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在接到文件通知后,按照文件要求,及时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目标要求和政策规定。同时,明确绩效管理职能,制定本部门绩效管理办法。
二、部门财政支出管理情况
(一)预算编制情况
坚持量入为出,勤俭理财的原则,规范基本支出预算编制,保障部门正常运转需要,严格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精细化程度。按照县财政局预算编制的要求,按时报送部门预算到行财股审核批复。
(二)执行管理情况
严格执行财政国库支付的相关规定,公用经费按月申报,均衡使用,专项经费按性质专款专用
(三)整体绩效情况
编写全县项目绩效目标表,按时完成部门自评。全县环保事业发展保持较好水平,全面完成市、县环保目标任务并取得较好成绩,全年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确保了辖区环境安全。进一步加快环保能力建设步伐,增加购置环境监测设备,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
四、评价结论
(一)评价结论。按照国家政策法规规定和本部门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依法、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在完成部门职能目标中合理分配人、财、物,使之达到较高的工作效率和水平。2020年部门预算执行遵循了厉行节约的原则,按时按量使用资金,做到了专款专用;计划制定、资金拨付均按有关部门批复执行,资金使用严格审核,确保了支付合规合法。
(一)制定出台《市市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通过加强工作考核促进市级预算部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做好市级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完善工作,满足预算绩效目标编制管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跟踪管理、预算执行结束后的绩效评价信息化操作,使其适应新形势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需要,实现流程规范、操作便捷、管理高效的目标。
(三)加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究,收集整理以往年度不同行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值,进一步更新完善评价指标库。
(四)按照《市县(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对全市九个县(区)2012年度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通报。
二、认真开展市级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一)开展绩效跟踪管理工作。对纳入2013年预算绩效专家评审的22个市级专项资金项目,开展绩效跟踪管理,加强与有关业务处室的协调和配合,完成项目预算执行监管、阶段性审核、提出优化整改意见等工作。
(二)开展市级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价项目选取的针对性,重点选取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具有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三)开展2014年市级预算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与市级各预算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加大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确立工作的指导力度,选择重点项目开展预算绩效目标专家评审论证工作,逐步扩大专家评审项目的数量和范围,进一步提高评审项目资金占全部预算资金的比重。
(四)指导督促市级有关预算单位对所承担专项资金项目运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督查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情况。
三、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公开,提升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水平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稳步推进专项资金项目事后绩效评价报告公开工作,根据需要逐步扩大信息公开范围。通过信息公开,促进项目单位树立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加强项目管理,注重项目的绩效目标最终实现,进而全面提升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水平。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良好氛围
(一)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扩大社会影响,凝聚各界共识,为工作推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汇编业务资料。编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文件资料手册》,为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和市级预算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绩效管理干部政治业务素质
2018年国务院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以提高各个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也为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和工作方向。这对于提升财政部门整体财政资金管理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需要财政部门深入研究意见的具体工作要求,并结合实际工作现状不断探索,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宏观层面政策的推动和落实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提出推动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2018年出台的意见中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战略高度再次提升。因此,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探索并推动财政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对国家顶层设计工作部署的响应和贯彻落实。只有按照政策要求形成一套规范健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并有效贯彻执行落实才能符合国务院工作要求。
(二)可以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规范性实施严格的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一个全流程监督,通过全流程监督可以确保所有财政预算资金按照规定用途进行使用,不存在浪费或者是随意乱花的情况。只有严格的绩效管理制度,才会对所有不合规或者是不规范行为进行严厉的问责处罚和约束,进而对大家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杜绝一切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从而推动整体财政资金的使用规范性和效率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工作效能和治理能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衡量政府部门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所以,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是在对政府各单位工作进行监督约束,强化他们关注并治理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中低效无效问题的主体责任,进而促进各部门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规范自身行为,夯实主体责任,加快政府部门工作能力和工作职能的提升。
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多层面的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健全之中,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但是在整体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调整的事项,尤其基层工作面临很多实际困难。
(一)绩效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升在部分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虽然也实实在在开展,但不同程度仍存在一种走过场的现象,没有横到边竖到底,绩效管理工作没有完全深入到有关工作的各个维度和角落,也就没法触及到工作中的痛点,导致工作执行效果不佳。不仅工作的深度不够,绩效管理广度也不够,覆盖面没有包含所有的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情况,也未覆盖全部财政预算单位。
(二)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还有待深化和牢固尽管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一再被提及、被强调,但是财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刻,相关工作理念未能贯穿到具体工作中去,进而导致相关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并没有将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规范性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或者说是这种理念还不够牢固,没有在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这也就使得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对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比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原因可能是绩效管理的约束力度不足或者是绩效管理的方法不对,并没有起到激励约束作用。
(三)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成效还是需要通过有效的考评体系来予以支持,但实际工作中整体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不仅体现在对财政预算执行方面,还存在信息不全或失真等情况,这样也就会造成财政部门的工作量大,还会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财政部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建议
(一)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要确保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对财政资金治理能力的推动,首先就要体现出“全面”这个关键词。从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和管理过程等方面都要做到“全面”,以此为基础构建工作体系,确保能够真正对实际工作起到管理约束作用,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1)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财政部门需要将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覆盖到相关的各个单位部门,只要是使用财政预算资金的都要纳入到绩效管理体系当中,工作面覆盖到所有有关单位,不搞特殊化,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工作。(2)要建立一个全过程的绩效管理评估体系。是指工作体系惯出财政预算资金的工作全过程,从预算的编制、执行、事后评价,实现对所涉及工作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和考核。(3)要确定对所有财政预算资金的覆盖。也就是说绩效管理内容需要包括所有财政资金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同时也要做到重点突出,对于社会关注度高、投入资金多跨度大的项目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重点关注。
(二)实现预算绩效管理节点前移国务院出台预算绩效管理意见中也提到要将绩效管理的关口进行前移,这样可以更好地从源头上来防控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能。因为绩效管理工作并不是单单的事后管理,如果只针对历史数据来进行分析和管理考评,对于整个工作的触动作用不是特别明显。所以需要将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的节点向前移,开展对于重大政策或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而财政部门就需要加强对重大政策和项目的预算审核,将此作为财政资金预算安排的一个参考依据,提前谋划,做好早期财政预算下达的科学合理性。
