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博物馆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博物馆发展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广大民众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文化教育机构,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一、我国博物馆的现状

(一)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城市及所代表区域科技、人文、资源等综合实力的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公布,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4510家,比2013年度增加了345家。从博物馆举办主体看,国有博物馆3528家(文化文物部门所属2798家,其他部门所属730家),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增速尤为显著,比2013年度新增171家,在博物馆中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19.5%上升至21.8%。从博物馆分类来看,综合类1743家,历史纪念类1840家,艺术类411家,自然科学类196家,专题类(含其他)320家。虽然仍以综合类、历史类为主,但博物馆的体系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完善。现阶段是我国博物馆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跨入新世纪后的近10年中,每年平均增长200多家。而我国改革开放前全国博物馆总共不到350家。可见近30多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如雨后春笋增长之快。

(二)展览注重体验与互动

最早体现参与体验和交互作用的展示方式的是各类科技博物馆,这种方式不仅在展示内容上贴近了参观者的生活,还通过与观众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展示了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随后这种展示方式被引入到其他类型的博物馆。而今,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手法的主流发展趋势。在博物馆的工作中,互动理念首先在陈列设计中得以实施。在陈列中设计出互动项目,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使观众融于其中,观众、展品、展线、展览环境等诸多因素有机的融和,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总体看来,陈列中互动内容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互动项目与陈列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陈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第二,互动项目是陈列内容的延伸,起到对陈列内容的补充作用。第三,开辟独立的空间设置全方位的“互动展览”, 通过各种新技术结合博物馆藏品的展示方式,给参观者以新的参观体验。

(三)休闲观念逐步确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已经不满足于以往那样简单的参观浏览,他们渴望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更多方面的体验。尤其是青年和中年观众群体,他们不只是来看看博物馆展览中的珍贵藏品或者去科普教室听一场科普讲座,而是希望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放松休息,购买一些体现博物馆文化和历史文化之类的纪念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参观者的这种需求,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从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属于起步阶段,一些中大型博物馆也在拓展休闲娱乐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二、当下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一)展示内容和手法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博物馆从整体上来看,无论从规模、管理、收藏,还是展陈、科研、宣传等,都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管是博物馆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还没有顺应参观者的变化而变化,很多博物馆还普遍存在展示内容及方式陈旧死板、不能适应当下参观者需求等状况。

(二)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博物馆的管理者很少或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而在国外发达国家,通常在各类酒店、餐饮或者娱乐场所都能看到本地关于博物馆的宣传介绍资料;在大众媒体上,总有各样的宣传短片,宣传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信息;馆内通常都有精美的介绍资料免费提供给观众,场馆内设置的小商场有各种反映博物馆特色的精美纪念品。

(三)人员和经费相对短缺

博物馆属于社会公益性单位,由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博物馆的编制也被削减,而观众对于博物馆的社会化的功能不断攀升,造成博物馆人手紧张,致使有些比较重要的岗位使用编外人员担任,编外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由于有些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博物馆经费不能保障,使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对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一)重视观众的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期,而博物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本地观众的积极参与。这些观众主要是学生、家庭和个人爱好者。对学生来说,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如果结合了实物陈列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从而增进学生对自然、科技的兴趣;家庭类的参观者一般都由家长陪同孩子来参观,是希望孩子通过参观博物馆开阔视野,增加一些感性知识,同时也是希望在空闲的时候能够与家人一起有一个好的参观体验。

(二)引入企业营销的观念

虽然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同时很多已经建好的博物馆,却出现开馆时人山人海,随后不久门庭冷落的情况。因此,要让观众源源不断来馆参观,就应当逐步地将行销学的有益理念引入到博物馆的经营中来。要有明确的定位,进行观众调查了解观众的需求,根据广大观众的需求举办各种展览。同时,对已经推出的展览,要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让感兴趣的观众及时充分地了解到这些展览信息。博物馆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不能只等观众自己上门来参观,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观众来博物馆参观,让博物馆的展览成为人们生活之中有益的组成部分。

(三)更广泛地融入社会

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陈列展示和教育活动的互动上,更需要建立良好有效的公共关系,使博物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形成与公众的互动。也就是要将博物馆互动理念从“观众”这单一层面拓展到“社会”的整体层面中去。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之友,他们担当着“公众”与“博物馆员工”双重角色,是连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志愿者、博物馆之友属于热爱、关心、支持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博物馆的工作实践中,可以把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以“公众”向“公众”传播的方式融进社会,同时又会把“公众”的认知和愿望及时反馈到博物馆中来,达成一种“互动”。 此外,博物馆的网络建设、专家讲座等各项活动也都是博物馆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内容,应认真抓紧抓实。

