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采购管理控制的重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企业的采购物流管理是为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正常运行的一种行为,是企业采购活动整体为对象而发生的协调、组织、计划与管理控制行为[1],企业的采购物流管理是企业在实现生产和物资供应协调方面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正常运营,因此本文将对企业采购物流管理及成本的控制方法做以下探讨。
1采购物流与采购物流管理
在企业生产行为活动中,物流活动是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的总称,采购物流包括企业从供应商那里购买物资到实现生产活动的过程。以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供应商的角度来看,采购物流都是企业物流的重要起点,是企业物流管理的主要环节,总之采购是企业经济利润的关键,是产品质量、品牌质量和生产环节的重要保障[2]。因此,企业采购物流的良性循环必须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科学系统地制订采购物流管理的规章制度[3],全面合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运行成本,进而有效地控制企业的一切成本开销。采购管理最终是以确保企业生产物资供应为目标的,所以采购管理应该具备:(1)确保物资质量的前提下,价格降低,选择价格低廉、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合作。(2)良好的采购管理是降低成本有效方法,采购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是对整个物流费用能否降低,物流经营效率能否提高,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本能否合理配置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现将采购管理基本内容制图如图1。
2采购物流管理分析
根据艾文,王冠博[4]研究分析,我国现阶段物资采购总成本占企业总的售额的60%以上,由此可知我国目前企业中采购物流成本的控制是一项非常棘手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运营总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直接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营中经济利润的控制,对企业适应市场竞争能力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综合国内外成功的采购物流管理经验来看,采购物流管理分为制造行业企业内部业务整合、企业社区建立和从供货物资到销售终端所有环节协同的三个阶段。目前,我国采购物流管理仍处于初始阶段,本土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整体能力不够,部分企业虽然很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质量但是采购物流管理方面流程和机制都不健全,我国企业在采购物流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采购人员责任不明确、专业素质较低、缺乏考评制度、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不稳定等,这些因素造成了企业采购物流成本加大、物资浪费现象严重和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等现象。
3采购物流成本控制措施
3.1规范采购物流管理方法
采购物流应该向着专业化、智能化、责任明确化和中心集成化方向发展,将企业采购能力集中化,使其在采购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采购物流的职能可以使企业对内行政职能发生改变,企业相关管理者应对其详细了解并明确制定出管理办法,给企业的发展以正确的导向,采购物流的专业化和智能化是对从事采购的相关人员提出的要求,采购人员不经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对现代企业智能化管理有一定的掌握,不仅熟练应用计划指标的预算法、定额法等专业方法还要熟练使用计算机、英语、法律常识等专业知识。
3.2制订采购物流绩效评估办法
在采购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制订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办法是十分必要的,绩效评估办法可以有效提升成本控制水平,结合本年度企业人事考核管理办法来对企业采购物流人员实行绩效评估办法,是采购物流管理人员从根本上提高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明确成本控制的侧重点,很多企业的绩效评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购物流人员在物资的管理与储存、采购预算、采购计划制定和采购合同保管方面均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3维护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重要因素,在选择供应商时应该考虑有良好信誉、同行口碑较好的供应商,原材料的质量决定了企业产品的质量,供应商能否提供持续稳定的原材料非常重要[5]。另外,供应商所在地是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运输成本也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企业应该选择3-4家长期稳定的供应商,定期对其原料来源、原料质量进行实地考察,以保证企业生产持续有效的进行。总之,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国目前阶段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对采购物流成本的控制,已经意识到了采购物流成本的控制可以直接的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利润,为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行并且在同行业中利于不败之地,采购物流成本控制就必须要彻底、全面、认真地贯彻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江喜,陶京.采购物流管理及成本控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1):275.
[2]林默默,陈曦.药企采购物流管理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20):234~236.
[3]付丽娟,许艳.采购物流管理及成本控制方法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8):237.
近10年,一些国际流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陆续引进到中国的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中,现代项目管理也倍受各方关注。项目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采购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对保证项目的圆满完成意义重大。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配件、服务和其他物质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项目采购是指工程项目设备、材料采购业务的总称,是从系统外部获得项目建设所需的设备、物资及与之相关服务的完整采办过程。为实现项目采购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和协调工作,就是项目的采购管理。它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一、石油化工工程项目采购的特点
1.采购资金占用大。石油化工工程项目采购总价值占项目总投资的比重大,一般采购总价值占总项目资金比例为60~70%。
2.采购工作时间跨度大。与普通项目不同,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采购工作时间跨度很大,一般从项目初期的方案设计一直持续到设备安装调试投产。
3.采购供货周期长。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采购周期通常包括设计联络期、订货期、设备制造期、运输期和通关提货期。石油化工工程项目需要采购的大型设备和大宗材料大部分都是为项目定制的,普遍供货周期比较长。
4.采购管理制约因素多。石油化工工程项目普遍施工地点都远离业主和承包商的公司总部,而且地理位置一般都比较偏远,有些项目甚至在国外的偏远地区。
二、石油化工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
采购管理涉及到项目实施中工期、成本、质量和安全四大控制过程,材料、设备采购的不及时,不能按期到货就会拖延工期影响整个计划进度,导致增加成本。在石油项目采购管理成本控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根据不同项目或各项目工作承包的特点,充分考虑成本控制、设计和施工等因素确定项目管理模式,从而确定项目采购模式,便于采购成本控制。
2.实施项目采购预算制。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3.供应商的优化选择和管理。项目供应商一旦选错,将给项目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特别慎重。
4.充分利用好项目组织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5.强化合同执行中的成本控制。在合同执行阶段合理利用第三方的资源参与项目采购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项目采购管理成本。
三、确定项目采购模式
根据不同石油化工工程项目或不同项目工作承包设计深度、技术复杂程度、工期长短和工程量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一种有效的合同方式,从而在整体上结合业主节约投资。常见的项目采购模式主要有EPC总包模式、EP+C模式和E+PC模式三种。在EPC总包模式下,工程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全面负责,最终向业主提交一个满足使用功能的项目。业主一般只对项目的整个过程实施监督,采购也是由业主的采办部门监督承包商进行。在此模式下,可通过多项目采购协议及统一的项目采购策略降低投资。多项目采购协议是业主就一种商品(设备/材料)的唯一供应商。EPC总包从项目采购的角度出发,有利于采购人员与设计施工单位的协调沟通、对控制材料采购有利,可大大降低工程余料。在EP+C模式下,由业主选定两家承包商,一家负责设计与采购,另一家负责施工,业主负责促进承包商之间的合作,以符合降低项目总投资的目标。项目的设计与采购由一家承包商负责,必然会促使该承包商在设计阶段就能够使设备材料的概算尽可能满足工程技术方面的要求,又可有效地从设计源头上控制工程材料预算。在E+PC模式下,由业主选定两家承包商,一家负责设计,另一家负责采购与施工。业主与各承包商之间存在沟通协调,整个项目材料由采购与施工总承包商统一购入,在内部质量管理比较科学的施工企业,这对控制质量有了基础把握。对于一个大型的工程项目,因为工程进度和施工中对专业水平的具体要求,一个项目由施工与采购总承包商承包后可能分包给更多的分包商,根据业主的采购决策制定出最佳经济批量,可以明显降低采购成本。
四、制定合理采购预算制定
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但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而且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地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五、石油化工行业采购管理的特点
石油化工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采购生产物资、设备仪器等组织过程和形式上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总体概括有如下几个特征:
1.采购物资地理因素影响较大。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施工作业地点通常都是在偏远山区或者是国外区域。具有地域性和空间距离长的特点,采购过程中受到的制约比较大。
2.采购时间较长。石油化工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涉及到的仪器设备较多,安装调试过程也较复杂,一般从项目计划初始到最后安装调试投产,中间的时间夸大,周期时间长。
3.采购资金大。在石油化工行业,仪器设备、生产物资较多,并且价值较高,采购中消耗的资金较多,并且对于整个项目而言,设备等生产物资占据极大的一部分,相对来讲,资金金额较大甚至巨大。
4.供货周期跨度大。由于地理因素等影响和制约,在采购过程中,通常是专为项目定制仪器设备。这样就需要相关设备设计、制造、调试、运输等过程,时间跨度大,供货周期时间长。
六、采购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的流程
在采购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采购管理流程,依据相关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和采购业务的良好运行。
采购管理涉及到整个项目过程中的成本、施工工期、施工质量和项目安全几个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具体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步骤:
实施项目分类控制,实现项目控制优化。
1.针对不同项目的和不同的业务承包商的特点,采用合理的项目采购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成本控制。
2.制定实施合同中成本管理控制。合同是进行交易和项目合作的重要保障文件,通过制定合理的合同,并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可以大大的降低采购管理中的各项成本。
3.制定项目资金预算,约束资金使用。对项目制定合理的预算和使用制度,能保障在实施过程中资金的使用规范和使用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优化控制。
4.确定合适的供应商,完善供应链条。选择合适的饿供应商能极大的提高项目进度,而选择错误的供应商则有可能延迟项目预期甚至项目质量不过关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七、强化合同执行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成本,应该关注的是整个项目采购流程中的成本降低,是对采购总成本的控制,合同的执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点主要有催交、检验和物流三方面。催交工作主要是督促供应商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提供技术文件和材料,以满足工程设计和现场施工安装的要求。催交工作的要点是要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控制和保证措施,确保进度按计划进行。设备和材料的检验是合同执行过程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检验工作是否严格把关,直接关系到设备和材料的质量,甚至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石油化工工程项目检验工作一般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检验,即接收检验。当设备相对简单且供货商的供货情况良好时,只需检验设备外观不存在损伤,就可直接现场接收。二级检验,即发货前最终检验。当设备相对比较复杂,现场修复有一定困难时,在设备制造完毕,包装发运之前,要委派检验人员前往制造厂对设备外观及所有规定的记录及技术文件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即可发货,否则整改合格后才可发运。三级检验,即有限检验。对结构复杂、要求严格的设备,制造厂应在设备制造到达预先规定的停止点时,通知项目组或项目组委托或认可的第三方派出检验人员前往监督检查,合格后才可进行下道工序。四级检验,即驻厂检验。对一些制造难度较大,工期要求较紧的重要设备,项目组委派检验师驻厂,对设备或材料制造的全过程进行监制。催交和检验工作持续时间长,工作繁冗,需要配备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职人员。而为了降低项目管理成本,现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在搭建组织机构时都要控制项目组的规模,控制管理人员数量,单靠项目组自身的能力很难适应项目对设备和材料催交和检验的要求。因此,可以在合同执行中选用第三方催交、提供检验机构检验的方式,在项目组的监管下,开展催交检验工作。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业主采购管理中,物流是狭义上的物流,主要涉及货物和材料合同的执行。具体包括运输、仓储、进口设备办理、进口审批、报关、退货、暂时进口后返出的货物和运出境外保修货物的出口等。将项目采购管理中物流业务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模式进行,只要项目组合理选择第三方合作伙伴,加强监管,就能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项目的物流业务。
