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2 16:30: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

篇(1)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目标设定上较为狭窄,单纯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和掌握,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效益,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目标归结于增强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质,或片面理解其为学校体育唯一的、最终的目的,缺乏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

一、市场经济与高等学校体育的关系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市场经济是竞争的基础,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千方百计地提高人的素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有可靠保证。人才的资源来自于教育,而发展教育又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支持。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是学校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重任必然要靠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的人才来完成。

二、市场经济对高校体育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市场经济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也是如此,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其负面的影响。

1.正面影响

体育需要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也可借助体育来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拓宽体育经济的来源,搞活体育经济。学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具有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学校体育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又为学校体育参与活动经济提供了适当的机制和条件,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唤起了各级决策及管理人员对教育和学校体育认识的提高,对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的关心和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竞争思想、效益思想、人才意识对高校体育观念的更新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市场经济对高校体育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日益强化,有些人的奉献精神有些淡化,拜金主义滋生,由此造成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奉献精神不足,此外,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也造成了一些学校难以重视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甚至以为体育课费用大,有削减体育课时的倾向。

三、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1.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教育观念与方法滞后。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注重“三基”教育,追求课的负荷强度来刺激增长所谓的学生“体质”,忽视了21世纪学生需要的是“体娱”而不是“体检”。严重挫伤了学生天生爱好体育活动的那份热情。

教学内容“多而乱”。教学内容“多而乱”是指高校体育教学中,普修内容过于庞杂,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和智能,有一定接受理性思维支配和制约的能力,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切合实际“因材施教”。

教学手段达不到预期目的。教学手段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措施,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各种体能测评标准,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目的是作为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段,目的与动机都无可非议,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

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方向有偏差。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把学生的发展和要求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处理好科学性和传统性相结合问题,内容设计缺乏弹性,选择性较差。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以篮、排、足球和田径等传统项目为主,趣味性且富有时代气息的运动项目,如有关娱乐体育、休闲体育、终身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太少,从而使体育课程显得沉闷、缺乏活力,使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性。

2.适应市场经济,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转变教学思想与观念。体育是育体和育心的结合,既要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又要通过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的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这就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把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放在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位置。(2)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方法将无法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把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兴趣、体育习惯。

提高教师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广”而“博”的基础知识,“精”而“深”的专业知识,“新”而“全”的新学科知识的教学整体教学能力,才能适应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为人师表,要以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体育技能,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课余体育。 课余体育是高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课余体育现已冲破学校的时空界线,联系家庭和社会,同时走进了大自然,纳入了娱乐体育、保健体育、生活体育、竞技体育。突破了封闭的形式,向社区和学区、向居民开放,学校应投入应有物质条件,适当的增加体育设施与经费,同时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在保证完成校内体育教学、业余训练任务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为落实“全民键身计划”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以缓解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也可以采取部分体育设施如:游泳馆、篮、排、乒、羽、足等球类场馆由社会投资兴建,改变场馆经营管理方式,解决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满足学生们的运动需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生存,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必须在市场经济人才培养模式下,致力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加强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实现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薛 华 江西农业大学军体部

邓丽娟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余文斌 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威.试论奥林匹克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3:58-60.

[2]张承玉.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0,3:23-25.

[3]曹云.我国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289-90.

篇(2)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谋求经济发展的新基点,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江城市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承担着国家发展的多重角色,如何实现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新发展,成为十之后又一重大课题。当前,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仍面临诸多的阻碍,谋求战略性发展仍是一个过程。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应着力于如何夯实战略发展的思想,实现新时期下长江区域经济创新性、生态型的构建。

二、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推动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显著的重要意义。但是,从实际来看,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行政分割现象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1.行政分割现象突出,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发展区域经济是长江城市带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长江城市带行政分割现象比较突出,独运作下的城市群难以构建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潘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各自为营的城市带发展,让区域经济缺乏联动性。一方面,各城市群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城市带区域经济发展尚未形成一体化;另一方面,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导致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难以实现有效的融合,处于松散的发展形态反而弱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是一个过程,需要逐渐的强化各城市群(圈)之间的融合、联动。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

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在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总体上仍表现出滞后性,无法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首先,近年来,交通通讯建设的步伐加快,但与城市带发展的要求相比,仍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城市带的交通设备、交通功能不完善,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再次,港口建设滞后,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重要优势尚未充分体现;最后,信息资源缺乏平台建设,信息网络缺乏互联互通。

3.区域合作机制不完善,制约区域经济深入发展

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是各方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在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健全方面,仍缺乏更多实质性的构建。从合作意愿而言,赣、湘等省份的合作意愿更强烈,更多地强调依托区域经济实现新时期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区域合作的组织上,缺乏各方的主观能动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日益趋于平淡,难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实现长江城市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作为支撑,沟通渠道、合作平台都相对比较欠缺。新时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仍需各方的积极努力。

4.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协调合作,导致在发展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思想,弱化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因此,在面向未来发展的进程中,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思路

在笔者看来,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思路,主要在于突出三个关键词“一体化”、“生态型”和“创新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生态型、创新性作为支撑点,而一体化构建,是长江城市带构建区域经济的基础。

1.构建特大城市群,强化城市带“一体化”

长江城市带发展需要特大城市群的引导作用,让松散的区域经济更加凝聚,且富有活力。例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中,其特大城市群可以以武汉作为中心,南昌、长沙作为副中心,形成“汉昌长”复合型的发展中心。如右上图所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图。这样一来,一方面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一体化的发展背景,是形成区域近发展效力的重要保障。

2.打造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谋求发展的着力点

打造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是推进并深化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深入贯彻并实施开放合作战略,突破行政分割所带来的发展制约;另一方面,要强化城市带的经济、人才等的流动性,经济发展的元素激活了,经济迈向新台阶的发展势头势必更加强劲。与此同时,“1+1>3”的继承效应要体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增长潜力要把握好,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开创发展所需的“快车道”,既确保经济发展的平稳性,又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3.抓好生态安全保障区建设,构建生态型区域经济模式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经济谋求新发展的重要指导。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要注重生态型经济模式的构建,切实抓好生态安全保障区的建设。首先,要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尤其是对于鄱阳湖、洞庭湖、长江支干流的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抓还生态建设;其次,构建生态安全保障区,确保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贯彻落实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打造,这才切合新时期下长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需求。

四、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应对策略

当前,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思想是明确的,但在经济发展的切实推进中如何实现,这才是关键。在笔者看来,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在于长江城市带的规划,并逐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从本质上推进并深化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加快长江城市带规划,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长江城市带的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到全局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长江城市带规划仍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城市带跨越多个省市,组织协调难度大。并且,长江城市带在国家战略发展中扮演多重角色,整体规划的落实需要国家层面牵头,并编制《长江城市带区域规划》,对区域经济的交通、环境保护、一体化等内容进行明确,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

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依托于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首先,要推进能源、交通,以及信息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在实现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之上,确保城市带之间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在互通互联的框架之下,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其次,优化路网布局,强化各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与配合,一体化的长江城市带交通体系,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再次,注重信息网络的规划建设,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让城市带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符合当前发展的需求。

