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治理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养殖总量庞大
2018年全县肉羊出栏数量约700余万只,成为全国最为集中、养殖规模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被誉为“中国肉羊之乡”,享有京津冀区域羊肉定价权,并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饲料、兽药、养殖设备、外购羔羊、育肥、屠宰、销售的产业链。目前全县存栏已达到200万只,覆盖全县20个乡镇,仅唐县城西的仁厚镇、都亭乡、南店头乡、北罗镇、罗庄乡、雹水乡等6个乡镇存栏约100万只。
1.2产业链条完整
该县育肥出栏的羊直接进入屠宰场,没有贩运环节,屠宰之后胴体、羊蹄、羊头、上水、下水等分别进入不同渠道销售。唐县生产的鲜羊肉、羊肉坯、羊肉卷、羊排等27个品种,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10多个省市,羊绒、肠衣还远销日本、意大利等国家。
1.3成为主导产业
整个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老百姓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农民年增收约20亿元,解决了5万多人就业。
1.4环境恶化突出
近年来由于养殖量激增,导致环境过载,粪便产量大增。此外,一些羊粪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大多建于省道京赞线两侧附近,有的采用封闭或半封闭的形式,有的露天生产,在粉碎加工和装卸过程中产生恶臭异味,环境质量恶劣,唐县形象受到影响。
2肉羊养殖环境治理建议
近年来,由于养殖规模激增,养殖环境严重恶化,目前环境治理改善工作尤为迫切。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2.1加强组织协调领导
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肉羊育肥产业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同时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办事机构和专家组。在当前严峻形势下,没有统一坚强的组织领导,就无法协调各种有效治理资源形成治理合力,也无法落实好相关技术措施,改善臭气弥漫的意愿就无法实现,同时也防止了“上热下冷”的局面。
2.2增强产业链条意识
必须树立肉羊育肥全产业链整体意识。臭气虽然产生在屠宰环节之前,但是臭气的治理必须统筹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要形成有效地利益联结机制。一是要出台产业发展规划,规范产业发展的区域、方式和方向;二是要充分利用肉羊和羊肉集中产地的资源优势,让高利润的屠宰加工等环节同臭气治理进行利益绑定,促使产业利益相协调共同发展;三是要区域同步进行。环境质量是净投入,没有个体效益,因此必须在区域内同步进行,实行治理成本均担,防止出现因为治理成本分担不平衡,导致产业发展受损的情况发生。。
2.3政府引导技术支撑
一、背景
今年入冬以来,雾霾多次笼罩我国大部分地区,各地建筑物隐入白雾中。有数据显示,最有害的污染物之一PM2.5的浓度为比世卫组织规定的24小时安全水平高20多倍。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面对如此严峻的雾霾情况,必须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改善环境,解决雾霾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二、雾霾天气的现状及危害
9月以来,我国中东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天气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环保部门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到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雾、煤烟、汽车尾气、建筑粉尘以及工业排放的有毒混合物滞留空中。城市的天空再也看不到蓝天白云,近在咫尺的人和物变得朦朦胧胧。一些人因此感到喉咙痛、眼睛刺痛、头痛等不适,医院呼吸科人满为患。全国多地出现的雾霾天气还让一些航班停飞、剧组停拍外景、污染企业停产。
由此可见,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我们已经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想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将非常困难。因此,解决雾霾问题,缓解空气状况已迫在眉睫。
三、针对雾霾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针对雾霾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1. 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的建设。
2.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供需。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环境的重视程度,排点减排企业,要求重污染企业停产,切断污染源,降低生产负荷,减少污染供需。
3. 加强监管力度。我国不少城市环境治污目标仍然偏离颗粒性雾霾治理。多年来,我们在环境治污方面向西方标准看齐,如长期把欧2、欧3、欧4甚至欧5标准付诸监管细则,不符合上述排污尾管标准的车辆不能出厂,不达标的烟囱推倒、迁移。将监管落到实处,加强监管力度,带动社会从细微处着手治理雾霾。
(二)社会针对雾霾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社会方面应对雾霾问题,可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提倡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能减排,呼吁减少露天烧烤等。号召群众真正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发自觉地为环境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人针对雾霾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1. 雾霾天气少开窗。
2. 外出戴口罩。外出戴上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的肌肤。
3. 适量补充维生素D。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线照射不足,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D。
4. 饮食清淡多喝水、补充维生素。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
5. 最好不出门或晨练。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病情,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四、环境治理措施――调节能源结构
为探寻导致雾霾的罪魁祸首,一些环境学者将矛头指向以化石燃料、尤其燃煤为主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要求加快经济转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呼声不绝于耳。
调整能源结构能有效改善环境,治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两个目标,应当并且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如何做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极大,而天然气所占的比重极低。调整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传统能源消费的比重是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的主要任务,也是其重中之重。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11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出“煤炭一头独重,天然气无足轻重”的特点;而同期美国能源消费总量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石油稍重”的格局。在能源结构调整中,我国应当逐渐减轻对煤的依赖程度,大力推进天然气的利用。
(二)积极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增强中国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中国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还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能源需求,减少森林过度开采和植被破坏的现象出现。同时,中国还应大力推进海洋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的开发,扩大能源的利用范围。
(三)大力开展节能环保,实现低碳消费。
保护环境、治理雾霾,重要的是增强个人的环保意识。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将环保节能的思想带到生活中,从小事着手,如随手关灯、废物利用等。大力开展节能环保,实现低碳消费。
五、结语
雾霾天气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出行与生活,甚至已进一步影响到了我们的健康。雾霾治理如今已上升为环境治理层面,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环境治理现状的不足。因此,应积极关注雾霾等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总的来说,环境治理不应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而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顾及到我们安身立命的环境,协调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1采矿活动挖损和压占了土地资源
矿山开采活动在矿区内形成了多个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采坑及高低、大小不等的残丘,由于采坑底部已低于当地的侵蚀基准面,现大部分采坑已积水,局部积水深度达5~6m,东侧进入采坑的道路已将东部残坡分割成多个残丘,采坑周围全部形成了峭壁,留下了较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另外在矿区东侧,特别是东北侧堆放了大量的废弃土石,部分已堆成山丘,压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据野外实地调查,治理区内开采形成1#、2#露天采石坑、采土坑1处、废石堆场1处。1#采石坑长约420m、宽180~240m,面积约129852.74m2,深度约10~30m;2#采石坑长约200m、宽约60m,面积约16889.05m2,深度约10~30m;采土坑长约140m、宽约28m,平均深度10m;废石堆场长约300m、宽约200m,面积65968.3m2,堆积高度平均约1.0m。采矿活动挖损、压占土地资源总面积214612.77m2(约321.92亩,表1)。
