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篇(1)

绿色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必然趋势,是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创造的产物。对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能够找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才能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做到扬长避短,也就有助于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将市场发展作为导向,以期能够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是可持续额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生产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就目前来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大部分农业地区还是继续实行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还缺乏集约化与规模化。[1]受到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此就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三点:首先,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企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面积不断增多,大大减少了耕地使用面积,随着耕地的流失,导致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次,市场适应能力不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农业生产耗费了较高的成本,而产品质量却不高,因而就致使在销售农产品上存在着许多困难。最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追求短期效益为主,造成我国农业用地的质量不断下降,这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十分不利。

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将产业化的经营与合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适应。在产业模式上,绿色农业经济能够发挥出带头的模范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形成一条产业链,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将会不断增强。[2]在技术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环保型、科技型的技术为基础,通过提高队伍的技术含量来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在总体规划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设置布局时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使各个区域的优势与特色能够体现出来,对可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做到充分利用,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不断生产健康、环保、有机的绿色食品,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绿色农业经济的生态环保发展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时候,必须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采取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系统,将农业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充分利用。

(二)做到科学布局与统筹规划,将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出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头作用,结合我国耕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再根据各个区域所拥有的不同资源特色以及生态环境来合理布局绿色农业产业。各级政府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向农户宣传先进的生产观念,激发农户生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3]

(三)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时,不仅要由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技术来支撑,同时还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我国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还要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在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作用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们的生活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从政策、观念、技术布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实现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

【参考文献】

[1]高永强.关于绿色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分析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08:17.

[2]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程伟东,周锦国,谭贤杰.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189-6191+6194.

篇(2)

1.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弱。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农业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缺少有实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绿色农产品标准,产品档次低,加工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产品较少。

1.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在政策上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当前相关政策通常停留在支持、鼓励发展阶段,缺乏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惠泽。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力,尚未形成多元化市场投资体系。二是技术储备、转化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并存在供给与发展需求不配套现象,形成无效供给;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绿色农业经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

1.3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中的农资、生产、销售、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及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营销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欠发达,绿色食品市场发育还未成熟,整体相当落后。此外,对市场具有引导规范作用的各类认证、认定管理不健全,存在生产标准多样化且执行不力,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甄别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消费者的保护不足,企业侵权和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不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产品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和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形象。

1.4绿色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品多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地域也比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国家及各省市应根据各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制定可操作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按照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探索、展示和示范推广功能,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及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制定基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并保障实施。构建严格的基地产品数量、质量、生态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加大指标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跟踪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确保绿色农产品执行全程绿色标准。

篇(3)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1 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此大环境下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非常必要。

 

(1)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2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因此,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3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从客观角度来说,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存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是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当前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4 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分析

 

4.1 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不足

 

农业生产越来越商品化、专业化,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需要,而是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合作。农户之间的合作不能依靠强行的手段,而是要在各个农户之间出现相当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时,各个不同的环节、阶段由不同的组织去完成的情况下,农户之间才会形成良好的合作。

 

4.2 传统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单独的家庭经营模式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没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且农业生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农户需要通过农业合作经济,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4.3 农产品的特性

 

农产品的不易保存与专用型决定了农业需要合作经济制度,大部分的农产品都不易保存,而且销售时间都很短,一旦在成熟或采摘之后没有尽快销售或加工,丰收的农产品就会很快腐烂,也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生产资料都是针对农业方面的,如果放弃农业经营,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为了减少上述方面的损失,农户希望能够寻求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稳定合作。

 

4.4 传统农业缺乏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没有竞争力。通常来说,农户的经营范围较小,不能形成大的规模。农户在单独采购生产资料时,因采购量太少而不能获得优惠的价格,而小批量的出售农产品,也难以获得较高的价格。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不可以采用大型机械,不能使成本控制到最低。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来提高收益。

 

5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的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基层推广。

 

