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我国对于社会基础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加强,小学教学工作特别是语文基础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被更多的社会群体所重视。同时随着我国进行的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如何利用新课改的机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工作,为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建立做好研究工作就成为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工作。在进行这项研究工作中,我们结合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工作。
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传统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进行新语文教学理念建立的研究工作前,先对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理念进行一些研究工作。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工作观念中教育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所以在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语文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只根据上级的教学要求、自身的教学方法及经验制定教学的计划和目标,从不或很少考虑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要求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要求。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和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重视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整体进步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育者一般都非常重视教学成绩,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予以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其综合全面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的评估最佳标准。这种全面的提升包括了成绩、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全面的能力提升。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的错误会造成语文教学工作整体的错误。
(三)难以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对于我国的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而言,其片面的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难以实现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如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目的既包括了学习的本身,同时还包括了对于阅读、语言能力等整体素质的学习和能力提升工作。但是我们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工作中难以实现这种整体素质的提升。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对于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影响。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新型教学观念的建立
我们利用新课改的整体环境下,做好语文教学新教学观念的建立工作,针对传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实际的新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的建立工作中,应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观念
在进行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建立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建立的是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紧紧地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观念。这种教学观念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包括了以下的几点内容。一是在教学的计划制定工作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主动的采纳学生意见制定语文的教学计划。二是在教学的工作中,教育者应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性的协调工作,利用平等的教学关系进行教学工作。三是在教学工作结束后,教育者应积极地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并在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中进行采纳。这样的教学工作可以很好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同时可以为全面教学观念的转变打下基础。这种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以下的教学工作为例。例一、小学语文课文《春天的手》进行教学工作。老师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计划,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的小组,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全面的沟通协调工作,教师学生采用朋友式的教学关系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利用游戏过程中的交流获取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意见。这样的教学过程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可以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开展,具有很好的教学观念转变作用。
(二)做好新的教学环境的营造工作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新型的教学观念的建立工作中,一个很好的教学观念转变方法就是做好新的语文教学环境的营造工作。这种新的教学环境的营造应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其实的工作应包括了以下的几点。一是改变死板的教学气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其课堂环境要求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接受工作,一般不能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意见,所以课堂的环境气氛比较死板。但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中,课堂环境应该是活跃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意见并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气氛建立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二是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工作。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时,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的营造方法。这种情景教学方式的开展就是利用情景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加语文学习工作。以以下的教学方式为例。
例二、学习语文古诗《春晓》。教师将课堂中的环境进行设置,利用多媒体形式还原春日的情景进行布置。教学开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春日早晨的情景,对《春晓》进行翻译和解释工作,提升学生对于诗歌中意境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工作开展既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好的实际教学作用。
(三)做好小学语文合作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开展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除了进行单独的教学工作外,利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语文的教学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教育观念建立方式。这种合作教学方式的开展既符合小学学生的性格特点,同时合作教学还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际的合作教学工作开展中,应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利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分组,开展合作教学。合作教学的开展,首先应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这种教学分组工作应考虑好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诸多元素进行合理的分组工作。分组完成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确实的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二是做好学生在合作教学中的适应工作。在实际的合作教学工作中,每个学生对于合作教学工作的内容并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进行引导工作,引导学生适应合作教学方法。
(四)做好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工作
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同时,环境教育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环境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已成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我国环境保护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贯穿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靠化学。高中化学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化学教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科学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符合我国教育的现状和社会需求,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公众环境意识,树立科学的化学观,获得有关环境科学知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环境素质。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
1.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总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总目标基本囊括了环境教育“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的五个方面,也包含了“认知环境、关心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四个方面的内涵。具体可概括为五大目标:(1)以提高综合环境素质为宗旨;(2)认识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正确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3)获得与化学学科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4)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5)形成益于环境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2.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实现以培养学生综合环境素质为旨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知识,使他们有能力作出科学的判断,为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任何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的获得都依赖于一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也应该体现这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交流、化学实验、查阅资料等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及获取、加工信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环境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环境态度与环境价值观,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环境及发展的关系,认识自身环境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情感上感受自己对环境所承担的责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与价值观,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要求教师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授环境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参与环境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并重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以及关心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环境素质。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原则
环境教育的原则是在环境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指导原理,是理论见之于实践的中介,对确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实现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目标,结合学科更好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遵循相应的环境教育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学生讲授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并且这些知识和概念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此外,学生环境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也离不开科学性原则,脱离环境科学知识去进行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等品质的教育必将陷于空洞地说教。
2.实践性原则。
化学科学和环境科学本身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局限于传统课堂的空洞说教,不仅会使学生因接触间接经验难以深刻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而且缺乏个体的亲身经历也不利于今后适应实际问题的解决,更无助于培养热爱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教育过程的参与性、实践性。
3.批判性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环境问题,其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都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反思、讨论和联想等,注重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比较和对比等方法来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和理解能力。
4.循序渐进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的环境知识教育属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遵守循序渐进原则。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形成清晰脉络,养成周密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贯彻这一原则,就要做到:(1)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系统选择环境教育知识点;(2)考虑其他学科教学内容和进程;(3)从学生原有的水平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远及近、由简到繁,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
三、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和重视现行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加强教材内容的教学外,教师更要努力体现化学学科本身的环境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应从化学课程本身性质及特点出发,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使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实现化学课程的环境教育价值。
1.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现行的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素材,涉及环境教育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如“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涉及水污染的相关内容。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教学时间安排、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灵活选择恰当内容,进行有层次、适当深难度的教学。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化学知识与环境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环保知识,而且能让他们感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2.通过化学实验,强化环境教育。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变化实验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中使用的化学品及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学生加强环保教育的极好机会。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学科知识,规范实验操作;(2)正确处理反应废弃物;(3)优化实验流程,改良实验装置。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延伸环境教育。