3.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生态型产业

依托长江资源的优势发展区域经济,是长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但是,在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一个城市或若干个城市落单,都不利于生态型区域经济的构建。一方面,以湿地生态、森林生态为主体,以生态走廊道为纽带,优化长江生态经济的构建。尤其是在生态内涵的丰富、生态功能的完善方面,是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紧紧依托主体功能划分的要求,着力推进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通过强化资金投入、各城市群的积极参与,让生态型产业的转型发展落地。

4.打造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合作常态化

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蹴而就的区域合作是不存在的。因此,要强化一体化区域合作平台的构建,让区域合作常态化,方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金融合作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强化人才合作交流的平台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注重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强化城市带软实力的提升,激活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扩大区域经济的影响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需求,也切合新时期战略转型发展的要求。但是,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寻求发展的推进与深入,需要依托于完备的战略思想,逐步加快长江城市带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型产业、打造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平台等,从本质上实现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B.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跨区域产业联动的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2]库诗雨.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11)

[3]王雅莉.海岸城市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01)

[4]张立.大区域视角下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趋势和规划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2(04)

[5]张立.皖江城市(带)发展和演进的机制研究――基于历史视角[J].城市规划学刊,2012(04)

篇(3)

    关键词:专业市场;经济增长;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支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商业业态,专业市场处于流通环节的承上(生产)启下(消费)的地位,具有引导市场、决定生产、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对我国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达到3 407个,实现成交额46 223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235亿元增长了196倍。专业市场类型已由当初的农产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为主的单一类型演变为如今的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食品、饮料及烟酒市场,纺织、服装及鞋帽市场,日用品及文化用品市场等,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反映地区经济活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中国商品市场发展战略研究学会张旭在总结义乌小商品市场的32年发展历程时,形象地把专业市场概括为摆地摊的第一代到如今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第八代。

    国内学者关于专业市场与社会生活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尤其实证型的研究更少。其中黄明东(1998)认为专业市场的兴起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并引起农村经济结构和微观基础及城乡格局的实质性变化。石忆邵(2005)通过年鉴数据分析分别得到商品交易市场密度、市场规模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4,0833。刘天祥(2007)通过对专业市场交易额和GDP的一元回归计算得出,专业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4944,即全国专业市场交易额每增长1个单元,GDP就增长04944单元,他指出专业市场的建设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具有促进作用,并认为专业市场在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张旭亮(2009)通过对我国专业市场密度、强度和数量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以及对市域层面有典型代表性的专业市场与城市经济作用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但相关,而且呈现出与城市群空间上的耦合性。

    现有的对专业市场与经济增长研究的实证模型较为简单,选取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或者是截面数据单纯地验证专业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忽视了其它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结果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实际经济状况。为了克服这类局限性,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完整地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与专业市场发展的关系,反映专业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时序影响,反映不同地区间专业市场发展的经济作用。面板数据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并更好地识别和度量单纯数据所不能发现的影响因素[1],并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实证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专业市场发展的理论分析

    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现代流通业具有引导市场、决定生产、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先导性产业。社会新形势下,消费、投资和出口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驱动力,而作为流通的重要载体,专业市场不仅能够带动消费增长,还具有促进投资的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分工理论角度看,专业市场能够集聚分散的需求,这种集聚的需求意味着市场容量的扩大,而市场容量的扩大是提高交易效率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当市场容量增大时,意味着交易对象扩大,交易成功率必然上升;另一方面,市场容量扩大意味着可选择集合的扩大,从而交易风险就会降低;同时,市场容量扩大有利于信息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这也促成了交易效率提高[2]。交易效率的提高或者交易成本的下降,是促进分工演进的关键因素。按照新兴古典  经济学的理论,市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形成的最重要的两难冲突,是分工经济与交易费用的矛盾。当交易效率低时,分工的好处被分工造成的大量交易次数之间的费用抵消,人们就会放弃分工而选择自给自足;而当交易效率高时,分工的好处就大于交易费用,从而促进分工的发展[3]。斯密—杨格定理表明,市场规模扩大与专业化的深化的之间是一种良

    性循环机制,专业市场通过实现交易效率的递进,促使分工深化,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从双边市场理论的角度看,专业市场是促进商品交易的平台,商户(专业市场内部商品提供方)与客户(专业市场内商品的终端购买方)都通过这个同一平台进行交易,运营商与处于后台的服务商同时为前台这两个不同的群体提供相关的商贸服务等平台式服务,一边商户在专业市场中进行交易所获得的收益或效用会随着另一边客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大。显然,成熟的专业市场具有明显的双边市场特征:以专业市场交易为平台,两端分别为商户和客户。这种平台可能由地方政府或集体以土地投入发起,也有由一批投资人共同兴建,也有商业地产开发形式等,由投资商、运营商经营与管理。专业市场是区域性的商贸物流枢纽,能凝聚并维持足够数量的商户与制造商并实现相当的交易量,从而吸引客户的进入。市场容量的扩大使专业市场得以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集约化为客户提供服务而吸引大量制造商在此提供商品并吸引商户入驻,这又因更多的选择、更低的价格、更好的质量吸引客户到达。交易空间的扩大,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的下降吸引双边市场聚集,专业市场完成了由传统交易场所向交易平台的转化。随着客户要求的提高,需要提供定制化的商品,制造商将提升其商品品牌从而推动专业市场平台的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信息网络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专业市场对交易双方提供的服务领域已经从传统的商品交易环节延伸到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中介组织、资金服务等各个环节,平台通过提供一体化的商贸服务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业的进步。凭借无可比拟的技术和服务优势,一个平台式的专业市场可以面向多条供应链提供服务,成为多供应链上的一个集成节点,从而演变为复杂的多边市场形态。   增长极理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专业市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可以起到增长极的作用。专业市场的发展,能促进区域内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吸引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此聚集,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另外,完善的专[ uuubuy.com]业市场体系,可以及时、有效地反映市场供求动态,更有效率的实现产品销售,促进生产紧跟市场需求,更快地了解供求等信息,开发适销的新产品,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大大增强区域的经济活力。所以专业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带动地区的贸易流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还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能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繁荣,甚至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与专业市场发展的状况

    专业市场成交额是所有专业市场摊位商品交易总额,是专业市场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图1、图2分别展示了我国2000年以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专业市场成交额和地区GDP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专业市场的成交额较高,占了专业市场总成交额的803%,如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这些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央的发展政策一直向沿海的东部城市倾斜,加速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专业市场的快速增长;相反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比较薄弱,人民的消费能力相对薄弱,专业市场发展较为缓慢,故其专业市场成交额呈现明显的差距。

    图1专业市场成交额(2000—2009年)图2三大经济地区GDP(2000—2009年)

