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供货风险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1 16:52: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供货风险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供货风险分析

篇(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效率成为了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在此过程中,公私合作伙伴(PPP)模式逐渐流行起来,成为最受欢迎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在PPP模式之中,私营企业作为项目的承建方自行筹措资金,并以经营者的角色从项目收益中实现回报。这样的安排使政府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实现公共服务的提供,因此极受各国青睐。而且,公共服务提供方与生产者的分离,也有助于效率的实现。政府作为民众的人,选择私人企业之时,只需要做一个精明的买方即可;企业同时作为生产方和经营方,自会像私人企业一样极力提高效率。

在这些显著的优点之下,PPP模式的一些隐患很容易被忽略,财政风险便是其中最需关注的一个。首先,在PPP模式之中,政府看起来自始至终都无需出资,这便形成了没有财政风险的假象。事实上,在PPP项目之中,政府之所以必须参与,这是由项目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的。项目一旦故障,不管何种原因,政府都必须担负起恢复公共服务供给的任务,其中涉及的财政负担,是政府无可回避的。其次是项目的长期性与政府预算的短期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财政风险。我国政府的财政预算短则一年、长则五年,可是大型PPP项目常有10年以上者,二者的错位往往会造成财政风险。因此,我们在关注PPP模式优势的同时,也必须关注PPP模式的财政风险,才能促进PPP模式更好、更优的发展。本文拟对相关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政府实施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时提供可资借鉴的风险评估方法和素材。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世界各国政府不断促进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私营化由英国撒切尔夫人最先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政府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新型方式。但私营化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没落,PPP模式成为公共投资中吸引私营部门的资本和管理技能的新方式,致力于私营化未涉及或无法实施领域。PPP模式早已在几百年前形成于欧美,只是近几十年才真正流行。

国外学者对PPP模式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涵义、优势、项目风险分配和合同设计等都做了比较丰富的研究(Vito和Hamid,1998、Mona等,2006、Gorge和Clarke,2007、Bernardin等,2007)。近几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开始关注公共投资与PPP模式的财政风险,并开始研究控制PPP模式财政风险的有效措施。其认为公共部门通过PPP模式可以避免或延迟相关财政支出而预先享用其收益,能够缓解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不足问题,但也可以用于规避财政限制,进行预算外公共投资。在此情形下,政府可能在PPP模式中承担过多风险,面临高额的中长期财政成本。PPP模式中政府还承担着各种直接、或有负债,也可能对中长期财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带来冲击(Teresa,2005、Hemming,2006、Gerd等,2008)。国内关于PPP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时间较短,形成的系统性学术研究报告还较少,研究领域集中在PPP模式的定义、特点、产生背景、优势作用、运行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项目风险分配等方面(孙洁,2002、王灏,2004、贾康,2009、柯永建等,2009)。

总体来看,当前关于PPP模式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1.对PPP模式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一些研究未分清PPP模式与传统政府采购和私营化的区别,对PPP模式的认识仅停留在其融资功能上,把PPP模式与BOT、特许经营等同起来。

2.对PPP模式的研究缺乏微观操作和宏观制度的有机结合。PPP模式的成功运行不仅需要良好的合同设计、最优的风险分配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也需要建立宏观制度加以引导。

3.对PPP模式的财政影响研究不够。相对于传统公共融资模式,PPP模式拥有许多优势,但PPP模式的长期合同特性以及PPP模式隐含的各种政府或有、隐性负债问题,可能导致政府在PPP模式中承担过多风险,政府面临高额的中长期财政成本,对中长期财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带来冲击。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的财政预算和会计制度还需不断完善的背景下,PPP模式可能不仅不能有效降低财政风险,还会形成新的财政风险。同时,相对于世界许多国家PPP模式由中央政府组织实施,我国由地方政府主导的PPP模式隐含的财政风险更应受到关注。

二、 公私合作伙伴模式的财政风险

伴随着大量的项目风险从政府部门转移到私营部门,PPP模式应该有利于减少财政风险,但依旧存在一系列项目风险不能转移给私营部门,由政府部门承担,因此政府始终面临一定财政风险,而PPP模式的特性可能给政府带来新的财政风险。

(一)PPP模式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

根据Budapest(2006)的分析框架,PPP模式的财政风险主要来源有两个:公共服务特性(使政府在合作中成为弱势一方)和政府在短期预算构架下采用长期合同产生的劣性动机。

1.公共服务特性带来的财政风险

第一,公共服务特性促使政府必须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持续性(一旦其开始运营),而这造成PPP模式中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地位的弱化:政府致力于保证公共服务的持续供给,而私营部门可以利用此点增加谈判话语权。第二,政府承担和接受各种风险能力的无限性。在私营部门合作项目中,风险的非最优分配会阻碍项目进程,所有参与者都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在PPP模式中,面向政府的风险非最优分配不会影响私营部门的利益。

2.缺乏长期预算机制下的财政风险

PPP模式中政府将给予私营部门一系列支出,但并未体现在政府短期预算中。风险转移形成的政府支出责任通常在项目建设的最初几年都为零,然后再分配到项目运营的整个阶段。这意味着政府制定投资决策——选择候选项目——采用PPP模式——招投标和签订PPP合同,都完成于财政支出开始的几年前,现期政府并没有支出责任。当前适用于传统政府采购的预算机制不再适用于PPP模式。因此,在缺少针对性的预算处理机制下,PPP模式很容易被政府决策者定义为零成本投资,造成项目的非效率选择。政府还可能会被误导实施一系列不存在成本收益优势的PPP项目。

(二)PPP模式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

PPP模式的财政风险主要表现为政府在PPP项目中承担的各种直接和或有负债,在当前政府核算制度(主要体现在收付实现制和年度滚动预算机制)下并未得到有效的计量。

1.政府直接负债——未来支出承诺

政府直接负债主要针对私营部门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再向公众提供的PPP类型。政府承诺在未来按照PPP合同规定购买私营部门供给的公共服务,形成政府直接负债。按照Timothy(2006)的划分,此类型中政府给予私营部门的费用支出有几种不同称谓,如服务费(Service Fees)、可用性费用(Availability Payments)和统一收费(Unitary Charges)等。未来支出承诺和现期支出一样会对财政造成负面影响。PPP模式可能掩盖了财政问题,却最终使之恶化。

2.政府或有负债——承担项目风险和提供政府担保

第一,在PPP模式的风险分配中,政府主要承担国家政局不稳定风险、政策不稳定风险、大部分的法律风险、可行性论证风险、招投标风险、政府需求变化、相关审批延迟风险和PPP资产剩余价值风险等。还存在一部分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承担的风险,主要包含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通胀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等。政府承担项目风险转换为政府或有负债,可能形成财政风险。

第二,政府还通常会就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通胀风险等向私营部门提供担保。担保类型主要包括最低收入担保、无同类竞争担保、原材料供给和价格担保、通胀担保和信用担保等。政府担保可以用于政府逃避外部或自身的财政规制,对财政政策造成隐性危害。

第三,PPP模式中政府还可能面临或有隐性负债,出于公众压力和道义承担支出责任。比如私营部门破产风险和环境污染

风险。

3.地方政府的参与可能扩大PPP模式的财政风险问题

PPP模式运行较复杂,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较高技术水平,而地方政府很难满足这两个条件。公共服务的特性会削弱政府部门在PPP模式中的合作地位,作为PPP模式的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地方政府中不断放大。同时,道德风险也增加了地方政府错误管理PPP项目的可能性。地方政府认为在其财力不足,面临巨大财政风险时,中央政府会最终兜底。因此,即使在缺少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相应的技术人才条件下,地方政府也倾向于PPP项目,非最优分配项目风险,向私营部门提供过多担保,加大了地方政府和整个国家政府面临的财政风险。

三、 公私合作伙伴模式财政风险的层次分析

在PPP模式财政风险的信息收集比较困难,统计数据较少的前提下,本文决定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财政风险因素在PPP模式财政风险构成中的权重,为我国PPP模式的财政风险控制提供导向。

(一)确定指标体系及财政风险因素集

我们可以将PPP模式的财政风险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为PPP模式的财政风险总指标,第二层(准则层)包括政府直接负债、政府承担项目风险、政府担保和政府或有隐性负债等四部分;第三层由23个单项指标构成。设定PPP模式的财政风险因素集为 , 表示被分析的指标,其中,整个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确定专家判断力权重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根据PPP模式财政风险的层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PPP模式的财政风险因素重要性排序如下:

1.政府担保是PPP模式财政风险的最主要因素,权重系数明显高于政府承担项目风险、政府直接负债和政府或有隐性负债。销售价格担保、原材料供给和价格担保、信用担保、非同类竞争担保和最低收入担保又为政府担保的主要因素。

2.政府承担项目风险为PPP模式财政风险的第二主要因素。项目可行性论证风险、招投标风险、政策不稳定风险、政府干预和相关审批延迟风险又为政府承担项目风险的主要因素。

3.政府直接负债是PPP模式的财政风险第三主要因素集。政府直接负债主要来源是PPP模式中的政府未来支出承诺。

4.政府或有隐性负债也是PPP模式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集,主要包括私营部门破产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

(二)政策建议

政府必须主动管理PPP模式的财政风险。根据对PPP模式的财政风险层次分析结果,为有效控制PPP模式的财政风险,政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良好的投资规划体系,实现项目选择最优和PPP模式的合理选择