环保教育的进行仅靠化学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受到时间、形式的限制,通常大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学生缺乏直接的感官体验,难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转化。因此,将环境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化学课外活动是实现环境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可采取:(1)举办环境保护知识专题讲座;(2)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3)进行参观和社会调查活动;(4)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环保课题研究。
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高中生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实践证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念;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既必要,又可行。
参考文献:
[1]黄姣,李双成.公众环境意识及行为的初步调查.绿色教育,2007.12:68-69.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结合相关课程开展环境教育是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都以环境和人双方活动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两者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学科是中小学课程中唯一系统介绍各环境要素的形成分布和人类对环境利用的学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加强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地理实践教学中,选择好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养成爱护地球环境的良好习惯。我基于对地理教学的认识,提出了以下几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渗透环境教育的关键在于地理课堂教学。高中地理教材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很多地理知识本身也是环境知识。地理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资源,发挥教材的环境教育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因素,使地理课堂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以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全球气候问题为例,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一幅漫画《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意识到地球正处于气候变暖的时期;播放有关气候变暖影响的图片和电影《后天》的片断,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气候变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最后,组织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伐木商、世界环保志愿者等角色,讨论减轻温室效应的实际行动该如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辩证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了环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二、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地理教师应把环境教育“渗于课内,教于课外”,重视在实践中搞好环境教育。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开展“垃圾分类排放”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垃圾是摆错位置的财富;开展“省一滴水,节一度电,珍惜一粒粮食”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鼓励学生购买绿色产品,自带购物袋,多骑自行车,支持绿色环保工业的发展,达到保护资源和净化环境的目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及环境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建‘环境兴趣小组,鼓励环境小组的志愿者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大气质量检测等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在“地球一小时”、“国际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在“地球一小时”活动期间,带领学生关掉学校的灯,让学生亲身实践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在“世界动物日”开展“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等专题讲座活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学生践行环保型的生活方式。这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课外环境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地向亲戚朋友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让更多的人都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风尚,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三、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加强环境教育。
校本课程是学校独有的课程资源,对实施环境教育渗透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地理教学方面,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特殊的地理课程资源,蕴含很多环境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校本课程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进行环境教育。如教师可以以保护家乡环境为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深入挖掘本地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实现环境教育必须从爱护自己家乡的环境入手。地理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乡土环境的特点,找出家乡面临的环境问题,并让学生亲自深入社会实践,了解并研究家乡的环境问题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这对渗透环境教育非常有利。如教师可以开展《走进家乡,让环境更美好》的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家乡,实地调查所在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鼓励小组学生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如水污染、空气质量、城市绿化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为其提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作出理论总结。通过乡土地理的环境教育活动,学生会逐渐认识到本地家乡面临的环境问题,树立起忧患意识,使学生自觉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高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识载体,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讲清概念,分析利弊,以免片面化,还要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开放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要考虑环保教育的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涉及环境教育,达到加强环境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6-03
引言:
水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基础。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缺水状态,六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科学技术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如何保护水环境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海岸、滩涂的填埋,水产资源的减少,化学肥料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的枯竭,下水道处理水的问题,海洋上塑料垃圾污染,森林采伐带来的保水能力低下等问题,都是当今深刻的水环境问题。我国逐年恶化的水环境给民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威胁。
中国首次提出环境教育设想是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上,这成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开端[1]。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其中第四条指出:“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水环境知识的普及与综合运用能力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水环境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如何促进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形成对水环境的全面认识,水环境教育本身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日本西面环海,长期以来注重海洋环境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析日本水环境教育的特征,学校教育中水环境教育方法,社会水环境教育状况,持续可能的水环境教育的摸索等,将对我国的水环境教育提供借鉴。
一、日本环境教育的历史
日本的环境教育被认为首先从公害教育为开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的同时造成了全国各地公害问题的产生。因此如何进行公害的防治作为教育问题被提起后,日本政府认识到学校中关于公害学习的必要性,在1967年的小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修改中明确指出社会科目中增加关于公害的学习。之后,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教育的关心逐渐高涨,日本也从公害防治的狭隘视点开始转向环境与人类关系上,以更加深入广泛的视点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1977年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新设了“现代社会”科目,从正面对环境与人类的依存关系进行了强调[2]。
二、水环境教育的定义
水环境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物质联系在一起,对每个人都极为重要。对身边的水环境进行科学的观察、思考,全面认识水环境,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有责任的决策与行动,并将这些知识向更多的人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的能力的人才培养是水环境教育的目标[3]。通过水环境教育的普及,加深认识地域社会的水环境与人们的相互关系、以水环境为媒介的人际关系、多国间的水环境与人们的相互关系,加深对他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的理解,构筑可持续的水圈环境与人类间的和谐关系[4]。
三、日本水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
日本学者对教育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着眼于学习成就感等在环境意识上的促进作用,并具有在协作性、社会性、能动性上的培养作用,崛雅宏提出了“方案法(Project method)”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以此为理论基础,崛雅宏等开发了相应的环境教育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5]。日本水环境教育专家佐佐木刚提倡“学习循环周期(Learning cycle)理论”在水环境教育中的应用。学习循环周期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识、理解分为5个阶段:导入、探究、概念的确信、应用、反思。与此相对应的水环境教育中可以认为以下阶段,身边水环境的现象的观察、自主地进行水环境问题的研究分析、新概念的获得、新思想新结论的产生、以上过程的反思。学习循环周期理论由美国学者Robert karplus提出后,被美国各地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采用,水族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也纷纷导入[6]。
四、日本水环境教育现状
日本的水环境教育大致可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与水环境相关的科目有水产、理科中的地学中的海洋单元。“水产”作为专门教育,为水产或海洋类高职、高专学校中的科目。日本全国有46所水产、海洋类高职,高专学校学校,学生数量占全国高职,高专学生总数的0.3%。水产、海洋类高职高专作为专门教育机关在水环境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7]。但是,近年日本这两类学校学生人数呈现年年减少的倾向。大学教育主要有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东京大学、东京海洋大学、长崎大学、鹿儿岛大学等。社会教育中的承担水环境教育的设施或组织主要有水族馆、博物馆、体验型海洋教育设施、NPO法人等民间团体。其次,渔业协同组合、水产技术中心、水产高职高专校实习设施、大学的专门设施等。这些都成为水环境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1998年“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NPO法)”成立。NPO法是为了促进市民的社会贡献活动而制定的法律。NPO法成立以后,日本全国约4万法人诞生,其中约750法人与海洋教育相关[8]。日本全国的海洋教育活动中,比较突出的是渔业体验或鱼食体验等相关的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为加深国民对水产的理解作出了贡献。2001年日本颁布《水产基本法》,其中23条提出“采取措施加深国民对渔业的理解和关心”[9];2007年颁布的《海洋基本法》第28条提出“促进国民对海洋的理解”。这些都为水环境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10]。大学的教育机关也在积极推进教育研究来推进包含水产的海洋教育,如日本东京大学海洋Alliance,横滨国立大学海洋教育研究中心,东京海洋大学水圈环境启蒙教育推进计划等。
五、日本水环境教育的研究及实践
日本学者对如何提高水环境教育的有效性及手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首先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课程的编制[11]、教学方式方法的构筑[12]、教师的培养[13]等。其次社会教育中对地域自然水环境在教育上的应用[14],[15]、多媒体教材在海洋教育上的应用[16]、船舶在海洋教育上的应用[17]、体验型海洋环境教育程序的开发[18]、环境行政研究等[19]。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为以本文所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具体的程序开发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其中典型的案例研究如下。①东京港区港南地区的鱼类监测活动中的道德、自然教育效果。本案例,以当地小中学生为对象,以“运河的鱼类图鉴制作”为题目,举行水环境学习会。通过案例的研究对其中的研究课题设定,研究方法,案例的调查结果进行详细深入考察。从中获得的数据以道德教育中的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的视点、自然科学教育的视点进行了分析[20]。②内陆地区的水环境教育。以日本群马县小学生为对象,同样以“学习循环周期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水环境的重要性、河海的关系的室内讲解(导入),室内学习(探究、概念的确信)与实地考察(应用)。本研究实施了对参加对象的问卷调查,学生家长及志愿者的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对水环境学习的效果进行了检讨。本研究中对以下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儿童对水环境的意识,水环境学习后对水环境的兴趣、关心、意欲,水环境教育中成人的角色,高职高专与大学的水环境教育协作效果[21]。
六、日本水环境教育的启示
现代社会复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理解与负责任的行动。日本水产教育曾经在日本水产职业人才的培养上为日本水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日本的水环境教育中也正在积极发挥着支柱作用。我国作为市民的启蒙教育的水环境教育正处于发展途中,水环境教育的推进离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作。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式的环境教育体系,也已被纳入国家教育计划轨道,但是仍然存在投入不够、地区发展不平衡、体系发展不平衡、形式主义等问题[22]。水环境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存在同样问题。日本以海洋环境教育为主的水环境教育,对我国目前正处在海洋大开发时代下的环境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首先是全面参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与非政府须共同协作,研究成果、设施的共同开放利用。大学作为最高的知识储备,创新的机构应积极开展水环境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与小中学校和社会的协作机制。其次是实践重视。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园、河道、湖泊、海岸等水环境资源,通过亲身分析水质、生物等获得化学或生态学知识,加深对水环境的全面认识。
参考文献:
[1]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18-122.
