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篇(1)

2风险等级划分以及相应对策

根据数值模拟、理论研究以及模型试验等方法分析、预测地铁施工中造成的桥梁沉降,在桥梁结构评估、沉降评估、桥桩基承载能力以及安全评估、桥梁承载能力、变形情况等评价其桥梁承载能力。地铁施工对桥梁的影响根据相关标准可分为很大、大、一般以及很小等等级,分别表示为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具体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分析如下:

2.1风险等级为Ⅳ级

地铁施工为周围桥梁邻近关系确定为“极邻近”或是“非常邻近”,但具体现状一般,可视为Ⅳ级。表示风险极大,需先进行加固处理,随后再进行地铁施工。施工前需要先利用桥梁桩基托换、隔离桩及地层注浆等措施干预,并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调整施工进度。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质量监控,定期进行安全评估。

2.2风险等级为Ⅲ级

桥梁施工与周围桥梁的邻近等级关系为“非常邻近”,桥梁现状良好;或桥梁等级确定为“邻近”,但状态不良,风险等级可视为Ⅲ级,风险较大。对于Ⅲ级风险的处理对策和Ⅳ级相似,均需先进行加固处理,随后进行施工。检查、完善施工方案,控制施工进度,并加强质量监控。

2.3风险等级为Ⅱ级

桥梁施工与周围桥梁的邻近等级关系确定为“邻近”,桥梁现状评估为良好;或桥梁等级确定为“较邻近”,但状态不良,风险等级可视为Ⅱ级,风险一般。对于该级别风险需根据具体施工需求,一边进行施工,一边进行加固处理,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2.险等级为Ⅰ级

桥梁施工与周围桥梁的邻近等级关系为“较邻近”,桥梁现状经评估为良好;或桥梁等级确定为“不邻近”,风险等级可视为Ⅰ级,风险较小,一般可直接进行施工,无需进行加固处理,但需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为了降低施工风险,在划分邻近桥梁等级时,还需将隧道跨度、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一步修正风险等级。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根据风险等级,可采用施工后加固、先加固后施工及边施工边加固等方式进行地铁工程修建,进一步减低施工风险。并且在具体施工中,还可通过以下方法加强地铁施工邻近桥梁的安全风险管理。(1)加固地层。可采用对地面以及洞内注浆的方式对地层加固,来提高邻近桥梁周围地层的稳定性及安全性;(2)建立有效的隔离层。可通过在地铁施工及邻近桥梁间建立灌注桩等隔离层来避免地铁工程在施工中造成的过大沉降问题;(3)加强桥梁地层保护。在实际施工中可根据具体施工条件,扩大承接台面后采用托换的方式保护桥梁底层。

篇(2)

《办法》所称“风险分级管理”,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类别、经营业态及生产经营规模、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监督管理记录情况,按照风险评价指标,划分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的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

适用范围

《办法》适用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所有获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等食品生产经营者及食品添加剂生产者实施风险分级管理。

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的生产经营实施风险分级管理也适用本《办法》。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的划分依据

《办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划分应当结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特点,从生产经营食品类别、经营规模、消费对象等静态风险因素,以及生产经营条件保持、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建立运行等动态风险因素,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办法》规定,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只需要每年进行一次风险等级评定,下一年度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等级根据上一年度风险等级以及《办法》规定的条件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明确下一年度的风险等级。新开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等级,既可以按照《办法》规定的量化评价程序,通过量化分级评定,也可以按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静态风险分值确定。

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为A级风险、B级风险、C级风险和D级风险四个等级。风险等级的确定采用评分方法进行,以百分制计算,其中静态风险因素量化风险分值为40分,动态风险因素量化风险分值为60分。分值越高,风险等级越高。风险分值之和为0~30(含)分的,为A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30~45(含)分的,为B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45~60(含)分的,为C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60分以上的,为D级风险。

风险因素量化指标制定权限

《办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静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对该表进行调整,并在本辖区内组织实施。《食品生产经营动态风险因素评价量化分值表》则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参照《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制定,并组织实施。

食品生产经营静态风险因素按照量化风险分值划分为Ⅰ档、Ⅱ档、Ⅲ档、Ⅳ档四类。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其生产的食品类别确定静态风险;对于食品销售企业,按照其食品经营场所面积、食品销售单品数和供货者数量确定静态风险;对于餐饮服务企业,按照其经营业态及规模、制售食品类别及其数量确定静态风险。

风险等级实行动态调整

《办法》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当年食品生产经营者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抽检、违法行为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应对、不安全食品召回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记录情况,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下一年度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调整。

《办法》还分别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等级的调高、不作调整、调低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下一年度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可视情况调高一个或两个等级:

1.故意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且受到罚款、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或更重处罚的;

2.有1次及以上国家或省级监督抽检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3.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4.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

5.不按规定进行产品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

6.拒绝、逃避、阻挠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或者拒不配合执法人员依法进行案件调查的;

7.具有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其他可以上调风险等级情形的。

二、生产经营者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当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记录中未出现《办法》第二十八条所列情形的,下一年度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可不作调整。

三、食品生产经营者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下一年度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可以调低一个等级:

1.连续3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记录没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所列情形的;

2.获得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除外);

3.获得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奖的;

4.被选为总局、省级局试点、示范项目的;

5.具有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其他可以下调风险等级情形的。

风险分级结果的运用

《办法》对不同风险等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频次做出了明确规定:

A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1次;

B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1~2次;

C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2~3次;

篇(3)

    1?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只有准确识别出工程的风险诱因,才能为后期的风险控制提供可靠的处置对象.因此在地铁邻近既有桥梁施工前首先应对工程自身及周边环境进行资料收集,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出风险的来源.以既有桥梁结构为关注重点,通过对地层状况、施工工法、支护及辅助工法等的分析,可以得到既有桥梁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如图2所示.图2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桥梁可能出现的风险Fig.2Potentialriskofexistingbridgeintunnelconstruction

    1?2风险评估为制定合理的地铁施工时邻近既有桥梁的控制标准,并提出有效的加固预案,在隧道施工前应根据桩基承载力、既有结构现状和既有结构的重要程度对既有桥梁的影响,将穿越工程中既有桥梁桩基的风险划分为A~D,4个等级,见图3.

    1?3风险应对1)主动防护技术.对于具体的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既有桥梁工程,通常可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完成.事实上不同施工方案各有利弊,从保护既有桥梁的安全要求出发,以减小施工对既有桥梁的影响为主要控制目标,可对施工方法进行优化分析,对每个施工步序,根据已产生的内力和变形及控制要求,适当地采用施工主动防护,控制既有桥梁的变形.主动防护方法的选择应同时考虑技术难度和经济环境效益状况,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施工对既有桥梁造成的附加影响最小,以保证最佳的安全状态.同时还应考虑到辅助施工措施的应用情况,通过附加影响预测值与既有桥梁控制标准的对比,寻求最为合理的技术方案和措施.当附加影响能够满足控制要求时,应适当考虑辅助措施的技术难度和经济代价;反之,则应同时考虑既有结构加固和辅助施工措施的加强.2)施工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流程见图4.图4中S为每个步序的沉降值、P为与S相对应的控制标准值,i为施工步数,n为总的施工步数.每个施工过程均是由各施工步序组合而成,而施工过程中各环节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施工过程控制分为3部分:①根据过程控制原理[7-10],通过预测施工过程,优化施工方案,将环境控制目标合理分配至各个施工阶段;②当采用常规方法不能满足控制标准要求时,需要采用辅助工法进行控制.常见的辅助工法有:超前注浆、施做隔离桩、既有结构抬升等;③按照阶段性控制目标,对每个施工步序进行阶段性环境风险控制.最终实现环境风险控制目标.

