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理专业探索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
基于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在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就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院校对于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重视力度不够。在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等方面可以看出,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的重视力度不够,课程设置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英语教学中没有与护理专业进行很好的融合。许多英语教师就是僵化式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普遍认识不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整体的英语教学效果较差。
(二)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缺少足够的认知,而且护理专业的学生基于对英语认识的片面性,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对于本专业学习的有效帮助,只是把英语课程作为考核项目,盲目的进行应试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没有进行专业的测试,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当薄弱,无法跟上教学要求,而教师没有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打压,这些都不利于护理专业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
(三)忽视了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由于受到学生重视程度、教师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护理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成绩。例如,很多教师不注重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推广,导致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应用英语学习策略的具体实践
(一)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宣传、应用和实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应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得学生终身受益。例如,通过对学生英语归纳比较方法的引导,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鉴别能力,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改善词汇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二)紧密结合专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护理专业英语属于专业英语的范畴,要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将其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而学习兴趣则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以要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后工作与交流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其次,要不断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的意识,如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都可以引导学生多说英语、多用英语,这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三)加快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随着英语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的不断增强,传统的英语授课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各种需求,因此加快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等卫生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1 学生现状
(1)学生的年龄层次:初中毕业进入卫生学校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两个高峰之间,是一个躁动、张扬、不安分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初始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他们处于半依赖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只不过其追求独立的意向带来的心理闭锁给其罩上一层面纱,他们许多心理的冲突、苦恼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致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而困惑。
(2)学生学业水平情况:近几年来,随着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普通高校的扩招,全国各地普通高中也随之扩大了招生人数,使得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无门槛招生,大部分学生入学成绩基本分布在300多分,英语平均成绩只有50多分,只能说现在的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业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
(3)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根据这两年的教学总结发现,首先他们求知欲强,活泼,但坚持性不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但一些学生表现出学习障碍,多起源于求学初期的心理创伤;其次,他们情感活动丰富,但容易转化,稳定性不够,有时候往往情绪表现过激;积极好学,好胜心强,但经受不起失败。目前中专卫校有的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自己学习英语的原因、动机和目的不是十分明确,学习英语所要达到的水平、专业层次也没有清晰的自我要求。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语言潜质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以及智力、非智力因素都不相同,因此,每一个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对英语不同的语感、认知、记忆、想象、思维、学习习惯、习得能力和学习效果。所以,也产生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多样的、多重的学习心理。
2 教师现状
从中职师资的情况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较年长的英语教师,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缺少英语老师应该具备的语言功底和对新事物的了解,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代沟;二是年轻教师虽有较好的语言基础,但都缺乏组织好教学的经验;三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令人担忧,大部分教师只满足于上好课,组织好课堂教学,从不在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如此种种是无法胜任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的。
3 教材现状
广西省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大都是使用省编英语教材,省编教材规定了本课程的标准、教学大纲等一系列教学文件。现有教材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现有教材未考虑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不能学以致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当薄弱,而现有教材难度大,要求高,导致了他们学习自信心的丧失。
(2)现行教材未考虑到教育的目的性,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未尊重学生的需要,使内容反映学习者主体的需要,不能引发学习者兴趣,无实用性,忽略学生兴趣与内在需求。
(3)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分析,没有以就业为导向,重结果,轻过程;重语法知识的讲解,轻能力的培养,重单科,轻与各科的联系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体现各层次学生的要求。