(三)健全完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体系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提高绩效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财政部门需要从多维度多角度来进行考虑,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的考评体系。(1)要科学合理选取设定绩效指标框架。绩效考评指标以及计量标准的设置,要分行业、分领域分别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绩效考评指标和体系的层次性和区分性。同时也要保证考评指标中定量和定性的和谐比例关系,两者相结合,确保考评体系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另外还要保障绩效考评结果的可比较性,提高绩效考评结果的参考价值,用于评价各个单位预算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率。(2)要建立层次丰富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相结合,可以采用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丰富评价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财政部门还有财政预算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同时也能够确保整个绩效管理成效考评结果的客观性,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效果的评价。(3)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实现考核管理结果对工作的促进作用。财政部门应该将预算绩效考评结果与对应预算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配置和调整相挂钩,对于整体预算考核较好的单位或项目优先配置资源,对低效无效的资金予以取消或削减,对表现一般的可以督促整改或是予以调整,切实发挥考评工作对整个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推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一、全面推进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助力
实行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深入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各项会计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核算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效率及行政成本的运行质量。目前,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会计电算化的相关人才和知识,阻碍了会计电算化得快速推进,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宣传力度。二是强化培训,提高技能。精心组织,聘请高素质专业老师和软件服务公司人员,结合会计工作实际,有机地将会计电算化融入会计处理程序之中。三是加强考核,绩效挂钩。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工作考核机制,创新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标准。四是制定标准,统一软件。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统一使用用友、金蝶等有统一交换端口的财务软件,以利于各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数据检查和传输,形成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
有效促进企业单位全面实行会计信息化,这是信息时展的要求,也是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需要。当前,绝大部分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较普及,部分小微企业由于认识不足,人才匮乏,会计信息化滞后。我们的职责是:一是扩大宣传;二是组织培训;三是检查指导。推动企业整合企生产、销售、资金等环节的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实行资源共享,从根本上解决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孤岛”问题。
立足以人为本,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会计电算化要求财务人员不仅扎实地掌握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还应对计算机知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针对会计队伍部分人员知识老化,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会计领军人物的培养力度,完善会计、审计和相关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着力打造实习会计审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和会计信息化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全面实施会计行业人才规划,不断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
会计是一项相当知识和技术含量的工作,会计人员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特殊群体。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县级财政部门应着重抓好会计继续教育和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并探索中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评优表彰奖励。
继续教育是财会人员更新专业知识、了解新制度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强制教育制度必须得到很好的执行。目前,完成继续教育比例较低,总体不超过70%。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学员主观认识不足;二是政策执行不坚决,措施不到位。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要丰富多样。无论是采取网络远程教育还是采取集中培训,都要结合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还可以通过专业考试和等形式进行抵免。采取集中面授方式的,会计人员应该按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以此来确定培训的内容和继续教育的目标,拓展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健全会计领军人物的选拔、培养、使用、淘汰等机制,使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成为长效机制。建立完善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库,促进优秀会计人才脱颖而出。鼓励高端人才参加高层次的业务交流、学术研讨,加强合作与交流,通过重大项目、重点课题研究,努力增强学术活力,带动区域内会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对财会人员较多的部门或单位,财政部门将其列为继续教育的重点,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向财政部门申请备案后,按部门、系统自办继续教育培训班。财政部门对其培训内容、师资进行审查并派员参加指导。培训结束后,必须组织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给予办理继续教育登记。侧重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结合其地理位置和工作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深入基层,搞好服务,为建设好新农村做出努力。
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得到有效的验证,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不仅拘泥于理论的灌输,还应注重实践培训,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财政部门应鼓励培训机构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针对在职人员的特点,走出课堂,深入机关企业农村社区,采取典型案例分析、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增强培训内容的可听性、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三、建立健全会计管理组织体系,规范会计记账服务市场
实施县级会计管理的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会计管理工作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理应得到足够重视,但现实不容乐观。有的县级财政部门有内设二十多个科室,人员60―80不等,而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一个人,与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极不相称。财政部门必须从工作实际出发,配备足够的会计管理人员,形成选拔和重用会计管理人才的机制,定期开展对会计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会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为会计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为适应政府一站式服务的需要,财政部门应根据有关要求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会计服务窗口,配备专职人员,购置必要的设备,办理各项会计事务。根据会计事务管理日常服务对象以个人为主的特点,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办事程序制”,公布会计服务业务类流程图和咨询电话等相关信息,不断优化会计服务环境建设。会计服务窗口要结合实际建章立制,做好岗位分工,不断完善措施改善管理环境,遵从“服务优先,效率第一”的原则,以“接待好每一位来人,接听好每一个电话,回答好每一个提问,拟定好没一份通知”为具体要求,用多一分细心,多一份热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责任心“让服务理念落地,树立文明高校的服务窗口形象。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浩荡下,在中央鼓励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经济管理的政策支持下,应广大小微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需求,会计记账机构应运而生。财政部门严格执行财政部《会计记账管理办法》,按程序操作,按规定办理,严格把关,认真审核,耐心细致地做好服务工作。
财政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和帮助会计记账机构的发展与壮大。财政部门应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部门,从源头上把关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立、人员的配置,杜绝个人代账行为的发生,规范代账市场,以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的发展。还应从政策上采取政府购买对小微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服务的方式支持代账机构业务的拓展。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会计代账机构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代账机构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以及业务水平,提高代账机构的服务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代账机构进行业务检查监督和指导,不断规范其业务操作,满足小微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需要。
四、强化会计法律法规监督检查,着力推动落实各项标准规范
虽然财政部仅在预算司下拥有一个关于财政绩效的业务处室,但按照广东省财政科研所各专家的看法,财政绩效管理在整个财政业务中占有的分量应该重的多。他表示,财政绩效管理并不是和各部门“夺权”,也不是财政的越俎代庖,而是从微观机制上落实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决策,使党政领导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决策,深化财政绩效管理改革,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我国政府执行力的普遍提高的一件好事。因此财政绩效管理工作“乃是众望所归的一件事”。
而江苏省财政厅绩效管理处处长林玲甚至把财政绩效管理比喻为财政的一场“不流血,但流汗的革命”。她表示,在财政内部,财政绩效管理,是解决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甚至是一般性资金使用效率的一剂良方。以往因为各部门之间互相不通气,因此造成了财政对拨付资金管理的鞭长莫及。而现在开展的财政绩效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财政成为了各个部门之间的纽带,使信息的不均等化得以缓解,因此也加强了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另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也有益于现在财政部大力推行的预算公开工作。因此他们认为,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是一种趋势,而不是一种可能。”
是否应当设立专门的财政绩效管理机构?
