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学重要知识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93-02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制药工程、药剂、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须课程。药物化学课程的讲授主要是各类代表药物,而药物的讲解又是从化学结构和化学名入手。药物的化学名可有利于准确的掌握药物结构、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查阅药物文献等,因此,药师必须掌握药物的化学名。添加氢(Added Hydrogen)与指示氢(indicated Hydrogen)是复杂环系药物化学命名中常用的,可更清楚的标示环系的结构。药物的化学命名是以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来命名,对于药学本科生已经先修过有机化学,基本的命名方法已经掌握,但是没有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添加氢、指示氢的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使用“指示氢”和“添加氢”命名药物时相互混淆,概念不清。以下笔者结合“添加氢”和“指示氢”的定义对比二者的异同,并梳理这2个难点的教学思路。
一、相同点
二者都是在稠环或杂环等环系中使用的命名方法。
二、不同点
1.概念不同。添加氢:在环系上为了提供结构特征而添加的两个氢中的一个,不是结构位置上的那一个。如异戊巴比妥在命名中采用芳杂环嘧啶作母体。为了提供嘧啶环的结构特征而添加了6个氢,饱和了3根双键,分别为1、2位,3、4位,5、6位之间的双键。按照命名规则,应把最能表明结构性质的官能团酮基放在母体上。为了表示酮基(=O)的结构,在环上碳2,4,6均应有连接两个键的位置,故采用添加氢(1H,3H,5H)的表示方法。所谓添加氢,实际上是在原母核上增加一对氢(即减少一个双键)。本例的结构特征为酮基,因有三个,即表示为2,4,6-(1H,3H,5H)嘧啶三酮。2,4,6是三个酮基的位置,1,3,5是酮基的邻位。见图1。
指示氢:又称为定位氢,是指已经达到了最大不饱和程度的环,由于饱和的原子位置发生变化,而导致了双键位置异构。这样为了区分环内双键位置异构体,就用指示氢指示出饱和原子的位置。主要用来表示环上饱和元素的位置或用来指示主要功能基。如吡咯环为五元环,最大不饱和程度为环内2根双键,由于饱和原子位置不同,可出现3个异构体,用指示氢来表示以示不同。1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1位氮原子上,2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2位碳原子上,3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3位碳原子上,2H-卓酮表示卓环上2位为饱和元素,且2位酮基为主要功能基。见图2。
2.表示方法不同。添加氢:由定位号和斜体大写字母H,加上圆括号组成。如异戊巴比妥化学命名为:5-乙基-5-(3-甲基丁基)-2,4,6-(1H,3H,5H)嘧啶三酮。见图1。
指示氢:由定位号和斜体大写字母H组成。如地西泮化学命名为:1-甲基-5-苯基-7-氯-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卓-2-酮。见图3。
3.置放位置不同。
添加氢:置于结构特征定位号的后面。
指示氢:置于环系前面。
三、总结
药物化学教材中具有添加氢的药物有:异戊巴比妥、毛果芸香碱、咪唑斯汀、盐酸地尔硫卓、氯吡格雷、昂丹司琼、氟尿嘧啶、盐酸阿糖胞苷、青蒿素。
药物化学教材中具有定位氢的药物有:地西泮、卡马西平、盐酸氯丙嗪、氯氮平、盐酸丙咪嗪、咖啡因、毛果芸香碱、盐酸多奈哌齐、溴丙胺太林、哌仑西平、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氯沙坦、洛伐他汀、华法林钠、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奥美拉唑、吲哚美辛、吡罗昔康、塞来昔布、泰利霉素、氟康唑、利巴韦林、阿苯达唑、青蒿素、氢氯噻嗪、生物素。
综合以上所述,添加氢和指示氢均是在环系中用来对药物化学结构命名的,二者很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如果给学生系统详细的讲述清楚二者的不同,学生就能牢记在心,对于后续药物化学名称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了,可反复复习巩固,比如可在第一次给学生讲授添加氢、指示氢时就让学生注意积累总结,把教材中看到的添加氢和指示氢分别记录下来,作为平时作业。平时上课时间也可以邀请同学上台讲解某个药物的命名,如此一来,课程结束时候学生就能彻底掌握并熟练运用添加氢和指示氢对药物进行化学命名了。
参考文献:
1. 对于学生来说,会计基础知识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会计电算化只是将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利用计算机处理罢了,如果没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甚至连会计分录都成问题,即使电脑操作得再好,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
2. 对于学校设施来说,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殊性学校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且实验项目不能仅用于会计核算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均应设置。另一个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且在实验室中备有各种商品化财务软件。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示,利用教学案例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实际操作。
二、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1. 展示案例
在这一阶段老师所要做的是向学生展示并讲解案例,指出分析案例时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案例。
例如:在会计要素教学中,资本公积这一帐户的应用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给出案例:某集团收到海外投资300万美元,以当日汇率1:7.8入帐,半个月后收到300万美元,当日汇率为1:8,应怎么账务处理?
