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标准农田投资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3 16:19: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标准农田投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标准农田投资

篇(1)

(1)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

2.1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篇(2)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51-01

我们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推进邵阳县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邵阳县粮食核心区做出新的贡献。

一、把握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开发高标准农田。

1.注重实际,坚持项目实施合理、科学、实用。在选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时,我们根据丘陵地处园田化的特点,选择水源充足、梯田少,坡度低、落差小、交通便利、面积在1 000亩至10 000亩之间的整体连片的农田实施项目开发。

2.注重长远,坚持近期发展与远景规划相结合。我们在编制高标准农田规划时,既把近期发展与远景规划相结合,又着眼长远发展规划与项目区现实情况相结合,使工程建成一处,成功一处。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投资10 150万元在下花桥周桥、下花桥五里、诸甲亭乡、五丰铺镇、塘渡口镇等5个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7.36万亩,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3.注重效益,坚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规划设计高标准农田时,我们根据丘陵山区园田化的特点,在田块平整方案上做到数量准、考虑细、测点密,分等高线进行土地平整,尽量少动土方,田块与田块之间的高差控制合理,防止田埂塌方造成水土流失;在建设标准的选择上,适当降低建设标准,降低开发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

二、创新发展理念,综合措施开发高标准农田

1.水利措施。在高标准农田施工中,我们用项目总投资的70%以上资金,修建、整修山塘水库、大坝和渠道等水利基础设施。在山上,大力整修山塘水库,增加库塘储水容量,为旱季农田用水提供水源;在山坡,新建砼防渗灌溉渠道、开挖疏竣渠道渠道,通过放水、引水形式将库塘水通过渠道流入梯田,使坡耕地作物灌溉用水方便;在山下,新修、整修田间排渠、田间灌渠,便于洪灾时农田排涝。

2.农业措施。我们在改造梯田时,陡坡区田面宽度设置为7m~18m,缓坡区田面宽度为21m~35m,田块耕地地形实行大弯就势、小弯取直;陡坡梯田修成宽度5m以上的田面,缓坡地改造以道路为框架划分耕作区,梯田地块尽可能造大;机耕道长度根据农田机械化耕作方便,有效路宽4m,其中泥结碎石路面宽3.2m,提高机械化操作,建成梯田缠腰、土地肥沃、耕作方便的高标准农田。

3.林业措施。在丘陵地区土层薄、水利条件差的坡耕地,我们栽植抗旱、抗瘠薄的水保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对能够浇灌的水平梯田,栽植经济林,采取果草间作、果粮间作等形式进行治理,既能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三、破解发展难题,整合资源开发高标准农田

1.争取财政投入,大力开发。丘陵山区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原有的投资标准偏低,我们实施高标准农田连续立项、年年争取,逐年加大投入规模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2011年,我们第一年投入1 364万元实施万亩高标准农田;2015年,计划投入2 828万元实施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丘陵地区粮食核心区。

2.整合项目资金,聚集开发。近年,我们坚持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在农综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整合国土整理、农综开发、水土保持、以工代赈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5 500万元,建设规模化、现代化的高标准农田,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农田建设的诸多方面,如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等,近年来,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都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是对高标准农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国土部门侧重于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侧重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水利部侧重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等。高标准农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不利于发挥项目的效益。

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重表面轻地力

目前建设中的一些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重复建设沟、渠、凼、路等硬件基础硬件设施,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甚至导致地力短时间内下降,影响粮食生产产量:一方面,为了使“田成方”,项目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设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田的整体地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农田田面平整,应加铺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铺设一层熟土以保证耕地土壤质量,但是一些非农业部门的项目责任部门,或因缺乏相关农业知识,或因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在项目建设中没有严格按照农田生产要求进行建设,导致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地力反而在短期内下降的现象。