1.2采矿活动严重破坏了自然地貌景观,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矿山开采改变了原始山体的完整性,毁坏了自然地貌形态,局部地段变成了悬崖峭壁;同时也毁坏了大量的地表植被,使得山体岩层,山体的地形坡度也相应地增大,再加上弃土、废石零乱堆放采坑,绿草树木无法成活,在未进行任何工程处理和防护前,在降水作用下,很容易造成矿区的水土流失。在原有的山地上,坡度每增加1°,水土流失量约增加30%,现矿区属重度侵蚀区;南侧的烈士陵园及邻近山坡曾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猫头鹰自然保护区,现已很难觅其踪影,同时,矿区又紧邻202省道,给城镇和省道都造成严重的环境视觉污染。
1.3采矿活动遗留了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采石坑周边留下高度约10~30m边坡,上部为土质斜坡,岩性为粉质粘土,厚1~3m,边坡角60°~70°左右,土质边坡过高过陡,在降水作用下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属不稳定边坡;采石坑边坡下部为岩质边坡,边坡岩层产状为:倾向290°、倾角30°,节理、裂隙较发育,边坡高度10~27m。据野外调查,1#、2#坑东侧边坡角50°左右,其余边坡角60°~70°左右,局部近于90°,1#采石坑开采边坡除西侧、北侧外均不稳定,西侧、北侧边坡为逆向坡,最大高度27m,块状结构,为稳定边坡;2#采石坑边坡除北西侧外其余均不稳定,北西侧边坡为逆向坡,块状结构,边坡稳定。先前的采矿活动也在采场边坡局部工作面产生一些危岩、浮石,规模一般小于10m3,在降水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威胁周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4]。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根据本矿的地质特征、开采状况及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确定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基本思路为消除灾害、恢复林地、生态复绿。通过实施边坡治理工程、截水沟工程、道路工程、土地复垦工程、景观养殖蓄水工程和绿化工程,将挖损土地植被资源总面积14.864447hm2(222.97亩)、压占土地植被资源总面积6.596830hm2(98.95亩),治理恢复林地65967.01m2(约98.95亩);水面79852.65m2(119.79);建设用地65968.30m2(约98.95亩)、耕地1902.68m2(约2.85亩)及其它用地922.13m2(约1.38亩),消除崩塌、滑坡隐患和视觉污染,达到保护和恢复矿区自然生态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最终目标。
2.1边坡治理工程
采石坑周边留下高度约10~30m边坡,上部为土质斜坡,厚1~3m;下部为岩质边坡,产状为:290°∠30°,节理、裂隙较发育,边坡角50°~70°左右,局部近于90°,极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威胁周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应及时采取措施清除隐患:对1#坑壁西侧及北侧上部土质边坡削坡达到稳定坡度,土质边坡削坡土方量为3874.5m3;1#和2#坑东侧石质不稳定边坡采用台阶式削坡,坡度控制与岩层倾角一致,即30°110(台阶高度约6m,台阶平台宽4m),削坡总方量约162146.71m3。
2.2截水沟工程
防止岩面遭受水土冲刷,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土稳定,在观光林道外侧和采场平台内侧的基岩面上开挖截水沟排水至采坑,截水沟为梯形断面,C15砼护面结构,上口宽80cm,下底宽50cm,深50cm,护面厚度10cm,总长1600m,截水沟挖方约520m3、浆护面约214.4m3。
2.3道路工程
结合工程布局,将矿区东侧原有的简易运输通道改建成村级道路;沿采石坑水塘四周修建环塘林道、环采坑安全防护工程,方便老百姓去水塘边休闲观光、垂钓。村级道路设计为三级道路,路面宽5.0m,总长732m,混凝土路面,北端与202省道相连。结合202省道路面标高,村级道路路面标高为依势修建,标高34.5m。村级道路结构主要为2层,底层铺设碎石土,厚度为30cm,应分层充填,分层碾压,每充填10cm,重型平碾4~6遍,压实系数应大于0.97,铺设碎石土约1398m3;顶部25cm浇灌C35混凝土约915m3。环塘林道设计为三级道路,顺地势修建,路面宽3.0m,总长1697m,道路结构在灰岩面上浇注25cm厚C35混凝土约1272.8m3。采坑边坡顶部环采坑为安全需设防护栏,四周总长1481m,凿埋于灰岩中,采用水泥桩加铁链连接,水泥桩每3m设置1根,高度1.0m,直径75×75mm,水泥桩约需494个;铁链分3道,长约4443m。
2.4土地复垦工程
根据挖损、压占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复垦按3个地块进行恢复,面积为133837.99m2(约200.75亩)。地块1面积65968.30m2(约98.95亩),由废石堆场复垦而成,基准标高为34.5m,北部邻近202省道,结合新农村建设,采用机械清理复垦为建设用地,清理废石方量约65968.3m3;地块2面积1902.68m2(约2.85亩),由采土坑复垦而成,基准标高为33.5m,采用人工与机械方法,回填采土坑底部、顶部回填表层土复垦为耕地,回填废石约18075.46m3,回填土方约951.34m3;地块3面积65967.01m2(约98.95亩),由几处遗留残丘削坡挖方、平整方量约40607m3,基准标高为42~30m不等,结合工程布局复垦为果园地和少量林地,采用机械或人工平整场地,平整后地面依势自然排水。复垦为耕地的上部覆土,厚度不得小于0.5m,其中耕种层厚度不得小于0.3m,表土层厚度不小于0.2m,覆土层内不含障碍层,耕作层内砾石含量不大于10%,土壤的pH值5.5~8.5,含盐总量不大于3%,以利于农作物生产。另外利用原采坑依势恢复水面79852.65m2(119.78亩)及其它用地922.13m2(约1.38亩)。
2.5景观养殖蓄水工程
采用爆破法疏通1#坑与2#坑间的通道,现地面标高平均约40m,通道底标高控制在16m,开挖土石面积3422.8m2,方量约43497.6m3,使水体相互连通,改善水体的微循环环境,改善人们的视觉环境美感,使采石坑治理后成为一个养殖小型蓄水水库,供游人休闲、观赏、垂钓,同时可用于周边农田抗旱之用。
2.6绿化工程
绿化工程设计基本原则是根据整治的需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栽种以乡土树种为主,构建田园生态防护体系。沿村级道路两侧、采石坑水塘四周环塘路外侧挖坑栽种柳树、松树等常绿乔木,最小种植株距为3m,共计1187棵(村级道路两侧621棵;水塘四周环塘路外侧566棵),栽植方法是挖坑覆土栽培,坑的面积1m2、深度1m,挖方量1187m3,回填土方量1187m3;荒坡面积65967.01m2(约98.95亩)经削坡平整后采用挖宕穴覆土的方法栽种桃树共计7330棵,坑的面积1m2、深度1m,株距为3m,挖宕穴7330m3,回填土方量7330m3;削坡平台长度共计530m,两侧栽种藤本植物,株距为1.5m,坑的面积1m2、深度0.5m,共计707棵,挖宕穴353.5m3,回填土方量353.5m3,利用上爬下挂的特点遮盖采场高陡边坡,对岩石坡面覆绿。藤本植物可选择缠绕或攀援向上生长较强的植物,如葡萄、紫藤、爬墙虎等木质藤本和牵牛花、长豇豆等草质藤本;栽植时间应选择在温度和雨量适宜的春季进行;后期养护包括喷水养护、追施肥料、病虫害防治、修剪与培土补植等。
3结论与预期成效
3.1结论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做到:(1)可有效改善涡阳县龙山矿区的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消除遗留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消除202省道视觉污染,促进涡阳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可开发利用矿区被破坏的土地资源,改良矿区生态环境,使涡阳作为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能够得以进一步发挥,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可以消除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避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矿区周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对于促进城市良性发展,解决城市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就世界范围内来讲,从进入20世纪开始,城市环境治理就已经被提出,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其中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城市环境治理发展模式,如环境治理非限制模式、环境工业化治理模式、环境综合防治模式、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等。而对于我国来讲,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真正被正视起来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截止到目前才发展了40多年,但也经历了城乡工业点源治理、城市污染综合防治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等几个阶段。以下本文就针对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模式及其具体实践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1.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模式
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政府直控模式、市场化治理模式与自愿性治理模式三种。
1.1政府直控模式
所谓政府直控型环境治理模式,是指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及其机构,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措施和手段,对作为被管理主体的企业、农户、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活动及其相应后果进行干预的制度安排和行动的总称。这种模式强调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各种环境政策和制度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门直接操作,作为一种行政行为而通过政府体制进行实施,使环境治理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采用这种政府直控型的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将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并采用一些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确保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可以说,这种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是具有一定可取之处的。但同时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政府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地位不对等的问题,城市环境治理所产生的成本都需要由政府财政来承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过于宽泛,不够专业,不具备针对性。另外,政府若将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委托给第三方,还会产生委托的各种问题,容易滋生一些不良风气。并且政府直控型环境质量模式会将行政手段作为主要的治理手段,而忽视了经济手段等其他手段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
1.2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