(四)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都以“突出个性”“彰显特色”作为追求目标,在文物(标本)征集、宣传教育、展示交流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博物馆,以及具有特色的陈列展览。可以说个性化理念在博物馆同仁中已经达成共识。 但是在各地博物馆突出特色和个性发展的同时,有一种新的趋同化趋势在蔓延。最严重的就是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的趋同。虽然各个博物馆内容设计各具特色,但在展现形式上却大同小异,特别是声光电的运用、景观的制作等雷同之处相当普遍,甚至有照搬照抄现象。这种现象的另一层隐忧,就是将陈列流于某种形式,而不去挖掘展品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现象,不断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五)倡导和宣传低碳环保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护环境、生活低碳已成为时下生活的关键词而逐渐深入人心。博物馆作为科学文明的传播基地,应勇担社会责任,倡导和宣传低碳理念,推行低碳实践。博物馆应成为低碳、环保理念推广的前沿。博物馆在陈展中要倡导“绿色陈列”,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室内环境质量和环境新技术应用水平。如在陈列展示中降低光照能耗;在设计和设备使用上尽量使其延长使用寿命;在材料采用上要购置无环境污染的材料;在施工、制作阶段进行无污染化运作等。

(六)不断增强休闲功能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与追求高品味的文化生活,博物馆已经成为大众休闲的最佳选择。其休闲功能正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迸发出来的,现今的博物馆已不只是获取知识的场所,人们对博物馆的期望已不仅仅满足其观赏藏品和储存知识的功能,还需要具有文化交流及娱乐休闲的功能。这就要求博物馆从业者更新理念,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不断加强藏品内部联系的研究,充分体现“本主义”和“精品意识”,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应该力求优化组合内部资源,在传统功能上增加和拓宽各种新功能,以适应公众在休闲时代里的消费趋势。 休闲理念在博物馆中的体现主要是“寓教于乐”。教育与休闲本是博物馆功能中不同的两端,但却是彼此交融、互相联系,整合这两项资源既是博物馆应对自身发展的抉择,也是社会对博物馆功能的要求。

四、结语

篇(2)

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文化场所,是了解民族历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其核心的价值体现在对这一窗口和阵地的充分利用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上

拓宽了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宣传展示渠道。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办馆主体单一,多为国家兴办;涉及门类较少,大多属于历史文化类;数量不多,质量偏低,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博物馆国办、行业博物馆的建立,使博物馆举办运营模式多样;特别是行业博物馆的建立更加丰富了文化、自然、科技展示内容,具有较大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承载能力,扩大了民族区域特色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实用科学技术的传播途径。

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实物资料。收藏、保护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在推进博物馆基础建设的同时,各博物馆重视各类文物和实物资料的收集、征集。目前各类博物馆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新增各类藏品万余件,使一些珍贵的和濒危的文物和实物资料得到妥善保护。

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是群众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休闲体验、愉悦身心的场所。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已建成的博物馆,不但数量增加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求知、休闲的场所,而且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展陈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改进,部分博物馆以其浓郁的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为群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群众走进了博物馆。

促进了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本身就具有吸引群众、聚集人气的功能,可以带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着间接的经济效益。有部分展馆,博物馆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的名片,为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审视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工作,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和条件制约,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和发展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部分行业专题博物馆由于受经费和人员条件的限制,在免费开放过程中出现诸如随意闭馆、缩短开放时间、不能按时开放,一些博物馆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影响到博物馆免费开放效果和服务质量。一是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资金有限,绝大多数博物馆没有正常运行经费,对外开放受到影响,部分博物馆只能实行预约参观制度。各行业博物馆运行经费由行业系统及博物馆建设方自行解决,实际也只解决了人员经费和少量的电费,文物修复和保护经费极为有限。部分博物馆为节省日常开支直接就缩短了正常开放的时间。

无专设机构和专职人员,专业人才匮乏。目前西部地区部分博物馆无专设机构,从业人员多从行业内部抽调人员兼职管理,各类博物馆专业人才匮乏,在博物馆藏品研究、文物修复和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十分紧缺。由于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各博物馆引进专业人才重视不足。导致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展览交流等各项业务工作不能有序开展,也影响博物馆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管理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博物馆管理人员对博物馆管理、布展设计、藏品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专业素质不高,导致部分博物馆管理制度缺乏,藏品管理混乱。同时由于部分博物馆出于展示自己行业发展成就和收藏的目的,并不重视博物馆管理和运行的规范化水平,致使部分行业博物馆在展陈、管理和运行方面较为混乱,影响到博物馆规范化建设,也影响到博物馆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博物馆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管理和展陈手段不能满足现代博物馆发展需要。部分馆陈列布展方式整体上表现出手段单一、陈旧,部分博物馆在展陈手段方面出现重复,不能很好好的表现出自身特色;在布展内容方面,部分博物馆布展的实质性内容较少且较为老套,内容更换缓慢,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强,从而使得现有的部分博物馆参观者不多。

总体上讲,西部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运行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建设水平和层次不高,数量较多,质量比较低,远远落后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规范管理,促进博物馆有序发展。为全面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巩固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成果,强化博物馆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博物馆管理办法》要求,对申请建立博物馆的各项指标严格审查,确保博物馆质量。加强博物馆监督检查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博物馆的年检工作。积极开展对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按照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逐步开展对行业和民办博物馆的运行评估,把开放时间和参观人数作为最重要的指标考核,探索建立全区行业民办博物馆评级制度。

加大投入,促进博物馆持续发展。各级财政对博物馆的投入是博物馆运行发展的基础,发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些投入已经不能满足博物馆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博物馆方面投入,切实帮助解决博物馆经费保障问题,建立政府对博物馆单位的资助机制。

篇(3)

