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生德育表现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2 16:30: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生德育表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生德育表现

篇(1)

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特别是中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尤其高中学生,最缺少的就是信心、表现欲、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我以为,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意思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值得一做,弄清它就能显示自己的水平,但如果不认真思考就很难圆满答出。于是学生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对数的引入,是高一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历史性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讲完这段教材之后,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学生虽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但尚难深刻领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笔者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布置了课外作业:查阅资料,找出对数是如何产生的?第二天在上新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言,讲述自己查到的对数是如何产生的。早在公元200多年,阿基米德就注意到1,10,102,103,104……与0,1,2,3,4……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关于对数的原始思想。到了十七世纪初,商业,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天文学,力学等科学的发展,在航海,天文观测,抛物体运动等实际工作出现了大量极繁杂的计算,耗去了工作人员大量时间,提高计算效率成了当务之急,格兰的纳内尔,瑞士的彪奇,英国的布里格斯等都对对数的产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师马上给以肯定与赞扬,同时又加以补充和引导。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在发言中也掌握了对数,从而不再对对数陌生了。也可使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此举使学生体会到对数的产生是实际需求,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对数的距离。

又如,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经常选一些相关的,以往的高职考试的题目,同学们因为这些题目是高考题目,会产生一种挑战它的欲望,会在课外认真思考,相互讨论,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在学习“简单空间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这几名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一位财会班的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成绩中等水平。后经教师多次找她个别谈心启导,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表现欲。而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在一次习题课上,她把三次多项式: 分解因式,竟用拆项、 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使大家大开眼界。

毋庸讳言,在数学课堂上,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评,时刻勿忘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如果说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才能使学生投入表现,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分析、归纳水平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表现成功必备的内功。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其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表现的信心。

我们知道,高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六到二十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往往导致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篇(2)

中图分类号 S79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43-02

膏桐(Jatropha curcas L.)又名小桐子、麻疯树、黑皂树、木花生等,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麻疯树属(Jatropha)落叶灌木或小乔木[1],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海南等地[2]。膏桐是制取生物柴油的优良树种之一,我国目前在膏桐的快繁技术、基因克隆、干旱胁迫下的表现、生理及形态特征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3-9]。在膏桐种源研究方面,向振勇等[10]对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采自云南省的8个居群的膏桐共158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栗宏林[11]对我国膏桐主要分布区内22个种源从形态学、解剖学、光合生理3个层次对不同地理种源间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由于膏桐自身的遗传特性与生长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种源间的生长存在差异。因此,掌握膏桐不同种源的生长规律,选择最佳种源,对建设膏桐能源林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双江县气候条件适宜膏桐种植,是云南省大力发展膏桐能源林的主要地点之一。本研究通过采集云南省及四川省不同地区的膏桐种质资源,并在双江县膏桐良种繁育基地进行试验,对不同种源的膏桐生长性状进行初步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最佳种源,为云南省的膏桐能源林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研究试验地选择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膏桐良种繁育基地。双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经99°35′15″~100°9′33″,北纬23°11′58″~23°48′50″,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平均气温19.5 ℃,年均降水量1 016 mm,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冬春干旱或半干旱。双江县膏桐良种繁育基地属中坡山地,海拔高度1 100 m,平均坡度15°,土壤主要为沙岩发育的赤红壤,土壤平均厚度70~80 cm。

1.2 种源选择

试验膏桐种源来自四川与云南2个省的10个地区。其中,四川膏桐种源采自攀枝花,云南膏桐种源采自保山隆阳区、临沧沧源县、大理州大理市、昆明市东川区、临沧市双江县、玉溪元江县、楚雄州永仁县、楚雄州元谋县和曲靖市会泽县9个地区。试验中还使用了太空种子及其对照。在所有种源中,双江种源包括扦插苗与实生苗,其他种源均为实生苗。

1.3 研究方法

试验选择云南、四川不同地区的13个膏桐种源,按株行距2 m×3 m在试验地进行栽植,每年定期进行施肥与除草。通过每木调查三年生膏桐的树高、干高、地径及分枝数量等性状,利用SPSS对不同膏桐种源的生长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对比分析,并对各膏桐种源进行综合打分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膏桐不同种源生长状况

不同种源间树高、干高、地径及分枝数4个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差异(表1),其中树高差异最大,干高的差异最小。不同种源间的各生长性状也有所差异,双江实生、沧源、东川、攀枝花、太空对照、元江、元谋7个种源的膏桐树高长势相对较好,永仁种源的树高生长最差。各种源间干高的差异较小,双江实生、沧源、东川3个种源的膏桐干高长势最好,其余膏桐种源在试验地立地条件下干高因子长势差异不明显。双江实生、元江、攀枝花、沧源4个种源的膏桐地径长势最好,双江扦插、永仁这2个种源长势较差。双江、元江、攀枝花、元谋4个种源的膏桐分枝数较多。

2.2 膏桐不同种源评价

由于实测的生长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有可能用较少数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信息,而综合指标之间彼此不相关,即各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叠。可以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膏桐的各生长性状进行综合评分,从而对不同种源的膏桐生长状况进行评价。相关系数矩阵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值为3.301(表2)(设定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因此只提取1个公共因子,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2.535%。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由4个性状共同决定,地径与其的相关性最高,因子得分为0.968分,其次是树高,为0.936分。

