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3 16:19: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业财融合研究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

篇(1)

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给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给他们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更大压力。财务人员在私营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能,在管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并积极促进自身企业业务和财务部门的融合管理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优化措施,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和内控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的各项资源使用和配置管理,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会计核算和管理职能的关联性与区别

现代的企业会计管理提高了对财务会计的要求,强调在业财融合视域下,财务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优化自身的工作方法和路径,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拓展职能,也就是在做好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财务数据核算管理,还要能够科学预测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并客观合理地对企业现有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升财务管理效能。首先,需要认清核算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关联性。它们都是会计的本职工作内容,它们的信息来源和工作目的一致,在工作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管理会计需要的许多数据资料都来自于核算会计,如果没有会计反映职能为会计管理提供准确,详实的会计资料,管理会计实施监督控制就失去了客观依据,导致无法顺利履行职能;而会计监督控制又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保障,只有切实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可靠性,如果会计管理职能发挥不了它的能动性,也会使会计核算失去意义。虽然其在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营发展绩效,取得最佳经济收益。其次,明确核算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服务主体、工作职能存在的差异性。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职能面对的服务主体存在微区别,虽然有时服务对象会发生重合,但要知道会计反映职能核算出的数据,不仅要提供给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者,还要提供给投资者和各级政府财税、审计部门,便于企业外部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而管理会计则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的经营发挥监督控制管理职能。管理会计在日常工作中,结合企业管理要求和发展现状,利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与模式对企业的业绩、后期经营决策等进行预测、评价和管理。由于工作管理范围比较宽泛冗杂,只能保证一些管理数据的相对精准度。而财务会计的核算数据则需要绝对精准,以保证为后期各项业财工作提供精准的参考数据。

业财融合视域下私营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1.管理会计职能转型进度缓慢实现业财融合管理,需要相关会计人员充分了解融合进程,并根据融合现状不断进行创新改进,为企业的业务管理服务,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但当前一些私营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对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缺乏了解,业务能力也不够熟练,而且由于管理体系和相关的法律规章有待完善,使得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创新优化出现了较大的阻力,由此影响到转型的进度。

2.财务和业务融合中存在管理脱节业财融合需要财务和业务部门在企业管理的许多方面进行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在实际的业财融合中,业务和财务部门在融合沟通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财务部门提供详实的预算方案,并保障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业务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通过业财部门的联动合作,保障企业预算管理的效果和质量。但财务部门会计管理的部分职能缺失,甚至出现管理脱节,对业务部门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在制定预算方案时无法根据业务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确定预算数据,给业务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增加了难度。

3.制度缺失给管理会计发展造成的阻力业财融合视域下,会计履行管理职能需要和业务部门紧密配合。但在一些私营企业,由于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太健全,各部门的融合工作缺乏制度的约束,导致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给企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信自己的经验,而管理会计又认定自己的财务数据。二者之间缺乏沟通,工作配合度低,给管理会计进行业财融合创新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业财融合视域下私营企业管理会计创新的具体路径

1.增加业财融合的实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私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需要紧跟企业发展步伐,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路径,利用一些先进科学的技术和理念促进自己的工作转型,提升财务管理的精度和广度,强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传统企业发展中,各部门因管理分离,沟通不畅引发的信息孤岛现象,致使企业的管理效能低下,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业财融合是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一条创新路径,通过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和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的融合平台,促进业务和财务部门的有效融合,通过信息化、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私营企业财务数据的共享,为管理会计深入业务应用提供更充分的环境,提升业财部门的协作能力,提高企业的融合发展速度。在促成业财融合的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依托先进的信息科技不断创新改良自身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借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比如,应用erp信息系统建立业财融合系统平台,把单一系统中的数据输送到对应系统中,实现在系统平台上企业数据的共享融通。在企业建立ERP系统,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情况对一些系统功能进行合理设置,以满足企业发展的特殊要求,构建符合自身管理的管理体系,增强业财融合效果,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面提升。

2.业财融合视域下会计管理工具的融合创新私营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会计预算、内控以及平衡计分卡等会计管理工具的导入和使用,借以提高企业财务全面预算和内控管理效率,提升财务管理的整体效应,保障企业资产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在企业业财融合中,发挥管理会计在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完整的预算规划方案,并使用管理会计的平衡计分卡工具,从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估机制,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具体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种管理工具在业财融合过程中的充分使用,为管理会计的创新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融合中综合考虑所有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有效规避传统财务管理中重效益、轻流程的管理弊端。私营企业高层在经营管理中,要充分重视并提高业财融合管理的精度和深度,促进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和优化。

3.在业财融合视域下促进管理会计信息融合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为各行业建立业财一体化系统管理平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供了契机。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改进财务管理模式,促进会计管理的信息融合,建立专业、高效的信息化业财融合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比如,应用XBRL技术帮助企业实现并规范各业务部门财务数据的管理,并根据企业会计管理准则和要求转化成财务信息模式。该技术把业财融合系统中的财务数据共享作为了管理会计工作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据共享中心。每个企业在经营发展和财务管理中有效引进应用网络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处理好企业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据各个部门的需要自动归类,在促进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提高业务和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经营管理决策的合理性。

4.促进会计管理人员的融合业财融合视域下,财务工作人员是会计管理工作创新提升的有力依托。因此,企业要充分重视并支持会计管理创新中的人才融合。国家很早之前就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和规划,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进行业财融合,这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了要求,需要会计人员在现有的专业能力基础上,充分了解企业发展运营中的相关业务,并跟随时代的发展要求,学习掌握一定的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在这种发展背景和要求下,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财务人员的技能融合工作提起足够的重视,支持鼓励会计工作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涉猎信息技术和企业的业务技能管理工作,提升自己的各项素质能力和业务技能,适应并促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企业的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管理机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寻求创新,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努力促进业财融合;并不断创新会计管理的各项方法,利用预算管理和平衡计分卡等管理工具、方法,在完善自身的基本核算职能基础上,拓展自身的管理职能,在企业的经营业绩、发展前景、经营决策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充分认识并重视财务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先进的业财融合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能力,促进企业会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儒明.新时代管理会计助推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9(05):152-155.

篇(2)

业财融合是通过业务和财务的管理协同、连通,打破企业财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间的管理壁垒,推动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实现1+1>2的联动效果,进而支撑企业战略的实现。但在现有业财融合的研究和应用中,存在定位模糊的现象,如直接将业财融合定义为财务部门的职责,相关工作纳入企业的会计活动中,不切实际地放大财务人员的责任;又如不加区分地将业财融合的内容应用到企业经营的各方面,影响业财融合的实施效果。

研究和应用业财融合,必须先找准业财融合的功能定位,而功能定位又依存于企业管理层对业财融合工具的认识。一方面,业财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间,因职能分工带来的管理协同问题。业财融合建立在企业业务和财务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其本身并不否认企业内部分工的必要性。内部分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有效支撑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职能分工也带来了企业运作中,各部门间的管理壁垒和本位主义,增大了管理成本。特别是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间协同不畅,给企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企业尝试开展业财融合,发挥业财管理协同。另一方面,作为连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管理,尽管在业财融合中应用空间很大,但并不意味着财务管理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纯粹的会计方法很难解决企业运营的所有问题,特别是业务活动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因此,应将业财融合视同系统工程,在突出财务人员作用的同时,也不能抹杀业务人员所起的作用。此外,业财融合本身也不改变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在企业经营中的基本职责,如要求财务人员参与业务活动的管理,并不代表业务管理责任的转嫁,业务部门仍应对业务开展的真实性负责,出现问题也不能减轻业务管理的责任,财务人员还应对由业务开展所产生的涉财数据进行监督(如报账单审核)。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实务中业财融合的功能定位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首先,并非所有的企业经营领域都需要进行业财融合、都能够进行业财融合,业财融合要考虑企业的现有管理能力、组织架构、实施成本、预期效益,将业财融合切入点聚焦于能够实现业财双方联动,并且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领域和关键业务事项,将企业有限的管理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

其次,在具体的业财融合应用点上,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也要有所侧重,不能界限不清、混淆在一起。如以财务人员参与企业营销方案上线评审为例,财务部门应倾向于各种营销的财务解决方案,而营销方案的提出、设计、上线及后续的实施需由企业营销部门完成。

最后,必须要明确的是,业财融合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失灵的情况,在一些点上企业不能进行业财融合,如涉及串通舞弊、造假及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事项。

二、企业业财融合的实践基础:业财数据有效整合

业财融合是助推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抓手,而业财数据的有效整合生成有用的决策信息,是业财融合落地实施的基础。按照不同的管理维度,业财数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但围绕信息的传递机制无疑是有效的视角。结合业财融合实践,本文认为,业财数据的整合应从数据口径、流转过程、共享使用等三个维度进行展开。

