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当前,“我国传统符号设计”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通过在设计中添加具有我国传统视觉特色的符号,让所设计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反映,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传统文化符合的应用真的就是好的设计吗?我们是不是仅仅在设计作品中进行了一定的传统符号装饰呢?在设计时我们是否对作品内核和传统文化精髓的进行过很好的思考?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实际符合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体系的依附才符合真正设计的原则。因此,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资源我们要投入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挖掘,仅仅把握传统文化视觉符号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网格结构体系进行精准的把握,进而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中将其应用于我们的作品设计中。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当代艺术设计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它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能很容易的发现西方著名设计作品、绘画作品和雕塑雕像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成为精品,几乎毫无例外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例如,在9.11恐怖袭击中被摧毁的美国双子大厦,之所以能够誉享全球,除了一定的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要还要归于它哥特式的演绎风格。在作品设计中,无论设计人员对现代材料怎样进行应用,最终也不会放弃对艺术数字网格和传统文化的追求。
三、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借鉴平面艺术设计中的网格结构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我国现代平面设计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在丰富的文化宝库面前,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其充分挖掘以便对其网格结构形成客观的认识。
1、从青铜器的装饰体系中借鉴
青铜器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出现的魅力十足的器物,从古至今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应用。我国古代的青铜器设计和制作者利用中轴对称的法则,以数量相对有限的饕餮纹理进行母题装饰,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组合形式。作为装饰青铜器物的主体纹理,饕餮纹理在青铜器装饰中几近对称,但也存在着很小的差异。青铜器的底部圈足和器身上部都会以相视而存的饕餮进行装饰,而在器盖部位则会用侧面的颠倒饕餮进行装饰。青铜器在饕餮纹的装饰数量上通常不会超过十个部分,不同饕餮纹的比例和大小因空间的不同而不同。有时还会根据饕餮的结构进行动物形象设计,让新的生命出现在饕餮结构的组成部分中,所设计的动物形象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这样会给饕餮带来神奇的吸引力。
2、从汉字体系中借鉴
我国的汉字体系十分庞大,据统计汉字有近5万个,如此海量的汉字体系,足以证明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厚。笔画是汉字的基本构成,而这么庞大的汉字体系却仅仅是由不到二十个基本笔画组成,汉字的各种笔画会重复出现在各个字体中。绝大多数汉字的笔画都不会超过八个,而且基本没有多于二十笔画的汉字,最为重要的是汉字中的笔画从来都不会进行笔画改变。我们会发现在汉字的右边会重复出现不同的同一笔画,例如“请”、“精”和“晴”;不同汉字部位会重复出现相同的偏旁或者笔画,如,“善”、“苦”、“常”、“如”和“如”等;或者比较常见的偏旁在汉字左边反复出现,“说”、“读”等。因此,笔画互换和偏旁互换是汉字组合的基本原则,而互换又遵循着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位置关系或者数学网格的规则。
汉字时空•社是广西科技大学众多学生社团组织之一,成立以来高举学习汉字文化的旗帜,成功吸收了本校各专业的部分汉字爱好者,以学习汉字甲骨文为主,开展了汉字文化学习、经典名篇诵读大赛、中华礼仪培训等活动,还以社团名义组织学有所长者走出校园,与校外相关单位亲密合作积极推广汉字文化,总的来说反响非常好。由此笔者就高校大学生推广汉字文化作以总结,也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汉字文化推广的目标定位及特点和方式
汉字忠诚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创造的各种文化,毫不夸张的说,汉字在传承历史、文化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个汉字都有一段搅动历史的故事,热爱并准确理解、灵活使用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光荣职责,在校大学生更应该成为学习汉字文化的主要角色,组建社团积极开展相关推广活动。
其一,学习汉字目标定位清楚。首先汉字时空•社凝聚的是爱好汉字文化的在校大学生,因共同的爱好愿意利用课外时间为学习汉字及推广汉字文化做出积极努力,在保障学业顺利的基础上,主要组织学生成员学习甲骨文,这类文字与后期文字有很大的不同,目前也只是破解了相当多的甲骨文,本着溯本清源的想法,结合历史文献通晓部分汉字的本源意义,以及因时代变迁产生的新意等等,通过学习尽量充实汉字文化的内涵,把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中外交流等纳入活动范围,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积极尝试。
其二,学习汉字文化是在爱好基础上的自然深化,组建学生社团目的是通过学习汉字更加热爱、准确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为汉字文化丰富多彩,由此了解汉字演变的动态规律,明白汉字演变基本伴随了我国历史进程的走向,社会时代巨变也会反映在文字变化上,研究汉字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功底,以及持久的学习行动,这个过程也许会吸引部分同学深入钻研,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可能个别学生愿意考研成为文字学的专业研究者,但是大多数只是通过学习受到一定的教育,感受到包括汉字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者和践行者。
其三,进一步充实汉字文化内涵。汉字时空•社选取甲骨文为学习内容,这是带有传奇色彩的文字,汉字音形意需要反复学习才能学以致用,作为书面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讲究准确、规范,在此基础上还要赋予交流文字排列之后产生的美感,无论是从早期的《诗经》,还是后期的各种文献,都把汉字朗朗上口的节奏感、绘声绘色的形象感、含义丰富的意蕴感等自然巧妙呈现出来,因此汉字“又是书写和表达其他文化项的载体。”并以自身记载信息的功能表现于书法、表演、创作、记录等方面,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交流载体,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建构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经络,因此再进一步学习经典诗文诵读、中华礼仪文化等传统文化,并能够在学习、生活及今后工作中自觉传承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因而学习汉字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因为大学生好动,思维活跃、乐于实践,就由单纯的汉字学习拓展到经典诗文诵读、礼仪基本知识、中外学生交流等领域,“就是以汉字作为核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属于汉字文化自然延展的学习内容,因活动丰富既吸引了更多感兴趣的大学生,又能让其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更加热爱古老又充满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时代成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二、汉字文化推广实践内容举要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创造的文化就有了书写记录的凭借,推广并进一步发展相关文化就变得更加容易,因此学习汉字也要积极开发相关领域的学习内容。汉字时空•社就把汉字学习与诗文诵读、传统技艺、礼仪常识、中外交流融合一起,以课外时间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训练。