PPP项目应归入政府实施的公共投资战略中,只有当其相对于传统公共融资模式实现货币价值(VFM)时才能采用,主要通过两步骤来确定:首先采用项目评估技术衡量候选项目是否有投资价值和意义, 如成本收益分析(CBA)。再确定该有价值项目是否应采用PPP模式。设定公共部门比较基准,相对于传统公共融资模式,PPP模式是否更能实现VFM。

2.确保PPP模式的风险最优分配

风险分配目标不是消除风险,而是保证各合作者承担其能最优管理的那部分风险,实现最优风险共享,获得最大化合作收益。合理的风险分配必须注意,承担太多风险等同于承担零风险。如果合作一方承担了大于其控制能力的风险,其结果也会影响风险分配另一方。比如,如果私营部门承担了无法控制的环境和需求风险,政府可能面临选择帮助私营部门度过难关或随其破产的极端情况。

3.完善的针对PPP模式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借助专门技术人员的支持,有效管理PPP模式的实施过程

首先是有效的政策支持。为促进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政府应积极打破各种行业垄断,拓宽私营部门进入渠道,研究私营部门参与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私营部门的进入;

其次,完善的PPP模式法律,确保PPP合同的完整性、规范性和长期有效性;

最后,政治保证和良好的政府管理。政府选择私营部门时应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并对项目进程进行有效监管。

4.透明的财政预算、会计制度,合理评估和透明披露PPP模式中的财政责任

管理PPP模式的财政风险,不仅需要金融和定量分析方面的技能,还需要改进政府的预算会计制度。应该编制反应或有债务成本的财政滚动式中期预算,建立包含政府或有负债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设置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度。从而有效报告和披露PPP模式中的各种责任。政府在进行债务可持续性分析(DSA)时,也应考虑PPP模式形成的直接、或有财政成本。

参考文献:

[1]Bernardin Akitoby, Richard Hemming, Gerd Schwartz. Public Investment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7.

[2]Budapest, Hungary, PPP and Fiscal Risks Experiences from Portugal[J],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2006,P2-4.

[3]Gerd Schiwartz, Ana Corbacho, Katja Funke. Public investment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Addressing Infrastructure Challenges and Managing Fiscal Risk [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8.

[4]Gorge E.Peterson, Patricia Clarke Annez. Financing Cities: Fiscal Responsibility and Urban Infrastructure in Brazil, China, India, Poland and South Africa [J]. The World Bank, 2007,(11): 112-114.

[5]Hemming, Richar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Government Guarantees,and Fiscal Risk[M]. Special Issues Paper, Fiscal Affairs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2006.

[6]Teresa Ter-Minassian. Government Guarantees and Fiscal Risk [M].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5.

[7]Mona Hammami, Jean-Francois Ruhash yankiko, Etienne B, Yehoue. Determinants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Infrastructure[J].IMF Working Paper, 2006, (3): 06/99.

[8]Timothy Irwin, Five ways governments can control spending commitment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J],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2006, P5.

[9]Vito Tanzi, hamid Davoodi. Roads to Nowhere: How Corruption in Public Investment Hurts Growth[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8.

[10]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概念、特征与职能[J],财政部科研所研究报告,2009,(34).

[11]李晏喜,陶志.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的综合构造法[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P6-7.

[12]孙洁.PPP管理模式对城市公共财政的影响[J],财政研究,2002,(10).

[13]柯永建,王守清,陈炳权.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政府激励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14]王灏.加快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化进程[J],宏观经济研究,2004,(1).

篇(2)

在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主要不是市场风险,而是一种制度性风险,切实有效的制度的出台和实施无疑将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保证。期货公司作为期货交易活动的中介组织,是衔接投资者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在期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长期以来,期货公司的财务管理没有统一的制度来规范,财务行为相对混乱,财务关系不明确,是国家财政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是形成商品期货市场风险乃至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投机的市场,风险控制始终是期货业界的一个中心话题,特别是在期货公司自身运作不规范的情况下,财务上的风险最终可能进一步演变成一种金融风险。目前期货市场正在高速发展,对于期货公司而言,能否形成一套健全的财务制度和风险监控体制将是直接关系到期货交易乃至期货公司能否正常开展和运行的关键。针对目前期货公司现状,笔者从实务角度就期货公司几个重要的财务风险点的产生及如何应对进行分析和研究。

期货公司财务风险的形成

期货市场的运作是以期货公司为中介进行的,期货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因为外界条件变化或者内部自身原因,会遇到各种风险,加之期货业本身是个高风险行业,使得期货公司遇到风险的概率更大。而在期货公司内部,最大的风险是来自于财务部门的风险。财务部门的风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它的产生通常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法规风险

1、税法方面的不确定性定位所致的风险

为了规范商品期货交易的财务行为,保护商品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正确进行财务核算,财政部制定了《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以加强对期货公司财务制度的监管。规定中明确指出:期货经纪机构属于在期货市场从事中介服务的经济组织,除本规定外另有规定,执行《旅游饮食服务企业财务制度》。因此,正确核算期货公司的营业收入是计算、缴纳营业税的关键。

国务院《意见》的出台已将期货公司明确定位为金融企业,但至今期货公司的会计处理仍按相关规定归类于餐饮服务行业,而正是定位上的不明确使得期货公司在应计纳税税额的问题上存在不合理性。根据《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规定,期货公司可以按手续费收入的5%计提风险准备金,该风险准备金应在成本中列支,理论上来讲就应该税前列支,即期货公司的毛利润按照33%缴纳所得税。然而税务部门有关文件规定,期货公司计提的风险准备金,不能作为成本在税前扣除。风险准备金是用来抵御因市场不可测的剧烈变动或发生不可抗拒的突发事件等原因所导致的债权损失的备抵金,是保证期货市场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不应当作为所得税的纳税调整项目。而在我国期货市场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对本已不足的风险准备金计提并缴纳所得税,只会进一步恶化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所以在目前没有法规改变的情况下,很多期货公司都作出了一些变通的操作,变相扩大经营成本,减少毛利润额以达到少纳所得税的目的。

期货公司是根据手续费收入来缴纳营业税的,根据财政部的《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手续费收入的核算是期货公司收取客户手续费减去期货交易所收取期货公司的手续费,即手续费净收入。但是《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四条规定:条例(即《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所称价外费用,包括向对方收取的手续费、基金、集资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凡价外费用,无论会计制度规定如何核算,均应并入营业额计算应纳税额。也就是说,期货公司在缴纳营业税时,应以收取客户的手续费作为计税依据,而不能扣除交易所收取的手续费,即不能以手续费净收入作为营业税计税依据。目前,大多数期货公司是以手续费净收入作为计税依据的,甚至有些期货公司将经纪人的返佣也从营业收入中扣除了。

关于居间人手续费返佣税前列支问题,目前尚未有文件明确规定:居间人手续费返佣可以在成本中列支。而大多数期货公司把居间人的手续费返佣作为劳务费在税前列支,有的公司甚至没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关于期货公司营业部的纳税问题,由于期货公司营业部不是独立法人,财务上也不是独立核算,所以大多数期货公司营业部在总部所在地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但是根据营业税属地缴纳原则,营业税应在营业部所在地缴纳,而且所得税如果在总部所在地缴纳也必须报经税务部门审批后才可执行。事实上现在大多数营业部是在总部所在地纳税。

2、银行规定将抑制洗钱带来的风险

去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公布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三项规定,并于200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要求,金融机构为个人客户开立存款账户、办理结算的,应当要求其出示本人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其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他人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存款账户的,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其出示被人和人的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被人和人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对不出示本人身份证件或者不使用本人身份证件上的姓名的,金融机构不得为其开立存款账户。

这一措施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在银行、股市和期货领域实现了实名制的并轨,历来困扰中国金融市场的实名制有名无实的问题,将在它的源头得以解决。实名制的施行,将更好地体现期货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有利于整个期货市场的长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在实际经营中,有的期货公司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为了争取客户,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并没有按照相关的条例规定在客户存入期货保证金时仔细检查资金来源以及核对姓名真伪,只要有钱进来就收;在客户提取保证金时也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期货公司有可能成为洗钱的场所之一,成为金融市场巨大的风险隐患。

二、管理风险

1、公司本部的管理风险

由于我国期货市场早期曾有过的暴利现象,不少金融机构、现货企业纷纷以各种形式进入期货市场,经营管理的不规范性大大增强。这使得期货市场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使原本经营风险就很大的期货市场经营管理的风险扩大化。同时迅速发展的机构和业务与近乎空白的经验之间的矛盾是期货公司管理滞后的一个实际问题。而管理滞后对于期货公司来说,意味着内控风险、事务风险、经营风险等极易发生。这类风险的产生,固然有外部一些因素的影响,但它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在机构自身。期货公司必须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执业人员素质等途径防范和减少管理风险。

目前相对各大期货公司而言,制度上的不完善、结构上的欠缺以及相关政策的相互制约使得期货公司本身在运行中就存在极大的自主性和随机性,因此,管理上就缺乏有效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而面对高速发展的期货市场,有章可依、有规可循的相关制度的出台无疑将是从根本上根除管理风险的必要前提。

而《期货经纪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南》的出台无疑具有积极的规范指导作用,其中提出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机构的设置将为期货公司管理提供方向。

