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心理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4 19:00: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心理教育

篇(1)

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现状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有关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政策,我国各级别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政策相继出台,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培训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为目的,忽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质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疾病时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医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且大部分治疗并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贻误、影响预后,并造成过度医疗[10]。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易造成消极情绪状态,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心身疾病,还可加速疾病恶化[11]。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行为方式、饮食理念和生活节奏等因素都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人民群众的疾病,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显示,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具有同情心,热心讲解病情治疗过程,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对乡村医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成为当前乡村医生教育工作重点。

3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策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1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真研究乡村医生执业特点,将心理教育贯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心理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主动性,鼓励乡村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法规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政策,鼓励乡村医生自觉提高心理教育素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工作愉悦度低,有消极的工作情绪[13],培养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素质,应首先关注乡村医生心理状况,研究乡村医生心理需求,使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将心理教育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体系是激励乡村医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质的有效措施。

3.2建立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试点

医学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心理教育专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提供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护理学等心理教育培训课程和文献资源,在培训课程、师资保障等方面加强与乡村医生的互动,深入研究农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的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

3.3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

篇(2)

二、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的要求,根据新的《幼儿园教育大纲》的要求,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目标为:1、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2、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3、能大胆地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自信心。4、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5、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6、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7、能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8、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协调合作、与人分享、有同情心、乐意关心他人。9、让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10、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有初步的责任感。11、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三、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爱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奥秘是爱,爱心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础。幼儿有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1、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的内容及要求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2)在共同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3)与家庭、社会合作,引导幼儿了解亲人以及自己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尊重。4)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适当向幼儿介绍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2、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幼儿体会成功,张扬个性,发展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为此,从园长到教师都应“爱园如家,爱生如子”,以点点滴滴的爱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教师要实行“微笑服务”,要时刻用乐观的情绪、柔和的表情、适度的动作、温柔的语言与每个孩子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因而使孩子们在师爱的摇篮中长大,也懂得了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二)探索教育

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开展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自然角的设立区角活动、角色游戏室、科学发现室等的设置,微型社会景观的引人,让幼儿从观察中接触、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环境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教育内涵、激发幼儿情感的无声的“教科书”,在幼儿探索学习时,教师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幼儿交往与探索,为他们创设熟悉的、丰富多彩的新颖的、物质材料和环境。

(三)交往教育

交往建立在个人与社会联系基础上,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师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2、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幼儿活动和亲子活动,交往环境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与异龄幼儿交往,幼儿与家长的交往。3、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关系延伸到社会,开展社区共建,家园共建、军园共建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幼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园内大力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如:我们在大、中班两年时间内先后开出了娃娃家、医院、戏院、公共汽车、公园、餐厅、修理店、理发店、照相馆、工厂、服装店、宠物店、茶馆、小舞台等50多个主题,仅餐厅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小吃店、中餐店、西餐店、火锅、串串香等5个节目,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以巩固幼儿交往技巧,发展幼)七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

(四)自主自理教育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平时生活管理中,通过每天幼儿擦桌椅、吃饭、管理自然角的种植、养植、穿衣、睡觉、叠被子等活动,和要求幼儿每天帮助教师和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帮助、鼓励幼儿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做到幼儿五“自由”(尊重幼儿选择主题、情节、玩具、角色的自由,尊重幼儿讲评自己的游戏的自由)。在集中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自主性”学习,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注意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

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的核心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的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学会带着“爱心”去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用肯定的语气、眼光、和神情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让幼儿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老师也应严格杜绝伤害、贬低小朋友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使其自我意识得到新的升华。

(六)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创造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尊重幼儿学习的特点,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采取幼儿自主性的活动方式培养幼的创造能力。1、培养幼儿扩散思维能力,多向幼儿提扩散性的问题如“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谁能讲得和其他朋友不一样?”、“你们还什么好办法?”发展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2、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除具有创造性思维外,还应有制造新物品的技能,凡是幼儿能做的事要让幼儿自己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学习独立使用工具、制作玩具、动手小实验。鼓励他们动脑筋,克服困难,使幼儿变得心灵手巧。

四、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1、首先,幼儿园应制定出幼儿健康心理教育中教师的语言、体态、行为规范,对教师在情绪、教育方式、管理、指导等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使教师有章可循。要求教师的教育语言和行为建立在平等的、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基础上。2、通过不断的反复研讨、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应不断地提高,要求每个教师自愿地、努力地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注人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

(二)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运用现代教育、幼儿心理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进行帮助、指导和服务。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A将辅导者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认知的活动,根据幼儿园实际制订出“健康心理教育”总目标和各年龄段的层次目标,三个年龄段学年的心理辅导内容安排,活动素材。B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亲身体验、角色换位、游戏、竞赛、问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在平时生活和心理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家庭生活问题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幼儿处理自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篇(3)

