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次贷危机的背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1 16:52: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次贷危机的背景

篇(1)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076-06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使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作为此次经济危机始作俑者的投资银行遭受了巨额亏损,世界最大的5家投资银行中有3家分别面临倒闭或者被兼并的命运。这不仅给华尔街投资银行业造成致命打击,而且最终演变成了危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投资银行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迅猛发展,曾为投资银行创造了辉煌成就,但使人们迷惑不解的是此次次贷危机的发生地正是在号称曾创造并拥有世界最领先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华尔街,首先遭受到致命打击的也是华尔街投资银行。

一、美国次贷危机概述及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概述

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联储(FED)利率上升和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9.11”事件后,为使美国经济得以迅速复苏,美联储(FED)利率曾降至1%,这必然导致货币流动性资金过剩和美元的大幅贬值,进而促使房市价格大涨。但是,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之后,美国房价开始出现下跌,导致房地产大幅贬值,抵押品价值下降,贷款风险增大,在房价下跌而贷款利率升高的情况下,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当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其次,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也是次贷危机的诱因之一。美国的低利率和宽松的放贷标准,使得次级贷款发放量不断扩大。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上扬的情况下不会显现,但泡沫一旦破裂,就会使得贷款者不堪重负,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风险和信用危机。最后,投资银行借助衍生产品复杂的结构,过度地使用证券化技术,经过层层包装,将信用等级本来不高的次级按揭贷款包装成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权证)产品,掩盖了次级按揭产品中的缺陷,造成投资者对其风险认识的障碍。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次贷危机最先是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开始的,由于投资者的恐慌,引起美国股市剧烈动荡,随之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使许多金融机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如雷曼兄弟公司的倒下以及大量银行的倒闭等,又使得许多企业的融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进而次贷危机的影响从金融市场迅速扩散到美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球经济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包括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行业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裁员现象。

首先,从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自2007年8月以来以其强大的破坏力,从美国的本土经济领域一直扩展到全面的世界经济领域,全球的经济都受到美国次贷危机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学家》杂志认为次级贷款危机向其他国家的传递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金融蔓延”,即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货币流动性急剧下降,在货币市场率先刮起风波,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金融领域;另一种途径是“心理蔓延”,即经济危机带来的收入减少、失业、房地产价格下跌等一系列问题对民众以及投资者心理造成阴影,这种阴影从美国扩散到全球,从8月份德国反映商业信心的IFO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有所下降都可以明显说明问题。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2007年世界主要的工业国经济增长缓慢,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带动下世界经济仍然增速较快。但是,到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其次,从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来看,由于我国并没有开放的资本市场,人民币也没有实现自由兑换,所以我国经济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并不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强烈,但是次贷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金融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美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的破坏使美国国内需求和对外需求都出现明显下降,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美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将不断下降,因此,我国一些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对象的外贸企业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我国金融市场方面,美元不断贬值直接导致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使我国的汇率政策受到严重挑战。给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加之我国股市与港股的联动性在不断加强,受港股波动影响,我国股市也出现了高空跳水的行情,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出现大幅度下跌。另一方面,以国内6家大型商业银行为例,我国金融机构直接投资次级债券所遭受的损失可能高达49亿元。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我国国内各大银行都不同程度地缩紧了对个人按揭购房贷款的投放力度,并且房贷门槛较以前也有所提高。

二、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分析

投资银行在危机中扮演了CDO等次贷证券的发起、承销和做市、直接投资、杠杆融资等多种重要角色,促进了次贷证券市场空前膨胀。投资银行从中获得了高额利润,在危机爆发时也遭受了严重损失。

(一)CDO的诞生于次贷市场的兴起

CDO即担保债务凭证,是一种固定收益证券。它的标的资产通常是信贷资产或债券,故CDO的现金流量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因此多被使用来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工具,并且任何具有现金流量的资产都可以作为证券化的标的。最早的CDO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一经问世便成为发展最快的资产证券之一。这不仅因为CDO是资产证券化的有力工具,并且与CDO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CDO按其内部标的物构成的信用等级不同为划分依据,可分为高级、中级和次级三个级别,三个级别风险大小不一样,其价格也不一样,以此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型客户的需要。

据资料显示,CDO的交易量自1995年以来即不断增加,比例亦从原来的不到0,5%增加到接近15%,在整体的ABS市场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其中A+级以上信评的CDO过去9年来更未发生过违约的情事,因此CDO市场发展异常迅猛,并且风险评级低的那些资产因为总体市场违约率非常低,其市场份额也不断加大,在优质贷款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投资银行的大师们通过不断的再组合,再证券化来隐藏次级贷的风险,不断提高其信用评级,以此来谋取暴利,最终导致次级贷市场的火爆。投资银行成为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并不