4 教学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指导,一直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被支配地接受老师所提供的语言知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虽然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情况,因此,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只会完成老师的要求,教和学无法结合在一起,忽视了两者的必然联系,形成了教学的单一性;教师处于主动位置,而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这就大大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
二、以贴近学生、贴近职业环境为宗旨,改革护理专业英语教学
1 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材的改革
中职护理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应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并使之和护理专业融合在一起。除了开设公共英语课外,还应适量开发校本护理的英语教材,使学生通过接触与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的、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材料,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到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并使之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
2 结合专业施教,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进行英语教学的基本保证。中职护理学校的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学生的专业。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学校应有计划地培养“双师型”教师,督促教师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职护理教育的英语教学模式。另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医院的联系,请临床医生到学校讲学,把临床的最新信息带进课堂中。
3 更新教学理念,适应中职护理教育的特点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的技术人才,应确立以职业为本位、以能力为基础的英语教学理念,坚持“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克服聋子、哑巴英语。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激励者和控制者,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使语言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过程,并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学生能够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已成了高职护理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英语教学也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与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不断提高自信心、增强主动性,既而开发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4 科学地使用教材,有效实践中专卫生学校英语教学策略
现有中职护理专业英语教材中,以课程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指导,包含了同步练习册、录音磁带和光盘等教学辅助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合和调整。有的内容,要根据课时和学生特点,进行适量的补充和删减;有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步骤要根据需要扩展;有的教学顺序和方法要灵活调动。
但无论如何,在用好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音像带、多媒体光盘、配套读物、网络资源、音像设备、英语影视节目、课外读物,等等。所用方法和所选资料,都应该具有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必须符合学生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学结束后,都要对教材的使用和教学结果进行总结,以反思教材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既严格遵循了课时安排又保障了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是否适合于特定的学生群体,哪些地方存在着明显的优缺点,哪些过程还有待进一步改进、调整、完善和提高。
5 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要设法给学生提供体验、实践英语对话的机会,且内容要与护理教育密切相关。可选择恰当的医护对话、请学生介绍病房情况或鼓励他们自己扮演护士或病人等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情景活动中学会使用医护英语,学生应变专心听讲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技巧,并合理调整各项活动,要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从语言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日趋广泛,逼真的图像、丰富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会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刺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先进手段,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调动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罗先达,尹世寅,等,英语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组,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陈琳,Simon Gveenau,等,新标准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实用性。教师应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与护士岗位需求相结合,依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强化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方法
前言: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由“知识的存储器”、“技能机器人”转变为能生存、要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生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大门。学好生理学将为进一步学习病理学、内科学、诊断学等其他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医学生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人才铺平道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把护理专业的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生理学知识点、灵活运用生理学知识,适应护士岗位需求,是生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生理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面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根据护士岗位的需要,在生理学教学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临床护理工作为目的,使生理学众多观点、理论都能指导护理工作。在生理学讲授过程中,多穿插一些与临床护理有关的内容,启发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推理。例如,在讲授“心血管的调节”一节时,把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重点内容,指出两者都作为临床急救药,但适应症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另外,可以把不必要的、重复的、与临床工作脱离的知识进行删减,如脑循环和尿的浓缩与稀释等内容可删掉;对于难点、重点等内容要在课堂上进一步阐述和讨论,如血液的理化特性、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心肌生理特性和生物电及尿生成的三个环节进行着重讲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思想的变革,中外教学理论工作者和教学实践工作者创造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 1.