一、加强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基层博物馆是传播文化、保护文物的基层窗口,因为基层一般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直以来基层博物馆无法摆脱管理模式落后、经费投入少、基础条件设施差、缺乏专业人才、政府不够重视等各种问题的影响,造成生存环境艰辛、无法健康发展的局面,在展览陈列、收藏文物保护、服务手段、发挥教育功能等方面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更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使保护国家珍贵文物的职责很难落到实处。现在国家已经高度重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改善与提升广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问题,全社会也非常广泛的关注这些问题,所以加强基层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博物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落后。基层博物馆因为体制影响,没有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比较落后,影响了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大多基层博物馆对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缺乏认识,不能正确摆正博物馆和社会的关系,不能将服务社会、展览展示的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博物馆工作不能被广大群众和社会认可。(2)缺乏经费。经费问题是基层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主要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善。基层财政部门按年依据编制人数支付博物馆事业经费,也就刚够支付博物馆职工的工资经费,其他发展经费有很大的难度,限制和制约了博物馆业务的发展和博物馆建设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基层博物馆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博物馆基础设施和规模、服务设施、展览设施等都比较落后,都面临扩建与层次提高的情况,缺乏经费是影响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3)专业人才不足。基层博物馆专业人才大多具有知识结构不良,专业素质较低等情况,特别是文博专业高学历毕业生极少、专业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层博物馆的良好发展。因缺乏经费的问题,基层博物馆在引进人才方面成效较低;同时一些基层博物馆作为解决相关人员就业的一个途径,也造成了对专业人才引进的影响。(4)缺乏交流合作。一直以来基层博物馆大多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合作,一些馆藏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展览场所,发挥不了文物自身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博物馆之间缺乏交流合作这种状况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促进基层博物馆发展的对策

(1)创建资源整合新模式。加强博物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区的人文、自然及社会特征对博物馆进行合理发展规划。注重提升和强化目前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推动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或专业特色的专题类博物馆发展。积极开展关于博物馆资源整合新模式的探索,推动基层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以及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2)加强设施建设。政府主管部门应对基层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彻底的普查,然后制定科学有序的基层博物馆设施建设方案,分步进行基层博物馆设施的完善及巩固。加强基层博物馆的硬件例如库房、展厅及有关设施等方面,对博物馆的机构设置、人才结构、管理水平等软件也要加强建设。还可以通过建立以基层博物馆为对象的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对博物馆进行达标与考核活动,加强对博物馆工作的推动作用,提升博物馆管理工作及社会服务的质量。(3)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基层博物馆除了争取财政支持外,还要积极扩大经费来源渠道,提升博物馆的使用效益。(4)开发旅游市场。积极开发基层物馆的旅游资源,从藏品导向转为社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及服务对象的要求。开展对游客心理的研究,以便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旅游服务。基层博物馆可以开展旅游市场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可以得到较为丰富的群众反馈信息及游客需求和建议,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研究,为几层博物馆开展旅游服务创造新局面。(5)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博物馆要强化与行业学会、协会及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研究。同时利用他们加强人才资源整合,实现人才共享,还可以采取委托培养等方式,强化对自身人才队伍的培养,尽快提升基层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从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篇(4)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篇(5)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一般概念

博物馆主要是依托其中藏品与主要设备的特定性条件,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其教育性特点,而从灵魂深处触动人的心灵。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是依托于文物标本基础之上的,依照一定形式的表现主题与艺术表达方式,实现二者的有序融合。博物馆除了陈列保存展品之外,便是让受众可以从中学习知识,因为博物馆展示的物品特点鲜明,这些学习素材是书本学习素材难以比拟的。

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是参照博物馆所牵涉到的各种学科研究成果,把博物馆当中的各项文物依照科学具体的方式排布在展厅之中,结合展厅中的其他资源将其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文化传播结构。博物馆各种馆藏文物之间的排列组合,以及博物馆解说人员的阐述,让观众从中了解到藏品之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博物馆展览属于博物馆开展社会化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

二、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

当下很多的县级博物馆缺乏高度的文化思想认知,这对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例如文化经济分离、文化建设无关紧要等等。另外,县级博物馆的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理念,博物馆在基层设立犹如一个摆设,没有发挥到陶冶群众情操的作用,其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博物馆只是保存文物的场合,缺乏宣传创新,群众也不会主动到博物馆参观。

三、提升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措施

(一)立足本县,找准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县级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层馆,在展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家大型博物馆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县级博物馆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发挥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上,要立足博物馆所在县市的实际,探索适合本县博物馆管理的发展方向。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县级博物馆可以从此处着手,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地方志博物馆一方面为群众全面的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提供了场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立足本县,找准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县级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层馆,在展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家大型博物馆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县级博物馆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发挥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上,要立足博物馆所在县市的实际,探索适合本县博物馆管理的发展方向。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县级博物馆可以从此处着手,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地方志博物馆一方面为群众全面的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提供了场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加强合作,拓展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渠道。只立足于本地历史文化和特色环境开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会造成固步自封和文化的缺失。因此,县级博物馆要认清形势,加强与大型博物馆以及县级兄弟馆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积极的宣传活动,号召社会力量加入博物馆事业。通过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开辟出一条共同宣传历史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的渠道。加强与学校、机关的协同联系,建立博物馆教育基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广大群众都能参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事业之中。