二、课改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的重点就是在课堂上,优质教育的根在课堂,高质量教育的基础在课堂。课堂,我们很熟悉,是经常进行学习活动的地方,可恰恰因为我们太习以为常了,便失去了对它的认知和研究,几十年走过来毫无新法,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搞了好几年,但依我看还没有真正地脱胎换骨,旧套路仍旧占多数,也累积了很多不合时宜的问题,太多的功利课堂在侵蚀着教育生命,我们应该醒悟,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来一场课堂革命。我们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怎样交情移情,课堂的目标与方法如何结合。课堂结构、课堂组织等方面确需我们下大力来研究和尝试。我们还要采取类似“心理课堂展示”等活动,助推这场课改革命。同时通过实施“心理专题教研”,激起教师自主研究、问题研究、小课题研究的热情,真正实现大教研、全员教研,有效地提升有内涵、高品质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搭建更多平台,体现职教特色,体验职业生涯

篇(4)

一、幼儿心理学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幼儿心理学和婴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教育理论课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用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弄清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健康”、“心理健康”、“幼儿身体健康”及“幼儿健康教育”。“健康”应当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而“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

(二)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由于近代西方社会、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儿童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闪光到扩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由早期静态的发展观到今天动态的发展观,记载着人们很多个世纪以来在认识自己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幼儿心理学思想,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但我国科学幼儿心理学如同心理学一样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引进的。陈鹤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后对我国幼儿心理学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黄翼、陆志韦、朱智贤等儿童心理学家,其中,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朱智贤。目前,有很多活跃在幼儿心理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们正在开垦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三、幼儿心理的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从家庭方面看,现在家庭的家庭结构单一,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生活空间狭小。父母一般都是双职工,白天忙碌工作,到了晚上随着精力的消耗,很少有时间陪着子女玩耍,又缺乏和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再加上大多数家庭住的是楼房,给孩子们的活动空间狭小,孩子们没有空间玩耍导致心理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心理健康。从环境方面看,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众多,孩子们在多角度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过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例如一些言情小说、电视剧或者是那些渲染暴力的影片,在没有判别力的孩子们眼里成为了最爱,这点让人们很担心。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幼儿心理教育主要可从这几点来培养健康的心理:1、培养幼儿的谦让精神。谦让精神无论是幼儿或是成人都是一种美德,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所以要从小培养幼儿谦让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环境、与人和睦相处。2、克服幼儿的恐惧心理。恐惧是幼儿期较突出的负面情绪。幼儿的恐惧心理是与成人思想交流、对外部世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而引起幼儿恐惧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事件、压力等等。3、养幼儿的分享精神。有些幼儿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如:幼儿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东起来,留给自己不让别人分享。父母和教师应首先让幼儿体会分享的快乐,当幼儿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时,他们能体会到同伴亲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奖。

篇(5)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那么,幼儿有哪些情感方面的需要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被人的需要

孩子们总是希望别人喜爱他,喜欢经常得到人们的爱护和关怀。在家里,父母的能够让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儿园,孩子们渴望从老师那里汲取爱的温暖,受到鼓舞。教师的每一句夸奖,每一个轻轻的微笑,都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尤其是平时较少得到成人关心的孩子,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那些能经常得到爱的满足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个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对幼儿充满爱心,这不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条准则。

二、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会为达到参与的目的,表示满足。反之,幼儿就会显示出不高兴,甚至情绪低落。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幼儿对本身能力的感觉。如果幼儿能够经常在游戏、劳动和学习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越来越多地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乐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于去做同样的甚至更复杂的活动。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幼儿的积极情感也就在反复不断的强化中获得发展。所以,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促使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要耐心指导、细心引导、精心疏导,力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完成活动任务,以取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尊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教育孩子规规矩矩听话和按照成人意志去发展儿童,逐渐为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全面发展幼儿个性所代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们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尊的需要。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都不喜欢由成人硬性规定。特别是当他们的某些愿望和行为与成人的要求冲突时,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的说理,与幼儿平等地对话,才可能使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导。否则,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个性的儿童,逆反心理就越强。幼儿往往会因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变得反复无常。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极为不利的。

四、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幼儿的过失感是在他对事物萌发出某种责任感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幼儿年龄小,缺乏判断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们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过失,就会精神不振,甚至产生惧怕。这种情绪状态说明幼儿意识到某种责任后果的发生。儿童越是有责任感,过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从过失感中摆脱出来。对幼儿发生的过失,成人不宜指责、训斥。那样容易使其形成压抑的心态,整天心神不安。相反,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过失,犯错误是难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的很好:“学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过错并为之痛下决心悔过自新之际,教师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灵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气,是宽容。此时,给学生一点面子,就是给他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须知,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幼儿能够对他周围的人表示出有远有近、有亲有疏,这是感情的作用。他们常常把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做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如父母和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而对感情最近的人,幼儿能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会在遭受挫折和伤心的时候,把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们,甚至在他们面前尽情地大哭一声,以发泄心中的不快。这时候孩子们的感情最真切,需要成人以同样真切的感情对待他们。他们渴望从成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鼓舞和力量。因此,促进与幼儿间的感情交流,成人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创造良好的感情氛围,教他们把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如果幼儿在他周围找不到交流感情的对象,不能正常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那就会限制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相反,就可能强化了幼儿的消极、不健康的情感。