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 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专科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行为”作为一种状态,只是“行动”的结果。所以, 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这是专科教育教学关注的一个方面。这里所说的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要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专科教育要求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性。因而,这一整合将“强迫”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二、生理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1、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 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如在讲授“心脏的泵血过程”时,可安排学生自愿组合(要求至少两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用图示法讲述心脏的泵血过程。在学生通过合作制作出各小组的图谱后,教师再让各小组之间充分地交流,引导每位小组成员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通过观摩、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喜悦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2、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提出问题为教学切入点,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根据生理学的特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在把握学生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本堂课要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和何时提出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讲述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时,可以设问:脊髓正常情况下总是与更高位中枢保持联系,如何了解其单独作用能对躯体运动功能做出何种调节?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有创伤和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如何验证其原因的产生?脊休克后,部分反射还能恢复,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启发了学生学习的思路。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应不断提出相关问题,从而自始至终使学生注意于教学过程,不断地去思考、去表达,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生理学教学手段的优化。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经特定的软、硬件制作、编辑和储存等处理后,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课件、录像片、光盘、网络教学等手段能提供生动、立体的情境,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程序,使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呼吸过程、神经纤维的放电过程等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易于理解。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心理上进入最佳认知状态和最佳行为准备状态,使学生“乐学”。
四、小结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由各个知识点按照内在的规律组成的结构和框架,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每个知识点又分为若干个问题点。因此,解剖知识体系,要按照知识和问题的内在结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实践到理论,一个一个地剖析解决。从问题开始讲授知识,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
[1]刘筱;;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搞好病理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17期
[2]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张露;;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年04期
[3]林岩;胡南;孙玉荣;;病理学中PBL教学法初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第一作者简介:张君(1981-03),男,苗族,湖南沅陵人,讲师,主要从事生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
宋体;color:black'>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学。因为这种独立探索、独立归纳的学习行为,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符合自己水平和智力结构的有效知识体系。如我在讲《翠鸟》一课前,提出自学要求,待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再逐一检查,稍加点拨并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是从“外型”、“行动”和“住处”三方面介绍翠鸟的,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这样,学习的效果显然比教师单一的分析概括来得强。
1 前言:在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要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因此,护理实践教学模式要以社会、专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训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背景
2.1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临床教学实习主要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实习期间,这样与理论教学间隔的时间长,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强化,临床实习时只能再从头学起。此外,实践教学方法多采取只在模拟人身上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语言交流能力不强,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单一,也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2双师型教师及相关硬件投入的缺乏
护理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实践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不多,造成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及时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上。此外,医学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投入资金不足,实践活动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使得教学文件建设、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和医院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等工作推进缓慢。
2.3招生数量与实践教学平台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各职业院校中护理专业的招生形势很乐观,但是,学生数量的增多和实训平台的有限,会使护理服务链偏离正常的轨迹,甚至会出现断链,这种不协调的现象必然会使学生就业、对患者的服务、学校的招生及教育成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 护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3.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护理实训平台
医学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实训室是学校的一张王牌,护理专业实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实训室的建设。笔者认为,学校应当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更好地服务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体现专业特色。