在记者了解到的几个省份,对于专门设立财政绩效管理业务处室的问题,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其中设立了绩效管理业务处室(名称不尽相同)的省市也对该处室的工作范围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如江苏和广东,以及云南三省,都设置了专门的绩效管理处室,工作范围为绩效管理,审查和考核。
比较特殊的是山东省青岛市于2010年10月份成立的预算评审管理处,这个部门兼有预算绩效评价、评审和审查三项职能。而在其外也设立了专门的绩效管理处室,管理除预算外的各笔资金的绩效工作。这种预算绩效与项目绩效分离的方式也在一些地方财政得到了理解。另外也有一些地区,采用了不专门设立绩效管理处室,而是设立专门人员与预算等部门共同办公的方式来实现绩效管理。
比较值得称道的是,在一些省级财政绩效管理机构尚未建立完全的情况下,四川省财政早先于2009年在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中的20个市州,108个县成立了绩效评价的专门机构或由相关科室负责绩效评价工作。有8个市州,85个县根据省财政厅颁布的相关文件制定了绩效评价的相关制度和办法。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深化绩效管理改革研究》全国协作课题组总报告主笔之一马晓玲表示,在财政绩效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地应当建立起相应的专门机构来负责此项工作。
绩效管理都管理哪些资金?
江苏省绩效管理处处长林玲表示,虽然江苏省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起步并不早,但在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上是“非常广”的。“起步晚对于我们来说也有了更多的借鉴。”。她表示,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财政的绩效管理工作已经不再仅限于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最终要扩大为每一笔钱的拨出都跟随着绩效管理工作。
但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记者了解到,在其他省份,绩效管理还是多仅限于专项资金的一部分,比如优先开展用于民生资金和项目的绩效管理等等。
此外,有些专家也呼吁建立“全口径”资金的绩效管理,但即使是开展较早的广东省财政科研所也表示,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路还很长”。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应当由谁来评?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发现了三种评价模式:第一种是以江苏省为代表的“财政主导评价模式”,即业务部门出项目,由财政部门主导,和外聘专家来统一讨论和评价。第二种是一些地方财政采用的“部门自评模式”,在项目运行后让各部门出具自评报告。第三种,也是各部门认可的一种方法,是广东省财政采用的以单位自评结合专家评价的财政绩效管理的操作方法,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
在这三种方式中,第一种和第二种被一些专家认为“不甚理想”。许航敏博士则表示,由于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体系并不是财政一家的事情,因此由双方之中的任何一方作为主导都会引起另外一方可能的不理解。因此寻求绩效评价者的第三方立场很重要。广东省财政采取的单位自评加第三方专家评价的特殊体系虽然显得尤为复杂,但保证了评价体系的公正性。
评价标准应当如何设立?
这是记者了解到各地财政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中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而不同的地方财政有不同的应对办法。比如云南省财政厅即利用外部力量,组织一群在某领域中的权威人士,对于某类项目设定一个在这种项目中通用的评价体系。而相对的江苏省,则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收集了一千多个针对已有项目非常细致的评价体系。
全国法理协会原副会长谷安梁表示,这两种评价体系的设立,其实与东西方法律差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案例法”与“法条法”的区别。案例法,即以已经发生的案例判决为基准,进行今后发生的类似案例的分析和判决。法条法,即以设立的法律条文为最终参考进行案例判决的模式。我国使用的就是法条法。但马晓玲教授表示,在这两种模式之中,江苏的做法还是值得推荐的。因为财政很难在浩如烟海的项目中找到某些项目的共性来制定标准评价体系,如果按照别的方式操作,工作量相对巨大。而评价体系的时效性又是评价公允的一个重要原则,这种循环式的巨大工作量可能是地方财政难以承受的。相对于这种方式,经过项目微观推敲论述的“案例式”评价体系可能更加灵活。
评价结果的应用应当如何落地?