6 农业合作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6.1 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农业合作经济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没有发展农业合作经济之前,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农户的收入也不理想。农业合作经济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加强了农民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既能使农民在交易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也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农业合作经济有利于大型机械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6.2 农业合作经济促进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合作经济的形式是农户自愿地组织在一起,进行共同生产、共同销售。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需要改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值得共同学习借鉴。农业合作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

 

6.3 农业合作经济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个的农户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所以合作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合作经济可以把单独农户的资源进行整合,改变其市场地位并提高经济效益。纵观全球,农业合作经济已经在大部分的农业发展中国家占据着重要地位,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农业合作经济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

 

7.1 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十分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注重化肥却忽视农肥、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森林的覆盖率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业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

 

7.2 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7.2.1 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业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业废弃地,从而巩固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业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之保护。

 

7.2.2 落实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要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7.2.3 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措施选择上,要切实遵循适宜性与可持续两重标准。前者是指选用合理的技术。要依据不同区域中的资源、生态、技术以及投资等具体状况,选用合理的技术类型;要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为先导,优先选择富有实效性的传统农业技术、工业式农业技术以及可替代农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合理结合。要跨越单一化的农技科学,从而实现多和学科领域中相关技术的组合以及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指农业技术的选择应当具有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低污染或者无污染,并且有助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型农业技术,使用较少或者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盐碱化等副作用的农业技术和其他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良好技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消费品利用成效的技术以及能够提升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

 

7.2.4 健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

 

一是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与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机制;二是要健全农业发展规划与政策;三是要健全行为准则等非正式制度因素。

 

7.2.5 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农业的发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上。所以,在农业科技工作当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健全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改进与优化农业科研系统结构,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为有效的农业科研应用机制,真正做到农业机构的轻型化、农业队伍的精干化、农业成果的产业化、农业企业发展的集团化、农业运行机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据现代农业发展之所需,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科技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加以对待,通过财政拨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来推广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注力度,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业产出的效益。

 

7.2.6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

 

篇(4)

(一)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是新时期农业高职院校办学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三农”,是党和政府对我国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院校是实施服务“三农”的保证,坚持农业院校为“三农”服务,其实质就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绿色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形态,和传统农业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保障食物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能够代表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消费者需求、农业生产力需求的先进农业模式。绿色农业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客观上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其服务,这些先进的科技技术正是农业高职院校所独有的优势,同时也是农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研发的技术,更是农业高职院校办学的需要。农业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管理优势去服务“三农”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科技应用人才的培养,更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伟大使命和光荣任务。

(二)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对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绿色农业经济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教育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培养人才、提供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等实现的。绿色农业经济对于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懂科学,掌握绿色农业先进技术,而且还要具备科学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要善于经营,熟悉市场规律,具有竞争意识,才能在世界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无疑需要教育作保证。马克思曾经说过:“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二、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在对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多年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辽宁省农业等部门开展了绿色农业经济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是,随着绿色农业实践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的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首先,从概念内涵上存在理论界面的不完整性,对我国绿色农业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将绿色农业简单化,仅仅将其当作一项保护农业绿色环境的措施,从而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也往往重视绿色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忽略绿色农业产品市场的开发与建设;二是把我国的绿色农业与国外的绿色农业等同起来,认识不清我国绿色农业与国际以有机农业和绿色保护农业在标准、体系以及运行效果、产品质量方面的差距,我国的绿色农业不仅要绿色保护,而且更需要经济的发展。其次,在实践上,我省绿色农产品与安全食品开发相分离,使绿色农业在实践过程中与安全、无害的管理和标准不能协调、统一,这是我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最大问题。

(二)对绿色农业经济研究与试验范围狭窄

绿色农业不仅是“精英”农业,更要“大众”农业,绿色农业应该是一个“大农业”,即“绿色农业”应涵盖“农、林、牧、渔、工(加工)”五大方面,是实现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发展的、实行标准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绿色农业不仅包括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还包括农用物资的回收利用,农村能源的有效使用,以及对农业物种的保护及其生存环境的改善,它不仅涵盖农业生产行为,还涵盖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绿色农业经济的目标定位是确保食物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农民增收四个方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尽管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离绿色农业经济的目标要求还很远,相对于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来说显得微乎其微。

