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

篇(1)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①成功的企业大多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文化缺乏活力,管理水平滞后,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能只照搬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经验。我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而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最为契合。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深邃的哲理性和经世致用的实用性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我国企业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吸收传统文化中有助于企业管理的精华思想,去芜存精,灵活运用形成有利于企业成长的优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同一性特质束缚了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沉积下来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往往反映的是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思想,因此,中国的企业文化往往具有同一性的特质。这种同一性的特质有助于企业管理中的层级组织的等级指挥和标准作业,调节制度结构和层级组织无法触及的非正式关系。这种同一性特质的根源在于消费需求的无差异性。中国企业过去长期处于计划体制的管理之下,企业无须考虑消费者需求,而今天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企业文化的同一性特质使得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很难迅速反应和跟进,束缚了企业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企业文化的刚性给经营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企业文化作为过去经验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现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巨大的阻力。因为企业文化所积累的虽然是过去成功的经验,但是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经济环境,由此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所谓企业文化的刚性。企业文化刚性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文化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保守意识太强,因循守旧,导致企业文化出现钢性。

企业文化追求短期利益,诚信基础薄弱。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源自无意识层面的财富欲使得很大一部分人群在对财富的追求中只认可自己的权益,而完全不顾他人的权益,甚至不顾他人的生命。这种情况在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利润不择手段,对于利益特别是短期利益过分追求,使得各种职业道德沦丧的事件层出不穷,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事件、毒馒头、毒豆芽、墨汁粉条……当企业文化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时,企业的诚信基础就会变得异常薄弱,如果企业失信于公众,所追求的利润将变成空中楼阁。

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启示

“仁爱精神”中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儒家“仁爱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爱”,②“仁爱精神”中的五种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以爱作为基础。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调节各种关系,企业与员工、消费者的关系,企业与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甚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爱”就是调节企业这一系列关系的剂。有了“爱”这个基础,企业就能理顺与员工、消费者、政府职能部门、自然环境的关系。爱的内涵在儒家思想之中也有诸多的阐述,“仁者先难而后或”“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③企业如果在经营管理中将“仁爱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才能实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义利观”与企业利益。在通常的观念中,一般认为儒家的义利观是扬义贬利,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儒家思想推崇的是义利并重,主张“义然后取,人不厌其烦”,而非统治阶级所宣称的“利而巧”、“君子耻言利”。儒家的义利之辨不是对利的否定,有不同维度的涵义,应当“见利思义”,面对道义与利益的冲突时应当考虑利益正当与否的问题。这对企业文化中的道德标准设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道德与利益并非是对立的。“无奸不商”的企业是很难长期获取利益的。企业文化中蕴含正确的义利观,有助于强化企业的诚信基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真正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中和之道”中蕴涵外圆内方的和谐思想。儒家的“中和”哲学强调和为贵,“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这些都是“中和”思想的哲学内涵,在企业管理中“中和”思想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稳定的管理哲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风险与收益并存,追求最大收益的结果是企业将承受更大的风险。在时机并不成熟的时候一味追求收益,盲目增大风险,企业可能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有和谐之意。企业只有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才能保证自身的长远发展。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创造的财富是以牺牲自然环境,透支自然资源为代价。企业作为有史以来最具效率的组织,其本质是一种对投资者负责的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的履行和运作必须建立在自然契约的基础之上。如果企业的获利行为破坏了自然契约,企业与自然的矛盾超过了合理的生态阖值范围,钱财到头将只是虚幻一场。儒家的中和之道还提倡“忍辱负重”和“载道至远”,这种“吃苦”和“坚韧”的品质也是企业生长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品质。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下企业文化的构建

吸取“仁爱精神”的精髓,将情感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以“爱”为纽带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员工。当经营管理者以亲和的态度尊重员工、与员工打成一片,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企业目标。企业以“爱”为基础推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强化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将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思想传达给员工以获取员工的理解和认可,企业员工通过培训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这种以“仁爱”为内容的企业文化。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还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要以“爱”为基础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供给和消费者的需求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对于消费者的合理需求,企业应该通过提高快速应对的能力,协调组织中间各个部门的职能,以最大限度地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对于消费者不合理的需求,企业应该通过营销策略、广告宣传去引导和影响消费者改变想法。以“爱”为基础对待消费者的需求不是一味地盲目满足,而是“择善从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对消费者的关爱。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然环境,因此企业对社会、自然环境也有回馈、修复的责任。如果企业文化中蕴含“仁爱精神”,企业更容易认识到企业的获利与社会、自然环境有唇齿相依的关系,也就能够主动去关心,爱护社会以及自然环境。

“中和之道”所倡导的外圆内方有助于克服企业文化刚性。“中和之道”讲究避免两极对立,人与外部环境要圆融、协调。所谓外圆内方,“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事顺人畅;“方”代表原则性的问题。当企业经营到一定时期以后,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组织僵化、行动缓慢、应变性差等企业文化的“刚性”,克服这种企业文化“刚性”需要企业在保持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吸收引进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文化,使本企业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企业文化能够容忍异质价值观,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创新。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帮助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才能保持稳定的业绩。在保持核心价值观念的同时,企业博采本行业、本民族或者其他民族优秀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学,融会贯通形成多元化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就是“中和之道”所倡导的外圆内方。

企业文化中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诚信为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然环境的支持。根据儒家“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当企业通过赢利发展壮大以后,对社会、环境也就相应地拥有一份责任,这种责任并非法律和经济上的义务,而是受道德力量的驱使,主动去关爱社会,回馈社会。当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国家、环境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的利益应该服从后者的利益。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义利统一,诚信为本。企业在各种经济活动中恪守道德原则,信守承诺。从短期来看,也许无法达到投资者期望的利润标准,但是树立了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这种无形资产无法用金钱计量,从长远来看,企业会获得更大的收益。(作者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的阶段成果,编号:09SA096)

注释

篇(2)