3.2加强学校和医院的合作
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团队行为,需要不同专业人员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提供整合性的专业服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学校要积极和附院及其他合作医院协调安排护理学生的见习,让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医院、贴近患者,在真实的医疗服务场景中得到锻炼,加强学生与患者的沟通,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弥补在学校实训室模拟操作的缺陷,同时也能解决招生数量与实训平台之间的矛盾。
3.3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技能培训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在原有“融合递进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与多家医院深入合作,探索“院校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体验临床的培养理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1.成立护理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发挥其在护理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增强护理专业实力。
2.建立“院中校”。第一年在校内学习期间,利用校内的仿真环境进行教学,每学期到医院见习一周,到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通过2次学训交替,加深学生对医院环境和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逐步提升生活护理能力。第二年部分班级到医院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由医院的护理技术骨干进行授课,医院为学生提供见习场所,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学生;其余班级在校内仿真环境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每学期到合作医院见习1周,授课任务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通过2次的学训交替,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责任心和职业操守,逐步提升整体护理能力和护理操作技术。第三年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顶岗实习,形成校内仿真环境学习、医院实境见习、顶岗实习的实境育人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充分体现了“院校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逐级提升。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开展护理专业岗位调研,校企双方共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临床护理需求细化专业方向(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军队护理),逐渐达到专业对应岗位的目的。
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由护理学院领导、督导委员会、教研室、学生、医院兼职教师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和监督体系,领导、督导、教研室主任不定期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听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生每学期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4次网上教学评价,畅通多方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分析总结、评价反馈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通过日常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员座谈、督导听课等措施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形成“预警―纠偏”的教学质量监控循环过程,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5.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体系。制定并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方案》,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成立校友会,通过校友会的活动了解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采取在线调查、电子邮件问卷、电话调查等方法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学生家长等进行多方调查,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特色
1.创新课程体系。护理学院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了由护理骨干和医疗管理人员参与的调研小组,负责对护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及职业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进行分析调整,以此指导课程建设,对接岗位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和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突出能力培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将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两个平台,设置专业方向、素质拓展、能力拓展和集中实践教学四大模块。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等时期)建立了符合认知规律的“渐进型”课程体系。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的项目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教学内容精挑细选,紧跟临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在公共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调研,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课,如《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技术》《军事素养》《灾害医学》。
2.创新职业素质教育。我院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渗透到每门课、每次课中。通过开设《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伦理》《护理礼仪》《护士条例及行为规范》等必修课程来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南丁格尔精神系列活动”“老年护理院义工活动”“5.12护士节活动”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也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仪容仪表、护患交流、职业道德无不渗透在每堂课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诚心换取病人的放心和舒心。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外,多次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与学生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等。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继续深入进行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普通高职和对口高职生源的不同,创新分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特色
