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起步较晚,尤其是在与市场经济并行模式下,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经济价值体现并不显著,对高教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相对处于弱化地位。纵观社会环境、大学教学主体以及创业教育的实际现状,我们发现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方向偏差,需要全社会合力,构建万众创业环境,促进高校教育活动向市场经济靠拢。
一、高校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衔接问题
1.万众创业尚未形成有利的社会影响。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视自主创业为读书人谋求生计之下策,以出仕从政报效邦国方为上等的儒学观念,在人们的价值观中根深蒂固。因此,很多大学生以出国深造、进入政界、科研界或者考取公务员为光耀门楣之举,高校求学期间的个人志向沿袭传统,对于当今社会、国家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未纳入考虑范畴。其次,宏观层面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律规制,在制定和实施上未形成有效影响力,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之间缺少有效的实现途径和保障体系。此外,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机构不完善,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创业教育的经济价值不能显著体现。
2.创业教育未体现出市场经济导向。高校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教育主体活动应以市场经济发展运行及其客观规律为依托,进行策略性的知识体系、课程设置调整,从目前高校教育体系来看,与市场经济并行的就业教育、??业教育中,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未得到明确体现。首先,在教材上表现为过于偏重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关市场经济的内容停留在理论知识研究上,很多学科对此更是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市场经济的阐释、应用均倾向于理论化、书本化,缺少鲜活的案例和比对分析。其次,创业教育中的市场经济认知部分,内容设置较为肤浅,未触及根本,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内在竞争机制,讲得过于笼统,使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无法形成全面的、生动的了解,从而削弱了创业教育的经济效能。
3.创业教育脱离了市场需求。创业是一项具体的、具有实践性质的经济活动,在此之前,高校教育注重知识性、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深度教育,人才的技能培育和能力转化相对薄弱。在万众创业背景下,创业活动的第一步就是立项,创业立项决定着创业的方向,并对创业过程的顺利与否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经济活动缺少了解,因此,在立项上普遍存在着盲目心理,大多数人会选择听取家人意见,或者涌向热门投资行业进行创业,忽略了市场的考察和调研,未能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在立项选择上很容易出现脱离市场经济主体需求的片面、盲目现象,致创业难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规划。
二、构建高校教育的经济发展方向
1.多方合力,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高等教育人才进行自主创业,构筑高品质创业体系,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可行性路径。以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富强、经济强盛的民族复兴梦,从本质上说,离不开经济实体的大范围创新、大幅度增加知识含量,以及高新产业的迅速崛起,高校教育鼓励自主创业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大学生群体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高素质人才投身创业领域对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旧有观念成见,在意识层面形成万众创业的认识。其次,国家宏观政策、法律规制以及地方政策的扶持规划,都应体现出鼓励高素质人才自主创业的政策氛围,政府部门需完善服务体系,制定相应的创业扶持、优惠政制,为创业行为提供宏观调控上的支持。
2.结合市场经济,改进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应与市场经济密切结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经济知识,对市场经济有相对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市场经济进行专业分析,并将相关知识融进教学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展规律,为创业行为储备必要的经济基础知识。高校教育在提供创业指导时,应使创业活动与市场内部运行机制相契合,尊重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增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教学内容,增设实践环节和调研环节,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熟知市场经济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凸现创业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促进教育经济发展。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实际,突出创业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现实性,使高校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性、适用性增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157-03
一、大学生开拓自主创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新科技革命成果不断涌现,我国经济发展已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为就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由于我国大学生数量不断地增加,从而就业的压力也在攀升,出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为谋生而找临时工作,而是积极研究和探讨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当代大学生要培养自强自立、立志自主创业的精神,积极开拓和创建自主创业渠道,这对大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自主创业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业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通过开创多种就业途径,对当前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自主创业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是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肯定,通过自主创业,选择自己理想的方向,保持冷静的思考方式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创业中不断探讨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有利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提高市场观念、价值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在自主创业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三)自主创业有利于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积极开拓进取。大学生力争自主创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顺应时展的要求。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丰功伟业和先贤们的创业之路,当代大学生已经从做一个稳定的职工的旧观念中摆脱出来,而是勇于面向市场,开拓进取,拼搏挑战,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探索出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事业,在不断积极开拓进取中,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四)自主创业有利于鼓励大学生走出一条从专业到实践再到自主创业之路。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大学生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努力创业,充分实现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