(四)广开门路,开拓多元化的教育传播渠道

1、博物馆同各类学校联系,一起组织活动,来丰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例如举办:“六一”儿童智力竞赛、“参观博物馆有奖知识征文比赛”“我爱家乡――博物馆演讲比赛”“暑期中学生智力竞赛”等。这些活动以竞赛的形式,使孩子们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从而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2、出门搞展览。一些学者认为,出门搞展览有两条途径:一是把某些有中国特色的展览到外国展出,这样既能增加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学术、文化交流,又能增加外汇收入。二是将观众爱看的一些小型展览到全国各地进行流动展出,以此来普及科学、文化和历史知识。笔者认为这两种途径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因为只有把展品带到观众面前,才能使观众从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3、专题讲座。博物馆可根据馆藏特色,把一些历史事件、先贤英烈等编写成专题报告,组织馆内专家或馆外相关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部队、工厂、机关等单位作专题报告或讲座,直接深入这些单位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4、教育普及性出版物。一方面博物馆可以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文物方面的图册、挂历以及相关方面的科普刊物等;另一方面,为了方便观众的参观,博物馆可以编写各专馆和重点特展的基础知识简介,放在各专馆入口处,免费供观众抽取使用。这种书面材料应小型而简洁,且生动多彩,既可以帮助观众参观及理解陈列展览的内涵,又可以作为一种纪念物被带出博物馆,使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得以有效地向社会延伸。

(五)强化队伍,保证县级博物馆发展的人才。博物馆是文化事业单位,县级博物馆与大型博物馆的区别还在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上。因此,提升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要选用一批具有专业知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能够以专业的眼光体察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还能以专业的知识开展博物馆展览活动来满足群众的需求。文物自身的特殊内涵决定了博物馆是专业性很强的部门,要求有专门技术人员对文物进行维护、研究与开发。因而县级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完美发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四、结语

综上,县级博物馆需要强化其社会责任感意识,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催化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调和剂。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紧绷状态,精神熏陶已经成为人们极度匮乏的一方面内容,因此县级博物馆需要有效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并找寻全新的管理模式,用全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为基层大众奉献一笔丰富的精神食粮。

篇(6)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1

1 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联盟发展现状

1.1 高校图书馆联盟现状

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um)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图书馆联合体。高校图书馆联盟是指将高校图书馆联合起来,共享校内资源的联盟模式。由于大量网络信息资源的普及,校内多数用户通常不会选择图书馆数据库进行访问,只有少数用户会在查找文献、撰写专业论文时,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这体现了用户学术认知较弱,纵使开展了高校图书馆联盟服务也很少被利用,图书馆联盟发展至今,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1.2 高校档案馆、博物馆发展现状

档案馆联盟是指档案将利用服务向基层延伸,以服务民生为重点,加快探索和推进区域内档案信息远程共享的工程,在国家综合档案馆之间实现民生档案信息数据库共建共享,利用者所需档案信息只要保存在其中某个档案馆内,既可在首访的档案馆查阅又能在异地开具档案证明,无需往返奔波。高校档案馆联盟目的在于收集、整理、传递教职工档案信息,而这类信息通常不予公开,所以才会出现高校档案馆用户利用率低的情况。

高校博物馆是高校的品牌,具备以下特征:专业性强、深而不博、相对封闭、利用率低、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因此很多的高校博物馆都有针对性地陈列展品。

2 三位一体服务联盟设想

2.1 继续扩大图书馆联盟程度

目前而言,图书馆联盟的范围不够广以及共享的资源还较少,拥有大量馆藏数据的图书馆并没有加入,一些高校图书馆觉得自身馆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不需要联盟,但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下,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也能实现学生升学档案的传递、共享。在实体图书馆之间,也应当建立相应的开放战略,实现各大院校的沟通交流,学生只有不断吸收各类图书资源,拓宽兴趣范围,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2.2 档案馆与博物馆连为一体

高校档案馆与博物馆二馆一体化建设,在使高校博物馆建设拥有雄厚史料基础上,大大促进了高校档案的开发利用。综合档案馆与博物馆的工作职能将实现历史展示、文化传播与科技创新三者的融合。不仅如此,将高校档案馆与博物馆二馆结合,是发挥档案服务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博物馆获得发展的一种有利举措。

2.3 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的职责分配

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面向师生开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馆藏并不具备保密性质,而档案馆、博物馆,具有保密性质,并对校内有价值的文件进行收集。正因为如此,高校三馆合一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图书馆负责对可以公开的信息进行整合、公开,大厅陈列高校历史展品,专门设立一个部门,用来查阅档案馆馆内公开文件。专设保密室用来保管学校非公开文件(例如:师生档案、建校发展密级文件等),这样就可以在最少的成本下,实现三馆开设目的,这也是未来高校节约财力、时间成本的方法。