首先,把控源头:统一业财数据口径。

口径整合是数据整合的第一步。业财融合中涉及的数据类型较为复杂,既有财务报表数据、资源标杆数据,还有业务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不同的经营活动,又服务于不同的管理目的,内生性的决定了业财数据间的口径差异。为了减少数据口径问题,实务中要求业务、财务部门协同合作,联手制定业财数据的基础映射矩阵,打通数据转换渠道,从而统一关键业财数据口径,为业财融合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数据口径的统一还依赖于业务模式的规范,企业应对内部业务开展模式、经营方式、实现形式等进行梳理,形成相对标准化的管理工具,合理控制个性化、差异化的工具使用,确保业财数据输入前端的标准化。

其次,严控过程: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流转过程是业财数据整合的关键。企业经营过程中,业财数据时刻在产生并流转。对数据流转过程的管理控制包含流转速度管理控制和流转质量管理控制。流转速度管理控制方面,企业应围绕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梳理项目实施的关键职能环节,明确各环节标志付物要求及时效要求,强化各环节进度监控机制,落实管理责任,确保业财数据又快又好地流转到后续使用环节,将原始数据转化成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支撑的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控制方面,在关键环节编写操作模板和应用手册,将需要使用的管理信息需求嵌入到前端的管理活动中,降低业财数据流转中的噪音,避免数据失真,促进业财信息从业务发生到会计计量的全程一贯、可比。

最后,关注结果:实现业财数据共享。

业财数据共享产生有价值的信息、支撑管理决策是业财融合的目标。在确保企业信息安全的大前提下,企业需制定业财数据的共享机制,适度开放信息系统共享接口,确保业财数据在企业内部实时流转、持续共享和不断更新。通过有效的数据共享利用,结合业务深入挖掘数据背后所反映的经营问题,及时反馈异常情况,帮助企业对症下药。

三、企业业财融合的推进方式:业财双向融合

理论上讲,业财融合推进方式有财务端推进、业务端推进的单边融合方式,及围绕某项目标业财分别推进的双向融合方式。但经查阅业财融合的相关文献,及笔者进行的小范围调查后发现,实务中业财融合多由财务端进行设计、统筹、实施,将财务工作向业务前端纵深延伸,全方位了解业务需求,将财务价值管理的要求融入业务链的关键环节,在整合相关涉财信息支撑管理层决策的同时,在价值和风险管理方面为企业业务运营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全流程服务支撑。究其原因,这主要与企业对财务组织的定位及近年财务自身的转型设计有关。从管理角度看,业务活动、财务活动都有双重性,既需要对企业经营其他环节(部门)提出支撑需求,又能结合自身优势为其他环节提供服务或提出管理要求。因此,业财融合自身在推进方式上包含双向性。在具体应用中,企业应考虑设计双层业财融合推进体系,塑造面向目标、有责无界的管理导向,在牵头部门选择上,根据管理需要由业务部门、财务部门或新成立机构(职能)负责推动;在具体业财融合项目上,既可以由财务部门牵头,也可以由业务部门牵头,主要取决于业财融合距离业财的远近及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力。

篇(3)

二、企业业财融合管理模式实施关键点分析

1.确立明确的业财融合目标

目标是财务管理的指南针,在从分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会计审核情况、企业采购销售储运的全过程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融合管理目标,一方面包括最终的系统实现功能,另一方面包括其所牵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目标的最终确定需要大量的实践与调查,深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采集信息凭证,绘制业务流程图,使得目标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

2.做好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

方案的执行离不开可行性分析,是在调研结果深入分析基础上的方案优化,通过对企业财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对企业中既存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行剖析,进一步明确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的建设需求,确立书面性的解决方案。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主要涉及企业业财融合现状分析、企业目标与实际间的差距分析、企业财务方案的实施分析等等。

3.选择正确的项目组成员

成员的选择是企业业财融合管理模式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企业项目组必须对企业内部的各项财务活动与经济往来有着充分深刻的认识,熟悉辅助操作软件,合理高效开展工作。在企业发展中财务部门处于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必须精心挑选并最终确立最合适的财务项目组成员,为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推广奠定基础。

4.精确核算业财融合项目费用

方案的实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企业要想赢得长远发展必然要精确核算业财融合项目费用,项目核算主要涉及项目资金,既有硬件设备所需要的资金也有软件投资所需要的支出,前阶段的业财融合项目资金因集中所以偏大,也不排除后期的维护与管理支出。企业要想实现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的推广实施要从资金管理入手。

5.合理配置硬件、软件,优化财务系统

企业业财融合管理模式的实施基于业财融合的总体目标与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硬件、软件等配置的选择,最大限度优化财务管理系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基础设施的更新与检修。

6.积极做好企业财务及业务流程的高效重组

企业发展离不开业务的开展,业务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新型的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要求实现企业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有效融合,必然涉及到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重组,在重组的基础上实现业财融合。重组的目的好包括改进经济业务流程,对企业经济业务流程进行深入优化,切实提高企业实际运行效率。因此在企业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中要做好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的重组。

三、企业实施业财融合的条件分析

当前,企业经营者多年的业务积累与新形势下网络与财务的应用建设是实现企业业财融合的有利条件,当前企业经营者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业务与网络双重支撑体系,涉及到企业客户、企业产品、合作渠道、合作战略伙伴及市场营销、网络与实体销售、企业服务、企业运营与维护等多个方面,多个主体。新形势下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业务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者积极投入新型的电子化渠道,综合多种电子服务手段,注重企业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的提升。积极致力于企业经营向电子商务的转变。与此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对市场投资建设、市场经营运行、网络运营与管理及相关的行政综合活动管理,实施涵盖了人力、财力及物资、工程成本预算及报账管理、财务会计等多项内容,多个方面的财务控制。企业经营者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延伸到各个子公司及对应的分支管理机构,加强对整个公司的一体化管理,借助流程的自动化与高标准化,一方面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四、业财融合措施分析

1.注重异构数据库的建构及数据资源的共享、财务凭证自动生成

建立包含数据采集及财务凭证有效对接的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管理、资金有效分析及企业项目开发等业务单据到财务核算凭证数据的自动生成与备份。首要的是做好业务数据的有效采集与整理,根据业务逻辑对财务凭证模板进行定义,借助凭证模板实现业务数据到财务凭证的自动转化,在传输方式的选择上选择中间库传输方式,具体实现步骤如下:一方面进行业务系统级财务系统单位的有效对接,将业务系统、分承包商及供应商作为主体对应对象,建立清晰独立的对照表,并通过集团公司机关、项目分部进行有效映射。另一方面是积极实现架构与会计实体的对接,对于业务系统中的标准单位数据传输到中间库,完成系统数据的提取,形成清晰的对照关系。最后一方面是积极做好个人往来的有效对接,借助财务系统的个人往来主体对应,建立对照表,借助集团公司机关及项目分部进行有效映射。

2.建立总收入与总成本的预计收入信息化模型

借助企业自身的丰富资源、充分挖掘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市场条件的对应分析,制定完善的战略控制成本及企业目标成本,将完善的标准提供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帮助其统计分析项目分部完成的项目预计收入与实际支出成本,并基于此做好实施项目战略成本控制,做好通信工程新兴项目的全程风险分析及动态监控,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通信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数学模型机对应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各个成本相关的系统数据的有效对接,借以实现业务施工项目的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自动生成及各项利润的经营分析。其中企业项目的预计总收入根据原合同清单及当季累计变更的业务数据进行自动生成,对于已发生的成本根据截止到当季各成本业务数据进行自动生成,其中预计发生剩余成本根据实际的总收入预计工作量进度管理模块进行累计计算出企业项目所剩余的工作量。在预计总收入及总成本的管理信息模型过程中,明确管理各模块的主线是主合同清单。

篇(4)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独立学院的飞速发展和扩招,庞大的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理财价值观、理财理念和理财心理的形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理财教育的现状,把握独立学院大学生理财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多方面接受之相适应的理财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引导他们更快的适应社会。

1.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理财现状

1.1独立学院大学生自身理财知识的匮乏

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了解了一些理财知识,但是相当零星且不深入。对相关理财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大部分了解的知识为课本中提到的如市场经济、市场运行规律、商品经济、货币流通等,于财务、投资知识所知甚少。虽然对于理财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然片面。大部分同学知道理财的重要性,想学会理财,但是不知道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少部分同学认为理财是以后的事情,现在作为时尚早;另外存在部分同学认为理财只对财富多的人适用而对于大学生来讲无财可理。

