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业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6
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本土私人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净值人群与家庭数目迅速增加,为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面向高净值人群提供以银行理财产品和高收益产品为主的私人银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2014-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2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私人银行正在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国外私人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发展历史悠久
欧洲国家与美国建国普遍较早,商业活动与财富积累促进了高净值人群的出现与增长,私人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国外私人银行大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金融危机,提升了私人财富管理的专业能力,并更重视客户需求与风险管理。经过多年发展,国外私人银行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积累了庞大的客户量,使得私人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2 成熟的制度保障
国外私人银行重视和尊重资产的私密性,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或协议保障客户的隐私权。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好的地区普遍税率较低,且缴税杂项较少。低税有助于吸引高净值人群在相关地区的投资意愿,增强该地区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同时,国外较为成熟的监管环境有利于高端私人财富的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其中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制定了专门的行业行为准则和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明确经营条件、规范行业发展。
2.3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外私人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新加坡在2003年成立了新加坡财富管理学院,为本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培育能针对国内和国际客户服务的人才。私人银行业务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美国从业人员一般会拥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等学位证书和注册公共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律师等专业的资格证书。长期的业务发展也培养了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赢得客户的信任。
3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于财产权和隐私权方面的重视不足,客户存在对安全方面的担忧。分业经营限制了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外汇管制限制了投资产品的数量与商业银行对境外投资的能力。我国虽没有资本利得税,但相关内容已被纳入所得税和增值税中,依然会形成税收负担。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缺乏相应的行业准则和规范。从内部管理角度来看,私人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繁杂,内部人员良莠不齐,工作效率较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匮乏易引发管理上的风险,导致客户对于私人银行信任度的下降。在金融产品方面,创新能力较弱,同质化趋势明显,难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客户服务方面,仍以产品销售为主导,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建立清晰的客户服务管理流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分析
在外部环境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主动的推动行业规范准则的形成。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改进:首先,应加强对于优秀财富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用良好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留住人才。其次,优化平台系统,完善其内部管理流程,使私人银行业务各部门内部及与银行部门间工作充分协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私人银行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转变原有的产品销售为主导的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模式向服务收费为主的模式转变,实现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90 -02
一、当前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二、中国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总量来看,当前经济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滑,呈现微通缩形态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貌似与政府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实际却大相径庭。政府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但这需要在投资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能够接过投资拉动增长的接力棒,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
2014年股市上证指数由2122.13点上涨至3239.36点,涨幅高达52.87%,雄冠全球,民间借贷、影子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以余额宝为首的网络“宝宝”军团一度占据媒体焦点的头条,在金融市场中大肆抽离商业银行的资本,存款向其大量流入,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商业银行第一次面临着新兴行业的挑战,不进则退,很显然,在创新的社会中,银行业将面临着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转型挑战。
(二)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客户群体从60后延伸到00后,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正在不断变迁。尤其是年轻客户希望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在意用户体验,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很高要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获得银行服务的方式也大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客户借助移动终端来享受金融服务,网点不再是最重要选择。同时,客户也逐步从注重价格转变为更加注重价值体验,产品竞争将升级为品牌和服务的竞争。
(三)盈利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的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在逐步实施。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媒体表态,将大力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并要在两年之内看到结果。央行随之分别在2014年第二季度两次实施定向降准,第四季度降息, 2015年第一季度又接连降准降息,以刺激大市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行进的大背景下,将面临利差缩小、利润降低的挑战。
(四)经营管理发生深刻变化
国内外经济下行大大加重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同时,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成本压力,可能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而偏好稳健的客户将可能被放弃。这种逆向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诱使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下降,信用风险增加。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型国有银行的利润增速下降到了1%左右。三是资产质量下降但可控。受实体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上半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76万亿元,新增不良贷款3222亿元。
(二)运行新亮点
我国银行业总体保持平稳的经营态势,也呈现出不少亮点:一是资产结构调整。银行业调整生息资产结构,发展投资类和交易类资产,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二是收入结构优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着提高,银行业盈利来源不断丰富,资产托管和收付委托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各类理财等业务,正成为重要的收入增长点。三是发力“互联网+”。银行系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支付、结算等基础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更是涉及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等各项业务。四是综合化经营提速。五大行基本形成以银行业务为主,基金、信托、保险等非银行业务为辅的综合化经营架构,各类银行也纷纷紧随,综合化经营盈利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
(三)转型新变化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格局的持续深刻变化,中国银行业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并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差异化经营特征日渐显着,同时也迎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增强。、二是加快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作为助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要金融力量,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与银行的融合进程,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全面打造服务互联网生活、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贸易的数字化银行。三是“走出去”效益进一步提升。
(四)管理新重点
新常态下,银行的管理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一是探索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6月交通银行成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家试点银行,推出了将探索引入民资、探索高管层和员工持股的混改方案,标志着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已经拉开序幕。二是积极推动提高银行专营化水平。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推进专营部门改革,实现业务合理集成,缩短经营链条,缩小管理半径;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五)服务新机遇
我国银行业始终以服务国家建设作为基本职责和天然使命,按照“十三五”规划重点,主动将业务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相结合,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同时,抓住蕴含的新机遇,
四、“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的建议
(一)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创新
滴滴打车在两年内用户数猛增至2亿人,大众点评仅上半年业务增速达300%,从马云到马化腾,从支付宝到财付通,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未来,以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业的创新主要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加快研发时效,致力产品创新。余额宝的出现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存款威胁,迫使商业银行也研发创新产品与之对抗。银行业在把握互联网思维方向的同时,要致力于加快延伸产品的研发推广时效,在产品组合创新、功能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利用传统银行业深厚根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拓展新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通过平台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客户优势,拓宽客户基数。其二,持续扩大移动终端消费群体。手机银行是网银产品的延伸与创新,就目前而言,虽然在内容上没有网银丰富多样,但其可携带的便捷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有助于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因此扩大使用银行移动终端产品的消费群体,不仅有助于业务拓展,还有便于银行业更及时得到用户信息回馈,是银行业的一条发展之道。其三,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创新以优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是银行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经之路。未来银行业为客户提供的是更丰富的价值以提升客户的生活品质,从产品、服务、客户端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二)智能化银行
银行业要改革不仅要在思维上转型,还需要技术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即银行服务的智能化。目前,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商业银行要想抓住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就要顺应潮流,取长补短,开拓创新。高智能化的自助终端机可以解决很多柜面上非现业务,机器的效率要大大的高于普通人类,智能化系统解决了终端的业务,银行业柜面人员的数量会减少,银行人员将更多转化为承担客户沟通环节,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创造更多的服务收益。通过技术革新带来的经营模式创新全面提升银行业的核心金融服务能力。
(三)拓宽获利渠道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存贷差将会越来越小,回首2015年的数次降息,存贷款利率同时下降,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使得利差收窄,银行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利润来源。首要提高中间收入的环节,提高中收对冲利差缩小带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会变得更加开放,投资市场的产品也必然会增多,这些产品尤其是新产品普遍知名度较低,而中国人的理财方式过于保守,并不会去关注,即便它的功能全面风险可控,却缺少一个让大家知晓的平台。而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占有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这些新产品做代销渠道,向客户发售,银行则赚取佣金。未来银行在硬件上要拼技术和产品,软件上要拼思维和人才储备,因此未来的银行将会更加充满竞争性,不仅是在发展战略上还会是在人力资源上。
五、结语
新常态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将更多以价值为导向,从单一提供金融服务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价值服务,这种变化用两句较为通俗的话来总结,便是: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管家,也要做客户的生活管家;银行不仅做客户的财富帮手,更要做客户的生活帮手。一个新战略的成功,一定是基于市场、客户本身的需求的,它本身就存在于市场之中,银行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切入并执行这一套战略。不管是自建平台,搭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也好,还是与异业合作,在特定的市场领域中展开合作,只要出发点都是基于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力量给客户更好的服务、更有价值的产品,并随之慢慢赶紧固有的公司价格和产品体系,最终都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连平.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09):32―35.