案例思考:(1)半个月前确定有这笔投资时,折合成人民币记入什么账户?(2)半个月后收到投资折合为人民币,还和我们入账时的价值相等吗?
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案例与案例思考题,便会带着兴趣和疑惑去分析,或是独立准备,或是小组以讨论的方式进行集体准备,对疑惑之处进行相互交流,以便为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打好基础。
2. 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报告,各树己见,教师进行归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让学生进一步自己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
例如:根据以上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1)半个月前确定有这笔投资时,折合成人民币记什么账户?(学生回答:实收资本)(2)问学生:半个月后收到投资折合为人民币,还跟不跟我们入账的相等?(学生回答:不相等)(3)提出问题:能不能再记一次?(学生回答:那就重复了)(4)问题关键:多出来的怎么办?能不能补记实收资本?回答:根据实际成本原则,企业的各项财产以实际取得时的价值入账,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给出正确答案:多余部分记入资本公积帐户。
通过这种引导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案例实践
引言
教育部在对四六级进行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2007年后的四六级考试不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并且再次重申高校不必把考试跟学位和毕业证书挂钩,甚至其改革还有可能放宽对考研和用人单位招聘的政策。并且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将降低英语的分值。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许多人在猜测全民学英语的要求和现状是否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更有一些学生欢呼雀跃:“终于要摆脱学英语的噩梦了。”这样的反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的状态,因为追求超高目标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纸证书能继续学业、得到好工作或提升在工作单位的职位,这两项改革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最重要外因动机有相当程度的弱化。众所周知,在各个领域的学习行为中,动机都是影响学习成绩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英语的学习和教学方面也是如此。语言学家Gardner(1985)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⑴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⑵学习中做出的努力;⑶实行目标的愿望;⑷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作为既非本国语又非官方语言的英语,失去了考试的目标,又很难营造“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树立和实现学习英语的愿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对其的热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首先采取积极的态度,从别的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重新激发起对英语学习及其知识积累的渴望,从而产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发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很多著名人物也都对兴趣在学习行为中的重要性做出过评论,可见兴趣是一种多么重要的无形动力。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历中体会到,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生成和发展都是由某种文化决定,并反映这种文化,同时又起到传播这种文化的作用。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但也只有在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地理解反映这种文化的语言。
以笔者多年来从事教学的经历对比认为,由郑树棠为总主编、每册均含《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和《综合训练》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选题广泛,内容多样,信息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在巩固和强化专项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仅使其较为熟练地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而且非常适用于准备相应的考试特别是四级考试的学生。但是在目前追求考试的目标弱化的情况下,该如何使学生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动机,笔者就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来说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入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在理解内容过程中的作用
1.寓教于乐
在调查学生学习英语方面最大的困难问题上,大多数学生众口一词的是“记单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之基础,且量之巨大令许多人头疼。那些之所以学不好英语的人,皆是因为缺乏记忆单词的巧妙方法,导致从学习开始阶段就记忆困难,从而面对更多的词汇时失去兴趣和信心而放弃。然而记忆的规律又确实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机械过程,因此,要想改善词汇方面的记忆,就需要赋予词汇记忆以趣味性,开发出学生对学习单词的兴趣,使枯燥的重复模式首先变成形象的认知,进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终激发学生记单词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设置有Word Building一项,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总结、训练前缀、后缀和合成词中了解及习得英语构词法的方法和规律,期望对理解、背诵单词所有帮助。但是,如果只是把这个练习当作是纯粹的记忆掌握行为,那也是很单调的。这时候,教师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转被动为主动。比如,第二册Unit 3的单词表里出现A-OK一词,虽然学生已经非常熟悉ok这一表达,但并不了解这一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典型、最成功的美国英语”用法的来源。经讲解,他们才会从故事中知道,原来O.K.与美国第八任总统Martin Van Buren有关,是Old Kinderhook的缩写。而A-OK居然是误打误撞造出来的一个词。
一些学生把听力课当作是睡觉、放松的时间,因为大家都知道听力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量达到质的飞跃,就是强化性地反复主动接收所听信息,一旦思想神游,就会越走越远,跟不上内容节奏,进而昏昏欲睡。教师戏称听力课上的英语简直就是催眠曲。而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若是为了提醒、迫使每个学生都能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而采用频繁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心细,在每次内容中找出几点可以引发学生趣味的文化知识来调节下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氛围。比如听说教程的第二册Unit 3 Homework部分里的文章材料提到“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getting a divorce was a luxury that only the rich could afford”和“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divorce capital of the world”,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明星离婚财产分割的花边新闻给学生,学生肯定会立刻活跃起来,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再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会留下一定印象。
