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能化矿山建设合理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2 16:30: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能化矿山建设合理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能化矿山建设合理建议

篇(1)

1 露天采矿概述

露天采矿是采用采掘、运输设备从敞露地表的采矿场剥离岩石并采出有用矿物的一种采矿方法。这种开采方法主要运用于开采金属矿、冶金辅助原料、建筑材料、化工原料等矿物。其优点是开采空间限制小,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劳动生产率较高;开采成本较低,且矿石产量大适合大规模开采低品位矿石;资源利用充分,矿石损失贫化小,回收率高;基础建设时间短,投资较小;开采高温易燃矿体安全系数高;劳动条件较好,生产安全。但也有其缺点即开采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粉尘,运输设备排放废气以及爆破岩石产生的有害成分对于周边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且对开采工作人员健康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开采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开采作业中产生大量的剥离岩级废土需要排放到排土场,占地面积较大。

2 目前露天采矿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采矿技术条件的进一步复杂化,机械化大规模采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和充填采矿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将逐步发展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技术、无爆破采矿技术、自动化采矿技术和连续采矿技术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露天矿将向着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为降低用工数量,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降低管理的复杂程度,各矿山企业正在积极研究生产管控模式。目前国内冶金矿山露天开采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2.1 设备大型化,开采集中化

在合理范围内,采用大型开采设备可以明显提高露天采矿的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例如,目前国内外常用采矿器械电铲,国外特大级电铲容积早已达168m3,是技术上重大突破。而国内目前最大铲斗容积约为76m3,每小时理论挖掘量约6600m3,产量可观。

(1)钻机。国内重点冶金矿山穿孔设备主要是牙轮钻与潜孔钻机,牙轮钻机比例较高(占88﹪),中型矿山以潜孔钻为主。

(2)电铲。国内重点露天矿主要以电铲为主,斗容最大为16.8m3。

(3)采矿技术高效化、实用化。露天矿开采工艺更加成熟、运输方式多样化。

(4)露天矿采剥方法多为陡帮开采,如组合台阶开采、高台阶开采、倾斜分条开采以及横采横扩等。同时采用分期开采、分区开采,尽可能地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5)采矿工艺连续化、半连续化。最具代表性的全连续工艺是轮斗铲采掘——胶带运输机运输——排土机排土,采用这种工艺可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化露天采矿作业。利于生产规模扩大和降低生产成本,但受限于场地、矿产资源等因素,全连续工艺推广运用不及露天矿半连续工艺。

(6)露天矿开采用半连续工艺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工艺,它的实际应用已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国内矿山通过引进大型可移动破碎站—胶带运输装备,建成采场内可移动式矿岩破碎—胶带运输系统,标志着我国间断—连续开采工艺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7)可移动式破碎站。可移动式破碎站是汽车、破碎机和胶带运输机组成的间断—连续运输工艺的核心技术装备之一。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破碎机组可以随时快速移动,保证汽车始终处于最佳运距下工作。

2.3 矿山数字化、智能化

矿山自动化调度系统、采矿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已在一些矿山推广使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4 开采工艺的综合化

随着矿山开采的集中化趋势,单个露天矿的开采范围趋于扩大,开采深度日益增加,开采境界内矿岩赋存条件往往复杂多变。针对这种情况,传统的单一开采工艺方式往往不能与之相适应,使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提高。近年来,多种开采工艺综合应用已经成为大型露天开采的一种发展模式。

2.5 开采设备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迅猛发展,许多自动化、智能计算机设备已经运用到露天开采的许多领域。例如,矿床勘探与地质模型建立、矿山设计计划、矿区及矿山生产管理到设备故障监测等。计算机的合理化运用有利于露天开采的自动化发展。

2.6 对开采矿产资源及周边环境的可持续开发保护合理化

充分利用资源,重建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对于矿山环境保护方面,如复垦造田,三废处理,滑坡防治,煤炭自燃防治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合理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涉及子孙后代长远利益,己受到各国普遍关注。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和规范,对矿山开采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尽量使用节能、环保、高效的矿山开采设备。高效率开采设备、专业化合作分工将是未来大型矿山发展趋势。液压挖掘机在未来的矿山应用中将以大型化、电驱动为主要发展方向。露天矿山开采总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大型化,效益更高化。

3 我国露天采矿发展现状与建议

3.1 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科技发展,国内外采矿技术都有了新的提高,我国目前露天采矿采用现代先进开采技术与工艺,已步入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采矿工艺技术,提高了我国的采矿技术水平,并实行高度集中化开采,逐步合理规范的开发矿产资源,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3.2 关于发展思路的若干建议

(1)对优势矿产资源实行集中化开采,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

(2)根据开采需求,引进国外各种先进开采工艺,投入及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并基于现状运用合理适宜的采矿技术,逐步实现产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

(3)逐步完善与增加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有利于露天采矿的良性发展。

(4)增强露天采矿作业面的设计前瞻性及实用性,对露天采矿场周边环境同时进行合理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设计。

(5)加快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科研与转化。研究矿业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环境变化及防治技术及对污染物处理及综合利用回收技术,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矿山环境保护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转化。引进和开发适于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重建新技术,开展示范性工程。实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山。

(6)强化监管,预防和控制矿山环境的恶化。在矿山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环境保护治理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用,对生产矿山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矿山开采行为,确保环保投入,达到“二废”的合理排放与潜在隐患的及早防治。对已破坏的环境,应限期恢复治理。

篇(2)

中图分类号:TD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1)09-0082-04

引言

作为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感知矿山”就是通过各种感知、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来对真实矿山整体及相关现象进行可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感知和管理。

“感知矿山”的目标是将矿山地理、地质、矿山建设、矿山生产、安全管理、产品加工与运销、矿山生态等综合信息全面数字化。该系统将感知技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智能计算、现代控制技术、现代信息管理等与现代采矿及矿物加工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构成矿山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联的网络,动态详尽地描述并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以高效、安全、绿色开采为目标,保证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保证矿山自然环境的生态稳定。

1.多维度感知矿山系统概述

1.1“感知矿山”之事件机制

所谓“多维度”就是将矿山中的各种信息通过信息集成与MES的方式,汇集至矿山安全生产监控支撑平台,建立起事前预防、事中救援、事后分析的机制,实现“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图1所示是感知矿山系统的事件分析机制示意图。

所谓事前预防,主要是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安全预警。实现时可以采用各种监控形式(例如全局监控模式、局部建立模式、数据监控模式,包括图形、图表、数字等)对矿山安全生产进行实时监控,图2所示是一个事前预防的示例图。

事中救援就是及时有效地调动一切资源进行事中处理和应急救援,也就是以事件驱动为中心,以事件定义和事件分级来响应预案定义和预案分级,真正做到在监控机房实时控制现场救援,同时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建立以资源调用计划、资源组合调用为基础的事中处理机制,最终建立以事件定义、应急预案、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实施为一体的一整套救援体系,图3所示是一种事中应急救援方案。

事后分析包括查找事故原因,分析救援效果等;对事故的分析主要是通过事故回放来分析原因,以改进监控与预警系统;

而救援分析则是对过程进行回放,以分析过程效果,然后改进,再持续改进,以使之趋于完善,图4所示是其事后分析持续改进循环图。

1.2“感知矿山”系统的体系结构

感知矿山系统是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之上,以工业以太网及无线网络为基础的网络结构。可以采用感知控制、多维数据感知及信息融合、管理决策三层支撑体系。在感知层,可采用MEMS传感及分布式传感技术、无线传输与自组网技术对系统供电、安全、生产等子系统进行感知,并对包括人员、设备、矿层结构、通信等井上井下安全生产要素进行实时监控;然后将感知层数据通过多维感知数据及信息融合技术进行统一数据描述,再将数据融合成为整体,为安全生产监控应用支撑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在上层管理决策层,安全与生产相互制约、相互支撑,可为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设备运行、生产调度、预警、应急救援等提供灾害风险评价,以利制定实时避灾方案。图5所示是感知矿山系统的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结构图。

