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舆情的监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把握舆情态势,明确建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笔者对网络舆情工作和管理有以下三点启示:一是对社会管理和企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局域网以其开放程度高、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动员能力强,能使任何人在虚拟空间里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发泄不满,既有较强政治敏感性、又有相当强的煽动性且难以控制,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导致发生,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二是网络成为共同诉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不稳定群体庞大、人员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和不确定因素复杂的现实情况下,网络成为不同群体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影响和制造事端的重要途径,体现在首先是传播交流信息,其次是制造炒作要点,再次是串联组织事端;三是网络舆情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作。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有限性比较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加之网络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于管理进度,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必须依靠相关部门协调联动,不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2.当前维稳网络舆情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基本现状
2.1.1呈现出“上访不如上网”的趋势。网络迅速发展,在对政治经济和人们的言行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人们也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诉求,从近年的维稳工作来看,网络已成为高危人群的“吸铁石”,引发的“导火索”,导致升级的“放大器”。
2.1.2维稳网络舆情内容众多复杂。局域网及周边网络围绕公司的生产建设、民生利益和各种思想等问题表现出的舆情纷繁复杂。
2.1.3不良效应波及迅速。网络成为不同群体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影响和制造事端的重要途径,发表的言论既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又有相当强的煽动性和扩散性且难以控制,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导致发生。
2.1.4维稳网络舆情与现实访情紧密相连。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虚拟空间强大的传播性和服务功能极易将不良信息和情绪转化为现实空间的不稳定因素。
2.2存在的问题
2.2.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是网络发展速强度远远超于管理进度;二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三是公司对网络舆情还存在多头管理、管理机制和手段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2.2.2对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内网的监测缺乏政治敏锐性,缺乏相应的手段,与公司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不良信息的查处、舆情的研判达不到工作要求。
2.2.3不能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有的单位、部门对一些带有疑惑性的问题、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回应,只注重封堵、删除,忽视正面引导和教育,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等方面相对欠缺。
2.2.4联动处置有待加强。有的单位对交办的网络舆情工作束手无策,不能按要求处置,与内缺乏沟通协调。公司与网络攻关公司的协作、及借助有关力量和手段处置网络舆情不良信息工作有待进一步坚强。
3.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3.1通过整章建制提供基础保障
充分发挥维稳工作“第二战场”的特殊作用,努力理顺“三个关系”,营造畅通的内外部环境。一是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取得领导与支持,使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二是经常与其他兄弟企业沟通,实现预警信息共享,把握主动。三是与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与公安部门、新闻媒体保持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稳定的协作关系,充分依靠政府、社会资源,形成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强大合力。
在基础工作建设方面形成三个系统:一是管理制度系统。制定了《网络舆情管理办法》。按照工作职责、网络舆情的监控、网络舆情的分析、网络舆情的报送、预警机制、查证
与处置、奖励与惩罚等工作领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二是日常文书系统。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网络舆情监测报告》等常用文书;三是目标考核系统。把网络舆情工作列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
3.2理顺工作流程,确保维稳网络舆情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强化监测职能,增强舆情态势的掌控权。面对内部庞大的办公网、民用网用户,在法律和权限约束范围内,进行局域网、局域网上传至互联网的负面信息的检测。
二是强化分析职能,增强网情信息的甄别力。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研判,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通过强化分析职能,摸清工作对象的人员构成、舆情表现、规律动向等情况。
三是强化预警职能,增强应急处置的主动性。根据网络舆情发展变化,实施分级响应,做好预警通知和超前应对准备。针对内外串联的具体情形,应及时与有关企业沟通,超前采取措施,将这起群体访化解在了萌芽阶段。
四是强化查实职能,增强管理处置的针对性。依托信息、通讯、公安等部门的技术和职能优势,进一步查实网络虚拟人员身份。针对各重点阶段不同需要,查实公司网络骨干人员,分别建立了档案,准确掌握了现实身份和基本情况,为加强管理和依法处置提供了客观依据。
五是强化处置职能,增强网络舆情的严肃性。 对于热点话题、网站信息比较集中的领域和各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巧设关键字或词进行搜索;对于查实的有害稳定信息及时屏蔽、封堵、删除,借助网安、公安部门或相应技术进行查处,对发帖人加强思想教育和依法处置。
3.3技术支撑体系
通过技术手段有效管理网络舆情,采用更先进的网络与信息技术加强对网站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司以及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建立企业舆情监控管理系统,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归档留存,保证舆情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能使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掌握公司网络舆情信息的动态情况,达到及时、规范处理网络舆情的目的,确保公司网络舆情信息处理
流程的顺畅,提高了管理水平。
3.4网络舆情监测的内容及方式
装业管理部门(单位)及各单位专、兼职人员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对有负面影响的言论等进行监监测。网络舆情监控形式:日常监测、重点监测、突发事件监测。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通过对相关舆情的监控,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为舆情处置提供依据。
3.5网络舆情工作的处置
针对监控发现的有害信息,首先确定网站、网页或QQ群组名称等,及时对页面内容进行复制、存储,固定有关证据。
必要时向公安机关、网站管理部门发出协助调查函,取得公安机关和网站管理部门的帮助与支持,进一步锁定发帖人的IP地址,查证所在地区、单位、真实身份等基本情况。
网络舆情处置是指通过沟通协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公安机关、网站管理机构,对监控发现的涉及企业稳定的有害信息,及时进行屏蔽、封堵、删除,向责任主体发放网络舆情查办通知单,并对查实的有害信息的人员,依法进行处置。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118-04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又称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问题性互联网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是指个体由于过度地使用互联网进而导致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受损的现象 [1-2 ]。“网络成瘾”一词最初由美国精神病学家Goldberg(1995)提出,Young(1996)参照DSM-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MentalDisorder-IV)中赌博成瘾的诊断模式来描述网络成瘾。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关于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一直争议不断,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为避开这一争议,本研究使用“网络成瘾倾向”概念来代替“网络成瘾”概念。
Walther的研究发现,在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disinhibition)环境中,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报告自己的弱点,表露个人隐私 [3 ]。沟通的双方通过自我暴露既能获得社会支持,也能向对方提供社会支持 [4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程度,而网络社会支持是指基于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物质交换的过程里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 ]。Morahan Martin认为,网络成瘾者将网络视为建立人际关系或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渠道 [6 ];Shaw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网络成瘾倾向高的人比网络成瘾倾向低的人较多使用网络获得情感支持、结识新朋友等 [7 ]。
生活事件指引起个体心理应激反应并需要一定适应性努力和社会再调节才能有效应对的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对网络成瘾具有正向的影响,Young(1996)认为网络成瘾者大多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而转向网络找寻朋友、获取快乐与放松心情 [8 ]。当人面临生活压力时,个体很有可能转向网络,逃避生活压力的挫败感而沉迷于网络。马利艳的研究发现,生活事件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主观压力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 [9 ]。
