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采购管理的过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最近几年,随着对外承包国际工程项目的增多,已经由最初的市场开发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项目最终盈利进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的。目前对外承包的国际工程项目多为EPC总承包项目,即为完成管道建设项目所进行的设计、采办、施工、试运等工作全部由承包商来完成。在这种模式中如果没有业主供应设备材料,而全部的采购活动由承包商来完成的话,那么整个项目的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费用及整个采办过程的管理费用)将约占到项目总投资额的50%以上,从中可以看出,采购费用的降低将会对整个项目的盈利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本文将对国际工程采办工作的特点和已建国际工程采办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浅谈几点关于降低项目采购成本的看法。
一、国际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供应工作的特点
(一)技术性强
在国际工程承包的招标文件中,对适用于该工程的材料和设备等都有较详细的要求。不同的类别、项目性质和咨询公司的设计概念可能各不相同,采用设备和材料的标准也有差异。
(二)程序复杂
国际工程的物资供应程序和手续复杂,大致包括:计划、初步选择货源、初步询价、比价、推荐供货商、报送业主或监理批准、谈判及签订合同、办理进口许可、开具银行支付信用证、港口接收和商检、办理免税、清关、内陆运输及仓储、现场物资的调拨及管理。
(三)货源广泛
国外的物资供应渠道十分广阔。同类产品有许多国家和多家工厂生产以及众多的商经销,质量和价格在不同品牌和规格下差异很大,给物资采购部门提供了竞争择优的机会。
(四)价格影响因素多
国外的产品价格不仅与其型号、规格和质量有关,还将根据订货数量、交货方式、付款条件及服务要求的内容不同而变化;同时,还受国际市场需求、币值汇率变化等影响;甚至运输方式及其费用、税率和保险等也都是不固定的。
(五)资信水平参差不齐
不同国家和不同厂商在资金、信誉、经营方式和作风等方面各不相同,有些大品牌厂商往往比较注重信誉,有些厂商或商则惟利是图,缺乏诚信,容易出现交货延迟、质量不满足要求等问题,部分采购项目甚至严重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国际工程项目的唯一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采购的每个环节都要谨慎,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不可掉以轻心。以笔者曾参与过的利比亚西部陆上管道工程建设项目为例,这是本企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EPC 总承包工程项目,业主与监理严格按照欧洲标准进行管理,要求十分严格。在大量物资的采购供应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影响采购成本的问题。
(一)采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1、与设计部门
项目开始之初,由于受设计文件批复时间的影响,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很多长周期设备的采购工作会提前进行,与供货商签订定单有时采用的技术规格书和数据单是过程版文件,与业主批复的最终版文件有差异,如果没有及时对设计文件状态进行跟踪或与设计部门没有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就可能造成供货商生产出来的货物到达现场之后不满足技术文件的要求,造成了货物返厂或在现场进行改造。
2、与施工部门
一般施工是在项目所在国进行,而采办工作多数时候是在国内完成,造成了施工与采办的脱节,以至于出现了项目后期很多增订材料的情况发生,增加了大量的运输等过程费用。
3、与试运部门
在试运过程中往往需要相关设备厂商派出技术服务人员进行现场调试,如果与试运部门缺乏交流与沟通,往往会造成技术服务人员提前进场或者延迟,形成了技术服务上的大量资金浪费,也容易影响试运的顺利进行。
4、与业主
与业主在理念、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交流沟通不是很顺畅,经常会受到业主的干涉与阻碍。如在进行供货商推荐时,如果业主提供了VENDOR LIST的,往往会比较被动,一般会被要求尽量选择清单中的厂家,会造成材料设备费用的增加;如果业主没有提供VENDOR LIST的,我们在推荐供货商时往往显得力度不够或资料不完整,很难被业主认可通过,造成了采购周期的加长。 转贴于
(二)对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国际工程项目中多数供应商为国外制造厂商或其商,受时间、地域以及人力资源的限制,无法进行货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以及交货进度的督办。在利比亚项目上有很多采购的设备材料到达现场验收之后不能满足技术文件上的要求,造成了返厂修理或者重新订货的情况,增加了大量的采购费用;有些供应商在签订合同时会什么条件都承诺,但在实际交货时又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延迟交货。另外有些采购合同是与中间商签订的,中间商与制造厂商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也会造成上述情况的发生。
(三)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国际工程项目采办人力资源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受语言限制,有经验的老同志无法参与国际工程项目的采购,现在多数为新毕业或工作几年的大学生,项目管理及采购经验不足,中间断层局面严重。
三、加强项目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的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
(二)加强采购部门与项目其他部门的沟通
虽然项目上每个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部门,都有各自相应的职责范围,但作为一个项目整体,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协作与沟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好整个项目的建设。建议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后,设计、采办、施工、试运的工作都应在项目所在地进行,并定期开会沟通采购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争取在采购之前尽量发现问题,尽早解决。
(三)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实施供应商绩效管理方案
正确地选择、认证、考核、评估供应商,是项目物资采购成功的关键。应成立专门的部门建立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文件,对供应商进行管理与考核,主要包括严格供应商选择标准和程序、项目结束后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坚持索赔制度、建立不同的供应商关系类型、加强FAT检验工作等几个方面。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来降低采购成本
在采购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过多的人为因素和信息闭塞造成了采购价格过高或者质量低下,利用互联网可以使采购人员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有效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成本。另外可以通过网上采购与网下送货相结合的方式扩大采购市场范围,缩短供需距离,简化采购手续,减少采购时间,同时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五)加强采购人员的成本意识,提高采购人员的整体素质
目前项目上的采购人员缺乏成本意识,认为只要能按时供应项目所需的设备材料,不影响项目的进度就算完成了采购任务,至于采购成本的高低没有过多考虑。要确保项目盈利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采购人员的成本意识,提高采购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随着管道局市场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强,对外承包的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越来越多,项目管理在不断的成熟与完善,作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部分项目采购管理将越来越受到项目高层领导的重视,项目采购部门工作业绩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利润和管道局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采购部门的有效运作是每一个项目成功的基础。每个项目采购管理者之间应积极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并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在实践中摸索尝试新的管理方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
参考资料: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爆发,以及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有必要通过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加强和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采购流程等手段,拓宽项目利润空间。做好海外项目的物资采购成本管理工作,是实现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盈利的重点之一。
一、编制物资采购计划
首先,应编制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国际工程项目物资采购计划必须列明材料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品牌、数量、单位、质量标准、发运方式等信息,附以必要的图纸。
其次,结合工程进度计划、工程管理状况以及工程的资金运转情况等,确定工程物资的采购地,或从其他项目调运,或由项目组从项目所在国直接采购,或由国内采购部门采购发运,甚至有些物资必需从第三国采购。
最后,制定采购物资的进度安排。在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应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制定材料采购的时间进度表,明确各种材料的发货时间、运抵工地时间,对材料发运批次进行合理划分。对发货物资采用集装箱运输时,还要考虑本批次物资重货和泡货的搭配问题,以节省物资运输成本。
必须强调的是,国际工程项目的物资采购计划必须由组织项目实施的项目组来编制,负责项目实施的项目组通过考察项目现场、研究施工图纸、编制施工方案和进度等工作,对整个项目有足够的了解,只有这个团队编制出来的物资采购计划才最符合施工方案和进度的要求,能够最充分考虑到采购地、发运时间等各种因素对物资供应的影响。