[2]李仁杰.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J].中国金融,2014,(20):16-18.
[3]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Z].中国银行业,2015,(06).
[4]李志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变迁[D].复旦大学,2008.
(一) 私人银行的定义
关于私人银行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通俗的讲,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要对富人及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的服务。为此,本文认为所谓私人银行业务,是面向社会最富裕的阶层或者说是高净资产客户提供的以客户为中心,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一揽子、高层次的金融服务。私人银行则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金融机构,是私人银行服务提供的载体。
(二) 私人银行发展历史回顾
国外的私人银行最早发源于瑞士,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时期,欧洲的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已相当活跃。尤其是瑞士经营的私人银行,数目多达200家,在19世纪70年代其开展的金融业务已具有相当规模、信誉,业务主要集中在巴塞尔、苏黎世以及日内瓦三个城市。经过几个世纪的经验积累,瑞士具有独特和传统的经营方式、客户网络以及适合于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民族文化,这些都为瑞士发展成国际私人银行中心的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的私人银行业也开始快速发展起来。
但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的才刚刚起步,但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据2008年11月美林证券与凯捷咨询的《全球财富报告》与《亚太财富报告》显示 ,我国大陆地区现共拥有100万美元上金融资产的富裕人士的数量己超过了32万人以上,他们掌控的金融资产总额了1.59万亿美元 。并且通过该报告数据继续显示,我国大陆地区富裕人士与超富裕人士也占亚洲的比例的13.5%、29.1%。这些事实表明我国高净值财富人士的财富拥有量己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财富管理业务的开展已具有了坚实基础。并从另一方面看,财富问题的大量存在说明我国的财富管理需求是十分迫切的,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也极为广阔得。但虽然业务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我国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财富管理需求已充分凸现出来,但有效的服务难以迅速跟进的矛盾现象正是我国目前私人银行业务状况的一个集中反映。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也是很多的,其主要的集中在财富管理理念单一与产品创新机制不足 。
二、 私人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富裕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
从我国私人银行的客户角度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阶层的数量也开始不断增加,这为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富裕阶层的不断壮大和他们理财需求的不断地增加为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理财产品不断的增加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个人财富的不断增加,使个人的理财需求不断地增强,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也开始逐渐地显现出来。我国各大银行为了能够迎合个人投资者的需求抢占客户市场,也开始积极地进行着各类产品的创新。截止到2008年上半年,中资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产品种类就已经达到2450个。为此,从产品方面来看,我国银行业所提供的理财产品的创新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新型的理财产品也开始层出不穷,这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金融理财师队伍开始形成
随着个人理财需求的不断地增长、金融产品的日益地复杂化,金融理财师作为专业理财顾问的作用开始被人们所认识,理财师的培训组织也逐步出现并日趋规范化的趋势,其发展为我国银行培养了一支经过专业培训的理财师队伍,如2008年1月8日,第一个由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认证的私人银行家培训班在天津开班,其中来自中国农业银行40多名从事高端客户理财业务管理的专业人士参加了这次的金融培训。
(四)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提供了重要保障。私人银行服务的提供有赖于高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这种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都是开放式的,从一些权威经济信息网站能够自动导入信息,其经济指标、金融工具价格公布数据变动的同时,并可以及时更新系统内相关信息。同时,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凭借系统中有关银行客户的准确信息,私人银行业务基本可保证在个人客户经理人才流动时将客户的发展稳定在该银行内。
三、促进中国私人银行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内金融行业虽然已经取得的进步,为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有利得条件,但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仍面临一定的障碍,如产品狭窄、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这将影响到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速度。为此,这就需要我国银行业利用其现有的有利条件,克服面临的障碍,推进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更快和更好的发展。
(一) 进一步注重科学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
现阶段,我国银行需要对现有优良个人客户、VIP群体进行再细分,选定和确定那些有财富管理需求的富裕家庭作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以富裕家庭的财富管理需求为发展导向,并借鉴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的经验,适当整合现有的各种营销资源,及时着手建立私人银行业务管理系统,组建高素质、专业化财富管理的团队,努力把自身系统优势以及信息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财富管理优势,开发能够有效满足我国富裕人士财富管理需求的产品体系。构建完整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营销体系,从战略高度推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缩小我国与国外银行个人业务服务水平的差距,巩固、高端客户间的长期合作的关系。
(二) 严格管控私人银行的业务风险
私人银行业务涉及的投资产品开始日益复杂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交易风险、操作风险及声誉风险也开始逐步扩大,风险控制对于我国私人银行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但由于我国私人银行现有相关法规不健全,银行采用分业经营,所能够投资的范围也是十分狭小的,私人银行所能够投资的无非是股票、房产以及基金,缺乏合理与有效投资工具,这使得风险不易分散,给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此,要建立和健全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如操作规程、管理办法以及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从而保证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能够在规范、低风险状态下稳健运行 。
(三) 开发创新产品,完善服务体系
在激烈的竞争的环境下,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注重产品的开发、创新。使得私人银行设计合理、兼顾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利性的金融产品不但吸引目标人群成为本行客户的基础,还可以和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信任关系的重要前提。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考虑到国内银行业在产品开发方面还处于比较弱的状态,私人银行产品创新应与证券、保险、信托以及期货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另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因为客户经理是和客户联络的一个主要通道,他们最了解客户的需要和客户希望支付的价格。为此,在产品开发、定价过程中需要尊重客户经理的建议,如个人风险管理、中小企业业务规划、遗产计划、雇员福利规划、退休计划、房产计划、教育计划以及税收计划等方面。
(四)做好金融产品定价,以吸引和留住客户
在定价策略上,需要把握以效益为中心的弹性定价的原则,据不同金融产品的属性,灵活地制定产品价格策略,如一是制定的价格要以市场价格为参考,在市场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二是对那些别人尚未研究出来的创新性产品,应视其被模仿的难易程度,早期可制定适当高一点价格,再据竞争者的定价情况调整价格 ;三是对那些具有优势的产品,需要在准确的成本核算及市场调查基础上,明确金融产品的价格弹性,制定适应客户需求的与相对较高的价格。
(五)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高级理财人才
人才是我国各银行间竞争的关键,也是私人银行业务竞争的重要核心方面。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为此,加快私人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因为,需要做好CFP等注册认证制度的推广,逐步建立一支产品经理队伍,还要培养好熟悉投资知识与法律知识等多元化知识的私人银行业务专家,从而建设一支专家队伍,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的人才交流,重视优秀理财人才的引进。
参考文献:
[1]连建辉等.走近私人银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史建彤.美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运作对我国的启示.上海金融.1998,(10):41-42。
[3]何自云.藏富、不信任与私人银行.中国金融,2007(9):83-84。