其一,汉字学习。汉字变化很大,甲骨文更是因为历史久远而让现代人越发觉着神秘,当然也觉着难度较大,可是先人创造甲骨文记录事物,带有更多本初信息,从中能直接觉察到汉字创造的显性特点,对于进一步学习后来的文字能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汉字讲究笔画构造、造型美观,一般地说喜欢汉字也就喜欢汉字书法,书法艺术基本伴随了汉字演变的历史,学习汉字不但能够认识到其变化规律,以及中国古人的审美意识,还能因具备掌握汉字常识更加熟悉灵活地应用,受其启发还能为外观设计增添汉字元素,根据产品类型放置篆书、隶书等,完全体现古为今用的汉字推广成果,大学生主要是喜欢探寻汉字变化规律,作为带有普及性的学习特点,主要是帮助各专业同学进一步熟悉和准确使用汉字。
其二,经典诵读。我国经典书目都是灵活应用汉字的艺术精品,文字精美、含义深刻是代表我国智慧创造的范本,因为体现了汉字特有的美感,以及包含丰富的语言信息,经过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值得精读背诵反复揣摩,根据学生需求,精选适合的各个时期的诗文篇目,组织学生成员认真钻研文字本意及使用技巧,然后熟能成诵,在原先中学背诵基础上增加背诵篇目,能有效理解汉字创造成果的价值和功效,特别是大学生精力旺盛,可以利用特殊的节假日组织经典名篇诵读大赛,通过更多学生的加入能有效带动大家学习汉字,还可以到中小学组织类似的活动,让经典诵读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窗口。
其三,传统技艺。剪纸、茶艺、插花等都很好体现了我国文化特殊的审美形态,这些是汉字时空•社开展的传统技艺班学习的项目。剪纸非常好的把汉字美感体现出来,如红红的“福”字为春节或是乔迁新居等增添几多喜庆,“囍”字更是中国男女成婚必不可少的标识,寓意了二人成婚百年好合、喜事连连之意;茶艺体现的是休闲静心养性,不仅能欣赏动静结合的泡茶功夫,还能品味不同地域的茶香,一般来说,茶室会张贴环境适宜的装裱好的书法作品,为之营造品茶的优雅气氛;插花是把室外的艳丽花朵搬进了房间,为了获取更好的美感,讲究花色搭配、花草点缀、高低相映等技艺,特别受到女同学的喜爱,也能为将来居家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当然这些技艺与汉字关系不一定密切,但是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社团,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其四,中华礼仪。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拥有特色鲜明的礼仪文化,很多学校利用开学、毕业等特定时间,或者其他庆典活动,组织学生身着汉族,展示特有的入学开笔礼、拜师礼,以及成年礼、结业礼等等。当然还有其他场合的礼仪,因为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感强,人们已经非常适应现代礼仪,很多传统礼仪非但没有很好的展现,很多人都机会没有学习,因此,开展中华礼仪学习非常必要,最起码能普及部分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节庆晚会展示中华礼仪,让师生直接感受到传统礼服、优雅动作甚至歌舞配合的震撼人心的魅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熟悉中华礼仪,而不是只能在影视戏剧古装戏中欣赏,通过学习也能化为自身掌握传统文化技能的一部分,由此成为非常好的传承方式。
其五,汉语角活动。汉字学习现已成为世界很多国家的热门,我校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等国,他们本身就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当然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也是掌握一定的汉语,但还需要好好进一步学习;我国大学生汉语水平自然很好,但是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汉字时空•社非常敏感抓住了中外交流这个关键点,为中外学生汉语及外语学习打造了一片新天地,称之为汉语角,吸引了很多留学生前来,既能通过对话交流提高交际能力,又可以通过书法、剪纸、茶艺等活动让其体验到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为深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还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主动学习汉字文化。根据开展的汉语角活动来看,效果较为理想,中外学生交流增加了友谊,拓宽了视野,还能为中外交流继续谱写新的佳话。
三、结语
高校推广汉字文化借助学生社团效果显著,因为学有所长的学生采用的方式方法非常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由汉字学习拓宽到其他传统文化,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加盟,也为培养更多弘扬汉字文化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在最新推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具w而言,这种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增添教学的艺术美,并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有助于学生积极价值观形成,并且已经成为规范学生言行的重要手段[1]。其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抵抗外来文化的侵袭。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外来文化渗透到了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吃洋快餐、看日本动漫、观美国大片,却与中国文化走得越来越远,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递减。为此,在北师大进行调研的时候,着重提出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在外来文化侵袭如此严重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诗词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载体与形式,通过诗词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神韵美与意境美,在恢宏的意志想象之中,理解古人的高洁志趣。如在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其作者予以了解:陆游是我国诗词文人中一个少见人物,他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而且是一个可以跨马扛枪的英雄人物。因此,该作品之中就会透漏出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理想抱负。为了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本首诗词的理解,同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其他与辛弃疾本首词作相近的作品,在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了解文化的传承,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2]。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积极拓展一些课外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汉字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3]。