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3 16:19: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篇(1)

一、前言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在这个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所培养的都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比如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要能够对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1]。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前景和发展方向。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解析

土木工程虽然是很古老的一个专业,但是仍然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在我国古代,土木工程的建筑材料都是石头和木材,而现今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更多的是钢筋和混凝土,土木工程的得名也就是从此出而来。我们的祖先们能够利用朴素的木头和石头等简单的材料,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不朽的建筑,比如我国的故宫建筑群、长城和古希腊的各种神庙教堂等。这些不朽的著作就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典范代表。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随着前辈经验的积累,土木工程专业的理念已经焕然一新,现今已经有很多举世瞩目的作品。比如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宏伟的钢结构和游泳场馆水立方的薄膜结构等,都代表土木工程这个古老专业的现代化方向。

三、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如果没有土木工程,我们日常生活就不能够正常进行,可想而知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我们居住的房子,乘坐的地铁,城市轨道的交通,南水北调等重要项目都是与土木工程专业挂钩的,这些建筑设施的实施,都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来完成。

根据以往的就业情况研究结果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80%的学生都会选择本专业进行工作,就业方向很好[3]。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就更加宽广,属于乐观型的就业专业[2]。总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工程技术方向,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其中所涉及的行业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说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中国的城镇化、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快,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在未来几年里的就业形式非常乐观,这是不容置疑的。

四、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探讨

(一)新形势下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书本以外的内容,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宽阔。通过老师对土木工程知识的提炼和改进,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补充和拓展更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好的,这个与经济直接挂钩的行业确实给毕业生就业做了很高的保障。如果国家经济不景气,就会影响大量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就会直接使我国的经济出现下滑。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使得我国很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乐观。但是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形来看,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还是很好的。在这么好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 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

这种应用形式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直接的替代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的教学工具。以往的教学当中,老师都是利用仅有的课本和教案,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这种口头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和老套,教学条件也有一定的限制,这种枯燥的讲解教学方式,严重的挫败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3]。虽然专业课老师也在努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技术有限,并没有产生一定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老师进行的,学生只是出于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地位,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感受,学生对土木工程学习就更没有了兴趣和激情,甚至会对其产生厌恶感。但是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这些不良的现象和状况也就大大的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明显的提高了,有利于学生日后就业。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这个网络和信息技术发达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浓烈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就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给老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消化和记忆。通过多媒体教学,老师从传统的学习主体转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帮助学习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

1.转变学生自身的想法,打造科学就业观 。毕业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毕业以后才能更好的选择工作,能够理智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能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工作岗位当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浪费的时间与精力,能够让毕业生对自己日后的工作,有一个大的方向上的把握,以及宏观上的掌控。还有利于给毕业生提供自己发挥能力的一个空间。

2.增强学校教育和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复合型社会人才。根据我国目前的大多土木工程院校的教育情况来看,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够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学校应该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打造一款全新的教学环境,让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让教育能够教有所用,真正发挥出教育的意义。土木工程专业,可以说其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那么,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学生也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原有的教育体制当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给学校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意见,加强自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3.摆正自己的心态,培养良好品质 。毕业生最大的就业市场就是施工单位,虽然施工单位的h境很艰苦,要求技能高,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敢进行尝试。但是,只要在施工单位坚持下来,可以看出毕业前景非常广阔。因为在施工单位实习过后,能够加深毕业生对土木工程的理解,能够让毕业生熟练掌握各个工程的环节,让毕业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让毕业生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用在施工当中。毕业生一定要有好的心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够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前景广阔,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形来看,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还是很好的。在这么好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新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占得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叶凌翰.浅谈我国土木工程就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商,2014(52):28-29.

篇(2)

[作者简介]董艳英(1970- ),女,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张立山(1972- ),男,河北滦南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朱天志(1966- ),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与研究。(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整合式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ygh2010002)和2008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8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92-02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0余所大学设置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30余万人。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国家重点发展一批重点大学,主要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地方政府重点扶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直接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中间的教学型普通高校应该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也应该进行应用型教育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备一定从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从业能力要求

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说明,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建筑、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宽厚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与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设计、管理、教育、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向偏离就业需求。高等学校为了适应人才市场,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拓宽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口径。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性不强,工作起来上手慢,毕业后至少需要在企业相关岗位工作3~4年才能熟悉具体工作。通过对普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类工作,其余部分同学从事勘察设计、房地产管理等工作。而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往往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预定为工程勘察设计方向,开设大量结构设计类课程,忽视了施工管理类课程的合理设置,导致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需求不一致。

2.工程管理类知识较薄弱。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发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掌握的工程技术类知识比较扎实,相对而言工程管理类知识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具体需求。按照目前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往往过多强调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经济、管理、法规类管理知识的教育。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与国家宏观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息息相关。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基本建设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路桥建设不断升温,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持续高升。能否顺利就业已经不再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建设行业的薪酬水平近年来不断呈现出管理岗位高于技术岗位的倾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要从技术转向管理,管理知识的欠缺成为其事业上升的瓶颈。

3.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理论知识来源于工程实践,学生学完后又需要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既要具备一定的专

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际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土木工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能够将不同科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的课程比较少,还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离的现象。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主观讲授为主,还不具备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新的环境。近年来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成倍增长,而各高校的实验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却未同步增长,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教学实验往往局限于验证性实验,多年来一直被教育专家所提倡的自主性、设计性实验难以得到落实。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停留在现场参观阶段,很少能实际参与到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大多脱离工程实际,基本都是指导教师按照参考书虚拟的设计任务。目前各高校的生师比普遍比较高,土木工程专业表现尤为突出,学生数量的大幅增长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比较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三、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1.准确定位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的发展历程、办学条件和学校的地理位置,合理把握自己的办学层次,准确定位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要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在原有办学基础上,发挥本校学科优势,以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了解相关建设法规并具备较强工程能力的复合型施工人才。建设领域相关注册工程师考试的内容反映了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为高等院校设置专业方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主要有: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岩土)、造价工程师等。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按照上述注册工程师的考试内容设置满足考试需求的专业基础课程,然后按照不同类别注册工程师的具体专业知识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2.开设管理类课程或辅修专业。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发生了明显改变,懂得经济和管理、了解建设法规知识已经成为工程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工程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将工程管理类课程设置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在工程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上要学以致用,尽量结合国家目前实行的建设领域的注册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的考试内容。可以开设建设法规、工程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工程建设监理、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总学时的限制,工程管理类课程不可能设置太多。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比较实用、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设有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可以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这样就可以在培养方案的学时限制之外比较宽松地开设工程管理类相关课程。