3 结 语

数字时代和知识时代的到来,使传统信息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成三者合作的最大动力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使信息急剧膨胀,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这给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管理、技术和自身定位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正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和数字化的发展为合作带来了巨大的可能。面对“变化的环境”和“现代技术”以及更重要的服务需求,高校三馆为自身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做出了相应努力,为三者间的资源整合和合作奠定了基础,高校三馆合一是师生合理利用一切可获得公开文件的最佳途径。积极创造三馆合一的环境,将会使用户利用率集中,实现高校资源的完整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前言

我国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时间积淀下,留存下的各种文物数不胜数,它们不仅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还寄托了我们对于先人的追思,更是我们研究并且追求先人历史脚步的可靠保障。但是,大部分的文物因为历史悠久,又大部分是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对于储存的环境非常敏感,而博物馆作为储存这些宝贵文物的主要场所,就需要满足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

1.博物馆环境概述和预防性保护

1.1博物馆环境

所谓的博物馆环境一般指除了文物本身之外,对于文物外在的收藏文物和展示文物的可移动的事物以及可移动事物所处的立体的包括空气、湿度、温度等环境指标的总和。馆藏文物保护环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博物馆环境或者是保存文物的独立环境。

1.2预防性保护

由于文物都历经了非常悠久的历史,而储存在博物馆里能出现的问题一般就是因保存环境不合适而引发的破损、侵蚀、丢失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一般都可以提前预防也就是所谓的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就是指有效地对博物馆的环境进行监测,并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预防性保护第一次被提出是在国际文物保护研讨会上。它主要就是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采用先进设备对博物馆的环境进行有效的实时测试、及时评估以及适当调控,努力将博物馆环境可能对文物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尽量给文物提供一个安全的有保障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以期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为后世留存更多的珍贵财富。

1.3我国的博物馆环境发展现状

因为我国古代没有博物馆,而博物馆在我国的发展起源于我国近代,所以存在发展快却有诸多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建立博物馆的初期,大家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不足,相对来讲对于博物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我国对于文物的保护和对文物的意义都有了重新的认识,我国博物馆的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博物馆设立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翻开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新篇章。

2.对于博物馆环境的技术研究

在跨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就如何改善博物馆环境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有的科研工作者研究了博物馆的主要污染气体,有的则是分析了这些气体在博物馆中的分布情况,有的则主要是研究如何对博物馆的环境进行检测和调控。

2.1对博物馆环境的检测与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博物馆中储存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因此我国的博物馆环境检测和监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研工作者对博物馆环境的监测技术研究也取得了很多进展。我国博物馆环境因素的研究对象比以往更为全面,由原本集中于对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监测转为对温湿度、光辐射、污染物、生物与微生物等环境因素的全方位监测。特别是针对污染气体的研究工作逐步加强,污染气体的分类检测日渐细化,各种污染气体间协同作用的研究也日渐清晰。而博物馆环境检测技术走出了实验室正式应用到了现实中。不仅如此,我国博物馆的管理者还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物区别对待,成功地让各省各地的博物馆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特别是国家博物馆的环境检测技术几乎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博物馆现在的检测技术都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多样性、准确性和精准性。而且还充分适应现代化技术,博物馆实现了各种环境信息的无线传输和各种检测数据的及时储存并且做到了可以由管理者在线监测。更值得骄傲的是,我国还引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物联网技术,并且实现了在珍贵文物展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中的应用。

2.2对博物馆环境的评估分析

相比对于博物馆珍贵文物保存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的我国,国外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起步得早得多。很早以前,国外的科研工作者已经针对空气中的不同气体对不同材质的文物的作用结果展开了研究,被研究的气体包括易挥发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腐蚀作用的有机酸类、易将文物氧化的羰类化合物、甲醛等气体。有些科研工作者还研究了博物馆中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对羊皮材质的文物的影响,研究了博物馆中木制结构挥发出来的乙酸和甲酸对不同种类的文物的作用效果。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博物馆的湿度比较高,工作用的喷墨式的打印机会受到什么影响以及氯化物腐蚀银板照相机的机理,还有人研究了石灰石遇到颗粒型物质会被硫酸盐化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一般的甲醛、羧酸衍生物、含硫物质都对腐蚀银器使银器变黑。而金属材质的文物则比较害怕具有氧化性的气态物质的侵蚀,而很多现代化型材如人造板等散发出的有机物都会危害博物馆中文物的寿命。

2.3博物馆环境的调控技术分析

要想有效保护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我们在做好环境监测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做好环境的调控工作。而各种环境因素中我们首先应该控制的就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只有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合适又平稳的状态,文物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为了减少空气中的颗粒性物质,我们还应该在博物馆的窗户、门等通风口安装上空气过滤器以防止灰尘的入侵。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博物馆的财力,比较实用的设备则是在珍藏文物的小环境中放上微型的空气湿度调节装置以及空气净化装置。某研究机构更是研制出了一种用植物纤维制造的可以自主调节空气湿度的板材,与传统的调湿剂相比,具有更低的用量和更高的湿容量,更加经济实用。

3.结语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文物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以及要能完好地保存文物博物馆需要满足的环境条件。从文物的储存环境出发,对不同的文物需要的储存环境进行探讨,以使我国的文物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保存,可以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

篇(8)

引言:县级博物馆是一个县区从古至今建设成就的缩影和窗口,是宣传该地区教育风貌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同时也介意启迪参观者的智慧和思考。随着现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向往,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便也在日益凸显。本文从当前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入手,研究并讨论如何建设和发展好县级博物馆。