中国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因此在进行文字造字的过程中,蕴含着很多的传统文化故事,如“鲜”,这个汉字的由来与春秋五霸齐桓公有关,因为齐桓公的御厨易牙为齐桓公制作了一道“鱼腹藏羊”的美食,所以就有了“鲜”字的创造,这也表明了古人对于“鱼”与“羊”的一种特殊感情,当汉字配上了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识字教学也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再如“心”字,在古人的眼中,思考与思维都源于心,因此,会发现中国汉字几乎所有与思想感情有关的文字都会有“心”这个偏旁部首,如“愁”“怨”“恼”等。由此可以看出,从传统文化入手,通过一个汉字,就可以学习到一连串的汉字,这也是教学效率提升的一种体现[4]。除此之外,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求学生除了会认,还应该会写,中华文化倡导汉字的书写应该“横平竖直、附有神韵”,这其实也是做人做事的一种道理,这就是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5]。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瑰宝,而在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华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4):120.
[2]童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5(23):12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应用,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了挑战。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历史对一个国家来说多么重要,因此在鼓励创新的当代社会,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历史,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艺术课程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摇篮,大学教师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艺术文化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界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艺术教师美育教化功能的强化等方面推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通过校园的艺术课程、艺术生活、自然美默化作用及其他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利用汉字书法课程应对“汉字危机”
中国书法是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艺术,但面对如今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华民族的色彩”趋于淡化,“中国的烙印”逐渐消失。身处键盘时代,中国汉字在退化,许多人都会遇到提笔忘字的窘境,中国人面临汉字危机,许多专家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最近《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再次激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校应把书法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轨道,加强书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书法教师的综合素质,引导、鼓励教师提高书法教育水平。学校可以开展各种书法比赛、书法展览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提高汉字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通过舞蹈课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舞蹈尤其是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伴随全球化的到来,民族舞蹈不仅不应该停滞不前,反而应该创新与发展,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在保持本质与特色的基础上,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民族舞蹈课程是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是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民间文化感受与特定情境创设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的一种舞蹈教学活动。高校教师要注重对艺术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将民族舞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且针对各民族舞蹈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将各个民族的舞蹈加以创新,这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不竭动力。民族舞蹈的开放性要求不断吸收其他艺术的特点,恰恰是这种开放性才可以让中华传统舞蹈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三、多措并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例如大学生艺术社团作为校园高雅艺术文化集中展现的重要窗口,是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和提高艺术品位的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自由舞台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学可以开设象棋、朗诵、编织等社团。在团体活动中,学生相互启迪,共同合作,极大地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极大地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
(二)巧妙运用社会资源作为艺术载体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例如秧歌、京剧、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南方的昆曲、黄梅戏、西北地区的秦腔,绘画、剪纸、雕刻、制瓷、陶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更是琳琅满目,这些艺术资源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平,还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艺术修养,促进人们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己所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四、结语
高等艺术教育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形式多样,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进行必要的创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高等艺术院校应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追求,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要不忘记根本,不要丢掉宝贵的财富,不断创新,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冯远理.继承哪一个传统文化[N].贵阳日报,2005.