2.增强理解力
英语学习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不熟悉,往往只是能够翻译出字面和语法方面的意思,但是对文章里更深层次的含义把握不了,更谈不上欣赏英文的优美表达了。笔者在从事大学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发现,理工科学生对文化知识了解较少,从而限制了其对篇章内容的习得。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困难。《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一课就是“As His Name Is, So Is He!”。文章表现名字与人物性格之间关系的主题。不过其中列举太多我们中国学生仅是听过但对其意义完全没有概念的西方人名,造成在读的过程中被漫天的英文名字搞得眼花缭乱,读完后仍然稀里糊涂的结果。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就必须导入与人名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介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中文名字加以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清晰。比如,文章开头就给读者带来问题:为什么要把Debbie改成Lynne?为什么Debbie让人觉得应该是个厨师的名字?原来起源于希伯来语的这个名字往往被描绘为可爱、健康、健谈、活泼的人物形象,厨师常给人健壮的印象。Lynne在西班牙中的表现形式是 Linda,英格兰语中拼写为 Lynn, 意思是瀑布或水池。因此给人感觉姿态优美,身型高挑、纤细,个性独立。文章提到改名字的这个人物恰好长相漂亮,姿态优雅,所以为什么Lynne更适合她。整篇文章贯穿了这样的一一解释,完全了解了名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到达卓有成效的结果。
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透彻理解。第三册的第四单元中Section A的文章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就需要相当多文化背景知识的辅助才能对其五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之间关联的部分理解更深入。文章分别对这五个象征主要做了历史发展的讲解,但对其被看作美国象征的原因却没有明确地表述。其中的自由女神像最为中国学生所熟知,但她到底代表什么可能很多学生根本不明白。至于“美国哥特式”这幅画和野牛镍币,知道的人就更少了。这五样事物关联着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只有搞懂了这些,才能完全理解自由女神像反映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崇尚自由的理想;全世界小女孩心中渴求的芭比娃娃是美国人眼中美女的形象,代表美国女性;表现美国农民庄重自豪感的油画《美国哥特式》象征美国人所看重的顽强逆境的精神;野牛镍币应该代表了美国人敢做敢当、承认错误的勇气;身材高大、笑容可掬是美利坚民族和人民的形象。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代表美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文章,仅从解读文字也能对内容及其主题理解得比较详细,但若是增加目的语文化知识,并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学生既获得更多他国文化的知识,同时又重温了本民族的文化。
3.扩充基本常识
有时候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应该具备的英语基础常识。比如,第一册里Unit 8中出现的 “black coffee”,许多学生都会翻译为“黑咖啡”,其实,这个表达涉及到英语中颜色词汇的用法,不加牛奶时的纯的“清咖啡”就是黑色的,由此可以让学生推导出“white coffee”应该是指加了奶的咖啡,这样的咖啡还可以叫做“milk coffee”,最近几年出现的马来西亚的所谓“白咖啡”其实就是一种加入奶精或炼乳的“white coffee”。接着再给学生补充从口味角度描述咖啡的表达“strong/weak coffee”,进而列出一些他们所熟悉的诸如“mocha”、“cappuccino”等几种咖啡的英文词汇。如果发现学生仍然热情高涨,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有“black”的事物的表达。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还扩充了必要的知识。
结论
大学之前英语教材基本涵盖了所有语法知识,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教授学生在巩固词汇量的基础之上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以上的论述可以充分说明课堂上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就要从诸如词语、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输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2]郭亚莉:《如何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国英语教学》,2003。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马蓉:《合作学习研究评述》,《中国英语教学》,2003。
[5]屈延平:《文化对比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外语界》2001。
[7]魏望东:《英语语言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因素》,《中国英语教学》2004。
[8]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外语界》2003。
[9]张金霞:《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10]赵厚:《论文化教学原则》,《外语教学》2002。
[11]Chan Victoria,“Learning Autonomously: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s”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
[12]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延伸,比初中化学对学生要求更高.高中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高中化学中的很多概念,在初中都有提及但教师并未做出解释,所以学生对它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很多高一学生对化学学习,感觉很难,不能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高一学生面临很多困难,不仅是学习方法的改变,而且是学习态度的转变.下面简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问题.虽然高中化学重点都比较明显,但知识点还是比较多而杂的.所以,学生在面对这么多知识点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高中要学的学科很多,所以面对化学,很多学生觉得学习任务重.高中化学很多知识点连接性很大,所以学生必须记清知识点,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因此,学生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化学.这就要求教师弄清高中化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到这堂课的学习重点,所以教师必须了解课本内容,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了解一下就行的.教师上课可以不带教材,但一定要按照顺序来讲课,最好用简单的几句话把知识点讲清楚,并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教师可以把知识点完整地呈现出来,并且把重点知识讲清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了解化学的学习特点.
