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icu护理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2 16:30: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icu护理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icu护理措施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疗护理活动日益复杂,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护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icu是医院重症患者和手术后高危患者的集中管理单位,患者病情危重和家属过高的期望值,使ICU成为医患纠纷的高发科室,因此,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加全面了解ICU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本文对我院ICU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加强护理管理,减少医患纠纷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常见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1.1管理因素

1.1.1质量监控管理不力 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是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只在形式上进行质量管理,应付检查和监督不到位是当前护理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所在[1]。规章制度不完善,部份工作流程不清晰,责任不明确,以致护士在工作时随意性大,发生事故后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管理者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对护理不安全环节缺乏管理措施,把关不严,部份管理内容有专人管理但流于形式,各种培训走过场,考核落实不到位,不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抢救车内药品、物品摆放混乱,甚至有过期现象,未根据ICU科室的特点备用抢救药物,各种医疗仪器设备疏于管理,在抢救患者时出现故障无法使用等,存在很大的安全[患。

1.1.2科间协作差 临床科室未严格按ICU收治标准转入患者,醉酒抗医者时常收治入ICU,影响工作秩序。不提前通知,直接将患者转入ICU,有时几个科室同时向ICU转入危重患者,引起一阵混乱,容易引发不安全事件。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 护士/床位比例未达到规定标准,处于严重的短缺状态。因产假、病假、排班不考虑人岗匹配和人员搭配等原因,人力资源更显严重不足。随着医院业务的拓展,大量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展,需到ICU监护的患者数量日益增多,监护床位数增加,但医院对此未相应增加护理人力,加之科室重视成本核算,局限了人力资源的补充。长期高强度、高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构成护理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业务能力不强 我院ICU护士的学历以大中专为主,初级职称占93%,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水平低下,经验欠缺,对错误发生估计和判断不足,急救器械使用不熟练,与其他人员配合差,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往往是分工不明,手忙脚乱,容易造成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学历低、年资短的护士是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主体。

1.2.3法律知识淡薄,安全防范意识差 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服务意识差,缺乏慎独精神,上班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病情不仔细,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护理工作中存有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不规范使用保护性约束带等,导致了不安全事件发生,如药物外渗、约束不当致患者皮肤损伤、意外拔管或脱管等,这是我院ICU护理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

1.3护理文件书写因素 护理记录与医生的病程记录不一致,因各种原因提前书写护理记录,涂改记录,重抄记录等真实性欠缺现象时有发生,为医疗纠纷埋下祸根。

1.4物资因素 部份医疗设备性能落后,售后服务及维修不及时,影响抢救及护理工作,甚至成为不安全因素。一次性用品质量差,常见的现象是保留导尿的患者发生漏尿,导致护士工作量增加,患者发生压疮的几率增加。

1.5环境因素 病房布局不合理,通道多,四周为玻璃幕墙,对狂躁和有自杀倾向患者的管理带来较大风险。各种仪器的报警声、昼夜长明的灯光也会影响患者情绪,出现焦虑或躁动,导致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如抓管、呼吸机对抗等。

1.6医院感染因素 ICU患者病情重,抵抗力差,侵入性操作多,导致医院感染高发,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也对护理人员的健康产生威胁。

2 防范措施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54~90岁,平均年龄72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均为意识清醒患者,最短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为24h,最长的为20天。

2 ICU精神症状的常见原因

2.1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症状 感染、心脏病、缺氧、代谢异常等。

2.2 药物作用 药物、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使用影响中枢神经功能的药物等。

2.3 危重疾病本身 患者自感病情严重,产生很强的精神压力,加之ICU患者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不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本身就会导致烦躁不安、躁动和意识模糊。

2.4 强迫静卧 ICU患者病情限制其活动,全身被各种管道、导线束缚,加之保护性约束方法的使用,使患者产生挫折感、无能感,易导致焦虑、忧郁情绪的产生。

2.5 ICU特殊的治疗环境 (1)ICU内有许多抢救设备和监护仪器,这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2)持续存在的各种仪器噪音;(3)危重及抢救患者多,特殊治疗和护理多;(4)限制探视 无陪护,限制活动及使用约束带,环境陌生。(5)ICU患者的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生物钟紊乱,长时间可出现焦虑、定向障碍、错觉、谵妄等精神症状。

2.6 交流障碍 ICU限制家属探视,加之患者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ICU护士通常忙于治疗和护理,而缺乏和患者沟通,患者易产生孤独和被遗弃感。

2.7 患者自身原因 年龄>70岁发生率高,占住院患者的60%,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也容易发生[2] 。

3 护理措施

3.1 入住前的护理 (1)对择期手术需入住ICU的患者,在入住前让患者及家属熟悉ICU环境;有关各项制度;如何配合各种护理工作等,使患者及家属消除入住ICU的陌生感、恐惧感。(2)对急诊入住ICU的患者,在完成最初诊断、抢救、治疗后,应立即稳定患者情绪、消除恐惧感[3]。

3.2 入住时的护理

3.2.1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掌握病情动态信息及心理动态变化。采用自然观察法,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认真记录患者的各种异常表现,及时予以处理。