此外,物资采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项目实施情况对物资采购计划做动态性的调整,并要将采购变更单及时有效的传达至采购部门。
二、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采购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供应商选择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采购产品的质量、进度,合适的供应商也有利于减少采购成本,企业要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与合格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供需双方“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加快采购进度,进而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一是,要细分供应商,确定合适的供应商数量。供应商对采购价格影响较大,能够达到10%—50%的价格差价。供应商有生产商和流通商之分,一般生产商比例不低于70%,流通商比例不高于30%。对生产商进行细分,尽可能能够越过中间商从生产厂家以出场价直接采购。
二是,要进一步挖掘潜在供应商。面对目前处于卖方市场的资源,采购人员需积极寻找、开发新的资源,缓解供求关系,创造出一个便于采购的市场环境,促使供应商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规范工程物资采购程序,大宗采购必须采用招标的形式,综合考虑个各供应商的定价,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三、订立采购合同
境外物资的采购合同在结合工程所在国的有关商品进口规定及政策的基础上参照国际贸易合同的标准来起草和签订。在签订境外物资采购合同之前,要熟悉掌握工程所在国的有关商品进出口要求及规定、许可证管理和相关税务优惠政策等情况,准备好卖方优惠原产证、商业发票的使领馆认证,装运检验等一列有关产品的证明,以便商品到港后能及时、顺利的办理通关手续,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额外开支。
订立采购合同时,要把服务于境外工程的特点考虑在内。如对外方业主所供设备和材料的质量保证,负责现场的安装指导以及要避免合同签订的不合格而造成损失。
采购合同执行
采购人员不仅要对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到货期限实时跟踪,还要对境外提供的采购物资进行成本控制。
首先控制好供货时间、确保物资按计划发运,做好船货交接工作,及时办理货物出关手续;在保证供货质量和货物船期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货物的到货量,并根据货物的属性、体积重量比来确定合适的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
其次,采购人员要做好物资装船前的数量清点、质量检验等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商品漏装和商品运输过程中的损伤,以保证商品到达项目工程地点后能够投入使用。
最后,在货物到达目的地之前,境外项目组应安置好物资仓储地点,准备好相应的进出口货物清单和相关货物进出口证明,及时缴纳相关税费等,以避免货物通关后因物资不能快速安置而产生额外的港口仓储费和滞纳金。
项目现场材料物资使用后的反馈
境外项目组要对运抵项目现场的物资进行检验,明确所发物资质量、数量等是否满足物资采购计划的要求,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应针对境外项目组反馈的信息,及时沟通研究解决方案。在项目完成后,境外项目组还应根据现场材料的使用情况,对所供物资情况作出评价,要针对材料使用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作出详细分析和说明,并将评价报告发给国内采购部门。国内采购部应根据评价报告反映的问题,和供应商进行沟通,总结经验,用以指导后续项目的采购工作。
六、做好采购成本的核算和评审
采购成本的核算工作应由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合作完成。采购部负责收集本次采购项目相关的物资证明、费用清单和合同等。财务部则主要负责包括直接采购成本、各种费用、各项税费在内的各种采购花费项目进行归集,最后,由业务部根据财务部提交的成本统计表制定本项目物资采购分析表。
企业应在项目完工后,召开由公司主管领导、业务部门、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加的项目评审会。评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国外物资采购成本的收益和亏损情况,找出收益点和亏损的原因,从而为下次的物资采购总结经验。评审工作之后,要对参与本次物资采购人员进行评价,对表现突出的人员实施物资奖励,对表现不好的人员评审委员要指出问题所在并施以处罚,必要时对相关人员的工作作出调整。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应重视企业人员物资采购的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物资采购能够保证企业的生产力,大幅度降低产品的成本,进而增加企业利润,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一、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采购风险分析
(一)项目采购招标文件编制中的风险分析
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对商务招标书没有在项目开始执行之前进行统一的规划、分类和提前研究汇编,只是根据公司工程管理部提供的模板,部分采购商务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项目情况微调后直接使用。由于商务标书内对投标人资质及财务状况等文件、商务合同条款等都有要求,对于不同类别的招标模式、短名单内潜在供货商的合作背景、产品的类型等没有做相应地调整,因而在执行过程中,使投标人在投标文件的准备过程中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文件准备,给招标方的投标文件审核工作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负荷,也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评标的重点方面,因此淘汰了许多不善于做纸面工作而供货质量过硬的厂家,对获取性价比更高的设备材料造成了潜在风险。
所以说对项目采购管理文件的提交形式、提交内容、提交时间和周期、对应联络人、不按时按需求提交的惩罚性措施没有做相应规定,导致部分强势供货厂家,借合同无明文规定为由,拒绝提供管理汇报文件,导致采购人员无法实时监控供货商履约情况,管理失控的风险。
(二)国际承包项目中分包商隐藏报价的风险分析
由于国际总承包项目当中许多工艺设备具有非标准属性,需要根据不同项目业主要求实现,并由生产厂家自行设计、进一步生产加工,由厂家保证设备的性能指标。因而此类设备在招标过程中的报价,总包商无法直接根据设备材料材质及重量对其进行直接衡量判断,也不便在不同的投标商中作硬性比较。在同等商务条件下,仅规定需要实现的技术指标,而对供货范围无法清晰界定的情况下,会对投标报价的横向比较造成干扰。供货范围无法清晰界定,造成价格不可比,设备供货商很容易利用这种情况,隐藏报价,以不完全的报价压低报价,恶意竞标。通常采用招标方式采购的设备,总包商大多是出于成本控制的目的,在技术指标能够保证的前提下,总是把价格摆在第一位,在评标过程中为投标价格赋以最高权重。这种招标模式下,隐藏报价以压低标价的投标商一旦顺利中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总包商会在供货商完成非标设计并提供详细设备清单后,发现已签署的合同供货范围不全、有设备材料漏项等问题,提出补充采购。
二、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采购风险管理措施
由于项目采购的计划、招投标和合同执行阶段的具体事务都是由采购相关人员来编制并执行的,因此完善项目采购人员配置阶段的人力资源配置、控制组织建设阶段风险,对项目采购计划阶段、招投标阶段,以及后续的合同执行阶段的采购风险,无疑是一项很重要的奠基性工作。
(一)采购人员配备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
采用精细化采购管理模式,采购包繁多,采购包依据专业进行划分,为避免招标阶段采购范围不明确导致的漏项、设备包装阶段包装方式无法满足现场安装要求等情况出现,每个采购包需要分别配备一名技术和一名商务采购人员,同时以技术人员配合商务人员的小组构架,各采购小组以商务人员为代表向采购经理汇报的采购组织体系。
(二)采购与发运计划策划阶段的管理措施
根据控制性风险管理措施的原则,通过降低损失频率或损失幅度,事先对风险本身进行改变,从而规避风险,减小损失,把负面影响控制在风险当下。而采购和发运策划阶段往往决定了项目采购执行的总体思路和进度,执行阶段的很多风险也往往从计划阶段就埋下了伏笔。因此,可对采购策划阶段制定如下风险管理措施:
第一,在项目初步设计完成之前,由项目总工根据项目工艺设备和通用设备的一般采购边界,组织项目组采购技术工程师编制项目采购初步计划,作为采购经理编制正式采购计划的模板。
第二,采购经理组织采购商务人员,对每个采购包的预计发货形式、发货方量、超大超重件进行统计,在初步设计阶段,通过总工与设计院就超大超重设备进行设计优化以及就分片交货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以此明确发运预算、发运货量、发运顺序、发货形式,在项目采购招标阶段,对后期设备交货形式、包装后交货方量、重量、包装方案的安排做好准备。
(三)设备采购招标阶段的采购风险管理措施
设备采购招标阶段,是采购策划与项目采购合同执行阶段的衔接阶段,起着贯彻落实采购计划思路与布局、扫除合同执行阶段潜在风险的重要作用。控制住这个阶段潜在的采购风险,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控制采购计划阶段的风险控制疏漏,另一方面可以为合同执行阶段的风险控制留有充分余地。采购招标阶段的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
在招标文件编制前期,由采购经理组织采购商务人员,对公司招标文件模板进行多角度审核,确定招标文件需调整的主要条款。当确定各采购包招标短名单后,为有效节省差旅开支,采购经理根据地域相近原则,安排采购人员对无合作历史的短名单内厂家进行入厂尽职调查。了解厂家的经营实力、产品质量、厂房及生产设备质量、员工素质、工作及沟通流程、组织体系等信息,为评标阶段的信息核实和决策做好信息储备。
(四)合同执行阶段的采购风险管理措施
第一,明确项目采购组成员职责分工,对技术人员和商务人员的工作边界、责任范围进行明确规定,避免由于工作范围不明确导致的责任空白地带无人管控风险。同时确定信息沟通渠道和顺序,确保项目采购沟通顺畅无盲点,邮件抄送及汇报体系健全,采购经理可以全面掌控采购工作进展和相关风险点,采购商务和技术人员信息沟通顺畅,工作互补。
第二,对出口退税和增值税发票管理设置专人负责,对出口报关的品名及开票金额进行统一筹划布局,尽最大可能提高出口退税金额,并确保增值税发票即时收齐上报、按时申报退税,避免由于采购人员疏漏导致的退税失败和退税延误等问题。
第三,定期统计并梳理采购包超方罚款数据,避免由于分包商供货尺码吨超预算所导致总包商境外运输成本上升,而无法顺利从分包商处有效索赔的风险。
总之,在采购执行过程中,由采购经理阶段性地组织收集并整理项目采购成本预算对比数据、分析超支与节省的相关原因,对采购风险触发事件进行及时的记录、原因分析和处理经验总结,并进行阶段性信息分享,对于提升采购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必然是大有帮助的。
三、结语
