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发展阶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现状
客户关系管理涉及到资源配置、政策倾斜与客户规模的对称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青海建行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经历多次改革,在业务营销、客户拓展、客户风险防范、客户退出等方面日臻完善。但根据建总行对公司业务经营模式转变的指导思想,当前整合公司业务经营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公司业务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成为必然。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青海建行客户关系的管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亟需对现有模式的有效性予以准确把握。最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团队管理模式,提高营销和产品支持专业化水平,加强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联动,更深层次地挖掘客户资源,提高客户贡献度。
从岗位设置看,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对省分行行长负责,对公司业务部的经营管理负主要责任,具有授权范围内的财务资源配置、业务决策、员工调配等方面向分行建议的权利。副总经理为部门各板块业务的牵头人。从组织管理和领导配备上按分行一级部制的层级设置,从职能上对全省建行公司业务统一经营进行协调、指导和管理,而对客户的营销维护和管理则主要通过经办行及其公司业务部门来实现。
从部门职责看,省分行公司业务部是负责全行公司业务的经营管理,拟定市场营销策略、服务流程和标准,研究、分解、落实公司业务发展目标、收入实现目标、成本控制目标、资产质量目标的实现,并负责职责范围内相关业务的管理考评、准入审核、市场营销及其他单元产品的联动营销和交叉销售等经营管理工作。
从信贷操作流程看,新客户拓展、调查评价、贷后管理三个环节要由省分行公司业务部和经办行共同完成,通过建立任务型团队、联动营销等多种方式,保证业务拓展和管理的有效性。
由于坚持了市场导向配置人力资源的原则,着力推进客户经理队伍结构调整,加强客户经理细分,改变客户经理全方位、多功能的传统模式,结合地区业务发展实际,针对客户不同需求,设立相应的客户经理岗位,使人力资源向最能够创造价值的重点客户、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业务和关键岗位倾斜,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基本成熟,在实际运行中成效显现。
客户关系管理模式选择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与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客户的金融业务份额,并根据客户经营能力提升和规模扩张情况,挖掘和引导客户需求。这是一个持续的、需要整体规划和推进的过程,而客户关系管理模式是这些规划、推进工作的基础。青海建行目前实行的重要营销题材由任务型团队来营销和维护,一般题材由经办行客户经理来维护,这种模式是有效的、低成本的,减少了维护客户活动中的环节,提高了沟通的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大大提高了营销成功率。但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一方面由于不能准确判断是否为重大营销题材,任务型团队的介入,也容易给经办行客户经理造成依赖心理,主动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客户对银行的营销行为有不同理解,容易给人服务水平不稳定的感觉,一但重要题材营销不成功,将会影响到其他业务。也就是说,单个题材的营销效果有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影响到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客户对传统信贷产品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加大了银行产品创新的压力。只有通过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转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才能在市场中出奇制胜,从而找到客户需求这个产品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产品创新最主要前提是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甚至需要对其他行业创新产品进行研究和吸收。如通过行业协会、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其他行业在资本运作、资金管理方面的成熟产品,了解由财务公司和证券机构推出的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网络、内部银行、投融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银行产品,都能对本行产品创新提供很好的参考。在客户营销中,更需要针对客户需求的差异,在采取产品的组合、打包等传统创新手段的基础上,注重分析其现有的银行创新产品,掌握本土企业对这些产品的适应性,引导客户需求,开发出本行替代产品。
就业务创新而言,当前创新概念外延已经扩大,同样更加注重信息交流与合作,如联合贷款业务、银团贷款业务等,业务的中心已经落在加强与当地同业、兄弟分行的充分沟通上。而在日常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经理对产品创新的理解,一般都定位成面向大客户,解决重要客户的需求。但是,这些客户数量有限,参与其客户关系管理的客户经理数量也有限,不能保证足够的力量来了解客户信息,研究客户需求。目前,产品创新的任务主要由任务型团队承担,而任务型团队和经办行客户经理的交流沟通缺乏连续性,影响了客户经理反馈客户需求的主动性。所以,有效处理业务营销与产品创新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优化与客户需求升级的关系目前,青海建行致力于推广境内外上市公司财务顾问业务,为客户开展战略咨询、融资顾问、重组改制顾问、协助客户引入战略投资者、协助客户发行上市、并购财务顾问、项目融资顾问等新业务。但是,现实问题是,当投资、融资渠道多元化,外地金融机构和证券机构渗透和进入后,部分本地企业“金融脱媒”现象出现。对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维护客户的单个产品、单项业务,更要考虑客户需求的变化,
客户关系管理模式选择与解决各行之间的利益补偿、激励客户经理之间的关系利益补偿问题不仅关系到客户关系管理中的整体联动,也影响着对客户经理的激励效果。任务型团队营销的激励费用需要落实到团队和人员,利益补偿和激励的核心就是通过对每一个经营单位和员工进行准确的业绩考核和工作评价,激励和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依靠团队协作,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不仅如此,还需要把复杂的考评过程简单化,把总体战略经营目标具体化。
客户关系管理模式选择建议
一、村镇银行概念和兴起原因
(一)村镇银行概念
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概念作了界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村镇银行兴起原因
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计划。在此过程中,农村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转变,需要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将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流向农村的固定投资数额较少。2010年,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3966亿元,同比增长18.2%,只占了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大部分固定投资都流向了城市。二是原有金融机构贷款审批要求高,一般农户很难借到款项。
在此情况下,国家扶持发展村镇银行就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收农村区域存款,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二是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方案,支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不减,截至2010年底全国开设的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349家。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
虽然村镇银行发展形势不错,根据银监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2011年底全国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但计划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政策扶持
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系统地出台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都缺乏优惠政策。目前,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团队建设和产品创新能力上都与农村信用社有较大差距,而且农村信用社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优于村镇银行,显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也将进一步削弱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开办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团队建设不足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一批在金融方面拥有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的人才。《意见》中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但村镇银行在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招聘不到相应的人才。现阶段村镇银行并不能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吸引这些从业人员,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那些经验不足、业务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业务的村镇银行数量还不多,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在仍采用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导致农户在村镇银行贷款的意愿不高。虽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为村镇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但有些村镇银行在风险防范上呈现出过度敏感的情况。个别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在已有住房抵押的情况下,还需要担保人担保,既增加了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又引起借款人的反感,导致优质客户流失,不利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并且,村镇银行在信贷管理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审批模式陈旧,仍沿用过去的运作模式,审批权集中于贷审会,使得审批流程繁琐而无效率。
(四)缺乏农户信任
餐饮经营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经营系统内部各要素都要受整体的强制影响,服从于整体结构和功能。在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冲击下,以公款消费为主的高端餐饮业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高端餐饮企业转型实质是反应了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因此,从国家政策层面的角度来看,高端餐饮转型应从以下方面深入。
净雅曾经被誉为“京城美食头等舱”,是高端餐饮行业的标杆企业。2011年以前,净雅一直经营高端正餐的“净雅”品牌和自助餐“阳光海岸”品牌。在餐饮行业危机刚刚凸显之际,净雅即迅速做出决策,制定出转型“四多”战略:多业态组合:由高端正餐、自助餐业态调整为正餐、自助餐、火锅、团膳、地铁早餐等多种业态发展;多模式发展:企业直营、特许经营;多资本运作:不仅用自营现金流来维系企业发展,还借助银行、基金、上市融资、社会资本提供资本支持;多品牌经营:在正餐、自助餐品牌基础上,创建火锅、团膳、快餐等品牌。通过变革,净雅实现了体制转换,拓展了经营模式,创新了经营理念,提升了发展空间,基本实现了变革的期望值。
餐饮发展转型是由低到高依次实现的,逐步由器物层面(技术、设施、设备和用餐场所)发展到组织层面(多元化业态融合),最后再引发文化层面(思维方式)的转型。单纯的技术进步和组织层面调整不足以导致阵痛性的餐饮经营变革,餐饮经营的实质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受“厉行节约”、“八项规定”政策因素的影响 ,高端餐饮业严重受挫,其实质是形而上学的高端餐饮背离了传统中国餐饮文化的初衷――“民以食为天”,违背了勤俭节约、质朴淳厚的民族传统,忽视了简朴、简约、简练的形式和精致、精巧、精妙的技艺,才是餐饮文化的经络,是餐饮文化的最高境界。高端餐饮应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高附加值、高文化内涵的餐饮文化素材,用厚重文化背景来满足渴望了解传统餐饮文化的高端消费群体,高端餐饮界的同仁应顺应时势、顺应潮流,在行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用中华餐饮文化之水载起高端餐饮之舟。