    2工程实例分析

    2?1工程概况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新建花园桥站,主于西三环花园桥主跨下方,沿玲珑路和车公庄西路方向跨路口东西向设置.花园桥(图5)西侧为玲珑路,东侧为车公庄西路,为地面道路,南北向为高架的三环主路.车站主体与道路关系如图6所示.根据场地条件及工期安排,车站穿越既有桥梁段采用PBA(洞桩法)法施工,暗挖段结构剖面图如图7所示.

    2?2风险识别

    2?2?1桥梁现状调查穿越施工前,对桥梁现状进行了工前检测评估,检测结果如下?1)上部结构.轴⑥~轴⑨梁体混凝土表面无破损、无露筋,梁外表面未见裂缝.2)下部结构.桥梁墩柱混凝土表面无破损、无露筋,墩柱外表面未见裂缝;桥梁墩柱上部盖梁有水迹,且水迹位置在预留洞口处.3)支座.支座表面无破损、无开裂,支座外观未见脱空,个别支座固定螺栓松动.4)安全等级评定.依据《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99-2003),该桥桩安全状态评定等级为B级,属于良好状态,应进行日常保养和小修.5)检测结论.检测结果表明花园桥在隧道下穿施工前整体情况基本完好,除局部表面缺陷外,总体完好,目前结构处于安全使用状态.

    2?2.2空间位置关系暗挖隧道与既有桥桩空间位置关系不同,桩基受到相应的施工影响程度也不同.对隧道与桩基空间位置关系分区进行研究,得到桩基影响分区图,如图8所示.其中D为隧道洞径.根据暗挖隧道与花园桥空间位置关系,穿越区轴⑦、轴⑧上各桩基(见图7)的影响区间划分为:1号桩基,位于Ⅰ级影响区;2号桩基,位于Ⅱ级影响区,偏于Ⅰ级影响区;3号桩基,位于Ⅲ级影响区,偏于Ⅳ级影响区;4号桩基,位于Ⅳ级影响区.可看出1号及2号桩基风险很大,但由于3号、4号桩基受影响较小,使轴⑦、轴⑧出现较大不均匀差异沉降的风险大大增加.

    2?3风险评估

    2?3?1风险等级划分为制定合理的地铁施工时邻近既有桥梁的控制标准,并提出有效的加固预案,在隧道施工前应根据桩基承载力影响等级、既有结构现状、既有结构的重要程度对既有桥梁的影响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将穿越工程中既有桥梁桩基的风险等级划分为A、B、C、D,4个等级,各桥桩风险等级如表1所示.

    2?3?2控制标准的制定依据既有桥梁检测结论,桥梁安全评估方提出桥梁允许的变形值为:①承台竖向不均匀沉降控制值<5mm;②纵桥向基础平移(含倾斜)≤4mm;③横桥向基础平移(含倾斜)≤4mm.

    2?4风险应对为了分析设计施工方案是否满足桥梁变形的控制标准,以便对其进行必要的优化调整,采用FLAC3D对施工过程进行三维模拟,分析PBA施工下地表及桩基位移的变化.计算模型如图9所示,计算结果见图及表从图10及表2可以看出:①车站中线上方地表沉降稳定在40mm?②由于桩基的存在,地层变形在桩基处受到阻碍,造成了地表沉降出现突变,桩基后方土体沉降较小?③桩基最大沉降达到13?8mm,超过了控制值,需要采取辅助措施减小车站施工对既有桩基的影响.根据以上模拟分析可知,如不采取辅助措施施工,将无法满足桩基安全控制标准.考虑现场条件,采取隔离法对既有桥梁实施主动防护.隔离法主动防护施工措施包括:地面深孔注浆;取消桥桩段前后5m范围内的6号导洞,围护桩兼做隔离桩,配筋加强且直接嵌入卵石层;近1号桥桩侧上导洞中部增设临时仰拱.对隔离法主动防护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见图11,地表沉降槽如图12所示,各施工步序下桩基沉降值见表3.由图12和表3可以看出:1)地表沉降值最大为25mm,由于地层注浆加固及隔离桩的存在,当1、3导洞开挖后,右侧地表沉降基本没有变化,左侧地表变形大于右侧地表变形,桩基后方土体沉降较小.2)通过桩周地层加固及隔离桩施作,既有桥桩沉降控制效果明显,最终沉降值为3?5mm,符合既有桥梁安全控制要求,可采取隔离法防护措施进行实际施工.3)根据过程控制原理,对各施工步序控制值进行分配,各施工步序累积沉降值如表3所示.

篇(4)

火灾场景确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场景发生的概率密度函数p(e)。p(e)与起火原因及建筑用途有密切联系,可通过起火建筑用途和火灾场景起火原因估计。一般而言,建筑用途决定建筑发生火灾的总体趋势。对于同一类建筑,不同起火原因对p(e)的影响更显著。为方便和火灾统计数据联系,依据中国消防年鉴对起火原因的划分,场景e的起火原因包括放火、电气、违章操作、用火不慎、吸烟、玩火、自燃、雷击、不明、其他。建筑用途明确后,首先确定该场景的起火原因。根据(3)式,火灾场景的集合U应当包含所有可能起火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进行简化,U应当包含所有主要起火原因。确定起火原因后,需确定火灾场景的总数n,即确定相同起火原因的火灾场景的数目。虽然火灾事故数量与建筑面积有一定关系,但在单个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中,事故数量与建筑面积之间的关系可以忽略。在本文所述方法中,每种起火原因的火灾场景发生次数考虑为1次。这样火灾场景总数目n与可能主要起火原因数目保持一致。火灾场景的其他要素,如发生火灾的位置与环境、消防设施状况等,也应当明确,作为后续评估模型的输入。每个火灾场景的其他要素应尽量按最不利原则确定。如设定火灾发生在最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位置。消防设施在控制火灾危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应考虑火灾发生在消防设施相对最薄弱的环节。

2火灾场景发生概率

火灾场景发生的概率通过表1所示的五个等级描述。在一些半定量评估方法中,火灾场景发生概率与评估对象特点之间联系较弱。在评估中选取的火灾发生概率一般较高,如果所有评估对象类似的火灾场景都使用相同的概率,就会弱化评估对象之间的差异。例如,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较高单位的火灾事故发生概率会相对较小。为了体现评估对象之间的差异,引入火灾场景ie的火灾原始发生概率()ip′e和火灾事故控制因子。()ip′e可根据火灾事故统计数据估计得到。主要参考与评估建筑用途相同的某一类建筑火灾发生起数的整体情况和该类建筑中各种起火原因引发火灾的相对比例。()ip′e考虑了较多的不利因素,赋值较为保守。对于消防安全水平较高的评估对象,事故控制因子iε能根据实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不合适的“保守”。iε可以表示为:X1i: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消防工作的重视程度;X2i:与场景ie相关消防安全管理人工作水平;X3i:与场景ie相关的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情况,如用火管理制度、动火审批制度、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用电和电气线路维护检修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等的落实情况等;X4i:与场景ie相关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与受培训情况;X5i:与场景ie相关特殊设施、设备的状况,如是否设有电气火灾监控系统,防雷设施是否完好等。可以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适当调整上述五个因素,使该因子更加适用。

3火灾危害程度

α为人员脆弱性因子;β为建筑脆弱性因子;keS为不同阶段的火灾危害控制能力。下文分别阐释上述项的意义与确定过程。人员脆弱性因子α描述了建筑中人员抵抗火灾危害的能力。人的行为是风险评估必须考虑的因素,然而部分评估方法对人员的因素考虑较少。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一种开放的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没有结合具体某一类型建筑,因此影响α的因素只列出了表3所示的四种因素。对于某一特定用途的建筑,影响α的因素需进行调整。若评估对象上述因素描述内容的主体是确定的,也可采用多属性评价法。即通过设置一定的标准,如表3所示的参考分级标准,将评估对象的现状转化为分值,并确定ρ,K,A,C对α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得到α的值。

