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5-01

1.目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1 组合缺少科学性,内容缺少实用性。合作学习,一般就是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其中在生生合作中,有些老师分组太随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小组成员的组合上没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可能有的小组能力较强,有的小组差一些,这样组合不科学很容易失去平衡。而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方面,现在有些教师是为了形式而合作,许多没有合作必要的问题去让学生合作学习,摆空架子,缺乏实效。

1.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在合作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显然更多,代表汇报的现象多。好学生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另外,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

1.3 学生间合作关系不协调。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部分学生的性格独立而又自私。

1.4 教师评价重整体、轻个体。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这种片面评价在目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比较普遍。

2.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2.1 培养合作意识,教会合作技能。学会与人合作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加上年龄特点,小学生不容易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教师应该教会小学生逐步掌握以下几种主要的合作技能:(1)学会倾听。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眼睛注视着对方去听,有时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赏,不随便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还要注意抓住对方讲话的重点;(2)学会表达。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3)学会质疑。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4)学会反思。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2.2 精选合作内容,创造合作机会。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紧扣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课堂的动态生成点精心选择合作内容。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造成许多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导致群体认识的偏差。如果提出问题太难,内容深奥超出了小学生思维和知识承受范围,学生讨论不起来,讨论就成了"摆样子""走过场"。如《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个难题,教师就可以对此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在合作学习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形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配合,难点就迎刃而解。

2.3 合理引导调控,提高合作效率。在合作学习时,教师的角色是多样化的,是促进者、是合作者、是帮助者、是激励者。合作之前,教师应该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异质分组,并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合作小组中间去,参与他们的讨论。教师要注意自己身份的变换,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教师要及时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2.4 强化评价机制,促进成员共同进步。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要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对小组评价中,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自己对别人能够公允、客观地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为此,有的教师在学完一单元或学期结束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评价。通过小组评价,小组内的同学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教师、学生们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张华,谢祥琼.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7-39

[2] 赖江贤.浅谈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J].成功(教育),2010(8):56-57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74-02

一、初中语文教学落实实用性的价值空间

在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学科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可以说,做为一门生活中语言,语文发挥着自身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来源于实用性的落实和普及。因此,我们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提升实用性的价值,使其为语文教学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1.促成初中学生身心的双重健康,使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得到彰显。初中学生的学习,不以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单一目标,更以思想及心理的健康为重大目标。这就要时时处处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实现与他人更好的交流沟通;提升学生的人文理念,懂得人文关怀的释放;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自身的思想,懂得辨别美丑善恶。因此,语文的实用性得到保障,人文特点得到彰显,学生的身心才会健康。

2.有利于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标。语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用性的发挥,归根结底需要语文知识的指导。这些良好的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这些基本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离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贴近。

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靠素养和能力说话。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以塑造学生基本素养为目标。然而,目前很多初中学校没有落实好实用性教学,必然会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面临很多问题。

1.学习中放松自己,语文基础知识差。很多初中生认为,没有必要将太多的精力放在语文学习上,毕竟将来就业需要靠一技之长。因此,很多学生观念淡薄,兴趣难以得到激发,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写错字白字,用词不准确,为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设置了不少障碍。

2.实践活动频出纰漏,学生基本素质欠缺。目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被老师提问时,总是神情焦虑,心理紧张,东张西望,语言表达非常不连贯,基本语言素质非常欠缺。

3.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导致自身素质差。初中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关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如果不能很好的强化实用性教学,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旦他们步入社会,便会缺乏良好的职业操守,不利于职业道德的形成,从而影响自己的未来前途。

三、影响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原因

教育是百年大计,初中语文教学实用性是推动完成百年大计的重要手段,这种重要手段的作用的正常发挥需要依托适当的教育实践,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在追求实用性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相关原因。

1.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目前,我国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活动中过分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积累和解题技巧的培养。这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毕竟,知识是无止境的,如果不把应当学到的知识学到手,势必影响他们的知识储备。当然,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更注重知识的死学,不能将灵活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无法得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势必会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恶性循环。

2.科学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师教学信心降低。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需要将教育实践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进程中体会到落实实用性理念的艰巨性后就灰心丧气,缺少了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

3.实用性教学过程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师是实用性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动力。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直接借用他人的教学方法,不懂得教学方法的因人而异。这种盲目模仿他人的做法是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怠于思考的表现,不利于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推进,依托教育实践这个环节更是一句空号。

