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环境问题的小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4 17:00: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问题的小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环境问题的小建议

篇(1)

摘要:“十二五”以来,新疆坚持两个可持续发展理念,两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呈现绿色转变,循环经济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贵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对策建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思考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度量标准研究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 浅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意义 以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攀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生态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问题研究 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沈满洪,程华,陆根尧.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A].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韩茜,1980年生,新疆人,博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经济。阿斯甫江阿不都热义木,1978年生,新疆人,博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能源环境工程)

篇(2)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在特定协议的前提下,将各种信息传感装置,如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

基于广阔的应用前景,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院校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不断推进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方面的现代化,反映了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

虽然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极大的拓展了数字校园的运用领域,但也对信息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构成物联网基础的互联网本身在设计及应用上就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加之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复杂信息系统,其除了面对传统的TCP/IP协议、移动通信网络等传统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大量自身特殊的安全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给各种针对物联网的攻击提供了广阔的土壤,使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更加严峻。具体来说,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1.感知层方面——射频识别技术的安全问题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建设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之一,是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基本的RFID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天线。其中,包含相关信息的电子标签可以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嵌入到任何物品当中,而且其发出的信号能够被读写器自动识别并获取相关数据。该技术的副作用便是物品的拥有者或使用者能够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

RFID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电子标签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受到攻击,被非法读取截获、克隆复制、破解、篡改和破坏,进而可实施重构、删改、干扰等攻击手段。主要表现为:电子标签数据的窃听和截获、通讯数据的截获和分析以及对电子标签数据的干扰。针对RFID系统的攻击主要集中于电子标签信息的截获和对这些信息的破解。在获得了标签中的信息之后,攻击者可以通过伪造等方式对RFID系统进行非授权使用。尽管RFID设备都使用了一定的加密机制,但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对电子标签进行加密,势必会大大降低电子标签的处理能力,并增加电子标签的成本,这是当前实施密钥管理机制的主要瓶颈。受到芯片运算性能及成本的制约,一些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在短期内还无法运用到RFID标签的加密中。

除此之外,当电子标签传输数据被传输给读写器时,使用的是开放的无线信号,这就给非法用户的侦听带来了方便。非法用户可以通过发射干扰信号来堵塞通信链路,使得读写器超负荷运作,从而导致过载,无法接收正常的数据信号。还可以利用伪造标签来向读写器发送数据,使得读写器处理的都是虚假数据,而真实数据则被隐藏。

2.网络层方面——基础协议固有的安全隐患:

物联网的建设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由于物联网本身并没有专属协议,所依托的均为现有的通讯传输协议,如WI-FI、蓝牙、ZIGBEE等,其任何一种功能和服务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互联网中的数据交换来进行,因此,互联网的不安全因素亦会扩展到物联网。特别是病毒攻击、黑客入侵、非法授权访问等对互联网用户造成损害的危害,同样可以危害到物联网。由于物联网设备应用的普遍性,在受到攻击或破坏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比互联网更大。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上传输的是大量涉及企业经营的物流、生产、销售、金融数据,保护这些有经济价值的数据的安全比保护互联网上音乐、视频、游戏数据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因此,物联网所能够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会比互联网更多。

另外,由于物联网中的设备以海量计,节点层级复杂、数量庞大,会导致在数据传输时,由于大量设备同时发送数据而造成网络拥塞。现有通行网络是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必须解决空间地址缺乏和网络安全标准等问题,从目前的现状看物联网对其核心网络的要求,特别是在可信、可知、可管和可控等方面,远远高于目前的因特网所具备的能力,因此在数据的传输与处理上,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也将对现有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

3.应用层方面——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由于物联网设备可能是先部署后连接网络,而物联网节点又无人看守,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就成了难题。另外,庞大且多样化的物联网平台必然需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否则独立的平台会被各式各样的物联网应用所淹没,但如此一来,如何对物联网机器的日志等安全信息进行管理成为新的问题,并且可能割裂网络与业务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导致新一轮安全问题的产生。

二、对策研究

1.加强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由于物联网系统中各组成要素分布广泛、主体自治,要素间的信息传输一般通过光纤、电话线等有线传输和卫星等无线传输方式进行,并且信息的保密性要求会随着应用任务的要求而越来越高,因此,开展信息安全策略研究,确保物理安全、网络安全、部署安全、系统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

其中,数字签名机制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安全问题。数字签名采用一种数据交换协议,使得收发数据的双方能够满足两个条件:接受方能够鉴别发送方宣称的身份;发送方以后不能否认他发送过数据这一事实。数据签名一般采用不对称加密技术,发送方对整个明文进行加密变换,得到一个值,将其作为签名。接收者使用发送者的公开密钥对签名进行解密运算,如其结果为明文,则签名有效,证明对方身份是真实的。