2.“感知矿山”应用模型

我国煤矿数量多,生产规模小,高瓦斯矿井多,水害状况存在重大隐患,开采方式多采用仓储式、巷采、壁式开采等形式。矿井采煤工作面为木支护、大多数煤矿提升系统及其保护系统不符合设计要求、多数矿井通风系统混乱、通风设施设备简陋,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差。由于煤炭生产系统复杂,工作场所黑暗狭窄,人员集中,采掘工作面随时移动,地质条件的变化会使移动的采掘工作面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很可能会导致重大事故,这就给安全工作带来困难。如何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煤矿企业重点关心的问题。

2.1“感知矿山”系统建设的核心问题

在煤矿综合自动化建设的基础上,感知矿山系统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三个感知:一是感知矿山灾害风险,实现各种灾害事故的预警预报;二是感知矿工周围安全环境,实现主动式安全保障;三是感知矿山设备工作状况,实现预知维修。

三个感知的目标都是减灾保安全。为了实现三个感知,需要研究开发矿山特有的感知与测量技术。许多地质参数与岩层运动规律是影响矿山安全的关键因素,如地下水赋存情况、瓦斯与煤突出、岩层受力与冲击地压、采空区发火等。通过先进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可对煤矿有关环境与地质参数进行实时采集,根据采集的数据与理论分析来建立模型,研究煤炭资源开采,尤其是深部资源开采中重大灾害的成因、预测预报理论以及防治对策等关键问题。

目前,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煤矿井下采煤装备的远程定位、煤岩识别、井下安全环境监测、大型设备姿态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移动目标(人员、设备)的精确定位与管理;而基于无线覆盖的移动双向数据信息终端,则综合了人员定位、双向数据传输、报警及信息显示等功能,也可实现对人员的精密跟踪与信息联络,并可建立集调度、监控与管理于一体的煤矿安全生产信息中心。该信息中心可实现对安全生产各种系统的监控、语音通话和视频监控(即煤矿的MES层),从而开发出煤矿井下人员安全管理和救灾应急系统平台。

2.2感知矿山安全生产监控应用支撑平台

基于应用目的的感知矿山模型,可将物联网及其作用尽早落实到矿山建设与生产中去。基于上述原因,矿山的信息化模型势必与数字化、智能化紧密联系。由于数字矿山及矿山综合自动化模型在我国煤矿企业已经有众多的实际应用,因此,感知矿山的建设应该建立在这些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系统。有关感知矿山的系统主要有三层结构:

(1)感知与控制层

感知与控制层可由2层网络组成,即骨干传输网络和感知层网络。感知与控制层主要实现矿山生产与安全过程中各种传感与控制信息的采集与使用。各生产安全子系统在该层以相对集中的方式或全分布方式接入物联网。要构成物与物相联,具有自主网功能的无线网络(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这一层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感知矿山在感知层更多的是分布式感知与控制。

(2)信息集成层

信息集成层通过千兆工业以太网骨干将信息集成到控制中心进行各种信息处理(如信息融合、信息挖掘等),以用于安全生产监控的终端,它们可实现对煤矿安全生产中各个子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功能。

(3)管理决策与应用层

在管理决策与应用层,矿山各个职能部分通过网 络可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如矿山安全生产评价与监管、煤矿灾害预警与防治、煤矿供应链管理、大型设备故障诊断、矿山资源环境控制及评价以及地理信息处理等。感知矿山的开放性模型能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矿井,并且基于统一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感知矿山理所当然是三网合一的系统,除可接入各种监测监控系统外,还可将有线IP电话、无线移动电话、人员定位系统、数字视频系统都接入网络。与基于千兆工业以太网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相比,感知矿山系统主要是突出了其物与物相联的特征以及移动视频及管理层应用特点,图6所示是“感知矿山”系统的应用模型架构。

3.感知矿山系统的应用

感知矿山作为物联网在煤矿上的应用,其特点是先感后知。它通过对井下井上感知数据(人员、环境、设备、产量、地形地貌)的汇集,来为安全生产、安全救援等提供数据决策。系统主要实现矿井概貌、煤炭计量、人员定位、环境监控、设备监控、报警联动监控、预警预案、预警救援、综合统计调度等功能。

篇(3)

中图分类号: U463.3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机械是我国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发展很有力的武器。它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矿山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全数字式现场总线技术为代表现场控制仪表、设备大量应用,使得传统的现场控制技术及现场控制设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繁琐的现场连线被单一、简洁的现场总线网络所替代,系统设计灵活、设备维护简单,信号传输质量也大幅提高。

工程机械智能化系统的组成

智能化系统主要由可采集环境信息的传感装置、可对传感器采集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的知识库以及对工作装置进行自动控制的控制器组成。如图1所示。

首先,利用传感装置对作业对象(例如积土、碎石等)及作业环境进行检测,然后对工作量进行估算(例如积土、碎石等堆积物的体积及作业面积等)。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知识库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制定施工作业计划。根据作业计划由计算机向各个工作装置发出指令,进行实际操作。如果在作业现场装备了智能化工程机械,又没有外部干扰,环境同预期状况一样时,仅通过以上系统就能完成主要的作业任务。

但是,由于工程机械的作业对象性质复杂,很难使具备智能化工程机械的作业程序符合作业要求。如地面状况,既有柔软的地方也有坚硬的地方,含水率和透水性也是因地而异。特别是爆破后的碎石堆积物,岩石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也会对作业进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随着施工进展!当作业状况发生变化时,应对施工作业计划进行适时修改。即当智能化工程机械开始作业后,利用各类传感器对作业进程进行监控,并与作业计划进行比较,当实际作业与计划有偏差时,可根据采集的数据及时对作业计划进行修改,提出建议。

工程机械智能化的技术

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通过安装在工程机械关键部位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机器运行时重要参数的量值和和主要部件的工作状态,通过显示界面以不同的形式显不出来。当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或状况异常时,通过声光报警及显示故障代码等手段提醒驾驶员及时进行处理,以防伤害驾驶或者引起机器某个系统严重损坏。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能很快地发出警报, 而不需要时刻监视仪表,判断仪表上的读数,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

(2)按不同参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分多级报警,具有故障代码显示及自诊断功能,减少故障停机时间,保证整机的工作效率;

(3)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采用监测系统还可使恶性故障得到及时发现和控制,防止隐患酿成事故,还可以对故障的轻重缓急区别对待,提高机器使用中的可靠性。工程机械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技术以计算机、传感器、信号分析与处理为基础,通过监测,定量地掌握机器振动、温度、应力、强度等状态参数,预测机器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并对故障原因、部位和危险程度进行识别与评价,决定维修方法,既识别现状又预测未来。

2、自动变速技术

工程机械由于其作业环境与条件,为提高对随机变化的外载荷的适应能力,大多采用液力传动串接一个液压动力换挡的机械变速器。这种液力机械传动装置兼有了液力传动和机械传动的优点,只要匹配合理,既可避免机械传动重载下发动机的“熄火”问题,又提高了克服低速重载的能力,但这是牺牲了效率达到的,只用于短期克服重载。实践表明,即使用发动机不熄火,也不允许长时间在低效区上作。如在“失速”工况下工作1分钟,液力传动的工作介质由于机械能全部转化为热能而“过热”。