根据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采购的现状分析,结合项目采购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成本构成及控制方法,针对中石化项目采购现状,提出目前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不足。文中提出成本控制节点、重点控制环节、国际采购成本构成及对应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措施。在控制节点中指出了控制关键点——控制物资供应计划、控制价格成本、控制运输成本、控制采购管理成本、控制检验成本、控制存储成本、控制时间成本、控制缺货成本等重点并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随着近年来中石化积极调整内部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具有全球一流工艺、一流设备的大型工程项目,经常进行国际采购。在分析国际采购的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采购管理中对供应商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继而总结归纳了中石化对供应商的管理原则、准入程序、考核标准等内容。文中提出企业的采购不再是对实物的采购,而是对供应商管理的过程。尤其在中石化工程项目的国际采购中,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能够有效规避转移汇率风险、减少资金占压、控制资金风险、保障交货期、降低出差费用、减少库存成本、控制采购管理费用等,从而能够实现有效降低国际采购总成本。并通过天津精华石化公司FFS膜包装项目作为实例论证了供应商管理在采购成本控制中的有效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的控制可以极大的降低石油化工行业的成本,实现成本优化控制。对于石油化工行业因为其周期长、资金大、质量要求高,更具有不可忽略的经济意义。采购者在采购过程中,采用细化管理方式,合理采用成本控制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整个项目的成本,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八、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项目管理、采购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采购在工程项目中的角色已经从单纯的支持服务发展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采购管理也发展成为成本控制和促进项目效应最大化的关键环节之一。石油化工工程项目投资大、周期长、环境负责等特点,更要求对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合理控制成本。采购管理者只要抓住石油化工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就能有效地降低采购管理成本,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率,保证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基本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公立医院(以下简称医院)管理暴露出了越来越多体制上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医院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院采购机制是目前医院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采购机制的改革是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医院自身生存能力、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必然要求。
一、医院采购管理机制改革的意义
首先,医院采购机制的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医院自身生存能力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医院每年的采购总额约占收入总额的60%以上,如果除去财政补助,那么每年的采购总额约占收入总额的70%左右。
其次,医院采购机制的改革是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的要求。目前我国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已成为一大社会顽疾。在降低医疗费用的大趋势下,要求医院必须从采购环节入手,开源节流,降低采购价格和成本,在保障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再次,医院采购机制的改革是反商业贿赂的要求。当前我国医院的采购机制很不完善,普遍漏洞较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2006年全球腐败年度报告》指出,各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公共支出由于腐败而造成的损失一般占公共卫生支出的5%。防范医药购销领域的贿赂行为已成为治理商业贿赂的重点之一。
二、医院采购管理机制的现状
(一)医院采购管理机构和人员安排
由于医疗系统本身的特殊性,目前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的采购职能根据物品的属性大致归属于总务、设备、药剂等部门。目前我国公立医院采购团队通常都由非专业采购人员组成,专业水平、谈判能力、综合素质低,无法适应当前医院采购工作的需要。在职业道德方面,采购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从事医院库房会计岗位的人员学历也普遍偏低。
(二)医院采购预算机制
在我国,医院属于事业性单位,其预算的制定受政府财政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指导、管理和控制。医院的年度预算基本上是按照财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编报,预算不能反映医院下一年度资本性支出、经营及财务的真实情况。作为医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预算也只是根据历史数字的匡算,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医院采购决策机制
物品采购计划由各库管按照历史数据,预测出物品消耗量,数据的来源主要依靠各库管主观经验来估计。通常,药品按照门诊和住院用量来决定,医疗耗材按照各病房的预计耗用量,办公消耗性物资按照各部门的实际需求来采购。对于科室临时需求的,一般按照各部门的申请采购。设备的采购根据科室业务提出要求,设备部门批准后报请主管领导或院办公会批准后采购。
(四)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制度
随着各地卫生系统集中采购功能的不断深化,绝大部分省市的卫生行政部门对其所管辖医院实行了药品统一集中招标采购,非集中招标药品一般经医院药事委员会集中评审后采取议标等方式确定供应商。对药品、器械、设备等物品的供应商,绝大部分医院尚未进行管理或者实质性的管理,即便已经开始管理的医院,由于物品采购部门的不集中、评价标准不统一,很难保证评价的公平性,也无法对供应商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五)医院采购内部控制与监督
公立医院的采购管理工作形式上比较完整,但从各医院的实践来看,剔除医院自身的特性外,其制度仍然无法达到内部控制的要求,多数情况下采购管理部门拥有采购计划的制定与审批、采购、验收、库房管理与发放、付款计划的制定等一系列权力,不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医院普遍缺乏对采购主管部门和采购活动的监督,即使有一定的监控机制,基本上也都是事后监督,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不能行之有效地保护医院的经济利益。
三、公立医院现有采购机制的弊端及其产生原因
(一)医院采购职能部门设置不合理导致管理混乱、采购效率低下
我国多数公立医疗机构物品采购的权力分散在多个部门,属于主体分散的采购方式,不利于医院领导层的统一控制和决策。各部门的采购职能没有予以科学、合理的界定,导致采购范围交叉,必然不利于采购资金总额的控制,引起采购管理的混乱。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加大了采购资金占用量和医院运营成本
当前公立医院普遍没有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因而也就没有科学的年度采购预算,项目采购也不例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缺失,导致物品的消耗没有控制指标,消耗性支出没有目标成本,一切均按实际耗用量采购,采购的随意性较大,因而也就无法控制采购成本。没有依据,那么采购什么,采购多少就不能得到合理的控制。
(三)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容易滋生商业贿赂现象
由于采购主管部门通常都掌管着医院采购计划的制定和审批、物品的采购与验收、管理与发放等权力,采购渠道不公开,采购方式不透明,缺少内部约束机制,极易滋生一些腐败行为。医院大约占有90%左右的药品、医疗耗材、医疗设备的市场购买力,按照市场流通的法则,其获得的物品采购价格必然会低于市场零售价,但事实是医院的实际采购价格往往高于市场。
(四)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采购流程不合理,采购风险失控
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执行不力、管理不善,必然会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如在物品试用方面,多数医院的管理就比较混乱。一些医院为加强采购工作,实行招标采购,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暗箱操作严重,公开招标流于形式,采购风险有增无减。
四、改革医院采购机制的建议
本文认为,医院必须整合所有采购资源,重新规划,成立集中的专职采购部门,采用集约化采购管理模式,统一事权,集中采购。集约化采购模式是采购管理的内在要求,其优点:一是有利于集中管理供应商;二是便于实行对采购资金的统一管理;三是有利于实现采购预算控制,做到合理采购;四是便于与兄弟医院的集中采购部门建立联合采购机制,形成规模采购效应。具体来讲,应在以下方面作出改进。
(一)改革现有的采购管理组织
成立集中采购部门是医院进行采购管理、节约采购成本的关键,也是实现医院成本管理目标和宗旨的必要手段。为了降低采购价格,整合采购资源,公立医院应尽快成立科学、高效的集中采购机构,构建科学的医药物流供应链,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同时,要成立采购决策部门和采购监督部门,统一行使医院重大采购决策和采购监督职能。如成立采购管理委员会和采购监督委员会。
(二)构建网络化采购预算管理模式
通过提高医院决策者、管理层对预算的认知程度,建立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以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专职部门以及预算责任网络为医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目标利润进行预测,审查、研究、协调各种预算事项。实行预算责任单位与预算专职部门相互监控的方式,使它们直接具有内在的相互牵制作用。预算专职部门应直接隶属于预算管理委员会,以确保预算机制的有效运作。
(三)建立健全各项采购管理制度
为确保采购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保持采购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成立集中采购部门的同时,必须明确采购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按照科学、合理的采购流程,建立健全与采购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既要达到监控的目的,又要保证流程合理、有效,从而提高采购效率。此外,还必须尽快建立评价供应商的制度和标准,建立供应商的电子档案,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四)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
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大大降低采购风险,有效预防不良采购行为和商业贿赂现象。在采购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对采购价格、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数量、供应商的控制。因此要建立采购计划权、价格控制权、市场采购权、质量验收权、资金结算权相分离的内控机制。在库房管理部、综合采购部和财务部门之间形成“管计划不管采购,管采购不管结算”的制约机制,实现对采购订单信息流、实物流和资金流的全流程跟踪,增强采购透明度。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通过预算、请购、订购、招标、合同、验收、结算等环节来严格加以控制。此外,为加强物资核算工作,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委派制。
(五)引入“适时制管理(JIT)”模式
采用适时制管理,即只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量,采购需要的物品,零存货是JIT的最高目标。JIT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在提高整个供应链对需求的响应时间、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实行按需及时供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医院的采购管理应引进“适时制管理(JIT)”模式,加强医院存货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加强采购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
为了提高采购员拒腐防变的能力,防止其走向犯罪的道路,首先要打造一支责任心强、职业道德良好、谈判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采购团队,然后定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按期进行岗位轮换。
(七)加快开发网络采购系统
不断优化物品采购流程,适时开发网络采购系统,实现采购业务的网络化运作,确保采购活动公开、公正和公平,加大控制力度,提高交易透明度,减少流通环节,提高采购效率。如适时采用网上竞价(E-Biding)系统,通过充分竞争的环境,把价格和服务的底线推到循环竞争的极限。
公立医院采购机制的改革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使其沿着制度化、标准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实现采购活动的阳光作业。
【参考文献】
[1] 严伯荣.加强医院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J].中国卫生资源,2005(4).