衡量经营转型成功与否,关键看企业的核心利润能力是否得到切实提升。当下的利润创收方式,不同于以公款消费为主的营销时代,所以必须转变经营观念,研究实施经营活动的新样式和新方法。根据新的政策标准和要求,建立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经营团队,着力提升能够适应政策环境要求的全新利润创收能力,包括拉长消费区间能力、扩大消费群体能力、成本费用缩减能力、目标群体准确定位能力、多业态经营能力、品牌经营维护能力、信息科技利用能力、管理团队的“解码能力”、团队的协同能力。提升上述核心素质能力,应是日后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规划,注重前瞻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统一,是转型成功的重要前提。设计规划是对经营转型的重要目标、重点领域和途径方法等问题的科学统筹,是确保转型顺利有序推进的重要前提。科学的转型设计必须根据政策要求确定转型思路,把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滚动式向前发展。
始终保持设计规划前瞻性的关键,在于善于把握政策的导向,根据政策的标准、要求及发展趋势规划能力建设,确保成功的可靠性。净雅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的转型,就在于能够主动设计未来愿景,提出相应发展理念,明确经营手段运用的新方式,并据此制定未来发展的结构体系。在2011年,净雅即与欧洲知名战略公司罗兰贝格深度合作,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战略标准和落地规划。“厉行节约”、“八项规定”政策刚出台,净雅就邀请罗兰贝格公司迅速对其战略重新调整,制定出了转型阶段净雅发展的“四多”战略。
餐饮经营转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通过餐饮各环节、各要素的一体化,达到整体经营能力质的跃升,形成体系化生存、发展、制胜能力,体现的是从要素到体系的转型规律。餐饮企业要具备“一盘棋”思想,注重整体发展规划与各要素的多业态、多体制、多品牌发展规划相衔接,各要素的转型发展计划应在整体发展规划指导下,分别制定各自的“转型发展路线图”,形成自上而下的转型发展规划体系,使其餐饮企业建设发展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餐饮企业要深刻把握国情、世情、社情,适应政策改革的要求,切实认清政策部署的实践指向、思想发端,适应国家政策改革的要求,自觉在国家事业大局下思考和行动,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自身经营发展需求,及时调整经营项目与发展方向,果断终止不合乎政策的项目规划,掌握经营和生存的主动权。
树立创新意识,确立联合和人本观念,是推动餐饮转型满足致胜下需求的不竭动力。文化转型是所有转型的最高层次,是诸多领域思想观念的革命性进步。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要预测未来, 而且要创新未来。但是不管怎样,转型都是以文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着眼未来的创新型文化,不仅是餐饮转型的先导和灵魂,更是推进餐饮转型不断深化的不竭动力。永和大王、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企业在各自经营发展转型过程中形成的转型文化虽各具特色,但均从致胜未来市场需求出发,把求创新、重联合、倡人本等作为核心要素。
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带动下取得了迅猛发展,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已成为银行利润的新增长点及客户关系管理的切入点。以东莞地区为例:2013~2015年住宅新增供应量分别为67060套、62309套、84967套,2015年同比大涨36%,2013~2015年住宅成交分别为72843套、54766套、94718套,2015年同比上涨87%(数据来源:中原地产)。火爆的房地产市场滋生了稳定的金融需求,也给银行业务发展带来良好契机。
一、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住房贷款业务的重要性
第一,战略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建总行已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列为三大重点发展的资产业务之一”,“要买房,找建行”早已深入人心。个人住房贷款稳定的安全性、盈利性、客户粘度、网点的可操作性等优势已使它成为我行战略产品之一。第二,契合国家经济政策和火爆的房地市的有力时机。在供给侧深化改革下,2016年中国楼市进入了“去齑妗笔贝。第三,经济资本占用少,不良率低,经营风险较低。个人住房贷款是用购买的住房作为抵押品,这类抵押贷款相比于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经济资本占用更低,风险更小;同时住房贷款的不良率远低于公司类的大中型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经营风险相对较低。第四,住房贷款有利于拓展中高端客户及上下游群体。购买别墅或高端住房的客户相当部分是民营、私营企业主,有自己的企业和员工,银行借此可以拓展企业的资金结算户、工资户、企业上下游客户及其高端客户圈,一笔较大金额的住房贷款往往潜藏着业务拓展的诸多商机。第五,个人住房贷款具有持续高效益率,是银行网点重要的创利资源。网点是银行业务的终端,是联系客户的纽带,把个人住房贷款等信贷业务下沉到网点直接经营,可以带来诸多效益,既可以充分发挥网点资源,又可以密切银客关系。
二、商业银行如何做好住房贷款的营销拓展
(一)一手楼、二手楼齐头并进,“两轮驱动”快速行
以东莞市为例,2016年1-2月,住宅销售200亿元,占整个楼市销售金额的89%,其中二手楼销售43亿,占住宅销售金额的21.5%(数据来源:东莞市房产管理局公众信息网),巨大的买房潮给银行业务发展带来极大商机。“一手楼”银行之间比拼的是服务、放款效率、楼盘销售信息以及同开发商的合作,占领了先机就赢得了优势。“二手楼”比拼的是合作和流程,合作包括与担保公司、中介公司的合作,它们是租售信息的提供者;流程是看银行贷款操作的便利性、放款的效率、客户准入门槛,完善优化了银行的内部流程,就会牢牢地抓住市场先机。
(二)抓住地区的重点开发商,从源头上营销
以东莞为例,2015年前10大重点开发商成交金额占市场的44%,可以说占了半壁江山,(数据来源:东莞市房产管理局公众信息网),这些重点开发商是各银行的必争之地,可以通过投放开发贷款早期介入争取下一步的住房贷款,或是对没投入开发贷的通过服务、利率、效率等“绿色通道”争取份额。大的开发商楼盘销售集中、买家多、销售形势好,是银行成本较低的住房贷款源头。
(三)以银行网点为主渠道,全行营销
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众多,必须把这个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网点不仅办理存款、结算、理财等业务,而且可以办理住房贷款,公积金贷款等信贷业务,把网点向综合化、多功能转型。
三、住房贷款贷前风险防控主要措施
随着住房贷款业务量的增大和网点经营面的扩大,贷前风险防控变得越来越重要,量大是“商机”也潜藏着“危机”,必须防患于未然。
在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中,融资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几乎所有中小企业在由小壮大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融资难题。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融资渠道选择的因素是中小企业能否实施某种融资的关键所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给中小企业一个清晰的融资选择依据。
由于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各企业选择融资的方式不同,主要有信贷融资、吸收风险融资、股票融资、租赁融资等。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从整体来看,主要包括企业性质、所在行业、企业规模、所在地区、销售额、企业总产值、职工人数、企业发展潜力、企业获利能力、所处发展阶段、政府政策、外界融资环境等。
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国外有关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文献极为丰富,但多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有关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却少见。Scherr和Hulburrt(2001)利用美国中小企业局和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库,对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期限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以债务期限为内生变量,企业价值、销售额、盈利、企业增长机会以及人数等为外生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企业的增长机会与债务期限无关。我国学者陈晓红、黎璞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以长沙市中小企业为样本,检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长沙市中小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制优序融资”现象,在债务融资中多依赖商业信用以及民间金融来解决自身的融资困难。在融资期限的选择上,中小企业一般还是遵循债务期限与资产期限相匹配的原则,而民间金融的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金融抑制的政策已不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尽快制定有关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的政策。这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微观结构在表面上表现得较杂乱无序,但却有着有序的内生机制。
样本来源与统计描述
样本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湖北、河南、广东深圳、广西、湖南、浙江等六个省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29家中小企业符合2003年2月19日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下发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其中123家企业所填写数据完整, 6家因考虑商业秘密未填写融资方式具体比例。问卷将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划分为银行借款、自由资金、亲友挪借、风险投资和其他等方式,内容涉及企业的所处地区、所有制性质、所属行业、注册资金、资产总额、所处阶段、融资方式等方面。
样本企业概况及统计描述 在被调查的129家企业中,从所在地区来看,有13家广西企业,3家河南企业,63家湖北企业,39家湖南企业,10家深圳企业,1家浙江企业。从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企业主要集中在湖北和湖南两省。
在本文129家样本企业中,从所有制性质来看,民营企业81家、国有企业33家、国有控股企业5家、外资企业10家。其中非国有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74.42%,民营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62.79%,国有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5.58%,国有控股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3.88%,外资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7.75%(见图1)。
样本中企业所有制性质分布的构成反应了目前中小企业经过“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后,民营企业已占中小企业的大多数。本文将企业所属行业分为医药、通信、商业、制造、电子和其他等六种行业(见表1-1)。
行业分布中,样本企业以其他行业为首,占样本企业总数的34.12%,第二位是制造行业,然后为商业行业,电子、医药、通信行业较少。样本企业的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占样本企业总数的34.11%,50-300万元的占24.81%,500万元以上的占41.08%。就资产规模而言,20.93%的企业在100万元以下,24.03%在100-500万元,其余在500万元以上。
样本企业中,处于起步阶段的有29家,72家处于成长阶段,1家处于成熟阶段,27家处于衰退阶段。
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有56家企业选择了银行借款进行融资,其中17家企业银行借款比例在20%以内,10家在20%-40%之间,14家在40%-60%之间,11家在60%-80%之间,4家在80%-100%之间。有114家企业选择利用自有资金融资,其中11家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在20%以内,13家在20%-40%之间,21家在40%-60%之间,18家在60%-80%之间,51家在80%-100%之间。有10家选择亲友挪借,其中7家在20%以内,3家在20%-60%之间。6家企业选择风险投资,均在30%以内;有29家企业选择其他融资方式(见表1-2),其中17家在20%以内,5家在20%-40%之间,3家在40%-60%之间,4家在80%-100%之间。由于在被调查的129家企业中选择亲友挪借的只有10家,选择风险投资的只有6家,基于样本数量过少会给分析带来过大误差,甚至可能产生错误这一原因,故在本文后面的分析过程中将不再考虑各因素对这两种融资方式的影响情况。
