1]。将初中英语作文教学融于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机能的发挥,教师通过直观的意识引导,应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
3.思维导图在英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生进行英语作文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反复思考的过程,通过思考和对知识的回忆不断进行思维创作。思维导图作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一种思维工具,有助于对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帮助学生有效记忆所学知识。通过图形记录来学习初中英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其作文写作水平。
3.1加强词汇基础练习
教师在初中英语作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学习,通过游戏和活动加强词汇训练、积累。具体步骤为教师首先提炼出一个关键词,然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并通过思维导图将词语表现出来,思维导图中应当包含自己的想法,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小组的每位成员应当尽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对小组成员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集中体现在思维导图中,并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进行阐述。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的写作思维,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发挥想象力。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应当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树立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2 巧用善用组词造句
初中英语写作的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词汇的记忆量以及对词汇的理解程度。思维导图作为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以主题联想和词汇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习效率。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对知识和语言的记忆、理解能力将有所提高。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制作词汇记忆导图,对词组和句子进行整合,举典型例子引导进行记忆学习。例如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词help,让学生结合关键词联想词组或者造句,例如help you,Can I help you?等;又例如bed,引导学生联想关于bed的短语,例如get up,go to bed等[2]。让学生读出自己写的短语、句子,既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领会到英语作文的写作精髓。
3.3 提高完善行文结构
初中英语作文写作除了必要的词汇量以外,也需要良好的语感。作文写作即是文章创作的过程,在思维发散与思维集中过程中将所要表达的事物和情感予以生动的体现。初中英语作文的写作要注重步骤和写作形式,学生在写作之前首先应建立文章的框架和中心思想,把握文章时态;衔接词汇的运用应遵循英语语法规则,注意不同题材文章和句型的使用与区分,对于模糊的句型使用时应尤为谨慎。此外,需要对英语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较好把握,仔细检查行文的词汇和语法有无不妥之处,通过修改和请教教师后再最终定稿。
英语写作中熟练运用思维导图的要点
要求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思维导图,首先要求教师做好示范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教师在课堂上绘制思维导图,并告知学生绘制该图的目的和意义,在绘图过程中进行仔细讲解。在绘制分支图像的时候鼓励学生参与分支设计;可以给学生一个指定的作文题目,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启发;最后,共同参与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学生互动交流,树立团队精神,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方式完成文章写作,在发散思维中提升学生英语写作水平[3]。
结语
熟练运用思维导图对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作文过程中,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和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运用思维导图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思维导图的概念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Tony Buzan提出来的,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工具,通过对人的左右脑机能的运用,再加上图文并重的技巧,使主题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用隶属的概念表示出来,从而实现思维的可视化。思维导图的概念是由脑科学出发提出的,在脑科学中,专家普遍认为负责逻辑、数字、排序的是人的左脑,而人的右脑则负责创造、想象等功能。所以说,左脑加右脑这个创造性的思考模式开启了全脑思考的时代。
可以说,思维导图综合运用了人的左脑和右脑,在左脑进行逻辑判断的时候,右脑同时也发挥自身创造、想象的功能,使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相互连接起来,从而实现绘制思维导图的目的。而且,在认知心理学家眼里,人脑其实是作为一种加工信息的系统存在的,输入人脑的信息,经过人脑的“加工”,以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再进行记忆、存储。而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将学生新学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信息网络中,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例如,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思路,通过对一个词汇的学习,扩充到这个词汇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使学生能够充分展开联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虽然说,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适用性很强,但是,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就是要做到重点突出,不能盲目使用,其次,要注重联想,这要求教师要做到从主题出发,发散思维,进而联想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性知识。
另外,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时,一定要先对学生讲清楚何谓思维导图以及思维导图的绘制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学生也才能对其正确使用。
二、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例如,学生在写作文时,应该先为文章列出一个提纲,英语作文中提纲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都知道,提纲是整个作文的框架,让学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对学生的文章布局能力和逻辑关联进行锻炼,所以说列提纲这一环节尤其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提纲的观察,看出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对于作文相关的词汇、语句或者词组进行收集,接下来,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提纲进行填充,将整篇文章进行丰富,文章也就顺利完成了。