现代企业文化的建构深受民族文化积淀的深刻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及精粹理念所支撑起的商业伦理及价值观曾造就了辉煌的企业文明史。但纵观当前国内企业文化建构,却陷入了认识及实践误区,造成企业道德空心化的恶劣现状。20世纪末,国外公司治理领域提出了著名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主指单个主体单一行动不能取得最优绩效,企业治理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应共同参与治理,走向利益均衡。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质在于营造“和谐”治理理念,建构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具有文化共通性,为面向未来的现代企业文化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和价值指导,具有重要的启发及借鉴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及表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哲学及伦理概念。《广韵》认为“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乐记》记述:“乐者,天地之和也”,以音乐和谐来表征天地和谐;《左传?昭公二十年》认为“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饮食之和关系到君主的身心健康,进而关乎国家繁荣昌盛。由此看出,和谐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内主指主体各部分及要素之间相互协调、适度,形成一种稳固的总体秩序,对外主指主体与主体之间互生互融,相互尊重,服务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和谐”的特征表现为“中和”,《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认为“和谐”原则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才能企及最高的价值。但“和谐”内涵又并不完全等于“同”,《国语?郑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反对完全同质,没有任何差异的“和”,“和而不同”成为“和谐”的总体原则。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谐”表现为个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多层面的统一。首先是个人自身的和谐。首先表现为个人自身的境界追求,儒道思想都重视个人身心的协调,儒家主张以平和、坚韧的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个体道德修为为基点,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恬淡境界,但亦主张将个人的追求统一到“道”中,将个人与道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其认为的真正和谐社会。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传统儒家思想讲究伦理等级秩序,认为个体按照在社会及宗族、家庭秩序中的位置,克己复礼,服从各种道德规范才能较好的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而道家则追求淡泊名利,回归赤子之心,达到所谓“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真人”境界,从而实现“举世誊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己矣”的境界;再次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儒家强调“信”、“睦”,即人与社会之间必须要以诚信为基础,有信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社会和睦亦是政通人和的根本要求,应“以善和人”,按照伦理法则追求整个社会风气的和谐;而道家则认为个人及君王的“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治国目的,只要百姓“自化”、“自政”、“自朴”,社会就可达到治国安民的效果。

二、企业文化和谐指向的重要意义及理论启示

和谐企业文化指“以和谐思想为核心,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习俗风尚、行为规范、制度机制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形态” [1]。和谐理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亦是建设和谐企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可以说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首先,企业文化和谐指向是实现企业和谐的思想保障,亦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和谐理念能对内营造尊重、融洽的工作氛围,以人为本维护员工权益,增强员工认同感和价值感,促成企业与员工的思想、行为的高度统一;对外则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与竞争者及消费者建立互信的良性沟通,赢得企业声誉,形成具有较深行业内涵及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形象,从而获取社会资本,提高社会认同度,赢得企业绩效和生存能力;其次,企业文化的和谐指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基础。和谐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确立起社会责任感,充分尊重消费者、竞争者及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遵从社会的有关政策,肩负起对员工的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承诺和行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文明风尚的生长点;和谐理念亦能使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出重要力量。此外,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亦包括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人类消耗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发展必需品的重要方式,是工业化发展的生产载体和动力机制,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所产生的消耗和污染已带来严峻的环境问题,由此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能切实指导企业建立起为环境负责的理念和机制,将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内化为企业的实际行动,承担起维护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三、传统和谐理念的融通转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构

企业文化的和谐指向对企业生存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及启示意义,其与现代企业文化和谐的追求一脉相承,激活其蕴含的历史经验及道德智慧能有有效地为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可以说,作为宝贵的传统精神资源,将其融通转化为现代文化及精神资源,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建设当下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体系,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义利并重”向“互惠有度”转化和过渡

尽管传统文化义利观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尚义、小人尚利”,但其并不是极端的否则利益的重要性,而是讲究“取之有道”,亦即《礼记》中所认为的“聚人曰财,理财曰义,义者利之和也”。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要求以“利和”的原则来批驳见利忘义的思想及其行为,反对为谋取利益最大化而不顾社会责任及道德的极端本位思想,启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树立“互惠互利”、“合理有度”的义利观。对外应建立其和谐的竞争关系,按照规范有序、互惠互利的原则使企业争而不乱,争而不伤,使整个企业经济与文化环境充满活力,健康有序发展;对内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就要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而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关键是利益的分配与调整。[2]应树立起“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契约”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人、重视人,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不是只以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为目的。

(二)“贵和安人”向“团队协作”转化和延伸

传统文化注重“以和为贵”,认为只有爱人才能达到恒爱的境界,由此延伸到个人修为上是遵循注重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认为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中遵循“和”的原则就能达成和谐、稳定的整体秩序,而这一思想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构的重要方面,主指群体合作共赢的重要意义,企业应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使内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和谐运转,从而消除或缓和企业各组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心协作为实现企业的良好绩效而共同努力;而在团队协作中,不仅要加强协调,沟通,亦应完善领导艺术,“修己以安人”,通过领导者的道德、品行及人格魅力进行言传身教,发挥表率和感召作用,以信任换取信任,以尊重和交流营造和谐的企业生态,从而影响团队其他人的行为规范,提升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将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能力和企业绩效。

(三)“修业尚礼”向“诚信守序”转化和承续

在传统文化中,“进德”为修业之本,是个人得以在社会立足的根基和基本原则,《礼记?王制》曰:“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布锦精粗不中度,不粥于市”,即认为商品货物如果是劣等的,不会拿到集市上去交易,这种诚信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时期商业经济伦理的重要经营原则,而这种诚信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相通性,企业如果对消费者进行各种欺诈活动,则很快失去“信用“这一立业之本,严重损害其社会及市场形象,从而使企业走向覆亡;同时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亦推崇“尚礼”,并将这一观念延伸至商业交易行为,认为只有在统一的规范调节和制约下才能推进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这一观念亦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所不可或缺,从“尚礼”承续为“守序”意味着企业应在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形成规范意识和良性竞争,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篇(3)

诚信既是规则要求,也是文化表现。我国素以信义之邦著称于世,诚信自古以来就是百姓信奉和实践的准则,“君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成为为政为事的准则,曾参“杀猪取信于子”、商鞅“立木取信于民”等经典史事传为佳话。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恪守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经商道德成为中华商人的楷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俗语,多少年来华夏文明形成的道德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支撑着人们的信念、维系着商行的公正博弈,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欲的冲击使市场道德严重缺失,企业之间交易欺诈、相互拖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信息、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屡禁不止。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要求,也是保证现代市场秩序的刚性法律法规。由于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现象,近些年不少企业在经济交往中放弃现代信用模式,重新选择了以货易货现金交易等传统交易方式。显然,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企业诚信问题冲击了市场健康的运行规则,它使经济运行的摩擦力加大,交易成本加大,企业的资金流通速度减慢,效益下降,甚至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加强诚信教育,建构和谐企业文化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谐企业文化是遵守社会法度和道德、充满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文化、是职工团结友善爱岗敬业担当社会责任的文化。诚信是和谐文化的支点,没有诚信一切无从谈起。企业要把诚信作为建设现代和谐企业文化之魂。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借鉴其思想有助于建设现代和谐企业文化。