2、各分支机构的管理风险

公司本部的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制度的制定上,而分支机构的管理风险则主要体现在制度的执行上。对于期货公司各分支机构而言,无序性和自主性是其管理上的主要弊端。其中按照中国证监会要求设立的公司各营业部由于其严格的按要求进行运作,故相对而言其风险存在很大的可控性。但由于公司本身出于对营业成本的控制,可能出现一人多岗的现象或对各种管理制度形式上执行成分居多,因此如何完善其机构上的缺陷将是其从根本上规避风险的首要问题。

目前期货公司与各地相关机构和人员联合设立营业网点已是一种普遍行为,但由于网点本身运作的理念与公司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相对期货公司今后的发展而言,风险存在的最大隐患或许主要来自于此。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期货公司对各营业网点的管理存在较大的缺陷,无主性和随机性在各营业网点中普遍存在,同时专业人士的缺乏以及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也是其运作中的主要弊端。由于合同双方的执行者主要是期货公司和投资者,因此直接执行权利和义务的仍然是期货公司,故如何保障期货公司和营业网点间的合作,将是期货公司尤为需要关注的重点,其中合作对象的选择或许将是遏止此种风险的关键。但由于其合作的特殊性,市场体制上的既有缺陷,使得此种风险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长期存在。

三、资金风险

1、自有资金的风险

期货公司属于金融服务性行业,由于其特具的行业背景以及较强的专业性,使其进军金融业进行投资行为具有极大的便利,但目前我国的期货公司整体规模都在3000万5000万元的注册资本金,这与证券公司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注册资本金相比显然抗风险能力太弱,而投资行为失败与否对其资产质量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如何保证资本金的充足应当是当前每家期货公司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同时,期货行业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因此,按照相关规定,期货公司可以按手续费收入的5%计提风险准备金,以用来抵御市场不可测或不可抗拒的风险等原因所导致的债权损失的备抵金。这部分资金不同于公司的自有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以避免可能发生的整个期货公司的信用风险。

2、客户保证金的风险

客户资金是期货公司非常重要的资产,具有金额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应当是期货公司控制资金风险的重中之重。由于其特殊性,此部分资金必须封闭运行,不得挪作他用。

目前客户保证金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期货公司如何保证其保证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是如何证明客户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前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期货公司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来控制,但后一方面由于其内在原因存在较大的变数,因此控制起来将有一定的难度。客户在存入保证金时有现金、票据、银期转账等方式。现金和银期转账以存款人的意愿为准,收到即可,风险较低。但票据方式,则要体现出票方的意愿,当出票方和存入方不一致时,如何体现出票方的意愿,就面临风险。

存入期货公司的资金未必就可以作为期货保证金,这一点在相关规定中有明确说法,如果客户以支票等转账方式入金,必须证明客户有权将该项资金用作期货保证金。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含义,一个是客户对资金使用的权力,一个是用途。但在实际执行中,有的期货公司直接将保证金按照经办人的要求直接划入其在期货公司的专用账户上,其资金证明的形式或许仅以客户的传真为准,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准确地执行上述规定,其中就存在资金合法性风险。

3、资金调拨的风险

目前,国家管理层实行规范期货市场、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政策,期货公司大多资金较为紧张。而目前三个期货交易所的结算中心尚未统一,如果客户划入一笔资金,有时想做这个交易所期货品种的交易,有时又打算做另一个交易所期货品种的交易,这样资金在公司拥有席位的交易所之间及时、准确划转就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财务人员应掌握支票、电汇和汇票等各种结算方式的特点,同时与业务部门紧密联系,掌握客户的交易动态,及时预测资金流向,就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

同时,在客户资金调拨时,尤其要注意的是实际资金调拨人和合法的资金调拨人是否为同一个人,此时合同中规定的资金调拨人方为合法的取款人。这种情况的实质是资金的所有人用别人的名字开户进行交易,并且在开户时开户人就书面声明了资金调拨人的身份,因此按资金调拨人的指令付款才能保障客户的权益。有时会遇到客户本人不能来办理取款手续的情况,他可能委托他人代为办理或以传真的方式要求办理。前者应要求人提供客户的书面委托和身份证及人的身份证方可办理;后者如果客户在开户合同中指定了存款账户则可将客户保证金存入指定账户,如果没有指定账户则不可办理。此外,对经纪人代替客户办理取款也要特别小心,不能让他接触款项。因为经纪人行为的后果可能是由期货公司来承担的,一旦他有不法行为,就可能会使期货公司遭受损失。

四、技术风险

1、电子化交易、结算风险

在电子网络化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交易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化交易已成为现今期货交易的主要形式,但如何应对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又是期货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目前电子化交易最容易产生风险的主要是委托交易数据的网上传输、期货公司的交易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系统。因此,期货公司系统本身必须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机制,以免系统受到外部攻击造成中断或被网络犯罪分子截获造成信息泄露、客户密码被盗或数据被更改,造成重大损失。

交易电子化的普及使得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更加及时方便,但同时交易结果的如何确认又将是期货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此时,日结算单、月结算单的及时签署将是控制此种风险的主要手段。

2、银期转账的风险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企业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上市企业等多种模式的经营模式,尤其是《合伙企业法》的颁布,进一步创新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合伙企业的盛行,合伙人和企业法人之间的法律纠纷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广泛的思考。

一、公司合伙人的定义

合伙人是指以资产投入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并依法享有企业权利和责任的自然人和法人,其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合伙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定的立法措施以保证合伙人的合法权益。首先,合伙人的身份,要求合伙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够承担企业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和责任;其次,合伙人的责任意识,合伙人应当对合伙企业债务负有一定的责任,其形式可以是无限责任、有限责任、连带责任等,在我国公司合伙人需要对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最后,合伙人在享有企业合法利益分配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具有法律风险危机。

二、公司合伙人存在的法律风险

从国外合伙人立法来看,合伙人需要承担合伙企业的连带责任,我国2007年出台的《合伙企业法》中对合伙人的最低出资限额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合伙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明确,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危机。一方面如果合伙人的自己投入过少,使得合伙企业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而没有确定的法人或自然人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合伙人投入资金较多,就需要承担起合伙企业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一旦出现各种经营危机,合伙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合伙企业出现经营不善亏损甚至破产情况时企业资产的清算需要有债权人的参与,债权人在街道清算通知的三十日之内申报债权,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交接的对象是企业债权人,而不是企业合伙人,导致合伙人在资产清算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我国《合伙企业法》中仅对合伙人退伙后利益分配进行了规定,即或退伙后所有的资产分配和损失均按照退伙时合伙企业的资产进行分配和赔偿,而对已经申请破产的企业如何维护合伙人的利益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合伙人在无形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连带责任。最后,当合伙人企业债权人和合伙人产生信任危机时,合伙人有权向法院提出诉讼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然而由于立法中关于“诚信公平”的法规还不完善,法院很难界定,这就使得合伙人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维护自身权益,面临的危机和风险也大大增加。

三、公司合伙人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化,合伙企业在市场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为了进一步维护合伙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合伙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本文重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以推动合伙企业的健康发展。(一)建立合伙人立法保护制度,提高公司合伙人法律意识。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利润,这就要求合伙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利益价值,进而使得合伙人和企业法人菊科获得一定的盈利,而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生产、销售、分配等环节都需要具有规范的运行标准和方法,为了维护合伙人的实际利益,建立合伙人保护制度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国家及政府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法案,结合国内合伙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国国情和方案的立法,推动合伙企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合伙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使得合伙人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创新合伙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规范合伙企业工作流程。企业从创立到发展需要专业的团队合作,仅依靠个人力量是难以长久发展的,尤其是法律的运用,企业需要保证其一切行为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就要求合伙企业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对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法律性的指导,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如合同的签订、财务的运营等,都需要谨慎执行,以防出现法律漏洞,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危机,提高合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和表现力,最终实现合伙人和企业法人的互利共赢。(三)完善合同管理制度,预防合同经济纠纷。合同是维护和保证公司合伙人利益的重要法律依据,为此合伙人在签订合同时要谨慎处理,详细阅读合同中的条款条例,以防出现法律漏洞进而损失自身的利益。一方面合伙人要重视合同的管理,从合同的草拟、审核、签订和保管由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及时发现合同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做好合同签订工作的万无一失;其次合伙让参与企业投资涉及利益的分配和法律责任承担,为此合伙人在选择企业合作时,要充分考虑合伙企业的诚信、资产状况,明确双方在合作期间所需承担的各种责任和义务,并通过合同做出明确规定,以防事后出现各种纠纷;最后完善合同档案保存管理制度,对已签订、变更的合同做好保管工作。

综上所述,公司合伙人在企业合作中存在各种经济危机和法律风险,合伙人只有提高自身法律意识,灵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风险危机,做好防范工作,减少法律风险的出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作者:叶于加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商学院

篇(4)

1、研究对象概述

本文的研究对象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特指火灾荷载高或火灾荷载密度大,且人员组织无序、环境情况复杂、物品管理松散及安全工作任务重的公众聚集场所,主要指一些批发商场、零售商场、仓储超市等大型或超大型商品经营场所。

2、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危险及危害

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其火灾危险性主要在于火灾荷载大,人员组织无序,环境情况复杂,物品管理松散及安全工作任务重等。具体分述为:

2.1 人员组织无序,容易威胁人身安全

人员众多,情况复杂。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的人员,包括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商铺业主、休闲消费人群等,可容纳人员众多,在营业时间人员高度集中,单位面积上滞留人员多,不同区域人群密集程度不尽相同。商场超市的休闲消费人员,常常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并在不同楼层和区域流动,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人员组成有场所内工作服务人员、外来消费休闲人员,各种年龄阶段、各种身体状况、各种层次结构人员等,他们对场所环境、内部结构、消防通道、消防设施的熟悉程度差异很大。