虽然记者采访了包含地级市在内的八个地方财政,也得到了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但我们发现,将绩效评价结果实际落地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在现有的资料中,只有上海市闵行区实际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了下一年的预算中,而遇到的阻力巨大。
江苏省财政厅林玲处长表示,江苏省将项目在绩效考核中得到的结果分为四等。处于评价前方的前两等级自不必说,排在第三等的项目就要在下一年的预算安排中受到绩效评价团队的严格审核,而处于第四等的项目则“无条件PASS”。由于这种严格的评价体系于2010年刚刚实行一年,究竟落地情况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广东省财政厅则表示,不能通过财政绩效评价的项目“是不可能投入实际运行的”。由于“严进严出”理念的实行和竞争式财政资金分配体系的建立,广东省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把握在了项目投入之前。而之后的全程监控也将可能发生的偏差降低到了最低。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江苏省财政给了我们一个比较严谨的答案。由于采用的是“联动绩效”模式,让同一资金链上的每一个部门都参与到这笔资金的绩效管理和评价中来,每一个部门都是财政资金实际上的监控者,而主管者更是主掌大局的省委省政府,因此一旦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所有部门往往会“群起而攻之”,因此各部门的财务负责人在接到每笔资金时都如履薄冰,唯恐出现任何漏洞。
而其他地区财政也表示,在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一般都采取“处理到事,责任到人”的方法。但问题也同时存在:一些延续性项目,如果资金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是否要继续拨款?许航敏博士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地区都采用“先拨款,后处理”的办法。毕竟问题并不出来整个项目上,而是出在具体运行的人身上。完成项目的优先级应当高于处理。
在实行绩效管理之后,财政与各部门的关系是否会有改变?
林玲处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联系。以往各部门工作的“孤岛化”过于严重,同一项目中的上下游部门居然没有任何通气手段,这是不可想象的,但它就是我们以往的实际情况。而实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更多的是使财政作为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员”出现,让资金在每一步流转更加透明,也使得以往财政饱受各部门指责的“预算报上去少一块”的情况得以改善。项目使用资金量计算难度大大缩小,也就让各部门的预算更加精确。
另外,广东省财政科研所所长黎旭东也表示,被各部门担心的“夺权”现象并不存在。所谓财政绩效管理,并不对其他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效果以外的任何工作进行干预。而管理这些资金的绩效“本身就是财政应有的工作”。
从某种角度分析,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主要采用了传统投入型的管理理念,管理效果不容乐观,效益性、经济性重视程度过低,导致财政绩效管理现状不尽人意。所以,在新形势下需要积极探索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实现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一、新形势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先进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公共财政改革的推广时间已经超过了十几年,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得到有效发展。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仍旧采用传统的投入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缺乏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与理解,不重视其效益性以及效率性,导致很多单位将财政管理看作为单纯的跑项目、跑资金。另外,由于缺乏先进的、科学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在缺少制度性的条件下整体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畏难情绪,财务人员缺乏工作的热情与积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序发展与进步。
2.缺乏完善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基础工作
首先。从当前财政角度分析,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无论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还是监督控制、综合评价都处于摸索阶段。另外,由于存在地域差异,所以各个地区所采取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方式与模式不同,管理的目标、重点不尽相同。其次,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总体评价系统不够健全,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其一,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定位不准确,管理内容多以完善评价体系为主,在近几年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中,绩效管理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原先的评价范畴,逐渐拓展到预算管理之中。其二,在经过财政改革之后,并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如果绩效目标、绩效内容、绩效评价无法得到延伸,那么则无法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质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3.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方式
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制定一套可行的评价体系,所以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导致评价结构主要停留在反映问题的层面。从某种角度分析,评价标准是保障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在开展绩效评价的时候需要以样本数据作为基础,并利用统计原理进行预测与分析。但是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比较晚,发展比较缓慢,所以各公共部门信息缺失非常严重,无法有效的提供样本数据,导致绩效评价工作失去其意义。当前,我国主要采取的绩效评价方法包括:成本―利益分析法、目标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等,这一类方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评价结果缺乏精准性。
二、解决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措施
1.严格按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要求
要想真正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需要针对性的建立预算控制体系,加强对预算管理体系的认识与了解,实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先发展。另外,相关单位还要进行考核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绩效管理体系,推动以政府为主导的预算考核体系,提高部门决策手段,推动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顺利开展。根据对上文笔者所提出的几点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便是积极建设预算管理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项严格的制度来抓,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监督、评价的基本要求,加强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诊断以及预算执行。这样一来,才能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缺陷进行改正,才能真正提高财政执行的效率与质量。
2.积极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的基础工作
当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不足与缺陷,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基础工作不尽人意,因此,需要积极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首先,需要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完善与总结,加强基础性工作的统一性。其次,要严格按照当前财政绩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加强制度建设,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推进绩效管理的制度化发展,只有保证制度化的规范性,才能真正提高其基础工作的水平。最后,要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基础工作的协调性,将其作为一项具体的系统工程,在组织、协调、管理中形成工作合力,以此推动整个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3.积极完善财政评价结果机制
从某种角度分析,评价结果是一种形式,是对结果的一种落实,是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财政评价结果机制对整个财政体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需要积极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制度,实现数据信息与预算管理的相互衔接,实现财政部门的信息共享。其次,要构建起结果的通报制度,将结果以文件的形式传给相关部门,并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为完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保障。还要实现财政评价结果的公开性,可以利用网络等媒体将信息进行公开,提供财政资金的透明性。最后,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将考评划分为优秀、中等、差,对于考评的优秀的给予奖励,考评较差的则需要进行整改或者取消项目,将资金调用到效果较好的项目之上,以此用来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鲍秋梅.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63-64.
[2]李宝琰.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5,07:21-22.