聘请教育名家及知名医院护理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指导护理专业建设及专业群的建设,参与社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而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优先培养本院护理专业带头人,通过培训学习,吸收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带领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剖析,指导护理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建设,提高其在国内护理业的影响力;重点培养护理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其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校企合作医院中选拔一线优秀技术骨干组成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每年举办2次职教能力培训,平时安排专任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服务。建立兼职教师评价体系,将授课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依据评价结果发放酬金奖励;对新近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教研室负责安排专人进行指导,考核合格者才能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和教研室主任将定期听课,对其教学能力进行监督和指导;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推广教学成果。
四、实训基地建设特色
我们把实训基地打造为仿真的医院环境,依据医院工作实际设置实训项目。充分与医院工作实际相衔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营造医院职业氛围,复制医院文化,培育学生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每年举办护理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以赛促学。
五、社会服务特色
支持基层卫生院建设,定期举办医疗讲座和护理基础操作培训。
积极承担社会培训,进行急救、乡村医师、老年护理员、护理心理咨询师等培训任务。承担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任务。帮扶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发展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六、专业文化建设特色
高职教育如果不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就会陷入培养“机器人”的误区!学校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我院每年都会邀请教育家及道德模范进行专题报告。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顺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将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营造医院氛围、创设专业格言、建设专业制度、培育职业情感,打造具有护理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61-02
南京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也是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江苏省首批技能教学研究基地。护理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于2011年3月,由29位专职教师和9位在医护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临床一线专家组成。团队成员中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研究生1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4名,南京市“十佳双师型”教师2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3人。这是一支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队伍。
一、教科研结合,学练赛并举
团队带头人、骨干教师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学校十分注重团队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他们必须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学校对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制订了专门的管理办法,择优选拔、兼顾公平。他们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在教科研项目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应走在教师队伍的前列。为了鼓励教师的进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培训,到行业一线进修及国内外考察,共同完成课题项目实施,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团队教师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开拓视野,更新职业教育理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发展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保证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每个团队成员的发展,团队内部实施“青蓝工程”,即每位新教师都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带教,带教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教师规范等,使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教育素养、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水平都能得到明显提高。另外,新入职教师在学校教研督导室的组织下,安排有关教案设计、班会组织、论文写作等培训。在个人发展方面,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个人五年发展规划。在每年年初制订年度目标,内容包括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职称提升和“双师”资格、教学成绩、教学竞赛、或获奖、课题研究、专业实践、社团活动与调研目标等,并于第二年初总结上一年度的教育教学成果,分析上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个人发展规划的实施,使每位教师的发展都有可针对、可操作的目标,并通过分析目标完成情况,找出自身的差距与不足,有目的地进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为了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团队在首先保障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学习质量的基础上,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以护理专业为例,实训基地包含多功能示教室、模拟病区、模拟急重症单元、模拟手术单元、模拟母婴护理单元等。在这些模拟单元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完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操作,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感性认识。
二、资源信息共享,社会服务优先
为了实现团队成员及学校、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团队设有专门的网站,内容包括团队建设过程、项目申报、建设资讯、成果分享、社会服务、团队博客等。不仅团队成员可登陆网站,进行资料上传和下载,而且其他地区、院校教师也可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下载和利用。
为了进一步服务社会,实现院校合作,培养适合现代护理模式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从2008年开始,学校与南京明基医院合作,调研了台湾地区以及明基医院先进护理模式与志工服务的特点,探讨开展院校合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一致意愿的基础上,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根据明基医院护理模式,修订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人文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建“明基班”,开发志工服务课程。分别从2008—2013年级中选择一个高职护理专业班级冠名为“明基班”,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了《志工文化与服务》等人文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并内化志工服务的理念、内涵和人文意识。按照自愿的原则,以明基冠名班为基础组建了明基志工社团,社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组织志工服务。活动由来自台湾的经验丰富的志工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教师们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行志工服务,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在志工服务的基础上,学生还可担任各科护士长的助理,在一至两周的时间内,作为助手辅助护士长的工作。这为学生零距离接触临床,了解医院、科室护理工作特点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护理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一定的作用。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Nursing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LI Wen-ying