2.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相比初中化学,高中化学完全是一个新领域.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主要以无机推断为主,其他也有涉猎,但很少深入讲解.初中化学无机推断题一般就几个常用的化学元素,学生只要经常练,还是有规可寻的.但高中化学不一样,它需要记得的知识点多,一个知识点不停地变化,就可以生出很多题.所以,学生必须灵活应对.显然,初中化学学习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中化学的学习.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学生都需要很多方面的改进.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 以衔接为出发点,改革化学内容结构
初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化学知识点进行分层讲解,而对于有的知识点却与其他知识点分离,要进行单独的讲解,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系统化,使得这个知识点难理解和难记忆。因此,做好知识的衔接,改革化学内容结构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
1.1 以“织网”方式进行知识点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初高中化学的教材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初中化学知识的介绍只是属于常识性的,并没有构建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其知识结构的主干是以物质分类进行介绍,每一章或者每一节的知识也只是针对重点来讲解,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独立的,很少有联系。对于高中化学来说,其知识的主干是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能量变化、元素周期律。高中化学必将要从初中知识的点扩展到面,将知识点加以补充,将知识点与知识点紧密地联系起来,变成一种知识网。以实现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可以从化学知识中构建一个系统的体系。有些化学知识在初中没有涉及或者缺少,在高中化学中有所体现,那么高中化学讲解时就要与初中相联系,以作为知识点的补充,比如,在初中化学中没有学习由溶解度的内涵而进行溶解度的计算,那么就要在高中化学刚开始就要将其作为衔接展开教学,为高中化学的开端奠定好基础;在初中化学中没有将氢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那么在高中必修1第四章就需要进行一个衔接,为非金属元素的讲解奠定好基础;又如初中忽略对盐、碱、酸、氧化物分类的知识点,那么就要在必修1第二章中进行相应的衔接,联系物质的分类进行讲解。再如,SO42-、Cl-的检验被初中化学忽略了,那么就需要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进行补充和衔接,为学习必修1的知识奠定好基础。
1.2 以“阶梯”方式对教学难度进行调整
我国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初中化学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难度,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其难度还是很大,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因为基础薄弱,使得高中化学的学习难度增加了,也为学生制造了压力。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使得高中化学无法将难度降下去,这就又提升了初高中化学的难度。而且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为考试而进行教学,对于中考和高考的考点进行讲解,而忽略其他知识点,这就使得化学知识体系的不完整,知识体系处于分裂和脱离的状态,也就是无法实现知识点的联系,因此,做好知识点的衔接,对难度进行调节是必要的。以“阶梯”方式实现教学衔接是一种重要的改善方式。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化学知识的难度,这样学生才能容易接受。比如,在初中化学中降低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个知识点的难度,以得失氧的角度简单介绍氧化还原反应,而在高中就要逐步提升难度,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以化合价的高低角度来认识;其次,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电子得失的观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配平的方法,这样逐一提升了氧化还原的难度,最终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配平的方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2 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力图帮助学生找到教学方法,治安要简单地掌握化学知识就可以,然而高中化学不仅提升了化学知识的难度,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比较抽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和目标。因此,初高中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那么学生由初中过渡到高中,很难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必然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2.1 应用教学方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案的应用不但为教学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之前,教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案,然后根据此方案进行教学。首先,在新课开始之前,让学生进行预习,以整体掌握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脉络,构建一个学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此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这样教师在讲解时就会容易很多,学生针对自己预习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着重听讲,同时可以为实际的化学知识运用奠定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化学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并设计一个学习方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设计教学案时要特别设计哪些初高中相联系的知识点,做好衔接。
2.2 运用情境教学方式
化学是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一门科学。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换的桥梁,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沟通情感的好方法。所以,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现如今高中化学课堂面临的问题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死板僵化。
