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交媒体的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习历史最大的障碍就是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根据将要学习课程的内容,进行课前气氛的渲染,同时还要大量地准备有关课程的背景资料,以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辅助理解。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欲望。比如在学习六国合纵进攻秦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这个时期的列国疆域图,让学生充分理解战国末期各国领土与实力对比。并详细介绍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通过这些详细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可以清晰地刻画出,战国时期那段血雨腥风但又智计百出的历史。介绍完背景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学,接下来在地图上为学生标记出函谷关的位置,同时讲述六国合纵攻秦函谷关血战的过程。通过讲解让学生学到战国末期秦国的强大与六国相互的猜疑,致使函谷关大战秦国完胜、六国溃败的历史结局。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进而培养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细化情节优化学习效果
历史终究是距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课本的篇幅有限以至于很难将某一段或者某一时期的事情刻画详细。因此学习起来就不乏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就应该刻画课程中的细节,便于学生理解。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学习历史,而不是对某个时期一知半解,模糊不堪,并且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死记硬背从而达到轻松学习。例如在讲南魏晋北朝时期的课程时,由于这段历史过于复杂,同时历史课本的篇幅又很有限,因此关于这段历史的描写非常模糊。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这节课程以后都反应对这段历史一知半解,无法达到完全掌握。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前搜集有关这段历史的地图资料,历史的学习从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地图的展现。通过地图疆域的变迁让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南北朝历史的演变,虽然说这段时期的历史非常复杂,但是随着多媒体的展示,也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地图进行教学,向学生解释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与民族融合,北方的战乱与南朝的更迭都是这个时期最为精彩的历史过程。通过学习,让学生可以充分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增加探索历史的动力,促进学习历史的爱好。
作者简介:高宇琪(1974-),女,副教授,本科,汉族,辽宁省盖平市人
引言
21世纪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在互联网的连接下正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而这些都要归功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正在真真切切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来说,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也正在为其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1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艺术设计教学定义
艺术设计教学是一种以艺术为基础来帮助学生提升设计能力的教学,艺术设计教学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在学生掌握艺术欣赏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艺术设计能力。例如《美术史鉴赏》这门课程,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人类美术发展演变史况,了解艺术发展史上各种艺术流派的艺术表现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为今后艺术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自主的收集学习资料,并将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加以研究。还可以将自己对艺术设计作品的研究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兴趣。
2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并不好,由于我国本身教学体制的问题,我国在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时期采用了应试化教育,这导致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高。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提倡不断创新的学科,这使得艺术设计教学在我国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艺术,并将创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是一大难题。艺术是源自于生活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艺术元素,并鼓励学生将这些元素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即使没有显著的艺术气息,在一个合格的艺术设计者手下依然可以将这样的生活元素艺术化,且通过艺术设计将元素的艺术性扩大化。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并没有让学生贴近生活,而是一味的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远超于我们的想象,生活中元素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艺术设计,而课本中的知识和艺术元素可能早已过时。一味的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将会严重地禁锢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接近生活、接近那些最前卫的艺术设计,是这一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
3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教学作用
多媒体技术正在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媒体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动和实施性,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来说,与时俱进的教学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多媒体教学可以提升艺术设计教学的课堂质量。社会是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的艺术元素也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着,这导致当前社会生活中艺术元素不断的增多。在我国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书本中传统的艺术元素过分重视往往会让学生丧失艺术设计的创新。学生看不到当前艺术设计发展中较为前卫的元素,这导致学生的设计思维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难以紧跟时代的潮流进行创新,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集中展示当期当前较为前卫的艺术设计,并对这些设计进行剖析。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让教师得以脱离教材施行个性化的教学。教书和结合实际,将学生身边的艺术设计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加以呈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一种发现艺术的习惯。
(2)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当前的艺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得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变更。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设计者将自己想象中的艺术元素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来。所以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艺术元素的理解,选择最适宜的方式展开教学,并鼓励学生将课堂上想法通过实践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4结语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教师可以以学生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心,根据实际的情况自由组织教学,这对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提升是最为关键的。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学者应当重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施行。
参考文献
多媒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其中包括确定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环境,安排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以及教学媒体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恰当地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设计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是把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 简单地在课堂进行播放,而以媒体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取代学生的思维判断过程,取代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多媒体教学方法与设计中应充分体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挖掘学生内在潜质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师只有始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而不是教学媒体居主导地位,才能以情感、语言、神态感染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与反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方法设计应充分考虑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在教学方法设计中应更加突出和强化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文字表达与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二、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单元教学内容不同,同一堂课中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和目标要求,因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必须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选择,例如:数学课程中的演绎、运箅、论证、推理等教学内容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与自然、社会、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差别,教学环节设计因教法不同亦不尽相同。同一学科因教学任务不同而有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测试课和实验课等。新授课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多采用以多媒体教学内容扩大和加深学生感性认识过程,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和概括特征和规律等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复习课和测试课则可采用学生与多媒体交互性的自学自测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练习课和实验课则往往采用边演示边操作或练习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等课程则更多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材料,
如:我们在讲授数学新课时,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形象来突破教学的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理解深刻、记忆深刻的目的。在数学练习课时更多的是考虑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利用课件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供学生选择。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我国自古就有教育者提出了“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观点,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现代教育的观点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中去主动学习,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例如,我们在讲三角形全等判定(一)时,先教给学
