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3 16:19: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篇(1)

1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

1.1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科学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是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严格按照绿地系统的规划要求,以大环境为依托,可充分利用河流、河涌、农业经济园、园林苗圃、自然山地等自然条件,把自然引入城市,营造“自然中有城市,城市里有自然”的生态景观和风貌。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雕塑和园林小品的设置,并且要根据园林绿地环境和功能的需求而设置,体量和尺度也要与立地环境想协调,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

1.2合理使用土地和保护现有园林绿化用地

按照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求,切实控制好城市园林绿化用地,防止园林绿化用地被挪作他用。要大力提倡和推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对于公园、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现有的环境自然资源,如丘陵山地、城市河道和河涌,自然林带和植被、园林绿化生产苗圃等,创造出低成本投入、高性价比的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科学方法。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时,要保护和尽量减少在原有绿地上对植物的迁移,避免重复建设。

1.3生态优先保护现有绿化成果

在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时,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好城市中现有的公共绿地、林地、河流、河涌、湿地等城市所依托的大环境。实施对城市中的大树、古树、防护林带等进行保护,坚持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多样性、生态性、统一性和文化性等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尽量保持城市的地域和地貌特色,要保护好原有树木,反对过分人工化的城市园林绿化改造和建设。在城市道路建设或改造时,合理选择树种,提倡多用本地树种,切忌重复建设。

1.4因地制宜提倡使用乡土植物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时,要以乡土植物为主,兼容已长期驯化的外来植物。根据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环境要求,做到“适地适树”。要根据生物多样性原则,做好乡土植物品种的选优和节水耐旱型新优植物材料的引进,以及野生植被的开发利用。乡土植物无论是乔木、灌木,还是地被植物,由于其地域性的原因,在长势、耐旱节水、降低成本等诸方面都是很好的选择。充分挖掘城市绿地资源的生态景观效益,对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生态型的城市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1.5科学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在绿化植物配植方面,既要注重园林绿化与环境的协调,又考虑降低绿化种植的养护成本;既要体现城市地方特色,又要提高抗污、净污能力以及生态效益,有效地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用材消耗。要以绿为主,造型为辅,对于城市门户绿地、滨河绿地、大型休闲绿地、近郊绿地等植物配置要以“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地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要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尽量少做植物人工化的修剪和造型,要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结合立体绿化、天台绿化等。对于城市道路绿化,要根据不同的道路特点,营造丰富的道路绿化景观。提倡以乔木为主,配合高、中、低多层次立体绿化,既可提高绿化率,又能取得较好的降温、滞尘、减噪、制氧等绿化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

1.6财政经费的保障和合理使用

各级政府每年在财政年度预算中,都必须把园林绿化建设所需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保证每年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园林绿化的建设;并使园林绿化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做到专款专用,合理使用园林绿化建设资金。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把园林绿化建设资金用到实处,保证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

2.1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和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园林绿化行业水费开支约占维护费的30%。因此,要降低园林绿化维护费用,就要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和措施,如喷灌、滴灌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在靠近江边、湖边的绿地可直接利用江水、湖水浇灌绿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用中水浇灌技术。

草坪尽量使用自动喷淋进行浇灌,反对采用浸灌草坪的淋水方法和措施。其次,要根据园林植物的不同生理特性,观察其生长特性和状况,及时了解旱情,合理安排好绿化浇水时间并控制好浇水量。浇水时,要避开蒸发量大的高温时段,合理安排浇水时间,使浇灌量既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又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2.2提倡和推广园林绿化修剪物回收处理的循环利用

要提倡节能减排,推行环保、创新型的社会。据不完全统计,园林植物所产生的植物垃圾处理所需费用,已占园林绿化维护费用的20%。因此,通过采用园林绿化修剪物的回收处理方法,既可节约对修剪物的处理费用,又可对修剪物进行堆沤技术处理后变成有机肥直接施入园林绿地植物中,形成变废为宝,资源生态再利用的科学方法。

2.3其它节约型措施

2.3.1科学养护,扩大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调查研究,认真做好各项计划和预案,合理安排作业人员的工作从而提高效率,使资源的使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尽量减少资源的无谓浪费。探索低投入、高产出的节约型技术措施和发展模式,创造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2.3.2抓好安全生产和各项预防措施

机械安全操作。园林绿化机械的操作要符合规范要求,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按照工作的程序、步骤、性质和要求作业,切勿违章操作,建立岗位安全责任制。安全标志服。在野外作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要求穿上安全标志服。特别是在道路上从事园林绿化作业的人员,要求在工作范围内设置好路障和标识,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2.4植物选择要坚持三原则

一是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乡土植物对原产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相对于其他植物材料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也低,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城市自然和谐的风貌特征。二是贯彻生物多样性原则,积极引进适合本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节水耐旱的新优植物材料,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三是探索利用野生植物,野生植物是最符合生态要求的自然植物群落,合理的利用野生植物可以大大降低养护管理成本。

2.5选择节约型园林材料

在城市中,建筑、道路、广场等硬化面积过大,严重阻碍了城市中降水的收集,使自然循环形成的地下水量大大减少,雨水等白白流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为了充分利用自然雨水,建议在城市的广场、人行道及公共绿地里的游人步道的铺装材料,采用透气渗水材料,以利于雨水渗入地下,留住城市雨水。节约型园林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各种废气物对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以及有利于环保的材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富有创意的废弃物可以循环利用或是再利用的方法,形成十分奇特有趣的园林小品。如利用搅拌机的混凝土作成的“假山石”,建筑用剩余的石块、砾石可以做为园林铺地,以及利用死树枯干可以形成园林景观等等。

