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Abstract: The outstanding architecture creation, not only the architect purely insular art play, but rooted in loc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wo-phase embraced, thus finding a unique sense of place, get the spirit of place. In Chongqing Chaotianmen project design, the architects wanted to create an appreciation of the humanities and natural beauty, tourism, leisure, business, culture, service in the vast number of members of the public, strengthen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city complex.
Key words: Chongqing; west gate; the sail sail; open; the spirit of place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概述
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今日的朝天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是重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首要窗口和最佳名片,是重庆经济腾飞、启航的象征。方案设计从三个层面来体现重庆当地以及该地块的场所精神,首先是场地的自然生态层面;其次是场地的历史文化层面;再次是场地的区域定位层面。这里我们就朝天门方案设计的不同角度来反应这些点。
二.设计构想
本案位于朝天门核心地带,方案中设计师试图建立一个直叙性、凝聚式的空间形态。纯净而结实的弧形裙座以凌空上扬的姿态向朝天门广场挑出,形成一座巨大拱门,面向江面,寓意开启朝天之门,塔楼神似风帆与裙座共同组成雄伟的主体形象,犹如一艘巨型帆船,启航。突显“重庆之窗 西部之门 朝天 开放启航”的设计理念。
方案中追寻城市的历史脉络,将一道灵魂的主线串联起一组序列性空间。将新建的长江文化广场与现存区域的朝天门广场连接贯通,形成三级连通的巨大广场,向江面打开,在空间组织上更强调其开放性和溶合性,突破传统上围合封闭的建筑空间,达到共融共享的目的。达成统一而和谐的整体设计。
三.建筑形体解析
建筑形体设计从重庆丰富的人文、地理、文化中抽取而来,表述了我们对建筑、对江城山城的理解。建筑的原创体形,通过表皮肌理的细尺度处理与大体块的对比,显现了建筑的简洁与纯粹、亲切与活力,反映了建筑的个性与力量,映射出重庆的传统与精神。
壁垒的基地、弧形的裙座结合神似风帆的塔楼形成了破浪前行的动感帆船形象,与分流江面自然和谐。通过不同的空间设计,多方位地强烈暗喻了西部之门的形态。
四.空间设计策略
朝天门基地地势高低错落,形成台地格局。现状中缺少有序的中心及滨江空间。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针对现状,提出 “一轴两岸三广场”的方案构想,建立朝天门新的城市轴线,规整滨江广场功能,建立区域中心。
五.外部城市空间设计
主轴空间是整个设计的灵魂。开阔的朝天门广场形成了广纳百川之势,奏响了宏大的序曲部分,沿大台阶穿越弧形裙座步入主塔巨门,主轴向前延伸进入中心长江文化广场,最后到达新城门。主轴将功能空间前后串连,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解放碑至朝天门广场的视线通达,中心广场全方位的面向江景,城市空间得到延续。形成序曲—发展——起伏—尾声的序列性空间主轴。
六.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在布局上运用各种透光绿化中庭,创造内部空间自然化,在不同的标高设置庭院,将自然环境引入建筑,绿化中庭作为空间节点将建筑的大体量划分为多段功能空间,同时将各层商业连通,提供了高品质的内部商业环境。
七.功能布局
整体采用均衡的台地滨水建筑布局,合理利用原地形高差,建筑群体由叠层退级的弧形体块裙座及五座塔楼组成。裙座包含商业、娱乐、文化体验设施、游船码头、地下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地下停车场等功能。 三座主塔楼均衡的布置于三角形用地的几个端点处,最大限度的享有江面景观和庭院景观,塔楼围合出的中心的长江文化广场通过下沉手法,与原朝天门广场连成整体,将各商业板块有效连接。考虑到人们可以从朝天门广场及解放碑等各个方向顺畅到达,形成极聚人气的城市商业空间。广场上采用大量绿化配合小尺度的拉膜遮阳构筑物,为炎炎夏日提供遮阳。顶部的弧形体块凌驾在各叠层弧线裙座上,向朝天门广场深远挑出,形成巨大的城市灰空间,其表皮肌理取材于蜀道峭壁,加入遮阳体系的现代的LED信息幕墙,底部则采用镜面效果的白色金属板,映射出广场丰富宽阔的景象。白天,城市灰空间可以遮阳挡雨,是最佳的城市客厅。便于举办大型表演,也是优美的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夜晚,变幻的多媒体墙面将成为展示重庆魅力的窗口,也成为江岸上最美丽的风景线。弧形裙座的顶部设置遮阳系统,人可以从240标高平台面缓缓而上,这里也将是游客观赏两江交汇,取景留念的好去处。在中心广场和南广场之间,依据原朝天门城楼的尺度、比例用现代的手法重塑新城门,新城门是低层商业的主要垂直交通体,也是一个符合街区尺度,适合作为街区标识的的体量,当人们乘车、步行而至,将在遥远的街道上就被她纯白的现代形体深深吸引。
为打破商业功能的单一性,提出体验式消费理念——在弧线体块的凌空部分设置顶级体验式会所。这里拥有最佳自然景观,用体验的形式将餐饮、展示、会议等活动融入。同时可以开展国际高水平的时尚、艺术、文化互动等体验活动,独特的空间形态融入领先的时代消费观念,引领城市国际化氛围。汇聚人气,提升整个地块的商业核心价值。
在主楼300米高的顶层设置国际会议中心,从空中绿化平台,可俯瞰大江东去、两江交汇的壮丽景观,它将成为独一无二的国际顶级的会议场所。
八.交通流线设计
步行系统在原方案进行了强化,设置了多层次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联系,可以简洁快速地到达不同功能区位。
九.绿化景观设计
长江文化广场的景观以硬质铺地配合大面积的规则树阵,加入少量的绿化草地及拉膜遮阳体系等活跃元素点缀,同时设置历史文化人物雕塑,沿江而下,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活动空间。建立有长江的历史人文特征,体现“森林重庆”的市民休闲文化广场。
城市中的滨江消落带景观应以自然形态为上,所以我们提出了滨江景观自然化设想,以大量乔木植物为主,建筑裙房配合绿化自然跌级的,减少人工构筑。
十.结语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下城市快速发展建设的进程中,建筑师需要静下心来与场地进行对话交流,体会场地中隐含的特点,理解场地中的历史人文及自然地理特点,使建筑空间真正融入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崔恺.本土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所谓校园文化,简单说来,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和劳动中以自娱自乐的形式所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及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一所学校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师生为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这是一种独特的精选出来的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艺术文化。它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表现在学校的政治生活和文化形态之中。它为校园师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甚至为造就优秀人才提供了一块沃土。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始终,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起步晚,又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就整体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还处在薄弱环节,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校园设施建设落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很多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很不理想,城镇学校还较好,农村学校举步维艰。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校园物质设施落后,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单一,学生的兴趣在校园里得不到满足,便走向社会去寻找能够满足他们兴趣的场所。于是,他们的身影频繁的穿梭于网吧、迪厅等娱乐场所,与社会不良分子接触,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从而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使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一些人至今不清楚校园文化包括哪些方面,以为校园文化仅仅是指学校里的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内容,实际上,师生关系、班风、学风、学校用多种多样活动所形成的气氛等一些潜在的教育因素也是整个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之所在, 它对学生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价值上和规范上的陶冶和影响。有些人对此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比如做操时教师站在操场上若无其事地聊天、穿着打扮不合时宜、在背后议论同事等等,这些不文明或不规范的行为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重校园建设, 轻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分为有形的建设和无形的建设。有形的建设是物质的,包括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环境美化等;无形的建设是精神的,包括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作风、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大多数学校的做法都是 “ 一手硬、一手软”,即重校园建设, 轻校风建设。如果说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躯壳, 那么校风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校风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无可替代的精神力量, 校风不正, 再美的校园也会失去它的光彩。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片面认识, 是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手硬、一手软”的根本原因。