(五)自主创业有利于促进在校大学生勇敢地面对就业的挑战。创业难的现实,是对大学生选择职业的考验,使大学生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和扎实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迎接创业、就业的挑战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有利于大学生积极面对社会,努力寻求创业和就业机会和途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不要好高骛远,要求真务实,有的放矢地深入了解社会和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创业和就业方向要有准确的定位。
二、大学生创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走自主创业这条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头脑中设计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非常复杂具体的实际问题。因而,要研究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就业探讨出可借鉴的途径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创业可谓是困难重重,其原因不只是大学生自身,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现状密不可分。
(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大学生的创业带来更多的挑战,也使创业之路的定位具有不确定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贸易往来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随时都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2008年以来,经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性经济衰退,很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缩减甚至因市场无销路而倒闭,大量员工失业。社会服务行业也随之出现经营萧条现象,社会最热门的公务员招聘考试,应试人员拥挤不堪,一个职位几百人报名,有的甚至上千人竞争。对于就业难的如此现状,大学生创业之路的定位更加难以选择。
(二)大学生创业缺乏资金。资金是创业的经济基础和必要条件,资金缺乏和严重不足是制约创业的瓶颈,是大学生创业受阻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创业,大多是白手起家,资金的来源大部分都是几个合伙人集资或是家庭的一点小援助,而向社会贷款,又无抵押和偿还能力,其资金力量严重不足往往使创业的规划落空。
(三)大学生缺乏创业的知识和经验。虽然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思维,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学生自主创业显现出诸多的问题。最明显的是基本的社会经验不足,对创业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的认识阶段。在对市场的判断和理解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企业的经营能力上缺乏实践经验。而且在校学习的管理知识与实际相脱节,使创业步履艰难。
(四)各级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扶助力度薄弱。大学生的创业离不开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如低息贷款、自主创业免税、帮助提供自主创业途径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还是远远不够的。
(五)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和指导。面对高度竞争的21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的创业最大的障碍便是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信息,只凭大学生单纯的创业意识,想要完成创业的理想还是很难实现的。从大学生在校期间看,由于缺乏对就业知识的培训指导和系统的创业经验教育,使大学生毕业时思想仍比较单纯的停留在学生时代,创业和竞争的意识十分薄弱,有惧怕心理,影响主动开拓创业途径的信心。
三、大学生开拓自主创业之路的策略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是建立新型劳动就业体制的核心。对大学生就业和开拓自主创业途径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在理论上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和开拓自主创业的思路,在实践上也出现了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范。世界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已有许多企业的经济开始复苏,但就业形势仍异常严峻,因而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策略提出几点思考。
(一)必须科学确定自主创业的方向而不能盲目随波逐流。大学生创业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是什么,其根本原则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而当代大学生的优势在于富有敏锐的思维和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在资金、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又显现出明显的不足。因此,科学确定自主创业方向更为重要,只有确立明确的自主创业方向,才能把创业的设计落到实处。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里面,对校外社会环境了解欠缺,很容易冲动,感情用事,盲目地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譬如当
前流行的网上创业,就有一些大学生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条件,是否有优势,盲目地进人网络行业中。当今网络确实是市场经济的延续,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网络行业的具体情况了解甚少,对诱人的购物买卖,网络行业中的欺诈违法行为,如何辨别和应对一无所知。因而,自主创业定位必须了解与所要选择创业相关的市场信息,选择从事某一行业,要事先对这个行业作全面的了解和调研,掌握确凿资料数据后方能定位,使创业方向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大学生创业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敢于拼搏的勇气。大学生创业是从零开始的,要融入社会走自主创业的路可谓是万般艰难,挫折肯定是在所难免的。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敢于拼搏的勇气。由于社会经验和能力不足,创业初期都要经历一个较为痛苦的时期,其中挫折和失败时常发生,当预期目标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甚至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于大学生的打击不言而喻。所以,当面对失败的打击时,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认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再次尝试,树立敢于追求、敢为人先的必胜信念,创业才有成功的预期。更不可忽视的是必须解决“眼高手低”现象,凡事要务实量力而行。
(三)善于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大学生的创业离不开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面对形形的社会问题和当今大学生的创业热潮,我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例如注册资金、各类社会保险、小额贷款担保优惠、各种税费减免等等。因此大学生的创业要着眼于政府相关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进一步利用这些政策,充分的整合社会资源来为自己创业创造便利条件。
一、清醒认识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是同学们理性择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但目前看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仍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与城市化建设,而城市化建设必然带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样一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就更大了。虽然我们人口多,需要就业的人员多,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冲击,因为我们毕竟是高素质人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不缺人,缺的是人才!而更大的冲击来自与什么?就业机制的不完善!
