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课前精心的预设和课堂精彩的生成
地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计划完成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在“荒漠化的防治”的教学中,就应该达成这样的目标: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人为原因的关系,建构出荒漠化从形成发展到治理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一般方法,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在上“地球自转和时差”时,由于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不知道经、纬线(度)知识,就必要先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出经、纬线(度)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样方可达到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减少教学中的阻力。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地理课堂也更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1)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不同。新课程下的老师不可以用同一个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2)地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会有许多生成的东西。初学地理的学生会有很多疑问,老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体会地理思想。地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往往都是学生理解困难的,而这些恰是地理思想渗透的好机会,因为生成的疑问是学生自己主动在大脑中产生的,对疑问的解决自然印象也很深刻。(3)课堂教学应该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以求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而促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产生良好的“生成”。
二、挖掘教材中的“活动”资源,让教学充满生机
新课程地理教科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活动”的安排特别多,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脑。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灵活安排“活动”教学的思路,也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很好途径。“问题”情境的创设建构,是开展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问题”情境法“活动”教学流程安排如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地理资料、图表从材料和图表入手,层层深入、逐步的创设认知冲突学生积极思考逐一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认知成果,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有难以解决的疑问时即时给以启发、引导。师生的共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1)为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弥补教材的知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2)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认知的清晰思路,一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地理技能,落实地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如在“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中,分析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时候,可设计问题:为什么地球就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呢?这是在无疑处设疑导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注重课堂参与性,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善于学习地理,并且能够将所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推动学生综合发展。
一、从教育根源抓起
教师提升思想认知是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服务和管理的融合,采取随机听课、教学评价、学校达标会考调研等形式,进行跟踪调研,实行多样化评价指导,进而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认知和教学行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端正的态度进而实现地理教育管理目标。
对教师专业水平进行严格要求,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保证。初中阶段,地理知识在思维逻辑上结构上较为缜密,地理知识较为抽象,特别是新教材的出现,留给了教师充足的发挥空间。针对这一问题,初中地理教育管理可以对教师进行全过程培训。即:参照农村教育发展形式,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帮助教师完成地理教材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使教师能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图文并茂融合式教学模式;然后根据教学进度,对全市农村教师进行网络培训。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逐层分析,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实现初中地理教育管理的全面落实。
二、寻求创新型管理方法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平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散,使得初中地理教育管理的间断。针对这一问题,只有寻求创新型管理方法--科研增效。
相对于教研活动,科研活动优势更为显著。所以,可以参照农村地理教学情况,制定重点科研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为目标,鼓励农村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例如:以“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为课题,分别设置不同的研究形式。例如:活动课教学研究、实践活动研究等,通过科学的方法深化研究设计管理,通过海陆的变迁,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研究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让教师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特色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的课题研究,才能提升教师地理教学技能,进而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实现农村地理教学的增值效应。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创新型管理方法更具有特色优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导向。不断的进行地理教学研究,将推动教师专业技能为研究对象,提升教学质量为热荩辉谔骄恐刑剿鞣⒄梗我想农村地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将会得到大跨步式的提升,其教育管理效果将更为显著。
三、管理好课堂双主体
根据农村地理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特点,实行双主体教学形式,即:地理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是一种合作形式,注重主体教学形式,进而抓住课堂教学管理。双主体在不同的教材中有着不同的效果体现。在某一个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某个区域为例,进而掌握了解区域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方法的掌握而主动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区域地理进行定位--定性--定向,探索出一条学习规律。在“不同区域差异”教学时,师生双主体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不同的方法。在学习自然地理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私利概念、规律的产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神奇魅力,树立正确地理观念和学习态度。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师生结合共同研究人地关系的发展,进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另一方面,师生主体效果在不同的课堂状态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初中地理课堂分诶:新知识学习、知识复习、知识评讲;根据教学理念,在新知识学习下,以教师为主体影响主要表现在“示标”“定标”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要利用沟通交流、课堂练习等教学目标中、在知识复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学习理论知识,师生双主体影响下充分展现整合练习、应用练习等不同教学环节中。讲评主要是对习题知识的讲评,将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双主体形式,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管理。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管理方法渗透在教学中,相互监督相互发展,进而改变农村地理教学现状,弥补其不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分别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管理中注重实用性、管理好课堂双主体,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初中地理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不变模式,知识从教师嘴里流出,直接灌注给学生。其实,学生是以一个有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来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构建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学生可能听懂了,但学生课后没有时间巩固,下次上课时上节课内容几乎都忘了,这在我们教学中时常出现的现象。