我们都知道,作为英语写作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虽然说写作是建立在听、说、读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写作能力提高了反过来也可以巩固英语学习者听、说、读的能力。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英语写作不仅是高中生学习英语必备的基本技能,同时也是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何况,英语写作在高考英语中也占据着非同小可的地位,高考英语能否取得理想的分数,英语作文的成功也是相当重要的。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刘润清曾经说过,只有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人的语言修养。由此可见,写作对于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是何等重要。
三、结语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用起来非常简单,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思维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教师如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此方法多加利用,处理好信息适量性、相关性、层次性的关系,再加上对英语知识的运用,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昀,董华. 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5).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教学
一、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它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线状的,和人类本身的思维方式不太相符,学生常会陷入一种学了后面,忘记前面的困境,尤其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在这一情况下,不但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和阅读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找到文章的知识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预习的结果绘制成初步的思维导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引导学生自主完善在预习的时候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上关键性的词语画一幅思维导图,并能够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表达出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对于后进生,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共同完成,鼓励后进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的时候,感觉过于高深,不知所措,这时候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把思维导图的基本图形和绘制方法等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只要有耐心,学生就能掌握基本的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展示到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画成个性的思维导图。这样,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会自信地展示自己,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一说起作文,学生就感到害怕,对作文课不感兴趣,教师也会经常抱怨学生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记流水账,强凑字数。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呢?学生怎么才能把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表达出来呢?思维导图应用于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作用。在写作文以前,教师可以把作文的主题用图形放置在纸的中间,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和主题有关的材料加以处理,经过合理取材、安排段落,形成作文的思维导图。另外,作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也可以在小组内完成,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广度。最后,再让学生按照思维导图进行写作,便可使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思维导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适合即兴演讲,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发言,不但思路清晰,富有条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来取代演讲稿,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演讲者,而不是一个宣读者,这样才使听众注意力更加集中。
四、在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以其特有的思维优势应用于语文复习中,对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助其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那些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知识点记忆比较混乱的学生,在语文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找出连接知识点之间的线索,促使学生整理混乱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可以在瞬间从一个语文知识点延伸到另一个知识点,提高语文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在语文教学的领域运用思维导图
1.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笔记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用关键词来做课堂笔记绘制思维导图,这样一方面形成了学生的筛选意识,提高了学生做课堂笔记的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不会因为忙于做课堂笔记而无法听教师讲课,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都是共同讨论、共同探究问题,这时可以以记录员为中心,集中小组成员的所有智慧,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形成头脑风暴式操作模式。当由小组长通过思维导图向大家讲解相关的讨论结果,展示小组成果时,就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3.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师的教案和课件中
一般来讲,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堂教学中制作思维导图来展示授课内容。如果在课前,教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来制作思维导图,完善和填充相关的知识内容,既能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制作思维导图,虽占用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但是在绘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思维意识,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导图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效果更加明显。
总之,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探究,也是一种教学的创新,它给予了学生发展个性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教学中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要想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不断地进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87-01
随着新课程如火如荼的推广,在新理念的在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学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探究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以达到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改革。