随着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更加开放的全球化工程建筑市场,公司承建的海外总承包项目将会越来越多,在朝着海外项目常态化管理的战略目标大幅迈进的同时,海外项目整体管理水平也会不断成熟与完善。而作为国际工程项目的核心环节,国际工程采购管理将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希望通过本文对于国际工程项目采购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给大家一些海外项目国际采购的参考经验。
(作者单位为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王海涛(1981―),男,山东潍坊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工程采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当前随着企业领导者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制度的完善,以及领导者的业绩、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等措施的实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大多数招标工作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结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部分招标形式化,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结果,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招标采购作为一种新型的采购管理模式,已成为企业物资采购的一种主要形式。招标采购审计是对招标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监督,目的是保证企业以最优“性价比”采购到符合需求的物资,满足生产需要[1]。
一、企业招标采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招标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造成评标结果不公平或失优
1.1招、评标人员岗位职责履行不到位,素质水平差或工作失职;
1.2新业务技术文件不全,对标的物的使用性能掌握不够、性价比分析不透彻;
1.3招评标文件制定不细致、有瑕疵、容易产生歧义;
1.4招标时间紧迫或提前未安排准备工作,未进行实地考察或考察较仓促,有时甚至只是电话了解情况,简单审核传真资质后就决定是否让其参与招标。
2.确定中标单位倾向性较强
2.1领导提前打招呼或暗示中标单位。企业生存于社会中,受制于很多部门,也得到了很多外来支持与帮助,欠了许多人情;国企领导来自上级任命;裙带关系等等。在企业招标时各种关系找到相关领导,领导迫于各种原因而影响招、评标工作,在招标文件上暗做手脚,量身定做,制定倾向性条款,为有意向的投标单位开绿灯,最终将评标变成了权利角逐。
2.2评标人员有私心。提高招标资格条件,排斥潜在投标人,以利其意向投标单位,致使许多产品价格低、质量好的单位难以入围中标。
3.发生串标(围标)现象
3.1由于内外勾结或疏于调研,致使投标单位都是其中一家单位邀请来的(围标),表面是多家投标,实际只有一家,其它单位都是“托”。
3.2参与投标的单位较少,又是同一产品,经销人员相互熟悉,容易彼此达成协议(串标),大家轮流中标或暗中抬高标价,损害企业利益,使招标流于形式。总之,决策权力集中、招投标制度不完善、缺少有效监督是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是某企业采购额的变化表:
二、建立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招投标监督组织机构,实行从业人员评估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监督管理制度执行。对招投标从业人员和专家在任职期间定期进行评审并公示,对不合格专家从专家信息库中删除,对于有不良记录的纳入黑名单,并视情节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或终生不准再从事招投标方面的工作。要增加采购招标工作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加大查处力度,让招投标从业者不愿也不敢违反招投标方面的法律法规,给招投标市场营造一个诚信守法、公平公正、规范运作的良好环境。企业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如招标委员会或招标领导小组、采购中心(部)或成本控制中心(部)等。招标项目评标专家委员会(专家小组或评标小组)对招标委员会负责。招标委员会主任由经营班子主要负责人担任,其成员由分管主要领导和工程技术方面的专家骨干组成。招投标监督机构主要由监督管理和纪律监察监事部门人员组成[2]。
三、企业招标采购过程中审计监督的措施
1.招标采购的事前审计监督
1.1招标准备工作的审计
充分的招标准备工作是做好招投标工作的前提。审计内容包括:招标采购计划的可行性、必要性、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采购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招标审批等手续的合规性、齐全性;招标方式选择的合理性,是否符合采购物资性质和制度要求;招标实施条件是否具备等。
1.2招标文件的审计
科学合理的招标文件是做好招标工作的基础。审计内容包括:招标文件编制的科学性、合法性、完整性,是否进行充分论证;商务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严谨性,是否符合企业实际需要;投标人资格要求是否符合企业规定,有无采购风险和合同违约风险;是否存在对投保人不合理的资质要求限制;评标内容是否全面、合理。
2.招标采购的事中审计监督
2.1投标审计
投标是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达招标人指定的投标地点的过程。审计内容包括:投标文件的登记、签收记录;投标书的密封情况;投标书是否存放在安全保密的地方;投标的产品标样是否分别标识并单独存放;投标人在送达标书规定的截止时间前,其所作出的补充、修改、替换或者撤回已提交相关书面记录[3]。
2.2开标审计
开标是招标人依据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邀请所有投标代表参加,公开开启投标人提交的投标文件,宣布投标人的名称、投标价格及投标文件中的其他主要内容。审计内容包括:标书密封的完好性、有效性;投标人资质的符合性、合法合规性、真实完整性是否与招标文件相符,有无虚假资质情况;标书的填写格式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要求。
3.招标采购的事后审计监督
3.1招标采购合同的审计
招标采购定标后,企业应在规定期限内同中标人订立书面合同。审计内容包括: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完整性,有无损害国家法律和企业利益的不利条款;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明确并具有对等性;合同签订的合规性,是否经过授权审批,并由财务、法律、审计、监察等部门会审;合同单位名称与中标单位是否一致;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格、技术标准、质量保证期是否明确并与中标结果相符。
3.2招标采购执行的审计
合同签订后,合同双方应按照合同约定条款履行权利和义务,中标方按规定提供货物,招标方进行收货、验收并支付货款。审计内容包括:合同内容是否得到全面、严格地履行;合同变更理由的充分性是否经双方同意并签订书面变更合同或协议,变更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合理;采购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是否与合同相符,是否经质检部门验收,验收报告、入库手续是否齐全;货款支付是否经过授权审批,并符合合同规定;合同违约原因是否合理,违约索赔或违约处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合同规定。
参考文献
[1]钱芝网. 采购管理实务[M]. 北京:中国计划经济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采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096-02
近年来,随着外部市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同时也对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更严更高的要求。而在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中,采购过程一直处于整个管理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开始无法满足高校食堂日益提升的食品安全管理需要。笔者认为,对采购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主要从高校食堂采购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信息化水平低带来的主要问题以及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1高校食堂采购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
高校食堂的采购过程,连接着外部市场供应和内部食品生产,指的是从采购发起到验收入库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涵盖物资类别广,采购品种杂,涉及供应商多,配送频率高,配送关系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因此给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具体来讲,其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11食品安全风险源头多
高校食堂的保障属性,决定了食堂必须满足不同师生的日常饮食需求,因此也决定了食堂所需物资在采购类别和具体品种上的多样性。目前,高校食堂的采购物资基本涵盖了常见的主要伙食物资,不仅包括粮油、肉类、禽蛋、果蔬、水产、调料、饮料和酒类等各类主副食,还包括各种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等与食品安全关系密切的衍生类别产品。与此同时,由于同一产品又存在品牌、生产厂家的多样性,整个采购物资呈现出类别广、品种杂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为满足需求和稳定供应,高校食堂往往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供应商。在这些供应商里,既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小企业和个体户;既有国有的,也有民营的。
12伙食物资验收操作难
在供应商与产品的准入环节后,食堂的验收入库作为采购过程的最后一环,是防范高校食堂输入型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由于高校食堂物资采购的特性和不容乐观的市场环境,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在来源与类型方面都较为复杂,这给食堂的验收操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由于检测能力特别是快速检测能力的不足,食堂在验收操作时很难对所有类别物资进行关键安全指标的量化验证。即便在借助第三方检测力量后,也因较长的检测周期和较高的检测费用,无法满足现场快速的验收要求。同时,大量伙食物资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在产品标准上的缺乏,导致在验收时很难形成量化的标准,也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