所谓城市环境市场化治理模式是指通过打破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的传统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实行建设与运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达到弥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和提高运营效率的相应制度和安排。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采用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具有政府直控型治理模式所没有的一些特点,这是因为市场化环境治理充分运用了市场经济调控手段,提升了环境治理工作效率。根据治理主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即管理合同模式、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合资模式以及社区自助模式等。不同的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具体的实施和选择需要根据环境治理的对象以及主体来合理确定。但从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的现状来看,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在城市环境治理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值得推广应用。
1.3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
所谓自愿性环境治理是指由各类组织(政府、行业协会、国际组织和机构与企业自身等)自愿发起的高于环境政策法规要求的各种制度和安排,以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尽管种类繁多,但所有自愿性环境治理制度的共同之处是:它们不是法定地承诺,而是企业进行额外的努力来削减污染。在本质上,法律没有要求污染企业发起或遵守自愿性协议。
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属于公众自发形成的环境治理组织,与政府直控型和市场化模式不同,这种环境治理模式全靠自愿,没有强制性,也没有利益可言。其主要可以分为单边承诺、私下协议、谈判协议、开放性自愿等几种形式。这种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使得环境治理工作主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代表着企业和个人已经成为意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但是也正是因为其是自愿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使所有企业都加入,也不能保证加入的企业能够真正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没有评判标准,也没有事后评估,完全依靠自愿。
2.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践措施
2.1环境行政措施
环境行政措施是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环境行政措施主要通过环境行政管理实施。环境行政管理是法国政府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环境行政管理包括行政许可和环境影响审查两种做法。重视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建立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在于,为实施国家环境政策提供强制手段,为实现国家环境目标提供法制保障。
2.2环境经济措施
环境经济措施(或手段)是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包括:收费与税收、补贴、押金返还、建立市场、执行刺激等几种。其中环境税收、排污收费的经济手段比较典型:环境税是对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的费用,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有害原料的成本,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对环境更为安全的产品。排污收费是对向空气、水或土壤排放的污染物,或对产生的噪声征收的费用。押金是对可能造成污染的产品的销售征收的附加费。
2.3环境立法措施
环境立法措施或手段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一般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
2.4环境技术措施
环境技术措施或手段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如污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防治放射性污染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产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的营销技术等。环境技术是环境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持,是排放限值标准制定的技术依据。
2.5环境教育措施
环境教育措施或手段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学习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将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技术、管理、政法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领域都与环境科学兼跨、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治理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治理模式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代下,应该采取不同的城市环境治理策略。当然,在具体的环境治理实践中,还要注意从行政、经济、立法、技术以及教育等不同的方面来展开工作,以综合手段来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 [科]
【参考文献】
长期以来,天祝县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牲畜增加,草原、林地盲目开垦,过度放牧、滥砍滥伐、乱采中药材,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建设和保护措施滞后,导致草原严重退化,林木生长缓慢,林草覆盖度下降,加之生产能力低下,农林水牧矛盾突出,经济结构层次低,基础设施薄弱,人口与环境、建设与生态差距越来越大,农牧业经济举步维艰。因此,针对天祝县345万亩的林地、587万亩的草地和80万亩的耕地,如何起到建设与保护,化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矛盾,从根本上改善牧业区、林带边缘区、农田保护区的生态平衡,使全县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实现可持续发展。
天祝县是一个亦农亦牧,且以畜牧业为主的牧业县。以境内的松山滩为例,它是畜牧业生产的最主要基地,拥有110万亩的草场,光热条件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适宜的草场可灌溉面积75万亩,但大面积的滩地草场、耕地没有水源得不到灌溉,是草场逐年退化演变为盐渍化,局部已成为荒漠沙化,草地生物根系枯竭极为严重。由于干旱少雨,加之工程性缺水,超载过牧严重,据统计已有64万亩草场退化,7万亩逐渐沙化,整个草原将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威胁。天祝县又地处石羊河水源涵养林的核心区,8万多农牧民长期生存在这一区域,从事生产生活,不断加剧林区、草场生态的恶化,其水源短缺、土地荒芜、人口剧增,势必造成生产能力减弱,农牧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基础设施难以实施,返贫现象长期延缓,难以使人与自然得到和谐相处,要遏制逐步恶化的生态环境势头,就必须进行规模治理和采取综合措施。
1实行小流域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1.1首先解决水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改善。
1.2坚持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核心,上、中、下游统筹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面深入研究小流域的承载力,按现有水源评估和预测水资源量,全面评价节水潜力,并通过节水治污,经济结构调整,确定水资源的可利用上限。
1.3对缺口水量应尽早规划,实施流域内专项调水工程,由国家给予资金扶持,为“三化”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1.4在水源丰富的山区尽可能发展集中的水源灌溉微型工程。
1.5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和高效利用集雨节灌工程,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1.6水源适度接合(上下游、左右岸、梁峁界)的山川区应小区域条块分割、大流域结合、适度调整、分类建设、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
2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
2.1继续坚持金强川东西两山绿化带建设和其它重点边缘山区的综合治理,围绕退耕还林草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牧区水利建设和农村电气化发展,以大工程项目带动大发展,采取禁牧、封山、护林草、育林、改造结合,工程、生态措施并举,山、水、林、牧、田、路、村庄综合治理,保护天然植被,增加人工林植被,扩大林草植被,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2.2对重点退化草原顺应自然规律进行退耕、封育,合理的、有计划的实施生态移民;开发草原新能源(如利用光伏电源、风能),进行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灌溉人工草场,退牧还草、舍饲养殖,适量的有计划的发展畜牧业。
2.3在条件许可下对部分草原禁牧封育,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让草原有一个休养生息的再生过程,对现有的天然林地、草场、湿地进行合理的保护;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牧区交错带,以产业化方式发展草畜产业,减少大量撂荒土地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减缓天然草场的压力,重视草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草原的生态需水要求,因地制宜的建设草原,避免不顾实际的生产措施造成经济损失。
2.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制止草原开荒、超载放牧、围垦湿地、滥采滥挖等人为破坏生态的行为,同时通过发展家庭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建设,对天然草场进行轮牧、围栏和禁牧,给草场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