3.2.2 加强沟通交流 护士对患者应有同情心,运用同情心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提高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培养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理念,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程度;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患者,尤其是气管插管不能讲话的患者,可采用“规范化手语”:伸大拇指代表大便;伸小拇指代表小便;伸食指表示有痰;握空心拳代表口渴;握实心拳代表疼痛;用手拍床代表想交流。还可用写字板交流,或用画板(画板上画有和写有常用的语言,例如大便、小便、有痰、肚子饿、口渴等等),适时与患者交流,准确把握患者通过体态语言传递的信息,主动询问患者,鼓励患者不要急躁。

3.2.3 做好舒适护理 保持床单整洁,加强基础护理,病情允许给予采取舒适,定时给予翻身、拍背,按摩受压处皮肤,及时满足患者各种合理需要。

3.2.4 安全护理 当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时,要有专人在旁边陪护,拉上床栏,防止患者摔伤,拉住患者的双手,避免给氧管、静脉导管等管道被拔除。

3.2.5 环境改善 把各种抢救设备放在不显眼的地方,将灯光调暗趋于柔和,拉上布帘,把监护仪的报警音调到最低。工作人员的交流声音尽量轻柔,避免光和噪音对患者的刺激。必要时允许患者的亲属陪护,为其创造家庭气氛,尽量满足患者的归属感。

3.2.6 药物治疗和护理 经过心理护理和环境的改善后,患者的精神症状仍没有好转,应及时按医嘱给予药物使用,用药后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采取暗示治疗、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

3.2.7 音乐疗法 每天晨间护理、午间护理时播放柔和的音乐或广播,向家属了解患者的喜好,尽量满足患者的喜好。

参考文献

篇(3)

医院感染是ICU患者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病情恶化甚至患者死亡的严重因素,也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他是指住院病人在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中发生的感染和住院时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住院前以开始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ICU病房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部分的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影响医院的声誉,还给病人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现从护理角度对ICU病房医院感染因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关护理措施。

1 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一位,ICU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为获得性肺炎。常见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使用的患者,病人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气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丛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有报道称,神经外科病区75例气切术后病人均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占同期病区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总数的68.18% , 致病菌以格兰式阳性菌为。另外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术前由于原发病的影响,机体情况差,加之手术打击,术后禁食使机体过分消耗增加了感染机会同时呼吸治疗器械污染,以及空气、手、水和食物的污染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

1.2 胃肠道感染 正常胃液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可防止胃内细菌过度繁殖.在医院感染中消化道感染主要在儿科病房,血液肿瘤病房,老年病房,由于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者的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通过胃管逆行引起感染.

1.3 泌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是医院感染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正常人的尿道平时处于关闭状态,膀胱内的尿液不能返流,形成一个防御屏障.而80%的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外科患者因疾病和手术后尿潴留或过多残余尿也易诱发尿路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总医院统计留置导尿管三天以上的病人31%发生尿路感染,留置5天以上有74%发生,长期留置者几乎100%发生菌尿。另外,与导尿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于膀胱。

1.4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技术人员不熟练,无菌技术不严,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入口,潮湿可以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1.5 切口感染及烧伤创面的感染 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烧伤科历来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相当复杂,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2 护理措施

2.1 病房空气环境的处理 在空气微生物含量高峰时段尽量减少护理操作。定时开窗通风,各种必须的操作要轻稳。病房湿式清扫,减少不必要的备皮,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操作后实施有效的手的清洁消毒。

2.2 预防肺部感染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入造成肺炎,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床头抬高30-45°,因为仰卧位增加了患者细菌吸入及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水瓶,防止逆流置湿化器和患者气道内.

2.3 预防泌尿系感染 特别是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的适应症,要选择粗细适中的导尿管,以硅胶尿管为佳,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尿道口的消毒,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厘米,保持引流通畅,定时要换引流管及尿袋,防脱落和污染,鼓励病人多饮水,从而起到机械性冲洗作用,会阴冲洗2次/d,禁止膀胱冲洗,以免尿液逆流和增加导尿管口连接处污染的机会。

2.4 加强静脉穿刺 静脉留置针及血管内导管的护理。严防原发性血液感染,除保持导管连接紧密不可脱落外,还需注意插管外口保持无菌。局部消毒,用湿的无菌棉拭子擦接头可以有效地去除大部分病原体。用酒精擦可增加其效果,用无菌敷料覆盖。术后1周内每日行痰、尿,便培养,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源和部位,及时处理。

2.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促使二重感染的发生,临床上由于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需要48-72h,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极易导致多重细菌感染,临床治疗效果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不宜置于同一种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互相作用,可出现药理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生或降低抗菌作用。

2.6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综上所述,ICU的特殊环境,护理人员肩负着防御医院感染的重大使命,如何进一步加强ICU病房管理,做好清洁、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各科危重病人的护理,对提高临床救治的成功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唯利等.尿路细菌感染与留置导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

[2]姜启用,王氓,余月英.气管切开术后的医院下呼吸道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6-27.

篇(4)

Common Nursing Problems and Nursing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ICU Physical Restraint

LIU Yan-chun

(Jixi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Tianjin 3019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reduce nursing complications of physical restraints to occur. Methods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to the patient and family members (or) explained, protective constraint, psychological care of patient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give.ResultsObtained apparent effect,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increased trust.ConclusionThrough the scientific method not only reduces the complication has been patient and family trust.