[2]加藤秀俊.日本の境教育[M].日本河合出版,1991.
[3]佐々木(2006).水境教育の体系化を目指した取りみ,13-14.
[4]井善雄?市川新?土屋十(1996).水の境教育.都市の中に生きた水を,239-242.
[5]本田清,堀雅宏.プロジェクト?メソッドの学校境教育への用とプロセスモデルの提案[J].境教育,2011,(3):16-24.
[6]Lawrence Hall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Communicating ocean science],Lawrence Hall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2009.
[7]日本全国水产高等学校校长协会()(2011年8月参考).
[10]合海洋政策本部:「海洋基本法(http://kantei.go.jp/jp/singi/kaiyou/konkyo7.pdf)(2011年8月参考).
[11]Yoshihiko Tsuruoka.,Research 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as a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in Japan:Issues and Prospects [J].,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9,(2):4-16.
[12]Entaro Ued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the Curriculum of the School for Construction of Class[J],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9,(2):17-18.
[13]Toshihiko Higuchi.,Directions of Research on Knowledeg and A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mong Schoolteachers in Japan[J].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9,(2):19-20.
[14]小林 麻里,佐々木大森ふるさとの浜公を活用した水境教育の有性の考察とを用いた教材の基.水境教育研究,2008,(1):18-52.
[15]Takuya Sato.,Practice of Conservation Education:Using Kirikuchi Char Salvelinus leucomaenis japonicas,the Southernmost Population of Genus Salvelinus,as a Subject Matter[J].,Japanese Journal of Conservation Ecology,2005,(10):93-94.
[16]Practical Use of Visual Images in Teaching about the Ocean Environment.Kyot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2001,(9):101-108.
[17]多田 光男.,船“弓削丸”を活用した海洋境教育[J].日本船舶海洋工学学会,2010,(28):28-30.
[18]Kouji Seida,etc.,Approaches of Maritime Work-study program for Young People [J].,Hiroshima National college of Maritime Technology,2011,(33):33-37.
[19]柳町晴美,沼尾史久,茂木信太郎,口一清.野市町村における境行政にする研究-アンケトの果分析-.信州大学山地水境教育研究センタ研究告 第3号,2004,(4):1-52.
[20]崎佑介,佐々木.制作程における道?自然教育果の[J].床教科教育学会,2009,(1):75-84.
[21]小高友,佐々木.群における水境教育の有性~高大携による水境学会~.水境教育研究,2010,(3):31-60.
二、广西环境教育现状
(一)学校教育中未能贯彻环境教育。《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五章中提出:“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的《自然》和中学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但是在2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些规定广西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与策略梧州学院 植文斌 王国华和措施的实施并不理想,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材设计不合理,如人教版小学《科学》学科,仅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一章中提及环境保护问题,而且其中论述的垃圾分类和“三废”处理的问题在对小学教师进行访问中得到的反馈被普遍认为不适宜小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教学效果不佳。二是教师专业能力不足,该问题在初等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首先,广西的中小学教师缺乏环境教育所需要的专业背景,教师队伍无法胜任环境教育的要求。其次,在高等教育中,一方面环境教育的基础学科如环境学等专业只存在于专业教学中,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课科目。三是相关政策并未得到落实,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提到的“发展与环境”课程在大多数的广西高校中并未开设。四是教学资源投入不足。首先,环境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课时安排不足以及资金、智力安排不足。如在广西区内某示范性高中,一周45个课时中有3个课时的地理课,据对任课老师的访问得知,一般在地理课的讲授中,关于环境保护问题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占1到2个课时,另外可持续发展问题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约占用2个课时,可见环境教育的内容约占广西高中学生总课时一千三百五十分之一。其次,在对广西区内调研中发现,除植树节的活动外,很多学校并无任何一项关于环境教育的课外教学项目。最后,据调研了解,在整个从初级到高级教育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关于环境教育的专门性教材、培训材料和辅助、参考材料。
(二)非学校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成效不大。笔者在参与的一项关于广西区内公众环境意识的调研中得到以下数据:公众认为当地环境一般的占52%,认为较差的占27%,认为非常差的占7%,但是57%的公众只知道1~2种污染源。不知道政府是否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的占53%,认为没有实施的占40%。有70%受访者并不具备类似垃圾分类等环保技能,有17%受访者具备比较专业的环保技能,但这些人大多是环保产业的从业者。这些数据说明了公众虽然认识到周围的环境问题,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污染源的认识和相关的个人环保技能,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尽管政府出台了大量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但是未能被公众知悉,无法达到促使公众参与的作用。
三、广西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广西面临着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在资金、技术和人才均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力所能及地通过我国《环境保护法》所提出的公众参与的方式来发展环境教育,使得公众的知识与技能水平适应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
(一)国家法律、政策对环境教育的支持和鼓励。我国2014年《环境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一条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学校不但要在校内开展环境教育,还要求学校积极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而高校参与环境教育则早已被国际上认为是较为系统有效地宣传环境知识和技能的模式,也在欧美和东盟各国的高校教育实践中被证实能全面激发民众的公众参与热情。而我国法律、政策所倡导的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等发展方式和高校环境教育是能够融为一体的。(二)环境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2014年,教育部发起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活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实现转型发展并非易事,转型的第一要务就是认清何为应用型人才,不容置喙的是应用型人才就是具有应用型技能的人才,但是将应用型技能局限于职业技能无疑是一个片面的看法,应用型人才所需要具备的技能不但要求能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还应与社会相适应。由此可见,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是和广西地区特点、国家政策和高校转型发展方向是统一的。环境教育可以成为高校转型改革发展的新模式之一。(三)西部地区具有发展环境教育的优势。西部地区发展环境教育具有独到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对于西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家给予了较多的支持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等经济发展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中关于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环境保护的措施。二是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西部地区各省区多于他国接壤,可以利用区域合作的方式与周边国家合作进行环境教育,如建立区域环境数据库,双边学生及教师交流,共同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等方式,以弥补资金和人才上的不足。广西在这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东盟各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区域性国家间的环境教育合作,现已建立涵盖东盟地区的环境教育数据库,对于国际环境教育合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广西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吸收东盟各国已有的资源和经验,跨越式地发展本地的环境保护事业。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所谓的风水理论就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传统居住理念共同作用的产物,研究风水不仅是模仿古代人的生活模式,而是模仿他们的思想,从精神层面上更加接近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具中国风味的景观环境。现如今,景观艺术设计在人文领域和地域领域已经不能太代替,景观设计是人们对自身的生产环境进行的一项深层次设计,关于景观设计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景观设计包括有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风景区规划等,而从狭义上说,景观设计要是指园林设计、街头绿地设计、庭院设计、居住区绿化设计、城市广场设计。从总体上看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共同完成了人类整体生存的外环境。