第一,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这其中很重要的问题是银行业贷款集中度比较高,大家知道银行信贷从集中度来讲有两个领域风险比较大,一个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个是房地产。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面,我列了几个点,一个是政府担保杠杆率比较高,政府为了多头担保,同时政府进行多头举债,政府负债率比较高。所以多头举债,政府再融资平台,很多融资不仅仅是通过银行贷款,包括也通过和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托计划,发行理财产品。包括直接在市场上发行地方平台债,发债的方式,这样导致政府整体负债比较高。第三方面政府主导的项目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我们发现有大量项目,比如一些城市修建公共设施,非盈利的项目也是使用银行贷款,我们想这个风险大是商业化不高,也是咱们监管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当然第四个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上会面临瓶颈,比如房地产调整,财政收入变少,使得平台融资风险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我们说在这方面是存在隐患的。
第二,银行资本金急需补充,在2010年对商业银行进行了一轮再融资,到了现在,又有几家商业银行要进行再融资,这里跟我们宏观管理监管政策上的一些不确定性是有关的,现在这个情况,其实我国巴塞尔协议投入使用的话,会有新的一些在资本金监管的变化。所以,未来资本金补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前瞻
在目前的宏观格局下,对中国银行业,笔者大概做出以下三方面的判断。第一,笔者认为信贷业务仍然是银行业绩的主要支撑。第二点中间业务将面临增长压力和契机。增长压力就是说从表外贷款已经被监管机构叫停,这块其实是支撑银行中间业务,包括零售业业务很重要的一块收入。这块被叫停,当然银行还需要在其他的零售业务上有所突破,所以笔者认为银行在零售业业务上发展的信心仍然是非常大的,包括通胀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尽管监管不让你做信贷理财产品了,但银行还可以跟通胀挂钩的,比如做一些挂钩型的结构型的理财产品,这块的发展空间也应当是存在的。另外银行应该提高服务能力,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像理财、银行卡,包括随着人民币贸易结算不断增大,在这些领域中间业务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第三点笔者认为混业经营也会带来新的盈利点,主要是说银行包括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我们看到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进行产品的交叉销售业务合作,这两年应该说是在不断加深的。展望混业经营,除了这块空间可以继续挖掘,其他领域,包括银行跟PE、私募股权基金,现在很多阳光私募型的产品,在各家商业银行进行发售,在这些方面合作其实合作空间也是比较大的。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除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一直坚持实行混业经营以外,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逐渐放弃了对金融分业经营的严格规定,经过金融改革,先后走上了混业经营之路。国际上金融经营模式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变化是多种利益博弈的结果。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各金融机构间的业务不断交叉、重叠,相互渗透,差异不断缩小,界限越来越模糊,分业经营的模式再也无法适应金融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己经成为WTO的成员,按照规则要在同等条件下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于是外资银行纷纷涌入我国资本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必将和实行混业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竞争,而外资银行,业务多元化,服务全面化,技术先进,是仍然以单一存贷业务为主的中资银行无法抗衡的,如此巨大的冲击,必然要求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快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全面接轨,所以中资银行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只是时间问题不再是选择性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动因
1.1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相关概念的界定
金融分业经营是指金融业中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现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及其他非银行业务分别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来经营,国家通过法律明确界定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也就是说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不能相互交叉,都应该限定在各自的业务领域之内。对商业银行来说,分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只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以及货币兑换等业务。
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根据巴赛尔联合论坛的定义(JointForum,2001),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1)狭义的概念。主要指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中,可以在其中任意两个领域内进行业务交叉经营;(2)广义的概念。同一金融机构可以经营不同性质的业务,使得业务多元化,如商业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法律对金融机构的营业范围不做明确限定①。
1.2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银行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已经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的一大趋势。从我国目前来看,银行业仍然以分业经营为主要模式。但是自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是金融全球化的诸多挑战,我国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事实,如果我们仍然实行传统分业经营,必然难以与西方国家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银行竞争,甚至在本国业务竞争中也落于失败境地。因此,面对这么多挑战,我国银行业要想在国内外金融机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行混业经营是非常有必要的。
2.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混业经营情况
2.1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基本概况
江苏银行是由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扬州、镇江、连云港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根据“新设合并统一法人,综合处置不良资产,募集新股充实资本,构建现代银行体制”的总体思路组建而成,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挂牌开业。总部设在南京,注册资本78.5亿元②。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成立后,在企业的体制、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作为江苏银行的分支机构,淮安分行确立一级法人观念,在总行大的框架下“合规”运作,确立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更加严格地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发展思路从以前的重规模、重速度向重内涵、重管理转变;始终秉持“源于城商行,高于城商行”理念,始终坚持市民银行定位,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支持地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主,同时参与地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大力支持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2011年6月底,分行下辖11家支行和1个营业部,共32个网点,在职员工803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5.0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3.71亿元③。
2.2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混业经营业务分析
尽管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仍实行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经营模式,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淮安分行正在将业务范围向更广阔的空间推进,逐渐把业务重心从传统的存款利率业务拓展到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业务,利用商业银行在我国特殊的信用优势、网络优势,通过大力金融创新,形成了目前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多元化的初级混业经营局面。
淮安分行在每年年报的利润表中把营业收入分为两部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根据2007年至2010年的年报显示,淮安分行近年来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情况如下表:
数据来源: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年报统计
淮安分行的非利息业务包含范围十分宽广,其中一些业务超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因此很强的混业经营特征,还有一些业务是与其他一种或多种金融机构合作经营的,属于混业经营的初级阶段。正是这种跨市场跨机构的混业业务模式,为银行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从而为淮安分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淮安分行的非利息收入中包括投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这些是属于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的直接混业业务;理财业务属于交叉业务,融合了基金业务、信托业务、和证券业务;业务中主要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业务,包括银证合作、银保合作、以及银银合作。从这些业务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淮安分行的混业经营在业务范围已经基本铺开,可以为其客户提供在中国境内最完善的金融服务。
在银行业大变革的动荡时代,中国传统银行业也寒风劲吹。尽管中国国内银行没有像欧美顶级银行那样来势汹汹地颁布大规模裁员令,但是很多银行的基层员工队伍正在缩减,银行高管也频传跳槽信号,银行业昔日令人艳羡的“铁饭碗”的形象也渐渐褪色。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银行业面临困境?未来银行业应该如何发展?