依据生物化学课程理论课时的安排,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的优化整合,精选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用2个学时完成,占整个生物化学总学时的2/5。同时遵循循序渐进、基础到综合、与临床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安排实验项目,具体实验课程内容安排。精选出来的8个实验中,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实验七、实验八都是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要求学生不仅会判断最终数值的临床意义,而且掌握检测原理及方法。删除一些陈旧过时、与基础化学实验内容重复的实验,增加相关现代化仪器分析实验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工作做准备。
2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课开展小班教学,实行分组制度,一般4名学生一组,争取让每名学生都动手参与。每次实验都安排在理论学习之后,学生首先要对实验的原理有所掌握,在了解了整个实验的原理后设计实验,先将整个实验流程列出,再设想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要重点注意的地方。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之后,动手实验。每个实验开展之前,负责实验课的教师都会先做预实验,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实验条件是否满足实验需求、药品等是否失效,保证学生实验的正常开展。
3加强对学生仪器使用的培训
对于基础仪器,例如滴定管、量筒、容量瓶等,不再多加培训。对于临床实验中要遇到的仪器,比如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灭菌仪等,不仅要讲解仪器的原理,而且要反复给学生演示。如在离心机的使用培训中,一定要让学生注意离心前将离心的样品两两配平;离心机启动后,要等待速度提升到所需的转速后才能离开;离心机使用完毕后,要及时清洁离心机及相关器皿等。由于学生分组较多,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停巡视,一旦发现学生错误的操作应及时纠正,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的规范操作,避免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发生事故。
4实验技能单独考核
传统的生物化学课程考核理论成绩占80%,实验成绩占20%,且实验考核成绩一般以学生交的实验报告为依据。有些学生为了得高分,不管实验是否成功,就根据理论值编造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已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为此,我们单独对实验技能进行考核,并且将实验成绩的比例加大,提升到30%。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实验课出勤、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及实验态度等做相应评分。这就要求教师观注每名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每次实验其实就相当于一次考核,最后8个实验的平均成绩就是该生最后的实验成绩,按30%计入期末总成绩。虽然这样教师上课比较麻烦,但是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33-01
中职护理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应掌握护理岗位必备的文化素养和基本专业素养,具有护理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卫生事业发展,我校展开了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来更好的培养人才。我校护理系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新教法的探索与实践,“分组教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1 “分组教学”的优势
1.1 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作为教育者,应该正视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而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无视其差异性,从而难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在专业课程中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活动,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从自身水平去探究、以现有基础去创新,发展个性特点,使学生的身心和智力得到协调发展。
1.2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分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核心,关注学生,把学生看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这与临床病床管理也是相符合的;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挖掘自身潜力,为职业生涯中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护理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将书本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为临床熟练的技能操作做好铺垫[1-2]。
2 “分组教学”的实施
2.1 实训教学实施方法
(1)分组
将班级同学按组别分为4个组,每组10名学生,每组由1名实训教师带教。
(2)组内分操作队
每组内由3~4位学生组成操作队,队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训学习任务。
(3)实训教师演示操作
实训教师简单讲解实训操作理论要点,并演示该项实训操作技能。
(4)操作队练习
操作队1位学生在练习操作过程中,由队其他成员指出、纠正其不足处;同时,组带教教师巡视各队的操作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予以提醒。
(5)组间演练对比
练习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2位学生,采取角色扮演方法,1位扮护士,另1位扮病人,由护士对病人进行操作演练。
(6)演练评价总结
由其他组学生对该组扮护士的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指出其优缺点,最后由带教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2.2 理论教学实施方法
(1)设置层次教学目标
授课教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如案例教学的高层次目标为按轻重缓急原则说出三个以上护理诊断及相应措施,中等层次目标为按轻重缓急缓则说出两个护理诊断及相应措施,低层次目标为说出首优护理诊断及相应措施;如传统教法的高层次目标为学生能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不同疾病的病人实施护理措施,中等层次目标为学生能辨析病人的身体状况、辅助检查及护理诊断对应的护理措施,低层次目标为学生能说出疾病的病因,复述病人的护理评估情况与护理措施。
(2)分组
将班级同学按组别分为4个组,每组10名学生,每组随机指定一位小组长。分组的依据是学生既往的学习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情况、班主任对学生评价情况,其中1组属于班内“先进组”,1组属于班内“提高组”,另外2组属于班内“中等组”。
(3)学习讨论
授课教师分组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预先预习本节课书本内容,教师先展示一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疾病病例,由小组长将小组分为两个讨论队,讨论队就病例展开讨论。
(4)讨论汇报
讨论结束后,由提高组根据层次教学目标开始汇报,然后依次为中等组、先进组。组内其中1队成员汇报时,可由另一对进行补充,最后由组长正式汇报。
(5)教师点评
汇报结束后,由授课教师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情况进行点评,在点评中讲解分析授课内容。
3 “分组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我校设计听课情况调查表,对实施分组教学前后进行第一阶段调查,经分析后实施分组教学可以更有效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可见,分组教学使教学不再是单项式教师灌输知识,而是学生主动的参与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听课状况极大的概述。
可见,分组教学使学生之间成为互帮互助的合作伙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团队合作意识。
