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 教育活动 护理人员
近几年我国对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健康教育渐渐成为一种临床医疗护理中重要的部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提高患者的医疗保健意识,自我保健能力,掌握好健康恢复的锻炼技巧,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以及增加疗效达到健康的目的。
一 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1 健康教育的内涵:1988年8月,国际健康教育联合会,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CIF)召开的第十三届健康教育大会上, 给健康教育下的定义是:“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科学”。
我国教育学家黄教享教授提出:“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和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卫生宣教,它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干预性措施。
2 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病人在住院期间大多数都渴望知道自己所患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方案; 在住院期间如何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出院以后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等。护士应尽可能在病人住院期间设计和安排时间给予各方面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疾病概述、常见并发症、诊断性检查和治疗等。
健康教育是护理计划的重要部分,护士必须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针对不同文化、职业、 年龄、社会背景的人进行不同语言,水平的教育,使每个病人及家属都能受到健康教育并做好自我护理、自我保健。因此,护士是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大军。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运用人际沟通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和行为训练技巧。
二 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护理人员要学会分析病人的需求,熟练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在住院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病人,灵活运用健康教育的技巧开展健康教育,以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第一:入院时的健康教育:病人刚刚进入医院,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离家孤独,环境陌生,病痛折磨,恐惧等等因素),为此,护士应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亲切的介绍住院环境及管床医师,护士等。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病情制定护理方案及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其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使病人尽快消除或减轻不利因素,以轻松合作的心情接受进一步的诊疗护理。
第二: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饮食的健康教育:合理适当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对能进食的患者遵医嘱告知其进食的种类对禁食的患者告知其原因与意义,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担心;对不能经口进食需要鼻饲流质的患者进行鼻饲护理指导,以取得患者与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护士主动为患者进行鼻饲,保证患者机体需要。
(2)用药: 告知患者谨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得漏服,不得随意停服,告知患者所服药物的名称、剂量、时间、方法、禁忌及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若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与护士。
(3)心理: 所有住院患者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密切观察患者心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安心住院接受治疗与护理。
(4)活动与休息: 凡对有活动能力的患者鼓励患者适当的活动与休息,对活动受限或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指导其床上功能锻炼,肢体被动运动,告知活动与休息与疾病恢复之间的关系及重要性,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使其保证良好的休息与睡眠。
(5)疾病知识: 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分析并明确患者疾病发生的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告知并发症的预防及预后等。
第三: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根据每位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指导出院后的饮食及功能锻炼,约定随访复查时间,教会自我护理方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调动家属的主观能动性,提供更多有形的物质 支持和无形的情感心理支持,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巩固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病人压力,促进康复。
三 提高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应用中水平的策略方法
1 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要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深化整体护理,从护士自身出发要改变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强化角色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沟通和交流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责任护士参加医生查房结合健康教育的方法,避免医生、护士对患者病情解释不一致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2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 护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把健康教育知识笼统地灌输给病人,一个好的教育者能够把自己的知识根据不同的病人加以传授。要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水平就要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并要把健康教育如何与护理工作一体化和健康教育体制如何进一步完善结合起来。我们要切实做到善待每一位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到实处。
3 护理中避免争执: 争执可导致病人的反叛心理,应注意调整方法,避免责备或评论其他病人,护士在提供建议时应尊重病人选择的权利。护士的热情、微笑和周到的服务,不但能满足病人的需求,更能够减轻病人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使病人在情绪稳定下接受治疗。
四 总结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促进治疗与护理,利于疾病康复,而且可以增强护患沟通,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期的护理人员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做好临床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巨晓霞. 完善护士素质与深化健康教育的探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35) .