2.对物联网中的设备实施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非法访问。访问控制是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系统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目前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主要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及其扩展模型。对物联网而言,末端是感知网络,可能是一个感知节点或一个物体,采用用户角色的形式进行资源的控制显得不够灵活,物联网表现的是信息的感知互动过程,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决策和控制等过程,特别是反向控制是物物互连的特征之一,资源的访问呈现动态性和多层次性,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中一旦用户被指定为某种角色,他的可访问资源就相对固定了。所以,寻求新的访问控制机制是物联网、也是互联网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属性来授权,即不直接在主体和资源之间定义授权,而授权的基本思想是有主体、资源和环境属性共同协商生成访问决策信息,访问者对资源的访问请求需由访问决策来决定是否允许,即授权决策基于行业应用相关的主体、资源和环境属性。该方法的问题是对较少的属性来说,加密解密的效率较高,但随着属性数量的增加,加密的密文长度增加,使算法的实用性受到限制,目前有两个发展方向:基于密钥策略和基于密文策略,其目标就是改善基于属性的加密算法的性能。

3.加强防火墙建设

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共网络的互联环境中。大型网络系统与因特网互联的第一道屏障就是防火墙。防火墙通过控制和监测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其基本功能为: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行为;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告警。

物联网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标准与建设进程必须以数字校园的构建为依托。虽然从技术的发展前景上看,物联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亦必将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受限于技术及成本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前沿技术都能运用在物联网中,导致目前物联网建设进程中问题丛生,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物联网的优势提高数字校园的智能化程度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84-02

一、当前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种主要方式

自建方式: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院校自筹资金,自力更生,自主经营管理。这种方式也是当前各个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类型,有利于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实习实训,易于依托专业形成校办产业,是实施产学研结合较好的建设方式。

校企共建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利用环境艺术设计企业的厂房等设施设备,在企业建成顶岗实习实训基地。这种方式贴近生产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引资援建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利用引入国内外资金建成实习实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多以资助企业命名,为该企业委托培养学生或由该企业优先挑选毕业生到该企业服务。这样首先提高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其次解决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订单培养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以合同确定用人单位为学校相关专业顶岗实习基地,这种形式多属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范畴。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不到位,制约实训基地建设

近年来,国家和省级财政高职教育经费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在一些地(市),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设立仍存在困难。调查表明,在实训基地建设总经费中,院校自筹经费占80%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配套投入仅占20%。投资不到位,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投资不到位还表现在实训室建设前期硬件投资过猛,后续软件及管理资金不足,这种虎头蛇尾的投资方式大多表现在专业实训室初建或者上级单位考评检查的时候最为明显。

(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办学自进一步扩大,使得各级各类院校争建同一类实训基地的现象比较突出,其原因之一是基地建设规划统筹不力,浪费了有限的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为加强高职教育发展,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省级高职教育专项经费逐步增长,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审批机构,分头申报,分头审批,分散重复建设实训基地的情况非常普遍。此外,在教育部门或院校自身内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难于统一规划,存在同一区域相同专业、不同专业相同实训项目的实习实训基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实训基地结构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健全

环境艺术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没有按照市场要求和行业接轨,存在实训基地结构不合理,程序和流程混乱,造成学生在实训上某些环节缺失,不能起到真正与市场对接的目的。管理体系不健全,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如实训设备的使用;实训项目的引入、实施以及后续的跟踪服务及反馈;教职人员的酬金分配课时计算等。

(四)“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考核学生手段过于老套

没有一套系统的实训手册或符合本专业的实训教材,一些教师和教材还停留在原有基础上,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同样影响了实训基地的发展。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建设实训基地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导力量,但一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大多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改行教师,虽有部分教师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但大多都忙于教学而缺少生产实践、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因此很难适应学生技能训练工作。考核学生的手段还停留在学生完成作业,教师给个分数的老套办法上。没用以行业要求为标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的基础上,从整个的实训过程和环节多导师综合评定,这样的考核办法最终将流于形式。

(五)真实实训项目匮乏,模拟训练不切实际

真实项目的引进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其中包括政府、院校、系部和全体教师。如果将引进项目完全推到指导教师身上显然不切实际。只有真实的项目才能真正的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才能使实训基地真正的有意义,是基地的灵魂所在。模拟项目源于真实项目,模拟项目是按真实项目严格操作的“准”真实项目,这样的模拟才能起到对真实项目的辅助演练作用。任何一个项目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所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就成为实训基地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完成项目缺乏团队合作,进入企业这种不足就会显现出来并且直接影响到本职工作。