3.改革并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要以实际工作需求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技能训练、各种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考虑与安排,以解决实际工程任务为最终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四年培养,要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实际工作任务。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建设企业建立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搭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解决了学生各种实习的场地问题,基地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填补学校指导教师在实际工程经验上的空白。逐步建立学校与建设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可以与社会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周末和假期到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实习,可以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和企业一起通过科研实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选题环节,由指导教师以实际拟建工程或已建工程为背景,结合设计考核目标拟定设计题目、设计内容和设计范围,选择常规结构形式,真题真做,严格按照工程规范进行设计,让学生学会使用工程设计软件,毕业后直接可以胜任简单工程的设计任务。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学会从工程的角度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融合,培养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4.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面试考核的重点,建设企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可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能力单一,即使暂时就业,后期的事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在校期间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生产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工地,争取通过自己努力实现带薪顶岗实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5.积极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要实行“双师制”,既要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相关工程岗位工程师证书。在保证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参加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对获得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在评奖选优和职称评定时给予适当优先政策。根据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定期轮流组织选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勘察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等顶岗工作,掌握工程规范标准,熟练应用工程设计或管理软件,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讲授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将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融合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最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媛婧,曲贵民.试析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的契合——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篇(3)

从本校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到施工单位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要占到就业总数的80%以上,而这些施工单位大多存在施工环境艰苦,流动性大,很多施工项目尤其是路桥项目在远郊甚至农村居多。本文作者对本校86名土木工程专业贫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结果发现,87%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大中城市是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最低选择也是留在中小城市;相比较施工企业,贫困大学生更多倾向于稳定的开发单位和设计单位。这反映了贫困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一方面,他们来自农村或者是贫困地区,在择业地点上很难再去选择回到基层,而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的主流方向——施工单位的工作地点很多在基层;另一方面,他们迫切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来改变目前窘迫的生存环境,他们往往会选择收入颇丰的甲方,在择业方向上就会比较狭窄,导致就业方向的局限。

2.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成长视野的局限导致就业选择的盲目

土木工程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他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往往具备朴实、勤奋、认真、好学的特点,这是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然而,受他们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往往急于改变自己目前的生存环境,很少考虑到今后或者说长远的发展,往往更看重福利待遇,尤其是对从业初期的待遇十分看重,倾向于从业初期就能给予较高待遇的企业,从而容易忽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这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压力巨大的生存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视野,从而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的盲目。

3.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导致步入职场的困难

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乃至从业的重要基础。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已成为导致其步入职场的绊脚石。这是因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市场化,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评判标准更多也更复杂化,除了把大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等基本可以量化的标准变成基本素质要求以外,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获奖情况、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的劣势就因此凸显出来。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贫困学生就业途径就少。甚至在工作一定时间后,这种竞争力的缺失还可以体现,作者做过一项非正式调查,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后两年内因表现欠佳而更换工作的频率是普通大学生的两到三倍。

4.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专业信仰的淡薄导致放弃专业的案例增多

贫困学生在高考后的专业选择上往往会倾向于就业率高,毕业后容易找到就业机会的专业。这样做往往是因为贫困学生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而进行的无奈的选择。因此,很多贫困学生在选择土木工程这一热门专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往往是强迫自己学习,即使成绩还不错,但缺乏最根本的专业兴趣,也可以说是对专业的信仰。这种信仰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困难时放弃自己的专业,亦或是在工作岗位上遇到困难后在选择新的岗位时放弃自己的专业。本文作者在对10名放弃土木工程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7名是贫困大学生。这些贫困学生中有1名是其他原因放弃专业,6名则是因专业信仰淡薄最终放弃专业。

二、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1.转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宽成长视野

就业观念决定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要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贫困大学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尽早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做好贫困学生的生涯设计与规划。根据土木工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针对施工单位条件艰苦、流动性大的特点,应尽早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贫困大学生立足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这也符合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基层的锻炼是为他们今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视野问题,学校及辅导员老师要与学生家庭做好沟通与联系,因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与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给学生正确的求职导向,有关部门还应该在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生活上的困难给予一定的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空间相对较大,要尽量避免学生因为生存压力而做出被动的选择。同时,择业、就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关键是工作经验的积累,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充分就业。

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在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前提下,必须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建筑类行业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十分看重的,因此增强这些能力,是提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从贫困大学生的精神素质方面入手,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精神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存在一定的欠缺。学校应及时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折过程中所带来的精神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良好的精神素质是保障贫困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其次,要巩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一样,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想要提升自己的求职砝码,就需要考取各种从业证书。学校在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时,应该把为就业服务清单列出来,包括土木工程专业所需各类证书,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量。土木工程专业性强,不仅要发挥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更要加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正面指导,历年来的就业情况显示,土木工程的学生就业很少偏离本专业,是对口就业率最高的几个专业之一。很多专业教师不仅能在专业技能为学生保驾护航,还能利用同学、校友等社会资源为贫困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供就业平台。

篇(4)

关键词: 地方性院校;地方经济;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local economy;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19-02