分析模型及结果
由于本文所涉及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为地区、所有制性质、发展阶段、行业、注册资本额、企业总资产,前四种因素为不可量化因素,后两种为可量化因素,故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前四种因素的影响,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后两种因素的影响,并将后两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考虑到部分地区样本过少给分析结果带来的差异,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将不再使用河南3家企业和浙江1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地区因素的影响分析 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3),由F=4.9948>2.7862可知,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有显著性影响。地区因素对自有资金的影响(见表1-4),由F=1.7881
所有制因素的影响分析 所有制因素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6),由F=16.9287>3.1453可知,所有制性质对银行借款有显著性影响。所有制因素对自有资金的影响(见表1-7),由F=11.1295>3.0804可知,所有制性质对自有资金有显著性影响。所有制因素对其他融资方式的影响(见表1-8),由F=1.2098
发展阶段因素的影响分析 发展阶段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9),由F=6.4019>3.1751可知,发展阶段对银行借款有显著性影响。发展阶段对自有资金的影响(见表1-10),由F=15.2426>3.0804可知,发展阶段对自有资金有显著性影响。发展阶段对其他融资方式的影响(表1-11),由F=0.8351
行业因素的影响分析 行业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见表1-12),由F=1.5491
通过计算,注册资本与银行借款的相关系数为-0.0017,与自有资金的相关系数为0.0098,与其他融资的相关系数为-0.1816。资产规模与银行借款的相关系数为-0.1731,与自有资金的相关系数为0.0098,与其他融资的相关系数为-0.1813。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显示,四种不可量化影响因素中,在对银行借款影响方面,行业对银行借款没有显著性影响,地区、所有制性质、发展阶段均对其有显著的影响;在对自有资金影响方面,地区和行业对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没有显著性影响,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和企业所有制性质对自有资金的使用具有显著性影响;在对其他融资方式影响方面,四种不可量化因素对其均没有显著性影响。两种可量化因素中,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与银行借款均为负相关,且资产规模与银行借款的相关性较强,注册资本与银行借款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与自有资金均为正相关,且相关系数相等,但相关系数较小,说明两种因素对自有资金的影响程度也很小;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与其他融资均为负相关,且两种因素产生的影响基本相同。
样本分析后的结论及建议
融资方式选择的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中小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制优序融资”现象,在融资中,中小企业首先多依赖自有资金,其次为银行借款。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产生影响的六种因素中,地区、所有制性质、发展阶段、注册资本、资产规模对某种融资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小企业在选择某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时,应首先确定影响这种融资方式的因素,参考本文分析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
本文局限性
样本数量的限制 由于只有129家样本企业,使得本文受到很大分析上的限制。比如,由于样本过少,本文没有使用河南3家企业和浙江1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也没有分析各因素对亲友挪借和风险投资的影响,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本文的分析效果。此外,本文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国内外有些学者分析认为,地区因素对银行借款具有显著性影响,这也有可能是样本过少的原因。
时间的紧迫性 本文可以通过进一步调查,用虚拟系数将不可量化因素进行量化,使各因素之间实现可比性,更加详尽的分析各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大小,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制定决策。但由于时间问题使本文不能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涉及因素的有限性 本文涉及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因素有6个,而事实上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因素有多种。如果把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本文对中小企业融资选择将更具参考意义。
解决融资困难的建议
通过本文样本分析结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此笔者给出几点建议:
鼓励中小企业从民间融资,民间金融形式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信息传导性强;并且二者均处于基层,点面结合,几乎不存在沟通难的问题,交易成本较低,能提高双方的运营效率。因此,民间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良好方式。
从所得数据情况来看,被调查的处于成长阶段的72家样本企业中,使用民间融资的比例占到了88.2%。按照公司制的法理要求,应该还公司制中小企业的基本直接融资权。目前,我国各类公司制企业,虽然尽了上缴公司所得税的义务,但仍然不能完全享有自由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权力。
本文建议,应尽快建立我国正常的债券或股票柜台交易市场体系。银行在给企业实施贷款时,越来越重视考察企业诚信度,建议中小企业注重信誉,给客户和银行一个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中小企业实施银行借款时才能少受挫。此外,加强政府援助,如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贷款援助等,也将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陈晓红,黎璞.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系统工程,2004
2.陈晓红,刘剑.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演进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
3.张晓彬.浅谈拓展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途径.商业研究,2004
4.杨蕙馨,张鹏,徐凤增,张勇.中小企业融资策略选择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山东大学学报,2004
5.郭玉德.我国中小企业与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初探.中国流通经济,2004
6.徐利霞.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经济师,2004
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①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额度逐渐受到货币经济学家和实务界人士的关注,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数量可能影响货币当局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1]。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也将影响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从2006年7月5日起
我国的资金清算系统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手工联行系统(paper-based non-local funds transfer systems)、电子联行系统(eis,the national electronic inter-bank systerm)和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 china’s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t system)。其中前两个阶段无法保证汇划的资金实时入帐。现代化支付系统主要包括大额支付系统(hvps,high value payment system)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bulk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两个业务应用系统。大额支付系统采取逐笔发送支付指令,全额实时清算资金,系统与直接参与者可采取直接连接的方式,实现了从发起行到接收行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实行逐笔发送,实时清算,一笔支付业务不到1分钟即可到账。2005年6月大额支付系统顺利完成在全国的上线工作;而2006年6月底完成了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一)支付系统发展与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变动
表1表明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随着支付系统的发展正在逐渐降低。如在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为5.25%;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为3.56%;而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则为3.25%。虽然超额准备金率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结果,但即使在中央银行持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前,大额支付系统的建立仍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由于中央银行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起始时间为2006年7月5日,所以表1中的第2阶段也是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后而中央银行持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前的时段。其间超额准备金率平均下降了32.19%,而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则下降了36.3%,可见大额支付系统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
(二)支付系统发展与超额准备金率方差波动
从表2中可以发现,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在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为1.45‰;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为0.59‰;但在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上升为0.83‰。对于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出现了上升,主要是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方差由0.95‰上升到了1.59‰所致,股份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方差增加主要是由于下文将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和拆借利率在新股申购特别是大盘股申购期间的暴涨引起。总体来说,现代化支付系统尤其是大额支付系统的建成,增加了商业银行预测日终在中央银行存款余额的能力,减少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波动。
表1 支付系统发展阶段与超额准备金率变动 单位:百分比 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第1阶段[]5.25[]4.6[]6.96[]5.7第2阶段[]3.56[]2.93[]4.18[]7.05[]第3阶段[]3.25[]2.32[]4.16[]6.99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第3阶段为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表中数据为季度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数,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表2 支付系统发展阶段与超额准备金率方差波动 单位:百分比 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第1阶段 []1.45[]1.3[]2.75[]1.76第2阶段[]0.59[]0.58[]0.95[]2.83第3阶段[]0.83[]0.4[]1.59[]2.33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第3阶段为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三)支付系统发展与对持有超额准备金成本的敏感程度