建筑脆弱性因子β描述建筑本身抵御火灾危害的能力。部分评估方法忽视了该因素的作用。β的值受表4所示因素影响。可以表示为:fβ的实现方法与fα相同,α,β∈。在半定量评估方法中,α与β对某一评估对象而言,意义不明显,主要在于区别同一类型不同评估对象的差别。例如,若不使用建筑脆弱性因子β,一栋5层的多层酒店和一栋25层的超高层酒店的其他评估内容都达到同样标准时,评估结果会相同,这显然和火灾风险现状不相符。在半定量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中,确定火灾危害程度是一个难点。部分半定量分析模型确定火灾后果的过程较为简单,例如在对影响火灾后果的因素进行赋值后,通过加和得到火灾危害程度等级。虽然不同因素(措施)的重要性能通过一定权重描述,但不同措施在时间上的关系却被忽略了。本文借鉴事件树火灾风险分析法中将火灾发展阶段和火灾危险控制措施相结合,确定火灾危害程度的思想。在真实火灾中,火灾危险控制措施之间并不是严格按时间阶段动作的。在同一火灾阶段的各种措施是同时起作用的,一种措施会在多个阶段中出现,且不同措施之间的重要性也是有所区别的。此外,由于数据库的不完备,危害控制措施正常启动的概率较难得到。所以在参考事件树分析法的同时,还要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半定量评估的需要。

参考对火灾发展阶段的划分,将火灾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并给出五个阶段中火灾危害的主要控制措施,如表5。可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每个阶段中火灾危害控制措施对该阶段火灾危害的控制能力因子keS。专家在对评估对象进行检查评估后,根据评估对象现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每一阶段各种控制措施对火灾危害控制能力的判断。专家的判断作为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输入。为了方便后续处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中的等级参数评价法将评价结果百分化,即[0,100]keS∈。得到α,β和ekS后即可建立s(e)的求法。首先定义火灾危害程度s的等级。参照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火灾等级标准的划分,以及其他风险评估方法对后果的分级,本文采用的火灾危害程度等级划分标准如表6所示。通过统计数据确定s(e)是困难的,因为现有火灾统计资料一般只包含“火灾发展阶段3(包含阶段3)”之后的案例,很难获得清晰的火灾控制措施与火灾后果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如下算法来实现s(e)。

在火灾后果与火灾发展阶段之间建立主要对应关系,即火灾发展1-5阶段分别与火灾后果Ⅰ-Ⅴ等级相对应。以第3阶段为例,这种对应关系可理解为:“当火灾发展到第3阶段,出现Ⅲ等级火灾后果的概率最大”。如前所述,在真实火灾中,火灾发展阶段之间的划分并不是非常清晰的,同一种危害控制措施可能在多个火灾阶段都发挥作用,造成通过火灾危害控制措施的能力,评价火灾可能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不仅要考虑该阶段的危害控制措施,还要考虑其他阶段措施的情况。当然,本阶段的措施会起到主导作用。正态分布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火灾风险评估中很多物理量都可以使用正态分布表示。本文假设在火灾发展某一阶段的火灾危害控制措施与其他阶段火灾危害控制措施在重要性上服从正态分布的规律。

确定火灾风险

确定火灾风险前,需要构建后果量化函数。本文采用风险矩阵实现g(s)。风险矩阵通过将可预测的最严重火灾危害与相应的火灾发生频率结合起来,实现火灾风险的定性估计。风险矩阵由于意义清晰,操作简单,在多种风险评估方法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建立风险矩阵之前,要确定火灾场景发生频率的分级(表1),火灾危害程度分级(表6)和作为评估结果的风险等级。参考对风险等级的划分,制定表7所示的风险分级标准。参考风险矩阵建立方法,制定如表8所示的风险矩阵。根据该风险矩阵可得到火灾场景e下建筑的火灾风险等级。建筑每个火灾场景的风险iRisk就能说明该建筑的风险状况。根据建筑火灾风险Risk的定义即需要将各火灾场景的风险相加。由于风险等级无法直接相加,因此需对各风险等级赋予一定的分值,再以相加的分值来反映建筑的整体火灾风险。

如何确定分值需从Risk的应用目的进行分析。Risk的应用对象一般是管理决策机构,比如奥组委需要知道每个比赛场馆的风险值,消防部门需明确辖区内各单位建筑的风险大小。Risk的分值虽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分值大小须能反映各级火灾风险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且具有一定区分度。可通过下式将各火灾风险等级转换为建筑火灾风险分值形式。

实例分析

下面以某医院建筑为例说明该体系的使用。该建筑地上24层,地下3层,建筑高度92m,建筑面积82000m2,2006年投入使用。地上1-5层为门诊,6-24层为住院部,地下主要用作车库和设备用房,部分区域用作药库。该建筑15层部分医疗实验室内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3层会议室内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个别部位的探测器存在故障;部分区域缺少灭火器;部分楼梯间防火门损坏,不能自动关闭;其他区域消防设备都按现行国家规范设置,且日常维护较好,能正常工作。

篇(5)

2邻近桥梁安全管理流程及邻近等级划分

城市地铁施工可对邻近周围桥梁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主要是与桥梁和地铁之间结构的空间位置、桥梁现状、地铁工程条件等多因素有关。邻近桥梁安全风险管理具体流程分析如下:(1)分析地铁与邻近桥梁之间的基础型式及空间关系,准确划分地铁和邻近桥梁的邻近等级。(2)结合桥梁邻近等级、重要性以及使用年限,对桥梁结构进行准确评估;(3)正确评估邻近桥梁现状、抵抗附加沉降及附加荷载的能力;(4)并根据上述评估结果确定具体施工对邻近桥梁造成的风险等级,并根据具体工程地质、施工方法、施工技术、水文地质等多种因素对其桥梁风险进行进一步明确。(5)按照邻近桥梁风险等级来确定沉降控制标准。(6)最后提出具体的施工对策及对邻近桥梁防护加固措施。其中地铁结构和桥桩水平距离<3米,桥桩地埋深小于地铁施工深度,且摩擦桩为桥桩基础,可视为极邻近;地铁结构和桥桩水平距离≥3米(稍大于),桥桩地埋深基本等于地铁施工深度,且摩擦桩为桥桩基础,可视为非常邻近;地铁结构和桥桩水平距离≥3米(稍大于),桥桩地埋深大于地铁施工深度约3-5米,且摩擦桩或端承桩为桥桩基础,可视为邻近;地铁结构和桥桩水平距离≥3米(远远大于,但<50米),桥桩地埋深超过地铁施工深度约3-5米,且摩擦桩或端承桩为桥桩基础,可视为较邻近;桥桩在施工影响的50米范围外,可视为不邻近。

3风险等级划分以及相应对策

3.1风险等级为Ⅲ级

桥梁施工与周围桥梁的邻近等级关系为“非常邻近”,桥梁现状良好;或桥梁等级确定为“邻近”,但状态不良,风险等级可视为Ⅲ级,风险较大。对于Ⅲ级风险的处理对策和Ⅳ级相似,均需先进行加固处理,随后进行施工。检查、完善施工方案,控制施工进度,并加强质量监控。

3.2风险等级为Ⅱ级

桥梁施工与周围桥梁的邻近等级关系确定为“邻近”,桥梁现状评估为良好;或桥梁等级确定为“较邻近”,但状态不良,风险等级可视为Ⅱ级,风险一般。对于该级别风险需根据具体施工需求,一边进行施工,一边进行加固处理,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3.3风险等级为Ⅰ级