第二,就业机制有待完善。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与市场脱轨,高校专业的设置不注意与市场的结合。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所以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致使不少行业没有人可用。
第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大学生本身就业准备不足和盲目性、被动性,有调查显示,在沿海发达城市,有4成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在中西部地区,则有6成毕业生缺少对选择职业生涯的周全考虑,“工作报酬”成为大多数学生就业时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参数。还有很多优秀生虚荣心很强,自我认识不清,总认为既然自己各方面都最出色,所找的工作也应该是同学中最好的,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要么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二、理性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句俗语形象的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境,人们应该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和适应之道。同样的道理,大学生择业也应该根据当前就业形势、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正确的择业趋向。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估计就业困难程度,理性的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第一,择业理性化
择业理性化就是指,择业时,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看到优势和劣势、现实和可能,要权衡得失利弊,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择业理性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摒弃自我精英观念。 中国 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因于精英观念。他说: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 农村 的教育、卫生、农业 现代 化服务、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学生。
2.摒弃“一业定终身”的观念。一个人的职业方向由自己的秉持的理想和所做的努力决定,但也很容易受到生存的 政治 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而有的大学毕业生抱着就业要专业对口,坚持非理想岗位不去等一业定终身的思想,坐失了很多就业机会。事实证明,很多人在会在一生中主动或者被动的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取得成功。
第二,大学生就业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党和国家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强调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尊重,但是重视个人利益是有边界的,决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因为我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来说,个人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的需要、国家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国家重视 农村 的 教育 、卫生、农业 现代 化服务、城镇化建设,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把自己的职业需求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与问题
进入21 世纪以后,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数据统计,高校毕业生2016 年已经达到765万人。2017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不多,学生参与度不高。大学生在学校创新能力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培训相对匮乏,对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掌握知之甚少。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开展活动逐渐增加,科技创新创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覆盖面相对较低,受到资金或人力的制约。其次,政府硬件资源投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矛盾。为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政府全面落实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税收优惠办法,搭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从多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然而,由于高校方面缺少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专业创新创业师资严重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无法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导致多数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面缺乏认识,创新自主性不强、意识薄弱。
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难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一毕业就有可能面临着失业的危险。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创新创业,可以让大学生实现就业,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职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至关重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就业创业技能、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不怕失败的探索精神,进而促使学生注重自身基本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毕业后,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毕业生,去创办自己的企业或者公司,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参与,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技能和创业价值观与态度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高,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
(一)强化创业教育实效,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理念
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应以强化教育实效为核心任务。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要加强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创新创业指导师资应该具有充足的热情、创新观念和丰富的创业实践知识,掌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授技能。其次,要有计划地邀请成功企业家、资深创业者深入高校开设系列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催生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三是要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有体系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让学生形成对创新与创业的基本认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形成科学的创业知识结构,确定科学的可行创业目标。
(二)完善创业咨询内容,帮助大学生增长创业知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还可以提供“软服务”,即咨询性帮扶服务,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分析,可行性分析等肃清大学生创业中的顾虑和主观障碍。防止因缺乏认识和相关分析技能等造成的创业动机受挫。另外,平台还可与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生涯决策辅导、创业模拟训练等服务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熟悉创新和创业,不再将大学生创业看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促进校内外、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相结合,成立创业导师、创业咨询专家和创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三个层次的创业咨询专家团队及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创业咨询活动。
(三)提高项目孵化成效,帮助大学生激发创业潜能
促进创业项目成功孵化是大W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工作的内在要求。要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人才聚合优势,有效发挥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筹协调功能。一方面促进以团队的形式传承既有优势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高新技术项目的储备。通过创新赛事和创业项目孵化的相互渗透,锻炼科技团队,扩大技术积累,增强了市场嗅觉,为创新创业的一站式服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参考文献: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当我们在为这些成就而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尤其是在经济价值观方面,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金钱至上等观念充斥在学生的周围,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了当务之急。
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基础