表3为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机会成本(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之间的相关系数统计。在表3中,只有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测试,且相关系数值由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的-0.36 ,变为上线后的-0.68。这表明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较高时,拆出资金比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多,而在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较低时,拆出资金比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少。总之,数据表明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后国有商业银行增强了流动性管理水平。
表3 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相关性统计(一) 机会成本[]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
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差[]阶段1[]-0.3
(0.18)[]-0.36
(0.16)[]-0.15
(0.62)[]0.19
(0.46)利率差[]阶段2[]-0.21
(0.56)[]-0.68
(0.03)[]0.07
(0.84)[]0.02
(0.95)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利率差指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
(3)括号中的数值为上一行相关系数的p值。
(4)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四、基于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
超额准备金需求实证分析
支付系统的发展无论从交易动机还是预防动机上来说都将降低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鉴于支付系统发展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已在上文论述,本节不就支付系统发展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交易或预防动机影响展开论述。
(一)交易动机分析
根据存货模型,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大,商业银行将降低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从表4 可看出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越高,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储备越少,而且商业银行总体和国有商业银行在0.01水平上显著,股份制商业银行在0.1水平上显著,农村信用社在0.2水平上显著。统计数据支持了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高,商业银行越不愿意持有超额准备。至于转换成本c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已在前文论述。而交易量y的影响,则在我国第二代支付系统建成,实行一点式接入和账户集中管理后可有更显著的数据支持。
(二)预防动机分析
商业银行资金的充裕程度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的预防动机。如果某商业银行的资金比较紧张,而同期拆借利率较高,该商业银行可能会增加超额准备金以预防存款支取的波动。从表5可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相对较充裕,一直是回购和拆借市场中资金的净融出方,而其他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较紧张,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方。
① shibor利率的提高和新股申购验资行主要是工农中建交有密切关系。表4 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相关性统计(二) 机会成本[]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差[]-0.54
(0.00)[]-0.64
(0.00)[]-0.37
(0.09)[]0.26
(0.18)
注:(1)利率差指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
(2)括号中的数值为上一行相关系数的p值。
(3)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表5 金融机构回购和拆借资金融入融出情况统计 单位:亿元 季度[]国有商业银行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其他商业银行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非银行金融机构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2007-12[]-121608[]-18720[]99232[]2007-09[]-93736[]-11934[]729602007-06[]-52811[]-6340[]424682007-03[]-29807[]784[]222572006-12[]-127925[]46896[]657772006-09[]-88290[]35030[]435562006-06[]-54224[]13275[]35308[]2006-03[]-25823[]6923[]160632005-12[]-91261[]31971[]52629[]2005-09[]-70944[]27321[]389382005-06[]-41014[]16594[]220072005-03[]-14493[]7300[]61022004-12[]-50871[]25743[]23991
注:(1)负数表示融出,正数表示净融入、负数表示净融出。
一、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细分商业银行客户群
1.客户细分的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只有那些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高的银行才能留住客户,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不加细分地满足一切客户的需要,将导致成本的无限制增加;客户细分战略的精髓就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即重点满足那些长远能为银行带来价值的客户的需要。因此银行必须能够识别哪些客户为银行带来了更高的收益,依据客户的价值对其分类,制定差别化的服务方案,增强核心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保持率、获得率和获利率。
2.细分商业银行客户的理论基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指从企业注册成立到其成长、壮大、衰退直至消亡的整个时期,不同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将企业的生命周期概略划分为萌芽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5个时期。
(1)孕育期(萌芽期):这一时期是企业刚刚建立的阶段,在技术上虽已取得突破,但还没做出定型的成熟产品,商业价值尚未体现。由于企业规模小,市场前景不明朗,存在较大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且企业严重缺乏资金。大多数企业未度过这一阶段就销声匿迹了。
(2)初创期: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企业基本完成了创业最初的原始积累,已有初步定型的产品正式投放市场,市场前景开始明朗,显示出一定商业价值,但是否有可靠的商业价值尚不能完全确定。这一时期的企业市场开发初见成效,急需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其重要性甚至高于经济效益,因而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等。此时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较孕育期有所降低,但未来的发展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因而企业融资渠道仍较少,对利率的敏感性较弱。
(3)成长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企业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形成一定经营规模,市场前景完全明朗化;主导产品和工艺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盈利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生产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这时的企业市场价值已经完全体现,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对象,企业融资渠道增多,企业对各种金融产品的需求也较为旺盛。由于资金回笼迅速,且企业融资能力大大增强,因而融资难已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4)成熟期:企业发展到成熟期阶段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形成一定经营规模,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趋于稳定,发展速度及盈利能力降低并趋近行业平均水平。
(5)衰退期:进入衰退期的企业在工艺技术方面已开始落后或出现强劲竞争对手,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企业盈利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陷入危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企业在上述任何时期都有可能转入衰退。
处于不同生命期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同;深入研究不同生命期的企业的需求特点,从而进行银行客户细分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全面地把握客户当前及未来风险状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信贷政策和风险防范措施。
二、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组织综合、高效的金融服务
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起较为健全完整的金融产品体系;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能够提供的金融产品包括备用贷款、周转限额贷款、临时贷款、项目贷款、项目临时周转贷款、法人账户透支、并购贷款、买方信贷、保理、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信用证、提货担保、打包贷款、福费廷、应收账款管理、进出口押汇、发票融资、保函、现金归集、电子银行、财务顾问等;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金融产品体系。可以运用各种金融产品组合,为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基本可以满足不同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金融需求。在信用担保方面:除了传统的房地产抵押、保证,也开始接受优质应收账款、商品货权或仓单质押作为贷款的保障措施;保证人可以是专业担保公司、企业法人或自然人;抵质押物可以是公司自有的财产,也可以第三方或个人所有的财产。对于合作良好的优质客户,还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信用贷款,这些措施无疑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准入门槛,使处于生命周期早期发展阶段的企业可能获得急需的发展资金。
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金融产品是一种差异化较小的产品,各商业银行的产品大同小异,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要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在于通过金融创新增加多少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更在于能够根据不同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企业的金融需求特征对症下药,灵活运用不同金融产品组合,提供量体裁衣的差异化综合金融服务。