可见,分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均能感受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功体验,有利于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3]。
4 “分组教学”阶段思考
我校护理专业课程的“分组教学”,本着“实训技能达到普通熟练、理论知识达到层次目标”的原则,仍然在有条不紊的实施和探索。现阶段实施以来,分组教学促进了学生互帮互助、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职业教育精神,达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素养为目标的实效。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分组教学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展开有效思考分析和操作练习,而教师再恰如其分的予以点拨和启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符合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开展专业教学的要求[4]。
参考文献
[1] 王新建.分组教学,全面提高[J].新课程,2010,3(1):122-123.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25-02
我国自开设护理专业以来,一直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随着医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在高职教育日趋完善的今天,为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都需要进行不断改革,因此,如何培养高职专业护理人才,促进我国护理科学的发展,逐渐缩短与国际护理教育间的差距,是目前我国护理学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1]。为了适应医学的发展,发挥高职教育的资源优势,本院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实践教育为基础,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护理系2007~2009级的1393名学生,其中,女生1340名,男生53名。选择2007级417名学生作为对照组,2008、2009级976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年龄19~22岁,平均(20.3±0.4)岁;学历:专科,学制3年。
1.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即2年校内教学加1年毕业实习;实验组采用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即按高职教育“就业向导、能力本位、实践主导、校企合作”的本质特征为基础而构建的“临床见习校内实训毕业实习”循环递进式教学流程[2],先对2008、2009级学生进行临床见习,再进行校内实训,然后安排2008级护生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进行实习,2009级护生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进行实习,实习期满后委托协作医院使用本校下发的评价体系对所有实习护生进行考核打分。
1.3 考核标准
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护士的工作表现,制订两个评价考核体系:①患者对实习生的评价,主要考核内容有入院护理情况、平时的专业态度与护理操作等;②同行专家对实习生的评价,主要考核内容为医德、基本技能及工作态度等。两个评价体系均分4个档次,分别为差、一般、良好、优秀,分数范围为1~4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患者对实验组入院护理、专业态度、健康教育、病情观察、护理操作及出院护理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专家对实验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院在实践教学中采取校内实训、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渐进式方式进行学习,即在初始两个学年里进行专业学习和临床见习,第3学年进入毕业实习[3]。结果提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侧面反映了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以在教学早期接触社会和医院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护理经验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以早期接触医院和社会为切入点,利用课余实践,在第1、2学年开展护理专业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医院,感受其中的环境,提前了解患者对护理的需要,体验护士同患者之间的角色,尽早认同护士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4]。同时,提前学习和掌握患者对护理的需求,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症状,以及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护理原则等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达到理论与临床的完美融合,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快学生对社会的适应速度[5]。
3.2 以开展义务卫生服务活动为媒介,强化学生的医德教育
本院坚持以人文关怀和医德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部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爱心社区、医疗下乡等活动,安排学生深入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等单位,开展义务护理,培养学生的护理应用能力。学生既从服务中学到了医学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护理技巧,又接受到了济世扶贫,奉献爱心的高尚医德教育的熏陶,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6],以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细心为患者服务,解除患者痛苦。
3.3 以教师带教临床为方法,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教授临床课程期间,专门安排临床见习时间,由护理专职教师带教,将理论、技术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护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运用的统一性[7]。带领学生逐步熟悉医院临床护理的各环节,参与护理工作,临床解决护理对象出现和潜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应变能力,熟悉基础与专科护理的特点,了解新护理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适应未来的护理工作。同时,在边学边实践的过程中,教学互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护理教学实践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感受社会、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迫切需求,为接下来的毕业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8]。
4 小结
在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只有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合当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9]。本院在针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 周瑾,王建华,俞爱月,等.创新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1):26-29.
[2] 左凤林,赵庆华,罗玉琳,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23):2442-2443.
[3] 邵爱和.护理专业临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6-27.
[4] 王丽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9,7(4):925-927.
[5] Pakhomov S,Pedersen T,Chute CG.Abbreviation and acronym disambiguation in clinical discourse[J].AMIA Annu Symp Proc,2005,12(3):589-593.
[6] Lapkin S,Levett-Jones T.Effectiveness of patient simulation manikins in teaching clinical reasoning skills to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a systematic review[J].Clin Simulation Nurs,2010,6(6):207-222.