桥梁施工与周围桥梁的邻近等级关系为“较邻近”,桥梁现状经评估为良好;或桥梁等级确定为“不邻近”,风险等级可视为Ⅰ级,风险较小,一般可直接进行施工,无需进行加固处理,但需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为了降低施工风险,在划分邻近桥梁等级时,还需将隧道跨度、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一步修正风险等级。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根据风险等级,可采用施工后加固、先加固后施工及边施工边加固等方式进行地铁工程修建,进一步减低施工风险。并且在具体施工中,还可通过以下方法加强地铁施工邻近桥梁的安全风险管理。(1)加固地层。可采用对地面以及洞内注浆的方式对地层加固,来提高邻近桥梁周围地层的稳定性及安全性;(2)建立有效的隔离层。可通过在地铁施工及邻近桥梁间建立灌注桩等隔离层来避免地铁工程在施工中造成的过大沉降问题;(3)加强桥梁地层保护。在实际施工中可根据具体施工条件,扩大承接台面后采用托换的方式保护桥梁底层。

篇(6)

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识码: A

一、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是根据石化企业危险化工工艺的客观状况、系统性能、动态特征、稳定状态、可控制程度等进行科学的导向,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结构。

对于评估指标体系等级的划分要求能够客观的反映危险化工工艺的实际情况,等级划分要科学合理、清晰明确,各个等级都能反映出等级指标中的模式特点,所以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进行设计。

1.评估指标体系等级的划分要求能够客观的反映危险化工工艺的实际情况,等级划分要科学合理、清晰明确,各个等级都能反映出等级指标中的模式特点,层次分明,突出等级特点。

2.在设计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指标体系结构中,要突出等级的代表性,避免各等级之间的影响和连带。

3.指标体系等级划分运用科学的定性、定量方式,将等级评估过程转换为定量赋值计算过程,如遇到难以赋值和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将其分类。

4.等级评估指标体系要建立在实际可行性与可操控的前提下,对于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尽可能的选择可定量获取数据的方式。

二、危险化工工艺概述

1、化工工艺的危险性

化工工艺是指通过原料处理、化学反应、产品精制等化学生产方法,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这些过程通常需要相应的操作条件要求,并需使用特定的仪器和设备,使材料发生物理学上或化学上的变化,而危险化工工艺就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中毒、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工艺。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将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通过相应设备使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其工艺普遍具有连续性强、操作复杂的特点,原料、产品中包含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腐蚀性的物质,且反应多是在高温、深冷、高压等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反应装置的运行、检修、运输、安装等环节也普遍存在危险性。

2、化工艺危险源的具体分析

1)危险化学品。国务院颁发的危险货物品名表与危险化学品名录中,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与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及自燃固体、氧化物及过氧化物、以及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等几大类。可以说,这些化学品在石化生产中都有所涉及,其中一些还是重点石化工业的主要原料与产品。以其中的主要危险气体而言,最为常见的就包括液化石油气、氢气、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等,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从油气田或石油炼制中获得的碳氢化合物,可以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或燃料使用,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并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且极易受热膨胀,在大量被吸入人体后,还会导致窒息中毒等问题;氢气作为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生产中需加入氢气通过去硫和氢化裂解来提炼原油,但气体具有无色无味、燃烧火焰透明等特性,因此发生泄漏时,通常很难被察觉,一旦液氢外泄至空气中,就有可能与空气混合引发燃烧爆炸事故;而其他常见的氨气、硫化氢气体等,也各具可燃性、腐蚀性等危险,必须妥善管理,加强预防控制。

2)反应装置的危险性。化工生产设备的危险性主要来自其生产原料、产品、以及相关工艺条件,催化裂解、常减压蒸馏、延迟焦化以及汽油加氢等工艺中,设备的安装、运行,及维护都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以催化裂化装置为例,该装置主要包括反应器和再生器、加热炉和辅助燃烧室、裂解余热锅炉、油气分离器、气分装置等。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和产物分离3个主要工艺流程,以原油蒸馏所得的馏分油为原料,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裂化反应,以获得轻质油品和液化气等产品,其原料与副产品、产品均易于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有毒,且易泄漏,具有中毒危害。故整个装置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害特性。此外,工艺中的高温、高压等工艺条件和装置自身的缺陷等也构成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

三、重视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1、危险源辨识

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对其工艺中各物质与装置的固有危险性、危险物质容量、温度、压力、操作方式、反应放热与腐蚀性等多个项目分等级赋值并进行累计计算,所得的危险程度再结合其风险指标、危害程度及后果、控制方案等建立完备的资料数据库。以危险物质容量为例,该指标是针对工艺装置中各种反应物的含量,参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或《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等标准进行分级,含量的计算应以反应物的反应形态为标准,有触媒的反应还应去掉触媒层所在的空间。在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和控制程序设计中,还应完善系统中的查询、保存、修改等功能。

2、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研究

1)通过建立危险性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化工工艺的工艺参数进行固有危险性划分,再根据安全生产中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的管理措施进行危险评定,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2)危险性化工工艺的固有危险性可以通过建立定量赋值计算方程,采用计算的方式进行评估,这样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与准确。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突发事故的风险定性的方式进行分类,综合化工工艺风险进行等级评估建立执行标准,将石化企业化工工艺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3、科学进行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

化工工艺应用中,化学反应相关设施仪器安全性、应用材料的运输、属性、冷凝处理、过滤操作、干燥处置、反应混合等环节尤为重要。化工生产中连续的处理过程体现了良好的稳定性,优质的生产效能以及安全等级,因此该环节成为安全评估的首要因素。当然,不同化工工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显现出的特征有所不同。进行比对分析不难看出,间歇工艺体现了更为简单便利性,其操作处理手段具有良好的弹性。在设计阶段中,可应用精准度有效的数据资料,体现了良好的通用性。风险识别过程中,应关注化学反应呈现出的具体路线。一般来讲一类反应会呈现出若干工艺路线,因此我们应比选出应用路线可降低危险物质的总体用量、预防危险事故的模式,并尽量选择无毒害、危险影响低水平的材料。还应有效的掌控过程条件要求的苛刻性,令其限定在较低水平。例如,在应用催化剂对各类化学危险材料进行稀释处理,可有效的降低反应呈现的剧烈现象。还可积极采用新工艺科技手段,降低危险介质的总体藏量,并提升原材料整体应用效能,降低形成废料量。对于各类过程用料以及化学反应辅助剂,应尽可能的回收再利用,进而有效的抑制化学反应变化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良破坏与污染影响。

化工工艺设施在化学反应处理阶段中,还会呈现出偏离健康运转状况问题,进而导致超温超压的危机现象。为此,在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阶段中,应注重选择优质的压力管控装置,并做好各类排泄阀门、防爆安全板、通风连接管路、安全阀门的评估判断,做好关键环节的维护保养。同时应评估各类稳定装置,例如紧急操控设施、冷却系统有否会对化工生产工艺产生危险影响,具体的等级标准。就化工生产中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采用全自动智能管控体系,也可引入程序控制系统。当产生爆炸以及安全火灾等危机事故,则可有效的预防安全隐患的不良蔓延与扩充。另外应全面考量管理维护的可靠性,各类设施管路均应配设必要的阀门装置,令其同检修部件可有效断开,确保操作员工自身安全性。另外还应考量进行安全救援系统设备的科学配设,例如布设洗眼区域以及安全淋雨系统设施等。