    图3为2001—2009年各地区经济和专业市场成交额的增长率。从图中不难发现,各个地区的专业市场成交额和GDP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由于《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对专业市场统计始于2000年,统计数据不全面,故2001年呈现100%以上的增长率),三大地区的GDP增长较为平稳,平均增长速率分别为148%、139%、154%;而各地区专业市场成交额的增长却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2001年各地区的增长率均超过100%,推测是由于专业市场经过长期的前期投入后获得了巨大的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边际效益呈现递减趋势。东、中部地区发展相比较西部地区发展比较稳定,西部地区专业市场由于基数低,增长速度尤快,在2004年后已经超越了东、中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在西部专业市场发展势头最猛的2008年,其GDP增长率以161超过了东部地    区的106%,某种意义上可以解释为专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图4为东、中、西部及三个地区总的专业市场成交额与GDP从2000—2009年的散点图,反映了10年内两者发展的对应关系。从图中发现中、西部地区两者之间的发展趋势相似,东部地区发展匹配度则高于另外两地区,这些都表明无论是总体上还是各大地区专业市场的

    发展和规模扩张与地区经济发展是相匹配的,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图3各地区GDP与专业市场(SM)成交额增长率

    (2001—2009年)图4 专业市场(SM)成交额与GDP散点图

篇(4)

随着或界经济格局中重心的转变,我们的营销也在不断变化,我们惯用的营销理念、经营策略、营销组织都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新挑战,影响着市场营销的方方面面,以营销创新为主题的新营销革命风暴在国内外掀起。转变营销理念与营销策略、构建合理的营销组织是我们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1 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转变市场营销理念

如今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整个营销环境。市场营销观念从产品观念、生产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到营销观念的逐步演进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每一种营销观念都深刻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营销理念已经表现出了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应该看到当前一个时期以至未来,营销观念的发展将着重体现“战略、合作、知本、顾客”四个方面。

1.1 营销理念将更加重视战略。

传划经济下诞生的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大都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在生产经营设施和技术开发上不愿进行大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未来企业营销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营销必须重视战略的制订、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 “商场如战场”,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的,这是传统的竞争观念。这种观念在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到的国内企业竞争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广告战,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种传统的营销竞争观念显然落伍了,客观上要求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的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1.3更加重视“知本”。

以前企业营销活动中更多地依靠的是有形的资本,一旦资本缺失,营销活动就难以开展。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知本”即营销人才的作用,没有资本但如果有“知本”,企业营销同样可以开展。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曾经说过:“如果我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而只要我们的员工还在的话,我同样可以重新开始。”从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营销“知本”的重要性。“知本”,是未来营销致胜的核心资本。

1.4更加重视顾客。

从营销观念的发展进程中就可看出,每一次营销观念的重大变革,无不是向重视顾客方向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未来营销观念的演进也是如此,不过,更加重视的是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差别化需求亦或更加细化、深化的需求。

2 不局限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孤立的确认营销策略

提到营销策略,许多企业人员多会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四个方面着手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分析。那么,这孤立的单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营销策略发展的需求的。

2.1 服务的价值将高于产品本身。

在产品方面。随着市场由以“产品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服务正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据有关显示,服务正在成为IBM最大的一张王牌。2001年IBM服务的营业收入占IBM全部营收的1/3.在IBM的盈利模式里,有这样一个算式:产品+服务=1+3=4,也就是说,1元的产品加上服务后可以卖到4元,这充分体现了服务的价值。

2.2 知识因素、创新将计入产品价格

在价格方面,价格构成因素发生变化,知识因素、创新成本等计入价格之中;价格导向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以生产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转为真正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定价策略;定价方式也发生变化,通过网络技术运用价格策略的方式出现。 [1]

2.3 渠道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

如有的企业由多层次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还有一些企业在大城市设立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这种扁平化结构的销售渠道通过通路层次的减少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加了品质保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渠道方式实施E化分销。互联网技术和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渠道E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E化渠道以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高效率为特征,能够适应新时代消费者快速、便捷并富有个性的需求。

2.4 网络广告、网络关系将成为促销的新兴手段

网络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公众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互式沟通,站点宣传、网上、栏目赞助、参与或主持网上会议、发送电子推销信、在网络论坛和新闻组发送信息传单等等网络公共关系出现。与此同时,电子邮件广告(E-mail)、电子公告牌(BBS)广告、Usenet广告和Web广告等新型网络广告形式将成为未来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学习型、网络型、虚拟的组织将成为营销组织建设的发展趋势

未来营销组织的发展趋势主要朝向学习型、网络型、虚拟三个方向发展。 其次网络型营销组织将是未来营销组织的潮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激化和复杂、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很多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组织结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靠单干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战略联盟的道路,营销的重点从交易转至关系,采用关系营销战略,进而又不断地转移到管理独立组织间的战略联盟,企业从交易型营销向网络组织型营销模式转变,企业及其间的传统外部界线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企业不断开发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的战略营销伙伴关系,以取代传统的竞争模式。西方国家已出现了营销交流公司、营销联合公司、虚拟公司等网络组织形式,通过网络的开发,网络成员都提供了一种其他成员所缺乏的核心能力,网络成员通过高度复杂的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价值增值系统,为企业带来优势。

最后虚拟营销组织将日渐盛行。所谓虚拟组织,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反应,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地开发、生产、销售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在这个经济共同体之中,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合作各方仅保留自身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形式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以最大效率地发挥协同优势,构造强有力的战略竞争联盟。

篇(5)

中图分类号:DF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11-02

一、国际经贸规则发展新趋势

(一)区域化趋势

在地区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且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其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基于此,国际经贸规则未来会朝着区域化方向发展,区域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由度较高,在TPP谈判中涉及到新规则的制定时,便提出新规则的高标准,扩大规则范围,这一点充分证明了国际贸易投资便利程度;第二,符合一体化发展模式,区域经贸的出现,将独立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融合到一起,以网络化形式发展,每一个国家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贸易国家,并辐射到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目标;第三,跨区域性,信息、互联网等技术发展背景下,电子商务逐渐突破传统商务模式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模式,从而为跨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面对国际经贸新规则,只有在经济发展只能够成为中心国家,才能够越来越强,反之,则会越来越弱,中心国也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焦点。[1]

(二)拓展化趋势

国际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关注范围变广,使得国际经贸规则也逐渐渗透至国家其他方面,例如,政治、技术、环境等。基于此,经贸规则拓展化趋势愈发明显,出现了涵盖广泛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

微观角度而言,拓展化趋势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很多影响,例如,发达国家更加关注与环境等方面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强调农业补贴等方面因素,使得国际经济贸易话题逐渐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增加了达成共识的难度;宏观角度而言,经贸规则主要是由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主体参与制定的,使得规则更倾向于大国利益,基于此,国际贸易拓展程度越大,相应的反全球化声音也会越来越多。[2]

(三)差异化趋势

WTO作为国际经济组织,在解决贸易争端、协调各国家利益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受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其国家参与数量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一些谈判的难度,难以达成共识,突出表现在多哈谈判事件中,规则差异化作为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其中国际知识产权表现最为突出,还包括竞争政策、劳工保护等方面,即便是在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也会存在很大贸易争端。但是,受到区域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未来国家间合作越来越多,使得强国越来越强,相反,弱国则越来越弱。[3]