关键词: 大学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health management;health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178-02
0引言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1]。大学生健康管理是将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卫生保健,以建立适合大学生的疾病预防、疾病干预与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目前,有关大学生的健康管理的研究很少,以下将对在大学生中怎样进行健康管理做一探讨。
1大学生健康管理的研究背景
大学生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了20多年,虽然学生的健康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62.3%[2]。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危险因素的增多,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了解健康知识,而是要学会如何促进健康,管理自己的健康。健康管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健康管理主要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职业病的防治与管理[1,3]。美国的健康管理研究成果表明,依靠这种强有力的措施可保持或改变人群的健康状态,使人群维持低水平的健康消费[4]。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健康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群体,研究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
2大学生健康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健康管理是通过学校健康教育进行群体健康管理,通过心理咨询和健康咨询来做到个体健康管理。这样不仅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兼顾了个人健康需求和疾病管理。它具有以下特点:
2.1 人群的特殊性
主要包括:①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自我管理意识。②具有对健康知识的求知欲,且在集体生活中容易相互影响,有利于知识的传播。③职业人群的相对集中性,有利于职业健康教育。④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管理,让大学终身受益[2]。
2.2 实施大学生健康管理的方法特殊[5]主要是通过医师、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完成的。高校有卫生保健人员、体育老师、健康教育老师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强,在三者的配合下能够顺利完成大学生健康管理。
2.3 健康管理内容的特殊性[5] 大学生活是即将离开学校迈入社会的中间过渡阶段,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管理、遗传病管理与营养管理等将对大学生在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2.4 与健康教育的不可分割性[6]它和健康教育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它们的宗旨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他们的内容也具有交叉,前者注重的是对疾病的认识,而后者是对疾病的掌握,即如何掌握自己健康。
3大学生健康管理的组成
大学生健康管理和健康管理一样,一般由个体或群体的健康信息管理、健康评价和健康改善三个部分组成[1]。通过对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家族遗传病史、生活方式等需要管理的个人健康信息收集后,进行健康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个体或群体采取行动来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4大学生健康管理的实施步骤
4.1 大学生健康信息收集及评价[7]收集包括入学和毕业健康体检、校医院常见疾病和传染病诊治记录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室的咨询记录等各种健康信息,并查阅大量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资料。然后根据所收集的大学生健康信息,用数学模型对大学生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
4.2 制订群体和个体的健康干预措施,即健康干预
4.2.1 大学生健康干预的基本内容[8]①通过对生活方式的管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了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②需求管理。包括一些基本的保健常识,各种保健方法的介绍。③特殊疾病管理,包括学生的自我保健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医疗服务来管理自己的小病,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疾病,增强治疗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4.2.2 大学生健康干预的方法[9]大学生健康管理的方法是在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的。①向新入学的大学生发放健康管理手册。②开设健康管理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环境健康教育,营养与健康等课程。③校医院定期进行多发病、常见病和传染病健康管理知识讲座,并进行各种形式的师生健康座谈会。④发展学生健康社团,如卫生保健协会,做健康知识宣传。⑤通过校内网页宣传预防保健知识。
4.2.3 大学生健康管理的评估大学生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10]。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信息,对社会的适应状况信息和医疗支出费用信息等,运用相应的数学模型对资料进行量化评估,对实施健康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并反馈调整干预措施。
大学生健康管理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研究领域,健康管理以其预防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投入少效益高和个性化的服务而茁壮成长。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扩大,健康管理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疾病意识,对自我的健康进行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主编.健康管理师[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2007:1-27.
[2]李淼晶,牛志敏,许岩丽等.高校社区实施大学生健康管理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6):45-6.
[3]李保安.健康管理在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中的应用[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吴钢.健康与健康管理[J].江苏预防医学,2005,(3):75-7.
[5]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6]刘华,傅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1,(10):757-9.
[7]彭玲,张继红,朱于芳.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的体会[J].中国学校卫生,2009,(2):183-4.
