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营林是目前林业生产中影响最大的环节,在森林经营中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措施,利用各种条件和环境能够对相关林业生产项目内容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在森林防火中,营林措施同样能够产生极大的控制作用。实际工作中,法律法规、规划目标以及经济状况都会对营林措施造成影响,因此要想营林措施能够发挥防火作用,就需要把握影响营林措施的各个因素,使得营林措施向着有利于防火的方向发展。
1 造林措施
1.1 全面造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由于内部受到树木遮挡不见阳光,因而湿度高且温度低,加之树木较密,通风不良,因而不容易使得火势蔓延,且树木的燃点较高不易着火。从实际的火灾发生现场看来,很多情况下,火灾多起源于荒山、草坪以及林间空地和边缘地区,之后逐步蔓延到森林中,而该类地区多位禾本科杂草或者篙科植物,由于该类地区通风良好,且植被湿度低燃点低,极易着火并蔓延。而通过全面的造林措施则能够有效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使得森林自身对于火灾的预防能力得以提升。
1.2 通过种植不易燃烧的植被提高森林的抗火性。诸如,东北林区中顶级群落为阔叶红松混交林,高中混交林能够最大程度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同时能够有效形成抗火性较高的森林气候,较之于纯阔叶林,在抗火性上更具优势。因此在进行森林经营中,多提倡阔叶红松混交林分的营造。
1.3 对易燃林分进行改造。由于阔叶红松混交林在抗火性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而对森林中容易燃烧的林分予以改造使之成为能够有效预防火灾发生的混交林,文章在上述内容讨论到该种混交林能够有效形成防火性高的森林气候,但是在现实中很多诸如灌木林地、纯针叶林以及疏林地都并非是该种混交林,而该类地区的火灾发生几率极大。因而便需要进行林地改造,可以通过将阔叶林栽种到红松中,或者将红松栽种到阔叶林中,通过人工进行有效的改造,使得单一的树林变为混交林,以此提高森林本身的抗火性,减小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
1.4 防火隔离带的营造
隔离带是在森林大火发生后用于阻止火灾继续蔓延的有效措施。通过硬阔树种等燃点高的林分,延道路、林缘以及沟谷地段营造出有效的防火林带,或者对原有林木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防火林带。在防火带的营造中需要注意的是使之成为网络,保证带宽在10-30米之间,如此有效防治火灾。
2 建设初期措施
2.1 在整地造林时,同步设计防火线和防火通道。对面积较大的幼林地,在整地造林时同步设计防火阻隔线和防火通道,防火阻隔线的宽度以30-50m为准,根据地形和地势设计相应的宽度,防火阻隔线长度以能覆盖幼林地最长的边为原则,阻隔线设置面向人为活动多的方向进行,以达到保护幼林地为目的。防火通道的设置主要是为经营森林和发生火灾后进行扑火所设计的,宽度不小于6m,长度根据林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2.2 在造林后要及时的进行割灌处理,对幼林地割灌能够有效提高苗木透光性,且通过割灌能够有效降低该类地区的可燃物数量,通过可燃物载量的下降提高林区对火灾的抗性。这也是由于幼林区由于刚刚营造因而杂草繁茂,容易在干枯后变为易燃物,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清除。
2.3 清理时间以及清理方式,割灌需要由营林部门进行专业的方案设计,对幼林区域的割灌应当以可燃物的清除为目的,以促进幼苗生长为基础,以经营性理念为指导进行作业。一般割灌作业在八月中旬以及下旬进行,若是在此之前进行割灌则杂草会再次生长,而若是晚于该时间,则割灌会对苗木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割灌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最常用的则是带状割灌,通过在靠近人类活动的区域边缘割出带状的隔离区,保证隔离区中不存在可燃物,以此阻隔火势蔓延;而全面割灌在防火效果上虽然较好,但是由于会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因而并不常用。
3 幼林郁闭后采取的营林措施
3.1 幼林培育8-10a后相继郁闭成林,生长枝比较茂盛,秋冬落叶后,枝条干枯,同时达不到自然整枝的状况,林分可燃物载量增多,存在着火患的危险。因此,要进行人工修枝。技术要求是,将幼树的侧枝修掉,清出林外,修枝高度树龄小于8a的应当为树高的13/,8a以上的可以达到12/。这样就减少了林内的可燃物,达到预防火灾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林木的高生长。
3.2 修枝的主要方法。以实际的经济条件为基础对修枝的方式进行选择,修枝主要有两种方式,带状修枝以及全面修枝。虽然全面修枝在防火效果上优于带状修枝,但是由于成本过高,因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带状修枝较为适用。同时,带状修枝的方式对于火灾的预防作用也十分显著,其主要是通过设置一条带状修枝带,将该区域中所有可燃物以及枝条予以清除,保证阻隔带处于闭合状态。
4 抚育成林
4.1 高位修枝。对于人工林需要适当提高修枝高度用以减小对树木生长点的影响,主要的修枝对象为干枝以及自然整枝不完全和低位轮枝予以清除,并将修剪掉的枝桠清除林外。此外在修枝的过程中还应当清除林区中的杂草以及灌木,以此提高林区的防火性能。
4.2 高度以及方式。高位修枝的高度一般在树高的1/2以上,而具体的高度则需要根据树高进行调整,修枝的基本原则便是不能影响树木生长,而主要的修枝方式有带状修枝以及全面修枝,结合上述幼林修枝的方法,这里推荐使用带状修枝,主要还是需要考虑到成本以及效率问题。
5 抚育幼龄林
全面清除。相对比人造林,天然林由于可燃物较多,因而容易发生火灾,所以针对接近人类活动区域或者距离人类活动频繁区域较近的天然林区必须进行抚育。根据营林部门的抚育方案,对天然林区中平均胸径不大于4cm的干枯木、灌木以及林木和杂草进行清除,将易燃物、可燃物予以清理,以此降低火灾的发生几率。
6 结束语
有效的森林经营措施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森林自身的防火性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理森林火灾的目的。且在实践中,该类方式往往效果显著,因而林业工作者应当加强森林经营工作,并深刻认识到其同森林防火工作之间的有效联系。文章在此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希望能够同广大同仁进行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1]袁松爱.在民间护林组织中筑起第一道森林“防火墙”―江西省浮梁县林改后基层森林防火工作重心随机转换浅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7新形势下的森林防火问题探讨论文集[C].2009年.