1.2家庭理财教育的缺乏

中国的多数家长都认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事实证明物极必返,现代的大学生多数没有吃苦经历,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至少是部分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具有普遍性、特殊性、针对性、亲和性、权威性等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的影响。而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较多家庭条件不错,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导致家长乱给、多给零用钱,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给以后他们的理财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1.3学校理财教育不够

从高校的教育管理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消费的认识不足、缺乏重视实践调查的科研风气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情况缺少研究。其次,高校“两课”教学和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各大高校也很少有专门的消费教育方面的课程或是全校性的选修课,甚至与消费相关的讲座之类的学术活动都很少,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目的。

1.4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过分追求时尚,存在攀比消费,没有稳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一些大学生片面追求新颖,关注时尚,而且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浪费消费以及消费高科技化等不良消费行为。消费缺乏理性,消费心理不成熟,自身意志力较差,容易形成冲动消费,导致大多数学生每月花费基本没有节余成为“月光族”。这些不良消费行为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常发展,造成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失落和人格缺陷,致使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导致大学生道德滑坡和法纪淡漠。

2.独立学院大学生理财现状的调查

为客观和深入地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理财现状,本文设计专门的调查问卷,对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展开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随机发放并按时收回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问卷400份。对取得的数据与信息进行规范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结论和启示。

调查问卷设计采用结构化问卷,为了避免被调查者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本文的调查问卷将尽量用简单性和规范性语言表述,尤其注意避免出现提示性和诱导性的表述,让调查的问题简单明了。为了有效考察东方科技学院学生的理财观念及行为,既要参考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成果,也需要融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具体特点,同时国内学者所作的一些相关的调查问卷也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因此,本文的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将有机融合这3方面的内容来设计本文标准化的问卷试题。从问卷内容看,为了达到问卷的客观性和完整性要求,本文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客观背景、投资情况、消费情况、理财教育。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部分具体从被调查者的客观背景、投资情况、消费情况、理财教育四个层面逐一予以统计,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理财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

3.1调查对象的客观背景

经过对回收的4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发现:从性别看,有180位女性,220位男性。从专业分布看,有25%的被调查者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25%分布于理学、工学,25%分布于文学、法学,25%分布于农学。被调查者都是本科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均有,采取随机调查方式。在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所在地经济水平方面,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家庭自身经济条件和家庭当地经济条件的评价是一般。有35.25%的同学认为家庭自身经济条件较好或很好。只有19.25%的同学评价家庭经济条件为不太好或很不好。至于对家庭当地经济条件评价中,有40.75%的同学评价当地经济条件为很好或较好,只有20%的同学评价当地经济条件为不太好或很不好,尤其是评价为很不好的比例只占5.75%。这表明被调查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有少部分,这也与独立学院高昂的学费有关,虽然现在国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补助较多,但经济较困难的家庭还是难以承受昂贵的学费。

3.2调查对象的投资情况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投资方式一项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比较常用的投资手段设计了五个标准选项供被调查者多项选择,在被调查的400名同学中,有61.25%的同学具有银行储蓄这种最基本的理财方式,而其中只有银行储蓄这一种投资方式的同学比例为40.25%,只有15.75%同学同时投资于银行存款及其他如股票等工具。8.37%的同学只拥有除储蓄外的其他诸如基金、股票等金融工具。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的投资行为比较保守,但也由一部分同学的投资行为比较激进,可能蕴含一些风险,只有2%不到的同学有比较合理的投资,如合伙开餐馆、开精品店等。有24.75%的同学有做兼职的,为赚取生活费或增加社会阅历,20%不到的学生会在学校的帮助下勤工助学。此外,对投资收益评价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投资收益情况总体不佳,有投资经历的同学几乎只赚回本钱,利润可忽略不计,不过投资亏了的现象也基本没有,毕竟大学生投资的本钱不多。

3.3调查对象的消费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就年平均消费而言,有接近12.25%的同学年消费水平在4000元左右,其中4000~6000间的占17.75%,6000~8000间的占21.5%。此外,有48.5%的同学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其中25.75%的同学年消费8000~10000,更有22.75%的同学年消费在10000以上。本次在消费支出调查分析中,被调查者的消费涉及饮食、日用品、通讯、网络、交际和学习支出。从支出调查情况看,交际费用支出过多,电子产品消费较多。在这个消费结构中,学习、生活支出还不到总支出的2/5。说明部分大学生尚没有合理的理财意识,存在较多的攀比心理。

3.4调查对象的理财观念

根据设计的要求,本次调查分析了调查者对家庭和学校的理财教育的评价,同时也调查了他们对理财教育是否感兴趣。家庭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调查显示,有48.25%的同学认为获得了良好的家庭理财教育,有22.25%的同学认为没有获得良好的家庭理财教育,而其中有3.75%的同学认为根本就没有家庭理财教育,认为家长几乎没有教育他们怎么进行理财。进入大学后,学校开设的理财课程又多是选修课,所以调查显示,有28.5%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理财教育非常好,有41.5%的同学认为没有学习理财课程,其中有8%的同学认为不晓得有理财教育课程,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大学生理财教育还远远不够,学校应该构建良好理财环境,应从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相互推动,逐步培养和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理财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福刚.影响独立学院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6):58-59.

[2]高凤娟.大学生理财观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热点分析,2010,12:206.

[3]董辉,刘国聪.大学生理财教育现状及其原因探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0,21(5):32-35.

[4]陈克娥.对大学生理财规划辅导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0,25(2):64-65.

[5]王赵亮,迟淑云.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的思考――基于大学生消费现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3):20-21.

篇(5)

一、研究背景

预算管理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在国内外成功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前国家经贸委在下发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中明确要求国内大中型企业要推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逐步认识到预算管理的价值,预算管理真正在中国企业落地生根。

广东电网公司预算管理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开始在本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并逐步推广到所属基层单位。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预算管理一直停留在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层面,存在预算强调短期、年度目标的完成,缺乏与公司发展战略的承接,预算编制基础不科学,与业务活动脱节,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等局限。随着公司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预算管理模式越来越制约公司的进一步发展。2009年,广东电网公司开展了全面预算管理创先工作,初步建立了战略导向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现了“财务规划、目标设定、预算编制、监控调整”的全过程管理,但是预算引导资源配置和管控的作用及力度仍有待增强,预算的精细化管理程度需进一步提高,预算与业务的融合程度需进一步加强。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价值链理论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5 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把利润作为基本价值链的最终目标,认为企业价值链是由各个互不相同而又相互关联的价值创造活动按照特定方式联结而成的链条,不同企业之间价值链的差异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1995年,彼得・海恩思(Peter. Hines)把顾客纳入到价值链中,重新定义价值链的概念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认为顾客对产品的需求是生产过程的终点,利润只是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

价值链是以企业储运、生产、销售、服务等业务流程为载体,以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直接目标而形成的企业内部价值活动的系统性结构。

(二)经济增加值(EVA)理念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Stern & Steward)于1982年提出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新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以克服传统指标的缺陷,准确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经济增加值(EVA)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企业全部资本成本后的余额,通过对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加以调整、用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三)作业成本法(ABC)理论

作业成本法是美国学者库伯(Robin Cooper)和卡普兰(Robert S Kaplan)1988年提出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思想是资源分配给作业,作业则进一步归集至成本对象。实质是通过作业流程的归集,消除不增值作业或减少作业中的浪费,从而为企业提供精确的产品成本核算和报价,为公司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借鉴价值链和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思想,以内部价值链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指导思想,实现“业务流”、“资金流”集成的预算管理模式。

三、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承接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大师波特认为战略的实质是企业所选择的、可以使其成为卓越组织的特定活动,关注于企业的总体谋划和未来的长远规划。战略在预算之前形成,它为全面预算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框架和指导。预算管理将具有长远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业务规划以及具体的责任中心和经营期间,使战略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二)以价值活动为核心,寻找关键驱动因素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必须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预算管理紧紧围绕价值活动中的增值活动,识别并量化各业务单元的作业活动,寻找增值作业的关键驱动因素,将企业关键资源配置给增值作业,合理控制辅作业。

(三)以业务逻辑为主线,强调业务驱动

企业的竞争是围绕价值链的竞争,企业竞争优势绝不是来源于价值链的某个环节,而是来源于整个价值链。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的预算管理不仅要覆盖价值链中每个环节(尤其是增值活动),更重要的是必须体现不同活动之间的业务逻辑,强调业务驱动预算,从而实现预算的闭环管理。

(四)以动态管理手段,实现业财的充分融合

由于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变化,预算管理应该适合经营环境动态变化的需要,同时企业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在不断变动和相互转化,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应该与实践活动保持动态一致,及时修正预算或业务活动,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充分融合。