二、风水学
1、风水学的含义
“中国风水学”不是“算命”、“看相”,不能与之混为一谈,从广义上,它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
2、风水学的宗旨
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即择地)即是顺应自然的天理,但并不等于听天由命.那如何顺应自然之理(分析天地之理)和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如风水中讲立向格局、得天时、地利、人和,使其达到天人合一)等等问题正是研究风水的重要课题。
风水所论之气,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
风水把气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助寻找生气.我认为有生气之地应该是:避风向阳,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这个气不同于空气之气.近年来,射电天文学家研究结果提示,它属于宇宙间的微波辐射,也包括星体的电磁辐射.这是风水学中最基本而又显神秘的内容。
风水定律:“山环水抱必有气”,何以水抱必有气?原来水最容易吸收微波。
“气”遇水则界,水收拢了丰富之气的缘故。方位,即易经八卦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人体场,因人的性别、生长、祖居、运势而异。
基于以上的了解,我们可知中国风水学是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服务,通过观察地形、风向、水脉、山形等自然环境因素结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来规划、建造一个和谐的、天人合一的优美环景观设计学。
三、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的范围和内容
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大到对自然环境中各物质要素的评估和规划,以及对人类社会文化载体的创造等;小到对构成景观元素内容的环境节点细部的创造性设计和建设.景观能够传递给人美的信息,带给人美的感受.按其工作的范围可分为宏观景观设计、中观景观设计和微观景观设计.在这三个层面的景观设计内容中,有的侧重对自然景观元素的规划设计,有的着重创造人文景观,也有的将自然和人文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双重属性关系的景观面貌。
由此可知,景观设计学也是为人们服务的,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环境,但它更具有现代意义,体现在保护和恢复环境,更关注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风水文化对景观规划的影响
风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自古就有着对园林规划的独特见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理论从古至今无论对城池、宫殿、乃至私宅、阴宅的选址、建造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实质就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对人的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研究既古人研究如何营造优良环境并把环境质量与人生幸福问题相结合的科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景观规划设计。
以下介绍风水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1、风水文化理论对园林选址影响
园林选址是造园之前对环境的选择是必做的准备工作,也就相当于”相地“。中国古代园林选址遵循的原则与风水选址差不多如出一辙:第一,理想的园林要求水或山必有一个的也就是俗话说的”或依山林,欲通河沼“与风水所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重要”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风水主要是以自然的山水环境为目的,然而园林是以选择自然天成的山水环境为基础,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加以装饰。另外,如果园林比较小便可以制造假的山水那就是所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二:我们认为理想的园林应该是幽静比较偏僻的地方。然而风水选址也是着力追求一种比较幽静的空间,这就要求后面有靠山的屏障,左右有砂山相环抱前面有朝案为拱,出入循水口穿行。在这种幽静空间,可以说是”藏风聚气“。第三:理想的园地应该是“荫槐挺玉”、“杂树参天”、“繁花覆地”,就是要有草有树木围绕 :这也与风水所要求的“草木繁茂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一脉相承。由此可得到中国古代园林不仅借用了风水的”相地“别称,而且也借用了风水相地的一些经验,而且它们的相地主要目标也是一样的,都是寻求“风景吉秀之地”。比如:清代北京著名的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颐和园,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园林都是受风水的重要影响。
2、风水文化对造园与表现方法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造景表现手法有借景、对景、点景、补景等,,其中借景与对景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较大,而且中国传统园林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就是对景与借景在《园治》中曾记载“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可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这完全可以与风水思想相符合,风水和造园理念中都有把带有“紫气”、“青霞”的地方,看做是很有吉祥意义的瑞祥之地。例如:皇家园林颐和园无论是前山还是东堤,或者是泛舟昆明湖上,都能看到西山,玉泉山的景色,其中无锡名园寄畅园就类似于借锡山、惠山的景致,是园林借景手法的典型例子。 风水与对景对景大多是通过营建园林建筑来完成的。这种对景的表现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其中风水理论中的“朝山”、“案山”就是园林中的对景,“朝山”、“案山”就是四神中的“朱雀”,位置在前,与主山相对,这些则相当于园林中的近对;那些离得太近又不太高的山称:“案山”,另一些里的远且高的山则称其为“朝山”,这些则相当于园林。
3、风水文化对城市住宅选择的影响
住宅风水一直是我们国人积极追求与推崇的,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老百姓对风水的选择一直有其独特的见解,而通常我们研究住宅风水多半是相对独立的民间住宅来起源的,而对现代化的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的住宅风水其实并没有多少的文献研究,记载的内容也相对较少,古人曾将住宅分为三类:一曰井邑之宅;二曰旷野之宅;三曰山谷之宅。八字算命城市住宅即属于第一种井邑之宅。《阳宅集成》卷一“看龙” 条目中有诗云:“万瓦鳞鳞市井中,高连屋脊是来龙,虽曰旱龙天上至,还须滴水界真踪。”此即把密集相连的万家屋脊看作蜿蜒起伏的龙脉,那么“滴水界”的水又如何论呢?《阳宅觉》中讲到:“城市之中,万家比户,虽有来龙,则为公共之物,可验大局之兴衰,不关一家之祸福。此等之宅,又不以脉脊论龙,周易算命只以街巷割截论气……收来气之法,盖以街巷作水论。” 《阳宅会心集》则更明确说明:“一层街衙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房宇即为案山。”于是就有了:“立门前不宜见街口,顾宅后不宜有直脊。”之说,相当村宅风水环境选择的:门前水流不宜直冲过来,屋后龙脉要蜿蜒起伏不僵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学与建筑学和环境学都是分不开的,是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改造人生,从而使人们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也就是说,人可以改造环境,但是,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生。城市住宅风水的选择和农村住宅风水的选择一样,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大环境,就是住宅的周围环境,包括住宅小区周围的山区、河流、道路等。第二是中环境,是指小区内部的环境,包括小区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的布局、绿化以及山水景观的布置对小区的影响等。第三是小环境,主要是指住宅的内部结构,包括房型、门、主、灶的位置等等。具体的讲,就是在龙、穴、砂、水这四个方面对住宅风水的影响。
五、现代风水学与景观设计学的结合状态
现代的新的“中国风水学”,要将传统风水中的朴素真理与其合理的科学理论成分,与现代景观设计学互相衔接,诠释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山清水秀,避风向阳,会让人神情愉悦;流水潺潺,草木欣欣,会使人留恋忘返;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会使人心旷神怡.环境景观对人类产生的种种物理、生理、心理效应.这一切会使我们身心更加健康,思维更加清晰敏捷,创造灵感格外活跃.从而利用景观设计学来设计、营造景观,包括水景方位、大小、流势走向,山景培砂,植物培植,林木生旺位,林木树种,植物五行生旺,园区道路分布走向等,达到风水学中山水得位得体,山水交融,以合乎生态自然宇宙气机规律,而起到和谐协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六、结束语
中国的风水理论比较重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比较强调的就是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以至于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去赢得天时地利与人和,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观与景观规划的理论与现代生态理论的新思潮是息息相关的。其实,关于建筑、以及生态中的风水学,仍然为现在的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学者所使用。由此可得出一个城市规划的设计者在为城市的建筑、道路项目规划的时候,是否影响城市的”龙脉“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1] 丁圆:《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期
国际上进行的一些活动与会议,对英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7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并制定了《贝尔格莱德──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随后1977年在原苏联第比利斯举行的国际会议,促使英国正规教育中环境教育的体系逐步成形,进而走向完善。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出版《环境教育》课程指南。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则进一步将英国环境教育在内容充实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会中将环境与发展相联系,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指出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是件重要的事情,这使英国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对年轻人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并对成年人进行环境方面的再教育,通过环境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才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并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1995年在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形势的影响下,英国教育部和环境部联合举办环境教育大会,环境教育日渐成熟。