是一个偶然的悲剧,早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前华尔街的各大投行(尤其是以贝尔斯登公司为代表)就已经开始将信用等级低的住房贷款合同进行证券化并投放到流通市场进行买卖。投资银行之所以会成为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由于投资银行的企业特性所造成的,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投资银行在危机中扮演了CDO等次贷证券的发起、承销和做市、直接投资、杠杆融资等多种重要角色,促进了次贷证券市场空前膨胀。首先,投资银行直接购买按揭贷款或ABS等资产,或向CDO管理人提供融资,购买资产组合,设立特殊投资实体(sPV),构建CDO资产池。其次,设计CDO结构,如优先级和权益级的比例及规模、确定对应担保资产、测试各等级资产质量、联系信用评级机构获得信用评级等。最后,确定不同等级CDO的利率,并将CDO销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为了二级市场做市,投资银行通常也会持有部分优先级或中间级按揭证券。

(二)高杠杆策略

CDO、CDS采取的是保证金交易。比如以300亿美元的规模来计算,5%的保证金就只需15亿美元。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高杆效应,投资银行普遍采取超高财务杠杆来牟取高额回报,在市场还比较良好的初期阶段超高比例的杠杆的确为投行带来巨额利润,然后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这种超高比例的杠杆效应必然成为毁灭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一颗原子弹。

以最先的两大投行为例。贝尔斯登债务的杠杆比率极高,其名下的杠杆资产在整个衍生品市场的份额更是不小。2007年11月底,公司的净资产仅为117亿美元,而理论上却拥有13.4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其中除去小部分标准化合同在交易所交易,约11万亿美元的合同是与交易方单独交易的复杂协议交易。而衍生品市场的总体交易规模也不过400万亿美元左右。

而对于雷曼兄弟公司,早在1999年,雷曼就用账面资产作抵押大量借贷,再将借来的资金贷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者购买房贷资产,再打包发行给投资者,将杠杆机制发挥到极致。从2003年到2007年,雷曼的利润达到了160亿美元,特别是在美国房地产泡沫高峰时期的2005年,雷曼的营业收入达到320亿美元,利润32亿美元。2004年,雷曼收购了BNC房贷公司,以便能有持续不断的次级房贷得以打包成债券出卖。2006年第一季度,BNC房贷公司每个月发放次级房贷10亿美元。雷曼还收购了Aurora贷款公司,该贷款公司发放Alt-A房屋贷款。2007年上半年,Aurora贷款公司每月放贷30亿美元。次贷危机的出现使雷曼手中持有大量卖不出去的次贷资产。次贷危机爆发前,雷曼成为华尔街打包发行房贷债券最多的投行,自身也积累了850亿美元的房贷资产,比摩根士丹利高出44%。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次贷冲击波开始重创雷曼。2007年下半年以及2008年第一季度,雷曼的减计高达100亿美元。

(三)证券化投资

所谓证券化投资就是指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并且通过资产证券化技术将其他具有现金流的资产进行证券化,然后再投入市场的投资方式。投资银行通过对次贷证券的直接投资与再证券化过程为次贷危机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次贷证券的高额回报吸引了投资银行固定收益部门大量投资,然而投资银行对按揭证券估值存在很大缺陷。投资银行对按揭证券估值一般采用市价法估值,根据市场价格信息,参考信用评级,使用其内部模型对按揭证券进行估值。然而,由于按揭证券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成交稀少,价格信息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可能出现价值高估,导致投资银行低估当期损失。因此。随着按揭贷款违约率上升,投资银行不断面临巨大的资产减记,投资银行为次贷证券投资提供抵押融资,许多对冲基金以CDO资产为抵押,向银行进行融资再投资于次贷证券,放大投资规模和收益。然而,住房市场疲软和按揭贷款违约率上升,导致CDO等抵押资产价格下跌,对冲基金面临银行追加保证金的通知,否则银行将对抵押资产强行平仓。由于次贷证券流动性很差,如果对冲基金不能追加保证金,平仓交易将导致价格大幅下跌,触发更多追加保证金的通知,从而使金融市场陷入螺旋式危机。为了维持公司良好的信用评级,投资银行往往对旗下对冲基金提供财务救助,沉重的财务负担对投资银行造成了巨额损失,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因此,投资银行的证券化投资对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成为最大受害者

曾经有多少金融机构向往能够成为雷曼兄弟公司那样经历百年沧桑动荡仍然屹立于金融界的投行巨人,然而今天,巨人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在次贷危机之下倒下了。据有关公开资料介绍,拥有85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贱价出售给摩根大通;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被综合银行美国银行收购;历史最悠久的投行――158年历史的雷曼宣布破产;139年的高盛和73年的摩根士丹利同时改旗易帜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拥有悠久历史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就这样轰然倒下,从此便成了历史。

二、我国投资银行从次贷危机中应吸取的教训

(一)必须看到金融产品创新的利与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投资银行物业中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力度也越来越高,但是金融产品的创新,新兴金融产品的诞生在给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途径和风险管理保障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诚然,每一个金融产品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总是符合时宜并且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利益的,否则就不会有人研究它。然而风险总是无处不在的,用新的金融产品来对抗旧的风险,旧的风险虽然被有效地分散了,但却带来了新的风险,就又需要更新的产品来分散它。这样金融工具经过层层包装,越来越繁杂,对投资者来说就越来越难以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些新兴金融产品背后真正的风险是什么,一旦金融危机爆发,首先受到伤害的便是这些“无知”的中小投资者们。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因此,在不断推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时候,必须同步加强投资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中,投资银行应如何创新,如何真正做到透明化,让老百姓辛苦赚来的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对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必须科学有效。美国投资银行为了使自己手上的次级贷款转变为信用评级优秀的优良资产,往往通过资产担保和住房抵押贷款作担保的证券来实现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利用住房抵押贷款做担保的证券,投资银行将住房