0引言

榆林学院位于陕西榆林市,榆林是盛产能源矿产资源地方,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学院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也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唯一的普通高校。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在2003年成功地从师范专科学校转型为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05年经陕西省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并于同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相对于院校的同专业来说,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都是一个婴儿。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将建筑工程专业调整为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经济与管理、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和水工结构工程等6个专业方向[1]。合并之后的土木工工程专业被称之为“大土木工程”,它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工程、矿建、城镇建设、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饭店工程、涉外工程、土木工程等八个专业,范围更广、支系更多、科目更为复杂。近些年,“大土木工程”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用以服务当地经济。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此阶段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凸显“地方性”与“应用性”,怎样能够适应本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的需要,寻找适应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凸出点在于“地方性”与“应用性”,那么地方经济的建设需要应用性的高级技术人才[3]。从地方本科院校走出去的学生较大多数留在地方,为地方建设出份自己的力量。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就要突出地方性,即地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用于为本地区服务。因此在本科培养教育的同时也要与本地区紧密结合起来,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榆林学院处在榆林经济大力发展的优势下,城市及周边的建设也在飞速发展,同时又是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榆林由于所处陕西最北边,处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地带,因此环境相对较差。陕西省知名院校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毕业的学生大多数进入名企工作、大中城市工作或继续学习。在这样的就业情况下,使得榆林的市场中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空缺较大。我校要抓住市场空缺,采用独特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土木工程人才。

在充分分析榆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准确地定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首先,需找差距,这里的差距不仅仅是自己与重点院校的差别,还有学生质量的差距。其次,明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去向,即为谁培养专业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为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建设部门、中、小城市的大、中、小型建设管理部门输送高级技术人才。再次,明确地方本科院校能够培养出怎样的高级人才。土木工程人才必须要是土建施工方面的技术人员,同时也要求技术人员具备建筑装饰、给水系统,电气、暖通空调设备安装施工方面的知识;这些人才的特点是“现场工程师”,而不是研究开发型人才;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从2005年招生以来,结合我校“立足榆林、辐射周边,为榆林及周边的建设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发展目标,本着“合理定位、明确方向、寻求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交流合作,结合设计院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完善教学设施;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实施力度。密切联系企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产学合作,积极与房地产、施工、监理、设计院等相关领域企业进行交流、协作,力争实现校企相结合办学。探索适合榆林地区及周边省市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并与地方经济相适应,将更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特点

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提出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的培养特点,即“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思路[2],培养立足于地方,面向地方实际,满足地方需求,注重素质教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厚基础”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弱,毕业以后更多选择进一步的学习深造,较少倾向于生产第一线。因此,“宽口径”是在建立在多种职能上,其中以一种职能为主的前提下,专业面尽可能地拓宽;而“厚基础”指建立在一种具有厚实的、较宽的专业基础之上的专门化教育。广博与精深、通才与专才应当在矛盾的基础上予以统一[4,5]。

以榆林学院为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为主,同时还特别注重实践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培养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生存发展技能。目前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校增加了“工程实训”的课程;第二,培养特色应体现在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上,我校不断开展各类建筑工程设计、实训技能大赛。地方院校凝练专业特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强化实践环节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理论知识以“突出重点、兼顾其它”为原则。

3明确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要求

3.1 划分专业方向目前大多数院校将土木工程划分为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和岩土与地下工程方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现阶段应以建筑工程方向为主,待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实验条件等达到一定基础后,在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专业方向。

3.2 优化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主要依据和基本保障[6]。在满足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针对土木工程专业需要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要求,按照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制定的相关文件,大体把内容和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素质拓展课以及实践教学部分。

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科学原理与工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工程对象中的应用法则,掌握实验、运算、分析的方法以及初步的设计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分方向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电工电子学、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

专业方向课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主要的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的知识[7]。学生在大三开始根据个人特长、爱好与兴趣、就业形势、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等,从设定的三个专业方向中完整地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组学习。在专业方向中分为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任选课。对于限选课来说,选课时要求学生主修三个方向模块中的一组课程,掌握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某一行业工作的能力;而任选课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选一些认为有帮助的课程。

实践性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模式革新的亮点。改变以往观念陈旧、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我校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8]。实验与实践环节要求工民建方向的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结构试验等,学完这些课程就具备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拓展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绘图,能够看懂、读懂专业文章,包括专业英语、建筑CAD、各种软件培训。

4结语

地方院校肩负着地方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构建有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不能单一的仿效重点高校的办学模式,应认真分析地方特点和人才需求的特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地方、服务地方。

参考文献:

[1]刘西拉.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4.

[2]杜智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长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3]柳炳康.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黄事尔,赵渝林,明承林,李文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

[5]王志骞.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适应时展的土木工程人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篇(5)

中图分类号:T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54-01

1 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生源质量偏低 自1999年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以来,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长。而名牌与重点院校属于提前录取院校或第一批录取院校,它们的生源质量一般不会因扩招而受到影响[2]。第三批录取的民办院校生源质量因扩招而有所下降。

1.2 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且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纷纷改制,减员增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而民办高校毕业生由于基础稍差,理论知识与一本二本院校毕业生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而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为提高效益,均要求新进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很快上岗工作,而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1.3 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尽合理带来的教学质量滑坡 民办高校由于地理位置、教师编制、福利待遇等因素所限,很难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民办院校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办学经费完全依靠学生学费,往往很难承受高层次人才引进所需的较高成本。这些不利因素造成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水平教师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尽合理,办学水平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层次,长此以往,对人才的培养质量会有较大影响[3]。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 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施工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获得注册工程师、建造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要使毕业生能够在社会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4]。

2.2 毕业生就业导向的需要 鉴于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条件差、生源质量偏低等因素,毕业生各方面能力与老牌公办学校毕业生有较大差距,因此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制定适合自身的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使毕业生在就业时能提高竞争力。

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思路应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实践教学为手段,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实践能力培养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

3.2 能力培养模块设置 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不同,土木工程专业能力培养可以按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三个模块进行设置。施工管理方向能力培养以工程现场施工员、技术员等为目标,工程监理方向能力培养以建设工程监理员、质检员等为目标,工程造价方向能力培养以工程造价员、招投标人员等为目标。学生毕业时应能够具有相对应岗位技术、管理人员应具有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

3.3 实践教学体系课程群设置 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原有教学体系以课程为主线的培养模式。建立“基础够、口径宽、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基本原则,弱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施工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以建筑制图、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房屋构造等理论课程为基础,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测量实习、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生产实习等实践课为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毕业生具有施工放线、现场组织管理、材料检验试验等能力。

工程监理方向课程设置以建筑制图、建设法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课程为基础,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建设法规案例分析、工程监理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为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方向课程设置以建筑制图、建设法规、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等课程为基础,工程造价课程设计、招投标课程设计等实践课为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