现如今,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太过于死板,并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老师只简单地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并且遇到对于课本知识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仍然是一带而过,比如:Fe的一些反应涉及化学物品过量与不过量的问题,Fe与过量的稀硝酸和过量的Fe与稀硝酸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产物一样,但是产物量不一样,也就需要老师讲明白,而不是只让学生单纯记忆并不加以理解,这样的化学课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高中化学课堂不能将课本知识化繁就简,不够生动,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会造成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成绩越来越差。
2.高中化学课堂不注重实践。
高中化学是一门需要将知识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但现在很多高中老师并不注重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变差,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化学实验是老师进行化学课堂知识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有一些知识的传授需要结合实验现象进行教学,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会发生什么现象?铁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怎样一连串的化学反应,颜色变化?这些都是学生需要通过亲手操作看到实验现象之后巩固的一些重要化学知识点。但是现在的高中化学课堂却只注重知识点的教学,不注重实验,使学生对重要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不断弱化,动手实验操作能力普遍下降,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有些化学知识点只有亲自动手操作了,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整个化学反应的进行。
3.忽视课堂互动教学。
很多高中化学老师存在“以老师讲、学生听”的错误观念,忽视了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互动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更快地加深对化学重点知识的记忆。但是,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将复杂的课本知识僵硬地传达给了学生,不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和理解,不去探索可以怎样更好地教学,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互相反问,举一反三,比如:二价Fe与O2会发生反应,那三价Fe会不会也能与O2反应呢?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出知识点,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很大的惰性,对老师产生依赖性,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二、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加强互动教学。
在讲授知识点时,老师应该用反问互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在讲授铁的一系列反应时,老师可以先举一个例子,铁可以与氧气反应,然后问:学生以此类推的话,铁还能够与哪些气体反应?铁是否还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等等。老师用这种反问互动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出要讲的知识点,而不是老师自己把要教授的知识点直接教给学生,这样效果不好,并且学生记忆不深刻。老师应该用这种反问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重点记忆知识点等。这一方式也需要老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知道就哪个知识点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怎么引导学生按着自己的逻辑一步一步想下去,琢磨出自己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如:金属单质Cu与O2反应,生成CuO,CuO能再与O2反应,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所以,老师应该加强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前期备课等,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负责,为学生负责。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与化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在一些化学实验现象明显的地方加入简单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比如: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粉末生成。实验简单易操作且没有危险性,这样涉及重点知识的简单实验就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知识讲解操作,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在旁边进行指导,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地记忆化学知识点,使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实验操作两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化学学习素质,激发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化学成绩稳步提高。老师一定要在进行化学授课时确保所做实验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3.使化学课堂生动化,引入游戏教学。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老师死板地讲课,学生在下面不明所以地听课,而是要生动教学。比如:在老师讲完所有的知识点以后,老师可以设置游戏:传递粉笔等,传给哪个学生就让哪位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或者个别知识的背诵等。这种游戏教学法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记忆,而且使高中化学课堂变得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如金属单质Cu,Fe,Al这些具有多种化学反应的物质来说,更应该通过这个游戏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巩固。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堂现如今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老师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去探索、去解决。高中化学作为全国高中生统一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需要学生的熟练掌握,需要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应用。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迫在眉睫,需要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及教学方法储备,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为目的,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庆苓.高中化学探究式课堂的构建及应用[J].网络财富,2010(13).