3、高标准农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部门的农田基础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使用上,很多项目是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建设、农业部门使用,项目建设与使用脱节;在管理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农田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当农田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补偿机制,农户或其它社会力量一般不会自发组织维护。

4、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护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另外,近些年来,城镇周边的农民生计来源比较灵活,流转土地和种田的积极性降低,出现了个别高标准农田抛荒或季节性抛荒的现象。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甚至出现一定程度边建边毁边弃现象,亟待加以制止。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4、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5、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6、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结束语

当前,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尤其作为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度实施管理制度,采用一切激励性的、有利于农民切身利益的手段和措施,激发农民和管理者的工作热情,让我们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在高素质人群的管理中,抓住机遇,大胆务实地改革创新,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有效管理,实现基本农田的高产稳收。

参考文献

篇(4)

近几年我们在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项目库,千方百计跑项目、争资金。每年组织人员深入全县各乡镇调查摸底,实地勘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及时组织人员到省、市跑项目、争资金。09年争取到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一定三年,项目资金均在1200万元以上;二是项目确定前,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到项目区村组,召开群众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项目建设尽可能满足群众意愿,并取得群众的支持;三是在项目建设上,加强管理,严把质量关。单位领导及全体干部实行分工负责制,所分管的项目实行“包项目建设、包进度质量、包档案建设、包验收过关”的四包责任制;在严格质量方面,除我办工作人员和监理人员监督外,我们还邀请了村、组的老党员、老干部进行监督,确保每项工程都达到技术设计要求;四是注重开发项目的规模化水平。为了凸显农业开发整体效益,首先在项目安排上要求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其次在开发效果上达到了高标准农田要求,即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排灌自如、旱涝保收,便于机械耕作。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项目区乡、村、组各级在支持力度上要进一步加大。乡、村、组各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高度重视,统一认识。要正确对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形成共识;要组织项目区群众做好秋收工作,以便施工单位能尽早进场施工;要积极稳妥地做好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土地调整等一些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防止因人为因素阻碍项目的实施。

2、要做好地方应出资金的筹措,及时与相关业务部门联系做好与项目的对接工作。

3、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农业开发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技术力量上还比较单薄。近几年来,各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随着农业开发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量越来越大,希望各有关单位继续大力支持配合,共同把我县农业开发工作搞好,更大程度地造福于我县农民群众。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5)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07-1

1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价值

高标准基本农田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内对土地整治创建后,形成的稳产高产、集中连片、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并且和当前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相匹配的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基本农田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田、村、林、水、路等实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交通、村、交通等的改造,以稳产高产、抗灾能力、设施配套、生态良好作为基本目标,是科学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在经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力度将进一步提升,对水、肥料等农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配置与科学利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1.2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

因地制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将对土地进行大规模整治活动,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制度分割、自然分割,出现的零星耕地,再将其建设成连片集中土地。为了从根本上推动该优势,并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商品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高标准基本农田这一平台来实现。

2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策略

2.1 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

2.1.1科学布局,做好规划的原则 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做好布局、规划工作。也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全面规划,解决基本农田存在的问题,将基本农田形成大板块,确保基本农田向集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应确立为基本农田集中区。

2.1.2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从各个区域特点出发,不用地区治理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差别化建设,根据平原、丘陵平原的差别,来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1.3 实现数量、质量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基本农田在耕地中是精华,必须保障其数量,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粮食能实现增产、稳产,从根本上提升质量等级。耕地质量既包含生产能力,还包含耕地本身的生态健康情况,包含了土壤基本情况,又包含水、作物、大气等形成的质量情况。

2.2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

2.2.1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 对各级党委以及政府在实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起到组织作用、先导作用,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由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牵头组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组。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形成社会合力,采取实地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体化工作机制。

2.2.2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参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建立适合当地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还应该从区域特点出发,制定与实际相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标准,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有序进行。