一、诚信是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

诚信是华夏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就犹如车辆失去了稳定车身的木销子,将无法在世上行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荀子曰:“天地为大,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不诚则疏;君上为尊,不诚则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诚信是道德根基,做人根本,以儒学为主的华夏文化所建构起的诚信做人准则对形成中国古代良好的商业道德起到了奠基作用。诚信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诚信是立业的根本,是成功的保障,是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只有确立诚信思想固守诚信道德才会有君子人格,才会有事业成功。

诚信是华夏民族优秀的商业道德。中国传统的诚信思想对华夏民族古老的商业文化起到了向导作用,许多优秀的商贾无一不受儒学的熏陶,以致社会形成了“非诚贾不得食于贾”的共识。一旦社会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念就会指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守义取利”成为中国古代商贾遵循的商业道德。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商贾不仅遵循以上商业道德,更是视诚信为自己企业的生命。中国最早的票号日升昌之所以在清朝能风行天下靠的就是诚信。史载清朝末年,山西平遥有个讨饭的老太太有一天拿着1200两的汇票到日升昌兑换白银,那张汇票已历时三十多年,但日升昌查验无误后立即将本息全额兑付。原来这个老太太年轻时丈夫在张家口做皮货生意,赚钱后把钱办成了汇票藏在身上却不幸在回家途中染病身亡,30多年后老太太从丈夫惟一的遗物夹袄中无意摸到了这张汇票。正是这种“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经营作风使以日升昌为首的晋商称雄商界五百余年。再如举国皆知的同仁堂店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这种严谨的作风使同仁堂三百余年金字招牌不倒,至今其精神仍是商界楷模。以“勤俭、诚信、谦和、好学”著称的徽商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辉煌四百余年靠的就是良好的商业道德。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以诚信立足,以诚信发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对建设现代和谐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诚信是现代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

1.诚信是和谐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诚信是一种价值观,是企业的一面镜子,一种形象,是企业处理各种关系指导各项工作的坐标。离开坐标,企业文化就会失去方向。日升昌一致持这种观点:一日耍奸可以欺市,二日耍奸可以愚民,但没有哪一家商号可以数年数十年靠耍奸混迹于世。荀子说:“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荀子・王霸》)荀子从更高的视野指出诚信无诈的商业行风对国泰民安所起的重要作用。纵观现代著名企业没有哪一家不是靠诚实守信发展壮大起来的。如著名企业海尔,就是靠过硬的质量和诚实守信的售后服务享誉全国走向世界。一个企业只有把诚信作为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并恪守诚信道德,才能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

2.诚信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根基。诚信是企业成功经营的根本,也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根基。良好而深厚的企业文化必然植根于一以贯之的诚信品格。市场经济不仅是优胜劣汰互为对手的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道德经济,要打造百年企业,首先要造就企业的百年诚信,并以此构筑企业百年文化内核。排行全美五百强企业榜首的沃尔玛一贯推行的理念之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诚信理念”。诚信是和谐文化的基石,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建设起一种能保证企业生生不息的文化,这个文化的内核就是诚信。当顾客不仅买到了满意的商品,而且还能由衷地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时,企业就如同一棵大树已根深蒂固,她将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

3.诚信是和谐企业文化具有内聚力的源泉。“诚信”是企业的市场“通行证”,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古人云:“诚招天下客,誉中信中来。”,诚信便是企业无形资产中最核心的资产。任何一家知名企业首先是一家诚信的企业,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用户的夸奖,用户的认可是企业在市场上立足的根本。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拉夫曾对世界宣布:即使公司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凭着可口可乐的品牌资产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建帝国。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建帝国其原因就是因为可口可乐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这资产就是企业诚信造就的内在力量。相反一个缺少诚信的企业即使她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一旦失去社会信誉也会被淘汰出局,如走过八十八年历程的南京冠生园食品公司就因“陈馅月饼”事件信誉丧尽最终导致破产。“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中庸》)可见建立起企业诚信文化是多么重要,它是企业立足、生存、发展的命脉,是企业重整旗鼓的内在力量。

三、以诚信为基石的和谐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1.树立企业的诚信价值观。建设和谐企业文化首先要树立诚信价值观。企业要把诚信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经营和管理中去,企业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才会拥有广泛的客户,从而占领市场使企业高效益持续发展。当企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时,虽然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一定的利益,但从长期利益看则是一种自我毁灭。如上世纪90年代初郑州最辉煌的企业亚细亚,在取得了长足发展后只重视市场利润忽略了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导致企业诚信缺失,最终使一个原本很有希望的企业走向了毁灭。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荀子・强国》)荀子在这里说出了古今皆通的哲理―见利忘义是自取灭亡。对现代企业来说确立以诚信为上的价值观是企业常荣的法宝,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缺少诚信价值观就等于“先利而后义者辱”,企业的结局只能是自生自灭。因此,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树立起诚信价值观。

2.企业决策者要树立诚信形象。一个企业的价值观要企业决策者率先实践,一个企业的诚信形象也是由企业决策者率先树立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不论从企业的管理角度还是从领导者的人格角度,企业领导者率先垂范是端正行风树立企业形象的根本。决策者的一言一行无不对企业起着导向作用,企业领导者的诚信就是企业的诚信,没有哪个企业是因为职工的不诚信而倒闭的。孔子曾提出著名的“去食、去兵”而保留诚信的论述,他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从治国的角度提出政府诚信形象是立国之本,从现代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来说企业决策者的诚信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之本。

3.提高高层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提高企业诚信文化水平,关键是提高高层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企业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企业和谐文化的具体实践者和护卫者,对外他们代表企业洽谈业务,对内他们代表企业行使权力,他们的诚信素质如何直接关乎到企业形象,许多企业的失信行为都与高层管理人员直接或间接有关。另外,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也直接影响到一般员工的价值取向,一个讲诚信的管理层会带出讲诚信的员工,反之一个不讲诚信的管理层带出的员工也不会讲诚信,优秀的企业家要充分认识到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企业家要把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放在首位。