二、英国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在英国的全部内涵主要体现在: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给学生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这些知识的习得与理解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欣赏的态度,从而使他们愿意去关心和保护环境。为此,只将眼光停留在对环境中一些过程和事实材料的介绍这种水平上是不够的,将眼光只放在人类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评上也是不够的,还应该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的知识。
为了达到“关于环境的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必须“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将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来实施这种知识教学。即学生必须参与到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活动中,参与到环境规划与环境活动的实施中。只有通过实际的参与,学生才能真正学习到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这样描述一下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学习情况:“我听说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记住了”;“我做了,因而我理解了”。这种实际参与、实际做的过程,才是正规教育中保证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形式。
“为了环境的教育”所强调的是,在参与环境活动和当地建设的工作中,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个人与环境及个人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他们学习到对于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只有通过这种参与方式的学习,学生才能体会并理解,小规模范围内制定的决策是如何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理解这一点,对于地球上的所有公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决策往往会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学生参与到这种环境教育的活动,会有利于自己形成一套对于环境的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有助于人们终身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环境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英国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教学评价,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并已进入主流教育领域。
首先,英国环境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式的设计,是在充分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依据后制定的。比如,根据皮亚杰的他们思维心理学思想中提及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科学地设置并安排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接受环境教育的内容,从而合理安排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低幼阶段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先通过亲身实践,在观察接触环境事物的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环境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收集到一些关于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关于环境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这些儿童进行有关的概念、知识的教学,以此达到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目标。而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则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与学校的一些环境事务,从中受到环境道德的教育。诸如此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于中小幼及其不同年级,加以区别对待。
其次,环境教育目标的制定,在以心理学成果为依据的基础上,同时紧紧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以及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为中心,提出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分别要达到的目标。
1.知识目标主要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来组织内容,认为作为评判环境问题的基础,学生应发展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理解:(1)在环境中发生的自然过程;(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3)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不同的环境;(4)诸如温室效应、酸雨、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5)保护和管理环境的地方级、国家级以及国际级别的立法控制,有关环境的政策和决策是怎样制定的;(6)个人、集体、社区和国家在环境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例如:英国火电站的排放物是如何影响斯堪的那维亚的;(7)有关环境问题可能引起的争议与矛盾;(8)环境是怎样受到过去的决策和行为影响的;(9)规划、设计和美学的重要性;(10)保护和管理环境的有效行动的重要性。《国家课程》中提出以下七个领域的知识和认识可形成课题:(1)气候;(2)土壤、岩石和矿物;(3)水;(4)物质与资源,包括能源;(5)植物和动物;(6)人与社区;(7)建筑、工业化与工作。
2.技能目标主要围绕“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六种技能
.交往的技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如论述、写作、戏剧或艺术等来表达关于环境的观点和思想;清晰地、简洁地论述一个环境问题。
.计算的技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和分析,例如,进行一次生态调查;解释统计结果,例如:关于天气。
.学习的技能:对于不同来源的关于环境的信息进行检索、分析、解释和评估;组织和规划一个项目,例如,关于学校一部分环境的改善。
.解决问题的技能:鉴别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形成关于环境问题的合理意见,并且发展平衡的判断。
.个人的和社会的技能:与他人合作地工作,例如,“为了环境”的集体活动;具有“为了环境”的个人的和集体的责任心,例如,对废弃物的处理。
.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收集信息并将它们输入到数据库,例如,利用学校中关于鸟类的表格进行关于鸟类的数据记录;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一项调查,例如,核反应堆的运行。
3.态度目标主要针对“为了环境教育”而设的。认为如果要使学生珍视环境,并且要使他们懂得自己对于保护未来环境的作用,那么,培养他们形成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是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形成下列五个方面的态度和个人品质:(1)欣赏、爱护并关心环境和其他生命;(2)对环境问题的独立思考;(3)为他人的信仰和意见的尊重;(4)对证据和合理论据的尊重;(5)容忍的态度和开放的思想。英国的环境教育在实施时,首先,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出环境教育的整体实施策略,使环境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与学校管理中;其次,强调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及校园的环境进行环境教育,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第三,通过跨学科的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整体上协调地进行多学科环境教育的渗透教学。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的环境管理事务,除了达到完成对学生的环境教育目的外,还达到了扩大环境教育影响力的目的。
最后,关于环境教育成果的评估问题。在英国环境教育的评估是分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对于课程和大纲中知识与部分技能的要求,可依照传统的评估方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具体生活环境的审查来进行行为态度方面的评价。如通过对学校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的跟踪调查,通过对学校节能状况的考察等来评判一所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成效,以及观察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情况等来评判该校环境教育实施的成效等。
VR 为Virtual Reality的英文缩写,即虚拟现实的意思,多数人认为它是以仿真的方式给用户创造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三维虚拟世界,并通过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辅助传感设备,为用户提供一个观测与该虚拟世界交互的三维界面,使用户可直接参与并探索仿真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作用与变化,产生沉浸感的交互系统。VR的支撑技术,普遍认为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视觉生理学、视觉心理学、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软件工程、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人机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