生怎样画任意一个三角形,然后再画一个三角形使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然后再让学生将两个三角形重合,叫其中两位同学来回答他们所得到的结论,从而引出三角形全等判定(一)。
四、注重自学能力培养和创造性的激发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1-0051-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1.012
Role of social comparison in effet of the mass media 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body image
YANG Xiao-Ying1,CHEN Hong2,3,GAO Xiao3,CHEN Rui4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Chongqing 400067,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Southwest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400715,China
3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4Department of Education,Xuchang College,Xuchang 461000,Henan Province,Chian
Corresponding author:CHEN Hong,E-mail:chenhg@Swu.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the media on women's body image.Methods:The subjects were all from 2 colleges.The subjects of experiment 1 were 63 high and low trait social comparison female students.Among them,high trait social comparison subjects were 31 in the model image group,30 in the product image group.Low trait social comparison subjects were 30 in the model image group,32 were in the product image group.The subjects of experiment 2 were the total of 61 high trait social comparison female students.Among them,30 subjects were analyzed by similarity comparison,and 31 subjects received difference comparison.The instruments included advertisement pictures,body image states scale,the physical apperance comparion scale,and the consumer response questionnaire.Results: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in the model image level,the score of body image scale in high social comparis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ow social comparison group [(5.54±1.05)vs.(4.73±0.92),P
【Key word】 female psychology;body image;behavior experiment;social comparison;mass media;cross-sectional study
身体意象(body image)是指个体形成的对自己身体的心理图画,包括对身体生理心理功能的认知、态度(如情感、评价)以及对行为的影响 [1]。身体意象消极的女性在心理、行为和生理上都异于正常女性。如心理上表现为身体不满意、低自尊等;行为上出现节食、自我诱导式呕吐等;生理上,个体患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和暴饮暴食等饮食失调疾病的可能性增加,严重时甚至威胁到个体生命。因此,探讨消极身体意象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有助于预防其产生,从而维护女性的身心健康。其中,大众媒体由于其普遍性和深入性的特点,在家庭、同伴、学校等众多女性身体意象的影响源中,备受关注。国外的心理学家以社会比较理论为基础,就“媒体对女性身体意象影响”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4]。结果发现,社会比较在其中起调节或中介作用。但是,已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缺乏中国本土化研究。在国外的已有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媒体对女性身体意象有负面影响(如McCabe等[2]),但也有研究者持不同的态度,认为媒体有积极影响(如Joshi等[3])或者是没有影响(如Borzekowski等[4])。因此,有必要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大众媒体对女性身体意象是否有影响,以及有何影响。其次,多数已有研究局限于对社会比较的外在过程和现象探索上,缺乏对社会比较内在机制的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关注了不同的社会比较方式对比较结果的影响。期望通过本研究,为中国女性青年群体的消极身体意象预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样本一:用于研究媒体对女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中,社会比较特质在其中的作用。使用身体外貌比较问卷,在西南大学方便选取9个班级,共384名女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52份。根据测量结果,从中选取高、低社会比较特质的女生受试各63人。根据实验要求,删去怀疑实验目的的受试3人,最后进入统计的受试共123人。其中,高、低社会比较特质的受试分别为61人和62人。高社会比较组:年龄19~23岁,平均(20±1)岁;体质量指数(BMI)15.7~26.0,平均(19.7±2.1);社会比较特质得分3.0~4.2,平均(3.34±0.32)。低社会比较组:年龄19~23岁,平均20±1岁;体质量指数(BMI)16.6~22.0,平均(19.9±2.1);社会比较特质得分1.4~2.8,平均(2.24±0.42)。方差分析表明,两组在年龄和BMI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社会比较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5,P
样本二:用于研究社会比较方式对女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使用身体外貌比较问卷,在重庆教育学院方便选取5个班级,共195名女大学,收回有效问卷172份。根据测量结果,从中选取高社会比较特质的女生受试61人,年龄19~23岁,平均(20±1)岁;BMI指数16.6~23.8,平均(20.04±1.96);社会比较特质得分3.0~4.1,平均(3.30±0.45)。
1.2工具
1.2.1.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分为模特组和产品组,每组15张,共30张。广告内容均为女性日常用品,如服装、护肤品、女鞋、皮包等。模特组的每张图片都有一位女性广告模特,所有模特都展现了全身的3/4以上,且可以清楚的看出其瘦的体形。另外,为了避免“名人效应”,所有模特都要求不是名人。产品组的图片中只有产品没有人。
图片来源:(1)点击率较高的中国网站,如省略、省略。(2)近12个月出版,且发行量较大的女性杂志(电子版),如《瑞丽》、《女友》。图片筛选过程。首先,按照实验要求,从近300张全彩广告图片中选取40张,图片大小经过软件处理,均为(480×640)pixel。其次,让10名女性志愿者对这40张广告图片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1)使用5点量表对每张图片的光泽、色彩、吸引力、感染力、幽默度进行评定。1代表“完全反对”,5代表“完全同意”。(2)如果广告图片中有女性模特,使用6点量表对模特的体形进行评定。1代表“非常苗条”,6代表“非常胖”。最后,以志愿者的评定结果为参考依据,选取了广告图片30张,模特组和产品组各15张。方差分析表明,两组图片在光泽、色彩、吸引力、感染力、幽默度上是等质的(均P>0.05);模特组女性的体形均属于苗条(2.5±0.82)。
1.2.2女性图片和个人资料
女性图片1张,并配有相应的个人资料。图片来源于点击率较高的网站。为了较好的引发不同的社会比较方式,图片中的女性要求看起来年龄与大学生相当,但不是名人,且展现了全身的3/4以上,可以清楚看出其瘦的体形。
1.2.3身体意象状态量表(Body Image States Scale,BISS) [5]
共6个题项,使用9点量表进行评定。分数越高,代表身体意象越消极。在本研究中,量表的信度系数α为0.75。
1.2.4 顾客反应问卷(Consumer Response Questionnaire,CRQ) [6]
共5个题项,使用5点量表进行评定。分数越高,代表图片的广告效果越好。此问卷是为了增加实验的掩盖效度,防止受试看出真实的实验目的。问卷数据不参与统计。
1.2.5 身体外貌比较问卷(Physical Apperance Comparion Scale,PACS) [7]
用于评估与身体外貌有关的社会比较特质,共5个题项,使用5点量表评定。以3分为分界点,>3分者为高社会比较特质,
以上英文版量表均进行了汉化和回译,首先请英语专业翻译人士将英文版问卷翻译为中文,然后再请另外一位有英语专业八级资格的研究生回译为英文,多次对比修订后确定为中文版问卷。
1.3实验步骤
1.3.1 试验一
本实验是一个2(模特意象、产品意象)×2(高社会比较特质、低社会比较特质)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是媒体意象类型和社会比较特质,因变量是女性身体意象。实验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行为实验室进行。所有受试都在3 m×3 m的房间里独自完成实验,相互之间并无干扰。
首先,说明实验内容为广告效果测评,实验任务是对所看到的15张广告图片进行评定,并完成“顾客反应问卷”。其次,受试根据自己的社会比较特质,被随机分配到4种实验条件中的1种,即高社会比较模特意象组,高社会比较产品意象组,低社会比较模特意象组,低社会比较产品意象组。产品组的受试评定的是15张只有产品的广告图片。模特组的受试评定的是15张有模特的广告图片。所有图片在分辨率为1024 pixel×768 pixel,17 in的电脑显示器上呈现。最后,让受试完成身体意象状态量表,并询问受试她所认为的真实实验目的。 1.3.2 试验二
本实验是一个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是社会比较方式(相似性比较和差异性比较),因变量是女大学生身体意象。所有受试独自完成实验,相互之间并无干扰。
首先,告诉受试实验内容为“推销员适合度和顾客个性”,实验任务是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女性,阅读个人资料,并评估她作为“手机促销员”的适合度。其次,受试被随机分配到2种实验条件下的1种:相似组和差异组。相似组受试在评定“适合度”之前,先尽量列举自己与图片中女性的相同之处,差异组则列举不同之处。图片在分辨率为1024pixel×768 pixel,17 in的电脑显示器上呈现。最后,让受试完成身体意象状态量表,并询问其所认为的真实实验目的。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层次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实验一
2.1.1四组身体意象状态量表、身体外貌比较问卷、BMI指数评分比较
四组受试的年龄均为(20±1)岁,四组在人数、BMI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社会比较特质、媒体意象类型为自变量,消极身体意象为因变量,BMI指数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媒体意象类型和社会比较特质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4.71,P
2.1.2 社会比较特质的调节作用分析
为了考察社会比较特质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层次回归分析。先作因变量Y(消极身体意象)对自变量X(媒体意象类型)和调节变量W(社会比较特质)的回归。回归方程为Y=0.147W-0.322X,R2为0.133。然后作因变量Y(消极身体意象)对自变量X(媒体意象类型)、调节变量M(社会比较特质)和两者乘积XM的回归。回归方程为Y=0.322+0.103W-0.325X-0.191WX,R2为0.168,R2 的变化为0.035(P
2.2 实验二
在实验中,没有受试怀疑真实的实验目的,本实验具有较好的掩盖效度。方差分析显示,两组受试在人数、年龄、BMI指数和社会比较特质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后,以社会比较方式为自变量,女大学生消极身体意象为因变量,BMI指数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组的身体意象状态量表得分高于相似组(表2)。
3 讨 论
3.1媒体对女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
实验一显示,高社会比较特质的女大学生在观看了有模特意象的广告图片后,其身体意象变得消极,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媒体对女大学生的身体意象有消极影响。进一步的协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证明,社会比较在其中起调节作用。这与McCabe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是:由于媒体提供了大量优秀但有害的比较对象,对于高社会比较特质的女大学生而言,将自己和媒体模特进行向上社会比较时,就会产生消极身体意象。
3.2社会比较方式对女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
实验二显示,不同的社会比较方式对女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不同,差异组的身体意象状态量表得分高于相似组(F=4.41,P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意:第一,增加纵向研究。本文通过横断面研究考察了媒体对女大学生身体意象的短期影响。但现实生活中的女大学生却长期暴露在媒体下。媒体对身体意象的消极影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还是更加严重,则需要考察长期效应的纵向研究。第二,样本范围有待扩大。本文只关注了女大学生,其年龄和身份都有较大的限制。后续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使结果更具推广性。第三,增加社会比较其他动机的研究。本文只考察了自我评价动机,未涉及社会比较的自我完善动机和自我满足动机。后续研究中可考察在这两种社会比较动机下,媒体对女性身体意象的影响情况。
参考文献
[1]陈红.青少年身体自我:理论和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25.