中图分类号:R473.6;R193;R4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35―02
近年来,糖尿病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糖尿病防治的一项基本内容。根据Orem理论,自我护理是人类的个体为保证生存、维持和增进健康与安定而采取的行为。人在患病时,必须调整自我护理的方法,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因此,我院糖尿病教育中心在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期间,应用健康教育网形式针对85例糖尿病具有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患者进行自我护理能力教育干预,以全面了解自我护理教育对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符合2003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已并发有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排除有皮肤溃疡、截肢等的患者。本组85例,其中男33例,女52例,均为2型糖尿病。年龄(61±9.0)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5年,平均(9.4±4.3)年。
1.2 方法
对糖尿病足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网络形式(以医院糖尿病教育中心为中心开展对病房、门诊、社区的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规范、全程、有计划的自我护理能力教育干预。
1.2.1 教育需求的评估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喜欢的教育方式和糖尿病知识问卷等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教育需求评估,确定患者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自我护理教育计划。
1.2.2 教育的内容 ①糖尿病基本知识,包括糖尿病概念、临床表现和分型、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等。②常用的药物及药理作用。③营养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每日的总热量,常用食物的大致热量、口服降糖药与饮食的配合。④适当的运动与血糖的关系。⑤心理卫生与糖尿病。⑥尿糖及血糖监测、正常范围等。
1.2.3 教育的形式 有计划、分阶段地通过运用食物模型、幻灯、多媒体等形式集体、小组授课,面对面示教并提供患者之间的经验交流,适当组织试餐会、郊游、运动会、病友联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自我护理教育指导;定期向患者发放“糖尿病知识问卷”,了解患者的掌握程度。
1.2.4 自我护理技术的训练 通过小讲座将具体操作方法、步骤进行示教,让患者熟练掌握:自我疾病(包括糖尿病的诱因、前驱症状、临床表现、治疗、用药等)、自我病情的监测、自我坚持治疗、自我饮食的管理、自我疾病的正确认识、自我情绪的调解和控制及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技能包括:①胰岛素的使用。②尿糖的监测方法。③血糖仪的使用方法。④自我足部护理和运动计划(毕格拉氏运动法)。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踝肱指数(ABI);干预前与干预结束后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干预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后HbAc、血糖、ABI的变化情况 干预后HbA1c、血糖、ABI的变化情况见表1。
2.2 干预知识与干预方法的掌握对HbA1 c、血糖、ABI的影响 见表2。
干预知识与干预方法的掌握对HbA1c、血糖、ABI的影响。
2.3 周围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与体征变化
患者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发凉症状改善,能让患者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患者烧灼感、肢端麻木、皮肤温度均有改善。接受了教育的患者无外伤、烫伤、冻伤、足癣、胼胝及穿鞋不当压迫致溃疡。
3 讨论
1 影响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
1.1 认识偏差
健康教育中,护士扮演主要角色,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一些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停留在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宣教上,把健康教育看作是卫生宣教的延续,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认识不清,仅仅把自己看作是疾病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把自己看作即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价者,在履行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性,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行为。
1.2 缺乏教育能力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应用学科,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补充。由于我国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中,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对教育程序了解肤浅,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因此出现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同时不能把握好健康教育的时机、技巧,缺少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等这些都是影响护士深入、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的因素。
1.3 不能充分地利用有效的时间
护理工作,有的护士认为影响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是没有时间,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健康教育看作是护理的额外工作。实际上,教育本身就是护理工作的组成部分,许多护理目标都是通过健康教育来实现的。如护士在为病人做术前留置导尿时,可边操作边讲解导尿的目的、意义的配合要点,同时教给病人一些手术后促进康复的技巧,如有效的咳嗽、深呼吸、床上排便等。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了护理任务,又进行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有效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可因人、因时、因地、因需灵活掌握,并非各种教育都需护士刻意安排时间去做,可以在做护理操作的各环节中有针对性施教。
1.4 缺乏发挥职能作用的支持条件
健康教育是护士在自己岗位上对住院病人从生理、心理、文化、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教育,但在实施中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护士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不仅造成人为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挫伤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在健康教育的经练习题上没有来源,基本上都是自筹资金,编写和发放教育材料,也会影响健康教育的进程。
2 对策
2.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目前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手段用于临床,作为一名护士,首先要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把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开展健康教育不同于卫生宣教,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使护士从被动执行护理操作逐步过渡到围绕人的健康为目的的预防保障和促进健康上来。
2.2 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教育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首要条件,健康教育工作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其沟通技巧,同时更要注意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的品质,才能用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教育知识的缺乏是影响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护士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健康教育的培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讲座、业务学习等形式,以健康教育程序为护理堆积的教育活动,即通过评估,确立教育项目、计划、实施、评价循环的过程,保证护理健康教育及时和有效实施。
COPD是一种具有不完全可逆气体受限特征的肺疾病。其病程长,病情复杂,易反复感染,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而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影响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人们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志愿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行为,从而使人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健康教育实施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疾病因素不容忽视。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收到预期效果,本文对病人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2009年1~10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COPD患者240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男172例,女68例。年龄48~82岁,平均56.2±14.27岁。文化程度:大学以上2例,中学68例,小学以下103例,文盲42例。病程4~32年,平均12.4±4.3年。
实施方法和评估标准:采用我院设计的住院病人健康教育实施单,由责任护士采用一对一方法,从入院之日起,对所负责病人采用口头、书面、示范方式,按照健康教育实施单上7个项目进行健康教育。全部内容讲解完毕,由患者或家属签名认可,责任护士不定期对患者所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标准为:A.掌握;B.了解;C.不了解。对选项为C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记录,作为下次讲解的重点。护士长对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进行抽查。