3加大对节约型园林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为了更好地贯彻节约型园林建设的各项目标得到实施,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起来。尤其是主管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节约搞绿化的意识,明确分工和目标责任。要加强对本系统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宣传教育,在全系统、全社会形成倡导节约型园林的氛围。对各级干部和设计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交流,制订有关园林绿化的节约标准、规范和指导意见,将节约要求具体化,确保其可操作性。在设计方案审查过程中,认真落实节约的要求,从规划设计的源头上就应树立节约型园林的意识和思想,通过的方案应该是主题突出、自然庄重、建设成本养护费用低、生态效益高的方案。

4结束语

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要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与合理利用的原则,走勤俭节约、因地制宜、科技兴绿、生态环保的道路。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从而获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城市绿地景观的节约设计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 [2]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中国园林,2009,25

篇(2)

[3]李广斌,王勇 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论文]规划师2007(06);

[4]童隆俊,陈铭 构建“智慧南京”提升城市功能――南京构建“智慧城市”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信息化建设 2010(05);

[5]朱敏 智慧城市的愿景路径及借鉴 [期刊论文]新经济导刊 2011(04);

[6]陈桂香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概览 [期刊论文]中国安防 2011(10);

[7]吴建新 以智慧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信息界 2011(05);

篇(3)

一是研究视角新颖。作者既不是从纯学术层面研究城市问题,也不是以官员的身份简单回顾城市的发展,而是融学者和官员于一体,由理论指导实践,又以新实践的体验充实理论。进入政界之前,作者曾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并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国外研修,是颇有造诣的学者,担任市长后,长期理论研究的积淀支撑其科学决策,决策实施的经验,反过来又检验、丰富既有的理论认知,使其升华到更高层面。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一座城市建设的总体设计方案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整体规划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相关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相关规划最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与城市总体规划重合或者有明显的分歧。此时,做好相关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多规融合意义就十分明显了。

1.城市规划的内容

1.1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主要指城市主要管理部门根据城市发展的情况,结合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对城市的建设发展的方向以及城市布局进行综合布局和安排。城市规划的对象有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建设,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以及城市发展目标。任何一座城市的城市规划都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城市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

城市规划又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一般来说,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区的布局,城市发展方向都属于城市长期规划。而,城市交通布局,道路建设土地使用等都属于城市短期规划。城市长期规划的年限一般都超过20年,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而城市短期规划的年限一般为10年以下,通过会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整。

1.2三规合一的主要内容

城市建设规划又分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三大规划虽然涉及和涵盖的范围不同,但都同属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又称城市整体规划。而城市相关规划则包括了上述三大规划。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多规融合具体来说就是促进三规融合的实现。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快速发展。高速发展的步伐与缓慢的城市规划形成来看严重的矛盾。规划编制与管理相互 脱节,规划多而无序、体系结构繁杂、各类专项规划彼此孤立的现象普遍存在,三规合一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矛盾 。

2.多规融合对城市建设的作用

2.1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效率

多规融合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完善,而城市规划的完善则使得城市建设效率得以提高。众所周知,在与时间赛跑的今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始终是投资者看重的目标之一。没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的运行秩序必然被打乱,那么对于整个城市化进程效率将是不利的。而通过多规融合这一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的调节,使得城市化发展的秩序井然有序。有利于城市建设效率的提高。

2.2提高了城市建设的稳定性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交通建设,而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会使得城市交通建设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城市建设混乱无序。没有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对于一项工程的进程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多规融合,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组织的建设,使得城市建设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同时也为今后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捷。

2.3有利于缩短城市建设的周期

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工期越短,城市建设的速度越快,为了使人民群众能够较早的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便捷,城市建设周期不宜过长。多规融合能够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规划,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反之城市建设的周期越长,投入的人力物力就越多,越不利于城市的建设。而合理有效的城市规划能够更好的进行城市建设,从而缩短了工期,无形中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3.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下存在的问题

3.1各部门之间存在分工问题

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分工问题明显,很多单位的任务过重,而有些单位的任务则过轻。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出现难以协调的问题。

3.2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思想问题突出

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者的思想问题也十分突出,不少规划者为了减轻工作压力,放松了自己,对于城市建设的安排不能做好,导致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形同虚设,不利于整个城市的建设。

3.3资源利用效率低

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由于手续的复杂以及更部门之间的不了解,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不能更好的节约资源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4.如何更好地开展多规融合

4.1提高资源利用率

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资源的利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规划。一座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怎样更好地使用这些资源成为城市规划者深思的问题。在以往城市建设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很多城市在对城市资源的规划工作并没有十分重视,导致城市资源的利用率一直偏低,这也是造成城市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体现城市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性,对城市资源实行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率。

4.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由于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都不相同,在一些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规划中,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效果差,每个部门往往只考虑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了城市建设的全局。这一情况对城市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实际规划中,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必要的时候可以召开座谈会,分析城市规划的利弊。适时组织和开展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各部门之间活动,通过会议和活动的形式提高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意识。当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做好后,在今后整体规划中,对于各部门之间的安排与调度就轻松了很多。

4.3重视对规划者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不仅需要规划者具有专业的素质,还需要规划者保持廉洁的思想。能够做到不为私利为公利,廉洁自爱。这就需要在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重视对规划者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能够进一步促进规划者积极性的提高。通过规划者高涨的工作积极性来提高城市规划者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位城市规划出谋划策。因此,重视对规划者的思想教育十分有必要,更能促进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的开展。