4 教学改革的实现

4.1 设置综合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 将不同课程的课程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分阶段进行,如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时以办公楼为对象,设计整套建筑施工图,后续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再以该办公楼建筑图为基础进行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时仍然以此办公楼来进行,工程造价和招投标课程设计也以此设计为对象来进行。这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习到的不是几门独立的课程设计,而是整个设计、施工、招投标阶段的有机整体的练习。以此模式来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4.2 校企结合、共同培养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缺少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一方面可以将工程师请进课堂,为学生讲授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放到工地,让学生在施工现场学习各类施工技术、熟悉各种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

4.3 调整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 民办高校教学计划必须突出自身特色,教学计划应以强化实践环节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更好适应当前国内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基本能力的要求。教学计划可以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四年本科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三学年的课内集中理论和实践教学(1~6学期)+1学年的下工地顶岗实习(7~8学期),第八学期毕业设计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指导教师+工地指导工程师,可以以实习岗位工作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将毕业设计脱离原来单纯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

5 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素,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前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此外,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还涉及教育理念、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资金等方面诸多因素,要切实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29-02

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而地方院校由于其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地理环境和生源情况等,在本科生就业方面有特别之处。本文以三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在分析其就业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本科生的就业定位和相应准备。

一、就业现状

表1为三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0―2014年近5年本科生按业主、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读研四类方向统计的就业人数,括号内为毕业生总数。表2为近五届毕业生去施工单位不同行业的人数,分为路桥隧、房屋建筑、电力建设、其他(包括煤炭、冶金、港航、化工建设等)。

如果把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视为广义的施工领域;把设计单位与读研究生视为广义的设计领域就业,分析近五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到从2010年到2014年,其比例从3:1逐渐过渡到并趋近和稳定于2∶1,就业的行业也由延伸到大土木工程范畴。地方应用型院校学生到设计和生产一线仍是就业主流。

二、企业就业目标与教学思考

1.施工企业工作理想和目标。施工企业的从业人员有一技之长,生活富足,具有成就感,享有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是土木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然而由于施工行业的特殊性,从业人员恋爱、结婚、生子、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都存在一定的客观困难,企业高端人才流动性大。我们的施工企业怎样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形成稳定的人员结构,打造世界知名的优秀施工企业,从而走向国际高端市场?这方面可借鉴发达国家施工企业的管理。康奈尔大学以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国际土木工程行业的领导者为目标,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以自己的毕业生进入鹿岛建设为荣。我们的学生在进入企业时就要有所追求,使自己可能经历的类似艰难不在我们的后继者身上出现。我们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更要向学生灌输人性化的先进管理理念。

2.在校期间的施工技能准备。结构或构件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往往与成型后的受力状况不同)需要材料力学(包含试验检测的一些内容)、结构力学、土力学和混凝土结构知识。理论力学作为前导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并且与大学物理中的经典力学内容相融合,避免重复。混凝土结构课程通常放在大三,分两个学期来完成,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可靠度和浅基础设计都可以考虑统筹进来:把科目减少,把一门学精。现场所需要的测量学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学习。如何在复杂天气条件下进行高精度放线,需要提早做准备。工程结构的构成则因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课程。比如,房屋建筑工程方向的房屋建筑学课程,道路工程方向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它们描述了结构的构件及其功能以及形状和尺寸的设计依据。学生可以加强经济学基础知识学习,工程经济学对学生今后熟悉企业的财务管理很有帮助。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开设钢结构或工程结构抗震,供愿意深造的同学选修。结合假期完成两个月的工地实习后,大四上学期的时间可更多的留给同学考研或联系就业。这样安排对于实习无论时间还是内容都是有保障的和必要的。而大四下学期,学生在学校跟随指导教师完成设计,可以结合就业动向,选择路、桥、隧或者房屋、边坡等方向的内容。

三、施工课教师的课堂内外

教师需要深入设计和施工企业,了解企业创新所遇到的困难,献计献力,并把这些经验带回课堂。教师把设计和施工技术总结和抽象为理论,并进一步实验、升华,并深入思考行业的发展方向。笔者了解到两起塔吊倒塌事故:一起发生在塔吊拆卸阶段,一起发生在塔吊顶升阶段。前者原因较简单,水平臂还没有完全拆除,就把塔身底部地脚螺栓的螺母拧松,而此时水平臂的重心并不在塔身中心线上,于是水平臂连同塔身绕着塔身根部整体倾覆。后一起事故则是血的教训。笔者之前曾推测事故原因可能是塔吊超过服役期或未作年检,设备年久失修、施工人员冒险使用惹的祸,但真实原因却是违章操作人员却并不了解貌似简单的塔吊顶升过程蕴藏的生死攸关的科学道理。塔吊在顶升阶段,套架与塔身之间的螺栓解除,套架、水平臂、塔帽组成的整体被支承在塔身上的千斤顶顶起,仿佛杂技表演中一个人单手举起另一个身体保持水平状态的人,下面的人不仅需要力气大,控制平衡亦非常关键。因为控制平衡的需要,在顶升套架时通常要求平衡臂调整到与千斤顶位于塔身同侧,套架以上部分的重心在千斤顶上,如图1所示。然而事故发生就因为平衡臂与千斤顶位于塔身异侧,如图2所示。套架以上部分的重心不与千斤顶重合,而且失去螺栓约束,千斤顶出力时,套架以上部分失去平衡,将塔身上部折弯并脱出栽倒在地面上。在施工活动中,操作规章的制定原因初入行者可能一时弄不明白,但是严格按照规章作业,就能保证平安和工程质量。如果施工技术人员能多学习并及时发现问题,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把施工技术背后的道理讲清楚,如果课堂内外能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强调设计执行规范,操作注意规章和重要性,可以让走向生产的一线人员避免更多的事故。

教学和考试要让学生掌握了从事工程建设所需的基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质量和安全意识。工程质量和安全意识要从在校阶段抓起。

教学过程中认清学生就具备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安排、授课模式选择以及工程思维的灌输,是教学理念的提升,更是行业理念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顾祥林,林峰.中美英德加五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50-53.