一、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之变化
1、不断的改变学生的主体思想。知识渊博是一个人成就的集中体现。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认为教师讲的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这就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成为教师一言堂,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信息技术和新课程的不断推广,传统的知识观受到冲击,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帮助学生增加了知识更新的速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变为注重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2、课堂教学的突破。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结合专家关于教材内容的解读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教学的单向传递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以一问一答为主,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是否准确地掌握知识,而忽视了不一致的答案。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和自主阅读获得知识。教师在知识量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在有些领域学生甚至都超过了老师,使课堂在时空上得到了突破。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主体课堂构建的形式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有学生的活动,但是有学生活动的课堂不一定是学生主体课堂。在新课改的推广下,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活动的部分不断的增加,课堂教学中逐渐出现了学生的声音,但是语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容乐观。通过观察发现:首先,学生主体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的比例太低。高中语文大多数教师的教法都已经采用多样化的学生活动的新课程模式,但是只表现在公开课和课程内容较少的教学中;其次,学生主体课堂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如,有的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但是每一个小组的导学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在课本上找到,或者有的教师虽然给学生布置了有层次的导学问题,但是每一个问题都事先进行详细分析,又或者在公开课上教师会事先告诉小组中一个优秀学生答案等等;再次,学生小组互动产生的新疑问被无情地否定。语文知识是多角度理解和分析的,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在理解视角上也各不相同,教师通常只采用与教学辅导书相一致的角度,而没有给予其他观点肯定。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各不相同,课堂的思想也就存在多样化和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一定一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中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但是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忽视学生的思维进展,使得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在导学问题和巩固问题的设计上灵活性不够。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开展前要有学生的自学,通过预习为新内容的开展提供支撑。通过对导学案的分析发展,大多数的导学案大多数是对教材内容的提问,大多数学生并不需要理解内容便能够找到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从辅助学习用书上抄写答案。在巩固练习上,基本上所有的作业都是纸质作业,而且无论是题目类型还是题目内容都呈现出单调性。导学问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是为突破新内容的重难点服务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基本了解都能突破,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的需求进行灵活设置。在巩固知识上也是,在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促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1、导学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引导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是导学问题。但是,导学问题设置要凸显多样性和灵活性,高中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突破,真正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认为,学习的难点主要包括:(1)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情感;(2)文章的语言体会;(3)不同人物的性格。要突破这些难点,首先,学生要通过树状结构表示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其次,需要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林黛玉近贾府之前的文章,收集作者和作品的简介;三是,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阅读文本,并分析你所扮演角色的个性。这节课的导学问题包括读书、角色朗读、情境展示、结构图等形式,在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参与中进行学习。
思维导图也被称作心智图,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的结构来呈现一个思维过程,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将人们在头脑中所想的内容用各种色彩的笔用图形、文字和线条划在纸上,是一种放射状的辐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这种方法一经世界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发明,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它把传统的语言智能、数学智能和创造智能结合起来,成为了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最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如今,思维导图作为21世纪全球革命性的学习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学习、写作、沟通、教育、管理等各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成功地改变了全球2.5亿人的思维习惯。
二、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思维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英美、日本、新加坡、墨西哥、澳大利亚,思维导图早已经深入教育领域,在哈佛、剑桥和牛津,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都在使用这种工具,很多国家从小学就开始展开思维导图教育,香港教育统筹局直接立项资助思维导图在中英文教学中的应用。而我国起步较晚,只有寥寥几个人在费力地推动这项技术的宣传,个别教育者在尝试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渗透思维导图,因此而受益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其实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最适合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辅助学习,也最能体现出使用效果,思维导图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性等方面能促使其思维全方位发展,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写作能力方面更有突出的促进。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如果能够将思维导图科学地引入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思维导图使用技能和思维方法,使其吸收思维导图的精髓,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语文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同时也能带动学生将思维导图的使用扩展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领域、生活领域和未来的工作领域,使其受益终身。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在小学语文中使用思维导图要注意阶段性使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进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循序渐进的训练。具体来说,可以按小学低、中、高年级进行。