[2] 马金华,徐东梅.JIT存货管理与传统存货管理的对比分析[J].物流技术,2004(8).
[3] 朱宇,王景军.新疆公立医院采购支出与付款内部控制研究[J].新疆财经,2009(5).
[4] 倪树业.医院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设想[J].卫生经济研究,2005(1).
[5] 张兆恩,汤海燕.医院采购活动控制的方法[J].卫生经济研究,2004,23(12).
1 影响物资采购成本的因素
目前,学术界对采购成本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采购成本的内涵和外延还缺乏准确的描述和界定,按传统定义法,将采购成本定义为“采购物料过程中的购买、包装、装卸、运输、存储等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采购成本的构成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特征,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有:
1.1 采购价格因素
采购价格是企业成本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控制采购价格是控制采购成本高低的决定因素。
1.2 采购数量因素
开发企业内部资源,降低采购量满足需用量,同时采用经济批量的采购方式是影响采购成本的重要因素。
1.3 采购物资的质量标准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及时、准确掌握物资的市场信息,选择适合的质量标准、性价比,国产替代进口等物资,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1.4 物资的运送方式因素
以最短的里程,最低的费用和最短的时间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完成物资在空间的转移是影响采购成本的重要因素。
1.5 物品储备方式因素
先进科学的物资储备方式对节约人力和运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6 采购策略因素
发电企业的分散采购,不利于发挥规模优势,根据物资的性质,应合理制定采购策略、管理模式,科学的采购策略、管理模式是影响采购成本的重要管理因素。
1.7 员工的素质因素
良好的采购工作,是保证准时供应,有效控制采购成本的关键因素。而这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丰富经验的物资管理员工。
2 物资采购流程控制分析
物资采购流程管理的优与劣关系到整个发电企业采购成本管理的成败,对物资采购流程的控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2.1 计划管理环节
计划管理是物资供应工作的起点。发电生产需要的物资是在先利用现有库存量和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后,不足的部分才向市场购买。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二个量的控制:
2.1.1 物资需要量。物资需要量是发电企业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而需要的物资数量,是物资需求计划编制的基础。需求计划需经专业技术部门结合消耗定额、修旧利废、自制加工、积压改造等审核物资需求数量;预算管理部门审核材料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2.1.2 物资采购量。物资采购量是在物资需要量的基础上,结合自有库存、联合储备库存、回收复用而确定的。物资采购量由物资管理人员审核控制。
计划管理环节还应按采购管理权限控制,逐级上报审批,并按物资分类采购管理策略分级实施控制。
2.2 采购方式的控制
集团化发电企业推行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管理模式。采购方式一般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直接采购、总包配送、网络采购等,选择何种采购方式由实施集中管理的单位根据物资分类、标的大小统一控制确定。采用公开、公正、有效的采购方式,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2.3 供应商的选择控制
采购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物资采购控制的重要一环。为有效降低采购质量风险,合同执行风险,获取满意的服务,应在采购前开展供应商的评价,经审核合格的供应商方可进入采购程序。根据采购物资的重要程度,实施分级推荐、评审、绩效管理。
2.4 采购价格的控制
采购价格的确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是物资采购控制的重中之重。在确定采购价格时,应弱化采购人员与领导的个人行为,实行询价(或评标)与定价(或定标)相分离、采购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重要采购实行集体决策。按不同的采购方式,设定执行不同的控制程序。实行承办人制度,落实询价、定价、监督各自职责分工。
2.5 入库验收控制
验收是买卖交易中的重要环节,验收过程应由独立于计划、采购的人员来承担,根据采购单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独立地检验货物,特殊物资应委托专业管理机构进行验收。对于验收不合格的物资需办理退、换货。
2.6 仓储保管控制
仓库管理人员负责库存物资的存放、保管、保养,防止仓储损失,并会同财务人员定期进行库存盘点,确保帐、卡、物相符率达100%,防止出现盘亏。建立实施委托储备、联合储备、虚拟超市,降低自储规模,防止库存积压。
3 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的措施
3.1 科学制定物资采购管理策略
一个好的物资采购策略应当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合理界定采购物资属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对于买方市场可引入供应商竞争降低采购成本;对于卖方市场,应建立与承包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降低缺货风险。采购过程应注意减少供应链中间环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实现最大程度的价格优惠。实施物资分类采购管理,对大宗通用物资、共性物资具备打捆采购条件的,实行打捆采购;对资源紧缺、供货周期长、市场化程度低的重要物资,实行战略采购;对需求量大、需连续供应的物资,可实行长约采购。
3.2 严格采购计划审批
鼓励勤俭节约,对于修旧利废,回收复用制定奖励政策,以降低采购量。采购前应加强库存核查,避免重复采购。按管理权限严格执行需求计划、采购计划、招标计划的审批控制。各环节的流程审批,有利于降低人为因素对采购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
3.3 做好预算限额管理
预算管理是一种控制机制。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物资采购行为之前对物资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采购资金的一种理性规划。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确保采购资金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采购管理中资源调配,可有效控制采购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物资采购成本的目的。
3.4 经济合理地选择供应商
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物资供应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物资采购实施的质量。目前,主要通过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直接采购、采购五种方式选择供应商。五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可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通常采取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由此,对于大额、批量物资通常选用招标的方式确定供应商。招标管理应加强入围单位的资格审查,确保在同一标准平台上的公平竞争,实施供应商准入制度,同时应策划合理的评标办法,加强评标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评标质量,可有效的选择质高价优的供应商。对于采用非招标方式采购的,应做好质量、价格、交货期、付款、服务等比选后,确定供应商。采用采购模式的,应按采购协议实施对机构的采购管理控制。
3.5 强化监督机制
加强物资采购过程控制,避免个人专权和决策失误,有效执行采购策略和程序,应强化采购过程监督管理。监督管理部门应制定监督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实施从采购计划的制定开始,到采购物资的结算完毕全过程监督机制。把监督贯穿采购活动的全过程是确保采购管理行为规范和保护企业自身利益有效途径。
3.6 推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各大型发电集团已着手建立ERP管理系统,而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是其中的子模块之一。开展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可有利于实施物资的集中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固化管理流程,减少人为因素,确保刚性执行。加强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建立发电企业与供应商统一电子商务平台,由发电企业上传采购物资清单,供应商实行网络报价,管理系统自动按价格排序,增加了采购过程透明度,有效地引入了供应商竞争,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
3.7 物资采购全成本控制
在探讨物资采购管理中降低成本的问题时,应该确立物资采购全成本控制的概念。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整个物资采购过程中的成本降低,是对总成本的控制,而不是单一的针对采购物资的价格,要考虑相关方面的利益。单独降低某项成本而不顾及其他方面的利益,这种成本降低是不会体现在物资采购管理的效益之中的。
关键词: 采购;质量管理;对策
Key words: procurement;quality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019-03
0 引言
在管理体系文件中,所谓采购是指在产品研制过程中设计包括器材和产品在内的物资采购以及外协过程;而所谓的物资采购质量即采购方在实施物资采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若干方面的总和;采购质量管理作为整合采购流程以及提高采购效益的一种管理手段,是对物资采购实施的质量保证。
要想完成一项大型复杂产品的研究以及具有一定期限的批量产品的生产任务,除了不断的需要采购大量各种型号的材料、器件以及产品外,还需要对外部进行不断的大量的协作。由于高新产品的加工制造难度和复杂程度明显增大,加上我国很多科研院所尤其是竣工研究员所具有的而加工制造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对于物资采购任务而言,想要满足新时期武器装备的发展需要尤其是满足批量生产的紧迫任务变得越来越繁重。在采购管理工作中,采购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料使用部门能否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最终顾客能否购买企业的产品,这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因此,为了全面提升物资采购的质量以及提高组织经济的效益,除了正确认识采购质量管理的地位以及培养现代采购质量管理理念外,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采购质量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从而构建全新的采购质量管理体系。
1 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采购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制度研究,采购质量管理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由于制定的采购质量管理实施细则、采购机构议事规程和操作规程以及采购人员岗位职责等配套规章制度不符合实际,从而导致采购管理和运行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1.2 物资采购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关于物资采购质量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虽然已经具有一些成果,但是没有提出关于物资采购质量控制相关的数量分析,仍旧局限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说明问题的解决思路上,从而导致定性的分析结果不能够体现研究问题的精确性。此外,在采购质量控制相关指标量化取得的成果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指标,从而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因此,本文为了实现对物资采购的有效控制,在结合物资采购实际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物资采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 加强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物资采购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采购质量管理控制主要致力于使采购产品满足质量的要求。采购质量管理控制作为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整合和发挥核心能力,已经成为提升企业和新能量以及挖掘利润增长点的关键。目前,我国在采购质量控制的实践中对于采购质量控制流程、技术以及活动的系统性应用还比较薄弱,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能够针对企业的采购管理将全面质量管理涉及的质量控制技术和采购质量控制活动结合起来,也不能将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和采购闭环质量控制进行紧密的结合。因此,将采购的控制过程按照供应链管理和PDCA循环原理划分为四个阶段:
2.1.1 事前预防――采购策划阶段 制定采购过程的质量控制文件、供应商的选择策划、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评定以及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是此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
2.1.1.1 采购需求分析 首先,企业应当根据产品形成过程拥有的核心能力以及资源缺口情况分析采购需求。同时,为了保证采购过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根据研发和生产需要以及在对所需外购物资状况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采购需求予以确定,当然对采购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因素进行充分论证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次,为了保证整个采购活动能够有效地执行,必须对采购管理的流程和规范予以明确,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完善采购质量控制职能的人员、机构以及信息和设备等软硬件等资源。