使用统计软件SPSS作出各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4),因子模型将变量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根据选择计算因子得分的回归方法,将公因子对变量X1~X4作线性回归,得到各个种源的因子观测量得分方程:

F=0.284X1+0.259X2+0.293X3+0.262X4(1)

式(1)中:X1为平均树高,X2为平均干高,X3为平均地径,X4为平均分枝数。

根据得分方程,对各种源进行评分(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双江实生、沧源、攀枝花、东川、元谋、元江6个种源膏桐长势较好;而太空对照、大理、太空、会泽、双江扦插5个种源膏桐长势次之;保山、永仁这2个种源膏桐长势较差。

3 结论与讨论

结果表明,膏桐的13个种源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其生长势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树高和分枝状况差异性最明显。双江、沧源、东川、攀枝花、太空对照、元江、元谋等当地种源和适应性较强的种源树高和分枝最佳,树高和分枝状况相差不大。13个种源膏桐的地径和干高因子具有差异性,但差异性不大,双江扦插苗、保山、大理、东川、会泽、太空对照、永仁、太空苗这8个种源间差异性不大,地径和干高因子长势不佳,而元谋、双江、攀枝花、元江、沧源5个种源地径和干高因子长势较好。

综合各生长性状来看,双江实生、攀枝花、沧源、东川、元江、元谋这6个种源膏桐长势最佳;双江扦插、大理、会泽、太空这、太空对照这5个种源膏桐长势次之;保山、永仁种源膏桐长势较差。

大面积种植膏桐,发展生物质能源,选择优良种源至关重要。由于云南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膏桐的生态习性,不同种源膏桐的各个生长因子也会有所不同,双江县膏桐良种繁育基地作了膏桐不同种源的生长测定,通过测定来鉴定膏桐不同种源主要差异性的表现,也对膏桐种植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通过此次膏桐不同种源的生长测定,膏桐不同种源生长势与立地条件、自身对生境的适应性、内在因素(包括种子的差异和幼苗期、最佳生长期对立地的适应和要求等)、人为活动等对膏桐的生长有一定影响。种植膏桐的主要目的是采集果实,只有结果量好、长势好的种源才能作为推广的重要参考,但该研究中未能测定其结实量,下一步研究中需继续观测。

4 参考文献

[1] 丘华兴.中国植物志:第四十四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48.

[2] 林娟,周选围,唐克轩,等.麻风树植物资源研究概况[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3):285-290.

[3] 黄红英,窦新永,孙蓓育,等.两种不同生态型麻疯树夏季光合特性的比较[J].生态学报,2009(6):2861-2867.

[4] 邓志军,程红众,宋松泉.麻疯树种子的研究进展[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6):605-612.

[5] 陈任,魏琴,唐琳,等.麻疯树营养器官和种子的蛋白质组成及对水分和温度胁迫的反应[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25(4):95-107.

[6] 谢无畏,林凡荣,徐莺,等.麻疯树育种指标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20-23.

[7] 吴涛,陈少瑜,彭明俊,等.不同种源膏桐在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1(2):1-7.

[8] 郑玉龙,类延宝,李扬平,等.不同种群小桐子光合及形态特性的比较[J].生态学杂志,2009(6):1-11.

篇(3)

一、语言表达能力对中职生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交流必不可少。能进行简洁高效的语言交流是中职生下一步走向职场、社会的必备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对中职生语言表达能力作了如下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是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的任务,也是社会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中职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及其分析

由于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在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中,学生表达能力差是对学生差评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几个方面:

1、羞于表达。学生在独立进行的社会交际中,常常羞于表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母语是各地方言。上课时,由于学生不习惯使用普通话,而且往往夹杂浓厚的地方口音,师生的交流也并不流利。自尊心稍强的学生,怕出错被人笑话,更羞于表达了。另一方面,中职生学习成绩差,很少被老师表扬,也很少有机会回答老师问题,养成了不积极说话的习惯。

2、 交流的层次受到限制。中职学生的表达能力,经历了小学中学的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说的能力较差,表达能力及方法还需要提高。他们在人较少的场合或与熟人交谈时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在正式或陌生场合就会胆怯,或选择沉默寡言。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习惯使用日常生活简单用语表达,但如对语言要求层次较高,他们的语言词汇量明显匮乏。如在面试场合,他们往往词不达意,难以自如的与考官交流交流。

3、表达随意跳跃,不连贯。现今社会,中职学生常用的日常交流手段,如短信、QQ、微博等,常常使用简短、零碎的对话。这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受习惯影响,出现表达很随意,跳跃,不连贯的现象。

三、对策

1、建立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摒除自卑心理。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在学习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针对学生羞于表达,不主动参与交流的情况,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而后发现不足之处,方能“对症下药”。使学生充分认识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道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普通话不标准或夹带严重方言时,教师不但不应埋怨或当场嘲笑,而且应制止其他学生的嘲笑。引导他们认识正是因为存在着各种方言,我们学标准普通话才能更好的与人交流与沟通。所以只要学生大胆“说话”,不管他是否流畅,不管他是否夹杂乡音,教师都应该积极肯定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2、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各种对话情境。

面对学生在人较少的场合或与熟人交谈时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在正式或陌生场合就会胆怯,或选择沉默寡言的情况, 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埋怨责怪学生。这虽与个人性格有关,但归根结底是心理因素原因。教师可以先从寻找学生关心、喜爱的话题出发,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其次,在创设各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的情境的同时,让学生人人参与,多练习并进行角色扮演。常见的与未来职场息息相关,与生活贴近的职场情境有求职面试,自我介绍,社会活动拜访,接待,交谈等。这样的训练锻炼了胆量,口语表达也得到充分练习。