在高速轻载下,如不及时换入高速挡工作,由于液力损失使传动效率降低而造成能量的损耗。目前是靠驾驶员的经验操作来保证液力传动在高效区工作。但是驾驶员的技术水平不同,而且工程机械的作业条件复杂、作业环境恶劣。据统计,工程机械1小时平均换挡操作近1000 次,即不到4秒换一次挡。因此,为了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研究换挡策略,由电子控制自动换挡,实现液力传动经常在高效区工作,将大大提高传动效率和车辆的作业生产率。车辆自动变速技术已经进入智能化时代,控制策略的不断改进成为车辆自动变速技术发展的新特点。随着车辆技术和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功能,实现,人们开始乞求车辆更高的智能性,要求开发具有智能化特征的车辆自动变速系统。随着自动变速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人们对车辆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采用各种新的检测、控制技术以改善自动变速车辆的性能,使换挡控制对路面环境、使用者特点及使用者意图更具适应性。

3、工程机械的自适应性技术

为了使智能化工程机械总是处于最佳的作业状态,工程机械的控制系统应具有随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调整作业进程的功能。对于自行式工程机械来说,主要是实现工程机械的自动导航。

工程机械的导航系统由内部传感装置和外部传感装置组成,通过传感器的相互配合控制工程机械的移动。内部传感装置由机载传感器、编码器、回转仪、激光测距器和加速度计等组成。回转仪用于确定工程机械的行进方向,编码器可确定自己的位置,计算移动的距离及方向。由于存在测量、计算误差,可通过外部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对误差进行修正。目前,常用的导航信号有电磁诱导线和光学反射线两种,导航信号的处理采用推测航法。

(1)光学反射线法

光学反射线法主要用于地下工程,在隧道的顶部安装光学反射线发射装置,用摄像机拍摄光线,再采用图像处理的方法确定机械的位置,控制机械方向及车速。通常在重要地点的光学反射线发射装置旁设置条码标志,使机械对需转弯、减速、停车的地点加以识别。

(2)超声波法

超声波法是在机械的两侧安装数个超声波传感器(用来测量两侧障碍物和机械之间的距离,控制机械的转向,避免发生碰撞。该法适用于地下工程的施工机械。机械在隧道、坑道内行驶时,应及早发现道路的岔口,常用的方法是设立道路标志。但是在地下环境中设立标志的成本比较大,还要维护管理,比较麻烦。所以也有判断坑道形状的图象处理装置。

(3)光学反射线法

光学反射线法主要用于地下工程,在隧道的顶部安装光学反射线发射装置,用摄像机拍摄光线,再采用图像处理的方法确定机械的位置,控制机械方向及车速。通常在重要地点的光学反射线发射装置旁设置条码标志,使机械对需转弯、减速、停车的地点加以识别。

(4)自适应性施工

工程机械的自适应技术不仅能够控制机械的行驶路线,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工作装置自动控制。例如自卸车应能够准确地完成车斗的翻卸,挖掘机和轮式装载机应能够根据作业对象的性质调整工作装置的动作。实现铲土机和轮式装载机挖掘作业自动化。因此,机械的自动控制系统应具备检测作业运行状况的功能。事先建立作业阻力的理论模型,进一步通过机载传感器检测作业中实际挖掘阻力,与理论挖掘阻力进行比较,进行修正。因此建立理论挖掘阻力模型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肖滨诗。 我国离心通风机技术整体改造的设想[J]. 风机技术. 2001(02)

[2] 潘伟,耿锋,罗晓春。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通用监测诊断平台设计[J]. 机电工程技术. 2007(04)

[3] 夏士爱,丁士杰。 装载机双变系统油温超高原因分析[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5(03)

篇(4)

关键词:数字矿山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数字矿山

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数字地球——展望21世纪我们这颗行星”的演讲中提出了数字地球这一概念.随后,我国也提出了数字中国的概念.在此背景下,为了拓展矿山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矿山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降低决策的风险性、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建设数字矿山的构想.

数字矿山(Digital Mine),又被称为DM.目前,对于数字矿山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吴立新教授认为,DM是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是一个硅质矿山,是数字矿区和DC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M的核心是在统一的时间坐标和空间框架下,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类矿山信息,将海量异质的矿山信息资源进行全面、高效和有序的管理和整合.DM的任务是在矿业信息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数据采矿、知识挖掘、虚拟现实、可视化、网络、多媒体和科学计算技术,为矿产资源评估、矿山规划、开拓设计、生产安全和决策管理进行模拟、仿真和过程分析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强大工具.而东北大学王青教授更为通俗的解释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把矿山的所有空间的和有用的属性数据,实现数字化存储、传输、表征和深加工,并应用于各生产环节、管理和决策中.

对于数字矿山建设,目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5种观点:1)数字地球观点:认为数字矿山是数字地球的分支,与数字城市、数字农业等同类,强调数字地球的指导和GIS的作用.2)地质模型观点:认为数字矿山是矿山地质的数字化模型,强调对地质实体的模型建立、模型的互动性和地质属性的精细度.3)信息管理观点:认为数字矿山是企业的神经系统,数字矿山应以MIS为主,强调信息流、业务流、知识管理、协同工作环境和决策支持.4)监控系统观点:认为数字矿山应以监控系统为主,强调管控自动化.5)工程应用模式:认为数字矿山是矿山专业应用系统的集成体,强调应用系统的整合、数据共享和整体实用性.而当前,我国建设数字矿山,更能降低矿山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化解矿山风险隐患,增强安全系数;合理开发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国际上数字矿山的发展动态

数字矿山自提出以来就在发达国家引起了重视,并建立了长远计划.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加拿大就开始研究遥控采矿技术,目标是实现整个采矿过程的遥控操作,现已研制出样机系统.并且,加拿大计划在2050年实现无人矿山的建设,通过卫星实现矿山自动控制、自动破碎和自动开采;芬兰采矿业也宣布了智能化采矿的目标,组织成立了28个专题研究.瑞典也制定了面向矿山自动化的“Grountecknik2000”战略计划.

在数字矿山的应用软件方面,澳大利亚的Maptek公司开发的Valcan软件系统和Surpac MINE GROUP公司开发的Surpac软件系统等都用着广泛的应用.

3.我国数字矿山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矿山还处在矿山信息化(DC)的阶段,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大多数矿山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可共享的信息量少,信息流向无序且单一.这些都造成了矿山企业没能形成信息化决策和矿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规模优势,严重地影响了矿山企业的市场竞争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矿山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处在3个层次.

(1)第1层次——无路无车

一部分企业经营状况较差,不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企业,领导层观念老化对矿山的信息化建设.这都导致矿山企业没有信息化的设备和人才.

(2) 第2层次——有路无车

部分企业经济基础较好,购置了大量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的设备,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没有相关配套的专业软件支持,虽然有先进、齐全的设备做基础,但无法有效利用,导致矿山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仅仅停留在表面工程.

(3) 第3层次——车货不一

一些矿山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较合理的投入,但由于对全局把握不够,导致各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大提高,但整体效果不佳.

而较为理想的局面应该是车货统一,在各矿、局、省、全国按4种模式来组织矿业信息化建设,并且要按照DE和DC的要求和规则逐步建立DM,这是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4层次,也是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矿山企业的努力方向.