[2]McCabe MP,Ricciardelli L,Mellor D,et al.Media influences on body image and disorders eating among indigenous adolescent austrlians[J]. Adolescence,2005 40(1):115-128.
[3]Joshi R,Herman CP,Polivy J.Self-enhancing effects of exposure to thin body images[J].Int J Eat Disord,2004,35(1):333-341.
[4]Borzekowski DL,Robinson TN,Killen JD.Does the camera add 10 pounds? Media use,perceived importance of appearance,and weight concerns among teenage girls[J]. J Adolesc Health,2000,26(1):36-41.
[5]Cash TF ,Fleming EC.,Alindogan J,et al.Beyond Body Image as a Trait: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Body Image States Scale[J]. Eat Disord,2002,10(1):103-113.
[6]Mills JS ,Polivy J ,Herman P ,et al.Effects of exposure to thin media images:Evidence of self-enhancement among restrained eaters[J]. Pers Soc Psychol Bull,2002,28(12):1687-1699.
[7]Thompson JK,Heinberg L,Tantleff S.The Physical Appearance Comparision Scale[J]. Behav Therapist,1991,14(3):174.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2(b)-005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Dexmedetomidine and Morphine in anesthesia of transabdominal myomectomy. Methods 120 patients underwent selective transabdominal myomectomy in Shenzhen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Center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ne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3 groups: Bupivacaine combined with Dexmedetomidine (BD) group, Bupivacaine combined with Morphine (BM) group, control (Bupivacaine, B) group, each group had 40 cases. All groups were given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BD given 10 mg Bupivacaine and 5 μg Dexmedetomidine; group BM given 10 mg Bupivacaine and 0.1 mg Morphine; group B given 10 mg 0.5% Bupivacaine only. Sensory and motion block situation, adverse reactions of nausea and vomiting, pruritus, chills; analgesia situation of 4, 8, 12, 24 h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Dexmedetomidine (BD group) could prolong sensory and motion block, compared with the B group [sensory block time: (251.25±40.24) min vs (189.44±38.97) min; motor block time: (226.31±40.72) min vs (164.94±26.11) mi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Dexmedetomidine (BD group) had similar analgesia effect with Morphine (BM group), the duration of analgesia was (17.5±8.3) h and (16.3±7.2) h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pruritus and chills in the BD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BM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Dexmedetomidine can replace Morphine as intrathecal adjuvant drug and has little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Key words] Dexmedetomidine; Transabdominal myomectomy; Intrathecal; Morphine
目前妇科开腹手术的术后镇痛常用椎管内吗啡,其已经被证实可以增强术后镇痛作用。吗啡0.2 mg腰麻用于剖宫产,镇痛作用时间可达20 h左右[1]。鞘内辅助5~25 μg芬太尼能提供1~4 h镇痛,使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延长[2]。但阿片类辅助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瘙痒、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等。近年来,有研究将α2受体激动剂作为椎管内辅助药。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辅助局麻药鞘内使用,能增加局麻药效果并减少局麻药用量[3-5],延长局麻药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6-7]。
右美托咪定是α2受体激动剂,为美托咪定的活性右旋异构体,具有抗交感、镇静和镇痛的作用。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减少麻醉诱导所需的麻醉剂用量,可减少术前和术后的阿片或非阿片类止痛剂的用量,还可以增加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国外研究显示,右美托咪定作为椎管内辅助药可以使麻醉起效快,作用时间延长,比芬太尼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中、术后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8-9],能减少24 h紧急镇痛药需求[10-11]。但目前关于鞘内右美托咪定和鞘内吗啡的镇痛效果对比研究仍较少。本研究主要对比妇科开腹手术麻醉中鞘内复合右美托咪定与吗啡的镇痛效果,以期寻找一种比阿片类更好的鞘内辅助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择期行妇科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20例,年龄35~55岁,体重40~65 kg,ASAⅠ~Ⅱ级。排除标准: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患者拒绝;有严重内外科合并症。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右美托咪定(BD)组、吗啡(BM)组、对照(B)组,每组4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仪器与药品
腰硬联合穿刺包(无锡市通达医疗电器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1201);吗啡(10 mg/mL,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批号120508-1);右美托咪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3090632)。
1.3 麻醉方法
于术前1 d访视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入手术室后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给予乳酸林格液静脉滴注。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右侧卧位,消毒铺巾,L2~3间隙穿刺。脑脊液流出后,以0.1 mL/s注入腰麻药。药液为0.5%布比卡因2.5 mL,其中,BM组含0.1 mg吗啡,BD组含5 μg右美托咪定,B组为单纯布比卡因。退出腰麻针,向头侧置硬膜外导管3~4 cm后,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并固定导管后改为平卧位。若穿刺失败,失血量>500 mL者剔除本实验。测试麻醉平面,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电图、血氧饱和度(SpO2)。当收缩压低于基础血压30%或9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静注麻黄碱10~15 mg。若心率低于50次/min时,静注阿托品0.3~0.5 mg。静注昂丹司琼8 mg以预防术后恶心、呕吐。麻醉效果不全时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5~8 mL。术后接静脉自控镇痛泵,1.0 μg/mL芬太尼配至100 mL,背景速度0 mL/h,bolus剂量4 mL,间隔时间30 min,2 h极量10 mL。
1.4 观察指标
①记录初始给药时间(T0),注药完毕后每2分钟采用针刺法测量麻醉平面(在身体前正中线由上至下用18号针轻刺,痛觉消失的平面即麻醉平面)直至最高麻醉平面,麻醉起效时间定义为从给药到最高麻醉平面的时间。测试运动阻滞情况,采用改良Bromage运动评分。评分标准:3分:完全阻滞(不能屈曲踝关节和膝关节);2分:仅能屈曲踝关节;1分:能屈曲膝关节和踝关节;0分:正常。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定义为从给药到运动评分3分的时间。感觉阻滞消退时间定义为从给药到麻醉平面恢复至S1以下;运动阻滞消退时间定义为从蛛网膜下腔给药(T0)到运动评分恢复至0分的时间。②记录切皮、牵拉腹膜、缝皮时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③记录麻醉效果(肌肉松弛程度),由术者评判。0分:肌松良好;1分:肌松一般;2分:肌松差。④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追加情况、瘙痒、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头晕、尿潴留、神经系统并发症。⑤记录给药后4(T1)、8(T2)、12(T3)、24(T4)、48 h(T5)镇痛效果(VAS评分);记录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及24、48 h镇痛药的总用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在年龄、体重、身高、手术时间以及术前血压、心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肌肉松弛度评分及阻滞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最高麻醉平面均为T6,最大运动阻滞评分均为3分。三组肌肉松弛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BM组和B组比较,BD组麻醉起效时间较快(P < 0.05),麻醉作用时间明显延长(P < 0.01)。见表2。
