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供应链风险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2 16:30: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供应链风险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供应链风险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F069・9;F0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54-03

0引言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获取、加工成半成品直至产品,并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或部门组成的网络。对供应链构成、运作、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1-2]。随着供应链管理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新问题呈现在学者和企业管理者面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供应链风险问题。Christopher等认为,在过去数十年来,许多发展的倾向使得供应链这个链条更容易受到打击[3];Paulsson则指出供应链风险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RM)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4]。供应链风险及其管理受到了高度关注。

已有的文献对有关供应链风险实证研究还较少。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脉络与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以期为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

1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供应链运作风险

Simons首先对运作风险及其构成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运作风险就是致使企业中断生产或降低过程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5]。Meulbrook认为运作风险就是影响企业制造及提品或服务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6]。Simons和Meulbrook的研究对运作风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他们都是从企业的范畴来定义运作风险的,未考虑从供应链角度来说明运作风险。Paullson首先提出了供应链运作风险的概念,他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就是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且他指出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与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重大风险有着很大的不同。Tang则指出研究供应链风险首先应该区分供应链风险,他将供应链风险分成了运作风险和中断风险两个维度,并指出供应链运作风险维度的风险主要是指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信息风险等,而它们主要是由相应的不确定性因素的造成的[7]。我国的朱怀意在系统梳理已有供应链风险及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框架,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链伙伴风险、供应链信息风险、供应链信用风险和供应链外部风险四类,并且他指出供应链风险是由供应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和制造不确定性造成的[8]。

我们认同以上学者的观点,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风险、需求风险、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四类风险组成;并参考从概率可能角度定义风险的方法,定义四类供应链运作风险。供应风险,是由供应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需求风险,是由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制造风险,是制造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上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

1.2 企业竞争能力

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学术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Roth认为企业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表现出的实际的竞争强度,也就是企业通过提供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从竞争对手中赢回订单的能力。他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配送、柔性和顾客服务五个方面。许多学者在后续研究中均采纳了这一观点,如Flynn[9],Rosenzweig[10],Ketokivi[11],等等。

相关实证研究大部分均是在研究企业范畴内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关于供应链上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研究还很少,而国内外对于供应链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研究就更少。本文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质量等五个方面,以此进一步探析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

1.3 研究假设

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提出上,提出如下研究假设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

H1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3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4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5a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b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c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d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e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f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模型

整合上述假设,提出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揭示了四种供应链运作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途径和相互关系。该模型将在本文后续研究中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ldel)分析与检验。

2.2 变量测量

①供应风险。选择从供应网络、供应商道德、供应伙伴关系、供应商产能、供应商交货、供应商技术等6个维度来测评供应风险。

②需求风险。选择从市场需求波动和顾客流失等2个维度来测评需求风险。

③制造风险。选择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流程设计、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和库存控制等6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④信息风险。选择从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等2个维度来测评信息风险。

⑤企业竞争能力。选择从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等5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3研究结果

本文从供应链运作风险、企业竞争能力两个构面出发,设计调查问卷,对我国制造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截面(cross-sectional)信息与数据。

3.1 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

针对供应链运作风险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分析和模型假设,在参考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与咨询业业内学者、资深工业工程专家一起讨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受访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供应链运作风险因素量表;第三部分是企业竞争能力量表。问卷除第一部分受访者基本信息外,全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量度。供应链运作风险的题项,问卷提供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企业竞争能力的量表提供从“很低”到“很高”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

样本的选择是根据《中国企业目录统计版》(2004版)的企业名录随机抽样的。正式发放问卷是2007年10月开始的,问卷部分采用电子邮件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经过6个月的收集与整理,共回收问卷191份,剔除不完整的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6.50%。

从问卷回收的情况来看,调研主要涉及到机械、电子、化工、医药、汽车等行业的制造企业,问卷填写人绝大部分是企业的CEO或其他高管人员,如副总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等,在企业的平均工作年限为7.3年,其中本科及以上被访问者占样本的76.9%,表明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理解问卷中的问题。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是在SPSS15.0平台上通过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值)完成的。经检验,各个计量尺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4~0.906之间,表明信度满足要求。效度检验运用LISREL8.70软件对模型的五个概念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风险中2个观测指标、制造风险中3个观测指标、信息风险中的2个观测指标的因子载荷略小于0.5,剔除这7个观测指标,其它所有指标在各自计量的概念上的因子负荷高度均高于0.5且较为显著(值在7.19~11.25之间,值都小于0.05),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各个因素的平均萃取方差AVE的平方根大于各因素结构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数据具有较高的判别效度。因此,效度检验的结果满足要求。

3.3 模型拟合检验

满足测量要求之后,我们利用LISREL8.7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图1所示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3.4 假设验证结果

利用LISREL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10项研究假设中有7项获得了统计支持,如表1所列。

4结论与启示

由上可知: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则通过与制造风险、信息风险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上述结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消极的直接影响。这一结论验证了多位学者观点,他们认为由制造过程不确定性和供应链信息不确定性引起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主要风险因素,影响企业及供应链运作。本研究说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直接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直接路径。

其次,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但它们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强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这一结论验证并拓展了Zsidisin(2003)、Paullson(2004)、Tang(2006)等学者的观点,他们在研究文献中均指出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对企业及供应链的影响,但大都停留于观点层面,没有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说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的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间接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间接路径。

参考文献:

[1]Chopra S,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2001.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Christopher M, Towill D. Supply chain migration lean and functional to agile and customized[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0,5(4):206-213.

[4] Paulsson U.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A]. In: Brindley C. Supply Chain Risk[C].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5] Simons R L. How risky is your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3):85-95.

[6] Meulbrook L. Total strategies for company-wide risk control[J]. Finanical Time,2000,9.

[7] Tang C S. Perspective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 103(2):451-488.

[8]朱怀意、朱道立、胡峰:《基于不确定性的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J];《软科学》2006(3):37-41。

篇(2)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近几年,尽管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供应链实践在不断深入,但截止目前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关文献也比较零散。供应链存在着很多风险,分析、识别供应链的风险因素,预警和控制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供应链风险研究现状

供应链风险的概念

供应链风险概念的提出,最初是基于对供应风险概念的研究。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现阶段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

供应链风险是影响和破坏供应链安全运行,从而无法达到供应链管理的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是导致供应链网络失败和解体的不确定因素和意外事件。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供应链风险的界定都借用了风险的一般概念,而且着眼于项目管理的角度,核心内容一致,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管理。

供应链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尽管对供应链风险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但并没有影响对供应链存在的风险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在国外,有学者研究分析了建筑供应链的供求风险,指出了当前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工具和技术的缺点,提出了一个等级风险统计结构的风险描述语言,作为一个可共享的知识驱动风险管理方法,并界定了供应链风险的涵义,建立相应的补救措施;也有学者研究了供应链的恐怖袭击风险,指出了供应链的脆弱性应加强与政府合作,增强安全措施,防范恐怖袭击的发生,建立适当的库存抵抗恐怖袭击。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如有的研究了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问题,分析了三类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应用SWOT法确定了风险发生的领域和影响状况,提出要建立动态合同和增加敏捷信任以有效防范风险;有的对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跨国供应链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成员企业国际间合作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信息传递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供应商单一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并提出了降低跨国供应链管理风险的途径;还有的认为供应链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市场风险、合作风险、技术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和解散风险,指出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合作伙伴选择、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设计全面的供应链合作协议,有效减小和避免供应链的风险;同时还对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供应链或供应链管理所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的对策,但缺乏系统性,显得比较零散,需要加以规范。