2.1.1.2 采购重要性分级 我们在对采购进行重要性分级的时候最常采用的是ABC分类法,此类划分方法主要是依据产品质量特性、采购或项目对企业产品实现过程以及经营业务的影响程度进行的,即采购项目根据产品质量和经营业绩对其影响程度分为三类:关键类、重要类和一般类。
2.1.1.3 制定采购质量控制文件 首先,除了对规定选择、评价以及重新评价供应商的准则、内容和程序予以明确外,还需要明确企业相关部门的质量控制和协调的职责;其次,为了确保供应商能够完全理解这些要求,不仅要对采购项目的技术要求、监视和测量规程和适用范围进行规定外,还要求采购部门及时与供应商进行有效的沟通;最后,根据正式批准的采购文件协调采购过程从而确保采购文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1.1.4 供应商选择与管理策划 供应商在选择管理策略的时候会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情况,企业成立了供应商评价小组对供应商进行了分类,从而不仅确保提出的供应商选择策略适应企业或行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制定相应的实施步骤和规则。
2.1.1.5 供应商资格评定 主要包括四种方法:①为了评定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现场审核其质量管理体系;②对产品样品进行监视、测量和试验;③与其他用户的使用经验性比,对供应商产品的质量状况和信誉等进行调查后评定其顾客满意度;④与以往类似产品的交货质量情况以及交付后提供相关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力进行对比。
2.1.2 动态控制――采购质量管理实施阶段 确定供应商、合同评审以及对制造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协调是本阶段控制的重点。
2.1.2.1 确定采购计划 在确定采购计划的时候,除了确定所需采购的物资、设备清单以及购买顺序外,还要提供具体的采购时间表和各阶段的采购费用控制方案。为了形成明确的采购计划,可以采用关键路线法、网络分析法以及计划评审法或甘特图法对采购进度计划进行综合平衡。
2.1.2.2 确定供应商 企业根据采购计划首先应当在合格的供应商中针对每个采购项目筛选三家作为候选,不仅要向供应商询价,还要求供应商提供采购产品项目形成过程的流程图;然后组织相关部门对询价结构进行综合比较后最终确定供应商。
2.1.2.3 合同洽谈 在确定供应商的基础上进行合同洽谈以及双方认可和确认。在合同中不仅要明确供需双方的权利和责任,还应当将质量的要求作为洽谈的重点。包括:产品的标识、监视和测量记录以及可追溯性的要求;实施外部设计审核;对关键岗位人员资格的要求;质量保证协议;实施第二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关于包装运输以及发货和交货方式的要求;不合格品控制和处理以及解决争端的规定等。
2.1.2.4 合同评审 按照规定的程序,在正式签订合同之前都要对合同进行评审从而确保采购合同完整、准确、详细。除了质量、设计、工艺以及监视和测量等有关部门对合同中的技术协议、验收协议和质量保证协议进行适用性以及内容正确合理性审查外,还应当对合同中引用或借鉴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予以评审,此外,还要求确定合同的条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明确等。将评审通过的合同移交合同批准人审批后准备签约;否则,将继续围绕合同的内容进行洽谈。最后,如果现场的供应商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质量要求的时候需要重新确定供应商。
2.1.2.5 合同签约与变更评审 经过企业主观领导审批的采购合同可以委托相关部门与供应商签约,从而形成正式生效的采购合同。对于签订的合同如有变更需要进行协商解决,除了办理合同变更手续外还要对变更结果进行评审。
2.1.2.6 制造过程监督 企业为了保证采购和外包过程质量控制的完整性,应当按照合同的要求,在合同生效后规定的时间内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合同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供应商进行权益交涉。为了在采购项目的形成过程中更好地改进实施质量,不仅要对质量控制进行监控,还要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协调和帮助。
2.1.3 事后改进――采购质量管理检查阶段 进货监视和测量作为此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为了验证产品能否满足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付计划对采购的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首先,随着提交产品,供应商必须提供合格证、技术说明书以及质量检验证明等质量记录;其次,运用技术标准和规范确定进货监视和测量的范围,然后对于产品根据其重要程序、可行性以及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选择抽样检验或全检。
2.1.4 供应商动态管理质量控制 经常性评价和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是本阶段的重点。
2.1.4.1 保留与采购有关的质量记录 针对合格供应商目录、供应商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和认证资料、供应商综合能力评价结果以及生产条件重大变更记录、首批样品质量检测报告、过程监督结果和进货检验记录、重要质量问题记录等相关质量记录,企业除了予以保留外,还应当将其存入相应的供应商档案中。此外,还应当保存好各批产品的识别记录,为了在出现质量争端时予以追溯,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明确规定保存期限和借用手续。
2.1.4.2 经常性评价 对供应商进行经常性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即质量管理体系评价和产品质量评价。为了保证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适宜性和有效性,企业应当定期审核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评价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结果时,可以通过建立基于固有质量满足能力、交付准确即时性和服务准确即时性等方面评价指标的满意度评价模型。
2.1.4.3 供应商动态管理 在经常性评价的基础上,企业为了确定供应商在供应链关系中的层次级别,应当根据供应商绩效和采购项目的重要性定期对所有供应商进行动态分级管理。同时,在合格的的供应商名单中,对同类供应商进行优先级主次排序,应当重新对采购质量下降、信息反馈后纠正措施不力以及质量改进效果不明显的供应商进行资格评定。此外,对于发生较大质量问题或违反合同规定的供应商,应当采取书面形式通知处置结果。
2.2 建立物资采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此体系不仅是综合评价物资采购工作的依据和标准,更是综合反映各种质量属性的指标集。为了使建立的系统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和可修改性,可以进一步优化根据非序列多层次目标的准则建立的采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对于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的需要可以修改、添加以及补充相应的指标。物资采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采购要素和控制要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
2.2.1 产品质量指标 通过审查供应商的资质能够获取这类指标的相关数据,其主要包括物资的技术性能、价格水平、质量保证以及社会效用四方面。此外,对于该指标的考察主要从所购物资产品的性价和效用角度进行的。
①技术性能。此指标作为产品质量指标的基础,能够直接影响用户的满意度。②价格水平。价格水平作为物资采购部门进行市场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制定物资采购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③质量保证。在采购过程中,主要对供应商的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以及相关的质量认证材料进行审核。④社会效用。采购物资对用户单位、物资投入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产生的效用水平即物资的社会效用。它是采购部门长远发展以及提高部门信誉度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2.2.2 采购质量指标 该指标可以通过采购资金的运行状况和采购绩效的相关数据获得,此指标作为采购质量的效能指标,主要从宏观上考察了物资采购的适时性、集约性、统筹性以及采购实践的创新性。
①采购行为对物资流动产生的时间效应即为适时性,为了有效的提高采购适时性的核心内容,应当适时把握采购的时机。②对于集中对物资进行采购所获得的批量经济效益即为集约性。③在采购工作中,关于组织计划、协调以及控制等职能运行的整体效率即为统筹性。目前,整合采购工作流程已经成为提高采购统筹性的关键。④采购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采购工作经验的升华以及采购流程的再造,它已经成为促进采购工作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2.3 项目管理指标 以项目管理为基础划分该类指标,通过考察采购工作的各个阶段来对采购项目管理中包括的编制采购文件、抽检物资以及供应商的履约情况等控制窑顶进行评价。从采购实施过程和对供应商管理中能够获取该类指标的相关数据。
3 结束语
物资采购质量控制工作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立完善的采购质量控制体系以及物资采购综合评价体系,不仅可以科学化、规范化采购工作以及对采购资源和采购流程做出进一步整合,还能够提高采购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一、电力施工企业物资采购风险分析
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电力企业而言,在众多的管理领域中,物资采购管理是实现企业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主要管理内容的第一环。物资采购不仅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也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它往往又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容易出现暗箱操作、、收受回扣等不法现象;也容易造成积压浪费。
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人为、经济和自然风险等意外情况。具体说来,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供货不及时、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采购风险就是由于采购运作过程中因管理缺陷、运作失当以及外部事件等不确定性的因素导致采购失败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这种风险具有隐秘性、突发性和连锁性等特点,是变迁中的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具体包括如下表现: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电力施工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受到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包括:
(1)施工过程中所使用各种物资价格的波动。这种波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通货膨胀的水平等等,也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风险。
(2)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有些电力施工企业涉及从国外采购物资,汇率的波动也会给企业带来影响。
采购质量风险。一是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从而导致加工的产品未达到质量标准,或给用户造成经济、人身安全、声誉等方面的损害;一是因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有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制造加工与交货期,降低企业信誉和产品竞争力。
技术进步风险。一是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制造的产品发生贬值,从而出现无形损耗甚至遭到淘汰,导致原来采购原材料的积压或者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而造成损失;二是由于新项目开发周期缩短,如变电站保护系统更新周期愈来愈短,刚刚购进了大批系统设备,但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所采购的设备使用效率低下或已经被淘汰。
采购计划风险。市场需求经常发生变动,会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没有科学的采购计划管理技术,导致采购与目标发生较大的偏离风险。
合同风险:一是指合同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盲目签约;合同行为不正当,卖方为了改变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往往采取一系列不正当手段;给予虚假优惠,以某些好处为诱饵公开兜售假冒伪劣产品;合同日常管理混乱,无据可查。一是指合同造假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他人订立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签订空头合同,而供货方本身是“皮包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谋利,而所需的物资则无法保证;供应商设置的合同陷阱,如供应商无故中止合同,违反合同规定等可能性及造成损失。
验收风险。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在品种规格上不符合规定要求;在价格上发生变化等等。
存量风险。一是采购量不能及时供应生产的需要,造成生产中断、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二是物资过多,造成积压,大量资金投资于库存中,失去了资金的机会利润,形成存储损耗风险。三是物资采购时对市场行情估计不准,盲目进货,造成价格风险。
责任风险。许多风险归根到底是一种人为风险,例如责任风险。例如,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未能把好合同关,造成合同纠纷。或是因采购人员收受回扣、谋取私利等行为,使企业的利益蒙受损失。