抵押贷款转变为可交易的证券,然后再将各种各样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混合起来,配以一些以资产为基础的证券、信贷衍生产品以及其它信贷,搅和成一个资金池,以此为主体创造出一个所谓的“有抵押担保”的债务凭证即CDO,CDO被划小成若干份额,并按照各份额具有的不同回报所排定的回报率,将所有份额分划成等级来发售。经过对各份额的精心设计,证券化后的次级信贷90%以上都被评定为优等,并授之以3A级别。这样原本信用评级差的次级贷款就被投资银行包装成了信用良好的优良资产了。

实际上这样的信用评级制度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行为。我国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就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规范投资银行间的竞争,才能使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走向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

(三)必须要改革单一片面的投资银行经管人员薪酬激励制度

在美国,次级贷之所以会疯狂增长,是因为住房抵押信贷机构未被严格管理,他们几乎把所有的审慎规则和风险意识都抛在脑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投资银行对他们下属的这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经管人员薪酬激励制度过于片面和单一。这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经管人员薪酬只和他们所签订的房产信贷合约数量有关,这样的薪酬制度使得这些经管人员在业务操作中只关心合约是否能够签订以及签订多少的问题,对于这些合约的质量问题,他们却毫不关心,甚至有时为了能更多签订合约,他们不惜冒着违约带来的风险损失来主动找上那些收入水平不高、信用评级差的人签合约。我国投资银行业必须吸取这一深刻的教训,改革企业内部员工薪酬制度,变过去单一的由业务量来评定薪酬标准为综合的、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薪酬标准,使我国投资银行本身及其下属机构人员在发展业务时不至于盲目地为发展业务量而大举对那些经济基础差、信用等级不高的人抛媚眼。只有改革薪酬奖励制度,才能保证投资银行业务最基层、最源头的业务资源是安全、洁净的;只有源头上安全了,整个投资银行大厦才能够健康长久地发展。

篇(2)

首先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其概念、原理、参与者和运作流程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深入探讨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主要阐述了次贷危机产生的相关机制、发展历程和内在原因。然后讨论我国在次贷危机背景下继续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当前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潜在风险,并利用Credit PoIrtfolio View经济计量模型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用风险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通过借鉴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今后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规避危机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一. 绪论

 

1研究背景与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基本框架与思路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三. 美国次贷危机的历程与成因

 

1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相关机制

 

2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

 

3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四.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及风险

 

1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状况

 

2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3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研究

 

五.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策略

 

1加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3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4建立完善的证券定价机制

 

5扩大投资者范围

 

篇(3)

一. 绪论

1研究背景与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基本框架与思路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三. 美国次贷危机的历程与成因

1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相关机制

2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

3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四.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及风险

1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状况

2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3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研究

五.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策略

1加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3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4建立完善的证券定价机制

篇(4)

2007年上半年,次贷违约率急剧上升,这削弱了市场对结构金融产品的信心,并引起相关资产支持证券的重新定价。随后,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受到了感染 。2007年8月上旬,美国货币市场的信用利差急剧扩大,流动性持续紧张就此拉开序幕(见图2)。在流动性紧张出现后的相当长时期内,美国的一些重要金融市场并没有受到感染(见表1),金融市场的延迟溢出效应令人惊讶。例如,美国股票市场和高收益债券市场直到2007年11月才开始感受到压力,而高等级公司债券市场甚至到2008年1月还表现正常。由于延迟溢出效应的存在,在2008年3月前,并无大型美国金融机构倒闭。在经历长时期的弱化影响后,次贷危机自2008年9月起才开始显现出爆炸性冲击特点,大型金融机构开始接连出现危机,金融市场开始普遍暴跌,实体经济开始明显萎缩。

美联储对流动性紧张予以了高度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操作以缓和形势。最初,美联储的反应是通过市场干预使货币市场利率与目标水平相一致。 随后,美联储开始重视缓解货币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压力;为实现这一目的,美联储延长了对银行再融资的平均期限,扩展了合格抵押品和交易对手的范围,增加了证券融资的范围。此外,美联储还加强了与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间的国际协作,开始是加强联系并对市场发展予以集体监督,而后是合作性地向市场提供资金。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观察(2008)表明:从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的表现看,美联储的干预缓和了流动性紧张,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紧张。这说明,次贷危机中的流动性紧张具有难以消除的特性。