(六)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对学生操控乏力

此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稳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单一,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各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是“合同式”,仅能依据合同安排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年度间基地单位变化较大。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后院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习表现、实习效果以及该生的生活和安全情况都难以掌握和了解,这也是校外实习基地的问题之一。

三、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解决办法

首先,应统筹规划,增加投入,加快公用实训基地建设。明确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职责,强化市(地)级政府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统筹功能,统筹规划区域内政府、行业举办的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工作。

公用基地建设的运作方式:一是共同投入,合作建设。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资源,通过国家高职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更新和改善企业设备设施,满足企业设备更新换代需求,教育部门与企业签订基地使用合同,保障共建后的基地长期接纳学生实训使用。二是成本分担,优先供给。对于急需环境艺术专门人才的企业,争取他们提供实习指导教师和设备设施接纳学生实训,把对学生的实习培养成本分担给相关企业,实习学生毕业时,该企业优先选用。三是产教结合,资源统筹。选择一些办学条件好,或拥有相当规模校办企业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给予适当扶持建设本专业的学生实训基地。

篇(4)

收稿日期:20160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560218);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152ACF60014)

作者简介:王新新(1992―),女,硕士,主要从事林业工作。

通讯作者:胡冬南(1971―),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1102

1引言

现代林业的发展与建设,依赖于理论的指导。梳理与总结现代林业建设所依托的理论,对我国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林业的开发利用在传统粗放型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转变。现代林业的内涵在超越传统林业的范畴基础上,已经扩展到城市。

2现代林业的概念

现代林业,是林业现代化发展而提出的概念,其有别于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的发展前提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其发展动力为现代产业化,其重点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可持续化发展是其行业标准。现代林业的趋势将逐步向全球化和科技化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实现林业资源、环境以及产能的和谐发展,形成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现代化林业。

森林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林业的重要任务是承担着林产品供给与生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与公益事业,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布局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代化林业,当前林业是处于一个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的重要时期,然而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是以后林业工作的方向、主题与旗帜,是贯穿于当今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3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3.1可持续发展理论

现代林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就应当是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发展现代林业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就是可持续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要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的基础上,保障和促进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经济生产力友好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应该科学处理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保护发展林业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赢。

3.2景观生态学理论

注重保护森林与湿地两大基质,按照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依据。我们应当尽可能的去保护和发挥湿地、森林两大基质的生态核心能效,利用斑块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商品林和园林花卉苗木,注意保护斑块和基质之间的协调性。我们通过防护林、水域河流和道路营造绿色廊道。绿色廊道在满足其通道功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3环境科学理论

现代林业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数据作为支撑,对环境的功能核结构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很有必要,然后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林业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来确定规模、结构布局、建设时间和方式方法。创造出一个以森林为主体,安全、适宜、清洁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4[JP3]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的几个方面[JP]

4.1科技兴林,增大森林资源储量

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加森林资源的后备储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用于林业,需要做好保护好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发展的再发展。科学发展经济,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不以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在发展林业生产的同时,留给子孙后代青山绿水。林业工程技术的革新,尽可能的提高了有限的木材资源、林产资源带来的经济价值,增加林业行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4.2优化林业结构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林业

优化林业产业主要有三条途径:①加大培育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力度,加大竹林、名特优经济林和丰产速生用材林的建设;②大力度开发新产品,以加工低层次原料向综合高层次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③加大花卉业、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调整林业布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的产业,推动产业重组,改良林业产业的结构,提高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最有价值的经济效益。

5现代林业的城市发展分析

5.1城市发展林业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众多资源型城市,都面临居民生活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生态环境承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把发展林业作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方式是极为必要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的舒适环境提供保障。

森林城市是国家为宜居生态环境城市所封的称号,城市森林的主要内容是城市环境建设,其中植树造林作为重要部分。传统的形式是城市植树造林,但这种单一的绿化建设不能够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只有多功能立体式建设,把城市森林建设成森林绿肺,以建设森林城市为标准,梳理成城市与森林相协调的模式,互相促进,才能够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营生。“生态化城市”建设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化城市的象征。

5.2现代城市中发展林业的建议与对策

城市林业着重于发展其生态能效,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城市林业作为林业的一个分支,其作用不容小视。通过开展广泛的教育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城市森林和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立起相应的城市公共教育制度,提高人们对城市林发展的认知,鼓励全社会人们去建设和参与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发展的总目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创建城市生态文明,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保障,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的生活环境。通过科学方法建设城市林业,提高城市森林资源、绿地及树木的质量和数量,实现“森林进入城市,城市建立于森林中”。

6结语

林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林业,作为林业发展的新篇章,是广大林业人共同努力的新方向。通过现代林业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城市林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对现代林业进行简要的说明和梳理,对现代林业和城市林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小建议。现代林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必须以现代林业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并将科学理论合理的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用理论指导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其目标是实现现代林业的建设。现代林业基础理论只能灵活运用,不能去死搬硬套,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的提高总结,慢慢探索出一套适合于现代林业发展的体系理论,保证现代林业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兰芳.现代林业的城市发展分析[J].湖南农机,2010(3).