5.结语

本文通过对相关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多规融合”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分析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在对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下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上,得出了目前城市多规融合中主要出现了各部门之间存在分工问题,多规融合的城市规划中思想问题突出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低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更部门之间的协调的对策,并指出在此基础上还应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希望此次的研究对今后我国城市规划中多规融合的实施起到借鉴作用。

篇(5)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科学界乃至政治界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9世纪以来地表平均温度确实增长了;过去30年中的任何一个十年的气象记录温度都要比之前高,且21世纪开始的十年是最高的;1901~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9℃,而1951~2012年,温度升高了0.72℃;自195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陆地的最高和最低温度确实增加了。随着世界各国对于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关注,世界各国对于承担碳减排任务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不断得到加强,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被提出,并正在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现在又正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正确处理好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重要。目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指标体系既是对城市当下发展阶段的一个基本判断,同时也是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目标性的发展指导,从而构建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文献综述

国内外许多学者就低碳城市的评价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2010年,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价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中国首个较为完善的低碳城市标准,但该标准体系有些指标过于宏观,有些指标显得冗余,有些没有进行具体量化,所以操作使用起来还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没有进行有机综合。

付允(2010)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描述了低碳城市状态,使用了23项指标,并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作为评价方法,但是由于缺乏量化的指标值和评价标准,很难应用到实际中。熊青青(2011)选取了能源、交通、科技、环境、经济和生活消费六大系统的24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珠三角九大城市的低碳发展指数。王嬴政(2011)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理念、低碳能源、低碳环境和低碳政策六大方面构建了38个二级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计算了杭州市2008年在这六方面的完成程度。杨艳芳(2012)设计了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环境和低碳城市规划4个准则层14个具体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根据北京市2004~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计算了各个准则层评价值及综合评价值。

三、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低碳发展涉及到经济、环境、科技、能源、社会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把城市分解成经济、环境、科技、交通、能源和社会六个子系统,并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低碳城市标准体系和国内学者的研究实践成果将六个子系统细分为23项具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

四、实证分析

(一)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低碳城市的测定与评价是一项涉及多变量、多关系与多层系统的工作,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虽然呈现一定的层次结构,但是层次之间、指标之间、方案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着多种依赖与反馈等复杂关系。与层次分析法(AHP)相比,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不仅考虑了层次之间的信息反馈,还考虑了层次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其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更高,本文将探索性地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指标体系研究。

(二)评价分析

在ANP计算软件Super Decisions中输入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组成的元素集和内部元素单元,建立各元素、指标间依存、支配、反馈等复杂关系,得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网络层次图(如图1)。本文主要通过查找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相关文献得出关系矩阵。然后把建立的关系矩阵输入到该软件中,同时需要以一致性检验作为矩阵能否通过的衡量标准。输入数据后,Super Decisions计算得出未加权超矩阵、加权超矩阵和极限超矩阵,从而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如表1所示。

五、结论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本文构建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和检验了各级指标相对于总指标的权重,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低碳城市建设影响较大的指标有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低碳水平。现代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低碳技术改造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其次,碳生产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综合回收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碳生产率。加快推进天然气、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逐步减少煤炭的消费比例,优化能源结构。

最后,人均绿地面积、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和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也是衡量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发展碳汇固碳。加强城镇街道、广场、公园绿化,实施城市立体绿化。倡导人们少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推进交通工具低碳化,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城市低碳化。严格控制车辆尾气排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婧,刘学敏.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3(14).

[2]杜栋,王婷.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1(03).

[3]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4]熊青青.珠三角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规划师,2011(06).

[5]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01).

[6]杨艳芳.低碳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01).

篇(6)

1. 引言

城建档案作为重要的科技资料,全面、真实的记载了城市建设的整个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如何管理和开发利用好城建档案凸显出了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必须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找出和实施有效的管理及开发利用策略,才能发挥出其利用价值,更好地服务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2.在当前形势下城建档案的意义综述

在当前形势下城建档案利用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它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发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2.1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管理工作成为关系着城市能否顺利稳健发展的关键,在城市管理工作的进行中,需要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防护和维修等,城建档案就可以为该项工作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2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城市档案显示出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城市中的任何一项建设项目都要经过严格的论证、设计,才能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这些工作的进行中,城建档案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有效的数据,使得城市建设项目得以高效化、节能化地进行。

2.3城建档案为专家进行城市研究提供了丰富、准确的文献资料,促进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城建档案还在土地纠纷、产权纠纷等问题中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

3.当前城建档案管理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建档案的管理及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了城建档案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3.1城建档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城建档案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对其内涵作用更是一无所知,这是由于对城建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运用城建档案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导致的。

3.2城建档案的收集量较少

从目前城建档案馆收集的档案内容可以看出,档案内容存在着数量少、分类欠缺的问题,房屋的建设档案存量相对较多,而有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档案内容很少,虽然目前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早已开始运行,但城建档案数字化水平还较低,多为传统的纸质档案,因此,目前的城建档案存量很难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另外,由于人们对城建档案的认识不足,其普及率、利用率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较低。