2.3 三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
BM组与BD组镇痛效果相似,均优于B组,24 h和48 h镇痛药用量明显少于B组(P < 0.05或P < 0.01)。见表3。
2.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BD组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BM组(P < 0.01),BD组寒战发生率低于BM组和B组(P < 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尿潴留和神经系统并发症。
3 讨论
研究显示,椎管内镇痛效果要好于静脉镇痛[12]。妇科开腹手术后疼痛程度要比腹腔镜明显的多,因此椎管内镇痛较为常见。本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作为鞘内辅助药用于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加强麻醉和镇痛作用,减少吗啡的不良反应。
椎管内使用阿片类药,能直接与脊髓阿片受体结合,抑制伤害性神经递质(NMDA、P物质等)释放,产生强大的镇痛效应。鞘内α2受体激动剂作为局麻药辅剂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局麻药和α2受体激动剂可产生协同作用。局麻药直接作用于脊髓,可逆性阻滞钠通道,阻断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抑制神经传导,而α2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突触前膜C纤维递质释放和使突触后角背根神经元超极化而具有镇痛作用[13]。这种镇痛作用可能解释为何α2受体激动剂复合脊髓可以延长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延长可能源于α2受体激动剂与背根运动神经元结合而产生作用。脊髓存在毒蕈碱受体,以M1受体最多,并与α2受体关系密切。当α2受体兴奋时,引起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相互作用参与脊髓的抗伤害过程。本研究发现鞘内0.1 mg吗啡能维持镇痛时间(16.8±7.2)h,而鞘内5 μg右美托咪定能维持镇痛时间(17.5±8.3)h,二者无显著差异。提示5 μg右美托咪定能达到和鞘内0.1 mg吗啡相似的镇痛效果。
与美托咪定相比,右美托咪定对中枢α2肾上腺素受体的选择性更强,是可乐定的8倍。本研究发现,右美托咪定鞘内辅助用于妇科开腹手术,能使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使患者更为安静舒适,寒战和瘙痒反应比吗啡明显减少,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类似[14-15]。椎管内应用吗啡引起瘙痒可能是脊神经元中阿片和瘙痒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亚型介导的信号转导而引起的[16],而右美托咪定没有该作用。降低寒战发生率的原因可能为右美托咪定能降低寒战阈值,从而耐受更低的体核温度[17-18]。右美托咪定减少了这两种不良反应,使患者舒适度大大提高。鞘内辅助右美托咪定可使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延长1 h左右。这并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而患者整体舒适度提高,满意度增加。
鞘内右美托咪定能达到吗啡相似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的局限是术后镇痛泵的配置没有考虑体重,可能会影响镇痛效果的评估,今后应需要纠正这方面的偏倚。
[参考文献]
[1] Semra K,Ilkben G,Meltem U,et al. The effects ofand fentanyl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added to intrathecal bupivacaine in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J]. AGRI,2011,23(2):57-63.
[2] Unlugenc H, Ozalevli M, Gunduz M,et al. Comparison of intrathecal magnesium,fentanyl,or placebo combined with bupivacaine 0.5% for partur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 [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9,53:346-353.
[3] Strebel S Gurzeler J,Schneider M,et al. Small-dose intrathecal clonidine and isobaric bupivacaine for orthopedic surgery:a dose-response-study [J]. Anesth Analg,2004,99:1231-1238.
[4] Dobrydnjov I,Axelsson K,Thorn SE,et al. Clonidine com-bined with small-dose bupivacaine 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for inguinal herniorrhaphy: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study [J]. Anesth Analg,2003,96:1496-1503.
[5] Dobrydnjov I,Axelsson K,Samarutel J,et al.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following intrathecal bupivacaine combined with intrathecal or oral clonidine [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2,46:806-814.
[6] Elia N,Culebras X,Mazza C,et al. Clonidine as an adjuvant to intrathecal local anesthetics for surgery: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 [J]. Reg Anesth Pain Med,2008,33:159-167.
[7] Boussofara M,Carlès M,Raucoules-Aimé M,et al. Effects of intrathecal midazolam on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when added to a bupivacaine-clonidine mixture [J]. Reg Anesth Pain Med,2006,31:501-505.
[8] Al-Ghanem SM,Massad IM,Al-Mustafa MM,et al. Effect of Adding Dexmedetomidine versus Fentanyl to Intrathecal Bupivacaine on Spinal Block Characteristics in Gynecological Procedures:A Double Blind Controlled Study [J]. Am J Appl Sci,2009,6:882-887.
[9] Al-Mustafa MM,Abu-Halaweh SA,Aloweidi AS,et al.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added to spinal bupivacaine for urological procedure [J]. Saudi Med J,2009,30:365-370.
[10] Rajni G,Reetu V,Jaishri B,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rathecal dexmedetomidine and fentanyl as adjuvants to Bupivacaine [J].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Clinical Pharmacology,2011,27:339-343.
[11] Rajni G,Jaishri B,Reetu V,et al. Dexmedetomidine as an intrathecal adjuvant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J]. Indian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11,55(4):347-351.
[12] Lim YJ,Ha S,Sia AT,et al. Morphine for post-caesarean section analgesia: intrathecal,epidural or intravenous? [J]. Singapore Med J,2005,46(8): 392-396.
[13] Fairbanke CA,Wilcox GL. Spinal antinociceptive synergism betweenand clonidine persists in mice made acutely or chronically tolerant to[J]. J Pharmacol Exp Ther,1999,288:1107-1116.
[14] Fyneface-Ogan S,GogoJob O,Enyindah CE. Comparative Effects of Single Shot Intrathecal Bupivacaine with Dexmedetomidine and Bupivacaine with Fentanyl on Labor Outcome [J]. Anesthesiology,2012,5:1-6.
[15] 邱良诚,陈彦青.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用于轻度子痫前期产妇剖宫产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 28(4):372-374.
[16] Takashi M,Ardem P. Why Does Morphine Make You Itch? [J]. Cell,2011,147:261-262.