[2]刘成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N].河北日报,2005.
中图分类号:G3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35-03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是千百年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之所以能将古代文明发扬光大至今,全有赖于固有的悠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任。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体味祖国语言文化的丰富多姿,体味炎黄子孙思想的广博深邃,体味伟大民族精神的经典永恒。着力于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人生底色,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正是语文教学目标之所在。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传承传统文化。
一、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仁民爱物,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些都透过对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深入内心[1]。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时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仿佛能看到一位垂钓于寒江的老翁步履蹒跚却镇定自若地向我们走来。他历经两次被贬的磨历,不但没有潦倒度余生,却以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柳宗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之上独钓的情景,尽管冰天雪地带来寒气和寂寞,但他没有丝毫妥协和退让,仍然执着于孤舟之上,独钓寒江,展现给人们不屈的傲气,就如柳宗元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无所畏惧,不向恶势力低头。这一故事教会学生如何面对逆境和挫折,坚持人生信念,勇敢地生活。
(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2]。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思想意识、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时期,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其修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教学《离骚》一课时,可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屈原博闻强识,长于辞令,却被谗言所累,遭遇流放;但他始终不忘国事,直至人生尽头也心系国家黎民,这种献身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智者的疾呼将一直激励学生前行,智者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在学生的心中。
(三)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人文观念的形成及个人素养的培养
学生正处于个人内涵修养的积累储备阶段,诗词、历史、文学、民俗和语言都处于初步了解感性认知阶段,这将为以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3]。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古诗词中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幽静,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学生以后的知识积淀作铺垫,更是提高个人文化底蕴及修养的重要手段。
二、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
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等待我们发掘。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努力营造教学的传统文化氛围,找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让语文教学动起来、活起来,深入挖掘语文中的人文内涵。
(一)教学中注重汉字文化的挖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落实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就要求教师用心挖掘汉字的文化背景。
从文化背景来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传播文化的工具,其本身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幅画、一首诗。挖掘汉字的文化背景也是了解、体会、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对汉字的一种情感,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情感,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雨”字的教学:
教师板书“雨”的甲骨文,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几个图形像什么?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像天上下着雨!”
师:“刚才老师画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用图画的方式写成的‘雨’字,后来经过不断演化: (金文) (篆文)(隶书)(楷书),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板书“雨”字)
师:大家仔细观察,对比一下,楷书的“雨”字和古人写的其他字体的“雨”字有什么不同?由哪些笔画构成的?书写笔顺怎样?
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定会对“雨”字的形和义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挖掘汉字的文化背景,让学生觉得汉字是有生命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再见到它,一定会觉得倍感亲切,写的时候也会认认真真,倾注自己的情感。
(二)古诗文教学的情境解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传统文化,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产物,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语文教学应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可选择部分内容进行趣味解读,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
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时,在学生读懂了诗意之后,接下来就要与诗人对话,体会情感。
师:景因人生情,这样的景是如何在苏轼眼中幻化为灵动鲜活的人了呢?同学们,读古诗时题目是万万不可不读的,大家看题目,再读读整首诗,题目中的一个“饮”字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结合你知道的苏轼的事情,用心和诗人苏轼对话,看看这一次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畅谈)
[引导看题目、资料]“饮”中蕴含了事,“饮”中蕴含了情。
创设情景:
[课件:音乐起]
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的距离,与苏轼一起畅游湖上吧。
开始时西湖之上还是阳光晴空,水光潋滟;把酒言欢中,不知不觉天空中竟飘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在云雾迷蒙、虚幻飘渺的湖上,苏轼乘坐着一叶扁舟,在酒意微熏中,已是飘飘欲仙,眼中的西湖正幻化成了一位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女子向他翩翩走来。此时此刻,在苏轼心中,有愁吗?有难事吗?只是与友人一起泛舟湖上,开怀畅饮,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沉醉于美酒与美好的友情之中,在“已无风雨已无晴”,“已无忧伤已无愁”的心境中把酒言欢,笑谈人生!(范读)同学们都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三)教学情境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通过单一的途径,与学习有关的各种情境都可以成为传承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学情境的创新,来营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达到预定目标。如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
空间情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或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专门开辟出“传统文化角”,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音乐情境。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有利于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学习《明月几时有》时,就可以与歌手王菲的歌曲相配,营造出唯美的意境。
影像情境。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四)真实情境模拟
为了达到将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走入情境,切身感受。
比如: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毕业离别的情境,让学生畅想毕业时的情景,并进行表演。在依依难舍的毕业之际,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情意浓浓,进而将诗铭记心中。
再比如:学习《论语》时,可以模拟“孔子讲学”,让学生扮演孔子。“讲学”中必然会用到传统文化的一些理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逝者如斯夫”、“温故而知新”等等。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轻松掌握知识。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阵地。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语文教学之路将越发诗意盎然、古意芬芳。让传统文化绽放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让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同行。
参考文献:
[1]刘 玲.传统文化应植根于语文教学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
[2]杨移贻.文化传承、选择、创造 [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8):10~12 .