我们认为,尽管以往的研究强调了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之间均存在直接的关系,但实际上个体的应激事件和社会支持系统在影响人的网络成瘾行为过程中,是密切联系的。有研究表明,经受应激生活事件的人们通过在线交流,可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10 ]。负性生活事件引起的应激反应,极易导致个体情绪的不稳定或情感受到伤害等,如果个体自身无法调节,而网络空间为个体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平台,个体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获得现实环境中不能获得的社会支持,进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三个基本假设:(1)生活事件对网络成瘾倾向于直接作用;(2) 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作用;(3)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作用于网络成瘾倾向。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模型假设见图1,本研究旨在对该模型加以检验。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长沙3所全日制高等学校(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共696名大学生为被试参与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了有效被试614人,其中男生416人,女生198人,平均年龄20.4+2.13岁。
2. 研究工具
(1)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由台湾学者陈淑惠编制 [11 ],共有26 道题,所有问题均采用4点尺度计分,所有题目的总得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总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反之越低。该量表由5 个因素组成,即:1)强迫性上网行为;2)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3)网络成瘾耐受性;4)时间管理问题;5)人际及健康问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再测信度为0.83,各因素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则介于0.78与0.90之间,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 ]。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由刘贤臣等编制,用于评定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应激强度。该量表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包括6个维度,依次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
(3)网络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梁晓燕编制的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共23道题目,包括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友伴的支持等4个维度 [5 ]。该量表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3、0.875、0.769、0.752、0.906,重测信度分别为0.702、0.723、0.714、0.698、0.876,各项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表明该量表比较稳定可靠。
3. 数据统计与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和Amos16.0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1. 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除健康适应因子外,生活事件各因子与网络成瘾倾向总分之间均显著相关(p
2. 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网络成瘾倾向为效标变量,考察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对其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2。
表2显示,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维度进入回归方程,网络社会支持量表中的“情感支持”与“工具性支持”进入回归方程,说明这5个因素通过检验,可以作为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变量。其多元相关系数为0.522,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273,即部分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 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三者间的关系
结合前述假设,笔者以Amos16.0进行路径分析,进一步探讨上述进入回归方程的5个变量之间以及它们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通过逐步删除饱和模型中的不显著路径和模型修正,得到如图2所示的关系模型,具体拟合指数见表3。
由图2和表3可知,验证模型对数据拟合良好。除部分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因子对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预测作用以外,人际关系、受惩罚、其他生活事件还可通过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其他生活事件等因子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82、0.24、0.48,以人际关系因子影响最大,其次为其他生活事件和受惩罚;网络社会支持中的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因子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7和0.56。此外,人际关系因子还可以通过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可以通过情感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四、讨 论
本研究证实了部分负性生活事件对网络成瘾倾向有明显的直接作用,这一结果与胡岚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14 ]。当个体遇到应激性事件时,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解决问题:一是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二是消极被动地逃避问题,企图回避应激性事件。在应激性的冲击下,当个体心理未成熟时极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而产生不良情绪,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大学校园,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需要独自处理,难免会遇到人际关系的困扰、学习受挫、受惩罚等负性生活事件,由此带来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心理调节不到位,则很可能会陷入消极状态。而大学生又是网络高频使用者,网络恰恰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现实与情绪的场所。逃避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是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人际关系”、“受惩罚”及“其他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显著且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人际关系”包括情感伤害、家庭压力等问题,“其他生活事件”包括厌学、恋爱、与人打架等方面。这也证实了我们过去对网络成瘾原因的一般经验性的猜测,即厌学、人际关系等问题,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的正向作用。Young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将网络视为一种社会连结与建立人际关系的渠道,重视网络社交性的功能。Young依据自编的网页问卷实施在线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将网络使用视为一种社会化与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而非成瘾者主要是从网络获取资讯和维持已存在的人际关系,网络成瘾者倾向于透过网络认识新朋友,寻求情感支持等 [8 ];Chien Chou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在网络可以实现现实社会中无法满足的需求,通过网络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与寻求人际支持是造成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在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的网络环境下,个体可以比较轻松的获得在现实社会中缺失的社会支持,陌生的成员之间可以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这种网络社会支持是对传统社会支持方式的重要补充 [15 ]。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因子及网络社会支持量表中的“情感支持”与“工具性支持”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这表明,生活事件带来的应激使个体产生负性情绪,个体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来补偿现实社会支持的不足,缓解负性情绪带来的影响,在网络空间实现应激平衡,从而导致对网络的依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人际关系因子可以通过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重要的应激源,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恋人关系等等,由于大学生各自背景、习惯不同,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常常会遇到诸多负性事件,如同学的鄙视、自卑、孤独、抑郁、抱怨、厌恶等等,这些负性影响在无法正确引导的情况下,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转移负性影响的客观基础。网络的匿名性、去抑制性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释放的空间,大学生可以从网络空间寻求到情感补偿、社会支持。网络情感支持是指在网络中的活动能够得到他人的正面回馈,获得一种“鼓励、个人温暖、爱或情感的支持”,网络工具性支持是指通过网络能够获得人、财、物的帮助。大学生为了逃避或转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失败而转向网络寻找朋友,获得鼓励和情感的支持,或者直接获得网友财物方面的帮助,这有可能导致其用网络的虚拟空间代替现实生活,产生对网络的严重依赖。
另外,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受惩罚因子和其他(包括厌学、恋爱、与人打架)因子也可以通过情感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这提示我们,网络情感支持可能是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
五、小 结
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其一,生活事件和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直接影响。
其二,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主要是网络情感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9,1(3):273-244.