二、加强电力施工企业采购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及不断降低产品成本的要求。国内电力施工行业也是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大部分省份均有自己的施工队伍,而每年装机容量有限,表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为了拿到更多项目,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时往往需要不断降低成本以降低报价。
降低成本主要有两条基本途径,要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要么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采购价格。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解决如何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问题,但是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挖掘是有限度的;而采购过程由于随着市场环境在变,所以在采购过程中的降低成本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这就要求企业首先从内部管理上寻找一种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的方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进一步加强企业采购管理规范性的要求。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企业的采购行为增加了难度,对采购物资的价格、质量、信誉等方面企业必须加以对比慎重选择,这必然要求企业要切实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另外如果没有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加以规范及监督,当今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可能会产生、腐败等坏风气,会使企业蒙受严重的损失。
形成物资采购管理风险的客观环境的要求。电力施工企业的物资一方面必须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还要满足电网建设工程的进度要求,然而时间跨度较长的招标采购过程及各种内外部因素增加了较多的风险隐患。
(1)外部环境的形成。市场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供应商,其产品质量可靠、服务完善,希望能够通过规范的市场竞争手段来进入市场。而这些均给电力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内部环境的形成。电力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创新物资管理理念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一种需要。电力施工企业一般资金雄厚,多年来在市场中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较高的资信度,所以引来了大量的供应商争相进入电力采购市场,这就对改变物资采购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一般物资流动量较大,均在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这就给企业在采购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防范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的对策
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加强对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增加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合同风险。
电力施工企业要加强采购内部控制,一是对采购招标、合同签订、合同履行、质量验收等关键点要强化监督,通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有效规范采购行为,保证不弄虚作假。二是重要物资实行集中采购,以加大在市场进行价格、质量、服务谈判的筹码,使成本最大限度降低。三是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只有不断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采购风险。
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的监督,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4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的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建立保证金制度。为了使招标的结果落到实处,对招标结果达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如期的履行,保质保量的实现合同产品的完整和可用性,必须通过质量保证金的方式制约合格供方按照我们的既定的想法如期履行合同,从而达到规避风险,控制成本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根据采购数量和供货周期的不同,从战略高度出发,要有前瞻性和远虑性的远光,审时度势有选择地采用集中采购、招标采购、就地采购等各种采购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采购成本,防范采购风险。因此,应预测原材料的涨幅及其他原因可能对后期的物资采购带来的制约,必须有足够的超前意识。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机会进行适时的采购。对将来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有利和不利进行很好的规避,尽可能地加大对采购成本的控制,达到对采购风险的控制和预测,这点是当前施工企业极为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采购绩效评估。公共绩效可以定义为公共部门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政治伦理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最大化。其目的就是对阶段成果进行必要的总结,找出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经验,对后续的采购工作带来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更好的防范和规避采购风险,为企业的采购进行认真的评估。这对施工企业采购工作极为重要,必须认真的、持久的坚持下去。
一、研究超市商品采购数量的意义
在超市商品采购管理的实践中,采购商品的质量、价格、数量和时机决策被称为商品采购的四大决策技术,其中采购数量决策在降低采购总成本方面发挥的作用倍受人们重视。研究超市商品采购数量决策技术,对于超市规避经营风险、增加盈利机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的采购数量决策,可以有效地防止经营商品的积压和脱销,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采购数量决策,既重视市场销售机会的把握,也重视回避市场风险。如季节商品采购决策是为捕捉季节市场销售机会而设计的,当消费季节即将到来时,既要准备充足的季节市场货源,又不至于盲目大量进货而造成季节性商品积压,这就需要准确控制商品采购数量,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又要避开市场风险。
2.研究采购数量决策技术,可以减少或避免因缺货所造成的损失,增加市场销售机会。缺货意味着没货可卖,缺货不仅损失当期的销售利润,更严重的是会造成企业的信任危机而导致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威胁是潜在的和长期的。科学的采购决策系统可以时刻跟踪销售商品的库存状态,避免或减少因缺货断档而造成的营业损失,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市场形象。
3 .研究采购数量决策技术,可以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商品,为优化超市经营商品品种结构提供依据。商品采购数量决策需要掌握各类商品的销售速度,区分出哪些商品是畅销品,哪些商品是平销或滞销品种,能够为企业淘汰问题商品,调整经营结构,开拓新市场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二、影响商品采购数量的因素
影响商品采购数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进行商品采购数量决策时必须给予重视。主要的影响商品采购数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定时期企业商品销售总量
销售是采购的前提,没有销售就不会有采购。因此影响企业商品销售的因素都可以成为影响企业采购的因素。采购决策者应密切注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准确科学的市场需求判断,为采购决策提供市场依据。
2.采购商品的特点
不同品类商品因其自身的理化性质不同,其保鲜期、保质期或保存期各有不同。超市采购需区分不同性质的商品,分别确定商品的进货周期和批次进货数量。如水果、蔬菜等生鲜食品必须保证在新鲜状态下经营,这类商品保鲜期很短,必须采取小批量多批次地采购方式。这种采购方式虽然采购费用高一些,但是可以更大幅度地降低该类商品的营业损失;而一般日用工业品商品保存期都很长,而且以平销为主,为降低这类商品采购、储存总费用,需要简化采购管理过程,即适度增加采购批量,减少采购次数,以利于降低商品采购与储存总成本;又如季节性生产的商品生产旺季市场价格比较低,可以有计划地多采购,保留合理库存,以备生产淡季市场销售,赚取商品储存的时间价值。
3.商品销售特点
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经营性因素是影响商品采购批量的重要因素。
(1)商品周转快慢。对超市来说,保鲜期和保质期较短的食品类商品是超市经营中周转速度最快的商品,应作为采购管理的重点。这类商品既要保证不间断地供应,又不能有过量的积压,需要与供应商保持密切的联系,随销随供;保质期长或无保质期限要求的平销商品应保持适度库存,减少进货次数,通过节约采购费用来降低采购环节的总成本。
(2)商品供求动态。市场供应紧张的商品,一般应适当提前备货,加大订购量,增加保险储备量,防止缺货断档造成营业损失;季节性消费的商品要做好旺季销售的准备,提前备货,保证季节供应。
(3)价格变动趋势。当市场预期价格趋于下跌时,只应保留少量应急库存,适当减少订购批量,增加订购批次,规避价格下跌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当市场预期价格趋于上涨时,则应适当增加订货量,以便分享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
4.供应商的价格政策
供应商的价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采购单位的采购数量决策。如供应商有最低供货限额时,一般应该以供应商提出的最低供货限额来调整订货量;如果供应商提供折扣价订购或订购数量折扣的优惠供应时,应考虑折价或折扣供应最低数量限额。
三、商品采购数量决策的方法
商品采购数量控制的决策方法很多,主要的方法有定量订购、定期订购以及采购商品ABC分类管理控制等方法。
1.定量订购
定量订购,是商品采购时每次订购的数量相同,而没有固定的订购时间和订购周期的订购。定量订购法有较好的适应性,在订购周期内即使出现较大的市场波动,也不会造成商品积压或脱销,因此,定量订购法是商家商品采购数量决策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定量订购法的理论要点是,首先确定订购点,然后再运用经济订购批量模型选择最佳的一次进货批量。
(1)订购点的确定
订购点,即采购方提出订购时的库存量标准点,是企业最低库存的警戒点,库存低于警戒点时如果还没有订货,就会出现商品脱销断档的情况,因此,当库存商品量降至订购点时,必须再次订货。订购点的确定用公式表示为:
订购点=备运时间需要量+保险储备量
上式中备运时间是商品订购的前置时间,是从提出订购到商品到货能够上架销售所需的时间。商品平均备运天数与商品日需要量之积,就是商品备运时间需要量;商品保险储备量,是为应付需求量不规则的大幅波动以及备运时间的不均衡性而造成的缺货量所准备的备用库存。
(2)经济订购批量(EOQ)静态模型
经济订购批量,即指综合进货与存货费用之和最低时的一次订购数量。存货水平控制的目的,是在保证顾客需求的前提下,把商品采购和存货费用总和降至最低水平,即订购费用与储存费用之和最小。经济订购批量的订购模型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设计的。其模型为:
订购与储存总费用=订购费用+储存费用
如果用S代表简单条件下与订货、储存有关的总费用;R为某商品年需要采购的总量;G代表一次订购费用;h代表单位商品年储存费用;Q代表一次订购商品数量;C代表单价;H代表某商品年储存费率,上式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为使S值最小,求总费用S关于Q的导数并令其为0,即可得到经济订购批量(EOQ)的计算模型,即:
上式是为了便于分析,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的静态分析模型。
(3)有商业折扣的订购批量调整
在供货方有订购数量折扣条款的条件下,如果折扣订购批量小于经济订购批量,需按经济订购批量模式订购,此时仍然可以得到折扣批量订购的利益。如果折扣订购批量大于经济订购批量,订购单位就得决策按经济订购批量价格进货,还是按折扣订购批量价格进货。这里需要分析按折扣订购批量价格订货所得到的进货成本和订货费用的节省与储存费用增加的关系。当采用折扣价格订购时,订购商品单价会降低,订购总次数会减少,从而使得订购商品成本降低,但订购批量和储存成本会增加。这里只需要比较由折扣订购所得到的进货成本及订购费用的节省,与储存费用增加二者之间谁大谁小,就可以判断出采用哪种订购方式对采购方更有利。采用折扣批量价格订购时,当节省的总费用与增加的总费用相等时的订购批量我们称为临界订购批量,这里用Qa表示,这时采用上述两种订购方式给采购方带来的利益是一样的;当节省的费用大于增加的费用时,会给采购方带来折扣利益,此时应该采用折扣批量价格订购;如果节省的费用小于增加的费用,则说明采购折扣价格订购对采购方不利,此时应按经济订购订购批量订购。如果用Qb表示折扣订购批量,前述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如下关系式:
若QbQ(EOQ时,即折扣订购批量小于经济订购批量,此时,应按折扣订购批量订购,即按经济批量订购仍然可以得到价格折扣;
当QQbQa时,即折扣订购批量介于经济订购批量与临界订购批量之间,应按折扣订购批量Qb订购,因为此时折扣订购批量没有达到临界订购批量,折扣订购储存费用增加额小于订购总成本节约额,采取折扣批量订购对采购方更有利;
当QbQa时,即折扣批量大于临界批量,此时应按无折扣的经济批量Q(EOQ)订购,因为此时折扣订购储存费用的增加额大于订购总成本的节约额,折扣批量订购对采购方不利。
2 .定期订购
定期订购,是按事先规定的进货周期进行订购。这种订购方法有固定的订购周期和订购时间,而没有固定的订购批量。其理论要点如下:
(1)订购周期的确定
订购周期,是指两次订购的时间间隔。它是根据采购商品本身的性质、采购商品的难易、销售的特点、市场行情等因素,根据商家内部管理的需要确定的。如新鲜蔬菜需要每日都进货;面包等糕点类熟食品保质期较短,可以对商品保质期限打一个折扣来确定进货周期;而对保质期较长或无保质期限制的普通日用消费品,则主要是依据该类商品的销售速率,控制其周转速度,来确定进货周期。一般是根据该类商品的经济订购批量,结合该类商品的销货速度,计算出两次进货间隔期的长度作为定期订购的进货周期,这个进货周期既符合经济批量订购的经济性原则,又较定量订购法简便易行,大大提高采购管理效率。
(2)定期订购的订购批量的确定
