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理健康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2 16:30: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儿童生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儿童生理健康教育

篇(1)

1.1调查内容

一是进行留守儿童监护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监护人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以及留守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均由保健医生询问后填写。二是对234名儿童进行体检并评价其生长发育状况。

1.2资料

处理全部资料均输入Epidata数据库,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调查的234名留守儿童中男童130人

女童104人,127名有营养不良与发育迟缓现象,其中52名体重低下,75名发育迟缓。5岁以下留守男童体重低下26人(占20.0%),发育迟缓37人(占28.5%);女童体重低下26人(占25.0%),发育迟缓38人(占36.5%)。

(2)留守儿童监护人营养知识水平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关系

监护人中女性居多,文化程度相对低于男性,营养知识水平也较男性低

(3)经统计学分析,留守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与营养不良呈正相关

3讨论

3.1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原因分析

3.1.1监护人因素

监护人营养知识水平与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关系,并对儿童饮食行为习惯有直接影响。监护人营养知识水平越高,儿童挑食、偏食等不良行为越少。

3.1.2家庭经济因素

家庭收入水平影响儿童活动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其膳食结构发生变化,对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直接影响。

3.2加强留守儿童保健服务

3.2.1加强营养知识宣传

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入户宣讲、发放小儿膳食营养手册、定期举办营养知识讲座、广播电视教育、就诊咨询、保健服务等多种形式,普及儿童营养知识,对监护人存在的营养知识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加强营养知识科学化、系统化、日常化指导,让监护人了解如何合理安排儿童饮食种类和数量,保证膳食平衡。

3.2.2积极推广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技术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技术进入家庭是降低儿童营养不良发病率的有效措施,儿童保健工作者向监护人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调查,是有效预防、控制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措施之一。

篇(2)

营养是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适宜的营养不仅能促进健康、促进生长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对各种营养相关性疾病(营养不良、贫血等)和慢性病的预防有长期作用[1]。近年来我国儿童膳食水平有所提高,但小儿营养不良问题仍然任重道远。营养不良,专指热量-蛋白质营养不良(PEM),婴幼儿由于生理上需求较高的能量和蛋白质,而且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感染,所以对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损害非常敏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由饥饿和膳食不足导致的儿童生存和健康重大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在我院的儿科中随机选取12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由于城乡水平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选取的儿童均为城镇儿童。将这120例小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其中男婴70例,女婴50例。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将男女婴均匀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1.2方法 在延边医院的儿科中随机选取的对照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治疗并未进行特殊干预,实验组中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对护理营养不良的小儿家属给予健康教育和相应的保健指导。主要是通过教育家长培养儿童的良好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如对于小儿最好选择母乳喂养,保持小儿卫生,按时进餐,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以及能量),才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经一定时间,观察小儿营养不良的预后状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抽样为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

2结果

经一定时间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状况,得出实验组痊愈的人数为55,好转人数有5人,未见症状无变化者。而对照组的好转人数明显少于实验组,痊愈人数为47人,好转者13人。从而计算得出实验者痊愈人数占实验组总人数的91.7%,好转人数占实验组中总人数的8.3%;而对照组中痊愈人数占对照组中总人数的78.3%,好转人数占对照组中总人数的21.7%。两组结果相比较(P

3讨论

小儿营养不良直接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所以近些年来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们的重视了,改变此种状况已经迫在眉睫。单纯的治疗已经不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我院针对此种状况,同时采取了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导进行干预。通过在社区开展宣教讲座,使得广大家长充分了解可能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的病因,针对病因采取措施。如新生儿和婴儿最好进行母乳喂养,补充小儿膳食中营养素的需求;以及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合理摄入能量以及蛋白质的含量;每天使用适当的蔬菜和一定量的水果,以补充食物中不足的营养素。免疫力下降可可能导致儿童营养不良[4],所以还要使家长了解到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改变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条件。通过我院对于小儿营养不良的治疗状况的分析,对护理家属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具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加速小儿症状的缓解以及预后状况。所以对小儿营养不良进行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具有一定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赖建新.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9(4);158

[2]杨桂侠,杨静波,王怀东.小儿营养不良68例分析[J].中国中

篇(3)