[2]张卫东.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和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1,(4):84-85.

[3]金凌志,曹霞,李豫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6-18.

篇(7)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双证制教学;转型发展

当今,开办土木工程的地方性专业院校正处在转型发展之中,如何更好地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提倡创新创业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土木工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及竞争力,常常实行“双证制”教学模式[1]。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落实不到位、实践不落地、证书不相符”的现象,导致学生在校获得的专业或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与职业技能要求不相符,有证书、无能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双证制”教学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进行专业教学。

1.土木工程专业双证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现有专业方向和职业证书对接不畅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和道路与桥梁等方面,而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方向出现不同程度的错位。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在校期间主要考取和获取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员”、地方城乡与住房建设厅“五大员”及交通运输部职业证书,这些证书在一定程度存在重复和错位,导致学校、学生在选择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迷惑和误导。

1.2“双证制”在专业教学及操作和应用中不到位

在日常专业教学中,为了获取职业证书而出现“短、平、快”的现象,在临近考试时间节段,常常进行短期甚至突击培训、集训,特别是在实践认证环节出现弄虚作假、糊弄过关等现象,与职业证书要求极不相符。

1.3企业、社会对证书含金量重视程度不高

在土木工程学生就业中,企业和社会更加看重证书,而忽略了实践技能和后期急需教育方面的考核,常常出现有证书,无实际操作技能;人证分离,证书挂靠;继续教育放任不管,走过场或流于形式的情况,导致在专业教学和应用中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学校重考证通过率、轻实际技能操作的现象,最终使得学生空有证书、毫无实际技能、少有理论知识,从而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极为不利。

2.土木工程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证书融通教学与应用

2.1建立以双证融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学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互相融通、互相促进的思想,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推行双证制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变化。对于土木工程而言,职业证书体系主要包括施工技术类、工程造价类、安全管理类三大类。其中,施工技术类、工程造价类具有实际可行的操作性。施工技术类内容主要覆盖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力学基础、施工组织管理方面培训和认证;而工程造价类主要侧重工程概预算、工程清单编制、软件应用和实际工程等方面培训和认证。学生可按需要分为施工技术类、工程造价类、安全管理类等岗位与就业进行培训、实践和报考[2]。对于偏于基础类技能认定的相应课程实行以证书替代考试,学分互相认定的形式。

2.2“双证制”模式下设备、师资优化和升级

学校经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学校内部实验室项目等,构建了专业实训实作、专业技能认定和互通、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证书培训与考核于一体的教学实践模式[3]。同时,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施工技术类、工程造价类、安全管理类需求,升级和改造了土木工程实训实验、建筑仿真模拟、基础力学实验、建筑工程造价仿真、建筑技能实训、建筑安全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实验中心,配备了相应的专职教学和管理人员,并就此对学校不同层次的本专科、成人继续教育等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技能培训、鉴定和认定,以及职业证书培训、考核和考试。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与双证制教学相适应,学校和二级学院从不同角度加大和增强了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培训,对专业实验教师、教学辅导辅助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选送多名专业教师前往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进行为期一年及以上的挂职锻炼,鼓励并制定相应措施激励专业教师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现约有30人次通过了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工程师(岩土)等方面的考试,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职业素质,为双证制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强烈要求在职在岗教师参与本地域内的社会工程实践活动,参加实践工程的评标、设计与咨询、施工技术指导和管理及安全评价与应用等建设项目,掌握了土木工程行业的动态,提高了行业实践能力,为双证制的运行提供了知识保障。

2.3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双证制技能培训与鉴定

按照土木工程行业国家职业标准,连续八届对近2000名学生进行考证培训,仿照实际工程,从施工图识图、土方计算与调整、砌筑工程、脚手架搭设与拆除、钢筋混凝土浇筑、模板搭设与拆除到工程量计算与计价,以及安全鉴定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仿真实训实习,进行深层次、广视角、高标准、严要求的培训、操作和实践。根据考核和考试,对技能鉴定与学历学分实行了互通认证[4],学生一次性技能鉴定和认证通过率均达到了95%以上。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证书含金量,而且对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3.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双证制”在教学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改进和发展,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学历学位与职业证书并行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型,以应用转型为导向,坚持创新创业发展,才能保证学生“双证制”模式在教学应用得到最大实惠,进一步促进专业的转型和发展。

作者:牟奇建 李莉 强跃 程龙飞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何运祥.土木工程高职高专应对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双证制”培养模式[J].科技资讯,2006,28:217.

[2]强跃,李莉,莫丽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研究———以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2013,48(12):25-26.

[3]张云莲,韩国英.地方院校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复合化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28-31.

篇(8)

关键词:就业形势;市场调研;土木工程;对策

Key words: employment situation;market research;civil engineering;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01-03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数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行业企业等人才市场转向了面向工程现场或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应用型工程人才的能力、知识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质量要求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各高校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一所大学里同一个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的同质化问题等,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明显不能满足企业或人才市场的需要问题。一方面每年从高校有大量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大量的岗位虚位以待,却苦于找不到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就明确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普通本科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创新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工程人才,这既是历史责任,同时也是事关普通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课题。

1 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市场分析

近年来国家加大建设投资规模,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之大是空前的。但是,现在人才市场缺乏高素质多样化和复合型工程技术和技能型人才成为更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者先后走访了北京、太原、郑州、济南、天津等地的11家建筑央企,针对行业发展、就业技能、生涯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及其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至少具备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1 “走出去”成为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的土木建筑市场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已经转入理性的平稳发展时期,另一方面我国“十三五”期间更大规模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大规模的建设,同时“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的重大经济发展计划的得到了大力实施推进和实质性的进展。这些重大转变,而使土木建筑市场保持了了稳健的发展。企业为自身可持续发展考虑,联合形成了各大承包商并纷纷走向海外,并把开拓海外市场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1.2 众多企业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

针对市场一系列变化,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准备或正在进行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升级、装备改造、现代化管理改进、新型人才引进等。也意味着这一行业又增加了对人才的渴求,新的行业要求增加了年轻人的机会,当代大学生将是大规模应用国际标准的一批人,面临更多机遇,更多挑战。