一、前言
早在2003年,我国就已经建立了公共财政框架,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框架体系不断完善,其预算管理的理念也由传统的“分配”不断向“管理”转变,并逐步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公共资源简单分配的方法,进一步发挥预算在整个财政资源管理的作用。因此对相关人员而言,需要正确认识到当前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各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法,这在提高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本文将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该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背景介绍
在2012年,Z地区开展了市级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于此项工作的起步较晚,因此很多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并且没有配置专门的绩效评价科室,主要由监督检查科室负责相关工作。在2012年5月,Z地区印发了有关地区专项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法,并对本地区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为整个地区的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2013年,Z地区开展了三个项目的绩效评价,相关资料如表1所示。
(二)问题分析
根据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该地区在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效评价制度不健全。Z地区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但是对整个项目而言,这些项目之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护与规范;同时也有研究发现,Z地区在财政绩效分析中存在评价方法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很多评价方法缺乏可操作性,最终降低了本地区绩效评价的整体效果,不利于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2.预算单位绩效管理不科学。Z地区预算单位在管理中,一直受到传统绩效管理思想的影响,忽略了预算管理的作用,导致预算管理的效果长期也达不到预期。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属于一个新事物,社会接受这个思想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也是相关单位当前工作的重点[1-2]。
同时,Z地区预算单位在工作中依然存在部门利益的观念,将财政预算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等相分离,在工作中只注重审查财政资金是否符合规定,没有过多的关注财政资金是否产生结果[3]。一些部门缺乏没有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考核,再加之绩效考核本身存在缺陷,导致Z地区在项目操作中存在拖延、应付的现象,工作尚缺乏主动性。
最后,由于Z地区开展财政预算管理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操作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不理性的理财行为普遍存在。
三、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策略分析
Z地区针对自身在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进方法,显著提高了自身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整体质量,值得其他单位借鉴学习。
(一)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
制度建设是保证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基础点,也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关键,因此Z地区做好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Z地区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首先建立了有关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
1.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Z地区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制度》、《Z地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与选择制度》等,对本地区财政预算绩效考核中相关人员的责任划分、绩效评价标准进行统一,保证绩效管理工作能得到快速发展。
2.在预算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并要求其他单位能在绩效管中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形成完整的计划、决策、监督体系。
3.建立完整的预算保证制度。包括宣传绩效管理思想、做好预算绩效技术保证、开展业务培训等工作。在加强人们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认识的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4]。
(二)重视应用结果评价
优于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自身具有特殊性,因此Z地区在工作中落实了全面的绩效管理结果评价工作,以进一步促进部门规范化预算管理。
1.重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处置。目前,Z地区财政单位已经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加强管理的重要参考,会不定时的将预算结果反馈至执行单位;而执行单位在获得结果之后,应该在第一时间讨论预算工作是否存在问题,若发现问题,则会针对性的改进预算资金管理办法,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5]。
2.实施绩效问责制度。为强化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实施问责制度是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在工作中,管理单位将绩效评价结果与组织、基建等单位的工作相挂钩,并对于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渎职、失职的行为,由纪检单位追究其责任;严肃处理财政资金的相关负责人员,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则严格遵照《会计法》、《预算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处罚,这些措施将会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建立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
Z地区为保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建立了完整的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绩效评价的数据库,负责收集有关项目决策、项目建设、产出效果评价等,并生成与之相对应的数据资料,这样不仅有助于直接反映预算结果,还能为持续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依据。2.在工作中统一收集与绩效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将相关问题的资料加入到数据库中。在经过这种处理后,工作单位会进一步改进绩效评价工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整体质量。3.所建立的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大量收集了各种项目的支出结果、检测数据、评估数据等,并将各种支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相关项目预算结果,不仅能为Z地区评价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质量提供帮助,还能为上级单位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稳定的数据资料支撑。
四、结论
本文主要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其他地区在开展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要正确认识到本地区在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并将解决问题作为目标阶段工作的重点;
二是要积极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其正确认识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是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通过构建数据库、信息资料平台等方法收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数据,为其他部门开展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帮助;
四是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在每次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结束后,能根据开展情况评价本阶段工作的得与失,总结经验,讨论不足,为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匡小平,鲍啸鸣.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分析与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2013,07:63-67.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2
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绩效管理理念不强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已经推进多年,其核心内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传统的投入型预算管理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的效益性和效率性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单位仍将财政管理当成是跑项目和资金,只重视财政资金的来源和合法性,但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重视不够。在缺少制度性约束的条件下,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明显不足。没有将“要我评价”的被动绩效管理改变为“我要评价”的主动绩效管理,成为推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瓶颈”。