四、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

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一)企业应细化落实发展战略到具体的业务规划

根据电网企业的特点,笔者将电网业务的价值活动划分为规划与建设、购电、输电、变电、配电和售电等六大类 作业。

(二)细化六大类作业到具体的作业活动

按照“金字塔”原理,由上至下从省公司――地市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逐层进行梳理;然后按照重要性原则筛选核心作业活动;最后根据是否属于增值活动将细化后的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下作业活动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描述性原则。BSC管理大师卡普兰和诺顿在“战略地图”中创造性地提出“你不能描述的,就无法管理”。对业务基本要素的描述有助于各级不同专业类型、不同层面的人员能对业务有统一的认识和理解。

2.可衡量性原则。这种衡量可以是具体数量上的(如线路的长度、变压器的容量、供电客户的数量等),也可以是综合指标上的(如供电可靠率、万元固定资产售电量等)。

3.重要性原则。按照巴莱多定律(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4.权责明晰原则。业务与业务间应界定清晰,明确管理责任,同一项业务可以有两个或以上专业部门,但最终责任部门只能有一个。

5.管理幅度可控原则。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实际和需求,适当控制业务细化的幅度,随着管理的改善和信息化的实施进度逐步深化、细化。

(三)识别作业的关键驱动因素

对进入作业活动的各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引起该项作业产生、调整或结束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清晰的描述,再按照重要性和可衡量的原则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寻找作业的关键驱动因素。

(四)形成业务标准和财务标准

分析确定每一个关键驱动因素的值,按照是否有“上限”分为“有上限值”的业务标准和“无上限值”的业务标准,其中“有上限值”的业务标准主要是那些国家或上级有严格规定或要求,以及结合内部管理要求严格控制的作业,这些作业活动的发生只能被允许在一定的量内。“无上限值”的业务标准主要是那些随着资产规模、客户数量、用电负荷、人员等增减变化且弹性系数较大的业务。

(五)加强预算的动态管理

对预算进行动态管理,反馈给价值链的各业务活动环节,不断改进优化细化作业、关键驱动因素、业务标准和财务标准,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充分融合。

五、广东电网公司业财融合的预算管理实践

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借鉴国内外先进预算管理经验,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开展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以提升公司价值创造能力为目标,基本建立了战略导向型预算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业务与财务的融合。

(一)开展“十二五”资本性支出规划财务评价

围绕EVA指标建立资本性支出财务评价模型,对项目投资进行财务评价,综合平衡投资总规模与EVA之间的逻辑关系,寻找最优投资计划,加强计划与预算之间的衔接,以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二)建立了部门预算归口管理责任网络

引入责任预算管理理念,以省公司各职能部门为责任主体,明确不同组织和岗位应承担的预算管理职责,并按照其在价值链各业务活动环节的角色划分为归口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从而打破预算以往的专业壁垒,让对业务更加熟悉、了解的专业部门参与到预算的全过程,专业管理部门提供审核支持,归口管理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初步搭建了业财融合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有效推动了业财融合。

(三)初步建立了供电成本预算编制标准体系

结合公司供电成本管理现状,对条件成熟、能够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成本项目建立标准成本。通过对成本明细项目对应的作业活动进行分析,识别关键驱动因素,围绕各成本明细项目的关键驱动因子,制定成本明细项目对应作业活动发生的准入条件及其合理的业务量大小,由各归口管理部门在业务标准的基础上,参考社会、行业的有关费用单价,结合公司实际对历史数据进行反复测算、验证,制定各成本明细项目的标准成本。

(四)对重点工作编制专项预算

对公司发展战略中重点关注的领域或事项,以及公司年度重点工作,如电动汽车、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科技开发等编制专项预算,形成多维度预算体系,确保公司战略的落地。

(五)研究探索实施月度预算

研究探索实施月度预算管理,由基层单位根据公司下达的预算目标,结合年度工作重点和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好各项业务计划的工作安排,并细化至月度,再通过月度预算回归到年度预算目标上。

六、对广东电网公司业财融合预算管理的改进建议

综上可知,广东电网公司这两年着力在加强计划与预算的衔接、部门预算以及标准成本等业财融合方面作了探索研究和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在业务与财务融合的精细化程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按照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框架进行分析,广东电网公司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开展EVA考核指标多层面的培训,提升整体价值创造理念

目前来讲公司各层面对EVA的内涵和实质还不是很理解,在基层的班组或科室更是缺失。实际上,EVA并不单纯是一个财务的概念,它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工作紧密相关,可以说公司的每一项活动在减少EVA的同时也是在创造EVA。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何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实现最优的结果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思考和实施的问题。

(二)完善部门预算归口管理责任网络

一是在现有部门预算归口管理责任网络基础上成立业财融合办公室,办公室建议由计划部和财务部相关人员组成,直接对公司分管预算的领导负责。

二是建立跨专业的标准审查委员会。目前管理模式下,各成本费用项目的标准成本主要是由各专业部门根据自身的管理要求建立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建立跨专业的标准审查委员会,由其对标准成本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把控和审查;然后提交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

(三)加强和提高业财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售电业务建立电力需求预测模型。从终端客户入手,按照用电行业对用电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如大工业用户、非普工业用户等,然后对细分市场进行分析,识别细分市场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并予以量化,建立电力需求预测模型。

购电业务建立完善经济调度模型。从上网电厂机组入手,以机组为最小发电单元,分析机组上网电量的关键驱动因素,如机组的检修情况、机组的单位煤消耗量、受来水情况影响等内外部因素,建立经济调度模型。

电网规划业务应深入到各条线业务规划对EVA的影响或贡献程度,并追溯到具体的支撑项目上。电网建设业务应强化对项目全过程的预算管控,在各个环节全面切入,实现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四)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励、引导和约束业财融合的预算管理模式,促使其实现预期的效果,同时规避风险。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考评机制的重点是:

1.对各归口责任部门的考核,主要是考核责任部门的履职情况。建议设置的考核指标有业务标准覆盖率和预算执行偏差率。

2.对预算编制执行单位的考核,主要是考核预算编制是否严格执行标准。建议设置的考核指标有预算编制上报准确率。

(五)进一步完善大计划大预算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

完善大计划大预算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发和其他信息系统特别是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对企业价值链进行管理并详细记录价值活动的全过程,从事后分析向业务活动的前端转移,加强事前预测和事中的实时控制以及动态管理。

七、结语

基于价值链的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在价值链各业务活动环节引入价值创造理念,消除或减少不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作业的资源投入,从而实现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通过对各业务活动环节深入到最小业务单位的作业层面,使得预算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结合广东电网公司预算管理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丰富和完善预算管理。

篇(6)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以宁波银行为例”(编号:201611149025)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0日

20世纪末,互联网飞速崛起,在随后的十年,互联网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并渗透到各个领域,这其中也包括经济学,于是出现了“互联网金融”这个热门概念。“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影响金融业发展的新引擎,也成为银行业转型升级,提高服务效率的新技术因素。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的藩篱,近几年来,由各种宝类理财产品、P2P理财产品、众筹平台组成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骤然兴起,给商业银行传统个人理财业务带来的冲击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并结合当下客户对理财产品的具体需求,进而提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针对性建议。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商业银行在我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背景条件下,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化,银行存贷款的利差收益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银行开始将目光从表内业务转向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下应运而生,它为商业银行注入了新的盈利源泉。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和理财业务开始逐渐趋同化,当前若一个银行开办了新的业务,其他银行不久就会竞相开办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银行业务在不断地创新,而又不断地趋同。到21世纪,互联网金融从支付、理财、信贷等银行基本业务领域向传统商业银行发起冲击,创新而生的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宝”类理财产品、P2P理财产品凭借其特有的低门槛、高流动性、购买方便等特点不断吸引着理财人群,给商业银行传统理财业务经营造成了压力。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便是基于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为它们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研究目的。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服务理念均已造成了一定冲击,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该如何积极应对,努力转型,是值得深思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理财对商业银行传统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提出有效应对的办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使商业银行转变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创新产品种类,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自身竞争力,以宁波银行为例,我们解析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三)研究意义。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个人理财也开始被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策略,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提供参考借鉴,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对在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进行研究分析可有效减缓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的建议可以推进商业银行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以比时代变化更快的预知能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可以使得商业银行更好地适应市场。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问卷调查

为更好地了解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我们以宁波银行北京分行为调查单位,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银行内选择银行职员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针对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进行研究。