13过程管理的动态性强
高校食堂的物资采购不仅具有类别广、品种杂、涉及供应商多的特点,而且由于食堂的配送点多和配送频率高等原因,整个采购过程中的配送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较为分散。这就意味着这一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必须一直处于实时的运作状态,才能对发生的每一次配送关系进行食品安全的把控。同时,在实时的运作过程中,监管要求的变化(如国家标准修改)、由采购结果和安全评估带来的配送关系变更(如供应商更换、产品准入调整)等情况,也都必须得到及时的输入。因此,与单一品种集中式的大批量采购不同,高校食堂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呈现出频率高、不间断和操作量大的特点。
2信息化水平低带来的主要问题
高校食堂采购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决定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传统人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效率、管理成本、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以及标准建设等方面已无法满足信息共享、实时追溯、动态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21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滞后,高校食堂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实现供应商与产品准入材料、食堂验收情况、内部监控情况和第三方抽检结果等信息在采购部门、监控部门和各食堂之间的实时共享,从而增加了在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对接上的管理成本,甚至造成了重复管理现象的出现,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2缺乏产品的实时追溯系统
高校食堂的物资采购品种繁多,并且涉及不同的配送商和生产厂家。作为终端消费方,产品的追溯涉及环节多,信息量大。由于缺乏产品的实时追溯系统对供应商与产品准入、订单发出、产品配送和验收入库等各环节的信息进行自动化录入,高校食堂的物资采购还无法达到链式的动态管理要求,也无法实现全部产品追溯信息的实时高效查询。
23缺乏高效的系统管理工具
高校食堂的采购过程涉及大量产品、不同供应商和频频发生的配送关系,整个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处理。没有一个信息系统工具的支持,无论是在不同环节的信息共享、供应商与产品准入材料的期限查验,还是在具体产品追溯信息的实时查询、配送关系和监管要求的调整、采购过程各环节的沟通反馈等方面,都容易产生巨大的工作量,并容易出现各环节人工操作的管理漏洞,从而给食品安全把控带来风险。
3高校食堂采购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校食堂采购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为了建立包括准入管理、信息共享、动态控制、实时追溯和反馈评估的一体化管理系统,从而有效提升管理效能,防范安全风险。具体来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31要建立完整规范的基础数据库
食品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要的就是建立起完整规范的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供应商和产品两个信息库。供应商信息库主要包括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准入材料和合同要素等方面内容,通过供应商信息库可以实时查询供应商的营业执照、许可证件、准入审核资料等信息,也可以对供应商的合同期限、供应品种和配送范围进行系统的锁定。
产品信息库则主要包括科学合理的产品分类信息、产品统一规范的命名和编码、产品准入信息和配送商家信息等内容。通过产品信息库可以实现对产品分类、命名和编码的系统化管理,从而有利于形成内部统一的产品信息规范,减少沟通上的信息不对称,具体来讲,对进入国家统一商品编码的产品按照一个编码对应一个品名的方式进入数据库,而大量没有国家统一商品编码的食用农产品等则按内部使用需要的规格进行对应的编码入库,确保一个品名对应产品的唯一性。通过产品信息库可以实时查询产品生产厂家信息和相关的许可证件和检测报告,以及产品配送商家信息和价格情况。
32要实现食品安全的实时追溯
在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纳入订单发出、产品配送和验收入库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从而实现整个食品安全的实时追溯操作。具体来讲,就是每个食堂的每批次物资和每个产品都能在信息系统上查询到它的验收入库信息、配送商家和生产厂家信息,以及该产品供应合同的相关信息,不仅可以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验证,也可以对配送主体的经营规范和能力进行查询,还可以对问题产品进入的具体原因进行查找,从而有效减少管理漏洞,保障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
33对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把控进行系统化管理
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涉及大量的文件信息处理,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管理绩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动态的智能化管理,减少因人工操作产生的管理漏洞和安全风险。具体来讲,这一系统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供应商准入和配送权限实行系统锁定。供应商在采购程序中通过准入审核并签订供应合同后,方可进入信息系统,然后开展实际配送。采购管理部门则根据合同对供应商的配送区域、配送品种和配送期限进行设定。
二是对产品准入的系统管理。为确保采购环节的食品安全,必须对每一个品种实施准入管理,但由于高校食堂采购涉及品种很多,人工审核的方式在全品种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通过系统性的管理,则让这一管理成为可能。由采购部门对每一品种的配送商许可证件、生产厂家许可证件和产品合格证明等进行准入审核,通过则开放系统中的配送权限,并在配送过程中进行实时的动态管理。如果出现证件到期或产品安全存在问题等情况,就可以通过系统对相应品种产品的配送权进行关闭。
三是能够为采购过程建立起动态的反馈机制。从采购发起、供应商确定、合同签订、订单发出、商家配送到最后验收入库,整个采购过程一直处在动态的过程,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系统性的管理,不仅能有效串联各个环节的操作和信息共享,而且能够对每一次采购行为形成动态的反馈机制,便于采购管理部门开展评估,并决定下一次采购行为。
4结论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高校食堂的物资采购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市场形势,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对于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技术实现和硬件搭建之外,还要着力于与之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制定、管理关系调整以及使用人员培训,并建立起良好的管理维护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与高校食堂的日常运行和其他管理系统实现顺利的结合,发挥出管理实效。
作者简介:鲁敬(1976-),北京人,北京市电力公司物资供应分公司,助理工程师。(北京 100054)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79-02
电力系统作为一个连续的物资消耗系统,正常运行中对物资的保障及供给要求颇高,这种特性不仅要求我们要在正常情况下合理、及时地保障电力物资的供应,同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更要做好应急电力物资的筹集与调配。[1]所以,电力物资的及时采购和调配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电力物资调配中心的地位也显得至关重要。
一、电力物资调配中心的建设
我国拥有庞大的电力系统和密集发达的电网,在基数如此庞大的情况下,电网运行的维护物资比例即使再微小,具体到数字上,也是一个可怕的数据。因此,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电力物资的保障供给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近期,笔者所在的电力物资调配中心投入运营,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约化的管理要求,物资调配中心历时3个月的建设周期,投入并运行。物资调配中心不仅要为“五大”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强的物资供应保障,同时还要构建快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为了充分发挥调配中心的多项职能,物资供应分公司五层都设有物资调配中心,统一调配平台集成了ERP、ECP、PMIS、基建管控系统、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以保证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同时,为了建立“月计划、周协调、日调度”的工作机制,笔者所在的物资调配中心设立了统一的业务受理电话,统一受理物资到货需求,统一通知供应商发货,统一接收业务协调信息,实行业务运作窗口统一,信息一口对外。实际工作中,每日派遣专人值守,建立业务受理登记台,记录、分发接受信息,跟踪、记录问题处理结果,保证每件受理有记录、有回复。
在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加强物资集约化管理的要求下,调配中心坚持以标准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创新物资集约化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物资管理水平。[2]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管理流程的规范,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物资管理集约化系统化的需要,在这种平台模式的操作下,调控中心的物资管理将明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物资调配中心的建成,将持续提升电力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带动物资管理整体水平提升,形成通畅的物资供应服务网络。同时,通过各业务间的相互协同和信息互享,将物资供应与前端计划、采购、质量监督、供应商关系管理有效结合,实现供应过程的无缝衔接,提升物资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筹建,不仅是管理标准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提高采购管理效益,增加对物资采购的管控与考核。[3]传统的电力物资采购在管理方面不仅模式混乱,职能模糊,在流程上也经常出现错乱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加大了物资管控管理的难度,同时也给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由于物资管理的计划性不强,导致采购周期不定,经常造成物资积压或者应急,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调配中心的职能根本无法发挥,无法作出及时合理的调配,物资协调利用情况较差。针对以上种种情况,调配中心现在多以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利用为工作中心,在信息化平台的管控之下,物资集中采购的规模效益不仅得以发挥,在物资数据的汇总与调查上也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调配中心在信息化平台的辅助下,既能有效控制考核管理的成本与支出,又能随时掌控物资采购与库存,实现对物资管理的全过程管控。