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教育包括经济理论教育、经济形势教育以及经济政策的教育。作为今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肩负着艰巨的使命。而经济价值观的培养就是为了大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经济知识,学会利用自己学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指导今后的经济活动,对经济形势能够产生正确的判断,从而在大的社会形势下能够及时的认清事实,作出准确的方向判断。大学生的身心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诱惑,作出错误的行为,因此思想上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经济价值观可以促进大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经济活动中坚持应有的态度,决不能为了获取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作为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以来指导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带领劳动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优秀的文化遗产。经济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本应促进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脚步过快,使得文化建设的步伐没有跟上来,加之人们对经济的过度追求,金钱至上等思想正在腐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的中国人民。若要防止腐朽落后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关键之处就在于加强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正确看待事物,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快文化建设的脚步,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
2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经济价值观的途径
(一)强化大学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育,通过老师在课堂中的传授可以确保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但是当前大学生的课堂教育主要注重的是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的教育,相对而言,思想教育方面比较匮乏,从而使得大学生难以接收到全面的经济价值观的教育。课堂习题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大学应当深化课堂体系的改革,增设经济理论教育、政策教育以及形势教育等。在课堂建设当中既要学习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同时也要开设一系列的思想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思想上的引导,用正确的经济价值观武装头脑,实现大学生教育体系的完善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善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的教育。
(二)利用新媒体强化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和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不断增多,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其中也夹杂着一些落后思想。在这些落后思想的影响下,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网络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应当充分的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净化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能够接收到健康向上的思想,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了更好的利用新媒体,学校应当通过微信、微博等客户端,不断的向学生传送关于经济方面的理论知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思想教育相关的信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素养,接受健康的教育从而促进经济价值观的建设。
(三)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学校过分的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的作用,理论只有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指导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行使,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并从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养,经济价值观的培养是在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既需要充足的理论支持,同时也需要实践的积累,当前的经济建设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向完善,大学生们亲自在实践中体验到经济建设当中的实际情况,能够强化思想上的认识,促进正确的经济价值观的形成,并为今后的实践提供思想指导。
3 结语
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价值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在经济建设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实现中华民族经济的伟大崛起,因此大学生应当正确的看待这一问题,形成正确的经济价值观,相信在社会各方的努力之下,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
参考文献: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政府提出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发展新常态阶段。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首先要从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新常态,而要理解新常态及新一轮的战略部署,则需要正本清源。新常态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在就业领域,也存在就业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服务业就业人数上升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46.6%,还有持续上升趋势。新常态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呈现出递增趋势,长期来看,服务业所吸纳的就业人员也会持续增加,成为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的突出特点。
(二)创新和创业成为就业的新突破口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关键因素。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简政放权政策的实施,融资难、审批手续繁琐等长期困扰创业者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创业者有了更为宽松的创新和创业环境,这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巨大的作用。
(三)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主要的失业类型表现为供需不平衡的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大学生供大于求,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社会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现大量岗位空缺,大学生也不能适应新兴岗位的就业要求,导致大学生失业率的上升。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分析
(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分析
1.毕业生流向与地区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是每年毕业生最期望就业的地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优秀、高层次的人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西部地区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现在正值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的时机,急需大量优秀、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有毕业生问津,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2.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脱节。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应聘大学生最看重的学术素质标准中,表达及演讲能力占比最高,约占56.85%。其次是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外语水平,这反映了目前企业更需要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工作人员。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们越发的感觉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偏弱,使得人际关系成为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校培养模式多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造成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在沟通和交流中存有一定障碍。
3.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幅度过快。过快的大学扩招,使市场出现了高校人才供应大于需求的现象。最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2014年的高校毕业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更是达到了749万,加上历年来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近千万。目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而毕业生的增长远大于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竞争一个职位,得到了工作的就解决了个人需求,而竞争失败的又去竞争其他岗位,总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失业人数久居高峰。