3、架设平台,用活动和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中职生在这一年龄阶段朝气蓬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彰显个性,争强好胜,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学校应多举办活动和比赛,如课外演讲,朗诵,辩论赛等,设立相应学生社团,提供展现和比试的平台,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外“能言”、“敢言”机会。 比如在参与演讲团,广播站,话剧社,相声小品兴趣小组等的学生活动时,在愉快地玩乐中,主动地交流与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很大程度上得到训练。学校通过举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让他们在竞争中,不断地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形式,学生乐意参加,也容易接受,无疑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剂良方。

4、注重教师示范性作用

培养中职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示范仍然是重要的一环。特别要求语文教师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在语言的规范性上做出表率。有的语文教师,在运用普通话教学中难免夹杂有地方方言,要花大力气力求减少朗读的差误,避免降低教师的威信,影响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具体性的指导。比如,职场面试中的自我介绍,从哪些角度介绍自己,如何组织语言,需要教师认真的指导和训练,必要时做示范。还有,教师的课外语言表达,诸如与学生谈话、上台讲演、集队训话等,也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职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学生更快更好地就业,在未来职场中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做得好,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交际等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葵,君立.读学基础[M].大学出版社, 1996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A

表观遗传学为人们理解遗传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同时,表观遗传学作为一个前沿领域,将是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如何在高中课程中实现其教育价值,对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表观遗传学:从“意外”发展而来的科学领域

“众所周知,DNA是生命的基本遗传物质,但令人怦然心动的是,你可以继承的不仅仅只有DNA序列,还有表观遗传信息。”表观遗传学是从对经典遗传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意外”现象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这也使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格外令人着迷。

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信息储存于核酸序列中,并通过生殖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它所揭示的“基因型决定表型”的遗传模式被广泛认知。然而,不符合此模式的遗传现象却一直困扰着遗传学研究者们。作为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为什么会在成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外表特征?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虽然每个细胞拥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为什么它们却遵循高度的时空特异性,从而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在过去的30年中,随着对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X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记以及非编码RNA等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许多困惑科学家已久的遗传学问题得到了解释,表观遗传学也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

表观遗传现象被定义为“非DNA突变引起的可继承的表型变化”。其中包涵三个关键点:

(1) 不是由DNA突变引起的;

(2) 可以继承的,或是说可遗传的;

(3) 引起了表型的变化。

一直以来,DNA被认为是遗传信息的唯一承载者。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子代可以继承的不仅仅有DNA携带的遗传信息,还有“表观遗传信息”。而这些表观遗传信息虽然没有伴随DNA序列的改变却可以遗传下去。例如,在发育过程中,分化后的细胞和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的表型差异,这些差异一旦形成便可以以一种克隆性的方式遗传给子代细胞。需要说明的是表观遗传现象中的表型变化是“开关”型的,即这种表型非“有”即“无”,而不是程度上的变化。

表观遗传学与克隆、干细胞、衰老与癌症等研究都有密切联系。在“后基因组”时代,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对生物学研究以及人类疾病领域的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发挥表观遗传学在高中生物学中的教育价值的教学策略

表观遗传学现象广泛存在于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中,表观遗传学的调控对生物体来说具有普遍且重要的意义。不过,目前国内外高中生物教材几乎都没有完整介绍表观遗传学相P内容的章节。其原因固然比较多,但主要原因有:表观遗传学是近些年来才发展迅速,属于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表观遗传的机制非常复杂,要让高中学生理解其内在机制,有一定困难。然而,将表观遗传学的内容纳入我国的高中生物课程,已经基本达成共识。那么,这一内容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教育价值究竟表现在哪里?笔者认为,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遗传学知识,完善遗传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发挥它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

2.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

目前,人们对“科学的本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2061计划――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所阐述的科学的本质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

(1) 科学世界观:自然是可以理解的;科学知识是可改变的;科学知识并非很容易就可以;科学并非万灵丹,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2) 科学探究活动:证据对科学而言是重要的;科学是逻辑与想象融合成一体;科学知识除了能说明自然界的现象也具有预测的功能;科学家会验证理论以减少误差;既定的科学知识并不具有永久的权威地位。

(3) 科学事业:科学是人类的一项事业。

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典型地体现出了科学的本质。因此,表观遗传学内容的教学,应着力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2.1.1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具有开放性

表观遗传学的发展表明,人类对遗传现象和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科学知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虽然遗传学已经建立100多年,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对遗传问题的探索,遗传学仍然在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回答:“为什么遗传背景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表型差异?”“为什么克隆后的小猫与‘单亲妈妈’会有不同花色?”……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会发现用之前所学的经典遗传学知识并不能回答好这些问题,而是要进一步寻找更合理的科学解释。由此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开放性。

2.1.2 引导学生感悟科学讲求证据与逻辑

人们对遗传现象的认知程度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但所有观点的产生都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基于科学实证。表观遗传学从对现象的认知到理论的建立都是基于科学证据的积累。这期间出现了很多假说,也经历了理论的不断提出与的过程。虽然目前仍然有很多还不能够被解答的问题,但是通过科学家们在DNA与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组以及非编码RNA等领域的不断探索,人们已经可以解释很多表观遗传学现象。科学研究的发展往往从认知规律开始,进而通过科学探究来逐步揭示规律形成的机制。教学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表观遗传的现象,科学家揭示现象获得的研究事实来得出结论,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观遗传学内容,知道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也能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到科学是重视证据和逻辑的。