Key words:Physical restraint;Nursing; Common problem;Nursing measures

ICU的患者病情危重并且很多患者意识不清、躁动或呼吸机支持呼吸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容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加重病情。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身体进行保护性约束,即使用任何物理或机械性的设备、材料或者工具等附加在或者临近于患者的身体,使患者难于轻易将其移除,达到限制患者自由活动或者使其不能正常接近身体某些部位[1]。约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但在此期间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12月,给予约束的患者136例,男88例,女48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52岁;疾病种类:脑出血39例,脑梗塞4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术后28例,一氧化碳中毒4例,重型颅脑损伤19例。

2约束护理中出现的问题

2.1意外拔管的发生 气管插管的患者病情危重,呼吸困难时自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经口气管插管咽喉、器官的水肿、疼痛、吞咽和咳嗽时的异物感,吸痰操作的刺激等导致患者严重不适和痛苦,易导致自行拔管[2]。

2.2 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患者躁动会出现约束部位的皮肤损伤、皮下出血、肢体末端的肿胀加重等情况。

2.3患者心理活动情况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看对患者的身体约束是保护患者的一种医疗行为,而忽略了患者被约束后的心理感受。自己被绑上,家属不在身边,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2.4家属的不理解与家属沟通不到位,容易产生误解与纠纷。

3护理措施

3.1评估相关的评估表我们有非计划性拔管评估表、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意识障碍评估表。非计划性拔管评估表从意识、疾病史、年龄、用药、约束、管路数量、合作程度、心理状况、置管教育、伴随症状进行评估,总分为40分,<=25分者具有拔管倾向;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总分为15分,>=4分者为高危人群;意识障碍评估表表总分为15分,8~13分为意识障碍,<=7分为浅昏迷,<=3分为深昏迷。病情稳定时每3d评估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通过评估我们能确定患者是否需要约束,清醒配合的与昏迷的患者就不需要约束,但要评估其病情变化以便采取措施;确定约束部位,瘫痪肢体的就不需要约束。

3.2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解释对于清醒的患者与本人进行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对于意识不清的、躁动的患者向家属进行解释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并进行签字。解释时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嘱签字的家属转告其他家人,以免产生误解,闹成纠纷。研究表明[3],患者家属在患者身体约束伤害减少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到其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和培训可以有效地减少约束不良事件的发生。

3.3实施保护性约束 选择带有海绵的约束带,部位选择多为手腕或(和)足踝处,躁动激烈的有选用肩部约束带的。约束后每15min观察一次约束肢体的末梢循环情况,约2h解开约束带放松一次,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护士对照患者约束观察记录单上开始时间、巡视时间、结束时间、约束部位、被约束肢体情况进行打勾、签字。床头悬挂各种标示,班班交接。

3.4患者的心理护理因为在身体约束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自觉地伤害,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心理反应,导致一个完整的人失去尊严[4]。这就要求护士给患者解释清楚,使其明白约束的必要性,不是为了限制他的自由,而是为了他的自身安全着想。同时家属对患者的解释也很必要,因为家属是他信任的对象,家属的参与会让患者具有安全感。

3.5加强护士的教育及培训有报道称[4]不同职称、学历的护理人员,她们的身体约束理念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要对她们进行统一的培训,对患者的约束是为了患者的安全着想,我们一定要保证在安全的同时满足患者的需求。集中地进行培训,科内所有护理人员参加,讲述如何评估、评估时的注意事项、如何与家属沟通、沟通的内容、约束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在工作中同事之间也要注意沟通,保证患者安全。

4结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评估我们能确定是否需要约束、约束的部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不仅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也得到了信任,培训使护理人员的理念有所转变并提高了护理水平,减少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夏春红,李睁.ICU护士身体约束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68-570.

篇(5)

ICU室是医院治疗危重症患者的场所,大多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均会留置各类导管,护理难度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非常高,若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随时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在ICU置管患者的护理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我院对收治的ICU置管患者应用了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取得了较佳的效果,现将详情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对象均为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ICU置管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了两组: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7~75岁,平均(43.5±2.5)岁;14例意识清醒,26例昏迷、智力障碍、躁动;13例气管插管或切开置管,35例留置胃管,37例静脉留针置管,22例留置尿管。参照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6~76岁,平均(43.8±2.2)岁;13例意识清醒,27例昏迷、智力障碍、躁动;14例气管插管或切开置管,34例留置胃管,36例静脉留针置管,21例留置尿管。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值得比较。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管道护理,比如置管前进行置管宣教、固定并标识管道、防止管道扭曲或折弯等。在参照组基础上,实验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护士、主管护士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下设有医疗小组长、管道护理小组长、消毒隔离小组长等。制定每位小组长的标准,并将职责明确到各个人身上,每周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分析发生或潜在的不良事件及其原因,找出潜在的风险,并提出整改措施。

1.2.2风险评估 护士长应根据相关标准对置管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若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认知及视觉异常、躁动或使用特殊药物,即可作为高危对象。对于这类患者,应意识到随时可能出现管道滑脱的风险,对患者进行床旁交接后,注意采取体化的防范对策。

1.2.3管道护理 护士长应每日评估患者的各种管道妥善固定与否、标识清晰与否、是否有管道脱出或者误拔,通畅与否,有无置管不良反应、并发症等,并严格交接班,认真做好相关记录,然后体现在护理记录单上,并把它挂在患者床尾。