中图分类号:S7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77-02
1引言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资源的大敌,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它会给森林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森林火灾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伤害林内的动物,而且还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和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甚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为此,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是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要保证。
2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概况
2.1地理位置与气候
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地处滇东高原中部,属乌蒙山脉,位于南盘江上游两侧,辖区地跨麒麟、沾益、富源、马龙、陆良两区三县的16个乡镇、55个村委会,主要分布在曲靖、陆良坝子周围的高原台地上,南北长62km,东西宽38km。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3°42′~104°50′,北纬25°9′~25°43′之间。全场经营面积17721km2,东西最大横距103km,南北最大纵距302k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000m,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695m。境内多为高原山地,地|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碳酸盐岩石分布广、面积大。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局部地区属温暖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年日照时数2188.2h,年均无霜期240d,年均降水量1158.7mm,主要集中在5~10月。下辖九龙山、五台山、上东山、西山、海寨、滴滴水以及下东山7个营林区27个林点。
2.2森林可燃物和火险概况
全场经营面积17721.0hm2,林地面积17091.0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5800.2hm2,成熟林面积10410.5hm2,森林覆盖率90.8%。活立木总蓄积148万m3,活立木年净生长量4.4万m3。海寨林场属于人工林,有林地中,树种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更新造林后又增加了桉树、川滇桤木、杉木等树种,多为易燃树种。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都属于易燃林分。由于人工造林树种相对比较单一,混交林少,林分的整体质量和健康条件较差,林下可燃物量大,火险区划等级高。
2.3森林防火形势严峻,防火扑火工作压力大
自2009年以来,受4年连续干旱的影响,海寨林场森林火险长期处于超高状态,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任务之重、难度之大、风险之高前所未有。从2009年以来,海寨林场森林高火险天数逐年增加,高森林火险天数打破历史记录,森林高火险期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4年连旱造成林场枯死林木和杂草堆积,林下易燃物载量急剧增加,加之林场以华山松、云南松等针叶林为主,中幼林面积大,灌木丛生,一遇火源,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立体推进,飞火、火旋风、火爆等异常现象频频发生,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高强度的森林火灾。林场地形复杂、风向多变,森林火灾历来难防、难救。
3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曲靖市海寨林场经过几次国有林场改革,前几年的大面积森林采伐,成熟林面积逐年减少,中幼林面积逐年增加,造成林内空气湿度小,温度高、单位可燃物的载量增加,森林防火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和新出现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面积分散,防火线长
海寨林场是曲靖市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场,下设的7个林区几乎互不相连,分散在几个区、县辖区内,周边与集体林、草场、耕地、公共墓地等相邻,防火线总长约365km。由于群众防火意识不高、用火习俗落后,历来有烧地埂、烧荒山荒地进行春耕生产用火的习惯,周边村民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吸烟等行为屡禁不止,各种野外用火监管难,火灾隐患大幅度增加。
3.2发展经济造成火源点多面广,监测管理困难
由于林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为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林场在几个营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森林旅游业。这样一来,林区内就增加了人员流动频率,给护林防火带来了隐患。其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大力推广风力发电。在建设发电塔基的过程中频繁的人为活动、机械操作和人为制造的可燃性垃圾,致使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
3.3人员结构模式特殊,森防力量不足
海寨林场现有在职职工195人,其中男职工138人,女职工57人,40岁以上的男职工104人,占75%,45岁以下的男职工34人,占25%。这样的人员结构偏向老龄化,弱势群体所占比例大,不利于护林防火工作。年龄偏大的职工有一定的护林防火经验,但防扑火力量相对薄弱;年龄偏小的职工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护林防火扑火经验。另外林火预警监测、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落后,t望台监测覆盖率、通讯覆盖率不高。森林防火装备较差、储备少,难以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扑灭”和科学高效扑救。
4对策与措施
4.1严防死守,严格野外火源管控
目前我场护林防火、扑救火灾的综合能力还比较低,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控制,只能把各项预防工作做在火灾发生之前。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把火源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一要深入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要充分利用收音机、电视、报刊、标语、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森林防火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力争把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切实增强全民的防火意识和法规观念,把森林防火真正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严格火源管理。林场各林区在防火期全面开展巡山设卡检查,尤其是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林区、重点人群的管理,做到“见烟就管、见火就查”,千方百计把野外的火源控制,切实改变有些林区火源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的危险状况。
4.2营造混交林、生物防火隔离带
海寨林场以云南松、华山松等针叶林为主,为易燃树种。为了改变树种单一、易燃的模式,在采伐迹地、空地上更新种植旱冬瓜、川滇桤木、桉树等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能有效预防火灾发生,阻挡林火蔓延,还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除了用传统的人工铲除防火线上及边缘的杂草、枯枝、树叶等外,在林区公路、集材道、防火线等两旁种植木荷、栓皮栎、侧柏、泡桐、圣诞树等防火树种,在林点生活区、林区周边的村庄四周种植桂花、女桢、夹竹桃等风景树和香椿、柿树等经济树种,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能有效的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阻挡林火蔓延。另外,在输电线路通道种植油茶树等有较好的阻火、隔火、断火功能的经济型作物,形成天然防火隔离带,阻挡山火向线路方向蔓延。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人员结构模式。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健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林场在基建经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在各林区的主要路口建盖了火源检查站,各林区分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职工24h坚守在检查站上,做到不漏放一个携带火源者进入林区,对进入林区施工的人员没收火柴、打火机等火源,机械车辆做好防火防护。其次,到森林防火期,从场部机关抽调职工下林区加强防火力量,主要协助林区职工在各个路口设卡堵卡,检查火源,做好林区职工的后勤保障工作。另外,场领导充分利用现有人员结构模式,非防火期坚持对职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狠抓队伍管理和训练工作,强化队伍管理,强化体能训练,强化学习培训,强化技能战术实战演练。着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技术全面、扑救科学、敢打敢拼、能征善战的森林消防队伍,确保扑救森林火灾时,坚持“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
4.4完善机制,切实提高扑火救灾应急处置能力
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有效地控制火灾的发展蔓延是很重要的,应把完善机制、增强森林防火保障能力作为立足点。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储备必要的扑火物资,做好扑火队员的后勤保障,逐步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火险预测预警监测体系,加强火险形势分析、火险天气预报,做好火场气象服务,建立全天候、立体式的火情监测网络,增强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确保森林火灾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扑灭。三是要齐抓共管,服从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统一指挥,按照“多点突破、分段围歼、一点突破、递进超越”的扑火方案,实行配合紧密、保障有力的联发联动,进行重点出击、有效的调度布控,及时有效安全地扑灭山火。四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森林防火工作认识是前提、关键在领导、基础是群众、重点在林区,加强对护林防火的领导,落实好以主干线为中心的“三长”负责制和四级联保责任制,切实抓实、抓好。林场各级领导干部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分担任务、细化责任、奖惩分明,把护林防火工作成效作为领导职工政绩考评、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秦光荣.严防死守防火扑火,全力保护森林资源[N].云南日报,2013-06-28.
[2]蔡训标.建设防火隔离带,提高林火防控能力[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53.