定期订购由于订购的周期是固定的,但在同一时间长度的不同订购周期内商品的销售量会有所不同,所以,每次订货需要补充的库存量也会有所不同。定期订购每次订购的数量可按下面的公式计算:
订购批量=订购周期销售量+备运时间销售量+保险储备量-现有库存量-已订下期到货量
如果在订购时的库存量正好等于按定量订购法计算所要求的最低库存量,说明此时是最佳订购时期。如果订货时的库存量过高或过低,均可以利用上面的公式来调节订购批量。如果在几个订购周期内都出现库存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则说明商品销售出现了萎缩或增长趋势,这时就要考虑订购时间的调整,或者推迟、或者提前原来所定的订货时点,以便使订货点与按定量订购的订购点更加吻合,必要时可对保险储备量做适当的调整。
3 .采购商品ABC分类管理
超市采购商品实行ABC分类管理,是区别重点和一般采购项目,对重点采购项目实施重点管理,次要采购项目施行次要管理,一般采购项目则实行简单管理。这是一种区别重点和一般的采购项目分类控制管理思想,对于节约采购成本投入,提高采购工作效率,简化采购工作程序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重点采购项目称为A类商品,是超市经营中销售额占70%至80%,但经营品种只占10%至20%的少数商品。这类商品是企业经营收入的主要利润源,采购中应重点管理,做到及时订货,没有缺货,采购决策宜采用定期不定量的采购方式,确保商品供应不中断;经营中品种数量占20%至30%,销售额占15%至20%的B类商品应实行次要管理,适当加大采购批量,减少采购批次,以便节约采购成本,操作上宜采用定量不定期的方式控制采购数量;对经营品种占60%以上,而销售额只占企业销售额10%至20%的C类商品应实行一般管理,宜采用定量订购的方式,以计划期为销售周期或半周期,在计划期内集中一次或分两次大量进货,压缩采购工作量,节约采购成本。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07.21
现代煤矿企业要实现规范与科学的物资管理,必须有良好的物资管理流程,重点抓好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储备管理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企业物资管理应从计划、采购、验收、付款、供应、保管、输送等计划实施情况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设计,并形成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劳动和运输等各方面的经营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物资管理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从事物资供应和采购,通过降低采购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合理配置流动资金,来确保企业生产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与生产计划的完成。
1 煤炭企业传统的物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煤炭企业的三级供应体制,导致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对煤炭企业竞争能力产生很大影响的问题。主要有:多头管理,多头采购,层层设库,责任不清,库存物资资金占用量大,采购不规范,采购成本及流通成本高,储备不合理,易形成库存积压,各单位各自为政,互相之间难以横向调拨物资。在出现生产急需时难以保证,内部相对封闭,与社会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供应信息沟通不畅。“牛鞭效应”现象严重,在多数煤炭企业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还依赖于工作人员的手工操作,有些单位即使有了计算机,由于各种原因也只是打印报表的工具而已,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管理效率低下。
2 加强煤炭企业物资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物资供应信息化管理与控制系统
目前,国有大中型煤矿应该采用集中统一的采购管理运行体制,对物资采购进行比价、招标、定点等方式来保证物资的供应价格、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等。这就要求建立信息化物资管理控制平台,根据煤炭生产企业需用物资的特点,把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成本和资金管理等纳入物资信息化管理中(比如ERe)形成全面覆盖物资供应业务链的管理系统,达到全面跟踪物流业务过程的目的,而且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查询来监督业务过程,加大职能部门依据计划进行业务活动的责任,减少管理成本。
2.2 加强物资计划管理
为了准确掌握煤矿生产物资总需求,合理组织货源,有效使用流动资金,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努力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加强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物资计划管理是物资供应部门管理工作的基础,它是依据仓储量、用量、渠道、价格等制定的,是以季度计划为准执行的,是考核计划执行情况的主要依据,通过计划管理,发挥物资供应部门的主要渠道优势,规范市场主体物资计划采购行为,提高供应环节的经济效益,及时均衡地保证煤炭企业生产的物资供应,实现最少的资金占用和劳动消耗。根据需要物资计划内容按时间分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调整计划;按资金来源分生产用料计划和各类专项资金工程用料计划。计划管理是物资部门采购和供应工作的基础,根据计划管理进行有计划的采购和供应,加强管理,净化采购渠道。
2.3 加强物资采购的管理
采购管理是加强物资管理的重要一环,做好采购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一是建立规章制度,要以“计划严谨,采购及时,质量保证,价格合理,降低成本,保障供给,堵塞漏洞”为主要目的,制定比较完整、科学、规范、合理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二是要规范采购,控制采购成本,物资采购环节应当以管理价格为中心,对价格实行分级分权管理,大宗物资采用招标采购,由供应部门、财务部门、管理使用部门等共同考察,坚持“先厂家,后批发;能批发,不零购”的原则。三是加强对供应厂商的管理,煤炭生产企业通过对供应厂商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比较,选择生产质优、价廉、售后服务好的供应厂商,建立供应商档案,资质评定等,结成长期的供需合作关系,避免“人情货”。
2.4 加强物资仓储的管理
煤炭物资库存从狭义上讲是为了暂时闲置,但可用于未来生产的需求储备,保证现在或将来煤炭生产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合理安排库存,既不影响生产又不过多占用企业资金呢?第一,改变周转库存,即当生产或订货是以每一批而不是一件时根据生产计划和统计资料的预测,整进整出,规避因批量安装或进货形成的库存;第二,规避安全库存,安全库存是煤炭生产者为了防止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带来缺口而设置的一定数量的库存;第三,消耗性材料库,对于煤炭生产日常需求的物资,根据生产进度以 120%的数量储备,对于大型设备的配件以随货备件库存。
2.5 加强生产部门的物资管理
各生产部门根据当月生产计划,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制定当月物资领用计划,对物资领用计划进行严格审核,避免物资领用过程中多领、重复领用物资的现象。同时,煤炭企业要制定物资消耗考核办法,对各生产部门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做到“三到位、一及时”,即现场管理到位、监督到位、考核到位、兑现及时,各生产部门也要建立严格的材料奖惩制度,明确各种物资的考核指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逐级考核。另外,对于集团化的煤炭企业可采取信息化,数字化仓储式管理。
2.6 优化储备结构,科学储备物资
根据生产计划和统计资料的预测,企业仓库中应经常保持一定合理的物资储备,加强仓库物资管理,加强物资验收工作,凡入库物资要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检验,认真把关,杜绝假冒伪劣物资进入生产环节,堵塞物料进厂中弄虚作假的漏洞。强化仓库物资现场管理,做到“三清、两齐、四对照”。“三清”是指数量清,材质清,规格清“;两齐”是指库容整齐,码放整齐“;四对照”指账、卡、物、金额必须相符一致。做到“五五摆放”“,日清月结”,定期盘点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对发现有盈亏、变质、损坏、规格混串等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并提出整改意见。
3 总结
物资管理作为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煤炭企业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煤炭企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物资供应管理领域中的宝贵经验,寻找自己存在的差距,在计划、采购、使用、储备等各重要环节的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取得更大的、新的突破和进展。
参考文献
1 概述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作用之下,我国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企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也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企业若想不断向前发展,除了要创新企业管理方法之外,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法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经济效益,如何进行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本支出持续增大,其中采购成本所占有的比重是比较大的,甚至已经成为企业成本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趋突出。有效控制企业采购成本可以切实减少企业支出,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可以说,对于企业来说,分析和研究采购成本方法是增加其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现阶段,对于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法,相关人员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与综合论述,并阐述了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措施,以此为企业的进一步综合性发展提供基础和前提。
2 采购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愈加增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各行各业得以迅速发展。现阶段,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企业采购成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采购成本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只有有效控制采购成本,才能快速、有效地促使企业发展,也才能使企业更好的获利。因此,要从不同角度对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为相关企业控制采购成本夯实基础,从而实现企业发展利益最大化,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1 基于采购成本定义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富足的前提下,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和享受,人们在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等方面都不断发生着变化和更新,消费水平与日俱增,进而促进了我国各行业和企业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使企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就企业而言,控制采购成本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人们重点关注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采购成本的确定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对采购成本的内涵也没有准确的描述和界定,主要包含以下几种采购成本的定义方法:采购成本传统定义法、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以及所有权总成本法。所谓采购成本传统定义法可以叙述为以下内容:一般情况下,采购成本主要是指由购买存货而发生的买价和运杂费构成的成本,其采购总额是由采购数量和单位采购成本决定的,其中买价是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发票的价格,而运杂费包括运输费用和装卸费用。因此,要想有效控制企业采购成本,就可以从单位采购成本价格、运输费,以及装卸费等方面着手进行处理和改进,进而联系企业实际所需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另外,还有部分学者在企业采购成本中运用了作业成本法,从分析资源动因角度出发,探寻引起采购成本发生的作业,并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对核算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提出可以控制企业购买成本的手段和建议。生命周期成本法是针对采购成本控制提出的另一种方法,并就在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通过何种计算方式才能够很好地诠释采购成本进行了分析,在将相应的计算方法应用于采购成本过程中,根据相关结果提出适当的采购策略,这样可以有助于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企业经营支出,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所有权总成本法进行的采购成本管理中阐述了对相关企业采购成本管理的启示,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所有权总成本在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情况,根据得出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控制企业采购成本方法。通过对采购成本的不同定义叙述可知,通常情况下,采购成本的传统定义是企业通用的准则,但是其不具有针对性,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出采购成本中的间接成本。与采购成本的传统定义相比,作业成本法可以反映出采购过程的全貌,但是一旦将其长期应用于采购管理中,将会遇到困难和阻碍。生命周期成本法与所有权总成本法有着相似之处,均属于战略性采购成本分析技术,具有长期性,可以提高采购品的价值,降低采购成本。