4.加强企业职工诚信教育。企业和谐文化需要全体职工的倾心打造,没有全体员工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和谐文化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和谐文化是合声共振文化“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必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礼记・乐记》)和谐文化如同和谐音乐,乐有心生,音有声应。如果把决策者比作指挥,把管理者比作领唱,那么员工就是合唱,员工的合唱出了杂音,再好的指挥和领唱也不能构成和谐之音。员工的素质反映了企业文化品位,提高员工素质是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5.建立有效的诚信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诚信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诚信文化的认同感,更能从制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目前我国的诚信管理机制尚未健全,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诚信管理机制建设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建立诚信管理制度,并把其内容落实到各管理层和企业职工。二是完善管理人员的岗位考评制度,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除了要求经济指标达标外,还要评价他们的决策是否符合企业诚信标准。三是建立诚信档案,让每一个人和企业都懂得诚信将是伴随他们终身的号码,是否具有诚信品德将决定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四是建立相应的责权部门,严格考核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经营行为,对遵守诚信管理制度的给以奖励,对违反诚信管理制度的给以严惩,让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诚信既是现代市场必须的道德原则,又是保障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企业要长盛不衰,必须建设起以诚信为基石的和谐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篇(4)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92-02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它不仅渗透着行政、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也贯穿于我国的管理实践。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活力逐步增强的当今,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优秀的思想并正确的运用,对促进我国现代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传统文化与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含义

要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我们应该先要理解一下何谓文化。对于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现代意义上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爱德华·泰勒提出的“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①在我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之中,易经中记载:“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化而言的,主要是指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③。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物质体现,它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凝结在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环境中的、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企业物质环境等,这里我们所指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生产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三个方面④。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为目的而制定的、具有本企业文化特色的一系列政策法则、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⑤。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⑥。

2和谐思想与我国现代企业物质文化管理

追求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一思想对于企业如何处理好其自身的物质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儒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万物之本。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道家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无不都告诉着我们,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有着其本身运行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遵照客观规律,以自然为法。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要认识并遵守自然的规律,而不能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此外,还需要把企业的环境、各个部门、人员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企业只有谋求了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拥有更好的生产环境与工作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再次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不只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社会环境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企业在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同时,还要实现与社会、合作伙伴、员工的和谐发展。孔子主张“仁”、“爱人”,企业作为一个主体也应怀有“仁爱”之心,即:有社会责任感。儒家在“义”、“利”的问题上主张“先义后利”、“以义求利”,企业在获取高额的利润及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意识到社会对企业的帮助与支持,能懂得回报社会,把国家、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自身、社会的协调发展。企业与社会的和谐是创造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前提与基础。

3以人为本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文化管理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当今我国的现代企业在借鉴西方管理方式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制度的建设,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制度文化的有效着力点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⑦。据查,“以人为本”最早是在《管子·霸言》中提出来的,“夫霸王之所使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⑧,儒家认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我国自古就对人有着高度的重视,尊重人的价值。对于当今我国的企业,只有把关心人、尊重人真正的放在首位,以员工为本,才能更好的凝结团队的力量,使员工领悟企业的精神,自觉的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更好的发挥制度的作用,进而建设更好的制度文化。

“以员工为本”是指企业要关心、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的价值与意义。首先要在生活上关爱员工,不断满足和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为员工解决实际的困难问题,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其次,要使得每位员工从事着与其能力与兴趣相符的岗位,对于人才,企业要做到任人唯贤,充分的发挥员工们的才能与特长。再次,要尊重、信任员工,对员工适当的授权,为员工创造能自由展现的平台,充分的信任他们,这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4诚信、创新、自强不息与我国现代企业精神文化管理

诚信是企业能否经营成功的关键。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前提,是企业能否经营成功的关键。企业需要对合作伙伴诚信,需要对员工诚信,需要对顾客诚信。一个企业的良好信誉,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营绩效,而且为企业增添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正确的人才观是企业竞争力的保障。兵家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的竞争最终将要归于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人才这一强大的利器做后盾,这个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企业在为人才提供发展舞台的同时,还要做到为人才服务,满足人才的需求,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力,进而增进企业的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庄子言:“人皆知有用之用,确不知无用之用也”,对于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不仅要看到事情有用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其无用的一面,不能因循守旧,而应创新求变,力求发展。易学中的“革”,法家的“事异则治变”,佛家的“诸行无常”,都主张变革、创新的思想。世间的事情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企业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变革中有着创新的思想才能始终走在行业的最尖端。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进行思维、观念的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才能持久不懈的向前发展。

5结语

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发挥着不可质疑的作用,但是由于文化是不同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在关注其优点的同时也需看到其本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特点,正确的运用,使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刚,陈国生,王志章.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

[2]陈春花,曹洲涛,曾昊,等.企业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

[3]郑质光,林宏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及影响[J].现代财经,1996(5):22~25.

[4]李国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当代经济,2007(6):46~47.

[5]吕宛青,赵书虹,罗江波.旅游企业跨文化管理[M].天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6]华益梅,陈跃.构建“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文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39~40.

[7]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4):97~98.

[8]肖峰.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2).

[9]张廷伟.国学中的管理智慧[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4).

[10]谭力文.文化建设[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7).

[11]曾中,李晓涛.(美)约翰·科特,(美)詹姆斯·赫斯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

[12]李宝山,于秀慧.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继承和发扬[J].软科学,2006(3):125~128.

[13]郭太祥.论传统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4~36.

注释

①泰勒,蔡江浓.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2):1.

②杨刚,陈国生,王志章.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2.

③郑质光,林宏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及影响[J]·现代财经,1996(5):22~25.

④杨刚,陈国生,王志章.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82.

篇(5)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统思想的关系是对于企业文化建设需不需要与传统思想进一步融合,是这一问题的思考的关键。传统思想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

1.传统的思想需要企业文化建设的继承

传统的思想一定有他正能量的一面,对于企业之前的发展一定做出了有用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企业认为今后的企业发展,应该摆脱传统思想对于他们的禁锢。他们忘了,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对现代企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企业的文化建设应该有传统思想文化建设的保守一面,也应该有积极开放的一面。对于企业的发展,我们要面对更多层次的升级,要在传统思想的指导下有新的突破。但是,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我们依然要注重企业的传统的教育。如:领导应该尊重员工的一切人格权力,领导要对自己的个人思想的建设与秉承传统的美德相结合;员工也要对自己的思想建设与学习传统的思想意识相结合。