1.2.4心理干预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置管情况实施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尽可能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置管前,先耐心向患者讲解置管的原因、作用及置管时应如何配合;置管时,积极和患者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其紧张、不安情绪;置管后,进行各种管道管理知识的宣教,告知患者保护管道的方法及脱落后应如何采取应急措施。

1.2.5改进管道固定方法 管道滑脱风险的发生与管道固定牢固与否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对以往管道固定方法进行改进,妥善固定导管,如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固定方法。该方法固定牢固,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不适,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还可有效预防损伤。

1.2.6加强保护性约束措施 对于意识不清晰或者出现躁动的患者,应将其约束改为新型约束套。该约束套由棉纱、棉布、棉垫制作而成,具有透气、柔软与吸汗的作用,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而且,患者手指可随意伸展与握拳,还可预防过度屈曲,不易脱落,可有效防止拔管。

1.3观察项目 对两组各种管道的护理合格率与滑落率进行比较,包括气管插管、鼻饲胃管、留置尿管及静脉留置针管。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的管道护理合格率对比 实验组的各种管道护理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Р

2.2两组的管道滑脱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的各种管道滑脱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Р

3 讨论

ICU病房是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场所,而置管是该类患者的一大特征。由于多种因素影响,ICU置管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极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2]。因此,加强对ICU置管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非常必要。护理人员对潜在或存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与处理,称为护理风险管理[3]。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实验组患者应用了护理风险管理,参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从表1中可看出,实验组的气管插管、留置尿管及静脉留置针管等管道护理合格率均在90%以上,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参照组。这表明,通过对ICU置管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如风险评估、管道护理、心理干预等,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管道保护意识,进一步规范了导管固定操作,导管固定良好,合格率较高。从表2则得知,实验组的各种管道滑脱率均低于参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这表明,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置管患者中的应用,由于提高了患者及护理人员的管道保护与固定意识,导管妥善固定,且平时注意预防管道脱落,大大降低了管道滑脱事件的发生率。这与相关文献[4-5]阐述的观点基本保持一致,进一步说明了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置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与可行性较高。

总而言之,ICU置管患者发生护理事件的可能性较大,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在ICU置管患者护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管道保护意识,管道护理合格率高,大大降低了管道滑脱的发生率,对预防各种管道脱落而引发的不良事件具有积极意义,旨在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君君,贾灵芝,徐德臻,等.ICU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识别评估及防范策略[J].全科护理,2014,12(19):1799-1800.

[2]石慧.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的合理控制与护理管理[J].黑龙江医药,2015,28(06):1372-1374.

篇(6)

【关键词】ICU;护理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护理安全问题摆在了突出位置。尤其是ICU病房。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ICU内医疗护理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易引起医患纠纷等,因此加强ICU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的ICU基本为封闭式管理,家属定时探视,除治疗护理工作外,病人的生活护理也由护士完成。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转归和治疗效果。如何保证护理安全,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结合目前ICU护理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本文总结如下。

1 ICU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业务技术因素: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开发,护理工作中技术要求的内容日益增多。ICU抢救仪器设备多,个别护士不能熟练掌握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抢救病人时手忙脚乱,影响抢救。

1.2 护理人力资源安排不合理:目前ICU护理人员数量与床位比例未达到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人力资源缺乏,医院ICU护士缺编严重。其次,护理模式转变,医疗新项目不断开展,病人的要求也在提高,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安全隐患也增加。

1.3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ICU作为封闭式管理病区,没有家属或陪护的监督,若护士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医嘱及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未能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将给病人带来不安全的后果,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此外,如责任心不强,巡视病人不及时,气管插管脱出,补液外漏等等,均会给病人带来致命的危险。

1.4 医源性因素: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的后果。例如工作中昏迷、瘫痪卧床病人,护士在工作中翻身不到位,造成病人皮肤破损或压疮等,导尿管不通畅未及时发现造成病人不适等。

1.5 环境因素:ICU是医院急、重、危等病人集中的场所,侵入性检查、治疗、护理都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极易引起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使院内感染率上升,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1.6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者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如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等均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2]。

2 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2.1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3] : 有关资料显示,ICU床护比应为1∶3~3.5[4],国内多按床护比1∶1~2来配置ICU护理人员。我院ICU床护比为1∶1~1.5,更是低于国内水平。如何合理安排ICU人力资源,以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成为管理者的头等大事。我科护士长是根据病人数随时进行弹性排班,并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有抢救病人时加强人力,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并从多渠道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2 加强ICU护士的上岗培训制度:ICU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服务性工作,因此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监护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5]。医院应选择高学历的年轻护士,经过内外科、心电图室轮转学习或院外进修学习后再进入ICU。进入ICU后再由高年资护士带教一段时间使其充分融入ICU环境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后才能单独上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3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各项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保证安全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2.4 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安全教育:针对工作中易发生护理缺陷环节进行分析讨论,对易发生差错的人要严格要求,强化教育。

2.5 控制院内感染: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严格按照洗手流程清洗双手,这是保证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严格管控好ICU空气质量。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严把护理质量关,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转变服务观念,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和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就是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6]。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意识,正确评估病人,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篇(7)