供应链风险的分类

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有多种解释,但大多是从供应链风险形成或来源的角度进行划分的。然而,这些分类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分类标准,如有些国外学者将供应链的风险分为三种:运作事故,诸如带来较小后果的失火和卡车事故;运作灾难,诸如很少但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地震等;更大的战略风险,诸如不确定情形下在特殊资源方面的未来投资。还有的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六种,分别是需求风险因素、供应风险因素、运作过程风险因素、环境风险因素、制度风险因素以及预防计划措施失败风险因素等。而国内比较典型的是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内生风险涉及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个体理性,外生风险涉及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供应和需求。此外,还有的将供应链中的风险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两种:关系风险指因合作带来的风险;绩效风险指合作顺利而整体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并提出增强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消除冗余环节、简化供应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供应链柔性化是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研究成果对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显得比较随意,没有提出明确的划分标准。此外,应从哪些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类以及不同角度下有多少供应链风险因素都没有明确结论。

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 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会有不同结果。尽管已有不少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成果,但针对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这些成果多是从某一供应链特性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或来源,而由于供应链本身的复杂性,表现出多种特性,因而其代表性不强。如从供应链的结构特点角度提出了供应链风险通常来自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从信任合作危机及其表现、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角度对信任合作风险进行了分析;从信息失真风险的主要表现、信息失真的原因角度对信息失真风险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有的研究了旅游供应链“委托一”关系可能导致的供应链风险,并对目前国内旅游供应链的风险规避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供应链风险的管理 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特别是将一些定量的方法应用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之中,使得供应链风险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操作性比较强,相信该项专题研究还会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如有的研究了数据挖掘在供应链风险控制中的应用问题,在研究中选择供应商风险作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切入点,详细阐述了违约供应商特征描述的数据挖掘方法,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增添了新方法。有的从供应链风险来源、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防范三个方面论述了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有的从实时连接性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协作和信用风险、物流风险对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如何从量的角度来衡量供应链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大小是解决供应链风险问题的关键一环。还有的研究了基于案例推理的供应链风险估计方法,把人工智能中的案例推理技术引入供应链风险估计,较好地解决了案例的描述与存储组织、匹配案例的检索以及检索结果的调整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实用化的偶发风险估计原形系统。此外,还有的以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为题,全面阐述了供应链风险分类、成因、特点,以及供应链风险防范与对策。

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实践时间较短,加上目前供应链风险领域的研究内容还不够系统,而同时供应链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针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某一方面研究,局限于个别问题的解决。其中对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采取的防范措施讨论得比较多,而供应链风险定量方面的研究很少,尤其在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调控管理的系统性和实证研究方面国内目前还是空白。

尽管现有的研究已基本明确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范围、方法以及该领域的研究框架,并引入有关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数学模型。但仅侧重于物流功能,对节点企业的风险只是从具体来源予以区分,如金融风险、政治风险、道德风险等,而没能结合到所在供应链中整体分析;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构架、模型选择,特别是风险管理理论与供应链的有机融合等方面的内容还不系统。

现阶段很多文献研究了供应链存在的各种各样风险,并提出了针对不同风险的防范措施,但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有些学者甚至将企业的风险等同于供应链风险。同时,对所提出的供应链风险大多缺乏科学的分类,个别的也只是从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导致列举供应链风险的随意性比较强,阻碍了对供应链风险的深入研究。

在有关规避供应链风险的对策和措施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只是提到了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没有展开研究。同时,尽管规避供应链风险问题已引起实业界的重视,但实际运作中并没有建立起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

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对供应链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在一些行业,特别是那些趋于更长供应链和面临日益增长的不确定需求的行业,供应链风险处理和风险分担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供应链风险来源于许多方面,有市场的不稳定性、供应风险、自然灾害等等,这些因素既影响某一项业务活动,又影响整个供应链。因此,要研究导致供应链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如何评测不同的风险因素是怎样影响供应链的;如何评估供应链风险的水平;如何避免、减弱、转移、分担供应链风险等。

对防范供应链风险措施和方法的深入研究。目前所提出的各种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和方法大多属于定性的。而针对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采取什么有力措施和方法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线以及如何强化供应链,以使供应链更具灵活性,更好地应对未预料到的中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如目前已经出现了采用集成风险管理方法来管理全球供应链风险,基于合作博弈等理论对供应链风险一体化管理等研究。

展开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已在其他领域广泛展开,就我国而言,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地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研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等,特别是2005年银监会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同业的先进做法,制定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操作指引(试行)》,将在银行监管部门内部开展商业银行风险预警工作。鉴于其他领域的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在防范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有关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也必将很快展开。

近几年发生的全球风险事件,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了国外企业及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关注,目前正在积极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及实践工作。本文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旨在进一步推进供应链风险研究。

参考文献:

1.丁伟东, 刘凯, 贺国先. 供应链风险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4)

2.胡金环, 周启蕾. 供应链风险管理探讨[J]. 价值工程, 2005 (3)

3.周永强, 杨忠直. 网络供应链竞争下的风险控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篇(3)

一、供应链概念的再认识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人类一直不自觉地存在于供应的链条中,供应的链条本身就是客观存在,实际上,把这种链条叫做“供应链”也未尝不可。但是,传统的链条是由双边关系延伸所形成,人们只从和我相联结的这种双边关系来考虑问题,而不可能从上下延伸所形成的所有双边关系来考虑问题.优化只局限在双边问题,最精明的企业家,也许会在双边基础上向上下适当的扩展,但是,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顾及到上下的尽头,因此,整个链条不处在可控的范围之中。

国家标准中,对供应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虽然给出了标准的定义,但是这不等于人们对供应链就有了明确的、正确认识。道理很简单,按照国家标准的定义中所表达的若干元素,供应链的概念实在太宽泛了,因为世界上的所有角落,都有最终用户,都有上游与下游企业,都有不管是混乱还是有序的网链结构,都有精心规划的、有效管理的和根本不在控制状态的这种结构。按照这个定义,供应链自古就有之。因此这个定义无法反映现代社会所倡导供应链的本质意义,一句话,这个定义完全没有反映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涵。如果能对最后一句话:“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做如下的修改,“经过整合和信息联结所形成的网链结构”,这个概念的时代性就会更明显。

二、供应链环境风险分析

WTO时代的到来,供应链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在供应链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的参与者也发生根本变化,供应链专家克里斯多夫的精辟表述:“未来的市场上将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双边关系不再是主要的关系,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将成为市场的主体关系。单个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将别无选择的成为某个供应链中的一个单元,不管是否愿意它必须跟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进行协作。一个供应链网络也许包含几十个乃至几百个企业,单个企业间资产属有权、企业文化、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政治经济环境千差万别,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价值取向的本位化,将使供应链网络在运作过程中将会出现不协调的音符,甚至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和危机因素。能否加强对供应链运行中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是关系到供应链和其中的全部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如果认为按照供应链的思维实施了供应链管理模式就能高枕无忧的享受供应链的美餐,就把供应链管理看得太简单了。供应链风险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供应链上的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彼此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了解并识别这些可能的风险因素,探索其引发的因素和发展的规律,对参与供应链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供应链风险通常来自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风险