2.传统的民族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一个企业的员工是由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结构组成的,在发展中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认定与感知,也是传统思想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民族精神建设。企业的文化建设体现主要表现在企业形象、企业远景、企业目标等几个方面。传统的民族文化体现在企业的地域关系的影响,如果是在不同的民族中,对于企业的具体要求上就会不同,这时候传统的民族意识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遵循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内涵。由于企业内部的人员中有民族间的不同,这就更需要企业体现不同民族的员工的不同要求,包括他们的生活、工作、感情等问题,都要遵守民族文化的要求,这一系列的表现显示了企业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思想的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合传统思想的因素分析

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来说,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的标志和指向标,但是企业文化在发展融合传统思想的过程中却有着不同的因素和影响,下面就从两点上进行分析。

1.有利因素

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对于传统思想的融合,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传统思想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企业的文化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一思想的影响可以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归属感。“以人为本”是企业坚持传统的思想中的精髓,俗话说:员工的心、企业的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传统思想中关于人格魅力的表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同时,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中的每一员工又起到培育和塑造作用,只有把员工的素质教育同企业文化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员工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从事企业各项工作,并把“立德、守诚、务实、求真”的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这样双重的影响,才会使的企业的发展更更和谐,更稳定。

2.不利因素

传统的思想中也有其存在存弊端。在建立企业文化的同时,传统的思想对于企业的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滞后作用。这种滞后作用体现在,企业的文化建设过于依赖传统思想,这就使得企业的文化建设失去的创新的动力,使企业文化建设得不到好的发展,让企业的形象得不到提升与表现。同时,传统思想中的一些方面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对于传统思想中一些落后的思想不能满足企业文化建设需求,只有不断创新指导思想,才能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传统思想指导,建立起具有时代脉搏的企业文化精神,确保企业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篇(6)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种多样、浩瀚灿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企业广告在促销产品的过程中,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就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1、哲学理念呈现的作用。中国哲学思想总体上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境界,因而中国人对自然抱着一份心心相印的感情,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自然与我在本质上是属于一体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知人即可知天,没有人与自然的统一就决不会有美的事物。因此,在中国广告中往往以自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溶入自然景物之中,达到主客体交融来展现一种深层的理念,使商品品牌深入人心。比如广告“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长虹电视机),“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白沙香烟),“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太阳神品牌),“志在蓝天,心有绿洲”(太平洋鸟服饰)等都是典型的体现“天人合一”哲理的广告代表作。“杉杉”品牌更是紧扣“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企业标志设计成:一棵绿色的大杉树旁以“杉杉”拼音字母“S”形成两条蓝色的小溪,表达了人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2.价值观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价值观集中表现在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它表现为对自己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看待,形成了宁愿为祖国的富强而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我们的一些民族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注重抓住民众的这种爱国心理,纷纷打出“民族”、“国家”的旗号,把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我们常可看到一些企业以“爱我中华,用我品牌”为切入点做广告,如“长虹”、“海尔”、“恒源祥”、“红旗”、“中华”等品牌在传递企业商品信息的同时,提出了“以民族昌盛为己任”,“产业报国,追求卓越”,“振兴民族工业”,“开放的中国路,时代的红旗车”,“道不尽的强国梦,述不尽的红旗车”,“中华永在我心中”等广告语,他们以自己的企业精神影响着国人,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撞击着?肖费者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广告促销。

3.伦理道德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以儒家仁爱为核心基础上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十分重视以道德来调节人的行为,侧重于唤醒人的内在良心;重视家族人伦,倡导孝亲精神,追求“格物致和,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境界。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为诉求点的广告,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促销效果。如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就变成一种心灵深处的家乡情怀;而“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天冷了,多穿点”(张裕品牌),“养育之恩,何以为报”(养生堂药丸),“孝敬爸妈还是脑白金”(脑白金)等则是典型中国传统道德观浓缩,都是让商品广告在中国“孝”与“亲情”的伦理层面中得到展现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广告传播中,品牌、店名常常以仁义诚信展现,如“同仁堂”、“积善堂”、“德寿堂”、“全聚德”等。在当今中国,就有许多以诚信为其广告宗旨的企业,如“海尔”提出的“真诚到永远”的经营理念;“娃哈哈”叫出的“爱你等于爱自己”广告语,都是传统道德观的集中展现。

4.思维方式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具有本民族显著的特点的思维模式,即思维的现世性取向和实用性取向。这种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是直觉体悟,也就是说它是直观性的而不是思辨性的,是领悟性的而不是逻辑性的,是模糊性的而不是精确性的,是经验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中国人习惯于用一种非逻辑的通感直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人民日报》刊登的韩国大宇公司的广告《拈花微笑》:图片上展示是中国与韩国的两位少女,手拿一朵鲜花面带微笑的情景,广告借用的就是佛教禅宗讲求顿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广告运用中国传统的这种直觉思维方式,把一种纯商业的行为提升到精神交流的境界,其传播取得了意在言外的效果。再比如浙江纳爱斯“雕牌”牙膏电视广告《后母篇》中,那小女孩同后母的会心一笑后,接着广告语“真情关爱,心灵相通”,表达的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觉体悟性。

5.审美情趣呈现的作用。人类的审美感受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地域,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语言形式、风俗习惯等的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审美原则、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追求会有很大的不同。广告正是通过视听审美器官,引导消费者对商品进行深入的审美感受与领悟来达到理想的促销效益的。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突出地体现在对意境的追求,重视作品“立意”的构思,要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妙在无处,寻求一种空灵回荡的意境。在广告传播中这种审美追求是常有的。如太阳神品牌广告《形象片》就展示出一种境界:天涯的大地,广阔的天空,辉煌的太阳;一群人奋力将一个巨大的人字从地面拉起,使之顶天立地,沐浴在天地阳光之中。广告传递出一种超现实的、人立于天地之间的神秘境界,其中的哲理意蕴令人回味无穷。深圳原野公司曾在电视台播放过一个广告:画面是湍急的河流、巍峨的高山、茂盛的森林和广袤的草原,广告配音给人以深远辽阔、如诗如梦的感觉,仿佛把受众引入了朦胧的远古境地,让人体悟出一种意境之美。