3.3城建档案工作自身问题

目前,我国城建档案馆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都没有提升到较高的标准上来,造成了人们对城建档案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城建档案馆大多是在使用者需要查阅档案时,才能结合使用者的需求提供服务,服务形式是被动性、单一化的,目前,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建设明显滞后,也是造成其利用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城建档案的查阅者要在档案馆获取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往往要经过比较复杂繁琐的操作,又因为城建档案馆设施设备落后,环境宜人指数太低,严重阻碍了城建档案的利用率,另外由于城建档案的存量少,分类不全,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等,造成了其利用效果较差的现象。

4.阻碍城建档案管理及利用开发的原因

4.1内容含量大,综合性较强

城建档案的内容包括了建设工程的整个过程,收集的内容非常的广泛,而且要求具有连贯性、综合性的特点。

4.2时间较长,环环紧口

一项建设项目从准备到竣工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城建档案的收集与建设项目的时间是一致的,而建设工程资料的独立性、紧密型的特点,也决定了城建档案的记录与之具有一致性。

4.3信息来源途径、设计单位较多

由于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决定,它的涉及面几乎覆盖了每一个建筑项目的环节,作为建设项目过程记录的载体,城建档案的内容要涉及到很多单位,信息来源的渠道非常丰富,复杂,给城建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造成了一些的困难。

5.管理和开发利用城建档案的有效策略

目前,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开发利用城建档案提升其服务价值,是城建档案面临的重要问题,其有效策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5.1拓展馆藏数量,提升管理水平

扩展城建档案收藏的覆盖面,使城建档案的收藏实现全方位的纳入,在提升馆藏数量的基础上,开发其利用的价值,城建档案的的丰富化是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基础,城建档案的收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提升收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已经收集的档案要提升管理水平,进行准确的分类和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网络,对档案的保存做到规范、合理,对于需要修复的档案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要做好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具备在新时期从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综合业务能力。

5.2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利用意识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人们面对着浩烟如海的信息,在选择利用的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城建档案馆要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为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向有关的建设单位提供用利用价值的设计构图、科技等信息资料,为他们工作的开展发挥强力的支持作用。

加大城建档案的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城建档案的重要性和利用的价值,明白如何获取和利用档案,推动城建档案的快速发展。

5.3创新开展工作,优化工作体制

在城建档案管理中,信息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此来开发城建档案馆的利用价值,使城建档案馆转变为开放式的先进管理模式,使信息交流和的渠道趋向全面化,针对目前信息不畅的问题,尽快利用和完善互联网技术,使城建档案管理走向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做好城建档案业务的开发,使城建档案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5.4提升编研水平,提升利用实效

城建档案的价值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编研水平的的不断提升,是确保城建档案利用实效的关键,因此,在编研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一些具有高质量、类别需求大、范围广的产品,力求面向全体使用者,做到人人都可以找到有用的信息资料,以此来打造城建档案的品牌效应,通过多种方式的编研和多种渠道的,促进城建档案的利用者更加主动地利用信息,提升利用实效。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猛的形势下,城建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目前,由于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观念的制约,该项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制约的因素,需要城建档案工作者与时俱进,寻求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城建工作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素兰 张才荣.浅谈城建档案管理及开发利用[J].山西建筑,2008(07):229-230

[2]徐海燕 关于城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建设信息.2007(11):10-12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生活环境历来被各部门重视,尤其是市政园林的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建设被更多的运用在城市建设中。而城市园林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因为环保部门、建设部门、林业、旅游几个部门都涉及此项工作,种种原因导致各部门从自己管辖的局域范围来认识这项高度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的。市政园林建设旨在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其建设目标中并没有明确“市政生态园林”的标准。而环保部门则强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而近年来,当城市建设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绿化成为热门,城市园林建设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广场绿地、景观大道、小游园、花园小区层出不穷时,也暴露诸多问题。

一、城市园林建设出现的问题

1. 城市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施工队伍五花八门,至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在施工中不能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许多人就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又加上其可观的利润,机构的照搬图纸,忘掉了“三分设计,七分施工“这一道理。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精良的施工。

2.市政园林施工缺乏专门的绿化监理,现阶段大多城市的绿化施工监理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树坑不要大,栽下就行;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至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绿化工程品位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景观效果、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因此加强绿化施工管理,规范绿化市场势在必行。

3.市政园林建设的造价管理松散,工程造价管理不仅是个工程经济问题,它还综合了技术与管理方面为一体。市政工程中造价控制人员除要有市政工程和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涉及到测量方面和计算机制图的问题。

由于市政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工程预、结算审核方面的控制应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项目的成本会随着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变化,如材料价格变动、设计变更、工期变化等,都会影响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

二、针对市政园林建设出现的问题提出措施

1借鉴建筑行业的做法,实施绿化工程施工的报批手续和准入制,任何单位进行绿化工程施工需向绿化主管部门申报,办理施工许可证。绿化主管部门主要审查其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从其绿地的景观性、生态性、功能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全面考查。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按此施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绿化工程的水平和品位,也便于绿化主管部门掌握全社会的绿化情况,以便制订宏观计划,进行全市的的宏观调控。即便是小规模的绿化工程的施工,也必须有绿化施工资质,无资质者,不允许从事任何绿化工程的施工活动。

2. 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对绿化施工进行监督管理明确相关法规是必要的基础,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新的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旧的规定与上位法调整范围不一致,加之,近年来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调整,使执法主体发生了变化。因此,对规定进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3.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制已全面进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行业。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