2.1.3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连续性

科学的本质特征,一方面表现在科学知识是暂时的、可变的;另一方面表现为科学知识又具有持久性。虽然科学家反对绝对真理的概念,并认为其中不确定性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但绝大部分知识都具有持久性。因此,改变性与连续性是科学一贯的特征。高中阶段学生对表观遗传学相关内容的学习,既需要、也可以体现出科学的连续性。

经典的分子遗传学可以说是从“基因”的层面来进行研究,表型的改变归结于DNA序列的变化。而表观遗传学是从“染色质”的层面来进行研究,表型的改变归结于染色质状态的调整。所以表观遗传学狭义的定义为:通过调整染色质状态,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实现对基因转录的调节。学习有关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对经典遗传学来说并不是一种质疑和挑战,而是一种补充,是遗传学研究的一种延续。随着表观遗传现象分子机制的揭开,其与经典遗传学以及普遍的生物调控更容易地被结合起来。这种联系是一直就存在的,只是科学家需要通过对科学的不断探究去发现和理解它。科学是人类的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遗传学的探索还将继续为人们揭开更多生命的奥秘。

2.2 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理解生命的本质所需要的观念,是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构建生命观念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观遗传学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以及稳态与平衡观。

2.2.1 注意凸显表观遗传学如何体现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结构与功能观是基本的生命观念之一。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的有效执行必定依赖于特定的结构。在生物体的生命历程中,结构与功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表观遗传现象充分体现出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表观遗传学“开启”和“关闭”两种不同的表型状态下,总是可以在其中的关键调控点找到结构差异,即结构决定功能。染色质在结构上并不是均一存在的,既有相对松散的有利于基因表达的常染色质,又有高度浓缩使基因沉默的异染色质。常染色质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对转录等过程所需的各种酶更为敏感的构象存在,随时可以开启基因的表达。而异染色质以一种超浓缩的致密结构存在,转录等相关的酶无法结合上去,从而抑制表达。这体现出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表观遗传学的各种机制之间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表观遗传因素通过调节染色质的结构、对染色质进行修饰等来影响基因的转录,从而达到调节功能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表观遗传的实例渗透结构与功能观。例如,表观遗传学因素导致雌性哺乳动物的一条X染色体失活,失活后的染色体以致密的异染色质状态存在,称为巴氏小体。以玳瑁猫为例,玳瑁猫(母猫)的体表有黄色和黑色随机分布的花斑。控制黄色和黑色毛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内的一条X染色体随机浓缩而失去活性,从而呈现出这种黄黑相间的花色。

2.2.2 注意发挥表观遗传学在建立进化和适应观念上的价值

“生物进化”是生物学核心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将大部分生物学知识建成一个整体的框架。“遗传”“进化”与“环境”三者之间存在很微妙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前提是有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素材的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而环境又像是一个有力的推手影响着进化的方向。表观遗传学的学习是一个将遗传、进化与环境很好整合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者的内在联系。

生物体能够产生后代并稳定遗传依赖于稳定传递的遗传信息与精密的调控机制。表观遗传信息的发现是对遗传信息的重要补充,拓展了遗传密码(DNA)的信息承载量。表观遗传信息的加入相当于扩大了遗传样本量,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很多表观遗传学现象都是在生物后天的发育中表现出来的,体现出环境的塑造性。借助表观遗传学研究手段,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环境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基因型+环境=表型”这一遗传学命题。研究结果显示,从单细胞到多细胞,表观遗传相关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的程度与类型以及RNA干扰机制在不同的物种中具有显著的差异,暗示着表观遗传调控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表观遗传信息的发现以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对进一步理解遗传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2.3 利用表观遗传学内容引导学生建立稳态与平衡观念

在自然界生存,生物种群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来有效地适应环境从而维持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动态平衡无处不在,各物种与生存环境之间存在平衡,物种之间存在平衡,种群之间存在平衡,个体之间存在平衡。与此同时,每一个生物个体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在生存过程中,个体的各种结构之间、各种调控机制之间都存在平衡。在进行表观遗传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次引导学生建立相关的生命观念。

雌性与雄性之间的平衡:众所周知,X染色体的基因携带量较Y染色体来说是大很多的。如果雌性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都具有活性,那么雌性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数目几乎是雄性的两倍之多。在哺乳动物中,雌性个体的一条X染色体会随机失活,从而维持与雄性之间基因的剂量平衡。

染色质结构之间的平衡:基因的表达与沉默是一个复杂且精密的过程。在哺乳动物中,染色质中的常染色质比例只占不到4%,而剩余的96%都为异染色质。需要注意的是,沉默染色质是动态变化的,这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要维持和延续染色质的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必定需要一个十分可靠的调控过程。因此,表观遗传现象往往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观遗传调控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平衡:在表观遗传学研究还不明确的年代,人们常常把经典遗传学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于“环境”的因素。研究数据表明,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影响表观遗传标记从而影响基因功能。表观遗传具有时间上的多样性,同卵双胞胎在出生早期具有相似的表型,但随着不断地成长,差异会不断出现。数据显示,同卵双胞胎在遗传学标记的程度和分布上都有明显的不同,说明表观遗传调控与环境的变化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联系。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表观遗传学内容的教学关键不在于表观遗传知识的深挖和补充,而在于以此为脚手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构建生命观念,从而使学生建立终生受益的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 Watson J.D. Celebrating the genetic jubilee: A conversation with James D. Watson. Interviewed by John Rennie. Sci. Am, 2003.288: 66-69.