物资调配中心的工作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物资调配、资源统筹、监控预警和应急指挥。调配中心各个部门权责明确,分工合作上有条不紊,共同构建了一个快速、合理、高效的物资调配系统。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物资调配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国家电网公司物资调配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以及相关规定,物资调配中心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六条:一是负责汇总物资供应计划、物资利库计划和协议库存物资的匹配计划,落实物资到货需求,协调相关业务部门处理各类合同履约问题,保障物资供应正常运行。二是负责日常业务受理,做好日常配送调度工作,确保月计划、周协调以及日调度的妥善进行。三是负责安排供应商发货,跟踪物资到货验收、现场服务等工作,督促供应商主导现场安装。四是负责各类数据汇总、统计和分析;查看信息平台物资供应预警状态,根据预警状态制定方案或通知相关部门、人员。五是负责应急状态下应急值班,受理与协助落实应急物资供应等工作。六是负责物资供应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进行资源统筹,提供信息查询、业务咨询服务。[4]总的来说以“履约协调、配送调度、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十六个字为指导,规范了调配中心的业务。
二、物资的集约化管理
1.流程
国家电网公司所要求的物资集约化管理,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目的。[5]而电力物流管理不仅涉及众多电力物资供应渠道,物资种类、物资规格千变万化,生产建设与业务经营都也涉及物资的消耗,如何顺利开展电力物资的集约化管理对调配中心而言就显得非常迫切。
首先,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实现科学的集约化。业务流程是企业运作的生命线,想要实现集约化管理就必须从流程改革入手,对业务流程加以规范整合,摈弃浪费人力物力与成本的程序,首先在运营上实现企业的“瘦身”,然后在实际操作中反复实践,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谋得一个良性的框架。
其次,创造性使用信息技术,使集约化经营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调配平台信息化的浪潮下,今后的业务流程将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例如尽快推出电子商务网上采购,同型机协作网管理等,尽力挖掘集约化管理带来的潜力与效益。
再次,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营回报。集约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效益,扩展业务品种,保证服务质量。除了要求在经营上投入较多的要素外,经营要素的不间断调控和整合也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在经营要素优化的背景下,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才能事半功倍,能提高运营的总效益。在集约化管理的模式下,经营要素的配置也将更加合理、高效。如此形成的良性循环对于企业发展管理而言,不啻为一大助益。集约化强调集中管理、统一标准,遵循“公开、公正、公平”三公原则,对于企业实现高效率、高效益作用重大。
2.优点
实施“物资集约化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电网为实现“一特四大”战略,推进“两个转变”,落实“四化”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6]物资集约化管理能全面提升物资管理水平,推动和谐高效统一的电网的建设,是现代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
第一,能够建立物资集约化的管理机制。比起原来散乱无序的物资管理制度,信息化平台下的物资管理显得更加秩序盎然、井井有条。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对物资管理工作的合理监督指导,使规范化的物资管理制度得以建立,物资的采购、仓储与配送井然有序,应急物资、废旧物资与档案资料的管理也实现了程序化。在应对日益严峻的物资供应状况时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突显了集约化管理的优势。
第二,推进了调配中心分公司的建立,实现了物资、物流的专业化管理。这样不仅理顺优化了管理链条,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物资分公司根据公司物资调配管理制度,制定物资调配管理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业务流程、工作要求和节点计划,并且配合物资部对物资调配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物资分中心还负责组织开展仓储网络规划与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公司范围平衡利库工作。总而言之,物资分中心的建立有利于稳步推进统一结算,实现系统物资信息“一本账”。
第三,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集约化管理下的资源配置较以往不仅范围扩大,同时在资源的配置上也更加合理、科学、高效。在管理标准化、平台信息化的支持下,资源的调配整合更加具有全局观,不仅能实现配置最优化、效益最大化,还能对新应用平台的创建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资料,为日后电力系统全局资源的规划配置提供发展桥梁。
第四,强化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实现电网工程的典型设计和标准化建设。物资的采购必须以合理清晰的计划为依据,作为物资供应链条中关键的一环,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地位十分重要。计划不仅要对物资购买需求进行严格规划,同时对于物资的规格与质量也要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从计划管理阶段保证物资需求安排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我们只有从管理方面全面统筹推进电网建设的典型设计和标准化建设,才能最终实现电力企业效益的集约化。
三、电力物资的采购与管控
电力物资的采购模式经过长久磨合实践,现大多采用集中采购模式。集中采购模式优势与问题共存,需要不断完善。
集中采购有四种比较明显的优势。第一,节约采购成本和交易费用。同种产品的批量采购在价格上就比分批采购具有优势,同时大宗订货能在交易中取得价格的主动权,降低交易费用,在确保供应充足的前提下,集中采购确实是物资采购方式的不二首选。第二,物资质量能得到保证。集中采购易于推动供应商在产品技术、质量、服务方面的变化革新,对于保证物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使企业获得供应商的优厚待遇。第三,减少资金的占用。集中采购便于依据进度、库存灵活把握物资采购时间,既可以保障供应,又可以尽量避免资金的长时间占用,对财务管理也有好处。第四,获得供应商资源。集中采购能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联系,对买方而言,能够积聚宝贵的供应资源。总的来说,集中采购规模大,采购效益明显,透明度高,在实际工作中,很受企业青睐。
虽然集中采购优势颇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集中腐败”。这种现象在电力企业物资购买过程中屡禁不止,采购人为了从集中采购中谋得利益,利用各种手段与供应商达成协议,收取回扣或者贿赂等。如此情形下的集中采购,在质量规格上难以得到保证,为日后物资在各种工程中的调配使用埋下了隐患。[7]面对这种情况,电力企业展开了反对集中采购中商业贿赂的活动。物资调配中心以物资采购为基础进行运营活动,如果无法对物采购环节加以管控,不仅会影响调配中心的工作,同时对于电力企业的其他部门也会产生恶劣影响。[8]调配中心不仅为电力系统的运作提供消耗物资,在突况下,还要保障应急物资的准确、及时到位,一旦物资采购环节出了纰漏,将会影响电力系统全局的稳定。因此,加强对物资采购环节的管控至关重要。
不管是物资调控中心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还是物资的集约化管理,如果无法从物资采购的根源上进行把关,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在物资管理平台信息化的前提下,严格把关,将采购的每一个流程都纳入监督,进行管控,根据采购物资的特点制定分级管理目录和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流程,建立采购的全程管控机制。对调配中心所需的采购物资招标实行统一对外招标,统一规模采购,公开与供应商签约结算。通过集中招标、规模采购,降低工程造价和生产成本,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大力推进阳光采购,保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物资采购的透明与廉洁。
在物资采购的管控中,最重要的是具体措施的实施,对于商业贿赂的治理和预防也要纳入管控,强化集中采购的透明度与强制执行性质,严格把好采购环节的质量关、程序关、组织关。健全的集中采购机制,本身就是治理商业贿赂、杜绝不良风气和行为现象的有效措施,推行集中采购的透明化,实现物资采购的全程管控,也是对调控中心工作的大力支持。在集中采购机构治理和预防商业贿赂中应做到严格执法,准确把握集中采购机制发挥作用的着眼点,强化集中采购的强制执行性质,严格把好采购环节的程序关和组织关,真正实现稳定、有效、透明的物资管控。
四、小结
在如今电力系统不断优化改革的形势下,我们既要跟得上与时俱进的思想潮流,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探索新途径,开创新局面,增强大局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电力企业的集约化运营,同时还要管理、打造高效的运营团队,未雨绸缪,夯实管理基础,为电力企业的平稳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吴非.电力系统物资供应企业物流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2]葛长宏.上海电力物流管理改革的定位与创新[J].供用电,2010,(2).