0.前言
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起着带动作用,多年来,为培育后备森林资源、改善生态和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国有林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方式不活,改革滞后,与新时期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改革国有林场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
1.改革国有林场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
1.1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目前国有林场按隶属关系,划分为省级、地市级、县级管理,大多数归林业主管部门管理,也由少部分归风景管理局、旅游局等非林业部门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但级别不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林场的发展。因此,理顺林场的隶属关系,避免多部门管理尤为重要。根据经营目的不同,把国有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实行分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根据森林经营面积和管护难易程度以及承担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重新核定生态公益型林场的事业编制。商品经营型林场,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兼顾社会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自求发展,林业主管部门对林地林木资源管理进行监督。确定为商品经营型的国有林场,应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国有企业法人注册。商品经营型林场劳动人事制度,按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规定执行。
1.2实施分类经营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1.3林场分类管理
实现林场分类管理,科学合理的划分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根据其所属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界定林场的类型。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划分: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划为经营型林场,以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划为生态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包括生态公益林占森林面积60%以上(含60%)的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达不到60%,但其分布在大江大河源头、水系干流两岸、大中型水库周围、水土流失严重及生态区位脆弱地区的国有林场;含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匮乏,不能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中长期目标的国有林场。其余均为经营型林场。
1.4完善组织形式
对公益林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此外,还应当在实行预算管理基础上,积极引入造林承包、管护承包以及招投标等管理方式,以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益林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以及卫生伐、景观性质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营措施,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
1.5搞活经营机制
对于商品经营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商品林要定向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在利用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类林产品供给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下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商品经营型林场承担公益林营造和管护任务,所需资金按照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管理的要求,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补偿。
1.6加强国有林场的资产管理
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和资产处置的报批制度。固定资产投资年初要编报预算,并严格按预算执行,如中途新增投固定资产的,需报批后方可实施。要及时对现有帐面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核实,确保所有资产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做到帐、物相符,制度规范有序。建立定期的财务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强财务监督。同时,加强对各林场的财务监督和指导,不定期地对各场财务状况进行督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严格财务报批制度,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1.7强化林场生产经营验收
对被列入当年生产经营的项目,事先都要严格按规定编制生产设计方案,明确生产经营范围、投资规模、时间和质量要求等。平时要加强对项目的跟踪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项目完成后要及时组织验收和建立档案。要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督查,并组织专项审计。
2.总结语
总而言之,为确保国有林场经营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首先落实各项改革政策。妥善解决相关问题。只有在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国有林场经营方式改革任务的完成,才能真正实现国有林场经营发展的总体目标。
传统的森林经营方式主要是开采木材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林业发展的模式越来越多,森林经营的方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森林经营的方式转变为以发挥出森林的功能以及效益为主。森林有着多种类型,在选择经营方式以及培育方式时,需要结合森林的功能、特点以及规律,要建立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林业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1、森林分类经营的基本原则
1.1与经济相适应的原则
在制定森林分类经营模式时,应结合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保证林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当前社会的规划方案,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林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只有处理好林业生态体育与经济体系的关系,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共同发展,提高林业的生产力,才能促进林业更好的发展。
1.2社会性原则
社会性原则是指,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强平时的宣传工作,使人员认识到发展林业的重要意义,还要对农户、私营业主以及投资者进行鼓励,出台响应的奖励政策,对林业的发展进行扶持。林业的经营方式有很多种,只有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到森林分类经营中,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森林经营的效益。
1.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森林分类经营要考虑到产权主体,还要保证经营的效益,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机制,处理好生态、社会与经济三者的关系,不但要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长远的利益,提高森林经营的效益。在森林经营中,还要做好培育与保护工作,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林业经营的综合效益。
1.4分级负责制原则
森林经营还要处理好政府与经营单位之间的关系,经营单位一定要坚持政府的领导与指导,对管理的制度进行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的水平。政府部门可以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林业保护中。采用分级负责的制度,可以促进森林分类经营工作顺利的进行,保证各项活动有效的展开。
2、森林分类经营的产生
森林多样性是经营的基础以及前提
森林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也是一种以乔木为主的生物群落,森林的种类有很多,这与乔木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森林具有一定独特性,环境也有较大的差异性,自然界中的树木有成千上万种,这也使得森林的经营方式具有多样性。森林的分类研究是由森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如果森林不够复杂,则不必分类研究;但如果只有复杂性,没有多样性,纵然有分类的必要,却无(或难有)分类的可能。
森林除了具有面积广褒(曾达到陆地总面积的22%)、林木寿命长、再生能力强、生产力高等特点外,森林的结构异常复杂。森林内既包括有生命的成分,也包含无生命的成分。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繁多;光、水、热、风、土壤作用和功能复杂,结构层次复杂多样。这就使得人类即便是要认识森林,也需要对森林分门别类。而要详细、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森林的生长、演替规律,更需要对其进行分类研究。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减少污染、降低噪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对维护陆地生态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森林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降雨量、降低风速等能有效调节气候。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历史资料表明,森林能有效地防止、抵御和减轻各类自然灾害。森林以其庞大的根系吸收土壤深层中的水分,减少水分流失,固定沙丘;同时以其枝干降低风速,直接抵挡流沙的移动,因而在防风固沙、治理荒漠化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森林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生活、繁殖场所,是植物生长繁殖的积聚地。
3、森林培育法方法
3.1采取正确的集材方式