2.5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按《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对25°以上的陡坡地不再开荒种植农作物,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只重生态建设向保护建设并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禁止在水源地区采金、采砂、采煤、开矿,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为残存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休养生息的条件。
2.6积极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向生态建设,推动耕地、林地、草地向优势产业集中,按照植物破坏的逆向过渡,先恢复草后恢复林,林草结合带动水源,由林区边缘逐步向中下游推进,发展与开发、生态与环境并举,优势与弱势产业结合,相互化解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同时全力做好农牧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3发展区域优势,减缓资源压力,构建生态平衡
天祝县因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应当有条件的区域重点主攻粮食作物的单产,同时草畜产业作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下大力气狠抓落实,实行“林、草、畜”三元结构,林草间作,休牧轮牧,以草定畜,发展舍饲养殖,并采取移民建镇、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大幅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多方位增加农民收入,最大限度地缓减天然草地、林地破坏,使天然林草地植被得到休养生息和良好的恢复,以减轻人口和载畜量过大对水源涵养林边缘山区生态环境的压力。
环境条件优越的区域,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干旱草原为主的实施牧区水利建设,科学合理的划分退化草场封育区、退耕还林草区、高效农业种植区,加大对人工林草种植区的封育管护力度,保护现有植被,促进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有效遏制和扭转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的势头。
加大对灌区改造的力度,积极推行节约用水,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林草面积,推行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推广节水新工艺、新设备,降低单位用水量。抓好抗旱耐旱、低耗水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建立一些高效节水的农牧业示范区,探索高效节水产业发展的路子,引导全社会节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实施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社会,建立和完善流域内水源调蓄工程,最大限度的高效利用小流域内的水资源。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备受政府的重视。城乡融合进程中,城乡人居环境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城乡融合加速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另一方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或蔓延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从重要性上来讲,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关系着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反过来也会影响城乡融合的进程,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
一、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治理困境
近年来,我国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在环境建设方面也在极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农村环境的连片整治、农村清洁工程等,在政府的推动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受传统农耕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严峻城乡融合的同时,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变,一些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农村工业总量逐渐增加,这也加大了农村环境的压力。且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多数地区没有做好污染预防和处理工作,反而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要表现为:工厂地理位置分布不合理,造成农田和水利的污染,不仅容易产生纠纷,也危及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工业规模在扩大,但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更新缓慢,污染总量在不断增加;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工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大;现有的农村工业污染监管不足,且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1]。基于上述问题和情形,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二)农业污染问题难易解决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长久以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化肥等,且小农经营模式导致很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使用,大量的化学品造成了土壤和水体污染。城乡融合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能够专注于农业耕种的人数变少。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反而人们在农业生产时更加依赖于农药、化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时,农民秋收时会将秸秆等进行二次利用,作为能源使用,但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转变之后,农民对秸秆转化成能源的需求减少,因而近年出现了大量的秸秆焚烧现象,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在养殖方面,目前许多家禽的粪便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多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这也给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造成了污染,且由于农村中饲养家禽数量的增多,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三)农民生活污染趋势加剧生活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污染,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品,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更为强烈,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城市居民身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农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比较简单,且没有垃圾分类处理的专业设施,每年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难易处理,这也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不强,经常随意丢弃垃圾,加大了垃圾的处理难度;二是许多农村地区缺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没有生活垃圾管理主体。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大量的生活垃圾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处理,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了脏乱差的人居环境。
(四)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城乡融合发展既给农村带来了诸多利好,同时城市为提升环境质量,城市的污染也在向农村转移,如一些高污染企业迁至郊区或农村。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或蔓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进一步加剧了原本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土壤一旦受到污染,也会被农作物吸收,加大了农产品污染的隐患。在垃圾处理过程中,部分城市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且农村地区缺乏集中的垃圾处理厂,或是没有将这些城市垃圾运回城市,使得农村堆放的垃圾总量增多。农村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生物多样性遭到,气候也会受到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源于当前环境危机,原有治理方式迫切需要改变。为了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协调好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同时弥补资金不足、技术不足、保障不足等问题。