(4)学生人数锐减,无法组织校园集体活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艺术节等,因为学生数量锐减,活动无法开展,进而形式过于单调,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由于缺少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不少农村学校的校园生活显得单调乏味, 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时有发生。
(5)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各种不和谐。①师生之间不和谐。教师在激烈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寄托于学生。于是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那些调皮成绩又差的“双差生”,成了教师进职称、得奖金、评先进的主要障碍,于是教师想方设法来转化学困生,因此产生矛盾,造成了师生的严重对立。②教师之间不和谐。当前,极少数教师彼此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隔阂,把同事当作是“抢名次”的对手,相互防备着,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新方法、新信息不与他人分享。他们总是“各扫门前雪”,暗自使劲,守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秘密,争取在有限的职称名额中脱颖而出,优先晋级;或为了在升学率的竞争中名列前茅,压倒群雄,千方百计地排斥对手,以致关系十分紧张。这不仅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形成和发展。③学生之间不和谐。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少合作的机会,同学之间冷漠,缺少宽容和关爱,破坏了校园的和谐与安全。
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环境既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沃土和摇篮。因此,学校更应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在发展校园物质文化的同时,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形成浓厚的教育和学习氛围,也能在教育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2)加强对校园文化理解的和认识。当今社会不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在一些农村学校,人们在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上还存在缺陷,认为校园文化仅仅是指一些物质的东西,其实,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制度的和行为的,既包括宣传栏、橱窗、板报,也包括学风、校风、和教风,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师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锐减的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课内外活动。
(4)创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创造和谐校园的主体是全校师生,离开他们的参与,和谐校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提高育人效果。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培育师生的精神文化,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沿袭学校文化传统,激发和强化师生的意识,使师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归属感和自我约束力,真正享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校变成每个学生的温暖的家园、幸福的乐园、流连忘返的花园和追求知识、完善人格的圣洁之地。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校园文化》,新华出版社,1990. 8,7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论述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认真学习和领会十报告精神,积极探索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是社会公益性与福利性的统一,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市场竞争越激烈,就越要抓好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对我国的社会道德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表现在医院就是有极少数医务人员,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收受“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损害了群众利益,败坏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如何培育医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抑制不正之风,营造良好的行业风气,对内凝聚职工、对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医院发展的各个层面中,深化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搞好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以医德医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医院全体干部职工牢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真正把内容落到实处,集中体现医院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面貌,激发全院医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齐心协力建设医院、发展医院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开拓前进,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医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途径
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构建,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精髓。当前,绝大多数医院职工是把自己的利益、命运同医院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他们自觉维护医院利益,维护患者利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靠医护人员的严格自律,更要靠规章制度的约束,以实现自我控制,保持良好的职业风范,从而形成团结和谐与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2.1 树立统一正确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医院精神”,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具体地说它应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院宗旨,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职业信念,廉洁行医、不谋私利的医德规范,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医疗作风,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良好、成功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往往迫使医院不停地去完善自己的各项服务工作,全体员工自觉地将工作做得更好,更进一步、更完善地服务于病人和社会。这种不断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及能力,源自于医院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的目的观念,来自于医院内部员工强烈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规范自觉性,是产生永无止境 的、追求工作做得更好的不竭动力。使医院每一个服务环节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具备较高水准的基础素质,并能依照统一的、严格的、高标准的规程提供良好的服务,并逐渐把强制性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变成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从而保证病人安全,让病人放心就诊。