婴幼儿是小儿神经系统与心理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婴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在能力较强。在这一阶段适当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小儿心理神经的发育,对小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儿童保健门诊服务不断发展,对婴幼儿保健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婴幼儿保健中早期健康教育的临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婴幼儿保健工作对儿童发育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婴幼儿50例,孕周为37-41周,胎儿出生时体质量为2500-3400g,在围产期均未出现合并症的高危因素。将首次体检时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能够根据指导进行保健训练的婴幼儿25例,作为观察组,将其余进行常规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婴幼儿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8.8±1.5)天;观察组婴幼儿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7.3±1.2)天。两组婴幼儿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婴幼儿根据传统的标准体检模式进行体格检查。对照组婴幼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6个月前每个月1次,6个月至12个月每两个月检查1次,1岁至2岁每3个月检查1次。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①早期教育,进行系统化训练方案的制定。由专业小儿保健医生进行项目教学与动作示范,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对发育相对落后或延迟的方面进行针对性强化指导。②健康教育:为婴幼儿家长开设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婴幼儿、母乳喂养、婴儿辅食添加与影响、早期教育、心理保健与疾病预防的内容。

1.3评价方法两组婴幼儿均在1岁时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

2结果

篇(4)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98-01

铅是一种具有多脏器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儿童对铅的毒性作用极其敏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铅及其化合物,故日常发生儿童铅中毒的风险很高。儿童铅中毒并不表示临床意义上的中毒,而是表示体内的铅负荷已经影响到儿童的智能、生长发育和健康,所以儿童铅中毒的防治工作开展的越早越好。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静脉血铅检测的儿童中,血铅含量≥100μg/L,愿意接受观察和随访,接受健康教育的儿童及家长。且检测数据完整的患儿共计362例,年龄范围为4月~14岁。男220例,女142例。

1.2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要求进行诊断 儿童高血铅症和铅中毒要依据儿童静脉血铅进行诊断。高铅血症: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为:100―199μg /L。铅中毒: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等于或高于200μg /L 并依据血铅水平分为轻、中、重度铅中毒。儿童铅中毒可伴有某些非特异的临床症状,也可伴有昏迷、惊厥等铅中毒脑病表现。

2 方法

开展健康教育

2.1 知识介绍 儿童铅中毒是因儿童接触铅导致体内铅的负荷达到较高水平,危害儿童生长发育。如室内含铅的涂料和油漆,大气中铅的污染,胎盘转移,食物与饮水,生活习性的不同等都有可能导致儿童铅中毒。一般认为儿童铅中毒多为慢性过程,长期接触微量铅可干扰中枢神经介质乙酰胆碱和儿茶酚的正常代谢,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发生紊乱。儿童铅中毒的危害又是一个剂量―-效应连续过程,在出现铅中毒临床症状以前,首先对儿童智能行为及体格生长的损害。[1]

2.2 进行行为指导

2.2.1 通过对家长和儿童的指导,切断铅从环境进入儿童体内的通道,改变儿童的不良卫生习惯和不当行为。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饭前洗手,一次洗手可消除90%-95%附着在手上的铅,要勤剪指甲,避免消化道摄入。

2.2.2 经常清洗儿童的玩具和用品,用干净的湿抹布清洁儿童能触及部位的铅尘。食物和餐具加罩,遮挡铅尘。平时要多开窗通风,定期扫除,多种养花草。

2.2.3 不带儿童到铅作业工厂附近散步、玩耍,不在铅作业场所为孩子哺乳,从事铅作业的家庭成员下班前必须换工作服和洗澡。不将工作服和儿童的衣物一起洗。

2.2.4 儿童餐具应避免彩色图案,不合格产品。某些学习用品铅污染,如铅笔,接触机会多。

2.2.5 不食用皮蛋、爆米花、薯片等含铅高的食品,不用长时间滞留在管道中的自来水为儿童调奶粉或烹调食物。

2.2.6 对儿童的血铅水平进行普查,特别是高危的儿童尤其是6岁以下儿童应定期检测。

2.3 营养干预

儿童患营养不良,特别是体内缺锌、铁、钙、镁等元素时,可使铅的吸收率提高和易感性增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确保儿童膳食平衡及各种营养素的供给,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应定进食,避免进食过分油腻的食品,空腹进食和食品过分油腻会增加肠道内铅的吸收。还应经常食用含钙充足的乳制品和豆制品;含铁、锌丰富的食品;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2.4 驱铅治疗

驱铅治疗是通过驱铅药物与体内铅的结合并排泄,以达到阻止铅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只用于血铅水平在中度及以上铅中毒,要到专业医院找专业医生治疗。健康教育对轻、中、重度铅中毒的防治作用是临床治疗和环境干预所无法替代的。