篇(6)

(二)好胜。“好胜”是年轻人的特点,对于思想比较活跃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突出表现是敢想、敢说、敢干,表现在学习中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越是禁止的事物,向往之情越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你越不让我做我偏去做一做的逆反心理。特别是那些优秀生,由于长期处于“金字塔尖”而好胜心强,容不得别人超越自己,听不得反对意见,受不得一次挫折,凡事总要与别人比个高低,论个输赢,不愿让人,更不能容人。一旦遇到打击,要么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要么抱怨他人,怨恨嫉妒、推卸责任。

(三)负重。优秀生因其学习处于拔尖的特殊地位,所以,家庭、学校、老师都在他们身上寄予了较高的期望。现在的社会氛围使他们感受到这种期望并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这种期望。老师、父母的期望是一种动力,但同时也会使优秀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荷,造成心理疲劳,容易出现失眠,食欲减退,损害身体健康。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偶尔一次考试失误,就会使他们惶惑不安,情绪低落、自信消失,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有一切都完了,老师父母谁都不会再喜欢我了的绝望心理。愈演愈烈的单纯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也是加重优秀生负重心理的重要原因。在我们的身边,常会出现一些优秀生在考试后偶得低分时的情绪低落现象,他们就无比自责,茶饭不思,憔悴万分,不能自拔。

二、如何加强对优秀生的消极心理教育

(一)放远目标。优秀生成绩名列前茅,在他的小圈子里,没有竞争对手,目中无人,容易满足现状,教师就要做有心人,帮助这些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如长远目标:从名人传记、伟人事迹中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是优秀的人才、社会的脊梁。中期目标:考上重点大学,学到更多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近期目标:争取全年级第一,以优秀的综合素质跨入重点中学。远、中、近相结合,使他们有目的、有方向、有信心、有步骤地全面学习,正确认识升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而不片面地为近期的成绩、升学所困,放眼未来,在成绩面前永不知足,一步一个台阶,脚踏实地,不骄不躁。

篇(7)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其他疾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两条途径: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条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两条途径功能互补,各有侧重。学校应以此为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心理教育。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咨询是指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个别心理咨询

篇(8)

2.重视静态联系而忽视动态的交流。

3.重视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却很少建构家长之间的互动平台。

以上几点也充分体现很多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及其家长还是没有适当的平台进行家园互动、家长之间的互动,而这些家庭恰恰是迫切需要教育帮助的群体。正因如此,我尝试采用家园共育有效新模式——家长沙龙,是能有效补充上述不足的一种策略,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享,希望能成为家园共育的有益补充。

一、家长沙龙的模式

家长沙龙活动是家园共育的一种活动形式,以主题问题进行争论与交流、比较和衡量、选择与实践为内容,家长、专家畅所欲言达到某种共识、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先成立家长沙龙,来促进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最终达到共育幼儿。

1.能根据家长所需,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在以往的家长会,我都会有设置一个专题讨论环节,而设置这个专题我是没有根据家长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制定,所以当我抛出某个问题时,家长是不太感兴趣的,很拘谨,很被动。但由于我邀请了本班心理咨询师周晓青家长为本次活动主持人开展第一次家长沙龙会,这位专家家长马上根据家长的需要,设计家长调查问卷,还设置了意见环节,让家长畅所欲言,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开展家长沙龙会之前的前期工作明显有了很大的收效,不但让老师从问卷中了解了很多,同时能针对家长的兴趣点和需要设定家长沙龙会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成功的家园活动建立了最初的平台。

2.能及时回应家长育儿困惑,提高实效性。目前幼教行业我们在家园共育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通常都会普遍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往往做到了开头,却没有做到坚持性和固定性,自然家园共育就没有起到有效性与实效性。而近年我们开展了家长沙龙活动至今已坚持二年了,并受到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肯定,其中最受家长认可的是家长们很踊跃反映他们的育儿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心理咨询师周晓青专家主持人及时做出回应,并将整个活动信息内容以及文字进行整理,发送到幼儿园的社会网站上与大家共享,让没能抽空出席的家长也能从网站上了解,学习;参加的家长也将自己的感受、收获写出来与家长们共享,真正体现家长沙龙会的实效性与意义。