2.3 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

2.3.1 多渠道融合资金,将相关资金实现聚合,形成集中投入,保证农田质量 当地政府需要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中提升资金比例,将其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专用费。还需要积极探求市场化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后,土地实现连片式发展,易推动土地实现流转,可以充分从这一优点出发,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并且在投资人注入资金前,和当地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成后再进行流转,并且在流转费方面进行必要的优惠。

2.3.2 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监督管理体制。制定高标准农田监督管理基本办法,确定监管机构和管理基本职责,对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对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进行规划、立项、工程实施等进行专门监管。其次,创建高素质的监督管理队伍。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际出发,创建监督管理队伍,对基本农田进行监督,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动态进行监测,创建信息公开和情况通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3 结语

总之,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与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来讲意义重大。为此,在充分明确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价值基础上,确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等策略,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水平,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庄六孝.基本农田建设是首要任务——江苏省金坛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J].中国土地,2008(09).

篇(6)

摘 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为此,笔者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以具体的案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关键词:高标准农田 建设 分析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45-01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1年以来,全国统筹推进田、水、路、林等综合整治,建成了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2个等级,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普遍降低10%~15%。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辽阳县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为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 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及成效(1)基本情况。辽阳县于1995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2009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县。2009年至201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共投资917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2)主要做法。一是科学规划,规模开发。选取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块作为项目区;从现场勘测入手,对水、田、林、路、桥、涵、闸、站等工程建设内容进行反复论证,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科学谋划项目和工程布局。二是严格规范,公开招标。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及“择优、诚实、信用”的原则,抓好土地建工程招投标,选出一流的施工单位承建项目。三是科学组织,保证进度。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工程指挥部,确保项目建设做到“三个到位”和“四个确保”,即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谋划到位;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任务、确保项目实施期间不出现问题、确保群众真正受益、确保做成一流的项目工程。四是完善制度,形成合力。按照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项目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就明确管护主体,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引导项目区群众管好、用好工程。同时,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的思路,搞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工作合力。(3)取得的成效。一是完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渠道的杂草没了,田间运输修了作业路,又有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区灌溉和洪涝问题。二是从经济效益上看,增加了农民收入。以该县2009年小北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高标准农田1万亩已经建成,通过示范项目开发,水稻每亩增产50 kg(开发前亩产600 kg、开发后650 kg),以2.8元/kg计,1万亩增加收入140万元;每亩节电30元(开发前每亩电费120元,开发后每亩90元),1万亩共节省电费30万元;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扶植农户购买农机,项目区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每年可以节约资金70万。以上三项共增加农民纯收入240万元。2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1)存在的问题。一是费用上涨。人工费上涨,2009年至2012年,3年内两项定额费用均未上涨,实际费用却分别上涨80.07元和144.98元。机车费用上涨,以挖掘机为例:2009为每小时200元,2012年上涨到260元,涨幅为30%。材料费上涨,钢材上涨18%。水泥上涨52%。燃油2009年每吨7700元。2012年每吨9800元,上涨28%。综合费用上涨40%以上。二是投资标准低。高标准农田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亩1200元。比2009年中低产田改造多投入500元。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增多,建设标准提高,扣除人工材料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投入与2009年改造中低产田基本持平。所有的农业开发项目设计,均是根据资金来安排工程。去掉管理费、科技费、管护费、监理费、招标费以及改良土壤、农机作业补贴等费用,真正用于工程建设资金约占财政资金的83%左右。而且设计费没有列支。加之,项目区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因此,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则非常有限。三是农民投入意识淡薄。农业开发资金的农民自筹部分不到位,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设计缩水,影响建设标准。四是重建轻管,建管失调。竣工工程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破损的开发工程陷入了小病不治,大病治不起的恶性循环状态,农业综合开发的长基效应得不到发挥。(2)改进建议。一是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据测算,按目前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的投入标准是:旱田应为每亩1300~1400元,水田应为每亩1600~1800元。二是合理确定开发规模。项目规模的确定应实事求是,有多少面积便一次性治理到位,以保证一个排灌体系的完整。三是浮动投入标准。由于现有田间基础设施差异性较大,需要建设的内容也相差甚远。因此需要在不打破一个地区每亩投入标准的前提下,对项目建设的投入进行适当浮动,按照建设内容来确定资金补助标准。四是提高管护费提取比例。建议上级开发部门加大管护资金的提取比例。同时,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加大对工程管护的投入力度。五是压缩农民自筹,才能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预算更切合实际。六是强化对项目区领导干部的考核。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以提高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近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相信通过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改进不足之处,创新建设方式方法,这一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篇(7)