二、城乡融合视野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为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负责,同时也是为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负责。城乡融合不仅是经济的融合发展,更体现在社会、生活、文化、环境等多层面的有机互动与融合,且在城乡融合进程中要避免城市污染向城市蔓延,农村环境治理更要汲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以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城乡融合等发展战略,以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为前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处的空间环境,鉴于农村原有生产方式、资源和能源使用方式、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环境治理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具有复杂性,因此要综合考虑和整体设计,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统筹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治理措施,制定完善的人居环境改造方案,进而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以改善环境和农民生计的可持续为共同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是要放弃发展经济来保护环境,实际上,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最终依然要依靠经济发展和技术力量。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人们的居住环境,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也看到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得到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这些都归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从长远角度考虑,我们要树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平衡好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增加农村的收入,同时要高度重视工业污染问题,不能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而是在充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如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业、新能源产业等[2]。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改善的投入力度,发挥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道路、公共卫生间、垃圾处理厂、绿化带等。此外,通过拓展农村公共服务,还可以为低收入人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环境。
(三)以统筹发展和融合发展为主要目标城乡融合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也应抓住机遇,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城市面临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缺的问题,而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如何发挥二者的优势互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城乡融合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发展面临劳动力不足、人才不足、技术不足的问题。鉴于此,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要以统筹发展为目标,协调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发挥城市和农村现有的优势,只有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综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任务艰巨,且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人居环境的改善能够为乡村发展奠定物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基础,同时,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还不够完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的现状,在持续发展、统筹发展、环境与生计双赢目标的指引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着重考虑如下方面。
[中图分类号] TD16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78-1
该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主要的矿产资源以煤和建筑用的非金属为主,其中金属矿产分布在北部和东部;非金属地区分布在南部和西部,随着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山上建筑石料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但是随着人们不断地开采,环境地质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从被开采的矿山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在开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列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1 矿山建筑石料过程中引发的问题
1.1 破坏土地资源
根据地质部门调查统计,从2006年起全国各个地方因为开采矿山而破坏土地面积达到了将近计154hm2,其中耕地占了其中的86hm2,草地占16hm2,林地占了5hm2,建材的开采占了土地面积的25hm2。在山的前面地带黏土采矿的地区已经把原来大片肥沃的耕地变成了没有任何生产效力的土壤,导致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在平原地区的高效黏土地区开采矿石,造成了大面积的农田不能耕作,甚至积水成洼地,严重者一到下雨天就会出现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1]。
1.2 引起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的现象
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和坡地的开挖影响到了山的整体和斜坡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地面开裂、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造成了附近居民的财产损失,甚至生命的丧失。在开采矿区由于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或者下沉的地方很多,主要分布在重要金属的开采区,非金属矿区相对较少。其中煤资源矿区的地面塌陷具有一定的渐变性和可预测性,而金属矿区的地面塌陷具有突发性、冲击性,进行提前预测的可能性不大,造成的损失也很大。据资料统计,徐州第五因为地面塌陷而搬迁的村落有将近100个,共有86312人,搬迁的工厂就达到了270个,拆迁的补偿费也达到了上百亿元,还有将近40多个村庄的民房出现了开裂,每到多雨的季节民房倒塌对农田带来了很大破坏。不少村庄的良好耕田也越来越少。
1.3 引发泥石流和环境污染
矿山把大量的没有用的矿渣没有顺序地堆放在开采的洞口或者是斜坡上,在下雨的时候最容易发生坡型或者沟谷型的泥石流。江西省富家钨的铜矿曾经在下暴雨的时候就造成了30多万m3的泥石流,造成直接覆盖地势较低地区的良田12万m2,矿山开采使用的设施也被淹没,总经济损失超过了亿元。此外,矿山的废渣、废水和废气等的大量排放污染了矿区环境。在开采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的时候会产生附带的废渣、废水等很多的酸性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的物质,很多矿山的废水没有进过科学达标处理就随意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湖泊中,让土壤、地下水及农作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矿山开采引起的大气污染和排放的SO2气体,在空气中经过化学作用而形成酸雨,以煤炭和硫化的工矿山最严重。导致矿山地区的大气环境严重污染,附近土壤的酸性增强,大量农作物和树木草地等都枯死了[2]。
2 保护和治理措施
2.1 采用先进技术
治理不稳定的边坡、危险岩石地区的地质灾害时,以生态恢复的重新建设改善矿山的地质环境为目标,采取综合治理和恢复措施,标本兼治从根源除掉隐患。治理方式采用最新生物技术,以土石方的工程作为辅助,对采石坑和坡度在60度以下的人工坡地进行人工植被的栽培恢复工程,进行人工育林和自然灌木丛、草木植被的恢复工作,削减地表的径流和散状固体物质的侵蚀速度,防止和控制水土流失,对待陡峭的边坡,采用自然植被的恢复和人工喷漆的方法治理,让其恢复原来的生态环境[3]。
2.2 依照法律的规定管理
对于违反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法律的个人或者集体行为进行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监管管理活动中去,对举报违法行为的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违法的民众进行相应的惩罚。实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检查制度,对于有采矿权力的部门或者企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严格实行地质环境治理的方案编制制度,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的管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要和综合治理方案的报告经过相应等级,报国家入地资源管理部门审核,以后形成评价报告,作为允许采矿的证据。严格规定矿山开采的条件,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地质矿产资源的勘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律否决[4]。
2.3 建立多元化金融体制
在城市规划区、自然的风景名胜区,主要的交通干道附近,按照属地化的原则,由各级政府把治理当地的环境列入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同时,通过制定税收、财经支持、信贷优惠等政策,按照恢复好坏的原则,调动参与主体在治理环境方面的积极主动性。
2.4 加强防洪措施,提高防洪能力
在对矿山矿石开采的过程中采用分段爆破方式。在爆破过程中,采用多段毫秒和分段毫秒等方式,通过分化爆破的作用力,来减少震动,减少石头的滑落,选择合理选择爆破的方式,并且分段爆破的间隔时间要合适。在选择爆破方式是,尤其要考虑周围的土质状况,尽量避免在土质疏松或者岩石风化严重的地区爆破。在设计分段爆破的时间时,要充分考虑炸药威力的持续时间,尽量避免重复震动。选择合适的炸药量和爆破参数。这些都应该是爆破设计中重点,合适的炸药量既能保证爆破作业的顺利进行,也能够保证周边环境不遭到严重破坏。这样在洪涝季节上截就是利用山体分洪道向两侧分洪;中滞就是利用外区外的小清河道进行最大限度的排洪;下排就是在使用前两种措施后,临时停滞蓄水,在高峰期来临时就行排泄,这样一来就提高了防洪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破坏自然的环境资源就是破坏生产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大事,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因此要积极探索矿山开采过程中治理环境的有效方法,加大治理的力度,建设绿色矿山,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强,陈奇.矿山环境问题诱发的环境效应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05).