调查分析:采用回顾调查方法,查阅健康教育实施单,对有C选项的实施单共73份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61例,女12例。年龄70~82岁57例,60~70岁16例。初中文化8例,小学及以下文化65例。病程>10年46例。COPD急性加重入院24例。
影响因素分析
学习意愿方面:表现为悲观、消极、抑郁负性情绪。对健康教育采取拒绝敷衍态度。对健康教育不关心。经反复讲解,效果不佳。对护士的干预措施(劝导戒烟)持抵触态度,遵医行为差。这种情况下,护士的健康教育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或教育无法进行下去。这与患者的病程长短,疾病严重程度,对疾病的认知,负性情绪,社会与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有关。
学习能力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程度的降低,教育效果较差,与理解力减退,接受能力差,信息来源不足有关。
学习时机方面:急性期对症状缓解要求迫切,教育效果差。缓解期或稳定期教育效果好。
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方面:责任护士所做健康教育效果优于非责任护士,健康教育效果与信任度成正比。
对 策
加强宣传:使新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疾病防治和一般卫生知识的教育,心理卫生和心理治疗知识的教育,行为干预。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着变化,由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的一些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新的健康观念并不完全为人们所接受。护士有责任,有义务向病人、乃至健康人群传授疾病和健康保健知识,帮助人们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针对COPD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疾病知识宣教、氧疗知识宣教、呼吸功能锻炼、有效咳痰、排痰方法指导以及行为干预(戒烟),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实施因人而异的健康教育:针对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进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年龄、病程长短、疾病的严重程度、对疾病的认知、负性情绪、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因素选择适合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时机,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发挥首因效应的作用。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随后的交往活动有着显著影响。对病人第一次进行健康教育时,通过温馨的语言,亲切的问候,优雅的举止,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直接影响到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以利于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注意负性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及时疏导,做好心理护理:COPD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该疾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易于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影响疾病的治疗、护理,甚至导致病情加重,死亡等不良后果。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心理护理不仅包括患者心理护理,如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患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愉快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还应重视家属的心理教育,为患者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影响COPD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病人因素,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临床医学,2009,25(4):418.
2 翟凌.关于健康教育个体化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8,29(20):1770.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出是临床实践的基本内容。
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必经之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将护理健康教育列入护生临床实习计划,加强指导,既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巩固学校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效果,又可促进医院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临床输送合格的健康教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掌握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不仅有助于护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护理、社会实践也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加深了对护士的理解和对护理工作的了解。通过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们沟通与交流能力,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加深入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们增强了对患者的责任感,培养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道德素质。
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步人社会的过渡阶段,面临着角色转换及学习环境的适应,虽然经历了理论学习、实验、技能操作等多个环节,但仅仅是从理论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初步过度。护生进入临床后,往往难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临床实践经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调查显示,实习护生临床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低下。’,多数护生不能将书本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利用这些知识为患者提供切实的服务。例如护生能较熟练地说出剖胸手术后患者拍背排痰的重要性和方法,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却不能指导患者有效地吸人雾化气体、进行咳嗽排痰。因此,对临床实习护生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2护生作为健康教育者应具备的能力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入院须知。
(2)疾病知识宣教(病因、诱因、并发症、如何预防)。
(3)药物介绍。各种检查治疗的目的及配合。
(4)康复训练指导。
(5)预防疾病复发的指导。
(6)出院指导。
为了成功完成健康教育的任务,护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掌握有关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这要求护生拓宽知识面,及时了解国内外健康教育的最新进展。
第二,具有健康教育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的能力,并不断反馈,使其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学习方法学,熟悉资料收集方法。第四,组织与协调能力。平衡护生自己作为管理者、监督者、服务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3培养临床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
3.1角色扮演法,也叫情景模拟
这是一种培养健康教育能力的较好方法,需要做充分的准备。王颖等就以“健康教育演示赛”的形式,以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设计出临床护理工作的场景,由学生扮演医护人员和患者,模拟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了护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进护生与患者、护生与带教老师间的沟通交流,培养了护生健康教育服务的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应用PBL教学方法训练护生健康教育能力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护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从问题着手,护生去探索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李翠娟等以提高护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开展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健康教育与临床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取公共卫生教育组研究发展的1套5步骤模式,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以及PBL教学方法训练护生健康教育能力。
3.3个案教学法
教学中采用个案教学法,启发学生根据个案评估资料,分析患者的健康需求,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制定教育计划,由此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3.4其他
其他方法如制定标准的健康教育手册、模拟责任护士带教]、以小组讨论公益活动等综合式培养、多媒体教学、观摩讲座等,对于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健康教育能力均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
吴双伟等钊应用自设的调查表来评价实习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主要从护生自评和老师评价两个角度来了解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许真也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由老师对护生进行评价,其评价内容与吴双伟等的评价内容相同,只是将每项内容分为了很好、一般、差3个等级。