风险主要有水灾、火灾、地震、闪电、雷击、风暴、陨石、冰雪损害、火山爆发、山体滑坡、外界物体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等来自大自然的破坏,时刻威胁着供应链的安全。飞利浦公司的大火就是因为大自然的破坏引起的:暴风雨中的雷电引起电压增高,陡然升高的电压产生电火花点燃了车间的大火。又如,2002年的非典,引起全球的震动。今年在东南亚流行的禽流感对食品供应链的打击也是致命的,人类目前普遍面临着环境恶化的问题,天灾爆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种不可抗力,它将成为供应链的致命杀手。

2.社会环境风险

(1)独家供应商的风险。采用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

(2)信息传递的风险。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杂时,信息传递延迟以及信息传递不准确都会增加,并使整个供应链因此陷入困境。

(3)物流配送的风险。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的不稳定将会造成物流配送的延迟,并导致供应物流的中断,从而影响到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运营。

(4)财务状况的风险。某些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可能会占用上下游企业大量的资金,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健,将随时导致对整条供应链的致命打击。

(5)市场波动的风险。影响销售的市场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旦出现不可预料的不利因素就可能导致销售下滑,市场出现逆转,整个供应链可能立即崩溃。

(6)合作伙伴的风险。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并决定着供应链的稳定与否。

(7)利润分配的风险。供应链中的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条件下,某些企业利润的提高会导致其他企业利润的降低,某些企业获利水平过低将导致消极合作甚至退出供应链,使供应链崩溃。

因此,企业要重视供应链风险控制,当危机发生时以免被动挨打坐以待毙,使企业陷入绝境,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安全运行,造成全局性危害。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企业X再造.(美)钱匹.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篇(4)

作者简介:姚卫新(1967- ),男,江苏宜兴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研究;游佳敏(1985- ),女,上海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商业经济管理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5-0086-05 收稿日期:2010-05-20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引发的极端事件冲击导致了许多供应链巨幅震荡甚至中断的现象,引起供应链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如2000年爱立信手机欧洲生产线停产事件(Eglin,2003;Norrman,2004)、2001年911恐怖袭击、2003年“SQL Slammer”病毒全球爆发(Reshlna,2003a、2003b)、伊拉克战争(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上世纪90年代末Compaq公司PC库存大量积压现象(Chopra et al,2004)。这些极端事件通常而言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大,往往会给供应链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导致供应链的彻底断裂。现实不仅要求供应链上各个实体能有效地协同运作,而且要求各节点具有一定的包括各类极端事件在内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如何加强事前管理,测算可能的供应链风险,特别是小概率极端事件对供应链的冲击力度及其后暴露出来的风险水平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压力测试作为一种金融风险的量化技术,主要用于对极端情景(发生概率小但后果十分严重的事件)进行风险分析,反映在发生极端事件时的损失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Jones,2004)的定义,压力测试是指一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又可信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其做法是将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情境下,如经济增长骤减、失业率激增、房地产价格暴跌等异常市场变化,然后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以此作为金融稳健性指标中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有助于金融监管者更好地监管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

鉴于各种极端情形对供应链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压力测试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笔者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尝试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技术引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结合供应链体系特征和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提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阐述相关的基本理论,其后以一具体的供应链风险为对象描述压力测试的实施过程。本文的研究基于压力测试视角关注供应链极端风险,是对供应链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拓展和完善了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

二、面向供应链极端风险的压力测试

下文将通过探讨风险传递机制,明晰各类冲击情形对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将金融风险管理工具运用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提出基于假定极端情景的供应链风险度量方法――压力测试。解释并明确压力测试方法在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位置。

(一)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

要测算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在发生小概率极端事件下的风险水平及由此可能对薄弱环节造成的潜在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进而为决策者采取必要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必须首先明确供应链中风险的传递机制(见图1)。

图1展示了供应链风险在体系中的传递方式。图的最左边的是引发各类供应链风险的冲击源,可分为两类:综合冲击和特定冲击。综合冲击是能够影响整个供应链环境或供应链体系的一类冲击源,而特定冲击仅仅针对供应链中某个节点企业。

图中第二栏“感知节点”揭示的是一旦某些冲击情形真的发生,最先感知冲击影响的供应链节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其他在该条链上的企业或个人)或不在该供应链上的其他实体(如市场、金融机构、政府、媒体及不位于该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等)。

第三栏显示风险的传播机制,最初冲击所导致的损失可经由这一机制被成倍放大。通常情况下,供应链风险传播渠道可大致分为经由价格因素、交易量及生产运作活动三种路径传播。价格路径包括上下游企业间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的连锁变化,交易量传播渠道表示由交易量骤减而导致供应链效益下降,生产运作活动路径则是因企业生产能力受限而引发供应链延迟或中断现象。

图的最右端表示的是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上的薄弱环节由最左端的冲击而暴露出的风险水平和影响程度,图中列举了(但不限于)几类常见的供应链风险,其所对应的风险评价指标的变化以及对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的反馈效应正是供应链管理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关于图1中所示传递路径,有两点需要说明:(1)传递机制中的最先感知点和传播渠道均不局限于图上列出的几点,可根据所处的供应链环境进行增删和调整,以更好地解释不同供应链间的个体差异。(2)各种风险传播渠道间往往存在交互效应,可相互影响。例如,由重要生产线故障引发的冲击经运作活动渠道传播导致的生产能力下降,会最终影响交易量,从而又以交易量渠道进行传递。

综上所述。图1所示的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揭示了3个问题:(1)原始冲击源如何引发供应链风险的;(2)引发的是哪类供应链风险;(3)冲击源引发的风险间是否存在连锁反应,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运作的。以上3个问题分别解释了供应链风险传递渠道和路径、风险识别以及风险间的交互效应。然而,供应链风险管理目标不仅要求能够识别可能的风险,理解这些风险的产生机理和作用渠道,更要求能以定量的方法测度最初冲击源带来的影响程度,从而使风险变得更加明晰。由此可见,定量化地度量图1左端冲击源对右端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些尚未出现的极端冲击,如果能以事前防范的风险意识分析其一旦发生时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衡量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以及吸收这些损失所需耗用的资源、进而对风险抵御能力做出评估和判断,可为决策者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因此,一个可识别薄弱环节,并有效评价极端事件对供应链冲击影响的风险管理工具,具有巨大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基本概念

风险量化技术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Per-reault,2002;Voss,2000)。压力测试作为金融风险的量化技

术之一,反映极端不利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金融业所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它最早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基本信贷风险模型的补充而被正式提出并开始使用,因其能模拟潜在极端事件发生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间获得了迅速的应用推广。根据极端事件度量和管理的共通性,下文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方法引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结合供应链体系特征和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提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为供应链“极端事件”的评价和管理提供一新方法。

1、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

目前,在金融业中关于压力测试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机构从不同视角对压力测试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从金融稳定性管理视角出发,对比较权威的定义列举如下(见表1)。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其做法是将测试对象置于某一特定的小概率极端情境下,然后测试该对象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通过测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测试对象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有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

压力测试的实质在于通过各种压力情景的设定,利用确定的价值评估模型,测算出在确定的压力情景下某一特定实体所面临的潜在损失。将其扩展到供应链中,并给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或供应链体系在面临假定极端事件冲击时,用来筏量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的一种风险评价技术。通过测算这些潜在损失,有助于供应链管理者识别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在承受各类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时所暴露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水平,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事前防范,以提高供应链弹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理论核心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重点在于分析测试对象(供应链节点、节点间关系,或供应链系统)面临模拟极端冲击时,对于潜在损失的最大承受能力,亦即极端风险量化过程,也可视为一种针对供应链体系的临界分析技术。其核心思想如图2所示。