1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方便收集教学资源
目前,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被广泛地使用在学生学习知识、教师教学的过程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领域中,多媒体技术发挥了其创作能力,学生通过电脑可以直接进行绘画和设计,在学生全面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质量会直接受到形象的视觉效果的影响。视觉艺术的每节课都具有可视的形象,离不开视觉印象和观察。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查找大量的教辅资料;在课堂上,通过电脑的复制功能,让学生欣赏到好的图片;在实地考察的时候,用摄像机和照相机实地搜集资料。再配上音乐、画面文字提示以及解说词等,在电脑里做成课件长期存放,随时方便提取。这样做会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使教师讲课的内容得到丰富,具有很明显的教学效果。
目前的科学技术中,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光学、电为一体,对整个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促进的作用,具有快速便捷、高效、传授知识,全面收集、保存资料等互相交流的优势。艺术设计教学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多媒体技术能够从多个角度,使艺术的形象性、可塑性以及直观性得到极大的体现[2]。另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起来,在学生的思维方面发掘其创造性的潜能,在学生兴趣和成就感方面起到培养的作用,在教授传统绘画技法上,使教学转向全方位的开发,对潜意识的创造开发具有独特的作用。
2 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起到激发的积极作用
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降低教学的难度 当今社会中,倡导的是一种教与被教配合式对话式关系的生态式教育。在教学中顺理成章,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吸收生态学的原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美术设计中,多媒体呈现的是视觉上的传达,在用户界面上,通过多媒体使作品达到信息的呈现和传达。
在知识结构、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上,师生之间会存在许多差异,传统的教师授课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板书+教学。教师在这种模式下,不能充分自由地发挥技巧,时间久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的授课也变得枯燥乏味,心中会感觉到茫然失措。教师根据自己授课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添加一些有利的视觉设计知识,抛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模式,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开放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的授课模式变成现代化的授课模式,也能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自动的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今天,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原有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已经受到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和改变,尤其是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培养视觉设计教学的目的,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高校视觉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注重加强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增加实践教学的渐进性和连续性,以及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等。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培养专业技能的需要,根据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多媒体教学要在变化中实现统一,在统一中寻求变化,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要由审美来促进。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自己的知识也存在老化的现象,学生的发展总是受到灌输式教育的很大影响。因此,要倡导多元的文化知识,改变以往的习俗,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能有所发展和创造,才会获得新的知识。
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每堂课上,作为一名视觉艺术设计的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并且进行详细的讲解。如教学设计标志课程时,首先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运用掌握的课件制作技术,自己设计具有活泼感的Logo,以动画播放的形式,在讲解的内容中融合范例,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看动画短片的轻松感觉中完成这节课的内容学习。
3 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视觉艺术设计中凝聚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对于某个固定搭配和秩序的关系,在具体的设计中是难以确认的。因此,教师要是拘泥于平常的课堂教学形式,就无法满足实际的要求。目前在社会实际设计中,视觉艺术设计已经无法逆转对外设计的服务,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完成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以前,在实践的时候,学生必须根据基础的造型进行视觉艺术设计。这样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好的创意。而在很大程度上,多媒体的运用使电脑绘画弥补了绘画表现技巧的不足。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正确地表现出来,并且可以进行多次有技巧的修改,直到视觉艺术设计作业有创意。
因此,利用多媒体设计的方法,探讨设计的多种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扩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使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知识,寻找广泛的创意元素,让视觉艺术设计更加具有独特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总结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在设计艺术教学中有很大的潜力,合理开发美术教育软件,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优化艺术设计课堂,更好地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视觉艺术教育领域中使现代教育技术更能大展宏图。
参考文献
[1]陈向阳.探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解决方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
[2]吴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3ds Max课程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2011(9).
[3]董翠.培养空间思维,训练形体表达:艺术设计类专业《画法几何与透视》课程改革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5).
社交媒体的出现迅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沟通方式,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经历、感悟成长、聆听声音,并将其逐渐固化成一种自主行动。当前基于移动平台的数字阅读正逐步兴起,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的一个重要媒介,高校图书馆在工作重心转变过程中,把阅读推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这归功于阅读推广的开展。鉴于社交媒体对用户阅读习惯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其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性,将社交媒体应用于阅读推广工作成为诸多图书馆的共识。
1.社交媒体下阅读推广
1.1为什么要进行阅读推广
1.1.1回归图书馆基本属性的需要。文献载体形态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阅读在启迪个体心智、开拓个体事业、推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而文化功能是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传统“重藏轻用”的观念束缚了图书馆管理者的手脚,图书馆营销更是一件“稀罕事”,更不用说去发掘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在面临最为严峻的生存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图书馆举办了“读书节”“微书评大赛”等阅读推广活动,以期重新获得读者的青睐,这些活动不论内容、形式如何,实现了纯信息输出到文化传承的转变,是对图书馆文化基本属性的回归和重视。
1.1.2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在组织架构、服务范围、人力资源等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对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的最好诠释。图书馆的物理形态、人员构成、功能、使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当前图书馆存在的主要价值已不再是其拥有的海量文献,而在于依托文献提供的各类服务,特别是在文化建设领域有所作为。
1.1.3社交媒体等技术不断出现所带来的生存压力。社交媒体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却超乎想象。纸质媒体时代,读者习惯于通过直接阅读纸质文献的方式来满足阅读需求,所以图书馆的入馆人数及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成为一种主流,图书馆为了应对这种冲击推出了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人馆人数虽然没有减少,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却持续降低。此外,网络的出现使图书馆传统的信息垄断地位土崩瓦解,强大的搜索引擎以及网络百科全书已经取代了图书馆在信息来源中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不得不面临存在和发展的危机。
1.2社交媒体下高校读者的阅读特点
1.2.1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和平台,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个体之间的一种有机链接,充分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个体的个性化社交需求。社交媒体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给它带来了十分庞大的用户群体,微博、微信的用户群体都以数亿计。社交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及时和精准的特点,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充分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内的社交媒体,能够起到富媒体传播的功效。此外,社交媒体如微信本身具备十分强大的可扩展性,为机构和组织使用社交媒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2社交媒体下读者的阅读特点。社交媒体的涌现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特点:①阅读趋于碎片化。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内容篇幅都比较短少,如:微博在早期是一个只允许用户不超过140个字符的文字,后期在字数上有所扩展但总体依然比较短少,微信同样也是如此。篇幅的短少性决定了社交媒体上的阅读内容较为浅显、零碎,阅读总体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点。②阅读的主动性和分享性增强。社交媒体是熟人、陌生人社交而组成的一个虚拟平台,平台上的内容以读者感兴趣的领域为主;在阅读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复制、收藏、转发到朋友圈来实现对内容的分享和赞赏。③阅读的移动性和浅显性。各个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地依附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读者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实现移动式阅读。社交媒体的阅读内容层次比较浅显,主要是以“心灵鸡汤”以及读者喜闻乐见的一些领域为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无须进行过多的思考,内容上讲究趣味性,而学术类研究的文章很少。
1.2.3社交媒体与当代大学生。高校图书馆面向的读者群体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强,社交媒体承载内容的浅显、短少及对个体心灵的慰藉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社交媒体中的内容采用了图片、声音等形式来进行表达,其语言风格较为活泼,更容易激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社交媒体也具有分享、及时传递的功能,可实现内容的快速分享、传播。
1.2.4社交媒体对阅读推广的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将社交媒体运用于阅读推广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契合了读者的使用习惯。读者只要进人社交媒体就可以看到图书馆举办的活动,更容易使x者关注和接受,同时通过精细设计内容的推送可以弥补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问题。②扩大了阅读推广的受众面,完善宣传效果。社交媒体的用户群体十分庞大,宣传内容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更易于实现宣传目标。③改善了图书馆的形象,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问的距离。新技术的采用能够更加贴近读者,使图书馆更具时代感和亲近感。
2.社交媒体与高校阅读推广的结合
2.1社交媒体下的阅读推广现状
微博和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者受众面广、用户使用率高、信息接收度高,并且具有即时同步性及信息的到达率达100%的特点,且都是作为用户信息沟通、传播和分享的平台;不同点是微博起源于传统的博客,而微信则是中国人创造的一款社交媒体且具有更为强大的朋友圈。当前利用微博微信进行阅读推广的活动包括以下几类:①资源介绍及利用。主要以微资源、微书评、微分享、微图片、微话题为主。②微宣传。包括业界新闻、活动公告、日程安排等。③微服务。具体包括好书推荐、微电影分享、读书节、读书沙龙、微讲座等。
社交媒体出现后,一些高校图书馆积极地将其应用于阅读推广实践活动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堪忧。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为例,截至2016年3月23日,其官方微博拥有粉丝48,542人,微博条数6,538条,关注微博的有387人,图书馆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开放的微信公众号将社交媒体应用于“读书节”活动的宣传中,通过后台统计,2016年2月20日至2016年3月20日期间总的点击次数为17次,同期消息发送次数为7次,发送消息次数为10次。尽管从数字上看各个图书馆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实际效果较差,但由于社交媒体在高校阅读推广中应用的时间不长以及社交媒体对读者生活、学习的逐步渗透,社交媒体应用于高校阅读推广工作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社交媒体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开办了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图书馆较多,同时开设的大学亦不在少数,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12所“211工程”大学中同时开通微博、微信的有52所,其占比为46%。基于社交媒体进行的阅读推广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喜忧参半,存在着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①缺少主题化的“微语录”、一体化的“微体系”,这是很多高校微博阅读推广共同存在的问题。主题化标语的缺失使图书馆的定位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很难明白图书馆微博、微信的主要目标是什么。②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平台,都涉及平台内容以及相应平台的设计问题。现有的微博、微信推广平台更多的是把图书馆网站搬到了社交媒体上,没有实现对社交媒体特点的有效挖掘。③宣传推广问题。很多高校图书馆建立官方微博、微信以后,虽然在平台的宣传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实际的效果却不甚理想。④微信、微博的管理问题。现阶段很多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建立起与社交媒体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其中一些高校图书馆还面临着微博、微信这两种社交媒体如何融合的问题。
2.3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改进策略
邮件营销中应用社交媒体有什么作用?