四、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实用性的积极探索

学生知识的积累,老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学习教育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实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完美呈现,因此,我们要朝着教育目标不断前进,全面思索,积极探讨得力措施,确保实用性的落实。

1.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用性,促其成为有利工具。语文实用性教学应当在初中学校阶段就得到落实和强化。实用性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语文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其他人文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2.通过应用文写作定位实用性,为学生抓住更多机遇提供可能。应用文写作是检验实用性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语文老师要从应用文写作这个关键点加以定位,重视应用文写作这个版块。同时,良好的写作能力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伏笔,使书面材料的书写能力得到很好的施展,为学生自身赢得更多的机遇。

3.在实践活动中历练学生,使实用性默默发挥作用。语文实用性教学需要借助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方法。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成语接龙、诗句对接等语言游戏方式增强教学实践效果,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实践锻炼结束后,老师应当认真总结,针对学生的表现提出中肯的评价,使他们知晓不足,勇于面对,积极纠正。

篇(3)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竞争的激烈,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从我国的教育入手,只有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有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提高其他综合能力的基础的基础,所以重视语文创新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班门弄斧""异想天开"

目前,为数不少的初中语文教师,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训练,致使学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的非分之想,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原说另作新解。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敢于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让学生做到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教师不要用现成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不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的看法。第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已有知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勇于开拓新路。

二、更新教学手段, 激发创新活力

诚然我们可以用三尺讲台, 三寸粉笔, 两袖清风来描绘教师授课的基本表现, 但伴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发展, 以及教改工作的全面展开, 教学中又多了对于学生更为耳目一新的教学手段, 这一更新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 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 无所不容, 于是单调的语文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 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 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 它容量大, 效率高, 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语文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 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多向思维训练,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多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精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促进学生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多向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激活创新的灵魂。例如《从"牛"想到的》这个作文题,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启发引导学生:a.从牛的雄壮形象落笔。写出人们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像牛一样充满活力,体现出时代精神。b.从鲁迅先生自比作一头牛,郭沫若自比牛的尾巴,茅盾先生自比牛尾巴上的一根落毛,写到伟人的谦虚。c.从牛的性格写起。它平时温和,有时也会有一种"犟劲",从而指出人们在学习中也应该有一股牛劲。d.从牛默默无语为人类拉车耕田做贡献谈起。写到人也应该具备这种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实干精神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e.从牛的一个生理特点--反刍引申到学习也应用此法--温故而知新。这样紧扣文题,给学生展示多种题目信息,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作文也就可以写活了。这样的思维训练,是为了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打破常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出有创新的作文来。

篇(4)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16-01

“先学后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思想,符合学生认知的习惯。但由于学科的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学校环境和条件的不同等,“先学后教”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下面本文就以笔者在实践中效果比较好的《过故人庄》为例展示“先学后教”的一些基本做法,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一 制订“先学后教”的学案的过程

因为笔者所任教的学生基础一般,朗读古诗停顿不得当,并且不知道一首古诗好在什么地方。据此,笔者制订了一下学习目标: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诗大意,领悟本诗意境;其次,五言诗的节奏规律是“二/二/一”,更重要的是根据句意来判断节奏;最后,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鉴赏古诗并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

又因为文章中出现了部分生词,所以让学生查阅了以下一些词的读音:黍(shǔ),郭(guō),圃(pǔ),轩(xuān)。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笔者用多媒体呈现了作者孟浩然的基本信息:孟浩然,唐代诗人,仕途不得意,所以穷极山水。他的诗题材不广,多写山水田园,多展现自我。除此之外,把百度知道中的有关孟浩然的介绍呈现给了学生。

之后,笔者让学生根据注释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并让他们回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告诉学生一个事实:“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作者在描述事物的过程中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心情好时,花鸟则笑;心情不好时,花鸟则哭。以物传情,在古诗中非常常见。

二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学生独立完成作者基本信息的阅读和课文生词的查阅、注音。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所用的动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具、邀、至、把、就等。并且让他们回答文中描绘了什么场景或风景(作者做客、村外风景、饮酒闲谈、承诺再来)。通过这样的一些事实和场景描绘,可以得出作者心情愉快,热爱田园生活。当然,学生在讨论学案内容时,教师在教室巡视,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讨论结束,让不同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回答,以了解学生情况并让小组之间进行竞争。这一部分大约花费20分钟的时间。