图中菱形框表示某次压力测试的对象,它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供应链节点、明确的节点问关系,或整个供应链系统。图中椭圆则代表在某次压力测试过程中,用于度量测试对象之于某类特定极端冲击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图2的描述,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核心思想可理解为通过模拟极端冲击,即各种压力情景的设定,利用确定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测算出在确定压力情景下假设的极端冲击对特定测试对象带来的影响效应,也即其所面临的潜在损失。压力测试显示出最差情形下测试对象所能承受的压力底线。

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通过可能引起薄弱环节暴露的小概率压力情景来量化风险传递机制中(见图1)所描述的相关供应链风险渠道的大小。因此,一次确定的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过程可被认为是一个“What-if”的实验。在回答“如果……,那么……”的过程中,帮助企业识别供应链体系内承受各类风险时所暴露出的结构性弱点和整体风险水平,在风险尚未真正发生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预防重大意外事件的发生,或将意外事件发生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与传统供应链风险管理方法不同,压力测试作为一种“向前看”的风险管理手段,强调未雨绸缪,而非仅仅依靠事后管理亡羊补牢,这一风险管理理念是压力测试方法最为关键的内容。

(三)压力测试与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

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研究起始于Lindroth(2001)提出的三维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供应链单元分析、供应链风险类型和供应链风险控制。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包括供应链风险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和供应链风险管理和控制这三个方面。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多侧重于风险识别方面,而对于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则缺乏系统性研究,在很少有的涉及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文献中。又多为定性评价,定量分析极少,远没有形成体系。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对小概率极端事件下供应链各环节可能遭受的冲击进行定量评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对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为众多供应链风险评价技术中的一个,因此,压力测试也构成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压力测试方法本身又自成体系。有着较成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其核心思想及基本方法可扩展至其他领域。图3表明了压力测试方法与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关系。

三、应用示例

供应链常常面临着不可完全预测的中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灾害、经济中断、恐怖袭击、运转故障等都可能导致中断风险的发生(Kleindorfer,2005)。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和日趋复杂的供应链网络结构更加剧了系统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潜在损失变得越来越大。又由于供应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均可能影响其正常运作,引发系统风险。历次中断事件及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要求供应链管理者加强事前防范,精确测算各种异常中断情形下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折射出的收益、损失或生产能力的变化,有效评估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尽早准备各类中断事件应急预案,延迟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降低由中断风险带来的损失。

针对上述情况,下文以某一节点企业为例,结合压力测试核心思想(见图2),探讨供应链中断风险压力测试实施过程(见图4)。具体实施步骤包括:资料收集、明确测试目的和对象、风险识别、测试方法确定与数据范围选择、压力情景构建、压力测试执行以及测试结果的披露与解读。

供应链中断风险压力测试实施过程中所需相关信息一般源于四大资料库:中断压力事件库、供应链网络节点资料库、企业内部信息资料库和压力测试数据库。测试过程的第一步是信息搜集。从中断事件库中获取以往历次中断风险的历史信息,包括中断事件的类型、成因、影响时间、传播路径、最初冲击力度和最终损失等。历史事件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有助于测试人员了解各类中断风险的共通性,更精准地把握测试方向。供应链网络节点资料库提供节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网络环境信息,如主要供应商、制造商、客户、分销中心和运输渠道等的基本数据。企业内部信息资料库包含了产品生产流程、物料清单文件(BOM)以及包括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在内的所有库存信息。此外,压力测试数据库则存储企业既往压力测试的历史资料。以上这些信息源为压力测试后续步骤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质量。

资料收集后,第二步须明确测试的目的和对象。一般来说,供应链节点企业开展中断风险压力测试是为衡量该节点在面临各种异常中断情境下的风险暴露水平,并以此评价其抵御中断风险的能力。而对于某一次具体压力测试而言,测

试目标通常还应细化,需将测试焦点置于某一特定的供应链运作环节中。依据中断发生环节,有三种关注点:与上游供应商相关的中断、企业内部中断、与下游客户相关的中断(见表2),并由此产生三类与之对应的压力测试对象:供应(中断)风险、需求(中断)风险、生产(中断)风险。由于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测试对象不仅要求明确风险类型,还需指明该风险发生的环节,从而使测试结果更为精确。

风险识别的作用在于寻找能够引起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变化的风险因子,也可理解为是将供应链风险传递路径(见图1)中传播渠道实例化的过程。对于中断风险,风险因子可大致分为两类:基本生产变量和市场经济变量。前者体现中断发生后节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上下游产、供、求的变动,后者反映供应链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因子的选择与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位置有关,一般而言,处于供应链中部的企业只需考虑基本生产变量变动的影响,而位于供应链两端的企业还另需思考市场经济变量的作用。

根据单一风险因子冲击还是多风险因子冲击,存在两种压力测试方法: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对单一冲击(风险因子)的影响分析,情景分析则是对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即多种冲击的影响分析。相对而言,敏感性分析更加简单易操作,而情景分析需要考虑各种冲击的相关性等问题,但模拟效果更好。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冲击情形,灵活选择,以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通常较可行的做法是在极端事件发生后,导致供应链某一环节中断的影响如能以一确定的风险因子的变化来表示,建议采用敏感性分析,反之,如中断造成的影响较难确定或需以多个风险因子的共同作用来描述,则建议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在测试数据选取方面,根据假定的中断风险发生环节,对应第二步中确定的压力测试对象,分别将供应商、客户(或市场)或生产部门作为数据范围,获取相关风险因子变化情况的历史数据。

压力测试的下一个步骤是情景构建,这一步骤包含两部分内容:情景类型选择和压力情景设定。上一段提到的情景分析方法可进一步分为历史情景分析、假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Blaschke,2001)。如在上一环节中确定将采用情景分析的压力测试方法,这一步骤中需选择适合企业供应链环境的情景类型。历史情景依赖于过去经历过的重大中断事件,而假定情景是假设可能但还没有发生的供应链重大中断,蒙特卡罗模拟则是借助计算机模拟获取可能发生的中断情景。如何根据选定的情景类型,考虑节点企业所处供应链环境,结合管理者风险偏好,确定并量化有关冲击变量、变量问关系、冲击大小,冲击路径等中断情景设定方面的内容,也构成了本步骤工作的一部分。

压力测试的执行主要通过建立模型解决2个问题:(1)如何评估选定中断情景对该节点企业的影响,并将情景映射到主要风险因子的变化上;(2)如何将风险变量反映为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变化,或收益、损失或生产能力的变动。以有效评估其风险弹性。

最后是测试结果的公布与解读。不同竞争策略下节点企业对于测试结果会有不同的理解,或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以评估企业抵御中断风险的能力,或仅仅将其视作评价中断风险承受力的工具之一,同时考虑包括专家意见在内的众多定性因素。对测试结果的不同解读,折射出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并最终反映为应对措施制定上的差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完整的压力测试过程还应包括回测和重估。回测为测试人员提供了有关模型准确性的反馈信息,可用来寻找模型可能的改进方向。重估是在上一次压力测试完成后,间隔一定周期对相同测试对象进行再一次压力测试,新一轮的压力测试可以确认新的风险,及时反映供应链环境变化,从而使测试结果更具现实意义。