总而言之,基于采购成本定义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可以在根源上对企业采购成本加以控制,具有基础性。
2.2 基于采购价格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
采购价格是有效控制采购成本的最直接方式和手段,同时也是采购管理中的关键因素,不可忽视。因此,为了尽最大可能控制采购成本,就要从采购价格着手,在正式采购之前将各种所需产品的价格进行归纳总结,在选择质量优异产品的同时,也要注意经济问题,进而促使采购过程在不影响使用质量的前提下更加经济,这就需要做好采购价格管理工作。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提高,科技信息等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和应用,各种产品种类数不胜数,在无形中给采购价格管理增加了较大的难度和考验。若想实现合理采购、有效管理的目的,就必须要对采购价格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采购价格管理过程,旨在寻找出科学合理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针对采购价格管理控制方法这个问题,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列举了几种采购价格管理控制方法,分别为成本价格法、谈判价格法、招标采购价格法、集中采购价格法,以及价值分析法等等。其中成本价格法是需要采购者事先掌握所选产品的成本构成,只有这样,才能制定一个合理的采购价格,为企业采购成本管理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在采购产品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谈判价格的方法,采购者和供应商根据产品的市场价格和成本进行谈判,最后制定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从而为企业减少采购成本,提高纯利润,可以说,谈判价格法是最直接有效的控制采购成本价格的方法,也是获利较为明显的方式。另外,还可以效仿建设项目的招标方法,制定出科学健全的要求和标准,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对投标的供应商进行仔细的筛选和考察,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招标采购价格法有利于实现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采购效率,最主要的是,可以很好地控制采购成本价格,为企业赢得净利润。集中采购方法比较适用于大型的集团企业,将集中采购运用在项目工程或者集团企业中,对于采购成本控制方面有着很好的成效。价值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产品的价值进行分析,从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入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采购价格,优化采购价格管理过程,以此分析出如何制定产品价格才能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同时又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产品的价值。
无论采用何种采购价格管理控制方法,其目的是同样的,即通过采购价格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来对企业采购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企业发展获取利益最大化,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2.3 基于采购商品分类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
企业采购的种类不是单一的,如果想要在采购过程中有效控制成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商品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划分,并根据不同的商品种类运用不同的采购政策,这是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在实际购买商品过程中,要先将购买的商品做好分类,为了避免商品种类混淆,可以在不同种类的商品上贴上标签,这样就可以通过分类标号快速地定位关联商品,节约采购时间,从而提高采购商品的分类管理水平,实现采购与库存的系统化管理,提高采购效率,减少采购过程的总成本。现阶段,大多数人认为企业采购只是单一的购买过程,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采购过程不仅仅是购买,更重要的是在于管理。对采购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根本原因是商品分类可以改善采购过程、优化库存,以及促进实施供应链管理,在一定范围内节约了采购时间,这就是采购管理的实质,也是控制采购成本的关键之处。
采购商品分类管理不仅仅是采购部门的事情,而是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紧密协调和交流,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将采购商品分类管理过程做好,比如生产部门的质量控制、仓储本门的库存管理,以及运输部门的车辆协调度等等。将采购商品分类管理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而且还可以为选择供应商提供基础,为选择种类齐全且质量合格的优秀商品提供保障。
一般情况下,采购活动是从采购需求和确定商品类型开始的,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基于采购商品分类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也属于基础性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法。采购成本控制与采购商品的种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这种基于采购商品分类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比较侧重于商品本身,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2.4 基于采购环境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
采购环境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是将企业及其所在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采购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采购环境是采购活动进行和存在的基本条件,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采购环境是购买商品时所处的环境,为了使得采购过程更加公平、公正、透明,要不断对现有的采购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使其时刻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保持同步。
另外,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还要针对采购人员建立良好的内部考核机制以及培训体系,设置采购管理平台,规范采购业务流程与采购人员的行为,相关部门定期对其进行审核及核查,一旦发现不规范的采购行为,必须严惩不贷,给采购人员以警示,保持自身的行为规范,杜绝一切不合理的采购行为出现,设置采购管理平台和考核机制等手段具有良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除了以上改善方式之外,还要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可以促进采购部门制定出更为合理、科学的采购计划,可以和其他部门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使采购业务更加透明化,进而发挥出更好的激励效果,在无形中提高了采购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降低企业采购成本,为企业减少运营支出,清减不可用的商品。
与企业内部环境相对应的是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主要是指采购和供应市场,在供应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事先掌握供应信息,可以规避供应市场竞争引发的采购成本增加的不利因素,基于采购环境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能够降低采购成本,增强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能力,从而控制企业采购成本。
3 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趋势
随着科技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知识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优胜略汰、适者生存的竞争下,企业要想正常、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寻找不同的运营方法,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减少支出,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通过控制采购成本的方法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手段。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趋势将会越加明显和突出。
3.1 采购成本控制的数量化方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了优化采购过程,规范采购行为,就要不断对现有的采购成本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然而,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对采购成本控制方法还处在定性研究阶段,与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所提出来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法多数是根据管理经验和总结得出的结果,采购成本控制体系不具有科学性,若想在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法方面制定出一个系统性的、合理性的采购流程,就必须形成数量化衡量的决策体系。由此可知,对采购成本控制的数量化方法进行研究将是未来采购成本控制研究的主要趋势。
3.2 管理会计在采购成本中应用研究
管理会计方法主要包括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以及所有权总成本法,其中,所有权总成本法逐渐得到认同和应用,但是在实际采购成本控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换言之,在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法具有局限性,因此对现有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时,一方面要对管理会计在采购成本中应用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管理会计方法,另一方面要引进创新型管理会计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总结,以此推动采购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实用性、准确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增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首要内容就是要控制企业采购成本,根据企业采购过程提出相应的采购成本控制方法,文章主要从采购成本定义、采购价格管理、采购商品分类管理以及采购环境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分别论述了每种控制方法的关键之处,以及所适应的企业状况,为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提供了多种采购方法,在实际采购业务中采购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相适应的采购控制方法,进而为企业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提供保障和支持。另外,由于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采购成本控制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步伐,因地相关采购部门要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并不断分析和研究,形成数量化衡量的决策体系,创新采购成本控制方法,促进企业采购过程的时效性、有效性、可靠性,提高企业经营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条件。
参考文献
[1]欧阳崇.浅析电力工程项目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2]郭如波.浅析电力成套设备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以YL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2014.
[3]Henrik Agndal and Ulf Nilsson.Activity-based costing:effects of long-term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J].Qualitative Research in Accounting & Management,2007,4(3).
[4]王民.浅析煤炭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J].科技与生活, 2010.
[5]Pervez N.Ghauri,Veronika Tamovskaya and Ulf Elg.Market driving multinationals and their global sourcing network[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8,25(5).
[6]Jon Edgell,Gabriel E.Meister,Nigel Stamp.Global Sourcing Trends in 2008[J].Strategic Outsourc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8,1(2).
[7]Andreas R.Holter.David B.Grant.James ILitchie and Nigel Shaw.A fiamework for purchasing transport services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8,38(1).