在森林的抚育伐作业生产中,采取什么样的集材方式,是保护生态和环境致关重要的生产作业方式,它不仅对伐后迹地的天然更新有很大影响。而且对保留木及林冠下幼苗、幼树及林冠下的人工更新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对森林植被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林地生产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选取皆伐作业方式的小班应尽可量采用畜力集材,通过木材在迹地上的拖拽,可以增加天然下种与地表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大天然更新频度,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
3.2合理的确定采伐强度
采伐强度的大小不但可以调节森林的生态环境,而且对森林内的幼苗、幼树及保留木的生长发育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采伐强度的变化使林木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林木的营养空间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合理的抚育砍伐强度,使林木的光照面积及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的面积相对增加。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也就相对加强,进一步加速了林木的生长,促进其提早成林,尽早地发挥其生态效能。反之,若采伐强度确定的不合适,则会造成林木的营养空间不足,光照条件差,光合作用低,导致营养物质缺乏,影响其生长;或者营养空间过大,光照过强,则叶绿素遭到破坏,致使林木枯死。因此,依据分类类型、林种、林分类型、树种、林龄、立地条件等因子的不同,在伐区调查设计时。要根据林分结构、立木的公顷蓄积量、生长状况、平均胸径、平均高、郁闭度等因子,本着采伐量不大于林木生长量的原则,在充分维持好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采伐强度和合理的采伐强度。
3.3及时进行幼、中龄林抚育
在更新跟上采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和管理,对于已经成林的人工和天然幼龄林及过去的大龄、被压的幼中龄林应及时进行透光抚育和生长抚育。伐除林内的被压木、病腐木、枯立木、三级木及生长不良木,保留目的树种,增加其营养空间,促进其提早成林,使其更与、更快、更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
4、结语
本文对森林分类经营的原则进行了介绍,还对森林分类经营的产生进行了分析,对森林的培育方法进行了探讨。森林具有多样性,为了保证森林功能的发挥,需要保证森林经营方式的多样性,促进林业的发展,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提高森林资源的效益,改善森林环境,使森林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森林的功能主要有两类,一是维护陆地生态的平衡,二是提供林产品,其不但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还能提供多用林木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关祥吉. 森林培育与恢复的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5)
1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存在的问题
首先,各层次人才建设问题已经制约森林经营工作。森林经营人才包括林木种苗、森林栽培、森林抚育、森林保护、森林采伐更新以及森林资源调查设计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目前无论是林业管理部门还是生产单位,森林经营人员状况极不适应工作需要,表现在各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森林经营人才相对缺乏,国营林场人才结构不适应工作需要,森林经营一线人才严重短缺。有些地区林业基层生产和管理部门真正能担负起森林经营专业的技术干部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分配来的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在生产一线担负主要角色。
其次,管理力度不够。表现为生产计划与工程规划不同步,资金计划与生产计划不挂钩;工程建设的年度投资计划执行不力。不能按下达的年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制度不合理,存在严重的人情现象,国家的总体规划的执行受制于人情和社会关系,也导致其不能完全执行,自然也就不能达到最终目标。
最后,经营方式不合理。森林分类经营并不是近年才提出来的,很久以前形成的森林经营管理(森林经理)理论中就有组织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例如,在地域上把相互连接的、具有相同经营方向的块划分为森林经营区,与此同时,把地域上不相连接,但在森林经营目的、经营周期、森林经营方式上相同的小班组织成森林经营类型。比如用材、防护、水源涵养、特种目的的林业经营类型合并建立起相应的林业生态经营体系,这就是典型的分类经营。问题是传统的这种分类经营有以下的缺点:①突出了木材的利用,忽略了生态林保护和建设问题;②只强调了经营的生物学和技术方面,忽略了经营的社会经济方面和林业生态管理方面;③只从自然和生物方面,而没有从事理和人理的互为储存关系考虑;④就林论林,没有与其它各部门、行业有机地结合,因而没有跳出行业的局限。
2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2.1 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国有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 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于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3 森林分类经营是国有林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保证
林地是国有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3 森林分类经营的保障措施
3.1 分类经营管理体制要完善
我国林业经营一直担负着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民生活提供木质产品及其它林产品;二是改善国民生存环境。改善一直奉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造、集中过伐的林业经营模式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必须要进行森林的分类管理。要有有完善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分类经营管理办法,防止混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和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属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利益补偿等方面的差别,完善科学的价值利益投入补偿机制,明确林业企业经营目标,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高于经济利益。
3.2 健全森林分类经营的保护机构
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固定专门人员来实施项目。明确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和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实施体现,保证政令畅通,完全按照项目规定的计划实施。
3.3 强化森林经营人才扶持机制
优化基层森林经营人才,配置创新森林经营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在森林经营人才中,开展“优秀森林经营人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森林经营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森林经营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森林经营人才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2013年5月9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局长徐成立来到北沟林场就森林经营工作进行调研。徐局长强调:要改掉过去以生产木材、皆伐造林的传统经营模式;要重点培育复层林、大径级优质林;要通过计算单株蓄积生长量来设计采伐木和保留木,培育有后劲、高质量的林木林分和后备资源,真正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徐局长此行为林场带来了林管局新的经营理念,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管理理念,从而为我们更加深入理解近自然经营理念又上了生动一课,为今后如何做好森林经营工作指明了方向,拓宽了视野。
当今,人们对于森林的认识,已经从传统单纯的生态效益转而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实现的目的。森林在为人类解决基本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必须同时满足人们对于木材和其它林副产品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西方发达国家在对于森林综合利用模式探究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尝试,积累了相对成功的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国提出的近自然林经营管理模式。对于近自然林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德国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之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基础理论,对于世界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且该理论在德国得以推广应用,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自建国以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不当的森林采伐模式,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因而,积极引入近自然林经营管理项目,并在重点实验基地加以推广和应用,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是进行近自然森林示范较为理想的场地,它对于提高我国对于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模式的推广,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近自然森林的概念
具有多层次空间结构、多树种混交而成,由乡土树种所组成异龄林特征的森林被统称为近自然森林。对于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管理,则主要是以多品质产品的生产,多功能经营、永久性林分覆盖为目标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在进行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以目标树的天然更新、择伐、标记为主要的技术特征;以森林的系统功能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缓冲能力及其稳定性为主要的经营管理要求[1]。
2 近自然经营的基本原则
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管理原则是基于森林自身的生命运行周期规律基础之上而得来。只有坚持森林的自然生态运行规律,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近自然森林的循环运行规律。