就技术本身来看,压力测试只是风险管理者在对供应链运行状况悲观预期下(例如某一环节发生中断)对节点企业进行的体检,并不意味着测试对象真的出现了问题。事实上,假定的压力情景并不一定发生,不能因为测试结果而给企业贴上“不合格”的标签。作为风险管理方法之一,压力测试强调事前防范、未雨绸缪。它展现给管理者极端情形下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所面临的图景,从而发挥其警示作用。

四、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笔者针对各种极端情形给供应链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压力测试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提出了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方法与供应链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思路,给出了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并对相关内容作了界定和说明,最后以一供应链节点企业为例,描述了中断风险压力测试的实施过程。

篇(5)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我国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中种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风险问题,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链概念和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形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比较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提出来,至今发展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概念时间较短,但是供应链金融管理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管理已经深入人心,企业争相把供应链金融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在企业的经营中广泛应用,并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形式,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了自身的经营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供应链金融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优越性,让企业坚信供应链金融管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资金和货物的控制,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一直到最终到产品销售。通过一种成体系的网络,将供货商制造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供应模式。供应链金融管理最初是由生产扩大化这个概念衍生而来的,它分为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例如一些汽车公司将汽车的各个零配件由各个不同的供应商来生产制造,这就是向前延伸,向后延是指企业的供应链涉及到产品和服务方面。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分配销售将企业和客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融资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供应链产生一定的风险,这种是无法预测的。这种风险会使得供应链金融最终的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差,导致商业银行无法从企业那里收回贷款从而导致坏账和呆账产生风险,从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它包括各种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发展经营状况产生变化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投资面临严重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下滑无法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风险。

另外一种是内在的风险,这种内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当中,中小型企业信用的缺失是我国国有银行信用贷款面临的主要难题,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技术力量不足,资产规模较小,生产周期短,因此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信用不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信息风险指的是,由于供应链将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分解开来导致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够顺畅,信息交流中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信息风险,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市场顾客的实际需求从而生产出与市场有所差距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当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通过供应链市场自偿性来解决,一种是通过利用资金来控制风险,另外一种是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引入其他合作形式来分散降低风险。

通过对现金的控制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服务和传统的银行贷款有着重大的区别,这种差别在于对系统性授信理解不同导致的,传统对银行贷款主要是针对贸易资金专款专用的背景下实现。在贸易专款专用背景下,银行可以对企业对利润做出比较充分和明确的预测,从而评判企业还款的风险程度。同时,在这中贸易专款专用的背景下,银行有着比较系统具体的炒作模式和流程,可以对企业对还款进行有效对控制,实现企业对银行对按时还款。因此,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新发展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金控制,来实现对企业还款对评估和控制。要实现对资金对控制,主要从现金流对管理和资金流向对控制两方面来实现。在对资金流对控制方面,国有银行要控制授信的总量,要对授信人或企业对资产进行详细对了解,还有授信人的还款能力。对企业来说,就是对企业采购和销售能力进行详细对考察。除此之外,银行还有时间周期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对风险控制方面,现金流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保证制造商和供应商、销售商能够在一定对时间内顺利完成物资和资金对交换。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基于供应链来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这种供应链贷款新模式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也是银行对自己经营管理进行改革,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虽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供应链金融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提高绩效水平,增强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首先回顾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理论内容,从供应链金融的起源谈起,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意义,着重介绍了有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针对当前供应链金融存在对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商业银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静.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王璇.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郑晓炜.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风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篇(6)

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1.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供应链金融融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下对此三种模式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

(1)相似之处

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三种模式都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与特点表现出来,即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这不仅使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运转,还有效地提高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此外也使银行业从中受益。从三种融资模式的整体作用出发,其都使银行业扩大了服务范围,进而就使中小企业突破了自身弱点所带来的融资局限。当前,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其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方式由传统的企业财务数据评估转变成了供应链交易风险评估。这样的融资方式有效地拓展了银行业的业务范围,也丰富了银行业的信贷文化。

(2)不同之处

在整个供应链中,企业运作过程是各生产活动混合而成的,因此,企业既是债权方,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所以,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与保兑仓融资模式中,企业可以以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融通仓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的抵押物分别为存货、应收款和预付款。企业在使用供应链融资这一模式时,要结合自身的所处位置、交易关系和自身的优势等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以真正实现融资的目的,即解决短期资金周转不开的问题,进而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

2.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所具备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主要优势表现在:拓展银行服务范围以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金融融资服务、提升银行信息的对称性。在拓展银行业务以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金融融资方面,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银行也就不再将风险评估方式局限于企业本身,进而实现了企业、商品以及银行三者的共赢。在提升银行信息对称性方面,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行收集信息的成本降低。

三、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风险控制对策

1.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对风险有效控制的基本。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与传统金融融资方式的不同,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且要确保此体系具备独立性,从而在实现该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实现对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基于评估方式的不同,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引入新风险评估体系。

2.引进专业人才

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需要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来强化对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运用,进而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因此,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金融融资方法与模式,还要具备供应链金融融资的经验与技能,从而才能实现对风险有效的分析与管理。

篇(7)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第三方干涉、供货中断、技术失败等因素引起的供应链遭受巨大损失的案例屡屡发生,给供应链正常的运作管理带来巨大冲击,使得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倍加关注供应链风险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供应链风险,最大限度较少损失,使得供应链风险评估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但是,风险存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并会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发生传导并产生耦合效应。如何准确度量各风险之间的耦合度,成为准确评估风险大小的难题。

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同样,在风险传导的过程中,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存在着功能关联和利益关联,加上不同风险性质的匹配关系,从而导致各风险事件会在传导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改变着传导中的风险流量和风险性质。我们把它称作风险传导中的耦合效应。而企业节点间关联度以及风险性质间的匹配度也决定了耦合效应的不同形态。

目前,研究供应链风险耦合度的学者甚少,夏等从风险传导的角度出发,对企业风险传导的内涵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做出了界定,对风险传导过程中的耦合效应定性的分为零耦合、弱耦合和强耦合三种类型,并从出发器工作原理深入研究了风险强耦合的形成机理[1]。但是,其并未给出具体的量化方法。本文基于盲数理论给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风险耦合度的度量方法,为更好的评估供应链风险提供思路。

篇(8)

【关键词】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供应链风险;协同创新;价值共创;供应链绩效

一、前言

供应链结构中,交易关系及其重要。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结构而言,注重与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并提升供应链绩效已是刻不容的问题。然而,此关系已经由双方合作与互动活动所形成,且建立在彼此信任与承诺之上。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与合作伙伴建立、维持关系及其重要。本研究将探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整合。同时 ,在交易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存在着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并产生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

此外,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关系,先前学者们除了提出合作关系可产生的重要价值与利益之外,协同创新已成为另一项研究的重点,且创新的发展历程已由单独创新朝向协同创新发展(Chesbrough,2003)。而整合内、外部创新之时,合作伙伴即是外部因素之一,将其纳入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因此,本研究加入了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两个指标。

基于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本研究目的为:(1)探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整合是否会影响供应链绩效;(2)讨论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程度;(3)探究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在供应链管理中是否有利于提升供应链绩效。