[2] Avery O.T., Macleod C.M., and McCarty M.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substance inducing transformation of pneumococcal types. Induction of transformation by a desoxyribonucleic acid fraction isolated from pneumococcus Type III. J. Exp. Med, 1944. 79:137-158.

[3] 朱冰,O方霖译. 表观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

[4]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d of Science.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d of Science. 1989:1-16.

篇(5)

关键词: 新课标;榆林市;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Yulin City;biological experiments;teaching situat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70-02

――――――――――――

作者简介:张汉昌(1989-),男,广西南宁人,目前为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9级免费师范生,研究方向为生物教育科学、基础教育研究。

0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于同年9月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按照基础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2007年陕西省高中生物新课程已经全面推行。生物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正经历着一次从教育观念、课程内容以及结构的彻底变革。[1]新课标增加了实验内容并且也提升了实验课程的目标,这些是生物课标体系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2012年8月和9月对榆林市榆阳区预计周边10县20个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0份,收回20份,回收率为100%。

1 榆林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1.1 实验员的基本情况。调查了20所高中,55%的高中是兼职实验员,只有15%的高中至少配备了一名生物实验员,但是实验员学历偏低,仅有66%的实验员能准备一般的实验(见表1)。

1.2 实验教学条件。从表2可以看出,各高中设备配备方面比较乐观,但是有95%的学校实验材料供应欠缺,学校在实验经费的投入上严重不足,造成实验不能正常开展。而且只有一个学校实验室对学生自由开放,不能满足对实验研究特别有兴趣的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和自主创新。

1.3 实验课安排和教学方法(见表3)。

1.4 高中生物教师对实验作用的认识。许多高中生物学教师对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和目标没有很好的理解(见表4)。

1.5 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实验的开设情况。75%的学校开设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脂肪和蛋白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5个实验,但是仅10%的高中开设了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

2 思考与对策

2.1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首先,行政部门组织老师研修新课程标注,熟悉新课程的试验内容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端正试验教学的态度;其次,通过培训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并且教师必须取得“试验教师资格证”以后才能上岗,同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并且鼓励实验老师从事试验研究,逐步成为研究型试验教师;再次,组建一直有丰富试验经验的生物教师专家组,利用课余时间对各个老师进行试验培训;最后,为了推动生物试验的规范化加血每年举行一次生物教师试验技能竞赛。

2.2 增加试验教学经费。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经费落实禁止挪作他用,同时确保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陕北榆林市周边10个县的实验设施虽然落后于城区,但是农村却又很多的生物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的生物资源就能够变弱势变成优势。例如,广东潮汕的有些农村中学的投入很少,但是他们把学校的闲置角落规划成了蔬菜区、果树区以及水生生物等功能区,还有的学校种植了潮汕中草药并且让学生制作草药标本,以及开展“潮汕中草药资源调查”的研究学习活动。[3]可见,只要勇于创新,因地制宜,陕北榆林县城高中也同样能把实验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2.3 合理安排实验课,改变教学方法和实验室管理。首先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根据试验的具体情况采用现代化教学,如计算机、多媒体等。在材料和方法上鼓励学生对试验进行自主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实验室管理方面应当适当的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对试验研究的求知欲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自主创新的空间。

3 结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生物试验。[4]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榆林市高中生物教师和领导对于试验教学的作用认识不深刻,本文调查的榆林市20所高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调查结果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结果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目前榆林市多数高中的生物试验的教学现状。本文针对教学提出了几点改革的意见仅供参考,目的是帮助提高教学实验水平以及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和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张迎春,汪忠.生物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1-2.

篇(6)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做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策研究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篇(7)

“生动课堂”是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主动营造一个充满趣味、新奇、快乐的教学氛围,以此感召、吸引高中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觉悦纳,使物理课堂处处充满生命律动、认知灵光与主观能动,真正打造一个生机盎然的生命课堂。因此,“生动课堂”是高中生自由自在地认知、开开心心地合作的主动认知过程,是高中生借助集体智慧去积累知识与悦纳教化的主动成长过程。

二、建构“生动课堂”的重要性

首先,建构“生动课堂”能为高中生提供一个有设计、有兴趣、有参与、有过程、有效果的生命乐园,借助高中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去悦纳教师预设的教育信息,切实提升“生动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效果。在“生动课堂”上,高中生处于开放、自由的积极状态,因而能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其次,建构“生动课堂”是为教师设计、实施与完善物理教学提供一个非常具体、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仅能推动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还能实现高中生对德育信息的积极获取与主动悦纳。因此,“生动课堂”能引导教师拓展物理教学的教育功能,推动物理教学效果的复合型发展,深度贯彻德育。最后,建构“生动课堂”能推动物理教学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度优化物理教学的育人质量与教学范畴,实现科学育人观的贯彻执行,保质保量地完成素质教育赋予物理教学的教书育人使命。因此,“生动课堂”是物理教学走向提质增效、科学转型、教育拓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基地。