(二)大学生自身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多扎堆选择朝阳产业。毕业生简历扎堆在IT、环保、能源、信息产业等朝阳产业,传统医药、制造、加工行业遇冷。从百度指数2013年12月毕业生搜索最热门公司来看,TOP20大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两大行业,然后就是IT、信息、电子等行业。人才自我追求导致朝阳产业就业人数严重过剩,而传统产业面临人才枯竭,存在较大用人缺口。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合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3.信息不足导致求职渠道较窄。在我们进行的求职渠道选择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选择“招聘会”这种形式,只有很少的人期望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求职,求职渠道的选择上比较狭窄,这显然是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极不相称的。诚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各种虚假信息,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大部分正规网站及其他媒体上的信息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大学生求职应该积极采用各种手段,开发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高校层面
1.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就业意识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的看法;择业意识指人们自己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期望。职业意识是一个人未来择业的目标,也是个人发展的理想,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对于择业的盲目性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作出具体的计划。另外学校应该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和人才市场动态通过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介出去,加强宣传,以便于学生在就业意向上作出适当调整。
2.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专业调整应着眼于社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继续加强外语,国际业务方面内容的课程教学。其次,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需要充分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传授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和检验知识的方法相结合,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有关创造知识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要努力改变学生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倾向,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的兴趣。
3.与社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企业实训。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就业的主要困难。因而在大学期间学校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并将实训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考量的主要标准,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就业打下基础。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个人定位。积极的心态造就积极的人生,一个人的就业心态对其成功就业是有很大影响的,自信带来成功,自卑招致失败。学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合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积极乐观地面对就业,从容地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层面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以及课余时间,加强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进行有针对性地能力提升。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会使自己的人生更顺利。
2.对自我能力素质有明确的定位。大学生应对自己的能力素质有明确的认识,结合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放宽就业区域和行业范围,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避免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主动承担艰苦的工作,加强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放宽就业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4.树立从等待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的就业观。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自主创业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勇敢的去迎接这一新的挑战,努力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努力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另外,大学生还要正确对待自主创业的成功和失败,要树立信心,争取成功。
参考文献
[1]白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3.5.
[2]胡莹月.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
[3]王颖.中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
[4]邵际珍.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
[5]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就业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上个世纪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多种特殊优待和政策照顾,对当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行毕业分配制度,而用人单位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少数民族人口优待任务,也乐于接收少数民族大学生。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和推行,我国政府转变了大学生就业政策,强调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对求职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不再拥有政策上的优越性,因此,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帮助其提高各项技能,有效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解决当务之急的必要手段。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即career planning,指的是对所担任的职务及工作内容、对自我成长与事业发展所进行的持续性、系统性的长期计划。对于各大高校的学生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得越早越好,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督促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增强对自身优势与缺陷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其确立人生目标和未来努力方向,有利于实现最终理想;使高校学子充分认识到自身状况与职业理想间的差距,树立发愤图强的决心;有助于大学生提升专项技能和综合素养,增强其信心和劳动市场竞争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教育仍然相对落后,大部分的就业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位于偏远地区甚至国境边疆,许多居民长期脱离与外部环境的接触,在此环境中成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很难保证不受到某些落后观念的影响,无法做到与当代先进理念的完全接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比较狭隘,认为职业生涯的规划仅仅包含就业、择业两方面,完全没有听说过职业倾向测评、网上职业课程、网络职业辅导等现代职业生涯规划手段。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选择方向十分不平衡,发展意向为毕业后直接就业和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人数各占一半,而选择创业的几乎为零。经国内教育学家分析,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四年的本科学习成果和自身的素质、能力并不是信心十足,走向就业市场实属无奈,因此就更谈不上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而大多数选择考研的学生也是因为畏惧当前艰难的就业形势,出于逃避或者随大流的心理继续留校学习。事实上,在目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优待政策,鼓励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积极创业,发展地方经济。但受制于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环境和传统思维方式,绝大多数大学生错过了依靠自身力量和本领创造财富的大好机会。
三、如何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落后的教育培训团队,许多教师自身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更不用提向学生教授职业生涯规划。少数民族地区各大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培养,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开始培训课程,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利用学校社会资源,聘请有关方面专家,指导教师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和了解,且可以直接面向学生授课,将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职业规划理念传授给师生。