1、发展与建设县级博物馆的重要性

1.1县级博物馆的精神意义

博物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建筑,尤其是县级博物馆,其代表着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当地地方风味的所在。在县级博物馆里,不同的收藏理念和展品来源会赋予博物馆完全不同的风貌。同时县级博物馆也能在无形中折射出一个县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厚度。

1.2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意义

县级博物馆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县区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为县区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随着县级博物馆展览业务的不断开展,其公众教育职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必将为县区的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1.3县级博物馆的历史意义

县级博物馆是加固该地区历史保留文化,更好的保存文物展示文物的场所。其为该县区的发展提供文化,是公众开放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地的场所。同时也是居民和游客认识城市历史、感悟城市辉煌的窗口。

2、发展与建设县级博物馆的具体措施

2.1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为促进县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县区地方财政部门应当主动积极的承担相应的职责,尽量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保障当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或是或优惠开放。以此更好地保证设备的及时更新和展示,要统筹的使用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资金,确实的落实配套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经费;落实人员培训经费以及增加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时间和业务强度的训练,及其必要补助,从而促进县级博物馆正常、高效运转。

2.2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宣传并发扬县级博物馆的精神意义,应当更好地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文化遗产工作的成就,采用多种形式去宣传广大文物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宣传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经验,同时也要积极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思想意识,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比如演讲和征文比赛等。并结合县级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开展起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并采用多层次的讲解方法,对一般的观众人群按陈列体系通讲,对团体观众则要按对方要求专题讲,专业观众用交谈方式陪讲,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当中。

2.3加强对博物馆建设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加强对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吸引和培养人才,应当选择通过高等院校的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员,以保证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博物馆要给这些专业人才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以保证他们安心的工作,潜心的做学问,更尽职的建设博物馆。其次,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提高,由于体制的相对制约,目前博物馆人才的培养工作停留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职业务人员进行基础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或者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继续再教育,通过脱产培训、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的专业知识学习,让他们不同程度地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工作热情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退休老学者和老专家的余热,对文博工作者采取“师承制”的办法做好传帮带。以此加强对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

3、结论

博物馆作为一个充分展示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场所,对展示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一个县区的历史缩影和风貌展示。县级博物馆是一个县区从古至今建设成就的缩影和窗口,是宣传该地区教育风貌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同时也介意启迪参观者的智慧和思考。县级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也是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性的服务机构,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更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场所和重要窗口。县级博物馆则是一个地方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县级博物馆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的博物馆,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随着现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向往,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便也在日益凸显。本文从当前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入手,研究并讨论如何建设和发展好县级博物馆,从而更加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整体来说,近年国家博物馆的社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博物馆难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近来,博物馆对社会的影响能力和社会对博物馆的认同程度,此方面的指标总得分率由2009年的60.4%,一路下滑到56%,成为考察博物馆各方面工作的各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指标。旅游研究专家魏先生说,今天的中国博物馆服务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国外博物馆能把二流藏品形成一流展示,中国的博物馆是一流藏品三流展示。文化性观光产品是中国旅游业在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但中国博物馆发展现状与历史文化资源不匹配。有外国专家认为,中国的博物馆往往是高高在上而板着脸的“教官”,这与博物馆本身的现代化经营理念不足和创新不足有关。

如何改变博物馆的现状?专家们认为,主要应改善四方面:

一、挖掘自身优势,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展览。如成都市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展陈中充分利用了多种展示手段,有原生态展示、场景化复原、实物、沙盘、模型、仿真雕塑、灯箱、声音、光影、电子设备等,将虚景与实景、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强调了展览的直观性和通俗性,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需要。

二、加强宣传,注重品牌创建,使博物馆更有吸引力。多作调查,知道观众的需求。建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产业公司。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专门负责博物馆的宣传策划工作。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有专门的商品销售区,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品牌“金沙音乐剧”。在展览的宣传方面应该多向西方国家博物馆学习,重视展览的宣传。可利用博物馆日、相关的节假日、特殊日子举办一些活动,吸引观众,扩大知名度。

三、与其它机构展开合作。与其它博物馆合作办展览,与旅游部门合作,与其它文化产业部门合作。博物馆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17种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潜力的调查研究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据榜首,为 75%左右。因此,博物馆将成为21世纪游客关注的焦点。

篇(10)

博物馆是展现自然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场所,里面蕴含着大量的自然F象和人类生活资料,能够满足人们的历史和了解自然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博物馆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使博物馆向着数字信息建设的方向发展,使博物馆建设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1 移动增强现实在数字博物馆应用中的现状分析

移动增强现实是新兴领域,是基于虚拟现实而发展演变的,目前在数字博物馆中有着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数字博物馆中,数字展示可以对传统展示进行拓展延伸,将虚拟和现实进行叠加,其展示效果得以增强。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三维模型将博物馆进行展示,使人们能够从全方位角度对博物馆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随着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数字博物馆中应用的视觉效果明显增强;交互流程和交互方式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为人们呈现动画展示。

2 相关技术概述

2.1 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生产的虚拟技术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能够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感受,对促进现实技术与虚拟技术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AR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中来,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增强现实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2.1.1 实时交互