[2]杨爱红.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1(0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68
进入初中校园,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很多新的学科知识,其中化学就是学生在初中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化学学科学习。本文就培养初中学生良好化学学习习惯的新视角展开论述。
一、教师具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与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学科学习,因此,教师在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学生的化学学习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就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而言,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的意识,而且还要求教师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初中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为以后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就目前初中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而言,一方面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的意识不够强;另一方面,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的能力不强。因此,新时期,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喜欢,首先要提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与能力。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学习多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化学学习习惯的方法与技巧,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就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而言,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在学生的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预习自然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初中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化学学习,并没有意识到预习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思想上可能会出现懈怠的情况。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预习习惯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进行预习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就化学学科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应该引起学生重视的一点就是积极的进行思考,不管是从预习的目的来讲,还是从化学学科的特点来讲,都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预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想要学好化学学科,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思考应该贯穿到化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不足,就是难以有效的进行思考。一方面,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的意识不强,部分学生认为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学好化学,这无疑对学生有效进行化学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进行思考的能力不强,部分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与技巧,这也对学生有效进行化学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的过程中,本人建议,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与技巧。相信在教师在引导下,学生逐步能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既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尤其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因此,就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而言,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其中教师要对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起重视。
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仅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起重视。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刚刚接触到化学学科的时候,出于好奇,在掌握了知识点之后,往往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好奇心会逐渐消减,学生应用学习的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积极性就不高了。鉴于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之处的这种好习惯得以维持。
教师在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使学生应用知识点解释一些理论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化学知识点。
五、培养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的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O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2-0286-01
化学教学具有复杂性特点,特别是不同的教学在针对不同学生的时候教学模式具有差异性特点。合理配置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整合教学资源在基础教材课程体系上不断的进行课程教学完善,构建双方之间的联系纽带。将两者之间存在的重复点转换为关联教学。
1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内容
1.1整合教学知识点
根据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整合。结合教学的实际状况内在的重复知识点要优化。特别是在物理化学中知识点的应用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回顾。整合之后的知识点能够体现教学大纲的重点,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课程设计。能够使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都具有可操作性,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单调的接受化学知识,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学习。
1.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增加学生的创新实践环节,在教学中要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换课程教学功能,由知识的单一讲解转变为教学引导。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主要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教学方式,更多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在独立的环境中开展化学问题的思考。例如在无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平衡教学知识点构造,针对化学计算方法进行总结,比较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在整体上确认化学基本情况。物理化学要结合课程主要内容,重点讲解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的知识点异同比较,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开展化学计算,另一方面在整合教学内容的时候优化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增加教学实践功能,设计合理的综合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将会提升科研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未来化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1.3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