4、其他管理内容

其他管理内容包括方案设计与评估、数据管理、预算管理等。要确保安全辨识与评价的可靠、实用,必须对包括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容在内的危险辨识及控制、工艺路线的科学性、作业的安全性、以及工程进度计划等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而针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数据库应具有运行稳定、更新快、可扩充的性能,预算管理则应根据实际风险特点,合理配置安防费用,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结束语:针对化工工艺技术特征、生产危险性进行必要的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明确化工生产安全状况,掌握危险管控点,方能提升管理效益,营造安全可靠的化工生产与工艺应用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建立评价指标是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关键所在,同时也会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产生直接且深入的影响。在选择尾矿库溃坝风险相关指标的过程当中,必须确保所有的评价指标与尾矿坝的正常工作系统特征以及基本情况密切相关,以系统存在的危险状态为目标。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评价指标的建立对评价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评价指标设置过多会造成评价指标结构过于复杂,一定程度上增加评价的难度,评价指标设置过少则可能导致关键性的影响因素被掩盖,难以全面且真实的反应评价对象的可观情况。因此,在对尾矿库溃坝事故的危险性因素进行评估期间,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风险评价指标,才能够指导风险评价模型的建设,以更加真实与可观的反应尾矿库发生溃坝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1、尾矿库溃坝风险指标体系分析

从尾矿库潜在溃坝风险的角度上来说,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系统性原则,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系统全面的反应被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确保评价结果的高度可信;第二,客观性原则,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不受主观意愿的影响,同时广泛征集环境、社会等各方意见;第三,实效性原则,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根据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据以上原则,在针对尾矿库溃坝风险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可选择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防洪标准:该评价指标所指的是防洪保护对象要求达到的对洪水防御能力的标准。通常来说,该指标的设计需要以某一重现期区间内的设计洪水作为参照标准,当然也可以参照实际洪水作为防洪设计标准;

2)排洪设施能力系数:在对尾矿库溃坝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当中,需要从设计角度入手对防洪设施的排洪能力进行分析,根据排洪设施设计能力的异常情况来计算对应的能力系数,并划分相应的等级;

3)滩顶与库水位高差:该评价指标所指的是对尾矿库在运行过程当中的现状是否能够满足最小安全超高以及最小干滩长度的要求进行评估。当然,前提条件是从设计单位入手进行调整,分析在当前堆坝高程条件下,在设计洪水因素影响下库水位的上升高度;

4)平均粒径:该评价指标的是通过绘制砂土粒径级配累计曲线的方式所实现的,通过对级配累计曲线的分析,能够对砂土的粗细度情况,以及粒径分布的均匀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与了解,同时也能够得到有关砂土级配水平的数据资料;

5)下游坡比:该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尾矿库坝体的基本轮廓与尺寸特征,其具体取值与尾矿库坝体自身的抗滑稳定性能力以及渗流稳定性能力密切相关;

6)现状坝高: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尾矿坝现状的堆积高度,对初期坝和中线式、下游式筑坝为坝顶与坝轴线处坝底的高差;对上游式筑坝则为堆积坝坝顶与初期坝坝轴线处坝底的高差;

7)地震烈度: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受地震因素影响而表现的地面震动以及其对地面的影响程度,该评价指标以度作为单位衡量标准,我国当前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个等级,等级越高代表地震的破坏性越大,且该指标与岩土性质,地质构造,震源深度,震级,以及震中距等均有密切关系;

8)堆积容重: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尾矿坝上尾矿砂单位体积的重量;

9)浸润线高度: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坝体内渗流的水面线,是反应溃坝灾害的关键指标;

10)横向裂缝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可用于衡量尾矿坝现状横向裂缝的存在可能导致溃坝灾害的危险程度;

11)纵向裂缝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对尾矿库当前工况下存在纵向裂缝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同时反应因纵向裂缝造成溃坝事件的危险性程度,通常可以根据尾矿库上纵向裂缝的数量进行对应的等级划分;

12)水平裂缝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对尾矿库当前工况下存在水平裂缝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同时反应因水平向裂缝造成溃坝事件的危险性程度,通常根据地质勘查得到;

13)排洪设施完好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被用来反应在尾矿库运行过程当中,相关排渗设施除设计功能外,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的程度;

14)日常管理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反应矿山企业在尾矿库运行过程当中,日常管理的实际能力,该指标与整个尾矿库运行的安全性水平存在密切关系;

1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可反映尾矿库在发生溃坝事件下的应急响应能力以及处置能力;

16)检测设备完好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用于衡量尾矿库监测设施的完备程度和预警方法的有效程度。

2、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模型分析

2.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根据前文中所确定的尾矿库溃坝风险的相关指标,将风险评价模型中各个指标的层次结构进行对应划分:其中,漫顶溃决设置为A1指标,失稳溃决设置为A2指标,渗流破坏设置为A3指标,结构破坏设置为A4指标,管理因素设置为A5指标。结合以上划分标准,可以引入A1~A5指标,得到对应的风险指标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之上,在对权重向量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和法对判断矩阵A中的各个元素以列为单位做归一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经过处理后所得到的判断矩阵为:

2.2 风险评价指标分级

结合已有的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结合工程力学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在风险评价过程中将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对应的评价指标分级方式分别为:

1)A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可继续安全运行,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5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0.75;滩顶与库水位高差>1.5m;平均粒径>0.5mm;下游坡比>5.0;坝高1/20;设计地震烈度>8.0度;堆积容重>2.0t/m3;浸润线高度>8.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0.7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0.75;水平裂缝衡量系数>0.75;排洪设施完好系数>0.75;日常管理衡量系数>0.7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0.75;监测设施完备系数>0.75。

2)B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带有缺陷运行,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100~5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0.5~0.75;滩顶与库水位高差1.0~1.5m;平均粒径0.2~0.5mm;下游坡比3.0~5.0;坝高20.0~50.0m;1/现状坝高1/50~1/20;设计地震烈度6.5~8.0度;堆积容重1.7~2.0t/m3;浸润线高度6.0~8.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0.5~0.7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0.5~0.75;水平裂缝衡量系数0.5~0.75;排洪设施完好系数0.5~0.75;日常管理衡量系数0.5~0.7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0.5~0.75;监测设施完备系数0.5~0.75。

3)C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存在严重缺陷,且必须交由安全监督机构在限定期限内进行治理,并对运行进行密切监视,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50~1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0.25~0.5;滩顶与库水位高差0.5~1.0m;平均粒径0.05~0.2mm;下游坡比1.0~3.0;坝高50.0~80.0m;1/现状坝高1/80~1/50;设计地震烈度5.0~6.5度;堆积容重1.4~1.7t/m3;浸润线高度5.0~6.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0.25~0.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0.25~0.5;水平裂缝衡量系数0.25~0.5;排洪设施完好系数0.25~0.5;日常管理衡量系数0.25~0.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0.25~0.5;监测设施完备系数0.25~0.5。

4)D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无法继续运行,由安全监督机构下令停止使用,治理合格后方可再次投入运行,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

3、实例分析

XX尾矿库,位于XX矿区西北约lkm沟谷中。库区基岩为古老的片麻岩,沟底为第四系覆盖层,坝址处覆盖层最厚为16m。上部以洪积亚黏土为主,中部以坡积碎石和含土碎石主,底部为碎石层。尾矿库由前冶金部鞍山黑色冶金矿山研究院设计。建有两座初期坝,均为透水堆石坝。西坝底标高149.3m,东坝底标高143.5m。坝顶标高都是163.5m,最终堆积坝标高220.0m,总库容约1350万m3。库区纵深约300~800m,库内两条小沟,纵坡较陡,现汇水面积约为0.47km2。设计采用塔一管式排洪系统。排洪塔直径2.0m,侧壁溢洪孔直径0.35~0.30m,排距0.65m,每排6孔。排洪管埋于东坝下,直径l.0m。