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开发进入了一个井喷阶段,为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造成矿区及周围的地质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直接影响到国土的开发、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的稳定生产,进一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资源流失、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等。纵观当下各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不完善。对此,本文开展针对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措施的研究。
1可持续发展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措施研究
1.1矿山开采后泥石流的治理恢复措施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水源条件以及地形条件三个因素。其中地质条件几种表现在泥石流形成的松散碎屑物质上[2]。当矿山开采完毕后,产生了大量废渣、废石和废土的排放,是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来源;由于矿山沟谷之间的发育、山坡的坡度较大、相对高度较高等地形时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地形条件。对于部分地区而言,强降水季节已经成为了泥石流地质灾害出现的高发季节,图1为典型泥石流结构示意图。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图1中泥石流的各结构组成,本文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恢复措施:第一:清除矿山开采后的物源。待矿山开采施工结束后应当立即将矿山开采区域内的废石、废渣、废土等。第二:建立支挡工程。当对矿山开采后的物源清理时出现成本较高或没有合理的石、废渣、废土堆积场地时,应当采用修筑拦渣墙、拦砂坝以及格栅坝等永久性建设工程,从而防止物源向矿山下游地区的转移。第三:清理水源条件。在矿山开采阶段立即实施排水及排导工程,例如截排水沟、埋设排水管管道等工程,防止矿区表面的水源汇入到矿区中的废渣场、废石场当中。第四:实施植被恢复工程。通过栽种树木、覆土种草的形式,恢复矿区的植被,进一步缩小地面水资源的径流,并起到对矿区土质加筋的作用,同时植被恢复还可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1.2采空区及矿山地面塌陷的治理恢复措施
在对矿山进行开采的过程中,由于对地下水进行大规模的抽排、开采矿体埋深小或强采保安矿柱等操作,都会造成采空区和积水区面积的增加,导致矿山地面出现下沉、塌陷以及地裂缝的产生。如图2。由于矿山企业在生产建设以及地下水抽排过程中造成的地面塌陷问题可通过对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查询的基础上,采用防渗帷幕的治理恢复措施,从而有效的控制易于出现塌陷位置的地下水位变化[2]。对于已经形成矿山地面塌陷的区域,应当根据回填土材料、回填高度以及回填材料顺序的要求,采取土地平整的治理恢复措施,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灾害进一步恶化。对于采空区中存在的地裂缝问题,应当采用注浆加固。土地平整等施工进行治理。
1.3放射性矿山环境污染的治理恢复措施
对于放射性的矿山开采,由于开采过程中的操作不符合标准,极易出现放射性物质的泄露,对矿山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抑制矿山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图3,针对放射性矿山环境污染的治理恢复措施可通过封堵坑口的措施实现。通过封堵坑口切断放射性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源,并更好的恢复矿区原有的坑口面貌,抑制放射性物质从坑口泄露,并在大气中进一步扩散。同时还应当加强抑制矿区内污水的外流现象,防止矿区周围的人、畜误入,并防止矿区地表水流受到污染。对于矿区开采后处理不当形成的废石、废渣堆等,还可以通过堆砌挡墙结构、排水沟结构的方式进行安全化、稳定化处理,从而防止矿区中的废石出现下滑、流失以及二次污染的发生。
1.4尾矿化学污染的治理恢复措施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各级政府管理者依据国家和当地环境法律、环境政策和标准,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活动行为的总称。党的十把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视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保持城市环境质量的稳定,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防治污染的能力,使祖国的山是绿莹莹的山,水是清澈碧绿的水,天是晴朗朗的天,让人民群众生活在青山、绿水、蓝天之中。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城市的政府机关及社会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认识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高度。
1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用电量猛增是引发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空气中的 PM 2. 5 等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扬起的灰尘和金属冶炼厂排除的废气经过二次转换悬浮在大气层中,从而产生了雾霾天气。没有冷空气形成的大风降温是消失不了的。由此可见,雾霾天气的形成与燃煤电厂发电猛增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城市水质污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在 21 世纪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城市污水是指制药厂、造纸厂、化学材料厂等重污染企业和市民生活用水排入城镇地下深水井和江河中污水的统称。这些污水通过城市排水网汇集并运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城市污水治理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问题。目前,各个城市的环保部门与环保专家都在为解决排污问题进行研讨,力求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新路子。同时也制定了很多政策来遏制重污染企业肆意排放污水,并加大了违规污水排放的处罚力度。另外,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污水处理能力和运作水平偏低,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前进步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城市工业垃圾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的迅猛发展, 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受到的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城市固体垃圾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垃圾不仅占用土地影响城市形象, 还给人体造成极大损害。 塑料袋、废旧电池被埋在土壤中,极大地损害了土壤质量,在这些土壤中长出来的农作物被人体吸收后又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2 探析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的整改措施
所谓环境治理是指为维护城市区域的环境次序和环境安全, 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市各级政府依据国家和当地环境政策、环境法规和标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手段调控人类生活行为,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的有关行为的总称。针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工业固体垃圾污染等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城市环境治理。
科学利用环境容量改善燃料构成, 努力开发新能源。众所周知,大气污染是由多种污染源造成的区域性污染,并受到所在地区地形、气象、绿化面积、工业结构、建设布局、 工业布局、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城市各级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要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运用各种防止污染的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大气污染。首先,要科学利用大气环境容量,根据大气自然规律如:大气中的稀释扩散、降水洗涤、氧化还原等,定总量、定时间、定地点的向大气中排放污气,从而合理利用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其次,要改善燃料构成,尽快开发新能源。城市各级政府机关、环保部门可以考虑使用清洁的气体或液体燃料来代替化石燃料发电,这样可以显著降低大气中的降尘和飘尘。城市环保部门和从事环境保护的专家要加紧对无污染燃料的研究, 尽快改善燃料构成, 以此来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同时,加快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来减少燃煤、燃油的用量。