文献标识码: A 1.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中,存在设计与现实相冲突的问题。规划设计与当地群众意愿的关系在农田整治实践中往往产生矛盾。项目区受益群众的意愿是将现有的灌排体系和田间道路进行维修加固,不赞成新修沟渠道路,也反对废除现有的沟渠道路,最终的结局是施工中只能在现有的沟渠道路基础上进行建设,而新修的工程很少,打破原来的布局,重新开创建设的则更少。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更需要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便于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需对现有田块的灌排道路设施重新进行组织,这就可能带来基于综合效益最优的规划方案和农户习惯的田间管理方式的矛盾。另外,项目建设后形成的良田因为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便利会成为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如果不注意推动现代农业的方式方法,可能会产生盲目推动现代农业 经营和农户沿袭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基于政府推动的 耕作制度和基于农户个体偏好的耕种意愿的潜在冲突,不利于保 持农村社会的稳定。要避免这些潜在的冲突,在规划设计方案制 定环节,不能单方面地追求所谓的 “先进合理”,一定要充分征求群众的意愿,能够让群众接受。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工作时,更要做好充 分的解释、宣传等前期准备工作,先示范后推广。如果是群众心存疑虑、不理解、不接受的,应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允许其沿袭 目前的田间管理、耕作经营方式。

2.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资金难题的引发原因

2.1 农田水利建设的筹资机制滞后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农业生产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兴修水利与农业生产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土地数量的减少,更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民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大的特点,而且强调建设中的专业化与机械化,农民的投工、投劳需求大幅下降,而传统的筹资机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特别是在取消“农业税”与“两工”的背景下,当地政府自筹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弱,单纯的依赖于财政拨款是不现实的,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局面。 2.2 资金投入不足,主体责任不清

在我们已经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中,各级和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占据主体地位,其次为社会资金筹集。由于国家对于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减。虽然当地政府比较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由于自身财力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另外,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由于受到历史原因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导致很多在建农田水利工程因后续资金不足或资金管理不善,而出现管理日渐荒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进程。

3.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对策

3.1 广辟投资渠道,用活用好各类资金

在今后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如:政策融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个人捐资等,以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在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后,应注重各类资金的用活、用好,特别要强调“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而且要逐步完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制度,积极建设民营水利工程,从而实现由存量资产向增量资产的转变。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将民间资本作为主要筹资渠道,并树立民营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地位,实行“捆绑使用资金”的方式,有效提升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篇(8)

项目位于县镇、、、等四个行政村,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其中平整土地0.5万亩,加固小型蓄水山塘1座,改建水陂1座,开挖疏浚渠道3.5公里,衬砌渠道31500米,新修机耕路12000米。

二、机构设置情况

为保证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县政府专门成立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指挥部,由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小妹同志担任总指挥,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指挥部,同时对指挥部成员单位进行了明确分工,要求各司其职,确保项目实施零障碍。

三、实施方案编制情况

2010年10月份,县开发办多次深入项目计划实施村、组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征求当地受益村民意见,在征得村民、村、镇意见后,县开发办形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可研报告经市评审后,立即与测绘公司签订了测绘合同,对拟建高标准农田的田块进行了测量,形成了1:1000的地形图。之后,我们与三明市明兴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签订了设计合同。在2013年6月份形成了初步设计,并报市评审通过。为使项目顺利施工,在8月份我们针对项目在实施可能出现的一些具体情况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9月份经县发改委批复,我办将项目对社会公开招标,10月9日在招投标中心开标,由铜安建设集团工程公司中标。