宁波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包括以下三大类:现金管理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投资类。在这其中,比较受欢迎和热门的主要是理财产品的“活期化”系列、“惠添利”、“惠安心”系列、“E点通”系列,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系列、分红险和万能险保险系列、“智汇金”贵金属交易业务。(表1)

宁波银行目前还成立了针对高端理财客户的惠财客户部,主要针对一些中高端客户,以“白领融”、“白领通”等特色金融产品为载体,为这类目标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经过多年经营,宁波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被调查的银行职员普遍认为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确实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影响,其中有32%的银行职员认为他们受到了来自互联网金融的较大冲击。

调查数据显示,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中,信托型理财产品占比为63.16%,其他种类的产品所占比例较低。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品种单一,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在理财增值、消费贷款和便捷高效的结算服务方面存在不足。

有68.42%的被调查银行职员认为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比较完善,基本可以满足客粜枨螅然而通过我们对客户需求调查中发现,在“是否能找到非常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的问题上,65.22%的客户认为他们在商业银行无法找到合适的理财产品,这说明目前商业银行对自己理财产品的认知和客户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商业银行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冲击,首先需要明确客户需求。随即我们向银行的客户群进行了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整合。

同时,我们在北京市随机选择市民调查银行理财需求情况。在对金融产品选择的侧重点上,调查客户着重考虑“预期收益率”的比例高达69.75%,在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的期望上,“理财增值服务”占56.52%,超过一半的客户都希望银行提供理财升值服务。这说明大多数客户都很重视收益,而与收益相对应的风险问题上大家的要求略低,这说明,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风险厌恶程度较低,他们更加重视收益,而对风险问题略微忽略;其次,被调查者比较看重产品的流动性,占被调查者的43.48%。相比于规避风险,他们更倾向选择风险比较高的投资产品,同时对产品的流动性又有较高的期望。

通过从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认可程度的调查来看,虽然客户们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认可度已经大大提升,但是并没有超过对银行的认可程度,银行理财产品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是毁灭性的,虽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诸多不足,但高达65.22%的客户还是选择偏向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说明银行理财产品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偏向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大多数看中的是银行的信誉、资金安全性高,其次是银行资金链优势及专业的理财模式,而选择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客户看中的多是其较高的流动性、收益率、低门槛及便捷的购买方式。两者优缺点也十分明显,那么银行为应对这种冲击,可以在明确不同客户理财投资需求与侧重点情况下制定较完善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问卷一系列的分析和实地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商业银行传统个人理财业务和其个人理财产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各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大同小异,产品形式单一,趋同明显,并且大多存在收益率低、门槛高的弊端,不能很好地迎合顾客的需求;(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促销模式仍比较单一,基本通过营业推广的方式向客户进行,但是商业银行的员工进行的多为无差异营销,难以使客户对金融产品形成长期的品牌偏好;(3)大多商业银行过分注重金融专业的人才,而忽略对金融、营销、互联网结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理财产品创新。在我们发放的针对客户的调查问卷中,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一问题,客户表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明显、产品单一、门槛较高所占比例非常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较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收益低很多,产品类型也并不丰富,而我们调查的客户中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年轻人资金积累少,有时候难以达到银行理财产品门槛。长此以往,商业银行如果任这种形势发展下去,而且不针对客户需求加强理财产品的创新,商业银行的经济利润将会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此,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下的理财产品创新方面要强化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这种原则的应用,我们针对其创新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第一,商业银行可以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或资源整合,从而完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比如商业银行可以与保险、基金、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其他金融企业相合作,将保险产品、基金产品、证券投资产品、信托产品等与银行理财产品相融合,形成“大理财”的概念,来完善其个人理财产品体系,增加其个人理财产品的类型;第二,商业银行可以将原有理财产品进行结构化改造,比如将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与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进行结合,使客户的资产一部分投资于可以享受固定收益的项目,另一部分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以满足客户对理财增值和保本两方面的需求。或将定期理财产品与活期理财产品相结合,以满足客户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第三,在理财产品渐趋同质化时,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不同于银行理财产品传统投资对象,如以往的股票、债券、基金、票据等品种,而创新出以新颖的、稀少的物品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同时降低投资起点,如稀缺收藏品投资、奢侈品投资。也可推出“涨跌双赢”型理财产品,设有牛熊双盈机制,使投资者在市场涨和跌的过程中都能获利,即使市场出现调整,只要其下跌幅度不超过某一界限,产品同样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收益率,这种理财产品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满足投资者对理财盈利的需求。

(二)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虚心地向互联网金融学习,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商业银行可以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平台在线上开展理财产品业务,坚持开放、共享、普惠的互联网理念,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为客户服务的服务模式。比如:银行可以通过拓展运用手机银行平台来开展理财业务的能力,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目前国家在推广的4G网络,手机银行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技术改革,推出手机移动终端的理财软件,提升客户消费体验,增强渠道竞争力。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相互融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设:第一,应在硬件上多下工夫。商业银行应该更多地对金融网络的开发和建设投入关注,加强各银行之间的联动,同时也要丰富并升级自身的网络环境和条件,让业务的监管和流动更加顺畅和无风险;第二,我们应该对电子化系统的建设投入更多精力。因为随着电子化系统集成的不断提高,银行在管理个人理财业务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衔接各个具体的环节,使得客户在移动终端能体会到更便捷高效的理财服务;第三,要通过完备商业银行自身的数据库来达到对客户信息的全面管理,更好地为客户的需求提供支持,为银行发展保驾护航。

(三)加大技能培训,发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能够迅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互联网科技迅速发展的机遇,商业银行想要在这场技术冲击中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就必须培养和挖掘既懂得数据建模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熟悉银行业务运行和管理决策的复合型人才。第一,在招聘人才时,偏重于复合型人才。银行招聘时,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熟悉银行业务的单因素人才,应该综合考虑招聘人员的各方面能力,尤其要求在互联网技术方面也应该能够有较强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客户推销介绍商业银行推出的新型理财产品,有利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第二,也要加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科技知识培训以及科技专业人才的金融业务培训,大力培养多种知识技能于一身的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应该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能力,为应对商业银行理财创新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

四、宁波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近年来,宁波银行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持续加大对电子渠道建设的投入力度,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覆盖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和个人理财产品。

(一)培养创新人才,提高银行竞争力。宁波银行在总部有专门的业务管理部和对应的公司部、零售部、个人部共同负责新产品的研发,每年派出员工去新加坡华侨银行参加五年百人计划,通过此人才计划,归国的员工能为银行带来不同的创新动力。宁波银行应精心培育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咨询、业务专家,提高银行的委托、咨询业务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实力,并提升理财业务的服务水平。

(二)顺应互联网发展形势,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宁波银行在近年投入大量资金到科技部,通过自行研发和购买加改造的方式,对网银进行了多次升级,并且开发了先进的手机银行,对信贷系统进行了升级。从目前软件的可操作性、界面友好、先进程度来讲,宁波银行的网银、手机银行、信贷系统等处于区域内银行水平的前端,这为宁波银行带来了一批忠诚的客户群。在搜索页面输入宁波银行,便可完成宁波银行手机银行的整个安装过程,上手十分简单。掌上理财不仅可以查询已持有或预约的产品,而且可以购买理财产品,且无金额上限规定。这对宁波银行理财产品的新推销途径有很大的意义,大大方便了理财产品的购买。宁波银行必须加大对个人理财服务营销渠道的创新,加快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手机银行的改进及开发,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吸引了众多目光,应运而生的各类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投资理财习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他们的传统金融业务也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迎来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应该学习掌握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模式,并且强化自身服务、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与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优势互补,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实现更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马青.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

[2]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1.