国际经贸差异化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给全球经济体制构成了一定威胁,且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也会增加,另外,受到资金、开放度等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对发展中国家的稳定性。

二、中国立场的确定

(一)重视多边贸易,构建经贸新秩序

诚然,区域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多边体制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且WTO规则依旧是国际经贸规则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统一的多边规则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巩固自身超级大国的地位,积极推广自由贸易体制,对多边贸易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边贸易体制发挥作用。[4]因此,我国在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要重视多边贸易,并坚决捍卫多边经贸体制,并适当协调区域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规定,有效提升透明度,并将其纳入大审核工作中,避免发达国家积极拓展区域贸易规则,减少经济自由化的不良影响,有效保护多边贸易,构建国际经贸新秩序,争取更多话语权,从而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自身定位,争取更多话语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路线,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然不占有优势,受到发达国家的歧视。基于此,面对新规则,我国要明确自身位置,并积极拓展发展空间,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另外,规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偏向于自身利益,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权益,应积极应对和适应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变化,转变被动状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我国除了要放眼于整个国际,还需要加强对一些区域贸易规则的关注力度,并参与其谈判,减少歧视性规则的数量,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加强对自身内部的调整,与国际规则发展趋势相协调,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并深入分析和研究新规则的制定,为我国经贸发展争取更多利益,提升国际秩序合理性,从而为我国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

(三)发挥主导性作用

区域贸易体制的出现,不利于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大国,要积极与我国具有同样政治、经济效应国家的合作,并参与区域贸易安排谈判,避免由于边缘化及贸易歧视对我国贸易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纵观以往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争端,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整体实力不够,且影响力不强,例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即便是签署BITs,也仍然存在不同之处,在投资待遇等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但是,这其中也包括我国自身的原因,应加强对东盟的关注力度,并深入探讨东盟对我国经贸产生的影响。因此,我国在重视多边贸易的同时,也要兼顾区域贸易,多参与谈判,尽量缓解和避免发达国家等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威胁,建立以区域为中心的合作,确保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另外,现代社会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更加关心人们生活环境、电信、运输、知识等方面,所以,不仅要关注纵向规则,还需要加强本国横向规则的制定与完善,进而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能够实现长远发展目标。[6]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下国际经贸规则逐渐朝着区域化、差异化及拓展化方向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规则的出现,要积极调整和优化自身战略,明确自身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坚持多边贸易,并积极参与区域贸易谈判,争取更多话语权,创建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有效保障我国经济贸易利益,避免歧视性规则等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美田.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法律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8(3):259-261.

[2] 谢 康,李 赞.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兼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J].国际贸易问题,2012,20(5):12-14.

[3] 曲凤杰.优化结构与协调发展――发展服务贸易与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措施[J].国际贸易,2011,10(8):158-159.

篇(6)

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 2012 02-0136-07

Social Development, Mainstream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of Tibetan Areas in Market Economy

CAO Yang MA De-jun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association for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Hai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Qinghai Province, 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logic and the classical judgment.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ffects the association, the household operations run by farmers and herdsmen are not replaced, instead, they are more consolidated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owners for small assets of farmer household is strengthened. Seen in terms of practice from the above association,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GDP growth or the defini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parochial. For my part, compared with economic opportunities, political freedom, social conditions, transparent guarantees and protective security, the mainstream practice of Tibetan areas in market economy can be elaborated more entirely.

Key words: economic society of Tibetan areas; feasible capacity; mainstream practice

一、经典理论与悖论现实

社会学对市场经济扩展下农牧区的前途有着深刻的思考。认为传统农村和市场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发展趋势。因为这二者各自秉持不同的经济逻辑:传统农村的经济秩序以粮为纲,而市场经济则以农牧业怎样向市场提供最大数目的农产品为出发点。这种发展观的基础是理性化的伦理、理性化的经济经营、理性化的官僚行政和理性化的法理支配,将传统农牧区的前景置于“西方文明现代性”的总体把握之中。由于血缘、宗族或者历史上形成的邻里关系在伦理、经济取向、支配方式和团体秩序诸方面与以理性化为特点的现代性格格不入。[1]随着理性化的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强烈扩张动力和竞争优势的充分展现,最终会被高度面向市场、以谋求持续不断的利润为目的、雇用自由劳动力的农业企业所取代。随着家庭农业经营的衰落,村庄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也将逐渐瓦解和消亡。[2]

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所预言的社会形态运动过程中,农牧民作为小资产所有者,注定要分化——要么上升为资产阶级要么下降为被剥离了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马克思没有在社会历史运动的目的地中为任何形式的小资产所有者留下位置,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小商人、手工业者。这些阶级的没落被他视为历史的必然。

当代中国藏区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持续扩展,高度面向市场、以谋求利润为目的的经营方式成为主流经济逻辑。在这样一种历史情势下,中国藏区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变化?是否并不一定会收敛于某种先验的理论判断存在自己的运动逻辑。农牧区的发展趋势,是否在沿着经典作家所判断的道路发展?将会对整个藏区经济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虽然基于一个村庄的微观研究不足以涵盖藏区的全貌,但从中仍可窥见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和现象。

二、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一)基本情况

篇(7)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8(C)-0089-02

静电除尘器是一种高效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在中国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电除尘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环保企业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收尘器技术和袋收尘器技术。静电除尘器在钢铁行业的广泛应用,使其除尘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烟尘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大大降低,这对保护环境和提高钢铁行业形象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保持静电除尘器长期高效、稳定运行,静电除尘器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到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都必须正确合理,其中任何一个或多个环节欠缺,都将对静电除尘器性能产生影响。现在正在运行中的静电除尘器只有少数是处于良好状态,而大多数都不同程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发现和修正静电除尘器运行中暴露出来的不足,使之长期高效率、低能耗运行。

一、静电除尘器在钢厂中的运行现状

静电除尘器在钢铁企业中主要用在热电厂、烧结等场所,静电除尘器运行工况差异很大。新抚钢烧结机静电除尘器经大修、改造和调整试验后,目前除尘效率高于99%,超过静电除尘器原设计指标。当然,国内目前还有很多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低于设计指标,有的甚至只略高于90%,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查找原因,实施改造,来提高除尘效果。

二、钢厂中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下降因素

导致多数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不高的因素很多,而诸多因素又相互关联。

1、设备选型因素。现有的静电除尘器多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建成投产,由于当时环境保护的投资大而经济效益低,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是被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静电除尘器选型普遍比较偏小。

在此思想指导下,为尽量减少对静电除尘器的投资,静电除尘器通流面积选得小,集尘面积小,烟气在电场中的流速高,静电除尘器电场数少,加之原料变化大。这些都是造成除尘器效果不好的因素。

在钢铁企业中不同介质的除尘器的选用是不同的,其介质的温度、湿度、比电阻对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很大,但在市场条件及前两种思想指导下,除尘器选型时也有偏小现象,导致除尘效率不高。

2、运行参数与设计值偏离。运行参数偏离设计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设计时资料提供不准,设备负荷变化,设备运行状况等。