4.我国数字矿山的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数字矿山建设布局不均衡的现状,我国应制定如下战略对策:

( l )更新观念,培训人才: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各类人才培训,尽快进行观念更新,使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和协同配合DM建设.(2)加大经费投入,组织科技攻关:政府、企业要高度重视和联合投入,通过设立持续稳定的“数字矿山”资金来支持DM创新研究,组织层次不同、范围不同的科研攻关与技术推广.(3)形成优势合力,稳步健康推进:有关高校、院所和矿山企业之间、不同高校和学科之间要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实施DM战略,力争实现我国矿业产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的矿山和矿区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志勇.露天矿数字矿山建设思路探讨[J].露天采矿技术.2012(1)

篇(5)

Abstract: nowadays, our country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KanZhaYe more matu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y KanZhaYe analysis, th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一、发展现状分析

1.1行业规模

全国注册登记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到2011年年底共有2068个,全国有总人数超过112.90万名职工从事于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以下简称“地勘单位”)。其中:69.08万名在职职工,49.92万名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1:0.78。在职职工中,36.08%为地质勘查人员约22.76万人;11.02%的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约6.95万人;14.63%的为矿业开发人员约9.23万人;剩余38.27%的其他人员约为24.14万人。地质勘查人员中,63.27%的为技术人员约有14.40万人。其中,66.88%的技术人员总数为中高级技术人员,约9.63万名,占所有地质勘查人员的42.31%。

2011年,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为3826.46亿元,其中,专用仪器设备净值95.38亿元,占总资产的2.49%。总负债为1363.97亿元。

1.2资质构成

截至2011年底,2068个企业和事业单位取得全国注册登记地质勘查资质证书:有853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甲级资质,约占43.50%;382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乙级资质,比例为19.48%;有726个单位取得1项以上丙级资质,约为37.02%。

上述资质单位中,共核定13个勘查专业资质类别的甲、乙、丙级资质5758个。其中:甲级、乙级、丙级资质各有1646个、1788个、2324个,它们的占有比例分别为28.59%、31.05%、40.36%。

1.3收支结构组成

2011年,全国地勘单位共实现总收入1303.87亿元。其中332.52亿元地质勘查业收入,约占25.51%;22.63亿元矿业权转让收入,约占1.7 4%;364.73亿元矿产开发收入,约占27.97%;272.43亿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约占20.89%;311.56亿元其他收入,约占23.89%。在地勘业收入中,41.02亿元中央财政地质勘探费,约占12.34%,119.64亿元地方财政地质勘探费,约占35.98%,37.76亿元中央财政地质专项拨款,约占11.36%,30.94亿元地方财政地质专项拨款,约占9.30%,103.16亿元矿产勘查劳务收入,约占31.02%

二、我国矿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发展速度惊人。我国矿业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大幅增长, 带动供应随之增长,其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原材料保障的同时, 资源回收率低、资源高消耗、日渐短缺和矿产对外依存度高等一些问题日益严峻。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有各类型金属矿山10618座,大多始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经半个世纪的开采,老化的矿山近10000座,超出原设计的服务年限10年以上的矿山则比例高达8000座。许多矿山资源枯竭,造成保有储量严重不足,企业生产陷入困境。按我国目前的保有储量,估计到2010年一半左右的有色金属矿山将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到2020年能维持生产的矿山将不足20%。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资源供应的日渐枯竭加剧了其与急剧增长的矿产需求之间的矛盾。当务之急是,做到如何缓解这个矛盾。在全国开展危机矿山项目的同时,更需要大力加强矿产合理勘查与开发,重点研究矿业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方法,进而实现矿产资源的再发现,再利用,减量化,再回收和再复垦等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增进矿业可持续的稳固发展。

三、方法措施探讨

1、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涉及多个部门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建议中央和地方应继续给予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大力支持, 进一步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困难地勘单位,促进地勘队伍平衡协调发展。同时,国有地勘单位应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以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2、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为确保社会稳定,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建议实行地勘单位下岗职工提前退休政策,让大龄下岗职工提前退休,以解决地勘单位下岗职工多、年龄偏大、文化技能低、再就业安置难度大等问题,。

3、确保对国有地勘单位的支持力度。基本建设预算投资政策落实到位,帮助因基地建设、设备更新等欠账过多的国有地勘单位解决问题。

4、改革地勘单位收益分配。建议其收益分配向地勘单位倾斜,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安排的勘查项目,如发现有价值的矿产地,允许将大部分转为承担单位的国有资本金, 推进地质勘查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商业性地质工作。

5、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鼓励在职职工参加继续教育,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地质勘查单位科技人才结构;以科技攻关项目和地质勘查为依托,着重培养科技领域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提高野外地质工作人员待遇,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逐步建立技术、管理、知识三要素参与的地质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新机制,为加强和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及各种优惠政策, 按贡献大小对取得重要成果的科技人员相应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6、加强对地质勘查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引导各类地质勘查单位和企业开展合法地质勘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与勘查作业质量。依据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行业准入。认真做好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的核定和监督管理,严格核实地质勘查单位的人员、资产、设备和管理水平,确保地质勘查单位的勘查资质类别与核定的等级相符。

7、发挥学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开展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注重发挥地质勘查行业学会、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开展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咨询、培训等活动。

结束语

即将进入21世纪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适应新时代的资源供需全球化,还要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加大宏观政策调控等措施,更应强调智能化以及人才创新,凭借科技创新,深化认识矿产勘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并开发的新“认知”,以探寻和达到勘查与开发适应新世纪矿业需求的国家目标。

参考文献:

[1] 裴荣富,梅燕雄,李进文. 固体矿产合理勘查开发与矿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钨业, 2005,(02) .

篇(6)

近几年,在电话网、移动网、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带动下通信基站电源(含动力设备及环境监控系统)的产品品种、规格、系列、质量及产品新技术的采用,导致了基站电源系统复杂化,随着3G业务在各大运营商中实现商用,通信基站的数量又有了非常大的增涨,分布范围较几年前也产生了明显的扩大,同时基站中的设备种类和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加。

这些给广大通信基站维护的从业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各专业维护工作量在总维护量中的占比来分析,其中电源专业设备故障引发的相关维护工作量约占六成以上,寻找基站电源系统故障发生的规律,寻求快速有效的故障解决办法,提升通信基站的维护效率,提高通信网络质量已成为各大运营商运维部门和通信服务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通信基站电源系统的组成

目前通信行业移动基站(以下简称基站)中的主设备大多依靠直流不间断供电系统(UPS)提供能源保障。供电系统由整流,交、直流配电与监控设备、组合式开关电源和铅酸蓄电池组组成,业界主流的额定供电电压等级为-48V。系统设计时会根据负载的容量、市电可用度、保障时间、基站的重要程度综合考量开关电源和配套蓄电池组的容量。已经要做好维护工作,必须了解这些相关电源设备

(一) 整流,交、直流配电与监控设备

整流,交、直流配电与监控设备是局站电源系统的核心部分,担负着将交流电转换成通信设备基础电压所需的直流不间断电源。而且都能做到高稳定、高可靠、高智能化与扩容方便。

这种大容量电源系统的整流架上可安装监控模块,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按国内运营商要求设计,可实现三级监控,能收集、处理、上送配电、模块等监控板数据,还能根据电源系统当前数据对蓄电池进行智能化管理,有温度补偿、充电电流限制、电池容量计算、在线电池测试等功能,也能通过后台实现“三遥” 功能。与整流架配套的交流配电柜、直流低阻配电柜也很有特色,都经过智能化设计,自带CPU和智能接口,前者可检测交流电压、电流、频率、防雷器状态等参数,后者可检测直流电压、负载及蓄电池电流、熔丝状态等参数,两种机柜分别有输入过欠压、频率异常、防雷器故障或输入过欠压、充电过流、熔丝断等声光告警。