3 讨论

近20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围绕儿童铅中毒的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已证实,血铅在极低浓度时就能对儿童的智能发育、学习记忆能力和感觉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如长期过量地接触铅,不仅会阻碍儿童的体格生长,还可导致儿童大脑不可逆的损伤,有害效应是长期甚至是终身的,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公告指出,铅在体内无任何生理功能,理想的血铅水平应为零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既可以降低血铅含量,又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且十分安全的营养干预手段,来积极服务大众。[2]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儿童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目前铅中毒对儿童身心的危害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对铅中毒的预防工作刻不容缓,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得出结论,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广泛的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能起到积极预防和减少铅对儿童的危害。

篇(5)

2病情观察的特殊性儿科患儿的病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加之患儿年龄小, 不会叙述病情变化,或者是不会说话的婴幼儿。

3护理操作的特殊性儿科患儿用药剂量小,输液分步多,加药频繁。

4静脉穿刺的特殊性对儿科护士要求有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穿刺有特殊性。

5健康教育的特殊性由于患儿年龄小,所以对儿科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更多的是对家长的指导

儿科护理与其他科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对护士素质的要求也有其特殊性。

1 健康的身心条件

1.1 身体素质 护理工作是个特殊的职业,是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故首先要保持身体的健康,精力充沛才能保证顺利完成护理工作。身体健康,必然心情愉快、舒畅,感到生活美好,有兴趣,对工作有信心,而且精力充沛,动作敏捷,给人以美感。

1.2 心理素质 健康心理,是健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乐意与人交往,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乐于工作,而能将其智慧和能力在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

2 有效的沟通能力

2.1 现代的儿科护理,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影响。良好的交际能力,健全的社会适应性,护士角色的多样性,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相互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取得患儿及家庭成员的信任,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帮助患儿及家属采取具体措施,达到健康和维护健康的目的,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

2.2 儿科护士职业本身具有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特性,要求适应不同的人物环境,护士与患者的交往应有目的性的交往。护士在与患者的交往中,要针对患者扮演的角色,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做相应的转换才能满足患儿的真实心理需要。

2.3 护患沟通应贯穿于日常的护理工作及健康教育。沟通的语言应精练、准确、清晰、通俗易懂且有逻辑性。

2.4 在语言交流中应恰当的应用非语言行为:如倾听、面部表情、抚摸、拥抱等。对幼儿来说,通过抚摸、拥抱可使其安静下来,消除其紧张情绪,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同时,家长也感到亲切,体现护士的情感和关爱。

3 健康教育的能力

21世纪的护理工作,旨在向个人、家庭、人群和社区提供卫生支持,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提高生命质量。护士应充分利用现代护理活动中角色多元化这一有利条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卫生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他们自身对健康有责任,增进他们的健康知识,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同时,还可以帮助家属制订出维护患儿生长发育的照顾计划及指导家属有关养育子女的方法,以预防可能遇到或潜在的问题。

4 丰富的专业知识

4.1 儿科护理工作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护理过程,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应具备丰富的医疗、护理、营养、预防、保健知识,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特殊的护理技巧。同时,能熟练掌握儿科日常用药的剂量、作用及用法。

4.2 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能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过程的变化及生理、心理需要给予全面的护理。

4.3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科护理技术已发展到具有比较复杂的临床护理技术,抢救技术及先进的检查技术。儿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这些相关的技术,才能减轻患儿的痛苦,从而取得最佳的护理技术。

5 抢救应急反应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7X(2016)01-0103-004

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1]1为进一步落实纲要精神,教育部、全国妇联、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关工委等五部门于2013年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进一步重申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不断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2]1促进广大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不断增强其生活幸福感。可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始重视其生活幸福感等生活情感的内容。所谓生活情感(Lifefeeling),指的是个体在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包括幸福感、自强感、热爱感和珍爱感等。[3]1319-1323目前虽有研究者对青少年的生活情感做了深入调查分析,[3]1319-1323但对于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则研究较少,仅部分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生活情感中的下属因子———幸福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4]368-370,[5]738-741,[6]493-496对于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其他因子则鲜有论及。以劳动力输出大省之一的安徽省为取样源,实证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问题,以考察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全貌及相关因素,并为今后教育工作者对留守儿童生活情绪的教育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研究调查对象取自安徽省8个地区(黄山、宣城、安庆、合肥、蚌埠、阜阳、淮北、亳州)342名留守儿童,其中男生178名,女生164名。2.研究工具采用卢家楣等人编制的《青少年生活情感问卷》,问卷由20个题项(2个测谎题)构成,包括幸福感、自强感、珍爱感和热爱感等4个因子。问卷采取6点计分,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1319-1323