2. 使用科学的污水处理方法,保护水资源。妥善处理城市污水对城市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始终居高不下, 再加上一些人的节水意识不强,造成的浪费是十分惊人的。如何创新城市污水的回收以及再利用,探讨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推流式的生物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采用不同的负荷,使污水处理达到最佳效果。比较适用于对水质要求低的城市,目前,这种方法是城市污水处理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
(2 )采用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简称为 SBR 法,这种方法能够实现高浓度进水、高容积负荷和高去除污水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水质要求较高,水量水质波动较大的旅游城市进行污水处理。
(3 )采用科学的污水处理方法的同时,我们的环保部门也要加大管理力度,认真履行职责大刀阔斧地实施各种措施限止重污染企业排放污水,以保护我国的水资源。
3. 采用科学的环保方法处理城市工业垃圾。城市工业垃圾处理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城市环保居住理念深入人心,新型环保城市更加注重的是如何让城市垃圾污染无害化、资源化。目前,此项工程已成为工业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采取卫生填埋式处理工业垃圾,对整个垃圾填埋场进行封场绿化。 同时,还要建立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建立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可以防止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其次,对垃圾填埋后进行环境监测。对垃圾场环境监测是垃圾填埋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确保填埋场正常运作和环境评价的重要手段。
城市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关注城市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政府机关既要关注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一个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城市环境保护为代价。笔者希望政府、环保部门、环保专家上下齐心合力,共同创建城市的美好环境,尽职尽力治理城市的废气、水和工业垃圾, 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环境问题出现,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庆三峡学院报, 2008 (5 )
[2]区荣汉. 浅析城市环境保护的污水治理问题与对策. 科技信息,2009 (29 )
现代的矿产资源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只有我国的矿产资源的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供应,才可以获得现代经济的稳步发展。然而在进行矿业的开发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矿井环境问题,因此,这些矿井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1 矿山环境问题概述
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时,有着很多影响环境的因素,由于在进行矿井作业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继而会对大量土地造成破坏,也会出现一些由于植被毁坏而带来的水土流失的地质灾害,另外还由于矿井废水的排放等也会将大量有毒物质沉积在地表,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重庆也是我国的矿井秘籍的地区,也在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矿井地质环境问题。
1.1 固体废弃物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的统计,目前我国矿山、矿井所带来的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已经达到6亿吨,而现在累计的尾矿量已经超过了100亿吨。现在重庆地区尾矿排放量已经达到了370万吨,而且现在重庆地区累计的尾矿总量已经超过了1亿吨。
其实根据重庆地区的进一步调查,其结果显示现在的重庆地区的尾矿、废石等固体废料已经给周边的土地、水源以及环境造成了较严峻的影响。
1.2 矿井废水
在进行矿业开发的过程中,废水也会带来较大的破坏力:首先会渗透到地下水层,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破坏;其次,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废水,会污染地表水源等。一般所谓的矿井废水,大多是指矿井开采产生的地表渗透水、岩石孔隙水、地下含水层的疏放水,或者是在矿山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灌浆、充填污水、以及洗煤废水。在这些废水中大多都是酸性较高,而且是含氮、磷、氟化物等较高的污染水。在重庆地区的主要的矿井废水是来自于煤矿废水,在煤矿的矿石和围栏中主要含有硫化矿物,而且在进行煤矿石开采、运输等生产过程中,其所含有的硫化矿物会发生氧化、分解作用,然后和水化合之后,就会形成酸性较高的矿山废水。
1.3 土地资源破坏
由于在进行矿石开采的过程中,会对周边的土地造成压占、破坏等现象,而且会引起较大面积的土地塌陷的地质灾害,这些固体废料堆积主要来源自各种废石堆、煤矸石山及尾矿库等。根据统计,现在重庆地区由于开采矿产资源而造成了土地破坏面积已经累计达到了280hm2,而且占九成的土地破坏面积尚未进行理。
2 矿井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2.1 健全矿井环境保护机制
2.1.1 完善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矿井环境治理的法规体系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针对所出现大的矿井环境问题也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了完善,而且相继出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例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但目前所颁布的治理矿井环境的法律法规中,也只是对矿井环境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或要求。那么,要想得到进一步的矿井环境治理和保护,一定要做下一步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我国的矿井环境的治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机制保障。
2.1.2 提高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
(1)建设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能够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2)制定更为严格的审批程序,将一些采矿企业的准人标准提高,然后其进行较为严格的矿井开采环境影响评价,继而要求采矿企业务必以开采设计、治理方案以及矿井周边环境的复垦方案进行操作。与此同时,也需要制定矿井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以此来督促采矿企业能够建立环保型的采矿环境。
(3)禁止污染环境较高、资源利用率低的矿井开工。以此来引导矿产资源的开发不断地向规模化、集约化进行开发。
(4)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在我国现有的一些矿井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地对矿井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技术研究,并且依托现代科技进步,以此来提高对矿井资源的利用率。
(5)要从多个渠道进行专项资金的筹集,继而对一些矿井环境的质量和综合利用加大投入。
(6)对于现代的矿井环境治理一定要走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而且要实施企业市场化运作,建议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的集团或公司,对矿山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专项操作,而且要促使这一产业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
2.2 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
对于矿井环境的治理工作要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然后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进行有目的治理。
2.2.1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治理