四、项目实施情况

为全面推进项目建设,2013年11月11日,我县在镇村项目工地召开了“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工仪式”,县政府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县人大分管领导、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镇党政所有领导、镇村、村、、村全体村干部及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小组长、施工单位共20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现场会还邀请了县新闻中心记者参加并将会议情况在电视台和赣江源报进行了报道。

项目开工后,严格执行了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合同制以及公示制。形成了工程监理、业主监督、受益农民监察的项目质量把关体系,确保项目施工质量。项目开工以来,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0.2万亩,新修机耕路9800米,衬砌渠道3500米,浆砌石排洪渠3500米。

五、资金管理情况

县财政落实了县级配套资金,并已将配套资金拨付至报账专户。严格实行了县级报账制,做到了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六、存在问题

篇(9)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县领导担任组长,县农发办主任和、镇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重要方案、重大事项和重要举措等进行决策管理,协调部门之间关系,形成全县一盘棋,共同合力搞开发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项目库。年初组织人员深入全县各乡镇调查摸底,实地勘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及时组织人员到省、市跑项目、争资金。2012年争取到国家立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项目中央财政资金930万元;三是在项目实施前,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到项目区村组,召开群众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项目建设尽可能满足群众意愿,并取得群众的支持;四是在项目建设上,实行分工负责制,县农发办主任负总责,两个副主任负主责,所分管的项目实行“包项目建设、包进度质量、包档案建设、包验收过关”的四包责任制。在严格质量方面,除我办工作人员和监理人员监督外,我们还邀请了村、组的老党员、老干部进行监督,确保每个标段工程都达到技术设计要求;五是注重开发项目的规模化水平。为了凸显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首先,项目安排要求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其次,开发效果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即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排灌自如、旱涝保收,便于机械耕作。

三、201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准备情况和下一步打算

我县2013年度计划沂江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开发任务为建设高标准农田10500亩,财政总投资133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平整土方89万方,衬砌渠道34公里,新建电灌站7座,维修电灌站8座,营造防护林8公里等。项目实施方案已得到上级批复,目前完成工程招投标,并与中标人签订了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计划11月10日动工新建,争取年底前完成所有标段工程土方任务,明年2月14日全面竣工,3月份县级竣工验收,4月份确保以优良工程迎接市级检查验收。同时,着手做好2012年度项目计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10)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57-02

彭阳县自2002年就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并被自治区作为宁夏南部山区的典型区域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投入,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特别是2009年以来,把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梁峁沟坡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区域产业培育、小流域生态治理协调推进,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生态显著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初步成就。

1 主要做法

1.1 创新思路,提高认识

彭阳县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中低产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进行综合运用,以促进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之路,创立了山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模式[1]。

1.2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县委、政府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两大战略,加快三个进程,推进四个转化”的总体工作思路,对全县各个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踏勘、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编制完成了《彭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二五”规划》。并积极探索以发展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为主,配套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逐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在南部山区新的发展空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为加快推进彭阳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1.3 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通过坡改梯,使人均基本农田拥有面积达1 333 m2以上,采取开挖水平沟整地造林、截流蓄水,打机井、找水源、旱改水等方式建设节水示范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4]。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载体,统筹规划各流域单元,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林水牧项目捆绑,按规划要求实施的工程,收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1.4 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对于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一律实行行政干部包进度、包规模,技术干部包技术、包效益的办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农业示范项目,采取打攻坚战的方式,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会战,集中流域综合治理,整村推进,落实到位,探索大规模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2 取得的成效