2.利用“班班通”呈现场景,讲解课文内容

笔者把在网上搜集的有关《过故人庄》的教学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上有比较直观的认识。结合图片的内容,逐句分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去他的田舍做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意思是“绿树把村庄包围在其中,村庄四周青山斜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打开窗户,面前就是晒谷场和花圃,端酒畅谈农事”。“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是“等到重阳节那天,还来(这里)欣赏”。

3.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作者在本诗中的用语比较朴实无华,体现在:绿树、青山、场圃、桑麻,但又不乏传神之处:合,斜等。对仗工整,比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其中“绿树”对“青山”――都是偏正结构,“村边”对“郭外”――都是表示地方的偏正结构,“合”对“斜”――都是动词。又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其中动宾短语――“开轩”对“把酒”,动作――“面”对“话”,名词――“场圃”对“桑麻”。

4.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五言诗的阅读节奏都是“二二一”的格式;但有时也要受意思的限制,因为形式是用来表达意思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让学生听朗读录音,反复朗读,体会节奏所要表达的意境,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比赛,考查学生记忆理解能力。

5.诗词鉴赏

为什么说这首诗好,那首诗就被人认为不行呢?这涉及古诗的鉴赏方法。通常古诗的鉴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1)格律,古诗要遵循一定的格律;(2)形象鲜明,注重色彩和动静搭配等;(3)境界高,如曹操的诗境界都非常的高;(4)语言精练,如本诗中的“合”和“斜”等就比较精练。

6.当堂训练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79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的运用,都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况下,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迎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和改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显露出来。由于这一教学方式属于一种新的教学应用方式,所以在很多地区这一教学方式的普及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善,也将进一步阻碍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进程。

无论是在教师的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方面,还是在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方面,甚至是在政府部门、学校相关部门在对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技术的投入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入手,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并能够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对这一问题加以改善,最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来讲,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和改善。

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技能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法已经成为教师们的教学习惯,并且也成为教师们的教学惯性。然而,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开展和引导下,很多教师开始逐渐改变以往落后腐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并逐步接受并进一步推广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应用中,发挥到了积极的教学作用,比如,这一教学的加入极大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教学方式的刺激下,很多教师将对这及教学方式的喜爱转化为对语文学科知识学习的喜爱。从这一角度来讲,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适应了时展要求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观念。然而,尽管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多教学便利之处,教师在应用这一教学技术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还是不能避而不谈。

在很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恰当的多媒体硬件操作手法的使用造成了教学问题,或是教学课件的更换、转页的操作不熟练,或是对开关多媒体电脑的方式不会,或者是对降下投影仪展板幕布的方式操作不当等,诸如此类的基础性操作问题一直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教师要通过学校的图书馆资源进行相关书目的阅读,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师还可利用学校组织的多媒体技术相关讲座资源,来实现自身的教学技术的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进行网络学习。总之,教师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不断实现自身的多媒体操作技术的完善和更新。

二、教师需要注意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在多媒体的操作和使用中,对于课件展示这一教学途径的使用,成为绝大多数教师青睐并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多媒体技术是融合了声音、动画、图片、影视等多种元素在内的现代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很多用语言难以形容的知识和画面,尤其是在初中语文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对一首诗的感受一开始会存在抽象性,比如对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所体现的意境和画面美,长期居住在城市里的学生很难有切实的体验和想象力的感悟。此时多媒体课件技术就可以运用自身的特点,帮助教师将一些相关联的图片结合在一起,展示给学生观看,以此来带动学生的画面感受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点。

在实际的课件制作中,教师在对各种元素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具体来讲,很多教师为了加强课件制作的效果,往往会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元素,有些教师喜欢使用色彩艳丽的教学元素,有些教师喜欢使用声音复杂的教学元素,而有些教师则习惯于应用动态效果图的教学元素。而这些教学元素的使用将进一步打破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为此,教师要恰当的使用各种教学元素,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教学元素。比如,在讲解《春》这一课文内容使,教师的课件可以以红、绿这样的色调为基础,但也要注意初春颜色应该选取淡色调,避免对大红大绿这些色彩的选择。

三、政府等相关部门需要对现代化技术加大资金投入

篇(7)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包括语言、文学及文化。对于语文而言,美是语文这门学科中所特有的一个元素,语文汇集了古今中外的精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可以说,语文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审美教育。只有加强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尽管语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种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教育工作者对没有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审美教育的价值,片面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学生对审美教育观念模糊不清,对审美教育缺乏认同,认为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无关紧要。