5影响临床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因素
5.1护生普遍缺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意识
目前我国实习护生的临床实习计划仍以疾病为中心,注重护生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和常见疾病,忽视了对实习护生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护生自己对健康教育也没有较清晰的认识,有些护生不知道如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5.2临床带教老师健康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据常亚萍等[4]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 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5]。
1.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6]。据统计资料表明[7],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8]。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9],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10]。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4],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4],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 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11]。国内专家也指出[12]: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 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3],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制定课程标准,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在岗位调研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执业标准为依据”的设计理念,将《预防医学》定位为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强化“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大卫生观念”,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预防处方的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事社区医疗服务的需要。将课程内容整理为环境、职业、食品等三大卫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健康档案的使用与管理等五大学习任务,努力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其课程目标按照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与岗位工作要求制定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大目标。例如,在知识目标中除要掌握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懂得如何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开和消除危险因素,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三级预防原则与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内容、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技能目标要求具备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具有指导群众开展防病和自我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职业素质目标要求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具有维护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使命感。
三、加强社区实践,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预防医学的实践性很强。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应将课堂外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学习,提升专业适应能力,深刻感知就业岗位,从而获得基层工作的初步经验。例如,为培养学生在社区开展慢性病预防的工作能力,教师提出“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课题组织学生到社区完成。到社区前,学生分别收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资料进行准备,到社区后,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合作,精心制作社区健康宣传板报、印制发放宣传单,进入社区高危人群家庭帮助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实践结束后班内开展总结交流。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社区实践,学会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更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获得了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四、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课堂上,大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课堂知识,更没有时间对课堂知识提出质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亟需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改中的体会是:一是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悉心编写或选择恰当的案例,从案例中引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覆盖讲授内容;二是课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后,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杂志、专著等途径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此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可通过学生自查、教师抽查来严格落实;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提问、讨论、讲授、学生专题发言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有效地传播知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不断纠偏,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和教学组织的能力。同时,通过课改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接受在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医学的发展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和掌握不断涌现的前瞻性知识,成为自主学习者,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12-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科学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众多的学者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提出了较为科学且适合我国实际的理论,在探讨该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和问题时,也就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发展思路和未来趋势。林崇德教授呼吁我们要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隐含着可以将其归到“积极”这个关键词上面。而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念渗透、推广,必将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和积极因子,再次焕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青春活力。
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
(一)积极观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的一种伟大的尊重,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在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模式下,人们总是过分关注人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矫治,实践证明,仅是对问题的事后弥补,并不能使人们的现状有很大的改观,于是积极心理学紧抓“积极”字眼,倡导用积极的眼光和理念去面对人类自身及社会。
(二)幸福观
幸福指数是近年来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积极心理学注重从积极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三)预防观
积极心理学既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这个负性层面,同时更关注对个体潜能的挖掘。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致力于激发人固有的积极力量,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个体自身的潜力和优秀品质来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它的核心是让当事人自己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已有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来达到摆脱各种问题的目的。
(四)发展观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读,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力量,感受到成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为只有看到自身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个体才能把握自身向上发展的方向。发展自始至终都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五)人本观