产后大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经阴道生产的产妇出血超过500毫升,或经剖腹生产的产妇出血超过1000毫升,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整体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是使人无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悦的心态或是缩短降低其不愉悦的程度【2】。对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科ICU收治的产后大出血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科ICU进行治疗的产后大出血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7.6±2.7岁;初产妇25例,经产妇11例。并与同期在我科ICU进行治疗的产后大出血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0.4±2.8岁;初产妇22例,经产妇1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产后大出血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严重心、肝、肾疾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措施。

1.2.2.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严密监测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神智变化、皮肤、黏膜、口唇、四肢的温湿度及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双鼻导管氧流量4-6L/min【4】;观察子宫高度和硬度,对子宫进行局限性按摩,使子宫壁血窦闭合,勤翻身,防止压疮形成。

1.2.2.2 心理护理

患者大出血后,情绪会变得急躁、恐惧,对于头脑清醒的患者,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动作轻柔,给予相应的解释和安慰,鼓励患者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减轻其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1.2.2.3 械通气期间的护理

为了减轻插管对患者咽喉壁的压迫,使患者头部稍后仰,每2h转头一次【5】;气管插管时,正常呼吸道的湿化、加温和滤过功能丧失,要给予呼吸道湿化;不要频繁吸痰,以免对患者气道造成损伤;加强患者的口腔卫生;给患者翻身时应由专人保护人工气道,防止气管插管牵拉带来的不适;观察呼吸机的运转情况,记录呼吸机各项工作参数变化,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1.2.2.4 预防措施

孕早期开始产前检查监护,不宜妊娠者及时在早孕时终止妊娠,对具有较高产后出血危险的产妇做好及早处理的准备工作;教会产妇自我检测技能(自我检测胎动、自我识别胎动异常、掌握产检时间、预产期等);避免多次人流,早期发现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提前入院待产,分娩前制定预防措施。

1.3 观察项目

实施整体护理措施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施整体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6 25(69.4) 9(25.0) 2(5.6) 34(94.4)

对照组 36 17(47.2) 11(30.6) 8(22.2) 28(77.8)

X? 3.402 3.412 3.407 3.478

P值 P

2.2 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施整体护理后,观察组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7.2%,对照组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72.2%,观察组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满意(例) 基本满意(例) 不满意(例) 总满意度(%)

观察组 36 29(80.6) 6(16.7) 1(2.8) 35(97.2)

对照组 36 17(47.2) 9(25.0) 10(27.8) 26(72.2)

X? 0.314 0.343 0.335 0.356

P值

3 小结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急症,其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居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6】。ICU的患者病情危重,将整体护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可以提高患者在疾病危险期的适应能力。通过在我科ICU的研究发现,在治疗的同时实施整体护理措施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7.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7.2%,对照组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72.2%,观察组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Jurkovic D,Hillaby K,Woelfer B. First trimest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egnancies implanted into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cesarean section scar[J].Ultrasound ObstetGynecol,2003,03,220-227.

【2】吴红霞,循证护理在一例前置胎盘并胎盘子宫切口植入患者产后大出血合并羊水栓塞子宫切除中的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下旬刊),2013,07(03):171-172.

【3】Chang CY,Wu MT,Shih JC. Preservation of uterine integrity via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under postoperative massive vaginal bleeding due to cesarean scar pregnancy[J].Taiwan J Obstet Gynecol,2006,02,183-187.

【4】曹霞,产后大出血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6,223-224.

篇(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44-02

医院重症感染的主要感染类型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这主要与ICU患者病况危重、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有关。此感染病症不仅延长了患者治疗及住院的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甚至导致患者感染死亡率升高,这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严重威胁了病人的生命,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各种侵入性医疗设备(如各种插管、导管、内镜、透析装置和呼吸机等)的反复应用,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1 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1.1 与病人自身有关。影响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年龄问题,由调查资料显示,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发生感染40例,占73.59%,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差,加之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逐渐退化,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一般医院ICU收治的患者以呼吸道疾病及高龄患者居多,这些患者通常伴有病况重、肺功能减弱,织器官退行性变化,机体的防御功能与抵抗力明显下降等,自身携带的微生物作为条件致敬病菌导致感染的发生。

1.2 与ICU入住时间有关。入住ICU时间长短与感染有明显的关系,一般,住院时间超过3天的患者,感染机率较大;超过8天的患者,感染率达79.25%以上。由于ICU中集合了因各种病因不同程度感染的重症患者,而ICU患者又来自院内外各科室,常合并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血液病,其他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使机体天然屏障遭到破坏,抵抗力明显低下,导致交叉感染。加之病况重,长时间使用各种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等,使这些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住在ICU患者因病情需要实施抢救性、侵入性操作,如各种插管、导管、机械通气等应用,易引起常居菌定植改变、微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导致下呼吸道的肺部感染。

1.3 与有创操作有关。有创操作的次数与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有创操作的次数越多,感染的机率也就越大。没有或只有1次有创性操作的患者感染率为36.8%,2次以上有创性操作的感染率为93.5%。对ICU患者实施的各种有创性监测技术如:气囊漂浮导管、动静脉留置管、气管插管、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均可诱发医院感染,这种侵入性有创伤口是导致感染发生的直接途径。