2.2 强化干部职工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是注重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广大职工政治素养。一方面抓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核等制度管理,发挥了中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是持之以恒地抓干部职工队伍的正面教育。以党的政治路线和社会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为重点,积极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依法行政水平,提升职工的理论素养。二是注重医务人员能力提升。教育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始终把“练技术、强素质、打基础”列为各项工作的重点,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广泛开展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开展业务学习与培训,锻炼技术;加强继续教育、在职学历教育;积极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深造,逐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三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组织联欢晚会、合唱比赛、职工运动会、摄影比赛,认真开展医疗操作、护理操作比赛,在丰富了职工业余生活的同时,努力提高全院职工的诊疗水平,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中教育、自我教育,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在工作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以工作之便谋私利,不索取病人财物,谢绝病人请吃、馈赠,不收受回扣、红包等。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宿舍文化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园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宿舍及其周边场所作为主要活动区域,把积极向上、健康的课外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内容,把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各种文化形态的群体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养成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构建和完善中不断地得以促进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逐渐深入,学生公寓制与社会化管理模式已经开始施行,学生宿舍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管理和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势必要向学生宿舍转移。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集体主义本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关系、经济关系的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它不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集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个体来自不同的地域,受到过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个人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时,就会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开放的年代,大学生对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学生对待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已经超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范围,甚至已经滑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深渊。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及时地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积极的引导,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学生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习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养成集体主义至上的观念。
(二)帮助大学生提高现实交际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较为习惯“唯一”的生活状态。进入大学之后,卧室由在家时的一人间变为了四人间或六人间,以前的属于自己的私人区域变为四个人或六个人的私人区域。环境的突然改变没有立即带来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当代独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和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沟通更是成为了阻碍宿舍里、室友间深厚友谊养成和寝室良好学风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来学习和生活。同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宁可选择不相信寝室的室友,反而将这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通过网络来实现,从而使得本来应该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往,严重淡化了学生的现实感,忽略了构建现实良好人际关系的生存守则,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现实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进而导致不少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长时间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生活,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和社会融合力。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群居生活,帮助大学生在集体中重新定位自己、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逐渐淡化着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意识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从而导致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部分大学生过度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实现,在很多大学中都存在着大学生为得奖学金、评先进资格、入党资格等进行明争暗斗、撕破脸皮的现象,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值得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
(二)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非常困难。其原因就在于书本上的内容和现实的发展有时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书本上阐释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脱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的所有努力都会白费。同时,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往往仅限于课堂,走出课堂后,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成了巩固课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员。但是,一个辅导员往往要带几百个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现实状况是大部分的辅导员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琐事,往往忽视掉对学生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也仅体现在每年定期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并没有将这项工作细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学生在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丧失了这种思想认识。
四、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大学里的各个学院(系)相对比较独立,学生群体主要有学生宿舍、班级、年级、学院(系)等四种群体组织。其中,宿舍是大学生四年中呆的时间最多的场所和活动区域,生活里的琐事闲聊、学习中的奋进拼搏、情感中的欢乐悲伤,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同寝室的人。因此,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寝室文化的构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意识,努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例如,举办寝室美化大赛、寝室才艺大比拼等活动,充分释放和挖掘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打造完美寝室的过程中,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感悟到集体的温暖,让大学生明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中,把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自身的实践统一起来,才能使集体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才能更好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试金石
当前,各高校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况,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来得出结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发展阶段,探索寝室文化建设如何促进学风建设的方向正好赋予了寝室文化建设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情况的这一重要使命。寝室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反映着这一寝室凝聚力的高低,体现着寝室个体最基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集体荣辱观。一个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的特别好的话,相对来说,该寝室在寝室之间的感召力、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就要强得多;相反,该寝室各种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项指标都是呈负增长的趋势。同样的,如果一个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强的话,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寝室文化的构建。