“自学自测”是指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目标,采取自学的方式,可以自学教材,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等,把握课堂学习知识点。也可以根据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结合插图或老师带来的挂图,找到相应的问题答案。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利用精彩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图片或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就地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屏幕或板书黑板,把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然后学生熟读教材,可以通过看书、读图、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问题。当然,教师要备课充分,设计问题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有条有理。例如:在讲中东地区,教者就中东地区是热点地区,通过投影将历史上的多次战争资料或影片片段给学生介绍,让学生知道该地区多次战争的原因,就知道该地区为什么是热点地区;就“三洲五海”教者要引导学生如何结合中东地区地图,在图中找出“三洲”亚洲、欧洲、非洲,“五海”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并要确定它们在地图上位置,这样在考试中无论填图还是选择都能迎刃而解。
“自学”阶段,我们一般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多渠道、多手段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督促学生自学,确保每位学生都专心学习,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指导学生“互学互助”做准备。
二、“互学互助”,让学生合作、交流
“互学互助”是在学生“自学自测”的基础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知识点质疑、释疑,让学生就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易错点相互讨论、交流。在这个阶段,对疑难问题相互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内部让自学能力强,领悟能力快的学生与同组的其他同学讨论,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然后,一部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跨小组来解决,这组学生可以帮另一组学生,把学生能弄懂得学生自己弄懂。这里要明确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并给予表扬鼓励。最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易错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让已经会的学生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都有受表扬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导学导练”,教师分析难点、疑点
一、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地理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知识以及品质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是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上的运用是指通过地理教学使得学生们掌握地理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等,将学习到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一些以前不能理解的问题,比如说怎么辨别方向、怎么进行工业布局、怎么看地图等;地理知识素质教育是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地理教材使学生学习到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基本的地理概念、基本的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等,使学生清晰地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系统中的基础知识;地理品德素质教育,是指学生在努力学习初中地理知识和综合能力不断培养的过程中要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且在行为上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程度、知识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水平等这都是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目标。
二、 课堂教学的原则的分析
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地理课堂教学不仅要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以下是几个原则要求:
1.改革性的原则:初中地理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努力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造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地创新,使得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渗透。
2.发展性的原则:初中地理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还可以直观地利用地图等各种教具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地理知识量,还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觉动手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持续学习地理的热情。
3.民主性原则: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观念,养成“学生为主”的观念,把学生摆在首要位置上,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积极性,用热情的语言和让人尊敬的行为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形成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4.实践性原则:实用性比较强和综合性比较突出是初中地理学科比较突出的特点,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展开相应的课外活动,加强地理学习的实践性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学用能力。
三、备课要求的分析
对于一个初中地理教师来说,备课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保证,必须做到态度认真地完成备课和编写地理教案。要更好地完成地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层的探究,明确教学目标。近期以来,地理教育的指导思想、体系机构、教育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这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化,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好地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素质教育对于公民的要求。同时,教学要求和内容更加明确和清晰,有益于初中地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对于国家的现状和环境的现状及世界人口问题和压力都进行了明确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现实情况。
2.对教材层次进行掌握,编号教学提纲。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提纲。在编写教学提纲的时候初中地理教师要注意的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结构的同时要分清教材中的重点、分清主次,注意前后和内在的联系,这符合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符合地理学科的先后发展逻辑顺序。
3.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设计,直观教具上场。初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地理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在备课的时候地理教师就要预计到上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好,使地理教学灵活却不复杂,紧张有顺序地进行,地理教师充分了解直观教具的用途,并且对哪种运用方式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加以思考。
四、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要抓好