中国银行业受到多方因素的冲击
目前,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产能过剩行业经营状况愈发艰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不佳,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日趋增大。中国社科院的2016年《经济蓝皮书》数据显示,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6%~6.8%。在这种形势下,银行受宏观经济面影响会面临较大的经营挑战。其次,实体企业经营困难。在目前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去库存化压力大,实体企业经营异常困难,最终必将传导到作为服务业的银行业身上,直接制约银行业利润的增速。再次,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埃森哲在的《中国金融服务业消费者洞察》中表示,互联网企业对金融业所带来的挑战,不仅是利润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整个市场生态环境的改变。
传统银行的转型探索
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传统银行开始寻求转型之道。平安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开始向互联网金融方向大力创新。
2015年,平安银行全国首个“贷贷平安卡”电商平台项目“元宝铺”在杭州成功落地。“元宝铺”由阿思拓旗下公司运营,是基于电商经营数据的卖家信用贷款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发展,运用大数据分析和风控体系,为平安银行推送优质的天猫、淘宝等大型电商平台卖家的融资需求。
2015年,工商银行推出了e-ICBC体系,主要是三个平台:电商平台融e购、社交通讯工具融e联、直销银行融e行。业内人士认为,工行以电商平台积累大数据,核心思路仍然是将用户圈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客户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业务,这是e-ICBC之下工行提供电商、社交通讯与直销平台的逻辑。
招商银行也低调推出了“小企业E家”。与工行力图打造电商平台不同,“小企业E家”围绕中小企业“存、贷、汇”等基本金融需求,开发了企业在线信用评级、在线授信、创新型结算、在线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一网打尽中小企业如闲散资金理财、生产链条、内部管理等多方面所需的金融服务,创新思维可见一斑。
有创新才有发展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果传统经营模式不改变,将很难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的竞争中,传统银行应积极变革,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做好小微金融服务。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未来金融脱媒的形势会进一步加强。在这样的态势下,银行应该拓展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挖掘新的盈利空间。我国小微企业众多,潜力很大,有待开发。传统银行要强化普惠金融和与小微企业共同成长的理念,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具有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
加强全方位数据收集。长期以来,银行对结构化数据收集的比较多,但是对于非结构化数据收集不够,银行应学习互联网金融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数据的处理方式,并以此来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习惯,预测客户的行为,从而进行有效的客户细分,提高银行业务营销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5-0048-05
我国“两会”期间,放宽银行综合化经营限制的呼声再起。尽管现行《商业银行法》仍未完全放开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但近年来银行频频“曲线”涉足基金、金融租赁、保险等领域。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资银行来说,综合经营更是其应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金融国际化冲击的有效策略。而最新公布的2012年年报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星星之火”正呈燎原之势。
一、商业银行经营面临严峻挑战
综合当前金融经济环境变化和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促使中资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
首先,中国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的挑战。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是我国融资的主要渠道。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新的金融产品,不仅与商业银行争夺存款市场,而且还争夺银行的优质客户。一些优质客户凭借自己的信用直接绕过银行这个传统的信用媒介,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从金融市场上取得较为便宜的资金,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直接融资地位上升,间接融资地位下降,即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融资非中介化已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更多居民将银行的储蓄存款“搬家”,去追求收益更高的金融资产,导致银行储蓄客户流失;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迫使银行信贷客户遭受分流。由此可见,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场客户争夺战,取胜的关键在于能否具有便利、高效、准确的优质服务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而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则有利于金融业务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多元化经营满足客户、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的挑战。自2006年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连年加快,目前已经从1996年以来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到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直至放开人民币各类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从而导致存、贷款利差出现相当幅度的缩小,利率风险将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重要的经营风险。2012年6月8日央行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步伐,预示着我国银行业传统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商业银行亟需通过谋求综合经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并以此降低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实现业务的多元化,从而弥补利润缺口,增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再次,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冲击、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特别是原本单一经营模式不可持续性的挑战逐步显现。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的持续提升,中资银行“走出去”以及外资银行“走进来”步伐加快,中外银行将在全球金融舞台上展开竞争。金融业的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开放意味着国内金融机构正在接受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人民币国际化更是不可逆转。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开放和自由化程度的变化会影响银行体系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从而改变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面对已经实行综合化经营,并在金融危机后逐渐恢复元气的国际金融控股集团,我国金融业需要加快发展综合化经营,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本土金融控股集团,应对国际金融业的挑战。因此,实现银行综合化经营也就在所难免。
除了上述三大挑战之外,商业银行因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还可能面临经济周期变化的考验。将来中国的经济很有可能转入中低速增长时期,银行很难再通过把资产规模做大来获取利润。在商业银行拓展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的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进入到了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并在该领域与银行进行竞争,金融脱媒现象将更加明显。同时,对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监管将趋严趋紧,监管标准将逐步与国际接轨,监管重点将集中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控制和内控机制等方面。
二、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独具优势
金融综合化经营,是指银行、保险、证券各业跨业交叉经营,无分业限制,或在有一定限制下以某种方式达成实际上的金融各业交叉经营。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是金融综合化经营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指银行业突破传统的业务范围,开展保险、证券等行业的相关业务,实现银行、保险、证券各业产品边界不断模糊与融合这一有机的结合过程。在西方国家的相关正式文件中,有对金融综合化经营的企业使用“金融控股公司”的提法。1999年2月,巴塞尔金融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和国际保险监管协会提出了多元化金融集团的说法。在德国,由于银行可以经营除货币发行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包括投资信托、证券、保险等,故有“全能银行”之称,即“具有全部金融业务功能”的银行。
综合化经营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内部综合化经营和外部综合化经营。内部综合化经营指银行内部通过产品创新或交叉销售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外部综合化经营则可以理解为公司组织层面的综合化经营,是指通过新设或控股独立的子公司来开展综合化金融业务。综合化经营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有效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提高金融交易效率、更好满足广大金融消费者需求的客观要求,是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
从历史上看,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经营模式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发展历程。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从战后至今一直实行混业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放弃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制度,向银行、证券、保险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综合化金融方向发展。1986年,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放松管制以促进各种金融机构业务的相互渗透,逐渐向金融综合化方向发展。1997年,日本推出金融体制改革一揽子方案,放宽对银行、证券、保险业的限制,允许跨行业经营业务。伴随着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1999年,美国正式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跨业经营,标志着长期实行金融分业制度的美国在世纪之交最终废弃了这一制度。由此可见,国际金融业综合化经营一般都是发端于银行业,由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逐步推及金融业的综合化经营。