篇(7)

关键词:业财融合 管理会计 应用

一、引言

会计因其能够增强组织、社会的经济可视性而成为组织和社会管理活动中重要的制度安排。现代会计的核心职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通过财务信息努力消除委托关系下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冲突,为资本市场合理定价、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市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提供财务或非财务信息为管理者合理决策、增强组织控制能力和价值创造提供支持。这两大职能也体现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然而,在会计长期实践和研究中,财务会计占据了主要部分,以致人们通常说起会计就会认为是财务会计。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会计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决策科学性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管理会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应用上与财务会计相比都显得相对滞后,不能够满足企业需要。加快管理会计应用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会计学问题。

管理会计最初起源于管理科学之父泰罗在1911年发表的《管理科学原理》,其中标准成本、预算控制以及差异分析被吸收到会计中来。之后哈里森发表了《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一文,并于1919年创立了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19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主持人麦金西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胡玉明,2004)。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伴随着企业改善和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需求,管理会计先后经历了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管理控制与决策、企业价值创造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管理会计以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为核算主体,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企业经营和决策能力为目标,通过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决策工具和模型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

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引进西方管理会计。 起初会计学界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介绍引进和吸收上,余绪缨教授1981年发表的《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及其吸收利用问题》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以及成本性态等内容(余绪缨,1980)。改革开放后对管理会计的研究繁荣起来,但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上,而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进入十三五规划以来,在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要求下,财政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在2014年,时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指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抓住管理会计改革的机遇,抓紧研究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拓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促进管理会计全面发展(李建红,2015)。2014年10月27日,我国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在此基础上,2016年6月22日,财政部又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这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管理理论和应用还存在差距,刘冠雄(2016)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研究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问题,认为我国管理会计实际应用不广泛,在发达地区、上市公司、内地大型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应用的不深入、不协调,成本习性等应用较多,但深入业务层面对责任会计的应用却较少,应用也处于业务的零星分散状态,没有形成企业系统性的应用。通过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也较多,但还没有从业财融合的视角来探讨管理会计的应用。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卡普兰(Kaplan)在1986年就指出,“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会计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会计实践则通常带有盲目性。”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应用也来自于企业实践的要求,无论是从标准成本控制到平衡计分卡,都是为了解决企业某一具体的管理问题而产生的,同时,管理会计的应用工具也不断结合时展和信息技术。众多的学者(刘冠雄,2016;李建红,2015;黄爱华,2014)研究了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带有普遍性。我们通过访谈企业财务人员(以中小企业为主),了解企业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学者们普遍提出的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企业财务人员应用管理会计的能力不够等问题之外,更为突出的是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学者提出管理会计的理论模型都具有前提条件,而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导致管理会计应用受到限制。通过对企业管理者的访谈,众多的财务管理者也反映,在实务中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际环境没有很好的衔接。比如在管理会计最基本的本-量-利分析中,按照理论,在公式px-(a+bx)=p(p表示单价,a表示固定成本,b表示变动成本,x表示销量)中,在理论上单价应该是对利润最为敏感的因素,依次是销售量x和变动成本b,但实务中财务人员却反映,变动成本b对利润的敏感性最强,其次是销量x,再次是单价p。原因在于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短期价格通常由市场供求决定,企业想要通过改变产品价格来增加利润是不现实的(刘冠雄,2016)。再如在预算编制中,理论要求应由最熟悉自身情况的基层业务编制预算,报上级审批,最后再由最高层管理者根据企业的鹇孕薷纳笈,但在实务中据我们所调查的企业有32%选择了由单位财务部门和高层管理者直接编制和下达预算。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受限的主要因素在于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和企业缺乏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针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我们通过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就可以看出,每一个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工具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标准成本制度解决了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预算编制有效解决了企业内部控制,作业成本法有效寻找到了成本动因。国际上管理会计的理论均来自于实践。我国在引入管理会计的技术和方法后,没有深入到企业实际情况中进行调研和设计,管理会计理论没有来自于企业管理的实践需要,生搬硬套到企业管理中,才造成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使得我国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会计应用中感觉到高大上的理论却不能和企业实际有效结合,没有找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也没有找到适合我国企业适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运用平衡计分卡追求绩效评优问题,而没有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偏离了管理会计的初衷。不管什么管理会计工具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目的是为企业带来收益或降低成本,不能够为了推广管理会计而推广,立足企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才是管理会计应用的出发点。照搬国外理论难免水土不服,带来管理会计应用上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企业组织结构、公司治理方面还很不完善,应用管理会计模型还存在前提假设不成立的问题。我国大中型企业目前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做本-量-利分析和责任中心。

卡普兰在1984年就指出“对于那些尚未从事会计实务的人而言,有关管理会计实务方法的知识纯粹来源于教科书,而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方法与实例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特别是一些研究人员依然在追求构建高度复杂但却日益偏离实际的数学分析模型。实际上,这些缺乏实践基础而又故弄玄虚的数学模型通常使实务工作者感到扑朔迷离,难以在实践中应用。”(胡玉明,2004)。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的管理会计应该已经模糊了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的界限,变为由每位员工直接提供信息与使用信息,这就要求企业的每一个人员都要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提供,业财融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业务人员非常了解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业财融合将能够有效地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业财融合提升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水平

2016年财政部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中明确指出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业财融合性原则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将管理会计的理论落地到企业实务中,企业全员、全程参与到管理会计的信息形成和使用中,从企业实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应用适当的管理会计工具去解决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业绩。业财融合性原则遵循了实事求是,符合管理会计理论从实务中来到实务中去,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活动。业财融合不但能够有利于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也能够很好地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当年邯郸钢铁公司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就是管理会计理论结合我国企业实际业务应用的典范,也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实际的管理会计理论。

现代企业的组织活动主要包括融资业务、投资业务和经营活动(王斌,2014)。融资业务主要为企业筹措资金以支撑企业发展,融资决策主要考虑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是举借债务还是股权融资以及融资规模。在融资业务中可以充分应用管理会计的财务预算、资本成本、资本结构等理论,结合企业的销售预算、现金预算考虑融资规模,结合企业的资本结构考虑融资渠道。投资活动则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等业务,表现在将企业筹措的资金用于投资项目中。在投资活动中可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有贴现现金流、内含报酬率、项目投资回收期等投资决策工具,需要财务和业务结合提供预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为投资决策提供支持。经营活动是企业运作的根本,管理会计关注组织经营活动,通过管理会计信息高度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规划和组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市场研发、创新管理到售后服务、客户管理等构成一个企业内部的价值链。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应紧紧围绕企业价值创造的目标,运用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分析企业的战略,运用全面预算管理、零基预算管理和弹性预算管理等工具进行预算管理和预算目标的制定,围绕组织各责任体系开展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评价,应用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来进行业绩评价,形成激励机制来引导企业组织的业务开展。在整个经营活动中,企业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共同参与,都是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

I财融合能够有效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的关键点还在于人的因素,无论是业务还是财务都需要人来执行,业财融合对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水平不高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在对企业进行走访调查过程中,问及影响单位会计和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因素时,认为“财务人员专业技能不够”占到35%左右,李建红(2015)也通过调查问卷进行研究,30.8%的受访者认为“人员专业技能缺乏”是影响单位管理会计实施的主要因素。应用业财融合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还必须重视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将管理会计的知识纳入到会计后续教育的内容中去,提高现有财务人员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会计学人才培养方面应当考虑开设管理会计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在会计职业资格体系中也可以考虑管理会计师的执业资格考试,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的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已经遍布全球,我国也应尽快研究注册管理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会计人才是企业业财融合的保证,也是提高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水平的重要因素。J

参考文献:

[1]李建红.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改进[J].财会通讯,2015,(16):16-19.

[2]胡玉明.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J].财会通讯,2004,(1):18-22.

[3]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及其吸收利用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1981,(1):39-46.

[4]王斌,顾惠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2014,(1):13-20.

篇(8)

从财务文化的层级结构方面观察,财务文化包含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与财务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1.财务物质文化

它是财务活动中所应用的方法、工具以及实体性的文化性设施与文化环境的总和。物质文化更多的是指财务新技术、新工具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新手段的推广和运用等。财务物质文化是财务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财务文化结构中的表层部分。

2.财务制度文化

它是财务人员在财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各种规章制度、纪律条例等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各种财务制度、法规、职业道德规范、财务工作和生活模式、群体行为准则、交际娱乐方式、风俗习惯及财务机构的组织方式等,是财务文化的第二层次。财务制度文化包括有形规则和无形规则两部分。有形规则越完善,财务管理越呈刚性;无形规则是一种弹性规则,体现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是一种经济人、企业人、文化人的良好结合。

3.财务精神文化

它是在前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财务人员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心理素质、价值观念、财务反映和监督哲学、财务形象、行为规范、财务艺术观念及信仰等。财务精神文化是财务文化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并相对稳定的内核,是整个财务文化的源泉与动力。财务部门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在财务精神的支配与鼓舞下完成的。

财务精神文化、财务制度文化及财务物质文化由内到外有序地排列组合,形成了财务文化的层级结构体系。各层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精神层面决定着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物质层面的财务文化也会反作用于精神层面。相对而言,精神层面文化一经形成,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处在财务文化中相对稳固的内核层次。精神层面文化发挥着主导功能,一般直接作用于制度层面,再通过制度层面间接影响物质层面。由于制度层面具有的这种中介作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所以在财务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制度层面的建设。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是精神层面的体现与实践,他们以其特殊的外在形式体现着财务文化的水平与特色,体现着财务活动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等方面的内容。