3.家长沙龙会让家长真正参与进来,能成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组织家园教育活动时,我们都对组织家园教育活动深有体会,通常我们教师为主导,家长很被动,其实想深一层,原因就是整个活动没有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其中,没有让家长们树立主人翁意识。要让家长有自主的意识,让家长们充分了解到自身在家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自己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性,而且还要让家长身临其境,参与到其中的组织和策划中。如组织本次的家长沙龙中,从组织、策划、实施和最后的总结收获环节都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让家长参与到其中,成为主导。家长们讨论,集思广益,并且进行发言。准备所需要的物品。在交流反馈时,我们也是将主持棒交到了家长手中,由有教育经验的家长,是专家的家长,从自己的教育角度与其他家长交流,互相交流,互补所长。

4.形式多样的家园活动,家长更乐于参加。在一次与家长聊天中,获知家长有这样的抱怨:我们家长很忙,难得抽时间接小孩,顺便想问问班主任,关于我孩子在园的情况,但总是见老师太忙了,也不好意思打扰老师,对孩子的了解我们作为家长通常只能在家园通知栏、飞信、校园网上获知,所以对班上要配合老师的工作我们不太清楚,对孩子在园的情况,我们也不太清楚。对于家长这样的抱怨,当时给我第一个反应是:难怪我们每一次布置的亲子作业,都会让家长产生完成“任务”的心理,这不利于家园共育的开展。针对以上家长抱怨,于是我们将每一次的家长沙龙会主题和计划都会张贴出去,让家长进行了解,同时按照计划一步步实行,真正落实到位。并且在征求家长意见后,采取了资料的收集、家长教育经验的共享、小组讨论、记录分享、互相陈述观点、家长发言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围绕我们的主题开展,让家长看到了一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

5.家园共育,让家长真正有所收获。如果家园共育的活动,对家长没有触动,对幼儿的教育没有引起反思和改进,那我们的家园共育也就失去了目标和最终的宗旨。如何让家长在家园共育中有所收获,如何让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达成一致,这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家长沙龙中,由专家家长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在活动的总结部分可分为家长发言和专家发言的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家长们都表示有所收获,并且将这些经验和收获记录下来,展示在校园网站上。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向家长发放了意见表、反馈表,家长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家长沙龙”真的让他们有所收获。

6.家园共育能适时适当地开展。家长们有十分繁忙的工作,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如果家园共育过多,家长们会产生倦怠,这也大大打击了家长们进行家园共育的兴趣。教师最好对于家园共育的工作有个整体的规划和计划,这样会避免问题的出现。如我们开展的家长沙龙活动集中是一个月开展一次,并且严格控制活动的时间,把握好活动的度。

二、以我班展开的家长沙龙活动为例:

【开展家长沙龙会方案】

邀请心理咨询师:周晓青

设计2010年学期学年度家长调查问卷

《“家长养育问题的调查问卷”回馈表》

在本学期“家长心理沙龙”活动开展之前,为了能更全面、深入的对本班家长的需求有所了解,特设此调查表,希望能借此有个客观的反馈,更好的指导本班开展相关的心理沙龙活动。

调查问卷发放时间:2011年3月14日

调查问卷回收时间:2011年3月15日、16日

中一班共有学生39人,发放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0份,其中男生15份,女生15份。本次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如下:

第2题,关于孩子主要的抚养人:

第3题,亲子关系:

第4题,养育问题矛盾集中的地方:

第5题,家长最关心的养育问题:

注:情绪管理是大家普遍最关注的话题,其次是行为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6题,从沙龙活动中收获:

此外,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家长们获取育儿知识的途径多为报刊、网络和朋友,其次是书籍和电视。沙龙活动的开展时间则希望两周一次和每月一次的家长,几乎各占一半。对于活动的形式则各有所好。

建议:

1.本学期的沙龙活动对象,依旧针对本班学生的父母开展。

2.活动主题:如何化解养育中的重重矛盾;揭开情绪的神秘面纱——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做个守时的宝宝——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交朋友——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主题的开展,将注重把理论知识、个案分析和操作方法有机的结合,不仅带给大家启发性的思考,同时给予实践性的建议,让家长们获取阶梯型的帮助。

3.活动时间:每月一次。

4.活动形式:以小组讨论和经验分享为主。

5.沙龙会进行的方式:主持人昕一妈妈开始主题——提出案例——家长提出问题或说感受——以咨询师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咨询——孩子与家长的对话——总结。

【家长论坛】

《眼泪也需要释放!——感动于“揭开孩子情绪的神秘面纱”》

在解读孩子情绪的背后,妈妈解读自已了吗?进行疏导的时侯,妈妈负面性质的东西抛离了吗?面对孩子,妈妈你的表达、你的表情准备好了吗?是的,眼泪有时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当你无助时、当你压抑时,为什么不让自已这一刻也是个小小孩,找一个自我觉得安全的肩膀或地方,痛痛快快的把那埋藏着多少忧虑、紧张、委屈的眼泪挥洒出来,或许这就是最直接最容易的自我释放!