4.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5.采用有效的成本控制的方法,首先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是必须遵循的管理制度,市政项目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保证项目前期工作的进度和深度;其次就是以降低成本计划和各项生产消耗为目标进行控制,正确记录支出和核算实际成本,不断扩大节约效果;最后在成本反馈控制上利用反馈控制原理及经济工作的特点,建立在完整的计划控制和连续反映的信息系统之上的控制。

综述 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随着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市政园林建设将会不断出现新要求、新变化、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确保市政园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U1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182-02

我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2年的52.57%,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中国城镇化已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将推进信息消费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1.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1概念

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提升政府执政为民能力为宗旨。

1.2内涵

它本质上是传统的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化发展进入深水区后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有利于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

2.1智慧交通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交通问题日益突显。智慧交通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交通工程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集成及应用,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2智慧市政管理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是城市运行的基本要素,如水、电、气、各种管线、道路、照明设施等。而市政管理就是对各种基础设施和资源进行引导、治理、经营和服务。而智慧市政管理,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泛在的感知网络,通过城市网格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市政资源的共享与协同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2.3智慧医疗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成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智慧医疗系统的建立能够大大缓解这个问题。智慧医疗系统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兴起的医疗信息综合平台。它通过建立顾客端档案,实现顾客、医务人员、医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顾客可通过任一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病例档案,查询医院的优势、优惠活动、专家资料、预约专家等。

3.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

3.1做好战略部署

3.1.1做好顶层设计

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结合未来城市的发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重解决总体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问题。

3.1.2明确发展目标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城市科学管理、企业创新发展、社会和谐运行”的发展目标。

3.1.3加快工作推进

抓住智慧城市战略机遇期,加快推动“智慧天津”建设。在总体框架下,编制重点任务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按照市级、区(县)、部门及行业三个层次组织开展,分类推进。

3.2明确发展重点

3.2.1推进无线与宽带,打造智慧基础

构建高速宽带泛在安全的新一代综合信息网络;加快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和信息共享,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政府云、公共云、行业云的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3.2.2鼓励创新与发展,引领智慧产业

打造以“六云”(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2.3聚焦民生与民需,推进智慧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整合公共服务。加快实施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安防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将城市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大众。

3.3创造发展环境

3.3.1创新体制机制

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开展。

3.3.2完善政策法规

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3.3统筹资金投入

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解决部门间的资金交叉和重复使用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创新运营模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4.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

4.1突出规划设计

强化系统谋划战略、规划、计划、方案等顶层设计工作是一个城市在创建智慧城市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将直接关系到建设起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应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自身发展地位、地区优势制定发展战略、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建设方案。

4.2突出资源整合

强化统筹协调一方面新技术创新应用引发部门间分工不断演进,造成资源和利益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部门间协调配合、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和手段。绝大多数智慧城市应用项目都要不同部门密切合作,建设成果通常也是各部门共享共用,因而对部门间的分工合作,业务协同要求较高。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一体化、联动性”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分类分层次,强化统筹协调、条块结合,形成既鼓励区县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又确保资源充分整合、协调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4.3突出技术创新

强化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要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5.结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时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实行全流程管理,既要做到城市信息的保护,又要保证城市发展空间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对于城市测量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城市的区域规划和房产开发的过程中,城市测量对城市的健康稳步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测量是指在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以及随后的施工和城市的经济社会管理中需要进行的必要的测绘工作,城市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为正在建设的城市或是城市中的某一个市区进行平面以及高程控制网等方面建设所需要的不同比例的地形图进行的城市和小区的控制测量、水准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工作,以及各种专题地图的测绘、市政工时的施工放样以及重要建筑物的变形观察等。城市测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服务面广,内容复杂,技术要求多样等。城市测量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城市测量应该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城市的市政、建筑、工业、交通等众多领域。

不同的城市测量方法需要使用不同的测量技术手段,同样,因地制宜的采用适当的测量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测量成本,还可以提高测量效率。例如,在城市控制测量中,由于控制网是测绘地形图以及其他测绘工作的依据。为了提高城市控制测量中的精确度,应使用可以满足最大比例尺为1:500进行地形图的绘制。而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为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

一、城市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城市测量单位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从我国城市测量的发展历史来看,城市测量单位大都建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虽然随着我国教育力度的加强和国家对于城市测量项目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城市测量的从业人员仍然存在着结构老化的状况,仍然存在着整体结构缺乏合理性。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测量单位中,出现严重的人才年龄断层现象。

其次,城市测量单位在管理方面存在弊端;由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测量单位都是事业单位。因此,长期以来,在人员的管理方面大都沿袭了事业单位的一些习惯和特点,这样在平时的工作中,很难调动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缺乏竞争力。同时,由于城市测量所涉及的部门多、服务面广、服务的范围也相对较大、涉及的领域宽广。这就导致在实际的测量人员在我国的地矿、国土、教育、市政、房产等部门,以及同时存在有个体和集体的等多种形式的存在方式,这必然导致了在测量的工作中出现“狼多肉少”的现象,同行之间的竞争更加的激烈,出现恶意竞争现象,并最终导致测量产品的质量很难有保证。

第三,资金投入相对匮乏;测绘产品是高科技含量很高的一种商品。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测量单位常常面临着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例如,某些部门通常会通过行政的手段给一些测量的单位分配或是下达某些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并不能按照实际的工作下发相应的资金或是少给甚至不给测量经费,致使测量单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一些建设工程中,工程设计所需要的费用往往高于测绘所需的费用,而设计工作所需要的成本则往往高于测绘工作的成本。尤其是在后续的城市测量中的经费往往缺少连续性,特别是在后续的维护中,严重缺乏用于测绘更新和发展测绘队伍的经费。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城市测量单位在竞争处于劣势,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需求。