[2]雷 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5):554-560.
[3]Walther,J. B.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Interpersonal,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J].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6,23(1):3-43.
[4]Tichon,J. G. & Shapior,M. The Process of Sharing Social Support in Cyberspace[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3,6(2):161-170.
[5]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6]Morahan-Martin,P Schumacher: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0(16):13-29.
[7]Shaw,L.H.,Gant,L.M. Indefense of the Inteme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Depression,Loneliness,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2,5(2):157-171.
[8]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1996, 1(3):237-244.
[9]马利艳,郝传慧,雷 雳.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20-423.
[10]Monahan-Martin J,Schumacher P.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0(16):13-29.
[11]陈淑惠.中文网路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3):279-294.
[12]丁道群,肖 宁.网络人际交往及其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4):116-119.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连起了千家万户,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从根本上讲,网络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其它媒介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精彩的网络世界也带来了不少无奈:由于网络具有很高的隐蔽性、独立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明显减弱,网上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正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侵蚀纯洁的心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是E时代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课题。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力求以开放的意识,运用开放的教育手段与方式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努力为青少年撑起一片蔚蓝的网络天空,为纯净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应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它。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粗暴地切断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而是要在青少年接受网络科技知识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正如美国奈尔学院教育学博士蒙克所指出的,“一个人所应负有的责任,应当与他能力所及之范围相适应。我们既然给予了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整个世界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教育他们把这些工具用于有益的用途。”因此,我们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了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并在学校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告知青少年在论坛上发表言论时不违反国家法令,提倡网络文明用语,不违背社会公德:自觉抵制任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为拓展视野、增加知识服务;我们通过国旗下讲话发出“文明上网”的倡议;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定期通过一些“为了撒谎能够上网,不吃不喝不睡不上学,甚至为上网做出违法犯罪的事”等反面教材,引领学生在生动的事例前,提高对真善美的分辨能力,逐渐让学生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与有害信息的侵蚀,使青少年在掌握网络这一新兴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为网络道德教育开启新窗口
学生是网络活动的执行者,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当校园网向学生开放的同时,我们除了教他们如何判断与选择信息的真假和良莠,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在校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如:学校网管担负起过滤不健康信息的重任,在电脑中安装了“美萍反黄专家”、“还原精灵”等软件,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一些游戏网站进行禁止,给学生一个较为安全的网络环境;在学校的论坛开设一些健康活泼的话题,请学生参与网站的管理和建设;定期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网络竞赛,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有效的网络管理积极地促进了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2.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1)在体验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深刻合理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更多具体的网络道德知识。如: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文明网上行”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相声等多种形式,师生共同表达对于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享受网络带来的快乐,对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加以抨击;开展以“网络与道德”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制作;此外,我校还以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民间艺术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为抓手,创设了“民间艺术课程超市”,力求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民间艺术教育中,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效有益地使用网络,为学生开辟了又一片绿色上网的天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拓展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抓住契机,主动占领网上阵地
由于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因此,抓住契机,主动占领网上阵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经常性地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一些专题网站: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引领学生在健康网站中快乐地遨游,使学生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不健康的网站。
(3)将传统德育与现代网络有机结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网络较之传统的教育手段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全新的载体和现代传播手段,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为参与式教育,使德育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更为广阔,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组织网上讨论、辩论,教师通过网上聊天与学生沟通交流,利用网络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阅读有益书刊,刺激青年道德智力的发展,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
[2] 张润莲,兰月新,王彩华,等.网络演化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4):24-30.
[3] 曹学艳,张仙,刘牛等.基于应对等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4(3):82-89.
[4]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36.
[5] 王长宁,陈维勤,许浩.对微博舆情热度监测及预警的指标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1):126-129.
[6] 王国华,邓海峰,王雅蕾.网络热点事件中的舆情关联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7):1-5.
[7] 王伟,许鑫.基于聚类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3):74-79.
[8] 刘勘,李晶,刘萍.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舆情热度趋势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36):170-173.
[9] 王青,成f,巢乃鹏.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8):54-57,111.