1.4 与医院感染病原菌有关。G-杆菌占主要地位,铜绿假单孢菌感染59例(18.2%、硝酸盐阴性杆菌感染14例(5%);条件致病菌已成为重要病原菌,有内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不动杆菌属感染41例(12.6%)、黄杆菌属2例(0.4%);G球菌感染出现上升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MRSA)感染32例(9.8%);真菌感染比例不断增高,真菌感染42例(12.9%);另外,大肠埃希菌感染37例(11.3%)。大于2种病原菌混合感染95例(29.4%)。不恰当地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引起条件致病感染。

1.5 与空气、环境污染有关。由于ICU内患者与医护人员相对集中,从而增加了空气中的细菌密度,造成空气污染,若ICU设置不合理,即变成了环境污染,也是导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1.6 与医护人员有关。医护人员的双手是携带病原微生物的载体,由于护士、护工与患者的频繁接触,可导致双手污染,手污染是引起患者感染的重要环节。

2 护理措施

2.1 做好基础护理。

2.1.1 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痰液的颜色、痰量。对痰量大,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及体温升高的患者,应警惕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

2.1.2 口腔护理。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护理时应注意清洁咽喉处分泌物,可降低口腔内细菌的寄生和繁殖,预防细菌下行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2.2 做好气管护理。

2.2.1 鼓励患者多咳和多做深呼吸,对昏迷不醒的患者要定时吸痰,特别要设法促使患者排痰,翻身轻轻扣击背部可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使痰液快速而充分排出,从而减少下呼吸道感染机率。

2.2.2 定时雾化可促进痰液及时排出。

2.3 做好心理护理。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往往伴有体温升高、情绪焦燥等现象,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每个患者的心理活动情况,及时排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使之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以利早日康复。

2.4 强化规范性操作。医护人员应强化无菌观念,健全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强调各项检查操作、护理前后双手均要清洗、消毒。规范操作检查避免重复,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动作应轻柔,预防感染的发生。

2.5 营养及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避免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采用静脉高营养的患者,一定要动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鼓励患者自行进食、饮水,保证机体营养,预防返流和误吸。病人进食后应抬高床头防止因咳嗽而引起食物返流入肺。掌握好进食与吸痰的时机,进食后30分钟不宜吸痰。必须吸时,采用半卧位,时间要短,动作要轻以免发生误吸。一般来说,肠道内营养优于全胃肠外营养,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通过肠黏膜向肝脏和血液移行,并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预防感染。

2.6 增强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意识。防范院内感染在医务人员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入院后医院感染率,更重要的是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科室负责人对院内感染控制要纳入议事日程,组织科内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控制院内感染的有关知识,了解其重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加强检查落实。对监控人员要进行不间断技术指导和定期业务培训,加强对探陪人员的管理,促进医务人员深刻认识到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是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9)

1. ICU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

1.1 与侵犯病人合法权益有关的潜在风险 脑外科病人绝大多数是需手术的病人,病情危重且意识不清,各种治疗及护理多,在护理工作中忽略病人享有的知情同意权就会引起纠纷。如病人意识模糊躁动需使用约束带固定但事先未告知家属,又如进行深静脉留置在没有告诉病人及家属留置套管针的目的、用途就给予穿刺留置等。

1.2与护理记录有关的潜在风险 护理记录单是直接反映病人病情与治疗的记录,如记录不慎就容易引发护理纠纷。当病人突发脑疝,不仅要写几点几分发生病情变化及如何抢救,还应写明几点几分医生到场,如记录不详或不一致,就容易卷入法律纠纷。

1.3与护理操作有关的潜在风险 给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未按无菌技术或气道湿化不到位,继发肺部感染;病人躁动意识不清未按常规予肢体约束带使用,引发非计划拔管。

1.4与急救物品有关的潜在风险 脑外科病人病情变化快,如各种医疗仪器设备日常维护检测不到位,或护理人员仪器操作不熟练,反应能力差,易引发护患纠纷。

1.5与使用镇静、降压药有关的潜在风险 脑外伤病人当脑内血肿较小需保守治疗时,而此时病人躁动对治疗与护理不配合,临床上为了防止继续出血,常使用镇静剂,但镇静剂会影响意识的判断及血压下降的危险。另外高血压脑溢血术后常出现血压难以控制,目前也常使用降压药物,但降压药使用过程中如未控制好剂量或速度过快均可引起血压下降过低的危险。

1.6与执行医嘱有关的潜在风险 医嘱是护士对病人进行治疗的唯一依据,护士随意篡改或无故不执行均属违规行为[2]。与执行医嘱有关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1.7与健康宣教有关的潜在风险 健康宣教应始终贯穿整个住院过程,但临床上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常忽视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系统性、及时性。如脑出血病人没有告知绝对卧床休息的原因,造成病人自行起床,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对伴颈椎骨折的病人,没有告知颈部制动的原因,病人剧烈活动头部,导致病情加重。

2.应对措施

2.1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风险意识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知识安全讲课。通过学习,使护士明确护患双方的责、权、利,在为病人操作时,应考虑病人的知情权,明确告知各种操作目的意义,对创伤性操作执行签字制度,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依靠法律维护医院正当权利[3]。