关键词:汉字 书写 炎黄子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10-01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辅交际工具,它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建政治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汉字作为一种具有传奇性质的文字,其中凝结的不仅仅是先人的智慧,更承载了中华三千多年来的文明,也正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国人不屑于书写,将书写视为乏味、枯燥的工作。不要说精于书写,有时候连写张便条错字也俯拾皆是。我们不仅要扪心自问,是什么让这一项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技能正在逐渐退化,是什么让我们漠视这单单属于炎黄子孙的宝贵文明,是什么让我们理直气壮地推卸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而这一种技能的退化又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就从这两个主要问题展开来谈谈汉字在这个时代中的走向。
1 书写技能退化的原因
1.1 科技发展,网络发达,书写工具的改变
科技的发展,必有其两面性。不容置疑,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然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快。要想更上这时代的脚步,避免淘汰,就必须得不断更新求生技能。要求便利化、高速化的时代特点,自然会催生社会工作者向高效率方向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工作者来说,会打字时是其基本的技能。敲击键盘代替了繁琐的书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造成国人写字机能退化的罪魁祸首。书写工具的改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或是主动、或是被动的放弃了传统的纸质的书写,以打字来代替。自然而然,在利益的驱赶下,这个高速旋转、嘈杂的世界里,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写上几个字,更不用说欣赏汉字之中所蕴藏着的文化之美。
1.2 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缺少理解
很大一部分的国人,对中华文化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或是因为在这一片土地上呆的太久,对传统文化已经麻木,将文化仅仅是当做一个现象,认为与己无关,只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理。
说到汉字,自然会想起书法。书法是中华文明最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的文化,也是汉字在使用上审美意趣所达到的最高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书法的学习和传承竟然陷入了困境。首先,缺乏承载国学的土壤。由于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大家的人数越来越少,推动书法发展的重任也越来越艰巨。其次,很少有人将兴趣集中在书法上。书法练习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这两样东西,正是当代人最宝贵的财富。而且书法的短期的回报很少,更谈不上经济效益了。这完全不符合这个市场的市场规则,自然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冷落。
1.3 人之惰性
人或多或少的都具有惰性,惰性也是一把双刃剑,积极方向的惰性可以把人的注意力引向节省劳力、物力的机器发明上,而消极方向的惰性则把人困在死水里,找不到出口,只能自生自灭。而国人的惰性到底有没有将书写汉字的技能困住?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经常出现在生活中的现象:对于摘笔记、记录会议内容等需要手写的工作十分厌恶或是不习惯;写字的过程中突然忘记了字的另外一部分怎么写;对于写不出来字的第一反应就是看手机或电脑;对着一张空白纸,绞尽脑汁,依然不知所措,而在电脑前灵感便会自然的产生。在可以减少劳力的书写工具和传统书写这两个选择中,选择前一种对于你我来说都是一定的。借助传统工具,在有效运用时间的同时,规则的字体也便于对方阅读,不容易误读,保证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2 汉字书写技能退化的影响
汉字书写技能退化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个人的文化素质上,更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上。
2.1 成为机器的奴隶
首先,对于个体来说,如果一味面对着冷冰冰的电脑等书写工具,其文字创造也将失去温度,只留下毫无人情味的符号,文字仅仅是一种文字,失去其沟通的附属意义。另外,通过书写工具键盘敲击出来的文字,毫无个人风格特点,被“宋体、黑体”等规范化了的字体所代替,自主性完全被束缚。汉字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汉字书写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改善人的品质,不急不躁,循序渐进,这是人的一种能力的表现。虽然现代人使用计算机,追求一种效率,但是笔者认为,在人类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失去了很多,如果人连能力也处于退化的状态,那么人生又有何意义?只能一味地成为各种机器的奴隶,丧失独立性,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2.2 文化观念淡薄、文化力量减弱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其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必然会对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必然大大下降。试想一个国家若失去了文化根基,徒剩经济、政治支撑,无论这两样是多么繁荣,也只是空洞、无内容充实的框架;另一方面,国家的凝聚力也会涣散。
书写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培养,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学校的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教师的规范性不强,更是由于数字网络化发展,导致了现在一代书写能力的一再退化,这是为师之责,这也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视和否认。失去凝聚力的国家毫无御敌之策,像是一盘散沙,即使再小的风也能让它扬起沙尘。
更严重的是,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国人对传统文化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盲目跟风。所以当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在学校宣传中国古文化,开展书画培训班,加强书画教育,用这种氛围在学生之中渲染文字书法的美感。
3 结语
从古汉字的甲骨文、金书到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汉字无不以其曼妙的身姿向世人展示了其独一无二的价值。真细细研究汉字的发展历程,无人不为祖先在创字过程中所展现的智慧所折服。汉字的美丽,只有在书写过程中才能体味;汉字的灵动,只有在一笔一划中才能感受;汉字的意味深长,只有在横竖过程中才能领悟。身为炎黄子孙,传承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将汉字文化发扬光大更是我们时时刻刻需要谨记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如何做到让传统文化充实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教育和熏陶,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路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数千年,铸就和传承了很多经典之作,不管是从形式、内容和概念上,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形式上,由简到繁是很理想的模式,如低年级的可以要求其诵读较简单易懂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牵引着学习较复杂和长篇幅的宋词和文章等。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直到理解通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及情感。传统文化中,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筛选有价值的词句和重点语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语文教材本身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诗经的质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都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必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切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要细致认真地加以牵引,从而一步步完成传统文化的灌输。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