三、建构“生动课堂”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生动课堂”是物理教学走向人性化、多元化、趣味化以及实效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更是检验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才能以及教学方法的试金石。

(一)借助支架教学渗透德育

支架教学是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首先为高中生解决重难点知识,然后将剩余的探究任务留给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友好交流与互助成长。因此,支架教学与“生动课堂”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能成为高中生走向课堂认知主人的得力抓手,自然也适合教师借机进行德育渗透,有效推动支架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切实提升德育渗透对高中生的教育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的支架教学中,教师需要为高中生点明“摩擦力”无处不在,而且,物体的正压力越大,“摩擦力”就会越大。然后,教师以此为教学支架再让高中生针对“摩擦力”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利用集体智慧共同掌握“摩擦力”知识,并借助友好交流实现深度学习。由于“摩擦力”知识高中生在初中时期就已经学习过,因而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较好的认知效果。因此,教师在评价高中生的合作探究时要渗透德育,先肯定高中生的友好互助与整合发展,然后鼓励高中生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合作态势、交流途径,在互帮互助中成为好朋友,培养高中生的关爱意识与团队观念。

(二)借助对分教学渗透德育

对分教学是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以知识讲解为教学起点、以高中生的主体探究为核心、以教师的知识小结为结尾,科学建构教师教学智慧与高中生整合发展相得益彰的生命互助平台。因此,对分教学与“生动课堂”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教师可以在知识小结中顺势渗透德育,有效推动德育与物理教学的相互融合,利用德育活动有效丰富物理教学的育人元素、实际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的对分教学中,教师首先简略讲解此定义的基本知识内容,然后让高中生在合作探究中再次深度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并从理论层面集体讨论改变物体原有状态时必有外力的存在。这样,高中生就会在积极想象、主动发言、自觉交流中畅所欲言,快乐交流自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论感知。因此,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借机渗透德育,教育高中生成长道路上会有很多的外来诱惑力,高中生只有战胜外来诱惑,才可以继续前进;高中生被诱惑征服,就会贻误时间,改变原有的发展轨迹,因而高中生要战胜外来诱惑,笃定学习。

(三)借助翻转教学渗透德育

翻转教学是指高中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师预定的探究任务,然后以自主学习成果为交流基础进行合作探究,借助集体智慧在课堂讨论中进行二次探究。这样,物理课堂的教学时间几乎全部都给予了高中生,因此,翻转教学完全能成为“生动课堂”,推动高中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认知主人。因此,教师可以在评价高中生自主学习时渗透德育,激励高中生继续自立自强。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翻转教学中,由于高中生从小学时期就在数学知识中接触过“速度”,因而高中生对“速度”的认知难度较小。因此,高中生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中通过识读教材内容进行信息收集与知识积累活动,然后在合作探究中将个人的主观认知结果进行课堂讨论,在信息大融合中进行再次感知,因而能彰显出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取得较好的认知效果。这样,当教师对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进行教学评价时,就可以肯定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习惯以及合作探究方法,鼓励高中生继续在自立自强中逐步养成自我管理、自主成长的良好习惯,推动高中生逐步进入自主发展、快乐成长的良性轨道。另外,教师还要借助高中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进行德育渗透,鼓励高中生在合作探究中热情待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努力实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活动效果。

(四)借助项目教学渗透德育

项目教学是指教师为高中生的信息获取与知识积累提供具体可行的探究任务,以探究任务指引高中生进行项目学习,推动高中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中慢慢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认知主人。因此,项目教学也与“生动课堂”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能充分展现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中趁机进行德育渗透,鼓励高中生团结互助、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发展。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项目教学中,“加速度”是指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因而加速度越大,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值就会越大。因此,教师可以将“加速度”作为高中生的项目学习内容,让高中生在各抒己见、集体交流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起掌握“加速度”这个知识模块。当高中生借助集体智慧完成对“加速度”的主观感知后,教师要顺势对高中生的齐心协力、群策群力以及互帮互助进行教学评价,并在教学评价中科学渗透德育。教师要表扬高中生之间的互敬互爱、慷慨无私、甘愿奉献、互通有无、相互启迪、共同发展,利用赏识教育固化高中生的良好动机、交流意识、无私做法与高尚行径。因此,教师以赏识教育为外包装的德育能继续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交流热情、表现欲望与互助意识,推动高中生在互帮互助中快乐成长。

篇(8)

自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高中生作为中国的新生代,学识教育必定是要牢牢紧握的,但是德育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然而由于高中生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近年来高中生的德育缺失问题发展甚为严重,部分青少年和少数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致使社会风气也有跌落之势。

一、当前高中生德育教育缺失问题

1、德育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轨。

“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德育教育是对高中生心灵的引导,由内而外的感染习惯。现实性、生动性是德育教育的突出特点,其主要内容是来自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但是许多教育者却不能真正的了解这一点,对于高中生的道德教育,还是停留在僵化的课本教条,按部就班,在生活的运用和实际的学习上产生了很大的不同,造成学生很难从自身的需要里找到与课本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契合点,进而很难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高中生就衍生成了一个只学习知识的人,亦是“脱离现实的傀儡”而不是一个个性独立、精神世界完善的生活中的人。“不接地气”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

2、“读书无用论”经常抬头

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系统审视的过程,简单的来说就是无论对错,首先的感触态度是吸收,这就造成了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读书学习风气明显下降,打游戏、看小说、聊天、出入网吧取代了他们读书学习的时间,对于无缘无故的旷课也是乐此不疲,长而久之,这些同学大都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读书无用论”也在他们的心里埋下种子,逐渐发芽长大,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当前教师、家长对于德育教育的忽视,管教不严格,并且只为学生灌输了死板读书的学习方式,加深其厌学情绪,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读书的价值!