整合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主要内容适当性的增加两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点,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学习。扩充的知识点并不需要系统的进行讲解,可以简单地进行说明。增加学科教学的前沿性,为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推动力。要对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实际问题。在无机化学中对于污染的处理与物理化学中有着明确的区别,物理化学主要讲解的是相关概念,为学生介绍临界流体,无机化学讲解萃取技术以及降低污染的措施。在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学习中都需要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协调,使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潜在的矛盾,使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既能够相互促进同样能够差异存在。
2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教学方法
2.1重点教学
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资源的优化整合。不能够简单的对知识点进行划分,要掌握一定的方式进行讲解。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上会出现重复,并且限于学生知识水平,需要使学生能够明确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的主要问题。注重教学主要内容,将部分内容在特定条件下系统的带入到教学主体中。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在限定条件下研究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重点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基本知识,为学生开展化学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应用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
2.2统筹教学
无机化学主要研究的是无机化合物,是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与有机化合物相对。物理化学是在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基础之间发展起来的将化学现象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据物理理论进行实验,构建化学体系,总结归纳化学的基本发展规律。是化学科学重要理论基础。物理化学能够反映化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无机化学中需要解决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在物理化学中将要描述电化学的知识体系。两者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解决化学的基本问题。对于两者理论知识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规划。
3结束语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学模式简单,并不适合新时期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无极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教学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对于知识点进行有机配合,实现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教学相连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统一协调的课程。协调教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入性理解,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扩展科学思维。参考文献:
[1]王小兵,卢文贯,任健敏.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整合与优化初步探讨———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化学,2014,4,28.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复杂繁多,需要记忆各个元素以及代表性字母,是个艰辛的过程,如果不把化学元素周期表归类,编成顺口溜,将很难在短时间记忆。思维导图的引入,可以将记忆过程简化,通过将类似元素归类,或者总结书本上考试中易出现的化学元素,加强记忆,使学生对化学元素有个整体性的把握,使记忆变得简单,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模式。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1.化学课程标准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潜能,课程要求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注重教学方法,使学生适应未来的科学发展。化学课程要求教师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模块,让学生体验化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节省时间
(1)记忆知识点省时省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重要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抓住重点。但在板书过程中,许多知识点都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没有合理安排板书内容,整个黑板都不够地方写,并且也浪费时间。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是必然的趋势,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
(2)抽出时间做实验
化学是一门科学,需要以实验为主进行化学探究,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堂上连讲知识点的时间都不够用,更没有时间做实验。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节省知识点记忆的时间,抽出时间,好好做一做课本上所罗列出来的实验。抽出时间做实验,学生在每操作一个步骤的同时都会对实验过程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当得出的结论与课本结论相一致时,基本已经掌握了知识点,如果出现一些问题,可以和教师探讨,共同进步。如此一来,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帮助学生记忆
化学学习中,物质与物质发生什么化学反应,表现形式都多种多样,容易混淆,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忆,将化学知识梳理,减轻学生的负担,运用思维导图将化学知识总结,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化学课上学习了属于天然高分子物质的淀粉,之前也学习过类似物质,在化学课上就可以发动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并进行总结,属于天然高分子物质的有淀粉、蛋白质等,之后在课本上学习天然高分子物质的时候记得回头再来总结,有利于以后进行章节复习,查漏补缺。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1.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按照课本上讲解,学生看着课本听,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听着听着思维就会开小差,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教师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化学课堂,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在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不能死学,要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教师用思维导图给学生总结一节课的要点内容时,学生可以学习这种总结方法,运用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上,或者运用在其他学科的总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更有效率,自然会提高对于化学学科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减少和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学生按照书本大段大段地学习知识,知识点太散,需要教师板书,学生记在书本上,可一旦学生思想开小差,重要的知识点没听到,没记在书本上,被教师擦掉板书时,学生很容易遗漏知识点,有些学生下课出去玩,没有补遗漏的知识点,以后在复习考试的时候会少答知识点,容易被扣分,相差一分,一分相隔几千人,放在高考里边,是非常可惜的,十年寒窗,因为一分与自己想上的大学失之交臂,实在遗憾。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减少板书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课程结束后可以再从头回顾整节课所学内容,减少和避免知识点遗漏。