五、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
(一)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
良好的宿舍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灵。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员打造好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还需要大学生与宿管人员一起维护,将基本的物质环境尽量最优化,使得宿舍环境为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真正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边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这就要求,宿管人员要在卫生干净整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宿舍布局,将不同学院和专业划定在不同的区域,这样便于开展个性化宿舍建设评比活动;同时,根据以学院和专业为单位的寝室划分,不同专业的同学根据他们的专业特色,从整体色调、墙贴内容、物品摆放、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寝室风格的设计,力争打造专业特色鲜明、格调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弘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强化科学的宿舍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227-01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是设计者在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构思、创作和构建,高品级的现代建筑设计都是对文化、社会、艺术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对文化、社会、艺术完美继承和创新。新时期现代建筑设计成为潮流,大量的仿欧建筑和西式建筑充斥设计市场,不但构成了设计样式的单调,也失去了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灵魂和内涵,这会导致建筑设计工作的民族虚无主义,更会引起盲目崇拜的狂潮,长此以往会制约现代建筑设计向更高文化和艺术层次发展。应该在此时展开对当前问题的反思,要看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技艺、方法、意识的全面理解,形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新关系,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达到对现代建筑设计工作的丰富、完善和提升的作用。
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和要点
1.1 实用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建筑的理解并没有达到艺术的层面,建筑设计只是匠人们口传心授的米姐,以此中国传统建筑领域才有“样式雷”现象的存在,中国传统建筑更多地体现出实用主义精神。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将实用性作为第一要务,注重建筑的功能、空间、尺度,更多地强调组合、体形、色彩的结合,以功能作为衡量建筑的要点,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实用主义的核心。
1.2 人文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性的体现、人伦的和谐和人格的健全,在建筑文化上对这些要求也都有具体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更加注重对“人”的尊重,更加体现对“人”的关怀,现存的很多中国传统建筑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人文性的特点,这种从人文性出发,落实在为“人”服务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标志和特征。
1.3 哲学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调自然、思想、人生的集中和统一,在具体的中国传统建筑上这一文化特点得到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交融一体、和谐发展的理想,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1.4 生态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生态的独特阐释,风水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深远,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倡导气候、景观、水文、地质一系列生态的的综合,并可以形成评价和选择的基础,在朴素唯物主义、实用思想和原始生态理念的综合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要点。
2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2.1 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总结、结构和变形。在丰富建筑设计结构形式,丰富建筑设计审美取向的基础上,给建筑物一个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标志,使建筑物具备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更深的艺术层次,做到对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与保障。
2.2 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用富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现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以形会意,既达到现代建筑设计蕴涵传统建筑的某些特质,又可以平衡和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性和传统的延续性。
2.3 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技术、艺术处理的手法,取得建筑物、环境、材料的平衡关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应该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对粗糙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对于净化传统的部位予以保留,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意境与风格。
2.4 开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方法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因材施艺,适可而止。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采取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使现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2.5 关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
应该在追求高效、简洁节奏的基础上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潜意识中亲近传统文化的心态,在设计工作中可以选取传统生存经验中对应的元素加入设计之中,使人们在不失时尚感的同时追溯回忆,完成精神的释放与安逸。
2.6 建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共存联系
要完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使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相契合,从而设计出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现代建筑作品。
3 结语
21世纪的现代建筑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在设计工作中对个性的张扬,对功能的强化已经达到了高峰,应该对现代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全面地反思。要看到现代建筑设计立足于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想要设计出现代建筑的精品必须要做到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回归。应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探寻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契合点,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观念、新材料对现代建筑进行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上的再诠释,承接传统建筑文化中积极而稳定的部分,形成具有传统特点的现代建筑设计,这才是现代建筑设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 薛向阳.抽象远去的家园――北京慧谷根园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J].世界建筑,2003(7):84-87.
[2] 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座谈会在京召开[J].中国房地信息,2004(9):22-24.
[3] 张华.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教育[J].华中建筑,2009(5):183-184.