(一)精心设计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在开始上课时,往往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课前某些活动的刺激上,头脑里还有兴奋的余波,这时教师应迅速组织好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容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为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做好了铺垫。因此,恰如其分地导入是营造地理教学情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讲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一节关于我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时,我首先提出一道问题让大家思考:“7月底,北京连降大雨。刘艳从北京出差去吐鲁番,妈妈提醒她别忘了带雨衣。9月下旬,北京秋高气爽。刘艳要去广州开会,爸爸也让她带上雨具。刘艳爸爸妈妈的做法,哪个必要,哪个多余?”学生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于是带着问题先看书,再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爸爸是必要的,妈妈是多余的。为什么呢?教师带领学生边看图边讲解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规律等。学生终于明白:吐鲁番处于我国的干旱地区,7月份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极少下雨,所以没必要带雨具;广州处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又位于我国的南方,雨季来得早,退得晚,4月—10月份都处于雨季,所以有必要带雨具。通过问题式的情境创设,学生引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对地理学科产生好感,做到愿学、爱学、乐学。
(二)运用身边事物,创设生活情境
地理教学过程,要力争把系统的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表现出来,用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地理课堂应充分利用挂图、插图、照片、剪贴画等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或者从学生亲身经历和身边的实际出发,积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情趣。
目前,我国任教版七年级地理课程一开始就讲授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时差等内容,这对于刚刚升入中学不久的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难点,因为经纬网属于立体几何的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到。我认为,地理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身边的现象来了解地理事物和认识地理问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描述纬度和时差的:首先,通过投影给出一幅亚洲示意图,在这幅地图的四边分别有四个小孩。位于北极地区的彼德穿着厚厚的鸭绒衣还冻得瑟瑟发抖,站在赤道上的玛丽只穿着单薄的裙装还热得大汗淋漓。日本小女孩背着书包,迎着灿烂的朝阳去上学,而西亚的阿拉伯小男孩却还在呼呼大睡。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亚洲的不同地方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现象?”让学生就这些现象展开思考,倘若想不出来,我再讲答案。
二、语言调控,驾驭课堂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人课语要叫得开,结束语要凤尾之笔。讲课时,语言要清晰,语速要适度,有节奏,有余味,从容不迫,娓娓到来道来,方可牢牢控制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内容时,可用下列语言进行描述:“夏天,草原像一块美丽的绒毯,蓝色的马兰花,黄色的野樱花,白色的牵牛花,争妍斗丽,微风吹过,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远近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啃吃青草,天空浮游着白云,远处传来了爽人心肺的牧歌……”好像使人置身于诗画一般的迷人景象里。或者也可用大家熟悉的诗句“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底现牛羊”来描述。
三、偶发事件,机智调控
一、忌教师唱“独角戏”,宜让学生全面参与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平等的交流、探索过程。但实际上,不少教师在上课时仍然是唱“独角戏”,很少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很少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参与教师备课、参与课堂交流、参与习题设置。参与教师备课,并不是让学生去备课,而是教师要在已有所准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为自己搜寻、提供一定的教学素材;参与课堂交流,是指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并以发言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参与习题设置,是指在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完成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自己设置一至两道课后作业。这三个“参与”,如果能落到实处,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忌空洞抽象。宜形象直观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空洞抽象,学生就难以理解,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忌空洞抽象,宜形象直观。
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形象直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利用好学生脑海中的影视资料。初中地理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在影视资料中呈现,因而影视资料是地理教学中信手拈来、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运用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运用好教学挂图。挂图是地理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具,运用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悟教材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第三,运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在大部分学校得以普及,地理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设备,通过声、光、电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形象地呈现教材知识,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三、忌远离生活。宜联系实际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远离学生生活,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忌远离生活,宜联系实际。
地理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是一件难事。一是要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二是要联系学生的所思所想,三是要联系社会上所发生的大的地理事件。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重视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相应的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如在“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教学中,由于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并不真正存在经线和纬线,而是为了准确定位某一点的位置,而使用了经纬网。在经纬网确定位置的图中,是“横纬纵经”,同时指出一些具体的位置,如北京的位置是116°E,40°N。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位置是:103.4°E,31°N,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二、营造互动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双边的互动学习关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师生平等的对话、互动交流的氛围,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教学民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世界第一大洲”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知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②跨纬度最广;③东西距离最长;④人口最多(约36.8亿);⑤有许多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高的大草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等,所以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这样,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在积极地、目标明确地讨论中,学习和掌握了新的知识。