“你现在什么感觉?”“说不上来,很无措”。

“妈妈,我害怕,该怎么办?”“没关系的,妈妈不会批评你。”“但是我还是怕。”“妈妈现在也找不到方法,我们慢慢用时间来解决”“那要到什么时侯呢?”妈妈的手指在不安地转着,低着头,“该怎么办,该如何是好?”。就是这一瞬间,这一画面,仿佛看到了小孩的疑问得不到答案而无助,那份惊恐,多想让你依靠,那行眼泪多想为你擦拭,多想拥抱着你说:“孩子,没关系的,我们可以一起去面对它,虽然妈妈也会有不懂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尝试去找方法解决它,别怕。”不觉间,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在为着孩子而流泪,一个小小的身体,所产生的紧张、焦虑,要如何去承受?在为大人而流泪,所产生的愧疚、彷徨,我为之焦急,多想这一刻你抬起头挺起胸,不为什么,就为了第一个成为孩子信心的支柱!

妈妈,孩子坚强的后盾,当你焦虑的时侯,我给你安抚;当你无措的时侯,我会尝试和你一起寻求一个解决的方法共同进退;当你彷徨的时侯,我愿做一个倾听者给你鼓励。在你心中早已建立起来的安全避风港显得是那么的可靠、温暖。给一个拥抱,“孩子,别怕,有妈妈在”。就算再大的困难,在你心里或许都可以不是大问题,因为有着妈妈的支持和信心。

《努力弥合育儿理念和方法的差别》

有幸获选参加中一班的“家长心理沙龙”,受益匪浅,在此与大家分享。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如何化解养育中的重重矛盾”。首先,大家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家庭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引发的一些矛盾,主要是夫妻之间以及两辈之间在育儿理念、方法上的不同导致的矛盾。自由发言结束后,昕一妈妈采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方法,分析了这些矛盾的根源:大人们在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大人们都希望自己在育儿方面拥有话语权,并希望看到控制权产生的结果——孩子亲近我、听从我。但是,大人之间育儿理念和方法的不统一,以及对控制权的争夺,可能会导致两个后果:孩子要么无所适从,不知谁对谁错,不知道听谁的才好;要么左右逢迎,区别对待,钻大人的空子,牵着大人的鼻子走。

昕一妈妈以自己的职业敏锐,触及了一个普通人不太注意的领域——潜意识,仿佛用柳叶刀突然划开人的痛处,让人亲眼目睹疼痛的根源,从而产生疗救的决心,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我相信有些家庭在养育中的重重矛盾,的确是源自大人们在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仍有另一面不容忽视:假如这些矛盾并非出自潜意识里对控制权的争夺呢?

其实,即使因养育孩子而产生矛盾,我们仍要看到矛盾背后的共性:我们都很爱孩子,都希望孩子好。出于这一点,我们都特别在乎自己的育儿理念能不能在现实中得到贯彻,特别担心亲人的错误育儿理念和方法教坏了孩子。因此,日常生活中其它的矛盾,我们都能忍受,都愿意作出让步,但在育儿方面,却可能会半步都不肯让,这也许无关控制权的问题(因为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会忍让),而真的是切实担心孩子的未来。

因性格气质、生活阅历、文化教育、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几乎没有哪两个人在育儿理念和方法上会完全达成一致,夫妻之间尚且不同,两辈人之间就差别更大。即使我们约定在孩子面前不要因育儿理念和方法的不同而冲突,但在实际做法上的差别,已经足以让孩子迷惑。

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弥合这些差别,争取采取一致的口径和行动。即使不能在多数细节上达成一致,也要首先在大的方向上达成一致。

在这方面,我非常感谢我太太作出的努力。我妈妈在育儿方面比较传统而严格,而我太太和我则比较现代而自由。为了弥合这些差别,太太主要有这么两招:

首先,在其它方面争取我妈妈的好感,把自己当成是家婆的亲生女儿,工作再累也要帮着做家务,平时有事无事都跟我妈妈拉家常聊天,天南海北地说各种奇闻趣事,我妈妈生病时更是尽心尽力,因此,婆媳关系还是挺不错的,这就为在育儿方面争取老人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愉快聊天、心情舒畅时,拿一些育儿方面的案例来讨论,包括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父母养育方面的感受、她哥哥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冲突、亲戚朋友养儿育女的成败得失、书上网上看到的一些典型案例等,在讨论这些案例时,伺机灌输一些现代的育儿理念,解答老人的一些困惑。某个案例一时没有一致看法并不要紧,以后另找其它案例来谈。

我太太这样坚持做了好几年,成效还是不错的,虽然在一些细节上,婆媳间仍会有差别,但在育儿理念的大方向上,我们全家是比较一致的。我也看出我妈妈帮我哥哥带小孩与帮我带骏骏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打电话回老家时偶尔还劝我哥采用我们现在的方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果愿意在弥合育儿理念和方法的差别上作出努力,相信会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爱、释放、互助、理解——沙龙会有感》