杠杆机构的卷入是解释次贷危机具有腐蚀性的重要背景。表2显示,美国杠杆机构持有51%的未到期房屋抵押贷款债务。表3显示,美国杠杆机构持有49%的次级抵押贷款债务。就次贷危机的传导而言,谁发生损失与损失多少几乎具有一样的重要性。杠杆机构的核心特征是,资本只占总资产的一小部分;这一财务结构放大了盈亏对资本的影响。杠杆机构往往频繁地通过货币市场交易来管理流动性风险。当杠杆机构面临资本损失时,它们往往通过降低杠杆并重构资本来应对冲击。由损失导致的贷款下降幅度不仅依赖于初始损失的大小,它还依赖于筹集资本的能力。经验表明,杠杆机构在资本受损时的贷款削减幅度往往是资本损失的很多倍。

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间的相互强化作用是解释次贷危机具有腐蚀性的另一重要背景。市场流动性是指,市场以较小价格变动实现交易的能力。融资流动性是指,机构以及时方式偿还债务的能力。市场流动性短缺与融资流动性短缺之间存在彼此强化的“流动性螺旋”机制。市场流动性短缺会降低资产变现价值,阻塞融资渠道,降低资本与抵押物价值,增加交易对手风险,这些都会削弱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融资流动性短缺会使一系列投资者同时试图出售其资产。考虑到在资产价格恢复正常前存在非预期的资金需求,在低价位强制性出售资产的潜在风险使投资者蜂拥逃出市场,撤离行为最终导致市场短缺流动性。IMF(2008)的研究表明:在次贷危机期间,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之间的关联明显加强; 而在2007年夏,这一关联并不存在。

篇(5)

一.次贷危机期间的经济背景及原因

在次贷危机发生前的几年时间里,亚洲新兴国家和产油国的资金涌入美国,与低利率共同构成了2002-2004年的信贷宽松环境,引起了泡沫。作为房地产泡沫的重要组成部分,MBS迅速增长。MBS依靠抵押贷款的利息和房价上涨获取收益,这一金融创新使得全世界的投资者都能投资于美国房地产市场。但是,2005年4月-6月,次级债贷款违约率开始上升。2006年6月,住房价格达到顶部。衍生品交易脆弱的背书标准、不良的风险管理操作、金融产品日益复杂和不透明以及过度的杠杆使得金融系统变得异常脆弱。监管者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足,对金融衍生品创新的研究不足,金融监管的滞后,进一步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以2007年2月房地美宣布不再购买风险最高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证券为开端,次贷危机开始爆发。

二.次贷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我认为美国在07-09年危机期间的货币政策分为三类,分别是利率政策,流动性政策和信用政策。

1.利率政策。FOMC首次下降联邦基金利率是在2007年9月18日,从5.25%下调到4.75%,一直到2008年12月26日,FOMC决定将有效的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联邦基金利率事实上已降到零下限,。我认为降低危机的持续时间和长度,联储维持了低利率,并试图使公众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联储将维持这种低利率政策,这种利率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联邦基金利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已经用尽。

2.信用政策。首先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收购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包括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Wells Fargo收购Wachovia、美国银行收购美林、美国银行收购Countrywide等,这有效的抑制了危机的扩张,很好的保证了流动性以及稳定性不会因破产而导致其他中小型产业步入窘境。当然美联储还不仅仅是收购诸多金融机构,而且还批准多家投资银行转型为金融控股公司,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美国运通、运通旅行服务公司、GMAC、IB等。

3.流动性政策。FOMC创造各种贷款和资产置换项目,为不同市场参与者提供流动性,这些项目包括TAF、TSLF、PDCF、AMLF、CPFF、MMIFF等。以资产置换和TAF为主的流动性措施在08年7月至09年7月一年中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直至09年7月后才开始逐渐减少。这联储扩张性政策可能会导致美联储的独立性收到动摇。

三.次贷危机货币政策的评价

我认为美联储在这次救市中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美国渡过此次危机,当然危机所留下的诸多泡沫依然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美联储的各项货币政策功不可没,尤其在提高流动性上所出台的一系列项目―TAF,PDCF,TSLF有效缓解危机前期的“金融加速器机制”问题,并且美联储及时发现了这些流动性注入政策对缓解信贷紧缩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针对性不足,迅速推出了新工具AMLF,商业票据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随后的表现让美联储意识到AMLF间接救助的不足,立刻推出了旨在直接救助的CPFF和MMIFF;就此美联储在货币政策的救助上应变频繁。整体上看,相应的货币政策能够达到以下效果:

1.弥补国债发行缺口。根据奥巴马政府的预算,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美国国债发行量将达到2万亿美元,而国内外投资者购买的意愿均不强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出口导向型和能源输出型国家贸易顺差额减少,购买美国国债的能力下降。从美国国内投资者来看,由于经济不景气和失业加剧,美国居民增持美国国债的能力有限。在国债供给与国债需求存在缺口的情况下,美联储通过购买长期国债,能够保证财政部发债计划顺利实施。

2.改善私人信贷市场条件。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受金融市场优良资产减少的影响,美国长期借贷利率不断上升。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国债尤其是长期国债的利率不断上升,无疑会提高银行信贷、企业债券和房地产融资等中长期金融工具的融资成本,不利于经济的复苏。美联储购买长期国债之后,长期国债的市场利率就会下降,随着国债利率的走低,抵押贷款利率也将随之下降,这将缓解美国居民的还债压力。