1.3 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随着我国土木建筑设计施工经营及其承包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新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土木建设行业虽然已经有了很强的技术积累和传统专业人才的沉淀,但是在土木建筑市场的新发展形势下,已经出现了既有人才储备与新的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对高校提出了多样化和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需求。比如,现有的大多数工程专业人员外语交流能力很弱,而专职翻译工程类专业基础又很薄弱;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很多,但是真正懂土木工程专业、特别是工程力学的人才少之又少。参与国际工程建设的设计院、施工单位、管理单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根据调查,近年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发展迅速,每年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就达2~3万人。为此,企业不得不通过招聘不同专业的人员再投入高成本的培训来弥补人才的不足。

此外,大部分企业十分重视和需求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精神面貌等综合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因而对于党员、学生干部实施优先招收的政策,因为相比之下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具备着更优秀和全面的企业所需要的个人素质和条件。在专业技术方面,企业更愿意招收踏实肯干忠实度高的员工,而学生成绩并非是唯一的考量标准。可见,加强学生的复合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将成为今后大学毕业生的重要人才质量标准和强有力的就业竞争力。

新时期市场的变化使土木工程行业亟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参与并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以适应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开展转型与升级的企业,尤其是正在走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渴望,这部分企业还对人才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大学教育教学必要采取的改革措施

2.1 科学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

土木工程专业是与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我国现代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土木工程行业向技术集成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要求土木工程行业人才在具备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博或较为全面的多学科学识,具备国际视野和从事国际工程工作基本素质等。但是与此相对应,目前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要素等方面却都相对滞后。高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还未能完全适应这种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也质量标准等都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

在走访调研发现,企业已经对当代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提出了明确的新的需求:

①开设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以我国高铁建设工程为代表,我国土木工程和土木建筑行业向海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并正在快速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土木工程行业人才同时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这种既懂专业又会外语的复合人才有很大缺口,成为企业亟待学校培养的紧缺人才。

②增设土木工程管理方面的课程。使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更能适应建筑单位工作性质或工作特点。要积极适应土木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把握行业新技术和新要求等,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工程案例,并将之纳入工程管理的课程中去。努力使工程管理课程具有行业特点和时代性,这也是国际土木工程人才所急需强化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③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文科辅修课程。如对于以轨道交通行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设文秘专业课程,加强文理融合,培养兼备一定文秘能力的土木工程复合人才。因为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将很快使大学毕业生成长管理与技术能力兼备的全才型人才,因此在校期间奠定一定的基础将在学生未来的成长中发挥出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此外,还需要专业方向设置的多样化,以能够动态地适应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这能够大大减轻企业对新员工的专业培训负担,缩短新员工的岗位适应周期。因此这也成为企业对高校所提出的人才需求。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做到与市场接轨。应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大力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土木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专业技术工艺方法的发展迅速,课程教学内容很容易落后于当前先进的技术发展。因此,当代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必须动态跟踪工程现场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以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现代工程技术的认知度。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进行改革,从传统式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向能力培养和方法技能训练位重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在今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开发新技术必不可少的创新精神。

3 多渠道、全方位地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和综合素质培养工作

用人单位在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工作中发现,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的就业指导效果普遍不够理想。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缺乏实践性指导,因此容易流于形式和过度偏于理论教学。在学生职业生涯计划、求职方法与技巧等经验指导方面等,也都需要进行改革或改进完善。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对企业的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大学生找工作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问题就是“门当户对”。学生如果能够在求知识具有明确的就业目标,无疑会提高求职的成功率,也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部分学生存在着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不明确,不能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出现“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或者对自己所面对的严峻的就业形势预料不足,就业竞争意识淡薄,加之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土木工程长期流动、环境艰苦的条件而在潜意识中逃避就业,因而职业核心竞争力明显薄弱。应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预先对于土木工程行业的岗位性质特点、工作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帮助充分了解自身条件和特点,并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自己适应的企业和岗位预先做出抉择,从而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对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更好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3.2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对于现在的90后大学生,自控能力弱也是不争的实施。其中有许多在大学期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专业基础想对薄弱,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意识淡泊,从而最终导致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束手无策的局面。对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企业普遍反映,近几年青年员工中已经显现出一些特有的“90后问题”,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意识差、协调沟通能力不足、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等方面问题等都比较突出。另外,用工单位注重学生的诚信,经常的违约让用工单位对学生甚至整个学校有不好的印象,且事实表明多次跳槽的员工即使很优秀也几乎没有明朗的发展前景。

3.3 专业特点与女生就业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土木工程专业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女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调研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在招聘时女生只占总人数的10%左右,事实上只招收了特别优秀的女生。

从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的角度考虑,女性职工的工作时间较短而退休时间较长,同时较男性员工更长的休假时间也给企业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在另一个方面,女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进一步积极地投身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用自身行动去改变女生高分低能的印象。因为待遇和工作条件的公平对待也意味着与此相对应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多数工程局表示,企业实际上同样欢迎各方面优秀的女生,且每个企业都有出色的女工程师、女总工,为女大学生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因此,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教育培养也已经成为必须充分予以充分重视的重要培养教育环节。

3.4 放宽视线,放开观念

大学生不应该被动择业,除校园就业信息外,还应运用新媒体获得就业信息,走出去自主择业。且择业观念也应更开放,不要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或者一味往热门职业里钻,要充分认识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结合就业市场情况,合理选择。

4 结论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肩负着为土木工程行业培养大量优秀一线人才的使命,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质量,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当今市场的需求。学生应在主观方面不断完善提升自己,而高校则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真正落实学生在择业前认清就业形势、工作环境,为成长为我国土木行业急需的新型复合人才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素霞.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35-37.

[2]于翠莲,袁慧军,徐胜利.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素分析[J].品牌(下半月).