篇(7)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在我国老百姓的观念里,已经世世代代形成了中国式的五伦“孝道”,这就是常说的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除了五伦外还有五德,即:仁、义、礼、智、信。个人行动也多以这些道德规范为依据,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定位的角色履行自己的义务,确保“名实一致”,这样每个人就处于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中。因此,在我国民族中小型企业中,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传统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形成中国中小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在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家邦”关系中诞生的企业“老板”是与员工有一种父子似的共融性关系,由此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产生了一种信赖、亲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宽容、仁爱、平均为准则的伦理型管理模式。这样的传统文化对企业行政管理的产生较大影响:1、重形式轻效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2、重人治轻法治。传统文化中重人轻法,人情风盛行。3、重权威而轻民主。传统社会的“家邦”关系使得企业行政民主难以实现。4、缺乏创新和活力。5、注重大一统集权缺乏必要的分权意识。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假如企业在管理上完全用中国传统式家庭管理方式进行,可能在创业时期有积极的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肯定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果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将大打折扣。若企业在行政思想、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观念和意识、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当中不革除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不对家族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不尽快跳出“家族主义”的框架,将肯定阻碍企事业的发展。聪明的企业家应该保留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在行政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廉洁、高效、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跟上历史的滚滚车轮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在我国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讲的就是要把人的活动与环境条件协调起来。同样道理,企业的管理理念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走向以知识为本。所以企业生存、发展与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建立自己的完善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长期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又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的明智选择。

篇(8)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125-02

1 绪论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更多看重的对西方社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腾飞,但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有所不足。我们知道,管理,包括对企业的管理,都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植根于一定文化的社会背景之中,因此企业管理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企业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相适应和协调。西方的著名管理学学者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因此,要进一步探索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创新,就离不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从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奥妙。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积淀,包含着丰富浩瀚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涉及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道、佛、法、兵、墨等诸子百家文化体系,整个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佛、法、兵、墨等诸子百家与儒家思想交相辉映,极具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修己安人,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以和为贵”,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企业管理者们值得深入总结并结合企业管理实践进行创造性升华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因此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要经营好企业,就应该把企业管理与中国国情相联系,做到企业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本文主要通过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古代的“民本”思想及“以柔克刚”等的和谐思想来指导现代企业的管理非常有必要,也是很值得合理继承和深入改善的。

2 古代“民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管理朝代还是管理企业,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质是“治人”即对人的管理。从管理的意义看:“治人”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与现代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相一直,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这一理念也是广受推崇的,跟“以人为本”的国策相符,我们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应当继承这种“民本”思想,不管这是古代的“哲理”还是现代的“国策”。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认为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是并列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管理主体的重视,特别强调管理者要“修己、正身”,要遵循“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提出了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其次是对管理客体的重视,处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对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本”“民心”“民意”看做管理行为成败得失的根本,例如古代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当然,或许有人说这是迷信,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肯定会出乱子,这点笔者不否认,但是要强调的是对于古代的丰富遗产,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面对,笔者相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大家都应该有一个理智的判断,关于这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同样,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理念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把人即人力资源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价值观培育,努力做到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因此现代企业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中心,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首位,充分调动企业中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放在首位,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企业员工的有效配置,不断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企业员工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企业员工潜力,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最终实现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发展繁荣的双赢目标。

此外,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员工的自身发展,也是符合传统文化的义利观的。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一般是指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利”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见利思义”和“以义制利”的儒家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民主精神,引导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激励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完全以企业利润为出发点,可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

总之,不管是古代儒家思想,还是现代国家政策,我们都应该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灵活运用人本思想,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馨和对自身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才能够让员工有归属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3 古代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强调为人处世要随和谦让,这其实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应该如此。儒家认为,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和治世之道,天地万物均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因此人必须关注自己并注重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说人与自然要协调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要相融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道理。孔子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天开始,过渡到人,即管理者要以企业文化来熏陶员工,用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促使员工的目标、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和谐,培育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与企业协调发展。古代和谐思想也与今天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古代和谐思想可以帮助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应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能力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促使员工的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作为中国通讯的巨头——中兴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管理方式体现企业中和谐思想的活用,这种东方的价值观向中兴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渗透,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企业之首——松下作为也非常推崇中国的和谐思想,认为提倡和谐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但又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强调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所以说,古代的和谐思想运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点相信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之后将深感触。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修己安人”是以人为本古代先哲思想的逻辑演绎,体现了个人与组织的辩证关系。对现代企业而言,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个人、群体的目标链条。个人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个人管理目标作为组织管理目标的基础。前一目标的完成是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同时,组织管理目标的达成又为个人管理目标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企业最高战略。

先秦儒学作为“伦理—政治型”的观念形态,“内圣外王”既是其最高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也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现实关怀。所谓“内圣”者,“内在于个人自己,则自觉地作圣贤功夫(作道德实践)以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也”;所谓“外王”者,“外而达于天下,则行王者之道也”,应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则是指领导者应当极力增强自身的品质修养,且注重对企业成员的素质提升和人文关怀,通过组织内在的品性修炼来培育整个企业先进优良且契合市场变迁的经营哲学,从而依托内在的自我成长和品质塑造来实现社会的物质丰盈和精神富足,使企业得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起光辉的形像。

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弹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础之上,体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管理模式,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同时管理者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定不移地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春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0,(8).

篇(9)

发达国家当代大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德操的教育是值得中国高校借鉴和学习的。但这些内容如何能够融入植根于东方文化的中国大学教育中呢?本文尝试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重新审视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的若干特点,从而对中国现存的大学教育进行反思,力求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启发。

一、大学的授课教学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认为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本性”。这说明,我们研究教育必须从研究人的本性出发,而后顺着人的本性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按照道德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修养自身,最终使受教育者回归人的本性。以下探讨的美、德、英三国的授课教学特点都能够体现这样的“道”。

1.在美国,大学教师强调“教无定法”。可是,他们把大学生的思维特征:自主性、索异性、探求性和创造性研究得很透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始终重视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学生全程、互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鼓励学生敢于“不走寻常路”,向学术权威提出质疑、发起挑战。美国的大课一般被分解成多个讨论组,学生间的讨论是主要形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主体的参与意识,帮助自己深入理解讲课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适时测评[1]。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进行必要的指导,既让学生通过参与积极的教学互动获取知识,又常常以鼓励性质为主的评价激励学生。

美国大学的这种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很普遍,它强调唤醒、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探求性和创造性[2]。大学生在这样的教育风格中自然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喜欢表扬和鼓励他人。美国的大学生很清楚,即使他们是“异想天开”,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得到教师的认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人性本质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发挥,是“道”的受益者。