组织无序,疏散救助难。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内,由于人员众多、高度密集、流动性大、情况复杂,难以实现短时间内服从指挥、有序组织;人们的身体状况、消防安全意识、火场逃生与自救能力等不同,如发生火灾,人群易惊慌失措、盲目自救,秩序混乱、拥堵通道,消防人员和救援人员难以安全有序组织疏散、实施有效救助。

威胁生命安全,社会影响大。人员众多的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发生挤伤、踩踏、烧伤、窒息、采用不科学方式自救等特大群体性恶性事故,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给其本人、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和负担,家庭的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

2.2 环境情况复杂,容易造成火势蔓延

空间跨度大,设施物品众多。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一般营业面积比较大,内部多设有自动扶梯、升降货梯、共享中庭、敞开楼梯间等开口部位,配备货物存储仓库,竖向井道多、分布广,室内装修装饰大量使用可燃易燃材料,为满足照明需要在顶、柱、墙上安装大量荧光灯具,为衬托一些商品的视觉效果在柜台、橱窗内部等处安装众多射灯、彩灯,楼房外立面霓虹灯箱、广告牌林立,遮挡建筑窗体或安全设施等。

经营规模大,商铺林立。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由于其营业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各类型和功能商铺众多,各商铺面积大小不一,内部陈设商品数量众多、种类繁杂,装修装饰风格迥异、装修材料用量大,内部结构复杂、导向性通风性差,铺面即库房、商场即库房,货物堆放在商场内过道内楼梯间内、形成前店后库或以店代库局面,为配合主楼整体建筑风格及效果,商场内大多未设置窗体等。

用电设施多,线路复杂。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内,各种照明装饰灯具,大多采用埋入式安装在吊顶且数量众多,商品橱窗和柜台内多安装射灯,大量安装广告霓虹灯和广告灯箱,节假日安装各种彩灯,用于展示的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常常处于长时间工作状态,电梯扶梯货梯高负荷运转,商铺内服务部、维修部使用的各种加热电器,夏季降温设备,冬季取暖设备等。品种众多的用电设施,数量庞大,长时间工作,线路复杂,如设计安装使用作业不当,很容易引起过载短路,从而造成火灾事故。

引发火势蔓延,难以扑救。环境复杂的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如初期扑救措施不力,各种竖向管道井和中庭容易产生烟囱效应,火焰和热气流很快通过开口部位迅速蔓延,导致大面积立体性燃烧,造成火灾迅速蔓延扩大,给消防扑救带来困难。

2.3 物品管理松散,容易造成经济损失

商品品种丰富,规模庞大。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商品品种丰富,包括服装鞋帽、床上用品、布艺窗帘等纺织品,皮衣皮鞋皮包皮箱等皮革制品,冰箱洗衣机彩电计算机等电子产品,洗发水护发液等洗护用品,工艺美术品、儿童玩具、汽车用品、小商品等,各类商品品种丰富,花色齐全,规模庞大。

可燃易燃物品多,堆放杂乱。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内,纺织品纸制品塑料制品化学品等等都是可燃物品,一些商品如指甲油摩丝发胶气体打火机充气罐(丁烷)等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商品大多数陈列在货架柜台内,有些商品如服装鞋帽纺织品工艺品箱包等悬挂展示在商铺中通道内,货物堆满铺面过道楼梯间,商品高度集中,堆放杂乱。

火灾荷载高,经济损失大。物品众多的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如发生火灾,火势就会蔓延至临近柜台铺面,日用品、化纤品、塑料品、化妆品、家电、家具、纺织品等商品一旦燃烧,在通风条件差空气供应不足的条件下,产生大量的不完全燃烧产物而形成浓烟和含CO、H2S等有毒气体,可能造成烟雾和有毒气体无法排到室外,直接危及商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火灾后商场商铺等暂停营业,还会造成巨大的间接经济损失。

2.4 安全工作任务重,容易妨碍灭火救援

安全意识差,隐患严重。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通常大都处于正常营业和安全状态,管理和工作人员、业主、顾客等对火灾等偶发安全事件缺乏必要的认知,使得人们对于安全工作容易放松警惕,忽视安全宣传和教育,轻视安全预防和救援预演;商场疏于安全管理,业主忙于经营,顾客全心购物休闲。人们防灾意识差,缺乏逃生和自救常识。人员消防安全素质参差不齐,消防管理制度不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出口被锁、消防通道被堵塞、违章电焊或冒险作业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火灾隐患严重。

设施疏于维护,严重妨碍救援。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一些硬件消防设施配置和后期维护改造投入不足;一些在建设期间消防设施配备完善,后期设施维护和隐患治理投入不足;一些建筑二次装修后造成消防设施损坏或瘫痪,个别存在擅自关闭、停用消防设施的违法行为,火灾发生时,出现消防水源缺乏、供水设备停工、安全出口封锁、消防通道堵塞、消防设施形同虚设、消防报警延误等情况,严重妨碍灭火和救援。

3、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的防火对策

灾害的防控,包括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和防止灾害的扩大,其目标是达到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火灾的防控也是如此。为尽可能预防火灾,减少火灾,最大限度降低建筑内火灾隐患,发生火灾时在最短时间内知晓火情,最及时地依靠消防设施灭火,保证建筑结构的耐火强度,尽快安全疏散及撤离建筑内的人员,人们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有效的防火对策。

3.1 被动防火对策

火灾预防是从源头防止或减少火灾损失的关键环节,采用合理的建筑设计、有效防火分隔、提高或增强建筑构件或材料承受火灾破坏能力来限制火势扩大和保证人员财产安全,称为被动防火对策。采取被动防火对策的主要实施手段,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国家相关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包括建筑选址、防火间距、建筑结构、防火分隔等符合要求;根据建筑的规模及用途、场所及部位等规定选择合适的装修材料,顶棚装修材料、墙面装修材料、地面装修材料、隔断装修材料、固定家具、装饰织物、其他装饰材料等严格限制使用可燃和易燃材料;通过阻燃技术改变某些材料的燃烧性能;采用防火(隔)墙、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等阻火设施将火势控制在一定区域;控制可燃物与点火源的接触等。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建筑内的可燃物数量,尽可能降低火灾荷载密度,预防和减少火灾的发生。

3.2 主动防火对策

人们采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和设施,以限制火灾发生和发展的对策,如采用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喷水灭火或其他灭火技术、烟气控制技术等手段及时发现火灾,限制火灾发生和发展,控制烟气流向等称为主动防火对策[1]。采取主动防火对策进行主动防护,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主动防火对策,主要包括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等。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是防止和减少火灾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由触发器件(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火灾报警装置(火灾报警控制器、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警报装置(声光报警器、火灾应急广播),以及其它具有辅助功能的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反馈信号模块、消防电源、传输和控制线路、火灾报警联动一体机、自动灭火系统的控制装置、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控制装置、防烟排烟系统及空调通风系统的控制装置、常开防火门及防火卷帘的控制装置、电梯回降控制装置、火灾应急广播的控制装置、火灾警报装置的控制装置、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的控制装置等)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消防设施设备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结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使用更加方便可靠。近年来,许多科研院所、研发机构、设备厂家不断创新,推出一系列新型火灾报警设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越来越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这就为系统组合创造了条件,可以构筑更加高效的网络结构系统。

灭火系统,可以在火灾早期及时将火灾扑灭,或将火灾的影响和破坏控制在限定范围内,有效地保护室内设施免受破坏。应用各种灭火剂等介质,采用隔离、冷却、窒息和抑制等方法,可达到控制或扑灭火灾。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燃烧材料的差异、火灾发生发展的特性不同,设置自动固定灭火系统。

火灾烟气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其危害性主要有毒害性、减光性、恐惧心理。其危害性表现在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危害两方面。火灾时,这些危害体现在大大妨碍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行动的组织,造成火场混乱,给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行动的实施带来困难。在建筑内设置防烟排烟设施是十分必要的。防烟排烟设施的作用是对火灾烟气进行控制。在建筑内创造无烟或烟气含量极低的疏散通道或安全区域。控制烟气的合理流动,使烟气不流向疏散通道、安全区域和非着火区域,将烟气引导流向室外。防排烟系统,包括设置自然通风排烟系统、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

火灾发生后,消防人员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控制火势发展,疏散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扑灭火灾。灭火过程中要考虑火灾连续燃烧时间、火势发展变化、灭火水渍情况、有无坍塌征兆等异常情况;特别是建(构)筑物内部可燃物品的数量、性质、存放位置、燃烧情况等、着火建筑物的构件形式等,防止造成更大的次生灾害。

3.3 高荷载低组织的防火对策

(1)高荷载的防火对策;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降低建筑内的火灾荷载密度及火灾荷载。1)建筑施工控制。在建筑施工中,采用合适的电气及电路铺设,合理的建筑设计,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大量应用阻燃技术,严格限制可燃易燃材料使用,采用先进的阻火设施。2)二次装修控制。在业主的二次装修中,严格控制装修材料防火性能,电气及电路铺设简单有效,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安全疏散出口保证通畅。3)经营管理控制。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严格管理场所内物品的堆放及保管,严格各种纺织品、塑料制品及包装、洗护用品、化学用品等易燃易爆商品管理,严格火源的控制和管理。严格控制市场区域商品存放总量,区分店与库的功能,合理布置商店和仓库的位置,杜绝店库合 一,避免进一步加重建筑内火灾载荷。