三、培养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猜谜语、举实例、编歌谣、搞竞赛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青藏地区”,可向学生展示2001年12月发行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邮票,让学生知道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二期开工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对促进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与沿海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成为我们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教师必须具备优化整合教学过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一、组合教法,优化地理课堂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景,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提问。我在八年级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虽然幼稚,我并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其大胆设想的同时,我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中,最为核心的是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首先要设计如何导入新课,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紧扣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根据不同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复习导入、演练导入、“生活”导入、直接导入、设疑导入等。复习导入设计主要用在所学的新知识跟前面以有知识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教学中,例如,在学生学习长江的知识后,老师可以问学生:长江的长度、源头、(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开发和治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那黄河的情况呢?从而引出“黄河”的教学。如天气与气候、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农业这些内容教学的导入,就可以采用“生活”导入。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学生熟知和亲身体验的事物跟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要围绕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依托电子白板,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地理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演出”。如在学习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时,关于山区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正方与反方就山区利用的利、弊进行了广泛地、深入地、针锋相对的辩论,两方学生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所论述的观点和列举的论据早已超出了课文提示而更加全面。通过辩论,学生们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引入了乐而忘返的胜境。
二、善用地图,优化地理课堂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在地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的感知具有可行性,地图则成了学生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分布图、概念和原理图、统计图、漫画、等共有几百幅,这些图蕴含的大量地理知识与信息是文字难以表达的。因此,要学好地理,一定要掌握好地图知识和正确的读图解题思路与方法。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包括地理图表和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地图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地理课堂
二、架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作用的分析和评价。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建立需要从组成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四个维度(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出发,遵循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进行架构,如表1所示。
三、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例评价及建议
1.“长江的开发”课堂实录简述
图说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湖泊,上中下游的划分。
用数据说明长江之大。
学生话说长江之宝:水能。
提供长江水能资源的数据资料、三级阶梯分布图、中国降水分布图,学生讨论得到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
据图说明水能的分布及利用。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长江的航运价值大,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进行适当的课前提问
地理知识作为文科,许多东西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比如说一些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点是永恒不变的,学生在平时反复记忆就会很难忘掉,所以课堂之前的一些提问,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相同的知识点反复记忆,那就永远都记得住。
我们可以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对上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并准备一些简短的并且是重点知识点的,不浪费时间的小题来进行提问。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有动力进行复习,并且很容易掌握重点知识点。
2.结合生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如果运用成功,可以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一整堂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实际的地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地理都是结合实际生活的。比如,在讲水资源的时候,我可以喝一口水之后说:这水真好喝啊!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气候的时候,可以根据最近的天气变化来开头,导入这节课的新内容。以这样的开头,可以大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愿意自主地学习下去。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地理的影视资源来进行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善用提问来激发引导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讨论的好习惯。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的语言要激情且幽默风趣。一堂好的地理课,不是要你的辞藻多么华丽,而是这堂课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讲课方法多样,富有美感。作为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课的语言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或者是对比手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比喻和对比运用恰当的话,对所描述的事情会更加形象生动。另外,我们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会使他们对地理产生兴趣。总而言之,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既给学生讲解了地理的知识内容,又给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整个课堂教学都是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对初中地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处处都联系实际生活来讲解,并且要多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讲的是“天气和气候”,我会提前让学生去听天气预报,然后在讲课的时候,我会问他们今天天气怎么样啊?当讲完“天气和气候”之后,我会让他们自己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然后我帮助他们一起得出结论: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多变的。而气候是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的。总结之后我还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个是天气,哪个是气候?以便于及时帮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并且我会随时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举一些小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最后,在课堂的末尾也要留一些小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探索的好习惯,从而获得新知识。当然,作业也是需要老师来好好思考的。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下与下节课有关的文章,也可以留一些有意义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些具有地理性的短片、电影等。
一堂课的精彩程度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三维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突破、导学案的编排、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固然,这些因素都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但重视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的设计,也会使初中地理课堂锦上添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精彩的导入语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才能有良好的开端?这就需要设计精彩的导入。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热爱的先导,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导入语的设计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复习旧知导入