3、攀比、享乐主义思想抬头

攀比,是普遍的中学生都会有的情绪,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但是理解并不是纵容,受到当前的低俗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的学生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物质生活上表现很出很强的虚荣心,有很强的攀比心理,这些学生充分利用家长的溺爱心理,从父母处获得一些钱财,并没有将钱用在购买学习用品方面,而是全部用在了攀比享乐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

二、当前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解决对策

1、改进高中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德育教育需要快、准、狠,及时的发现学生出现的德育缺失问题,准确的把握其问题根本方向,以及正确的解决方式,严肃严格的处理这个问题。首先教育者需要针对高中生的德育内容转化为日常行为规范,从习惯上的严格要求,养成好的心理素质,集知识性于一体的德育教育活动,将德育内容逐渐融合到学生人际交往与日常生活中,重视启发性与开放性,其次教育工作不能脱离社会发展而存在,德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情感教育,紧靠生活才能让高中生切实感觉到德育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在学习中感受到真实的自我意识,“以情感人”才是教育者的重大挑战,将德育教育转化成中学生的人生信条与处世准则,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发挥实效性用。

2、更新德育教育内容

德育课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理应走入社会“大课堂”才能得到更深解,德育教育不一定要在课堂内才能进行,它应该是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传统的从课本教条上的解释面对于当前发展迅速的社会,早已不能成为引导中学生正确发展的道路,更新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培育和弘扬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教育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性,这是实现人的德育教育内容更新的关键,所以针对于当前的德育教育,相对独立性、自主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灌输教育的同时,坚持自我教育的同时开展,使他律和自律相统一,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将德育教育引申进社会,将真实社会面貌融入进教育内容成为德育教育发展的突破点。

总结:总之,做好高中生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高中生的科学文化教育固然重要,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视,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在教授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对当前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现状进行分析,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提高高中生德育教育有效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45-02

一、“德育”的内涵及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的本质强调教育者所施加的外力对受教育者内在的影响。更为精确的表述是:“德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所推崇的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一种教育。”[1]强调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对高中生的成长阶段、生活内容的特点的分析。

第一,从成长阶段角度分析。高中阶段是心理和生理趋于成熟的阶段,具备较强的可塑性。这种较强的可塑性意味着:如果受到正面的影响较为深刻,则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受到负面影响的侵蚀力大,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也会埋下不良的根基。

第二,从高中生的生活内容特点分析。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中生的大部分有效活动时间(非睡眠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当前对教育的分外重视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紧张的竞争氛围。这种生活特点就会产生两方面问题。

首先,学生以怎样的状态去面对学习之中的压力,从长远看这决定着他们以后如何对待自己的事业。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压力的有无、大小,对待人生的态度决定如何面对压力,德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培植坚强的意志、专心的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对抗高中生心理问题的良药。

其次,除了面临学习中的问题之外,高中生还有学校学习生活之外的一点点空余的间隙,在这一段空隙内,学校之外的、家庭之外的形形流入学生的眼耳口鼻,学校内外的对比容易使他们产生困惑;学校之外的种种风气容易引领他们欠缺辨别的追逐,如何使学生自然地接受学校内外的过渡,内心确立对正统德育的认同就成为当今德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中生德育困境分析

当前许多关于高中生德育困境的忧虑主要缘起于流行在高中生的一些现象。

(一)引起忧虑的现象

目前流行在高中生的一些不良现象,令人担忧。这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知识学习方面。学习不够专心,主要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听讲,玩手机、游戏,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课后不积极完成老师所交代的学习任务,甚至对学习处于一种散漫状态,置老师、家长的淳淳教诲于不顾,纵急坏师长却依然我行我素。二是在生活作风方面。生活不够勤俭节约,毫不吝惜地将钱花到游戏、玩耍、吃喝或不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所做的事情上,有拜金倾向,容易在物质优越性上攀比;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卫生习惯欠佳;对师长没有礼貌,不懂得尊敬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容忍,容易以拳脚发泄心中愤怒;殆于帮助他人,自私自利;缺乏诚信,言行不一,等等。三是在思想层面。缺乏爱国精神和爱国情怀,缺乏奉献精神,不懂得把爱推己及人,集体意识不够强烈,集体精神淡薄。

(二)德育堪忧现状的深层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带来丰厚的物质实力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新的物质实力有目共睹,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自然会刺激人们的欲望膨胀,以前视为奢侈的生活方式如今变得普遍,以前辛辛苦苦很长时间赚的经济利润在如今可以短短的时间内实现,缺少了耕耘、收获的深刻体验,好逸恶劳的思想在滋生,甚至只重享受不重付出和奉献。这给高中生带来同样的影响。学校内部的学习的紧张处理不好本来就容易使人产生懈怠,在此情形下,外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刺激又显得那么的活泼生动,极容易使同学们“避重就轻”地选择后者。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一种误区:人情化减弱,处理事情容易单纯以商品和等价交换作为衡量,在教育方面突显是为大过。