国内有好多高校有少数民族班,教学时间一般为五年(含预科班),当地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五年时间,制定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计划,自始至终将此项教育工作有效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在学习初期,各高校要将师资力量着重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根基,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做充分准备。从大三开始,学校应在学生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其提高对自身能力、素质特点及当前经济市场环境的了解,指导其逐步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大学四、五年级时,学生可通过各种社会及校园渠道,开展实习、实践和调研活动,进一步增加对劳动市场和职业方向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学校应广泛、全面开设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课程,充分调动校内、校外的各种优秀师资力量,在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高其就业比率和就业质量。
少数民族地区各大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当前市场氛围、学生成长环境充分的重视,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课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市场环境中,劳动市场的发展也是瞬息万变,如果缺乏对目前形势的清晰认识,则会造成对自身竞争力和周围环境的判断失误,导致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各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使其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因其特殊的成长环境而具有与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不同的特征、特点。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位于我国远离中原、沿海的地区,有些甚至在靠近国境的边疆区域,地形特点复杂,许多地区被高原、盆地、草原、森林等覆盖,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生产力较为低下,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城市,与外界缺乏沟通。在此环境中成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长期无法与现代先进思想和理念接触,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严重不足,仍保留了大部分传统观念与小农经济思想,更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的认识。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不能盲目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概念,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尊重其风俗习惯,根据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工作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是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管理,是促进各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迎果,代芳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素质拓展具体模式初探.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106-107,112.
[2] 刘利英.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 高俊山.关于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科教导刊,2013,(6):167,174.
由于受传统德育工作模式的束缚,主要偏向于学生的规范性建设,忽视了学生创新性以及个性化的培养,不能适应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各个高校要积极发挥德育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其专业技能以及道德品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现今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
1.1识别能力与判断能力不足
根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现今大学生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强烈,民族尊严和荣誉感也较为浓厚,政治思想上进步快,但由于受当前时代各种思想潮流的不断碰撞以及干扰,大学生识别能力与判断能力差,思维方式简单,辨证能力有待提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上能力严重不足,做事情往往出现偏激的现象,整体文明素质较低。例如在诸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诚信问题尤为严重,推荐时虚报材料,伪造课程成绩以及相关等级考试证书,虚构在校期间任职情况,在面试中诚信缺失,对自身能力夸夸其谈,随意毁约。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
1.2价值取向容易受外在因素影响
伴随着当前教育的不断变革,各个高校合并以及扩招等现象为校园内部正常秩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的一些功利色彩阻碍了当今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在个人奋斗与人际交往中,一些相对主义以及实用主义蔓延,导致当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冲击。例如在某些高校内,由于大学生各种攀比思想突出,出现的盗窃案件严重,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3自我化思想与理想化思想浓厚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尤其是自我化思想与理想化思想浓厚。由于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愿望强烈,急功近利,理想主义思维惯性强,陶醉在自我的世界中,思想视野不够开阔,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现象严重,在社会不断变革的环境中,理想化色彩浓厚,导致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面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
2.德育教育在现今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德育教育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外部德育环境,二是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德育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目标、规划及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们拜金、自私自利等思想蔓延,道德水平缺失,德育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德育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的必备条件
正确认识自我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要求大学生要全面认识自身的特点以及长处,同时也是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以及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德育教育,利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完善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发展。其次,德育教育受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关键因素,不断发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身,不自暴自弃,力争上游,完善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认识价值。
2.2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并行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保障
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今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想使大学生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必须要强化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并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强烈,各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蔓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德育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业务素质,尤其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满足各种精神需求,在各种德育教育组织活动中,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活学习态度。
2.3德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由于受传统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社会价值观的束缚,加上新时期各种思潮交流之间不断的碰撞,现阶段的价值体系存在很多弊端,在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同时,由于大学生处在一个躁动的时期,对社会认识不足,思想上未完全成熟,心理动态呈现多变趋势,更阻碍了大学生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这种不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各个高校要不断强化德育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4德育教育是构建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人格的必要条件