2.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首先,规范的预算绩效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的设定、过程的监督控制,结果的评价运用等等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不同行政区域可能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采用的模式也不尽相同,重点推进方向也往往不一致。其次,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评价体系的设定缺乏科学性,评价方法还比较单一。一方面,当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建设定位偏低,仍是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随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深入,绩效管理预算管理的结合越发紧密,其内容已逐渐超出了绩效评价的范畴,扩展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并成为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改革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预算绩效管理实际上是一整套制度体系,包括绩效目标、绩效跟踪、绩效评价、评价结果运用等内容在内的一种系统预算管理模式,各部分缺一不可相互依存又互为前提,仅靠绩效评价是无法囊括全部内容的,只有研究制定与改革内容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规则才能最终形成完整的、相互衔接且互为依托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进而形成合力发挥出制度体系维护并推动改革的综合效能。
3.绩效评价质量不高
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与标准缺乏可比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评价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造成绩效评价结果大多停留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层面,其权威性、公信力、实用性不足,加上绩效管理未与预算编制充分结合等原因,评价结果约束力不强。评价标准是确保绩效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重要标尺和准绳。通常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标准是以一定量的有效样本数据为基础,并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预测和分析而得出的标准样本数据和客观参照物。目前我国由于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较晚,各级公共部门的历史绩效信息的缺失较为严重无法为绩效评价标准提供有效地样本数据,致使难以量化评价对象,使绩效评价工作失去意义。科学的评价方法是确保绩效评价结果客观、准确的保障,是提高绩效评价工作权威性的前提。从我国目前进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来看,我国目前一般都是成本-效益分析法,目标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等比较简单的方法。计分方法也相对过于简单,权重的设置也往往仅凭经验,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先进的评价方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层次分析法。并且在指标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定量评价的方法运用受到定量指标较少,分类较粗的限制,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二、对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思考
1.深入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路径
要把财政绩效管理的思想容易到预算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个过程,进而建立起全程的预算控制体系,通过对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转。同时,要积极地进行预算管理的定量考核,逐步建立起一套量化管理的科学财政绩效管理体系,进而不断地推动政府为主导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体系,要强化部门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部门管理和控制决策。进而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顺利推进,提高公共财政的效益和效率,逐步建立起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当前,首要任务是进行预算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把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当成一项经常性和制度性工作来抓。要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四位一体”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绩效结果为导向,以预算管理制度为保障,以财政监督体系为主体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要加强度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诊断和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同时,要牢固树立评价不是处罚的目的,而是通过对财政绩效执行情况的评价,来不断地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正,进而提高公共财政执行的效能和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财政绩效评价的诊断是确保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有效运行的关键。
2.全面提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已经逐步开展,但在具体运行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个和我国财政绩效预算管理处于探索阶段密切相关,随着财政绩效评价工作从试点逐步转向全面推广,全面提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管理水平成为当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首先,要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基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完善,不断完善其基础性工作。其次,要根据目前绩效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的现状,逐步加强其制度性建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全面推进绩效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步伐。通过规范制度,将《绩效管理办法》上升为《财政绩效评价条例》,提高制度的层次。再次,要加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要明确绩效评价制度不仅仅是财政部门的职责,而是涉及到全面的一项具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不断的提高对财政绩效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形成工作合力,进而推动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要逐步建立起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范围和权限责任,整合相财政绩效评价的力量,提高绩效评价的工作效率。
3.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评价结果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对评价结果的落实,进而取得评价的实际效果,这也是全面完成绩效评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逐步建立起绩效数据管理制度。将评价的数据信息和预算管理信息相互衔接,进行数据的财政部门之间的共享,进而为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提供必要的服务。其次,要建立起结果的通报制度,在完成评价后,将结果以文件的形式上报到有关部门,及时反馈评价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而为改善预算管理和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制度的完善而努力。再次,要加强对财政绩效评价结果的信息公开,通过网络或其他公共媒介加强对信息的公开,进而不断地提高财政资金的公开透明性。第四是建立财政绩效评价结果上报制度,通过逐级上报、逐级汇总,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第五是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制度。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利用,对于考评得分高、资金使用效果好的部门(单位),继续支持或加大支持力度,绩效“最佳”的可按项目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单项奖励;评价结果“中等”的按谨慎性原则安排预算;评价得分低、资金使用效果较差的,将缓拨资金,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将减拨或停拨资金,甚至取消项目,调整资金用于效果较好的项目上,进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和效益。
参考文献:
2013年至今,盐湖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主要重心是结合盐湖区实际情况,着力打好绩效管理的工作基础,完善绩效管理支撑体系,做实了三项基础工作:制度建设、“五个智库”建设、绩效氛围建设。一是领导狠抓落实,健全管理体制。2013年以来,盐湖区区长王吉敏曾多次在会议和调研中指出要进一步推进盐湖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盐湖区财政局局长吴建创同志牵头就绩效管理工作在局内多次展开了研讨会,制定了绩效管理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并相继出台了《盐湖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盐湖区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内部工作规程》、《盐湖区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及《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四个文件,完善了各相关制度办法,拟定了绩效管理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为绩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13年12月盐湖区财政局正式成立了预算绩效管理股,抽调了局里相关业务人员,专门负责绩效管理工作,为绩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统筹规划设计,建立“五个智库”。2013年至今,盐湖区财政局按照省财政厅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要求,对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研究,努力破解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建立了具有盐湖特色的“五个智库”即:“指标库”、“范本库”、“专家库”、“中介库”、“项目库”。“指标库”涵盖了11个类别的指标体系,并且把绩效指标明细到了二、三级指标。从8个方面完善绩效评价工作相关文书的文档格式及内容构件,建立了“范本库”,提升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夯实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基础。“中介库”收录中介机构130余家,“专家库”收录专家300余位。盐湖区财政局截止目前已将有关财政支出268个项目纳入“项目库”的管理范围,实行跟踪式绩效监管。三是开展业务培训,加大宣传力度。2013年以来,盐湖区财政局按照“以业务工作为主体,以培训和宣传为两翼”的工作思路,在会计培训会、绩效联席会等会议上,先后多次开展绩效管理的培训宣传工作。另外,盐湖区财政局通过简报、新闻等形式,积极宣传绩效管理工作,为营造良好的绩效氛围,强化绩效理念打下基础。