二、基本假设

1.供应链伙伴关系

企业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整合来缩短新产品研发的时间与成本,或者改善产品与服务的品质(Joshi & Sharma,2004),进而维持其独特的竞争优势。Schoenherr和Swink(2011)也认为,企业应整合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更有效的将新产品推入市场。Amundson(2002)则认为,企业与其客户、供应商间不应只是强调单纯的契约关系,应进一步提升为互动、互利的合作伙伴形式,才能创造更有价值的利益。顾客以及供应商关系的整合将可为企业组成提供降低成本、提升产品或服务品质、增加竞争优势、缩短研发时间等利益(Joshi & Sharma,2004)。故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整合对于供应链绩效具有正影响。

H1a:供应链客户关系的整合对于供应链绩效具有正影响。

H1b:供应链供应商关系的整合对于供应链绩效具有正影响。

2.供应链风险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之中,风险已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变化剧烈、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必须控制风险对供应链绩效表现造成的负面影响。虽已有许多学者针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但实证性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相当成熟,多数还只是概念性和陈述性研究。针对供应链风险管理,学者们大都采用March和Shapira(1987)的观点,即风险是指在企业经营环境中,产出结果或者价值创造过程中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外部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与其客户、供应商间的关系;因此,针对供应链风险,本研究沿用Trkman和McCormack(2009)的观点,将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顾客风险以及供应商风险来讨论。研究假设推论如下:

H2: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绩效具有负影响。

H2a:供应链的客户风险对供应链绩效具有负影响。

H2b:供应链的供应商风险对供应链绩效具有负影响。

3.协同创新

如今技术的更迭加快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不能再继续“闭门造车”而需要借助外力进行创新。供应链企业之间不仅具有互补资源,并且由于日常交互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更有利于彼此之间进行协同创新,增强整个供应链和合作企业的竞争力。协同创新主要是与过去的封闭式创新做出区别此项概念是由Chesbrough(2003)所提出。协同创新在于可利用外部的技术与创意,也可将其内部资源外化给其他合伙伴使用并衍生新机会。根据Chesbrough叙述,协同创新主要可透过技术,衍生公司和授权方式等来增加获利,同时,可借由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降低成本。研究假设推论如下:

H3: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强化干扰效果。

H3a:协同创新可强化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与供应链绩效的正向关系。

H3b:协同创新可减缓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绩效负向关系。

4.价值共创

Ramaswamy(2004)进一步指出传统与现在价值创造的差异,传统的观念并未考虑顾客因素,仅以企业本身创造价值为主,由企业单方面决定提供何种产品或服务给顾客,产出价值全取决企业本身;而现今的观点则提升为价值共创,顾客可参与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而并仅由企业单方面决定,且现今顾客重要性明显提升,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已提高其地位,可共同开发产品或服务。因此,价值是由顾客与企业共同创造的。价值共创的主要意义则共同开发,代表顾客与企业间经由互动产生独特的经验以创造价值,且互动是由沟通,资料存取,风险与利益以及资料透明程度所构成。本研究将其纳入研究架构,并假设:

H4:价值共创具有正向强化干扰效果。

H4a:价值共创可强化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与供应链绩效的正向关系。

H4b:价值共创可减缓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绩效的负向关系。

三、研究设计

1.设计架构

根据上述文献回顾与假设,本研究架构如图1所示:

2.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衡量指标以相关文献为理论基础,以Likert七点尺度量表对其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调查。抽样对象有食品,机械业、电子业、纺织业、化学等,共计发850份,回收211份,扣除无效问卷15份,回收率23.06%。

3.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19.0对回收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由叙述性统计分析可了解问卷填答者的填答状况,以及样本的基本背景资料。最后,进行层级回归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进一步确认研究架构是否合适,并分析结果,探讨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其他因素。

四、实证研究

1.相关分析

经由表1可看出,本研究所提出的5项研究指标,彼此相关程度皆达相当好的显著水准(p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共创是4项研究变量中与供应链绩效相关系数最高的(0.575),根据文献回顾,现今价值共创的意义是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让顾客参与价值创造之过程,可提高企业的绩效表现,因此价值共创与供应链绩效呈现较高的正相关程度。此外,价值共创与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之相关系数是所有数据中最高的(0.633),显现出外部关系对于价值共创的重要性。相较之下,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绩效相关性最低(0.317),此结果对于研究假设可能造成影响,代表供应链风险可能不是影响供应链绩效最有效的研究变量。

2.回归分析

本研究使用回归分析来讨论研究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并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在回归模式中,供应链绩效为因变量,本研究分别以模式一至模式七讨论各个变量对应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关系及程度。其中,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以及供应链风险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则为干扰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在模式一中,将公司员工人数、成立年数、资本额以及营业额四项视为控制变量,整体模式并未达到显著水准(F值=0.582),对于供应链绩效未有显著的影响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成立年数以及资本额在模式一至模式七中皆为负向影响效果,可见公司成立越久、资本额越高,其供应链绩效并不会随之提升,只是此种负向关系并未达显著水准,但仍值得提供管理者参考。反之,公司营业额则为正向影响效果,代表公司营业额越高,其供应链绩效表现越好,只是此项关系未达显著水准。在模式二中,分析自变量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与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绩效影响效果。由表中可看出,整体模式具显著性(F值=7.195,p

在模式四至模式七中,逐一验证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正向干扰效果是否成立,每个模式F值皆达12以上以及P

在干扰效果的相关验证中,可发现价值共创在模式四、五、七中,但仍呈现高度显著性(p

五、结论与建议

经由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对于供应链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供应链风险则有显著负向影响关系。而协同创新及价值共创,可加强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但无法减缓供应链风险对于供应链绩效的负向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见表3。

1.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绩效

本研究主要将供应链伙伴关系分为客户(顾客)关系以及供应商关系来讨论。分析结果表示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确实可有效提升供应链绩效表现。因此,企业确实必须重视整合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且针对伙伴关系的建立,若是合作伙伴的型态,更可创造策略性利益。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除追求降低成本效率外,企业应同时管理其供应链外部关系,因上下游顾客、供应商关系会影响供应链效率,由此可知,进行有效的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可提升供应链绩效表现,是现今企业应重视的一项策略议题。至于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验证结果显示供应链风险负向影响结果获得较低的支持p

2.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干扰效果

本研究尝试将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作为干扰变量来讨论,验证其是否可正向干扰自变量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可加强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对供应链绩效正向影响效果,且价值共创显著性较协同创新高,也就是价值共创的正向干扰效果比协同创新强。但在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负向关系中,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却无法发挥其正向干扰效果,即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并没有减缓供应链风险不稳定的特性相呼应,但依据过去相关文献与本研究结果,供应链风险仍有其影响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可依据自身的营运情况、经营目标,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特定的测量与管理,降低其负向的影响性。

本研究建议,未来可针对回卷公司进行供应链结构形态调查,探究不同供应链结构绩效表现是否会有所不同,针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产业类别亦可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供应链合作网络的多样性。供应链风险方面,可针对供应链结构的特性,选择不同的测量指标,或者选择检测指标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以提升供应链风险因素的稳定度。研究结果确定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的正向影响效果,但协同创新并未如价值共创来得强,这是可进一步探讨之处。而价值共创已具有一定的影响性与稳定度,未来研究可针对此方面作出区别,探讨两者是否会有不同的价值共创情形。且协同创新以及价值共创并未显著减缓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绩效负向影响关系。对照前述针对供应链风险建议,此现象若是透过供应链风险调整,研究结果可能会获得改善。

参考文献:

[1]Agent-Oriented Supply-Chain Management[J].Mark S. Fox,Mihai Barbuceanu,Rune Teig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 2000 (2) .