[3]何满德.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8).
[4]洪荣坤.粤电:集约化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5,(2).
[5]王守信.陕西电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陕西电力,2008,(10).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62-01
物资采购过程中,如何加强对供方的管理,对于采购活动的有效完成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对供方进行管理呢?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践,谈一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1 对供方的评价
个人认为,合格供方的基本标准应该归结为:信誉可靠,价格公平,质量可靠,渠道稳定,供货及时,配合良好,售后服务好。
那么,选评供方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供方及其所提供的产品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①供方具有营业执照和国家认证资质;
②供方具有足够的保证质量、数量的生产能力,以满货周期要求;
③供方具有与所品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保持质量稳定性和提品维护、维修服务的能力;
④产品应具有质量合格证、产品使用性能检测合格证,并符合使用要求;
⑤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求,如对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强制标准、强制安全认证的产品,应通过相应的认证。
(2)每种产品应选定三个以上的供货商,以利竞争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3)货比三家,择优录用。从质量、价格、交货周期(从下定单到采购产品交付的时间)对比中,选择优者,并尽可能给予最大配套份额。
(4)价格在本公司现阶段可接受的范围内,从相同质量的产品中择廉。
(5)动态评定。每年应根据双方合作的顺利程度,定期评价其可否继续成为合格供方,对合格者可相应增大供货比例。对于经过长期合作证明具有优势(供货及时、渠道稳定、服务好、质量有保障、资金承受能力强、工作支持力度较大)的供方,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 对供方的选评依据
评选供方的依据,应该包含以下几条:
(1)供方的性质:有条件选择生产厂家直供的,以生产厂家为供方;若选择经营单位,优先选择一、二级经营单位为供方,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2)货源的可靠程度:主要分析供方的供应能力和信誉情况、是否有能力满足所需物料的品种、规格及数量要求,以及在以往交易中的信誉和履约情况等。
(3)质量和价格条件:包括质量是否稳定可靠,是否满足企业需求,价格是否合理,质价是否相符,有无优惠条件等。
(4)供方的结算条件:包括结算方式是否灵活方便,是否有利于双方(如延期付款等)。
(5)供方的服务条件:包括周到的购货服务,如代装运、运、代办理各种手续等;是否能够及时处理物料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等。
(6)供方的其它条件:包括路途远近、交通是否便利;运输方式是否合理、进货费用高低等。
3 合格供方的选评步骤
那么如何展开对合格供方的选评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包含以下步骤:
(1)物资采购部门调查供方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以往业绩,搜集供方的相关资质材料.
(2)由采购员填写《供方业绩评价表》、《供方资格评审表》报主管初审。必要时到供方的现场对该单位质量保证能力进行现场审核,审核要有记录。
(3)经初审的供方名单报物资采购部门主管领导审核,确定最终供方名单,并录入《合格供方名单》作为采购确定供方的依据。未经批准的供方一律不许使用。《合格供方名单》由采购部门保存备查。
4 对供方的控制
(1)到货物料按规定进行验收后,方可入库(供方随货提品材质单、合格证、说明书、相关技术资料)。
(2)对第一次供应重要物料的供方,除提供充分的书面证明材料外,还需经样品测试及小批量试用:
①供方提供的样品需到质检部门进行检测,并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
②样品验证合格后,可通知供方小批量供货;
③小批量试用后,依据使用单位提供使用结果报告,决定是否投入使用;
④对于无法进行质量检测的物料,依据供方承诺的使用寿命进行试用,性价比高于原物料的,方可投入使用。
(3)若供方产品发生一般质量问题,应由采购部门对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在整改期间应进行严格的产品检验;若供方产品发生较大质量问题或整改不力者,应由采购部门对其发出警告,并限期整改,同时在整改期间暂停供货,整改后应重新评价;若供方产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发出警告后,限期整改仍评价为不合格者,取消供货资格。
(4)需要时,由采购方和供应方共同提取样品进行第三方检验,确定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5)当供方当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影响所供物料主要性能时,供方应及时提供变化信息。
(7)每年年底或合同完成后,由采购部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供方的产品质量、价格、供货能力、售后服务等进行综合评审。评价时按百分制,质量指标所占权重0.5,价格指标占权重0.3,合同履约指标占权重0.1,支持、合作与售后服务占权重0.1,评定总分低于60(或质量低于50分的)应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如因特殊情况留用,应作书面说明。连续两次评分仍不及格的供方应报主管领导审批,取消其供货资格。
5 结语
物资采购过程中对供方的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上述论述仅仅说明了对供方管理的一般选评原则、选评依据、选评步骤以及如何对供方进行控制。实际工作中,企业应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做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办法或规定。或许,本文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树蜂.采购与供应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物资采购是生产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每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经营活动之一,而供应商的管理又是整个采购体系的核心,只有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才能确保物资采购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及低成本运行。要想使企业具有最佳的物资供应状态,必须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本文就供应商的调查、选择、评价及关系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供应商调查
首先对供应市场进行调查,对所采购的产品系统地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供应商的整体情况:包括供应市场的规模、容量和性质、市场的环境、市场总体水平,包括供应市场的生产能力、质量水平、价格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可供资源量、需求状况和竞争性质等。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初步调查,包括对产品的材质、品种、规格等进行调查;了解供应商的实力、规模、产品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信用度;了解供应商的地理交通情况、运输方式、运输时间、运输费用等。
二、供应商选择
通过市场调查,找到潜在的供应商之后,对可能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进一步的选择,下列因素是供应商选择时应考虑的重要依据:
1.价格因素。供应商的产品价格对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利润率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价格通常是物资采购中最敏感的问题。供应商对既定商品组合报价是否合理,供应商是否愿意协商价格,供应商是否愿意联合起来共同降低成本,并提供各种折扣,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质量因素。产品的质量是供应链的关键,因为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以产品质量为基础的。如果产品的质量低劣,该产品将会缺乏市场竞争力,并很快被消费者淘汰并退出场。因此,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提供合适质量的产品已经成为最起码的前提条件,随着企业销售观念的改变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升,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趋向于品牌或客户资源、服务等这些无形的因素上,从这一方面看,质量因素是前提,正因为人们已经把质量看作是产品必须具备的条件,供应商提高产品的质量才成为更为重要的方面。
3.交货准时性因素。如果供应商的交货准时性较差,就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客户的销售计划,从而引起大量的浪费甚至供应链的解体。为了降低库存,许多企业都尽量实行即时制生产,在这种形势下,供应商交货的准时性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交货准时性也成了供应商选择的重要的因素。
4.供应商的地理位置。供应商所处位置对送货时间、运输成本、紧急订货与加急服务的回复时间等都会产生影响。而且当地购买有助于发展地区经济,形成社区信誉。在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供应商地理位置的远近直接决定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供应商与生产商同处于一个区域,也便于形成产业积聚效应,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5.整体服务水平。供应商的整体服务水平包括安装服务、培训服务、维修服务、升级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
除了上述因素,还需对企业的供货能力、技术力量、企业信誉及历来表现、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企业财务状况、通信系统等因素全面考虑,综合权衡。
三、供应商评价
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商供应活动的运作情况,应与已考核合格的供应商建立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1.质量指标。供应商质量指标是供应商考评的最基本指标,包括产品批次合格率、产品抽检缺陷率、产品在线报废率等,其中,产品批次合格率是最为常用的质量考核指标。也可以将质量信息、供应商体系等也纳入考核,比如,供应商是否通过ISO 9000认证或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否达到国家、省、部、行业或企业标准。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可以要求供应商在提品的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质量文件,如过程质量检验报告、出货质量检验报告、产品成分性能测试报告等。
2.供应指标。供应指标是供应商的交货表现,是供应商管理水平相关的考核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等。供应商能够接受的订单增加接受率与订单减少接受率往往不同,前者取决于供应商生产能力的弹性、生产计划安排与反应快慢和库存大小;后者主要取决于供应商的反应和对减单可能造成损失的承受力。
3.经济指标。供应商考核的经济指标总是与成本、采购的价格相联系。质量与供应考核一般每月举行一次,但经济指标则相对稳定,大多数企业是每季度考核一次。经济指标的具体考核点有:价格水平、报价是否及时、报价单是否客观、透明、具体;是否有诚意配合本企业开展降低成本的活动;是否定期与本企业检讨价格;是否将降低成本的好处让利一部分给本企业;是否能积极配合本企业提出的付款条件,开出的发票是否准确、及时并符合有关财税的要求。