一、转变观念,创新荣辱观教育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首先就必须更新荣辱观教育观念。
1.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网络教育的阵地意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网络文化的根本保证。所以,作为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积极、主动、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一思想教育的新载体,用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树立“网络育人”的新理念,摒弃将网络视为单纯的展示台、宣传栏的错误思想。
2.开展荣辱观教育,教师要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平等尊重的新理念。网络信息时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存在从属关系,而应该处于平等、互动的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姿态,师生共同营造自由、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它,但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要积极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促进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实现从灌输型向引导型、封闭型向开放型、被动型向主动型、服从型向选择型、单向型向交互型的转变。只有不断更新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观念,才能保证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工作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
二、丰富内涵,创新荣辱观教育内容
网络信息社会,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内容的创新要着力于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将重点从传播道德知识和形成道德结论等方面转移到引导、启发、释疑解惑的轨道上来。青少年充满着热情与激情,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特别感兴趣。所以,开展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必须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社会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网民对信息的选择是自由、无强制性的,因此,为吸引青少年的视线,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必须集教育性、动态性、趣味性和丰富性于一体,这样才可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例如,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仅仅单纯将理论性文章置于网上估计收效甚微,不如结合国庆60年大阅兵的视频和图片,可以邀请参加阅兵演练的官兵就爱国主义、团体精神在排练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评论并配以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方式较能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另外,目前的荣辱观教育确实还存在着知行合一问题,有效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还不多,因而其针对性、实效性还急需提高。为此,可以通过网络,设置荣辱观教育答疑、心理健康咨询、社会实践等服务性质的信息板块,增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拓宽渠道,创新荣辱观教育形式
网络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教育手段,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时代,传统的集中学习、作报告、面对面思想指导等教育方式的效果被弱化,教育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教育形式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目前,荣辱观教育形式创新的重心在于构建以青少年荣辱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博客和个人网站。此类博客、网站不是单纯的信息库和资料展示平台,而应该成为思想教育的阵地,是网下思想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一个流动的、自助式的教室,要让它既能打破教育时空的限制,营造一个新的、受青少年青睐的教育环境,又能打破“一对一”、“一对多”的传统教育模式。这样,青少年就可以从中轻松搜索到有关荣辱观教育的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参与社会问题的交流讨论,接受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指导,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四、提高素养,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当代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发展状况,要求学校必须迅速组建一支既能拥有思想道德理论功底深、精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又能在网上有效开展荣辱观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然而,现在网络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作为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主动自觉担负起引导舆论导向、监控网络思想问题动向的重任。“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赵熙山,2005.3)。因此,要大力培养教师的网络技术和信息素养,使其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熟练筛选、鉴别、使用网络信息。其中,重点要培育教师使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能对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
随着全球化速度越来越快,人类所处的环境也更加复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口的流动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使旅游行业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更加频繁,直接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与其他行业比较,旅游行业对于突发事件非常敏感。突发事件的发生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为了提高旅游产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大大降低游客的生命财产损失,不仅需要确保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需要提高旅游部门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一、网络舆情产生的背景
网络媒体在我国兴起的主要标志有:(1)2008年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是我国网络媒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2011年以后,以微信、QQ、新浪微博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让社会大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外界人群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积极参与到社会公众事务中,改变着中国,并且2010年称为“微博年”。随着党政机构的使用,微博办公已成为时展的潮流,并且将2011年称之为“政务微博年”[1]。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网络舆论的活跃期,网络舆情推动了社会热点新闻和事件的发展,并逐步进入社会大众事业中。网络舆情已慢慢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二、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含义
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是网民和社会媒体在特定的时期和网络空间内对与旅游有关的现象或由于旅游现象产生的危机事件进行情绪、态度、行为的表达。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和旅游产业内部的危机事件是直接对网络世界最为直接的反映。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和金融产业、保险产业、交通产业等都属于网络舆情研究的内容。
三、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爆发的原因
舆情是指以个人为单位或以群体组织为单位形成的群体,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对与自身有关系或自身关注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网络舆情爆发主要表现在舆情主体的心理素质和舆情的传播速度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网络舆情是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借助网络来对社会热点新闻和热点时间的态度、意见的总和。(2)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公告显示,我国现有的手机网民规模高达5.9亿,手机上网人数高于电脑端的人数,手机更加的便捷和方便,能有效的传递信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舆情传播的方式以指数递增。(3)2015年10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的报告称,我国使用手机观看新闻信息的用户已经超过5亿,并且手机端的使用率要比电脑端的使用率更加频繁,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有效的打破了信息在传播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1.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群体极化”的概念来源于《网络共和国》一书,指出,在一开始,团队的各个人员都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或存在某种偏执,经过不断地磨合和商榷后,团队成员逐渐向同一个目标迈进,最终形成团队意见。最后,经过观察发现,在团队中,具有领导地位的人员提出的观点较为传统和保守,那么通过一番讨论分析后,得到的决策也更加的保守;反之,如果某些人开始的意见比较冒险,那么,经过团体的讨论后,群体制订出来的决定更加具有冒险性。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极化”。根据相关数据报道显示,我国大多数的网民是青少年群体,其中10—29岁网民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以上,青少年群体由于心智不成熟,容易冲动,做出过激反应。并且,由于我国大学生网民在总网民数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截至2016年6年,我国在校大学生的网民人数已经占到总网民数量的20%以上。大学生由于课余时间较多,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发展和传播[2]。