2.1、设计基础资料不准。静电除尘器制造厂根据现场场地情况、设备烟气流量、烟气温度和压力、烟气含尘浓度、烟尘比电阻、烟气温度等参数,设计制作模拟静电除尘器,对气流分布进行模拟和调整。因而各钢厂向静电除尘器制造厂提供基本参数的准确度就尤显重要。某钢厂除尘器改造时提供给除尘器制造厂的最大烟气量为42万m3/h,而其实际烟气量在50万m3/h左右。这一偏差,就使静电除尘器在其它一切状况均正常时,除尘效率由设计值98%下降到96.3%,烟尘排放量增加约一倍。2.2、设备负荷变化因素。运行状态良好的设备在正常负荷下,烟气流量、排烟温度、烟气含尘浓度等参数值与静电除尘器设计的参数值相差不大,静电除尘器能很好地正常运行。当系统设备超额定负荷运行时,烟气流量增大,排烟温度升高或降低,烟气实际流量进一步增加,导致设备超负荷运行,烟气含尘浓度也增加。这些都使得静电除尘器运行工况恶化甚至使静电除尘器超载运行,除尘效率降低。有些钢厂一味追求产量,不顾附属设备的负荷能力, 使设备长时间超负荷运行,加之结露,久而久之, 静电除尘器极线和极板积灰严重,同时造成清灰困难,除尘效率显著降低,排放浓度严重超标。2.3、原料变化引起工况恶化。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采购更具自主性,因此节约了采购成本,但也带来负面影响。钢厂原料矿石不同,产生的粉尘性质也不同, 从而使粒径、比电阻、浓度等发生变化,但原料的变化并不能引起运行岗位的高度重视,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除尘设备的运行参数,加剧除尘效果的下降。这不但使静电除尘器处理烟气含尘浓度超过设计值,甚至使原设计极配形式不适用。烟气含尘浓度增加,还加速设备磨损。2.4、一机多尘点因素。有的在系统设计时将处于系统诸多尘点汇集在同一除尘器系统中除尘,以节省投资。如果诸多尘点粉尘的比电阻、湿度、及温度相近时可以在设计选型时将其汇集在同一除尘器系统中除尘。但错误的把过多尘点汇集在一台除尘器中,如系统中有一尘点工况变化时,则对除尘器的影响就相当的大。对运行管网中的其他系统的不良影响也相当大。

3、安装调试欠佳。静电除尘器讲究“三分制作、七分安装”,静电除尘器安装调试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具备相当经验的队伍才能承担静电除尘器的安装和调试,使极线平面和极板平面平整,极板与极板框架的连接可靠、振打力传递良好,同极距和异极距满足要求。静电除尘器的验收目前是薄弱环节。静电除尘器投产前,很少有厂家进行分布试验和振打试验,往往只进行了冷态伏安特性试验。

4、振打清灰制度不合理。静电除尘器普遍采用振打方式清灰。在振打力度和均匀性都满足要求时,振打制度是否合理,对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影响极大。振打过频,收集在阳极板上的粉尘不能成块状落入灰斗,二次飞扬严重,尤其末级电场的二次飞扬,将大大降低除尘效率。反之,振打间隔时间过长,阳极板上积灰太厚,使空间电场电压下降,二次电流降低,电晕功率减小,除尘效率下降;阳极板严重积灰甚至形成反电晕,使已经被收集在阳极板上的粉尘再次进入气流。大多数用户沿用静电除尘器制造厂所推荐的振打制度,个别静电除尘器作了小调整。而事实上建立正确的振打制度,要遵从现场的实际运行情况,采用恰当的试验方法才能完成。同时,设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用户应根据系统物料等状况,静电除尘器实际运行情况,而相应调整运行参数。

5、运行监督不力、管理不够。各厂都有各自的静电除尘器运行监督制度,但监督仪表配备不完善,只有最基本的配置,一些仪表同时用于运行控制,因而降低了其适用性及可靠性。某钢厂的一台静电除尘器,运行中阳极振打锤完全脱落却浑然不觉,直到检修时方被发现。另一钢厂发生静电除尘器电场内积灰搭桥短路,高压供电保护动作,电场退出运行的故障频次高。静电除尘器运行状况良好,运行参数及振打制度等正常,有时从电晕功率看,除尘效果应很好,但观察烟囱出口烟色便可判断其除尘效率低。这些都没能引起运行人员的注意。没有及时分析原因。使设备运行效果越来越差。尽管静电除尘器作为辅机,已是主要设备之一,但由于静电除尘器性能、运行水平并不直接威胁系统运行,加之有些地方环保部门对环保设施的运行监督不力,静电除尘器在生产过程中往往被忽视。

三、静电除尘器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新型电除尘的开发与应用已从实验室走出来,并已投产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纵横式超高压宽间距静电除尘器。纵横式超高压宽间距静电除尘器是由清华同方(鞍山)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研制的一种最新型高效除尘器,该系列产品设计新颖、结构合理、紧凑,易于制造、维修,能够确保静电除尘器长期稳定运行,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纵横式超高压宽间距静电除尘器除尘优点:纵横式超高压宽间距静电除尘器采用超高压电场可以增大静电除尘器所适应的粉尘比电阻范围,可以解决或改善以往工况条件恶劣情况下电除尘效率低的问题。基本结构特点:应用超高压横向电场和超高压纵向电场串联。采用超高压宽间距横向分布电场,电场分布符合粉尘分布规律。采用超高压宽间距纵向分布电场,G-OPZEL集尘极,它具有较大的阻流宽度及流线型 设计有效的防止了气流对集尘极上附着的粉尘以及振打过程中下落的粉尘冲刷,可高效捕集微细粉尘,抑制二次扬尘。另外,该除尘器采用优秀的顶部电磁振打技术,顶部振打清灰,力的传递符合积灰脱落规律――上大下小,清灰效果好,二次扬尘少,除尘效率高。振打装置移到电场外部顶部,电场内部只有极板极线,无运动部件,可实现电场内部8年免维护,节省维护费用,改善维修工人的工作环境。顶部电磁振打器,结构简单故障少,清灰效果好,在运行中可观察振打状况,并可调整振打强度和周期,可实现不停机维护。

2.电袋一体化除尘器。电袋一体化除尘器是将电除尘与布袋除尘结合使用,即在布袋前方加多级电场使粉尘荷电,大颗粒粉尘被电场吸符,未吸附的粉尘进入布袋除尘器。高比电阻粉尘及未被电场吸附的粉尘经高压电场改变粉尘特性后,更利于布袋的过滤及清灰。目前,在北京燕山石化电厂已投入使用,除尘效率高且运行良好,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另外,电袋一体化除尘器配合脱硫使用可实现除尘脱硫一体化已成功应用,清华同方环境有限公司在齐鲁石化热电厂5#、6#脱硫工程中就是应用此技术,静电除尘器后接脱硫塔先对粉尘进入预除尘和脱硫,脱硫后的粉尘进入低压旋转脉冲布袋除尘器除尘实现除尘脱硫一体化,现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然没有一种静电除尘器是完美的,但追求完美是每个环保工作者的责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目标。