1.孕育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企业商业价值尚未体现,风险较大,因此按照传统认识,这一时期的企业不是商业银行应该涉足的领域。但如果转变狭隘的放贷收息的经营观念,商业银行仍可以有所作为。可以通过开展资金结算、理财、财务顾问、企业管理咨询等低风险业务及综合服务业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有意识地在业务合作中收集积累企业信息,从中筛选具有潜在投资价值的对象,为以后的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落实有效担保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度向孕育期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如化法人贷款为自然人贷款方式提供融资。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追求短期效益的最大化,而是在开展业务的同时积累信息,挖掘具有潜在投资价值的客户重点培养,建立长期战略后备客户群。
2.初创期阶段
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企业已有初步定型的正式产品投放市场,市场前景开始明朗,显示出一定商业价值;但是否有可靠的商业价值尚不能完全确定。传统观点通常认为这一阶段的企业仍不适合成为商业银行的客户,其资金需求应主要依靠风险投资的介入。但很多具有良好潜质的企业在这一时期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如果被某家商业银行捷足先登,当其客户价值完全显现时,其他商业银行已失去先机。因此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不宜过于保守,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这一时期企业的金融需求特点,采取密切关注、积极合作、适度支持的信贷政策,抢先占领市场份额。这一时期可以向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较前一时期有了较大增加,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与其生产周期和现金流相匹配的债项贷款,同时可以积极开展企业财务顾问、咨询、电子银行、应收账款融资、票据融资等风险相对较低的金融服务和中间业务服务。此外,针对该时期企业急需资金采购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的特点,也可以考虑开展金融租赁业务。对于部分市场前景较为明朗,成长性确实良好的企业,在自有资金来源落实、预期效益较好、第二还款来源可靠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给予固定资产贷款支持。
3.成长期阶段
对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企业,生产经营增长迅速,市场前景完全明朗化,客户价值已经完全体现;银行理所当然应采取积极营销、抢占市场份额的信贷政策。这一时期的企业对金融产品的选择范围大大扩展,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各类金融产品组合,为其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如额度授信、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法人账户透支、循环额度借款、保理、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现金管理、资金结算网络、电子银行、财务顾问等,并可积极尝试金融产品创新。
但须特别指出的是,发展到这一阶段的企业,其议价能力比以前时期大大增强;对于那些真正优质的企业,如仍按照原来放款收息式的传统经营思路,只通过给予优惠利率、降低手续费收取标准等方式吸引客户;由于金融产品的同质性和易模仿性,将使得商业银行陷入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银行的收益,相对增加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努力营建更为紧密的全新银企合作关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差异化全面金融服务是必然的选择。
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必须深入分析客户的主要矛盾及其风险状况;企业从孕育期发展到成长期阶段,融资难的问题已得到很大缓解,但此时的企业往往面对新的矛盾,主要有二:一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张,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已显得日益捉襟见肘,急需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否则可能导致企业内耗增加,效率下降;二是在企业销售形式良好的情况下,企业的管理层并不一定对市场结构把握的很清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往往缺乏清晰的战略,这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发展战略决策。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自己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把握企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首先,不能满足于推贷款、拉存款等传统银行业务,应更加重视企业所属行业的市场细分和企业的市场定位,帮助其更深入地了解市场,寻找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关键地方投资,有针对性的占领市场,把无差异市场竞争,转向差异化市场竞争。银行应在体现企业差异化的领域上重点投资,帮助企业建立差异化发展战略。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从传统商业银行向既可以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又可以提供全面信息及咨询服务的“全能型”商业银行转变,这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成熟期阶段
企业发展进入成熟期阶段,生产经营、市场份额及发展速度均趋于稳定,客户价值已完全体现,并可以较准确评估。商业银行宜采取的营销策略及适用金融产品与成长期企业无明显差别。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企业在步入成熟期后常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机构膨胀,产生安于现状思想,不能及时注意到市场变化及潜在风险因素,经营理念保守、缺乏远见及战略考虑;二是可能被前期的良好业绩冲昏头脑,过度扩张或盲目多元化经营,涉足其不熟悉的业务领域或高风险业务领域,导致资金使用分散和削弱主营业务优势。这些矛盾如果激化,有可能使企业走向衰退甚至消亡。因此商业银行在这一时期应注意加强企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测工作,及时把握其发展方向,发现并协助其消除潜在风险,重建新的生命周期。成熟期企业仍能继续扩大市场,较适宜的做法是在其原有的优势领域拓展衍生产品,商业银行对成熟期企业的工作重点应是协助其发现新的市场机遇,发展衍生产品,如其有好的项目,应继续加大投入。要做到这点要求商业银行对企业非常了解,必须有长期的信息积累,同时必须最大限度调动银行一线员工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47 — 02
一、银保业务的全球发展历程
银保业务从外部关系讲,称银行保险。业内学者分别从销售渠道、经营策略、组织形式、业务流程等不同角度对银行保险进行界定。主要有三种定义方式:渠道说、产品服务说和经营策略说。
1.渠道说。渠道说是对银行保险最为直观的理解,也是银行保险发展早期的主要定义方式,即利用银行渠道来销售保险产品。
2.产品服务说。产品服务说是将银行保险界定为银行和保险公司联手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定义为由银行或其分支机构、银行和保险公司交叉持股的机构,经营具有资产管理功能的保险类产品、交叉营销或销售银行和保险产品所能带来的任何产品或服务。
3.经营策略说。经营策略说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与其主业经营相关的商业策略。定义为保险公司和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这三种定义由浅入深,揭示了全球银行保险业务的逐步发展过程。自从20世纪80年代,欧洲银行业开始真正意义的银行保险业务,银行保险经历了四个阶段:(1)1980年以前是银行保险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局限于充当保险公司的兼业人角色,即银行通过向保险公司收取手续费介入保险领域。(2)20世纪80年代是银行保险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涉足资本性保障产品的开发,被认为是银行保险的真正起源。(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银行保险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主动参与到保险领域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形式也趋于多样化。(4)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了银行保险的后成熟阶段,也被称为专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保险一体化向更高形式迈进,不仅在产品开发、销售支持能够运用统一的管理和技术平台,而且具有很强的开发银行和保险客户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客户资源的共享,能够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了解了全球银行保险业务的逐步发展和深入过程,可以有借鉴地对比分析我国银行业银保业务的发展过程,认清发展的方向和管理的趋势,尤其是工商银行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前景。
二、工商银行银保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工行的银行保险业务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其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一是起始发展阶段。工行从开始销售保险产品开始,至2000年底销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千禧红”保险产品,并取得巨大销售业绩和收益。工商银行保险业务在众多中间业务中成功占领了类的一席之地。
二是变革发展阶段。2000年后,总行与多家保险公司总部之间及各自分支机构之间,签署了以保险、资金结算、资金融通和电子商务等业务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合作协议。2002年3月,工行利用其控股的工银亚洲收购中保国际旗下太平保险24.9%的股份,开始了新的发展的阶段。工行把单一保险业务,逐步向多种银保业务联合发展转化。
三是规范发展阶段。银监会在2010年10月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工行全面治理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坚持每个网点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合作,坚持保险产品不与储蓄存款或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销售等规范,至此,银保业务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特别是工商银行成立工银安盛保险公司开始,也在探索自主化、综合化的银保业务发展之路。但是,从工商银行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看,虽然经历了几个不断进步的发展阶段,但对照国外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历程,我行仍然处于第二发展阶段,即经历了单一销售,形成了全面的渠道合作关系,但这样的合作也仅属初级阶段,且从发展中暴露出几个缺陷和不足。
第一,产品的单一性和缺陷性。目前,工行的保险产品,仅有产品期限、缴费方式、财产险和人寿险三种区别而已。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趋同,没有本质区别,基本都是分红型产品,并且绝大多数产品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稳定资金的长期趸缴产品。同时产品的实际保险功能基本作为附加卖点,客户看中仅仅是不确定的未来收益,并要接受严苛的产品变更条款。
第二,业务的局限性。目前,工行的保险产品,基本上是保险公司一方开发的产品,银行在研发中没有多少参与意见,基本属于被动接受。而且客户对保险产品的性能优劣的反馈机制环节不畅,客户只能在接受和不接受之间被动选择,而且要承担信息沟通不足产生的风险。
第三,发展的短视性。银行和保险公司过于偏重短期利益,采用通过奖励销售人员的方式弥补产品上的不足,必定产生保险促销中不利信息的隐瞒等问题。显然,这种不注重企业形象、以失去或很可能失去长期利益为代价来获取短期利润,是银保合作发展进程中的大忌。
第四,合作缺乏系统性。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最大的空间在于共同开发产品,而这个领域恰恰是目前的空白。把主流的分红型保险作为区别于理财产品的另类,是无视其主要特征的盲目之举。而把保险作为理财的一个分支,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研发集银行投资和保险投资于一体的、适合于客户的新型、混合型、确定最低收益型的产品,才是走出保险发展困境的最终渠道,最终达到超越渠道合作,完成全面合作,实现产品融合的目的。
三、工商银行银保业务的发展前景和策略
工行的银保业务如果按照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系列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发展方向前进,将有着无限广阔的未来。