(二)UPS

我国各类通信网装备的程控化以及网络管理、运营维护、计费等大幅度应用计算机,加之数据通信与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对UPS类产品提出了许多特殊要求,新一代国产UP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得到发展,成为通信电源的一种重要产品。国内已可生产出质量高、品种与规格齐全的UPS产品,单机容量可涵盖,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UPS品种单一,功率小,不间断供电时间短,可靠性差的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国内UPS产品都具有优良的防雷装置和防浪涌冲击与EMC性能。有高强的网络管理功能,提供RS232、RS485、Modem、SNMP网卡等多种接口,监控软件具备电源事件记录和分析功能,支持TCP/IP协议,可灵活组网,可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实现远程监控。操作简单“一键开机”,操作维护具有友好人机界面,全中文大屏幕显示,可查询各项电气参数、UPS功能设置、电源事件告警提示和故障定位。UPS系统具备自诊断、自保护功能,当市电出现故障或电池即将用尽时可通过监控软件自动存储用户计算机数据、笆蓖出操作系统,安全关闭计算机和服务器。

(三)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

众所周知,蓄电池在通信局站电源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全国范围内的使用量属海量级,蓄电池的质量,充放电效率和耐久性(寿命)直接影响网络畅通与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蓄电池经历了固定型防酸铅蓄电池、早期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以下简称阀控蓄电池)和近年新一代阀控蓄电池三个阶段。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阀控蓄电池,由于采用特种铅钙合金作板栅,或铅钙锡铝四元合金板栅,具有较强耐腐蚀、抗伸延性能,同时提高了负极析氢过电位,在充电后期有效抑制氢气析出,保持电解液水份不被分解,另通过超细玻璃纤维作隔板,利用气体再化合技术,实现内部氧的循环复合,再加上端头柱用多层特殊密封,确保了密封与无泄漏,在整个寿命期间无须定期补水或补酸等维护。

蓄电池的安全性有明显改进与提高,安全阀能自动调节内压,内置的滤酸片具有阻液和防爆功能,加之安全阀、滤酸片、密封圈、密封套、隔板、密封胶等关键零部件与材料全部采用优质件,保证了电池的安全、可靠使用。从运行现场见到,目前国产阀控蓄电池已可自由安装,不要求蓄电池单体端头柱非得冲上不可,面对维护人员侧置也可,一组蓄电池靠墙侧立,大幅度地减少占用机房面积,为电池组进机房以最短馈电连接至通信设备的分散供电创造了条件。

(四)组合式开关电源

组合式开关电源是一种电压转换电路,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升压和降压,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子产品。因为开关三极管总是工作在 “开” 和“关” 的状态,所以叫开关电源。开关电源实质就是一个振荡电路,这种转换电能的方式,不仅应用在电源电路,在其它的电路应用也很普遍,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电路、日光灯等。开关电源与变压器相比具有效率高、稳性好、体积小等优点,缺点是功率相对较小,而且会对电路产生高频干扰,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能产生有规律的脉冲电流或电压的电路叫振荡电路,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就是能满足这种条件的电路。

二、基站电源系统维护的现状

近年来通信高频开关电源的技术已非常成熟,主流厂家的设备在功能、技术指标和可靠性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环境的适应性、节能、可维护性、智能化、数字化方面有了显着的提高。基站用的组合式开关电源的使用越来越简单,需要维护和调整的项目越来越少,维护人员在现场往往只是看看参数,量量电压,似乎觉得没没什么可做的。但是基站电源系统的故障发生频率并没有随着开关电源质量的提升而减少,故障维修所需要的技能也并没有随着设备的智能化和可维护性的提高而相应降低。反而有相当数量的电源系统故障需要维护人员有更加扎实的基本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才能顺利完整维护任务。

三、基站电源系统的特点

(一) 基站数量巨大,分布范围极广

电信重组使主要运营商相继成为全业务运营商,重组后的三家运营商在3G网络建设上投入巨资。据统计,截至2010年4月,三大运营商的基站数量分别约为:中国移动55万个,中国联通40万个;中国电信30万个(数据来源于中国通信网)。通信行业的基站数量超过120万个,如此庞大的网络规模分布在广阔的土地上,使基站设备的维护面临空前的压力。

(二)基站环境恶劣,交流供电复杂

网络的全覆盖是各大运营商竞争的焦点,运来越多的基站建在偏远的郊外、公路的两侧、高山的顶上,有些基站使用农电、小水电或是借用矿山的工业用电,经常出现电压异常波动、停电等故障,使得基站的供电容量和供电质量都无法保证,市电的可用度非常低,给基站设备的维护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铁塔居高临下,雷击灾害频发

高山、野外基站的大量建设,使得雷击灾害造成的基站通信事故频发。铁塔一般都是基站附近位置最高的建筑物,并且铁塔具有良好的电荷输送本领,所以在雷云形成的过程中,铁塔顶端的电场畸变最严重,铁塔最容易引雷。强大的雷电流通过铁塔流入地下,在铁塔周围形成巨大的电磁场,感应出的过电压通过各种途径耦合到设备端,基站交流供电线路、射频引线、3G 的塔放电源线、光缆的加强筋等都是感应过电压的入侵渠道。同时雷电流释放形成的地电位抬高而进行的反击放电也是基站设备遭受雷击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 基站电源系统维护

以下我们将分别从市电引入、防雷系统、开关电源主机、蓄电池、环境与监控系统五个方面来提供一些维护建议,希望能对广大基站维护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市电引入

基站建设尽量考虑专线引入,避免在路由中加入漏电保护开关,如低压引入距离较长则建议架设基站专用变压器。对于市电故障频发的基站,应当果断进行市电整改,这是所有基站电源系统维护的前提。基站市电引入若与矿山、工厂共用线路则在维护中需要关注供电线路中操作过电压和电压异常波动的情况。曾经发生过由于采石场电锯的启动造成基站SPD和开关电源设备的频繁故障。维护中若发现基站平时市电情况良好,但前级设备经常不明原因的损坏,维护人员需要检查用电环境的影响,这点在我们目前的维护中做得还不够。

市电的零线必须保证可靠接入,相当一部分基站的市电故障是由零线的故障引起的。架空线路和引入铜电缆之间的连接必须使用专用接头压接,并做好防腐处理,这样可以防止接头长期在户外遭腐蚀形成零线虚接,避免零线接触不良影响基站供电安全。

交流配电箱要定期检查,防止接头松动,要定期检测基站交流负载电流,核对输入开关整定值的设置是否合理。

(二)防雷系统

基站是最容易遭受雷击侵害的通信网元,基站的防雷一直是通信行业雷电防护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基站的特点,直击雷对基站设备的损害极少,我们进行雷电防护的重点是防感应雷。雷击过程中,雷电过电压经过各种途径耦合到设备端,设备端口和线路间存在的雷电过电压超过设备的耐受水平,就会造成设备损坏。在基站的设计过程中会充分考虑雷电防护的需求,我们在后期维护中需要关注基站的防雷效果。若发现基站频繁遭受雷击损坏,需要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和检测,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进行整改。防雷是系统工程,光靠SPD或是降低接地电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维护人员需要按照维护规程定期测量接地电阻,目前的行业标准中对接地电阻的要求已放宽,事实证明一味降低接地电阻对提升基站防雷效果没有直接的帮助。

维护人员要定期检查等电位连结的规范性和可靠性,这点非常重要,却经常被忽视。另外基站维护中经常发生SPD烧毁造成严重的通信事故,维护中需要检查定期SPD的状态,有条件的话要用仪表定期检测SPD模块的性能,发现异常立即更换。

(三)开关电源

开关电源是整个基站供电系统的核心,通行行业入网的开关电源都具有很高的可靠度(MTBF),但是和网络安全息息相关的系统可用度,我们在维护中要同时关注系统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可修复性,努力降低系统的修复时间。开关电源的故障与市电质量、线路过电压、机房环境以及产品本身的质量都有很大的关系。日常维护中建议定期对基站电源进行检测,包括功能检查和性能检测,每年定期对风冷模块进行除尘处理,有效的日常维护可以大大降低电源设备的故障率。中达电通可以为客户提供类似的检测和保养服务。