[4] 肖丽,陈广鑫.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2):134.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建筑行业的宝贵瑰宝。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大胆的传承发展传统建筑文化,能够重新探寻出新的室内设计道路。
1 建筑文化与室内设计概述
(1)传统建筑文化定义。传统文化在建筑行业的定义概念比较模糊,主要指积淀传承的稳定文化体,包括传统建筑中的知识、风俗、思想等精神与生活现状。建筑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文化内涵特征,是相对于现代建筑文化而言的建筑遗留精神内涵与物质[1]。
(2)室内设计的定义及其特点。室内设计是建筑领域的新学科,它与建筑学、艺术学等学科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呈现出交叉学科的特征。而对于室内设计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定论,每位建筑设计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由此可以总结出:室内设计主要以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部分为核心,利用一定的建筑手段而是实现的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而现代对于建筑室内设计,更多的是对精神审美的理性追求,是一种内心的向往渴求,这是室内设计最主要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不能简单地抄袭,而是要结合人们的需求,将室内设计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正如对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过程中,不能依靠形式、图案进行简单模仿,而是要深度地去继承发展室内设计,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部分,生动传神的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探寻最完美的结合点,来发展创新传统建筑文化和室内设计。
2 室内设计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2.1 传统建筑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室内设计开始于建筑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进一步深化,是建筑的灵魂,是体现人与环境联系的主要媒介[2]。因此,对于传统的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一致关联连续性。室内设计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创造完善,它需要多种元素共同构成,如:室内摆设的位置、颜色、材质、光线的调整、绿化效果的呈现等等,都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能够让平凡无生命的建筑,变得生动活泼,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成为完美具有价值的艺术品。同时室内设计能够美化建筑环境,带给居住者温馨、美好的精神享受,这样进一步完善空间、美化环境的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一致的,共同为人们创作舒适、适用的内部空间。而室内设计的出现晚于建筑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补充、延伸、继续、发展,二者共同打造生活的内部空间。建筑设计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筑精神的延伸,它影响着每位进行室内设计者的精神、思想、感受,是一种集中的文化现象体现。因此,建筑设计功能的延伸给室内设计提出了重要任务[3]。如下图的室内设计所示,蓝白的色彩搭配,蝴蝶、花、温馨的窗帘,复古的吊灯等,共同构成了温馨、美好的室内设计。
2.2 室内设计对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原则
室内设计在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也要满足一定的原则,才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1)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在《建筑的革命》这一书中,曾经对建筑生命进行了这样的论述:“龟、贝的壳是有生命的,随着年龄的长大壳也长大。可是很多人只看见了壳而忘记了生命。建筑却不是空壳而是生命的壳,生命的皮肤[4]。”而室内设计正是“壳”,是建立在人们生活上的物质、精神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所改变。而传统建筑文化是对过去人们生活方式的满足,不能完全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室内设计在进行传承中,要摒弃不适应的建筑文化部分,而继承有意义的部分,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2)传承文化基因。传统建筑文化包括外部传统和内部传统两部分,其中外部主要指建筑的形式特征等,而内部则包括价值观、思想、审美取向等文化。而在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中,不能仅仅是对外部传统的继承,更主要的是要对内部文化进行传承。因为这些文化基因是稳定不易改变的,包括民族的信仰、宗教哲学,它能深深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二是建筑所在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如:徽州民居、西南山区干栏式民居、广西融水苗寨木楼等,都是根据当地自然、人们生活的装饰、习惯等,而形成的全新室内设计面貌。三是人们的审美意识,对于建筑物的审美意识是稳定的文化遗传。因此,室内设计的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重新排列组合,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合理变迁。
(3)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文化基因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审美,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及肯定。因此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才能持久的进行生命传承[5]。而现代人在审美上具有两个极端,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审美,二是对时代特征的审美。并且现代时代特征审美心理,源自对西方文明的崇尚,因此在对传统建筑审美时需要现代审美心理的补充。只有将中西方的审美心理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才能创造出真正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室内设计。如下图所示,某一餐厅的室内设计,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共同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审美需求。
3 结语
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建筑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它的发展应该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特点共同发展进步。只有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才能走出独具特色的新的建筑室内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明明.浅谈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广西轻工业,2011(11):117-118.
[2] 杨娟.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12(3):143-145.