由于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进行综合利用与治理。
(1)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在进行一些矿井开采所产生的废石、尾矿砂等,由于受到采选技术的约束,以至于很多固体废弃物依旧存在一些不能被充分利用的矿物质。但是随着近年来,一些较好的选矿技术、工艺、设备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和进步,就能够对以前所堆积的废石、尾矿等进行二次回收利用。重庆就是充分利用当地一些矿石资源的优势,对一些在矿井开采所产生的市场进行深加工,或做成装饰石雕等,或进行一些沟壑填平工程。最近几年,我国对于、废石的利用以及超过了200多万吨,这样就可以较为有效地缓解了由于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
(2)对于一些矿井采空区进行回填。可以将一些废石、尾矿等对那些地下采空区进行回填作业,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出现地陷地质灾害的隐患,而且可以使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现在重庆的很多矿井采空区都进行了回填作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出现地陷的安全隐患,也使得地表的土地耕种不受影响。
2.2.2 矿山废水的治理
对于矿井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是矿坑排水、矿石选冼污水、矿山酸性废水等,其中矿山酸性废水对生态环境影响是最大的。在重庆对于矿山酸性废水的治理方法主要是进行中和或硫化沉淀法,使之变为弱酸性或中性,这样废水在治理之后还可以得到继续使用。
2.2.3 土地复垦治理
所谓的土地复垦治理,其主要在一些采矿作业、洗选加工时,会出现很多土地由于挖损、塌陷、压占等因素,继而造成了土地环境破坏的问题,为了能够使这些被破坏的土地能够得到恢复,一般在对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技术方法:
(1)工程复垦技术。一定要按不同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土地复垦的方向,对一些荒废的土地进行作业,其中包括回填、堆垒、平整并且要做一些防洪、排涝等措施。
而且要针对矿山的具体情况,采取挖深垫浅的土地复垦方式、梯式动态复垦的方式、充填复垦的方式等。
(2)生物复垦技术。在一些平整之后的土地,要针对不同的土壤情况进行生物复垦,继而选择植被品种进行种植。主要采取的生物复垦方法有:客土法、化学法复垦技术、绿肥法复垦技术等。
3 结论
随着我国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出现的矿井环境也日益增多,而且所面临的恢复治理难度也日益增大,那么就会造成日益恶化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所以,需要加大对于矿井环境方面的问题研究,并且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与治理措施,以推动我国矿井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得 “绿色矿业”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养殖业现状
新平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养殖业条件优越。全县拥有天然草场面积28.64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25.8万hm2,有各种经济林园6.4万hm2。畜禽交易市场活跃,畜产品流通便捷,建成年交易肥猪20万头以上的水塘生猪交易市场和年交易大牲畜5万头以上的戛洒大牲畜市场。2016年,全县完成存栏生猪32.8万头、牛9.36万头、羊11.73万只、禽174.46万只;出栏猪40.76万头、牛3.95万头、羊7.57万只、禽453.68万只;肉蛋总产5236.8万kg;畜牧业产值达到13.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8%,养殖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16年,全县共发展养殖大户787户,其中:年出栏肥猪100头以上282户(出栏500头以上39户),出栏肉牛10头以上128户,出栏肉羊30只以上286户,存栏蛋鸡1000只以上27户,出栏肉禽2000只以上64户;建成养殖专业村、示范村58个;建成各类养殖小区18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8个、肉牛养殖小区7个、肉羊养殖小区1个、禽养殖小区2个;创建省级示范场4个,建成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6个。猪、牛、羊、肉禽和蛋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为21.1%、14%、21.7%、14.8%和94.1%。随着养殖量的不断增长,养殖排污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排放的污水对周边的水体、土壤与空气等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给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以2016年新平县的畜禽存栏计算,畜禽年产粪便108.5万t以上,年产尿液69.8万t以上。
2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
2.1养殖业主环保意识薄弱,对养殖污染缺乏科学的管理
养殖业主对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重养殖轻治理,未建设有与养殖相配套的排污处理设施,污水就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外面的河中,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造成水源污染和大气污染,没有做到环境污染治理与养殖持续发展相协调。
2.2养殖业主片面追求规模,不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标准
部分的养殖场受利益的驱动,片面追求养殖的规模,把有限的资金绝大部分投入到养殖生产当中,对环境污染处理设施的投入很少,没有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进行养殖污染物排放,给养殖污染治理带来了困难。
2.3养殖业污染环境治理经费不足,措施简单不到位
养殖业污染环境治理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作,养殖业主有心无力,治理以应付为主,只能建设一些体积小的沼气池、化粪池等处理设施,污水经简单处理后就直接排出外面,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
3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3.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及《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养殖污染的危害,提高清洁养殖意识,自觉参与养殖污染的治理行动,积极引导养殖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2严格执行环保要求,进行科学选址和布局
按照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规范养殖场的选址,进行科学布局,避开禁(限)养区,因地制宜,种养结合。规模养殖场要有严格的环境审批,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符合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满足动物防疫条件,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完善环保“三同时”(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大型畜禽养殖场,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3.3推行生态养殖模式
坚持种养结合,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科学规划农牧业发展布局,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实现区域内种养基本平衡,畜禽粪污就地就近消纳。大力推广“畜禽—沼—果(菜、草)”等生态养殖模式,实施养殖规模与种植规模配套,达到循环利用种养双赢目的。将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无害化处理,沼渣沼液作为植物种植有机肥,利用沼气副产品沼渣沼液部分替代化肥农药,从而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治污效果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3.4加大环保治理力度
坚持落实责任,明确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强化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探索建立强制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坚持市场化运作,完善激励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有效的可持续运营长效机制。积极落实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建设资金的扶持政策,推进干清粪、沼气池等污染治理措施建设,重视对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建设的源头管理,完善治污处理设施,减少和控制生产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