3.通过未来的通货膨胀来减轻美国债务负担。美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衰退时期,巨额的财政赤字将大大增加美国的债务付息负担。如果能够通过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操作,由美联储向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就可能使美国的宏观经济转入通货膨胀的通道,其结果既可降低国债收益率,又能提高经济增长率,还有助于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从而达到多重效果。

四.次贷危机后美联储的转变

我个人认为美联储在此次危机后的转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美联储的政治独立性在这次危机中面临质疑。次贷危机中,美联储与财政部的频繁合作,可以看出美联储面对这个危机实在乏力,需要与政府进行合作。这也是美联储独立性消弱的代表。

其次在这次美联储在这次危机后有个更多的权利,去进行经济监管,同样的也会促进金融监管改革。

最后,鉴于一开始格林斯潘的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资金的流入营造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持续低利率环境导致次贷危机的巨大破坏性。美联储将在零利率环境下,主要使用量化宽松政策以稳定经济。

篇(6)

【关键词】

次贷危机;B股市场;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1.1 背景

B股是指以外币为认购和交易币种的股票,有效弥补了A股市场的外资不足缺陷。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着国际金融市场体系。这使得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也必然会影响中国股票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基于次贷危机研究中国A股市场和B股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阻止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受到更多的风险冲击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选择

本文选取上证A股指数和B股指数为研究对象,所有数据来源于雅虎财经。采取的样本为经过对数处理的各种指数的日收盘数据,LA代表的是取过对数的A股指数,LB代表的是取过对数的B股指数。样本时间跨度为2005年到2009年。2005年4月29,A股市场启动股权分置改革。笔者选择样本期的第一阶段从2005年4月29日~2007年4月19日。2007年8月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直到2009年底次贷危机有起稳的趋势。所以样本期的第二阶段是2007年8月7日~2009年3月1日。

1.2.2 方法选择

在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前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为Dickey提出的ADF检验。之后采用Johansen(1988,1990)提出的“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

2 实证结果和分析

2.1 单位根检验

ADF检验的滞后期数(lag)以SIC作为判断依据, A股指数,B股指数的经验对数,在水平值的两个时间段的两个序列接受零假设,这两个序列中的两个阶段是不稳定的。这两个系列的一个贫穷的拒绝零假设序列后,显示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点。你可以把符合条件的协整检验。

2.2 协整关系检验

这里我们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2个阶段的指数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

表1的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二者存在协整关系。A股的启动和B在股权分置改革两个市场的股票开始整体关系有限二阶段之间的两个协整关系后并没有改变。这是因为中国内地资本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受次货危机影响,中国大陆股市。实际情况也表明,2008年的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在2009年中国股票市场表现为从世界其它股票市场完全不同,走出独立行情。

3 启示

研究证实,次货危机改变了A股市场和B股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不大,这表明,中国内地股市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快速发展,金融自由化趋势下,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开放证券市场。

【参考文献】

[1]吴世农,潘越.香港红筹股、H股与内地股市的协整关系和引导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5,2(2):190-199

[2]刘昕.“信息不对称与H股折价关系的定量研究”,2004,财经研究

[3]康静.H股投资机会显现[R].北京:北京证券研究发展中心,2002

篇(7)

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头寸有限,后续效应有待观察

次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场美国房贷市场次级抵押信贷偿付危机,其核心在于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西方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盲目追求高收益。虽然东亚的金融机构尚缺乏能力参与次贷相关金融产品的开发,但是面对次贷相关资产的高收益,东亚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抵挡不住这种诱惑,购买并持有了一定头寸的次贷相关资产。但东亚金融机构涉及次贷相关资产的头寸十分有限,且主要是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以持有头寸最多的中国银行为例,其持有的次贷相关资产约占其资本的17%,且大部分是评级为AA级以上的资产,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11月的最新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经济报告(East Asia&Pacific Update)的估计,中行的损失可能为其资本的1%,但是随着次贷危机的持续发酵尤其是近期次贷危机影响再次深入扩大,这样的损失估计可能显得略为保守。原因在于:

其一,虽然次贷危机的最初影响是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资产价格的下跌,但是任何机构甚至是西方开发此类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都不能准确预估此类资产下跌的程度,最近贝尔斯登破产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这就意味着,在投资者避险情绪浓重、全球信贷紧缩以及信用评级机构下调评级推波助澜的情况下,这些次贷资产不能实现交易而最终变得一文不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相关金融机构的前景仍不乐观。

其二,在次贷危机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面临资产价值下跌风险不仅仅局限于次贷资产,从直接相关的优质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到一般意义上的股票债券都面临着价值下跌的风险,而且目前这已经成为现实。因此,从这一角度考虑,次贷危机对东亚金融机构的影响范围与金额将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以及当前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情况,笔者认为次贷危机对东亚金融机构的影响不会局限于我们已知的金融机构与金额。更为严重的是,虽然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努力提高直接融资尤其是债券融资的比重,但是商业银行体系仍然是部分东亚国家国内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一旦东亚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金融机构