人格作为大学生尊严、名誉以及价值的总和,包括思想、情感以及行为,不断加强德育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教育变革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同时个人意识较强。基于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各个高校不断强化德育教育,构建校园隐性教育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讲,这种校园文化实现了学习气氛、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的和谐统一,在无形中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文化价值产生共鸣。积极利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正确价值观引入大学校园中,使大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理性认识当代社会经济与政治形势,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使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德育教育,提高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萍,任晓蛟.基于境界论德育哲学的大学生自我修养意识培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首先,要了解农村、农民的特点,学会与农民相处并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开展农村工作,就要学会与农民打交道,适应农民的生活方式,接触村民,培养和村民的感情。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坚决不能只待在办公室,要多走进村民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倾听他们的心声,体验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难处,真心实意和农民交朋友,然后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要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群众的尊重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农民农村的生活,才能在农村工作中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融入农村、农民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一名大学生村官应有的的文化素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放弃“学习”这一给自己充电的行为,因为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不断加强学习,在实际锻炼中求进取,在实践中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作为
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需要随时关注国家惠民政策,尤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动向、新角度。我们的工作只有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的新鲜血液,如果
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知识都不了解,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在村开展工作。只有通过实践和学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并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展农业生产。学习掌握农业知识,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农业构架,了解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例如:主导产业、主要生产方式、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等,只有充分了解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要做到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尽快掌握必备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进而按照农村农民生产需求,建议指导农民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及时掌握农业科学发展的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再次,要兢兢业业,做好基础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每件小事情。作为一名村支书助理,不仅是执行上级命令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应该是一名“管理人员”。管理村委会工作包括农村各项基础工作资料的建档;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事务的决策过程,在这些决策过程中监督程序是否完备,虽无决策权但有建议权,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归档;采用适合农民的方式对中央政策、科普知识、计算机、法律基础知识、新技术等进行宣传、推广;协助村两委做好日常的村政事务管理工作等。以上这些看似平凡、繁琐的工作,正是大学生村官应该做好的最本职的工作。正因为平凡,所以要用心去做,要善于从中发现可“创新”的点,寻求灵活的工作方式,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因为工作没有大小之分,不论大事小事,都需要我们抱着“事无巨细,惟有用心”的态度。我们应该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踏踏实实地去做好、做细、做精的习惯,这样在开展农村工作过程中我们才能有所收获。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投入工作,努力实践,锻炼自己,完善自我。放低要求,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虚心好学,积累经验,用行动证明,用事实说话,到那时你会觉得路其实就在脚下。
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改革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推行使得高等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掌握方法和钻研技术,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但现阶段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差,这极不利于我国竞争力的提高,并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研事业的需要,我国正在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投入,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与创业指导课程,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1.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含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把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相结合而得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一种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其主要观点有:对新生成想法及所需资源进行整合并以此进行探求与鉴别的能力;对新成立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批判思维和远见的能力。总而言之,创业教育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2.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依据,对其教育效果的评价也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等。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关知识的积累,并把创新创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根据市场变化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课现状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与经济发展程度、人才需求模式及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当创业在社会中广泛流行时,高校才把创新创业教育引进课堂。1999年,清华大学首次举办了高校创新创业竞赛,之后各大高校也纷纷效仿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到2012年,创新创业竞赛的参与者扩展到教育部门,这增强了创业教育的权威性,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全国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正在逐步开展,但还有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关键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不雄厚,教师教育水平不专业;无实训基地,教学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离不开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开设要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相符。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改革措施
1.明确课程指导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的理论指导、实务分析和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核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基础是创业理论指导,它对创业进行分析和探究。创业实务分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创业的程序进行实务分析与研究,对创业过程中的经验、素养及商业机会等进行总结概括。创业实践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与实务研究,而是把这些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对理论和实务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改革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创业的能力,使之把理论付诸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掌握市场动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经济的发展。