二、调查结果

1.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总体状况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得分均数为4.17,4个因子均分在3.98-4.55之间。其中,幸福感均分最高,珍爱感最低。通过单一样本的t检验发现,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及其下属4个因子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青少年水平(P<0.05)(见表1)。

2.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生活情感及下属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3.不同学业自评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热爱感外,不同学业自评留守儿童在生活情感及其他下属因子上的差异均显著(P<0.05或P<0.01或P<0.001)(见表3)。事后通过多重比较发现,除热爱感外,随着学业自评上升,留守儿童生活情感及下属其他因子得分也上升,且差异显著(P<0.05或P<0.01)。4.不同师生关系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热爱感外,不同师生关系留守儿童在生活情感及下属其他因子上的差异均显著(P<0.05或P<0.01或P<0.001)(见表4)。事后通过多重比较发现,除热爱感外,随着师生关系上升,留守儿童生活情感及下属其他因子得分也上升,且差异显著(P<0.05或P<0.01)。

5.不同同伴关系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珍爱感外,不同同伴关系留守儿童在生活情感及下属其他因子上的差异均显著(P<0.05或P<0.01或P<0.001)(见表5)。事后通过多重比较发现,除珍爱感外,随着同伴关系上升,留守儿童生活情感及下属其他因子得分也上升,且差异显著(P<0.05或P<0.01)。

6.不同父母受教育程度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生活情感及其下属的4类情感在父亲教育程度上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见表6),而在母亲上的差异不显著。事后通过多重比较发现,除珍爱感外,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的上升,留守儿童生活情感及下属其他因子得分也上升,且差异显著(P<0.05或P<0.01)。

7.不同父亲联系频次留守儿童情感能力差异不同父亲联系频次的留守儿童只在情感能力和情绪认知上的平均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他各情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7)。

8.在其他自变量上留守儿童情感能力差异因变量同上,分别以母亲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及以上)、母亲联系频次(每天、每个星期、一个星期以上、半个月以上、一个月以上)、父母关系(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情感能力及下属因子在上述变量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三、讨论

1.安徽省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低于全国常模水平在总体现状上,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显著低于全国青少年得分。这一结果令人担忧,提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需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和《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有关关注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要求。在生活情感的具体因子上,留守儿童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幸福感、自强感、珍爱感、热爱感,幸福感排名第一,珍爱感则排在末位。留守儿童幸福感相对较高的结果与以往调查结果一致,[7]632-634这可能与幸福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积极品质,受研究者更早且更多关注有关。与此同时,《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幸福感,这促使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留守儿童幸福感的教育培养。此外,这一结果也可以从当前留守儿童幸福感研究较多,而其他生活情感研究较少的研究概况[4]368-370,[5]738-741,[6]493-496中得到佐证。

2.男女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差异不显著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和女生在生活情感及其下属因子上的差异均不显著,这与全国青少年生活情感性别差异中仅珍爱感差异显著,而其他生活情感差异不显著的结果大体一致,[3]1319-1323并且美国一项关于青少年热爱生活的研究也部分证实了男女之间在生活情感上无显著性差异。[8]8387此外,这一结果与在留守儿童生活情感下属因子———幸福感研究中发现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的结论一致。[4]368-370可见,男女生活情感上主要存在的是结构性差异,而非总体水平上的差异,这可能与不同性别的生理、社会等结构性差异[3]1319-1323有关。