在次贷危机中遭受严重损失以至于动摇了国内民众的信心,那么东亚各国的实体经济也将面临严重的冲击。

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2006年以来,东亚各国(除日本以外)的宏观经济均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金融市场空前繁荣,各种资产价格出现了大幅的增长。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东亚各国的金融市场仍不改上涨之势,这一点也一度成为东亚经济与美国经济“分离”(decoupling)的又一理由。然而,如果深入考察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与东亚的资金流动情况,可以发现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东亚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分离”而是有了更深入的融合,这一点至少在金融市场的层面上是成立的,而且也为最近东亚金融市场的波动所证明。

从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初现端倪以来,全球市场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抛售。就前两次而言,每次抛售过后亚洲在经历资金净流出后马上出现资金净流入;而在2007年11月抛售后,亚洲一直处于资金净流出状态。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亚洲金融市场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危机的初期亚洲新兴市场可能是全球资金的避风港,但是随着危机的深入发展,全球信贷紧缩状况不断恶化,包括东亚经济在内的全球经济面临增长放缓,资金必然会从东亚流出。这两个方面都说明了东亚经济至少东亚金融市场与美国没有“分离”,二者表面上短暂的“分离”只是全球资金在危机尚未扩散时将东亚市场作为避风港。

总之,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由此也带来了东亚资金流动的波动,相应也导致东亚金融市场的动荡。目前,随着次贷危机效应的持续发酵,全球信贷紧缩状况持续恶化,这种资金流动已经由流入转为单向流出。这一方面导致东亚一定程度上面临信贷紧缩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会刺破东亚地区部分国家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存在的资产泡沫。虽然在东亚金融危机10年后,东亚地区的外债余额远远低于10年前的水平,东亚地区各国的外汇储备较之10年前也有大幅增加,但是我们对于这种资金单向流出而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破灭的问题依然应保持高度警惕。

宏观经济:出口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增大

虽然目前各方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未来的走势尚存争议,但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深入,美国经济将至少面临放缓的局面。因为美国经济是由消费主导的,私人部门消费占其GDP的70%以上,次贷危机及其引起的信贷紧缩的直接影响就是美国居民财富的减少以及消费信贷可获得性的降低。因此美国经济增长肯定会受消费的拖累,而目前争论的焦点仅仅是其他部门能够多大程度抵消这种负面影响。另外,伴随着次贷危机效应向全球扩散,美国经济放缓对欧洲、日本两大经济体的拖累也已经开始显现,2008年全球经济也将由此面临减速的风险,IMF为此也调低了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

东亚各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较大,而这其中对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出口占据了较大的比重。面临美国经济放缓甚至陷入衰退、欧洲和日本两大经济体受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放缓影响增长乏力的局面,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次贷危机将会对东亚各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目前这种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参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美国对大部分东亚国家的进口率在2007年7月后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下滑,比如中国更是从7月前的两位数增长降低到7月后的不到8%,部分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随着次贷危机效应的深入、美国经济放缓对其他两大经济体影响效应的展开以及美元见底后东亚各国货币对其他非美元货币开始升值,这种出口增速的下滑将会扩展到对其他两大经济体的出口。另外,考虑到东亚各国的内部贸易很大一部分是零部件与原料的贸易,使用这些零部件和原料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最终消费市场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因此次贷危机对东亚出口的实际影响更大。此外,由于出口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次贷危机对东亚出口的影响将会通过这些渠道向其他部门传递。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2007年9月的亚洲经济展望,在两种不同的模拟情况下亚洲经济都将受次贷危机拖累。在第一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长放缓1个百分点并持续两年,亚洲经济增长在这两年内将会放缓0.45和0.75个百分点;在第二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长放缓1个百分点并持续两年,同时美元对除港币以外的亚洲货币贬值10%,那么亚洲经济增长将在这两年内分别放缓2个百分点。

另外,就近期而言,次贷危机对东亚实体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上。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入发展,全球金融市场都进入下行通道,而且美元资产还面临着美元大幅贬值的汇率风险,大量资金涌入石油及大宗商品市场,不断推高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投机因素基本主导了这段时间以来的石油及大宗商品走势。东亚经济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石油及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地位,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走高可能加大东亚地区目前已经存在的通胀压力。当然,这仅仅是就近期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而言,投资因素不可能长期主导市场走势,而且全球流动性紧缩的状况也在恶化。就中期而言,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放缓必然会拖累东亚经济,全球经济将面临增长放慢,从而导致全球对石油及大宗商品的需求必然趋于下降,这也必然会在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有所反映,从而有利于降低东亚地区的通胀压力。

篇(8)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向信贷评级不高的中低收入阶层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机构通常将这种评级不高的抵押贷款资产进行打包处理,形成一种特殊的金融衍生产品即次级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机构。美国的次贷大致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但到90年代中期开始加速发展。根据美联储2004年统计,1994年~2003年,次贷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25%,是抵押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业务。此次次贷危机主要是由于美国利率逐渐升高、房价不断下跌、商业银行放松放贷条件、资产证券化,以及美国长期低储蓄率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这次危机的波及面很广,对欧盟和部分亚洲国家都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仍然加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宏观经济的调控压力,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