抢修队伍要严格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认证,避免在抢修中造成二次故障和人身伤害。可以依托厂家建立24小时应急抢修联动机制,在专业厂家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备件库存,制定严谨的故障(事故)应急预案做到科学管理。

开关电源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的设备,3G基站要在原先防雷的基础上做好上塔电源线的防护。

2008年以来,电源厂家针对基站电源开发出了效能管理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功能的设计必须保证在任何状况下至少有两个模块在正常输出。中达电通在开关电源的效能管理软件上已做了此项设计,用户可以放心使用。

(四)蓄电池

蓄电池是基站电源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基站蓄电池组的维护却一直是行业中的最大难题之一。蓄电池的维护以日常的检测和预测性维修为主。具体来说是对蓄电池组进行定期的核对性放电测试和容量测试,再根据测试的结果对蓄电池进行更换和维修处理。

蓄电池的健康状况与机房环境、开关电源的电池管理功能、市电可用度、蓄电池本身质量都有很大关系,维护中应同时关注上述环节。

蓄电池的使用中要严格防止过充和充电不足,对于有均充需求品牌的电池要按说明书的要求准确设置均充参数。

基站电源系统大多有二次下电的负载管理功能,应当结合基站传输复载的重要性、市电可用度、蓄电池组容量和次要负载容量来统筹考虑二次下电跳脱电压的数值,不建议全网按同一标准设置。

环境温度对蓄电池性能和寿命的影响举足轻重。由于基站的市电状况不好,往往在夏季用电高峰,市电电压不稳定造成空调无法正常运行,使得机房温度严重超标,环境温度升高10度,又不对充电电压进行调整,其电池使用寿命将缩短一半。所以,我们需要对充电电压设定温度补偿,以避免高温下的过充和低温下的欠充。补偿的基准温度为25摄氏度,补偿的参数需要参考电池说明书设定。

发现不良电池要尽快更换,否则会导致整组电池容量的下降进一步则会引发通信事故,更换时要尽量考虑使用相近批次的电池。备件电池可以在日常维护和设备的汰换中取得并进行统一管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和不同容量的电池严禁混用。

(五)环境和监控系统

上面已经谈到机房温度的保持对蓄电池的重要性,机房灰尘同样也会对电源设备和主设备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在做好维护工作的同时必须保持机房的清洁。

篇(7)

我国应急救援的新进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杨栋梁指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在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安全生产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效,与强有力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是分不开的。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应急管理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要突出抓好应急能力建设,为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保障;要在充分发挥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和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上下贯通、纵横衔接、互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应急装备建设的投入,把煤矿应急救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响。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德学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王德学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强化事故预防的基础地位,加大应急管理科技攻关力度;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社会化工程,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纳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之中;全面构建功能综合、优势互补、上下贯通、纵横衔接的网络化应急救援体系;落实属地为主、条块结合、上级指导、专家会商和救援队指挥员参与决策等制度,提升科学施救水平。王德学要求,要加强国际间的安全文化交流;深化国际间的安全生产应急技术合作;开展国际间的安全生产应急培训和竞赛,提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设的标准化水平、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队伍的正规化水平、施救的科学化水平。

新理念 新理论

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

“事故易发、多发是我国现阶段的实情,减少伤亡是最大的民生。为此,我们必须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应急准备和科学处置转变,由政府包揽向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广泛协调、公民积极参与转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如是说。他还就深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按照底线思维的方法,立足应对重特大事故,立足应对巨灾造成的次生、衍生事故,加强应急准备工作;本着布局合理、专兼结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原则,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发展应急产业,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实施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工程,提高广大职工和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领导的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和舆论引导力。”

应急联动机制成效明显

“中国政府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自上而下建立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层次、全覆盖的应急联动机制。中国应急联动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生命至上、整体合力、快速响应的原则。”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王志坚在介绍中国的应急联动机制时说。他还举例道,2013年5月20日四川泸县地震救援中,从接警到展开救援,响应灵敏,处置果断,行动迅速,信息的及时性发挥了关键作用,这说明信息就是战斗力。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矿严重透水事故救援中,救援力量和装备快速到达极为关键,说明应急联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迅速协调相关各个部门,建立空地运输通道,将力量装备快速投递到现场,也说明时间就是生命。

用系统方法进行重大灾害备灾

“应对重大灾害的备灾和应急响应规划,往往存在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影响全盘救灾行动,进而影响长期的灾后重建工作。因此,需要各部门多管齐下,采用系统方法。”美国威特奥布莱恩公司首席执行官、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前首席运营官肯·伯里斯介绍了美国的应急管理理念。他介绍,若灾害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救灾能力就会有很大的负担,需要投入更多力量应对问题,这时,系统方法就不可或缺了。采用系统方法制定和维护应急响应方案的措施包括:为各类主体制定并实施标准应急响应、灾后恢复工作框架;扩展应急管理任务;加强监督和协调能力;加强信息搜集和分享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持续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此外,标准化应急管理系统和早期预警及告警系统,是应急响应方案的新的发展趋势。标准化应急管理系统由事件管理系统、机构间协调和沟通机制、互助约定和民间组织的参与、扎根基层等部分组成。

新技术 新方法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开始开展重大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和应急救援等相关研究。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的安全监测监控,是重大工业事故预防控制体系‘辨识评价—安全规划—监控管理—应急救援’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魏利军,介绍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他指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监管工作的方向为:综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现代控制、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风险管理等先进适用的技术,将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与监管为主的重大事故预防控制,朝数字化、网格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研发集成先进技术装备,为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和安全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引领 强化救援装备建设

篇(8)

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顾大伟在“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宣贯会上表示,未来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要“实现三个转变、坚持三个原则、突出三个重点”。

所谓三个转变,就是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在建设目标上应该实现从过去注重业务流程电子化,提高办公效率,转向更加注重支撑部门履行职能,提高政务效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在建设方式上,应该从各自为政、相互封闭,转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其建设模式也应该从粗放式、离散化转向集约化、整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顾大伟表示,要想真正实现上述三个转变,今后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无论是项目建设单位还是项目审批部门都必须按照以下三个原则,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一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即建设项目的取合和建设内容的选择,应以服务公众为出发点,必须按照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整体要求,以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优化业务应用流程,改革公共服务模式,创新行政运行机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型。

二是提升信息能力的原则。即建设单位在规划设计电子政务项目时必须围绕提升四方面的信息能力来规划建设内容。包括提升处理国计民生重大事务宏观决策能力、提升监测和规范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能力、提升社会公平普惠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及提升维护网络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能力等。

三是构建整体系统的原则。即按照五中全会《建议》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本要求,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工程进行顶层设计、合理布局。所建的工程,都必须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中的重大问题,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能和具体建设项目,形成一个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整体性和系统化的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以发挥信息网络化提高多部门协同水平和监测、决策、服务的信息能力的关键作用,从而大幅提升党和政府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效率和效能。

顾大伟还表示,关于三个重点,是指电子政务工程所支撑的业务领域重点。“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涉及方方面面,电子政务工程的选择重点,是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的,一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信息化能发挥关键作用。基于此,确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经济社会安全、提升治国理政能力这三个重点。围绕这三个重点,具体安排了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工程。如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安排了健康、住房、社保、食品、药品等信息化工程;围绕维护经济社会安全安排了金融、价格、能源、信用、安全生产、应急维稳环保、等信息化工程;围绕提升治国理政能力安排了行政执法、民主法制、执政能力等信息化工程。

为此,“十二五”及以后一段时期,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将按照实现三个转变、遵循三个原则、突出三个重点的总体思路进行建设,以切实发挥工程实效,加速服务政府转型。