3.良好的学业自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父亲受教育程度对留守儿童生活情感有积极作用在学业自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父亲受教育程度方面,留守儿童生活情感随着学业自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父亲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上升,这与青少年生活情感的调查结果[3]1319-1323大体一致。首先,在学业自评方面,学习活动作为在校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对生活情感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是相互的。[9]242-244这是由于学业自评作为一种自我评价,自评越好越自信,[10]1068-1071越能以积极心态看待周围事物,从而有利于其生活情感的发展,与此同时情感的动机作用又会促使其学业成绩的提升。在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方面,本次调查与以往研究发现的良好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有积极促进作用[11]64-67的结论一致,与喻永婷提出的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有较好预测作用[5]738-741的结论吻合。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其更多的活动时间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其接触较为频繁的群体,对其生活情感影响很大。正如有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孤独体验。[12]337-340在父亲受教育程度方面,结果与以往研究发现的父教缺失会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6]493-496、父亲教育程度低且对孩子缺失管教会影响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13]855-858的结果一致。良好的父亲教育程度能促进父亲和孩子的情感沟通,但是父亲常年在外会让留守儿童缺失父教和关爱,教育程度不高的父亲又很难注重这方面的弥补,这无疑会阻碍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EB/OL].[2015-04-10].

[2]教育部,等.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4-10].

[3]刘伟,卢家楣,李玲玲,等.中国当代青少年生活情感现状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6).

[4]张丽芳,唐日新,胡燕,等.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

[5]喻永婷.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10,18(6).

[6]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

[7]梁挺,郑丽莉,秦凯,等.广州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现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4).

[8]Alder,M.W.Theroleofsocialsupportandoptimisminpredictinglifesatisfactionamongurbanyouth[D].Chicago:LoyolaUniversityChicago.

[9]汪海彬,曹立青,兰群,等.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3).

[10]郭黎岩,杨丽珠,刘正伟,等.小学生自信心养成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5).

[11]李向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素质发展调查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3(12).

篇(7)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45-02

我国儿童基数占全国人口的28.9%,可见儿童人口比例之大[1]。儿童因为生理发育时间较短,免疫能力较低,比较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病的侵袭,而一旦儿童患病后,其自身抵抗能力有限,病情发展迅速,一旦不及时进行治疗,很有可能出现致残,致死情况发生。社区儿童保健是专门针对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各类病症而进行防治的一项措施,能够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全方面的为儿童生长保驾护航。

1社区儿童保健基础内容

社区儿童保健是建立在医生的科学正确带领基础之上的,在医生的带领下对社区儿童常见的各类疾病进行诊疗负责,并专门针对社区医师/保健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在这其中包括了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学龄期保健几个主要阶段[2]。在社区儿童保障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时期儿童生理情况制定针对性地保健措施,保障促进儿童生理身心健康发展。

2社区儿童保健加强的几点措施

2.1建立散居儿童系统。社区居民存在一定的流动性,而在这部分流动人口中,儿童也占据一定比例,如何做好这部分散居儿童社区保健,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社区儿童保障人员应该每月定时与妇保、计生办、计划免疫等部门主动核对散居儿童情况,及时根据了解情况开展相关保健工作。建立好散居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电子卡,在其流动后只需将电子卡交给相关社区部门就可以及时建立相应保障体系。

2.2加强保健团队专业性与服务性。社区儿童保健被很多医护人员看做为“闲职”,就是每天上班打卡,然后喝茶、看报、聊天等工作。专业性差,服务性被动。当今社会,只有优质服务才能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首先要彻底解决社区服务人员思想问题,贯彻社区健康服务工作方案相关要求,从服务人员中选拔出临床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政治思想态度端正、服务主动的医师来担任儿童保健门诊工作[3]。对所有医师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实行考核合格上岗制度。

2.3系统管理,定期与不定期指导。社区人口基数不稳定,中间存在常驻居民与流动居民,社区儿童保障部门不能等待居民有问题上门求助才开展保障工作,而是应该主动进行儿童人口调查。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半年内不定期进行2次以上调查,通过居民走访了解社区儿童近期患病趋势与治疗情况,根据了解情况再进行针对性调查,制定出相应保障措施。对来门诊体检治疗的儿童进行跟踪随访,了解儿童患病治疗情况。相关社区领导要定时不定时对社区健康服务站门诊进行检查与指导,指出不足之处并指导相应完善策略。

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体弱儿的管理,如活动性佝偻病、各类贫血症、早产儿等等,针对这部分儿童要对其父母进行专门的健康教育,建立专门档案进行管理,并随访监督遵医行为。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要随时保持与社区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指导孕产妇正确掌握母乳喂养方法,宣传不同儿童成长期正确处理方法,常见病首要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等[4]。

2.4完善计划免疫制度。建立相关儿童免疫接种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儿童计划免疫制度与程序对社区内儿童进行预防接种。部分家庭因为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不能及时让儿童按照规定进行预防接种,针对这部分家庭应该了解其主客观原因,再教育告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让这部分家庭了解配合儿童预防接种,避免各类传染病在社区内爆发流行。