[2]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过程分析[J]. 丁利军,李雪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3(10) .

[3]契约激励、信息共享与供链的动态协调[J]. 王夏阳. 管理世界. 2005(04) .

[4]Explor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pply chain linkages:Evidence from the field. Barratt M,Barratt R.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 2011 .

篇(9)

关键词:供应链 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销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传输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网络。

供应链融资是指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特点,通过监控订单、物流、资金建立可靠的风险防范平台,为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的服务过程。

供应链融资具有以下特点:

供应链融资必须基于供应链信息的共享。企业间的订单、库存、物流等信息传统上都被认为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供应链融资的基础就是对这些信息的共享,甚至是公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建立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平台,才能有效发挥供应链的融资功能。

供应链融资往往基于核心企业展开,以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从典型的供应链来看,供应链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企业,往往是实力雄厚的生产企业,其供应商和分销商广为分散,处于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供应链金融服务就是要将资金流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以强化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供应链中资金和物流运转的不对称性,构成供应链融资的盈利和防范风险的空间。资金流反映出资本的货币功能及作用,它具有支付、信用等功能,在物流运动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货币还具有很强的时间属性,尤其在借助信息载体后,它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可以用分秒来计算,运作成本相对较低。物流实体则由于受到时空、物理状态以及运输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周转速度相对要慢的多,同时,运作成本较大。这种运转的不对称性构成了供应链融资的盈利和防范风险的空间。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运作模式

实现供应链融资,前提是选定行业背景下的欲融资产,并对欲融资产在行业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据此锁定产能的上下游供求关系,明晰产品销售的网络渠道,梳理各种对应关系,整合资源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因此,必须本着资本从源头注入,到终端产品收回的流程规则,进行对客户的选择、考察,建立经济合理和供求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整体解决方案,首先是建立、理顺与销三方及物流企业相对称的信息流,然后再用其对称、稳定可监管的应收应付帐款信息及现金流引入金融机构的参与。

从供应链融资来看,其大体上可以分为基于完整供应链的融资和基于供应链特定环节的融资。鉴于我国绝大部分的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供应链特定环节的融资,本文只对这种方式进行分类讨论。

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是指,在整个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发生的商务合作关系。为在特定而且相邻分别处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两个节点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案就是基于特定环节的融资方案。基于特定环节的融资方案常见的有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方案和基于库存商品的融资方案。

(一) 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方案

参与主体主要是围绕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下游企业,以及参与应收帐款融资的金融机构。下面本文通过图1来说明应收帐款融资服务模式。

1.供应商与制造商进行货物交易。

2.供应商收到货物购买方的应收帐款单据,货物购买方成为制造商。

3.供应商将应收帐款单据质押给商业银行。

4.制造商向银行出具应收帐款单据证明,以及付款承诺书。

5.银行贷款给供应商。

6.融资后购买原材料和其他生产要素

7.制造商销售产品,收到货款。

8.制造商将应付账款金额支付到供应商在银行指定的账号。

9.应收帐款质押合同注销。

其中,3、4、5、7、8、9都有商业银行参与,这样通过供应链中应收帐款在商业银行中的质押融资活动,供应商可以及时获得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不但有利于供应商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管理,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不良的集中信贷结构,提高贷款收益率,加快中小型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和成长。

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制造商。一般而言,金融企业为了防范风险,选择的还款企业(制造商)应该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资金、产品、信息、技术的主要控制者。从目前我国的零售行业发展来看,除了具有行业垄断优势的企业以外,银行一般不会选择零售企业作为还款企业。

(二) 基于库存商品的供应链融资模式

建立在“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期间的货币时间价值基础之上,由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的业务合作,共同为融资企业提供库存商品融资服务。银行必须具备存货融资服务的专门服务平台和管理帐户,以及相应的信贷风险评估能力。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在融资服务中为企业提供物流和信息支持。

库存商品融资模式流程图2所示,融资企业、银行、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协议质押对象、质押期间、仓储费用、质押比率等;融资企业把存货仓单交给银行,并获得银行贷款;银行在质押期间可以不定期检查货物情况,物流企业有义务保证仓单所列货物与实际相符并及时向银行汇报货物情况。贷款到期后,融资企业还款,银行归还仓单给融资企业,融资企业凭仓单提货。

银行对仓单质押融资风险防范的关键在于对抵押货物变现能力的评估。一般而言,银行更加倾向于选取变现能力强的商品作为抵押物。比如在铝行业的供应链融资,整条供应链的风险防范都是基于金属铝本身的变现能力而设定的。比如建设银行2006年公布的可以作为库存抵押的商品目录,仅仅包括三个大类二十个品种的商品,分别是钢材类、有色金属类、化工原料类。

供应链融资带来的机遇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府投资和大型企业的扩张,中小企业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融资难。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从地下钱庄和高利贷者的手中获得资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融资很大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特别是对那些在某个发展良好的产业里,依托大型核心企业发展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资金支持。

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将越来越难从大企业的利差中获取巨额利润,中小企业贷款和中间业务将是今后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供应链融资提供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从中收取相应的中间业务收入,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利率议价能力较差,商业银行还可以得到较高的利差回报。某种程度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还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它将给我国的商业银行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大力推动第三方物流和期货业的发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仅仅因为方便快捷就去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仓储物流解决方案。金融服务的介入,将大大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地位。金融的介入也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作出优胜劣汰,促进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供应链融资发展和推广的关键在于一个健康的期货市场作为化解风险的平台,期货市场和供应链融资将会互相促进,互为推动力,在今后的一个历史阶段快速发展。

供应链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供应链融资风险有信用风险、质物选择和行业风险、合同风险、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当事人各方发生信用危机, 资金链危机或中断, 无法归还银行贷款, 且采用不正当手段转移或占有质物。质物选择和行业变动风险是指质物发生变质、变化, 造成价格损失。行业陷入不景气状态, 质物变现困难等。合同风险是指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各种合同有明显瑕疵, 给当事人造成某些损失或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管理风险是指业务量大了之后, 当事人尤其是质权人、监管人管理幅度增大, 管理链条延长、环节增多, 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加, 而出现的管理不到位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当事各方执行人故意违背操作流程和合同约定造成的风险。因此,在发展供应链融资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对借款方的资信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查

借款方资信是贷款方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那么, 用什么指标去评价对方资信, 用什么方式去保证贷款的安全,这必须要认真研究。传统的授信担保方式是使用固定资产和土地担保, 而供应链金融则需要借款方的动产、货币资产、应收账款来担保。对借款方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关注度在降低, 对其在供应链中的位置, 上下游企业的信用及企业周转情况、现金流的关注度在提高。供应链主办银行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因此,可首先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比较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比较高的若干行业进行尝试,待取得经验后,再扩大运营范围。

(二)加强过程控制

传统的银行业务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供应链融资则要高度重视借款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认真核查借款的用途和还款来源。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加深信任,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加深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以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整合。

(三)建立与供应链融资业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金融机构不仅要有金融业务的专家, 还要有产业和行业的专家,要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机构,要实现流程再造提高服务效率。发展供应链融资的重要前提是加快进行流程再造,以流程银行的新姿态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 加强规范化管理工作