第四,城市测量单位缺乏基础信息的共享;基础信息的共享可以有效的促进全国各个测绘部门进行必要的技术信息更新和相互的学习。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测绘部门却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垄断和独享城市测绘产品,这样就会造成在资金投入的过程中出现投入太过重复和相对分散的现象,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而且,在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测量现象会使测量产品丢失其固有的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进而导致测绘过程中出现技术标准很难统一,测绘系统和标准也很难统一的现象。结合上述两点,通常会出现测绘资料有时虽能共享,但是且又相互矛盾的现象。

二、解决城市测量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在城市测量的过程中不仅仅存在上述的问题,笔者仅针对上述在城市测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首先,加强对城市测量部门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测量单位中,由于可能存在的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这些城市测量单位中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缺少及时更新测量理念和手段的意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将要从业的和在岗的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的加强和外界的沟通联系,紧跟城市测量时代的步伐。同时,单位的领导也应该以身作则,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更新管理观念以及及时的掌握城市测量新技术。

其次,逐渐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城市测量的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逐渐加大对管理制度的完善,对城市测量单位和个人进行定期的职业审查;对一些投入资金相对较大的城市测量项目应该公开招标,防止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出现。有关行政部门应该积极参与测绘部门和其他建设部门之间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必要测绘的重复出现,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第三,按需投入经费,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在城市测量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实际的测量任务和难易程度进行有计划的经费发放,这样才能提高测绘经费的综合效益。而且,在进行测量工作前应该积极的实施测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测量成本的费用定额,尽量减少资金的浪费。

最后,完善基础信息共享体制;在城市测量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基础的测量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在测量的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测绘部门却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垄断和独享城市测绘产品现象往往导致基础信息很难共享。因此,相关的行政部门和有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并建立和完善城市测量基础信息共享机制和体系,统一测绘系统、统一测绘标准和测绘技术。通过基础资源信息的共享,减少资金和人员的浪费。

三、小结

为了能够确保我国的各个城市健康快速的发展,相关部门应该统筹规划,建立相应的管理和实施机制,综合各个城市的地理等相关信息以及在城市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及时整理,并记录在案,做到基础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为我国城市测量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德兴.关于城市工程测量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四川建材,2008(05):110-112.

[2]叶巧云.城市测绘与城市GIS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测绘软科学研究,2002(01).

篇(10)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南京地区降暴雨,雨水渗入历史悠久的明城墙墙体内,经由其排水系统喷吐而出,形成了独特的“龙吐水”景观

海绵城市并非新鲜事。

按照北京建筑大学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的说法,海绵城市是中国特色的称呼,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LID)。

而早在2015年4月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出台之前,深圳、北京、上海、常德、镇江等城市已自行开展了试点,经过多年实践,有的已较为成熟。

比如,深圳的光明新区2011年10月就被住建部列为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再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造了一整套雨水控制利用工程,使得该区域成为吸水、净水能力很强的“海绵体”。

然而,海绵城市却成为“热闹事”。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联合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目前,16个试点的海绵城市建设均在推进之中。南宁、鹤壁、镇江、济南、常德、重庆、厦门、嘉兴等地已有项目开工建设。 四川省内江市新城区,谢家河湿地公园。该市依托新城区不断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具备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

非试点城市的脚步也未停歇。上海正在抓紧编制一套上海建设“海绵城市”的综合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涉及建筑小区、绿化、道路和水务等多个系统,包括正在土地出让阶段即对开发商提出排水设计方面的要求。

安徽更是提出,到2020年,所有大中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80%。

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

据悉,此次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选竞争激烈,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34个城市进入初选名单,最终仅16个城市列入海绵城市试点名单。

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连补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据本刊记者了解,此次参评的城市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人民政府需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已编制或修编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在满足硬性条件的基础上,再通过对各城市的竞争性指标进行考核打分,按分数高低评出前16名城市。据评委透露,在竞争性审核中,除了考虑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总体思路是否清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项目可行性等指标之外,还看重其在投融资模式上的创新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认为,这次评选出来的16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囊括了东西部各个地区。

对于海绵城市试点以二、三线城市为主,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行动较早,有的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建设,多个海绵城市项目已经先行,而一线城市体量过大,尽管有试点但比例小。

海绵城市试点期为三年,也就是说,到2017年国家需要对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验收。

2015年7月,住建部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各地将依据试行办法中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6个方面的指标,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试点城市从申报到评选,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试点城市数量上,最初的名额只有六七个,但最后结果为16个;财务补助数额也从当初的50多亿元增加到了200亿元左右。

“三年的试点期显得有些短,每个试点城市都涉及到上百个项目,怎么让这些项目有序的安排和落地,是非常紧迫和困难的。”车伍告诉《t望东方周刊》。

给城市重新装修

“我对海绵城市有一个比喻,相当于用生态的方法给城市重新装修。通过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水工业互联网站CEO张颖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屋顶经过绿化,雨水先浇灌屋顶上的植物再排走;道路采用渗透铺装,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道路、屋顶、广场上的雨水,先排入下沉式的绿地、湿地或者新建蓄水池,使雨水先蓄存起来,日后再利用,用来浇灌、洗车、冲厕所等,这都属于“生态装修”。

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教授佘年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对过去粗放经济模式的补救和修正。“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一就是人们理念上的转变。”他对《t望东方周刊》说。