AR为Augmented Reality 的英文缩写,即增强现实的意思,多数人认为,它是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使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交互系统。也有人提出了MR概念,即 MixReality的英文缩写,即混合现实的意思,一般认为,是指包括增强现实和增强虚拟,合并现实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在新的可视化环境里物理和数字对象共存,并实时互动交互系统。还有人提出了HR概念,即HologramReality 的英文缩写,即全息现实的意思,一般认为,是指利用光学技术,实现完整的、可以从360度球形空间观察的虚拟影像,通常是依托可以多方向观察的多面体设备和多个不同角度的投影来实现,图像可以多人多角度观看,因此,也有人把它叫做面向全体的AR/全息技术。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许多多有关计算机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创新名词扑面而来,由于专业、技术、应用视角不同,对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概念在应用上的理解与解释就有所不同,这对研究具体应用这些技术的实践者们,特别是职业院校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挑战。为了深入研究VR/AR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必须站在职业教育视角,以融合职业教育教学应用需求,尊重职业教育教学基本特征与规律,并结合大量成功应用案例,重新分类描述、分析、思考VR/AR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向,当然最好实现对号入座,这对VR/AR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广、破解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性教学中的瓶颈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单纯利用计算机屏幕画面虚拟仿真技术
单纯利用计算机屏幕画面虚拟仿真技术,简称屏幕仿真技术,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虚拟仿真技术,由此技术所创作的虚拟仿真课件、软件数量众多,这些课件、软件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需要强调,仿真教学课件与仿真教学软件有着根本性区别,鉴于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仿真课件比例较大,因此本文着重针对虚拟仿真课件进行分析讨论。
(一)技术性特征
屏幕仿真技术可以划归到AR技术范畴,它不需要其它外接设备的支持,仅仅在一台普通PC(或平板电脑、手机)上,利用鼠标、键盘就可以实施操作了。支持这种操作的核心技术,是实现在屏幕上实施虚拟仿真操作的专用工具软件。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屏幕仿真技术所应用的核心工具软件越来越专业化、普及化。一般认为屏幕仿真技术技术性特征有以下5个方面:(1)工具软件研发技术成熟,已经逐步形成专业化、系列化、标准化,如虚拟实景(境)技术等;(2)制作工具软件的种类、系列繁多,基本形成了依据行业、职业、专业、岗位的不同需求定向研究开发制作软件的局面;(3)由于定向开发制作工具软件的方便性,使该类课件的制作成本逐渐减低,制作周期逐渐缩短;(4)在应用需求的拉动下,单纯利用计算机屏幕画面实现的虚拟仿真的教学课件,基本实现了网络版、单机版共存,PC机、平板电脑、手机共用,支持人工更新、自动更新共有的应用水平;(5)虚拟虚景(境)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虚拟环境下虚拟虚景(境),使所有设计参数与现实参数关联,虚景相互之间的数据关系与现实比例一致,因此,广泛用于产品(项目)设计领域,是屏幕仿真技术的另一个拓展技术性特征。
(二)应用性特征
通过对大量屏幕仿真技术作品分析可以确定,此类作品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主要有以下4个应用性特征:(1)对环境、场景、目标物等,进行漫游式虚拟仿真实训;(2)对设施、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等过程性操作,进行交互式虚拟仿真实训;(3)将虚拟操作结果转接至实物实体操作,实现虚实融合式实习实训;(4)实施虚拟虚景(境)设计实训。
(三)类别性特征
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特征,我们可以将屏幕仿真技术类别性特征归纳成以下5种:
1.单纯漫游式屏幕仿真教学课件
这种课件是利用计算机屏幕来呈现立体、逼真的漫游环境、场景、或目标物画面,操作者通过对鼠标、键盘的规范操作,实现对计算机屏幕画面的操作与控制,并以第一人称视觉进入画面实施漫游。单纯漫游式屏幕仿真教学课件的主要教学功能是:学习者通过对环境、场景、或目标物的漫游,了解、熟悉、记忆画中环境、观测对象、目标物特征,并通过画中环境、场景、观测对象或目标物上的媒体提示,获得具有与实地、亲临、接触相同的现场学习效果。这种课件的典型案例如虚拟导游实训、虚拟现场参观实训、虚拟目标物观测观察实训等。
2.漫游互动式屏幕仿真教学课件
这种课件与单纯漫游式屏幕仿真教学课件的重要区别是,学习者在操作漫游画面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激活漫游场景中的某一处画面,并与被激活的画面实施互动交流。典型案例如在操作虚拟图书馆参观实训课件时,当操作者想打开一本书观看时,只要用鼠标选择点击这本书,并将其激活,就可以一页一页翻开这本书观看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实践性教学中,这种课件照比单纯漫游式屏幕仿真教学课件,更具有教学性。
3.植入某种属性漫游互动式屏幕仿真教学课件根据教学需要,在漫游互动式屏幕仿真教学课件某一个教学点中加入数学、物理、化学、自然、专业以及某种思维、逻辑属性的一种屏幕仿真课件。这种仿真课件的最大特征是将被仿真物体(或被仿真事件)的真实属性平移到仿真物体(事件)中,使操作者具有与实际操作相同的操作感觉与操作效果。典型案例如利用屏幕仿真课件在机械加工车间厂房漫游时,当操作者激活车间厂房中的吊车,并欲操纵吊车吊住物件移动,此时,如果在物件上加入重力、运动惯性力学算法,当运用鼠标、键盘操纵屏幕仿真画面,吊起该物件并进行移动时,该物件在屏幕画面中的运动力学特征就与真实物件移动时的运动力学特征完全一致。这种植入某种属性漫游互动式屏幕仿真教学课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入真实操作端,它将会完全取代真实的实训操作训练。因此,这种课件比漫游互动式屏幕仿真教学课件更具有教学性和应用价值。
4.具有考试考核功能的屏幕仿真教学课件在上述3种屏幕仿真课件中,根据教学需要,加入考试考核功能,即成为具有考试考核功能的屏幕仿真教学课件。这种课件一般设计有检测学习者学习效果功能,是比较成熟、比较完整的屏幕仿真课件。典型案例如利用记录操作者的漫游路线(轨迹),判断操作者是否记住行走路线;利用操作者互动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判断操作者的学习效果;利用操作者在有属性课件中操作的准确性,判断操作者是否熟练掌握该项技能等。当然最简单的设计是在屏幕仿真课件中加入专门设计的考试考核窗口。我们通常将具有考试考核功能的屏幕仿真教学课件叫做助学性(或自学性)课件。
5.可以链接多种教学媒体的屏幕仿真教学课件在上述4种屏幕仿真课件中,运用某种技术,在虚拟仿真系统中加入对其它教学媒体的链接功能,即成为可以链接多种教学媒体的屏幕仿真教学课件。有时候我们把这种课件叫做富媒体屏幕仿真课件,这种课件的教学功能比较强大,可视性也很好,而且可以承载更多的教学内容。这种富媒体屏幕仿真课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很高。典型案例如在数字博物馆漫游课件的某一个具体画面中,链接一段视频,当漫游操作者用鼠标点击视频窗口时,该视频窗口开始播放所链接的视频文件,形成画中画效果。可以链接多种教学媒体的屏幕仿真教学课件是职业教育教学中十分实用的一种虚拟仿真教学课件,它不但可以实现与其它屏幕仿真课件相同的教学功效,同时可以拓展成屏幕仿真课堂屏幕仿真教学屏幕仿真实习屏幕仿真实验屏幕仿真实训屏幕仿真工作包屏幕仿真项目包等教学软件。
6.可以实现多人联合或顺序操作的屏幕仿真教学课件
在上述5种屏幕仿真课件中,运用某种技术,在虚拟仿真系统中,加入多终端操作设计,即几个操作者分别以不同角色共同实时操作一个屏幕仿真课件,我们把这种课件叫做可以实现多人联合或顺序操作的屏幕仿真教学课件。这种课件特别适合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实习教学、项目教学或生产性教学中的联合作业、流水线作业、程序化作业及协作式操作训练等教学内容。典型案例如在物流实训屏幕仿真课件中,设计了接送货物员、汽车运输司机、装卸工、库房管理员、物流调度几个角色,操作者分别以不同身份、角色进入屏幕仿真课件,并按照所设计的规范、流程实施操作。这种课件不仅再现了工作职场真实的群体作业过程,而且训练了学生们联合协作、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三、加入可穿戴传感器计算机屏幕虚拟仿真技术
在单纯利用计算机屏幕画面实现虚拟仿真技术基础上,加入可穿戴传感器,形成加入可穿戴传感器计算机屏幕画面虚拟仿真技术,简称加入可穿戴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一些学者认为,可穿戴传感器不应该独立出来,应该与操纵杆、方向盘、开关、脚踏板等传感器合为一体进行讨论,这种思维对直接研究VR/AR技术来讲是可行的,但对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应用性研究来讲就可能引起混淆,因此必须分开讨论。加入可穿戴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又有人把它叫做可进入虚拟画面操作式虚拟仿真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划归到VR技术范畴,所加入的可穿戴传感器如数据手套、脚垫、定位头套等,可以按照操作者的需求,设计进入画面,并对画面中的虚拟仿真物体实施操作。
(一)技术性特征
加入可穿戴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与屏幕仿真技术的区别在于,前者加入了可穿戴传感器而后者没有。随着虚拟仿真技术在各类工程领域中的不断应用,推动了可穿戴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在扑捉运动的精准性、对运动的识别性、穿戴运动的舒适性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可以说,从硬件技术方面对加入可穿戴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分析加入可穿戴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的技术性特征,一般认为有以下3个:1.随着数据手套等可穿戴传感器精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关联操纵、操作、驾驶、调控等岗位作业活动的虚拟仿真课件,会首选此种技术;2.在需求的拉动下,数据手套等可穿戴传感器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成为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常用的装备之一;3.随着可穿戴传感技术的发展,操作者完全可以对屏幕仿真画面中的设施、设备、装备、仪器、仪表等实行全面操控。__
(二)应用性特征
加入可穿戴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与屏幕仿真技术最大应有性区别是,前者甩开了利用计算机鼠标、键盘操作、控制屏幕仿真画面操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操作者真实的肢体动作操作、控制屏幕画面,增强了操作、控制屏幕画面的真实感。
(三)类别性特征