[3] 张亚峰.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2,17(1):34-36.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如果我们能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并加以创新,我们就能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将引进中国的世界文化同化,而向世界提供宝贵的经验。但传统建筑的现代化继承,并不是简单的重返过去、简单的复古,而是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加以现代体现,以求得当代建筑创新。
1.传统文化给当代建筑留下的痕迹
对传统民居及其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在于对传统建筑的系统归纳和总结,更重要在于吸取传统建筑的精髓,运用传统元素应用并服务于现代建筑设计。一般来说,当代建筑常常运用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如形状、色调、质感、线条、纹样等,或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抽象为符号,局部运用于创作中。从官式建筑到皖南民居,用直白的中国式文法,玩足了传统的功夫。不仅展现出了中国民居潜藏的文化力量,同时在这种精神和气质的鼓舞下出现了一批对古典文法借用的“中国式”建筑。并且,这些设计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扬弃式继承,无论从手法还是心态都比过去更加成熟。
2.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延续
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在对传统建筑进行现代化解释的基础上,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汲取推进中国特色建筑创造的思想资源和人文智慧。
2.1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来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建筑空间自然和谐,尺度合理,意境独特,组合高妙,建筑艺术与功能相统一;符号、色彩、装饰与构件,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形式因素,达到功能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中国传统建筑的肌理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性。这些原则采用了几千年还在继续流淌于时间的长河中,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总平面构图方式。
2.2 从当代建筑设计构思整合来看
在建筑研究的学术领域,统治性的话语不再是宣言式地谈论传统继承之有无必要或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实现,而是转向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开展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研究,并逐渐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建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确定其色彩、风格、形式等的主要基调,对建筑做出整体性设计。否则将会使其城市建设失去方向,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
2.3 延续历史性和创新传统民居特色
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做到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是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时,要突破传统局限,并与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构思上、造型上、艺术上进行突破,反映出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使用要求和审美意识,化腐朽为神奇,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而传统也总是要发展的,过去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增加、不断减少、断减少、不断积累、不断代谢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要发展到未来。
3.在传统建筑文化下,当代建筑应坚持的原则
过去与现在,建筑师们在建筑创作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而在未来这些问题仍可能出现,所以,在在传统建筑文化下,当代建筑应坚持的一些原则。
3.1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继承传统文化并非眷恋过去,而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而传统文化的更新的过程就是将适宜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等传统因素与现代的技术手段、现代的新生活特色等现代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这个问题上,除了“形似”还应重视“神似”。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建筑设计的永恒目标,建筑设计以满足特定人群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为目标。
3.2 解放思想,跨文化交流
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文化的源流不应限定,要吸收外来文化,取长补短,融汇贯通。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当代西方流行的建筑思潮,尽管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启迪作用。在设计中,应立足于本国文化,对其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己知彼方能融会贯通。只有把引进来的东西与本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方可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活力又富有地域特色的新东西来。
3.3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理念
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一般来说,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其建筑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些建筑并非是一个建筑师的作品,甚至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它们源自人的需求,源自当地的条件。当人们不顾国内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情况,盲目地把西方的建筑形式照搬过来,将会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费。建筑的意义,不在于是何种设计,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承接当地的历史脉络,只有这样的建筑才算得上是当地的特色建筑,这是值得建筑师们继承和发扬的建筑设计理念。
4.结语
全球化对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今天多元化文化环境,建筑创作既要多样化,又要不满足于多样;既要反映各民族的民族形式,又不局限于单个民族。而中国建筑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面对当今建筑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挑战,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对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所以,对传统文化与建筑创新的联系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对地方传统文化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进行建筑创作或建筑创新,它更致力于探索对于建筑的地区性如何进行正确的理解、认识,并且保持和发展,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因此在建筑创作中,构建出多元的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对于时代以及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具有真实的反应作用,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人类在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创造中,进行建筑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过程。因此,建筑作为人类物质与文化财富的总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地域之间的不同文化、气候、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通过建筑设计呈现不同的建筑文化特征,这也是建筑中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的关键。随着国家对于地域文化保护发展的越来越重视,作为地域文化特征重要承载的建筑实体,进行设计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将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1、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形成与特征表现
建筑设计作为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承载者与真实反映者,在进行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地区或者是地域之间的不同文化影响和限制,那么,同样的在不同地域和地区之间的不同文化发展与特征限制下,就形成了不同地域和地区之间的建筑文化,也就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文化。比如在我国,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设计中,就有由于南北温度和习惯差异所形成的不同建筑特征。
随着建筑地域性文化的逐渐形成与发展,也就是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地域性文化特征融合体现,地域性建筑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征表现。根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特征的融合情况,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也就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
1.1 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对于地域性建筑文化来讲,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制约下的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应用材料等。