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有待统一, 核心企业资信评价标准、体系需要进一步科学化、金融新商品的风险评估需要系统化。第三方物流企业资质也需要有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等等。总之, 供应链金融服务突破了原有金融服务的来源, 是一种创新和革命。旧的秩序和标准被打破, 新的秩序和标准还在建立之中, 二者在动态中平衡, 希望尽早有规范可循。

参考文献:

1.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4.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

篇(10)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篇(11)

一、引言

一般来说,新经济地理理论运用区位优势理论和交通运输成本理论印证很多产业集聚之所以在某地形成,从而使得该地成为制造业中心,长三角、珠三角东岸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基本来自于此,而中山的几个专业镇的产业集聚比较有特点,从地图上看,中山的产业集聚所在地,比如古镇、大涌所处的地理位置相比其他相同条件的镇区是没有优势的。因此,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归根于两个动因――历史与偶然,而小榄五金及周边的佛山陶瓷和西樵纺织等产业都是由于具有历史传统而扩展成型的。因此,这些内生型集聚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当某个不确定因素造成扰动现象,将在供应链条中放大,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利益的损害,本文通过刻画中山及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聚供应链扰动概念模型,形成集聚供应链扰动因素集,并为未来模糊综合评价刻画指标体系。

二、集聚供应链扰动概念模型

从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众多产业集群的特点,分析集聚供应链与产业集群以及单链供应链,设计集聚供应链扰动概念模型,从图1可以得出,中山市集聚供应链中所涉及的扰动因素主要为环境扰动因素,技术变革扰动因素、信息扰动因素、人力成本扰动因素、市场需求扰动因素以及资金链扰动因素。

三、集聚供应链扰动因素

(一)环境扰动因素

主要包括供应链政策制度扰动因素和供应链产业扰动因素

供应链政策制度扰动因素是指集聚供应链在新产业政策推出、或者某个带有福利性的产业政策突然取消,比如某地突然增加环境保护要求,或者必须短时间内进行某项改造;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结束等等,都是对集聚供应链企业带来波动的政策因素。产业扰动因素是指集聚地区的核心产业,突然由于技术变革,导致产业整个竞争力下降,大量的企业必须进行技术革新,不然销售的产品将没有市场,比如VCD市场,就是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产业集聚地区企业必须上马更为先进的DVD生产线,否则将会退出市场。当然,也有某些企业走的在老的产品里深耕的路线,把目标定位在二级市场,短时间内还有出路,但是这样的路线决定了其根本不会做大做强。

(二)技术变革扰动因素

主要包括创新扰动因素和技术外泄扰动因素

创新扰动因素是指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集群创新技术和产品产出的速度和质量,如果集聚供应链相关生产技术不具有较先进水平,便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效果,降低供应链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良好运营能力和技术创新,也能够有效规避技术创新带来的因素。此外,集聚供应链企业的核心技术也有外泄的扰动风险,由于企业集聚的特性,技术趋同和地理接近,供应链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在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模仿等原因,在某个事件中,造成关键技术被合作者模仿或剽窃,从而给创新企业带来损失,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比如古镇的琪朗灯饰,作为灯饰集群中核心企业,其创新设计了众多灯饰产品,但是一旦有市场叫座的某个产品问世,便被附近的小企业模仿,比如网上可以买到的仿天鹅灯,就是琪朗灯饰设计的拳头产品,而小企业由于没有创新成本,其价格是琪朗的一半乃至于更低,由于在供应链中间直接面对采购方和市场,这样对于整个集聚供应链的创新风险就是一个干扰因素。

(三)信息扰动因素

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

信息扰动是指某些事件造成集聚供应链的信息的不对称或不能充分共享,对集聚供应链上企业信息获取和知识的交流产生的负面影响。集聚供应链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和富有竞争力的市场采购与销售,而外包必然存在信息不对称,也就是委托人比人处在更为不利的位置,如果委托企业无法或不愿意将有效信息传递给企业,或者企业不愿意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将导致集聚供应链的低效以及信息失真,在链条较长的产业,可能会造成牛鞭效应。中山的一些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往往由于信息失真导致在链条中被市场信息、成本信息以及提前提波动所影响,导致库存增加,竞争力下降。

(四)人力成本扰动因素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供给扰动和人力资源素质扰动

集聚供应链人力成本优势是指在某个产业集聚地区,由于人才的集中和大量各种劳动力的集聚,产生较为低的人力成本或者是创新成本,但是由于劳动力的集中,导致某些人力相关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将会引起产业集聚区的整个产业的重大变革,比如劳动法颁布以来,珠三角的集聚产业区企业劳动力成本突增,导致部分企业迁入内地,同时造成内地的就业岗位增加,珠三角的工资优势就无法体现,出现了从09年以来一直反复提到的民工荒问题。此外,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集聚供应链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产业集聚区内的人力供应链中人员素质,受教育程度,技能状况决定了该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潜力,从近10年的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比较研究中,珠三角的发展方式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一直不如长三角地区,以至于发展后劲不足。

(五)市场供求扰动因素

主要由市场供求的波动或节点企业供应中断引起的扰动

市场需求扰动对于集聚供应链的影响主要是指市场供求关系的波动会影响产品的需求和价格、从而影响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选择、生产的流程、质量的控制、产品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需求的不确定越大,对供应链的影响越大,对供应链快速相应能力的要求越高。当市场供求产生波动,在集聚供应链中就会被放大,同时链条越长,放大的程度越明显,学者们针对供应链需求波动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分析出相关对策,但是基本上还是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当集聚供应链中鲁棒性无法控制市场波动,其快速的传递机制将使得问题快速扩大,最后影响整个供应链。在供应中断问题上,集聚供应链中的某个创新企业,或者是重要的节点企业出现突发事件引起供应中断,将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瘫痪,其他依附企业生存的集聚企业将迅速瓦解,此时供应链所在当地政府必须有行政手段干预和快速修复,否则,整个供应链的地位和产业影响力将下降。

(六)资金链扰动因素

主要包括了整个融资环境扰动风险和节点企业财务危机扰动。

资金链扰动风险是集聚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风险源,很多产业的危机往往都是由于一家企业的倒闭或者跑路引起整个供应链的波动,中山在集聚供应链资金风险中也有着沉重的教训,就在产业最为典型和集中的古镇,在近几年就发生多起由供应链资金断裂带来整个系统危机的案例,2010年供应链系统物流环节中顺达托运部的倒闭引起悍然大波,并影响到了胜球灯饰等核心企业陷入危机,另外居上灯饰等灯饰企业相继倒闭,居上的倒闭主要是多年的资金链问题,积重难返。但老板也并非一无可取,例如重视人才,我们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平均服务时间都在4年左右,门市也清一色是本科毕业生。”居上灯饰高峰期拥有400余名员工,其中大专以上就占40%,也不乏硕士学位的人才。老板的质量管理意识也很不错。2002年就通过IS09001:2000 认证;2003年通过3C 认证;2005年还通过了欧洲CE认证。2013年7月2日,LED产业中产值过亿的雄记灯饰老板跑路,在整个古镇和小榄的LED产业集聚区也陷入惶恐不安。雄记的倒闭有外部环境问题、市场竞争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引起事件扩大的引子是资金断裂和三角债无法处理,应该引起重视。

四、结论

本文对中山市及周边地区集聚供应链扰动风险因素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遵循指标设计原则,对集聚供应链扰动因素进行分类,总结相关因素如图2所示: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根据本文总结分类的扰动因素设计相关评价指标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来对中山市集聚供应链扰动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