1.建立银保合作产品的多样性创新机制。银行和保险公司有着不同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没有适合银行特点的保险产品,就无法有效发挥银行的优势。银保合作的产品应该既形式简单、操作方便、适于柜台销售,又与银行传统业务相联系。这样不但可以对银行业务消费者更具吸引力,还可以调动银行进行的积极性。在业务创新过程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应联合组成业务开发项目组,对市场进行细分和定位,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群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依据当前的市场需求,设计出集方便性、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于一体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对全套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既要有短期产品又要重视长期产品的开发,并以新的销售模式支持银行理财功能的实现,让保险产品融入到银行的服务产品系列中去。
2.建立银保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鉴于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法律约束,工行的银保合作现在还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从长远来看,银保之间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应是最佳的合作模式。在此模式下,双方关系不再建立在短期利益上,更关注为客户提供亲和便利、专业的服务。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双方在手续费上进行博弈,减少短期随意性,维持银保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达到“双赢”。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在企业文化、技术水平,产品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银行保险的经验等方面进行充分对接,实现银保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逐步实现由简单的兼业向“长期合作战略联盟”过渡。
3.建立银保营销和服务协作机制。建立银行理财人员负责销售、保险公司银保工作人员负责售后服务的分工协作机制。并且密切合作联系,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一方面,银行理财工作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在充分培训,把握产品的前提下,向客户营销推介产品。完成产品销售环节。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银保工作人员对客户和银行员工提出的相关问题提供咨询和售后服务,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完整性。由此形成密切的合作沟通机制。
4.建立银保双方的数据联络平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数据互联,是实现银行保险业务顺畅的有力方式。由于保险产品需要核保,信息的输送和反馈相当重要,银行与保险应联合开发适合银行保险需求的业务处理系统,为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使客户能一次获得包括银行、保险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并使客户可以便捷地进行包括保险投资在内的各种金融投资活动和投资资金的快速转移。由此发展下去还可以建立共同的客户数据库,实现客户资源共享。
5.建立产品售后联合服务体系。建立银行保险售后服务体系,保障服务质量,提高客户的售后满意度,维护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共同信誉,使客户能够得到及时、方便的优质服务,是确保银行保险业务的稳健发展的必要手段,亦是向客户风险提示、信息反馈、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通过细致的联合售后服务,既可减少客户投资风险,又可树立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品牌。
四、深化工商银行银保业务的管理措施
1.产品管理。工行应建立起完善的银保类产品体系。从产品承保类别上可以划分为财险、寿险两个大类,依据各自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从期限上可以划分为固定期限和灵活期限两大类产品,分别进行管理;从收益能力上可以划分为高附加收益和普通收益类产品,分别进行管理;从收费方式上可以划分为一次性和按期限收费等方式的产品,分别进行管理。从产品体系的覆盖面上,形成一整套管理系统。
2.渠道管理。工行应区分产品销售渠道,分别进行银保类产品的管理。从柜面渠道上,应分别从接触营销、柜面直销、高端促销等几个层面,强化销售渠道的直接性、宣传渠道的明确性、操作手段的一致性。使销售具有工行独具的管理特点和企业文化特点。从自助渠道上,应从网络渠道、自助机具渠道、通讯渠道等方面,完善直观性和便捷性。使自助式的销售管理更加清晰。
摘要:C2C网商是C2C平台和B2C平台的基础层和孵化器。网店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发展瓶颈:客户流量、货源、融资和推广等。其中,网商缺乏资金就不易扩大规模、建立品牌和增强信用度等。因此,本文以C2C网商卖家的角度来讨论资金融通,并提出C2C网商各发展阶段的融资策略选择。
关键词:融资策略选择 C2C网商 发展阶段
近几年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其中B2B和B2C快速发展,C2C的发展空间依旧广阔。电子商务发展越快,C2C网商对资金的需求越迫切。据2012年《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小微企业融资方式中,自筹和向亲友借贷达86.7%,银行贷款31.4%,民间借贷15.5%,内部集资12.4%。可见,网商普遍存在融资难和融资渠道狭窄的情况。
一、C2C网商融资环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包括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分析,可广泛运用于企业发展战略和网商的融资策略中。现对C2C网商目前所处的融资环境进行SWOT分析。
(一)优势
1.商机无限。C2C网商拥有庞大的网络市场消费群。由表1可知,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从2008年0.79亿人上升至2013年的3.5亿人,增长率达343.04%,加上网商经营的低成本运作模式,作为网络市场商家之一的C2C网商存在无限的商机。2013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目前三个C2C网络交易市场份额中,淘宝集市、拍拍网和易趣网的市场份额分别为95.10%、4.70%和0.20%,淘宝集市独占螯头(数据均来源于)。
2.资金回收快。结合C2C网商货款两清的交易特点,交易过程中通过转账、支付宝等形式达到资金迅速到账。C2C网商在各发展阶段规划好网络营销策略,在不同时机推出主打商品,保证在线销售量,减少资金投放到回收周期,增加资金回笼速度。
3.以少量资金获取货源。C2C网商以信用等级和经营业绩吸引上游厂家青睐,网商先吸收供应商货源再进行付款,或预付部分资金吸收大量货源,储备定量的存货总额从而提升C2C网商的融资能力。
(二)劣势
1.缺乏抵押的资产。C2C网商自有资金较少,基于运营成本和资金成本考虑,C2C网商不会拥有过多占有资金的有形资产。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资金实力薄弱并缺少可抵押的资产。融资成功后会增加C2C网商的财务费用,过高负债率会增加网商的财务风险,而大大地影响网商的融资能力。
2.不完善的征信系统。当C2C网商处于创业阶段,其信誉未积累到一定级别,加上风险的不可控性,与信用等级较高的B2B、B2C网商相比,同时向网商融资服务机构(阿里小货)贷款,C2C网商明显处于融资劣势。
3.受限的融资渠道。C2C网商自有资金占最大比例,其次是民间借贷。银行对C2C网商有较高的贷款门槛,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不愿向资信等级低的C2C网商贷款,使C2C网商只有一小部分资金来自于金融机构。民间融资的高利率导致网商融资的高成本和高风险,严重影响C2C网商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处于融资弱势群体的C2C网商来说,上市融资、风险资金融资和并购都需要C2C网商的长期持续发展来实现。扶持网商发展的专项资金,一般针对发展较好,信用等级较高的B2B和B2C网商,C2C网商很难贷款成功。
(三)机遇
1.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强大政策支持。自2004年“国九条”出台,国家一直在努力地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从放宽中小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改革开始,到鼓励支持为微型企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服务、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优惠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连续不断地推出利于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随着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一定程序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贷款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也给网商融资带来了利好。
2.选择性较强的互联网贷款。目前网络上出现的颇具规模的P2P贷款平台(拍拍贷、融道网、海贷网、你我贷),以及电商自己获取担保牌照组建的阿里小贷和阿里资产证券化、苏宁小贷、生意宝等模式,为无法通过传统金融渠道获取借款的C2C网商提供“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纯信用小额贷款服务。而线下的银行贷款专员也着手网上寻觅贷款人,这给C2C网商融资带来了很大的机会。相比较于线下的银行贷款,C2C网商融资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四)挑战
1.经济持续低迷。由于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几年回落,国民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短期内不易达到两位数的增长率。我国积极采取经济刺激政策,但刺激政策明显倾向于大型的实体企业,对网商融资产生了挑战。
2.C2C网商的生存危机。2013年上半年C2C网商达到1 246万家,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7.8%,目前C2C网商整体获利水平不高,对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C2C网商出现严峻的生存挑战:无资金无货源无销量无生存。
3.与银行方不易建立关系。小微企业和银行之间在历史上就没有过密的交往,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方建议网商在发展初期即与银行建立关系,让银行了解网商,使银行在网商需要资金时伸出援助之手,但资金实力不强的网商会考虑维持交流和合作的成本,可能只会在实际需要资金融通时向银行发出请求,这对网商和银行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C2C网商各发展阶段融资现状的问卷分析
鉴于淘宝商家占网络市场的高份额,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淘宝网上的C2C商家。从2013年4月-11月,课题组对淘宝集市上C2C网商各发展阶段融资情况进行了电邮问卷调查和实地深度调查,充分运用QQ、电子邮件和淘宝旺旺随机发放调查卷550份,有效卷回收率达到76%。
通过对表2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C2C网商创业启动资金量低,来源单一
C2C网商创业启动资本量低,1万元以内占33.25%,1-5万元之间占34.45%,说明C2C网商创业起点低;C2C网商创业启动资本来源单一,半数以上的C2C网商启动资金来自于自有资金,其次是向亲友借款,能在创业阶段从银行贷款成功的C2C网商寥寥无几。此外,还有一部分C2C网商启动资金来自于淘宝魔豆公益项目资助或红十字资助等,但在这些渠道融资的机会极少。
(二)C2C网商现有资金规模不大
C2C网商现有资金规模在10万元以内的达57.66%,这部分多数处于创业初期的C2C网商;C2C网商现有资金规模达到100万元以上的不到10%,一般来自于规模扩张的立足期和稳定发展拓展期的C2C网商。C2C网商因创业门槛低而数量众多,但资金规模大的C2C网商数量却不多,可见网络经营的不易;C2C网商平均月成交额在5万元以内占67.7%,加上网店和网商的日常花销支出外,C2C网商想通过营业收入扣除费用支出的现金流量来扩大现有资金规模是极其不易的。
(三)C2C网商融资时机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立足阶段和拓展阶段的C2C网商对融资时机有更多的阶段性要求。C2C网商融资时机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第三季度迎来入学季、教师节、中秋节等,需在这季前期融入大量资金来囤商品以备热销,同时筹措好第四季的“国庆、双十一、双十二”等节日热销前期的资金需求。除了这些常规节日外,C2C网商拟在扩大规模、收购积压货、新款爆款热卖出货、上聚划算、策划大型活动、换季进货(秋冬装备货)、备货(订新款货物)情况下也需资金的注入。可见,C2C网商注入新资时机的鲜明阶段性。
(四)C2C网商融资金额小额居多
根据C2C网商经营规模,由创业阶段发展到拓展阶段需要新资金的注入从1万-100万不等。C2C网商融资10万元以内占64.83%,50万元以上仅占4.07%。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随着C2C网商业务量的增大,立足期和拓展期的融资量随之增长,但以目前C2C网商经营资历,根据实际需要也不可能融到大额资金,只能融入急用的适量资金,导致C2C网商融资金额小额居多。
(五)C2C网商融资途径有待多元化