(一)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2011年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该条例增强了政府采购的可操作性、推进了政府采购信息的公开、界定了政府采购各方当事人的权责。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1999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2年)》制定高校物资采购的相关规章制度,用以规范物资采购工作。由于政府没有制订更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得一些制度过于陈旧,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一些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程序约束,存在着漏洞;部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具体实施有一定难度。同时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考核及奖惩制度,管好管坏一个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
(二)高校物资采购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高校物质采购风险贯穿于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其包括外因型物资采购风险和内因型物资采购风险两种。外因型风险主要源于高校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价格风险、质量风险、贬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内因型物资采购风险主要是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不善和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问题和风险,具体包括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高校虽大力推行建设任务项目化管理,不断加大采购环节的监察力度,但在物资采购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物资采购计划编制困难 高校资采购包括设备采购、图书采购、药品采购等大宗物资采购,采购预算的编制大多是按学校本年度的招生规模和科研项目来确定的,在执行过程中因教学、科研立项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高校对于政府拨款以外的各类经费(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国内外捐赠款等)是很难在年初预测相关的结果,经费只有在相关立项公布后才能确认,立项经费金额通常很高,这对年度采购计划的编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四)高校物资采购价格信息掌握不全面 高校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对于重复购置的物资,如价格未发生变化的,以供应商上次提供的成交价格为依据执行;如价格发生变化的,则按掌握的最新市场价确定。在物资采购价格确定的通常做法下,对市场竞争激烈、供过于求或因技术成熟而改变了独家垄断供货的物资没有调低申报价。此外,还存在着少数供应商的采购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同类物资供应商的情况,这其中不乏存在着不规范行为。
(五)高校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有待规范 高校规定限额的物资采购,应签订正式的合同,以合同的形式来约束和规范采购行为,避免价格效益的流失和经济纠纷的发生。高校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对采购物资的市场调查不够、取得的供货商档案资料不全、供货商的履约能力判断不足等原因,导致有的合同中存在因供应商缺少资源实力,加价将合同转给其他供应商的情况、有的合同中还存在供应单位内部人员从本单位承揽业务,以供应商名义签订合同的情况,这些合同的履行都会损害到学校的利益。
(六)高校物资采购经费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教育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一般规模的高等院校物资采购量每年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近几年,有关高校物资采购的腐败新闻不时见诸报端。高校应如何规范使用物资采购经费,防范采购腐败现象,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七)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信息沟通不及时 高校物资采购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二种方式较多。高校在邀请招标采购方式下,一方面高校采购部门因某些采购项目供应商较少,达不到法定的3家而发愁;另一方面许多供应商因不能及时获得采购信息,错失对高校某些采购项目的投标机会。采购部门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做出有缺陷的决策,导致有些厂家不能完全响应投标书的要求,供应的产品不合格。有的商家甚至串标围标,给学校造成损失。
(八)高校物资采购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物资采购监督应采用经济监督方法(审计监督)、行政监督(法规办法、规章制度等)方法和法律监督方法,对物资采购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质量控制、货款结算和储备管理 8 个环节进行监督。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高校物资采购的法律对物资采购的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监督,这就使得高校物资采购监督缺乏规范、监督效果较差。
二、加强高校物资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物资采购政策与程序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高校物资采购管理暂行办法》、《高校招标采购人员工作管理办法》、《高校招投标管理规定》、《高校招标资料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高校评标专家聘用及管理办法》、《高校采购人员的工作职责》、《高校实物保管人员职责》等制度文件,用以明确责任,使物资采购工作有制度上的保证。同时高校还要制定一系列规范的采购文本例如《高校招标采购文本》、《高校竞争性谈判文本》、《高校询价采购文本》等,用以规范采购程序。高校还应成立物资采购小组、设立内部的采购组织机构,以形成内部各部门之间责权明晰、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
(二)完善高校物资采购风险管理 高校在对物质采购管理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物资采购管理风险的评估机制和物资采购管理风险控制机制,以保证各种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实施。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对物质采购流程的监控,比如审核供应商资质、评估供应商资质和财务状况,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合同风险、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对采购物资进行验收、审核验收单的价格和数量是否与采购单一致、审核付款手续是否健全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
(三)强化高校物资采购管理控制活动 具体包括:
(1)物资采购计划。高校在每一年度都应编制物资采购计划,相关管理部门都应按采购计划严格执行,对于年度内具有资金来源的立项追加,要及时调整采购计划。一是高校物资采购计划应在现有实际库存和本年度物资采购需求的基础上编制,采购计划的技术指标、物资数量和价格应明确,采购计划批准后学校应安排经费予以保障实施。二是高校各部门负责人应按照职责分工和授权范围对提交的采购申请进行分类初审,对不符合规定的采购申请,可要求请购人员调整采购内容或者拒绝批准,对于紧急采购情况,应在规定日期内补办相关手续。三是高校重要的和技术性较强的物资采购,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四是高校应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采购,组成供应商评价小组,集体决策选择供货商,并定期调查和复核。
(2)物资采购申报价格。高校物资采购管理部门应在采购计划范围内按规定程序进行价格申报,在物资采购申报价格确定的过程中,即不要高估虚报,也不要因为压价而忽视了物资质量。
(3)物资采购合同。高校物资采购合同的管理包括采购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合同的执行、采购合同的保管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之前,按“货比三家”的原则进行市场调查,取得供应商完整的档案资料,了解供应商的信誉和履约能力,确定供应商的签约资格。二是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程序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参与谈判代表的人数应在2人以上,参予谈判的代表应具备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供求双方变更、解除或终止合同的理由要充分,同时要签订书面变更协议并履行审批手续。对于已发现的将严重损害学校利益的合同,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三是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应全面、严格的履行采购合同的内容,对于合同执行过程中的违约,应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如供应方违约,应及时组织索赔,如本单位违约,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高校应设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来完整的归档和保管物资采购合同。物资采购合同的归档内容包括采购合同正本、合同补充协议、技术协议、采购订单、合同评审表及其他合同附件。
(4)物资采购计划执行。高校物资采购计划执行包括采购执行、采购验收、采购资金的结算、采购资金的核算四个部分。一是高校采购部门应按采购计划、采购申请单已确定的采购方式和供货商进行采购。对于设备、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的采购,应采用公开招标的政府采购方式。二是高校应设置独立的部门或人员根据货运单、发票和经过批准的采购合同副本、采购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进行采购验收。对于超过采购合同的进货数量和提前到货的采购要经过适当批准;对于逾期未交货者,要按合同规定给予罚款或没收违约金;对于短缺物资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物资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组织索赔。对于发票、货运单、验收单等原始资料上载明的价格要与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采购合同一致,价格的变动要经过核准;运费应符合确定的价格标准。三是采购付款要符合资金结算制度,财会部门要在对物资采购申请单、验收单、供货商发票等审核无误的基础上,编制记账凭证。办理采购付款要经授权人审批,并按合同确定的付款方式支付给指定的收款人。四是在采购资金的核算中,对于预付账款要经过申请、审批的程序付款;收到采购物资后,财务部门要根据供应商发票及时冲减预付账款并定期与供货商对账。对于采购形成的应付账款要定期编制应付账款账龄分析表、物资已收发票未到情况汇总表;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通过比较本期与上期各应付账款明细账户余额、相关比率和相关费用账户金额,确定应付账款有无异常变动。
(5)物资采购经费管理。高校物资采购经费是有效开展物资采购工作的前提,高校财务部门应依据采购预算控制好采购经费的使用,专项采购经费要实行专项管理,不得随意挪用;对于长期未使用的采购经费,财务部门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财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与供货单位进行对账,核对采购及欠款情况;高校纪检部门对物资采购过程中供应方给予的明示折扣,是否如实入账、涉及物资采购的相关人员是否取得暗扣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收取的回扣收入,一律纳入学校的统一核算与管理。
(四)加强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信息沟通 高校为达到对物资采购的有效管理,高校内外部之间的物资信息流动应保持通畅。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浏览物资信息网站例如实验室设备采购网、实验室信息网、现代教育装备网、仪器信息网、中国政府采购网、慧聪网等,了解厂家的资信、产品技术性能、公开报价等方面的内容,实现高校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高校物资采购从基础数据管理开始,建立和完善与采购有关的基本数据库(采购论证、审批、立项数据库、招标流程管理数据库、评审专家数据库、供货厂商信息数据库、合同履行管理数据库等),使用过程中应依据最新资料及时对其进行更新,定期生成报告并对报告信息与其它信息(如财务信息等)存在的差异及时处理,实现高校内部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的大容量、快速传递。
设计是一个项目最初始的工作,也是EPC项目质量的保证基础,是工程安全的保障。在对设计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上,除了要注重策划以及管理之外,还应当对设计的输入、方案评审以及验证等进行重点研究,使得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控制之下保证没有缺陷。
1.1.1输入。对于设计工作,首先必须要有输入条件,对于整个设计工作而言,输入条件会影响到设计文件的输出,因此,其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文件质量。因此对于设计的质量管理应当将其内部以及外部条件进行正确的评审确认,保证所有设计输入的条件都满足项目所需,是不是能够真正满足设计工作的要求。以此保证设计输入的条件在正确性、完整性以及有效和权威性上同EPC承包项目向匹配。
1.1.2方案评审。技术方案是否先进,是否合理都会对整个项目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对于整个设计来说,其在技术方案上的控制就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审。评审是令技术方案能够正确合理的保证手段。在设计工作中,其方案的选定应当保证在充分的审核评估后给予其科学的判定,当方案确定后,再予以实施。评审制度能够保证技术方案在理论和实施上的合理性以及可实施性,通过合理的论证对其中存在的不足给予指出,而对相应需要纠正的地方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改进。
1.1.3验证方案。项目的相关文件需要在实施前予以验证,该程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予以实现:首先是通过自审,其次则是专业之间的会签。前者是自我评判复核的过程而后者则是最后对文件进行规范、确认的步骤。是对文件是否具有提交资格的确认。校对工作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实施,而且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资格审查,具有相应的资格后才能校对则是需要校审人进行,在此之前需要保证校审人具备相应的校审资格,根据相关质量管理规定,校审人校审时需要根据现有规范的要求对文件进行逐条校审并对相应记录予以保存。通过对设计文件进行设、校、审来验证,进一步对文件的规范与否进行确认,文件需要符合要求,因此对于设计输入条件同样需要验证其是否符合规范性的要求,此外需要对设计内容的完整性进行验证。会签是整个设计的最后一道步骤,同时对于文件的质量控制也是最重要的程序,通过会签能够在专业之间进行条件的互提以此验证其是否满足项目需要。
1.2物资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EPC模式下的采购管理是中对在采购过程中相应工作上的控制、管理,诸如:供应商的选择、催交采买以及检验、交接等,还包括现场对于物资的管理。采购是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前提,采购的质量保证了项目使用物资的质量,所以应当保证其来货渠道、以及制造过程。从选择供销商到整个制造的过程都应当进行专业的监督控制,甚至对于现场的物资管理也应当做到面面俱到。从这三方面将,供销商的选择尤为重要,在选择时应当保证选择途径、程序正当,经过严格的筛选后才能予以确定。供应商是项目方同项目材料之间的联系桥梁,是保证产品质量最重要的保证,所有设计、技术要求都要通过制造予以实现,这里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优化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对于各类设备和材料进行监造检验前,要对监造、检验工作和人力、人员资质进行策划,明确监造检验工作范围、技术要点、执行依据、检验级别与检查点的划分原则,编制相关的工作规定和程序文件,确定项目采购的质量计划并贯穿于项目始终。为保证设备制造过程各环节的质昔。要对各类设备和材料依审要性和类别采取不同的监造检验方式。在设备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应依据项目规定和的程序文件质量管理和控制环节上对供应商实施确认、监督、检查等管理工作。现场采购管理也是采购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1.3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是施工的最重要控制内容,制定质量控制点,审查施工方案,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是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施工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要有施工技术准备,质量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项目质量计划;掌握有关施工规范、规程及验收标准;熟悉设计意图;审查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等;熟悉施工质量目标,同时要熟悉已确定的质量控制点(ABC)并进行重点部位、重点工序等的重点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应在明确的审批程序和要求下强化审核施工方案的重要性。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应包括对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检查、对施工分承包方在施工全过程的检查、对施工质量进行不定期的专业检查和联合检查及定期组织施工质量大检查等活动内容。对于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质量的检查要求是:对主要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对施工分承包方施工过程进行的检查是检查所施工的内容是否符合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是否符合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检查下一道工序施工者是否按上道工序施工者提供的资料进行施工,对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内容不能进入到下一道工序或令其返工,这样可以从行为和实体上进行施工质量控制,从而确保施工质量。(本文来自于《管理科学》杂志。《管理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2EPC项目质量管理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