4.服务指标。同经济类指标一样,考核供应商在支持、配合与服务方面的表现,一般也是定性的考核,每季度一次。服务指标的具体考核点表现在对订单、交货、质量投诉等反应是否迅速、及时,答复是否完整;是否有合适的人员与本企业沟通,沟通手段是否符合本企业的要求;是否将本企业看成是重要客户,供应商高层领导或关键人物是否重视本企业的要求;是否积极参与本企业相关的质量、成本、供应等改进活动;是否主动征询本企业的意见、主动访问本公司、主动解决或预防问题;是否参与本企业的各种相关开发项目、如何参与本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
四、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92;F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
施工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经济越发展,施工企业越重要。要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就需要有这些国家的建设者。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在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的每一环节,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对工程成本的降低、投资效益的提高都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一、加强对工程施工项目存货的管理和控制
(一)加大对存货的实物控制
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存货占用工程项目需要消耗较大的资金,因此,极易引起隐性损失、计价混乱及其账实不符等问题,所以,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工程施工项目存货的监督控制,即以职务分离、相互制约、授权审批以及内部牵制原则为指导,利用工程施工项目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实现供应、仓储、销售、财务各部门相互协调和牵制,确保将对存货的实物控制落实到位。
(二)利用存货质押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利用存货质押贷款方式是推进工程施工项目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手段。对于质押贷款的存货而言,其应是价值稳定、易评估,市场用途广,易保管、易变现的工业用原材料、中间产品,如钢材、青纶丝等,切实避免是滞销产品。同时,利用存货质押贷款将有助于增强贷款到位的及时性,降低贷款的成本。
(三)巧妙运用存货ABC方法
通常情况下,可将工程施工项目划分为三类存货,即A类存货、B类存货以及C类存货,其中应重点加强对A类存货的管理和监控,究其原因在于A类存货价值较大、占用资金相对较多、品种较少,因此,这就需要定期对A类存货的库存状况进行检查、核实,并及时对存货的收、发、支状况进行记录,以便日后更好地审查。
(四)利用物流的规模效应降低存货成本
物流的规模效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施工项目的采购成本。运用整体购买的方式进行批量采购,不仅能够获取低采购价格,而且还可以获取运输成本的规模效应。在工程施工项目物流规模相对较小的状况下,借助第三方物流有助于实现工程施工项目规模效益价值最大化。
(五)合理利用存货的最优订货批量
确定工程施工项目订货最优订货批量需致力于订货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及其存货价格等方面之上,科学合理地判断存货价格的预期波动状况。即当预期某种原材料涨价时,工程施工项目将加大采购力度,增加采购量;当预期某种原材料降价时,需要延迟采购,适当减少当前采购量。
二、借鉴财务标杆超越法,开展720度的全方位财务控制
财务标杆超越法是工程施工项目全方位财务控制的重要方法,其涉及到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多方面考核体系。工程施工项目运用财务标杆超越法有助于全面落实内部控制管理,有助于强化过程监督控制,有助于提高各项效率和水平,有助于规范工作流程等。通常情况下包括:
(一)工程施工项目在选择标杆时需切实注意规避的几方面问题
1.标杆超越法中的标杆让人有选择的余地。工程施工项目承包商需利用“战略目标逆向分解法”和“目标管理法”对标杆超越法中的标杆进行层层分解,之后运用各种有效调研手段,确定战略目标的标杆和标杆值。同时,工程施工项目还需要打破职能分工界限和工程项目承包的性质与行业局限性,将各项时间经验落实到位,并对多种候选标杆开展有效分析和筛选,并结合工程施工项目相关战略对其进行规范和调整。
2.认清标杆超越法中标杆的积极性作用。由于每个工程施工项目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工程施工项目需要科学合理选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标杆。工程施工项目运用属于自身的标杆,有助于规范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规划、质量管理规划、安全管理规划以及进度管理规划,有助于全面挖掘工程施工项目各项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弊端,并及时制定出纠正和完善措施,有助于明确工程施工项目战略目标,帮助各级员工树立起工作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工程施工项目各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主性。
(二)720度全方位财务控制
1.工程施工项目内360度财务管理圈。对于工程施工项目内360度财务管理圈而言,其包括三大部分,即工程施工项目内部财务核算体系,成本费用、内部审计及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工程施工项目财务管理队伍。上述三方面均是工程施工项目内360度财务管理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财务核算体系是基础,内部控制机制是关键,财务管理队伍是核心。工程施工项目只有把握住上述三方面,才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升,工程施工项目按期竣工,使工程施工项目承包商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90-03
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就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与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相比较而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更适合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含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获取自我构建的过程性知识,强调工作过程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获取专业知识、积累经验、获取职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进行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抽取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本专业学习知识领域,最后在各知识领域中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莱职院(全称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8年,2012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审定为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为莱芜市及山东省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营销人才。在教育部16号文件的指导下,大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通过对《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把采购管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典型任务,设计相应教学情景,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贴近企业管理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一、采购管理工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本课程以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实际采购业务为载体,教、学、做合一,理、实、训一体;以W生的适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以采购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培养为核心,设计项目训练;以企业真实的任务或项目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构建单元教学内容。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模拟谈判、情景教学、流程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训练手段,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项目设计以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的业务流程为主线,主要包括采购计划、采购方式与成本管理、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采购绩效管理等模块的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如表1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的确定
进行高职《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学习领域设计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职业教育直接决定学生的职业生涯,所以,要注意学生向上的职业发展空间;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第三,教学的组织要围绕采购工作过程进行,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体设计过程中,课题组首先对《采购管理实务》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双师型教师的配备、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考核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表2。
三、采购管理学习情境设计
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每一个学习情境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工作内容,设计工作环境,融合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于工作过程中。按照这个总体思路我们课题组对《采购管理实务》的学习情境进行了设计,部分内容如表3所示。