作者单位:清华同方(鞍山)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质量部

参考文献:

篇(8)

长株潭区域是湖南省内以长沙为核心的涵盖株洲与湘潭的一个典型城市群,在行政区划上呈现一个空间结构紧密、布局层次分明、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市区域。三市地域邻近,共同组成一个“品”字形城市群,历来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金三角”。自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后,长株潭经济城市群的一体化推进取得了一定进展。区域内经济合作观念得到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逐步推进,重大项目运作取得进展。但总体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实质性进展仍然较慢。

二、基于行政区划视角的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问题

“行政区经济”是由我国著名学者刘君德教授提出的。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政府管理层次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行政分割严重,行政成本庞大。长株潭城市群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

(一)政府对当地市场经济的过度保护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部的湖南省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是很充分,政府对当地市场的过度保护使区域内贸易壁垒重重、市场分割严重。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长株潭三市之间在市场、资源、金融、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及其它商品的流动受阻,但三市的联合发展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啤酒市场为例,目前三市各自仍然以消费本地产的品牌为主,长沙的白沙系列、株洲的金狮系列和湘潭的湖南燕京(骄杨)系列的割据现象依然严重,市场上的行政壁垒仍然无形而又起着强大的作用。

(二)行政区间的激烈竞争

1.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

长沙、株沙、湘潭三市都成立了招商引资局,在招商引资的指导思想上,均把优惠政策作为吸引项目的主要手段甚至是惟一手段,从而形成了恶性竞争。事实上,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有很大的局限性:政策过于优惠严重削弱了政府财力;政策优惠是无止境的,地方政府很难保持政策优惠的顺差;政策优惠也失效的时候,地方政府开始争夺税源。

2.产业结构的趋同

长株潭三市虽然相距很近,但由于行政区域的独立性和排它性,在发展上基本是各自为政,工业生产门类齐全自成体系,三产的产业结构同化现象显著。以服务业为例,餐饮、娱乐、休闲三大主体同构,服务项目相互模仿,相似系数明显接近。长株潭三市之间的产业相互关联度不高,缺乏品牌效应,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而引起恶性竞争,难以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体系,从而影响到三市整体功能的发挥。

3.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现在长株潭地区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一是到处建港口。长沙在“大力打造新港水运枢纽”,湘潭则不断扩建“十四总码头”,株洲则是重点建设“株洲航电枢纽”。二是到处建开发区。2009年长株潭地区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13个,全省拥有国家级开发区6家,省级开发区71家,长株潭地区开发区各项主要指标占全省开发区的比重均在3成以上。然而,由于缺乏规划协调,重复建设,各地盲目竞争,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4.跨区项目的难以实施

区划分割的强烈干扰,区域整体开发和发展的规划难以实施。打破行政区界、以都市为中心的都市区(圈)规划对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整合区内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推进城市和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长株潭都市区规划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普遍,利益冲突严重,规划工作难以开展,更难以贯彻实施。如1994年完成的长株潭区域国土开发整治规划以及一系列相关文本,真正一到具体实施阶段,因为决策主体、利益主体和规划主体的不同,矛盾而无法解决。

(三)行政区交界地带的落后发展

在我国,行政区交界的边缘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位于三市的结合部位的长沙暮云与跳马、株洲的白马垄、湘潭的昭山与易家湾等乡镇,从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来看应该是一体化的直接和首先的受益地区,容易吸引外地资本流入而快速发展起来,可事实并非如此。一是缺少规划,即使有规划,落实难度也很大。二是过渡性特征使得行政管理比较混乱,行政管理效率低。三是违法建设严重。四是环境污染严重。五是社会治安混乱。

(四)城市群的经济负外部性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外部性问题表现为各地政府部门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显然不同于一般外部性问题,是非常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长株潭地区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流经城镇及工业区河段的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岸边污染带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以湘江的污染尤为严重。各市在环境保护上的政策和措施各有一套,其整治力度也各不相同,难以解决湘江污染问题。从交通基础设施来看,三市目前主要依托长潭高速公路及107国道,交通日显拥挤,汽车劳动效率你,因此三市市际交通网络并不发达并对其建设没有紧迫感。从能源基础设施来看,长株潭地区能源较贫乏,而该区是湖南工业最集中的地区,能耗居该省前几位的企业均在此区,因此能源缺口大,尤其是电力不足。

三、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相应建议

(一)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的主体企业则在利润最大化的引导下,根据市场的变化组织生产、销售。

1.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经济干预

地方政府应对政府职能进行合理定位,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长株潭市场机制不够完善,需要政府之间的协调来促进和引导统一市场的形成。干预经济职能的弱化,政府也随之失去了设置壁垒、分割市场的权利。但这里的缩小权利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把握好度,对于宏观经济的调节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应合理规划产业结构,防止产业趋同现发生。

2.创造制度环境,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当政府把经济活动的主导权交给企业,企业自然会超越地方边界,更自由地寻找最为必需、最为合适的资源。政府的作用应是跨区域创造统一的制度环境,减少企业跨市区从事经济活动的障碍,降低企业跨市区运营的成本,以实现市区际的区域合作中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目标。

(二)促进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合作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二者的边界冲突上,有形的行政区边界势必约束无形的经济区的发展。长株潭地区由3个行政区组成,每个行政区为各自所管辖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模式的构建,应坚持互动合作的原则。互动合作原则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合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同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吸纳第三部门参与协调工作,通过省级部门组建协调委员会对整体进行宏观调控,使区域合作协调具有现实意义。

篇(9)

一、市场营销发展的背景分析

营销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现实条件变化的产物。中国自从加入WTO后,我国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如下变化,促使我国的营销方式也产生了变化。

1.市场环境

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会更加明显,市场竞争多极化,产品趋向高新化,营销方式现代化。

2.政策环境

(1)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职责分开后,企业与政府的隶属关系被切断,企业进入法人治理结构阶段。

(2)法制管理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转变为政策上的宏观调控,为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各种立法和执法力度,以完善的法制体系规范制约企业行为。

(3)新的制约。加入WTO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将会发生各种变化,并且今后各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影响涉外经济政策的法规和措施,都要在指定刊物上予以公布,并到国家外经贸主管部门备案。各地区涉外经济管理政策、法规必须和中央有关政策相统一。

二、我国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和变化

1.绿色营销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直至产品消费过程中制定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首先,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对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处理,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目标不再只是生存,而是健康、安全、舒适和和谐发展。再次,从企业对外的行为来看,把企业自身利益目标融入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中,消除企业有损消费者及社会利益的“营销近视症”,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事实上,一个关心环保事业的企业更能与消费者和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赢得政府的支持和消费者的偏爱。