(2)低组织的防火对策;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通过采取有效的组织管理措施,消除各种存在于工作经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提高场所内人员组织层次。1)调动消防安全积极性。消防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保护人身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分类别教育;立足于消防中坚力量中管理人员是主导,业主商户经营人员是主力,顾客消费人群是重点。通过安全培训,着重普及人们的消防安全知识、提高消防安全素质和消防技术技能,树立安全经营,安全消费意识,有利于在紧急情况下安全疏散的组织。2)保障安全疏散顺畅有序。防火安全措施,重点是消除各种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不利因素。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严惩占用安全通道或安全出口经营,采取严密的防火措施,消除可能阻碍人员安全疏散的危险部位,管好安全出口、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楼梯、防火门、应急事故照明、防烟排烟设施等,保证人员安全疏散措施。3)保证消防安全管理常抓不懈。做到防火安全教育不松懈,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执行,人员安全疏散预案演练,消防专业力量责任到位,消防设施设备经常维护,疏散示意图随处可见,且易读易懂,做到消防设施正常有效运行,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工作和灭火救援工作有序展开,避免进一步加重火场及火场周围人群的心理恐慌,给整个消防工作带来不利影响。4)实行分级次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消防力量和业主商户的岗位防火职责。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必须采取各种防火对策,设置消防设施,配备专兼职消防力量,制定消防管理制度,火灾发生时及时组织建筑内人员安全疏散。明确管理人员消防安全责任,严格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日常安全检查落实到位,做好定期定时防火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有序组织参与消防灭火救援。业主商户的安全责任,主动接受消防安全培训与教育,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做好二次装修,物品堆放保管有序,加强火源及易燃易爆品管理,能够熟练使用消防设施,熟悉安全通道安全出口分布,紧急情况时主动配合组织人员有序疏散和财产转移。

高荷载低组织公众聚集场所,具有火灾危险性因素多、危害性大的特征,必须采取积极的主动防火对策,有效的被动防火对策, 尽可能降低建筑内的火灾荷载密度及火灾荷载,通过采取有组织化的管理措施,尽可能消除无组织化的各种因素,达到消除火灾隐患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的目标。

篇(5)

企业财务风险不仅与企业内部管理效率有关,更重要的是,它对外部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的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前,信贷超常增长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已经淡出,稳健审慎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货币调控的基本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财务风险作为企业风险的货币化表现形式,它指的是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预计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时时存在处处存在,是企业运营的必然产物。以工程建设、安装为主要业务的施工企业,其财务风险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财务风险是在资金筹集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从资金开始进入企业,在企业中流转使用,到资本偿还、资金回收、收益分配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公司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可以说,财务风险是各种财务活动行为失误的系统性综合反映。例如,在筹资、投资活动过程中,筹资、投资决策的失误,会造成资金回收困难;筹资结构与投资结构的配比不当,则会造成还款期过于集中。在生产施工方面,由于质量不达标,可能造成工程验收和结算的延迟等。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以至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财务风险。

2.财务风险的多样性。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多样化以及财务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多样性。从企业经营环境看,不同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施工企业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即使在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施工企业既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也可能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危机影响。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看,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危机。此外,财务行为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它包括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利润分配等活动,财务管理模式既可以选择以营运资金管理为核心的日常财务管理,也可以考虑诸如通货膨胀财务管理等各种派生形态的资金运作模式。无论哪种行为模式、哪种管理方式,在这些活动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引发财务风险甚至财务危机。

3. 财务风险的突发性。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企业内部可以把握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预见的,但更多因素是突发性的、无法预料的。例如,由于突发性自然灾害或其他偶发性因素,导致工程项目成果的损毁,或项目建设工期的延长。或者出现企业的合作伙伴突然中止合作关系、单方面违约的情况,这些因素都可能打乱原有的财务安排,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当企业发生突发性的财务危机时,若风险水平超过了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那么企业就将陷入危机之中。

4.财务风险的可防可控性。通常来说,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中长期财务矛盾日积月累形成的。但是,如果具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多数风险仍然可以早发现、早治理,并按成本效益原则将其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二、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来源

货币政策取向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银行信用的收缩和金融市场借贷成本的提高,这将使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链条处于紧张状态,大大增加经济主体的投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施工企业应结合自己的行业特性,从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

1. 融资。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购买、更新大量机械设备,持续采购大量水泥、钢材、沙石、燃油等材料燃料,具有明显的资金依赖特征。这一行业特点要求施工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以满足项目施工的正常资金需求。在信贷趋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融资能力将会受到较大制约,同时融资成本也将提高,从而产生项目融资风险。

2.项目投资。项目投资环节的财务风险,指的是由于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一个工程项目从信息的取得到中标签订合同,再到项目完工往往历时较长,期间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越大,占用的资金、资产就越多,企业的负担就越重。而且由于投资周期较长,种种不确定因素可能使关键资产发生减值,使投资决策的预期效果受到影响,制约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投标。目前建筑施工市场基本实行低价中标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为了能揽到工程,各公司之间相互压低标价,开展恶性价格战。如果投标阶段不顾自身实力,不惜血本盲目争取项目,这将导致极低的工程利润率,甚至产生亏损,进而引发一系列履约风险、支付风险甚至诉讼风险,使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和信誉危机。

4.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任意环节控制不当,都有引起财务风险的可能。施工企业如果不结合项目规模、特点、复杂程度及施工条件,制定出合理施工组织方案,就可能导致施工工期延长,所需机械设备增加,投入的成本费用增加,最终导致项目实际收益低于期望值,形成施工项目亏损。

5.结算。一般而言,施工项目竣工后,就应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进行最后的财务结算。在金融市场资金供应趋紧的条件下,业主资金可能发生困难,使施工企业无法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而工程质保金也因难以按时收回演变成收款风险,这些无疑会增加施工企业的资金负担,诱发系统性的财务风险。

三、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货币政策趋紧的形势下,施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日俱增。本文针对施工企业的行业特殊性,提出以下几个防范措施:

1.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一是基于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量化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及时掌控现金短缺状况;二是基于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应将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等指标作为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指标,加强分析与监测。此外,由于企业发生风险主要是由于举债导致的。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增强债务融资的稳健性。

2.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内控机制。施工企业应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在会计核算、内部稽核、内部牵制、财产清查、内部审计、原始记录管理、岗位交接、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组织等一系列领域形成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会计核算基础,优化财务管理流程,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和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转。

3.完善合同管理机制。施工企业首先要形成投标项目的前期调查制度,对业主信誉较差、报批手续不全的项目,以及需缴纳高额保证金或资金不到位的项目要谨慎参与。在制定投标文件过程中,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精准报价,量力而行,决定投标与否以及投标标价。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方案对其能承受的最高成本进行测算,测算过程中不要漏项,并留有余地。在签订合同时形成严格的审查制度,逐一推敲合同条款,对涉及到验工计价时间、方式及工程结算的违约条款,各自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等严格把关,防止不平等条款承包合同的签订,将施工企业置于被动地位。

4.完善资金管理调度机制。在资金运作上要实行统一调配,集中管理,在满足发展需要基础上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在资金调度体系方面,应进一步强化施工项目资金的总体规划,明确相关流程、责任和权限。此外,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尽量拓宽融资渠道,避免单一的资金筹集模式以分散财务风险。

5.完善成本控制机制。首先,结合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等具体因素,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制定科学经济的施工方案,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其次,健全材料物资管理,对材料采购、入库、管理、出库、耗用严格把关,做到材料采购有计划,质量有保证,管理有办法,消耗有定额,工完料清。最后,推行责任成本管理,进一步落实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将目标成本层层分解,横向可以分解到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等不同施工部门,纵向可以分解到施工准备、主体施工、收尾交付等不同阶段,从而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

参考文献:

[1]李甲林:简析高速公路建设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河南科技,2006(8)

[2]文 学:论公路建设资金财务风险防范[J].财会通讯,2009(8)

篇(6)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225-02

0引言

随着SDH传输设备运用到传输网络中,SDH传输网络的环倒换保护优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目前的SDH传输网络主要采用通道保护和SDH复用段共享保护来实现自愈。虽然SDH自愈环保护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原有传输网络的脆弱性,但同时也偶尔会出现SDH传输环路不能够成功进行环倒换保护的问题。笔者对曾经经历的一次SDH自愈环保护倒换失效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求在今后的传输网络维护工作中能够加强设备的维护,预防此类故障的发生。

1案例发生情况

某日,中国电信秦皇岛分公司传输网络郊县GF2488-01B型传输骨干环出现一起较为复杂的传输故障。具体故障现象为:E节点交叉盘有MS-bridge桥接告警,E向2.5G光盘出现R-LOS告警,光分支槽位L1出现SPI-LOS、DP-AIS告警;D节点出现脱管;C节点同时出现振荡型MS_SD告警(前期没有此告警);其他网元没有异常告警。相应的D、E、F、a、b节点的业务全部中断;1、2、3、4、5、6、7节点的C网业务中断,其他业务正常。具体传输组网结构如图1:其中STM-1通道保护环2为双节点保护方式。

2 故障处理初步定位

由于E节点至D节点、E节点至a节点的光路存在同缆现象,虽然网管不能监控D节点的情况,但根据传输网管上E节点告警信息,则可以分析出该段光缆出现故障。由于正常情况下,这两处断缆,不应该存在业务中断的问题,传输环路中一定还存在其他的隐性故障。