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没有束缚、没有芥蒂,见面的一句“你好!”中一班今年的第一次家长沙龙会在充满温馨的电脑课室拉开了序幕。和以往有所不同,主持人昕一妈妈采用了“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的论坛方式,与会的每一个家长都参与了进来。每一位爱心满满的爸爸或妈妈都围绕着“家庭不同成员之间育儿矛盾”的话题展开讨论。一方面是自己的爱人一方面是养育自己的长辈,在面对相同的一个孩子时却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但有时又是战争的导火索。就是这样一个像精灵一样的产物,我们所有的人想去爱,去保护。可是谁的方法是对的,又该怎样去面对问题。每一个家长都在释放着矛盾和无奈的情结。昕一妈妈用心理学的专业眼光解读了不同角色面对孩子时的不同心理诉求。其实,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我们都没有找到一扇可以兼顾所有的大门,我们的内心有防备,有不解,有怨言,更有委屈。面对家人的种种,也让自己不再那么累,我们要学会放松。因为不管怎样没有一个人会希望我们的孩子受伤害,而孩子针对不同人的不同表现也并不是喜欢谁或不喜欢谁,只是一种面对情境时真实的情感流露。我们不能强加给孩子善恶美丑,但我们完全可以引导或是一起探讨,这样的结果对孩子是终身的而不是暂时的。因为引导和探讨的过程,孩子的意念变为了主动,他们能更深刻的理解问题找到答案,也因此他们会牢牢记住,会试着去分析问题。

在家长的心里,孩子是无助的。而在家长沙龙会上,我却感到家长的无助。我们这些爸爸妈妈,其实在老人的眼里又何尝不是孩子?所以我们不是“胜斗士”。我们也需要用孩子单纯的世界解救自己,用互助的心情和孩子一起成长。理解万岁!

再次感谢中一班的沈老师、陶老师、邹阿姨给孩子创造快乐的幼儿园生活,感谢热心的昕一妈妈带来的精彩心理探寻沙龙会。感谢紫娟妈妈为沙龙会带来的美食,感谢每一位家长真诚的分享,谢谢这一切爱的传递!谢谢女儿,因为你我可以成为最幸福的妈妈!

大班级家长沙龙活动问卷调查反馈表

在本学期“家长心理沙龙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大一班壮昕一妈妈进行了一次全体大班家长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根据家长们关心的话题来确定本学期的沙龙主题及主要内容。下面是昕一妈妈对全体大班家长的问卷调查进行全面分析,情况如下:

2011年上学期学年度大级家长调查问卷

广州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各位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伴随着孩子升入大班,家长也将面临一些新的养育及阶段性问题。为了本学期的“家长心理沙龙”活动能够带给各位更切合实际的帮助与支持,我们特设计此调查表。恳请您能认真阅读,并协助完成下列相关问题,谢谢!

1.孩子的年龄___,性别是:A.男B.女

2.孩子是否独生子女:A.是B.不是

3.此阶段,您最关心的话题是:

A.父母和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准备 B.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C.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D.如何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E.如何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新环境F.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G.搭建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渠道H.其他

4.学习方面:

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B.加强孩子专注力的培养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课堂纪律的行为养成E.能自己主动完成作业F.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G.书写、阅读习惯的养成H.是否需要提前教写字、算术I.其他

5.自我管理能力:

A.做事主动,不拖拉B.记得老师交代的事情C.学会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D.不挑食E.有良好的作息习惯F.其他

6.情绪自控能力:

A.能有效表达情绪B.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C.有挫折承受力D.其他

7.社会交往能力:

A.能体会他人的感受B.能延迟满足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D.培养团队意识E.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F.其他

8.性教育方面,您主要的困惑是(可多选):

A.是否该谈及B.如何给出合适的回答C.孩子从没问过D.其他

9.请简要评述一下您的孩子:

非常感谢您的参与,我们将妥善保管好相关资料!谢谢!

一、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3份,其中大一班共40份,男生19份,女生21份;大二班共33份,其中男生9份,女生24份。

二、问卷分析:

1.第3题和第8题为多选题。【根据每个选项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呈现家长集中关心的话题。】

第3题:此阶段,您最关心的话题是:

A.父母和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准备B.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C.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D.如何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E.如何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新环境F.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G.搭建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渠道H.其他

结果显示:大一班关注话题:B、F、C;大二班关注话题:B、C、F。

第8题:性教育方面,您主要的困惑是:

A.是否该谈及B.如何给出合适的回答C.孩子从没问过D.其他

结果显示:大一班关注话题:B;大二班关注话题:B。

2.第4、5、6、7题为排序题。【根据每道题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下表仅列出了最重要的前2项。】

第4题:学习方面

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B.加强孩子专注力的培养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课堂纪律的行为养成E.能自己主动完成作业F.克服对学习的畏难情绪G.书写、阅读习惯的养成 H.是否需要提前教写字、算术

第5题:自我管理能力:

A.做事主动,不拖拉B.记得老师交代的事情C.学会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D.不挑食E.有良好的作息习惯

第6题:情绪自控能力:

A.能有效表达情绪B.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C.有挫折承受力

第7题:社会交往能力:

A.能体会他人的感受B.能延迟满足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D.培养团队意识E.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结果显示:第4题:学习方面大一班最关注A、C;大二班最关注A、E。第5题:自我管理能力大一班最关注:A、B、C;大二班最关注:A、E。第6题:情绪自控能力大一班最关注:C、B;大二班最关注:C、A。第7题:社会交往能力大一班最关注:C、E;大二班最关注:C、A。

结果分析:两个班的家长最集中关注点非常一致,即:学习方面A: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自我管理能力A:做事主动,不拖拉;情绪自控能力C:有挫折承受力;社会交往能力C: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第二关注的重点则不太一样。

三、本学期的主题家长沙龙会计划如下:

1.时间安排:每月一次,一学期共4次。

2.沙龙主讲:大一班家长壮昕一妈妈(周晓青)、原广东中大职业培训学院心理咨询项目主任、广东中大管理咨询学院特聘心理讲师、广州市第二少年宫特殊教育部特聘心理咨询师、广州臻和心理教育咨询机构创办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3.主题安排:①做自己的主人——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②自我打造绅士和淑女——孩子日常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③小猫钓鱼(心理版)——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④和卵子的悄悄话——孩子性教育的启蒙。

【家长论坛】

《害怕挫折的孩子》

还记得《狮子王》里的辛巴吗?那个被爸爸高高举起,宣称“你就是森林之王”的小狮子。爸爸极大的满足辛巴正常的自恋,使得它内心充满了自尊和自信。但是,现实而残酷的动物世界,在它目睹并经历了弱肉强食之后,才终于得以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森林之王。我们往往会抱怨:“现在的独生子女,真的是缺乏挫折锻炼,一点儿事都经历不起,将来可怎么办呀?”殊不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随着自身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希望能证明自己“的确了不起”;一方面又因生理的不成熟而被阻碍着,现实中充满了挫败感。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增加他们的挫折教育,而是通过和孩子玩耍或竞技,教会他们学会根据实际调整目标,使得目标既能够满足孩子的好胜心,又不至于太容易达到。从而减轻孩子在挫折中产生的自卑感,真正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的人。

《宝宝不听话》

从宝宝开始第一次说“不”,到宝宝越来越不听话,我想说:“恭喜你,你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得到发展。”一个能说“不”的孩子,表明他正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在用一个否定的方式尝试着证明自己和别人的与众不同。独立的个体理应有独特的思考,“不听话”那就请先问声:“为什么呢?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个人认为,鼓励孩子勇于表达、善于表达,相比于培养一个只会服从,屈从权威的孩子而言,其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为什么孩子不爱叫人》

一、对方不是孩子喜欢的对象;二、孩子当时正被负性情绪所包围,无法再顾及其他;三、此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难以体会对方的感受,反倒更关注自我的内心体验;四、同样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难道不管吗?非也。孩子不叫,爸爸妈妈主动叫。教育的力量重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嘛。

《面对不回应父母的孩子》

假设呼唤孩子十声,对方也毫不理会,父母被激起的绝对是一种被漠视的愤怒感!声调的提升却无法换来孩子的回应。抱歉——你们不在一个频道上。走过去,握住他的手臂,让四目对视,一字一句地告诉他:“亲爱的,我现在有话对你说,请听好了……听清楚了吗?请复述一遍。”让孩子在投入的玩耍中转移注意力,有效的方法便是强行插入,阻断原本的行为。时刻注意调频,步调一致才拥有了沟通的前提。

【家长的疑惑】

晓文妈妈的疑惑:一下午接小朋友放学,走到转弯处,听见一小学生男孩和妈妈的对话,男孩:妈妈,我要买玩具。妈妈:为什么?男孩:不是说我表现乖就可以买玩具的吗?妈妈有点严厉的语气接着说:为什么乖就得买玩具呢?那岂不是天天都得买?然后男孩渴望的眼神露出了无奈和不开心。或许在我们很多的家庭教育中,可能会用物质的奖与惩去处理这个表现的好与不好。甚至到了小学中学,大人也许会说:如果你考了100分,我就买什么给你,我就带你去哪儿玩等。有时姐弟也会问:如果我们做得好,会有什么奖励呢?做妈的会反问:你觉得需要什么奖励呢?为什么要奖励?他们或许会回答:因为我做得很棒吖。“哦,是哟,这次是表现得有进步,但我觉得不一定要奖励的吧?”“现在要买东西奖励的话妈妈可能会没那么多的钱哦”“那等妈妈你赚了钱之后就奖励我们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按照小朋友后来的表达有时会是一个玩具、一个零食)好不好?”“好吧”。孩子的这个要求可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换成一个小惊喜又或许是我压根就不答应有奖励的承诺。这样适合吗?如果说小孩表现好了就给奖励,这会只是迎合家长的要求而做吗?那会是表面的一种乖现象吗?我们工作的时侯,如果上司说:你完成了这个任务,公司将会给你一个奖励,这个奖励或许是升职、或许是加薪、又或许是分红,那作为员工可能会拼命地去完成。当然这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竞争所需的局面,但在小孩的教育当中,奖励教育是一定要的还是偶尔要的?满足孩子?鼓励孩子?还是其他?