社交媒体是指大批网民利用社交工具,如微博、博客、SNS、个人空间等,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咨询,然后传播的过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报告,中国的网民已达5.38亿,其中超过4亿用户分布在社交媒体上。这些社交媒体用户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具有消费潜力的年轻邮箱用户群体。
社交媒体按钮对于品牌邮件营销产生作用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带来邮件打开率、点击率的提升;其次,通过用户点击分享等行为,扩大品牌及产品影响力;再次,通过点击社交按钮,直接带来销售转化。
存在哪些风险?
并不是任何邮件进行社交媒体引用都能带来有利影响。
据邮件营销服务商webpower中国区的一项内部调查显示,目前在邮件营销中对于社交媒体进行得浅层次(即在邮件页面设计中加入社交分享按钮的基本运用)运用大概占到约60%-70%,而深层次的运用可能不到5%。这表明目前在国内,社交媒体在邮件营销中的应用广度上还有一定距离,而在应用深度上暂处于初级阶段。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强调了“双向”、“双线”的特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发信人和收信人的“对称”与“对等”。与邮件在“人际独立”、“半对称”的媒体特性相比,两者在未来还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融合。(参考笔者文章《从媒体特性看邮件与社交媒体整合之势》)而目前国内邮件营销和社交媒体的融合,主要集中在以抽奖送礼等邮件营销活动,吸引用户关注品牌社交媒体;同时利用品牌社交媒体渠道,设置邮件订阅口,吸引用户注册等简单方式的整合。邮件营销与社交媒体的整合之路任重道远。
未成熟的市场和应用环境,加之社会媒体对用户注意力的分散,以及品牌邮件主在社交媒体应用上的经验不足,可能影响销售转化,错失良机。
实际应用中的解决策略
品牌亟待更好的邮件营销和社交媒体整合方案。作为行业从业人士,依据行业经验,特别提醒品牌邮件主在目前环境下的实际运用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原则:
明确目的原则
根据不同营销目的,以确定社交媒体在邮件营销中的运用方式。如对于以扩散产品,提升品牌形象为目的品牌邮件主应在邮件策划、设计、活动中更为凸出社交媒体按钮,以达到刺激用户采取社交分享行为。而对于以销售为目的社交媒体应用,邮件主应该更为重视社交媒体的销售转化。
区别行业产品原则
不同产品及行业的邮件在社交媒体应用上也不同。如对于教育咨询服务类的品牌邮件,通过邮件的社交媒体按钮,用户可以实现与品牌的直接沟通,这要求品牌邮件主做好线上与线下的对接,以获得用户销售转化。而对于快消品类的邮件,则要求利用优惠促销、新产品信息等利益驱动点,吸引用户进行主动社交分享,增加品牌口碑影响及产品曝光率,同时优化社交媒体上的邮件订阅入口,以获取订阅用户,争取新的营销机会。
社交媒体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与大众媒体相对的新兴媒体,其与大众媒体的区别在于接触门槛低,每个社会用户都能够通过它进行信息传播与互动。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而也拥有庞大的社交媒体力量,twitter、facebook、youtube、维基百科等都是发起于美国继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通行的社交媒体。
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早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国内政治信息、营造国际舆论、传播本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开展外交活动。早在2000年,美国国务院情报局就开始应用互联网传递重要情报信息。小布什执政时期,美国设立了隶属于国务院信息资源管理局的“网络外交办公室”,以改善美国国务院内部及其与外部沟通协调的方式。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的社交媒体不断涌现,这些社交媒体的使用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各政治党派及政治精英也开始将之用作与民众沟通及为自己进行政治造势的工具。2009年新上任的奥巴马政府班子更加重视利用各种新兴的社交媒体来探寻新的政治信息传播模式,并提出“E外交”的新概念,由此各种社交媒体逐渐成为美国政治传播中的重要战略手段。
一、社交媒体成为美国总统竞选中的重要工具
社交媒体在美国出现已有不少时日,但直到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才真正展现出其重要作用,而当年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成为利用社交媒体取得大选胜利的第一人。奥巴马竞选团体对于社交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建立官方网站、“奥巴马无处不在”和网络广告营销。②奥巴马官方网站最成功之处在于建立了一个注册成员超过百万的在线社区“我的奥巴马”。任何对奥巴马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都可以在线注册成为社区成员,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要加入的社区小组与持有相近政见或者不同政见的选民进行即时沟通与交流。奥巴马竞选团队在“无处不在的奥巴马”的竞选理念指导下,不仅在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myspace等热门的大众web2.0网站站点上建立了奥巴马的专有账号,更在一系列小众细分的少数族裔SNS网站上建立了专属频道。奥巴马竞选团队的网络广告营销主要投放在Google Adwords上,通过设置搜索关键词和相关链接的方式将选民引向奥巴马所在的社交媒体中去。通过这一系列方式,奥巴马成功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社交媒体网络,这一网络不仅囊括了其核心支持者,而且覆盖了少数族裔及边际群体,奥巴马竞选团体可以通过这一网络高效率、低成本地将奥巴马的政见传达给各类普通民众,并为奥巴马塑造了一个“我就在你身边”的亲民形象。无疑,对社交媒体的成功应用,收获了良好的政治营销效果,为奥巴马竞选成功做了很大贡献。
二、社交媒体成为美国政府国内信息的重要平台
2009年5月,奥巴马政府颁布《政府开放令》,大力推行“开放式政府行动”,要求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事务的参与度以及提高政府各部门的协作度。③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鼓励联邦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采用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体来实际推行这项行动纲领。在这一倡导下,美国众多政府部门包括白宫在内都纷纷开通了twitter官方账号,并加入了facebook、myspace等社交网站,一些官方机构还在youtube上建立了自己的视频频道,甚至军队也在facebook和myspace上拥有了网页。这些新建立起来的社交媒体平台很快成为了美国政府部门国内信息的重要平台。以官方twitter为例,除了日常的政府信息以外,twitter还被政府部门作为紧急信息的重要平台,比如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就通过其官方twitter账号过有关“卡特里娜飓风”的灾难性信息,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通过其官方twitter向超过3200名消费者过有关召回问题花生和阿月浑子树产品的通知。美国政府社交媒体平台的构建,不仅保留了以往通过广播和电视政府信息“一对多”(现在也可通过个人网页和电子会议来实现)的传统方式,而且开创了政府信息传播“一对一”(通过短信和电子邮件)和“多对多”(通过内容社区和网络聊天)的新方式。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公众对政府事务的关注度,并为公众参与政府事务提供了便利的介入途径。
三、社交媒体成为美国政府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手段
美国政府利用社交媒体参与国际事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美国政府通过社交媒体公开政府的外交信息,将政府官员出席会议及出访的文字信息、图片、视频等上传到政府网站,并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媒体上向全球公开。通过这种社交媒体平台,美国政府将本国的政治信息尽可能全面地传达给了国际受众。此外,美国政府还可利用社交媒体的快速反馈与强互动性监控国际社会对于某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并可将此作为其下一步外交决策的参考依据。第二,美国政府积极利用国内外的社交媒体平台“为己服务”。以中国内地为例,2009年美国驻华使馆就在腾讯网开设了博客,2010年美国使领馆、美中交流机构、文化教育基金会以及部分外交官等都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开通了官方账户,除相关工作信息外,美国的外交人员还积极与中国民众展开互动,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政治观念。第三,美国政府利用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影响干涉他国内政。2009年伊朗总统大选,保守派总统内贾德获胜,但改革派穆萨维的支持者认为选举作弊,发起了一场政治动乱。在动乱期间,伊朗政府对外国媒体和互联网实施了管制,但政府对于网络站点的传统封杀方式并不能影响网民通过其他的平台来登录使用社交媒体,因此伊朗反对派网民转而利用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媒体相互串联,在伊朗国内和国际社会散播消息,制造舆论向政府施压。在这些社交媒体中,总部位于美国的twitter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伊朗反对派能够顺利收集和发送抗议信息并与国际社会保持联系,美国国务院官员杰瑞德.科恩用电子邮件向twitter网站提出暂时中断twitter网站的全球维护工作,美国政府通过向twitter网站施压的方式间接插手了伊朗国内事务。此外,美国著名媒体CNN也从twitter、youtube上获取信息,与伊朗反对派互为支持,制造国际舆论,支持伊朗国内的游行示威活动。