企业财务文化的功能

1.企业财务文化的记录功能

在企业财务文化的形成和创造过程中,语言文字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企业财务文化会破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自觉不自觉地记录下来,为后来者继承前辈的财务文化遗产,为进一步研究、认识企业理财过程,提供多方面的依据和基础。一个优秀的企业,其财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往往都会被系统地记录保存下来,供企业的新人和其他企业参考借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财务文化的记录功能将会越来越被企业理财者及管理当局所重视,并会被广泛深入地加以研究和自觉运用。

2.企业财务文化的认知功能

借助于符号系统的记录,人们阿以了解和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的历史、现状,了解和认识与其他企业的差异,考察自身财务管理的具体运行过程,探求企业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只有了解了一个企业的财务文化,才算真正认清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真面目,也只有对一个企业的财务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神实质,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高级的财务管理专家应当对企业财务文化的类型进行理论研究,在这种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财务政策才能行之有效。通过研究企业的财务文化去认识企业如何才能搞好财务管理,是明智而且成功概率很高的选择。

3.企业财务文化的传播功能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财务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制度安排、方式方法、习惯等方面的情况,都舍得到广泛的传播。企业财务文化的传播是超越国界的,中国企业的财务文化可以传播到其他国家,国外企业的财务文化也会传播到我国各企业,并且产生一定影响。通过这种传播,可以极大地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文明的发展。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不同企业财务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是企业财务文化传播的心理动力。对自身理财成功经验的总结及宣传,吸取其他企业理财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是企业财务文化传播的现实需要。通过企业财务文化的传播,企业理财世界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企业财务文化的教化功能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企业财务行为背后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即有不同的财务文化。企业财务文化被人创造,同时它又反过来塑造企业中的每一个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常常处于财务文化的熏陶之中,人们在有意无意之中调整自己的财务行为和思想,使之合乎所处环境的要求。企业财务文化的教化功能就表现于这种调整过程中,人们总是生活在某一群体之中,企业就是一个群体,每个人都经常处于他人利益和自我利益、个体私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当中。企业中每个人都会处于某种期待状态,企业财务管理在满足人们这些期待、化解各种矛盾的同时,无疑是在对企业中的成员进行着财务文化的教化。

5.企业财务文化的凝聚功能

每个企业的内部都有一种或大或小的向心力、凝聚力,这是文化凝聚功能的具体体现。企业财务文化系统存在着一种双向辐射现象,一种是内辐射,产生向心力,发挥凝聚功能;一种是外辐射,产生发散力,发挥融合功能。这两种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是企业财务文化形态保持相对独立、相对完整,同时又在不断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一。由企业财务文化的凝聚功能导致的员工的向心力,在企业财务危机来临之时表现得最为鲜明,那些有良好财务文化的企业往往能渡过难关,而那些财务文化不良的企业往往难免破产倒闭的命运。企业财务文化的凝聚功能首先是“凝”,即人们的心理状态在财务文化的作用下呈现出一致性和一体化状态。其次是“聚”,即由共同的财务文化活动所导致的原来并不在一起,甚至思想并不一致的人们,在企业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间内趋向同一种财务行为。

6.企业财务文化的变革功能

企业财务文化活动,能够变革自身的财务状况,改善自身的物质条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利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促使企业财务状况朝着有利方向发展,他们的努力不但能变革企业的财务状况,还能变革人们的精神状况,变革人的观念,扩大企业理财的思想领域。企业财务文化的变本功能,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推动企业改造和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史,无一不是一部财务文化变革的历史。企业财务文化不仅具有变革的功能,而且往往是双向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财务文化交流、东西方企业之间财务文化的交流也是这样,在各自进入对方的财务文化之后,都会在对方企业财务文化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变革作用。而这种变革都能由对方得到补充和丰富,获得新知,从而促进企业财务文化整体的不断发展。伴随着企业财务文化的发展,我们许多企业的理财观念、价值标准、财务管理的精神风貌都已经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企业财务文化的活力来自于它的变革功能,丧失了变革功能的财务文化必将走向衰退。

7.企业财务文化的融合功能

企业财务文化是传统与现代、本企业与其他企业、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理财文化结合的产物,比如我国企业应用量本利分析、标准成本法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是中西方企业财务文化融合功能的极好例证。改革开放后,西方企业的财务文化先是和我国三资企业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借助于三资企业发展壮大得以传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西方企业财务文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但是中西方企业财务文化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然而,财务文化毕竟具有融合功能,并具有自调节和自组织机制。不同企业财务文化交流过程中,各自都会进行一些适应性变革和调和,进而在新的基础上融为一体。企业财务文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理财思想,如职工当家理财思想、主人翁思想、勤俭办企业思想等潜移默化地融合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使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个人融合到集体的财务管理的洪流中去。

8.企业财务文化的规范功能

优良的企业财务文化也是一种理财道德规范,能促进员工自觉地按照企业制定的各种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群众理财基础。企业财务文化可以对企业各部门及员工理财行为起导向作用,而且对企业整体的财务目标取向起导向作用,从而有效地规范企业各种理财活动。优良企业财务文化可以综合、立体、全方位地规划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可以清晰地阐明企业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在对外处理财务关系时,也会有自身特有的理财规范。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应该把形成和发展“企业财务文化”的主要功夫用在良好规范功能的建立上,以形成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企业财务文化的内容和功能相关文章:

1.发展企业财务文化的对策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 本科毕业论文

3.财务管理约束机制的组成和完善

篇(9)

关键词: 学期项目;保险理财实务;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评价

Key words: the term project;Insurance Financial Practice;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curriculum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52-03

1 学期项目及其特性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的项目教学法已成为NYP区别于其他院校的主要特色。在NYP,项目教学包括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前五个学期都开展学期项目,第六个学期进行毕业项目。学期项目以学期为单位,把一个学期所学各门课程融合在一起,以周课时2的课程形式开展。通过设计完整的学期项目和划分的若干小项目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逐步攻克各知识点,加深对该学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NYP学期项目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培养,为毕业项目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NYP学期项目具有下列特性:①学期项目是与学期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它们紧密的相结合,应用该学期的课程所授的知识与技能;②在项目课程里,与平行科目教导进度相结合,也附加学习相关课题来强化应用技能;③学期项目是模拟性的,由老师引导工作过程,学期初由项目老师设置项目标题与规格,模拟企业环境所面对的问题,然后学生通过项目的设计来化解或改善问题,该项目范畴较集中于特定领域,规格也较毕业项目简单,在项目老师规划与引导下,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④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即第一学年所涉及的项目较容易,后逐年深入,同时学生的主导成分也逐年增加,它有系统的培育学生独立做项目的能力;⑤各学期项目有其侧重点,并与课程带相关性,主要是配合该学期的学习课程,当然高年级项目也可能需要综合运用前学期的学习技能;⑥项目操作可分为个人项目或小组项目形成进行,鼓励学生间讨论问题,主动寻求方案,从中学习做项目的技巧,老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从旁监督的作用,最终教师评价主要视学生能力及表现而定,因此,在小组项目中,个别学生成绩可能有差异。

2 《保险理财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保险理财实务》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于保险学相关的基本概念、保险学的基本构架、运行规则、保险的主要业务分类等基本原理和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保险业务中出现的问题。该课程历经五年持续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已在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教学做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改革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参与式教学为出发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升该课程教学水平,服务于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保险理财实务》课程中的尝试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反映较好。但是,《保险理财实务》课程当前教学状态下,也存在以下问题:

2.1 项目教学任务独立,缺乏连贯性 现阶段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保险理财实务》课程教学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法。该课程共分为保险基本原理应用、保险的种类、保险经营与管理和分角色实训四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若干学习情境。为达到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我们都设有特定的工作任务。但是这些项目及情境任务间相对独立,缺乏连贯性,体现在:①四个大项目间没有实现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划分,各项目教学内容无法按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衔接;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局限于各学习情境的教学安排,拓展到各大项目中则很难实现,如保险的种类这一项目中有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这是两个相并列的知识模块,彼此间不存在谁先谁后的关系;③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案例和工作任务的整体构思和布置不够,导致任务间无法连贯。

2.2 “教学做”有待于进一步深度融合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它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课程各项目内容内在的逻辑性和原理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各项目教学中融为一体,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项目的实施很好的衔接,改变学习、工作之间相割裂的状况,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解惑者,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实现《保险理财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做一体化”,该院在分项目和学习情境教学的基础上,还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上海翰和教学软件有限公司的“保险业务模拟实训”教学软件。采用模拟软件辅助课程中的实训教学,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分角色的业务操作,并使保险业务操作的流程很方便的衔接起来,强化了“教学做”中“做”的训练。但是,由于实训软件综合性强,且实训中各角色交叉处理业务,所以需要学生既要熟悉保险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很强的综合技能,故而该模拟实训只能集中于课程后期进行。这造成了“教学做”在《保险理财实务》课程中并行的同时,体现出学期初集中于“教”和“学”,学期末集中于“做”的特色,“教学做”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度融合。