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排水方式是采用快排模式,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过去我们的理念是重地下,把管道加粗加密,忽视了其实自然界具有天然的调节功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增大自然界的调节能力,减少人类的支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专家们同时也认为,现在很多城市摩拳擦掌开展建设,然而海绵城市并不简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城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看待,要求对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与管理。

比如,在佘年看来,不少城市对海绵城市的内涵还缺少理解,“运动式的速度”令人担忧,“海绵城市不是简单地建几个透水铺装,修几个下凹式绿地,做几个雨水花园那么简单。”

据车生泉介绍,海绵城市建设前,首先需要对城市的水文、土壤、地面径流、雨水下渗速度等进行精细测量,并构建数据模型。但遗憾的是,目前有些城市还没有搞清楚现状,就已经开工了。

边摸索边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启动,可无论是从人才、经验储备,还是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都略显不足。 南宁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力争两年之内还市民“水清岸绿”。图为航拍的老口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通过给南宁内河补水,提升内河水质

“设计工作是打造海绵城市中最高端的工作,涉及气象水文计算、建模等诸多工作。但是,我国的市政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海绵城市的设计工作,对此缺乏了解和实践,因此在这方面的设计只能边摸索边进行。”张颖夏说。

施工单位也需要慢慢适应。“海绵城市在施工过程中很注重细节,精工细作,可以说是对原先施工方法的颠覆。”佘年说。比如,做透水铺装时,为避免泥沙堵塞透水铺装,其中使用的鹅卵石需要全部清洗干净;铺设碎石前要先将地块边缘固定,防止泥土进入。对于施工队来说,这些要求很“奇怪”。

而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很多城市的现状。

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局长杨治洪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外的海绵城市建设没有大型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范例,重庆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建设的最大难点,就是大到相关政策和规划管控,小到透水路面下排水管网的面积和口径大小,都没有经验可循。

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虽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海绵城市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承认,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各个区域的情况不同,指南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导,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个城市。

此外,目前一些相关政策法规没有跟上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比如,海绵城市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控制面源污染,但最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城市区域而言,重点还是控制点源污染,也就是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针对雨水径流污染(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计划只提到:“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全国不少城市的绿地追求大场面,耗水又耗能,这与海绵城市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相关规范标准的编制和修编落后于时展。例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中规定“绿地外部的地表排水不应引入绿地内”。这就使得设计人员不考虑绿地在城市中应承担的削峰减流、控制径流污染的重要作用,从而对雨水仅采取“重排轻蓄”的简单处理方式。

没有资金保障,都是纸上谈兵

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资金。

本刊记者对各地海绵城市投资情况进行了梳理后发现:16个试点城市中,镇江投资80亿元,池州投入211.62亿元,济南投入148.75亿元,嘉兴投资44亿元,厦门投资99.72亿元。而整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补助在200亿元左右。所以,从各地的预计投入可以看出,仅靠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海绵城市既要建设,又要运营、维护,各个阶段都需要花钱,如果没有统筹的规划,长期的资金保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燎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为了拉动社会资本进入,此次试点城市评选中鼓励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按照规定,国家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城市,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

作为试点的贵州省贵安新区总投资将达46.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出资5亿元,剩余29.7亿元拟通过PPP模式筹措及通过财政奖补方式撬动。

据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行业监督科科长曹德圣向《t望东方周刊》介绍,镇江的海绵城市的投资渠道分三块,一块是政府出资,比如城司这样的政府投资平台;第二块是由各个社会主体实施的项目,比如开发商;还有一块就是采用PPP模式,大概占到30%左右。

张燎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难点在于,钱花得分散又缺少赢利点。规划、水利、园林、路政等各个部门都在花钱,而海绵城市建设又属于公用事业性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个挑战。

实际上,对于PPP模式是否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各方观点不一。张燎认为,PPP模式在客观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比如,项目如何进行打包设计、效果评价机制怎么制定,这都需要考虑清楚。

而在张颖泉看来,中国不像欧美一些国家已征收暴雨管理费,国内海绵城市并没有一个持续的资金回报途径,现阶段要慎重推进。

新区老城的不同路径

什么样的城市适合建设海绵城市?

车生泉告诉本刊记者,海绵城市适用于任何土壤和气候条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老城区还是新城区都可以建设。只不过,针对每个城市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侧重点各有不同。

比如,东部水资源丰富地区更注重径流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而西部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应以雨水资源的回收与利用为主。但即便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区域也需要对症下药。以北京为例,在亦庄经济开发区大片低洼区域可以以内涝控制为主,旧城区则应以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和排水能力提高为主。

张颖泉认为,如果城区的建设在规划阶段就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大力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其建设成本可大大降低。“在新城区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要比传统管网建设节省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投入。”

相较于新城区,在老城区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难度要稍大一些。

济南近日确定将舜玉花园小区作为海绵城市试点,据媒体报道,其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既有建筑小区存在时间很长,很多基础资料都不健全,情况比较复杂。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也提醒:海绵城市是要改变原有的高强度土地开发模式,所以决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对现有问题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专家们也认为,海绵城市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种说法有夸大之嫌。“雨水来临时,首先是一个个海绵体发挥作用,等到海绵体已经饱和,那么再下雨就需要传统的管渠系统。”谢映霞认为,海绵城市对大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补充。

篇(11)