2.审美教育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普遍认为分数高,学生能力就高,在这种观念下,学生也会以分数来衡量自身,不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进而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另外,在审美教育中,教育工作者简单将审美等同于字迹的工整与否,没有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的内在美,审美教育具有严重的片面性,进而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美学观念,使学生带着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3.审美教育目的不明确

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工作来看,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就在于审美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教师没有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来制订科学、合理的审美教育计划,

进而难以发挥审美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1.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忽略了审美教育,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两大主体,就必须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主动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主动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作为学生,更要认识到审美教育,要主动发现语文中的美,要主动融入审美教育中,积极配合教师,从而在不断的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审美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现代社会,无可厚非,那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想开展审美教育,就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审美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现美、挖掘美。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3.明确审美教育目标

教师无计划、无目标进行教学很难取得成效,对于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而言,只有制订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品格。作为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要求,科学制订审美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让学生明白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4.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为语文审美教育教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去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美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美、挖掘美的眼睛。为了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提高认识,要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开展审美教育,明确审美教育目标,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1月关于小学英语教育的政策,改变以往从初一学英语的传统,要求小学生从3年级开始学英语,并且此政策于2002年秋在城市实施,于2001年秋在农村逐步实施。

此项政策实施至今,小学英语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变得非常火热,各类小学英语辅导班和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我从一些小学生及家长的接触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正式学英语前参加过诸如剑桥英语之类的培训机构;在进入3年级的正式学英语之后,更是学校学习和校外辅导班兼顾。

针对目前小学学英语的热潮,我有所思:国家政策提前学英语的时间,其理论根据是什么?有什么政策目标?较早学英语的优势何在?学校为小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如何?现行小学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如何?现行的英语教学法,哪一种更适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下面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剖析。

二、关键期假设(年龄问题)

“关键期假设”最初是由Lenneberg提出的。此假说认为,语言学习存在一个确定的年限范围,在此阶段内,语言能够自然而不费力气地被习得,而超过此学习阶段,习得就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成功。Penfield和Roberts(1959)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为前十年,因为在这段时间,大脑保持其弹性,这与Lenneberg(1967)提出的人的语言能力在青春期(10岁前)后便完成其大脑侧向功能是相互支持的。

教育部要求学校从3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我认为教育部还是比较认同关键期假设的,认为英语还是开设得早一些比较好。从3年级开始学英语,国家有什么长远目标?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十分认同RodEllis教授关于几个亚洲国家开设小学英语教育分析:(1)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语言,在贸易、国际关系等方面发挥这越来越来重要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不同文化意识,了解异国文化;(3)提高英语水平,为将来的事业生涯打基础。

与成人相比,学生从3年级开始学英语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其优势有:(1)儿童模仿力强,因而有望习得纯正的英语口音;(2)儿童记忆力强,大脑皮层具有弹性,因而在词汇的吸收和扩充方面占很大优势;(3)心理障碍少,不怕犯错误,因而在交际中能够不断纠正自己,使自己的交际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其劣势为:(1)智力欠发达,认知能力不及成人,因而英语知识主要靠死记硬背;(2)学习动力及学习持久性较差,儿童时代是顽童时代,他们的学习动力需要激发,学习持久性需要保持。总而言之,儿童在语言习得方面比成年人有明显的优势,但其必要的前提是必须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语言学习环境

语言学习环境从整体上可分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英语学习主要是在学校进行,我主要分析学校的英语学习环境。

根据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3-6年级英语课程,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共2-3个学时。但据我了解,由于师资短缺和地区间的不均衡,并不是每所小学都能达到此标准。

语言学习,强调自然习得环境的重要性。学校学习环境毕竟不同于二语自然习得环境:在班中学英语的小学生几乎都是中国学生(一些外语类学校及国际学校除外),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用母语进行交流;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英语教师也不可能用全英文授课;小学生除了听老师讲英语,接受语言输入,练习英语,进行语言输出外,接触英语的时间很少,更不用说接触标准的英语;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受母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负迁移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因素。

因此,小学生要学好英语,必须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所学知识水平,考虑母语和英语在某些方面的差异来设计恰当的课程方案,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的英文资料、标准的话语,以加大地道语言的输入量。小学生所学知识主要来自课本,但每个单词的发音,短语及句型的练习主要是从英语老师那里学来的,模仿来的。因此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尤为重要。