带着这一疑问,对中断业务的电路时隙进行了查询,发现正常情况下,D、E、F节点的电路从按顺时针方向在中心局1、2落地;a、b节点的G网电路时隙通过E节点,再按逆时针方向到达A节点,在中心局1落地;a、b节点的C网电路时隙通过D节点,再按顺时针方向到达B节点,在中心局2落地;F节点所带的155M通道保护环内7个节点的C网电路同过F节点按顺时针方向到达B节点,在中心局2落地;c、d、e、f、g、i、j节点的所有电路均通过E节点,按逆时针方向到达中心局1、2落地。

结合C节点西向光盘出现振荡型MS_SD告警,分析、对比中断业务的电路时隙,查找中断业务时隙的共同点,发现所有故障的电路时隙均同过D节点,进一步将故障定位到D节点或者C节点的西向光盘,光缆故障后存在的隐性故障,致使骨干环倒换不正常,引起业务中断。

3 故障处理过程

1)根据网管告警现象,初步判断在D和E之间光路中断的情况下,D节点传输设备故障或者C节点W向光盘存在隐性故障从而导致该骨干环环保护倒换失效。通过传输网管关闭C节点西向光盘激光器以及利用网管强制复用段倒换操作,试图通过人工进行强制倒换恢复D、E、F节点及STM-1通道保护环的业务,均未成功;

2)维护抢修人员到达最近的C节点机房,将C节点的W向光盘的光纤拔掉,传输设备没有产生复用段倒换告警,拔插该2.5G光盘后,C节点高阶交叉盘产生MS-BRIDGE桥接告警,但业务仍未恢复。定位出隐性故障点不在C节点,而在D节点;

3)另外一组维护抢修人员到达E节点,将E节点的东向光盘进行拔插,E节点的MS-BRIDGE告警重新刷新,F节点所带的STM-1接入环中断的C网业务和E、F本站业务恢复正常;

4)维护抢修人员到达D节点,拔插本站E向光盘,本站及a、b节点的业务未能恢复,更换D节点的东向光盘后,本站及a、b节点的业务恢复正常,环路处于正常的倒收状态;

5)线路代维人员对挖断的光缆进行重新熔接,传输系统全部恢复正常。

4 故障事后分析

由于D和E节点之间的光路中断,D节点的东向光盘存在隐性故障,C节点的西向光盘随之产生振荡型MS_SD告警,造成D节点脱管。这种情况导致触发APS桥接的K1、K2字节状态异常,进而C节点没有触发复用段保护倒换,同时C节点向其他节点发送的K1、K2字节信号也出现异常,造成整个APS系统的倒换状态不正常。网管上进行强制复用段倒换同样是基于K1、K2字节来触发桥接,因而也不能够强制触发桥接。

拔掉C节点西向光盘后,W向群路接收的信号完全失效,C节点高阶交叉盘被动进行桥接。由于E节点此前从告警上看已经桥接,但是从盘内部查询工作状态不正常,导致E节点光盘的K1、K2命令出现软故障,发送错误的K1、K2字节指令,导致桥接失效。业务仍然中断。

对E节点的东向光盘插拔后,等效于对E节点的东向光盘K1、K2字节指令重新复位,卢龙的交叉盘收到正确的指令字节,又重新进行桥接,此时F节点带的STM-1接入环业务恢复正常。但由于D节点的E向光盘故障,且西向光路仍旧中断及a、b节点仍处于开环,所以D和E节点共同下挂的a、b节点业务仍不能恢复。

更换D节点的东向光盘后,D节点和C节点之间的通路恢复正常,之后两个节点之间的桥接恢复,D节点以及D节点和F节点共同下挂的a、b节点业务恢复正常,环路处于正常的倒收状态。

5结论

此次传输网络故障的原因在于D节点存在隐性故障,在D节点和F节点光路中断的情况下,由于D节点的隐性原因造成复用段倒换指令字节K1、K2传送的信息不正常,从而引起保护倒换失效,造成大量业务的中断。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故障,建议在传输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中,尽量增加SDH环倒换测试,及时的发现,并排出故障隐患。

另外,在传输故障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留心每一个告警信息,从中断业务的共同性着手进行分析、定位故障;故障处理一定要沉着、冷静,每一步操作必需心理有数,不要扩大故障范围。故障处理本着“先抢通,后详细分析”的原则。

参考文献

篇(7)

(一)利用分支机构核算方式选择进行的纳税筹划

根据《公司法》规定:子公司具备一定的法人资格,需要依法负担民事责任;分公司没有相应的法人资格,自身具体民事责任交由总公司承担。一般情况下,公司设置分支机构,而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同时不可独立进行核算,而由总公司集中进行所得税缴纳。企业可运用这一特点合理组织税收筹划对自身的所得税压力进行调节。企业在进行机构设立过程中须充分考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设置子公司还是分公司。通常,选择设立分公司比较有利,如出现总公司和分公司一方盈利、一方亏损的情况,盈利可在扣减亏损后再缴纳所得税,最终达到降低整体税负的目的。

关于税收优惠,假如只有企业的总机构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可以设立分公司,由此分公司可以和总公司同时享受优惠政策;反之,假如只有分支机构所在地区存在税收优惠,则企业可以设立子公司,也可以将之前的分公司重新进行子公司的注册,由此使子公司享受优惠,实现税收筹划目标。

(二)存货采购环节的纳税筹划方法

关于总分机构的货物配送,企业可以按照具体的需要加以科学的筹划。总的来说,总部到分支机构操作较为简单,依据“总部―分支机构”或者“总部―地区总部―分支机构”的形式,前者属于内部移库,总公司集中进行核算;后者可由总公司销售给地区总部,此销售价格可以结合总分部具体的应税利润进行制定。此外,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如向一般纳税人进行采购,采购价格非常高但是可抵扣17%或13%的进项,寻求小规模供应商进行采购,采购价格偏低,但是只能进行3%的抵扣。如企业向小规模纳税人进行采购,销售时销项税可能是17%或13%,但进项为3%,税差大,定价时要充分考虑该因素。合法运用各项税收政策对具体的货物采购流程进行设计,由此达到企业税负减轻、毛利提高的目的。

(三)向供货方收费方式选择的纳税筹划方法

大部分商业连锁企业在同产品供应商进行合作时,都会结合具体的合同规定收取供应商相应的费用。通常来说涉及下列多项费用,比如管理费、广告促销费、商品上架费等,这些费用可统一称为信息服务费。此外,企业同时需要根据年度销售状况按照一定的比例获取返利,部分企业会收取高昂的服务费和返利,甚至高出产品进销差价。针对企业向供货单位收取各项费用与具体的商品销售额、销售量不存在必然关系的,同时企业提供劳务收入发票的,需要根据服务业标准征收增值税,一般税率为6%。针对企业收取供应商的和商品销售情况有关的返利,需要根据平销返利行为相关规定增加当期的增值税,一般税率为17%。由此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费用设置,合理安排服务费和返利,来实现税收筹划,假如需要抵扣更多进项税,多收返利较有利,假如不需要抵扣,根据所提供服务收取的服务费仅需要上缴6%的增值税。通常,商业连锁企业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和供应商进行费用结算:例如,当出现100万元收入,根据合同约定,供应商需要向商场支付10万的费用,其一是供应商向商场开出100万的增值税发票,而商场根据所提供的服务收取10万元的费用,并向供货商出具10万元的发票,商场实际承担税收为10万元的6%;其二,票扣方式,供货商给商场出具一张抵扣费用之后的价值90万元的增值税发票,商场实际承担的是10万的17%增值税,最终以抵减成本的方式减少成本,增加毛利。

(四)促销方式的纳税筹划

商业零售企业很多情况下为进一步拓展市场,提升商品销售额,往往会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打折促销活动,例如,返利销售、降价销售、买一送一等。连锁零售企业在促销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促销方式,不仅需要结合具体的营销效果,还需要充分考虑税收成本。促销方式不同,选择的税收筹划方式也不同,在选择促销方式时可以结合扣除税收后利润确定合理的方式。企业的无偿赠送将视同销售行为需要计提销项税,但是有偿赠送则不会另外增加税负;降价或者打折促销方式,可以使企业税收和收入直接减少,但同时也会使供应商返利减少。买一送一的方式中,赠送商品视同销售需要计提销项税;采取赠送折扣券的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类似于打折促销。

“营改增”之后,部分企业还可以通过商品和服务的组合销售来进行税收筹划。比如,对一般纳税人而言,商品销售的毛利一般需要征收17%的增值税,而服务收入只需征收6%的增值税。因此,企业如将收入中的合理部分作为后续提供服务的收入,既降低了税负也提升了服务的内涵,如出售家电时,将部分收入作为后续提供延保服务的收入处理。

二、商业连锁集团企业纳税筹划面临的风险分析

纳税筹划风险主要是指因为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当中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或干扰性条件,导致纳税人遭受税收损失或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的风险。

(一)纳税筹划面临的风险

1.政策风险

该风险是指企业在筹划活动时,所制订的筹划方案和当前国家的法律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冲突,由此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在该集团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及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没有进行正确全面的理解,而使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集团企业通常是由财务和会计部门来制定纳税筹划,但是如果参与筹划的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没有深刻理解税收和法律政策,在制定纳税筹划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最?K引起相应的筹划风险。此外,还存在税收政策调整所引发的风险,如“营改增”的政策变化。因集团企业所制定的纳税筹划并非一成不变,筹划工作也是随税收政策调整而改变的,假如税收筹划方案依然坚持原来的策略,一旦国家的税收政策进行调整,以前所实行的方案则会变得不符合法律,由此使得税收筹划方案无效,进而引发相应的风险,遭受一定的损失。