根据资产组合管理理论,投资的多元化能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综合化经营是金融企业分散经营风险的良好方式。集团收入来源多元化,可以靠改变原有产品结构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也可以靠其他领域的产品来开拓市场,互相弥补,从而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平滑财务指标的波动,降低集团整体风险。同时,集团资产配置选择更为广泛,可以低成本、自由灵活地将各类资产、负债及其他业务进行广泛的风险组合,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单一业务的金融机构则没有这种优势,导致经营风险过度集中,不利于稳健持续经营。此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早陷入挤兑风波的英国“北岩银行”,就是因为业务过度集中于住房贷款,在美国次级债务危机的冲击下变得不堪一击,陷入破产境地。同样,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美林证券等华尔街投资银行也因次级债危机,股价大跌,高管辞职,经营混乱,最终导致了破产或者被兼并的厄运。而那些实施综合化经营策略的金融机构,如汇丰集团、摩根大通集团、美国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则依靠其他领域的盈利弥补了损失,有效减缓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当然,此次金融危机也暴露了金融综合化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不会影响其未来的持续发展。在危机逐步企稳之后,国际大型银行继续着力发展综合化经营业务,其综合化经营指标出现反弹,部分大型银行的综合化经营程度甚至已经超过危机前。
三、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历程
21世纪,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已经逐步展开,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在了实践的前列。这既是全球主流银行近年来发展的自觉选择,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综合化经营受监管政策推动的效果明显
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很大程度上受监管政策的制约。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获批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07年,银监会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资质要求的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200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签署了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年年底,银监会又颁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这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带来了新机遇。在政策推动下,国内商业银行逐渐建立起囊括基金、投资银行、保险、信托等多种业务领域的综合型经营平台。
(二)综合化经营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从涉足的领域看,在金融租赁方面,随着银行新设金融租赁公司政策的放开,截止到2010年底,共有9家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在投行业务方面,各家商业银行通过业务创新,业务经营范围不断得到扩张,比如,有的银行推出了与PE等机构的合作新模式,将原有基本限于常规性托管业务的合作关系深入到财务顾问、客户推荐等层面,部分银行甚至已经获准通过旗下子公司开展境内直接投资业务。此外,在部分银行涉足信托、保险等领域的示范效应下,不少银行都在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综合化经营。
(三)部分银行意欲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
2008年,随着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雏形更加完善。以交通银行为例,通过2008年的运作,建立了以银行为主体,包括交银保险、交银国际、交银信托、交银施罗德基金、交银租赁等机构在内的综合性金融集团的构架,“大金融”特点十分明显。事实上,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基本上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除了大型银行,一些金融控股基础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资源整合,也逐步做实金融控股集团。例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集团所属企业包括中国光大银行、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中国光大实业(集团)公司等,并在香港拥有光大控股和光大国际两家上市公司。
(四)综合化经营或再提速
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整体上讲还是处于试点推广阶段,而且综合化经营目前主体都是按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来推进的,还缺少相关的法律和管理规定。但最新公布的五大行年报显示,商业银行对于加速综合化经营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建设银行称,该行在发展好银行主业的同时,将加快发展保险、信托、投行、基金、租赁、证券等非银行业务,构建市场互为依托、业务互为补充、效益来源多样、风险分散可控的经营构架。交通银行也表示将继续推进综合化经营,强化银行与非银行板块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子公司产品嵌入集团产品线,同时提升子公司的专业竞争力和行业排名,加快发展,增强反哺能力,提高综合贡献度。从总体上看,五大行将会进一步实现综合化经营。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和防火墙制度,确保局部领域风险之间不形成传递,保持良性发展。
四、中资银行综合经营星火燎原
利率市场化时代,息差收窄,金融脱媒冲击存贷款客户资源,金融国际化引发内外冲击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应对严峻的经营形势,商业银行无一例外给出了相同的答案:转型。从五大行的年报来看,综合化经营带给银行的不仅是经营范围的扩大,所产生的效益也日益显现,成为多家银行利润的新增长点,正可谓是星火燎原。
(一)利润贡献度有所提高
对于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来讲,2012年,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改变——截至2012年末,五大行的综合化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对整个集团利润的战略协同效应也日渐提升。其中,建设银行表现突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建设银行已拥有境内外8家经营性子公司和26家村镇银行,业务覆盖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投资银行等多个行业,该行子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608.39亿元,同比增长28.9%,建设银行各项非银行业务也可谓“全面开花”:建信信托净利润增长78.4%,行业地位跃升至第二位;中德住房净利润增长72.9%;建信人寿净利润增长50.4%;建行亚洲净利润增长30.4%;建信基金净利润增长15.9%。子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21.39亿元。
五大行中,综合化经营牌照最齐全的是交通银行。截至2012年末,该行控股子公司(不含英国子行)资产总额达人民币915.90亿元,较年初增长46.88%;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人民币12.74亿元,同比增长17.96%,对集团2012年利润贡献度达到2.18%,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6家非银行子公司资产总额较年初增长43.97%,占集团资产1.58%。其中,交银国信存续信托规模达人民币15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1%。交通银行年报称,该行以“板块+条线+子公司”协同模式为依托,以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提升子公司发展、协同、竞争三大能力,打造子公司流量业务、航运金融和财富管理三大特色,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化综合经营道路,努力打造集团综合经营优势。
此外,其他各行多元化经营也各有亮点。如,工商银行的工银租赁2012年末总资产1190.49亿元,增幅达41.8%;净利润11.66亿元,增幅达34.8%。中银集团人寿2012年实现净利润6.15亿港元,同比增长14倍。可以说,在中间业务增幅下滑、五大行盈利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加速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正在成为各行弥补利润缺口、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把利器。
(二)保险基金成两大亮点
综观2012年五大行在综合化经营上的运作,保险和基金两个方面的收获颇丰。
首先,2012年银行系保险公司发展迅速,成为银行综合化经营中的一大亮点。7月19日,由工商银行控股的工银安盛人寿保险开业,使其除银行以外的金融牌照增加到4张;同月27日,建设银行对旗下建信人寿保险的增资申请获批。11月27日,建设银行完成了收购美国银行持有的建信租赁24.9%的股权交割手续,使建信租赁成为其全资子公司。11月21日,农业银行收购嘉禾人寿51%股份获批,至此五大行已全部将保险牌照收入囊中。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银保险资产总额72.63亿元,实现保费收入41.45亿元,同比增长43.2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28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3.22亿元,同比增长648.31%。工银安盛总资产达到109.51亿元,净资产26.91亿元,保险业务收入47.53亿元,居合资保险公司第二,同比增长197%。农银人寿总资产235.12亿元,净资产19.91亿元,全年实现总保费收入41亿元。
其次,银行系基金公司2012年也迎来快速增长。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工银瑞信旗下共管理28只共同基金和多个年金、专户组合,管理的资产规模约1568亿元,总资产10.13亿元,增幅17.7%,净利润1.97亿元,增幅10.1%。建信基金共管理28只基金产品,总资产7.21亿元,净资产5.75亿元,2012年实现净利润1.31亿元。中银基金2012年末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1001亿元,突破千亿大关,比前年末增长130%,同时资产总额达到8.22亿元,实现净利润 1.79亿元,同比增长4.3%。
五、中资银行综合经营实现路径
虽然国有大行的保险、信托、金融租赁、基金等非银行业务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应该说综合化经营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2013年初,银监会在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为了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将“审慎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两会”期间,金融界代表再次呼吁加快银行混业经营步伐。而目前兴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获批,银行系基金公司又扩容。应该说,银行拓展综合化经营正面临良好机遇。
机遇面前,当前各家银行都在摸索转型道路,银行要提升中间业务收入,需要调整业务结构,以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营来改变盈利模式,而综合经营是商业银行转型的主要路径。次贷危机之后,曾有观点认为,金融业综合经营激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但是,实践表明,综合经营并不是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或内在原因,次贷危机之后,部分国际银行的综合经营程度甚至超过了危机前水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危机导致我国金融监管加强,但这与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投行、信托等金融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情况大不相同。从政策导向来看,中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大方向是确定无疑的,可以预期,今后商业银行将继续稳健地推进综合经营。由于投资银行、基金、金融租赁、保险这几项业务的发展前景不同,政策限制、投资规模及经营难度也不尽相同,各商业银行在综合化经营的选择上,可能会有所偏好,而不是齐头并进、遍地开花。从具体业务来看,由于保险业务涉及的专业保险内容较多,与商业银行主要经营业务对象出入较大,且在管理文化方面,保险经营风险的大数法则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潜藏着管理风险。故商业银行可能更多以投资入股或并购的方式进入保险业务,自行发起设立的可能性较小。而金融租赁、基金、信托等业务不仅前景广阔、可依托商业银行广泛的客户资源和便利的销售渠道发展自身业务,而且,金融租赁等业务也是融资贷款的一种方式,业务模式与商业银行有类似之处。因此,商业银行在金融租赁、信托等业务领域可能较易入手。
总之,从我国银行业发展来看,大银行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增强了其开展基金、保险等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有关金融业综合经营规章制度更加完善,监管体系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逐渐匹配,为银行业综合经营奠定了制度基础。这都为商业银行深化综合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未来将会呈现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江鸿.中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法制与实践的互动[J].金融论坛,2011,(12).