2.3 缺乏与开设学期其他专业课的衔接 《保险理财实务》开设在第二学期,与该课程同学期进行的专业技能课还有《统计基础与实务》和《理财法规解读与案例分析》。这些课程虽然共同服务于投资与理财专业培养能够进行理财方案规划等理财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各自的性质、课程目标、设计思路、内容纲要及实施不同,因此在《保险理财实务》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和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后两者的内容很好的融合进去。这使得我们教学中的项目更多地体现出了学科项目的特性,开设学期的课程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这一点,我们应该深入地向南洋理工学院学习。

2.4 课程评价较集中于期末考核,过程性评价不足 《保险理财实务》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已经进行过相应教学改革。首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以能否完成模块理论学习为标准,以能力评价为重点,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案例分析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其中,平时成绩占30%,出勤占10%,末考成绩占60%。其次,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在期末考核中除传统的试卷考核外,增加学生投保方案规划能力的考核。教师给定案例范围,要求每个学生制定相应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投保方案。对于所做方案优秀者,要求其制作PPT演示文稿并在班内进行方案讲解。投保方案规划成绩记入学生平时成绩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者还可申请免试。未获免试同学需参加期末笔试。另外,评价主体多元化(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投保方案规划书的评价和投保方案讲解的成绩均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完成。其中,教师评价占60%,学生互评占40%。课程评价的改革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从现有的评价比例上来看,期末考核所占比重仍然过大,过程性评价不足。

3 学期项目思想在《保险理财实务》教学中的引入

NYP学期项目独立于其他课程之外,以周课时2的形式开展,客观地为课程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虽然在我国高职现阶段教学中没有学期项目,但是可以将学期项目思想引入到某些课程的教学中去。具体到该院《保险理财实务》课程,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借鉴:

3.1 以项目教学为核心,将项目贯穿教学始终 在以往项目教学基础上,要实现项目贯穿教学始终,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①整合,将各项目教学任务整合成课程综合任务。鉴于本课程四个大项目间并列性强,很难实现按照工作过程划分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我们正在探索引入具体客户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案例,以客户的所有保险需求为依据设置课程综合任务,按客户需求顺序对各大项目进行排序的一种教学任务整合方式。②拆分,将课程综合任务在各项目中拆分成不同分项任务。根据各项目重点差异及学习情境的不同,我们首先将课程综合任务拆分成分项任务,再将分项任务进一步拆分到每个教学单元,设计各情境的细化任务,所有拆分任务共同服务于课程综合任务。③对案例资源重新进行筛选和整理,使其更有序的出现在课程教学中。由此实现整体任务,整体综合,项目任务,项目综合,任务连贯。

3.2 进一步探索“教学做一体化”之路 《保险理财实务》教学中“教学做”呈现出的阶段性现状,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呈现一定差异,在运用教学软件进行实训的“做”的部分,学生课堂表现更活跃。为改变该状况,首先要进一步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课堂更多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和实践。其次,要将实训大幅提前,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也会产生求知欲望,教师再集中讲解。由此学生在用中学,老师在学中教,“教学做”进一步融合。

3.3 融合本学期及前学期内容,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加强《保险理财实务》与《会计基本核算实务》、《经济学应用》、《金融知识应用》、《统计基础与实务》、《理财法规解读与案例分析》等专业技能课的联系,有意识地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对投资与理财专业知识体系的应用。如《会计基本核算实务》中的财务报表分析技能可以应用到学生对客户进行保险规划时的家庭状况分析;《经济学应用》中的供求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可以指导学生保险业务操作;《金融知识应用》中的宏观经济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经济条件下进行保险决策;《统计基础与实务》中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能够应用于学生对多种保险产品费用及收益的比较;《理财法规解读与案例分析》中的民法和婚姻继承法基础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保险案例。本课程、本学期其他专业课程及前学期课程间的融合与综合运用能够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3.4 制定评价标准,增加过程性考核 借鉴NYP学期项目考核方法,应在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上作如下改革:①增加过程性考核,重新确定比例为平时成绩占40%,出勤占10%,末考成绩占50%。解决期末考核比重过大的问题,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②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制定阶段进度安排,增加教师阶段指导与检查;③教师从项目质量和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两方面评估学生平时成绩,参考因素有项目的构思和创意性,任务的完整性,方案的可操作性,项目思考、分析、动手能力,团队精神,沟通演示技巧,对其他专业课知识与技能的应用等。

4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期项目思想引入《保险理财实务》教学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我们要提前认识并加以应对:①我们学生人数多,老师教学任务繁重。NYP学期项目教学均采用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20人,而该院每班40人。从任教人数、课时数等方面,我们的老师教学任务更为繁重。为解决此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成绩均等的小组,即每组中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更好实现组内成员间的互帮互助;选拔小组长,成为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评价。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教师答疑和评价工作量,客观上使学期项目思想能够引入到《保险理财实务》教学中。②教学设施及设备相对落后。NYP作为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院校,享有一流的教学设备,校园全覆盖的无线网络。同时,其学生个人也普遍拥有高级的电子设备。这一点我们现在无可比拟。为此,应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鼓励学生利用近水楼台之势多到海河教育园区图书馆阅览书籍和电子文献,扩展知识以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二、理财金融业态优化建议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20-02

1 电力企业目前的收入核算现状

电力销售收入是供电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由于其涉及成千上万个用电客户,且不同的客户需求不一,这就导致收入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集中在营销部,通过“抄、核、收一体化的营销MIS系统来进行。

(1)长期以来,财务部门对于应收电费和实收电费的管理都来自于营销部门提供的汇总数据,而不能掌握分区、分片、分户的电费明细数据,更不能对营销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稽核。

(2)营销部门与财务部门无法实现业务处理、资金信息的统一、实时。一是两个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尚未实现,仍然需要手工进行数据传递,营销电费核算、收费等业务生成的会计信息主要以人工处理方式为主,因此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相对较弱。二是财务系统尚未与银行到账信息进行集成,营销的达账确认仍采取根据回单而非银行对账单的方式进行处理,容易形成财务与银行的未达账项,影响了企业对账户资金的监控。

(3)由于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核算不一致,双方每月都要对账,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财务人员重复着手工录入应收、实收等凭证,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收账款管理和电力销售收入实现情况的分析上。这也使得财务部门对电力销售收入的监督和管理职能逐渐弱化,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经营风险。

在此环境下,为加强营销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的实效性、准确性,加强电费资金管理,满足公司对于电费业务的管理需要,开展营财对接业务的接口建设,实现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电子化交互,以期克服电网企业传统电力销售收入管理模式的弊端,提高收入管理的可控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风险。

2 营财对接系统的工作流程与功能

(1)营财对接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1)。

根据公司“应收准确、销根及时、信息集成”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按照“营销明细、财务总账”的既定核算方案,充分考虑电网公司对系统功能的实现要求,参考各系统目前的功能设计和实现情况,确定了营财对接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方向和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方面是中电财每日定时从各个电费收入户开户行采集数据,通过管控系统,将数据分别传递到财务系统和营销系统,在财务系统中自动进行账务处理,生成银行到账凭证。另一方面,营财对接系统平台按照既定的规则,对银行到账数据和营销系统中的应收数据进行核对,并将反馈数据传递到营销系统,自动生成财务应收凭证。此外,实收凭证以及各类杂项收入也可以通过营销系统自动产生集成的财务凭证。在此基础上,系统自动生成电费报表、营销报表等,便于对电费欠费查询、应收账款分析,实现对电费数据的综合化管理。

营财对接系统统一了资金系统、营销系统和财务核算系统。通过与银行资金系统的衔接,改变了以往以营销数据为主来确认电费收入的方式。通过与营销系统的衔接,实现了收入口径的一致,有利于电费管理的优化。改变了以往“业务分割、分散管理、监督不力”的传统电力销售收入管理模式,实现了财务部门与营销部门的分工明确而又互相牵制、电费收入的数据统一、业务处理系统的智能稽核。

结语

通过建立营销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接口,实现了营销系统与财务系统、资金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电费核算、收费等会计信息的自动化、电子化数据传输;保证了营销系统中的账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一致性;实现了营销系统与财务管控系统之间管理信息的共享,为及时、准确的财务分析提供基础,为电力公司财务、营销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益化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何宁波.供电分公司电费财务集中核算初探[J].会计之友,2011,(15).

[2]徐建岚.论财务与营销关系的协调问题[J].会计之友,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