2.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指的是因为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实施错误的经营策略,进而不利于实际经营的,或违背了企业未来的长效发展。根据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分析,纳税人所遭遇的经营风险,明显体现在投资决策所造成的风险。税收政策属于国家调控经济所使用的杠杆工具,除了国家所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各个地区和省份也制定了相应的细则,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集团企业在组织税收筹划时,应从各个子公司所在地区细则的实际差别入手,否则极易造成税收筹划无效,同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纳税筹划需要一定的成本,在实际运营??中,不但涉及税收筹划所造成的成本费用,同时还有由于实行该项筹划方案而舍弃其他利益所要面临的风险。

3.财务处理风险

这一风险指的是集团企业在税收筹划时,会遭遇财务处理风险。财务机构作为企业最为核心的部门,负责企业各项财务工作,所制作的各项财务报表无论是年报、季报还是月报都必须准确、明了、有根据。但是根据当前对部分集团公开资料的财务状况分析,其财务管理中依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未对相关财务风险加以很好的防控,致使税收筹划难以顺利实施,会严重威胁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而,财务风险处理必定是企业后续税收筹划的重要内容,企业需要在这一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就自身的财务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可有利于财务风险的解决和处理,改善税收筹划效果。

(二)商业连锁集团企业常用纳税筹划方法及其存在的风险

1.利用设立分支机构核算方式选择的纳税筹划风险分析

首先,关于分支机构利润分配方式及其相应的责任风险,分支机构自身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因此对于独立分配利润非常不利。与此同时,分支机构一旦遇到风险以及法律责任,往往会连累总公司的正常经营,但是子公司却不存在这样的顾虑。然后,商业连锁企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到底是采取统一核算还是进行独立核算,针对各分支规模都相对大、业绩相差很大的企业为保障各个机构亏损和盈利得以均衡可以进行统一核算。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机构的设立过程中必须进行充分的考虑,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设置子公司还是分公司,一般情况下设立分公司更有利。然而,设立子公司除了可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以及出于税收筹划的目的以外,对于企业集团来说还可能出于地区划分或者业态整合的需要。因此,规模大的企业集团一般会将设立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方式结合使用。例如,永辉超市属于大规模的连锁商业企业集团,就采取了两种方式相结合方案,根据2016年半年报,其2016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245亿,2015年同期为208亿,同期上涨了17.68%,截至2016年6月30日,下属62家子(孙)公司,涉及四种业态,309家门店。

但是,该项纳税筹划也存在不足。首先,该筹划方式可能对企业税收缴纳的灵活性造成影响,未来其运行模式一旦出现变化,其所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则无法再发挥效用,税收筹划方案极易失败。其次,最新进入的企业所承担的成本会提高,可能无法将其成本全部抵消,达到预期目标。

2.存货采购环节的纳税筹划风险分析

这一环节的税收筹划风险更多是体现在低价采购,高税支出的问题上。比如,商品供应部由于不需要供应商发票直接以240万元的价格采购了260万元的材料,从表面上分析,这一行为为企业节省了20万的成本,但是站在财务层面分析,企业不获取发票,所支出的这240万无法计入成本也无法将其进行税前扣除,由此企业需要为这240万承担25%企业所得税,价值60万元;此外,因为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的发票也无法有效的抵扣进项税,企业需要根据240万销售额多缴纳17%的增值税,价值34.87万元。因此连锁企业在这一环节的税收筹划极易出现片面性风险,单纯追求表面上的低价,最终反而造成了企业税负的进一步加重。

3.向供货方的收费方式选择的纳税筹划风险分析

该方式的关键是将供货商收费得以合理的分解,但是企业也会面对片面性或者政策方面的风险。在选择相应的收费方式的过程中,假如企业仅仅关注眼前税负降低,过度提高服务收入的比例,会在加重供货商负担的同时,也忽视了企业长远的利益,全局考虑可能不到位。但是由于各地优惠政策不同,以及政策的不断变化,由此收费过程中也会使企业遭遇政策风险,导致企业税负增加,面临税收筹划风险。

4.采取不同促销方式组合的纳税筹划方法风险分析

企业所实行的税收筹划主要是运用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差别以及弹性制定的,但各种税收筹划方案的特点是不同的,也会遭受企业外部环境极大的影响。在企业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最为有效且合理的促销方式为打折销售,效果最差的是销售返还现金。企业在考虑促销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成本组合以及扣除税收后的净利润。此外,针对商场提供的各种抵扣券以及现金抵用券,如仅仅可在后续的购买当中使用,该形式只对资金自身的时间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会对促销方式造成影响。所以商场在保障销售增加的基础上,打折销售的形式对企业所造成税负影响是所有方式中最为有利的。企业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确定的销售方案并非是最佳的,需要结合时间环境的情况、产品供应商、税收政策进行适时的调整,否则企业将因为方案的问题遭遇不同的风险。

三、商业连锁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商业连锁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防范

1.构建纳税筹划风险防范机制

为快速高效的应对风险,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从根本上控制税收筹划风险,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其一,明确各项税收筹划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组织各项活动。其二,和税务局进行有效沟通,了解自身各项资料,掌握税收最新动向,及时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调整,更好地防止企业遭受风险和损失。

2.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为控制和降低税收筹划风险,需要将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做到位。必须对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规范,保障企业账务清晰明了,及时足额缴纳税款。此外,必须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积极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3.强化和税务部门的协调

为了更好地降低纳税筹划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同税务部门的沟通,有效规范自身的税务筹划工作。其一,可以明确具体的税务流程,学习税收法律政策,保障纳税筹划方案合规。其二,及时向?务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内容,明确各项条文规定,防止筹划存在纰漏。

(二)商业连锁企业纳税筹划风险控制

1.规避纳税筹划风险

制订随时规避风险的筹划方案,较之应对风险的对策,该方案存在较强的局限性和不足,但属于一项可以最为彻底消除税收筹划风险的方法。在方案筹划环节,企业需要科学的预测自身可能会遭遇的风险,分析是否可以选择规避税收筹划风险措施。

2.降低纳税筹划风险

较之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更为主动。该方法含有损失抑制和预防两个层面。由于企业做出的纳税筹划反映出一种预先性,所以关于筹划风险的预防和抑制更多的倾向于损失预防方面。

3.分散纳税筹划风险

篇(8)

企业从会计核算角度,将现金流量划分为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三类,其中经营现金流问题是企业风险甚至财务危机的重要信号,不同现金流状况预示着企业存在不同的风险状态:1.当经营现金流<0: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质量不高、“失血”问题严重,企业财务或经营管理存在严重问题;2.当经营现金流=0:说明经营活动现金流不能补偿当期非现金消耗性成本,“造血”功能不足,长期看企业不可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质量仍然不高;3.当经营现金流>0但不足以补偿当期非现金消耗性成本:长期看企业也不可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引发风险的可能性仍然是存在;4.当经营现金流>0并刚好补偿当期非现金消耗性成本: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现金流压力已经解脱,长期看企业刚好能够维持“简单再生产”,但仍然不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支持;5.当经营现金流>0并在补偿当期非现金消耗性成本后仍有剩余:长期看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与发展、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二)经营现金周转效率风险分析方法

从涉及经营现金周转的相关会计科目的周转速度及数据配比,也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现金流风险的状态:1.应收账款回收期风险分析。应收账款回收期风险分析应重点关注DSO警戒线值。DSO是指企业把应收账款变成现金的平均时间,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企业的DSO>35天,该企业就不适合盲目扩张了,因为它越扩张,风险就越大,现金流危机就越严重。2.付款与收款周期匹配风险分析。良好的现金流商务模式可以达到一本万利的效果。如果企业付款周期>收款周期,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随着业务增长从供货商那里获得的无息贷款就越多,因此企业发展速度就会越快;否则,企业现金流呈非良性循环,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3.应收与应付账款规模匹配风险分析。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小于应付账款规模时,现金流就是良性的,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企业的增长就越快;如果应收账款规模大于应付账款规模,此时企业就不适合盲目扩张了,因为越扩张风险就越大,现金流危机就越深刻。4.存货周期风险分析。库存周数=现有库存量/过去4周销量平均值;当库存周数大于a时(一般情况下,工业企业a=2),则说明公司的库存面临着问题,如果这个数字大于a+3,那么问题就变得相当严重了,如果不尽快解决,企业发展将受到巨大影响。

篇(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电作为清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依然是我国解决当前能源问题的最佳选择。为提高我国核电设备企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家提出要不断深化核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1]。鉴于核电设备普遍存在的安全性能要求高、供货周期紧张、项目投资额大等特点,核电设备供货项目作为一项规模庞大、环节复杂的工程,其执行风险愈来愈大。为此,本文对此类供货项目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残余抗原模型对项目的进度、质量及费用风险进行全面监控,以期获得项目的成功。

1 供货项目的风险分析

核电设备供货项目管理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进度,即所供物项的按期交付;

二是费用,将供货项目的投资和收益处于受控状态;