3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儿童身体健康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在高节奏的生活过程中,家长因为工作原因而疏忽了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导致部分儿童患病已经明显表现出临床特征才就医问诊,这无疑加大了治疗的难度。同时由于几年来流动儿童大量增加,给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只有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坚持以家庭为中心,以儿童为单位,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与服务水平,主动出击才能将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能清,黄俊芳,贺卫权等.新型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69-2171,2174

篇(8)

当前因为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人们的保健意识在不断增强,不仅希望在医院中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还希望提供家庭保健护理工作[1]。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他们需要更多的保健护理。为了研究保健护理对儿童成长的作用,本文对120例儿童的护理情况进行了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来我院进行保健护理的儿童60例,其中女性28例,男性32例,年龄在0-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岁。另选取未进行保健护理的儿童60例为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在0-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保健护理方法

1.2.1体检评估接受保健护理之前进行全面体检,准确评价儿童的身体发育指标、营养指标。同时采用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对儿童发育商进行测定[2]。

1.2.2阶段性发育状况评估每个月对儿童的头围、体重、身长测量一次,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同时进行智力测评,按照评估结果给予指导性意见,从营养、心理、早教等方面提出个性化的专业意见。

1.2.3家长育儿指导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家长要了解儿童的不正确饮食习惯,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儿童相处,促使儿童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家长准确掌握儿童的健康标准,了解儿童心理状态。

1.2.4营养指导根据儿童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给予正确的饮食。1-12个月的儿童要重点补充维生素A、D,适当晒太阳,促进钙质吸收。4-12个月的儿童要补铁,尽量保证母乳喂养,6个月后可以适当添加辅食。

1.2.5健康教育定期开育儿科学培训班,邀请一些育儿专家讲述保健知识,例如如何科学喂养、如何保证正确睡眠、如何防止疾病等等。要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儿童的健康情况。另外,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儿童心理问题总结归纳后,分析原因,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3]。

1.3观察指标对干预后两组儿童的发育商进行对比,观察营养性疾病发病率和保健护理满意度。发育商分为精细运动、大运动、语言、适应性、个人社交五个方面,分数越高表明发育商越高。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当p

2结果

2.1两组儿童发育商对比常规组儿童精细运动95.4分,大运动94.7分,语言95.1分,适应性96.7分,个人社交95.4分;保健组儿童精细运动105.3分,大运动102.4分,语言104.9分,适应性106.7分,个人社交103.3分。保健组儿童的发育商得分要高于常规组(p

2.2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病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常规组缺铁性贫血4例,佝偻病4例,营养性疾病发病率为13.3%;保健组缺铁性贫血1例,佝偻病1例,营养性疾病发病率为3.3%;常规组儿童和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90.0%,保健组儿童和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8.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因此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儿童保健护理就是要以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为基础,护士和家长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不利儿童成长因素的出现。就本组研究结果而言,实施保健护理的儿童,在运动、语言、适应性以及社交能力方面的得分均要高于未实施保健护理的儿童。儿童保健护理的实施还能减少儿童疾病发病率,在本次研究中,采取综合性保健护理组的儿童只出现了缺铁性贫血1例,佝偻病1例,其发病率要远远低于常规组。作为保健护理人员要切实实现保健护理的功效,必须要针对儿童个体制定相关的计划,同时要与家长合作,向家长介绍儿童成长中的常见问题,尤其是对于各种疾病的病因等要详细讲解,在儿童成长中尽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的出现。总之,儿童保健护理对于儿童成长意义重大,不仅能促进儿童发育商的提高,而且降低营养性疾病的发病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对韶关市乐昌市梅花针铜山春桃小学三至六年级126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7人(45.2%),女生64人(50.8%);8~9岁28人(22.3%),10~11岁69人(54.7%),12~13岁19人(15.1%);三年级24人(19%),四年级40人(31.7%),五年级32人(25.4%),六年级30人(23.8%);独生子女15人(11.9%),非独生子女106(84.1%)。

(二)研究工具

《少年儿童生活质量量表》:华中科技大学儿少卫生教研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研究组提出的儿童生活质量评定要求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理论,编制了适用于一般儿童少年的生活质量量表。本研究采用这一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三)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韶关乐昌梅花镇铜山春桃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共126名。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用SPSS 16.0进行描述分析、相关分析等。