2.德国是近代大学理念的发源地。先生一生三次到德国游学研修,他认为“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在德国,大学课程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学生选课条件宽松化:学校对学生选课的限制比较宽松,学生可以在不同系里同时注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计划安排,在每学期比较自由地选课。授课方式多样化:德国高等学校的教授可以采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完成授课任务,课堂气氛,特别是专业课的气氛,相对来说比较轻松[3]。无论何种授课方式,都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自学研讨团队化:每学期初,教授们传授课程的核心内容和课程方向,且课程一般少有固定教材,多是参考书目,课堂所包含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学习科研实践化:受到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的三原则影响,德国教育重实践过程、重方法训练、重能力培养。实践既包括在校外企业或机关中实习,也包括在实验室、工地、计算机房,以及在任何一个地方学习科学的工作技术和研究方法[4]。德国的大学授课特点始终体现出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思维和成长本性特点的准确把握,符合大学生本性发展的要求。

3.英国的大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设计的,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咨询。英国高等教育基本没有统编教材和指定教材,教师会选择最新、最有发展前景、对学生就业最有帮助的内容,进行教学授课。英国大学教学采用多种授课形式,其一是正式授课,与我国大学的授课部分类似。但与我们不同的是,教师更加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除了正式授课外,口头演讲、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教学形式在英国大学教学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英国的大学,对学生提问给予鼓励,实行导师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通过自己努力找到答案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必须自己找到答案,而不能直接从书本上或导师那里获取。

二、大学的校园文化

《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就是说,做学问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做人和做学问都格旧更新,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道德情操,使人们达到美好的理想境界。发达国家的大学除了重视按照人性本质开展教学外,还特别注重大学的校园文化,这是对学生的情趣、人格和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1.美国的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能与社会紧密结合。学生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每周都要参加各种校外活动,这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校园文化活动种类和形式都很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可以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文化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特点都是以大学校园为基地,用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入社会、了解社会[6]。这些都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德国的大学校园注重朴实无华,自然和谐。德国的大学绝大多数坐落在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良好的城市,看重对校园建筑和人文环境景观的建造,追求大学与所在城市之间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如柏林理工大学与所在城市柏林的相互融合,内有森林、湖泊和公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十分浓厚。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都十分重视将校园的自然景色、历史建筑和文化活动与城市共享,讲究融合与开放。以亚琛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很多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是开放式的,大学城内有很多古建筑、城市雕塑和博物馆。德国人认为学生是大学的,更是社会的。要通过与城市文化和国家文明融为一体的大学校园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实现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良性过渡。

3.英国的大学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感染,特别是在其人文精神方面的体现。大学对校园文化的重视要求处理以下几对关系:强调大学毕业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教养比具有高深的学识更为重要;大学应该在科学研究和人文精神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校风、校训是学校无形的精神财产,独具特色的强势学科是学校有形的支撑平台;强调因时而变,与人类文明共进,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巧妙地结合起来;大学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智慧精英,而且在于培养道德骨干。剑桥和牛津是最为典型的代表,经过建校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校园内充满了浓厚的贵族气息,一代代的大学生在这样的活的大学精神中成长、成才、成功。

三、几点启示

1.结合当代,正确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以往以儒家教育理念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强调顺从、等级和集权等。当今我国大学教育虽然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要么东施效颦,全面强调西方大学的教学方式,不顾本国实际情况,追逐时髦的机械照搬;要么走极端,把“以学生为本”发展成为娇惯、纵容学生。笔者认为应该立足于中国的文化积淀,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伪存真,弄清楚哪些是我们的国情、民情和文化所能接受并得以良性发展的,从而促成当代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文化的融合统一。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审视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要避免出现评价的单一化、绝对化、理想化等错误趋势,要全面地、客观地、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对考核的理解:不能采取单一的考核模式,要推进、调整考核方式,要着眼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重在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实践的反思:高校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科研试验、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不能走过场。要切实地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文品格。

3.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校园文化是大学灵魂的综合体现,它们都是大学活力的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决不仅仅在课堂上才能开展。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校园环境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学校的校园环境,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是一种直观性很强的物质载体,它能够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校园区域的文化氛围[7]。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和切实加大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扶持力度,要把高校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实践作为体现“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内容来诠释。在大学这样特定的场所里,与国家文明相交融的大学校园文化应是最生动的德育教材。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少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尝试[J].右江医学,1994.

[3]朱元洁.外国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闽江学院学报,2003,8.

[4]刘亚荣,史朝.中德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篇(10)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过剩的今天,企业的员工、消费者、客户的需求、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文化,正成为企业提升自身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顺应时代的需求变迁、价值伦理要求,成为众多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商业工具。而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正是这些商业工具中的典型代表。然而,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差异。首先,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主体性存在差异。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品牌文化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识、情感归属,前者的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后者的主体是市场的消费者。由于主体的差异,前者可以定位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范畴,后者则可以定位于营销范畴。其次,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内涵不同。企业文化针对企业员工和内部管理,侧重点在于企业员工的思想和思想所产生的行为。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生产经营、行为的纲领,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动态地形成和完善。品牌文化针对于企业及其产品提供给客户过程中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的内涵,侧重点在于加大产品的销售和客户的忠诚度。

商业无公理,因为商业是一门艺术而非简单的科学,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但是二者联为一体的模式才是能够真正连接市场和员工的有效手段,当前的企业经营,大多数都处于“红海”的竞争,市场导向是很多企业不得不选择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找到这种文化演进和形成的模式,也许,真的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

文化,品牌打造的新动力

“商业的成功并不都是创造出最好的产品或者发明出最好的技术,而更多的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品牌,作为一种复合的概念,根据菲利普・科特勒博士的定义,品牌最核心的功能是区隔。就是说,一个品牌的最大的作用是区别竞争对手。那么,一个品牌究竟如何去区隔对手?企业或产品的标志、产品的外形、包装等等,都可以去区隔对手;而文化,则可以作为区隔竞争对手的最好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在追求品位、彰显个性的现代品牌经济时代,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获取市场的重要手段,品牌文化则是品牌战略的灵魂。文化,正成为品牌打造的新动力。

让品牌具有文化内涵正成为很多企业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品牌去传达一种生活情调、生活方式、个性修养正成为很多行业内顶尖品牌的重要工作。通过这样的努力和工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功能属性,还具有了情感属性和观念属性,让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附加价值,也成为消费者选择乃至忠诚的原因。

当今的市场,对于品牌文化的塑造,基本上还处于两个层次:一是文化营销层次,其次才是品牌文化层次。在文化营销层次,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一切可以带来价值的工具都会被重复利用,文化营销,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营销手段。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不断利用文化的力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和宣传。譬如中国近几年的旅游业,总是打文化营销牌,挖掘历史文化、编写故事传奇,文化营销非常普遍。这里,文化是作为营销的一种手段,而非塑造自身的品牌文化。