对比屏幕仿真技术加入可穿戴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类别性特征重点是,在操作者身体上穿戴上接有传感器的物品,利用操作者的模拟操作动作,实现对虚拟仿真画面中的设备、装备、仪器、仪表等实施全面操控或深度交互。典型案例如利用数据手套抓取、安装、拆卸、调整、操纵屏幕仿真画面中的物体,利用传感脚垫进入屏幕仿真环境、场景之中,利用传感帽定位多人进入屏幕仿真画面等。也有人将加入可穿戴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称之为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按照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一般规律,运用数据手套实现操作屏幕画面技术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例如利用数据手套,并在屏幕仿真画面中的目标物体上加入某种属性,据此所创作的屏幕仿真实训教学课件,在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
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我们通常又把它叫做有实物介入式屏幕仿真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划归到VR技术范畴。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与加入可穿戴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的重要区别是:一个加入了可穿戴传感器,一个加入了专用传感器。
(一)技术性特征
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与加入可穿戴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的技术性特征基本相同,不作详述。
(二)应用性特征
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应用性特征,可以归纳以下3各方面:(1)引入实际操作对象,操作者通过对实际操作对象的操纵,实现对屏幕画面内仿真物体的操作;(2)实际操作对象可以是真实实物,也可以是模拟实物,当采用模拟实物时,其动作、力度、姿态、速度等要尽可能靠近真实实物操作;(3)在引入实际操作时,同时引入模拟操作环境,以增加操作的真实感。
(三)类别性特征
为简化分析,以专用传感器为题目进行类别性特征分析。
1.单一部件实物支持下的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系统
所谓单一部件实物是指方向盘、操纵杆、按钮等等。由单一部件实物组成的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系统比较简单,且往往可以适用于运动性质相同的单一部件屏幕仿真课件,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因此,普遍受到应用者欢迎。
2.组合部件实物支持下的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系统
所谓组合部件实物是指由2个或2个以上单一部件实物,根据真实操作系统的设计要求规范布局形成的一组部件实物,当这组部件实物与真实操作实物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时,这组组合部件实物可称为全部件实物。由组合部件实物支持的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系统系统相对复杂一些,但因感觉逼真、效果凸显,常常被用于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实际操作训练前的虚拟仿真导训中。例如,将汽车的方向盘、脚油门、脚刹车、换挡器部件实物作为专用传感器,形成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系统即属于全部件实物系统。应该注意,单一部件实物组合部件实物全部件实物均是提取了某种核心操作部件实物,即便是全部件实物,仍然没有将其全部有关操作实物提取出来。当需要全部提取时,必须进行仿真操作必要性、系统设计复杂性论证后方可实施。
3.系统部件实物支持下的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系统
系统部件实物与组合部件实物全部件实物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强调的是加入部件的系统性,后二者强调的是加入部件的作用性、功能性,这在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中是经常发生的现象。
4.无模拟现实环境支持的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系统
所谓无模拟现实环境支持,既是不强调或不可能强调现实环境对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系统的教学效果影响。
5.有模拟现实环境支持的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系统
所谓有模拟现实环境支持,既是强调现实环境对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系统的教学效果影响。
五、加入专用传感器并阻断操作者视力虚拟现实技术
(一)技术性特征
加入专用传感器并阻断操作者视力虚拟现实技术与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比较,其技术性特征有以下3个:
1.专用传感器区别
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中所提到的专用传感器其实物载体最小为部件,而加入专用传感器并阻断操作者视力虚拟现实技术中所提到的专用传感器的实物载体一般最大是部件,多数专用传感器的实物载体是小型工具、游戏玩具。
2.阻断操作者视力区别
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屏幕、投影屏幕开放式获得虚拟仿真画面,而加入专用传感器并阻断操作者视力虚拟现实技术却是通过阻断操作者视力,使操作者的视觉完全置于虚拟场景之中。
3.操作者与虚拟仿真场景融入性区别
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操作者与虚拟仿真场景实现的是控制性融入模式,此时,屏幕仿真场景中的人物、动物及其他内容物的设计,倾向于作、被激活状态;而加入专用传感器并阻断操作者视力虚拟现实技术,更注重场景中的人物、动物及其他内容物与操作者展开自然互动状态,操作者以第一人称身份,利用手中工具进入虚拟场景,并与虚拟场景中的人物、动物、景物等产生强烈互动。这一点为职业教育设计虚拟职场体验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应用性特征
加入专用传感器并阻断操作者视力虚拟现实技术除了与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具有相同应用性特征外,对比分析,还具有以下3个独立应用性特征:
1.形成情节化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课件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实践性教学,而实践性教学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工作职场、工作岗位,在全环境下进行学习,或者说在真实的职场中、岗位上获得学习,但在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这种全环境学习环境是难以提供给学生的,情节化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课件可以一举破解这一难题。
2.配合数据手套,形成万能实训工作台
许多岗位能力训练是在工作台面上进行的,配合数据手套,加入专用传感器并阻断操作者视力的虚拟现实技术完全可以创建出万能实训台,学生戴上可视眼镜、数据手套,在PC机的支持下,实施多种多样的虚拟实训。
3.实施真实操作前的验证性虚拟操作
几乎所有虚拟仿真课件,都可以设计成实施真实操作前的验证性虚拟操作功能,但验证精度、准确性,虚拟的逼真性却各不相同。加入专用传感器并阻断操作者视力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设计成与现实状况完全一致的验证精度与操作的准确性,并大幅度提高虚拟场景的逼真性,这项技术为职业教育实操实训前的虚拟仿真导训,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类别性特征
加入专用传感器并阻断操作者视力的虚拟现实技术与加入专用传感器屏幕仿真技术,在类别性特征方面主要有3点区别:
1.单人进入式情节化虚拟仿真课件
由于排除了视觉干扰,加入专用传感器并阻断操作者视力的虚拟现实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单人进入式情节化虚拟仿真课件功能。顾名思义,这种课件首先是情节化,其次是单人进入。单人进入式情节化虚拟仿真课件,破解了职业教育虚拟实习教学难题,是服务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种虚拟现实技术。
2.多人进入式情节化虚拟仿真课件
在单人进入式情节化虚拟仿真课件基础上,设计成多人进入通道,既可以实现多人进入式情节化虚拟仿真课件。按照岗位操作需求,将每一个通道设计成不同操作者角色,大家在虚拟场景下,各自按照岗位操作规范,实施联合操作、顺序操作、逻辑化操作。
3.情节化技能测试考核体验包
我们知道,技能测试、技能考核、技能操作体验是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不可或缺的三个关键环节,由于加入专用传感器并阻断操作者视力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设身临其境的虚拟效果,同时又可轻松加入虚拟操作情节,所以,完全可以设计成情节化技能测试考核体验包。__六、实时加入真实视频画面虚拟现实技术通常我们又把它叫做增强现实技术或现实画面与仿真画面混合式仿真技术,即AR技术。
(一)技术性特征
实时加入真实视频画面虚拟现实技术的技术性特征,有以下4个方面:
1.不阻断操作者视力
这项技术不需要操作者戴头套、戴眼镜,在自然环境下观看现实画面与虚拟画面的融合画面。
2.实施画面融合
以屏幕仿真技术为基础支撑,加入现实视频画面,通过某种软件技术,实现虚拟画面与现实视频画面融合。
3.操作者利用自身视频图像控制虚拟画面
操作者通过操作现实空间中某种具有标记物体,并利用实时视频画面对虚拟画面内的物体实施操作,达到增强现实的效果。
4.实现随机操作
操作者可以随机改变操作路径、方法、手段,已形成即时随机示教操作效果。
(二)应用性特征
实时加入真实视频画面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应用性特征有以下5个方面:
1.用于教师利用虚拟仿真画面、实时操作视频进行实时、随机、示范性操作,并以合成视频形式实施教学展示;
2.用于实践性教学中适合于学生桌面操作的虚拟操作训练;
3.用于在虚拟目标物支持下的立体化、形象化、虚拟化阅读学习;
4.用于将学习内容在视频拍摄技术支持下,进行可视化、形象化、互动式链接;
1952年12月正值寒冬季节,气温很低,潮湿的空气压在伦敦上空,成千上万个烟囱向空中喷吐大量黑烟,尘粒浓度为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浓度为平时的6倍,烟雾中的三氧化二铁使二氧化硫氧化,产生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上形成酸雾。全市4天中死亡4000余人,以后的两个月中,相继又有8000人死亡。此后的1957年和1962年伦敦又发生烟雾事件,经过对比才查清烟雾发生的原因,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因此英国也是世界上开展环境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
一、英国环境教育的开始与发展
“环境教育”一词在英国第一次使用并受到重视是始于1965年,其标志是英国高等学校的研究领域开始涉及环境教育研究,凯尔大学举行了一次会议,内容是考察乡村的环境保护及其有关的教育问题,这次会议促成了1968年英国环境教育协会的成立;到了1971年,学校委员会的“5—13岁环境学习项目”公布,环境教育开始走入初级与高级中学的教学中,并且英国各个学校的董事会开始陆续将它正式地列为学校规划实施项目的一部分,由此标志着环境教育开始在英国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地位。此后,英国《国家课程》又明文规定,环境教育应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必修课存在,使环境教育在英国正规教育中取得了稳定的一席之地。