(三)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系统、稳定和有效的模式尚未形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农业进步,每一次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都是以科技发展为支撑的。我省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尽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能否成为我省的现实农业发展模式、能否成为全国可借鉴的现实农业发展模式、能否成为农民增效又增收的现实农业发展模式,关键取决于绿色农业科技水平是否具有支撑该模式发展的能力。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虽然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扶贫等项目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了诸多的服务,但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力度不大、服务的范围与程度不够,服务的绿色农业生产的企业和农户的方式松散,还没有形成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系统、稳定和有效的模式。

(四)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政产学研”合作方式还存在瓶颈

科技进步与服务必须依靠多方的合作。而在“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发挥必要的、恰当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为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搭建合作的平台,提高其联合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实现科技与经济、教育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的互动和良性循环。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支持的力度还不够,以学院一己之力,还无法将绿色农业科技的研发深入到较深的层次,也无力承担更大、更有影响的绿色农业服务项目;即便学院的一些应用研究项目获得了试验成功,但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困难很大;“政产学研”一体化等特色办学模式还没有主动与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其原因主要是:合作各方之间缺乏牢固的信任基础;“政产学研”合作的开放性不够;政府部门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将办学理念置身于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大背景中,为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莫雷尔法案”的颁布之所以能够带动美国经济的腾飞,就在于它强调了高等院校必须面向美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培养工农业生产领域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农业高职院校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就应把为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其改革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和农业经济部门的联系,切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做法是:(1)将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绿色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纳入全日制教学计划相关专业课程中。在涉农类专业课程中增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的内容;在管理类课程中增加绿色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2)在我院举办的全省农民班培训课程中,增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在条件成熟时,我院还将建构符合绿色农业经济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及课程体系,及时为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发展我省绿色农业经济提供科学的理论和人才支撑。

(二)加大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与供给,为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要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提高农业高职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要加强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力度,在技术研发时贯彻注重应用,强调实用的原则,农业高职院校不仅是农村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是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助力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师生十分重视绿色农业生产科技开发与成果的推广应用,比如生物质能源的研发、腔囊式新型日光温室的研发、稻草鹅立体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风光电能转换应用、种植与养殖交互促进的生态农业模式,等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我院建立了服务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系统、稳定和有效的模式,加大对绿色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构建了“产学研联合体”,推进“农科教三结合”,利用寒假、暑假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送科教下乡,送绿色农业生产资源下乡”的三下乡活动,使我院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绿色农业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多渠道多形式地为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三)探索与增强“政产学研”合作力度,构建与完善辽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

“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和运作模式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对鼓励和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尤为重要。即使是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政府也会通过相关法案、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以及直接资金注入等方式,促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政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进程中进行了积极而努力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学院定期选派资深科技人员到乡镇担任科技乡长;在乡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台湾兰花企业在我院建立兰花合作生产基地等等。长期的探索,提高了“政产学研”合作的绩效,使企业真正从中获益,合作各方真正从中收益,并乐于保持与我院的合作关系。我院特色的以“项目为牵引”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为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平台。新模式的主要思路,就是以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现科技成果最大限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目标,吸纳企业、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参与,构建与完善了一种新型的服务区域经济的服务平台,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一个“平台”,建设一批“基地”,建立一支“队伍”。

(四)以校地校企实验示范区作为学院参与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篇(5)

2、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三、加强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1、法律法规

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2、财政政策

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篇(6)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篇(7)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的提高,但在农业经济的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以下对其进行分析:

1.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其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农业经济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这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来看,相关的基础设施相对还不完善,有一部分地区的基础设备较为落后、传统,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压力。同时由于设备的时间相对较长,这也就导致设备自身老化,功能相对较差、并且存在年久失修的影响对季节的变化,以及其他外力因素的没有抵抗力,并且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系列的因素也就表明了传统的基础设备无法达到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现在的农业进行生产的方式相对较为落后,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抑制的作用。虽然有一部分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但是还有很多的地区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技术的含量相对较低,没有达到机械化的标准,并且一部分的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还是用人工进行生产的方式,通过劳动力进行生产,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标准化的水平。尤其是在农村进行初级工业制品,进行生产的效率相对较差,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为薄弱,这也就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3.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差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准换是一项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的人口相对较多,占有的比重也就相对较大,这也就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解决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是我国的市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过于求,也有的地区出现了用工短缺。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能的水平也较差,这也就导致其工作的问题难以进行解决。

4.农村资源的状态不佳

农村资源的态势不佳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我国在农业发展的方面通常都是以粗放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也就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投入相对较大,但是获得的效果相对较差,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也为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技术进行创新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应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5.农业的投入不足

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也就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因素,由于资金的不足,也就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政府对农业投入的资金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也就造成资金的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应逐步的进行完善。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就应该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入手,对现有的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与优化。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研发中心,以此,来加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同时,还应对农业经济进行创新,加强对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投入,并加强相关的技术研究,促进农业经济的进步。

2.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不适用与现在的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应趋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来加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农业经济向着环保的方向发展,以此来加强农业产品的品质与质量。

3.改善农业资源紧缺的态势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以此来对农业资源紧缺的现象进行改善。农也经济的发展应向着绿色农业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加强相关人员以及农民对绿色农业的认识,使其对绿色农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内容进行了解,以此,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行推广,增强农业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加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农业的资金投入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少,有的甚至无法落实到农业生产上。这就要求对农业发展的环境进行完善,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政府也要将惠民的政策进行贯彻落实,从根本上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对农业经济方面,还应建立相对较为完善的救助制度,以此来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

5.建立合理的发展机制

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应当建立相对较为健全的农业经济发展机制,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制定一个高效的、可以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保护与调节的,还可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近几年农业的生产有很多因素对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环境进行保护,以此来加大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三、结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农业发展的相关制度不断的进行完善,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篇(8)

1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经济缺乏品牌竞争力

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传统农业经营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环境,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使得我国农业经济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难以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难以提升购买力。农业经济在品牌形象、沟通协作等因素的影响下,农业出口过程中农产品通常容易被视为廉价商品进行出口,进而导致我国农业出口受到制约,降低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经济由于缺乏品牌竞争力,农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农业出口品牌形象的建立等都受到制约,未来我国农业需通过增强品牌竞争力来培养竞争优势。

1.2农业经营机制不健全

“扶农重粮”政策力度不断强化,农产品价格呈上涨态势,土地流转成本亦有所增长,土地流转成本的上涨加大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难度。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呈现“小而分散、产加销环节多”的特征,加大了对农业经营机制的监管难度,阻碍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的形成。另外,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农业经营机构等之间的协作性、对农民生产农业的推动作用不强,未能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和谐模式,难以形成农业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农业经营机制的不健全在于我国农业经营监管力度不够、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性不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难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一体化的体系,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3资源环境影响因素加大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资源环境影响因素的加大,资源环境因素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影响机制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第一,土地要素资源的制约,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庞大,但总人口数较多,人均土地面积有限,并且我国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土地资源的局限性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二,能源因素的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使用量与日俱增,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电力资源、水资源、农业生产油资源等的需求较大,且国际油价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油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开始由传统行业流向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加之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亦受到一定影响。

2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对策

2.1提高农业非价格竞争力培育农产品品牌

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缺乏品牌竞争力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形成非价格要素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经济发展品牌化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品牌优势,方能在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我国农业经济品牌化的建立应通过“品牌带动”战略予以实现,形成“绿色、高品质、安全、友好、原产地”等农业特色,提供高质量、优品牌的农产品,提升对粮食安全建设的重视,建立高效绿色的农业经济品牌体系,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品牌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以及购买力,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取得可持续发展。