加速服务转型

为保证“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服务的转型发展,《规划》确定了重点建设项目:一是构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包括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二是深化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包括人口信息资源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文化信息资源库;三是完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设施;四是推进国家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全民住房保障信息化工程、全民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市场价格监管信息化工程、金融监管信息化工程、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程、信用体系建设信息化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应急维稳保障信息化工程、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工程、民主法制建设信息化工程、执政能力建设信息化工程等建设内容。

相关专家表示,现阶段我国面向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信息化系统需加快建设。发改委要求建成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信息等五大基础资源库,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成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并推进健康保障、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等1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规划》要求充分保障工程的建设资金和运维经费,列入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预算,国家对中西部给予适当补助,发改委专项资金将起到显著的杠杆作用。

关于基础信息库面向政务和社会开放,“上海模式”获得肯定。《规划》要求五大基础库支撑面向国计民生的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即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形成一个基于统一底层数据库的统一平台,决策系统可以贯穿各个部门从而形成政府“ERP”。目前上海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正是基于这个框架,改变传统的各业务条线割裂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占得先机,“上海模式”将加快向各地推广。

此外,《规划》要求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建立基层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保“一卡通”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区域医疗);推动远程医疗试点。“十二五”时期,医改的重心逐步从基层上移到公立医院,涉及到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深水区。2009—2011年医改由卫生部主导,卫生部作为业务部门不够强势,因此进展较为缓慢。发改委的深度介入有助于快速理顺利益关系,加快改革进程。

对于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异地结算。“十二五”期间在金保一期工程基础上,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建设覆盖乡村社区、实现多险种和跨省区接续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信息系统。现阶段工作重心是加快异地结算系统建设,以及医保对医疗的监管系统。在发改委的牵头下,人社部和卫生部将深入合作,将医保对医疗行为的监管以及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落到实处,信息化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协同效应明显。

篇(9)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015年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面临严峻而复杂的形势,市场需求仍有不足。从主要统计指标来看,装备制造业存在下行压力且回升的基础不牢固。由于金属切削机床行业市场有效需求下降,机床行业低水平产能过剩突出,用户需求结构升级,机床行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比较严峻。汽车产量下滑比较明显,经济效益跌幅较大,重型机械行业的重点产品产量明显下降。2015年1-9月,重型机械行业下行压力较大,行业统计的4大类重型机械产品产量大幅下降,矿山专用设备累计产量39.6万吨,同比下降15.3%,金属轧制设备累计产量8815吨,同比下降30.6%,金属冶炼设备58119吨,同比下降38.2%。水泥专用设备58118.7吨,同比下降37.2%。输变电行业是电力行业中最具潜力的细分领域,该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由于输变电设备相对于电网建设投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行业复苏迹象不明显。2015年1-8月,辽宁输变电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5.9亿元,同比下降7.5%。实现利润35.1亿元,同比下降11.7%。实现利税54.8亿元,同比下降14,8%。2015年1-9月,变压器产量9965.5万千伏安,同比下降15,0%。电力电缆产量137.2万千米,同比下降5.7%。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战略性基础行业,对总体的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关键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亟需投入大批自主创新人才。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障碍

(一)装备制造业人才创新的动力不足

目前,对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没有形成,导致装备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对滞后,难以发挥科学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功能,缺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难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尽管辽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但同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比重仍然偏低,并且2/3的研发投入经费来自企业,政府的投入力度不高。虽然已经搭建基础的科技研发平台,创立大型的科研设施,但还存在着盲目重复的购置以及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由于其缺乏较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很难打造国际品牌,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二)科研力量布局和结构调整不明确

目前,在辽宁省的科技事业单位中,存在多、弱、散等问题,大多表现为各类研究机构的重复设置以及高校科研所的交叉布局。辽宁省对于有关卫生健康等公共科技的投资存在严重的不足,公益类院所的人均经费相对比重较低,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也落后于基础研究类。公益性科技研究、平衡基础研究以及前沿技术研究三者间的关系略有偏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研发造成一定的障碍。此外,装备制造企业过多地从微观角度投入科研经费,没有从整体上研究公益性科技并重新合理安排,对于各个层次科技力量的布局也没有综合的考虑,使得创新人才无法充分发挥科研力量。

(三)创新科技人才流失和培养激励不足

截至2015年末辽宁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9.7万人,其中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17.4万人,专利申请4215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332件,授权专利2518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569件。2015年共有21项成果荣获国家的科技奖,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不仅如此,研发投入的人数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另外,人才培养梯度出现断层,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并且,有不少创新型的人才在出国深造后并没有回国,这与个人职业的发展相关,也与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相关,创新人才的激励政策不足。

三、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自主创新动力

优化创新服务,加快设立“互联网+”的创业网络体系,建设少部分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并建立“创业大街”、“创业园区”,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链条。在辽宁省内依托装备制造的骨干企业,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实施产业化项目,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推动产、学、研、用协力合作,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助推辽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参与到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标准制定中,使自主创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从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出发,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基地,使辽宁装备制造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构建全面的自主创新体系,创立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篇(10)

[中图分类号] O74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253-2

0前言

在矿山相关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实现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目标,主要的管理对象为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矿产方面的自然资源、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利用的资源、人才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市场的开发和资源的配置以及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情况等,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是将上述各因素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能够达到的规范程度等相关的性能进行充分可靠的分析和确认,引用日益普遍的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把握好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这一核心性的问题,将矿山项目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从客观上来看,数字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合理运用能够让企业组织的整体更加的扁平,并构建起一个联系密切的网络体系,提高信息传递与共享的效率。对于矿山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建设来说,数字化管理手段的运用是对传统企业管理的一个突破,实现了管理方式的进步,实现了对企业整体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并以此为基础,保障整个物流、资金以及信息等体系的畅通与高效,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1管窥数字化管理系统在矿山企业中的应用

1.1特点

所谓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时代的产物如计算机技术、通信工程技术以及智能化的实现等方面的技术,对管理的对象与实际的管理方式与行为进行具体的量化,保证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具有规划性、高效性与创新性。具体来说,这一管理方式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通过网络手段的运用实现企业信息与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传递;其次是通过量化的手段来将具体的管理过程进行计算,解决管理中的问题。而若想有效的运用好数字化管理系统,需要由强大的GIS技术作为支持,方便信息与数据的获取、检索以及具体的分析等工作。

1.2现状

首先,从国际上来看,国外的很大一部分矿山企业已经在上个世纪的末期意识到了数字化管理模式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尝试着将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应用,来对企业中的数据等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和分析。而包括我国平朔等较为先进的矿区在内的露天矿山,已经能够实现足不出户完成采掘计划的制定、矿床模型的生成等工作,这种动态性的工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矿山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相关项目的完成。

但是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矿山发展的信息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从基础设施等硬件设备来看都尚不完善,没有大量的信息能够进行共享,同时从信息的沟通与流动方向来看也是非常单一而混乱的。不可否认,随着最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努力,我国矿山企业的项目建设与管理在信息数字化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进步与成绩,但是从整体的软实力来看,是远远无法匹及发达国家的。事实上,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为建立起自己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因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非常的不稳定,更没有深入的理解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真正含义。而在矿山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谓的数字化管理即充分重视管理的作用,同时发挥IT技术的辅助作用,实现企业的重组与制度的不断改良,而贯穿始终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互动式的推进过程,增强企业的发展软实力和根本竞争力,实现企业自身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是我国目前矿山企业发展与项目建设所应追求的主要方向与目标。