由于我国资本项下并不是完全可兑换的,资本不能随意进出中国金融市场,因此“资本防火墙”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在此次次贷危机中负面影响较小。但是,我国直接投资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面临一些损失。有报道指出,我国有6家大型商业银行在次级债券危机中可能损失49亿元,之后中国银行公开表示,次级债券的投资规模估计在100至250亿元之间,按照下跌15%计算,账面值的影响在15至37.5亿元之间。

另外,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心理影响和示范效应。内地股市在次贷危机中出现高位调整。由于我国内地股市对外资开放程度尽管有限,但与港股联动性在加强。香港股市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传导至内地A股市场。同时,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由于国际上商品期货价格关联度较高,美次贷危机打击了国外的商品期货市场,我国商品期货各交易品种也延续了盘跌的趋势。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中美两国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并且两国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深,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一旦美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2001年~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长率与美国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2。相关研究表明,在人民币升值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国2008年经济增速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我国出口量仅会增长13.1%,比2007年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

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出口集中在机电产品、鞋类、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中低价产品,其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在经济不景气和居民收入下降时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降反升。同时,美国经济放缓后,美国公司增加业务外包的可能性上升,有利于我国增加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但也要看到,美国经济一旦下滑,中美贸易面临的非经济因素干扰会大大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加大,贸易摩擦将会升温,贸易环境可能严重恶化。随着美元持续贬值,来自欧盟和其他地区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我国2008年的出口贸易不容乐观,但仍有发展的空间。

三、次贷危机将使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剧,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美国经济一旦出现下滑,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资本市场撤离,寻求更为安全和盈利性的投资场所。从目前看,除商品市场外,中国很可能是这些短期资本最理想的投资场所。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并且中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而欧盟、日本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与美国关联度较大,一旦美国经济衰退,这些国家的资产市场很可能随之下跌。同时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因此,今年国际资本市场的调整有可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使中国面对更多的热钱冲击和资产泡沫化风险。

除了流动性过剩加剧因素之外,美元贬值继续推动全球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扬,造成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并最终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由此看来,中国已经存在的通胀压力将有增无减。

四、宏观调控难度增加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经过连续加息之后,在面对通胀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未来仍有继续加息的必要;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美联储连续降息后,未来仍有继续降息的可能。两国利差的缩小严重挤压了中国央行通过利率手段控制热钱流入的空间,也加大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难度。此外,如果美国经济下滑导致中国出口下降,将有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循环,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国内结构调整的难度。

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应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所警示。我国商业银行应审慎经营放贷业务,提高风险意识。同时,要根据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和我国银行的实际,选择重点资产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此次次贷危机已表明,并非所有的贷款业务都适合资产证券化。另外,我国中央银行还应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执行有效的金融监管,才能避免类似的危机在我国出现。

参考文献:

[1]闻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与启示[J].资本市场,2007(4):24~17

[2]甄炳禧: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J].亚非纵横,2008(2):12~18

篇(9)

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投资基金大范围破产以及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同时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萌芽,一直到2007年8月基准利率连续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引爆了次贷危机,危机全面爆发并席卷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此次次贷危机起源于信贷危机, 先是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传递, 然后传导至实体经济并逐渐向全球蔓延。

一、经济学角度看次贷危机成因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

美国次贷危机生成的大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金融业的放松管制与自由化。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放开金融管制。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以来,美国通过修订法律,不断放宽金融行业的限制,鼓励和推进金融创新和自由化。大量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工具将RMBS的泡沫不断吹大,直到不断的加息刺破了这个巨大的泡沫,而此时其积累的能量已经达到摧毁整个市场。

(二)金融创新和监管缺位

在美国,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流通债券再证券化,使抵押贷款的结构更加复杂化。金融机构在购买MBS 形成的资产池后, 再进行下一步的证券化操作进而形成CDOs,之后再由评级公司对其进行评级,不断形成新的衍生品。叠加的的衍生品使风险不断加大,杠杆率也加大。一旦出现按揭贷款违约时, 这必然导致基础资产池恶化,此时各类衍生品面临的风险则会更大。

(三)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扭曲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双重的角色,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这必然导致其无法保持客观、中立。普通投资者主要根据评级公司的信用等级来判断投资的风险,然而在次贷危机中,评级公司却积极的参与到债务抵押债券的打包过程中。在自己的评级模型中与投资银行一起评估债务抵押债券,这无异于自吹自擂。

但是,评级公司对抵押贷款的债务抵押债券的评级收费是其他类评级的3倍,这为评级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扩大风险的催化剂角色。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启示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十分明显的转嫁和放大风险的功能。资产证券化在不断增强市场流动性和为单一金融机构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将更多的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基础串联在一起,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链条反应,将基础抵押品市场的信用风险迅速扩散到衍生品市场,从而快速波及到贷款抵押机构、衍生品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等各个相关机构。