2.2建农业合理的经营体系及经营制度

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形成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制度对指导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农业合理的经营体系及经营制度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形成现代化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农业经济发展主体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配需具备高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化转型,进而构建基于优势主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增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能力和经营能力,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发展。(2)完善现代农业经济价格体系。实现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根据市场中农产品供给和需求情况调节农产品价格,提升农产品价格竞争力,避免“价格倒挂”现象的出现,实现土地承包权、农业生产经营权、所有权的分置,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体系。(3)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机制。粮食质量安全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机制是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有效的农业监管机制、保护制度等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2.3坚持资源友好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资源友好型是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路径,一个国家的资源与环境优势是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链的绿色发展、通过节约资源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长远性,为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胜.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发展的多目标转型[J].农村经济,2014(12).

篇(9)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也随之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短暂的高速增长之后发展速度变开始进入滞缓状态,虽然国家政府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目前仍有很多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

1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现状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经济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国内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农业资源态势不佳、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和农情信息网络不健全六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1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防洪排涝能力减弱,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也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总体较低,无法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相当一部分农业生产方式还沿袭传统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生产效率极其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致使农村经济效益不强,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1.3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较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积累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中国农业经济必须面对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仍然供过于求,但部分地区却出现用工短缺,而且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普遍偏低,导致就业面狭窄,农村多数强壮劳动力进城务工,致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趋于弱化,由于劳动者素质差,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1.4 农业资源态势不佳

农业资源态势不佳,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长期以来,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不但浪费资源,并且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5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无法确保农业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获取的资金主要来自成员自己的筹措、外部的股金和自有资本的积累,资金问题很严重,这都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的。

1.6 农情信息网络不健全,农产品滞销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缓慢,农情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村市场信息一直严重闭塞,由于没有相关市场信息的指引,农民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不能及时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只能盲目的进行生产和经营,由于销售不畅而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2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2.1 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关键。农村基本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要对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深化农业科研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应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向农业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2.3 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发展绿色农业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善农业资源紧缺趋势,也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我们要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再认识,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内容,认真制定绿色农业发展规划,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素质,为绿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4 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还应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政府要做好角色定位,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服务作为根本要求,如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此外,还可以从完善救助制度,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采取措施,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以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

2.5 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必须注重对农民以农业科普为主的继续教育,农业科研机构、农村经济组织可根据需要开办各类讲习班、培训班,并以科研机构和农产品改良中心为主,着重普及农民种养技术水平,增强农民应用科研成果的能力,促使农民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 结束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关系着国家命脉与亿万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因此,保障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具有很好的作用与效果,对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同样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及政府应把发展农业重视起来,关注现阶段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杜宗义;罗明灿;成清琴;;云南省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及对策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1,(03).

[2] 黎其万;汪禄祥;钱钧祥;刘家富;;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探讨[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8.

[3] 李学林,袁媛,谢小惠,李露,陈良正;云南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与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2,(05).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成为现代社会和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也标志着全球经济正在向低碳节能的时代迈进。在节能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随着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与现代节能环保要求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农业经济也开启了节能低碳的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了对节能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研究成果,文章在借鉴和学习了前辈大量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基础上,对节能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和探讨。