2数字化管理系统在矿山项目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以我国的龙煤矿山为例,已经尝试构建数字化系统进行企业的管理工作,并且将网络协同技术运用到自己的体系构建中,针对项目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和棘手问题,运用了先进的WEB2.0技术,从而能够使得企业的管理工作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效果。而具体来看,在该矿山构建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中,主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远程方面与监控方面,安置了DLP监控体系,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很多配套的子系统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人员培训工作的落实、绩效的审核情况以及对项目潜在风险的评估和安全隐患的清除等。这样几个部分就基本上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具体来说,远程监控系统工作的完成主要是通过在对项目进行具体落实的地点安装监控的方式来完成的。同时,监控影像会由专门的网络系统进行运送传输到指挥监控中心,由此实现了对项目完成情况的实时监察与掌握。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必要的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是由远程的视频教学来完成的,同时多媒体以及网络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使得培训工作更加的高效和专业,实现了对传统企业培训模式的较大突破。第三点,关于工作人员的绩效审核与风险的评估,是通过建立的数据系统对各种安全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充分发挥对相关档案和数据的检查作用,实现绩效的有效测量和整理。最后,若要实现了项目安全隐患的有效排除,就应当对调查人员、事故信息等进行建档,同时在进行检查与整改的过程中应当采用闭环的方式来施行更加有效的管理。

对于龙煤矿山来说,它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模方式是以需求为立足点的,同时将受管理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将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更新,建立J2EE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一些轻量级的框架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完善。这个项目的整个实践过程经历了十四个月的时间,所取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是有目共睹的。

3关于矿山项目中数字化管理系统运用的建议

首先,应当注重对管理系统整体的规划和逐步清晰的实施。我们应当认识到,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工作是非常庞大而繁杂的,这一系统的完善不仅能够将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同时也帮助矿山企业作出了明确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所以,应当那个对项目的整体发展作出详细科学的规划,保证每一个步骤都能够在计划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落实,保证每一笔投资的有效性,减少其重复性,从根本上保障各个子系统与项目建设部门之间能够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第二,在坚持的原则方面,应当以企业能够取得实际效益为所有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同时兼顾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矿山项目实践中引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与层面上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自身的实际竞争力,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获取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而应当注重经济效益的取得与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坚持。在这样的原则之下所进行的数字化管理活动才能够体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不仅要做好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工作,还应当以此为契机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及时的改革。要想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矿山项目实践数字化管理系统,并不是单纯的购买一些软件与硬件设施,利用信息技术对人工劳动进行简单的代替,也不是对其进行生搬硬套,随意结合。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组和改造工作,找准与生产流程的契合点,实现良好的接轨,以现代化的信息数字技术为载体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进行引进和学习,打破僵化的管理模式,做好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以此来推动我国矿产企业的高效与稳定发展,获得竞争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4小结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非常明确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若想企业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必须主动的更新自己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竞争软实力。对于矿山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实践来说,若要保证其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获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必须主动尝试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在实践过程中将其进行不断的完善。通过将各种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收集、总结与分析,可以获得更高的管理效率,实现对生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并做好数据挖掘工作。由此,我国的矿山企业的发展才能够迈上一个更高的发展台阶,我国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才能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最新矿业安全生产职工技能培训实用指南:中国矿业出版社.2009.

篇(11)

1.引言

近几年国家对煤矿企业安全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及信息化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各大煤矿企业都着手走自己的信息化之路。加上本身煤炭价钱的飙升,给煤矿企业行业的信息化之路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使其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如鱼得水,引进的设备、系统越来越有技术含量,从最初的辅生产的理念走到了现在的智能化[1]生产的理念。

但是诸多的煤矿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往往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往往把所有的规划、建设、调试和维护都交给建设方,结果造成系统不符合本企业需求的尴尬境地。更甚,有的煤矿企业在信息化系统已经成型或已经开始使用,相关工作人员不会操作,甚至有抵触的心理,并且,没有提供技术支持的信息化系统管理人员。这样,信息化系统的最大价值肯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甚至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进而违背了建设信息化道路的初衷。

2.前期准备期[2]

煤矿企业要着手走信息化道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安全指数,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本矿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结构[3]作一个合理的调查,筛选出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精通各个生产环节和管理环节的工作人员,让他们作为信息化之路的带头人和后续信息化系统使用的管理人。如果发现本煤矿企业这样的工作人员没有或者太少,就应该不遗余力地引进上述的复合型人才[4]。

选定好信息化人员后,先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参考同行业的信息化模式,有条件的可以到别的煤矿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再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协调、规划、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方案。这样,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模式的轮廓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的同时,也自然培养出了能适用企业从常规化到信息化转变的信息系统技术人员。

3.调研期

煤矿企业开始实施信息化建设,开发人员必然要对煤矿企业进行前期调研,这个环节对建设单位和煤矿企业都是有着致命的重要性。对建设单位而言,通过前期调研,才能制定合理的工作进度、采用最优化的技术手段,否则开发的进度、煤矿企业的满意度都不能得到保证,甚至会造成系统的二次开发,这毫无疑问会对煤矿企业的信息化进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建设单位到煤矿企业进行前期调研时,煤矿企业应该积极配合,先让煤矿企业的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员与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交流。交流过程中信息化负责人先拿出自己规划的信息化方案,再参照建设单位的方案,在技术可行问题上、是否符合煤矿企业长近期的规划需求问题上达成更一致,然后再陪同调研人员到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更针对性的调研。

最后对调研接过的认可,不要让领导来拍板,最好由使用各个子系统的工作人员做出最后的表决,例如在对调度室信息化建设的前期调研结果上,调度室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最后的否决。这样既能保证开发的信息化系统针对行更强、品质更高,又能使工作人员更容易操作系统,毕竟是为其量身打造的信息化系统。

4.使用期

建设单位按照协议交付成品后,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系统要有一段时间的适用期。为了尽量缩短适用期,首先要向全体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构架,及系统的优越性,使员工确信信息化系统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保障安全生产,提高信息化系统在工作人员心目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其次要全面提高系统使用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为不管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5]。其操作熟练程度会对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数据处理的合理性和数据的科学性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因此要把计算机技能放到使用人员的工作责任范围内,并把此项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一定层次的计算机技能加上为其量身打造的友好的用户界面,相信对系统的操作很快就能达到得心用手的地步。

5.维护期

煤矿企业信息化系统庞大而复杂[6],再加上煤矿企业生产环节的复杂性、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系统的软硬件维护起来非常困难。因此煤矿企业要把系统的维护工作作为信息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运行仅仅依靠系统管理员,是远远不够的。煤矿企业必须要把全体员工纳入到这个子系统中,并制定分工明确、反应灵活、奖罚分明的维护机制。

这个子系统的功能:最及时的发现系统故障,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此信息反馈到管理员手上,管理员在把信息实时地传递到相应的技术人员那里,技术人员快速作出反应,把故障修复好。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每个环节都不产生滞后,才能保证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时刻发挥到极致。例如,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一个传感器,在采煤面被损坏,在维护机制的作用下,很快被井下一线工作人员发现,然后汇报上去,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好,安全隐患也就自然排除了。

6.总结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7],相信经过采煤人的不断开拓进取,以信息化生产、安全、管理为主要内涵的信息道路会越走越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效生产、安全生产也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深及经验的积累步步高升。企业的最终获益也会呈指数的形式增加。

参考文献

[1]王正祥.矿山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矿山机械,2008 (36):45-48.

[2]郑春香,韩承双.煤炭企业信息化前期准备与选型方略[J].煤炭经济研究,2009(36):46-48.

[3]董岩.谈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点[J].今日财富, 2010(1):63.

[4]王彧.“五点论”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J].煤炭企业管理,2006(12):63.

[5]王勇.我国煤矿综合自动化技术综述[J].研究与应用, 2006(4):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