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模式。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语言表达和做计划两方面作为训练内容。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发散思维为主。
在此阶段,语文老师应意识到由于思维导图主要借助于可视化手段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是人思维的自然功能的体现。因此在小学生最初接触思维导图时要将图形、数字、色彩、线条和结构等最初的元素介绍给学生,刺激脑皮层。具体指导技巧有: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练习、图形和线条的运用、色彩的使用、主题和一级分支的画法、5W1H关键词创造等。强调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简易性、美观性和趣味性。
比如,语文课上老师让孩子们介绍自己的父母、家乡等,首先可以让他们画出主题图形,然后画出自己想介绍父母的一级分支图形或图示,用5W1H的方式启发他们思考,再深入到二级分支的关键词等。思维导图做好后,再边看图边向同学进行口头表达,还可以请同学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导图。老师也可以请低年级的同学用思维导图形式来记作业,多用图形图示和数字或请同学们用导图做周末计划等。
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模式。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右脑的空间感、节奏感、整体感念和想象力有所提高了,左脑负责的文字、逻辑、线性、顺序的特质也较为明显,大脑本质上是以关键词概念以相互关联与综合的方式思维的,语文字词的掌握使思维导图可以越来越有效的促进思维的发展了。此时,学生们的思考可以变的更加有序、高效,可以避免低年级在逻辑上的混乱和冲突。
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在学生课文分析和记忆两方面作为训练内容。目标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为主。具体指导技巧有:导图中层次的划分、符号的使用;顺序的调整;整体结构的重建;文字归纳、分支间的逻辑关系建构等。要求强调思维导图的流程化、清晰化、合理化、条理性。
比如,老师将所学的课文与学生一同边欣赏边以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比传统的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加灵活、直观,学生在与老师建构导图的过程中借助关联性不断积极思考和联想,加大了思维的训练;老师还可以利用思维的联想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中年级后,知识越来越丰富,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多起来,老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图像式和关键词的简化形式,帮学生形成一幅幅充满逻辑关联的画面,叙述和描绘这些画面比单纯的文字背诵就简单多了。
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模式。
思维发展到小学高级阶段,体现出更多的维度和立体感,做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出现,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无尽的流动,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体现在思维上就是思路越来越灵活、宽广、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多在学生课外阅读、写作和复习等方面作为训练主题。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缜密思维和立体思维为主。具体指导内容有:导图的艺术性、分支横向比较和纵向深入的进行,合并、比较多个小主题导图,创作归纳知识性导图,构建写作构思导图以及创建课外阅读导图等。要求强调思维导图的空间感、创造性和艺术性。
布置写作训练时,老师让学生围绕主题整体构思,确定主题画在中心,增添围绕主题的各个分支,理清各分支的联系和关系,筛选并重建完善架构,明确逻辑顺序,标号,然后再落笔写作。避免出现传统写作时思路不明、结构松散、素材运用不当的情况,学生用导图可以自由打破思维禁锢,思路开阔,层次分明地进行写作。在复习阶段,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结构,理清重点,讲复杂和直线型的知识横向纵向进行比较性学习,通过分析、辨别和判断,思维变得立体和具有空间维度,并且清晰明了,复习效果会明显提高。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方式。
课前:在课前预习中,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己看书,形成对于字、词和句的预习思维导图或以课文为主题的阅读思维导图。也可以为学生制作新单元或新课的结构性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新知。
课中: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板书的形式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或作为写作前的构思是常用的方式。课堂的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是对思维导图模式的一个最好的组合,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而互相的思维火花又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以共同绘制的思维图代替老师的灌输,让学生在主动和合作中认知。学生以头脑风暴活动充分发挥想象和思考,激发围绕主题而产生的各种联想、感想、灵感和创意,以思维导图的分支链的形式无限发散,再经过思维全景的呈现做与主题相关的取舍,避免无意义的发散。
课后:在课后作业中,可以让学生完成课文、单元、字词、修辞等整体复习和单项复习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辨别。在其他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学生还可以由老师指导下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设计出行计划书、周末学习安排、假期生活计划、班会演讲稿、竞选发言稿等。
四、用思维导图方式促进小学生生思维发展的几点建议
1.思维导图主要是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的结合,调动左右脑同时运行,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记忆和学习能力。那么,在使用思维导图时要避免流于形式,做成简单的提纲,要突出图的特点,构建分支,呈现出放射性的立体结构。当然,也不能无所不能的来用,要理智的选用。
2.使用思维导图会很好的促进思维发展,也可以结合使用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敢于打破陈规,激发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3.每个枝节都加图会很花时间,也不要过分强调美观和逼真,简笔画能加则加,不能则弃。在“中用”的前提下再考虑“中看”。
4.语文中用导图梳理知识点时,要针对重点进行关联,抓大放小,细节要忽略。强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思路。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科学地运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对学生自主终身学习有着突出的意义。作为一线小学语文老师,要力争进行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研究和学习,合理运用,将培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作为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俞钱江.让思维导图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习惯.素质教育论坛,20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费时、低效等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为了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模式急需创新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该教学模式一出现,就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喜爱。