3年来,彭阳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 835万元。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实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得到加快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2.1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营造优质经果林133.33 hm2、水土保持林416 hm2、高接换头嫁接改造666.67 hm2、农田道路防护林20 hm2,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4%,基本上达到荒地林草全覆盖,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和“山绿、水清、地平”的目标,既涵养了水源,增加了灌溉蓄水,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5]。

2.2 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近3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坡改梯田200 hm2,拓宽铺砂田间耕作道路60 km,配置小高抽20处、建成容量不等的各类蓄水池12个,水保塘坝2座,新打及维修配套机井37眼,铺设输水管道123 km,建日光温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栋。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田园化格局,旱、涝、渍等障碍因素基本得到排除。

2.3 促进生态产业链形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通过3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培植了一批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如红茹河流域的辣椒种植、肉牛养殖,长城塬的菌草生产,草庙的红梅杏,北部山区的苜蓿草收储加工、林地放养生态鸡,彭阳果脯加工等优势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林果、草畜、劳务为主体,特色种植、多种经营并举的格局,发展后劲持续增强[6]。

2.4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外,还重视软件设施的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项目区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0期3 000人次,实现了10户农民就有1名农民技术员。红河乡上王设施农业示范区是彭阳县确立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园区之一,占地面积166.67 hm2,重点推广水泥拱架和钢竹混合结构2种棚型,共建成日光温室50栋6.67hm2、移动塑料大棚2 758栋160 hm2,加之引进蔬菜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据测算,仅设施蔬菜一项可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元。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彭阳县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兼顾了山区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了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功能,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农业基础环境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立项原则有一定差距

彭阳县地处宁夏东南边缘六盘山东麓,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残塬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划分上也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考虑到山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约1 333 m2的实际情况,建设规模应在连片333.33 hm2左右,格田面积控制在2 000 m2以内。

3.2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与农业并重,治理措施多样化,高标准农田涵盖不足

在小范围集中成片的农田中,实行水利、农业和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而在宜林荒山、荒沟上沿等高线统一放样,进行工程整地造林,防风保土,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因此建议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也纳入高标准农田的范畴,以满足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求。

3.3 投资标准偏低

一是自筹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实际投资标准低于计划投资标准。二是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相应下降了建设标准。三是山区农田建设成本偏高。由于山区大多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吃饭田仅为1 333 m2左右,因此,在农田规划设计时,一般按照1 000~2 000 m2一块进行设计,相应的灌排渠系设置也较为紧密,从而增加了大量渠系衬砌的工程量与田间平整土方工程量,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投资标准。

3.4 资金整合程度差,项目开发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按照“渠道不变,资金配合,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政出多门而产生的扯皮现象将很难避免。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部项目资金由一个职能部门来投放,有利于项目的组织实施,有利于建设标准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舒琳.都市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研究与应用[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2] 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 促进农业转型―对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土地,2013(9):57-58.

[3] 杨邦杰,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夯实农业转型基础―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发展,2013(4):7-11,2.

篇(11)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现状

2.1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是以发展灌溉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止干旱、涝、盐、碱灾害,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即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利于机械化作业、高效、节水、生态友好的”农田水利工程。2.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尽管国家很早就重视,但是目前的建设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建设水平不高、工程不配套、建设难度大等,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不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规划不科学、建设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不明确,这种现状不仅阻碍着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整体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水平都有严重的影响。