首先,在不同的地域或者是地区之间,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域以及地区之间的物理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建设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建筑物理学,并且这些不同的建筑物理学,最后根据不同区域物理环境特征的限制,最终会应用在地域的建筑设计与施工建设中,也就是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层面的建筑物理环境文化差异。比如,在湿热的岭南地区高温多雨,建筑具有防潮通风特性,季风气候台风频繁,建筑需要具有一定防雨防风灾害等级特征等。
其次,在不同的地域情况的限制下,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应用情况也会有不同,这也是属于物质层面的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建筑施工应用材料与地域性特征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应用材料就会不同。岭南地区居民的建筑材料有木、竹、石、砖、瓦等,如木材产地粤北山区和海南岛的居民大都采用木材和泥砖砌筑、梁枋、屋架均用整木。又如,石灰各地普遍采用,潮汕沿海一带用贝壳烧制的贝灰代替石灰,优点是防海风的酸蚀等,都是建筑应用材料的地域性特征重要体现。
1.2 非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以地域性为主的建筑文化特征,除了物质性的建筑地域文化外,在不同地域或者地区中,建筑文化还具有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特征表现。比如,受到不同的民族以及文化习惯影响,在建筑工程中,对于建筑的风格以及尺寸也有不同要求。其次,不同地区或者地域之间,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性质的不同,在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也有不同体现。建筑地域文化非物质层面的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建筑结构与风格,在政治体制与影响下的不同表现。例如,岭南地区的潮汕建筑由于地理环境与闽南接近以及文化传承的关系,在建筑材料上大量采用石和夯土墙,建筑装饰上喜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木雕、石雕、嵌瓷等,这些都是由于不同的非物质文化意识影响的建筑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表现。
2、当代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方法途径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成形的重要环节,对于建筑文化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建筑的结构风格与建筑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有不同,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将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已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推动地域经济文化与建筑的发展进步。
2.1 充分结合地域物质环境进行建筑设计应用
在建筑设计施工中,建筑施工应用材料对于建筑成本以及建筑风格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环境以及建筑材料都会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尊重并充分结合当地的物质环境以及建筑材料情况进行建筑的设计应用,在节约建筑设计成本的基础上,还能够形成具有独特文化风格的建筑。
2.2 尊重地域人文意识进行建筑设计
一个地区的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是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想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特征,就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应用。比如,在注重生活质量的地区,建筑设计中就应注意对于文化娱乐项目的设置等。
2.3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西方文化特色
如同社会经济发展应当与时俱进一样,进行不同地域建筑的设计中,也应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先进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入与设计应用,以推进地方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的形成发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先进文化意识的地域建筑风格。西方的一些优秀以及先进文化因素,对于人们生活模式以及思维意识转变,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进行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应注意抓住西方文化元素的这一特征,在尊重与保护原有地域文化与特色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应用,追求发展进步。
3、岭南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岭南地区北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和都庞岭),南邻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岭南建筑文化风格的形成,与岭南地区的精神、文化、民族以及风俗习惯等有很大的联系。首先,从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方面分析,岭南地区的建筑结构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因此该地区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多考虑了该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建筑设计对于通风、隔热以及遮阳等的要求及相对较高。其次,从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方面分析,岭南地区人们多以追求轻松、活泼、闲适的生活为主,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岭南建筑中也多以庭院结合的建筑形式为主,并且在建筑设计中注意对于岭南地区的山、水特征以及自然进行利用设计,增强建筑的美感。最后,与岭南的开放、思维、创新的发展精神相符,岭南地区的建筑设计中也有对于岭南人们兼容并蓄、用于创新精神的体现。
4、结束语
总之,在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影响下,建筑文化以及风格特征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建筑中设计应当注意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引进一些积极的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先进建筑文化与风格。
参考文献:
[1]尹然.当代建筑中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凉山州西昌市凉山民族文化公园为例[J].科技信息.2011(30).
[2]李倩.“从场地到场所”——城市语境下建筑现象学的运用策略——以成都地区为例[J].中国房地产业.2012(7).
[3]何镜堂,王扬,李天世,向科.基于"两观三性"理念的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营造——烟台文化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0(4).
高等学校建筑文化是建筑文化的有机构成,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是建筑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具言之,就是指高等学校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所体现的形态设计、布局功能、意蕴风格、喻义价值等及人们对此的评价、欣赏、情感归属等文化因素的总和。高校建筑文化也可以分为内核文化和外缘文化,也是学校积累与发展的产物。一般而言,知名大学和名牌(重点)中小学具有较强的内核文化,而新建学校则吸收了更多的外缘文化。高校建筑文化是和学校及学校所在学区的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体,它本身就构成了学校自身的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校的品牌形象。优秀的学校建筑文化是影响师生及社区人士情感、品格涵养以及熏染文化气质的一个相当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典型的高校建筑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存在,生活在其中能清晰的体会到高校的气氛、使命,甚至高校的价值和精神。”
二、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策略
作为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存在的高校建筑文化,其在文化传承方面会比文化创新具有更大的难度和更复杂的矛盾性。比如建筑规划一所学校,由于空间的局限,在拆除旧建筑与新建校舍间必然会发生难以调和的冲突,这里面盲目的拆除和机械地保留都对学校发展不利,关键在于技术和策略的合理运用。当我们有了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理念,那么下面的具体技术问题尽管是艰难的,但也不是无路可循,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策与立法方面的支持
在集合专家学者意见和公众动议的前提下,会同建筑、规划、环境、卫生、文物部门出台《学校建筑现代化实施办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学校建筑的方针、原则、方向,加强高校建筑的文化尺度,加大高校建筑的文化传承力度。研究保护与创新、发展与继承之间的关系,开展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突出区域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立法研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营造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校园和数字校园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开展实证研究,并且进行政策分析和专家咨询,开展听证会,汲取各方意见,出台一系列“办法”或“条例”,立足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要加大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公众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比如北京在这方面就已经意识到了立法的重要性,借2008年人文奥运之机,就城市保护进行了长远规划,出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学校建筑文化的传承可以以此为契机,结合北京特点,提出申请,争取社会资源,展开对学校的保护与建设。如大兴赢海二小拟就学校的上百种树木申请绿色校园保护计划,而北京的府学小学、通州二中、潞河中学及东交民巷小学等学校建筑都已列入政府保护范围。
(二)专业人员的支持