二、在汉字的书写中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是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其音可读,有其形可辨,有其义可寻,虽然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些字已经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传统文化中古文字的了解。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现在仍用繁体字,就这方面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的坚持者和守护者。在《新课标》对于汉字也有要求和说明:“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的汉字演变过程;古代对造字方法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部分。
三、利用课外阅读的平台,润物无声、悄然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作为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课余时间积极向孩子推荐相关的经典著作优秀文化遗产,让孩子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古典文化代表的四大名著,对小学生来讲要求也许有点过高了,但是四大名著儿童版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孩子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们到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此时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字不深奥且饶有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了,如《世说新语》《项脊轩志》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同时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蕴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作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父与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传承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力量,对于弥补当前社会精神的缺失和纠正价值观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视觉传达;汉字;传统文化;表现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色彩和图形图像等视觉符号是进行信息传达的主要元素,也是视觉传达的三大符号体系。与其他两个视觉元素相比较,文字符号的优势又显得极为突出。当今的设计中,文字作为最主要的设计元素之一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对文字符号的再设计来表现作品,它的作用是其他设计元素无法取代的。根据人们的视觉经验,文字符号的出现就会向观者传递与之相对应的“视觉符号”,这样作者表达的内容就一目了然,能够准确而又清晰的传递信息。在平面设计之中可以很好地表达某种特定抽象的概念和内涵,与其他两种元素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起到了很好的互补。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是文明的象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早期文字的发展历史中,有很多有重大影响的文字。包括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以及神秘的玛雅文字。但除了中国的汉字,这些象形文字都先后的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逐渐消失了。
一、汉字的特殊性
中国的汉字是由现存的最古老的、存在时间最长的象形文字发展演变而来,它最初就是纯粹利用图形来当做文字使用。受文字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偏具象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使中国人擅长于形象思维。所以,从古至今,对图形的掌握以及意境的追求的特点体现在我们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和方面。中国汉字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汉字有着丰富的表情,它超越了单纯的文字的意义,变化成各种物,最后又回归到汉字诞生的原点。不仅表音、表形,还表意。这种意、音、形相互联系,注定了汉字的特殊性。这使得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
二、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表现
文字的主要功能虽然是作为人类语言的记录,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本身所形成的作用却是不仅限于此。作为设计元素,他的表现也是体现在多方面的。
(一)汉字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说明性文字,在视觉传达中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图形和图案的方式表达一定含义。“一目了然”即是文字尤其是象形文字的最直观的描述。与口语相比较来说,文字更加清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文字还起到辨析方向的作用。比如在海报、书籍等上面写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汉字(例如:古蜀、红山、良渚),我们通过阅读文字可以间接的想象到这些文化的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字是文化传承与信息传递的不二载体。
汉字还具有多意性,这种特性尤其在广告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语可以双关,这使得广告语为广告本身增加了很多趣味性,也加强了广告本身的记忆点。
(二)汉字的文化艺术性
最早的文字并不是现代意义书写的文字,而是用特定的方法来记录的。文献中记载的记录方法就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直到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才慢慢形成了现今的现代文字。所以汉字字体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属性。
中国的汉字在甲骨文后继续不断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从刻在甲骨之上,到汉代刻在竹帛和纺织品上,再到造纸术发明之后,终于形成了白纸黑字。从最初的“象形”慢慢地发展成为由线条构成的方块汉字。从甲骨文到刻在青铜器之上的“金文”、李斯对文字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的规范统一的小篆,还有民间形成的“秦隶”,在汉展起来的汉隶,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书写出的楷书,以及宋代毕舁改进活字印刷术而产生的“宋体”,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这些汉字字体各有千秋,或古朴端庄,或洒脱自如,构成了我们的博大精深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在视觉传达的表现中,二者作为非常优秀且有特色的设计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让人直接地感受到“中国特色”,再没有比汉字更“中国”的元素了。
