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50-02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使我感到:提问好比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它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因此,讲究提问艺术在课堂中显得十分重要。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中讲究提问的艺术,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现将我多年的点滴收获总结出来,与教师同仁一起共鸣。
一、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是关键
质疑是思维活动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教师要善于设疑,要在课前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设计问题。要做到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就应做好以下方面:
1.切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
我一直在农村小学教书,农村的小学生由于文化氛围不像城镇的小学生那样,从小见多识广,因此,通俗明了的提问就显得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接受,做出快速反应,回答教师的提问。同时,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在上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时,我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句话,这句话中“杰出”和“爱国”向学生提问:“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这样设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这样,设计的问题以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
2.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像挑一挑就够得到苹果吃”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讲述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四名学生的动人故事的课文,教师只提出“谭老师怎样的伟大?”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比如,在教《钱学森》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被称为什么?”这样又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又过太易。
问题要由浅入深,提问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我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设计了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问题提出后,教师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堂回答,效果感觉很好。
3.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问要新颖有趣,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轻松完成教学。我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同学们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家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4.问题要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回忆什么,而是要有启发性,能使他们受到思维训练。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切忌提出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问题。比如,为了了解学生对《雾松》一课雾松形成的掌握情况,可以直接提问学生:“雾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就可以照课本中的句子念一遍算是回答,但他们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如果把问题改成:“雾凇形成过程中三种不同时段的状态是什么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完全照课本,显然就不行了,学生必须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把问题答出来。因此,提问时,教师要动动脑子,要把是否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作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提问力求合理
提问力求合理应体现在:课堂发问的时机、发问的对象和发问的方式上,这是教师提问艺术水平的直接体现,非常重要。
1.找准发问时机
“一切应从实际出发”,课堂教学的提问也不例外。俗话“好雨知时节”,提问也是如此。提问的时机要得当。我的经验是: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亢奋”状态,才是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最佳时机。要注意的是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学生能充分思考后再回答。以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不注意听,不肯加以思考,所以教师提问面向全班,使全班都听清楚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一定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再点名回答。任何情况下不要向学生突然发问,使学生毫无思想准备,造成紧张情绪,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要忌讳这一点。设计的问题再好,也要抓好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2.明确提问对象
学生的差异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问题,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学中,对待优等的学生,应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并在他们回答出基本问题后,再变换一下思维的角度或深度,让他们再回答,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待后进生思维则不如优等生敏捷,注意力也容易转移,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积极思考。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多关心鼓励,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提出的问题可相对降低难度,或用一些便于理解的问法。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留给他们分析思考的时间。要是一时想不起来,也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叫其“坐下”,转而叫别的同学回答,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并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回答。有时,回答的是错误,也不要随意责怪,而要多以包容的心态面对。
3.注意提问方式
教师提问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根据我多年的实践,农村小学生答题的要求,问题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回答“是什么”的判别型;二是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三是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四是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五是回答“怎么想”的或“还可能会怎么想的”想象型。后三类问题对智力活动的要求高一些。为了增强教学中智力因素,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两种简单的问题,而要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升高和年级的提升,前两种在一二年级可能用得多一些,后三类问题的比重在四五六年级要逐渐增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转换角度,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精妙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不断总结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要做到问题设计精当、问题展示适时、问题解答灵活、提问力求合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指在语文课堂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好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作用,通过情境、协作、绘画等环境要素对语文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2.建构主义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2.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
建构主义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点,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一个引导者。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具体而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将“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猜测、合作讨论、摸索探究,充分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则“退居二线”,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等。而语文课本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依据,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素材。还有多媒体技术,也成为为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教学环境、开展教学活动等的教学工具。例如课文阅读分析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氛围,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思考题目进行仔细阅读,教师随时在旁边做好指引工作,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思考。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2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教学情境的作用,认为教学应该是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才更利于对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将枯燥的语文知识融入逼真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开放、趣味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例如教学《给我的孩子们》这一课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们展开对自己童年往事的回忆与讨论,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最难忘的童年。学生们就纷纷展开了讨论,有的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有的分享童年事,有的讲述童年里的梦想……就这样,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们仿佛被带回了已经过去的童年往事中。学生们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被激发出来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然后在阅读和分析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孩子的自然、童真、童趣及率真,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回归自己的“童年往事”,对比小时候的自己与现在青春期的自己有何不同,心理、情绪上有什么变化。经过比较,学生们发现,童年的自己无忧无虑、开开心心,青春期的自己开始为学业烦恼、为感情烦恼、为生活琐事烦恼。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们开始能够理解作者所说的“儿童是纯真的,但长大了就变得不自然或是虚伪地屈服与顺从”的含义了。