因此,我国银行在开发和参与任何结构性金融产品前, 必须深刻理解定价模型背后的各种参数及其对潜在风险报酬的影响, 绝不轻易涉足自己银行风险尽职团队都不理解的产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其相关产品虽然可以对冲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对于银行和监管机构而言,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是核心。

(二)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启示

房地产业的不良发展会导致金融业的危机,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极大的破坏,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启示我们,控制房地产市场贷款质量审核以及房地产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当务之是急需建立一套有效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才是房地产回归居住的本质,才能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青,俞颖.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影响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09,(08)

[2]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4)

[3]赵虎林.论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4]史健忠.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J].上海金融,2008,(09)

篇(10)

一、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财政政策的新变化

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有了新变化。2007年年中开始,美国国内空房率不断攀升,随后即爆发了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为应对危机,美联储从2007年9月18日开始连续降息,从5.25%降至2008年10月31日的1%,降至50年来最低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持续蔓延,逐渐波及到美国实体经济,致使美国经济下行,开始衰退。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开始回落;全球经济形势正处于由上升期转入下行期的关键调整阶段,国际经济形势整体不容乐观。

各种不利因素是催生中国此次政策组合出台的直接原因,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标志着中国”双稳健”政策搭配的2009年3月30日落幕。可以说本次政策组合是在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国前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动态延续,但相较之前所实施政策组合,本次的政策战略眼光更长远,迈出了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一步。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本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整达到保增长的目标并不难,然而,是否可以从根本上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尚难定论。

二、次贷危机背景下财政特点及效果预期

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财政政策新特点及效果预期此次的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点与十年前基本一致,尽管有些政策属于“新瓶装老酒”,但力度要大很多,而且出现了几点明显的不同:首先突出强调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对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关注程度更高;明确强调了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最后强调节能减排,促进环保和资源合理利用。

这体现出政府对导致内需长期不足的深层次矛盾把握更加准确,通过采取提高广大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政策,同时辅之以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各项社会事业的完善以及环境的改善。

三、在落实财政政策政策中需注意的问题

1.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起初效应是这次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是上次财政政策中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本轮的国债重点使用领域,应该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私营企业能够分享这块蛋糕,一个更强大的中国需要私营企业的经济活力,一个更具有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民营企业的能极大增强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应而本轮的财政支出应该更多的考虑到提高民企的总体实力。

2.产能过剩

本次的积极财政政策应当警惕这一现象,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业有可能借助四万亿的振兴计划死灰复燃,在国家发改委去年年底公布的数据中,”十一五”前两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38%,仅完成规划目标的26.9%;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32%和22%。中国原本计划到2010年时,单位 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将相当艰巨。显然,在未来三年内,地方与中央将在保增长与节能减排上进行新一轮的较量。

国家应该从根源上作好项目审批,从宏观和长远角度出发,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避免再次以资源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GDP的提高。

3.投资体制

投资体制改革虽然已经有了一定成效,很多审批项目改为审核和备案制,但是大的格局仍未明显改变。各地方政府”跑部钱进”的思维模式没有转变,发改委门庭若市的场景依旧。这种投资体制若不彻底转变,势必会影响财政资金的统一安排和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很容易造成资源分布不均、项目重复建设、资金大量浪费。要做到尽可能减少本次以及未来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寻租和浪费现象,投资体制仍需完善。

4.地方政府

涉及地方政府的主要有两点需要格外重视:一方面,出于对GDP的追捧、对政绩的热衷,地方政府长久以来都对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重化工项目格外青睐,而对于民生方面的投资则十分有限。这种政绩观往往催生了扶摇直上的数字GDP,而普通民众的生活改善程度却十分有限,长此以往中国经济可能永远无法摆脱对投资和资源的过度依赖,不久的将来必然会穷途末路;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尤甚。以2007年财政部安排的35亿用于中西部地区廉租房的补贴为例,这笔补贴无法按时落实就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相关配套工作和资金无法到位造成的。因此,尽管本次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突出强调了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扭转地方政府的政绩观、消除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因素带来的制约,进而确保政策的落实效果,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蔡海东:《南方周末》,2009年3月5日

篇(11)

在今年2月初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副行长的林毅夫,给担忧中国经济受到次贷危机影响的人群发出了乐观的信号:次贷危机对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商品以中低档的消费品为主,其收入弹性低;其他发达国家的出口商品以高档消费品为主,其收入弹性高。因此,对比发达国家,中国出口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较小。如果美国经济真的走向萧条,也不会逆转中国经济中长期向好的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为了减轻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低通胀率,目前正采取措施避免美元继续贬值。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和欧元的升值压力减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从2005年7月开始的汇率政策压力。放缓人民币升值进程,将为中国的出口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在日益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上,国际资本总是自然地从低增长、低收益地区移向高增长、高收益地区,这是资本市场的规律。未来亚洲特别是中国将成为投资首选市场,这是次贷危机中的一个“中国机会”,大力吸纳国际资本的机遇正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