篇(9)

土土木工程专业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大方向,分别是建筑工程与道路桥梁工程,在就业上,这两个方向又大致相同,只是在细节上有些许差别,总体上来说,土木工程毕业生的去向逐渐趋向多极化,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很少有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打算继续深造提升自身学历,极少数毕业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这表明当前土木工程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不开放,缺少对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面对就业的压力,选择提升学历的学生只是为了避免此压力的无奈之举,初衷为学生研究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他们愿意从事的行业依次是:工程师,管理人员,商人,科研人员,教师。在绝大多数毕业生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会积极主动的到用人单位应聘,赢得信任,越来越少的毕业生通过学校的渠道,被推荐到用人单位。由此显现出,土木工程毕业生的择业观越来越自主,更加追求风险择业。

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学生思想态度不端正

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随之而兴起的房地产行业和在建筑业中存在的隐藏规则也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造成了思想上的冲击,学的再好不如分的企业好,如果没有关系就接不到好的工程,发家致富的都是不上学的,这些错误的观念动摇着毕业生打思想,导致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从主观上就排斥专业课程,导致毕业时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精,不被用人单位所聘用。

(二)就业指导的系统性不足

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针对目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提供一些基本的求职技巧,以此提高就业率。这并不能满足当今竞争压力如此大的就业形式。通过对本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接近一成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的需要超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有较少数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口才造成了交际问题,成为就业的较大障碍。有近三成的毕业生表示存在与其他人交流、相处的压力。对自己所学习的土木工程专业真正热爱的学生只占一成左右,有接近三成多的毕业生反应,在大学这几年期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感觉,自己也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践脱节

大学生的学习课程从学习开始那一天,就是有一套有序的课程排列完成的。根据教育的目标设计出相应配套的课程体系。想要培养什么人才就对应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它的开放性较强。所以,学生在毕业后,想要有竞争力,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具备迎接国际竞争的素质。但是,目前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存在着掌握不均的缺陷。学生掌握专业高新知识的比较多,但是在这其中仅有一半的人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知识结构的不对称,导致毕业时的竞争力不足

三、应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得思路

(一)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将教学目标落实细化。针对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问题,要加强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让每名同学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存在于社会的一些问题,正视他们,不能被其所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网络建设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每个人基本都离不开手机,根据在我校的数据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每周会有五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来上网。网络就业的明显优势在于,信息的时效性,经济性和隐蔽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到大量的就业信息,通过筛选工具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这种便捷式的就业途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革新专业课程、注重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不应局限于书本,更加注重实践。在专业课程上可以把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在专业课程上,不仅要注重高端技术,更应该在基础知识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每种知识的比例都要占有一定的比重,要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理论与实践并重,高职院校加大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达到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与理解能力的目的。与大型实习基地建立长久的稳定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培养实践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也应让学生掌握CAD等工程软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瞿爱良.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2]赵更歧.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学风下滑原因分析及对策[J].

[3]孙伟.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路径探微[J].

[4]陈国钦,杨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J].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00-02

0 引言

建设行业已建立起比较全面的执业资格体系,这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改革,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与执业资格体系相适应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背景

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建立执业资格制度以后,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工作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是政府对建设行业中事关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及关系国家、社会和公众财产、生命、安全的专业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市场准入制度。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有48大类,其中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考试计划有9大类,数量和类别最多,约占20%。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结构工程师、勘察设计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岩土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建设领域执业资格制度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已逐渐细化到各个阶段、各个专业。土木类企业资质的重要一项就是企业内具有执业资格证书人员的数量,是否具有执业资格已成为土木类企业招聘人员、职称评定、工资调整重要的依据。土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已逐步成为就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1995年,国家建设部开始对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教育质量评估。根据相关规定,通过专业评估的学校,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将享受可提前报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等的优惠待遇。这项评估涉及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办学经验、学生素质等众多方面,要求相当严格,是国家执业注册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的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达到执业实践的要求。根据规定,已通过评估的高校,在5年(个别学校为8年)后必须再次接受评估,评估不合格者,其学生不能再享受相关优惠待遇。专业教育评估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专业建设,促进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截止2010年通过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的学校有56所,约占设置该专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的13%。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不但明确了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而且促进了工程教育界与工程界有机结合。高等学历教育环节中引入专业执业资格知识,便于学生在校期间有重点、有选择地汲取知识,打好工程执业基础。

2007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颁布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土木工程专业规范》的制定给出了指导性意见。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颁布。(土木工程专业规范)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研究了用人单位需求、国内外办学现状、国内本专业办学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的,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2009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颁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专业标准也提出了指导性原则。2010年7月,国家获准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61所,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类19所。这些高校既有国家重点高校,也有地方一般类本科院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规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和专业评估的现实需要,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主要表现在接受注册工程师基本训练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研究,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如图1所示。

2 土木工程专业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2.1改革的思路

2.1.1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界,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转变。

2.1.2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土木行业执业资格注册考试的要求相适应在课时分配上注意与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寻找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既满足学科的严谨性,也满足执业资格体系的要求;在知识点的取舍上,注重纳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突出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1.3动态性和灵活性反映土木工程行业最新发展,适应土木行业执业资格制度考试的动态性要求:采取多方向培养,拓展学生的执业空间,适应土木行业执业资格体系下不同注册工程师的要求。

2.1.4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注重相关学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定期进行教学活动,及时沟通教学情况。

2.2改革的内容

2.2.1调整和完善专业培养计划在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上,理顺培养计划与执业资格考试之间、培养计划和专业评估之间的关系。完善专业培养计划,设置与我国现行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课程,覆盖注册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加强结构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试验与检测等方面的内容。

2.2.2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所要求的基本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今后适应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事业要求的必备素质。加强注册工程师考试必备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模式要与执业资格体系结合起来,如图2所示。

2.2.3体现知识的动态性土木工程专业中有些课程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影响较大,内容也随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更新较快,尤其是2010年,建设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颁布较多,2010年已颁布的国家规范主要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可根据每年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试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适用型”教材,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

2.2.4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由于专业课学时的限制,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地联系,不能互相联系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理论脱离实际。所以加强工程意识,增加实践环节是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增加模拟注册工程师考试和系统知识测试,使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根据土木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提出“注重专业知识和工程素质训练,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接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

理和工程研究能力。

3 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和效果

3.1特色通过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与学生就业和成才相结合,与国家规范相结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突出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3.1.1与相关执业资格考试结合参考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项目管理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相关的知识和内容,编写和选用教材中的例题和案例基本上来源于执业资格考试的真题,使学生毕业后适应执业资格考试。