1节能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资源的破坏、过度的开发、环境的污染,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大自然已经不堪重负,自然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人类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峻,人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资源的匮乏所带来的危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全球各国的广泛共识,为世界人民所关注和接受,各个经济领域都开始向节能低碳的发展方向转变,农业经济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农业产量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国家对农业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更是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向前发展。然而,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水土流失、土体破坏、湿地污染、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落后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制约作用。要使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走低碳节能的环保之路,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农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粗放型经济加重了资源浪费。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增加,这给原本就短缺的资源供给加重了负担,现今,全球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我国资源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工业化脚步的加快,人类生存生产与资源之间越发不平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森林面积减小,绿化质量不断降低,土壤沙化严重,水资源的恶化,水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短缺的情况加剧,更是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多种生物遭到了灭顶之灾,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正在不断地退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3)土地和水资源污染严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工厂所排出的“三废”的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土地和水资源因此受到严重的破坏,重金属含量超标,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也使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发生了破坏。农作物因此受到污染,加上化肥、农业以及各种食物、动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土壤和水质都遭到破坏。农作物安全性受到威胁,农产品和动物产品的质量不达标,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4)农业综合生产力不高。多年来,我国侧重于工业化的发展,而对于农业发展重视度不够,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工业进程要滞后得多。农业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土地产出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使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处于窘境。农业综合生产力低,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节能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和建议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节能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绿色、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对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建议如下:(1)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在节能时代,农业经济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来寻求发展之路。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经济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力度。我国农业应该抓住发展机遇,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农产品安全上减少污染,提高质量,发展低碳经济。同时,重视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积极开发新产品,研究新能源,本着绿色环保的原则,促进农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实施节能环保成本内在化。低碳环保成本的内在化是节能时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加上市场机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对环境资源合理整合、优化配置,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促进农业经济走绿色、节能的发展道路。政府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农业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整治和约束,将环保成本纳入到农产品成本中。这是市场经济模式下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环境资源浪费或者滥用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抵制和约束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3)鼓励农业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任何一个行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农业经济的发展亦如此。政府应该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促进新农产品和农用设备的开发,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高新农业产业服务。新技术的开发可以使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使很多能源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不仅降低了环境的污染,还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更赋予农产品更多的科技价值,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运用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得到进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更使农产品实现质的飞跃。(4)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我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在环境标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地建立和完善。随着新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也暴露出我国农业与环境相关标准、法规中存在的漏洞。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完善国家和政府的相关环境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使其与现代农业发展关于节能、低碳、环保等方面的需求相适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应该依托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我国农业发展走节能低碳道路的要求来制定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环境标准和管理体系,为我国节能型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3结论

在大力提倡节能、低碳、环保的今天,要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绿色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使农业经济发展沿着友好型、节约型的方向发展。虽然现今我国农业经济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农业必将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大步向前。

作者:何永家 单位: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参考文献:

篇(11)

2011年8月4日中国绿色经济网报道,我国大部分省市处于‘高碳’发展水平。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能力、低碳产业发展等指标,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我省为相对高碳区。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基于绿色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省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政产学研项目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已经开始向绿色和低碳经济的商业模式转型,从理念和技术上给项目的运行增添了绿色的光彩。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要以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政产学研”项目为载体,服务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为进一步扩大农业高职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三农”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理念更新、技术创新、人才储备上的优势,我院围绕营口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振兴”,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谋求与营口市展开全面农业生产合作,达成了以“政产学研”为载体的共建项目对接协议,参与“政产学研”共建项目涉及4大类25个小项,涵盖了种植、养殖、果品、检测、生态等方面,直接参与教师45人。

1.新农村生态村共建项目

在盖州市二台乡牌坊店村、盖州市徐屯镇龙湾村、鲅鱼圈区红旗镇达营村、大石桥市旗口镇后会村、大石桥市建一镇黄丫口村和盖州市西海办事处红旗村6个新农村建设中,针对每村的主导农业项目进行规划部署,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苹果生产、生姜种植、葡萄生产、水稻生产、林地经济和海产品养殖项目。发现在整村主导项目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不符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生产过程,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共同研发绿色生产的关键技术。