一、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案”和“教案”混淆
在导学案的应用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不能抓住“学案”的本质,把“学案”与“教案”混淆。作为语文教师,都很清楚初中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知识面非常的广,“学案”与“教案”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学案”强调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自主性,突出的是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中树立的整个教学过程,而“教案”则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课堂发展的载体,强调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学案导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但是,在导学案的应用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补充了课后习题、考试重点等内容,而对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构建考虑不足。
(二)“导学”和“自学”结合性不强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导学中慢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对学案进行针对性的设置,以达到在指导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许多教师并不能根据语文课程的重点、难点设置一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测试区,在习题设置及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兼顾趣味性及适当性,“导学”和“自学”结合性不强,导致导学案的效能不强,很难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导学案的编写过于形式化
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有很大的区别,在设计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而正因为这样,许多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一把握不住就容易出现形式化的现象。根据课程内容,有些导学案在问题设计上只需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但是有些教师受导学案规定形式的影响,为了达到规定的形式而多设题目,这种为了形式而形式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导学的作用,还使学生负担增加,甚至对导学教学模式产生厌倦心理。
二、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发挥导学案作用
语文教师要提高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准确定位导学案。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导学案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批判与颠覆,该模式的应用不是要完全的舍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发展。一份优质的导学案,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其次是要全面考虑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水平等情况选择教学手段,让导学案充分发挥激起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的作用。
(二)综合思考,编写优质语文学案
对于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形式化问题,教师在编写过程要做到结合实际、综合考虑。首先,要重视导学案内容的选择,紧抓精要部分进行编写,并通过减少书写等方式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其次,做好课前工作,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和阅读课文,对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记录;另外,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学案规定的内容,并通过习题、测试等的设置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此外,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对实际使用教材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导学案的质量。
(三)灵活变动,提高语文学案应用有效性
要提高导学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对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导学案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教师教学风格,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学生自己编写导学案,使导学案更加的适合学生。其次,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进行适当调整,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另外,导学案对于情感性较强的文章作用并不大,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导学案教学模式,例如对于《背影》《合欢树》等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就可以选择引导学生朗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不能以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其他答案进行全部否定。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还应结合其他的教学方式,扬长避短,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导学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导学案的真正内涵,全面考虑教材、学生等特点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灵活变动,在不断积累和探索中创新发展学案导学模式,使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导创教学这一思想理论,伴随我30年的语文教改实践产生,并逐渐走向成熟。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学校受仓库理论的影响,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封闭、单向、趋同的传统思维方式,向学生灌输统一的固定内容,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教法僵化呆板,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1978年春天,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中肯、尖锐的批评,指出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令人担忧。就在这一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已经拉开,思想解放的浪潮开始冲击封闭型的语文教学领地。