增强现实的交互式从精确的位置扩展到整个环境,从简单的人面对屏幕交流发展到将自己融合于周围的空间与对象中,与人们当前的活动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体。

2.1.2 虚实结合

增强现实可以将显示器屏幕扩展到真实环境,使计算机窗口与图标叠映于现实对象,由眼镜凝视或手势指点进行操作,让三维物体在用户的全景视野中根据当前任务或需要交互地改变其形状和外观,从而实现虚与实的结合。

2.2 Wi-Fi定位技术

近年来,Wi-Fi定位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Wi-Fi网络接入点遍布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位置服务,对位置服务的需求量呈现逐年上涨的发展趋势。传播定位和指纹定位是Wi-Fi定位的主要形式,其中三角定位是传播定位的重要形式,需要是根据移动终端,来对已知参考点进行定位,运用几何知识法来计算出目标位置。而指纹定位法,需要结合不同位置的信号特征,来进行信号数据的接收,实现对用户的精确定位。

2.3 跟踪注册原理技术

跟踪注册原理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将虚拟信息融入到真实的环境中,需要通过目标物体识别来实现,能够充分展现出目标物体的姿态。首选需要对真实的场景信息进行定位,需要通过建立虚拟物体和真实场景的形式来实现,将跟踪注册原理搜集到的变换模型融入到真实的场景中去,能够对图像参照模板中的特征点进行合理检测,对跟踪注册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跟踪。

3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的体系框架

3.1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在数字博物馆系统中,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终端定位、路线导航、文物信息识别等功能。手机终端能够对无线AP进行网络通讯功能,通过接受无线信号的形式,来对手机终端位置区域进行定位。根据智能手机中的电子罗盘传感器来对方向信息进行定位,能够快速的帮助游客找寻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在一些特定的文物或场景位置,通过终端摄像头达到将实物、场景和3D虚拟物体叠加到同一画面的展示效果,给用户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感受到实时和逼真的互动体验效果。主要分为视频采集模块、定位模块等。

3.2 系统架构设计

移动AR系统是当前博物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系统,能够对移动终端的特征进行有效的识别,主要是借助Wi-Fi来进行,通过信号ID来对游客的位置进行定位,能够提高游客查找的时间,提高了展品的识别率,具有准确性高和体验感强的优点。为了满足游客查询信息的需求,设计了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主要是由:移动智能终端、无线AP群组、远程服务器和展品信息库共同来构成,主要是用Wi-Fi定位来实现,能够快速的确定移动终端上的位置。

系统识别模式的设计需要从远程服务器端和手机端实时进行文物识别。其中远程服务器端进行服务,需要对信息的位置进行定位,通过打开手机摄像头,能够进行快速的定位,对文物程序和视频图像进行识别,将得到的文物信息,展现在手机屏幕上。手机端实时进行识别主要是指,需要使用智能手机,将视频信息传输到服务器上进行定位,能够提高图片上传的时间,手机端可以与服务端直接进行通信,能够将虚拟文物信息直接在手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能够满足多用户同时在线的需求。

4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分析

Wi-Fi定位技术是数字化博物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博物馆中存在的不足点,能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导览功能。游客在进入到博物馆之后,需要打开定位系统,即可实现定位。游客在进入导航模式后,结合游客的参观路程,能够实现实时定位。游客可以运用移动终端,对展品信息的具置进行定位,满足游客与虚拟文物之间进行交换,帮助游客更加生动的了解历史。

4.1 视频采集模块

视频采集模块分为拍摄照片和实时取景两方面的功能,需要通过android来实现视频采集功能,在Android Camera进行拍摄预览,需要同时设置setPreview Callback来实现,通过onPreviewFrame接口,来实现对视频数据信息的截取。同时,视频采集模块中,也支持ios,主要是运用MPMoviePlayerController来进行视频播放,作为视频播放开发的控制类,里面蕴含着大量的视频播放功能。

4.2 定位模块

定位模块能够实现对传感器的启停和数据信息的管理和传递,Wi-Fi定位是定位模块中一项重要的技术,能够实现对博物馆环境的精确定位,能够确保文物定位的准确性。需要通过移动终端来进行Wi-Fi信号的接收,对数据进行过滤来实现。

5 结论

本文主要是针对移动增强和Wi-Fi信号进行定位,移动增强在博物馆中的应用额,符合博物馆当前的发展现状,能够满足博物馆的功能需求,有效的解决了博物馆存在的复杂地理现象,帮助游客快速的进行信息的定位和查找,对提高文物识别的速度具有重要作用。并且移动增强现实数字博物馆的使用,能够将虚拟的文化信息通过现代化移动终端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对达到良好的展览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刚.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3(04):2-9.

[2]师丹青.手机的新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数字化升级[J].装饰,2013(01):33-36.

[3]申继平.基于互联网+的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5(04):52-56.