2.2加强病历书写质量监控,规范护理记录 护理记录单是否真实、准确,直接反映护理行为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直接体现护理质量。护士病情观察不仅要认真仔细,变化时要随时客观如实地按程序进行书写。科室成立病历质控责任人,每周检查病历书写,发现问题及时反映给每位护士,护士长每周不定期进行对每天的护理记录查看,发现问题及时在晨会上通报。

2.3做好防范措施,加强风险监控,确保医疗安全 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主管护师、护师、护士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对护理病人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护。重点检查医嘱查对制度、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基础护理落实、操作规程执行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及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气管切开病人无菌操作的同时应加强气道管理;对躁动意识不清病人常规约束带使用的同时注意肢体末端血运的观察。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风险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利用晨会进行分析,提出整改,及时消除及处理各种医疗安全隐患。

2.4加强护士专科知识培训,熟练操作技能 良好的护理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防范护理纠纷的基础和保证[4],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充实自己扩展知识面。科内有针对性进行专科业务知识的小讲课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每月进行理论测试和操作考试,要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的操作人人都会。每半月进行业务讲课。不定期选派骨干外出学习或进修。

2.5加强急救物品管理,切实落实好物品管理制度 对各种仪器设备实行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做好设备保养检测记录,同时每天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与设备科联系。急救药品做到随用随补,药物做到内用与外用分开放置,标签要清楚,并实行专人管理。

2.6认真观察用药效果并做好记录 在使用降压药时注意微泵速度调节的同时,还因注意血压监测时间的调节,以免降压过快;在使用镇静药时注意意识观察的同时,进行评分,使病人合理镇静。

2.7加强护患交流,及时做好健康宣教 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尊重和关心病人,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对新入院病人除积极做好入院须知宣教外,请家属在须知上签字;对脑出血病人应嘱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伴颈椎骨折病人应去枕平卧位并制动,避免剧烈活动。

参考文献

[1] 唐玉平,熊爱民.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护理研究,2006,20(6):1473.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和2012年1月神经内科ICU病室的126个病例,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在这两组中,对照组有34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1~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岁。其中有16例是中脑血管疾病,有9例是中枢神经系统上的疾病,4例是癫痫病症,3例是脱髓鞘疾病。在观察组中,有37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他们的年龄在33~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2岁,其中有15例是属于中脑血管疾病,有10例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5例是癫痫症状,2例是属于脱髓鞘疾病。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以及病程等这些基本情况的比较上,没发现明显的差别,有其可比性(P>0.05)[2]。

1.2 方法:在方法上,通过给对照组的病患加以常规性的护理干预,而对于观察组的病患,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细的方法、措施,如下所述:

第一,神经内科ICU的病室管理方面要得到加强,室内的环境要做到充足的维护,对于此,要有相应的关于环境洁净的制度和规范。室内的通风以及干燥的条件方面要保持好,消毒的工作也要有合理的规程,这包括室内的地面、空气、物品等方面,同时使用净化器进行不间断的净化工作,监测质量上要达标[3]。

第二,严格执行消毒以及隔离方面的制度,基础护理要得到继续加强。

第三,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要加以培训,更有效地使导致感染的因素得到控制和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合理[4]。

第四,对病患的原发病和一些基础性的疾病要加以积极的治疗,对病情的观察要加强,要重视病患并加以心理上的健康指导、药物指导、饮食指导等,对预发症要积极地加以预防。

另外,预备一个风险警示本。护理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医院在管理以及专业的发展上的一条很重要的措施方法,这给促进患者的尽快康复和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由于护理专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不可预见性,还有医学技术上的局限等,导致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为了有效地阻断风险的发生,确保护理的安全,要给护理人员备好硬皮笔记本一个,在其封面上贴上“风险警示”的标识,在碰到存有风险的相关问题时,及时做好记录,科室的人员都可参与记录,而后放置在护理人员的办公桌上以供护士方便查看和记录,在工作会上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讲评,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然后制定防范的措施[5]。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的数据采用的是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的分析,以P

2.结果

通过对两组的认真分析得知,观察组病患中的医院感染有5例,医院感染率是7.94%,在对照组的病患中,医院的感染病患有16例,医院感染率是25.40%。将两组相比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组有着明显性的差别,具有可比性(P

在126例病患中,有21例是院内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有9例,6例是泌尿系统感染,4例是胃肠道感染,还有2例是其他方面的感染。详情见表2:

3.讨论

3.1 医院感染的特点

医院感染是神经内科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据文献报道[3],脑血管病的院内感染发病率为26.02%。这是因为神经内科患者以老年人并伴有意识障碍、卧床患者为主,这类患者其免疫功能低下,易出现进食困难、排尿困难;脑血管病直接或间接引起丘脑下部受损,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尿路系统、黏膜皮肤的血管功能紊乱,因而继发院内感染机会较多。本调查结果显示:本院神经内科3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7.67%,医院感染例次率为9.04%,高于同期全院平均感染率的2.72%及例次感染率的3.25%,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2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①患者年龄大发生医院感染率高: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伴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部功能受损,使气体交换障碍,大量肺泡炎性渗出而出现肺部感染,加上各种器官功能老化,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医院感染[6]。因此,老年人是医院感染的重点保护对象;②住院时间长比住院时间短,发生医院感染率高,患者长期昏迷卧床,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肺功能受损,使易感性增加[4];③侵袭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直接破坏了会厌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无效,使得感染机会增多。留置导尿管损伤尿路黏膜,留置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都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7];④有无基础疾病:医院感染率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统计学意义(P