三是质量,即确保交付物项达到工程设计要求。

由于核电设备在设计及制造需执行全过程的质量计划,因此可以将质量风险与进度风险结合起来考虑。例如,工程样机的实验中若发生了与不满足设备质保等级要求的技术指标,而必须进行大的设计变更,则会造成设计进度的极大延误;又如,设备或制造过程中出现了Ⅲ类不符合项,部件则必须通过报废处理,若该部件属于加工制造的关键路径,也会极大地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本文在计算项目风险时主要考虑进度风险及成本风险两大因素。

2 基于残余抗原模型的风险监控方法

2004年Wilson提出基于残余抗原模型的人工免疫系统[2],采用统一的生命周期控制算法,通过抗原的反复刺激来完成淋巴细胞的记忆学习。其原理为:端粒是正常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直至长度为0时细胞将死亡。当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端粒长度会延长,获得较多的子代序列,从而导致再次发生抗体反应的概率较高。

4 结果分析

结合项目成本/进度偏差表和项目成本/进度风险免疫力曲线对项目的成本和进度风险监控进行分析。

设计阶段:由成本/进度偏差表可以看到项目的成本偏差大于0,表明项目费用在预算范围内,但进度延后;但参考免疫力指标,可以发现此时费用风险免疫力较低,进度风险免疫力较高。上述两项指标说明设计阶段的进度虽然有所延误,但对项目的整体计划造成的风险较小,费用虽然在预算范围内,但是成本存在失控的风险。因此,在制造阶段应加强项目的成本监控。

制造阶段:项目的成本偏差和进度偏差均小于0,表明此时的项目费用超支且进度延后,但是参考免疫力指标可以看到,通过管理者的成本监控,费用风险免疫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进度风险免疫力有明显的下降。因此,管理者在下一阶段中应重点关注进度问题。

调试阶段:费用偏差大于0,及实际费用已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进度偏差有所减少,但较计划进度依然有所延误。鉴于此时的成本与进度风险的免疫力均有较好的数值,项目管理者可以考虑制订相应的调试赶工计划,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在不超过成本预算的前提下。

5 小结

本文参考免疫策略提出基于残余抗原模型的供货项目风险监控管理,重点关注项目的进度风险和成本风险,并定义项目在此两方面的免疫力,强调在项目风险监控中,应在分析进度偏差和成本偏差的基础上,根据进度和成本的风险免疫力大小调整相应的管理措施力度及侧重,进而实现对项目风险的有限控制。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医疗器械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对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对于医疗企业来说,实际生产中,避免产生质量问题的最有效措施便是预防。因此,风险规划管理和预测监控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对产品质量的保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建立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降低医疗器械开发和生产风险,避免和减少诊断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器械的分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器械方面更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对于产品质量提出多种多样的要求。医疗器械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可以说是充满了风险。国际标准中,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 13485:2003),其中关于风险管理的要求是:组织应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建立风险管理的形成文件的要求,应保持风险管理引起的记录。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风险管理文件支持:在研发阶段有成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每一个组成部件也有各自的风险分析报告。而量产之后的任何变更也都必须有风险规划和监控,避免更改造成失败的后果。医疗企业的风险管理一般遵循《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标准》(ISO/IEC 14971:2012)来控制风险。ISO 14971要求企业在已经将一种医疗器械的所有单个风险降低到合理可接受程度后,必须建立全部风险等级。这种全部风险等级必须反映单个风险的累积效应。风险管理认为在产品开发周期中做出的风险估计必须是有可靠依据的猜测。根据工作经验不断更新初步风险分析,并且根据这些更新资料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或降低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2 案例介绍

医疗器械中,结构件是器械的支撑部分,关系着产品功能是否能精确实现,是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一般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选择外协生产,因此在变更时,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关系到物流及供应商等各方面。本案例中,为降低供应风险和成本,需要再开发备用供应商,下面以此项目为例说明风险管理过程中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的应用。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是一种根据经验和原有认识来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它研究产品每个零件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并确定各个失效模式对产品其他组成部分和功能的影响,用以在实际设计、生产时预防风险,通过不断评估、验证及改进再验证,使产品不断改善,最终得到可靠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结构件更换风险管理的任务正是通过积极主动而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的识别、评估及监控,以达到将正面的计划最大化,将负面的影响最小化的目的,确保针对所有的风险都有确定的行动。

3 风险识别

第一,根据WBS识别每一项任务在人员、技术、管理、合同、物资、供应商、保障等方面是否存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风险。

第二,参考以前类似新开发结构件的风险分析报告。但是由于产品不同,对于结构件的要求不同,有时并不能完全照搬,需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

第三,头脑风暴法。可以召集项目相关人员不受拘束地提出任何可能风险。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构件更换的风险有如下五类:(1)技术风险(尺寸变化、性能变化、设计缺陷、工艺缺陷等);(2)进度管理风险(项目拖延等);(3)外部风险(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法律法规的变更);(4)物流风险(库存和新产品的过渡方法、新产品的供货是否及时等);(5)成本管理风险(超支)。

4 风险分析

4.1 定性分析

先将风险清单中的风险根据其后果分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等程度,一般后果分为对客户的影响和对生产组装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优先考虑对于用户的影响,如果对于两者的影响同时存在,以严重度高的等级为准。供应商制造能力和法规风险为非常严重风险;关键尺寸和物流风险为严重风险;其余为一般风险。

4.2 定量分析

有三个因素决定风险重要值: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

风险评估系数=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

对定性分析的结果进行详细分类,再使用主观评分法,参考评分标准,对每一项风险的严重度、可检测度、发生频率进行打分。对于这些新引入的风险项均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将在开发中进行验证及整改。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以上方法,得出了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分析评估表显示,由于供应商变更,总共有7项风险。有1项的风险评估系数≤50,这是广泛可接受的。有4项的风险评估系数为≥51以及≤100,这些风险项是合理可行的,将会采取相应的建议性措施。有2项的风险评估系数高于100。因此,明确了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尺寸对性能的影响需要在验证中进行验证,确保尺寸符合接收标准,并且由质量部进行控制跟踪。而材料变更造成的重新注册也必须尽快解决,才能符合法规要求。在模具正式量产后再填写跟踪报告,确认RPN值均低于50,并整理风险分析报告,以备以后的项目进行借鉴。

篇(11)

2案例介绍

医疗器械中,结构件是器械的支撑部分,关系着产品功能是否能精确实现,是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一般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选择外协生产,因此在变更时,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关系到物流及供应商等各方面。本案例中,为降低供应风险和成本,需要再开发备用供应商,下面以此项目为例说明风险管理过程中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的应用。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ModesandEffectsAnalysis,FMEA)是一种根据经验和原有认识来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它研究产品每个零件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并确定各个失效模式对产品其他组成部分和功能的影响,用以在实际设计、生产时预防风险,通过不断评估、验证及改进再验证,使产品不断改善,最终得到可靠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结构件更换风险管理的任务正是通过积极主动而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的识别、评估及监控,以达到将正面的计划最大化,将负面的影响最小化的目的,确保针对所有的风险都有确定的行动。

3风险识别

第一,根据WBS识别每一项任务在人员、技术、管理、合同、物资、供应商、保障等方面是否存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风险。第二,参考以前类似新开发结构件的风险分析报告。但是由于产品不同,对于结构件的要求不同,有时并不能完全照搬,需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第三,头脑风暴法。可以召集项目相关人员不受拘束地提出任何可能风险。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构件更换的风险有如下五类:(1)技术风险(尺寸变化、性能变化、设计缺陷、工艺缺陷等);(2)进度管理风险(项目拖延等);(3)外部风险(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法律法规的变更);(4)物流风险(库存和新产品的过渡方法、新产品的供货是否及时等);(5)成本管理风险(超支)。

险分析

4.1定性分析

先将风险清单中的风险根据其后果分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等程度,一般后果分为对客户的影响和对生产组装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优先考虑对于用户的影响,如果对于两者的影响同时存在,以严重度高的等级为准。供应商制造能力和法规风险为非常严重风险;关键尺寸和物流风险为严重风险;其余为一般风险。

4.2定量分析

有三个因素决定风险重要值: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风险评估系数=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对定性分析的结果进行详细分类,再使用主观评分法,参考评分标准,对每一项风险的严重度、可检测度、发生频率进行打分。对于这些新引入的风险项均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将在开发中进行验证及整改。通过以上方法,得出了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分析评估表显示,由于供应商变更,总共有7项风险。有1项的风险评估系数≤50,这是广泛可接受的。有4项的风险评估系数为≥51以及≤100,这些风险项是合理可行的,将会采取相应的建议性措施。有2项的风险评估系数高于100。因此,明确了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尺寸对性能的影响需要在验证中进行验证,确保尺寸符合接收标准,并且由质量部进行控制跟踪。而材料变更造成的重新注册也必须尽快解决,才能符合法规要求。在模具正式量产后再填写跟踪报告,确认RPN值均低于50,并整理风险分析报告,以备以后的项目进行借鉴。所采取的措施有:(1)和供应商充分沟通,保证供应商熟悉公司质量标准。图纸需通过公司审核;(2)根据近期订单量通知供应商提前备库存;(3)原料检测部门检测零件外观和尺寸;(4)供应商提供尺寸报告,匹配性测试和功能测试需通过验证;(5)供应商提供尺寸报告,匹配性测试和功能测试需通过验证;(6)由项目负责人和财务监控;(7)新零件和原封样确认一致方可生产,否则需要供应商调整后重新送样通过,并保存在质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