积极心理学更看重的是人的价值和力量,强调个人内部潜力的发现与发展,并且相信个体拥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其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其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自我实现。学者吴增强认为,人文关怀应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从哲学意义上来说, “人文关怀” 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发展的关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积极理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词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消极倾向,需要注入积极因子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专家就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推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反思。姚本先认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个别化倾向、课程化倾向、德育化倾向。申继亮等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心理健康标准混乱、心理健康模式医学化等问题。
从以上研究者的视野可以管窥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诸多瓶颈问题,那么如何更科学、更全面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研究者们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都相继提出了建议。林崇德首先撰文,倡导我们要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目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等进行了科学的解读。王希永提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充分发掘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达到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这一点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标是一致的。此外,崔景贵指出,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将会成为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模式。
上述理论探索本质上已经融入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积极心理学主张的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的理念不谋而合。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在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上面,在目标上要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化解两个方面;在内容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在手段上要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适应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实际需要
积极心理学为新时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从内部发展层面要求加强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很长时间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主的三级教育模式,这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曹新美等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的取向”中。正因为如此,积极心理学理念才成为指引学校心理健康模式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点。因为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和积极人格的完善,并提供个体发展的积极的环境支持。它看到的是“全人”,是有思想有感情并且个性突出的完整的人。学者陈旭、张大均据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走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应以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基本目标;应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学生智能、个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容。但诚如有人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多内容、多途径、多方法、多层次、多模式的系统工程,因而我们要树立“大心理教育观”,坚持全员心理育人、全程心理育人和全方位心理育人。所以要看到各种理论模式的精华,努力做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用“两条腿走路”。
(三)创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心理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传统消极心理学提供的技术与方法支持。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自我实现和完善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实现了心理学的价值平衡,它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在广泛吸收和继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精华的基础上,大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四)整合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回归了人本身的核心内涵,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的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这即是一种系统观与整合观。
积极心理学在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层面上,并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合理继承、积极超越和发展创新,让教育者设法营造积极的课堂,围绕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来建构合理得法的教育教学体系,使学生乐意、诚恳、认真地接受干预措施,让学生在乐观和幸福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其信心增强,即便是在逆境中也会寻求积极的途径助人自助,实现自我。
班华指出:我们所说的心理教育,主要是指主动的、积极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进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此值得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深刻领悟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商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每学年初制定计划,学年末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
2.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建设好校园环境建议,使学生有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3.班主任工作要扎实,成为学生发展健康心理的启迪者和榜样,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指导班队工作时,要发展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自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4.建立心理健康辅导站,热情接待学生和家长来访。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后才可上岗。本着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宗旨,科学地给学生以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定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定期举行心理辅导教师工作会,组织培训,交流工作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为保证档案资料的保密性,除心理教师,其他人不得单独呆在咨询室。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对咨询纪录、咨询信件、心理测验数据、工作文件、参考材料等定期存档。
5.做好平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专栏固定,信息畅通,辅导及时。通过宣传专栏、红领巾广播等阵地,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特点、心理需求,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提高认识,全面促进心理素质。心理教育、辅导的内容、方式要符合文化传统、国情、地方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内容要适时、适量、适度。
6.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日程之中,融进日常教育教学中。鼓励老师开展心理教育研究,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是开展这项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
(一)基本责任
1.协助学校校长、学校管理工作者和学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积极从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各项建议、意见和评价,发挥心理指导与顾问的作用。
2.帮助学校全体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帮助学生预防和克服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中的偏差,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各种冲突、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以及升学就业上的困惑,发挥心理辅导与助人自助的作用。
3.协助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家长学校工作,积极做好家庭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家长、教师、学生之间发展良好的交往关系,发挥心理指导和协调的作用。