以全国尾矿库普查按系统作为立足点,结合对该尾矿库现场实际情况的深入检查,由专家根据该尾矿库现场安全状况进行打分,并根据打分结果进行评价,相关指标的评价结果分别为:防洪设计标准为5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为0.74;滩顶与库水位高差为2.0m;平均粒径为0.43mm;下游坡比为4.0;坝高为163.5m;1/现状坝高为1/163.5;设计地震烈度为8.0度;堆积容重为1.8t/m3;浸润线高度为6.0~8.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为0.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为0.71;水平裂缝衡量系数为0.68;排洪设施完好系数为0.6;日常管理衡量系数为0.6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为0.7;监测设施完备系数为0.66。

利用相关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在C++条件下编程计算,输出结果显示该尾矿库溃坝的安全评价总分值为81.97,对应安全等级为“较好”,即B级,为本尾矿库实际情况一致。

4、结束语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矿山开采工作量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尾矿库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多。但根据已有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尾矿库的安全状况不容客观,各种重大~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溃坝作为发生率较高的尾矿库安全事故之一,已经引起了行业内以及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有备无患,在事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应对与预防措施,就需要根据尾矿库的实际情况,做好对溃坝等安全事故危险性的评价工作。文章即从这一角度入手,重点分析尾矿库溃坝风险的指标评价体系,并根据危险指标构建了对应的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证实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彭康,李夕兵,王世鸣等.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4):1447-1452.

[2]李全明,陈仙,王云海等.基于模糊理论的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6):57-61.

[3]梅国栋,吴宗之.尾矿库溃坝风险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8(2):78-82.

[4]王晋淼,贾明涛,王建等.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4):96-102.

[5]刘来红,彭雪辉,李雷等.溃坝风险的地域性、时变性与社会性分析[J].灾害学,2014,(3):48-51.

篇(8)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126-01

0.引言

开始公路桥梁安全管理的时间晚于建筑行业,所以相关规范比建筑行业稍稍落后。并且由于公路桥梁的起步是从公路建设开始的,公路的安全事故比较少,施工方习惯注重生产多安全风险评估,因此在公路桥梁方面,风险意识也不够。桥梁施工中若是发生事故,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往往是巨大的。评估重大风险源有利于发现施工时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了解易导致事故的风险源头,从而及时对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1.评估重大风险源

1.1 重大风险源的概念

重大风险指的是在当前并没有迹象说明已经造成危险,不过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会导致危险发生的条件或物品。比如说,一个单位过道上,摆放的木材。这些木材自身并不会造成危险,它不是炸药,不过它算重大风险源,这是因为要是万一过道起火,这些木材会加剧火灾严重程度,导致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如果这些过道中摆的不是木材,是装满汽油的箱子,那这些箱子就成了重大危险源。

1.2 事故等级划分

事故按严重程度可以划分为四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人员伤亡多少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程度大小[1]。产生的后果较多时,评定的结果应按照最严重的部分作为划分标准来决定事故最终等级。(1)人员伤亡指的是施工过程中参与人员的伤亡状况,按照伤亡的人数和伤亡程度来划分等级。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以及特别重大这四个等级。(2)直接经济损失指的是出现事故之后直接导致的工程各个项目的经济损失的总数,其中除了有工程的建设费用,还有为了解决事故产生的费用(不包括重建费用)。也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以及特别重大这四个等级。

1.3 风险等级划分

风险的严重程度等级大致可分成四级:1、高,2、中,3、低,4,、可忽略。其中按概率又可分为A-F这6中情况。风险的等级要结合着两者来看,大致也分为极高、高、中、低这四个程度。

1.4 重大风险源分布

公路桥梁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风险源的主要分布部分是深基坑、高墩、悬臂拼装组合梁、安装架桥机等的施工作业[2]。这里主要评估了以上工程的风险等级。

(1)深基坑部分

搭建桥梁的承台时使用的施工方式都是基坑开挖,并且开挖较深。根据实地调查发现,与其他事故相比,深基坑施工出现的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的等级是较大级。在深基坑施工中出现事故的可能性等级是C级(偶尔)。综合事故严重程度和事故可能性两者的等级,可以把深基坑工程事故的风险等级划为I级,表示需要采取防护措施消除风险。

(2)高墩部分

在高墩为主的桥梁中,桥梁的工程造价比重由上构向下构倾斜,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施工要求较高[3]。根据实地调查发现,与其他事故相比,高墩施工中出现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是重大,经济损失也是重大,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事故的可能性等级是C级(偶尔)。综合事故严重程度和事故可能性两者的等级,可以把高墩工程事故的风险等级划为I级,表示需要采取防护措施消除风险。

(3)架桥机部分

架桥机进行桥梁的施工时,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一不注意就会出现操作失误,因此也是重大风险源之一。根据实地调查发现,与其他事故相比,架桥机施工中出现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是重大,经济损失也是重大,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事故的可能性等级是C级(偶尔)。综合事故严重程度和事故可能性两者的等级,可以把架桥机事故的风险等级划为I级,表示需要采取防护措施消除风险。

2.重大风险源控制措施

2.1 深基坑风险源控制

深基坑风险源防控的重点部分是基坑的塌陷、发生爆炸等。控制措施有以下几点:

(1)开挖的深度超大于5米或者出现了地下水或土质情况的变化时,要依据施工场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支护计划;对基坑的支护要考虑到土质状况、工程承载量、所需时间以及场地实际,然后再来设计支护的方案。

(2)当开挖的土层存在水的时候,要在开挖之前就把水排解掉,先排水后开挖,不能在有水的情况下挖土。另外开挖时,发现基坑顶上有裂缝、四周有坍陷或者冒水、冒沙现象时,要立马停止开挖,进行人员疏导和撤离,避免发生危险区。再排除风险之后,再重新开始施工。

(3)在有基坑支护的出现时,基坑开挖要格外小心,避免施工破坏了支护措施;当施工过程遇到地下水的出现时,要进行排水措施,依据水文和地质情况进行深基坑的开挖工程。

2.2 高墩风险源控制

高墩风险源防控的重点部分是高墩塌陷、高空坠落等部分。控制措施有以下几点:

(1)在施工的墩台四周设立警戒区,分界线到墩台的最短距离不能低于该桥墩总高度的十分之一,并且至少要达到10米。在施工场地无法满足条件时,要使用其他足够安全的措施来进行保护。

(2)在设计爬模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墩台的架构、采用的技术、采用的硬件设施以及施工场地情况,根据实际来设计工程的具体流程,并使用合适安全的施工技术。

(3)施工场地要在显眼的的地方施工最大荷载值,合理分配施工设备、施工人员和工程所需材料,严禁出现超出允许负荷的情况。另外,工程材料如水泥、钢材等不能堆放在爬模装置的旁边,影响装置的正常爬升。再需要对爬模装置进行拆除的时候,要严格按照专门的规范和符合实际情况的拆除方案来进行。

2.3 架桥机风险源控制

架桥机风险源防控的重点部分是坍塌事故。控制措施有以下几点:

(1)依据施工场地的条件,以及施工的天气、周期长度等来选择合适的架桥器械。在不同的温度和天气状况下,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还要综合考虑到梁板的大小,桥粱的宽度,桥墩的高度,设计合适的架设方法和采用的技术。

(2)采用架桥设备时要遵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熟悉操作的相关说明,操作员在正式进行操作之前要进行试吊操作,保证操作技术的合格性并签署保证协议。不是定型的架桥设备在投入施工前要经过严格的工程设计,确定施工的强度、设备的承受力、架桥机的稳定性,确保它们符合桥梁吊装的要求,设计完成后要整理出一份规范的文件。