篇(11)

1 研究背景

博物馆代表着当地历史文化风味,其塑造的地域文化舞台为各城市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随着博物馆不断发展以及各方面的职能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的运营模式,维持自身持续良好的发展循环、平衡文化本质与商业营销之间的天平是博物馆发展需要深入探讨的。因为博物馆无法忽视市场经济作用,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潜在条件建立造血机制,而造血机制的建立不是简单的把博物馆与商业摆放在一起,而是应该选择适宜业态与博物馆结合。

2 博物馆建筑发展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博物馆建筑有将近2300个比起1989年翻了将近3倍。但是博物馆还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保守模式导致其运营能力和自身独立性差,多数博物馆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调查显示除了一些知名博物馆如故宫、上海博物馆等运营较好,其他博物馆均走下坡路;2009年,南方日报报导广州市博物馆这座曾经号称“华南第一”的博物馆居然发展停滞、逐渐没落,2012年华商网记者实地走访西安半坡博物馆,发现该博物馆游人稀少、无人问津。这与笔者调研也高度吻合,笔者调研的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但根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天只有100~200人来参观。博物馆整体上呈现出衰败的迹象。

3 博物馆建筑困境的原因

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博物馆发展停滞的原因是:①博物馆为非营利性的,从而博物馆在经济上受到极大限制;②博物馆一般把选址定在城市近郊区或远郊区;③博物馆缺乏先进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这些方面都阻碍博物馆的发展。

3.1 经济方面的制约

博物馆过于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导致其社会化运营程度低,运营管理受政府控制。而政府对博物馆拨款仅考虑其正常维持,多数博物馆也是政府给多少钱,做多少事。经费有限导致馆舍修缮、设备更新、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运营和发展必要的环节都受到限制。如笔者调研的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主要展出全省26个民族的各类文物。然而博物馆无法做到经济上自给自足,加上年代久远、设施老化、管理方式滞后等原因,博物馆的访客逐年减少。

3.2 建筑选址与到访率

传统的博物馆发展模式是独立建筑用地、独立建筑体,低层建筑。但是在现代城市中都以商业、办公、居住、娱乐为主导,这些占据了城市中心。在符合市场经济前提下,博物馆只能建在一些偏远地区。然而这些地区交通不便利性、周边人流量少导致博物馆使用率低。除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博物馆,普遍地呈现出门庭冷落的景象。截至2009年北京博物馆分布统计,其中位于城区的约占总数的41.9%,近郊区约占总数的37.2%,远郊区约占总数的20.8%。位于市区内的占总数四成的比例,因此市民想参观更多博物馆就不得不长途跋涉地前往。

3.3 管理体系与服务意识

现代多数博物馆由政府包办管理,盈亏也由政府承担,导致博物馆管理团队很难实施合理的资金运营,以妥善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同时管理团队没有考虑博物馆特殊性,很难制定有效措施管理博物馆,导致博物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低下。

总之,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博物馆要摆脱困境就必须从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上找出路,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同时重视博物馆优化改造和造血机制的建设。

4 业态延续博物的意义

博物馆使命是为公众提供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然而生存还是发展博物馆都需要资金,经费不足阻碍博物馆的发展。自从国家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政策,为博物馆带来人气。因此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珍贵的馆藏资源,挖掘市场潜力;把一系列与博物馆紧密相关的业态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增加外延和补充性商业,建立造血机制形成一条文化产业链――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4.1 业态延续博物的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开发能促进博物馆的发展,但是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资源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链。对此先要有整体观,掌握本馆的资源优势。通过对文化的集聚和培植,然后进行文化的释放。文化产业具有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的特征,所以不可能齐头并进,而需采取重点突破战略。按照市场要求,结合博物馆本身的优势,开发与博物馆结合比较好的商业。其次在向纵深化、立体化发展,形成一个“微型产业链”,以此来扩大博物馆的整体效益。

4.2 博物功能与业态结合

大唐西市建立在西安市,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型商贸、文化主题区。大唐西市分为九坊,第一坊为商贸大观、第二坊为金市广场、第四坊为文博天地,设有大唐西市博物馆;第三、六、九坊为丝绸之路风情街区,第七、八坊为国际古玩城。博物馆是展现盛唐商业文化、丝路文化的主题博物馆,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起点、盛唐文化等元素。而第三、六、九坊的商业街区则是结合博物馆里面展现的丝路文化历程,使市民和游客在购物、旅游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唐文化气息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同时延续了博物馆的博物文化。由于商业的带动、交通的便利、人气的聚集,博物馆影响力提升也体现了其商业价值,达到了“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局面。此外笔者曾参与的实际项目昆明市前兴路商业文化中心――玉石综合商业与玉石博物馆设计。初次与甲方接触时,我们就提出博物馆应该寻求与商业之间平衡发展的观点――业态延续博物功能,这一观点打动了甲方,改变甲方想把博物馆作为商业噱头的初衷。在这过程中,笔者领会到博物馆应该根据展品差异,寻找本身特点,结合适宜业态,形成串联的文化产业链。

5 总结与展望

考虑周边环境,将一定规模、业态丰富的商业融入博物馆中――适宜业态延续博物功能,商业反哺博物馆的模式是市场经济形势下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业的融入,给博物馆带来先进的商业化运营和管理模式,提升博物馆建筑整体竞争力。多元化商业拉近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博物馆与商业的结合,适宜业态延续博物的同时其他补充性的业态――餐饮、影视等也为建筑群带来人气,丰富博物馆的功能,形成文化产业链为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支持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