4.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调研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危机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完成上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布置的专项任务,发挥心理研究和促进的作用。
(二)基本任务
1.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能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爱好、能力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各种形式的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活动训练,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
2
.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
3.协助校长开展提高学校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帮助教师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以保证全体学生能在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4.指导和帮助学校各年级开展家长学校的工作,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5.测量和诊断学生在智力、个性和情感方面的发展状态以及产生偏差的原因,能从心理和教育的角度制定干预、矫治以及预防的措施。在学校统一安排下,为学生建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档案。
6.主持和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各项心理服务工作,能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等方面提供各种有效的自我发展方法与策略,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基本职业道德准则
1.努力掌握坚实精深的专业科学知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自己的专业上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既要对心理学、心理健康学、心理咨询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基本内容和原则、基本技术和方法十分熟悉、运用自如,又要能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准确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全体学生和来访学生,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和鉴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熟练选择运用各种心理辅导技术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心理服务。能事实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能力,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学生个案,应当及时转介到有关专业人士或专业部门,不能延误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2.坚持发扬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应坚持发扬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应始终以事实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所讲的每一句话、所答应的每一件事都必须认真兑现,尽力做到,要让学生始终得到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要努力使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利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有利于及时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焦虑,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3.始终保持热情友善的交往态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应始终保持热情友善的交往态度,应始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爱,努力通过自身的热情友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防卫;努力通过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帮助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地与自己交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里得到温暖、关注和帮助。
4.严格遵守为来访学生保密的心理辅导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91-03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道路的转折,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学与大学是教育发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进入大学校园将面临许多重大变化,如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理想目标等。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导引新生之倡议》中写道:“入校不苦,初入校则苦。初入校不苦。初入校无人导引斯真苦。”系统的新生教育工作可以消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断点”,使大学生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进入“良性循环”。在新生教育工作中,高校经过探索与研究逐步引入了助理班主任制度。经过实践,发现助理班主任制度充分发挥了优秀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推动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的同时,还提高了其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这一探索性工作得到了新生及家长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具体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进。
一、学院助理班主任制度实施的基本情况
助理班主任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领导下的、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班级建设和班级事务的兼职组织者和管理者。助理班主任制度是在校大学生自我锻炼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的途径之一,是大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管理模式。助理班主任产生模式为:学院从优秀高年级学生中公开选拔,经个人书面申请、学工办老师审核,最后由学院聘任。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每个学生班级配备4名学生助理班主任,聘期为1年,分别从学习、生活心理、科研实践以及课外活动等四个方面指导新生。在任期内原则上不能更换,每届聘期终止时,学院将对助理班主任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助理班主任将在其毕业时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
2.选拔条件。选拔助理班主任的基本条件主要有:政治思想素质过硬,身心健康,责任心强;学习成绩优秀,科研实践能力突出;工作踏实,严于律己,甘于奉献;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培训制度。为了提高助理班主任的积极性,保证助理班主任辅导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学院首先针对选拔的助理班主任进行集中培训,基本内容分为八个板块,如:学院成果展、保研细则、出国交流、奖学金及助学金、心理与学籍、校园活动、科研实践以及助学贷款。其次,为提高助理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学院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识别的讲座以及心理咨询基本技能的培训。最后,通过组织助理班主任参加素质拓展等活动来提高助理班主任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
4.工作内容。助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有:新生入学报到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军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平时的常规化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协助学院搞好新生的“迎新”工作,引导新生熟悉校园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协助班主任、辅导员完成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加强班风建设和集体意识的培养,组织班级开展丰富健康的校园活动;帮助新生明确学习目的、巩固专业思想、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营造良好的学风考风;深入了解班级新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新生解决实际困难;协助学院和班主任处理相关突发事件等。
二、助理班主任在新生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助理班主任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在新生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有的优势。
1.地理优势。同样的校园环境、相近的住宿位置、相同的作息制度为助理班主任帮助新生融入大学生活提供了地理优势。正因为此,新生在入校后一旦出现问题和困难,更方便向助理班主任求助。助理班主任能够迅速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帮助新生适应环境,融入集体。
2.同龄优势。作为同龄人,相似的背景和思维模式以及相近生活经历,使得助理班主任和新生在新生教育工作更像朋友间的倾听和关怀。
3.专业优势。助理班主任所学专业与所辅导的学生专业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更好地结合专业学习、职业选择及人生规划开展辅导工作。以实际问题和自身经历为切入点,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新生树立求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大学规划。
三、助理班主任在新生教育中的具体实践