[7] Hossein KM,Fatemeh D,Fatemeh OS,et al.Teaching style in clinical nursing educ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iranian nursing teachers’experiences[J].Nurse Educ Pract,2010,10(1):8-12.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47
药物学是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由于药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实验教学是药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药物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还可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为满足当代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护士,近年来我校对护理专业药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尝试。
一、药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实验内容单一,实用性不强
传统的药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存在着实验内容单一、重复操作多、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由教师一手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讲义逐步完成实验内容。学生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示教和详细的讲解进行实验,不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种被动的教学局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药物学实验教学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
(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学生动手能力欠佳,主要有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两方面的原因。部分学生学习依赖性很强,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使这部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致使其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实验操作。另外,药物学实验离不开动物,小白鼠、家兔、蟾蜍等是常用的实验对象,学生由于缺乏对这些动物特性的了解,具有恐惧心理,或是怕脏怕累等原因常常不敢动手操作。甚至有的学生直到学期末也未触摸过实验动物。所以,改变这种不好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态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药物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三)学生缺乏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有些学生不重视药物学实验课程,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验前不预习,实验时不按要求进行操作,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例如,在给动物注射药物时,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以致打完药物后,说不出刚才打了什么药,打了多少剂量;有些学生用完药物后也不仔细观察动物的反应,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胡乱编造实验数据。
(四)缺乏安全意识和劳动卫生意识
在实验中,学生在捉拿动物,使用注射器、剪刀等器材的过程中,因操作不慎,容易造成身体伤害,伤及自己或他人。学生浪费资源的现象较为严重,吸取药物过多,多抓小白鼠或青蛙等等,造成实验经费增加。部分学生不摆放好实验用过的仪器,不认真清理实验器具和台上动物的排泄物。
二、药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护士。所以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合理用药意识,让他们能够准确观察药物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提供用药咨询以及进行应急处理。
(二)调整传统的药物学实验内容
在准确定位了实验教学目标后,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并结合临床实际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对传统药物学实验进行了综合评价,减少验证性实验,只保留了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用性强的、符合专业要求的三个验证性实验:
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此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小白鼠的捉拿和腹腔注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量―效关系的临床意义,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剂量,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硫酸镁的急性中毒及钙剂的解救。通过此实验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药物中毒反应,做好记录,并对中毒的家兔进行抢救,培养其基层护士应具备的急救能力。
静脉滴注5%氯化钙和静脉推注5%氯化钙不同反应的比较。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练习家兔耳缘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学习静脉滴注速度的计算,并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给药途径,加强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意识。
(三)增加与临床护理工作相关的技能训练
1.药品质量评价能力训练。护士是药物治疗的实施者,用药前必须对所用药物进行检查,包括药物制剂的外观、性状、生产批号、有效期或失效期等。在实验中教师可提供多种药物制剂供学生观察,要求学生对变质、包装破损、标签不清楚、超出有效期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药物拒绝领取和使用。 (下转第108页)(上接第103页)
2.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熟练掌握药物剂量的换算、药物制剂的稀释和配制以及静滴速度的计算,是每个临床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因此,我们在药物学实验教学中,强化了以下技能的训练:儿科药物剂量换算《注射剂配伍变化表》的使用;根据药物的性质、病人的体重和病情,计算滴注速度;药物制剂的溶解、稀释和配制等护理基本操作技能。
3.处方和临床用药案例分析能力训练。正确分析处方是护士正确执行医嘱的前提条件。强调学生在临床用药前要充分分析处方中药物的名称、剂型、浓度、剂量、给药方法等是否正确后,再认真执行正确处方。错误执行医嘱或执行错误医嘱都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导致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我们从教学医院搜集到一些临床用药的典型案例和处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运用所学的药物知识,讨论药物应用是否合理,预见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总结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强化学生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模拟临床用药能力训练。建立模拟药物治疗实训实验室,通过模拟临床药物治疗的实训,加强学生临床用药能力的培养。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病人和护士,要求“护士”指导“病人”合理用药,提供用药咨询,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从而使学生尽早熟悉临床环境,并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也可以适当安排临床护理用药见习,让学生实际观摩护理人员的药物调配、发药等工作过程。通过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对其未来职业的能力要求有所认识和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改进实验考核方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如何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将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目标的完成,并对实验教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保证实验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必须改进实验考核评价方法。一是丰富实验教学评价内容,改变单一的技能评价,将技能评价、能力评价、态度评价融为一体。二是实施考核方法多样化,尤其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回答问题、动手操作能力、考勤等。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的熟练程度等综合评价学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保证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护理专业药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强化了护理基本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