在品牌文化层次,企业的核心重点在于给予市场或消费者一个文化内涵,并持续不断地实现这种文化内涵。如果简单地做个比较,文化营销只是一种手段或策划层次,而品牌文化则涉及到品牌定位和品牌战略层次。

当然,文化作为品牌打造的新动力,必须要充分尊重企业所在行业的属性。品牌文化也会随着产业性质的不同,其品牌文化的选择方式、形成过程乃至基本内涵趋向会有极大的差异。比如在快速消费品行业,物美价廉是消费者的基本要求,方便、快捷、效果好可能是众多快速消费品的基本要求,这样品牌在其文化内涵上采用的方式可能更侧重于对消费者的情感呵护、自我体验等方面。而在奢侈品、高档用品上,品牌的文化内涵则尤为重要。从目前的竞争形态来看,一个没有品牌文化、品牌内涵的企业很难获得长久的成长,难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而通过企业由内而外地体现出一种文化、一种内涵、一种品位、一种格调、一种生活方式,则会成为服饰企业长期竞争和生存的根本。唯有赋予品牌文化内涵,品牌成为一种梦想、一种成就的顾客追求才能实现。

成就品牌的文化攻略

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民族文化历程数千年的发展,源远流长,是共同升华。在我国的烟草市场,其成功品牌都不约而同地将品牌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的烟草新格局下,通过文化提升品牌、打造品牌成为行业内的必然选择。如白沙品牌的“和”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自身的文化紧密结合,娇子品牌的“以‘世界珍宝、熊猫娇子’为代表的‘熊猫文化’作为‘娇子’品牌文化的主线”,等等,都以民族文化彰显自身的品牌文化。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行为习惯,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行为也成为文化演进的重要力量,优秀的品牌文化还可以使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消费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篇(11)

1.引言

中国传统思想是基于传统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人、事、物管理的思想体系。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又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核心,这使得儒家思想在记录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风俗习惯等。而这自然包括现代中国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而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盈利能力,是最大限度的市场竞争力。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诸如政治工作等,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企业“负担”。如何正确引导转变这种观念也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窘境。所以,如何围绕企业管理工作这个中心,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在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充分发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外在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传统思想在凝聚企业内部力量、引导企业内部思想动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成为了当前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时,人们首先需要了解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有哪些传统思想工作内容。

2.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传统思想工作内容

从单一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工作包括对人的管理、事的管理两个方面。而传统思想工作内容正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的基本管理原则。

2.1以人为本

传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以人为本,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核心就是“人”字,即在任何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价值。纵观我国历史发展,在国家的管理方面同样也将人放在第一位,认为国家兴亡与人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出现了“争天下必先争其人”的理念。同时,传统的管理思想当中还蕴含了强烈的民本思想,例如孟子所提倡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孔子提倡的“爱人”、“爱众”、“重民”等思想,这些都是人本位的基本思想。治国尚且如此,企业的管理自然更应该注重人的管理。尤其是在现代企业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人才是企业最为短缺的资源,而且企业的所有运作工作都是人在维持,所以传统思想工作中的人本理念值得现代企业管理者重视。

2.2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的和合思想是传统思想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是达成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思想管理工作中,其提倡协调管理包括人际关系在内的所有矛盾因素,以“和”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则,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达到的最佳状态。

2.3以德为先

以德为先是中外文化都注重的观念,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文化的重要准则,其中儒家思想九十道德文化的典型代表。企业是一个典型的组织体,而我国传统的思想管理工作讲究的就是以德为先,要求人们德才兼备,即不但要能够为组织带来实际的利益,而且还要求人在品行等方面必须达到“品德高尚”的标准。因此,在针对现代企业进行传统思想工作时,基于“以德为先”的原则,达到管理但不主宰、不左右的管理目的。

3.传统思想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影响和应用

从辩证统一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存在积极与消极两面,传统思想管理工作也是一样。

3.1传统思想工作对现代企业的消极影响

组织管理工作是在对应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产物,而我国封建社会时间长,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也大,儒家的管理思想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这给现代企业的思想工作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首先,在思想工作中容易出现让企业管理工作政治化的趋势,忽略了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的利益最大化问题。例如,企业缺乏独立行为能力,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政府化行为,而且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式、竞争手段以及经营理念等都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过度控制,从而让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逐步趋于行政化,不但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效率,而且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生存能力下降。其次,由于受到宗法等级观念较为严重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专制现象,没有重视民主性。例如,个别企业在经营决策过程中表现为领导的个人决策、家长制。而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重视人情化,忽略了企业的制度管理。导致企业制度只是用来看、用来说、用来记录的,企业内部事务大多无章可循、有章不循。

3.2传统思想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传统思想工作,可以让企业认识到遵循“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作用,这样使得企业逐步将人才视为其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而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通过充分发挥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来提高其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管理目的。以海尔集团为例,该公司制定的“盘活资产首先应盘活人”的基本原则就是充分利用了传统思想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内核。同时,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基于“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的基本理念,逐步形成了“和气生财”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和谐管理的方式融洽企业内部工作氛围,加强了内部凝聚力。而且这种方式还有利于企业内部氛围形成,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合理平衡企业管理中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传统思想工作

通过平衡企业管理工作中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传统思想工作的地位,不但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利用传统思想工作让企业内部更加充实,可持续发展基础更加扎实。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准则

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离不开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因此可以通过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融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方式使得现代企业管理工作能够吸收传统思想工作的精华。例如,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通过强制的规章制度对内部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利用企业文化来对员工的思想意识进行感染,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采取传统思想工作的软硬兼施策略,利用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相互作用的方式对现代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革、创新。另外,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建立规章制度的方式达到有效约束个体行为的方式,采用实现阶段性项目管理目标的方式,结合思想工作的长时间熏陶优势,实现企业长、短期效益实现的目的。

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出发,企业文化与制度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所以在制定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融入传统思想中的“人本”思想,通过个性化管理方式的提出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将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企业上下所有员工都能够全心投入,并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团结创新的组织。

4.2 目标管理思想与信息化管理手段相结合

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将企业的目标实现与企业所有成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将以工作为中心与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结合起来,实现对企业成员的自我控制。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于经营,而经营的对象是项目管理。因此,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通过确立明确的目标,在传统思想的指导下,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该怎么做”。同时,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正确处理好现代企业管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通过提倡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管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开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管理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