(三)汉字的民族性与品牌性
文字作为—个民族的文明和文化的载体,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明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也是意义非凡。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高度结晶,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中华文化的精华。
汉字在很多地方很直接的就能体现出地域特色,它是有感情的,既具有我们思想感情的抽象意义、音韵节律,又具有结构完整、章法规范、变化无穷的鲜明形象,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表现力非常强大。既能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画面感和心情,又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特色,文字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做设计时,我们就要充分体会传统文化与文字之间的关联。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汉字作为主要元素进行再设计逐渐多的被运用到品牌商品或者活动中去。比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运用“京”字的篆刻形式设计为一个标志,同时又是一个舞动的人的图形。既体现了中国独有的汉字文化,强调了中国举办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奥运会,又表达了“舞动的北京”的盛情邀请,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灿烂。它将中国悠久的“艺术文化内涵”融入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洪流之中。这是一个具有民族性的世界品牌,是中国独有的品牌。
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文字符号表意准确,不会产生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图形和色彩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的问题,这种能提供最准确无误的视觉信息的作用,再加上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姿态万千的字形,使得它在今天的设计中被广泛使用。它所具有的内在的、明确的含义是图片等其他符号很难表达清楚的。文字符号的缺少会导致作品意义传达产生歧义,而当前平面设计就存在为了追求图像创意,而忽视了文字表达的设计误区,并且还多了一分为了表现传统文化而滥用文字的做作。
总之,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一些传统文化被人们重视的同时又渐渐地被遗忘,特别是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汉字。由此我们作为当代汉字的使用者,传承汉字文化对我们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传承汉字的同时也是我们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领略国学瑰宝的极好机会。因此在今后的作品中充分发挥文字这一极具传统特色元素的作用,可以说是我们未来需要一直学习且多加尝试的方向和途径。
参考文献: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因此,必须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渗透到语文这门学科中,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在今天看来意义巨大。
一、加强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和鉴赏的引导
古典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也是与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指引学生阅读文化经典,使其能够走进名家世界,让学生的精神得以升华,培养开阔的胸怀,提升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产生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优势与特点,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鉴赏,最终让学生汲取到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对学生人格精神的教育,这更是语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不容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所选取的篇目,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鉴赏,带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教师对方法、途径进行切实的指导。
二、加强对经典诗文的诵读与感悟指导
传统的文化是现代文化之母,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因此诵读传统文化是传承我中华文明、感受文化精神、教育后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的诗文不仅包含了古人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这些经典著作,蕴含着古代圣贤为人处世的哲理和智慧,这些精髓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适宜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个性化的解读。此外,古人写文章讲求平仄、押韵、对偶等韵律之美,文章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其中的形式美特别适合学生在诵读中领悟、感受。此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过程,可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反复诵读可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感悟中华文化精髓,对学生的心灵也是洗礼、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塑造纯美心灵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书写训练,强化书写教学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又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是世界艺术殿堂的奇葩,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人非常重视书写,更重视书法本身的内涵,出现了诸如王羲之一样声名鹊起的书法大家。民间也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但是在今天,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忽视汉字的书写地位。书写不仅越来越难看,越来越多的人已将汉字文化抛之脑后,也让不少喜爱书法的人扼腕叹息。因此,面对传统文化的尴尬现状,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历史和文化价值,正视其重要地位,以有一笔俊秀的汉字为骄傲,在书法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将其发扬光大。但通过课堂教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具有局限,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启蒙、引导学生发现、辨认和评价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欣赏的同时,提升素养,让传统的文化渗透进学生生活,提高其文学审美情趣。
汉王手写笔----寻回“陌生”的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国人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电脑键盘广泛使用的今天,在人们的意识里,汉字的形象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提笔忘字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恢复和延续传统文化的活力与价值,汉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利用自身核心技术,生产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产品,同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技术支撑,这是汉王恪守的企业理念。