2.信息饥渴和表达失语在现实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人们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在面对强权主义和强势组织时,会表现出沉默的状态,反而推动了谣言的传播和扩散。此外,由于一些人员的盲目引导,使网民出现一些偏激情绪,从而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使其将矛头直接对准政府和社会。根据2015年舆情报告的数据统计,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为:质疑、城管、政府官员。
四、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管控策略
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是借助危机管理、网路传播和信息管理的策略,对旅游危机事件进行有效控制。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及时处理好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等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将网络舆情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确保网民具有一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1.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政府单位是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管理者。舆情可使旅游产业的品牌危机和个人危机出现。对于旅游行业中一些不正当行为引发的舆情也需要政府单位进行解决。在互联网行业和网站管理、旅游安全等工作管理方面来讲,需要有旅游主管部门负主要的责任,建立相应的政府管理机制,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搜集舆情信息。对于涉及国内外行业的信息、市场竞争、游客投诉、、景区接待部门安全事故的信息和突发事件等;第二,提高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舆情应对能力和服务意识,培养专业性的舆情分析员;第三,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积极建立旅游网络舆情数据库,和预警系统。对现有的旅游门户网站和政务微博进行重点建设。第四,舆情信息交流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合作,在旅游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旅游相关企业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可能会给景区周围的住宿、休闲、购物、交通等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旅游企业是直接面对网络舆情危机的主体。因此,网络舆情危机是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的主要问题。旅游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采用最真诚的态度进行沟通,及时相关的信息,积极配合政府单位的工作。一旦由于自身工作失误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危机事件,需要及时向客户道歉,并且严格的惩处肇事者,使受害者和大众能够谅解。此外,还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改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3.新闻媒体等专业机构网络舆情危机在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这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已经有多家媒体网络与高校和科研组织借助商业软件来建立自身的网络舆情研究团队,更好地分析和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对于新闻媒体来讲,在接受采访时,需要抵制有偿新闻和做广告现象的出现;杜绝新闻炒作和标题党的出现;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报道的内容需要有据可查;群体类型的新闻报道需要注意用词,避免出现主观性的词语;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需要做到准确性,尤其是伤亡人数需要核实,切记使用带有主观意向的词语[3]。
4.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舆情危机事件中,关注量高的微博发帖可以看出个人或机构对件事件的关注度,这些帖子的转发和评论则代表了普通网民对此次事件的关注度。因此,需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传播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还需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普通民众在面对媒介信息时整体的表现,也是当代社会公民必备的能力。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需要从法律、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着手,让网民具有自主的判断能力,具有批判和质疑信息的精神,尊重他人的隐私,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积极主动维护网络舆论的环境。
五、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行业井喷式的发展,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了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和传播速度。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科学合理的发展原则,增强自身的危机意识,重视社会大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旅游舆情有关部门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要求自己,共同维护城市形象,推动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业勤.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机理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023-03
Abstract:The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data with massive, show data sources of unpredictability, article on the HTML page for noise reduction, sub tree construction, and then through the similarity calculation, combined with public opinion simple ontology librar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ata block identification and record the data extract, finally to Hadoop platform for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and pumping out the algorithm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n the public opinion data mining,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extraction rules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Data extraction; Hadoop; public opinions
1 概述
网络舆情是某些社会事件发生后,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民众针对其发展和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逐渐产生和发酵的社会态度,并借助于诸如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新闻跟帖等此类便捷的网络媒体进行关注、表达或宣泄。由于网络媒体的自由性和实时性,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随意性,网民针对社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多的倾向于借助网络媒体跟帖、转发、投票等方式畅所欲言,淋漓尽致地发表观点,在极短时间造成内凝聚共识,并诱发行动,直接影响社会。[1]同时由于阅历和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网民们往往会在短时间内难以认识事情背后复杂的社会,并认清其心理动因,从而造成非理性和过于主观的声音占据上风。从目前各领域内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来分析,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爆发出的舆论能量不容小觑。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部门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舆情进行分析研究,如从政策机制、评估体系策略[2]、用户行为特征、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的研究和引导;技术上主要集中在网页抓取、内容分析、语义识别、数据挖掘、主题识别与跟踪等算法的研究等。在这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影响力日益巨大的时下,网络已化身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增强器,我们应充分认识以其为载体的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对于如何快速、准确的发现互联网上潜在舆情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测、监控及正确引导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已有技术和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引入了云计算技术,对以面对与高校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的数据抽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2 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我国的网民数量、网站数量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容量以爆炸性的趋势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显示:网民通过各类移动设备进行网络行为的用户占全体网民总量的90.8%,规模达到了6.06亿,其中手机占移动类网民的91%。同时,以互联网为工具进行新闻获取阅读的用户规模为5.55亿,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4.60亿,相较于去年年底将近增长11%。如作为网络环境下对新闻快速传播形成热点话题的微博、微信、来往等App应用借助于手机等无线设备,极大促进了网民对网络舆情的接触度和传播速度,从而使Web成为一个以大数据为基本特征的全球化信息中心。这些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的海量数据具有多样性、异构性且动态变化等特征,单纯地依赖人工的方法难以及时、迅速地完成海量web信息的收集、 web舆情的发现及进一步的跟踪。