3高标准农田水利的建设中具体的问题

3.1施工监督不到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现场的建设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建设单位了提高完工,不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制度进行施工。比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建设单位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建设开支,私自使用劣质建筑材料,减少监管次数,不严格按照设计体制进行施工,施工现场责任划分不明确等等,这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3.2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员素质不高。在农业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的人员技术水平薄弱,没有过硬的施工科技手段。在整个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从管理人员的到施工现场人员都是缺乏科技知识,对创新意识薄弱。大都施工人员是农村的过剩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思维能力与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不符,施工质量和要求有差距[1]。3.3资金投入不合理,工程配套设施陈旧。在国家政府和基层单位,对农田水利工程投放的资金,不能完全流放到基层单位,在施工使用的设备老化,科学技术设备跟不上。比如,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的配置,完全是采用目测或者经验,没有形成固定的配比,在搅拌时候使用铁锹等手工工具,和建筑物建设相比,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的配套设施落后。3.4建设规划和施工方案不科学,缺乏理论指导。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和规划,对后期的使用有很大影响。在目前的建设手工中,没有统一设计规划,甚至出现了一个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多种多样,对于后期的统一管理和维护不便,在施工中对于农田灌溉方式设计不合理,排涝渠道不科学。在没有科学理论技术设计规划和合理的施工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不能达到高标准的要求。

4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策

4.1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加强施工监管管理机制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为了更好的提高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各环节的施工,首先就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从施工的一开始到最后竣工,明确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目标,制定一个合理的管理计划,规范监管的内容和施工质量标准,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设材料、中间产品和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在施工前期就着手监管,准备材料到施工现场到最后完工,全过程都进行实时监管,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完工的验收进行复核,保证施工质量[2]。另外,加强对于工程质量的评定,通过每一阶段的质量评定,来加强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监督,这需要制定有完善的工程质量评定范围以及标准。4.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人员综合素质。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保证,建设单位应该加强施工过程中人才团队的建设,从管理者到施工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要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施工过程中的业务技能和科技技术。提高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建设单位进行人才引进,通过吸纳高素质、高技能、高人才的建设工人,提高建设人员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是通过组织培训学习,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的施工人员,都要掌握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进行岗位技能证书认证,通过证书的认证,加强建设施工人员的综合技能,这也是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4.3加大资金投入改革工程配套设施。这需要政府和建设单位的共同努力。政府在政策有指导,建设单位引进科技设备上有资金支持。比如,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水利工程建设设备优惠政策,像“以旧换新”类似的补贴活动,刺激水利建设工程设备市场的活力,鼓励建设单位引进科技建筑设备,另一方面,建设单位不能只顾利益,要以工程质量和今后的效益为主,改革思想,解放劳动力,通过先进技术引进、机械化作业设备更新等。4.4重视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前期,建设单位要进行前期的调研工作,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和当地农业局进行农田资料收集,收集的内容包括建设覆盖的农田面积、交通条件、农田地质条件以及附近可利用水源点等资料,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邀请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工程图纸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制定。其次是施工的人力资源安排,有多少施工人员进行怎样的施工项目负责。依据地势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施工,比如,水利工程中的排水渠道,要遵循从高到底的流水原则,进行渠道设计;灌溉设备上,利用以点划圆方式,合理安排两点之间的间距,尽量采用节水的设备;进行科学的底线管道、线路设计,使其合理科学,在后期检修时候快捷方便[3]。

5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需要的几点

5.1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在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提到建设过程需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竣工后也要进行专业的管理队伍建设,比如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需要有专门的的管理人员进行疏导,宣传科学意识,保护农田水利设施。这就需要组织一个农田水利专业知识深厚,有科学力量、高效率的管理服务队伍,这样的管理队伍可以是聘请的,也可以是当地农业种植者。5.2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建设的过程管理已经提高,对施工中的每一项工程进行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同样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能够,也要进行责任承担制度。比如“谁管理、谁使用、谁受益”原则,让高标准水利工程在农村的使用中,找到专门的责任人,这样不仅理由高标准水利工程的长期使用效果,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有很大好的影响作用。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需要有专业的服务人员,比如一些水利设施损坏,使用者无法进行在自我维修时候,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维修。

6结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严要求、高标准的建设过程,需要建设单位和施工人员一起努力,共同建设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同时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日后的使用和维护中,也要加强管理工作,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真正的达到高质量、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水利工程惠民的作用,推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群昌,白美健,江培福,等.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11(0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