2.3 注重课堂合作与交流
1坚持有效提问的原则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即实效原则,适时原则,梯度原则,角度原则。
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提问要紧扣教学 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人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 ,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4年启动,山东省是首批进入高中课改的试验区之一。截至目前,山东省新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实验。我有幸参与了青岛地区高中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的工作,承担高中“唐诗宋词”选修课程的培训和跟踪指导等工作①。
从实际工作效果来看,新课标下高中选修课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选修课的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互相促进。但是,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具体到“唐诗宋词”选修课程,缺乏传统诗词理论学养和符合诗词教学规律的成型教学模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鉴于此,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与同行交流。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扎实的唐诗宋词理论基础。
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目兼顾典范性和广泛性,既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又有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等较少传诵的篇目。在跟踪指导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加重了备课负担;也有部分教师将“唐诗宋词”当作课外读物来处理,失去了选修课的意义。究其原因,教师缺乏坚实的诗词理论基础,无法对教学材料作出规律性总结,造成了“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困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全面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题材。中国古典诗词的题材发展到唐宋时期,可谓大全。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所选取的诗词题材众多,有别情,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等;有情爱,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有边塞戎旅,如王维《使至塞上》等;有伤春悲秋,如杜甫《登高》等;有田园山水,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等;有政事,如李白《行路难》等;有思乡怀人,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教师应该认真梳理各类诗词题材,掌握其发展历程,熟知各类题材的表现方式。如别情诗词,作者大多会从两种情感体验来反映别离之痛,一是别离之时的难舍难分;二是别离之后的无尽相思。以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诗人以暮春时节百花凋零来烘托分手之时的悲戚情感,而别离之后的相思,诗人以誓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极写之,并以“对面”写法描摹“夜吟”的场景,来侧面摹写。以此为基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同类题材就能驾轻就熟。
2.全面、深入地掌握诗词体裁。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取诗词体裁丰富,既有近体诗,七律如杜甫《登高》,七绝如刘禹锡《乌衣巷》,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五绝如贾岛《剑客》;有古体诗,如李白《蜀道难》;有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词,大多是双阕,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三阕,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古体诗不限句数,格律也较为宽泛,如李白《将进酒》。反之,格律诗就有严格的限制。以律诗为例,题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律诗题目限定了内容,诗句必须紧扣题目,全诗完全围绕题目来写,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如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首联即点明“左迁”,颔联点明“蓝关”,尾联点明“示侄孙湘”。有些词也遵照律法,题目紧紧限定了正文。律诗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起,即破题;承,即承接,承上而来;转,即转折、转换;合,即收合、总结。起贵“突兀高远”,有高屋建瓴之势;承与起连得越紧密越好;转最忌衰弱、疲沓,尽量做到如异军突起,别开生面;结有三种情况,或总结前意,或做期望和联想,或与前面诸联、特别是起联相响应。
3.对诗词意象和意境有较为深入地理解。诗词创作是形象思维活动,是创作主体内在情志与外界触媒的感发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古典诗词形象性的表述主要有“象”、“意象”、“意境”等范畴。“象”是对自然物的模拟、形容和象征,设象以表“意”。象又分物象、意象。物象指对外物或景象的模写,意象指意义的形象。情与景,一直被认为是古典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诗家直说》)。情与景的关系,也往往就是意与象、兴与寄的关系,意(情)因象(景)而物态化,象(景)因意(情)而意象化,这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诗词是思维跳跃性很大的文体,意象与意象之间内在联接,构成完整意境。连缀意象、填补空白的工作要靠联想和想象去完成。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每句各由三个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是三个意象连缀,构成黎明野外独行的画面,虽是写景,但旅途的清苦和野行的孤寂都蕴含其中。诗词中情与景往往不能截然分开,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再美妙的景物在伤心人看来也只会唤起感伤情绪。诗常一句一境,一联一境,通篇合起来,又构成一个整体的意境,故诗之境阔,博大雄浑,旷远开阔;词常是一阙一境,一首一境,故其境多尖新轻巧,精工密丽。
4.对诗法、词法有一定的了解。如“离合”,是一个表现手法的问题,是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是侧写、旁写与正写的关系问题。诗里的离合问题以咏物诗最为突出。前人曾有“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和“不切而切,切而不觉其切”的说法。这就是说,咏物诗如果只求形似,虽然刻画得很逼真,品格也不能算高;如果能写其形而传其神,通过咏物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那才是好的咏物之作。如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与“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折柳”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故友离别最为感人。“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玲·塞蝉凄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都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诸如此类的还有“赋比兴”、“空与实”、“直与曲”等。
二、“唐诗宋词”选修课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法宏观上具有代表性的是“三步”法,即知人论世、直观感受(观词、观象、观景)、整体领悟。微观上较有代表性的是阅读教学法,即将阅读分成读准字音、找准节奏;知人论世,读出文意;品味语言,读出意境;把握主旨,读出感情;放飞想象,联想阅读等五个环节。应该承认,这些教学法在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选修课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取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比较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学生非认知性品质主动获取的教学模式,应该受到重视。
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特征,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围绕共同目标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②。它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交往教学论、20世纪70年美国群体动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原苏联合作教育学理论而产生一种学习理论③,它注重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促进学生非认知性品质,能大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教育界对“合作学习”教学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合作学习”过程应细化为:目标(Goal)、动机(Incentive)、资源(Resource)、角色(Role)、程序(Sequence)、模拟(Simulation)、外部压力(Outside force)、环境(Environmental)和同一性(Identity)九个环节。
目标,是指“合作学习”活动中预期将产生的成果;动机,是指促成“合作学习”小组完成任务的原因;资源,是指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所需的各类资料来源;角色,是指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各成员承担的任务分配;程序,也可称为“学习过程”,是指完成任务的步骤;模拟,为完成学习目标需要而可采用模仿的方法和策略;外部压力,是指为了促进学习进程和完成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某些外部客观限制和约定,如限定学习时间等;环境,是指在完成同一学习目标时,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环境应相类似;同一性,是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结论的近似同一性。
以李贺《李凭箜篌引》一诗为例,细化“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设定目标为“感受音乐”;动机为“完成感受音乐的教学目标”;资源可以使合作小组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实物等资源来说明、演示箜篌;角色,可以让小组成员讲述各自承担的任务;程序,即合作学习过程,是细化“合作学习”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要适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模拟,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或已解决类似课文进行模拟学习,如可运用已学《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的感受来合作学习《李凭箜篌引》;外部压力,可规定时限、可规定文本报告等检查方式;环境,可规定在规定场所,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合作学习;同一性,合作小组内部对该课文结论的沟通统一。