针对网络舆情监测迫切需要分析挖掘的这些海量数据,按其信息蕴藏的深度,可分为SurFace Web和Deep Web两大类[4][5]。Surface Web是将各个独立的HTML静态网页通过超链接进行连接,其内容能够为当前的通用搜索引擎直接索引和检索而无需与网络数据库进行交互;而Deep Web面向的是网络服务器中的网络数据库,Deep Web的内容页面在被查询时才由Web服务器主动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交互而动态按照某一特定的HTML布局生成后返回给提交查询请求的访问者。随着信息化的不断跨跃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以网络数据库形式存储的资源成指数级增长,如今人们也已访问网络数据库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和方法。[6] Deep Web形式的数据内容分布于商业、经济、计算机、教育、新闻媒体、娱乐等不同的领域;网络媒体以BBS论坛、微博、微信、来往、博客、播客、新闻、跟帖等各种形式载体和展现,此类海量存储在Deep Web背后的网络数据库数据已成为了供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进行辅助决策的来源。但由于网络数据库隐藏在Web服务后端的隐蔽性,及各个Deep Web站点在网页展现形式和表述质量的差异性,使得当前存储DeepWeb数据的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只能实现大约33%左右覆盖搜索,因此如何有效的、快速的且准确地在浩瀚的网络数据库中抽取信息资源成为当前舆情研究中首当解决的问题。
3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抽取的相关技术
3.1 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也称之为网页信息提取,主要是从HTML源码中去除一些如广告、标语等噪声信息,提取出标题、作者、正文等有用的信息。及时准确的信息提取为舆情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源,数据抽取在web 舆情发现中至关重要,,它为舆情系统准确地发现相关信息提供基础。信息的抽取过程按自动化程度一般可分为人工、半自动化及全自动化三种方式。网页信息抽取是一种针对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分析、加工网页的结构实现信息数据的提取的过程。由于网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程序员构建过程的随意性和习惯性,使得信息展现的模版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针对不同的网页模版抽取规则也不尽相同,信息抽取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按其实现原理大致可分为基于HTML结构、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基于本体几类方式[7]。
3.2 Hadoop
Hadoop是由Apache基金会开发的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其核心为实现为海量数据提供了存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和为海量数据提供了计算能力的分布式计算MapReduce。Hadoop为程序开发者提供了简单易用的接口,用户只需编写 Map函数和Reduce函数即可实现分布式计算,而无需考虑诸如由Hadoop负责处理的任务调度,负载平衡和通信等问题[8]。
HDFS是能部署在廉价的机器上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用户不需知道文件的实际存储位置就能够访问分布在不同机器上的文件,具有高容错性、高吞吐量、能自动处理失效节点的特点。HDFS包含三种类型的角色:用以实现系统命名空间的管理和客户端文件访问管理的Name Node,用以实现管理节点文件存储的Data Node 和用于需要操作分布式文件系统文件应用程序的Client。MapReduce是包含一个主服务器Job Tracker和多个从服务器Task Tracker的主从式架构,Job Tracker是一个master服务,负责调度、监控和管理Task Tracker,并给空闲的Task Tracker分配Map任务和Reduce任务。
4 抽取框架
实现上主要对查询结果列表页和内容页进行信息提取,提取过程中使用自建的简单本地体库抽取方法来实现抽取,主要过程为:数据清洗、数据块识别,结果集抽取,抽取规则构建。
4.1 数据清洗
一般情况下,一个查询结果页面可能包含多个数据块,如宣传数据块、数据信息数据块、位置数据块、导航数据块等。其文档中含有一些对抽取没有价值的信息,如样式表标签、图片标签、命名空间标签、内容标签、表单标签、媒体标签、表格标签等,直接对此类有大量无用节点的HTML代码进行解析而生成的网页标签树会十分臃肿,因此首先将列表结果页和内容结果页文件进行“瘦身”解析成标签树,并采用广度优先遍历方法对标签树中所有节点进行降噪处理,其过程如下:从根节点开始出发,直至发现表示正文开始的body标签节点,将当前节点及其子树提取后向下遍历,判断读入节点是否是噪音节点,如果是则将该节点及其子树删除,循环直至到达树末尾。经过上述过程的降噪处理,可以将网页标签树中明显的以上所提及的无用信息标签及其间的内容删除,从而降低了计算量,并极大简化了后续算法的输入。
4.2数据块识别和数据记录集抽取
一般情况下,每个查询结果页面一般只有一块区域是用户所关心并希望可以获取的,这部分即为该页面的数据信息部分,而其他的模块则认为是对用户数据块信息顺利的获取的干扰因素,因此如何准确的识别出数据块在HTML页面的位置的至关重要。在完成对标签树清洗处理之后,我们需要发现并定位标签树中的数据块,此数据块包含查询结果。分析比较多个经过清洗生成的查询结果的标签树后发现:对于标签树中,某一父亲节点T具有越多的结构相似的子树越多,当比重超过一定的阀值,则该节点将越会是我们所关注的数据块,针对这一思想实现如何快递自动识别出的兴趣数据块,算法描述如下:
输入:节点T下的两颗子树T1、T2
输出:子树T1、T2的相似度Sim(T1,T2)
算法:
1)初始化SumT1、SumT2、DisumT12;
2) 循环T节点直至遍历所有的子节点{
3) 如果两个节点的标签相同{
4) Sum T1++; Sum T2++;
5) }
6) 如果两个节点的有节点但标签相同{
7) Sum T1++; Sum T2++; Disum T12++;
8) }
9) 如果T1节点树有节点而 T2节点树无节点{
10) Sum T1++; Sum T2++;Disum T12++;
11) }
12) 否则{
13) Sum T2++; Disum T12++;
14) }
15) Sim(T1,T2)=(SumT1+ SumT2- DisumT12)/( SumT1+ SumT2)
分类号:B849
1、问题提出
目前,因特网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2月的数据表明,10-19岁的青少年网民有1.35亿人,占到网民总数的24%。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思想易感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新异刺激的影响。在相对缺乏管控的网络环境中,他们可以很方便地隐匿自己的身份,容易表现出过激、欺骗等网络偏差行为以及网络成瘾行为。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为明确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基本情况,本研究拟首先考察其网络偏差行为的现状及性别年级特点。
青少年上网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从个体和环境两个角度进行区分。个体因素中,人格作为稳定的特质受到关注。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或成瘾倾向者的16PF量表中的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世故性、自律性、内外向等因子评分显著低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在敏感性、怀疑性、紧张性等因子上的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网络使用者。也有研究显示,网络成瘾者人格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缺陷,如其精神质、神经质因子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关于神经质与网络成瘾高相关的一个解释是高神经质的青少年易情绪化、冲动、焦虑、依赖性强、有逃避现实等特点,为避免社交问题而转向网络,获取互联网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进一步研究发现,网瘾者具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与病态人格存在明显相关。总体来说,前人研究集中于病态人格与网络成瘾间的关系,其实针对普通人群的大五人格模式在人格领域中已经被广泛接受,但目前仍少见研究者探讨人格五因素与网络偏差行为关系,更鲜见人格类型与网络偏差行为关系的研究。由此,本研究拟从这一方面弥补先前不足。
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被多次强调,其中父母监控和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行为塑造有重大影响。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很好地防止其青少年子女的冲动性网络使用.同时父母对子女过度网络使用的反馈和网络使用内容的规则制定能有效阻止冲动性网络使用。反过来,冲动性网络使用意味着亲子间关于网络使用的交流频率急剧下降。类似的,与父母一起进行的活动和支持性的父母监控可以降低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进一步证据显示,父母监控,尤其是父母的自主准予行为能够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社会适应的负面作用。
综上,人格和父母监控都会影响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这两者有怎样的相互作用机制?或者说在父母监控影响网络偏差行为中人格可能起什么作用?由于鲜有研究关注这一过程,本研究拟考察人格因素在父母监控和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全国七城市(哈尔滨、北京、西安、武汉、昆明、广州、上海)分别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中学生,每个年级两个班(普通班和重点班),总计2352人。其中,初一556人,初二590人,高一618人,高二586人,未填2人;男生1101人,女生1222人,未填29人。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监控问卷
修订自Lin的父母监控问卷及刘乔[10]的自主准予分量表,选取因子载荷较高的项目,根据表面效度和因素分析结果,经过大规模试测确定最终问卷,分为知晓度、消极控制与反馈以及自主反馈三个维度,共19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记为1-5分。各维度的Cmnbaeh’s α系数在0.80-O.84之间,维度之间呈中等以下显著相关,具有相对独立性。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项目因子载荷都在0.45以上,X2/dr=6.cr7,RlVlSEA=0.03,NFI=0.95,CFI=0.89,NNFI=0.88,GFI=0.92。
2.2.2 网络偏差行为问卷
采用余益兵编制的网络偏差行为问卷,包括14个题目。2级评分,“是”“否”分别记作1、0分,计总分。得分越高,说明网络偏差行为越多。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