(二)落实一个根本,突出“三个加大”
2013年以来,盐湖财政本着落实“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这一根本,着力提升财政资金绩效,切实做到“三个加大”:加大绩效目标的管理、加大绩效评价的范围、加大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一是实现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全覆盖。盐湖区财政局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编制预算时,要求各预算单位在申请项目资金时就提出项目资金使用应达到的绩效目标并在年终或项目结束后,展开绩效自评。连续两年将区级财政项目资金全部纳入绩效管理的范围,在全市率先实现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全覆盖。二是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为了统筹安排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抓好绩效重点评价工作,每年4月左右,盐湖区财政局都会组织召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联席会,对绩效评价工作进行统一安排与部署,将社会较为关注的民生项目列入本年度绩效重点项目评价年度工作计划。从2014年起,盐湖区财政更是积极探索预算项目事前评价,进一步尝试对部门整体支出综合评价。另外,自2013年起每年年底,盐湖区财政局都要对本年财政支出纳入绩效管理的项目全面开展绩效自评工作;并对50万元以上项目的绩效自评报告展开抽查复核工作。三是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是绩效管理工作实施的根本保证,也是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盐湖区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明确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操作流程和实施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盐湖区财政局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预算单位,并要求预算单位填报反馈书及整改报告,并将其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相结合,作为下年安排预算的参照,进一步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绩效。
(三)围绕一个中心,推进三个公开
2014年以来,盐湖区财政局围绕“阳光财政”这一中心,积极构建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制度,2014年已将财政重点评价及整体支出的评价结果在财政内部全面公开,今后将进一步在政府内部全面公开并逐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二、盐湖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绩效氛围基本形成
通过两年多的绩效氛围建设,盐湖区已经营造出良好的绩效氛围,盐湖区财政局各业务股室及政府各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已逐步接受并认可,绩效理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用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在各单位及业务股室已经开始萌芽,预算绩效管理基本实现常态化。
(二)预算绩效管理基础建设基本完成
盐湖区财政局通过建章立制,逐步规范流程;研究探讨,科学建立智库;加大宣传、加强业务培训等手段,加快实现了“三个推进”:即推进绩效管理支撑体系建设、推进绩效评价机制建设、推进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制度建设,已初步构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这一体系,落实了财政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要求。
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指结合了年初编制预算、预算经费使用、全过程经费监督的一个考量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的绩效考核手段,是政府实行全面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为了实现年初制定的绩效目标,通过全程监管与后期评价等方式达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政府机关的运行成本,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目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也可以理解为使针对整个财政预算流程所采取的以目标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降低政府机关的运行成本,其中包括了事前绩效编审、事中绩效跟踪和事后绩效问效的系统性工作。财政预算绩效是一项涵盖前期目标设定、中期执行监管和后期效果评价以及长期反馈运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绩效管理工作。
绩效管理是一种将绩效目标作为向导,采用绩效评价的方式、用绩效预算监控作为保证、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以结果应用为关键,改进预算管理,提升公共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的的预算管理方式,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
二、与预算编制的融合
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将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管理进行融合,因为财政资金的安排是以目标绩效为基础的。财政资金主要是根据各地区财政预算与财力相结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实行统筹安排。所以,绩效管理与预算安排属于预算管理工作的两个方面,并且缺一不可。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做好预算编制融合
国家财政部将绩效目标管理与下一个年度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同时进行,确定目标内容、目标标准和指标的填写要求。政府在进行财政预算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地的政府中心与当地财政部门的工作相结合。利用部门职能和政府财力等可能等信息,对预算绩效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
(二)做好预算审核融合
在进行预算审核时,财政部和预算部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共同对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的编制完整与否、重复与否和合理与否等情况进行审核。财政部门的绩效管理机构对绩效目标的规范性要加强审核,审核绩效目标的编制是否完整、合理和规范。如果发现绩效目标不符合要求,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机构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针对不达标的坚决不允许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在编制预算管理文件时应该注明绩效目标管理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在相对应的软件中设置绩效目标编制的要求和审核流程。结合政府中心的工作,结合政府的财力进行资金预算。
(三)做好预算批复融合
预算管理工作包括预算资金安排和绩效目标管理两个方面,财政部门在进行部门年度审批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把绩效目标的内容和指标同绩效标准一起审批。另外,有关的绩效换构还能够对有些项目进施行批复试点,对绩效目标的格式与内容进行研究。
三、做好预算执行融合
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包括预算执行过程中对绩效的评价、对预算结果的评价。在执行过程中对绩效的评价包含项目政策的评价和事中评价。在预算进行的过程中,把绩效跟踪、始终评价和预算执行进行有效融合。
(一)效跟踪跟预算执行融合
在2009年时国家财政部门颁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地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的指导意见》,禁止地方政府在对财政进行安排时超出国家重大财政政策,围绕着重大财政政策进行有效实施是国家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要求,把财政资金作为重点,将监控系统进行动态操作,全过程的监控财政资金的各项支付活动,并建立完整的预算建立系统,促进财政管理向精细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对预算加强管理和监督,从而保障财政资金应用的安全、有效、规范。所以,财政部门对预算的动态监控进行机制制定的时候,可以把绩效跟踪和预算执行融合到预算机制中,在监督资金的使用是否安全与规范的同时,还要全程监控项目的进度和预算目标的实现情况。当发现绩效运行与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立刻采取相对应的方案进行更正,对于无绩效和低绩效的项目立刻终止或暂缓拨款。如果确定是因为政策变化或者是突发事件对绩效目标造成影响时,根据绩效管理的要求和审核流程,绩效目标可以跟随预算一起进行调整。
(二)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与预算执行进行融合
绩效评价结果与绩效预算的互相融合,实质上就是绩效规划体系与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体系与预算资源配置协调体系紧密结合,串成一个整体,在进行预算编制之前做好规划和评审工作,将预算编制的计划与预算挂钩。预算执行过程中与执行之后有绩效评价工作,并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对本年度或下一年度的预算进行调整或作为参考。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与此同时,财政的支出也是十分迅猛。基于财政绩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活动,所以需要通过加大对财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进行培训提升相应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保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更好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峰.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张宇蕊.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08
1 政府绩效管理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内涵、评价和作用
(1)政府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运用政府绩效目标、绩效信息、绩效激励、绩效合同、绩效成本、绩效程序、绩效规制、绩效申诉和绩效评估等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绩效的过程。政府绩效评价是政府本身或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短期和长远的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测量。