C2C网商创业初期的融资途径主要集中在自有资金和亲友借款;立足期和拓展期的重要融资途径来自于亲友借款(民间融资),占比67.46%,其次来自于银行借款,占比32.3%。由于C2C网商和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不对称,从金融机构吸收投资和网络贷款所占比例都不是很高。为了C2C网商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从立足期过渡到拓展期,网商应该扩张融资途径以达到融资途径多元化。
三、C2C网商各发展阶段的融资策略选择
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C2C网商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创业阶段、立足阶段和拓展阶段。C2C网商在各阶段以其信用等级、资产实力和发展规模对资金需求量提出不同要求,进行多元化的的融资策略选择。
(一)创业阶段
C2C网商创业的第一桶金主要来自于自有资金和民间融资:部分原本经营实体的商家,进行多元化经营改革时,就延伸至网上经营成为C2C网家,他们以原有实体经营信用和资金实力来申请小额银行贷款;部分C2C网商创业始于亲朋好友的货源代销,资金需要量较少,提供部分自有资金的流动资金用于日常经营所需。
财务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由于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使投资者和被投资者存在投资盲点,带来投资失误。同样,由于金融机构和网商的信息不对称,使金融机构对网商产生信任危机,所以,创业阶段的C2C网商很少能成功取得银行贷款。建议C2C网商创业起步时,还是选择自有资金或向亲朋好友借款的融资策略来维续网店的运转。
(二)立足阶段
C2C网商在网络交易平台具备一定的信誉等级,经营规模和销售水平都比创业阶段翻番。立足阶段的C2C网商有多种融资策略选择:
1. 加强网商和商行等金融机构、网络贷款机构的合作。要求各银行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对称性。比如,浙江泰隆银行设计和实施了小企业信息指数,为广大小企业融资开辟了宽路子;阿里提供充分的淘宝网商在线交易数据,有助于网商争取到更多更快的融资机会。
2.利用第三方担保获取银行借款。C2C网商在各阶段不易从银行借款成功,可以借助第三方担保协会和商会等组织进行交流向银行获得贷款,同时银行可以根据C2C在阿里“物流宝”的数据作为融资担保的依据,来体现网商信用情况,有助于银行更及时将款项贷给网商。
3.利用选择性较强的网络贷款。个人对个人借贷的P2P模式给C2C网商带来了融资契机。P2P模式中的资金申请方和资金提供方具有双向选择权,资金申请方以自身的实际信用度和还款能力来确定期限和利率,资金提供方和资金申请方可自主选择对方,比如宜信网、拍拍贷、人人贷等。同时,像阿里巴巴、苏宁电器、京东商城等电商凭借本身的交易资源平台涉足小贷业务。目前我国各种网贷操作平台已超过2 000多家。立足阶段的C2C网商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各平台项目中性价比较高的最优网络贷款套餐。
(三)拓展阶段
1.以商业信用来争取上游企业货源的融资机会。拓展期的C2C网商除了更易获得银行借款、阿里金融等网络小贷外,C2C网商凭借良好的市场前景和信用品质,容易与上游商家接触,取得代销商品机会。具体来说,C2C网商从上游供货厂家处无偿或部分有偿获得货源,等到货物销售完毕取得货款后,C2C网商再将货款支付给上游供货厂家,即以商业信用形式进行的融资活动。当前,淘宝集市上经营业绩较好的C2C网商吸引了一部分上游厂商长期主动供货。在同C2C网商建立合作关系前,上游厂商会进行一系列的网店信用评估和市场调查,因此,只有信用可靠、具有稳定发展前景的拓展期C2C网商选择此融资策略。
2.寻找资金合作和技术合作获得融资机会。处于拓展期的C2C网商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可以通过吸引风投及投资者的技术融资,实现C2C网商的多渠道融资机制。由于风投机构对被投资的网商要求较高,所以发展和收益稳定的C2C网商更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此外,一些精通网店操作的个人和团队也能以技术对C2C网商进行融资,比如摄影、项目策划、广告推广等。
3.问卷调查中发现C2C网商都会遇到发展瓶颈。有些C2C网商希望经营上规模能发展成为B2C;有些网商却认为,网店规模和业务量未达到规模效应时,B2C过高的经营成本会扼制发展的速度,船小好调头。C2C网商可借鉴并实施有效的融资策略,但C2C网商的融资突破点也存在一定难度。本文提及的各发展阶段的融资策略选择和融资建议能对C2C网商在融资实践操作中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Z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上)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2013-08-19.
2.张乃仁.C2C电子商务创业者的可持续生计与发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4).
3.王昕.互联网贷款的傻瓜式问答[N].IT时报,2012-05-15.
4.叶文添.互联网金融:无信不立[N].中国经营报,2013-07-06.
关键词 金融结构 经济增长
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实体经济增长,可见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以欧、美发达金融市场占主体地位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和以德、日商业银行占主体地位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都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当前面对的是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国外复杂的金融环境,因此发展适合的金融结构对优化我国金融结构,化解金融风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一、金融结构简述
(一)金融结构的界定
根据戈德史密斯(1969)发表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定义,所谓金融结构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以及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在数量上的关系。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从金融交易的期限长短,可以将金融体系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从金融活动是否需要通过金融中介,可以考察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比例构成;从金融活动是否受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可以分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二)银行主导型与金融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
本文探讨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的相对重要性来划分的两种金融结构,即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前者指的是金融体系中以银行为主要的资源配置中介,而后者强调的是以股票市场等市场资源配置工具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二、两种金融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
(一)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银行作为沟通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的金融中介,是企业进行筹资的一种间接融资渠道,以吸收存款,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再提供信贷投资于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银行在对企业信息的获得,对企业贷款请求的筛选和对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上都具有明显优势。由于银行获得的企业信息不用立即公开,且通过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使信息私有化,从而减少了市场中由于信息的广泛分布存在的“搭便车”现象导致的负向激励,而更好的激励银行去搜索和挖掘企业信息,甄别出有用的信息来指导投资资金的分配,排除了向部分企业的失败项目分配资源的可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金融市场的运行更加依赖于相关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和法律实施的有效性,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发展经济体制中,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具有比较优势,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从银行业结构来分析,较低的银行集中度使得具有外部融资依赖性的企业获得较快成长,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二)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等,把资金从储蓄者直接转移到有好的投资机会的借款者手中,是沟通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的一种直接融资渠道,能够动员经济中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比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银行等金融中介特别是受政府操纵的国有银行,对企业的影响力较大,对企业发展会带来负面效应,资源配置效率不如市场;且银行具有天生的谨慎倾向性,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和成长;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金融风险产品,具有分散风险的优势,而金融中介只能提供比较基本的风险管理服务;此外,流动性充沛的市场信息搜寻成本较低,促进投资者去搜寻企业经营信息具有较强激励,对企业起到监督、约束作用。
(三)最优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但无论哪种金融结构,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才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混合增长最大化有依赖于法律、制度、政治等因素。林毅夫等人(2009)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具有不同最优产业结构,处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应当具有与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如果一国的金融结构与其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则会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成长,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推动资本积累,从而有利于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经济增长。
三、中国现阶段的选择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初期,市场机制、法律制度和证券市场机制等不健全,政府行政力量过大,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远大于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因此,不能片面地模仿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结构,防止金融发展方面的“赶超”,不顾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而盲目追求“金融深化”,否则可能产生“金融抑制”现象,应考虑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寻求与我国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符合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结构,才能有效地发挥金融体系动员资金、配置资金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仍适宜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努力在提高银行体系运行效率同时,循序渐进发展和改革金融市场,因此需要做的是:
1.坚持银行商业化改革,以“上市促改革”,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银行运行效率,根据各地经济增长状况,渐进推进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降低银行业市场集中度。
2.加快证券市场改革,包括加强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完善法规,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和退出机制,加强建设政府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
3.加大培育机构投资者,壮大养老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放宽保险业保费投资限制。
4.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加强衍生产品市场如金融和商品期货市场等的建设。
参考文献:
[1]Ross Levine.Finance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050 Massachusetts Avenue,Cambridge.MA 02138.2004.9.