2.2.3 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
采用邹泓修订的儿童与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分为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性和情绪性5个维度。包括50个项目,5点计分,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记为1-5分。各维度的Cronbaeh’s α系数在0.77-0.89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X2/df=10.29,RMSEA=0.06,NFI=0.94,CFI=O.94,NNFI=0.94,GFI=0.90。
2.3 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在北京选取两所中学非毕业班372名学生进行预测,根据预试结果修订问卷,并对主试进行统一培训后,对全国七个城市共15所中学进行正式施测,时间45分钟左右。采用SPSSl7.0、Amos7.0和Mplus6.0软件分析数据。
3、结果分析
3.1 青少年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特点
以父母监控三维度为因变量,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发现,学校类型[F(3,2291)=19.46,p
以网络偏差行为为因变量,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发现,学校类型[F(1,2129)=O.26,p>0.05]和性别[F(1,2129)=O.18,p>O.05]主效应均不显著,年级[F(1,2129)=172.22,p
3.2 人格五维度、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
做人格五维度、父母监控三维度和网络偏差行为得分的相关发现,除外向性和消极控制与反馈,开放性和消极控制与反馈以及外向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各维度两两相关显著,其中知晓度及自主反馈与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控制与反馈和人格五维度的相关情况恰好相反。相对于父母监控其他两维度,知晓度与人格五维度的相关较强。
网络偏差行为与宜人性、责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情绪性呈显著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偏差行为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网络偏差行为和知晓度、自主反馈呈显著负相关,和消极控制与反馈呈显著正相关(见表1)。这表明父母对子女的知晓度和自主反馈程度越高,消极控制与反馈越低,子女的网络偏差行为越少,但不同人格类型个体的父母监控与网络偏差行为间的关系是否一致,这将在下面进行分析。
3.3 人格类型在父母监控与网络偏差行为中的调节作用
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人格五维度进行分类。目前主要依靠AIC、BIC、ABIC和Entropy等指标来确认最佳分类,在类别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其MC、BIC、ABIC的数值越低,Entropy越高,说明模型越好。按照上述原则,结果表明分为3类和4类时模型拟合较好。在最终确定选择哪一个模型时,考虑了以下两个因素:(1)4类比3类增加了6个自由估计参数,AIE、BIC和ABIC才分别减少301.74、267.65和286.71,相对于从1类变为2类,2类变为3类时,指标值变化过少,模型显得不经济。(2)4类模型中有一类别数目比率较少,只有7.6%。在综合各个指标的基础上,分成3类较为恰当(见表2)。
为了对潜在剖面分析的分类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对分类结果进行了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种人格类型中,739名青少年均被正确预测;在第二种类型中,975名青少年被正确预测,预测正确率为92.5%;在第三种类型中,所有378名青少年均被正确预测。总体共有2092名青少年被正确预测,预测准确率为96.4%,表明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有较高准确性(见表3)。
以青少年人格五维度为因变量,潜在类别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10,4330)=335.39,P
以人格类型为自变量,网络偏差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种人格类型青少年得分总体差异显著,事后检验结果见表4(MD在0.34-0.46之间,所有p
调节变量为类别变量,自变量为连续变量的调节效应检验的通常做法是:按照调节变量的取值分组,分别进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若回归系数差异显著,则认为调节效应显著。由此检验人格类型在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间的调节作用,以父母监控两维度为自变量,网络偏差行为得分为因变量,按照不同人格类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于和谐型人格的青少年,知晓度和消极控制与反馈分别能够负向和正向显著预测网络偏差行为;对于一般型个体,两维度能极其显著预测网络偏差行为;对于情绪型而言,消极控制与反馈正向显著预测网络偏差行为,而知晓度无显著预测作用,对所有人格类型而言,自主反馈均无显著预测作用(见表5),据此可以认为人格类型在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4、讨论
4.1 青少年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父母监控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父母对男生的知晓度显著低于女生,对男生的消极控制与反馈高于女生。从男女两性的特点来看,女孩愿意沟通,自我表露的倾向更强,父母能够从她们那里获取更多信息,对其了解程度更深,这和先前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男孩的行为问题多发,双亲较关注抑制其消极行为,但是事实上过分强调行为的控制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导致更多的行为问题。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应该是加强心理控制而不是行为控制。
本研究也发现,在消极控制与反馈维度上存在学校类型与年级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只有重点校学生存在年级差异,其中初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初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二。重点校的父母通常对子女的要求更高,更倾向于从行为、情感上操控子女,容易和自我意识高涨、逆反心理较强的初中生发生冲突,亲子间会出现较多的消极互动情况。进入高中后,由于重点校的课业压力迅速增加和学生的身心成熟,亲子间的消极互动明显减少,父母的消极控制与反馈程度大幅降低。
同样的,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也存在年级差异。基本随年级升高,网络偏差行为得分显著增加。这可能和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有关。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的网络使用行为较为接近成人,接触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网络问题行为较多,类似结果也表现为初中生的网瘾率显著低于高中生。
4.2 人格、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
对人格、父母监控和网络偏差行为的相关分析发现,网络偏差行为与情绪性和消极控制与反馈呈显著正相关,与宜人性、责任性、知晓度和自主反馈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映证了前人关于网络偏差个体人格存在缺陷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不良的论断。值得注意的是,开放性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较高开放性个体喜欢求新求异,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新异刺激可能会吸引这一批人,这样就非常有必要对各类网络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过滤。知晓度与人格各维度的强相关则表明了父母知晓度的重要性。父母监控首要是对子女行为了解,其后才能控制和管理。
4.3 人格类型在父母监控与网络偏差行为中的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94-02
高血压是指患者收缩压或舒张压高出正常水平。因为人体的血压升高会引发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肾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产生,并且患病人数也逐年上升[1],所以对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治疗已经成为我国社区医疗的一项重要工作,社区进行高血压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在社区内对指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以提高社区内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控制患者的血压发展。本文选取本社区2009年―2010年期间确诊的234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对部分患者进行常规社区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网络管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2009年―2010年期间确诊的234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17例,对照组117例。观察组男性73例,女性44例;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28岁;病程最长的8年,最短的1年;学历最高的本科,学历最低的初中。对照组男性75例,女性42例;年龄最大的47岁,最小的26岁;病程最长的7年,最短的3个月;学历最高的本科,学历最低的初中。23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眼前突然发黑、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耳鸣、失眠等高血压典型症状。两组患者在病例数,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都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可以进行网络健康教育。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社区健康教育,观察组在进行常规社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网络管理健康教育。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的社区健康教育。采取集体上课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的患病原因、治疗方法、依从服药的意义、日常自我血压监控的方法等内容进行培训、教育[2]。