(2)财政支出(政府支出、公共支出)是在市场经济下条件下,政府为完成其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活动。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支出主要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财政支出绩效是政府绩效的重点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财政支出绩效直接反映政府部门的行政绩效,财政支出绩效高,行政绩效高,财政支出绩效低,行政绩效也就低。因此,加强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管理,不仅是推行政府绩效制度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在财政资金安排(分配)环节,实行竞争性机制,增强资金安排(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透明度。②在财政资金申报环节,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增强预算申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③在资金使用环节,实行事中绩效督查及事后评价,增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绩效性。④在评价结果应用环节,建立健全三个机制(绩效约束与激励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反馈机制)提高用财水平。
通过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从而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运行体系。因此,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既是一项解决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问题的改革举措,也是一项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从2003年8月进行试点起,至今已近八年了,从效果来看,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了较大的改善,财政管理制度源头防治腐败的功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但也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部门预算方面,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预算约束力不强,项目支出预算编审监督薄弱,绩效观念还未普遍确立;部分地方特别是县级对部门预算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改革力度不足。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方面,大多数二、三级预算单位还没有实行集中支付,大量财政专项资金没有纳入集中支付范围;市县级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度不平衡,财政专户设置及管理情况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政府非税收入重“收”轻“支”的现象仍然存在,“谁收谁用、多收多用”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资金使用效率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没有纳入部门综合预算的非税收入,往往也没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绩效评价,残留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和细化,存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采购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估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尤其对地方政府来说存在诸如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科学,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绩效评估工作长期处于政府自发状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绩效评估的科学化程度不高,采用的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政府绩效评估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等一系列问题财政支出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有限的财力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更经济和社会效益。
3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对策
(1)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预算使用经费,按时间进度拨付经费。年初预算通过批准程序下达之后,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严禁转移资金,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和骗取财政拨款。
(2)严格控制预算追加,财政给予各单位基本经费保障后,除突发性、灾害性、临时性发生支出外,原则上一般不再追加。确需要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要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严禁超预算和无预算支出,杜绝随意性支出。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规范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完善项目支出管理方法和手段,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促进财政支出效益的最大化
(3)单位确需追加的,应先使用部门预算不足部分再办理追加。
(4)严格经费审批制度,经费的追加先由单位提出经费申请报告,由财政部门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审核把关,并提出意见,需要解决的报上级部门审批。
(5)从严控制人员经费的增长,严格控制部门人员增长,各部门不得自行聘请和借用人员,未经上级批准的聘用和借用人员财政一律不安排人员经费。
(6)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财政各单位的经常性必需公用经费按规定的定额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予以基本保障。公用经费一般不办理追加。
4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原则
在财政支出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依法性原则。严格依法理财,加强收入管理,应收尽收,凡是应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全部要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2)坚持公共性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支出逐步退出竞争性、经营性领域,重点保障“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等社会公共支出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
(3)坚持效率性原则。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科学利用财力、巧用财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运用财政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手段,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
(4)坚持节约性原则。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注重节约行政成本,抓好公务活动的节约,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行为。
(5)坚持公开性原则。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来规范财政运行的程序和过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及党务公开活动,实现财政分配的公开、透明,自觉接受人大和群众的监督。
(6)坚持平衡性原则。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理财思想,严格执行《预算法》及相关法律,增收节支,建立平衡、稳固、强大的地方财政。
5 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财政使用效益,采取积极改革财政管理的措施
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加大了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模式,并加强从预算分配、执行到绩效考评和自身配套改革各个环节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力度,广东省在财政绩效管理方面作了一些尝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健全了专门的评价机构和队伍,确保“事有人做”
东莞市、中山市: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主任、主要部门负责人为副主任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对全市绩效评价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2)、健全了较为规范的评价工作制度,确保评价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如:2004年出台了《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并相继制定一系列专项资金的评价办法、评价工作操作规程(流程);如:2011年4月,印发了《广东省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规程》;各地也以市政府或财政部门的名义出台了评价办法。
(3)、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绩效管理工作
① 部门单位项目绩效自评形式(从05年至今,广东省单位项目绩效自评计:13,653个,资金2,261多亿)
②财政部门或第三方项目重点评价形式(从05年至今,广东省单位项目绩效计:1,592个资金近500亿)
③ 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形式(从2009―2010年 省财厅审核 962个项目,核减729个 , 确定233个列入预算安排,核减请款200余亿)
④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评审形式(从2009至2010年,全省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评审86个项目,分配资金达142亿)
⑤试行整体综合评价形式(广州市不断创新从中探索出本市实施部门整体财政支出综合性评价,取得了实效;惠州、湛江:尝试对一些部门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和专项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绩效结果提供给部门预算编制用。华南理工大学的公共政策评价中心于2007年对地方政府进行整体评价,公布了“2007广东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指数研究报告”,在全中国引起轰动,这是中国第一个整体评价地方政府绩效的报告)
⑥实行项目绩效预算事前评审形式(佛山及南海、三水、顺德各区,以及东莞、中山、珠海、湛江、江门等市对项目预算进行事前绩效评审,合理确定项目及预算数额;中山市:部门单位对部门预算中的项目支出要提出两个以上的量化目标,连同部门预算一并报人大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