汉王手写笔系列的推出,以及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电脑键盘“垄断”文字输入的现状。当代人已经习惯甚至是局限在键盘输入方式的格局中,当电脑发生故障,必须靠手写完成一个文案时,很多人都会觉得困难重重,错别字层出不穷,这就是现代高科技带给我们整个社会的危机:传统文化与时展出现了裂痕。
而汉王的手写笔产品改变了人们对书写的传统观念,开阔了一个新的视野,让陌生的汉字以鲜活的姿态重新步入我们的生活。汉王手写笔的推广,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了平台,为书法艺术的延续提供了可能,还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再尘封,而是以新的光芒展现着非凡的魅力。
汉王科技作为中国IT界的佼佼者,以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依托,用著名的“汉王”品牌向人们证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价值。同时汉王科技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品,为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奠定了基础。汉王科技作为汉字手写输入的开创者,技术上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正因为这汉王手写笔一系列产品在市场的推广,为我们的汉字找到新的生命力。
汉王绘画板―民族文化的腾飞之翼
“汉王专注着自己的核心技术,从手写识别、OCR、车牌识别,到以脸谱识别为代表的生物特征识别,不断地创新。”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一直在反复强调,人少的地方风景好。“我们喜欢做一些别人不做的,所以我把汉王引到比较边缘的地方。但是汉王总是要长大的。我们要想办法在主流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于是,今年汉王又接二连三的推出新产品,以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绘画板对中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对国家的软实力输出事业鼎力支撑。
早在60多年前日本就出现了动漫产业的原型,由于当时技术上的落后,动画只能靠手工绘制,尽管如此,日本的动画也已广为世界熟悉,成为日本文化输出的优势产品,在CG出现后,动漫产业出现了新的飞跃,成为日本经济的“先进生产力”。如今动漫产业的年收益额已经占日本GDP的十几个百分点,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眼睁睁看着日本的“肆无忌惮”,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CG的核心产品,负责数码图像创作和输入的硬件设施――电脑绘画板,一直被国外公司所垄断。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国外垄断的电脑绘画板无疑还是一件高价的奢侈品,而电脑绘画板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工作者又是一件“必需品”,高昂的定价、产品的垄断销售使他们倍感无奈和困扰,成为束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
刘迎建曾说过:“通过团队的努力,从而能够带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链的腾飞,带动一个国家在一个领域里的地位的提高,这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敢于面对创新、责任的挑战,正是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我们个人生活和工作进步的动力和根源。” 刘迎建带着汉王这支精英队伍,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打破了国外多年的技术垄断,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的电脑绘画板,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
汉王绘画板的高质低价,让以前用不起国外产品的动漫专业人士可以用上价格更加便宜、品质更加高端的国产产品,这为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拓展了新的竞争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借助汉王绘画板迎来腾飞的历史机遇。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传承,而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则肩负在我们年轻的一代身上。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之中,使小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开展猜字谜游戏,体会汉字的趣味
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尝试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搜集并编写一些简单的字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猜字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有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知道猜字谜常用途径,即组合、象形和意会三种方法。
组合法是根据已有谜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以加或减的形式,使之可以组合成另一个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组合成“醋”字。象形法则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将其笔画比拟成某一事物,继而对此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得出谜底。例如“四个开间四个窗”则为“噩”。意会法则要求猜谜者根据谜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联想,最终才能得出谜底。例如“河心桥墩”(打一常用成语),根据谜题的要求,谜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师在教学“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则可编写这样的字谜“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噩”字。
2.利用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在日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的谐音,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诗歌、歇后语和对联当中就有很多的谐音字,其中在歇后语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谐音歇后语进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小学生先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演变历程,并知道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1.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需要学生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形象,继而来领悟其所传达的情感。
2.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阳节时,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汉语的博大精深,并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方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继而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字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