1.2.2 观察组 进行常规社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网络管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进行患者个人资料档案的管理,建立网上咨询邮箱,患者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得到专业社区医生的解答,建立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网站,对高血压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方便患者阅读,并制定答卷[3],让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巩固学习成果,提高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努力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4],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并在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网络激励机制,和社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形成行为契约,使患者在治疗期间一直保持高度的自我监控效能,更好的配合治疗,控制血压。
1.3 应用评价标准
效果优:患者舒张压下降大于10毫米汞柱并且控制到正常水平,或者舒张压下降大于20毫米汞柱。
效果良:患者舒张压下降没有超过10毫米汞柱但控制到正常水平,或者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到20毫米汞柱。
效果差:患者血压控制不好,未达到效果优和效果良的程度。
效果优良率:(效果优病例数+效果良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x2检验, 以P
2 结果
对照组效果优21例,效果良39例,效果差57例,效果优良率51.28%;观察组效果优51例,效果良48例,效果差18例,效果优良率84.62%。两组患者在效果优良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卡方=25.52 ,P
表一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应用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网络膳食管理 在网络上提供高血压患者的饮食食谱,规范了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方便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学习制作,例如:每日要喝1袋牛奶;每日要用50克的燕麦片来煮粥;黑木耳的日常做法等。对患者起到了提醒和指导的效果,并且患者之间在网上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把自己的膳食心理和别的患者进行分享,提高了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3.2 网络运动管理 在网络上提出每日的运动指标,并鼓励患者一同完成。例如:每天要步行的三公里,并时间在半小时以上,每周要进行五次以上的运动。
3.3 网络不良生活管理 对有烟酒史的患者进行不良生活管理,在网络上用生动的视频讲解吸烟和饮酒和高血压的关系进行详细的介绍,让患者通过生动的案例了解烟酒对自身疾病的影响,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3.4 网络心理管理 在网络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患者拥有快乐心和平常心,积极的治疗高血压。例如:在网络上每日更新一些快乐的视频资料让患者调节心情,并建立网上心理咨询信箱,方便患者倾诉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排解紧张的情绪和对高血压的治疗存在的顾虑。
3.5 网络用药指导 在网上进行用药指导,让患者在家里就能学习高血压用药的知识和常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例如:把高血压的常用药物的分类和服用注意事项,在网上进行总结、分析,方便患者进行查找和学习,对自己所服用的高血压药物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3.6 网络自我血压监控 指导患者每日在家进行自我血压测量,并进行网络录入,方便社区医生进行查看,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的血压情况。在家进行血压自我测量,在安静休息五分钟以上后测血压,现把自己的左上臂出来,袖带绑好要松紧合适,取坐位,并保持安静,使用电子血压计,右手按血压测量开关,等测量数值出来后,等一分钟再一次测量血压,测三次,取平均值,记录在电脑中,上传数据,社区医生就可以看到了,社区医生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给予下一步的用药指导。
3.7 网络测试评价 患者根据网络学习的课程,在一段时间后进行网络学习测试,在网上回答关于高血压的常识,对一个阶段的健康教育情况进行回顾总结,社区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制定患者的下一步学习计划。
参考文献
[1] 张凤,健康教育疗法治疗原发性轻度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60―1061.
[9]丘盘连,王荣,李晓峰.从网络舆情中“淘宝”,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新闻知识,2006,(12):9-10.
[10]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7,(3):60-62.
[1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
[12]刘泽西.科学面对网络舆情[N].西安日报,2009-01-19,(010).
[13]汤晓寒.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J].视听纵横,2010,(3):55-56.
[14]朱恒民,李青,洪小娟.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诱发因素[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16-19.
(一)编制目的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关于公司及所属各部门发生任何级别的安全事故、造谣诽谤信息等危害安全稳定的各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帖子等。
(三)工作原则
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以“属地管理原则、黄金四小时原则、解决问题原则”为处置工作原则,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成立金茂担保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作为公司网络舆情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公司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副总理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公司各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引导处置的组织实施,办公室协助抓好工作落实。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相关科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三、应急程序
舆情应急,应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不间断搜索关键词,以及结合浏览国家、省、市、区主流网站媒体的方式,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半小时内)上报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和区金融监管局、区委宣传部。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要上报区委办、区政府办。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较大舆情经过会商形成通稿,通稿经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或区金融监管局、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同意后,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一般网络舆情由公司领导小组审核把关。
第六步:正面回复。新闻发言人在舆情发生后十二小时内根据通稿,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正面回复。同时网络评论员根据通稿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对舆情正面回复,回复评论文章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公司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四、分级响应
Ⅰ、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引导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向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请示,在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的领导下,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Ⅱ、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区政府分管领导、区委宣传部、区金融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Ⅲ、一般网络舆情
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区金融监管局,会同相关科室(单位)开展应急工作。
Ⅳ、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经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科室(单位)开展应急工作。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为引导处置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为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及相关科室(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科室(单位)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会,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区委、区政府、区金融监管局指定专人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科室(单位)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引导处置领导小组组织有关科室(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家),对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1.通信保障。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应在全公司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队伍,公司各科室均有专人负责,确保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之间的联络畅通及时。
2.人力和技术保障。由引导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全公司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不间断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