细化“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细化“合作学习”的环节不必求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其次,教师要进行适度引导,如控制时限、不同文本的特性引导等。再次,“合作学习”要充分结论,应对各小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从而使课堂效率提升。最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应过多过滥,要注意和其它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实现有效教学。
注释:
①该课程在青岛地区使用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一书。
②郑金洲编著.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2.
③李其龙编著.德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1.冯克诚总主编.合作教育学派教育基本原理与论著选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7.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3).
参考文献:
[1]刘怀荣等著.唐诗宋词名篇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郑金洲编著.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其龙编著.德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大量事实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还是协调师生关系,保证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可以用局面的形式,譬如用纸条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加以权衡和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乐学”的情感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个文字,每―个词语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以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能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真正含义。教师必须清楚,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肯定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心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能够增强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像演员一样进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4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巧设提问,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
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既能形象的感受,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求知的渴望被激发后,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就会明显起来。语文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创造性的提问,课堂提问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检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乐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相当的好奇心,练习的内容要能够从学生兴趣心理上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渴望中寻找,达到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变“苦学”为“乐学”。提问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口头提问、书面提问、集体讨论、学生自己设问等形式和方法。还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故事让学生读后给老师提问,然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不只是教师的,也不是个别成绩优异者的,课堂是我们大家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中应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量。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我们要始终注意情境的特点:
4.1 情感性:即在创设中始终注意教师情感的投入。语文课堂上的教师,他的教学语言、举首投足都要富有情感,这是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之一。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情境,没有语文课。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善于运用美文佳作中的人文精神,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4.2 主体性:情境的创设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班级阅读教学属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必须以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为基础,通过讨论,各抒己见,在多向交流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如果教师对课文的过多讲解,必然挤掉或取代学生的独立思考。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教师提议学生可以用写纸条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加以权衡和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乐学”的情感。
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以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不好,太易更不好,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教学青冈卓行的《米骆斯的维纳斯》,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多媒体展示断臂维纳斯的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感觉(一定要说实话),感觉美不美,肯定了学生不同的看法之后,接着话题一转,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人们对美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观点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明了作者观点的中心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集中到问题上来了。
合作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机械教条的,不仅仅是以上所谈的几点。“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应坚持触景生情’”。 ( 张熊飞 教授《诱思探究教学》 ) 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本理念作为一种新式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不仅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还能渲染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与语文知识学习中,并且学习效果得以增强,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必要分析
首先,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小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需求,小学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的语言知识、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语文素养,时展与变化,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生本理念在语文课堂上的贯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知识学习,还能引导他们树立自己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时代特色。其次,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来看,虽然已经开展数年,但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如课堂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贯彻生本理念,能够从具体教学现状出发,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具体途径
1.创造平等教学环境,改变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首先教师应该从根本上了解和认知生本理念,使传统师生关系得以改变,从学生角度出发看待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组织下构建具有美好生活与学习形态特色的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开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与愉悦,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生本理念的教育原则,以此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习语文知识。针对教师预设的各个教学环节,学生都能主动接受和配合,从而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增强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效果。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发散学生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全面贯彻和落实生本理念,需要不断创新符合时代特色与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小学语文知识内容的趣味性,以生动有趣的语文知识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以免教学过程机械沉闷、枯燥乏味,促使小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注意力集中。同时,教师需要巧妙设计教学方式,针对语文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引导小学生善于动脑思考,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充分发挥自身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在思维发散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并且找到有效的学习路径。另外,在小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该给予适时帮助或点拨,紧抓学习重点,拓宽学生语文知识视野,培养其分析能力。