(1)尽管近自然森林并不如农业等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肥力大的土壤,但在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管理中,树种也在或多或少消耗着当地土壤的肥力,因而,在进行近自然森林的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土壤的肥力,以维护近自然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性。
(2)在进行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推广过程中,不能够简单的以引入多树种为唯一的经营管理概念,而忽视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物种的保护。在适当引入外来有益物种的同时,切实做好当地物种的保护工作,研究当地物种的遗传与变异。
(3)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管理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即不能采用整齐划一的粗放经营方式,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地质地貌等综合条件,采用适合当地环境特色的树种。
(4)对于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管理,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确保其应达到混交、稳定和健康的状态,以维持近自然森林的可持续性和整体协调性[2~3]。
(5)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使用,要在科学探索和经济适用2个方面达成一致性。在保证经济适用或者科学探索其中之一的前提下,完成另一个方面的开发和扩展。
(6)近自然森林必须在生态、经济、社会、木材的持续供应方面保证统一性,不能够以牺牲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满足所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重要意义
(1)由于近自然森林所采用的多样性物种,使得近自然森林具有纯种的人工森林所不具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的观赏性。近自然森林经营更适合具有生物多样化森林特点的森林经营,从而培育出多物种、多层次持续健康的森林经营体系,因而,较为适宜在河北木兰围场接坝地带,以及自然保护区等地推广和应用。
(2)近自然森林模式所采用的是多种树种相结合的交叉性种植模式,而不同的物种在抵抗火灾、雪灾、沙尘暴、病虫害等自然和人为灾害方面,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从而加强了河北木兰林业生态系统的风险灾害抵抗系数。
(3)采用多种树种相结合的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能够使得不同物种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为木兰林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较好的平台。
(4)近自然森林的经营方式能够使得多种物种进入本地森林生态圈,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纯人工针叶林所引起的土壤酸化问题,有利于树种的更新,改善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的森林生态体系。
(5)近自然森林经营活动具有生态、经济效益好,投资风险低,投入回报大,生态灾难和风险系数几乎为零的特点,因而具有较高的投资潜力。采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在同一的森林空间内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因而,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采用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4 近自然森林经营在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随着森林经营方式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周围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河北省处于环绕京津的特殊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河北省的人工针叶纯林、天然阔叶混交林与其它省份的林分相比,其所具备的生态系统结构较为不同,因而其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效益、地理位置也最为明显。
采用近自然森林的经营方式,可以优化和改善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的森林生态系统,培育具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的多物种,并且对于发展持续、健康的森林体系具有长远意义。目前,在木兰林管局进行了近自然森林的经营示范工作。通过对人工针叶林、天然阔叶混交林的近自然化经营,在原有森林经营的基础之上,大大提高了森林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改变了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从而为河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基础[4]。
在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发展近自然森林经营过程中,要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充分应用森林内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性。合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按照森林系统的自然更新及趋于稳定的生命周期规律,完成整个森林设计、经营活动,以达到优化森林经营结构,充分利用森林功能,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目的。
在进行木兰围场国有林场近自然森林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地尝试,重点了解和掌握接坝地区森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规律,达到综合应用森林各种自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目的。例如,通过对于林木之间的竞争关系,来分析和研究新型的林木采伐和栽培计划;另一方面则要在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森林自身的生命周期规律,用自然森林所特有的信息,调整人类社会对于森林的期望值,从而达到遵循森林生命运行规律的目的。
5 结语
总之,通过对于近自然森林经营概念、经营管理原则、发展意义进行分析,明确了近自然森林在推广和应用方面所具有的可能性和优势,从而为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和经营活动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慧卿,江泽平,雷静品,李清河,李慧勇.近自然森林经营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07(4)
1.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
1.1次生林概念的介定及其特点
次生林的研究始于对阔叶红松林的研究。次生林问题2 0世纪5 0年代末就已经被提出,特别是在1960年天水次生林会议以后,各地林业工作者对次生林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次生林的概念、分类、群落的基本规律以及合理经营管理方式、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开展很多,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1964年,邵均、周正、孙成璧对次生林的定义进行了经典的介定:原始林经过采伐或破坏而丧失其原始面貌,而在一定条件下,从植生演替过程中再次发生发展起来的新的天然林相。该定义从生态学演替的角度描述了次生林的形成原因和发生起点,要把林相的改变理解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进而理解为功能的改变,后来有的学者对这种结构改变引起的功能改变的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认为,次生林是原生(始)林的相对概念,次生林应该和原始林、人工林并列作为森林经营的一个独立对象。
孙洪志等认为次生林是原始林经过大面积的反复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经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次生群落。次生林的显著特征是经过大面积的反复破坏,引起原生群落大面积的消失,失去原始的森林环境。并认为黑龙江东部山地大面积次生林的形成是一次自然竟观的巨变。
次生林的特点:
(1)次生林是原始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临时过渡阶段,具有较大可塑性。
(2)次生林的发生是外因动力的结果。
(3)不能完善的反映出林地的自然历史条件。
(4)次生林有地带性。
(5)林分结构具有多样性。
2.黑龙江次生林的现状
黑龙江次生林多为幼壮林,常以阔叶树种居优势,林相混杂,乔木、灌木混生,生长率较低,材质不良,利用价值和效能不高。黑龙江省次生林林分价值较高的主要有山杨林、白桦林。但大多数次生林质量不高、效能低,需要人工改造。我省林区经过几十年的过量采伐,原始林所剩无几,可采资源越来越少,森林质量低,生态效能下降,特别是林农交错的浅山区,低效次生林分所占有相当大比重,严重制约了森林资源快速增长和生态效能的发挥。
据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次生林龄组结构为:成熟林面积、蓄积仅占10%左右;近熟林占20%左右;中龄林占40%左右;幼龄林占30%左右。由此可见次生林龄组结构极不合理,可用资源和近期可用资源所占比例小,幼中龄林的次生林所占比例大。
黑龙江省次生林区针叶树种仅占次生林面积的6%,蓄积的9%;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珍贵树种更少,面积占次生林的1%,蓄积的2%。而所占比例更多的是柞、白、椴、黑、杨等阔叶树种,占次生林面积的90%以上,占蓄积近90%。众所周知,这些阔叶树种材质不佳,利用价值较低。水胡黄及针叶树才是我们经营的理想树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次生林树种比例,保护好现有的散生成熟的单株珍贵树种,做为天然种源,增加珍贵树种的面积,降低其它利用价值较低的阔叶树种的面积。除组成树种外,现有成林的次生林中普遍存在密度偏低、林分稀疏的现象,据全省二类调查成果统计,现有次生林达到经营密度标准的有60%,这种不合理的林分结构是对林地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认为对黑龙江省现有次生林,要在保持其稳定性和生态效益不被破坏的条件下,根据立地条件和植被演替规律,确定合理的改造或冠下补植及抚育方式。
3.次生林分类的和经营方式
3.1次生林分类
不同学者对如何划分次生林类型有过讨论,有代表性的是1964年,邵均、周正、孙成璧对次生林的分类进行了阐述,他们建议在自然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经营的目的和经济要求的不同而建立一种综合分类法。他们建立的三级自然类型划分法为:林分的组成+地貌的坡度+林龄和郁闭度。据他们调查认为:黑龙江次生林可以分为六个大的自然类型:柞树林、杨桦林、硬阔混交林、杂木林、阔叶针叶林和矮木林。地貌按坡度分为:山脊或陡坡(25度以上)、坡地(5-25度)、谷平地(5度以下);林龄和郁闭度分为幼林、壮林、成林及小、中、大密度各三种类型。作者认为这种三级分类法符合经营的实际需要,因此采用此种方法划分次生林类型。
3.2次生林经营方式
3.2.1次生林管护、培育型经营方式