多用于章节间知识点关联密切的教学,其特点是以复习旧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需注意的是,导入中所复习的旧知一定要与新教学内容相关联。例如,“世界的气候”这一节教学就可以将前面所学过的“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对气候概念和要素的回顾,为新课学习夯实基础,既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顺利将学生带入到“世界气候”的学习,又可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学习可为学习“气候”打下基础,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创设情景导入
这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使用最多的课堂导入方法,它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利用语言、图片、音乐、绘画、谜语、故事、视频等手段展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方式直接用声、光、电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教学信息,诱发学习动机,从而导入新课。例如,讲述“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时,可以在青藏地区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为导入,配上精彩解说和民族风情的藏族歌曲,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雪域风光和藏家L情,在随后的教学中凡涉及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房屋特征、服饰特点时,学生都能很快说出并迫不及待地探究原因,甚至有的学生还可根据学到的知识,指出教师在青藏之行中忽视的细节,一堂课笑声不断,气氛活跃。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知道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3.巧设实验导入
多用于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和思维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教师须认真分析课堂讲授的教学知识,设计出恰当有效、操作性强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动眼、动手、动脑,激发求知欲,培养思维和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水资源”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水资源的重要性不难,但要让其明白水资源的有限性却不太容易,仅凭教师讲述以及图片展示,收效并不理想,很难引起学生共鸣。但如果在此处巧设实验导入,用烧杯和量筒展示地球上的总水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资源量的比例,让学生用手中的仪器去展示、感受,发现水资源的有限性,不仅可引发对“水资源的概念”等一系列问题的探求,也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当然,实验设计必须巧思多想,实验展示需要教师启发诱导。
二、流畅的过渡语设计
课堂过渡语又称课堂衔接语、转换语,具体指教师在教学中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大问题转移到另一个大问题之间,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由若干小知识点构建组成,课堂运用过渡语,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序串联起来,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提醒学生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发学生关注。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真正要做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就必须重视过渡语的设计。地理教学中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以下几种。
1.自然衔接过渡
自然流畅的过渡语设计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找到教材内容之间的切合点,将知识进行过渡,并设计好承上启下的环节,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关切渴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例如,“黄土高原”一课讲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展示独特的黄土风情后,怎样顺利而自然地过渡到“黄土的由来”?可选择文章《安塞腰鼓》中的一小段材料作为过渡:“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啊!”这段材料恰当地把刚讲述的“独特的黄土风情”中介绍的信天游、唢呐、安塞腰鼓与“黄土的由来”有机联系在一起,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在黄土地上才会具有这样有特色的音乐?形成这样的民风民俗?黄土从何而来?此处过渡语的设计,显得自然而流畅,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2.悬疑设问过渡
教师用语言将上一环节中所讲述的内容说出并设置相关问题,引入下一环节教学内容;或者用学生的提问为过渡,这类过渡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期待,引发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为获取新知识起到引导作用。例如,教学“中东”时,通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中东动荡不安的局势;观看视频,分享收集的相关资料,形成对中东地区多战争的印象,再在教师引导下感受流离失所的人民、战火纷飞的城市、孩子们惊恐不安的神情等图片,学生自然引发疑问:中东为什么有战争?教师就这个问题形成此处的过渡,进入引发中东战争原因的探究――特殊的地理位置,显得自然而简洁并直奔主题。
课堂过渡语自然流畅的衔接是教学艺术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知识之间的桥梁。它能使教学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课堂过渡语如果设计流畅,可以看出教师驾驭教材及课堂的能力,同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益,也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新颖的结束语设计
结束语又叫小结语、断课语、结尾语。它是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它可以把系统的知识完整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是一堂成功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1.归纳整理结束
将已学知识有条理地再现,进一步明确本堂课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以达到巩固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总结既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以加深学生印象。例如,讲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课程结束前可设计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了解两者之间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两地区人们受不同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完成表格内容、这样的结束设计,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重难点,通过学生活动一一再现,极大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拓展延伸结束
结课时教师需要将本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或者为下次上n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可在下课前留下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和探求新知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展开想象、搜集资料,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这个启示来源于黔江一位地理教师的课,这堂课以汶川地震发生为引线,直切主题“区域交通”,让人耳目一新。但更引人注意的是结束语部分,视频播放一个小故事,内容是交通不畅带来诸多不便,限制城市经济发展,对生活也带来不少困扰,于是政府规划开通璧山隧道,视频播放到一半就结束了,看似不完整,其实这正是设计的精妙之处。观看后学生一定会有各自不同的想象,这就为下节课做好铺垫,留下悬念。当然,这种方式的结束一定要有启发式的结束语,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所以,结束语的设计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尝试创新,打破固有模式,同样可收到良好效果。
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都是教学环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用心思考、巧妙设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品德.精妙的教学课堂过渡语[J].广东教育,2007(3):37-38.
[2] 罗建国.会用、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0):59-59.
[3] 陈平.谈课堂过渡语的运用[J].现代技能开发,2003(3):35-35.
[4] 芦松菡.浅析地理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1-252.
[5] 郑国全.初中地理新课导入法新探[J].考试周刊,2008(15):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