3.系统概括知识点
一本书学习结束以后都需要复习,准备考试。在复习的时候,整本书知识点铺天盖地,难以消化,运用思维导图来系统概括一个章节一个单元甚至一本书的内容,概括内容要从小到大,概括一个章节学的知识点,再总结整个单元学习的重点,最后再融合到一本书中归纳总结。教师可以将归纳总结好的复习知识点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知识点,检查看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没有,如果没有掌握,标注出来在课本上寻找答案,然后再记忆,这个方法可以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总之,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化学元素有个整体性的把握,使记忆变得简单,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模式,同时对于学习效率也是非常有效的。
一、建立知识点结构网络,把握知识深广度
元素化合物的内容通常多且杂乱无章,尽管在理解方面比较容易,但是却难以记忆,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学生想应用相关的知识点时难以调动。如果能在记忆的方面给学生采用结构图式的方式,将相关的知识点内容结构化、网络化,就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结构脉络,能够用较少的时间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掌握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具体来说:(1)将元素化合物分为金属和非金属这两条主线来记忆,像非金属的主线有HClCl2HClONaClO,H2SSSO2SO3H2SO3H2SO4Na2SO3Na2SO4等,金属的主线有NaNa2ONa2O2NaOHNa2CO3等。(2)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广度。比如,以钠元素为例,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化合物以及生产、生活的用途等步骤来进行知识的掌握,掌握钠元素的化学方程式,与氧气、水等反应的基本方程,像2Na+O2=Na2O2,2Na+2H2O=2NaOH+H2,最后了解一些钠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等。
二、运用实验,加深学生知识点的理解
化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实验,元素化合物有些是需要直观记忆的,例如,物质的颜色和气味及反应现象等,而有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则比较复杂,像Fe2O3+6HCl=2FeCl3+3H2O,从化学方程式中就可以看出它的复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研究有关铝的相关知识点及相关性质时,可以采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现象。在探讨铝与NaOH和HCl这两种物质的反应程度时,准备两个容器,两个容器中都放有含铝的物质,分别在这两个容器中用吸管滴入3毫升的NaOH和HCl,可以看到这两个容器中都产生了明显的气泡,从而可以得出,铝可以跟这两种物质产生反应,也就能得到两个方程式,分别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和Al(OH)3+3HCl=AlCl3+3H2O。实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直观的现象,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1.初中生化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从初中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来看,初中化学是任何一名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基础,为此,要让每一位学生有良好的化学基础,引起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这就有必要教导学生学会迁移,学会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诸如类比、联想等等。让学生学会迁移,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已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新问题,寻找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也能进一步深化已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从化学知识的学科角度来看,化学知识包括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它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大致分为“感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应用”这几个阶段。而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知识教育的启蒙教育阶段,让学生理清化学知识的来源以及感知化学知识的概念很是重要。初中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找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规律,找相似点。这种能力的培养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2.浅谈初中生化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途径
2.1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组图的方式来培养学习迁移能力。曾经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给你的思维画一幅导图”,这句话形象揭示了有关思维的深深奥妙。我们知道,化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零散的,而所谓思维导图的方式就是确定一个中心主题,由这个主题展开一系列有关联的分支,这样层层推导就有利于知识重点的把握,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由此及彼,从而不断扩展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我们可以用化学课本中有关“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来举例说明。假如以“火”为主要主题,由它展开则可分出这样几个次主题,即燃烧条件、预防火灾、如何自救、认识消防标志,在燃烧条件中又可以分为着火点、氧气、可燃物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串联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真正做到学习的有效迁移。
2.2引导学生重视化学知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迁移能力。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其自己的规律,通过重视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看到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逐渐养成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举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当中,我们首先通过实验现象的感知、实验现象的分析从而归纳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对此现象的微观分析得出,原子质量、原子种类、原子数目不变,从而让学生清楚元素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明白化学反应的实质,也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感悟、体验,增强化学知识的迁移观念,提高初中生的化学知识迁移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2.3引导学生学会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学会总结、反思。迁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在已有的认知系统下来实现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运用,即它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发散、转换。所以,学生学会复习是形成知识系统网络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学生学会知识点之间转移的一大重要前提。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构建有效的知识网,通过知识网络的建构来将新旧知识、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知识更加合理化、系统化。而复习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复习不仅使原有知识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这也是将新旧知识联系、关联新旧问题、拓展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