[2] 周光辉,周学武,但新球,等.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理论与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2).

[3] 代春龙.如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10).

[4] 莫喜忱.浅谈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思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2).

篇(5)

学生问题调查报告借鉴一

个性与时尚早已风靡全校园,游戏和与八卦总是同学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相比之下,学习上的问题、课外学习似乎无人问津。我对校园中的这一流行趋势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游戏”总比书本里的知识和老师的教育更容易让同学们接受?

带着疑问,我通过“问卷星”平台设计了一张简单的表格,以“同学们的学习作息时间”为题作了一次调查。我列出了学习时间1小时以内、一小时以上、5-6小时。很快,屏幕上立即显示1小时以内占87%,而一小时以上也没几个;每天的睡眠时间5小时以内、5-7小时、8小时以上。5-7小时占83。33%,8小时以上占16。67%……填完表之后,看见几个人又在QQ上聊游戏了。因为个人爱好不同,所以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玩《王者荣耀》这类游戏。

调查继续进行“其它”那一栏几乎已是百分之百,而“学习”那一栏空空如也。突然,屏幕上有了变化:运动和看课外书那一栏渐渐有人填了。难道就没人喜欢我们小学生应该的学习吗?经过一番调查,结果还是令我大失所望。

游戏,即能放松又可以娱乐,但学习是更重要的!

学生问题调查报告借鉴二

就最近这几年来看,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也成为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了社会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何为环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现在像我们柳疃镇、青乡乡,最近电网部门纷纷撤除喷水机器的使用。喷水机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恶化、污染了水资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甚大。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说,我们北部渤海湾受到工业、印染厂的废弃物排放大量鱼虾死亡,地区农民上海捕鱼,鱼的体内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最近,我发现政府部门、昌邑环卫局开始大力整治环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乡街也定点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原来垃圾围绕街道,臭气熏天的状况。各个村庄开始整治村内环境的污染源,使街道、村庄焕然一新!而这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自觉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我们更为了我们的后代,树立好榜样,奠基好基础,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呢!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有责!看你的行动喽!

小建议:家庭生活中的塑料瓶可以做成装饰品,可回收物品可以卖出,换来金钱买实用的东西岂不很好?一次性木筷消毒清洗一下可以做成装饰品,你也能开小店赚大钱了!化废物为贵宝,让自己的心情更舒畅,让自己的心灵更纯洁,让自己的家庭更温馨!

调查地点:校园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

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对校园的环境进行了调查。

学生问题调查报告借鉴三

一、 问题的提出

上五年级了,班级里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眼镜将会在整个班级“普及”了。近视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了许多不方便,洗脸刷牙,吃饭行走,眼镜如同人身上的一个器官,怎么也离不开它了。同学们的视力为什么会下降?是否和平时的学习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呢?

二、 调查方法

1 看书

2上网找资料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具体内容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网络 近视怎么形成及治疗

近视眼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发育因素。近视眼有一定遗传的倾向,高度近视更是如此。正常情况下,至青春期眼球可发育正常,如过度发育即形成近视,这种近视一般到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如进行性发展可变成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从事文字工作和近距离工作的人容易发生近视,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用眼过度使睫状肌和眼外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是形成青少年近视的直接原因。因此重视视力卫生极为重要。包括注意改掉不良的用眼习惯,注意灯光照明,注意读书姿势,避免阅读时间过长,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都能达到防治近视的作用。

书籍 怎么样会近视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四 、 结论

1.遗传因素: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和遗传有关,中度以下近视则存在较大的分歧。高度近视的遗传类型,多数调查资料的结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父代与子代可以不同时出现近视。遗传又往往受客观环境,即生活条件的影响使之变异,增加了遗传的复杂性。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近距离作业和不良的作业环境,这是最古老的学说,虽然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从大量国内外有关调查研究报告看,已公认遗传与环境是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环境条件是决定近视眼形成的客观因素。但是,在近距离阅读或近距离工作的影响下,为什么能产生近视?对此还没有一致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调节学说:绝大多数近视是在青少年时代出现,由于青少年眼的调节力特别强,对近距离工作学习有高度适应性,所以看近也不易疲劳。但是睫状肌长时间过度紧张,睫状肌会发生疲劳甚至痉挛而出现调节性近视,不及时消除持续发展则可成为不可逆转的真性近视。或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到眼球轴的延长。