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凡国营林场规划为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区域,必须按林班及面积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进行不间断专项管护及定向培育,这一类型主要在立地条件较好,生产力较高,具有一定培育价值的中幼龄次生林中进行。在这种林分中主要是进行抚育间伐,保留有利用价值、生长良好的林木,伐去利用价值低,生长落后的林木,同时对林下更新层也进行抚育,保留有价值的目的树种。伐后上层林木保留株数在800株/hm2以上为宜,彻底改善林内卫生环境。此抚育方式在黑龙江省宾县万人欢林场实施较为突出。
3.2.2次生林改造型经营方式
主要在土壤肥力较高,但由于组成林分较差、林分密度较低以及单位生长量较低(阔叶树每年低于2m3/hm2、针叶树每年低于1m3/hm2)的次生林中进行。通常可采取先造后抚的技术措施,主要适宜林分密度低,林中空隙多的林分,首先清除林隙中的杂草、灌木,然后栽植耐荫的针叶树,填充林分中的多余空间,使林分达到要求密度。经过若干年后再进行人工调整,伐除抑制针叶树生长的上层阔叶树,并抚育一部分天然更新的阔叶树,保证人工更新层与天然更新层协调发展,使次生林的树种组成达到优化目的。
3.2.3林一副复合型经营方式
由林木与经济植物、药材以及食用菌等复合而成,根据与林木搭配的经济植物种类的不同,要求的环境条件也不同,要通过在次生林下或在林中引进经济植物、药材以及食用菌等。目前黑龙江省能够利用的经济植物主要有草莓、黑加仑、山葡萄、及各种蕨菜等;能够利用的药用植物主要有五味子、黄芪、人参、西洋参、细辛、平贝等;同时还有很多种类的食用菌均可在次生林内栽培。
林一副复合型经营方式以林为主,兼有多种经营,通过合理搭配后,提高了土 地和光能利用率,改善了林木及其他经济植物的生长环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林地病虫害的发生,维护了生态平衡,生态效益显著。同时亦提高了单位面积上有机物质的产量,丰富了林产品的种类,整体经济效益明显。
3.2.4次生林封育保护型经营方式
主要针对发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生态效益的次生林。这种林分虽然生长量较低,林分结构亦较差和简单,但由于其发挥的生态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因此对这种林分应进行封育管护,防止人为破坏造成不良后果。山脊陡坡柞树林即属该类型。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1.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2.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三、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1.进行林场划类经营。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2.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3.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管住管好公益林,放开搞活商品林。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林业省,林分面积和蓄积均居全国之首,在我省的森林资源中,天然次生林面积占一半以上,分布广大的次生林中蕴藏着丰富的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资源,对维持我省的生态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经营好现有的次生林,是直接关系到全省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黑龙江省次生林资源现状
1.1次生林龄组结构
我省的原始森林遭到大量破坏是从20世纪初修建中东铁路开始的。经过帝俄和日本地国主义者掠奇性的采伐使森林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针叶树逐渐减少,同时具有较强萌生能力的阔叶树不断增加,最终导致植被的总体特征发生了变化,次生森开始形成。建国后随着一系列林业法规的实施,制止了森林的继续破坏,次生林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开始由逆行演替向进展演替的方向发展,由此次生林进入了恢复发展的阶段。据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我省次生林龄组结构为:成熟林面积、蓄积仅占10%左右;近熟林占20%左右;中龄林占40%左右、幼龄林占30%左右。由此可见次生林龄组结构极不合理,可用资源和近期可用资源所占比例小,幼中龄林的次生林所占比例大。而这正是我们结合当前我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方案采取何种手段经营的主要对像。
1.2次生林的树种组成
根据对黑龙江省次生林区的调查,形成我省次生林的主要树种情况。黑龙江省次生林区针叶树种仅占次生林面积的6%,蓄积的9%;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珍贵树种更少,面积占次生林的1%,蓄积的2%。而所占比例更多的是柞、白、椴、黑、杨等阔叶树种,占次生林面积的90%以上,占次生林蓄积的近90%。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次生林树种比例,保护好现有的散生成熟的单株珍贵树种,做为天然种源,增加珍贵树种的面积,降低其它利用价值较低的阔叶树种的面积。除组成树种外,现有成林的次生林中普遍存在密度偏低、林分稀疏的现象,据统计,现有次生林达到经营密度标准的有65%,这种不合理的林分结构是对林地资源的浪费。所以,对黑龙江省现有次生林,要在保持其稳定性和生态效益不被破坏的条件下,根据立地条件和植被演替规律,确定合理的改造或冠下补植及抚育方式。
1.3次生林的主要类型
合理的经营次生林必须分别类型,因林制宜。现有的各类次生林都处于一定的次生演替时期,基本都处于一定的恢复演替阶段。我省的次生林经过演替发展到现在形成的次生林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山脊陡坡柞树林:是原始红松柞树混交林遭到破坏后形成的,在我省次生林中分布面积最大,大部分分布于贫瘠干燥山地,组成单一,萌生起源为多,林分较稳定。这类林分必须加强管护,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
丘陵、山地杨桦林:分布于山地缓坡和斜坡的各个坡向以及丘陵地带,是红松阔叶林经火烧或采伐后形成的。这种林分稳定性较差,大多数已被或将被中生或耐荫性树种所更替。一般林地较肥沃,林分生产力较高。应适当在冠下引进针叶树种,改变要树种组成,增加针叶树比例。
沟谷硬阔林: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区的坡中下腹近河谷地带以及季节性流水的沟谷,以水曲柳、胡桃楸和黄菠萝为主,保持半原生状态。由于土壤水湿,其他树种不易侵入,林分稳定性较高,生产力水平亦较高,又由于组成该林型的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该类型应采取抚育、管护和发展的措施,逐渐扩大经营面积。此类型在哈尔滨地区分布较多。
山地软硬阔叶混交林:广泛分布于本省的中、低山区,其垂直分布与红松阔叶林相一致,类型分异很大,组成复杂多变,常见的树种有杨、桦、椴、榆和槭类等。绝大部分林分处于中生生境,由于本类型所处条件适中,多种树种能够适应,众演替趋势看,软阔叶树的优势已让位于硬阔叶树。因此,这一类型的经营应按演替趋势,因势诱导,进行合理的抚育改造,使其发展成高产的林分。
灌丛:是原始林受反复破坏后形成的,完全发生于次生裸地,面积较大,分布条件各异,常见的有榛丛、胡枝子丛和柳丛3种,本类型对水土保持和多种经营有重要意义,可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给予保留,榛丛造林极易成功,也可以进行改造。
2.次生林的经营方式
在确定次生林的经营方式时,我们要把生态经济理论做为宏观指导思想,结合我省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方案,在经营次生林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生态效益给以充分的重视,不能以开发经营为由继续破坏生态平衡,必须在保持次生林的平衡和稳定性不遭到破坏的条件下进行经营。通过确定命题的经济措施,使我们既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次生林的生态效益,改变长期以来林业经营上经济与生态相对立的局面。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认为黑龙江省的次生林可按如下几种方式进行经营。
2.1次生林管护、培育型经营方式
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凡国营林场规划为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区域,必须按林班及面积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进行不间断专项管护及定向培育,这一类型主要在立地条件较好,生产力较高,具有一定培育价值的中幼龄次生林中进行。在这种林分中主要是进行抚育间伐,保留有利用价值,生长良好的林木,伐去利用价值低,生长落后的林木,同时对森下更新层也进行抚育,保留有价值的目的树种。伐后上层林木保留株数在800株/公倾以上为宜,彻底改善林内卫生环境。
2.2次生林改造型经营方式
主要在土壤肥力较高,但由于组成林分树较差、林分密度较低以及单位生长量较低的次生林中进行。通常可采取先造后抚的技术措施,主要适宜林分密度低,林中空隙多的林分,首先清除林隙中的杂草、灌木,然后栽植耐荫的针叶树,填充林分中的多余空间,使林分达到要求密度,经过若干年后再进行人工调整,伐除抑制针叶树生长的上层阔叶树,并抚育一部分天然更新的阔叶树,保证人工更新层与天然更新层协调发展,使次生林的树种组成达到优化目的。
2.3次生林封育保护型经营方式
1、国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报告中指出的关于利用森林实现可持续未来的战略呼吁各国改革现有政策、法律和制度,创建一个能保护并增加现有森林资源的有利环境。同时,各国应加强在可持续森林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确保政府、公民、社会以及私营部门都能参与其中,不断优化森林的管理、监测、评估和经营。SOFO 2012指出:森林的一个新的心脏——绿色经济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能够促使企业家追求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的政策和方案。
Js.maini(1992)指出:制定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需要协调人类活动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理的和物理方面,人类活动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因此,监测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是至关重要的;khadka(1992)指出,在尼泊尔,教育农民认识到环境退化的经济后果和采用合适的示范技术引导农民造林与管理森林资源,不失为一种解决人类生存与环境保护两难抉择的方法;Ahmad(1994)提到,巴基斯坦通过社会林业和农用林业的推广来鼓励农民种树以促进天然林的有效保护;Robert R. Gottfried、Charles D. Brockett和William C. Davis(1994)通过比较哥斯达黎加的广泛的政府干预的OSA模型并结合自然森林管理的可持续性,提出了相对自由市场的方式来促进森林资源管理的技术变革和产业推广;马来西亚通过对热带天然林实施的一致经营作业法、选择经营作业法和伐后天然次生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法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并取得了成功;Rebugio L.L.和Camacho L.D.(2003)指出森林可持续管理意味着关于森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看、想、做的一种新的方式,因此,新的政策、程序和方法,以及新的机构和个人的能力(知识,态度,价值观和技能)在森林可持续管理中是必要的。Bogataj N(2010)针对斯洛文尼亚的森林管理措施特性提出建立森林服务网络作为需要的扫描仪为人们提供服务;智利通过美洲开发银行的协助,以支持国家林业的机构,CONAF,来保护森林资源和林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要做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我们首先要实现思想理念与模式的转变。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在《关于推动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建议》中提到,要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树立可持续经营的战略思想,而且要加速有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的转变,使我国的森林经营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余小发(1999)针对江西省森林资源提出实施“两高一优”的经营模式,即高产、高效、优质。我们要转变以生产木材为基础的经营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经营思想,森林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崔莹、王桂媛,2010)。