[2]Ergungor,O.E.(2004).Market- vs. 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s:Do Rights and Regulations Really Matter?.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forthcoming.
一、引言
既有文献关于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但关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原因既有跨境资本流动渠道复杂导致的较差的数据可得性,也有随着金融的发展,跨境资本流动的方式不断创新带来的理论解释不足的问题。相比于FDI流动的长期存在,金融资本的流动是从20世纪的后二十年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后金融资本的跨境流动规模更是急剧增长,这个现象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比于FDI,国际金融资本投资有很大的不同,金融资本投资需要的投资成本相对更少(Pfeffer,2007)。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电子化交易在各类金融市场的推广和完善,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槛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也随着网络化的推广而进一步降低。金融市场的繁荣带来全球金融跨境资本流动的增加。在过去的10年里,全球跨境金融资本投资规模巨大,从2001年12.7万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0.3万亿美元 。
金融资本流动的兴起带来了跨境资本流动不均衡问题,即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向发达国家,已有解释机制难以完全解释这一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背后的驱动机制。本文尝试在理论方面从经济活动中交易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微观层面入手,解释在一般国际收支均衡条件下金融发展阶段不同带来的金融资产供需失衡如何驱动了国际资本流动。
二、交易方式升级降低交易摩擦
经济交易过程中存在三种摩擦:一是交易者过去的经济行为不能被其他交易者完全观察,二是交易者之间进行交易是有成本的,三是交易者所拥有参与交易的资产的价值不能被完全识别(Wallace,2011)。因为这三种摩擦的存在,交易者在交易时就需要采取特定的交易方式来克服摩擦,让交易顺利进行,实现市场出清。
本文将已出现过的交易方式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四种交易方式不同程度地减少了交易中的摩擦:
一是易货贸易阶段。在这个阶段没有货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只能通过易货贸易的方式进行。交易的达成需要满足所谓的“双巧合”,即交易双方都生产了对方所需要的产品,在同一个地点同一时刻遇到(Monroe, 1966)。因为“双巧合”很难满足,因此在这个阶段交易很少,经济规模也较小。
二是货币出现阶段。法定货币的出现,解决交易可以不同时同地的约束。交易者可以用手中的第一期用产品换来的货币到第二期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货币成了交易者过去经济行为的证明,货币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交易市场的出清,促进经济发展(Townsend, 1989)。货币交易方式对易货贸易的替代直接大幅度降低了市场交易的大部分交易成本。
三是银行信贷出现阶段。在交易者过去的经济行为在不能完全监管的情况下,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出现为交易者之间提供一种第三方承诺或担保,分担了交易中的违约风险(Champ et al., 1996)。这种第三方的承诺为交易活动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银行集中了大量信息,三方参与的经济活动中交易成本较低,为经济更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是金融市场发展阶段。正如Duffie et al.,(2008)指出,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让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者过去的经济行为相关信息变得更容易获得。这样他们可以将过去的经济行为所获得的收益更好地转化为金融资产参与市场交易来获得融资以购买下一期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而无需通过货币的积累或是银行提供信贷的方式来融资。不同于其他的交易方式,企业通过提供股息,在金融市场上形成了金融资产。
这四个交易方式的发展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不断升级的过程,每种交易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交易中的摩擦,促进了交易的顺利进行。但只有在金融市场阶段,企业才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将过去的生产成果转化为金融资产。
三、金融市场创造金融资产
只有金融市场阶段企业的私人信息才能比较充分地成为公共信息。因为只有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中规范的信息披露和市场价格变化才能反映出企业过去的经济行为所蕴含的运营和投资层面的信息。
其一,关于信息披露方面,完善的金融市场通过一套相对更加健全的会计审计制度来规范企业的各类信息公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不断调整,逐步趋同,并成为世界各国的参考标准,保证了金融市场信息披露的规范,更易为市场交易者理解和接受。同时金融市场上还有一些信用度相对更高的独立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披露信息进行审核,如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这三大世界知名评级机构。
其二,关于市场交易价格方面,完善的金融市场上形成的价格反映了交易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金融市场吸引不同的交易者参与交易,交易者将他们所知道的私人信息通过他们的交易活动反映到市场价格当中,市场中的其他交易者可以通过市场中形成的交易价格进一步验证企业披露信息的准确性,这样的过程是私人信息转变为公共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不断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速的提高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这提高了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映准确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交易成本的降低提高了股票的换手率的,使得市场的信息可以及时反映到交易价格当中;二是交易成本的降低吸引了更多的交易者参与,更多的交易者参与可以带来不同的信息,从而提高价格对各类信息的反映;三是交易成本降低提高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联动性,扩大了整个市场的交易规模,联动性增强和交易规模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中单个交易者的垄断地位,可以进一步降低市场价格的扭曲程度,让市场价格可以更加准确反映实际经济中企业的运营活动。
当企业的私人信息变成了公共信息后,企业所公布的信息才能被市场所认可。当企业给股东分配股息时,市场通过各类信息认为这个股息是真实可靠,并认为股息是长期可以提供的。利用资产定价模型,股息除以市场利率转化为金融资产价格。其他交易者需要出等同的价格才能从现有股东手中购买到股票,即被市场定价的金融资产。
因此,在金融市场为交易方式时,私人将自己过去的经济活动成果转换为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阶段,企业可以通过出卖金融资产为其进一步发展获得融资,而不需要向银行贷款或是在账户上保留大量现金去购买生产所需的原料和设备。这种方式为企业避免了闲置资金或贷款所对应的机会成本或财务成本。金融市场无论是在空间维度还是时间维度都相对于其他交易方式都得到更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货币交易和银行信贷,促进了经济活动规模进一步增长。
四、金融资产供求失衡驱动国际资本流动
在过去的20年里,世界各国经济大多处在银行信贷和金融市场共同发展的阶段。目前全球的金融发展情况是发达国家形成了以市场为主的金融系统,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系统。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发达国家因为法律制度、会计审计和信用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以网络化为主的硬件设施也更加先进,因此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更加发达。在发达国家,直接金融市场部分替代了银行信贷完成了一些原来由银行信贷支持的交易活动,并逐步成为这些国家主要的交易方式。二是发展中国家却相反,因为法律制度、会计审计和信用体系还不完善,股东和贷款者权益保护不足、合同执行力不够、腐败较多,直接金融的市场效率很低,满足融资需求可以通过银行系统得到补充。银行系统对市场制度要求较低的特殊性相对直接金融系统在获取市场准确信息方面具有规模经济,在欠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环境和制度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在交易时反而可以更好的配置资源。与此对应的是在发展中国家直接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有效供给不足。相比于英国、美国等直接融资市场发达的经济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产出转化成为金融资产的比例更低,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利润转化股息的比例比发达国家更低。发展中国家因为信用和法律制度的滞后,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一部分利润被分流,最终没有转变成企业的股息分配到股东手中。因此,这部分产出就无法通过资产定价模型转变成为金融资产。
二是发展中国家直接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参与金融市场的比重较低。前面已经论述在发展中国家银行信贷是主要的融资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发展中国家,很高比例的企业没有参与到金融市场当中,它们的利润不是以股息的方式分配给股东,产出就不存在资产化转变,降低了发展中国家产出转变为金融资产的比例。
当这些国家是封闭经济时,发展中国家的产出增长后因为没有足够的金融资产来满足跨期消费需求,只能通过银行储蓄来进行过渡。但现实的情况是国家间的资本流动渠道较多,对资本跨境流动很难有效控制。因此在开放经济中,全球一般均衡机制作用下,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不再只满足银行储蓄的收益,而是流向发达国家购买优质金融资产来满足跨期消费需求,这种购买行为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
五、结论
本文从金融的发展阶段出发,金融市场的建立是法律和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对交易者的经济行为可以做到比较充分的观察。企业可以发行信用货币,即通过股票融资。完善的法律和会计制度保障了发达国家的企业利润相比于发展中国家可以更高比例的转换为股息,从而提高了发达国家金融资产供给。在开放的一般均衡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存款在国内很难购买到足够的金融资产,需要到发达国家购买,来更好地满足跨期消费。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购买高回报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需求的增加带来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上升,降低了发达国家的利率。
参考文献:
[1]Champ,B.,Smith,B.,Williamson,S.Currency elasticity and banking panics: Theory and evidence [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29): 828-864
[2]Duffie,D.,Ga?rleanu,N.and Pederson,L.Valuation in over-the-counter markets [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20):1865-1900
[3]Monroe,A.E.Monetary Theory before Adam Smith [M].Kelley,New York,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