2.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课程改革提供支撑
课程的优劣与教师的水平息息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开设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指导经验,以使创业指导的质量水平得到保证。高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对其进行岗前培训、骨干研修、课程轮训等,同时可让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找出不足之处,使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的质量得到保证,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并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力量。
3.改变学生片面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许多学生对创新创业指导课的认识比较片面,大多数大学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未能投入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因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上,教师不仅要传授与创业有关的知识,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需要加强学生的意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可邀请高年级学生分享学习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发掘自己的优势,找到与自身实际相符的职业,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此提高自身能力和自我素养。
4.改变教育理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高校应尽快改变教育理念,与国家发展趋势相适应,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投入。首先,可以成立机制保障机构,设立应用型人才培育中心,制订相关制度和方案鼓励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同时,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对课程教学质量水平进行评估。还要加大物质保障,提高对教师培养和课堂经费的投入,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以此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设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时展潮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改革需要明确课程指导核心,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改变教育理念,改变学生片面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让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造思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开展,能为我国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使我国逐步向创新型国家转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创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5):261-261,262.
[2]刘景宏.基于高职学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80-181.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自主创业主要受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往往基于西方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经验。因此,结合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风
这有利于为大学建立良好的校风和学习氛围。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它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加深对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专注于企业研究和未来。一方面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发展人才,同时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
(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开展创业能力培养时,首先要进行创新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实际操作培训中形成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个性素质,在创业时把握企业市场发展趋势。同时,它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当高校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时,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当前的市场竞争力,营造竞争意识,积极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企业创业竞争力,激发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推动中国创新型企业人才的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创新发展
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态度仍追求“铁饭碗”这样的体制工作,而非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这样的情况持续发展极易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缺乏新鲜血液,创新动力不足。当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后,有利于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认知,从而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新的认识,对自身的就业道路产生改观;有利于鼓励更多大学生进入自主创业的行列,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帮助了其他毕业生的就业;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结构往利好方向转型。
三、现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因素
大学生必须为自主创业做好准备,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对业务发展市场的充分理解。同时,大学生在决定开办自己的企业时,应该为创业失败做好准备。他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抗压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经验,在创业时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增加创业成功的机会。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受到宠爱,很难独立生活。同时,处于大学阶段的他们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眼光与经验不足,抗压能力弱。
(二)学校因素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大多数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他们不仅没有办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还会导致大学生对创业培训失去兴趣,无法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理解自主创业的重要性,这使得大学生无法顺利进行自主创业。与此同时,中国大多数大学的课程设置也不合理。没有激发学生在课程中创造新思路,难以形成创新人才,降低大学生的成功率。
(三)社会因素
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如果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很高的认同度,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就会大大提高。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持怀疑态度,难以鼓励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相反,它对大学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当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时,不仅繁琐,而且难以鼓励和教育大学生,这对大学生的创业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应该改变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避免对学生创业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能力弱,这与大学生自身的自我意思薄弱,高校教育缺失,社会环境复杂等方面脱不开关系。因此,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提升个人心理能力素质
大学生创业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自己的心理。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很难面对创业的失败,这将导致大学生停留在创业能力的初级阶段,这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大学生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明确创业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更高的就业水平,以安慰心理,并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增强创业知识,强化意志和品格的培养,以求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面对个体自主创业的困难时能有强烈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二)发挥高校创业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