(3)在架梁施工开始前,要告知全体人员施工可能出现的危险,和他们签订自愿基础上的安全文件;如果架梁的位置不利于操作,要采取具体的防护措施,避免出现架桥机的坍塌事故,尽可能地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就公路桥梁的施工安全问题,分析研究了施工安全的重大风险源,对公路桥梁的重大风险源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一定的控制重大风险源的措施。众所周知,安全是进行施工的首要前提,为保证公路桥梁的施工安全,对重大风险源的评估和实施控制十分必要。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并参考国内外的先进公路桥梁建设经验,结合施工设计与工程图纸,来确定公路桥梁工程的主要风险因素,划分恰当的风险等级。在正确评估重大风险源的基础上,采取安全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风险源,推动公路桥梁的安全建设工作,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全面落实,为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户外健身活动,室外健身场所的建设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室外健身场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室外健身器材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另外,考虑到室外健身器材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或人为破坏,因此还应具备一定的抗腐蚀性与防盗性能。由此看来,相较于普通机械产品,室外健身器材的质量要求明显更为严格。目前,国内有关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的研究还十分少见。为此,本文围绕该课题展开系列探究,为降低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的意义

(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概述

因产品质量因素的不确定性,对使用者、监管部门与社会等造成的影响即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产品自身质量存在问题、质量监管部门相关工作未落实到位、消费者的错误使用等方面,均为产品质量安全凤霞的主要来源。不得不说,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爆发,将会对消费者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使监管部门声誉受损,十分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为避免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印象,贯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工作直观重要。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充分考量,提前预估可能会出现的质量安全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避,从根本上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二)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的评估

其实,对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进行评估,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以便后期根据这一系列影响因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安全风险。对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进行评估,首先要对室外健身器材常见安全事故进行初步调查,经过分析总结,了解引起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前文中提到,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与产品本身质量问题以及使用者自身操作不当所致。就我国目前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人员更侧重于对人身财产安全的研究。由此看来,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应将会对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产品质量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

(三)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就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生产水平十分有限,企业诚信道德沦丧,监管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均给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则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室外健身器材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稳定的室外健身场所,使全民健身事业得以顺利开展。另外,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为企业技术的改良与创新提供科学依据,从根本上改善产品的质量,降低安全风险。风险实践研究的结果,能够帮助相关监管部门明确管理目标,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出有关部门监管督查的重要功能,为产品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二、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实践分析

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产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估已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确保风险评估工作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于价值,首先要对已发生的由室外健身器材安全事故进行分析,结合该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特点,确定研究方法,从早期设计、投入生产、正式安装以及后期维护等缓解着手,全面落实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一)风险程度等级的划分

模拟现实中,室外健身器材的使用场景,分析、检测场景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本文选取某市一居民社区安装的室外健身器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将当地安装的健身设施,如肋木机、健骑机、太极揉推器、组合训练器、上肢牵引器等室外健身器材纳入模拟环境中。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曾经引起安全事故的器具与潜在的安全隐患。最终发现,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主要包括:器材零部件松动、产品表面处理差、器材安装说明不够详细规范、健身器材结构设计不符合原理、设施原料选用不当、安装操作不符规范以及后期维护管理不及时等。按照安全事故的特征,可将风险程度等级划分为:一般:伤者可自行处理伤口,无需就医治疗;严重:伤者需要就医治疗,身体受到严重损害;十分严重:伤者身体永久性残疾或死亡。

(二)安全事故发生风险的等级划分

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指的是风险源与使用者相遇的几率,该值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室外健身器材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对安全事故发生风险进行分级:A级:安全事故发生几率超过50%,事件发生无需特定条件,随时有可能发生;B级:较为常见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大约在15%左右;C级:发生几率比较小,属于小概率事件;D级: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该事件的发生一般需要特定条件(如: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

(三)风险综合等级划分

结合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分析,对室外变身器材风险进行综合等级的划分。该环节最终获得的结果,是后期开展室外健身器材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综合风险等级最为严重的风险源主要包括:器材原料含有有害物质、外形设计结构不符规范、设施安装存在违规操作、周边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当质量安全风险在允许范围内,即可完成风险评估工作;一旦未达标,则需要反复进行质量安全聘雇,直至安全风险降低到可行范围内。

经综合研究最终发现,室外健身器材因种类不同、各类检测参数不一致,因此风险等级也会存在差异。经实践研究,能够对某一特定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预测,了解该器材对人生安全的危害程度。另外,还能对产品的各种危害性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以便更好地落实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控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是为使用者人身安全提供良好保障的关键。利用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能够更加明确室外健身器材存在的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由此看来,对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实践探究意义重大,后期研究还应继续跟进,为促进全民户外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焦宏彤.室外健身器材安全不容忽视[J].大众标准化,2012,25(02):24-25.

篇(10)

1 等级保护思想

等级保护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对信息安全的研究和应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以ITSEC、TCSEC、CC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安全评估准则相继出台,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行业所引入。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信息系统安全防护问题,199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147号令),明确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至此,等级保护思想开始在我国逐渐盛行。

我国的安全等级保护主要对国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其核心思想就是对信息系统分等级、按标准分类指导,分阶段实施建设、管理和监督,以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正常运行和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由低到高划分为五级,通过分级分类,以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为支撑,实现不同等级的信息安全防护。

2 烟草行业引入等级保护思想的意义

烟草行业高度重视等级保护工作,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能有效地提高烟草行业信息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整体水平。

2.1 开展安全等级结构化安全设计

安全等级保护在注重分级的同时,也强调分类、分区域防护。烟草行业虽强调分类、分区域,但存在一定局域性。同时,由于缺少分级准则,差异化保护尚未深化。引入等级保护思想,有助于深化结构化安全设计理念,通过细分类型、划分区域,全面梳理安全风险,明晰防护重点,构建统一的安全体系架构。

2.2 注重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等级保护工作遵循“自主保护、重点保护、同步建设、动态调整”四大基本原则,其“同步建设、动态调整”原则充分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烟草行业在全建设“同步”思想方面体现不深,未在系统的建设初期将安全需求纳入系统的整体阶段。引入新思想,明确新建系统安全保护要求,提升安全管理效率。

3 等级保护在烟草行业的实施路径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内容主要涉及系统定级备案、等级保护建设、风险评估与等级安全测评、安全建设整改。烟草行业推行等级保护工作,其实施路径主要有几条。

3.1 信息系统安全定级

主要包括信息系统识别、信息系统划分、安全等级确定。其中,原有信息系统根据业务信息安全重要性、系统服务安全重要性等方面综合判定,合理定级。

3.2 等级保护安全测评

在等级保护环境下对信息系统重要资产进行风险评估,通过等保测评,发现与等级保护技术、管理要求的不符合项。

3.3 制订等级保护实施方案

依据安全建设总体方案、等级保护不符合项,全面梳理存在问题,分类形成各层级问题清单;并合理评估安全建设整改的难易度,全面有效制订等级保护方案,明确安全整改目标。

3.4 开展安全整改与评估

根据等级保护实施方案开展建设,具体主要包括安全域划分、产品采购与部署、安全策略实施、安全整改加固以及等级保护管理建设等。并不定期开展安全评估,不断巩固信息安全与信息系统安全。

4 基于等级保护的烟草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根据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路径分析得出,等级保护与信息安全体系存在许多共性,有较好的融合度。因此,探索基于等级保护的行业信息安全体系具有深刻意义。

信息安全体系的核心是策略,由管理、技术、运维三部分组成。在等级保护思想的融合下,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分级保护、分类设计、分阶段实施”。根据等级保护思想,烟草行业信息安全体系概述有几点。

4.1 分级保护

烟草行业的信息安全体系以信息系统等级为落脚点,实行系统关联分级,具体分为人员分级、操作权限分级、应用对象分级。首先确定使用对象的范围。对人员实行不同分级,即人员、可信人员、不可信人员等;其次,根据人员分级,划分操作权限,即高权限、特殊权限、中权限、低权限等;最后根据业务信息安全等级和应用服务等级,明确应用系统等级,即一至五级安全等级。通过“人员—操作—应用”的关联链,制订分级准则,从而达到分级保护的目的。