1978年年初,作为重庆市语文学科代表,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第一届语文教学研讨会。在大会上,我获得了刚刚传入我国的世界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布鲁纳、根舍因等教育改革理论的资料,耳目一新。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被国际誉为“现代教学论”典型代表之一的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这为我的改革思路注入新的活力。此次研讨会,奠定了我改革语文教学、研究导创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1980年,我总结了过去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四自教学”(自读、自查、自写、自改)的主张,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并在我所在的学校(重庆203中学)进行了教改实验。1982年高考,我任教的班级,85%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四川省招收两名新生,被我班学生独占。实践教育了我:语文教学不走改革的路,是没有前途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重庆一中的黎见明老师提出了“语文导读”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很快在全市乃至全国树立起一面“导读派”的教改旗帜。导读思想理论,影响了一批立志改革者。在黎先生的指引下,我进行了以“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轮教改实践。重庆市中语会拍摄了我讲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录像,在四川省交流时受到普遍赞赏。在这轮教改实验中,我创造了以阅读和写作同步训练的高效率的“双导同步教学法”,进行了“作文教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并在重庆电视台展示和讲解了这一实验成果。
1985年,我应邀在四川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学,首次确立了“中学语文导创教学”的讲课内容,首次提出了“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的改革命题,把教材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引向提高教师本身创造素质的改革上。要知道,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考学生做”的没有个性特长、没有自由探索精神的书呆子,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期望他们去创造”的新型人才。
接着,我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的教育思想,深深感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需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创新。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致力于结合改革实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的研究,邀约研究Т唇萄У耐行编撰语文导创教学系列丛书,先后任主编出版了《中学语文自主创新学习》《中学语文活动设计精编》《中学语文教育的曙光》《百部中外教育理论专著导读》《语文导创学探索》《思维模块案例导学》《新世纪的“教学论”:语文导创学》等专著。从此,导创教学从实践到理论才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在重庆乃至全国,越来越多的语文界同行接受了导创教学和思想理论。
二、导创教学的精髓
导创教学的精髓是“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素质和创造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
教师“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已成为当今国际范围内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指出,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除了具有自觉献身和深广的科学文化素质外,还需要具有超前的能力素质:创新的思想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与科学。教改要冲出当今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敢于解放自己的教学个性,敢于在实践中探索创造。爱因斯坦曾经对教育发表过精辟的见解,他说:“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育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维的个人。”他认为,尊重个体的独创性,必然导向对群体创造性的充分的尊重和认定。由此看来,教育必须首先注重发掘教师个体的创造潜力,才能激发学生群体的创造潜力。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教育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有才华的学生能否既获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又能养成创造才能,并且在日后充分施展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造才能的高低。如果教师自己处在“创造才能标尺”的下端,那么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获得较好的成绩,树立学习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才华出众的学生会被埋没,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必须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我们提倡教师角色的现代化转变,即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再现型教师”转到“创造型教师”。实践证明,一个教师树立了“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这一现代教育观念,就能自觉地和封闭、单向、趋同等反创造思维划清界限,在整体的教学计划和每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探索创新的才能,把学生引向思维活跃的新天地。
三、导创教学的教学方法
1.自主实践教学法
这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读、写、听、说的实践的教学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心智活动方式,一切技能只能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这是掌握技能的规律。“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教师的本领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由观众和听众转变为课堂的演员和文章的直接对话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信息的负载者,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导师。
2.发现问题教学法
这是一种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思考问题、探索如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可以发现,它不只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事物的积极行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研究的兴趣,自然就会提出疑问。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而应将学生“逼上梁山”,总要发现一点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道:“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3.信息辐射教学法
这是一种引进信息、增大课堂信息量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是课内信息点辐射到与之相关的课外信息点,两者排列组合构成新的兴奋点的教学方法。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法,能在解决“学习时间有限而知识无限”的矛盾中,用令人兴奋的新方法吸收信息,拓展视野,为发散性创造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离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在课堂上创设多元信息组合的广阔语文环境,比单一枯燥的课文朗读,效果要好 得多。
4.个性诱导教学法
这是一种设置形象有趣的创造环境气氛、启发诱导学生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品格、让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法。当今,一些教育家正在研究一种新的学科,叫“诱导工程学”。它巧妙地让青少年置身于五彩缤纷、矛盾尖锐而复杂的客观环境中,使之既感到习以为常,又能比较、体察、认识事物的特点。其目的是鼓励青少年的创造个性得到和谐发展,思想自由驰骋在科学无垠的大地上。因此,个性诱导方法离不开和谐创造环境的设置,如质疑诱导、对比诱导、图饰诱导、逆向诱导、线索诱导,故事诱导等。
5.思维创新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