结语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只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先导课,要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采购人才,需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包括各门课程教学情境设计合理、教学领域分析准确、契合职业能力需求,才能使学生对从事采购工作的各岗位充满浓厚的兴趣等,才能真正体现物流管理课程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梦,葛宏翔.现代采购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3,(21).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多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应用于图书情报工作领域,从图书采购到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中文图书采购的过程更加细琐繁杂。而各高校的购书经费日趋紧张,图书采访中的质量控制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对中文图书采购实施质量监控是图书情报学领域一直以来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邓珊妮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1];马启花指出,图书采购与一般的货物采购存在着本质区别,图书采购招标对图书采访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并提出保障图书采访质量的策略[2];刁慕戈、倪海涛则提出馆配图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3];韩葆青从建立采访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读者专家与图书采访互动机制、选择多种采访方式等角度提出优化控制图书采访质量的新思考[4]等。但是过程控制理论应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引进过程控制理论来监控整个采访过程,并辅以广西大学图书馆的实证研究,对中文图书采访质量做出浅显的探讨,希望能从新的角度开辟一条提高采访质量的道路。
2图书采访工作中使用过程控制理论监控采访质量的可能性
本文从质量控制理论的角度,对图书订购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其过程的质量监控,从而为图书订购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1 过程控制理论的含义
过程控制理论(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简称SPC)即统计过程控制,是指应用统计方法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与诊断,从而达到改进与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其本质就是一种运用数理统计和图表形式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的思想与方法[5]。其基本原理是指基于过程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利用数理统计工具判断过程状态,对导致过程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控制,并采取经济的、适宜的措施保持过程在稳定状态下运行。SPC的核心就是变事后的检查为事前的有效监控和预防。而更宽泛、更简单的说法就是找出每个阶段的影响因素,采取合理、系统的措施解决问题。
2.2 图书采访工作中使用过程控制理论监控采访质量的可能性
图书采访是图书馆工作的第一道工序,也是重要的工序之一,但这道工序不是单一的工序,而是由很多环节构成的,它包括制订采购计划、经费使用、图书招标、图书订购、图书验收、图书进库信息反馈等环节。我们把过程控制理论应用于这些环节中,通过对这些阶段的一些数据和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影响该阶段工作质量的因素,就可以把出错率减少到最小,从而更好地控制图书采访的质量。实际上,无论过程多么琐细复杂,都是可以通过过程控制理论监控的。
3过程控制理论在图书采访工作各阶段中的具体应用
以下以广西大学图书馆(简称“本馆”)为例。
3.1 经费使用过程
目前,本馆由当初学校评估时的经费猛涨阶段进入经费平稳阶段,每年的购书经费变化不大,但是实际购买中文图书的经费越来越少。这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一是近几年物价飞涨,纸张、印刷等原料以及运输费用也不断上涨,导致图书零售价不断抬高,近一两年社科类图书每本平均价格大概为30元,而自科类图书平均价更高,相对于前几年而言,同样的经费所能购买到的图书就减少了。第二个原因就是电子资源对纸质资源的强大冲击。众所周知,电子资源虽然不能代替纸质资源,但是图书馆趋向于电子化已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大力发展电子资源势必压缩纸质资源的经费,从而直接导致购买纸质图书经费的下降。表1是本馆近5年的图书经费使用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馆的纸质图书经费从2007~2010年变化不大,但是到2011年就减少了20%的费用;电子资源经费逐渐向纸质图书经费看齐,在2009年超过纸质图书,在2011年甚至达到了纸质图书的4.5倍左右。这些情况就成为影响纸质图书采购的因素。本馆根据这些因素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采访计划。首先,因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造成实际购买力下降,这就要求本馆对图书的种类、复本数量进行控制。本馆的做法是:原则上学术类图书要尽量收全,社科类图书平均复本为1.8册,自科类图书平均复本为2.2册,励志类、生活类、小说类图书严格控制其复本量,尽可能使有限的经费购买更适合馆藏、适合教学科研的图书。第二,处理好纸质图书与电子资源的关系,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互为补充。纸质图书受到载体限制,一次只能为一人使用,而电子资源可以同时为多人使用,因此在纸质图书复本不够的情况下,应鼓励读者使用电子资源。另外,本馆购买了大量数据库,并针对这些数据库的内容,对纸质图书的采购做出了有效的调整。例如购买了皮书数据库,在纸质图书订购中皮书系列就不再订购;购买了一系列考试数据库,读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模拟考试场景答题,这样在纸质图书采购中考试类图书的采购就得到了严格控制。这种根据经费使用情况来制定采购计划的方法,既避免了经费使用的重复浪费,又从宏观上把控了图书采访质量的源头。
3.2 图书招标及书商服务过程
图书招标是图书采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能否招到能力强、服务好的书商直接影响到一个图书馆藏书质量的好坏。目前图书采访由图书馆自主采购转向政府招标采购,政府招标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腐败,有利于提高经费的合理使用。但是政府招标也存在诸多不足,最大不足就是偏向于看重折扣,从而导致不能选择最优书商、书商低价中标后服务跟不上、图书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影响图书采访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图书采购中,要针对图书招标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图书采访质量得以控制。
本馆自实行政府招标以来,每年选择5家书商。每年招标前都会根据前面几年来书商的表现及本馆的需求,在标书中制定个性化要求。这些个性化要求是在对影响图书采访质量因素进行分析以后形成的。
首先,了解书商提供全品种图书目录的能力。是否能提供全品种图书目录对图书采访来说非常重要。本馆之前一直以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提供的图书目录为主,辅以其他中标书商提供的书目数据。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改制以后,本馆经过多方考察,以北京图书大厦提供的图书目录为主。这样就基本囊括了当年的图书出版信息,为图书采访的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多方考察书商的服务能力。本馆通过实地考察、与兄弟馆互相交流,并结合与书商合作的经验,多方面去了解书商的综合服务能力,以此作为书商中标的必要条件,并将到书率作为考察书商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表2为本馆2011年招标书商的到书率情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北京图书大厦、三新、南国、人天这四家书商的到书率均达到了92%以上,基本满足本馆要求。但是某书店的到书率才53.23%,严重不足。这就作为2012年图书招标的一个重要依据(本馆2012年图书招标时,某书店未中标)。
第三,形成了馆配书商之间的良好平衡。每年有5家书商在本馆中标,其中必有一家是本地书商,而且要求本地书商提供现货数据,这可以使一些热门图书快速入馆,加快图书流通脚步。这样本馆就形成了外地书商与本地书商相结合、期货图书与现货图书互补的局面,充分发挥了书商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为图书馆服务。
本馆每年都会根据前一年的工作总结及图书出版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个性化要求,并将之详细写入标书中,以避免政府招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达到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目的。
3.3 图书采购过程
之前说到的经费使用过程及图书招标过程都是为了图书采购过程顺利进行打基础,而图书采购过程则是整个图书馆采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图书采购过程中,图书出版的状况是影响图书采购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书出版的状况直接影响图书的订购情况。目前国内中文图书出版状况令人担忧,国内比较大的出版社有500多家,每年出版图书几十万种,但是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版质量下降,高质量、有品位、专业性强、适合科研的图书鲜见出版。据统计,每年出版的新书中社科类图书占68%,社科类中的经济类图书占25%,法律类图书占20%,文学类图书占20%,其他只有3%。这些经济、法律类的书,或是每家出版社都出,内容雷同,互相抄袭,良莠不齐;或是第二版、第三版,内容变化很少;或是书名变了一两个字,或是文字顺序有些颠倒;或是一书多家出版社出版,这就导致选择图书非常困难。
影响图书采购过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高校师生教学科研需求的了解。目前各高校都在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另外,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兴起,而各学科之间交叉范围扩大、加深,这都对图书采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这两个影响图书采购过程的重要因素,本馆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对策。首先把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注重人在采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馆采访部中,负责采购中文图书的人员共6人,其中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每个采购人员都在图书馆工作了7年以上,而且都在图书馆各部门进行过轮岗,对读者在图书馆不同方面的需求都有所了解。这6人再根据自身所学专业进行具体分工,3人(图书馆学、化学、林学专业)负责选订自然科学类图书,3人(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专业)负责选订社会科学类图书。这样一支采购队伍为提高图书采购质量、满足读者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不断学习,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影响图书采访质量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因素。只有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才能在主观上保证图书采访的质量[6]。本馆采访部除了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学习培训之外,平常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交流,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使采购人员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采购人员还经常向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习,借鉴他们的有效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成果,弥补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