[2]蔡宁伟.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四点思考——基于“四化”的管见[J].金融会计,2012,(6).
[3]袁宁.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监管创新[J].中国金融,2011,(2).
[4]马陆方,马锦.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现状、发展趋势及风险防范[J].金融与经济,2012,(8).
[5]邓鑫,丁磊.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效果验证[J].金融发展研究,2012,(8).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个人财富加速增长,我国金融系统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前景看好。笔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快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与国外金融业相比,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起步较晚,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据统计,2000-2008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16.5%,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33万亿元。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必然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转型。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目前有74%的人对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感兴趣,41%表示需要个人金融业务服务。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已把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层次低、规模小、类别上都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目前国内金融业仍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目前的个人金融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较低的个性化服务层面,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实现增值,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2.条块分割,缺乏机制保障
个人金融业务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它的顺利开展必须上下协调、前后沟通。而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通常归于银行的个人业务部,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又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导致个人金融业务条块分割,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3.资源短缺,缺少系统支持
建立和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基础,而商业银行的运行系统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上,客户信息资源极为有限,客户资金增减、资金流动趋势、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不同选择等掌握不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了解不够,无法有效地加以分析利用,导致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始终无法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银行与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客户信息资料库还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
4.缺乏高层次人才
个人金融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网络机构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它要求个人金融服务人员不仅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要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而目前我国银行人员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前景的对策建议
1.积极培育业务意识和金融市场
作为从事个人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点、员工及各种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建设的宣传和引导,主动宣传正确的个人金融业务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宜的业务产品,提供便捷的业务工具,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管理与规划。细化客户市场,重视个人金融业务产品个性需求研究,提供差异化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在服务好优质客户的同时,不能忽视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阶段中低层次的客户,他们数量众多,集合效益明显,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银行客户经理可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户市场的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业务服务。
2.不断丰富业务产品和服务内容
长期以来,个人金融业务仅是国内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现阶段,金融监管仍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和人民银行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支持金融同业间加强合作,共享信息,业务适当交叉,混业经营政策的松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能停留在为客户提供单一的储蓄或者咨询上,应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根据客户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风险偏好的特性,设计个性化的理财计划,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加大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为客户“度身定做”金融产品,使客户实现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3.加强金融机构间的跨行业合作
以居民的货币资产储蓄为纽带,在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通过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提升服务层次,获取综合效益,逐渐聚集起核心个人客户群体。加强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从互相间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金融密集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方式,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合作。
4.加大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市场上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保险等多项金融业务的全能型人才。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引进人才时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招聘和吸纳;另一方面,着眼发展长远,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金融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和进修,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业务理财专家,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同时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个人金融业务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规范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全面提升个人金融业务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丽娜.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OL].中国金融网,2010-11-17.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加速、金融体制在不断完善和革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已经能和负债业务以及资产业务相媲美的了,中间业务的日益完善已成为了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革新,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而中间业务的发展工作也得到了各大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继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的发展工作作为了银行发展的重点。另外,保险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各大企业以及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有了显著提高,各大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样一来,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方法以及资金来源渠道就受到了严重威胁,其存贷款业务利差也随之得到了降低。因此,为了拓展业务范围,继而取得更好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就需加大力度发展中间业务。[1]
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发展上现存的问题
2.1 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还有待完善,银行商业化的发展时间也较短。多年前,当我国只有工、农、建、中这四大银行时,依据国家所出台的政策进行资金方面的资助就是银行业的主要职能,可以说在行业之间几乎不存在竞争。另外,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 响,客户并没有对一些中间业务比方说信用评估、证券咨询以及委托等提出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中间业务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并未与国外银行业进行紧密,因此,信息的缺失以及交流的不足也是阻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稳步发展的一大因素。