4.2 分类设计

信息安全体系分类设计,主要涉及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边界三方面的结构化设计。

4.2.1 类型设计

根据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以及安全体系特点,分为技术、管理和运维三大类型,并进行类型策略设计。其中技术要求分为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等四部分,管理要求分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等四部分。运维要求分为系统运维管理、系统运维评估等两部分。

(1)技术策略注重系统自身安全防护功能以及系统遭损害后的恢复功能两大层面。如主机管理,其中主机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入侵方法等标准要按级体现;而不同的策略同样也要根据两大层面按需设计。

(2)管理策略注重管理范围全面性、资源配置到位性和运行机制顺畅性。诸如安全管理机构是否明确了机构组成,岗位设置是否合理、人员配置是否到位、沟通运行机制是否顺畅等。

(3)运维策略主要体现运维流程的清晰度、运维监督考核的执行度。诸如系统运维管理是否明确运维流程及运维监督考核指标,诸如重大事件、巡检管理、故障管理等。通过分类设计达到结构化层级要求。

4.2.2 区域设计

区域设计主要指安全域。安全域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横向划分和纵向划分,横向划分按照业务分类将系统划分为各个不同的安全域,如硬件系统部分、软件系统部分等;纵向在各业务系统安全域内部,综合考虑其所处位置或连接以及面临威胁,将它们划分为计算域、用户域和网络域。

烟草行业根据体系建设需要,将采用多种安全域划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区域划分。

(1)以系统功能和服务对象划分烟草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域和一般应用系统安全域。采取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防止重要信息系统数据被其它业务系统频繁访问。

(2)以网络区域划分烟草行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区、应用服务区、管理中心、信息系统内网、DMZ区等不同的安全域。数据存储区的安全保护级别要高于应用服务区,DMZ区的安全级别要低于其它所有安全域。

4.2.3 边界设计

要清晰系统、网络、应用等边界,通过区域之间划分,明晰边界安全防护措施。边界设计的理念基于区域设计,在区域划分成不同单元的基础上,实行最小安全边界防护。边界防护本着“知所必需、用所必需、共享必需、公开必需、互联互通必需”的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管理原则实施。

4.3 分阶段实施

烟草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从应用系统需求开始,分阶段推进体系建设。

4.3.1 明确安全需求

为保证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能顺利开展,行业新建系统必须在规划和设计阶段,确定系统安全等级,明确安全需求,并将应用系统的安全需求纳入到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和验证,以避免信息系统后期反复的整改。

4.3.2 加强安全建设

要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根据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以类型、区域和边界的设计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安全环节的监督,及时跟踪安全功能的“盲点”,使在系统建设中充分体现安全总体设计的要求,稳步推进安全体系稳步开展。

4.3.3 健全安全运维机制

自系统进入运维期后,要建立健全安全运维机制。梳理运维工作事项,理顺运维业务流程,并通过制订运维规范、运维质量评价标准、运维考核标准等,规范安全运维管理,提高安全运维执行力,以确保系统符合安全等级要求。

4.3.4 开展全面安全测评

在安全建设阶段,对行业现状要全面诊断评估,尤其是对已定级的信息系统,加强安全测评,形成安全整改方案,并结合安全体系设计框架,按阶段、分步骤落实,注重整改质量与效率,降低安全风险。

4.3.5 落实检查与评估

检查评估必须以安全等保要求为检查内容,充分借助第三方力量,准确评估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并及时调整安全保护等级,不断促进行业信息安全工作上台阶。

5 结束语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等级保护思想的引入,以其保护理念的先进性和实施路径的可行性,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烟草行业将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切实提高烟草业务核心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行业系统的安全、稳定、优质运行,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Z]. 2007-06-22.

篇(11)

【关键词】

大型企业;资产风险;保险管理

一、风险及保险管理理论

(一)风险的定义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所称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

(二)保险理论概念

保险是保险人将大量同类风险汇聚起来,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的形式建立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发生了由于约定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或发生了人身保险事故时,由保险人进行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

(三)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

风险管理与保险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处置风险的强有力手段。其中风险是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共同对象;同时风险管理与保险相辅相成,人们主要通过保险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和个人的风险,而保险公司通过承保大量的同质风险,通过自身防灾防损等管理活动,力求降低赔付率,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

二、大型企业资产风险评价方法

(一)建立风险评价模型

在对企业资产风险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半定量法综合考虑风险影响、风险概率和风险探测度等三方面因素,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对企业资产风险做进一步分析。

半定量法是目前操作性较强的一种风险评价方法,其中风险值=严重度×频度×探测度,旨在将风险评价由定性向定量转化。在进行风险评价时,首先将风险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事件发生前的探测度三个维度,从低到高划分为“110”十个等级;然后选取近几年风险事件发生的频度作为风险概率可能性,风险每次发生的获赔金额与人身安全中取最大损害作为严重性,风险发生前的可探测程度作为探测度,计算出具体风险事件的风险值;最后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将风险事件按照严重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低风险等级、较低风险等级、中等风险等级、较高风险等级和高风险等级。

1、严重度标准

按照损失费用和人身安全中取最大原则,对风险发生的严重程度分为十级,从大到小分别为:特别严重、比较严重、严重、高、较高、中等、低、较低、轻微、无等。

2、频度标准

按照风险发生的频率,把风险频度分为十级,从高到低分别为:特别高、非常高、较高、高、中上、中等、中下、低、较低、轻微等。

3.探测度标准

按照风险发生是否可以探测,把风险探测度分为十级,从高到低分别为:几乎不可能、微小、中等、高、很高、几乎肯定等。

4.风险等级划分

将风险的严重度、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探测度三者相乘,得到一个风险值,按照风险值的大小,把风险分为五级,从高到低分别为:高、较高、中、较低、低等。

(二)企业资产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和变异程度,结合其它因素全面进行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及探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大型企业资产风险保险管理建议

(一)保险安排建议

1.险种选择可以更加优化

目前大部分企业投保险种中,主要侧重于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雇主责任险以及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传统险种,立足于转移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伤害,同时保障员工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由于意外伤害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人身损失。因此在险种优化方面,建议企业在目前投保险种的基础上,增加利润损失险、货物运输险、建筑工程一切险等险种。

2.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的保险策略

建议企业对风险高发地区,可以考虑主要由市场化保险公司进行承保,并进一步加大资产保险的投入力度。对风险中等发生地区,可以在其现有投保范围与险种的基础上,考虑主要由自保公司进行承保。对风险发生较低的地区,同样可以在其现有投保范围与险种的基础上,考虑主要由自保公司进行承保。

3.在月份上采取差异化的保险策略

企业可对全年各月份风险发生程度进行分析,在月份上采取差异化的保险策略,进一步加大在风险高发时段的资产保险力度。

4.主要风险原因重点投保

分析历年来企业风险发生情况,评估出风险高发事项,并针对这些风险高发事项引起的资产损失进行重点投保,使资产风险得到有效转移。

(二)风险预防建议

1.每年发生的主要风险事项具有重复性,在日常管理上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主要的风险发生。

2.风险发生在月份上非常有规律,且发生的原因相近,因此在风险高发期来临前基层单位就要加强巡检,采取预防措施,做好风险预防准备。

3.对于风险高发的地区,企业要加强督察和管理的力度,特别是在高发时期,更要重视和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以预防较大风险事件的发生。

4.加强风险的日常管理。广泛收集有关风险的相关信息,积极采取措施,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做好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工作;取得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的支持;加大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杜绝习惯性违章。

(三)全面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