2.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共建项目

结合当地经济效益较好,技术较成熟的农业生产项目,配备科技人员,参与项目生产,借此将绿色农业经济理念导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去,同时共同研发生产环节中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包括设施晚红关键技术研究(九垄地)、无公害黄瓜生产(老边区柳树镇)、大棚蔬菜生产(开发区安平村)、水稻生产综合指导(大石桥后会村)、种鹅养殖示范基地(营口市老边区)5个主要的生产项目。同时加快学院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力转化。如新选引的玉米、高粱、苹果等品种得到了快速的生产中试和应用。突出环境保护设计理念、保温效果好、建造成本低的内保温组装式温室大棚新技术,取消了传统大棚的硬式墙体、立柱、草苫、棉被和土木建筑,无建筑污染,不破坏耕地,充分体现了绿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项技术除在本地区外,在全国多个省份也得到了推广应用。北方日光温室梨高效生产技术,在研究梨促成栽培的技术中,无意间发现梨在温室中促成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危害很轻,果实生长期间的农药用量只需露地生产的1/5,生产过程与绿色农业经济要求不谋而合,此项技术也正在示范应用中。

3.科技人员挂职,开展科技共建

派驻老边区柳树镇和大石桥市博洛铺镇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副镇长,出席镇两委班子的工作会议,参与镇农业工作的开展运行,规划镇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结合镇农业优势项目和农村整体居住生产环境良性发展,将绿色农业经济理念导入政府工作状态中,是政府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和责任,挂职人员有义务为此付出多方努力,不仅要发现镇内可解决的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也要发掘学院及社会上更有价值的人才、技术和合作途径。例如在柳树镇太平山村和东岗村首先实施的秸秆气化站试点项目,在太平山村、东大村、东岗村和西岗村首次实施的1200座农村改厕项目,都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集中连片的进行效果更为明显,能源利用可再生化,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科技人员挂职融入了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在挂职单位的认可和支持下,从而更广泛、更全面、更有的放矢的使得政产学研‘四轮驱动’又‘四轮齐动’,更好的推动了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偿委托检验检测

包括农业投入品执法委托检测(化肥微生物肥料添加剂,农药、兽药、饲料,农作物种子例行鉴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农产品认证及质量检验、环境监测(土壤、水质、大气)。这些项目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性较强,合作弹性较强。

三、实践“政产学研”项目的认识与体会

1.“政产学研”角色分析与定位

政府搭台推动产业界研发经费向科研院所流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适当干预及政策手段的运用对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搭台主要体现在:改善企业环境、制度建设、有效干预与适当调控、信息、中介服务等。其中利用这些职能建立绿色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是政产学研合作更为成功的前提保障之一。2011年2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经济报告》。报告称,从现在起至2050年,每年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投资于10个主要经济部门,便可推动全球向低碳绿色经济转型。因此协调经费到位与经费使用规范有序,是政府搭台的关键职责之一。产业实体为主体。产业实体包括企业、合作社、有主导产业的村镇、龙头企业联动的农户等。产业实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要求、产业发展瓶颈、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最终需要产业实体来明确并提出。例如:生产污水处理问题,应该首先由产业来提出,而并非社会代为提出,即便不能恩泽四方也应该做到自扫门前雪。再如资源化(或者叫循环利用),应该是产业节约成本,形成良性循环的技术思考和技术措施,是产业实体发展的内心追求,是产业增值的良方,如何再依赖社会呢?因此,企业是研究开发的主体。必须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组建技术创新开发中心;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科研机制并使其发挥作用,优化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的配置,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学研是主导。农业高职院校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与主导的作用。农业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高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养成,而且更重视如何将知识转让给经济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尤其是产业实体。近几年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省农委、省教育厅的高度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民培训班、农村技术员培训班、涉农企业领导培训班以及农业中职校长教师培训班等等;向企业陆续推出了玉米新品种、新型内保温温室等实用技术;同时制定完善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体制,定期与产业实体进行人员互派交流;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政产学研便为其一。在这些活动中,将新理念、社会发展新潮流传播开来,起到了当前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政产学研”合作,产学联动是推进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2.“政产学研”项目为绿色农业经济服务的自觉性、积极性、持续性和长效性有待提高“政产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