3.3 护理对策

首先是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必须树立无菌观念,增强预防医院感染意识,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及护理对策,使医院感染得到明显下降和控制。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严守各种操作规程,把预防院内感染贯穿到护理操作全过程。加强基础护理和呼吸道管理,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护理人员手卫生措

施,接|每一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用每天用含有效碘1000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清洁。加强病房监控及管理,保持室内窄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8]。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及二重感染。

3.4 对于ICU的医院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为主,而且基础的疾病主要以损伤性的疾病居多,一般ICU的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卧床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大多数的患者都处于昏迷的状态,基本上丧失了咳嗽的能力,并且气道的分泌物很难排除,因此,这些都为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止医院感染发生是医务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做好防护主要从4个方面着手:(1)加强病室的环境监测;(2)严格的遵守无菌的原则;(3)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药物;(4)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3]。

根据调查显示,造成患者出现医院感染主要原因是由于真菌的感染,而且真菌的分布一般比较广泛,而且其生长繁殖与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对于ICU病室,一般很容易滋生这种病菌,因此,加强ICU病室的环境控制和管理,是有效的确保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需要对ICU病室进行定时的通风,同时合理的应用抗生素,并加强营养的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4]。

经过本次研究,在对照组有16例医院感染,感染率25.40%;观察组有5例医院感染,感染率7.94%,两组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参考文献

[1]王玉娟,米跃华.护理干预与ICU感染控制[J].中国水电医学,2010,2(5):55-56.

[2]林立文,刘真秀,任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获得性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 全科护理,2009,10(3):43-45.

[3]蒋志萍.老年病人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干预[J].家庭护士,2009,5(6):56-59.

篇(11)

ICU综合征的发生可造成重症患者其他并发症率提高, 不利于后期治疗恢复, 严重者可造成心理、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后期生活质量[1]。对此如何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成为当前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中较为关注的课题, 本文回顾分析151例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临床资料,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服务, 其有效避免了患者发生ICU综合征,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3年9月~2015年3月ICU收治的患者151例, 男73例, 女78例, 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51.7±6.5)岁, 其中手术患者69例, 危重症患者82例, 已排除精神、认知功能障碍, 重症无意识患者。采用双盲对照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中男36例, 女39例, 年龄19~66岁, 平均年龄(52.4±6.1)岁;观察组中男37例, 女39例, 年龄20~67岁, 平均年龄(51.1±6.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ICU重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服务。

1. 2. 2 观察组 针对重症患者心理干预、环境以及病症特点等制定全面综合性个体化护理措施进行服务, 具体如下:①认知、心理干预。ICU收治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者, 其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一定压力, 同时这种心理状态也与患者自身对病情的了解认知情况及文化知识水平相关。其贝克认知法早已证实错误的认知可造成自错误的判断与推论, 导致负面的情感和行为。重症患者普遍对自身病情知之甚少, 其心理多伴有紧张、焦虑之感, 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可引发抑郁恐惧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可在患者入院后对相关疾病及治疗过程给予相关知识宣教, 给予一定的关心与鼓励支持, 行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 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行为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病情允许的状态下, 可鼓励其适当进行肢体活动, 增加自身主观能动性。比如适当帮助患者翻身, 床上适度伸展四肢, 指导患者采用合理的配合治疗;另外在护理期间护士还需注重观察记录患者情绪、认知方面情况, 若患者出现失眠、抑郁、焦躁、抵触ICU治疗等异常情况时, 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给予行为、情绪疏导干预。③环境干预。重症医学科的环境对于患者治疗具有明显影响, 护理人员可通过加强病区环境的清洁, 合理控制病室温度, 调节照明设备亮度, 避免光照源刺激患者双眼, 严格保持昼夜规律;另外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规范划分病区, 必要时可采用屏风或布帘进行隔挡, 减少患者间不良反应或情绪的影响刺激。④音乐情感支持。在治疗期间可采用音乐疗法缓解患者情绪, 如定时在病区播放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同时护理人员采用柔和、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倾听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承受的疾病痛苦, 让患者充分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 通过针对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 来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1. 3 观察指标 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来评估本次研究中患者是否存在ICU综合征, 并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症状患者对ICU治疗期间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14, P=0.0083

3 小结

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拯救患者生命最为主要的战场, 其各种设施、治疗、护理手段均将抢救生命作为主要目的[2]。因此ICU病区各类医疗设备较多, 造成患者病区活动受到限制, 加之病区环境的陌生及各类指示灯、报警噪音等产生以及与亲属的隔离, 无法进行良好的交流等因素均会对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部分患者因而产生认知功能紊乱或行为异常等变化。这类负面心理可导致患者情志失畅, 机体免疫能力降低, 不利于治疗恢复, 更甚者易造成病症进一步扩展加重[3]。而本院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来防治重症患者发生ICU综合征的情况, 有效缓解、消除了患者负面心理, 降低心理压力, 为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规范、优质的护理也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轮盟, 郭永波, 张磊, 等.对ICU 综合征护理干预的探讨.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1):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