新兴的社交媒体融合了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构成了一个立体即时的传播网络,聚合了大量个人网民的力量。在网络社会,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营造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政府适时将之用作政治传播的新阵地。在美国国内,社交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低成本的传播优势使其成为美国政府推动政府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并吸引普通民众参政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使其成为美国的政治党派和政治精英推行政治营销的新手段。在国际社会,社交媒体的无地点、无边界和强聚合力的传播优势使其成为了美国政府传递本国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制造国际舆论干涉他国事务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社交媒体逐渐成为美国等大国传播本国的政治理念、谋取政治利益、推行霸权主义的新手段,社交媒体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战略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反观我国,以微博、人人网、开心网、天涯社区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与美国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政治信息的意识也逐渐提高,众多政府部门都开设了专门的政府网站、论坛及政务微博等,中国普通民众对于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也在提升。社交媒体越来越成为我国网络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传统媒体所代表的社会舆论。因“事件”而引发的反日示威游行就充分印证了社交媒体在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影响社会舆论方面的强大作用。鉴于社交媒体在未来国家事务以及外交事务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应更多借鉴美国在政治传播方面对社交媒体的应用。
参考文献
①赵洪凯,《浅析奥巴马政府的“E外交”》,《现代国际关系》,2010(7):22
②何威,《“互联网总统”的迷思 ――2008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互联网应用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1):78
③http://whitehouse.gov/si-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1-0003-02
新闻传播的载体从纸质媒介到互联网媒介,再到移动智能终端,媒介的更替带动了新闻业务形态的变革。社交媒体的出现,将互联网环境中散乱的网民链接在一起,以社交平台为据点进行沟通交流,新闻传播也逐渐朝着社交化的方向发展。社交媒体赋予新闻传播新的发展空间,社交化的传播方式赋予新闻新的内涵。
1 内容与社交的双向融合
在媒介融合的主流趋势下,各种媒介逐渐呈现出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受众对社交化新闻阅读的需求日益增长,迫使传统媒体顺应时势做出改变,社交化传播是将新闻内容与社交活动结合的最佳产品。
在业务形态的融合方面,社交化将多种新闻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文字、声音、图片、视频、链接,最重要的是融入了受众的反馈机制和自我创造、生产机制和分享机制。在市场融合方面,不同的内容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排列在一起,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构建了新的市场环境,遵循以社交化为准则的市场运作规律,催生出各具特色的新闻内容。在终端融合方面,新闻的社交化传播是将内容终端与社交终端的有机结合,抛开单一的新闻客户端,社交化的新闻传播更符合受众的需求。在机构融合方面,传统媒体早已注意到了新闻的社交化传播趋势,凭借其强大的专业优势、权威优势,成为社交新闻传播的内容供应商,并开发出适用于网络新媒体的运营模式和机构等。
新闻内容本身具有客观性、真实性、严肃性等特点,但是社交媒体平台中的环境却是主观的、虚拟的、泛娱乐性的,这就要求新闻内容在生产过程中要适当遵循社交媒体的“转发逻辑”,在保证新闻原则的情况下,恰到好处地将内容和社交融合到一起,如新闻内容的口语化、简洁化、数据化、直观化、图像化、视频化、轻悦化、通俗化等等。例如,新浪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为了使新闻内容更完整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加入图片、视频、超链接等就成了必要的手段。用140字以内的字数概括视频或超链接中的内容,既要做到准确传达新闻内容,又要做到吸引受众的目光,从社交化传播的角度出发,进行新闻内容的编辑和制作。
2 媒体边界的消融与重建
自新媒体出现之后,有关“边界消融”的声音就从未停止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体的领地被入侵,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非媒体”进入到媒体领地,拥有了自己的“媒体”[ 1 ]。例如,Facebook、Google、腾讯、新浪等科技公司,基于其强大的产品生态影响力和社交网络系统,开始在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上进军媒体行业,传统媒体不得不面对这一全新的“竞争式合作”的发展局面。
新闻的社交化传播,就是传统媒体为了适应社交化的发展局势所做出的改变,社交入媒、社交入新闻,就是为了让新闻在跨媒介、跨媒体传播中更加轻松顺畅,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消融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的不二选择。新闻的社交化传播,传者与受者的边界被消融,两者意见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社交媒体中,人人都是一个生产新闻的自媒体,粉丝则是自己声音的传声筒和放大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也在消融,数字化技术构建着一个个诸如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网络帝国,也构建了个人在社交网络中的虚拟空间。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受众传播和讨论,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同时达成了一种共识,使得社交网络中的虚拟平台与真实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与其说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包容性一点点侵蚀着传统媒体,不如说是受众崛起的力量在吸引着传统媒体π旅教宓慕槿耄媒体边界的消融与重建都是为了更好的贴合受众。边界消融后,传统媒体由单纯的新闻内容生产转向对外扩张,随着可穿戴设备等其它智能硬件技术的发展,将通过跨屏内容生产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由此产生的新的交互方式,也会促使媒体更加注重社交化与新闻的结合,再通过算法技术进行更精准的个性化新闻推送。
3 传播个体的“节点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结构是点对面的,媒体是居于控制地位的点,受众是被动的面,而新媒体的传播结构是网状的,新媒体底层结构是终端构成的网络,信息也在这样的网络上流动,从一台终端流向另一台终端,但是,信息流动的核心作用力量是终端对应的用户,建立在终端上的用户构成了真正的传播网络,每一个用户也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2 ]。对个体用户节点化的定义,即是对传播个体的复杂性、多变性、社会性、动态性的根本认识,受众不再是简单意义上“不定量的多数”,而是具有高存在感的、清晰的、可辨别的、可测量的一个个节点。