城市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人为加速侵蚀,它的影响因素比农村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要复杂得多,可以理解为当建设规模或开发建设活动扰动土(岩)体超越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时,在自然外营力(降雨、重力、径流冲刷)的作用下,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生态景观的破坏

1 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

城市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都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或制约着城市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促进或制约着城市的建设。

1.1 城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城市占有一定的地理区域,它必然要受到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因素的支配和制约。自然地理因素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明显差异,如所在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都影响了城市的水土流失。例如城市及周边城郊地形坡度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少,则土壤的抗蚀力就差,那么水土流失就会变大。

1.2 城市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对城市水土流失起着主导和控制制约作用,它既可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也可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由于人的活动,城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城市水土流失。城镇和工业中心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聚集,促使城市不断开展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许多建设活动都要使用自然资源,影响生态环境,如劈山开道,破坏原地貌和植被,引起土壤侵蚀,从而会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2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

2.1 人为性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修路、建厂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很可能要破坏原有地貌、植被或水土保持设施,加大了城市水土流失,表现出一定的人为性。如一些欧洲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尽量避免大挖大填,对开挖和填土边坡采用乔灌草结合绿化,很少有我国浆砌石护坡或用混凝土网格护坡的现象,建筑材料大量采用钢结构和玻璃墙,避免了大量水泥和沙石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

2.2 复杂性

城市水土流失比较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同农村水土保持相比,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扩展,不仅要考虑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要求,而且还要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使其符合城市的绿化和美化要求。水土流失的组成,既包括市郊的土壤侵蚀,又包括了市区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弃土弃渣的流失。特别是人的活动,既可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因此,城市的水土流失比较复杂。

2.3 潜在性和普遍性

城市水土流失的隐患是潜在的,一般情况下难易觉察到,只有在暴雨或大暴雨下才会爆发出来,所以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如我国深圳在1995 年爆发的水土流失之前就没有任何预兆迹象。城市建筑物、工厂、水泥及沥青路等不透水层在我国的普遍存在,使雨水的地面阻力明显减少,导致暴雨径流产生的能量集中,加大了水流天然的侵蚀力量,从而使这种潜在的水土流失具有了普遍性。

2.4 破坏性

水土流失一旦随着暴雨或大暴雨产生,就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而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水土流失所产生的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和城市的排水系统,致使城市市政设施和工矿设备受到破坏,或突然造成停电停水,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或危及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5 治理的艰巨性

过去,治理水土流失往往局限于农村,在措施上多采用田边加林加草的办法,按照小流域进行综合规划,而这些显然不符合城市水土流失的治理。我国城市中的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而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模式又趋于多样化,所以治理难度大,特别是山丘城市,开发建设应绕道而行,并尽可能少破坏植被,一定要破坏的要尽可能地恢复植被,如果破坏山体的要提前做好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另外,人们的城市水土流失观念较为淡薄,这些都加大了城市水保工作的艰巨性。

3 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

3.1 影响城市市容、市貌和生态环境。

城市一旦发生了水土流失,道路等陆上交通运输线就会受阻,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就会随着雨水散布开来,就会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城市的建筑大都是钢筋水泥,比较单一,已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其表现为城市土地的“石漠化”和“热岛效应”,再加上水土流失灾害的冲击,生态环境就会变得更加脆弱。

3.2 造成城市排水系统过水能力下降,降低防洪能力,导致城市被淹。

水土流失中出现的泥沙和废弃物,使排水管渠下水道过水能力下降,甚至造成管道堵塞。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向河道乱倒城市建设的固体废弃物,都会减弱江河湖库抗洪能力,在暴雨季节,会出现洪水漫流出槽,工厂和居民区进水,公路被毁,导致城市被淹,形成小降雨,大水量的现象。

3.3 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城市水土流失灾害损失的形态复杂化,不仅造成原生灾害,而且造成复杂多样的次生和衍生灾害,一旦城市受灾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灾害逐年扩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和堵塞城市下水道,疏通它们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水土流失会致使城市市政设施和工矿设备受到破坏,或停电停水影响,从而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4 防治城市中水土流失的措施

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限制,气候条件变化,资源开发利用差异,都会加大水土流失的难度。城市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工作的正常进行关键是加强人们的水保意识。

4.1 加强水土保持意识。

城市中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开发建设者,水保意识淡薄,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没有意识到开发建设中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水保宣传工作,讲授水保知识,提高人们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了解和认识。

4.2 开发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

我国一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限制,要在山地上进行开发建设,如挖山造地工程,包括房地产开发、新工业区建设、高尔夫球场、道路等,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建筑物施工工程要配套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建筑垃圾及运输工程中的散落物要及时处理。

4.3 加大植树种草工作,实行绿色覆盖。

植物可以缓解水对地面的压力,并且可以吸收大量水分,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我国城区多为钢筋水泥世界,到处是硬覆盖,水分下渗能力极差,对水的阻力就小,而且部分城市一些建筑劈山工程没有马上进行绿色植被恢复,这些都易造成水土流失。为此,要加强各个城市的植被恢复工作,尽可能地利用可开发的空间,调动各个层面上的积极性,连接分散绿地,对城市及郊区实行绿色覆盖。

5 结束语

城市中的水土流失主要是随着城市及城市周边城镇的建设而出现的。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也引起了城市中一系列水土流失相关的问题,并且造成的水土流失远比农村严重得多。可见,减少城市化发展中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城市建设中注意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尤为重要。水保工作与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建设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觉悟,会促进水保工作的开展,反过来,水保工作的有力开展,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间接地促进我国的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