3.关注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合理。
生本理念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与见解,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考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融入学生意见与见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例如进行《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时,针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提前告诉学生,围绕《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设计询问学生建议,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欣赏教学、情境教学还是合作教学?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之后,整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最后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4.优化语文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本理念,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生本理念为根本,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和应用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语文课文内容改编为情境短剧,让学生进行表演;或者设计一些可以锻炼和发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小游戏,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锻炼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发挥小学生发散性与创造性思维的优势,促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获取语文知识。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户外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灵感,从而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需求。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全面贯彻和落实生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关于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一些概念理解
高效课堂主要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1]语文高效课堂也就是提高课堂的高效率,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使教学情境要协调灵活、教学模式要互动独特、教学活动要高效集约,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2]高效课堂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目标或创新意识。这里的高效,主要是指高质量、高效率。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和效益,不仅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即教师的事,它还涉及国家、社会、家庭、学生等各个方面。因此,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堂效率低,语文学习的效果比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等不良的教学结果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将影响当下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问题因素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二、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堂效率低,语文学习的效果比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等不良的教学结果所涉及的问题当然也是多方面的。如今,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高考升学压力不仅束缚着教师也束缚着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人们。这些都是高中高效课堂中问题出现的前提的大的社会背景。下面我们将影响当下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问题因素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教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虽然教育界许多人士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束缚着教育工作者。在升学压力的高中阶段,教师不得不以高考为目标,重视分数和录取率。一般在高二阶段,教师就开始要求学生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全部放在高考上。这样就使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师单一向学生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长此以往,语文教学慢慢的偏离了最初的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下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都大大的降低,进而也就降低了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和兴趣的降低
正如前文所述,不仅是教师,学生也深受高考的升学压力。我们必须要承认,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学习背景,语言天赋、智力取向必然是千差万别,我们无法要求不同起跑线的学生必须要同样时间内达到同一个目标,这是不切实际的。[3]而应试教育的的模式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得学生学习的动机功利化,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就把语文的学习变成了机械式的、简单的、循环式的死记硬背的劳动。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打折扣,学习的难度也自然增加,进而学生陷入疲劳轰炸式的泥潭不能自拔。
(三)人们对语文知识的不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解放了思想,但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尤其在广大的农村的地区,许多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凭借自己的勤劳发家致富。所以目光比较的短浅,认为学习尤其是语文的学习没什么用。在有些地方,“读书无用论”依然盛行。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他们只是被动的学习语文以应付升学的压力。再加上考试一般不直接考语文课本上的东西,想提高语文学习成绩还需要日积月累。因此,文科学生认为语文还行,所以对语文学习忽冷忽热;理科学生则觉得语文都是理论性的东西,到了社会上几乎用不到,所以一直把语文学习放在一边置之不理。
三、基于问题分析后对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一些建议
前面分析了高中高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下面提出一些改善措施和建议以为语文教学改革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学生观,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下的高中生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他们的三观也已经形成。因此,我们应加强舆论宣传,使学生从“读书无用论”和高考压力中解放出来。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己语文综合素养,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重视教学的“量”而忽视了“质”即重视课堂教学的强度而忽视了它的有效性。因此,长期以来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师也影响了学生,更导致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都低下。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使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一、课堂教学评价内涵
“评价”一词用于学校教育领域,就是“教育评价”一词的简称。课堂教学的理解也是变化的。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有很多,第一,指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集体,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向全班学生授课的教学方式。第二,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结构编成固定集体,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由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上课的教学活动。第三,是指课堂教学为教师在特定的教室里为学生上课的形式。笔者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教师与学生在教室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完整的一节课中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导向、激励、决策和鉴定的重要作用,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比较复杂,需要有专业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指导。
1.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调控的作用。通过教学评价能够指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按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时调整和改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2.推动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反馈与激励,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合理、客观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指出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和可提升的空间,促使教师潜心教育教学工作;转变教师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促使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促使教师彼此相互学习、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时的进行反思和评价,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还处于发展中,没有完全成熟,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的潜力。客观、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能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渐趋成熟,引导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自由、全面、主动发展。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转变评价观念。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无可非议,但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等的培养,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自然而然的就只考虑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这跟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现代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科学性、人文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教学活动。评价应该从只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到对教学结果和过程的共同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要关注师生互动、交流的全过程。只有针对教学结果和过程都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完善评价标准。