四、师资队伍

从小学3年级开始就开设外语课,急需大量的小学英语教师。以前是从初中开始开设英语,但许多初中或高中英语教师不愿到小学任教,也许有的是考虑到工资待遇问题,有的是考虑到名誉问题。这就造成英语教师短缺。据我了解,尤其在农村,临时从其他学科转来或经培训上岗的教师居多。他们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更不是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因而在教授英语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如二语习得有哪些理论,英语教学方法有哪些,等等。更重要的是,如果转行的英语教师没经过英语口语方面的专业训练,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有可能是终身的,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因此,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或调节工资待遇等方式吸引一些优秀的英语教师。英语学习要从小学开始抓好。如果小学没学好,尤其是语音方面,到了高中、大学,即使有在语音方面再好的英语教师,学生提高语音水平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因为过了青春期之后,大脑的弹性大不如青春期前,并且也错过了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

五、教学方法

上面提到师资队伍很重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可以说是教好英语的硬条件,也可以说是教好英语的软实力,但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活动要通过某种具体教学方法体现先出来。可以说,教学方法是传承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或媒介。

小学英语教学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采用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即综合的教学路子。大家比较熟习的英语教学方法有语法翻译法、情景法视听法、听说法、直接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浸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只要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些方法就可以适当采纳。

但据我了解,有些学校在进行英语授课时,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此方法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比较盛行。此方法强调读写的重要性,与当今强调说的重要性,强调交际的重要性相违背;此方法强调语言的准确性,与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一个二语习得机制不断进行假设,进而不断进行修正此假设的过程不相符;并且在此教学方法中,母语是教学的媒介,这就使英语语言的输入量进一步减少,缺乏二语习得的环境,对英语的学习很不利。我不是全盘否定语法翻译法,它也有自身的优点,但此方法要根据教授对象、教学目标等进行恰当应用。

针对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等特点,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一种或几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情景法、直接法、交际法及任务型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激发,教师适当运用情景教学法,如设置打电话、生日聚会等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热情,增加求知欲。而当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加强,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适当运用直接法是不错的方法。例如在进行词汇教学,尤其是教授实意词词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实物、图挂、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们把所学词汇与实物联系起来,印象更深刻,因而也更加容易记住该词汇。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强,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培养能够进行无障碍交流的学生,而非“哑巴英语”,因而交际教学变得很重要。交际教学强调教学活动应能够推动真实的交际,能够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这些都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因此此种教学方法值得提倡。

任务型教学法也是目前比教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通过设计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此具体活动来学习语言,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型教学法在某些方面与交际教学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可以认为此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种更具体的实现方法。

教学方法本无好坏之分,这要与实际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相联系。适合特定的教学对象,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法。

六、结语

针对小学教育开设数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主要从关键期假设、学习环境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及教学方法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对现行小学英语教育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安琳,王蓓蕾.着眼国家战略、立足外语教学现实――首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纪实[J].外国语,2010,33(01).

[2]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

[3]陆效用.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和“一条龙”英语教学[J].外语界,2004,(01).

[4]Jack C.Richards & Theodore S.Rodger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篇(9)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双重特征,一部分数学教师认为只需要通过口头讲解和板书书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即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浪费时间,还画蛇添足。于是,在偏颇的思想观念指导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闲置、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2.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

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部分教师不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操作流程、应用方法,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许多数学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欠缺,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时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转换为相应的课件视频,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教学辅助价值尚未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3.过度依赖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个别数学教师没有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盲目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虽然制作的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眼球,但是过于注重形式,脱离数学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现实情况,极易导致数学课沦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欣赏课,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问题的策略

1.转变教师思想认知,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

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精神、教育信息化思维为指导,及时转变自身的思想认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巧妙应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当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利用率,有效解决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闲置应用问题。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管理作用,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纳入教学要求体系当中,端正教师教学态度,组织教师定期观摩以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主的教学示范课,引导教师感受现代教育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的转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

篇(10)

我国的教学形式比较传统,基本上都是大多数人一起学习,班级人数非常多,现在在教育中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家庭,同时生活中接触的东西有很多的区别,这就导致他们在英语学习期间出现不同的学习成绩。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因材施教,但是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应用实践比较少,所以很多方面还需要更好地进行完善,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分层教学中的管理部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于分层教学方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分层教学与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需要涉及很多的教学内容,其中包含学校中的教导处等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教育活动的管理与协调不及时,分层教学需要将学生分层进行教育,但是教导处因为不能及时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严重影响教学的进程与教学的质量[1]。并且在设计期间若是漏掉其中设计的环节,会严重影响分层教学的发展趋势,导致英语教学不能正常运行。针对这样的分层教学问题,需要我们强化管理部门对于教学计划的制订及协调,对整个教学进行合理布局,对教学任务与工作等进行详细划分与分配,并且对涉及的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要求。