(2)辐辏学说:近距离工作使用调节时,也需要两眼同时内转的辐辏功能加强,由此可以导致眼肌对眼球加压,而引起眼球轴的延长。

(3)环境适应学说:幼儿时期眼球小,多数呈现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增大达到正视状态。在这一发育过程中近距离阅读过多,眼球为适应这种调节需要而成为近视。这一学说受到许多反对,但是在发育期可塑性很强, 对近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已是共识。

其他学说不作介绍,需要再提一下的是诸如照明光线、阅读姿势、对比度、字小模糊、距离太近和阅读时间长等外部因素都能影响以上因素的作用。

篇(6)

对初中生实施思想品德教学,培养他们的使命感与职责感,让他们从小建立对待生活、世界、道德的正确想法,树立崇高的理想及抱负,立志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长久以来是教学者共同奋斗的目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遵从新课标理念,仔细钻研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提升途径,以期可以改善教学。

一、精心切入新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及内容是活的,当然,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是活的。所以,老师必须采用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仔细钻研教材内容,精心备课,必须要精心设计开课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语能够创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好像一把打开新课的金钥匙。因此,每上新课时,我会利用漫画、小品及故事等不同的方式作为新课切入点,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致,使他们更快地投入学习中。例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时,我拿出一幅《该找谁》的漫画导入新课,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说一说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什么?我们应当如何阻止这些现象的发生呢?采用漫画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探索为何要规范经济行为及应当如何规范经济行为等法律问题,让学生的兴趣促进优良的教学氛围。这样教学,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更好地提高教学

效率。

二、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小栏目”,让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启发式教学法也得到广泛应用。其强调了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发表独特见解,从不一样的角度思考问题。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有许多名人名言及小知识等参考资料,而且还有“想一想”及“说一说”等小栏目,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合理地运用小栏目,给予学生更多发挥思维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进而培养学生分清是非的能力。

例如,学习《法律保护我成长》这一课中,在讲到“营业性歌舞厅、酒吧、网吧等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不可以让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时,我结合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分组讨论:“为什么不让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呢?进入舞厅又对未成年人有哪方面的危害呢?”设置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讨论问题,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引发他们想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自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说:“进入此类场所会对学习造成影响”;有的学生说:“会添加家长的经济负担”等等,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小栏目”,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清是非的能力,而且可以指引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搞好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行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处理现实生活问题的实践中。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而自主学习。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授课过程中,老师需要积极增强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到“环境保护”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通过学习清楚了解到保护环境是中国每一位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那么,初中生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针对此问题,我举行“保护我们的家园”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独自搜集资料及图片,从而增强他们思想品德意识,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理念。增强实践教学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结合教材内容,并且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通过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论证,进而提出符合实际的治理环境的建议。经过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进而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规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乏味感,因此,老师必须要重视授课的方式。

1.采用幽默的语言授课

老师在讲授概念及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千万不要平淡无奇、单刀直入,而应当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老师可选取幽默故事抑或是漫画等内容导入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2.讲理论知识时,分析要简明、清晰

老师讲授理论论证知识时,应当利用生活中的有趣案例,如此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更透彻理解理论概念,使分析过程变得简明、清晰。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为了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老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图表分析等方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及形象性,将他们的视觉、听觉得到有效应用,强化学生学过的知识,并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五、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通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讲授为主,极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探究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这样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智力得不到发展。在新课标的变革下,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依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联系实际生活,要求学生自主观察、感受及体验,老师还需重视对学生的思维、感情及行为方式的培养。因此,老师需更新以往的教学方式,发挥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尽可能发挥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如热门新闻、名人趣事等),将思想品德教学处于广阔的现实社会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他们切实成为学习中的主角,在参与学习中获得体验,在创新中获得发展,以科学的态度实施创造性教学。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一定要进一步优化。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立足改革。这样,我们的教学方法才会更新颖、更丰富。作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我们担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一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才重任。为了更好地完成此任务,教师一定要立足改革,走出误区,重新建立思想品德教学的新形象。虽然路程很长,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持续实践、持续探索,则必然可以改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不良方面,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门课程的德育及智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胡学俊.浅谈对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学的三点尝试[J].成功:教育,201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