3.1.2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培养方案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自2007以来,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每年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先后邀请了中铁一局、宝鸡一建、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参与了土木工程专业计划的修订和完善。“卓越计划”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下一步重点在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和企业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3.1.3教学内容及时反应国家最新规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通过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将近几年颁布的相关法规条例融入新编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目前我院已有6位“双师型”(执业资格+高级职称)教师。

3.1.4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合作培养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大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建筑公司、房地产领域的人才资源(特别是优秀的校友资源),做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传帮带。

3.2阶段性成果

3.2.1主编或参与完成了多部教材教材体现的指导思想为:教材的内容满足三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岩土地下)的需要;满足“应用型”培养要求,注重工程背景和工程案例的引入,提供适当的延伸阅读:按照专业规范要求的知识点进行编写,避免与其他课程教材相同知识的重复:根据“土木工程专业规范”中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熟悉、了解程度编写教材。

教材的定位要准确。教材编写紧紧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站在大土木背景下编写,不能局限于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考虑现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按照现行的工程标准、规范编写:注意建筑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其中,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0年通过了专业评估,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合编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材,该教材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指导性专业规范配套教材,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材。

3.2.2获得多项相关教学奖励论文“现行执业资格制度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获学校2007年教育科学研讨会论文二等奖;获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案获西安工业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案、讲稿评比三等奖。

3.2.3修订和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形成了与执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方案在2010、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对西安地区土木工程专业类院校,尤其是2010年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首批卓越工程师实施的高校进行调研,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和条件,学习、借鉴他们成熟的培养体系和优秀的教学成果,指导我们修订和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3.3产生的效果在土木行业全面实行执业资格体系下研究如何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进一步理顺土木工程培养方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评估三者之间的关系,架起土木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桥梁,为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做好准备,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推广价值。强化“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面向一线、面向工程),对新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执业资格证书是土木专业就业的基本条件,研究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并以此为参考确立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与技能掌握要求,以确保高校紧紧围绕就业大环境、大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执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4 结论

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科学的教学平台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探索一套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实践技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篇(11)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具有实践时间长、内容涉及面广、专业综合性强等特点,通过毕业设计,不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契机,又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战演练。最终完成的成果不但体现学生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还体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创新能力。通过近年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文章以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为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介绍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若干想法和相关实践,为从事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同行提供相应参考。

1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选题单一、理论与工程实际脱节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选题时通常由老师根据自身专业知识自拟若干题目,根据毕业设计教学大纲要求所学生完成相关建筑施工图设计、结构计算和结构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毕业设计设计题目多为教学楼、图书馆、宾馆、医院和住宅等内容,结构类型通常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型式过于单一。较少涉及单层工业厂房、轻型钢结构、超高层建筑和复杂大跨空间结构设计,学生在工作后碰到这些工程实际问题,难以适应实际工程设计任务。

1.2学生认识不够、时间和精力不足

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施工单位与设计工作没关系,因此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视不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毕业设计中处于被动地位,仅按照指导老师规定设计内容和指定的参考书完成毕业设计,对结构设计的概念重视不够和对规范的理解欠缺,自然就无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通常在本科阶段最后一学期进行,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成为学生的重要任务。未找到工作的学生要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再加以近年来学生考研的人数不断增加,多数考研学生都会占用毕业设计时间进行复习和参加复试,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1.3普遍存在照搬照抄现象

多数学校要求建筑施工图用天正和PKPM等CAD软件绘制,结构计算书的部分内容也要整理成电子文档提交。这一措施虽然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但也为部分同学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提供了捷径。不少同学在做毕业设计时,往往照搬照抄,出现建筑图和结构计算不能相对应,基础和上部结构相矛盾的情况,没有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外,还有部分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没有工程背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打击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学校图书馆图书数量不足,图书资料更新滞后,不能及时更新旧的规范、图集和手册,学生毕业设计没有足够的参考资料;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监控和管理不到位,不能做到及时考勤,学生往往前松后紧,毕业设计有效时间减少,很难保证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2改进措施

2.1选题与分组

毕业设计选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所选题目应尽可能今后工作相结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主动性。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从工程设计型、科学研究型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等三方面来考虑。工程设计型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应考虑到毕业设计的可行性,但题目的覆盖面应该广一些,不要仅限于混凝土框架结构,也可选择单层工业厂房、轻型钢结构、超高层建筑和复杂大跨空间结构设计;科学研究型毕业设计选题一般来自指导老师的纵向或横向课题,通过研究型毕业设计,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型毕业设计与施工技术、组织管理及工程造价有关,可为学生今后走向与施工有关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毕业设计分组时指导老师先将毕业设计题目公布在网上,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工作就业方向来选题,从而实现双向选题,调动指导老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2.2管理与监控

宜在学生确定好选题后进行毕业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在毕业设计动员和毕业设计进行的过程中,定期从设计院等相关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注册工程师,开设毕业设计讲座和毕业设计现场指导,将实际工程中的新方法及时地带给学生,解决高校老师实际工程经验相对欠缺的问题。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均应确定辅导答疑时间和地点,强调辅导到位率,并建立考勤制度,检查设计进度,在检查过程中解决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有关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的现象。

2.3答辩与评定

毕业答辩是检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最后环节。为了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应采取合理有效的答辩方式。通常毕业答辩包括一次小组答辩和两次公开答辩,经指导老师推荐或自荐评优的同学必须参加公开答辩。若小组答辩后成绩不及格的,还需要参加第二轮的公开答辩。小组答辩时,答辩组学生成员由选题相同或相似的学生组成,答辩小组的老师一般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相关专业老师担任,包括从事结构、建筑、施工等教学的老师,答辩秘书主要负责记录工作。毕业设计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来综合评定。答辩前一周,学生应将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整理装订成册,送交指导老师和交叉评阅老师,毕业设计最终成绩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评阅老师成绩和答辩成绩综合确定。

3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扎实有效的改革与创新是毕业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的有力保证,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教学管理探讨[J].高教研究,2006,78(1):31-33.

[2]童乐为,罗烈,刘沈如,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