2.2 管理经营机制的不完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以及管理模式都不具高度的科学性,中间业务也缺失合理可靠的管理机制。另外,对于中间业务的相关概念,一些商业银行并没有进行深入掌握,虽说对逐级监管的方法进行了运用,但其所推行的考核制度以及考核方式仍旧不够完善,而这也给中间业务的顺利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不完善的管理机制还造成了问题的出现,即企业和银行经理利用中间业务进行弄虚作假,给中间业务的稳步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2.3 法律规章方面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资产业务以及负债业务之后,中间业务已成为了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又一核心支柱,而这和科学合理的法律规章是分不开的。在西方许多国家,《银行法》、《信托法》、《投资基金法》、《证券交易法》、《股份公司法》、《投资公司法》、《期货法》等法律规章得到了出台,且都对中间业务进行了阐述和规定。在我国,针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科学合理的法律规章并没有得到合理完善,不仅如此,从金融运营安全这一层面出发,我国还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了限制。比方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提到:“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对这一条例进行分析可发现,其中提到的业务都是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针对中间业务的相关收费标准以及经营模式等问题,中国银监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并未进行明确。在2001年7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得到了出台,但其中也并未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明确。可以说,不健全的法律规章会极大程度上阻碍我国银行业的稳步发展,这一问题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针对银行业,相关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管理监督;二是银行不具备一定的行为依据。这样一来,各银行的中间业务就会出现混乱局面,最终也将影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进步。[2]
3 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相关对策
3.1 由市场主导替代政府主导
一般而言,在政府的强制干涉以及指导下所进行的中间业务活动就称之为政府主导模式。在我国,银行商业化的时间很短暂,针对这一发展过程,政府进行了大量指导和控制。但倘若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完全为政府所控制,那么最后只会得到相反效果。总而言之,针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政府需做的则是对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制定和改善,并对计划的施行进行严格监督,让商业银行通过市场竞争改进业务、提升自己,最终使中间业务得到稳步发展。
3.2 促进银行业完成“混业”发展
虽然针对金融风险,运用分业监管以及分业经营可进行有效的预防与应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革新,这些机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方说股市有保险基金的进入。因此,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需积极对金融业混业经营这一模式进行施行。
首先,可积极对银保合作以及银证合作进行推行,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拓展业务。比方说,可发展顾问咨询方面的业务、融资类业务以及发展基金托管业务等。倘若与保险业进行合作,商业银行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争取存款以及代收保费等方面的业务,而应该从资金、技术以及业务等方面入手进行合作与发展。另外,银行针对保险公司的资产集中风险可与保险公司开展相关的合作,并对协定存款进行合理运用,和保险公司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其次,对于我国综合经营来说,最合适的选择就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作为一类新型而具有创新性的制度,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其依据资本融合这一模式巧妙地将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联系在一起,使综合性、统一性的服务优势得到了形成。另外,此模式还依靠子公司顺利地完成了跨业经营,具有现代综合经营和传统分业经营两者的优点,因而也具备了较明显的优越性。
3.3 对科学合理的业务发展规划进行制定
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以及所得效果来说,商业银行所制定出的发展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在对发展计划进行分析和制定时,商业银行需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新概念、新思想进行学习,将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其工作的关键和重点,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时代性以及科学性。另外,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对发展规划进行制定时,需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与此同时,还需将中间业务的发展和传统业务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使业务发展具有创新性以及可操作性,让中间业务的发展带动传统业务的发展,并为中间业务提供发展基础。所以,我们需发展多方面的业务,比方说信息咨询业务、清理债务、信用卡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业务以及债权等业务等,并在中间业务里面合理运用到金融衍生工具,对其他的业务进行拓展。对相关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可知,给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造成阻碍的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担保缺失以及信息量的缺乏。对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拓展,一方面可使资产的流动性得到扩大,另一方面还可使中间业务更具科学性,最终提升运营的效率。[3]
3.4 对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制定
为了使产品和市场得到紧密连接,就需运用到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当前,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里面,中间业务营销队伍建设以及中间业务宣传工作建设都是不够完善的。针对中间业务的营销层面,银行并未进行重点关注。比方说,在对太平洋卡进行宣传时,交通银行进行了策划和准备,并采取了上街宣传的方式。随着“全国通”以及“一卡通”得到大范围普及以后,交通银行所推行的太平洋卡得到了认可和接受。所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需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站在战略高度,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另外,还可以运用科学合理的措施使中间业务面向多方面,即市场。客户以及产品等等,最终使市场占有率得到拓展。最后,在中间业务的发展方面,银行还需对差别营销战略进行合理有效制定,使有序而合理的营销机构得到建立和完善,并将关系营销作为重点。
3.5 注重技术投入,对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在对中间业务拓展团队进行建设时,商业银行需要将人才培养工作以及技术开发工作作为重点部分。当前,中间业务的竞争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即人才的竞争以及技术装备的竞争。具体而言,可注重技术的研发与使用,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金清算系统以及电子化信息化网络进行建立完善。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银行可开展培训活动使员工的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得到大力提升,并建立出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得到调动。[4]
4 总结
综上所述,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仅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当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里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就需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业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投入、营销策略等方面着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及进步。
【参考文献】
[1]邢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2012(05)
根据《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05年~2006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在国内13家商业银行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中,招商、交通、民生和中信银行分列前四位。建行、中行和农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位列第五,第八和倒数第二(工行因财务重组,未进行评价)。
2006年我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着眼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迎接更为激烈的挑战。
一、银行业竞争力的层次结构
核心竞争力被定义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并使企业能在长时间内取得竞争主动的核心能力,可有力地支持企业向更有发展空间的新业务领域拓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银行的产品、服务等显性要素,称为表层竞争力要素;银行的资本实力、经营规模、人力资源等被称为深层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则主要是指银行的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产权制度。
二、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和问题
1.战略管理的竞争力分析。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竞争力根源于商业银行的决策者以及银行总体目标,发展方向和银行经营战略。国有商业银行的人事管理体制,阻碍了银行实施长期的发展战略。国有商业银行的负责人的工作成绩的评估具有很强的短期性,难以做出有效的长期的战略规划,体现为三种不良倾向:一是战略规划流于形式;二是战略规划不科学;三是战略既定论。
2.组织结构的竞争力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结构为“金字塔”式结构,有两种模式:一是总行―省分行―地区分行―县支行―营业网点的5层体系;二是总行―直辖市分行―城市支行―营业网点的4层体系。
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市场化条件下,这种组织模式的弊端十分明显:
(1)管理层次多,信息不对称,管理缺乏针对性,决策滞后。
(2)分级管理加大了运营的风险,缺乏内部制衡。
(3)导致银行经营层次低,服务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差。
(4)加大了银行内部管理成本、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
3.产权制度的竞争力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仍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在:
(1)国有商业银行是全民所有的国家独资企业 主要服务于国有和集体经济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多数为私有,主要服务于私有企业和个人。
(2)国有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非经济因素(如国家政策、社会稳定等),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经营目标。
三、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1.构建联盟战略,提升战略管理竞争力。
(1)加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各自的领先优势、业务优势和人才优势,各有特长,具有联盟所必须的互补性和能力匹配的条件,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
(2)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发挥其地区优势和零售优势,让中小商业银行来、分销产品。
(3)以银行核心资源为导向,实施并购战略。国有商业应在拥有优势的领域开展并购活动,整合核心要素,剥离非核心业务,有效运用自身的核心能力,着眼于最能体现银行的竞争优势和高附加值的战略性业务,避免精力和财力上的分散。
2.实施“扁平化”改造,提升组织机构竞争力。组织机构重组和再造的核心就是要尽快应用现代电子通讯和网络技术实施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具体思路是:
(1)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和效益成本分析,有目的的撤并经济含量低、地理偏僻、业务量小的机构,保留和加强业务量大地区的机构建设。