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毕竟不是建筑业的行家,作为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高校建筑及其文化传承必需求助于专业人员,在这方面,新加坡和美国等国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也就是政府与某些建筑设计和施工长期合作,而这些合作者都是精通社区文化、教育特点和建筑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些资质和信誉良好的大公司。而专业人员也将会同学校师生、社区人士共同商讨学校建筑及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协商与交流,必要时还要进行信息公开和公众投票。比如,北京第十一中学,在非常狭小的空间中创意出了无限的想象力和空间作法就值得借鉴,他们借助专业的形象设计公司,进行学校的CI形象识别,达到了“小中见大,无中生有”的效果。
(三)坚持的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原则概括地讲有四个:一是方向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的现代学校建筑文化是教育方针的体现,充分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根本,先进的学校建筑文化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二是整体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从总体上对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做到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建设和学校其他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各个因素协调一致,保证现代学校建筑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主体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师生员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尊重他们的民利,听取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利益,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现代学校建筑文化建设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取得扎实的成效;四是选择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这样复杂的社会文化。高校建筑文化建设必须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吸取精华,将其内化为特定的学校建筑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并且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现代学校建筑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
(四)高校建筑文化传承的基本技术
一、我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
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所以建筑设计要以文化为基础,文化表达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和根源。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的审美与价值观念,对每一个时代的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地域文化差异,即便是同一个时代的建筑也呈现不一样的设计风格。当代的建筑设计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结合现代技术,才能实现不断创新和发展。
2、建筑设计体现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传统的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代的建筑文化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化的灵魂,承载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精髓。现代建筑设计的长久发展不仅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和现代审美与价值观念,还必须结合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进行创新,在建筑设计中呈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内涵,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二、我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应用原则
1、传承与发展并重
我国历史渊源流长,传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而传统文中精华与糟粕同在,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采取客观严谨的态度,不能全部继承,不能全部剔除,也不能简单承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进而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恰当选择和有效利用,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弘扬。其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元素相融合,使传统文化的展现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应现代文化发展。
2、遵循与创新并重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在遵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其中,遵循主要是指在现代建筑设计时需要做好建筑风水学、传统建筑装饰、传统建筑建设技术等相关文化研究工作,并在实践中加以有效利用;创新是指需要结合现代文化视角和现代施工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改造,使建筑设计更符合现代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将“历史”移植和复制。
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1、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材料的应用
传统材料作为传统建筑的载体,承载着传统建筑文化,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弘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要想对传统建筑文化有所继承和发展,就不仅仅只是沿袭了传统的建筑方法,还需要对传统材料有所传承和发扬。时代在进步,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新式建筑材料在不断的涌现,它们是高科技的产物,具有传统材料不可比拟的优越属性,使得现代建筑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无可厚非,新兴的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传统材料表明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材料在某些方面对现代建筑而言是不可替代的,一味抛弃传统材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可以从很多传统文化的发扬中看到许多用现代文化语言来缅怀历史的成功例子。但归根结底,只靠机械化的复制绝不可能从内心深处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情思,唯有依托现代建筑实体的传统文化真实感才可以触及人类心底的历史归属感。从这一点来说设计师在实际创作中更多的将传统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材料的重视程度越加高,设计师们也放弃了对新型材料的执着,投入到了对传统材料和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开始真正思索起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
2、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符号的应用
传统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符号是一种通过简单明了方式对事物的内涵通过象形或者其他一些简单形式进行表达的方法,传统符号被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对某个地方的特色或者民族特色进行提炼和高度概括,然后用具有代表性的并为公众所认知的图形或者图案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表达。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指简单地对传统建筑设计进行复制和将传统建筑设计符号进行叠加,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需要把握住传统建筑设计中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将这些符号内涵的精髓和灵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以展现,展现应用的方式多样,可以在建筑设计细部装饰中应用,也可以在整体架构上进行应用。
3、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形制的应用
建筑形制主要是指建筑在形式上的模式,即建筑构造,形制和传统符号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都组成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成分。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设计对民族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进行恰当展现必须要对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深入研究,区分和归纳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与民族的建筑形制的演化过程和趋势,然后再将这些传统建筑形制进行整理并加以应用,通过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形制进行展现,在这个展现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组成拼接传统形制上,而是需要与展现传统符号一样,对传统形制的精神进行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形制的精神内涵,从而构建新的建筑设计形式。对传统形制成功应用的现代建筑主要有北京香山饭店和曲阜阙里宾舍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影响着每一个时期的建筑设计,对时代的建筑设计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建筑设计又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灵魂与内涵。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以创新设计理念,并将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承阳.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低碳世界,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