二、结果

(一)量表得分情况

量表分数范围为49~96,总分得分从89分~162分,全距73分。其中,89~113有20人(15.9%),114~138分有80人(63.5%),139~162分有26人(20.6%)。各维度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到,分数相对较高的是生活质量满意度、精力与睡眠、饮食与健康。得分相对较低的是活动机会性、自我概念、生活便利性。整份量表的得分仅占总分的64.6%,处于中等水平。

(二)性别差异比较

对男、女在各维度的得分情况这两组变量之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选用α=0.05的统计显著水平,采用t检验(t-test),结果发现,男生女生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生活便利性三个维度的得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两个维度女生得分较高,生活便利性男生得分较高。

三、讨论

(一)学生生活质量不高,处中等水平

在饮食与健康方面,学生们食品单一,缺乏营养,但根据他们自我评价,仍然对饮食与健康方面感到满意,更加可以看出,他们平时食物种类较少,没有机会享用更加美味和更富有营养的食物。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评定受个体的个性、需求、价值观及应对方式等心理特质的影响。山区学生们需求小,因此对条件一般的事物评价也高。

(二)男、女生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生活便利性上的差异

8~13岁的年龄段,是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过程,是良好生活方式、健康行为习惯建立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性别观念逐渐形成,女生喜欢结群游戏,关系亲密,男生则相对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叛逆。在量表得分的反映上可以看出,女生的同伴关系得分较高,证明她们之间的相处较为融洽。且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与老师接近、交流,因此她们会感觉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这些与男女生不同的生理特性、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对男女不同的要求有关。

四、结论

首先,针对学生总体生活质量不理想的问题,政府应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环境,完善公路、供水等基础,提高学生们就学、运动的便利程度。

其次,针对学生的生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卫生知识课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大多数在职教师水平不高,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教育方法,体罚、辱骂学生等情况并不鲜见,因此除了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之外,还必须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家庭是孩子社会化重要的场所之一,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少年生活质量调查及量表常模的建立[D].复旦大学,2005.

[2]蒙衡.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及学习障碍儿童生活质量的研究[D].同济医科大学,2000.

篇(10)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情绪暴躁,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是因为表现多动,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攻击性很强。

3.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90

传统的随机性健康教育,使产妇产后未能及时有效的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及操作技巧,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及产褥期护理知识,因此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较低,乳胀发生率偏高,为了有效提高产后健康教育质量,在妇产科病房进行了目标性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12月收治分娩的产妇1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88例,其中自然分娩132例,剖宫产58例,产妇年龄23~3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孕期健康,足月分娩,均母婴同室。

方法:观察组采用目标性健康教育方式,按照设计好的产后3天健康教育内容,护士分别在产后第1天、产后第2天、产后第3天分阶段有目标性的讲解及操作演示,采用模型与产妇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指导,让每一位产妇在分娩后3天内参与渐进式的学习和模仿操作,以至掌握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新生儿护理及产褥期的自我护理方法。对照采用传统随机性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即护士在巡视病房、治疗、护理等过程中健康指导或产妇遇到问题时护士给予指导。

目标性健康教育的内容:①产后第1天,有关母乳喂养指导:给予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按需捕乳的重要性,造成错觉,疼痛以及肿胀的原因,同时用模型给予一对一操作指导,如正确的挤奶手法和哺乳姿势以及婴儿的正确含接姿势等。②产后第2天,有关新生儿的护理:给予产妇讲解如何观察新生儿,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消退时间,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新生儿抚触的好处、方法以及新生儿皮肤护理等知识,指导产妇如何更换尿布,如何观察大、小便,如何加强脐部护理以及预防接种等。③产后第3天,产褥期产妇自我护理:指导产妇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情,饮食要均衡,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指导产妇如何保持外清洁,讲解正常恶露的排出情况以及避孕措施等。耐心解答产妇及家人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出院指导。

结 果

产后第4天对两组产妇实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见表1。

讨 论

产后目标性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降低乳胀发生率。在产后3天内,护士按照规定的具体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的给产妇进行健康教育,让产妇在产后3天,对学习内容,目标明确,得到渐进式的学习,易于掌握。避免随机性健康教育的一次性灌输或教育不到位现象。母乳喂养是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产妇产后康复。产后第1天进行母乳喂养指导,使每位产妇尽可能较全面的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尽早树立母乳喂养信心,早接触,早开奶,有效地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