分类经营和明晰产权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我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森林资源市场机制体系、产业体系、管理体系等不健全的问题,胡锦宣(1998)、江泽鹏(1998)、黄庆丰(2001)、傅循晶(2004)、崔莹(2010)、刘勇(2010)、周雯(2010)、赵勋(2011)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他们所研究的区域都提出了科学规划、分类经营这一举措。张世强(2010)等人强调明晰产权、加强林改工作,他指出,产权不明晰是造成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的原因之一。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中也强调要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明晰产权,激发森林资源发展动力。
林业产业化与森林认证应该纳入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关于林业产业化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江泽鹏(1998)等人指出:实现林业产业化进程将使森林资源逐步走上良性的永续利用的轨道。林业生态建设向林业产业化转变,是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最佳选择(王建军,2010)。白涛(2009)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目的、意义,认为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二是通过森林认证,可以稳定林产品的现有市场,并促进其进入新的市场。他还分析了湖北森林资源的现状,认为森林认证是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现有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管理不力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1%;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蓄积量不足世界森林蓄积量的3%,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居民对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薄弱、森林资源的经营与管理难度大,超限额采伐、毁林开垦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我国的森林资源面临较大的危机。
2、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体系不健全,产权不明晰。由于经营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权责的不明确,明抢暗偷、林地纠纷现象时有发生,每个人都想占有林地从中获益,导致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掠夺性开采强度加大,林牧及林农矛盾难以解决。
3、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宏观领域进行定性的分析,如何进行定量的分析,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涉及很少。
4、现有技术水平与思想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也是制约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一,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鼓励优秀学者出国留学,为的就是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带回来,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较发达国家落后,一些先进的思想技术跟现有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部分地区资金投入不足及营林造林越来越困难。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方财政困难,对森林的投入也较少,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大部分林区都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条件差,森林生产和再生产能力低,造林营林难度大,资金又十分有限。所以,生态环境仍然是阻碍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问题之一。
6、我国森林认证起步较晚,步伐缓慢,森林认证体系不健全,尚未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在开展森林认证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缺乏规范的认证林产品市场;森林经营单位缺乏驱动力;认证的成本费用比较高;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薄弱,很少有人关心产品原料的来源;森林认证能力建设的缺乏等等。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经营与管理体系,明晰林权。《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中提到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部分地区发展滞后,林地纠纷现象仍十分严重,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经营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林权制度的落实。
2、大力开展林业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和倡导相关学者对如何进行定量的分析,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进行大量的研究,不要只是停留在层面上,应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来实际解决森林资源发展中的不可持续性的问题,并对于具体怎么做作出相应的阐述。
3、转变森林经营方式,分类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想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转变森林经营方式,减少林业经济的发展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新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战略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业产业化体系,对森林以及林产品进行分类经营,分类指导管理,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处理森林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4、加快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交易制度,创新服务内容。林业产权交易所的建设对于探索建立健全林业产权交易制度、机制,规范林权流转,创新林业资源交易产品和服务内容,聚集林业各类要素资源,完善林业产权融资等配套功能,全力打造林业资源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服务平台,打造促进林业产业化的支撑平台,打造促进林业各类资源转化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林业资源交易平台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目前建成的林权交易中心仅50多所,数量不足,应加快建设的步伐,同时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地来规范交易,使林地、林木、林产价值得到最佳的体现,推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发掘市场潜力,发展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森林旅游是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对于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人们身心健康,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森林旅游已由传统的观光扩展到考察、度假、运动、疗养等多个范畴,成为旅游中的热点。2007年我国森林旅游社会综合产值近1200亿元,占当年林业总产值的9.57 %,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林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因此,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特别是在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生态脆弱区,将成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主要趋势之一。
6、加快开展森林认证的步伐,完善我国森林认证体系。森林认证是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促进林产品贸易,拓展林产品市场,加快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为了森林可持续发展而推行的“森林认证”得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森林认证同时也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局面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将FSC认证作为林产品进口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森林认证逐渐成为我国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实践也证明森林认证的重要性,比如在我国广西、福建等地开展认证后,林场的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和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成效凸显。在全球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大力开展森林认证,完善我国森林认证的体系,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Js.maini.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s[J].FAO corporate document repository,1992.