二、教学班级中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方式在教学上主要是将学生进行分层管理逐一教育。但是在我国的教学形势下,教学主要以班为单位进行,属于集体教学的一种,班级的组成人数非常多。分层教学要求将不同班级中同等级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这样就会打乱教学班级的划分,影响班级整体的管理。设立的临时班级在任何方面都比较稀松,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都呈现一种松散式的教育局面,并且班级的流动性非常大,这样就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在这样的教学形势下将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但是对于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他们在英语上的学习。根据这一现象,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分班管理期间增强班级管理的责任性,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的约束,并且在教育中对于成绩有区别的学生一定要适时进行鼓励,保证其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其中就会出现成绩的差异,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大,并且学生组织比较懒散,这样的班级对于教师来讲进行课堂教学非常困难。很多方面都会加大教学难度,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等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临时组成的教学课堂学生之间没有合作精神,缺少一定的凝聚力,还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英语教学效果[2]。针对这样的教学问题,需要教师在分层教学期间,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同时学校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期间,对学生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批评与教导,同时在课堂上讲课期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保证课堂教学纪律。

四、对学生成绩考核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于成绩非常重视,分层教育方面主要的分层是通过学生的成绩进行分层,在实际教学中对成绩的真实性方面还需要更好地进行完善,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得到应有的教育。另外,学生的成绩基本上是统计在原来班级的成绩表上,教师统计起来非常不方便,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要进行分层管理,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对学生成绩进行详细的分层统计,并且要观察学生在平时学习期间的表现,综合考虑学生表现之后对学生进行分层,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分成不出差错。

五、结语

分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教育整体的教学质量,并且很好地促进了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应用的前期都会出现一些管理上或是实施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地从时间中总结经验进行完善。从整体上讲,分层教育的运行与实施,不仅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发展与进步,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整体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为我国教育开拓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促进了新课改教育的改革步伐。

篇(11)

通过对化学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运用合理的方法将人文教育渗透进化学教学中是创新性教学思维。目的就是要培养中学生多元化生活赴他们懂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人文精神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但是规阶段中学教学中的学科分工过于镇密掌校功利性过强许多教师把化学教学单纯地看作是传授化学知识的学科,漠视人文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偏科、学习动力差等后果不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池不利于化学学科的教学。.

2、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教育家、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科技能给人类带来创新但也会带来潜在的毁灭性危险。长期以来教育中方法的不得当价值观的扭曲犷清感的挫折等人文内涵,导致一些学生在社会、伦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严重匿乏。人类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加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就可能因此而变得越发危急。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能培养出双重素养的人才这也是未来教育的必经之路。研究生物体就是在原子和分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而化学学科就是这么一门基础性自然学科。作为一门探究真理的学科,化学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使人们的认识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缺少交流,人与人之间六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就是人文的魅力池是人文教育在人类中的重要性。

二、将人文精神教育渗透进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措施

1、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

教师除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外,思想观念也应该符合时代的需要加强学习与修养努力成为学者型教师。新时代的教师要求知识面不仅广品质上也应高尚不仅能深层次地解决问题而且还能结合学科特点将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科学价值观等渗透给学生。授课时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有效地、正确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设计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激发学生们对人文的兴趣

传统的化学教材中庄要是本学科知识的堆积启身缺乏丰富的人文知识结构单一很难将教学与人文相结合。经过多年的改革加今的教材中加入大量的人文教育教师在课堂可以着眼于引导学生去掌握科学知识,并挖掘丰富的人文素材教育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精神。例如在介绍放射性元素铀时教师可以介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给学生展现出她顽强的毅力和献身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样的教学掌生们可以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所得成果的来之不易,明白科学的发展靠的是团体合作并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

3、加强化学实验中的人文教育

中学化学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科学的魅力。如何使人文教育很好地在实验中起到作用?建议做到:

(1)教师帮助学生拓展化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和设计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焙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史教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3)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应从实验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不要单一地只重视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应体现出人文关怀。

总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学化学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以人文精神教育为重要内容努力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力求培养既有丰富科学知识、又有高度人文精神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