2.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是在分析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更多地赋予企业和产品以文化内涵,以增加企业和产品的吸引力,达到增加销售的目的。主要包括以消费者的差异性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品格的营销策略组合与以文化观念为前提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服务。传统的市场营销是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侧重于顾客对产品本身一些属性的认同,如经济实惠、方便性、耐用性等。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类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消费者对其性能上的区分意义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占领市场只有靠自己的品牌,靠品牌所包含的文化差异。

sd

3.品牌营销

当今时代,己从实体营销到观念营销。从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企业营销不再只限于一种形体上的产品,重要的在于推销一个品牌、一种形象和一种价值观念。在关系市场条件下,企业砸掉一两项产品不要紧,但决不能砸掉一个牌子,品牌的塑造重于产品销售,领先品牌将进一步赢得市场。首先,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通过创造产品和产品价值上的领先来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追求个性化消费,单纯的产品功能在购买因素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消费者追求的更多是心理上的需求,追求的是一种感觉、自我价值的体现,一种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得到认同后的心理满足。当然,品牌的创建并非一劳永逸的。一个知名品牌的创立常常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但一个品牌的摧毁则往往系于一念之间。因此,当今企业不仅要树立创建品牌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品牌战略的管理,细心呵护自己的品牌。

14.服务营销

所谓服务营销是指依靠服务质量获得顾客的良好评价,以口碑的方式吸引顾客,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服务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领域,服务是市场营销的基本范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的供求格局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由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且相对过剩局面。因此,服务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增加“让渡价值”的只能是周到、实在、方便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各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就不仅是产品形体本身的竞争,而是产品形体所能提供的附加利益的竞争。所以,企业必须采取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更加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才能占领和保住市场,从而产生了“以市场为中心”和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它以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已采取具有竞争力的策略为重点,成为当今最受关注,最多采用的营销观念,这种营销观念即为“服务营销”。

5.营销管理

篇(10)

前言

在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这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也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反映。福建自贸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便是福建在新常态下孕育出的新机遇。建设新福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何在?创新驱动是必然选择,而金融创新是其重要内容。

一、当前福建省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福建金融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体系。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银行“躺着挣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而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手段仍然在起着主要作用。省内的其它投资工具发展并不成熟,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大。另外,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经济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泉州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更占全市九成以上。[2]中小企业因为质押条件不足等问题的限制,获得信贷支持一直较难,目前,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福建中小企业资金紧缺问题更为凸显。部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较突出。当银行信贷紧缩,人们对于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寻求直接融资渠道就成为唯一的途径。民间借贷便由此迅猛发展,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但是以长远来看,企业必然要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加重企业负担,缺乏有效监管,诈骗案屡禁不止,骗贷,跑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影响企业的融资效率。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财富的创造者,中小企业是我省市场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这些年福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转型升级。不少企业发展遇到了新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无论是立足企业自身发展,还是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必须要依靠金融创新驱动。由此可见,通过金融创新驱动省内经济发展已刻不容缓。[3]

实践证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之根本,是社会财富增长的动力源泉。改进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服务,加快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仅是完善金融体系的战略需要,也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金融创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传统金融的创新

1.创新发展银行业

金融业包含着巨大的金融创新需求:银行信贷领域。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使银行净息差收窄,银行享受制度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面对创新经营模式的强烈需求。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业务和产品结构,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金融理财市场已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竞争的热点。扩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高净值客户,增加理财业务收入,是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同时,未来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层出不穷,给金融服务模式带来创新变革。[4]商业银行需要同步适应产业格局的调整和升级,构建符合自身禀赋优势和市场定位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既是市场中的竞争参与者,更是实体经济中的金融服务供给者。[5]这需要商业银行将创新思维贯穿于经营理念、产品研发、服务提供的全流程之中。模式创新,为企业融资提供便捷通道。针对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开展存货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证、订单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差异化、有针对性的产品和金融服务。产品与服务创新。金融产品能够有效契合创新型行业、智力密集型行业的运行发展特点。提升服务创新,自主创新显著改善了银行的服务体验。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渠道完成交易项目,更多的业务离开了银行柜面,使客户体验到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务。

2.创新发展普惠金融

银行业通过自身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满足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降低普惠金融运营成本;通过监管创新,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健全风险分散、补偿和转移机制,构建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产品创新,降低服务门槛引导银行业机构按照“普惠”原则,创新金融产品,缓解小微企业、“三农”贷款客户担保难、贷款贵等突出问题。小微企业贷款抵质押物由传统的较为单一的不动产,拓展到机器设备等动产,商标、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应收账款等其他资产。[6]在加强监管前提下,扩大民营银行试点,允许更多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民营银行开闸的政策东风,鼓励民间资本在高新区发起成立民营银行,专门为高新科技提供融资服务。近年来,我国银行、保险和证券互相渗透,金融业综合经营渐成趋势,应在改善监管基础上,积极稳妥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业竞争力。鼓励互联网金融、小额信贷组织等创新性金融业态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发展,以P2P 融资平台、第三方支付和“众筹”股权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各种业态迅猛发展,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在内的小额信贷组织也发展较快,这些创新性金融组织和业务在改善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3.盘活民间借贷融资

当前我国社会融资成本高,主要表现在民间融资的高成本。市场上的民间借贷利率远远高于央行基准利率。正因为银行体系内外的巨大价差,推动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追求高额的回报。我国一直存在着银行借贷和民间借贷两种融资方式,民间借贷使大量民间闲置资金得到有效利用,且为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个人与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帮助,达到普惠金融的目的。建议从金融制度创新出发,出台关于福建省民间融资管理的条例,通过为民间借贷提供登记、公证、资产评估等法律保障,打造一个规范的金融信息平台,从而保障民间资金得到合理高效利用。针对民间借贷引发的经济纠纷甚至暴力事件,建议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的法规实施细则,不仅可以盘活民间融资,也是防范民间借贷引发的社会危机的良策。探索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民间借贷组织成立小型银行,取缔“地下钱庄”,使民间借贷行为在阳光下进行,允许其在国家法律和各项金融监管制度的约束下吸收民间资本,服务中小企业,活跃民间金融市场。

4.打破传统融资格局

福建经济多有产业集聚的现象,比如:晋江的鞋业,南安的器材,安溪的茶叶等。针对此类特征,可以逐步完善产融结合联动支持机制。由于产业集群内一些高成性的企业更易获得直接融资,因此,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各类金融工具,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切实改变融资信贷化的单一结构。首先,引进先进融资工具。由于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债券融资的要求,可将捆绑发债的理念引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创新中小企业集合融资模式。金融机构要利用自身资源,汇集集群内中小企业合力,以集合为切入点,为企业提供信用增级服务。建立产业投融资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根据区域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多个专业化发展基金。同时,充分发挥各类投资基金的中介作用。最后,可以发展企业联盟基金。由政府牵头联合大企业协同出资,设立企业联盟专项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深入进行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市场、产销、要素的整合,发挥协作和规模效应,不断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区域品牌影响力。[7]

5.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

资本市场是培育大企业大产业最好的通道。充分利用我省上市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做大;同时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推动福建省优质企业快速发展。加大力度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在拓宽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并购重组等方面施展本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以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为主,抵押物不足、信用能力先天不足。民间金融市场新机遇。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租赁金融等新型金融市场的出现和民营小银行的率先崛起为福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丰富的资本支持。在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快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为创新创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加快推进股权发行机制改革,支持新兴产业的融资,加强新三板市场建设,实现竞价交易,专门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投资平台服务。支持创新金融业态的发展,设立股权众筹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