[2] Ahmad Khan M.The environment today and its decay[J].Journal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1994(3).
[3] 陈永富、王松龄:马来西亚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方式[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6).
[4] Bogataj,N.Social context as a pillar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a Slovenian case[J].Zbornik gozdarstva in lesarstva, no.90,2009.
[5] 崔莹、王桂媛:论森林资源管理与可持续经营[J].民营科技,2010(6).
[6] 黄庆丰、吴文友:安徽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01,15(3).
[7] 崔莹、王桂媛:论森林资源管理与可持续经营[J].民营科技,2010(6).
[8] 刘勇、曹晓涛:关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营方式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10).
[9] 周雯:贵阳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经营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4).
[10] 赵勋:牡丹江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11(1).
[11] 张世强等:科学发展经营管理 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J].何北林业,2010(1).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68
森林资源是生态建设的物资基础,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对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生态建设的不断加速,对于森林资源的要求日渐提高,除了要求总量有所增加,对森林资源的质量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现有的森林培育及经营管理模式上有所改进。在未来,森林资源的经营模式必将秉承节约再生、多级利用、严格管理等原则,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1完善森林培育和经营管理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且分布不均的现状仍未改变,林业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森林资源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了与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向适应,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经营管理模式也应不断的创新、改进,不断的摸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森林培育方法,让森林资源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经营管理的改进,使得森林资源可以摆脱过去单一的林业资源创造方式,使得森林资源远离“滥砍滥伐”这些失衡的资源攫取现状,使得森林资源趋于健康合理的利用。[1]
2我国森林经营管理现存的问题
2.1森林资源短缺,陷入不良循环
森林资源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木材的生长周期期长,需求量大,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而面对现今的经济发展速度,木材的需求导致了乱砍滥伐程度不断扩大,长期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使用又使得森林资源的自生能力逐渐下降,如此陷入一个不良循环,加大了森林生态的再建设难度。虽然近年来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但是远远不能与需求相匹配。森林资源严重失衡,不良循环在逐步加深。这样的生态失衡状态使得森林生态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下降,当病虫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袭来时,薄弱的森林保护屏障对于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产生极大的威胁。通过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改进,森林资源的良性发展能够得到重新建立,对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2.2森林资源的监管力严重不足
森林资源是长期积累下的宝贵财富,林业资源对于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对于森林资源的管理来说,长期存在的不法行为是管理的难题之一。林业资源不断发展到今天,监管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在一些地方,乱砍滥伐、毁坏林木、非法收购木材、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仍时有发生。虽然林业部门在不断的加大监管力度,但是仍难以完全遏制这些非法行为。不得不说,森林资源自身的特点使得对于森林资源的整体管控成为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大多地方面临着管辖林区范围大,而专业的林业执法人员少,护林员的人数在近年来不断增加,但是大多是本地的农民,有些护林员自身对林业法律法规都知之甚少,专业素养有很大的欠缺。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和严格的处罚制度,但是森林资源的自身缺陷仍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只有将法律法规应用率最大化,才能使得监管有效率提升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程度。2.3森林资源经营方式较为单一森林资源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木材等原材料,这也是传统林业的经营目的。但是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森林资源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多元化林业,生态型林业呼之欲出。现在,与森林资源经营模式有关的已不局限于木材输出,在林业生态建设,森林旅游与游憩,提供林副产品,林农合种等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森林将不仅仅作为木材资源而存在,森林的整体性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森林资源配比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森林资源必将要摆脱传统经营方式,除了植被保护,在林产品加工多元化及产业链的形成、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资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调节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3针对我国森林体系提出的发展策略
3.1实现森林培育合理化
以生产培育木材为主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大大制约了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树木品种单一,配比不合理,以及在地理上分配的缺陷都直接影响了木材的产出率,使得森林资源不仅在经济效益上有所不足,对于森林整体的良性循环也有着严重的阻碍。合理化的树木培育要求林业部门的造林规划要具有专业性和合理性,除了基本的适地适树,更要结合不同品种树木的生长周期、生长特点、主要用途和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多方位的考虑。对于森林培育的考量还要结合正在兴起的其他与林业有关的行业,比如对于药用价值高的植物的合理穿插种植等。在考虑森林资源的经济创造的同时,必须要把森林资源的自身保护和良性生长纳入合理化的森林培育规划中,建造自然的林业抗火带、抗风带和抗病虫害区域。在森林资源的未来发展中,必将会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虑,森林资源的培育将成为一个成熟的经济模块,创造更多的财富,为整体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3.2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力度
在打造满足生态发展需求的森林资源的同时,要不断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与监管。在完善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将森林保护措施落实在实处。定期进行护林防火的巡查,对辖区内森林资源的实时状况进行信息采集。对于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例如病虫害侵袭,火灾多发环境都要进行及时的信息上报并且在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反应。要加大对乱砍滥伐、毁坏林木等现象的打击,对于这样的违法行为坚决不纵容,更要加强林业巡查管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建设和思想观念建设,健全林业资源维护机制。森林资源的监管不在一朝一夕,必须要长期进行健全和普及,必须要不断调整监管的方式、方法和力度。只有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的方案,才能使森林资源在整体的经营管理上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3.3打造多样化的森林经营模式
传统林业的职能在于2个方面,对森林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保护和调节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木材原料。所以从传统角度出发,对于森林的经营管理的关键在于木材的产出和森林结构的打造。但是,对于发展如此之快的经济建设来说,单一的木材输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林业发展的新要求。森林资源的价值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体发展水平上升而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开拓更多的林业跨领域合作,加大对林业自然性的开发利用来大大改善、建立多元化、小领域的森林开发项目链,使得小模块的林副产品可以逐步被带动。新型多元化的森林经营模式必将实现森林价值的扩大化,对于森林资源的管理利用都会是很大的进步。
4结语
森林资源自始至终都是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充足高效的林业资源、创新合理的林业经营模式,都将为森林资源的发展壮大注入新鲜活力。事实证明,必须要将森林的建设和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才能使传统产业发展不脱轨,并且实现价值扩大化。未来森林资源的发展还会面临诸多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的关系,才能建成有利用我国林业建康、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管理新模式,为我国的生态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