移动互联网给了节点化用户发挥的平台,社交媒体则是将每个节点的力量进一步放大,节点化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建立起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使其自身具有了超越传统媒体和机构的传播力量。新闻业正是注意到了这种强大的力量,转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建立自己的账户,从个体节点的位置开始,通过巨大的社交网络形成节点互动效应,以覆盖更多的节点化用户,从而发挥有效的社会传播作用。同时,社交媒体的关系属性又赋予了节点之间相互影响的能力,社交媒体中的节点化用户构成了网状传播结构,每个用户都是新闻生产、传播的“动态节点”,接收并释放出不同的信息讯号,社交化传播使各个节点有了窥视其它节点的渠道,从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如此往复的发生变革与更新。当个体被当作“节点化”看待时,他就成了社会链接的基础单元之一,每个节点也是很多社会圈子的焦点,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中散发着个体节点的能量。
4 以分享为核心的中介传播
中介传播来自于对媒介化社会的研究,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被中介的关系之中”中介性是媒介的一种内在属性,媒介能在各种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并可能对这些关系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3 ]。从媒介的中介性来看,新闻的生产与受众的阅读处于被社交媒体的中介过程中,社交媒体作为一种中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新闻的采集、制作过程,影响着受众获取新闻的方式,更影响着新闻以何种形式被扩散和传播。
当个人在社交媒体上阅读新闻时,在内部与自己建立一种沟通关系,基于对新闻内容的解读建立一种认知,并引发大脑产生分享行为。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新闻信息,或是为了传递新闻本身内容,或是通过新闻内容建立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形象,又或是与朋友之间简单的交流与分享等。简单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已经不能概括现在复杂的传播过程。个人在社交媒体中的新闻内容,可能只针对于个别受众,也可能针对于现存的社交网络,其目的与动机是不可测的,但是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分享。在分享信息的基础上完成社交的最终目的,在中介传播的过程中实现新闻的社会价值。
在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媒体的影响绝不只在重塑社会形态上,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获取、生产、传播和互动的模式,新闻传播也被披上了社交属性的外衣。随着社交媒体在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必要考虑因素之一,新闻的社交化传播也将成为越来越多学者所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与发展起源
(一)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关于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征,传播学者安东尼•梅菲尔德认为其有以下几个特征:公开、交流、参与、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另外,迈克尔•亨莱因和安德烈•开普勒认为社会媒介是一系列基于Web2.0的技术和思想的网络应用,它允许用户创建和传达自己的内容(UGC)。也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也叫互动媒体。
(二)社交媒体的发展阶段
社交媒体最早起源于BBS论坛,注册成为用户之后就可以在符合论坛相关规定的条件下自主消息,也可围绕相关内容与论坛的其他成员展开讨论、交流。在互联网的市场上,有需求就会有开发。紧接着,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出现,标志社交媒体进入第二阶段;而社交媒体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便是“微传播”。“两微一端”的发展带来的是“碎片化”表达。
二、社交媒体营销下泛娱乐化趋势涌现
(一)国内社交媒体营销现状
不难发现,所有中国现有的社交媒体几乎都可以从国外找到原型,从国外的Twitter到国内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从国外的Youtube到国内的优酷、土豆,从国外的Wikipedia到国内的百度百科,还有各种位置服务、消费评论等等,这些媒体都为大众提供了大量互动交流的平台。目前,国内社交媒体的营销现状不容乐观,很多用户开始对各种植入广告产生抵触情绪,很多门户网站负责人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吸引用户点开链接,以此达到网络营销的目的。因此,在此背景下,社交媒体营销开始呈现泛娱乐化趋势。
(二)适度世俗化到泛娱乐化的变化
信息爆炸时代,媒介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受众注意力被分散,人们的媒介生活呈现明显的碎片化趋势,无序的媒介生态最终导致了媒体适度世俗化到泛娱乐化的转变。如此一来,互联网的新闻传播与新闻事实渐行渐远,而只是热衷于炒作所谓的“卖点”。近年来,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的资讯纷繁复杂,每一个市场竞争的参与者都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创新自身的营销策略,以求在恶性竞争中不被淘汰。然而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激烈的行业竞争便推动大部分媒体走向“泛娱乐化”的低俗传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科技的更新换代,受众已经由完全被动接受者变为掌握传播主动权的消费者。社交媒体的评论、转发、点赞、打赏等功能是人们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新手段,而媒介泛娱乐化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较多消费者的表达和参与需求。
三、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
现如今,当我们打开社交媒体,看到的更多是营销、卖点、故事,事实、公益、理性却越来越少见,所以更应该想想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如何规避不良风气,使之坚守最基本的媒介专业主义底线。
(一)加强社交媒体法律监管
1.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针对泛娱乐化现象,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但对于社交媒体信息供给泛娱乐化的具体规定目前还存在漏洞。对此,首先应界定清楚哪些内容是不可娱乐的,防止媒体钻法律的空子;其次,出台相关社交媒体泛娱乐化法律法规的管理细则,加强对社交媒体信息的监管。只有在法律上加强监管,才能对媒体起到震慑作用,从而缓解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2.强化社交媒体法律法规的管理力度。法律的实施效果在于强有力的执行力,对于国家制定的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首先,执法部门必须严厉制止社交媒体打球的行为。同时为了避免因社交媒体钻法律空子而出现“灰色文化”泛滥,相关执法部门必须加大惩处力度,重视这种不健康的泛娱乐化现象对大众思想的侵蚀。
(二)提高社交媒体专业化
1.加强融媒体优势资源整合。融媒体是以发展为首要前提,把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化为多媒体竞争力,如此一来实现了资源通融。因此,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只有创新才能保证生命力,唯有更新换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有效避免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操作,不再致力于发掘新闻信息里的消费和调侃因素,而是专注于补充其他媒体由于技术限制无法接触或挖掘的事实层面,使新闻内容本身更加丰富。2.增强媒介专业化。专业化一定是未来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随着分众化传播的加剧,社交媒体传播时的重复化将得到有效的克服,这样一来,高效利用媒介资源使新闻的公共性、客观性得到保证,从而使泛娱乐化传播趋势失去它的必要性。同时,专业化也是为了将媒介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更好地发挥新闻对公共生活的影响作用,体现其公益属性。随着媒介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发挥教育大众、引导价值的作用才是我国的媒体今后发展的趋势;而受众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影响媒体不断改善自身的问题来适应新环境的需求,所以可以说受众和媒介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