【专家的解答】

壮昕一妈妈的解答:关于你谈及的话题,我个人有几点想法,想与你一同探讨。首先,从孩子的角度而言,为什么那个男生会提出“妈妈,我要买玩具”这个要求呢?无论从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孩子行为的形成势必都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或许父母在过往的教育中就曾这样暗示或直接许诺过孩子。“如果你认真做作业”;“如果你今天在幼儿园没有被老师批评”;“如果你乖乖睡午觉”……当家长希望自己所提出的要求能被实现的时候,往往采取的做法是简单而直接的——满足(或剥夺)孩子的兴趣或需求。所以,以上所有的要求势必都将带着一个预设的结果:如果你认真做作业,妈妈就带(或不带)你去吃麦当劳;如果你今天在幼儿园没有被老师批评,你晚上就可以(或不可以)看动画片;如果你乖乖睡午觉,爸爸就给你买(或不买)个玩具。

孩子正是在这种方式下寻求着自我价值的体现。当物质的回馈成为评价孩子自身价值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在孩子形成自我价值、自我认可的过程中,家长做的回应是否恰当呢?我们为孩子提供了怎样的评价标准呢?

其次,从家长的角度而言。正是成人不经意的总是采用这种行为奖惩的方法,渐渐的引导,并强化了孩子形成这一思维定势,即“表现好就该有奖励”。孩子认为这些“理所当然”的要求,反过来却令家长感到“意外”。“这孩子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斤斤计较的?不能再这样纵容孩子了”……家长习惯将这些行为上升为道德问题,而不愿再去探究其形成的背景与原因。我们不愿承认这是自己无意识教育的失误,而本能的将责任归咎于孩子对物质的贪婪和过分要求。

篇(9)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素质教育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形成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从而适应这个社会、发展并推动着这个时代。而这些品质无不与心理素质有着莫大的关系。心理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人的素质从当代教育来看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指遗传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特点;心理素质指人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品质,包括人的意志力、情感、情绪、性格、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社会文化素质指人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品质,如人的意志力、情感、情绪、性格、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

素质教育要求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使真、善、美的品质统一于人的个体之中。但是从素质的三个层次构成上看,社会文化素质是在心理素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的社会文化素质要通过教育造就,而教育又是在一定心理活动内进行的。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故此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应有内容,而且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催化剂。

一、心理教育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地、建设性地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潜能,并通过自我教育,使之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又是素质教育理想的实践模式。心理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着莫大的影响。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包括“人格的基础――体格;人格的价值――品格;人格的特征――性格”。

智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而智育必须建立在学生有着良好的心理水平之上。

美育和劳育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审美能力、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激趣、陶冶情感、锻炼意志以及塑造个性,这是素质教育的目的,而这些又必须通过心理的内化和外化活动来进行。同时众所周知,健康的心理对人的身体健康也着重要的作用!

二、当代学生心理状况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有关的调查表明:“当代学生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

三、心理教育的策略

1.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篇(10)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篇(1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群抽取426名预选卫生士官进行心理教育训练,并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12份,有效率96.71%。卫生士官年龄17~24(19.33±1.59)岁;其中男性349名,年龄17~24(19.23±1.60)岁;女性63名,年龄17~23(19.92±1.39)岁。1.2方法1.2.1心理教育训练专题设定本次心理教育训练借鉴了杨国愉和张俐等提出的训练专题[7-8]。①“军人适应”的心理教育训练模块:个体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能维持心态平和,标志着这个人心理健康的水平;②“战友兄弟”的心理教育训练模块;③“众志成城”心理教育训练模块:战斗力是杀敌致胜的关键,战友之间的共同合作、互补互助和彼此配合是形成战斗力的源泉,见表1.1.2.2问卷调查采用团体调查,集体填写调查表,要求预选卫生士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测量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9]:由90个条目构成,按1~5级评分(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总分是各条目分的总和,总症状指数是总分÷90,因子分是每个因子条目分总和÷条目数。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15项专题的心理教育训练能有效降低各个症状分和总症状指数,在降低躯体化(头痛、胸痛、喉咙哽塞感等)、人际关系敏感(不自在、自卑感与心神不宁等)、焦虑(烦躁、紧张和担心等)和强迫(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想法、冲动与行为等)症状方面尤为明显,心理教育训练前后九个症状和总症状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