6.结合本土金融优势

基于福建特殊的对台地位,改革创新促进闽台融合,福建责无旁贷。因此,加强闽台离岸金融合作、在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方面,相关政策涵盖引进台资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业务合作、便利跨境融资等。例如,在金融机构准入方面,为台资法人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开设绿色通道,降低台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明确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这为金融业发展带来了难得契机。金融要加大支持力度,以跨境金融创新为主线,促进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推进产业对接,加强海洋合作,拓展经贸交流,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深化与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贸金融合作关系。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是自贸区建设的关键领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省的综合优势,鼓励金融创新,加快步伐推进自贸区投资和金融自由化。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服务,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8]福建省民营经济发达、民间金融活跃,为构筑“海丝”核心区金融创新试验平台,致力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创新,培育新型金融市场,探索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发展,打造金融开放的示范区。

三、新兴金融的发展

1.发展互联网金融

作为新兴的创新型行业,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模式越来越多,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成为了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引擎。对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的新常态而言,就是永远在创新中发展。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也真正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实现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和服务新常态下的发展优势。2015年5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福建省和阿里巴巴将在“互联网+”的诸多领域展开合作。阿里巴巴将在互联网经济领域的立体化产业发展优势和福建省在产业、资源、环境、政策、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在跨境电商、农村电商、闽货网销、电商人才、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民生、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旅游服务、互联网+拍卖、互联网+政府采购、互联网金融、“信用福建”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将阿里巴巴核心技术平台作为福建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推动福建省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共同打造中国互联网经济示范区。同时,通过P2P贷款完成投融资业务的速度和效率高于传统金融机构,P2P作为新生事物,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服务。互联网产品的创新发展,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丰富、高效的金融服务,为推动普惠金融贡献了力量。

2.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科技金融就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的推动,而科技的进步需要金融的助推。在金融的助推下,科技产业才会呈现出新的面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指统筹科技和金融两个资源,为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而设立的综合平台。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沟通和增值服务,提高投融资效率。[8]目前,上海,天津,苏州均已经成立了相应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福建省需致力于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沟通合作,专业增值服务。科技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标兵,一直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科技金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与之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科技金融是建立这个体系的最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明确把资金链和创新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完美融合。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孵化、成长等阶段提供了支持。为了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平稳、快速发展,建议在监管政策方面,考虑科技金融业务特殊性,对科技支行的监管政策进行差异化调整,单列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适度放宽科技支行的不良贷款容忍度。[9]

结束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的媒介作用和资金的推动作用,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也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必须把金融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强化金融创新驱动。在强大的创新驱动下,金融业将在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出重要推动作用,实现服务实体经济与自身战略转型的双重目标。新常态下,福建省要想更快更好的发展经济,并且依赖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那么就必须重视传统金融的创新,抓住新兴金融的发展。金融创新可视为推动金融系统向更有经济效率的目标发展的动力。着力化解长期制约创新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资本的强有力支持,科技成果便得不到从研究到应用的高效发展。我们需要保持着开放的心态,积极接纳金融创新的新生事物,才能在新常态下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邵秉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改革与创新.国际融资.2015(1):31-33.

[2] 程琦.建设新福建.聚焦两会.2015(3):20-21.

[3] 文振新.加快创新驱动提升服务能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环境.北方经济2015(3):12-15.

[4] 苑德军.强化金融创新驱动.财经论坛.2014(12):78-79.

[5] 阎庆民.以创新驱动助力新常态.中国金融家.2014(12):17-18.

[6] 周民源.创新驱动广为覆盖探索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中国金融家.2014(8):70-73

篇(11)

新常态是当下中国经济的热词,其特点有四:经济增速是适度的、经济结构是优化的、经济质量是较高的、经济制度环境是有利的。浙江省经济正在越过经济增长的拐点,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首先,从增速上来看,2011-2014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均低于10%,同中国经济的总体新常态联系,对市场极度敏感的浙江已率先进入了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改革攻坚的新常态发展阶段。

从城镇化与工业化方面来看,浙江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得到扭转。2013年,全省平均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1.6%,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64%,从城市化发展阶段看,浙江城市化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后期,即将进入成熟阶段。

在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方面,由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从1980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14.3%,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的“新常态”下,发达国家的低迷经济,已经无法为浙江乃至中国的产品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意味着浙江不能再过分依赖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从内部经济来看,浙江还是存在着城乡、城市的严重双重“二元结构”。目前浙江农民工总数在1783万人左右,占到全省5493.8万常住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工业化兴起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聚集进一步扩大了经济、身份差异,导致农民工遭遇制度性歧视,成为社会边缘群体,呈现出双重二元结构特征。

在新常态视角下,更重的任务已摆在浙江面前――在经济减速和提质增效中实现新平衡。中科院连续5年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显示,浙江科学发展总水平均居全国前5,2013年GDP质量指数仅次于北京居。浙江传统产业比重高、民营、中小企业较多,GDP质量指数的升高已属不易,而实现“换挡”之后,浙江经济恢复增长的新动力来自何处?经济的大梁又能由谁来挑起?

对浙江而言,新常态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大调整、我国‘三期叠加’与浙江发展阶段历史汇过程,是多重目标达到的新平衡。经济减速可以接受,但必须在合理区间,要有底线,核心标志是提质增效,根本出路是增长动力完成向创新驱动的转换。浙江必须找到符合自身的产业定位,并趁机占领高点,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先机。

首先,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一切都要建立在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上。近年来,浙江配套打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组合拳是浙江积极适应新常态最好的突破。随着浙江进入新常态,人民群众对环境要素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发展到了这个阶段,速度的放缓有了一定的容忍度,但还要尽快迎合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其次,对于民营企业比重大、中小企业数量多的浙江而言,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创新对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尤为重要。第一,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导向引领中小民企创新。第二,以高新区建设为依托引吸中小民企创新集聚。第三,搭平台促转化降低中小民企创新成本。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抵抗风险方面先天不足,政府需重点做好科技平台搭建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最后,要重视人力资本培育,发挥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降低员工流动可能性。

再次,当前浙江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之际,经济增长面临巨大下行压力时,经济未来“稳增长”,还需依靠新型城镇化。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用意和主旨,并不是“保增长”如此单一,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提升人口质量,奠定合理的人口结构和布局。

最后,浙江要实现新旧动力转换,除了宏观的规划,更需要在微观上提高大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培育一批具有不断的内生创新能力的大中小企业,实现未来的发展。

位于杭州市的阿里巴巴集团改变了金融机构对互联网的看法,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市场迫在眉睫。第一,要发展壮大新兴互联网金融主体,规范网络融资平台建设,创新大数据金融产品,加快互联网金融门户差异化竞争;第二,需加快现有金融机构网络化延伸,大力发展网络直销银行,规范发展P2P等新兴网络融资机构,鼓励多类型金融组织开展互联网业务;第三,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准入、运行和退出管理相结合;最后,应优化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推进互联网金融园区建设,集聚资源促进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