国际上进行的一些活动与会议,对英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7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并制定了《贝尔格莱德──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随后1977年在原苏联第比利斯举行的国际会议,促使英国正规教育中环境教育的体系逐步成形,进而走向完善。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出版《环境教育》课程指南。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则进一步将英国环境教育在内容充实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会中将环境与发展相联系,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指出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是件重要的事情,这使英国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对年轻人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并对成年人进行环境方面的再教育,通过环境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才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并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1995年在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形势的影响下,英国教育部和环境部联合举办环境教育大会,环境教育日渐成熟。
二、英国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在英国的全部内涵主要体现在: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给学生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这些知识的习得与理解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欣赏的态度,从而使他们愿意去关心和保护环境。为此,只将眼光停留在对环境中一些过程和事实材料的介绍这种水平上是不够的,将眼光只放在人类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评上也是不够的,还应该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的知识。
为了达到“关于环境的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必须“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将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来实施这种知识教学。即学生必须参与到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活动中,参与到环境规划与环境活动的实施中。只有通过实际的参与,学生才能真正学习到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这样描述一下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学习情况:“我听说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记住了”;“我做了,因而我理解了”。这种实际参与、实际做的过程,才是正规教育中保证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形式。
“为了环境的教育”所强调的是,在参与环境活动和当地建设的工作中,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个人与环境及个人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他们学习到对于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只有通过这种参与方式的学习,学生才能体会并理解,小规模范围内制定的决策是如何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理解这一点,对于地球上的所有公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决策往往会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学生参与到这种环境教育的活动,会有利于自己形成一套对于环境的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有助于人们终身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环境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英国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教学评价,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并已进入主流教育领域。
首先,英国环境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式的设计,是在充分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依据后制定的。比如,根据皮亚杰的他们思维心理学思想中提及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科学地设置并安排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接受环境教育的内容,从而合理安排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低幼阶段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先通过亲身实践,在观察接触环境事物的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环境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收集到一些关于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关于环境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这些儿童进行有关的概念、知识的教学,以此达到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目标。而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则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与学校的一些环境事务,从中受到环境道德的教育。诸如此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于中小幼及其不同年级,加以区别对待。
其次,环境教育目标的制定,在以心理学成果为依据的基础上,同时紧紧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以及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为中心,提出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分别要达到的目标。
1.知识目标主要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来组织内容,认为作为评判环境问题的基础,学生应发展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理解:
(1)在环境中发生的自然过程;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不同的环境;
(4)诸如温室效应、酸雨、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5)保护和管理环境的地方级、国家级以及国际级别的立法控制,有关环境的政策和决策是怎样制定的;
(6)个人、集体、社区和国家在环境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例如:英国火电站的排放物是如何影响斯堪的那维亚的;
(7)有关环境问题可能引起的争议与矛盾;
(8)环境是怎样受到过去的决策和行为影响的;
(9)规划、设计和美学的重要性;
(10)保护和管理环境的有效行动的重要性。
《国家课程》中提出以下七个领域的知识和认识可形成课题:
(1)气候;
(2)土壤、岩石和矿物;
(3)水;
(4)物质与资源,包括能源;
(5)植物和动物;
(6)人与社区;
(7)建筑、工业化与工作。
2.技能目标主要围绕“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六种技能
交往的技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如论述、写作、戏剧或艺术等来表达关于环境的观点和思想;清晰地、简洁地论述一个环境问题。
计算的技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和分析,例如,进行一次生态调查;解释统计结果,例如:关于天气。
学习的技能:对于不同来源的关于环境的信息进行检索、分析、解释和评估;组织和规划一个项目,例如,关于学校一部分环境的改善。
解决问题的技能:鉴别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形成关于环境问题的合理意见,并且发展平衡的判断。
个人的和社会的技能:与他人合作地工作,例如,“为了环境”的集体活动;具有“为了环境”的个人的和集体的责任心,例如,对废弃物的处理。
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收集信息并将它们输入到数据库,例如,利用学校中关于鸟类的表格进行关于鸟类的数据记录;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一项调查,例如,核反应堆的运行。
3.态度目标主要针对“为了环境教育”而设的。认为如果要使学生珍视环境,并且要使他们懂得自己对于保护未来环境的作用,那么,培养他们形成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是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形成下列五个方面的态度和个人品质:
(1)欣赏、爱护并关心环境和其他生命;
(2)对环境问题的独立思考;
(3)为他人的信仰和意见的尊重;
(4)对证据和合理论据的尊重;
(5)容忍的态度和开放的思想。
英国的环境教育在实施时,首先,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出环境教育的整体实施策略,使环境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与学校管理中;其次,强调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及校园的环境进行环境教育,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第三,通过跨学科的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整体上协调地进行多学科环境教育的渗透教学。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的环境管理事务,除了达到完成对学生的环境教育目的外,还达到了扩大环境教育影响力的目的。
最后,关于环境教育成果的评估问题。在英国环境教育的评估是分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对于课程和大纲中知识与部分技能的要求,可依照传统的评估方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具体生活环境的审查来进行行为态度方面的评价。如通过对学校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的跟踪调查,通过对学校节能状况的考察等来评判一所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成效,以及观察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情况等来评判该校环境教育实施的成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