(2)合并同域管理机构,撤消省分行所在地的市分行(有的称为省分行营业部),由省分行直接对城区支行进行管理,将同城两套管理机构、人员、资产进行整合。将所有省(自治区)分行改为区域分行,负责市辖地区和附近地区的业务经营和管理,将现在的地市级分行分为三类,地区经济总量较大的上升为一级分行,直接由总行进行管理,地区经济总量较小的下降一级,改为支行就近划归其他分行管理。
(3)按经济区域设置若干地区管理中心,履行总行委托的管理职能。地区管理中心不是一级机构,不独立进行效益核算,一般只负责审批、审计等项工作。
经过以上重组,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总行―(区域性管理中心)―分行―支行网点的三级组织架构。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在经历了缓慢的市场培育阶段后,开始进入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在信用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内发卡机构大量增加。竞争也更加激烈。而2006年12月1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外国银行转制为当地注册的银行法人以后,可以发行人民币信用卡,更使国内商业银行要直面外资银行的竞争。面对在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具有技术、增值服务等方面优势的外资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如何与其开展竞争与合作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状况
信用卡在我国诞生是始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贷记卡和国际卡。1998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国际贷记卡,在上海、广东进行了人民币贷记卡试点发行。从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产生,并步人市场的培育期。2000年以来,由于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加速开放,面对外资银行的潜在竞争威胁,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加大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积极改进产品和服务,努力与国际接轨。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运营中心,建立了较为独立的信用卡专业化经营体系。同年7月。工行开始发行牡丹贷记卡。中国建设银行于2002年12月18日开始发行贷记卡(国际卡),并于2003年第3季度发行了双币种贷记卡。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发行贷记卡,上海银行于2002年12月29日发行了人民币双币种卡。
2003年以来,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用信用卡的客户数量增多,再者,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国内信用卡的受理环境进一步改善,使国内信用卡业务得以快速发展。根据央行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底我国各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为4958万张。2007年前3个月,信用卡发卡量每月平均增长100万张以上。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信用卡将突破1亿张;而未来的5-8年内。中国信用卡贷款将达到90-120亿美元的规模。
在信用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内发卡机构大量增加,已经有27家银行和机构投入到发卡行列中来,在当前阶段乃至今后发卡机构的竞争重点都放在发卡规模之上。
二、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开展情况
在中国未对所有外来金融机构完全开放银行业务之前,外资银行早已通过与中资银行的合作的形式进入信用卡市场。2003年12月31日,花旗、汇丰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可以在内地发行双币信用卡。2004年,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合作、汇丰银行与交通银行合作组建的交通银行信用卡单元――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外资银行迈出进人中国银行卡市场第一步。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相关政策法令,这些合作都只能以业务单元的形式,而没有以合资组建信用卡公司。
2006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公布,外国银行转制为当地注册的银行法人以后,可以发行人民币信用卡。之后,有多家外资法人银行均递交了发行人民币银行卡的申请。截至目前,除了招商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外,其他银行都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推出了信用卡业务,除汇丰银行与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与花旗银行外,还有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华夏银行与德意志银行、兴业银行与恒生银行等都进行了合作,中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出现合作为主、竞争为次的局面。
信用卡作为零售银行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外资银行都希望将其做大做强。尽管开展信用卡业务的限制全面解禁,但由于受到现有客户资源较少、网点和ATM等渠道少的限制,外资银行在初期投入阶段还是抱着“重质不重量”的态度,只做高端客户生意,由上而下逐步深入内地信用卡市场。不少外资银行还是选择对中资银行进行战略性投资,联合发行信用卡的形式。
三、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劣势比较
(一)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劣势
1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势
(1)现有客户资源多,客户关系密切,有一定的客户忠诚度。
(2)网点多,服务网络强大,合作伙伴多。
(3)有传统文化和观念的优势支持,产品更适本国国人的品味。
2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劣势
(1)国内银行自身的体制存在弊病,现有的经营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
(2)多数银行经营观念滞后,对信用卡业务认识不足,定位不明确。许多银行仍把重点放在发行准贷记卡上,对信用卡的投入及重视程度都比较小。同时,一些银行的信用卡仅被视为一项普通的银行业务而并未配置足够的资源。
(3)信用卡产品与服务同质化倾向严重。主要是由于信用卡的发行银行缺乏对顾客个性化需求的考虑和设计,没有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进行具体的市场细分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4)信用卡服务不到位。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还不够强,服务态度水平不高,服务机制还不健全。在客户定位上,受各行信用政策、发展策略等的影响,各家银行的信用卡目标群体定位具有趋同性,导致在一个过于狭小的区域内展开竞争。
(5)电子化应用水平较低,业务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准确率不高。
(6)在内部操作、风险控制等方面经验缺乏。
(二)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优劣势
1 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势
(1)品牌效应高。外资银行在世界上有较高的知名度,有较高的国际信誉,因此有较大的吸引力,可能会吸引相当数量的高端客户,或者需要经常出国的人员。
(2)有多年的信用卡业务经验,有比较严密、成熟的业务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许多银行在国外有管理过5000万~8000万张信用卡规模的经验和技术。
(3)服务水平、技术及产品优势。外资银行的服务品种齐全,在信用卡、网上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间业务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有良好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产品的科技化程度比较高。
(4)市场反应能力强。外资银行有在发展中国家开发市场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2 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劣势
(1)现有客户资源、网点和ATM等渠道较少。国内居民对外
币信用卡的需求、使用量均不及人民币卡庞大,而一般在内地居住的海外居民,好已取得不同地方的外币卡,因此其市场空间远不及人民币信用卡。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网点和ATM等渠道建设要上规模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其业务开展会形成制约。
(2)不了解中国人的消费理念。节俭的消费理念,使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行为表现为“量入为出”,甚至压抑自己的消费。因此在外资信用卡不一定能受到大众的采纳。
四、国内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比较可看出,中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竞争中是各有优劣。现提出国内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应对竞争的几点建议:
(一)要用“精致”营销取代“粗放”营销。国内流河银行应从各个角度对信用卡市场进行细分,从重视发卡数量逐渐向重视客户质量转变,并根据锁定的重点目标客户类型,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信用卡产品定位。
(二)要继续致力于提高信用卡的科技含量的和品种内容创新。国内银行要积极采取创造市场的策略,去“诱导”消费者的需求。
(三)要巩固和拓展客户关系。国内银行应充分利用公共关系资源优势,加强银行与客户、银行与市场的交流与联系,在互动中稳固客户关系,从而建立起以客户为“轴心”,以环境、关系、质量和服务为“滚珠”的营销机制,以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应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挑战。
(四)要继续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水平,在理财、私人银行、房贷等产品上加大投入力度。
(五)要进一步增强信用分析和防范风险能力。风险防范是银行经营的永恒主题,而信用卡业务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这就需要经营部门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完善风险预防和监控体系建设;优化催收手段,提高催收效率;加强收单业务的风险管理,对高风险商户给予必要的监督和防范。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这会对属于个人消费贷款领域的信用卡业务的坏账率和其他信用风险带来负面影响,国内商业银行要避免政策的变化给信用卡行业带来的系统风险。
五、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合作方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表明,外资银行有着迫切需要与国内银行合作的愿望。国内银行应该利用这种机会,加快吸收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知识,提升自身在各个方面的独自经营研发能力,提高我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在国内的市场地位,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在国际市场竞争打下基础。
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合作方面,根据合作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三种选择方式:
(一)顾问式合作。这种合作方式是由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签订顾问协议,派出由专家人士组成的顾问团,向中资银行提供咨询和顾问服务,收取顾问费,但不参与对业务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合作方式对中外双方都没有实质性风险,收益或支出比较稳定。采用这种方式时,国内商业银行要注意克服困难,真正学到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二)战略伙伴式合作。即中外商业银行通过协作,共同实现业务发展目标。这种方式目前是港资银行在采用,主要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人民币信用卡的发行和受理业务。这种方式对合作双方都有好处,风险不大,但比较有局限性,合作的空间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