2.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冲突与激荡的影响

如今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蒸蒸日上的生活的人们面临着中西和古今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和选择。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哪些是我们该始终秉持或演绎发展的,哪些又是我们该学习和引进的,在具体的问题和情形下,好多时候人们心中是不确定的。这种冲突在心智和生活经验处在塑形中的高中生中更为明显。什么是好的、不好的,什么事该以什么方式做,该不该做,我们尚无充分的理由去论证,仅凭借简单的说教力量甚微。在此种情况下,部分高中生中所显现的情谊淡薄、不懂礼貌、不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不具备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差等备受诟病的现象也就“合理地”在现实中显现了。

3.紧张的社会竞争环境带来的影响

篇(10)

我国在教育普及中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因而在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时,学生容易以心理敏感或情绪压抑作出不当举动。针对这一点,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内容、观念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1]

1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1.1社会环境方面:高中学生个性特点鲜明,这一点符合其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学生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议,形成“偏听则暗”的局面。例如当今社会大发展中强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学生选择辍学打工,技能不足沦为盗抢和乞丐群体,这就是当前德育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实案例。1.2家庭环境方面:高中生尚处于青春发育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烈,在与外界人、事接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同时又过度重视自我感受,容易导致偏激性心理产生。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寄托在老师和学校身上,需要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相连接,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分和完备的受教育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高中生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对其心理、情绪等关注不够,家庭教育出现缺失和错位,使学生缺少正当的家庭关爱和教育。例如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部分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骄纵任性,甚至偷盗父母钱财、打骂父母等。[2]1.3学生自身的“三观”问题:而高中老师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依旧老眼光对待新学生,依旧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说。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极不和谐甚至让人痛心的事,究其原因,德育教育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意识缺乏,导致人身观、价值观扭曲,在高速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盲目追随潮流,却不能明辨是非。例如当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学生甚至将打骂、侮辱同伴的视频和照片上传网络,追根究底,使学生受不良影视、小说情节影响,错误代入到现实,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2高中德育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2.1教育环境的优化:高中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和道德理念教育,高中生由于心智发育尚且不够完善,因而在实际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均要做好引导、辅助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老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化解重重师生矛盾,并且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学校方应该切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新的教育现象引导高中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同时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考评制度,将德育考察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优化德育教育环境,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做好正确的引导,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认识,社会媒体宣传方面则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有效性。[3]2.2德育活动的开展:高中德育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现实堪忧,因而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式,通过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充分感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高中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学生需要走出校门、走向生活,高中生也不能仅仅学习文化知识,需要在社会体验中完善自我德育教育工作。据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烈士陵园扫墓等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参与植树环保、敬老爱老活动,学生在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接触中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开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还包括捐款捐物、义卖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中意识到德育教育对自身道德品格和思想培养的作用和影响。[4]2.3德育教育渗透: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心理上的浮躁和欲望表现明显,这种价值观念也对当代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当代教育工作中,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学校德育教育华而不实,德育工作落实靠后直接导致教育恶性循环,不良效益日益凸显。因而在现代德育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自身均应该摒弃浮华,时时刻刻渗透德育教育,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德育教育融入课本、融入生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感悟人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3结语

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社会在变革,而高中德育教育也要有新的对策,针对当前高中德育教育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究其原因,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04:148.

[2]罗群珊.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0,09:128-129.

[3]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20+133.

篇(11)

所谓德育其实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两方面的教育,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中阶段,高中生尚未形成坚定的道德观念,加上高中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素质不强,极其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这时,需要班主任及时作出正确的引导,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推动高中生积极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在高中教育阶段,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一、高中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德育培养的理论化与模式化

许多学校由于对德育教育认识不够全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这种枯燥乏味地教学方式,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而且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最终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同样,班主任也是如此,强制性地让学生全盘接受德育理论,仅仅只把德育教育当成一种模式化的教学任务,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另外,当下实施的德育教育仍然沿用以前的模式,严重缺乏创新意识,不符合现在的德育教育需求。

2.高中生德育意识薄弱

高中生由于年龄小、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验,因此,不管是在心智上还是思想上都表现出不成熟的状态,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高中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思想败坏等现象。

3.班主任盲目地抓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德育管理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已经成为评价班主任和学校的主要指标,学生成绩的好坏显然已经成为决定学校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上家长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导致班主任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管理。这一现象也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并不能靠某一方的力量能够切实改变的。因此,学校很难真正将德育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到位。

二、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的策略

1.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

传统的德育理论教学通常都是枯燥乏味的,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为了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有趣地集体活动,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集体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德育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德育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能够有效增加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感情,营造出一种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德育集体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德育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给学生渲染出一种德育氛围,班主任可以选取法定节假日或者传统的节日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和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情感和思想两个层面。班主任作为高中生最主要的教育者,其行为举止潜移默化中都对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带着以真挚的情感去面对学生,通过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班主任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学生,而且还要在生活上照顾学生,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通过班主任的嘘寒问暖,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对班主任的好感,充分尊重班主任,为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以美的行为教育学生

为了将德育教育贯彻落实到位,需要班主任做到言传身教。有时,班主任反复嗦地德育说教,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而且导致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对德育教育毫无兴趣。而有时候班主任的一些良好的行为举止往往会对学生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德育行为。因此,在校园内班主任应该积极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作用。这样,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管理,不断完善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积极渗透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正确的道德观的指导下,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切实提高我国高中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