纵观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会发现深受苏联“一堂好课”标准的影响,将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分解为几个要素分别进行分析,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描述内容大同小异,大致都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1]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教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肯定的,也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性。但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能凸显学科特点,对所有学科一刀切,标准相同,不免有失偏颇。同时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较少,将完整的课堂教学分解为若干个因素,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能很好的评价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评价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感,人生观。
3.优化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4-01
课堂教学评价不仅可以评价教学的课堂效率,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进而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通过我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正在向常态化、课堂评价目的、重视集体评课议课转变。
(一)课堂教学评价呈现为常态化
课堂评价对初中的语文教学有反馈调节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向教师反馈问题并调节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经常开展课堂评价活动。
(二)课堂评价目的转变
学校新课改前是以课堂评价作为教学结果用来给教师评级的,课改后课堂评价的目的正在向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转变,即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M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集体评课议课。新课改前课堂评价主要是按照评价表打分,课改后学校更注重听课后集体评课议课。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和效果进行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和评价的总称。从大的方面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和学生、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改善,对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起着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自我评价和教师互评中改正自己教学中的缺点,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堂教学要求正确使用教学评价,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都有着积极意义。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从“强调知识”到“强调发展”
转变教学观念是保证语文学科评价科学性的开端。教学观念是教师对学科、学生、教学的整体观念。从初中语文学科来看,传统课堂对语文学科评价的界定都是在字词掌握量、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知识型”的评价是对学生静止性知识的过分强调,而并没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总体运用与深层次感悟。这是对语文学科的错误认识所导致的评价方式的选择失调。如果学生只会记得一些字词的拼写,按照一些模板去套用对语文基本能力的掌握,那么语文的学习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异化。具体来说,对于学生基本语文知识能力的测评在评价中必须有所涉及。即对字词的掌握、对段落大意的划分、对文章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对基本写作技能的训练等都要以一定的形式进行测评。此外,鉴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教师应该从提升学习兴趣入手,从教材提供的内容出发,在提供最基本的评价体系的同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丰富评价工具,多角度切入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所学,尤其关注学生在学习情感上的培养以及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应用。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校长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等。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只注重校长和其他教师的评价。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仍忽略了学生和专家评价,因此要打破传统课堂评价主体单一化模式,评价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对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时,不仅仅其他教师、校长参与,还应在课下听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邀请专家对课堂教学给予意见。例如,在本月课堂教学评价时,邀请专家来听课并给予意见,教师在课上讲到初中八年级语文《背影》,听课的校长和其他教师应观察课上学生参与度,并在课下询问学生是否听得懂等。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 学习兴趣 合作意识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育主要场所,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对于语文教学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的语文课堂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建立情感的课堂
学生学习的主体,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首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感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形成情感上的互动,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具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创建情感课堂:
1.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情感去带动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情感流露非常重要,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根本无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样也不会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去学习。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走进课堂之前,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饱满热情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节课。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自己高昂的激情来带动学生的情绪,通过与学生之间情感的共鸣,而形成一种饱含激情的课堂氛围,创建一个情感的课堂,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高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高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大化。而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师就需要学会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爱好,运用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建立良好的情感课堂。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建立和谐的课堂
良好的课堂不但要富有情感,还应该是和谐的、轻松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摒弃传统教学中那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把学生作为倾听者,应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与沟通,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带动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把教师作为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与可以尊敬的老师。唯有如此,才能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形成和谐的语文课堂。
和谐的语文课堂,不但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需要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生生关系。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和谐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良好的同学友谊,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建立开放的课堂
学以致用,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交给学生,最主要的还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学会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课堂,使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去体验和感悟。要想建立一个开放的课堂,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开放学生的阅读与思维,不能够约束学生的课外阅读与个性,鼓励学生课外进行阅读,张扬学生的个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实际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存在,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同样不能够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